档案学事业概论笔记-第五章档案学

时间:2019-05-13 17:2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档案学事业概论笔记-第五章档案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档案学事业概论笔记-第五章档案学》。

第一篇:档案学事业概论笔记-第五章档案学

第五章 档案学

第一节、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

1571年,德国档案学家亚克伯·冯·拉明根《综合报告—怎样才算一个完美的登记室》和《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最早的档案学专著)

1804年,德国档案学家约瑟夫·奥格所著《一种档案学理论理想》—档案学名称的出现 1885年,法国历史学家郎格鲁《关于档案馆的科学》—首次提出档案学应是一门独立科学

一、外国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

1、欧洲档案学

萌芽:社会制度的变革、档案工作的发展

产生:法国档案工作改革(组建国家档案馆(1790年法国国家档案馆成立)、档案事业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月七日档案法令)、档案馆实行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原则)

发展:A、一批档案学著作问世(荷兰缪勒、斐斯、福罗英《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手山》1898、英国希拉里·詹金逊《档案管理手册》1922、意大利埃·卡萨诺瓦《档案学》1928)B、深入阐述了档案学的概念及其内容构成C、禁毁年份和迈斯奈尔档案鉴定思想的提出和传播

2、前苏联档案学

奠定档案事业管理体制:1918年6月1日六一法令《关于改革和集中统一管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档案工作的法令》

形成档案学基本术语:档案全宗就是在机关或个人活动过程中有机地形成档案材料的总和,“莫斯科公式”

苏联档案学理论的发展:1935年雅捷夫《档案工作的理论与技术》

3、北美档案学

1934年,美国国家档案馆成立,正式把来源原则作为公共档案管理的基础,决定档案馆的档案以文件组合的形式管理。

美国在文件管理中又分公共文件管理和私人文件管理(一般称私人文件管理为手稿管理)

二、中国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档案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20-40年代)

1933年“行动效率运动”

史学界整理明清历史档案和学术研究的需要,促进我们近代档案思想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档案学的某些思想,是通过总结整理明清档案实践活动的经验获得的。近代意义上的档案教育的创立:

1934年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特种教席,开始讲授档案管理课程; 1940年10月,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创办两年制档案管理专科;

1946年3月殷钟麒在重庆创办私立崇实档案函授学校(崇实档案学校)。出现一批有代表性的档案学研究成果:

1935年滕固《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初步工作》

1935年周连宽《县政府档案处理法》;

1936年程长源《县政府档案管理法》;

1938年何鲁成《档案管理与整理》;

1940年龙光佛《档案管理法》

1942年秦翰才《档案科学管理法》

1946年傅振伦《公文档案管理法》

1947年黄彝仲《档案管理之理论与实际》,周连宽《档案管理法》

1949年殷钟麒《中国档案管理新论》

1935年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出版了馆刊《文献特刊》

这个阶段档案学思想研究的特点:汇集了行政界、史学界、档案教育界三大领域的档案学研究成果,档案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机关档案室,档案学理论受到图书馆学的影响,档案学的研究领域局限于文书档案管理、历史档案整理等方面。

2、档案学的重构与渐进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1958年12月,国家档案局成立第一个专业档案科学研究机构-档案学研究室

1951年5月创刊《材料工作通讯》,1953年改名为《档案工作》

1953年出版陆晋蘧《档案管理学》

这个阶段的特点: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注重对档案工作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概括,档案学开始以国家规模的档案事业建设为研究对象,借鉴了当时苏联档案工作的理论。

3、档案学的完善与繁荣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未以来)

档案学已经成长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科学

档案学已建设成由若干个分支学科构成的群体,其中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确定国8门核心课程:文书学、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电子文件管理、中外档案事业史

档案学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研究不断深化

三、档案学的发展趋势

1、与相关学科进一步交融(历史学、管理学、信息学)

2、档案学研究角度将更多样化(从历史学角度、从文件本身运动角度、信息资源管理角度、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务信息管理角度)

3、档案学研究的国际化程度更高

4、理论研究将更加倾向技术性

第二节 档案学的学科内容与学科体系

一、档案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1、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档案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

2、档案学的研究任务:在研究和揭示档案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档案管理的科学理论、原则、技术和方法,指导档案管理实践,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立平,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3、档案学研究范围与学科体系: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史学、档案学应用理论、应用技术以及边缘性交叉性现象研究

4、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档案学原理、档案术语学、档案法学、比较档案学

5、档案史学研究:中国档案事业史、世界档案事业史、档案学史、档案思想史

6、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档案事业管理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

学、电子文件管理

7、档案应用技术研究:档案保护技术、档案缩微复制技术、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档案信

息化和数字档案馆技术

8、边缘性交叉性现象研究:信息资源管理学、政务信息管理

二、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档案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自然辩证法、认识论等理论方面的指导

第三节 档案学基本理论(基础理论层、具体操作层)

一、档案学基础理论的构成1、对档案管理的总体认识:1)从具体业务操作环节进行认识分析(八大环节:收集、整

理、保管、鉴定、统计、编目与检索、提供利用、编研)

2)从信息流角度:(五大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反

馈)

2、对档案管理基本方法的理论探讨:历史主义的方法

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

1、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产生的实践背景:文件数量的急剧膨胀

2、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940年,美国档案学者菲利普·布鲁克斯最早提出文件生命周期的概念

1950年,英国伦敦大学教授罗吉尔·艾利斯在第1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提出文件运动的“三阶段论”,现行阶段、暂时保存阶段、永久保存阶段

1974年,英国公共档案馆馆长马勃斯出版《文件中心的组织》吸取了艾利斯的观点 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档案学者曼努埃尔·巴斯克斯出版《文件的选择》《文件生命周期研究》

1999年9月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何嘉荪、傅荣校《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一书,标志着中国化的文件生命同期理论的形成3、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文件从其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

由于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这一完整过程可划分为若干阶段(产生具有第一价值、然后才有第二价值)

文件在第一阶段因其特定的价值形态面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形式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

4、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揭示了文件运动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为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揭示了文件运动的阶段变化,为文件的阶段式管理提供了实践原则

揭示了文件运动过程的前后衔接和各阶段的相互影响,为实现从现行文件到档案的一体化管理

5、电子文件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挑战与文件连续理论的兴起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面临的挑战:电子文件

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兴起:澳大利亚档案学者弗兰克·阿普沃德为代表的档案学者提出主要内容是构建一个多维坐标体系来描述文件的运动过程

三、来源原则(指档案馆按照档案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类,要求保持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

散、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得混淆的整理原则)

1、来源原则产生的专业背景:起源于近代法国

2、来源原则的形成与发展:

起源—法国的“尊重全宗原则”

形成—普鲁士的“登记室原则”

理论论证:荷兰萨穆·缪勒、约翰·斐斯、罗伯特·福罗英《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手册》 普遍认可:1910年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赛尔图书馆与档案人员大会

灵活运用:英国和美国的“组合”思想

部分修订:德国 布伦内克提出“自由来源原则”

丰富和发展:前苏联和中国的“体系化的全宗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全宗理论体系(1、明确提出全宗的定义和基本含

义,2、明确提出了全宗的构成条件,3、提出了划分全宗类型的主要标准,一是按照全宗形成者区分为组织全宗和人物全宗,二是按照全宗的范围和构成方式分为独立全宗、联合全宗、全宗汇集、档案汇集,4、提出“全宗群”概念)

3、来源原则的基本内容:尊重来源、尊重全宗的完整性、尊重全宗内的原始整理体系

四、档案鉴定理论

1、传统鉴定理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

鉴定的粗线条规章时期

传统档案鉴定理论的奠定:普鲁士的迈斯奈尔(1、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

2、以固有的行政关系为具体背景进行鉴定)和波兰的卡林斯基(职能鉴定论)

2、双重价值鉴定理论阶段(20世纪50-80年度)

美国档案鉴定理论之父谢伦伯格提出档案双重价值鉴定理论

对原始机关的第一价值(行政管理价值、法律价值、财务价值、执行价值)

对其他机关及非政府方面使用者的第二价值(档案价值或证据价值和情报价值)

3、新职能鉴定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

德国档案学家汉斯·布姆斯 “社会分析和职能鉴定论”

4、电子文件内容鉴定与技术鉴定双重支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

法国档案学者哈罗尔德·瑙格勒在其研究报告《机读文件的鉴定》中首次提出电子文件双重鉴定的思想

5、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趋势

档案学的两大特色理论—来源原则与鉴定理论的紧密结合(1996年北京第13届档案大会上,特里·库克提出“新来源观”和“新宏观鉴定”)

史学影响的色彩在消退

职能鉴定论以一种新的面目回归

鉴定标准日趋实用化

效益标准日显作用(保管费用:库房费用、处理费用、保护费用、参考费用)

第二篇:《档案学概论》笔记整理

档案学概论

第一章 档案学概论 第一节 档案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一、我国档案的起源 1、1947年西柏坡首次提出

2、曾三 新中国的第一任档案局局长(曾庆红的父亲)

3、档案是怎么产生的:社会生活起源论

阶级社会产物论

语言不能远传、不能持久

4、结绳和刻契在一定程度上记录和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实践程度,它已经具备了备忘、信守、和凭证的意义及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结绳和刻契看成是我国档案事业的起源,或者叫做档案事业前身。

二、我国档案的历史沿革

1、甲骨档案:殷商

2、金文档案:周代

冶铸在青铜鼎器上的具有记事和书史的文字称为金文档案

3、简牍档案:春秋——东晋

4、缣帛档案:春秋(贵族)

5、石刻档案:盛行于秦

6、纸质档案:汉代

7、音像档案(以胶片、磁带等磁性材料为载体)

8、电子文件:P42

三、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对“档案”的称谓 商代:典、册(策)

周代:中(册的省形字)——先秦时期对文书和档案的概括性称谓

典、册

汉以后:文书、文案、薄书 唐宋:文卷、案卷、文牍、案牍 明末清初:“档案”一词已被使用。

大约成书于康熙四十六年的杨宾《柳边纪略》说:“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然今文字之书于纸,亦呼为牌子、档子矣。”这是迄今所见最早对“档案”这一名词的说明 第二节档案的定义

一、定义

根据我国古今各种档案的情况,以现代档案为主要对象。给档案下这样一个定义:是历代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并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的、以备查考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记录方式和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

二、定义的基本含义

1、档案是过去或现在的机关,以及一定的个人在自身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来源于一定的形成单位,产生于形成单位的自身活动之中。

【三种类型:官方 半官方/非官方

个人(家族

家庭)】

说明:①档案直接形成于社会的活动之中,是在社会活动中自然形成的,绝非、事后编写,是档案区别于其他资料的主要特点、本质区别,注重原稿、原件、原本。

②丰富的社会实践产生了丰富的档案,决定了档案来源的广泛性,丰富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按照一定来源形成的档案,这种普遍性决定了来源的广泛性,一定来源的档案必然有一定的联系。

③档案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档案形成者往往是为了解决问题才会形成一系列文件,比如处理某方面工作、办理案件、会议都必然会形成一系列文件,为了日后查找就有意识地把有价值的予以有条理的保存,就是档案,记录了各种各样大量的活动及事物,一个机关的档案如果保存完整,就可以反映该机关历史活动的全貌,地区档案反映本地区活动,整个国家的档案反映该国从古至今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法律、军事、外交、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以至于民俗风情等方方面面内容的情况,档案蕴藏的信息无所不包、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形成的档案并成为历史知识的宝库,因此称档案为历史文化的宝库。

2、档案是文件材料有条件的转化来的(广义的档案)

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档案与文件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对文件转化为档案的通俗,但并不是说所有文件都能转化为档案,转化是有条件的。

①办理完毕的文件:办理完毕即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不一定指内容全部落实。A、文件内容要求近期办理完毕,已经办理完的。

B、文件内容要求长期处理,只要经过签收、传阅、讨论、学习、贯彻,就算处理完毕,可归档。C、不需要办理的文件,只要收发、圈阅就算处理完毕。一般而言,档案指完成了现行效用、留备查考的文件。

②对日后工作有一定参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档案是经过人们挑选、鉴别而保存起来的文件材料,也可以说文件是档案形成的基础,档案是文件的精华。因此“有文必档”的做法不可取。③按一定规律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材料的组合,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因为现代意义上的档案是指经过归档而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所以归档与保存,既是文件向档案转化的程序和条件,又是文件转化为档案的一般标志和界限。所以中外许多档案定义都把保存因素定为构成档案定义的条件之一,这并非形式上的要素,而是属于实质性的要素,所以有人将其概括为文件是档案的因素,档案是文件的组合。档案是文件的组合,档案是经过系统组织整理的有内在联系的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体系,其特点与优点之一就在于他不是孤立的文件,也不是杂乱文章的文件堆砌。总之,档案是处理完毕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这是最基本的含义。

3、档案信息的载体和记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任何档案都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存在和运动(老师)。

由于档案是由文件转化来的,文件形式的多种性必然导致档案形成的多样性,从内容与形式范畴上讲,文件是各机关在职活动中,将客观事物以及人的思维和实践活动的信息,用各种方式记录在各种载体上的产物,所以档案蕴含的信息和载体是构成档案的两个基本因素。也就是说,档案形式与内容统一才能构成档案这一客观事物。而档案的形式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档案信息的载体材料,二是信息内容的记录方式(分两个层次:一是记录信息的方法即文字、图像、声音三种常见其具体载入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如手写、刀刻、冶铸、印刷、晒制等;二是传达信息的文体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决定、命令、指示、通知、报告、条约、合同、协议、法律宣言)。

总之,档案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其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同时一定的条件和需要形成一定形式的文件,因而档案的形式是不断随文件形式的变化而变化,档案的形式在档案的形成和工作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档案信息的表达形式和载体核心标志档案工作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反映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档案的产生与延续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存在和运动,与一定的社会的形态和条件相关连,了解此的目的为更好的管理档案。

4、档案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

档案是历史的真迹。作为人类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他不是事后编写的。是随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而形成的原始记录,所以原始记录性是档案本质属性,是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综上所述,有以下结论:

①档案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其形成是有规律的,档案界称此规律为“档案自然形成规律”。

②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相应来源、内容和形式的档案,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得分门别类,从而构成一定档案材料之间,会形成一种固有的内在联系。

③档案的形成、积累又是人们有意识地挑选,留存的结果,从此意义上讲,档案又是人类自觉活动的产物。

三、我国有代表性的档案定义(P6)

1、国标(GB)《档案著录规则》1985年

档案: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形态的历史纪录。(没有提到档案的价值因素)

2、陈兆祦、和宝荣《档案管理学基础》

档案:是机关、组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的、以备查考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方式和载体的文件,为简便起见,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起来的以备查考的文件。

3、《档案法》1987年9月5日(六届人大 22次会议)

本法所称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表述不完整,概括了基本要素和本质属性,有档案定义的性质,但他不完全等于概括档案的一般定义,因为即使不属于国家直接管理的、并非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也是档案,否则便把实际存在的档案排除在档案之外。所以,经过比较我们认为,构成科学的档案定义应该包括四个要素,指出档案来源、指出档案之所以保存的价值因素、说明形态范围、指明属性和特点。第二节 档案的种类划分

档案在人们实践活动中形成,而人们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因此,作为实践活动历史真实记录的档案,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成种类丰富多彩。但是,人们在长期的档案工作实践中,由于对种类诸多的档案采用了不同的划分标准,因此,也就对档案划分出不同的形式种类。

一、按档案的载体材料划分 中国

1、甲骨档案:(龟甲、兽骨)集中在殷商时期 甲骨卜辞 《殷商卜辞综述》陈梦家

2、金文档案:周代 冶铸在青铜器上,书史、记事性质的铭文

3、石刻档案:秦朝

(2 3也称:金石档案)

赵明诚《金石录》

4、竹木简牍档案(春秋---东晋)

5、缣帛档案:(春秋)画地图 外国

6、泥板档案(两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左右 用粘土制成泥板作为书写材料 半干时写 焙烧法保存

用于通信 发布命令 制定法律 征收捐税 有的也记载历史 编写宗教文献等 延续使用了约两千年,目前发掘保存完好的50多万块。

7、纸草档案:纸草 埃及尼罗河畔的沼泽地带一种草,很高,内有浆状物质,只有茎(50万卷草纸)

8、树叶(皮)档案(印度):棕榈树 贝勒书(绝种)书写经文(贝叶经)西藏档案馆

9、羊皮档案:欧洲

10、胶片、磁带等现代化工材料的档案、声像 机读

二、按档案形成的历史时期划分

1、历史档案(建国前时期)①明清以前时期的古代历史档案

②明清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故宫)

③中华民国时期档案(二使馆 南京)

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日伪政府、汪伪政府

④ 革命历史档案(中央档案馆 北京):特指党领导的组织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档案。

2、现行机关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①中央党政机关形成的档案

②地方党政机关形成的档案

③人民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的档案

上述档案如果按政权性质划分:旧政权档案、革命历史档案、现代机关档案。

三、按档案形成者的活动领域划分 政治管理档案(党务 政务)、经济管理档案、文化科技档案等

四、按档案内容的记录方式划分

手写档案、刀刻档案、印刷档案、录制档案

五、按档案内容的表现形式划分

文字档案、图表档案、声音档案、形象档案、代码档案

六、按档案的所有权划分 国家档案、集体档案、个人档案

七、按档案的保管期限划分

2002年之前:永久的、长期的(16年——50年)、短期的(15年以下)现在:永久的、定期的。

八、按民族文字划分

综上所述,从档案的种类和演变来看有以下特点: 档案的形成和种类越来越多样化载体向着轻便化转变。档案信息的密集能力越来越大 档案有越来越不耐保管的趋势

第三节 档案的属性

一、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不同于一般历史遗物,是以具体内容反映形成者特定活动的历史记录物。因此,其具有很强的记录性。档案形成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阐明意图、互相联系、记述情况、处理事务,就必然形成和使用诸多文件材料,这些材料中有些日后需要查考、利用。于是就加以整理、保存下来,于是转变为档案,于是转变为档案。由于他是随人们实践活动的客观需要形成的,所以人们怎样活动、历史怎样发展,档案就怎样记录,可以说他是特定形成者在当时当地直接使用的原始文件材料的转化物,既不是事后编写的,也不是随意收集的,所以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均表现出原始性的特点

社会上材料信息种类繁多,具有原始性或记录性的也不乏其他。但档案兼具原始性和记录性于一身,这是档案区别与其他信息材料的特点。

正确认识档案的本质属性,对于做好档案工作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第一、档案是历史的真迹,后人不能根据自己的观点,或按照自己的需要、或遵照某种意志、或随着某种潮流去改变档案。档案既然是原始记录,则不允许增改删除,如果认为有错或不合自己口味而任意涂改,其原始性必然遭到破坏,档案就会失真,就会成为废纸,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档案工作的天职是维护档案的真实面目,敢于同破坏档案的行为斗争。

第二、便于我们认识档案与文件的联系与区别,许多档案直接源于文件,今天的档案就是昨天的某些文件,而今天的某些文件就是明天的档案,可以说,文件与档案在内容与形式上完全一致。但文件并不等于档案,其性质与作用和社会职能是不同的,是属性不同的两种事务,档案虽然源于文件。但其只是文件中的一部分。明确两者的关系就是为了使档案工作者做好档案工作而加强对文件形式与内容的研究。目的是搞好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关系。

第三、便于我国划清档案与图书报刊等其他文献记录信息的界限,他们都是知识的载体,都记录了各种信息,也都是人们有意识作为信息储存手段而形成的。在这一点上他们有相似之处,但档案与图书资料又有一定区别,表现在以下有几个方面:首先是档案形成方式不同,作为档案而保存起来的文件,最初是作为办事

工具为处理某种事物需要而产生的,这些东西由于事后有用才保存起来而成为档案,因而说档案是处理事务活动中存留的副产品。也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自然产物,档案最后形成是人们有目的的、有选择的保存起来已备日后查考之用,从这一点讲,档案又是人们在处理事务过程中,有意思形成的副产品,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中自然自觉的产物。

其次,获得的方式不同。再有,本质属性不同。

最后,各自具体的管理方式也不同,由于上述特点,档案馆和档案室在收集、整理和保管档案的过程中,要注意档案与资料的区分,但要考虑到图书等也属于图书文献信息的范畴,特别是有些资料与档案在内容上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所以档案馆与档案室适当保存与本馆、本室保管范围相一致的图书资料是有必要的,同时在工作中,加强与图书情报部门的联系与配合,以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二、档案的一般属性

1、信息属性:(信息就是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事先不知道的报道)档案信息是指记录在档案中的数据、情况、知识、以及消息,其载体是多种多样的,正因为档案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所以它是我国信息资源系统、特别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这一重要部分,有其他信息的共性,可以收集、贮存、检索、交换、提供、利用。这种共性表现为:①可扩充行。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扩充②可压缩性。对信息加工,使之精炼、浓缩③替代性。通过利用档案信息,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④可传递性。可通过各种形式加以传播⑤可分享性。可供人们享受,本身不会磨损、消失,档案也不会失去所有权 其特性表现为:①档案信息的原始性(产生特征):是人们社会活动的第一手材料,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处理的原生信息,可作为其他信息在加工的原材料,而产生情报、图书、资料等其他信息,所以其原生性决定了其同其他信息的不同地位,最主要地位②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价值特征)档案是历史的真迹,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能做到原始的、客观的、真实的反应事物的真实面目,是令人信服的真凭实据,真实性决定了他的凭证价值③广泛性(来源特征)史记录的档案必然形成广泛、内容丰富、数量浩瀚、,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文。人类社会实践不断,档案也会与日俱增,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

2、知识属性。知识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人们的一种认识成果,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和反应,档案作为人改造世界的纪录,其本身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其特征主要表现在:①古往今来,人们积累知识往往要记载于文献之中,文献本身包括档案,因此档案必然具有这一属性②档案作为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之所以能世代流传,是因为他自己有丰富的知识,是古往今来积累起来的知识宝库③知识具有继承性,前人的需要后人继承,档案是人类知识的结晶之一,是后人学习借鉴前人知识的重要工具,他对人类知识的继承和发展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档案作为人类积累知识的手段,他对人类社会活动的记录是日积月累的、是年复一年、始终不断进行着,这一行成特点和存在特点决定了它具有积累、贮存传播知识的职能,同时也是进行知识再生产的重要资源。

3、价值属性。

第四节 档案的作用与价值

档案所以要保存和世代流传,因其有特有地价值。档案作为一种历史记录,它纵贯古今许多历史阶段,横括自然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记述了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特定实践活动的过程,其中蕴含大量原始的信息,因此其具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一、档案的一般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档案可以作为机关查考的依据

档案是过去机关工作活动的记录,因此它可以作为各种机关继续开展工作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和咨询材料,无论是机关领导还是业务人员,再熟悉情况,总结经验,制定计划,研究案例,处理问题等,常常需要从档案中查考以往记录,作为机关工作的依据和参考,通过查考档案有助于计划、决策的科学化,又可以帮助决绝中国历史遗留问题,还可以提高机关工作效率。

(二)档案可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和参考。

档案中记载了各种生产经营活动,既有劳动成果也有经验教训,从自然资源,生产手段过程、管理、技术、以及到经营效益等方面的信息,均可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和参考,特别是现代的科技档案,更是我们现在生产管理的重要甚至是必要条件。总之,无论是管理性档案还是科技档案,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反映经济活动这些信息都可以为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参考咨询,这些信息对于经济计划制定检查生产情况、推广先进的经验技术、防止自然灾害都有可靠价值,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有关档案对加强经营管理,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都有直接的作用。

(三)档案室政治斗争的必要手段

记载了社会、政治、法律、阶级等多方面的情况,这些档案涉及国内外敌人不同时期的各个方面情况,也记录了人民大众对敌斗争的对敌事实,这些事实涉及到法律、政治等多个层面,这些原始材料既可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也可以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总之,今后只要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档案作为政治工具作用就不会失去。

(四)档案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

无论是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还是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所有研究工作都需要借助档案才能更好更快地取得成果,因为档案可以从两个方面为科研提供资料。一是过去专门进行研究的原始记录,可供现实的研究工作直接借鉴,另一方面从记录的广泛事实和经验中可为各项研究工作提供大量经验,观察和理论概括的基础材料,档案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五)档案是宣传教育的素材。

档案中详实记录了人们创造历史的曲折历程,既反应人们同大自然及社会邪恶势力搏斗的胜利,也反映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危难和遭遇。其中既记有反动势力的罪恶,也记录有许多各种进步势力可歌可泣的事迹,利用档案举办展览、著书立说、进行宣传教育是绝好的材料,因为具有强力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之所以档案成为生动的宣传素材,是因为它以历史性、真实性、原始性、直观性而见长。

二、档案的基本价值

就档案诸多作用的质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凭证价值,一是情报价值,这是档案作用的主要特点和档案价值的基本结构,因此也成为基本价值,其中凭证作用是档案优于、不同于其他各种材料的本质特点。

1、档案的凭证价值

是由档案的形成特点和其自然特点决定的。第一,从档案的形成看,是由当时当事直接使用的文件转化来的,并非事后为使用而编写的,所以它能客观记录以往历史情况,而成为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第二,从档案形式上,即从档案本身物质形态看,文件大都保持着真切的历史标志,有些事文件全文,有些是当事人的亲笔手稿,有些留有当事人的亲笔签署,有些其他记录方式和载体的文件则是原来形象的照片,或当事人的录音、录像,这些都可作为查找、处理问题的依据。总之,档案是历史的真实凭证就构成了档案的基本价值,凭证价值。

2、情报价值

档案记录了历史活动的事实和经过,也记录了人们在活动中的思想发展情况,能够给人们以有联系的,以及细节性的情报信息,而且能够广泛反映事物的活动领域和实践活动广度,这对人们考查情况,掌握历史资料,研究有关事物发展规律,批判继承历史遗产以及开创各项活动新局面都有广泛的情报价值,作为一种情报资料,其特点是:一具有原始性及较大的可靠性,二可供参考的内容相当广泛,由其来源的广泛型决定的,总之档案对各方面都有参考作用,是第一手材料,这种广泛可靠大的参考作用,构成了档案的情报价值。

三、辩证的看待档案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从总体上讲,真实可靠,但具体到某一份文件或单个材料,就不一定那么真实可靠,因此对档案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第一看档案形成的真伪,即查明是真正的档案还是赝品,是立档单位形成的还是他人伪造的,或者是假冒档案混在真品之中,在历史上出现过类似现象。第二,看其内容的真伪,即看档案记录内容是否真实,是否符合历史现象。很复杂,是因为有的政治斗争复杂导致的,有的是认识水平的差异形成的,有的是官僚主义不了解情况或老是为了某种目的、或某种利益驱使而导致档案的内容不真实,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对档案的真伪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不能说其中内容全部真实,一方面又不能说全部真实,必要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对待,即使部分不真实,它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能反映出当时的历史情况,以及造假者的动机)人事档案另行别论。

四、档案发挥作用的规律性(特点)了解其规律性,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体现在:

第一、档案价值的扩展律。从档案的主要部分讲,其价值是可以扩大和发展的,而扩展律的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档案对本机关作用和社会作用的双重性和过渡性。二是档案价值的多元性与变异性。双重性和过渡性:档案在一定时期内,先对形成者作用,其对形成者作用淡化以后开始对社会生产作用,这就是档案对本机关作用和社会作用的双重性,机关作用是短期的,社会作用是长期的,前者淡化向后者过渡,第一价值向第二价值过渡。第二个层面即多元性和变异性,档案由第一价值向第二价值过渡,不仅意味档案的作用范围大,利用单位数量增加和使用档案用户类型增多,以及研究问题的方面更加广泛,因此具有和第一价值方面不同的特点,即特定档案类型和不同角度利用档案的交错程度提高了,可以从多方面加以利用。即档案的实际使用价值与其相应来源的类型发生了变化,从而得出档案价值的多元性与变异性。

了解第一规律对现实工作有指导意义:一有利于加深对档案室(馆)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档案第一价值的实现是在档案室,我国各级各类档案室的数量远远大于档案馆的数量,此阶段,利用的频率很高,这一阶段既能发挥其现实作用又能促进国家档案的积累,因此,档案室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因加强管理。其第二价值的实现在档案馆,它的作用是全局的、长远的、广泛的,它是档案事业的主体。

二、了解这一规律,有利于处理档案管理中,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了解这一规律对档案的收集、馆藏利用都有指导作用。

第二、档案机密程度的递减律。机密性是档案与其他信息材料不同特点之一,机密性对档案价值的实现程度有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必须看到档案的机密程度和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的,也就是说,有的若干年后还有机密性,有的会降低,有的则会失去而可以公之于众,也就是说,机密程度的递减导致档案价值的广泛实现,档案机密程度逐步弱化是总趋势,而且机密性的强弱与保存时间的久暂是反比关系。

认识这一规律的意义在于,一坚持正确的保密观念、合理调整密集。二树立档案开放思想,将档案事业向开放性转变。第三、档案科学文化作用的递减律。档案价值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把其作用概括为行政作用和科技作用,或泛称为政治和文化作用,我国长期将档案作为政治斗争工具,强化了政治作用。我们应看到,档案是发展生产、繁荣科学文化的必要条件,特别是随着

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档案利用从更多服务政治斗争逐渐转移为更多服务于经济活动、科学研究以及文化事业等,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档案利用的起伏发展中,有这样的总趋势,档案工作的重心随国家重点工作的转移而转移,总是围绕党和国家的。当前,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档案更广泛更长远的作用已经从主要服务于阶级斗争转移向再为政治服务的同时,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即档案的科学文化作用增强的倾向是一种发展趋势,了解这一趋势的意义在于档案馆不仅是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而且切实地为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服务,充分实现其档案的科学文化作用,真正体现出档案馆的社会职能,加速信息知识再生产,有效实现档案的社会价值。

第四、实现档案价值的条件性。

作用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受一定条件限制,即其发挥作用大小和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一定条件。具体讲受条件的制约,一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发展水平对档案作用发挥起制约作用;二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和影响;三受管理水平的限制和制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档案作用的发挥,加强档案管理水平是至关重要的。第六节 国家档案

一、国家档案全宗 归国家所有的,由国家统一管理全部档案财富的总和,是国家档案信息系统的最高层次,是社会主义国家档案工作和档案学中通用的术语,也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原则和制度

二、实质

不仅是数量概念,它的实质是档案的所有权,以及档案的管理原则和管理体制问题,即按一系列规定组成了国家档案全宗,实际上是建立一种国家档案制度和实行社会主义国家档案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管理的原则。这一点是由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其中也包括一小部分原来为集体或个人所有的档案

三、构成(按历史时期划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档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中央及各级机关、部队、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以及国家征集和个人捐赠的某些著名人物档案,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

(二)建国前时期档案(按政权性质又分为两部分)

1、革命政权档案。特指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档案,简称,即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权军队、企业、共青团及其他社会组织和革命活动家形成的。

2、旧政权档案。指中国成立之前的历代王朝、中华民国、北洋军阀和旧伪政权及其所属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及反动的党、团及道会门的档案,也包括一般社会组织、私营企业、私立学校和被国家接受的外国侵略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

思考题

1、简述我国档案的历史原则

2、档案定义及其基本含义

3、如何理解档案的属性

4、档案作用及其基本价值,举例说明

5、如何理解档案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意义。

6、如何理解档案发挥作用的特点

7、何为国家档案全宗,其实质与构成第二章 档案工作

第一节 档案工作的历史沿革及其含义

一、我国档案工作的历史沿革

各朝代建立档案工作的历史标志:一是档案机构的设置,二是档案人员的配备 汉代:石渠阁 天禄阁 篮台 东观

唐代:人事档案出现 甲库(官甲)甲赦 记录了身言书判 人资料 明代:皇史宬 大本堂(朱元璋 收集档案 讲授)

二、我国档案工作的含义

档案工作就是管理档案和提供档案信息的,为社会实践服务的一项业务系统,它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随档案工作的不断发展,认识不断发展加深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概念,我们所说是现代档案工作,它是指利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技术、管理各类档案,并积极开发档案中蕴含的信息资源,并广泛输出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一项业务系统。传统(狭义)的档案工作,通常指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利用、检索、编研等业务上的。广义的档案工作,除上述业务内容外,还应包括档案室、馆工作,档案事业的管理工作,档案专业教育、科研、宣传出版及外事工作即现代的档案事业,档案工作与档案事业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要正确理解:第一,档案工作的含义是随档案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第二,档案工作与档案密不可分。档案是档案工作的直接对象。但是,档案的形成与发挥作用又离不开档案工作,因此档案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档案工作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第二节 档案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

一、档案业务工作的形成

档案业务的各项工作是根据社会利用的客观要求和科学管理档案的需要形成的,是因为社会利用档案需要档案为其服务,需要人来管理,继而形成档案工作,也就说,社会利用档案的一系列矛盾运动,产生了一系列具体档案工作内容,具体讲,档案有各个机关和各机关内部组织单位在工作或生产活动中分散形成的,社会对档案的利用和日常对档案的管理则需要集中,为解决档案文件形成上的分散状态与利用集中的矛盾,就需要把分散形成的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于是形成了档案的收集工作,收集起来的档案的大量的、成分是复杂的,内容是多样的,如果对这些收集起来的档案不加以条理化,他实际上仍处于凌乱状态而日常管理和实际利用则需要系统,为解决凌乱与系统的矛盾,则需要对收集的档案分门别类系统化,于是形成了档案的整理工作。随时间推移和各项工作不断开展,新的档案每天都在不断产生,数量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已经入库的档案随岁月的流逝,其信息内容在老化,而失去保存价值,如果对其不理,必然使库存档案日益庞杂,为了解决庞杂与精炼的矛盾,于是形成了档案的鉴定工作,即对已存档案进行鉴别、挑选,以去粗存精。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原因,档案总是处于一种渐进性的自毁状态中,为了解决长期利用和损毁的矛盾,于是形成档案的保管工作。在档案的保管、组织、利用过程当中,要对档案基本情况有了解,以便心中有数,对保管档案进行数量分析,以便探索规律,需要解决数量清与不清的矛盾,于是形成了档案的统计工作。档案数量庞大,内容复杂,利用者面对堆积如山的档案,想要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很难,为了解决档案数量的浩瀚与特定需求的矛盾,就需要编制一定的检索工具或通过一定检索方法来查找,于是形成了档案工作的检索工作。上述所有工作都是为提供利用奠定基础的,即有了上述基础工作,才能为利用提供可能,为了解决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矛盾,就形成了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为了给利用者能够主动、系统、方便、快捷地提供利用,积极开发档案中的信息资源,解决被动利用与主动利用的矛盾,就需要档案工作者主动开展编研工作,即针对馆藏资源的内容、编写一定的档案参考资料等,主动为利用者服务,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认识:第一:档案工作每一个业务环节都是重要的,每一个具体环节都有工作任务和业务内容,它们各司其职,各有其责,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住每个环节的具体特点来开展工作,不能苛求。第二,档案工作的各个业务环节之间是矛盾统一体,它们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第三、正确处理利用工作与基础工作的关系,利用以基础工作为前提,只有基础工作做好才能有效提供服务,而有效的服务又促进基础工作的开展。

二、档案工作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档案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属于社会系统之中,所以同外部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体现为:

第一、档案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表现为:

1、档案工作寓于社会实践之中,依赖社会实践而存在和发展,因为保存档案源于社会实践。档案有应用于社会实践,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不断产生的档案和社会实践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就没有档案工作。

2、社会实践需要档案工作,后者又为前者服务,因为社会实践需要汲取有用的知识和信息,而档案工作就实质而言,是对社会实践产生的档案予以管理,并对档案承载的信息加工和输入,所以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服务是档案工作的宗旨。

3、档案工作的效果受社会实践的检验,满足社会实践对档案需求的程度是评价档案工作成绩大小的最重要标准,也是检验档案工作效果的标志。

4、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实践相协调发展,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这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档案工作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档案工作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现代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导致档案信息急剧增长,这一方面推动了档案特别是科技档案的发展,另一方面他需要我们提供迅速准确的科技档案信息为科技进步服务,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其次,科技的发展导致档案载体形式的变化,因而出现了大量新型载体材料的档案,这些新材料的出现,对档案工作的管理方法、特点、以及利用都提出了严峻考研,因此,导致了档案工作的复杂化、科技化。发展方向是信息化建设。最后,科技发展又导致了档案工作手段、技术、设备的现代化。总之,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向档案工作提出挑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必然向现代化转变 第三、档案工作与档案意识的关系

档案意识是指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通俗讲就是人们对档案的性质、价值的认识,对档案工作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他也包括社会上人们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认识。档案意识对档案工作的发展起主观能动作用,即正确的档案意识对档案价值实现和档案工作的发展其促进作用,反之,则阻碍发展。人们的档案意识正确与否、强与弱,决定着人们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凡是正确的意识占主导的部门,其档案工作相对较好。二者是正比关系,另外人们档案意识的高低,关系到对档案价值的认识程度,也关系到档案的保管、保护、以及利用等一系列问题。档案工作者的档案意识对档案工作施加的影响是直接的,所以增强档案工作者的档案意识,使社会重视档案及档案工作,就必须通过各种形式、手段,加强对档案工作的宣传,特别是通过档案信息发挥作用的效益等实例等宣传最有说服力。

第三节、档案工作的性质与地位

一、我国对档案性质的认识过程 1、1956年4月16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提出档案是一项专门的业务,同时是一项机要工作。同年12月18日,当时档案局局长,在会议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档案事业是文化事业的一部分,是一项专门工作,也是一项新的事业,1958年6月6日,国家档案局颁布关于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报告,指出档案是带有群众性的工作。1959年6月,曾三在全国档案资料工作先进交流会上,指出档案工作虽是带有专门性、技术性的工作,同时又是带有强烈的政治性的工作,是直接为政治服务的。1960年12月,在全国县级以上档案馆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档案工作的文化事业性。1962年12月,在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档案室一项重要的、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是政治斗争、经济建设、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同时是一项机要性的工作,因为不但有许多档案是十分机密的,而且就整体说来,档案就是党和国家的机密。1980年初,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档案局关于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报告,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专门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展历史研究和进行工作的必要条件,做好档案工作不仅是当前工作的需要而且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大事业。

二、档案工作的本质属性

档案工作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管理档案和提供档案信息,为各项社会实践服务,这是档案工作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即档案的管理水平与社会对档案的需求的矛盾,档案工作必须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为日益发展的社会实践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服务,正是这一矛盾决定的档案工作的本质属性,规定了档案工作的与其他工作的区别。

三、档案工作的一般属性

第一、档案工作首先是一项服务行的工作,即提供档案信息为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服务,档案工作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也没生产实践,其服务性表明了它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档案工作的服务性是档案工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档案工作的政治性,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维护党和国家及其他各项工作真实面貌的重大事业,在国内的政治斗争中,维护一定的阶级利益,为一定的政治服务:

1、档案工作总是要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特别是在阶级社会,档案工作为一定阶级掌握,为一定政治路线服务,国内外无一例外。

2、档案工作本身具有机要性。机要性是档案工作政治性的表现形式之一,这是由档案本身的特点以及国家利益所决定的,古今中外,任何国家档案都没有不机要不保密的,因为档案从文件中转化而来,其中必然涉及机要问题,及凡属涉及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尚未公布或不准公布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重大事项,都属于国家机密,因此档案工作者应该关心并注意保守国家机密,养成保密习惯。

3、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大事业,历史有的人出于各种目的有篡改历史的现象,所以档案工作者应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敢于维护档案的真实性及真实面貌。

第三、档案工作不仅是一项管理性科学性的工作,即对档案进行科学性的管理,体现为:103、105页

四、档案工作的地位106

五、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108 第四节 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形成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档案工作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予以完善和最终确定的,其形成和确立有一个发展过程,最早提出档案工作原则是在1955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国共产党和省市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条例》中规定:其基本原则是集中统一的管理机关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利机关工作,反对分散保存。中央批准时还指出:该原则也适用于国家机关和军事机关,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局限性:

1、当时从文书角度出发,针对机关档案,2、客观上讲当时没有国家档案馆。

1956年4月16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档案工作的决定,确定了全国范围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即集中统一管理国家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国家各项工作的利用。1959年1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机关档案工作的通知,进一步丰富了档案的基本原则,从此确定了我国党政档案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党政档案的统一管理。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正式颁布,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最终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我国档案工作的原则,这是新时期我国档案工作原则的科学概括和发展。

二、新时期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内容及结构P77

(一)集中统一领导和分级负责管理,这是我国档案工作的组织原则和管理体制,包括三项内容:

1、国家全部档案按规定分别由各级各类档案管理机构集中管理。

2、全国档案工作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各级档案行政机构统一、分级、分专业管理。

3、对党政档案和党政档案工作实行统一管理。(P77)

(二)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这是管理档案的最起码、最基本要求,因此要全面理解这一思想含义:维护其完整包括

1、数量上保证齐全、不使应该集中的档案残缺不全。

2、质量上、保证归档和集中文件的完整,维护档案的有机联系和历史原貌,不能人为的分散或割裂,或予以凌乱的堆砌,否则即便凑够数量也难以达到满足查找利用的要求;维护其安全包括:

1、物质上、力求档案本身不受损坏,以延长其寿命。

2、政治上、要保证档案的安全,政治上的失密与物质上的失去意义差不多,因此必须从上述两个方面保定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两者是辩证关系,只有维护其完整才能保护其安全,反之亦然。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既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意义,又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遗产问题,因而必须从战略战术上进行保护。

(三)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这体现着档案工作的服务性,所以档案工作必须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为利用者创造便利条件,便于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检验档案工作的重要标准,全部的档案管理工作最终都是为提供利用这个根本目标服务的,便于利用既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有支配档案工作的全过程,而且档案工作的好与坏,效果如何也是以能否方便的提供利用作为主要的检验标准,所以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是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方面,这是档案工作的总目标和基本出发点,反映了档案工作的归宿。

三方面的工作是辩证统一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核心原则,没有它就不能有效地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和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而离开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和便于利用,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也就失去了意义和方向。简言之,前两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没有前者不可能有后者,前两者为后者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组织保证,然而失去后者,前两者就是去了存在的方向和意义,所以要全面执行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思考题:

1、什么是档案工作?其基本含义(广义、狭义)

2、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如何形成的

3、档案工作同哪些外部环境关系密切

4、如何理解我国档案工作的性质

5、两个一体化的基本含义

6、如何理解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我国的档案事业

第一节 我国的档案事业管理机构

一、基本概念

档案事业是以管理和开发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国家各项事业为宗旨的、由档案事业管理机构、档案室工作、档案馆工作、档案专业教育、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出版和档案的国际交往与合作等各部分组成的一项事业系统。在这一结构中,各部分关系是:档案事业管理机关是掌握国家档案事业的行政系统,是整个档案事业的组织和指挥中心,档案室和档案馆是管理国家档案工作的业务系统,档案室是基础,档案馆是主题,其他是建设档案事业的必要条件。

二、档案事业管理机构

指党和国家指导和管理国家档案事务的行政职能机构,如各级档案局。在我国党政档案工作统一管理,因此我国档案事业管理机构是党的机构也是国家机构行政上列入政府编制序列。

档案事业管理从宏观上整体上管理国家档案事业,不断调整档案事业的内外部关系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进而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一项工作,国家授权各级档案事业管理机关负责管理国家档案事务,所以在档案事业发展中期决策规划组织协调、指导、组织、协调、监督作用。

三、档案事业的管理体制(P79)

第二节 档案室、档案馆管理档案的阶段性

档案室、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资源的业务机构,在我国档案资源的管理是集中的、分层次的和分阶段的。从档案的整个流程上来看,档案可分为形成、中转和归宿三个阶段,从档案管理的活动过程看可分为档案室前期管理阶段、档案室管理阶段、档案馆管理阶段。

(一)档案室前期管理阶段

各立档单位,在工作、生产、科研中形成的档案,由于各业务部门查询频繁,一般需在文书处理部门或业务部门保存一年以上,才向档案室移交,在移交之前要完成文件的收集、立卷和归档工作,归档既意味着文书处理工作的结束,又意味着档案工作的开始,这是档案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文件收集质量的高低、归档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档案质量和今后的档案工作,我国规定档案室对文处理部门、业务部门、文件收集立卷归档工作负有指导、监督和检查的职责。

(二)档案室集中管理档案阶段

档案进入档案室开始了档案管理的第二个阶段,档案在档案室保管阶段具有过渡性。它处在不断交替、更新的过程中,其中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在档案室保存一段时间后应向档案馆移交。

(三)档案馆集中管理档案阶段 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不仅是某个机关单位的财富,而且是国家的文化财富,不仅对某个机关单位有利用价值,而且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利用价值,因此,当档案对他的形成单位现实效用降低之后,就需移交档案馆进行收藏和保管,在此阶段,它的社会效用可以得到广泛的充分发挥,而且通过档案馆可以把国家的档案财富世世代代保存下去。第三节 档案室工作概述

一、机关档案室的性质

档案室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统一管理本单位档案的内部组织结构,主要为本单位的工作、生产和科研服务,另外,机关档案室又是机关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是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科研管理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所以统一管理本单位的档案和主要为本单位服务,是档案室区别于档案馆的本质特征。档案室又是国家档案事业组织系统的基层组织,是档案馆工作的基础,所以档案室肩负着为国家档案馆积累和输送档案财富的职责,所以档案室工作又是国家档案馆工作的基础,其上述的双重性,支配着档案室的整个工作活动。

二、档案室的职能(P88)

档案室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项:

第一、指导、监督本单位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保证应归档文件完整系统,并按时向档案室移交,所以各机关应建立健全的文件材料归档制度,凡是机关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包括党、政、工、团以及人事、保卫、财会、机建等部门的文件材料,均由文书处理部门或业务部门进行整理,并定期向机关档案部门归档,同时机关档案室对本机关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负有指导、监督的职责。

第二、负责管理本单位的全部档案和资料,积极提供利用,为本单位工作、生产、经营和科研提供服务,科学管理本单位的档案,是档案室的基础工作,为本单位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是档案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第三,为国家积累档案财富,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把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向档案馆移交,因为档案室的档案是档案馆藏档案不断得到补充的源泉,因为档案室工作是档案馆工作的基础与前提。

第四,有些中央或地方专业主管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室除管理本单位档案外,还对本系统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三、我国的档案室类型(P90)第四节 我国档案馆工作概述

一、我国档案馆的性质

《档案馆通则》中指出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各方面服务的中心。第一、它是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从档案的流程和归宿来看,凡是就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档案,都保存在档案馆。档案馆是保存国家档案财富持续积累和世代相传的组织形式,国家档案财富的永久保存决定了档案馆的永久性。第二、档案馆又是指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各方面服务的中心,现代的档案馆是面向社会的开放系统,不是单纯收发档案的场所,组织档案信息的交流、传播、是档案馆工作的中心任务。第三、其是文化事业性机构,他的管理对象决定了档案馆的文化事业性,因为他的收藏是精神文化财富,同时又是管理精神文化财富的工作,同时它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性,因为其保存的档案是发展科学研究的条件,其工作的一部分可以看做科研工作的前期劳动,利用档案形成的科研成果,凝聚着档案馆工作的劳动成果。

二、我国档案馆的职能

(一)积累和管理国家档案财富。档案馆首先要有计划地进行档案的接受和征集工作,不断丰富馆藏,建立馆藏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库,而且要对馆藏档案实行集中管理、有序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所以,不断积累档案、科学管理档案、维护档案的繁荣与安全,是档案馆的重要职责。

(二)传播档案信息,为社会服务的职能。通过各种方式、手段,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地组织档案信息交流并广泛地传播档案信息,为社会各方面服务,是档案的中心任务。

(三)提供原始凭证,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职能,提供档案为历史作证,是档案馆义不容辞的义务,档案作为原始的史料,是编史修志的依据性材料,为编史修志服务,是档案馆的一项经常性的任务。

(四)承担宣传教育的职能。通过陈列展览档案,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是档案馆不可忽视的职能。

三、我国档案网的设置

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综合性档案馆和专门性档案馆相结合的档案馆网络,所谓综合性档案馆是指,馆藏档案资源来源于诸多的机关、单位,馆藏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馆藏档案的载体也涉及诸多类型,而专门性档案馆是指部门性或专门性的档案馆。

(一)我国的综合性档案馆

中央级: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最大的历史档案馆,前身是1925年故宫博物院文献部,1955年归国务院,主要管理以明清时期档案为主的文化事业机构,也是研究明清史、近代史的资料中心,现在归国家档案局管理。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时期各个政权中央机关档案为主,中华民国史的资料中心。

3、中央档案馆---目前最大的中央级档案馆,直属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务是集中保存党和国家需永久保存的具有国家意义的档案,同时也保存着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我党领导的组织、军队等形式的历史档案,同时还保存了著名人物档案。各省市区档案馆

(二)专门性档案馆

指我国部门性、专门性的档案馆,包括中央级和地方级主要收藏某一方面的或某一专业或某一种载体形式的档案或资料。

(三)数字档案馆建设(P130)第五节 新型档案机构(P93)思考题:

1、机关档案室的性质、职能

2、我国常见的档案种类

3、我国档案的性质、职能

4、我国新型的档案机构

第四章 档案法规与职业道德 档案法

职业道德159页 基本概念 含义 分类160-161 第五章 档案工作标准与标准化

档案工作标准涵义170 种类 标准化

第六章 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我国近代档案学的产生

一、产生的基本条件

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对国家制度、机构进行了改革,在公文制度方面力度更大,加上西方文明的传入和社会自身的发展,当时我国的机关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产生了大的影响,并促进了他们的发展,上世纪20、30年代,国民党政府新政效率运动的带动下,对文书和档案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中心是“文书档案改革运动”在此的推动下,我国档案学应运而生,这是我国档案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我国档案学在20世纪30年代产生,主要以近代机关档案室工作为研究对象,其产生经历了较长过程,并且具备了以下条件:

第一、20世纪20、30年代,以机关档案为主体的档案工作发展为中国档案学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1927年,国民党政权以后,为加强统治,其中央各部门相继建立了一大批档案机构,而且各机关在档案管理体制上大都采用了由档案室保存本机关档案的体制,并制定和实施了一套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特别是在档案文件的登记、分类、立卷、检索工具的编制等方面都比以往有了较大发展,然而在档案工作的发展中,许多经验、教训需要总结,在档案实际工作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答,为了适应和满足这种需要的客观形成,就促成了人们进行档案学的研究。

第二,以文书档案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效率”运动的发展及其客观的需要是导致中国档案学开展的直接原因,所谓“行政效率”运动是国民党政府谋求更好更快运转的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组织、人员、财务、资料、行政程序等各项行政业务的改革,以提升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由于文书档案工作是国家机构实施改革、推行政令的重要工具,文书运转效率、档案管理的科学程度直接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当时“文书档案改革”成为“行政效率”运动的主要内容,其中推行的“文书档案连锁法”便是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在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中,一些报纸、刊物先后刊载了60多篇档案工作研究的文章,其中不少文章是专门研究、探讨档案管理的有关经验和业务问题,这标志着当时已经有人开始从事档案学的实际研究工作,这对中国档案学的产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直接的促进作用。

第三、档案萌芽时期一些初步研究成果是促使我国档案学产生和又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一个学科的产生非一朝一夕的,需要有一个创立的过程,那么萌芽时期档案学的研究成果虽然理论上存在不足,但终究是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借鉴,参考的思想养料,毫无疑问,这些研究对象对中国档案学的产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中国档案学产生的标准

(一)“档案学”一词在我国正式问世,1935年,滕固在《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基本工作》中指出,用科学的方法处理档案,又叫档案学的学问,在欧洲也是近百年来发达的事。这是中国明确提出档案学概念的首次记载。不仅说明当时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研究具有理论色彩,而且标志着以档案和档案工作为研究对象的档案学已逐步摆脱粗糙、幼稚的萌芽状态,从这一意义上讲,它标志着中国档案学的产生。

(二)档案事业初步形成体系,其研究范围已相当广泛,在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中,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档案学,其研究范围已相当广泛,内容比较丰富,其中既涉及档案的一般概念,也探讨档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还涉及档案人员的选拔方面,应该说中国档案学在其自身孕育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思想、观点、原则和方法,不仅基本上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中国档案工作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且初步形成了一个研究体系,这标志着中国档案学已经产生。

(三)一批档案学著作相继问世。1935年周连宽出版了《县政府档案处理法》,程长源出版了《县政府档案处理法》,1938年何鲁成出版了《档案管理与整理》,这些档案著作的相继问世,是中国档案学从萌芽状态到产生的明显标志。

三、中国档案学产生时期的主要特点

我国近代档案学产生时期的明显研究的特点

第一、是在研究机关档案室的工作中产生的,并且以机关档案室的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是对当时机关档案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如果就其研究实质而言,可以说,他是以机关档案室为研究范围的档案学,这是显著特点。第二、中国近代档案学萌芽于对文书及其工作的研究,因为档案学开始产生,致使人们还能将文书和档案及其工作正确加以区分,认识较模糊,而当时也的确将研究文书及其工作看作档案学研究的内容。而此时产生的档案学著作中,绝大多数也是研究文书和文书工作的内容,可以说,中国近代档案学不仅产生和形成是萌芽于文书工作,而且其研究成果也极大的包涵和渗透着研究文书及其工作的内容。

第三,中国近代档案学的发展受到欧美档案学影响较大,特别是作为当时档案学研究中心内容之一的档案分类受欧美各国图书馆分类的影响更为深刻,一些档案学者开始注意学习和引进欧美档案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目的是推动我国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的发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档案学者开始模仿学习欧美的档案分类法,特别是欧美的图书分类法,可见当时对档案分类法的研究,明显源于欧美的图书分类法。

第四、史学界、行政界、档案界一起,积极参与档案学研究,成为三股互为促进、互为补充的研究档案学的力量,这是体现出中国近代档案学得以比较充分发展的又一显著特点。第二节 我国近代档案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我国现代档案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形成阶段(50-6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档案事业得到了迅速建立和发展。在合理的继承我国档案学遗产的同时,又引进吸收了国外档案学的知识体系,到50年代中期以后,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档案学体系。主要标志是:第一,1956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这是我国现代意义上档案学产生的标志之一,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档案学及其辅助科目的科学研究。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央政府的正式文件中出现“档案学”一词,也是第一次把档案学提高到应有的地位。

第二,1956年,档案学被列入了1956-1967年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之中,这表明,档案学在科学的百花园中已有一席之地。说明档案学已经完成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它首次以一门独立学科的名义屹立于科学之林。

第三,其学科体系已初步形成,已经建立了有多门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包括档案事业史等。而且其研究的内容已经相当广泛。

第四,出版或内部印发了一批档案学专著及教科书,档案学的科学性得到了加强。

第五,建立了档案学高等教育(1952人大)相继成立档案研究所。

二、遭受破坏阶段(1966-1978)

三、恢复发展阶段(1978至今[P216])

四、主要成就

第三节外国档案学的产生和发展P219 1.简述我国档案学的形成、条件、标志和特点。2.我国现代档案学产生的主要标志 3.欧洲档案

第七章档案学的学科内容与特点 第一节档案学的学科体系

随着社会进步,档案学成为一门由多种分支学科组成的专门知识体系,而所谓档案学的知识体系实际指构成档案学的知识分类,级档案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合理构成及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合理分工。它们是如何有机的构成了档案学这门独立的学科。这个体系是多层次的体系结构,而目前有关档案学的体系构成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孟认为有两大部分:

一、理论档案学

(一)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P202)

理论档案学主要是站在理论高度上,对档案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以高度的概括,并对应用学科起指导作用。

属于这方面的学科有1.档案学基础。针对档案、档案工作等基本问题,从理论上给予高度概括,并对各种档案现象及其运动规律从整体上宏观上予以揭示和阐述,而这门学科是学习档案学其他分支学科的理论先导课,这门课的学习具有理论先行和方法论的意义。2.档案术语3.档案法规4.比较档案学5.档案事业管理

(二)档案专业史研究(P203)

1.中国档案事业史2.世界档案事业史3.档案学史

二、应用档案学(P205)包含两个层面

(一)应用理论研究

1.档案事业管理学2.档案管理学3.科技档案管理学4.档案编纂学

(二)应用技术研究(P206)第二节 档案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

一、研究对象P192 档案学是揭示档案工作、性质、功能及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的原则,理论及其方法的一门学科,从本质上讲,档案及档案工作是档案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的基本任务193

二、学科属性

虽然存在争论,但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即档案学是以研究和揭示档案及档案工作的产生、形成、发展及其运动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并且由理论档案学和应用档案学两大布类的多门分支学科组成的一个独立学科,从本质上看,其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而在社会科学中,它属于含某些自然科学知识的,具有一定管理性和应用性的科学,理由如下:第一,从研究对象来看,档案是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档案工作就是管理的这一特定的社会现象,而管理活动结果又服务于社会,所以从这方面讲,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二、从其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构成看,其基本成分和主要分支学科大都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当然,其知识体系中也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是被档案吸收、利用提高自身的一种学科营养,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档案学的社会科学性质。

三、从管理和服务角度讲,档案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管理工具和业务手段,即用科学的原则、方法、管理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实践的一门专门业务,可以说,从大管理上讲,它属于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说,档案学在社会科学中又属于管理科学这一门类。

三、学科特点195--198 从其涉及的知识内容和研究对象看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鲜明的政治性。直接为自己的阶级服务,为一定的政治服务,所以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为我们自己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服务。

(二)强烈的实践性

科学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档案更为突出,即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它的研究内容、对象都源于实践,理论成果又指导档案工作的实践,同时接受档案实践工作的检验,所以实践性是档案学的又一特点 思考题

1、档案学由那些分支学科组成,你如何理解

2、档案学的学科内容和性质,分别是什么

3、如何理解档案学的学科特点 第八章 档案学的基本理论

一、档案学的基础理论构成:

1、对档案及档案管理活动基本理论性认识

2、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即关于档案管理的总体性、宏观性理论问题和档案管理基本方法、原则的理论探讨。

二、档案管理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总体理论认识与剖析(八项内容、两大方面)

2、对档案管理方法的理论探讨(档案分类:历史主义、逻辑主义)

三、来源原则:是当前世界各国公认的档案整理理论。国际档案理事会最新修订的《档案术语词典》将来源规定为“向文件中心或档案馆移交之前,在事务活动过程中形成、保管和利用文件的组织或个人”,起源于法国(尊重全宗原则)、形成于德国(登记室原则)、论证于荷兰(《荷兰手册》)。

第三篇:档案学概论

第一章

档案概论与档案现象

第一节

档案的定义及其分析

一、对已有档案的定义剖析

(一)直观描述型档案定义的优势与劣势 定义:档案是某种文书、文件或文书材料

优势:直观,易理解,能让人在现实生活中识别什么是档案(档案大部分是由文书、文件转换而来。档案的实存形态主要是过去的文书、文件。)

劣势:没有从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作用、价值等角度去揭示档案的本质所在

(二)抽象揭示型档案定义的优势与劣势

定义:档案是一种信息或历史记录、原始记录、记忆工具 优势:有利于人们对档案本质的深入认识与揭示

劣势:抽象度较高,理解难度大,确指性差,易产生学术分歧

二、档案的本质及其定义表述

1、档案的本质特性:档案本质是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即原始记录是档案的本质特性 档案的定义:

①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

②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定化信息(档案是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性信息)

③“社会记忆”说。认为档案的本质是“社会记忆”或“人类社会文化的历史记忆”

④“归档保存”说。认为档案的本质是有意识的“归档保存”或“保存备查”

⑤“积累物”说。认为档案是“一种文化的积累”

⑥“副产品”说。认为档案是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副产品”或“分泌物”

三、对档案定义的理解

(一)社会性

档案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直接形成的,其内容是对社会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而非自然界的产物。

(二)历史性

从时态上讲,档案时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东西

“让过去告诉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

(三)确定性 档案内容信息具有清晰性、确定性,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而存在的,二者缺一不可

没有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如人的口语)不能为档案

没有清晰、确定的信息内容的原始记录(如纯粹的文物,器具)不能为档案

(四)原始记录性

档案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直接形成的原始性信息记录,对以往社会活动具有直接的原始记录作用

例:文章、图书不是档案,但其手稿、书稿即是档案;报刊不是档案,但其文稿和发排稿是档案;电影,电视节目不是档案,但其脚本、场记、拍摄图片、播发稿等记录物是档案

从信息论和人类之所以保存、使用档案的心理根源及实践需求讲,档案实际是人类追求信息的确定性、可靠性的产物,是社会实践必须有确定、可靠地信息支持方能有效进行的现实需要产物。

档案的本质特性——原始记录——不仅是档案区别与其他事物的根本所在,而且从根本上决定着其管理方法的基本取向

当今世界各国均以“来源原则”为核心的历史主义方法作为管理档案(尤其实体)的基本方法

四、档案的实存形式及其形成过程

(一)档案的实存形式

档案的实存形式是指档案在现实中具体存在形式,也就是在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中,究竟什么东西是档案的属性,什么是档案,什么不是。

凡是对历史事实具有某种清晰,明确的原始记录作用的东西都是档案的实存形式,均可成为档案。

档案的实存形式:a、文书,文件类

B、非文书类:文稿、书稿、录音、录像制品、文件的底稿、照片的底片、图纸的底图、影片的母片等一般被认为是程度最高的档案。

(二)档案的形成过程

档案的形成过程是指各种形态的文件,从被制出来到被作为档案正式保存并发挥档案作用的

过程

档案形成的过程有两种类型: A、在其被制作时就是档案,制作者有明确的档案意识,其制作的目的就是让其在时间上传递,为日后的查证、使用,为自己或后人留下明确的历史记录。如:个人档案、会计凭证、日记、照片、录音、墓碑等。优势:制作材料较好、耐久、格式严格、规范、便于长久保存且留存状况较安全、完整。

劣势:内容难以客观、真实,有虚假不实甚至有作伪、抑恶扬善、报喜不报忧等内容偏差、错误。

B、被制作时并不是档案,无档案意识,其目的是为解决处理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途径:处理——鉴定——立卷归档 优势:内容较客观真实

劣势:材料质地、耐久性差,书写不规范、留存不好

五、档案的真实可靠性

(一)档案的内容若没有失误、歪曲、作伪之处,那么在同一历史事实均有记载的各种信息中是最真实最可靠的

(二)档案若有失实、歪曲、作伪之处,那么失实、歪曲、作伪之处乃至伪造,这之一客观事实也恰恰是有档案这一实存形态来已记录,固化并示之于世人的,它依然有其另一意义上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因此,档案只要其自身存在就没有“假”的,而都是真的,“假”的也是“真”的第二节 档案与相关事物的关系

一、档案与信息

档案信息是信息的一种存在形式,档案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信息资源

档案是一种最真实最可靠最权威性与凭证性的原生信息资源 信息的确定性与可靠性是信息的根基所在,没有确定性和可靠性就没有价值

档案是一种最重要的信息,档案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

二、档案与文献

区别:

1、本质不同。档案是社会的原始记录,是第一手的原生信息;文献则不论是否是原始记录,都可成为文献

2、文献注重历史文化价值,档案则既注重历史文化价值又注重现实性的查考,实用价值

3、文献内容一般系统、完整,档案则包括大量的片段、零星记录在内。如测试记录、发票、账单、登记表单等

三、档案与文书

文书因其定稿具有较强的原始记录性,可直接转化为档案 区别:

1、档案的实存形态不仅仅是过去的文书,还有大量非文书一类的原始性记录物,同时过去的文书只有原始记录性强、查考价值高且处理程序完毕的

2、文书虽然有原始记录,但原始记录并非文书的本质,其本质是人们处理、解决现实性具体事务、问题信息的传递工具;档案本质是以往社会的原始记录,主要是在时间上的传递

四、档案与图书

区别:

1、本质不同。图书的本质是系统知识的结晶,是人类对自然及社会现象进行系统认识研究的结果

2、社会功能不同。档案是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为了解、研究历史事实,图书是为了学习系统知识,陶冶情操

3、图书记载不是直接原始记录,经过加工的系统知识

五、档案与资料

资料是一个相对性、动态性极强的概念,其外延极为广泛;档案可被视为资料,但资料不能

作为档案看待并使用

六、档案与文物 档案因其既有原始记录的作用,又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作用,可看作是文物,但文物不能称为

档案;大部分文物是实用性物品,其所记录的历史事实的内容、信息是不清晰,不确定的

第三节 档案的种类 档案分类涉及三个层面:

一、对档案的认识性分类(概念分类)即档案的种类认识

二、档案实体的管理性分类(实体分类)

三、档案内容信息的管理性分类(信息分类或检索分类)

(一)公务档案与私人档案

公务档案:主要是过去的公务文件,如法律、法规、行政公文等 私人档案:主要是日记、文稿、账单、票据、笔记、信函等 私人档案中的公文档案:私有组织(企业或事业单位)

(二)历史档案与现行档案

历史档案:形成时间早,离现在较远且主要起历史文化作用 现行档案:形成时间晚,离现在较近且主要起现实考查作用

(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与专门档案 文书档案:实际指行政管理档案,在社会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实质突出行政性、政治性

科技档案:在科技、生产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科技文件。如图纸、设计任务书、科研报告

专门档案:通过创造性劳动选择并保存下来以备考察的各种专门文件组成的有机系的总称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革命历史档案、旧政权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形成的国家所有的档案

革命历史档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政权、企事业单位、社团等社会组织及个人所形成的归国所有的档案

旧政权档案: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除了革命历史档案之外的所有归国家所有的档案

(五)纸质档案与非纸质档案 纸质档案:以纸张为载体的档案

非纸张档案:新型载体档案(声像或音像档案:照片、影片、录音、光盘、录像)、电子档案

第二章

档案的源流

档案的起源和演变发展与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祥和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反映了人类记忆发展脉络和水平。

第一节

档案的起源

一、档案起源诸说

中外档案起源观点:

(一)文字是产生档案的必要条件

(二)文字和国家的出现是档案产生不可缺少的条件

(三)以原始记事方法形成的记录就是

档案(结绳、刻契、编贝、结珠、图画等)

历史事实表明,档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产

物,档案是人们社会实践活的原始

记录

二、中国档案的起源

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和应用不仅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而且为产生文字记录 的档案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一)仰韶文化陶器上的符号

(二)龙山文化甲骨文

(三)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符号

三、外国档案起源

(一)古埃及石刻档案、纸草档案、泥板档案

(二)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楔形文字

从中外档案起源过程来看,档案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

期发展的过程,他以社会的生产发展和人类交往的扩大及文

字的发明为基础产生于原始公社

向奴隶制过渡的时期

第二节

档案的演变

一、纸张前的中国档案

1、甲骨档案

2、金石档案

3、简牍档案

4、缣帛档案

二、纸张前的外国档案

1、石刻档案

如:梅腾自传(迄今为止最早的传记性档案)

巴勒莫时刻(埃及最古老的纪年石刻档案)

汉谟拉比法典(两河流域阶级社会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

2、泥板档案

如:拉伽什泥板、西帕尔泥板、哈图萨什泥板、埃勃拉泥板

3、纸草档案

如:哈里斯大纸草(是以出土之草档案中最大的一件)伊浦味陈辞

4、羊皮档案

如:美国第一部宪法、独立宣言、人权宣言

5、蜡板档案

6金属档案

如:罗马“十二铜表法”

7、棕榈树叶档案 如:贝叶经

8、桦树皮档案

如:婆罗门手稿、白桦树皮请愿书(美国1849年)

三、纸质档案、音像档案、电子档案

(一)纸质档案:

1、由于经济实用,书写和印刷方便,档

案数量大为增长

2、随着档案数量的增长和传递频繁,档

案管理活动的复杂程度也加大,这使档案的鉴定、分类、保管、编目等工作都

提出了性的要求,很

多国家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提高

(二)音像档案(声像档案或视听档案)

1、音像档案具有更强的直观性

2、易受光、热、潮湿、污染物等环境因素影响,记录在其

上的音像信息会随载体的损失而

失真、减弱甚至消失

3、易于复制,对母本的认证以及对文件件的原始性、真实

性的鉴别需要专门的程序和技

(三)电子文件/电子档案

凡作为“档案”接收和保存的电子文件均被称为“电子文件”

而不是“电子档案”

特征: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系统依赖性、信息与特定载体

之间的可分离性、信息的可变性、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性以及信息的可

操作性等

档案发展方向:高密度、易传递、易查找、多媒体

第三章 档案的价值与作用

第一节

档案的价值与作用概述

(一)档案的价值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它是主体(档案利用者及其利用需求)与客体(各不同时代产生的各种类型载体内容档案)之间的关系范畴

档案价值作为一种关系,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统一结合,主体的需求构成档案价值的前提条件,而客体的属性是构成档案价值的基础

档案价值关系在社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档案的作用,档案的作用通常是指档案对人们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 “价值”通常是从总体上,一般意义上表示档案的有益性、有用性,而“作用”往往是从具体的、个别的意义上表述档案的有益性、有用性。

档案具有比较稳定的特征,而作用则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变化呈现出多种形式,但二者实际上都包含了档案及其属性、主体及其需需要(或社会需要)两个方面

第二节

档案的价值形态

档案的价值形态是指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档案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 凭证价值

1、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据,他的这种可资为凭的特征构成档案的基本价值之一——凭证价值

2、档案的凭证价值是档案不同于其他各种资料的最基本特征

3、档案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记录,它可成为查考、研究和处理问题的依据,认定法律权利、义务与责任的证据以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教育人民的工具

4、档案之所以有凭证价值是由与档案形成的过程中及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决定的 从内容上看:它是从当时直接使用的文件转换而来,并非事后使用另行编制的,因此他客观地记录了以往的历史情况,是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

从档案的形势与特征来看:文件上保留着真切的历史标记

情报价值

档案是事实、知识和经验的记录,他的这种可靠的、广泛的、可资参考的特征,构成了档案的又一基本价值——情报价值 档案记录了历史活动的事实和经过,也记录了人们在各种活动中的思维过程,所以它能给人以互有联系的、系统的、广泛的情报信息

档案的情报价值体现在不同层次的档案集合中:

1、体现在一个档案馆(室)以致国家档案馆的档案材料中

2、体现在一定数量文件的单位组合中

3、体现在同一文件的不同稿本或同一稿本的修改墨迹中

(二)档案的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

1、档案的现实价值又称为现行价值,是指档案对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锁具的有用性

2、档案的长远价值是指档案价值的时效性可以扩展到遥远的未来,在相当长的时间中能够满足社会各方面需要的性质

(三)对于形成者的价值和对于社会的价值

1、档案对于其形成者所具有的价值类似于文件的第一价值,其价值主体是档案形成者

2、档案对于社会的价值类似于文件的第二价值,其主体是非档案形成者

文件的双重价值指其文件的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或档案价值

第三节

档案的作用

(一)行政作用

档案是一个政府借以完成其工作的基本行政工具,是政府赖以建立的基础

档案中包含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使职能的法律依据、处理事务的结果、重要事实的记录和大量的工作经验,各级机构需要借助这些依据和经验去制定政策,处理社会、组织、程序等方面的问题

(二)业务作用

1、档案记录了各行各业的运营发展的有关情况、成果、经验和教训,是以往业务活动的记录和继续开展业务活动的条件

2、在各项业务活动中形成的档案,不仅可以维持业务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时还可以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文化作用

档案的文化作用主要是人类所创造的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以及它对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传播、发展与进步所发挥的各种功能

1、档案是民族文化积累的集中的体现。档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真实的记录,是民族文化的“根”和民族文化心理的情感寄托

2、档案是历史文化的积累。档案中凝聚了历史经验,蕴涵着社会和事物的发展规律,档案的保存和流传实质是人类文化的延续

3、档案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可从档案中吸取历史文化的精髓,作用于社会意识形态,形成新的文化价值判断,也表现为人类可以在借鉴已有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

(四)法律作用

档案的法律作用是指档案在解决争端、处理案件等活动中发挥的证据作用,法律作用是档案凭证作用的重要体现

1、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领土争端上档案的法律作用明显

2、档案在维护国家。集体、个人合法利益方面的法律作用也明显

(五)教育作用

档案是一种教育资源,他以第一手原始资料见长,详实的记录了人们创造历史的曲折历程和奋斗足迹,形象生动的反映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其真实性不容质疑,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四章

档案事业及其构成

第一节

档案工作的内容

档案工作包括:档案管理工作、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档案教育工作、档案科学研究工作、档案宣传工作、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

一、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管理工作是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工作

基本内容包括:档案的收集与征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与检索、统计和利用服务

二、档案的行政工作 档案行政工作是以国家各项事业的需要为目标,对全国以及地方的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指导的活动。档案的行政工作的目的是不断调节档案事业系统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促进那档案事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档案的行政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以档案行政部门为组织协调中心,培训和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行政能力和水平,依法行政,通过调查研究和加强管理,完成规划制定、统一制度、行政监督、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和咨询服务的任务,提高档案的行政效率,从而促进档案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档案教育工作

档案教育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事业的建设需要发展档案教育,培养档案专业人才

(一)我国当年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1934年,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档案管理特种教席,标志着我国档案教育事业的问世,1939年该校兼办一年制档案讲习班,1940年正是该为两年制档案专科,1947年后又改为三年制,1946年3月殷仲麒等人在重庆创办一所私立充实档案函授(崇实档案学校)。

1950年9月至1951年1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曾联合委托原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开设档案训练班,1951年北京大学图书馆专科办过档案专科班,1952年辽西省委曾举办过档案工作短期研究班,1952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和政务院联合决定,批准中国人民大学设立档案专修班,这标志着新中国档案事业的正式创立,1953年7月改为专修科,1955年9月扩充为历史档案系,1974年被迫停办,1978年重新恢复并更名为档案系,1985年进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成为全国档案教育与档案学研究中心和培训高等学校档案师资基地,进入80年代后,我国档案教育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实质性发展的阶段,至今我国档案基本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较为合理的全国档案教育网络体系。

(二)档案教育结构

档案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各类档案专门人才。档案教育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系列的复合结构 从宏观上看,我国的档案教育体系一般包括高等教育(我国档案教育的核心部分)、中等教育、在职继续教育和社会教育四个部分

1、档案的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三个教育层次。

2、档案中等教育是培养初级档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主要途径,他办学的形式主要有中等专业学校、职业学校两种

3、档案在职教育是对以从事档案工作人员进行档案专业知识的提高性教育

4、档案的社会教育是指向社会各方面宣传档案学知识,增强档案的社会意识

四、档案宣传工作

(一)档案宣传的涵义

档案宣传是向人们传播档案、档案工作有关信息、思想,从而影响人们行为的过程

档案宣传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宣传动员、教育和激励档案工作者,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档案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同时,通过宣传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增强档案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各方面都能关心档案,重视和支持档案事业的发展,并有效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档案宣传的内容

1、宣传档案

2、宣传档案工作

3、宣传档案人员

(三)宣传档案的形式

1、口头宣传

如:举办各种座谈会、讲座、报告等

2、运用大众媒体传播

如: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

3、档案陈列与展览

如:档案实物、照片、图标等

4、档案专业报刊

5、档案网站

五、档案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

档案科学研究工作是通过调查、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等手段,把档案工作实践的感性材料加以研究、提炼,上升为理性成果的一项创造性工作

我国档案研究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总结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经验,批判性的继承中外档案科学技术遗产,探索我国档案事业改革、发展的规律以及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为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我国的档案研究工作按其研究对象的性质划分包括以下内容:

1、档案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档案科学理论基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因此理论研究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特点

2、档案科学的应用理论研究

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性、操作性较强的工作

3、档案科学的应用技术研究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工作

六、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

参与档案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档案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档案事业的外部条件

第二节

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集中统一的管理国家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国家各项工作的利用

一、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全国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统一管理、分级领导,既是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也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一,国家档案按规定分别由各级、各类档案保管机构集中管理

第二,全国档案工作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有各级档案行政机构同意、分级、分专业管理 第三,对党政档案和党政档案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二)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是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

1、维护档案的完整

档案的完整包括档案材料收集齐全和整理系统两个方面

2、维护档案安全

档案安全包括档案的实体安全和档案的内容安全两个方面

(三)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三个组成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核心,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是手段,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是目的

第三节

档案事业的管理体制

一、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档案事业管理体制是指档案事业管理的体系和组织制度,包括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及隶属关系,权限划分等

(一)分散式档案管理体制

分散制,指一些国家的地方档案机构不接受中央档案机构的领导、指导和监督。采用分散制的大多为联邦制国家 主要形式有:

1、英国式

2、瑞士式

3、美国式

(二)集中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集中制,指一些国家的地方按档案机构接受中央档案机构的领导、指导和监督

主要形式有:

1、中国式

2、法国式

3、瑞典式

二、我国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

变动的主要特点:档案事业由分散管理逐步向集中统一管理体制发展过度,集中式管理体制也处在不断完善之中

尽管我国档案事业的领导体制经历几次变化,但始终坚持党政档案工作统一管理的基本原则,重视党对档案事业的领导,重视政府部门对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支持,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档案事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

档案机构

第一节

公共档案馆

我国档案馆主要可以分为各级国家档案馆、专业档案馆(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事业档案馆

一、国家档案馆

我国国家档案馆一般可以分为历史档案馆和综合档案馆两类,历史档案馆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要保存明清中央机构的档案)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要保存民国时期各个政权中央机构档案)。综合档案馆一般隶属于各级党和政府,收集保存党和国家在各方面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根据其所处的层次不同,可以分为中央级和地方级两种类型,其档案馆数量众多,是我国国家档案馆和档案事业的主体

(一)综合档案馆的性质

我国国家综合档案馆是统一保管党和政府机关的管理部门,它既是党的机构,又是国家的机构

综合档案馆的科学文化事业性质,主要表现在:

1、从档案管理对象来看,它管理的是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活动记录,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财富

2、从档案馆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成果来看,档案工作一项研究性工作

3、从档案管的职能来看,他不仅肩负科学管理档案的重任,而且致力于社会文化服务工作,在繁荣国家文化事业、促进社会进步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综合档案馆的基本职责与具体任务

基本职责:集中统一管理党和国家需要长远保管的档案和有关资料,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历史的长远需要服务

基本任务:1,、接收与征集各机关、团体及其所属单位具有长期和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以及有关资料,科学的管理

2、通过多种方式,积极的开展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

3、参与编史修志

二、专业档案馆

(一)专业档案馆的基本含义及其发展历史

专业档案馆是指国家专门管理某一方面或某一特殊专业和技术活动中形成的档案而设置的档案馆

我国的专业档案馆从设置形式来可以分为:全国性专业档案馆、地方性专业档案馆和某一专业系统建立的专业档案馆

我国最早建立的专业档案馆是1952年成立的集中管理全国地质档案资料的地质馆,1958年9月中国电影资料馆成立,同年测绘资料馆成立,20世纪60年代后又建立机械工业部档案、铁道部档案馆、外交部档案馆、测绘档案馆、气象档案馆、交通部档案馆、邮电部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中国照片档案馆等一系列专业档案馆

专业档案馆具有专业技术性强、数量庞大等特点,这决定了对专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必要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二)专业档案馆的类型

1、特殊载体档案馆

如:照片档案馆、电影资料档案馆

2、城市建设档案馆

城市建设档案馆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3、部门档案馆

部门档案馆是指在某一专业系统内,为保管某类专门档案而设置的档案馆类型

如:外交部档案馆、公安部档案馆、铁道部档案馆、交通部档案馆等

第二节

内部档案机构

内部档案机构主要是在某一机关或组织内部设立的,保管本单位形成的档案,并作为本单位提供服务的档案机构,主要有企事业档案管、档案室两种类型

(一)企业档案馆

企业档案馆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的一种档案馆类型

1、企业档案馆的含义

企业档案馆是收藏和管理本企业档案的档案馆

A、企业档案馆具有档案馆的一般属性,企业档案馆作为档案馆的一种类型,应是保存企业档案的基地,是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

B、企业档案馆收藏和管理本企业档案 C、企业档案馆主要是服务本企业

2、企业档案馆的特点 A、综合性

企业档案馆是保存本企业档案的基地,企业管理中形成的档案有:党政工团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经营管理档案、生产管理技术档案等 B、专业性

企业档案构成中,科技档案所占比重极大 C、企业档案馆的职能 a、向本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

b、负责本企业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统计工作 c、编研档案信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d、宣传教育职能

(二)企业档案馆的设立 企业档案馆设立应具备的条件:

1、企业必须是大型以上企业和企业集团

2、企业档案馆的设立必须考虑到企业档案工作的基础状况

3、企业档案馆在设置机构上应是企业的内部结构,经费由企业自行解决

4、企业档案馆在设立时可以考虑实现档案、图书、情报资料的一体化管理,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有利于企业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

二、档案室

档案室是各机关统一保存和管理本机关档案的内部结构,是整个机关的组成部分,是属于机关管理和研究咨询性质的专业机构

(一)档案的性质

1、档案室是机关内部组织机构

2、档案室是保存档案的过渡性机构

3、档案室的主要任务是服务本机关

(二)档案室的作用

1、档案室是机关内部具有参谋和咨询作用的部门,他是机关工作的助手,为机关管理和机关职能活动提供必要的档案信息支持

2、档案室是全国档案工作的基础

(三)档案室的任务

档案室的任务是:集中统一的管理本机关各部门形成的各门类和载体的全部档案,为本机关各项工作服务,并为党和国家积累档案史料

1、对本机关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2、负责管理本机关单位的全部档案和相关材料,并积极组织提供利用

3、定期把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向档案馆移交

(四)档案室的类型

1、普通档案室

普通档案室即机关档案室、文书档案室,主要负责管理机关的党、政、工、团文书档案

2、科技档案室

科技档案室是指保管科技档案的专门档案机构

3、音像档案室

保存照片、影片、录音带等特殊载体的档案室

4、人事档案室(干部或职工档案室)

5、综合档案室

这是机关建立的综合性档案管理机构,他统一管理本机关形成的各种普通档案、专门档案和特殊载体档案

6、联合档案室

在同一市镇内的一些机关联合起来设置一个档案机构,负责保存和管理这些机关形成的档案

7、档案信息中心

将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在原有的图书机构、档案机构、情报机构的基础上设立的统一的信息管理实体机构

第三节

档案行政机构

一、档案行政机构的责任与任务

1、档案行政机构的职责

档案行政机构是党和国家指导和管理档案工作的部门,由于我国党、政档案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因而各级档案机构及适当的机构又是国家机构。

档案行政机构的基本职责:在统一管理党指导、政档案工作的原则下,分层负责的掌管全国档案事物,对全国档案工作实行监督、检查与指导。

2、档案行政机构的具体任务

A、拟定档案工作的规章、办法,建立国家档案工作制度,制定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划

B、指导和监督各机关、部门、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规划和筹建档案馆,在业务上指导档案馆工作 C、研究和审查有关档案保存价值、档案保管期限的原则和标准,监督和审议有关档案的销毁问题

D、组织和指导档案工作业务经验交流、档案工作干部专业教育和档案科学研究

E、组织和参与档案工作的国际研究

二、档案机构之间的关系 档案室、档案馆和档案局是我国档案机构的三种基本类型。三种档案机构之间的关系:上级档案行政机构对下级档案行政机构具有业务上的指导和监督关系;档案行政机构对同级档案行馆和档案室等档案业务机构具有业务指导和监督关系;机关档案室和档案馆之间具有档案交接关系,各级各类档案馆(室)之间均无隶属关系,但有一定的协作关系

第四节

新型档案机构

一、文件中心

(一)文件中心的涵义及产生的背景

1、文件中心的涵义

文件中心是一种社会文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档案管理机够

2、文件中心产生的背景

诞生于二战期间,政府文件量急剧膨胀,大大加重了文件管理的负担,为保护文件档案,在档案界的倡导和支持,美国军事部门创建的一种新型文件管理机构——文件中心 1988年我国甘肃永靖县成立第一个文件中心

(二)文件中心的特征和特征

1、文件中心的特征

a、文件中心主要是一种实体性管理机构

b、文件中心是一种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档案管理机构 c、文件中心对其保管的处于休眠阶段的文件只有保管权,无所有权,文件的所有权仍属于形成机构

d、文件中心是介于文件形成者与档案馆之间的一个中间性机构,他要对双方负责

d、文件中心可以同时承担文件管理咨询与培训职能

2、文件中心的类型 a、政府性文件 b、商业性文件

二、档案寄存中心(一)档案寄存中心的涵义

档案寄存中心是指由国家综合档案馆或其他独立法人设立的,为各类企业、社团以及个人提供档案寄存有偿服务的机构。

(二)创办档案寄存中心的背景

1、国企改革中,国企档案存在管理不善乃至无处可归的情况

2、非国企档案管理大多比较混乱

3、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具备档案保管的充分条件

三、档案事务所

(一)档案事务所的涵义及其产生的背景 档案事务所是适应近年来我国档案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而建立的一种新型档案机构

背景:

1、档案业务数量增加,档案行政部门不堪重负

2、档案行政部门人员编制少,档案局不能完全履行职责

(二)档案事务所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

对象: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个人等等 范围:指导、咨询、档案整理、装订,档案抢救等等

(三)档案事务所的性质及其管理

档案事务所是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型单位

四、现行文件资料中心

(一)现行文件资料中心的涵义及其管理

涵义:现行文件资料中心也称“现行文件阅览中心”“现行文件开放中心”等,他是公共档案馆在收集、集中政府机构现行文件的基础上,以政务信息公开为基础任务,方便社会各界,特别是普通公共查询、了解政府在社会事务管理各方面现行政策规定的内部机构。

(二)现行文件资料中心的运作机构与发展前景

1、从其运作来看,其基础工作:a、收集、集中一批与用户查询要求有关的法规性和政策性的现行文件或现性文件信息;在收集、集中现性文件的基础上,对现行文件保密与非保密的界限进行审查 从其发展来看,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进一步确认现行文件资料中心的合法性地位;建立现性文件报送、收集和管理的常规性与强制性,保证现性文件开放活动的持久深入开展;制定合理的、科学高效的开放工作制度与管理规范,明确现行文件资料中心的权力与义务;尝试现性文件开放服务方式与手段的创新等

第六章

档案工作的特点、规律与发展

第一节

档案工作的特点、地位与效益

一、档案工作特点

档案工作的特点是指档案工作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档案工作就其本质来说,是管理档案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各项社会活动服务的工作

档案工作就其基本特点来说,是一项服务性、文化性、管理型、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工作

(一)档案工作的服务性

档案工作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着不可低估的的作用;档案工作实现自身价值的这种特殊途径,决定了它是一项服务性工作;服务性是档案工作的基本属性之一,是档案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因素;档案工作区别于其他服务性工作在于它是以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特殊服务工作

(二)档案工作的文化性 档案工作,特别是档案馆工作在人类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社会文化性 档案馆工作的文化性表现在:

1、档案室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档案馆具有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档案信息资源是重要的生产因素、无形的资产和社会财富,档案馆作为社会文化的聚集地,汇集了具有重要文化内容的档案

2档案馆具有传播社会文化知识与信息的作用;档案馆是人类文化财富的宝库,必然在社会历史的各个阶段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

3、档案馆具有社会文化教育的作用;教育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4、档案馆具有发展科学文化的作用

(三)档案工作的管理性

档案工作始终都应以维护和确认档案的原始性为基本任务 档案的管理性表现在:

1、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档案的专门业务

2、档案工作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信息资源管理是为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

3、档案工作是社会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

(四)档案工作的政治性 档案工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档案工作体现这一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利益;首先,档案工作的服务方向是档案工作 政治性的集中表现;其次,档案工作的开放程度的大小也是档案工作政治性的之一;档案工作的机要性也是档案工作政治性的表现之一

(五)档案工作的科学性 档案工作的科学性表现在:

1、档案工作是一项为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工作提供必要条件的工作

2、档案工作实践中包括着特殊的规律和丰富的科学内容

3、档案工作要大量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成果

二、档案工作的地位

档案工作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档案是反映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积累,是人类文明史的见证

2、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资源条件

3、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他是推动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条件

三、档案工作的效益

档案工作的效益是指社会对档案工作的投入与档案部门社会档案信息需求的有效满足程度之间的比较关系 档案工作的效益区别其他工作的特点表现在:

1、社会性

档案工作是一项提供档案、为社会服务的专门性工作(规定其效益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

2、隐蔽性

3、滞后性

第二节 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

一、档案工作的分化与整合规律

(一)档案管理一体化

“文档管理一体化”是指将目前机关中的“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整合成为一个即统一有分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过程

运用新技术对文书与档案管理流程进行重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1、有利于将文件与档案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总设计和通盘考虑从而提高文件管理质量

2、可以为文档管理一体化软件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想

(二)档案、图书、情报管理一体化

二、档案工作智能化发展规律

(一)运用电子计算机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

(二)运用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实现文件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及档案信息传递的网络化

(三)档案微缩化与档案保护水平的提高 档案智能化带来的问题:

1、对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提出新标准

2、由于电子文件的证据性尚无保障,管理方法亦无规定,其内容的原始性通常要借助于形式的原始性来证实和确认,原件成为集两种原始性于一身的代表

3、来源原则又成为档案学者关注的理论热点

4、档案管理工作中前端控制思想的提出

5、文件管理体制和档案部门的职能将可能发生变化

三、档案工作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互动性规律 档案工作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互动规律表现在:

1、社会环境状况影响和制约着档案工作的生存与发展

2、档案工作也在参与社会事务的工程中,也对社会环境变化,特别是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作出的贡献

(一)影响档案工作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物质生产与档案工作

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不断对档案工作提出新的任务与要求 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着档案工作的基本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档案工作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着档案工作的目的和性质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决定了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3、科学文化事业与档案工作

科学文化的繁荣使人们在科学研究和各种创造性劳动中产生了更多的档案信息要求,从而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文化活动的发展能够推动档案学理论的研究与普及,档案在良好的科学文化环境中,能够与其他学科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加快发展步伐

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能够为档案工作提供新的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

4、社会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

档案意是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水平与敏感度

社会的档案意识作为一种观念存在,是现实社会发展水平的反映 我国社会档案意识淡薄表现在:

1、重视档案的史料价值,忽视档案的决策参考价值

2、重视档案的凭证价值,忽视档案的情报价值

3、不少管理者将档案工作看作一种单纯消耗性、辅助性和事务性的工作,对档案工作缺少必要的投入

(二)档案工作的社会贡献与档案部门的公共关系

1、档案行政机关的职能拓展需要良好的公共系

2、档案馆的科学文化性质决定了档案部门必须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3、机关档案业务的扩大需要良好的社会公共关系

4、新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树立档案部门的良好形象,开展公共关系建设

档案部门公共关系活动开展途径:

1、利用档案工作系统内部的专业报刊和系统外的大众传媒工具进行档案宣传活动

2、通过策划新闻事件制造公关时机,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

3、定期联系社会公众,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4、宣传档案工作的效益

四、档案工作的社会变化发展规律

档案工作的社会发展规律表现在:随着人类社会活动领域的扩大、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档案的来源与形式日益广泛和多样,档案信息服务逐步社会化,档案管理越来越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档案服务信息的社会化是指档案部门在保证国家和公民个人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向社会各方面提供档案信息

第三节 档案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档案工作国际合作的基本形式

(一)参加国际理事会组织的活动

国际档案理事会是国际性的档案专业组织,1950年8月成立,总部法国巴黎

任务:定期召开国际档案大会;建立和加强各国档案工作者之间以及档案管理有关的机构、团体之间的联系等

(二)国家间建立双边的档案工作合作关系

(三)开展国际档案学术交流活动

二、收集散失档案、解决国际档案纠纷的档案学理论基础和国家法律依据

档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又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历史面貌的重要工具

(一)收集散失档案的档案学理论基础

1、“来源原则”或“全总完整原则”

2、职能所有原则

3、主权追溯原则

4、历史连续性原则

(二)档案归还原主权国的国际进展

第一阶段:1922——1954年提出战时不得占有他国的档案遗产和战后必须归还原主权国的法律依据

第二阶段:1966——1978年提出档案是属于文化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解决了流失档案归还原主权国的方法问题和理论问题

(三)国家档案保护、归属和继承问题的国际公约

1954年《海牙公约》、1970年《巴黎公约》、1983年《维也纳公约》

“三个公约”的特点:

1、各国对档案的保护、归属和继承问题有强烈的敏感性

2、档案的国际立法经历了从保护岛归属再到继承,每个阶段从开始到结束又都相隔了十余年

3、国际法的主体,即权利和义务的承担着是国家而不是个人,没有统一的立法机构和集中统一的强制执行机关

4、国际上涉及档案立法时,往往会论述或涉及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新知识和新观点,这具有档案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价值

第四节 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涵义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重新思考档案管理的新情况、新原则与新理论,确立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档案服务的基本框架与基本方法,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二、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一)档案信息数字化涵义与原则

1、涵义

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指可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数字信息库

2、原则

规范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安全性原则

(二)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内容和形式 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内容两个不同层次:

1、档案目录信息数字化

2、档案全文信息数字化

(三)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困难

1、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技术还不够成熟且不经济

2、数字化的对象问题

3、合作问题

三、档案网站建设

档案网站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步骤,他是档案部门联系社会的重要窗口 档案网站功能:

1、服务功能

2、宣传功能

3、交流功能 档案网站的内容:

1、档案工作信息

2、档案机构信息

3、档案资源信息

4、档案利用服务信息

5、地方特色文化信息 档案网站建设的问题:

1、目标不够明确

2、提供内容信息不够丰富

3、访问率较低 对策:

1、设立龙头网站、门户网站、样板网站

2、逐步丰富上网档案信息

3、注重档案网站建设的策划设计,配备专门人才

四、数字档案馆建设

(一)数字档案馆的含义

数字档案馆是利用网络技术将分布不同档案机构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以网络化方式加以互相连接,提供及时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质就是形成一个有序的信息空间和资源共享的信息环境

(二)数字档案馆的特点

1、存在方式上的特点

数字档案馆不是一种物理存在实体,是一种无形的信息组织与利用环境

2、运行方式上的特点

数字档案馆运行方式是存取档案信息的网络化

3、功能定位上的特点

(三)数字档案馆与实体档案馆的关系

1、实体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是数字档案形成的基础 数字档案馆形成的三要素:用户、档案信息资源、通讯网络

2、数字档案馆的出现对实体档案馆的馆藏建设提出新要求

3、数字档案馆为实体档案馆提供了新的管理和服务机制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档案信息化建设以档案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为目标

(一)制度完善

1、档案信息管理制度标准

数字档案信息的采集和存储标准:数字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基础

数字档案信息的来源:伴随着管理进程而形成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对纸质档案的数字化转换

档案信息网络标准:档案信息网络建设可以有三种类型,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2、档案信息安全标准

档案信息内容安全、档案信息载体安全、档案信息网络安全

3、档案业务技术标准

业务技术标准是对电子文件、档案业务处理的规范,包括: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术语标准、资源的标识、描述数字档案文件格式、元数据格式、对象数据格式等标准

(二)资源建设 注意问题:

1、确定纳入档案信息化目标的信息类型

2、档案信息数据库的的共建

档案信息数据库包括目录数据库和内容数据库

(三)强化管理

1、信息化咨询监理机制的建立

2、项目管理

3、规划制定

4、外包管理

(四)风险控制

1、组织风险

2、信息安全风险

3、知识产权风险

第四篇:《档案学概论》知识点

《档案学概论》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档案学 P191 是以档案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提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档案 P6 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

3、电子文件 P42 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

4、来源原则 P239 来源就是通常所说的档案形成者,包括机关组织和个人。据此,来源原则指的就是档案馆按照档案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类,要求保持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得混淆的整理原则。

5、档案价值 P47 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它是主体(档案利用者及其利用需求)与客体(各不同时代产生的各种类型、载体、内容的档案)之间的关系范畴。档案价值作为一种关系,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统一和结合。

6、档案工作基本原则 P76 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7、职能鉴定论 P274 应按照文件形成机关在政府机构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的重要性,来确定档案文件的价值和保管期限。

8、数字档案馆 P130 是利用网络技术,将分布于不同档案机构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以网络化方式加以互相联结,提供及时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其实质是形成一个有序的信息空间和资源共享的信息环境。

二、简答

1、简述档案的凭证价值。P48 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据,它这种可资为凭的特性构成了档案的基本价值之一——凭证价值。

档案的凭证价值是档案不同于其他各种资料的最基本的特点。档案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记录,它可以成为查考、研究和处理问题的依凭,认定法律权利、义务与责任的证据,以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教育人民的工具。

档案之所以有凭证价值,是由档案形成过程及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决定的。首先,从档案的内容看,它是从当时直接使用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并非事后为使用而另行编制的,因此它客观地记录了以往的历史情况,是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其次,从档案的形式特征看,文件上保留着真切的历史标记。

2、档案室的任务。P89 档案室的基本任务是:集中统一地管理本机关各部门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全部档案,为本机关各项工作服务,并为党和国家积累档案史料。档案室的具体任务:

(1)对本机关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2)负责管理本单位的全部档案和相关资料,并积极组织提供利用;(3)定期把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向档案馆移交。

3、档案职业道德的内容是什么? P159 档案职业道德,是指档案工作者在从事档案行政、档案保管和利用服务等项职能活动中,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档案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① 档案工作者应当保护档案及相关资料的完整与安全,以确保其作为历史证据的可靠性;

② 档案工作者应当从历史、法律、职能、行政管理等角度,对档案文件、资料进行筛选、鉴定和保管,切实合理地运用来源原则,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

③ 档案工作者在进行文件的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应当保护档案的证据作用。

④ 档案工作者应当确保档案所含信息的连续性。

⑤ 档案工作者应对他们从事的工作活动进行记录,并能对其工作进行辩护。(2)遵纪守法,严守机密

① 档案工作者应当注意保护国家的安全及集体和公民个人的隐私,不得销毁相关的档案文件信息,尤其是易于更新和消除的相关电子文件信息。② 档案工作者应当珍视国家和社会给予的特殊信任,并在实际工作中,不利用其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他人谋求私利。

③ 档案工作者应当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保密习惯。(3)博学求进,公正服务

① 档案工作者应当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等方面的基本素质,这不仅是从事档案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

② 档案工作者应当尽可能地提供档案信息,为档案用户服务,即为所有合法的利用者提供公正的服务。

③ 档案工作者应当通过与其他专业工作人员的合作,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提供利用。

4、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P92(1)拟定档案工作的规章、办法,建立国家档案工作制度,制定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划。

(2)指导和监督各机关、部队、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规划和筹建档案馆,在业务上指导档案馆工作。

(3)研究和审查有关档案保存价值、档案保管期限的原则和标准,监督和审议有关档案的销毁问题。

(4)组织和指导档案工作业务经验的交流、档案干部的专业教育和档案科学研究。(5)组织和参与档案工作的国际交流。

5、简述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轨迹。P273(作简答自己作适当删减)档案鉴定理论是各国档案工作者和档案学者依据长期积累的鉴定实践经验,对档案价值规律和档案鉴定原则和标准进行的科学总结,对鉴定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1)年龄鉴定论

年龄鉴定论是德国档案学者迈斯奈尔于1901年提出的。他的理论体系由6条一般原则和7条具体标准组成。原则包括:①事关档案存毁的决定必须当机立断;②必须避免极端行为,既不要过于谨慎地保存,也不要过于随便地抛弃;③不要以抽象概念作为价值标准;④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16世纪以前的案卷不得销毁;⑤第五,为暂时目的使用的案卷在达到目的后应当销毁;⑥一个永久性机构成立过程中经过的案卷应当保存。鉴定标准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档案内容,二是档案来源。

迈斯奈尔的鉴定理论具有开创性意义。首先,他第一次提出了“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的著名诊断;其次,他第一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鉴定原则与标准;再次,他第一次提出了档案来源是最重要的鉴定标准之一。(2)行政官员决定论

行政官员决定论代表人物是英国档案学者希拉里·詹金逊。他在1922出版的代表作《档案管理手册》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鉴定思想,其核心观点就是,档案人员不宜参与文件的鉴定和销毁,鉴定应由行政官员自行决定。

詹金逊的鉴定理论有其正确与合理的一面。因为档案文件既不是档案人员所形成的,也不为档案人员所用,其价值判定及存毁自然不能由档案人员单独决定,而应主要由档案文件的形成和利用者决定。但他将档案人员排除在鉴定工作之外,也有明显的局限性。(3)职能鉴定论

波兰档案学者卡林斯基在1934年发表的论文《文件的选择》中提出,应按照文件形成机关在政府机构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的重要性,来确定档案文件的价值及保管期限。说的具体一点,档案文件价值的和保管期限的长短与其形成机关的地位高低和职能重要性在总体上成正比。

职能鉴定论进一步发展了迈斯奈尔的来源鉴定思想,找到了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形成机关地位越高、职能越重要,档案文件的价值相应就越大。这一结论一定的科学性和普遍性,但其局限性与片面性也很明显。档案文件的价值特别是历史文化价值,绝不能仅仅由其形成机关的级别地位来决定,而应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具体分析。(4)文件双重价值论

美国档案学者西奥多·谢伦伯格在1956出版的代表作《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鉴定理论:公共文件具有两种不同的价值:一是对原形成机关的第一价值;二是对其他机关和个人利用者的第二价值。形成机关的行政官员对鉴定第一价值负主要责任,而鉴定第二价值则应主要由档案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来完成。

谢伦伯格的文件双重价值论具有明显的进步与深刻之处。这种鉴定观的理论贡献是:一是它确认了档案价值是档案文件客体满足利用者主体需求的关系,真正揭示了价值的实质;二是把档案价值根据不同需求主体区分为两种形态,使认识更加深入。

(5)利用决定论

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档案学者菲斯本、布里奇弗德和芬奇等。这种鉴定观一切从利用者的角度出发,突出强调学者的需求是判断文件价值的决定性标准。利用决定论的倡导者们希望通过关注利用者的需求来增加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合理性。但其局限性是不容否认的,且很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无法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消弱了文件来源的重要地位。(6)宏观鉴定论

宏观鉴定论主要包括“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文献战略”、“宏观鉴定战略”。

①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由德国档案学者汉斯·布姆斯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到90年代基本成熟。理论核心就是以文件形成者职能来体现社会价值。

②文献战略由美国档案学者海伦·塞穆尔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核心思想也是依据文件形成机关的职能来判断档案的价值。

③宏观鉴定战略由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核心思想同样是依据形成文件机关的职能对档案文件进行宏观鉴定。

④上述三种鉴定理论将档案价值与社会的运行方式、发展动态紧密相连,视档案价值为社会自身价值的反映,属于一种广泛的社会鉴定观;强调职能鉴定标准,认为文件形成者的职能就是社会宏观职能的最佳体现,属于一种宏观的职能鉴定论。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联系日益紧密且呈一体化的宏观趋势。不足之处在于在现实操作中难以具体化,容易造成浮泛、粗放的鉴定结果。

6、档案法律、档案法规、档案规章及其关系是什么。P139 档案工作法律,简称“档案法律”,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档案事业规定性文件,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各种关于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法律行为规范。

档案法规是指由国务院根据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关于档案行政的规范性文件。

档案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与档案事务有关的规范性文件。

档案法律与档案法规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制定主体不同。档案法律的制定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而档案法规的制定主体则是国务院。

第二,档案法律具有广泛的行为约束力,它是国务院制定档案法规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目前常见的档案法规的渊源。就此而言,档案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均要以法律为准绳。

第三,档案法律所调节的对象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特征;而档案法规所调节的对象则具有特定性和专指性的特征。档案法律与档案法规的联系在于:

首先,两者的制定与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有效地规范和调整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以利于档案事业的正常工作秩序的建立与维护。

其次,尽管档案法律高于档案行政法规,但是,从两者的发展历史来看,它们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再次,档案法律与档案法规均应在宪法规定的框架内制定和实施,不能违背宪法规定的基本准则。

档案法律与档案规章也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档案规章从属于档案法律和档案法规,或者说是档案法律和档案法规具体化的产物,更具有特定性与操作性。与档案法律相比,档案规章优势在于:

第一,档案规章的制定程序比法律简便。第二,档案规章的内容具有专业性。

第三,档案规章的规定比档案法律的内容更加明确,具体。

三、论述

1、试述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四个方面)[08年论述] P108(1)档案工作的分化与整合规律。

从档案工作的发展历史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档案工作与文书工作是不分的,档案工作与图书资料工作也是不分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档案工作才真正从文书工作、图书工作中分化出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作系统。

随着档案信息资源观的形成和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档案工作的发展又面临着一些新的变化: ①文档管理一体化

“文档管理一体化”是指将目前机关中的“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整合成一个既统一又分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过程。②档案、图书、情报管理一体化

将档案、图书、情报综合管理并进行联合开发,可以发挥三者在功能上的互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2)档案工作的智能化发展规律

档案工作的智能化发展规律突出表现在档案技术设备的变化上。具体表现在: ①运用电子计算机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

②运用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实现文件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及档案信息传递的网络化。

③档案缩微化与档案保护水平的提高。(3)档案工作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的互动性规律

①一方面,社会环境状况影响和制约着档案工作的生存与发展。

②另一方面,档案工作在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也对社会环境变化,特别是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做出贡献。(4)档案工作的社会化发展规律

随着人类社会活动领域的扩大、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档案的来源与形式日益广泛和多样,档案信息服务逐步社会化,档案管理越来越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试述档案工作的性质。(五个方面)P101(1)档案工作的服务性

档案工作通过提供档案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来推动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档案工作实现自身价值的这种特殊途径,决定了它是一项服务性工作。

服务性是档案工作的基本属性之一,是档案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2)档案工作的文化性

①档案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馆具有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

档案馆作为社会文化的聚集地,汇集了具有重要文化内容的档案,从一定意义上看,档案馆具有文化传承作用。

②档案馆具有传播社会文化知识与信息的作用。

档案馆是人类文化财富的宝库,必然在社会历史的各个阶段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

③档案馆具有社会文化教育的作用。

档案馆所保存的档案是社会文化历程的结晶,既是反映和维护民族历史真实面貌的可靠见证,也是认识民族历史的重要渠道,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④档案馆具有发展科学文化的作用。

档案馆需要对档案所记载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研究与开发,为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做出贡献。(3)档案工作的管理性

①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档案的专门业务。

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是档案,管理的目的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服务。

②档案工作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档案工作管理对象的独特个性及其基本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上的自成体系,决定了它在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

③档案工作是社会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

档案工作这一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牌不同规模和层次的更大管理系统之中。(4)档案工作的政治性

①档案工作的服务方向是档案工作政治性的集中表现。

②档案工作的开放度大小也是档案工作政治性的表现之一。

③档案工作的机要性也是档案工作政治性的表现之一。(5)档案工作的科学性

①档案工作是一项为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工作提供必要条件的工作。

②档案工作实践中包含着特殊的规律与丰富的科学内容。

③档案工作大量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成果。

3、试述档案学科体系的基本内容。(五大部类)P198(1)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

档案学基础理论是由关于档案现象的一般性认识问题的理性认识和关于档案学各分支学科的共同性问题的理性认识等构成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应当注意建设好以下学科科目: ①档案学原理:

主要研究和阐明档案现象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问题的产生原因、社会背景及其内在的本质、规律、特点、相互关系等。②档案术语:

主要研究关于档案专门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的理论和基本原则。③档案法规:

主要研究档案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的有关理论的原则。④比较档案学:

采用比较研究方法,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找出各国、各地区、各领域、各时期档案学理论与档案工作的异同,及其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2)档案史学研究

档案史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①中国档案事业史:

是研究中国档案历史现象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客观规律与特点的档案学科目。

②外国档案事业史:

即研究世界各国档案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③档案学史:

主要研究世界各国档案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和特点。

(3)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

档案学应用理论是以研究档案管理中具有普遍性规律的具体问题、具体原则、具体方法为对象的档案学学科门类。其研究主要同以下几门具体的学科有关: ①档案事业管理学:

主要研究国家档案事业宏观管理活动的理论、原则和方法。②档案管理学:

是研究各种门类档案的一般管理理论、原则和方法的档案学分支学科。③科技档案管理学:

是专门研究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开发和利用的学科。④档案编纂学:

主要研究档案信息的编辑、加工及出版工作的理论、原则和方法。(4)档案应用技术研究

研究档案应用技术的任务主要应由以下几门学科来承担:

①档案保护技术学:

是研究文件与档案制成材料的自然性状和保护技术的学科。

②档案缩微复制技术:

是研究档案的摄影、冲洗、加工、拷贝、还原、存储、检索等技术进程的学科。

③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

主要研究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问题。(5)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边缘性研究

在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地带与边缘区域中,值得开拓的学科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记录信息管理学:

是研究人类社会各种记录性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普遍原理和通用方法的交叉学科科目。②文件管理学:

是从整体上研究文件现象的产生、运动规律和特点,以及文件信息科学管理与控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门类。③档案社会学:

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原理来研究档案学中某些课题的交叉新兴学科。④档案心理学:

既运用档案学研究方法又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档案学有关课题的交叉新兴学科。

4、国家档案馆的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是什么? P85 我国国家档案馆一般可分为历史档案馆和综合档案馆两类。历史档案馆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要保存明、清中央机构的档案)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要保存民国时期各个政权中央机构的档案)。综合档案馆是我国国家档案馆和档案事业的主体。

我国国家综合档案馆是统一保管党和政府机关档案的管理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有关文件的规定,我国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综合档案馆的基本职责是:集中统一管理党和国家需要长远保管的档案和有关资料,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历史的长远需要服务。

概括起来,综合档案馆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接收与征集本级各机关、团体及其所属单位具有长期和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以及有关资料,科学地管理;第二,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地开展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第三,参与编史修志。

5、何谓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 P258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指导从文件到档案全过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是现代档案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它是研究文件从最初形成到最终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整个运动过程、研究文件属性与管理者主体行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论,是对文件和档案运动过程和规律的客观描述和科学抽象。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第一,文件从其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第二,由于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这一完整过程可划分为若干阶段。第三,文件在第一阶段因其特定的价值形态而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形式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

从文件运动形态的角度分为现行、半现行和非现行三个阶段;

从文件保存场所的角度分为在承办单位存留、在中间档案馆存留和在总档案馆永久保存三个阶段;

从文件运转流程的角度分为文件的产生办理、现行利用、过渡保存和历史保管四个阶段;

从文件管理程序的角度分为文件的形成、使用与维护、鉴定和选择、档案管理四个阶段。

6、中国近代档案学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是什么? P213 我国将有关档案现象作为一个独立性的专门问题进行科学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第一,1933年,国民党发起“行政效率运动”,这是促进我国近代档案学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之一。行政效率研究会创办了机关刊物《行政效率》杂志,刊载了60多篇相关文章,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总结了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中的经验和教训,这对中国近代档案学思想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史学界整理明清历史档案和学术研究的需要,也是促进我国近代档案学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档案学的某些思想,是通过总结整理明清档案实践活动的经验获得的。

第三,近代意义上的档案教育的分立,对促进档案学思想的产生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代表为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校创办的档案管理专科。

1935年腾固撰写了《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初步工作》一文,档案学的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并初步形成体系。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学建设取得了令巨人瞩目的学术研究成就: ①档案学已经成长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科学。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情报档案专业评议组的成立,档案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确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出版等,都是客观的证明。

②档案学已建设成由若干分支学科构成的群体。

就总体而言,中国档案学已成为具有较完整系统的、多层次的一系列分支学科组成的群体,档案学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③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档案学概论》、《档案学原理》等多部专门以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为内容的档案学著作的出版,以及大量的专门研究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学术论文的问世,对档案和档案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深信和探讨。④档案学的史学研究和外国档案管理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对中外档案事业发展历史的研究取得的较大的进展,特别是对中外档案事业史中的一些问题的澄清,以及对断代档案史学的研究的深入开展,都表明中国档案史学的研究正在向专深文献发展。⑤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成绩显著。

我国十分重视从宏观上研究档案工作的组织管理理论及其原则与方法,对档案工作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在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档案学研究对世界档案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⑥档案学应用技术研究成绩斐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每年都有一批档案科技研究成果通过鉴定,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档案局科技进步奖或其他各种科技成果奖,其中有不少科研项目都取得了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成果。

第五篇:档案学

第一章

一、1、档案室类型与任务:主要有普通档案室、科技档案室、音像档案室、人事档案室、综合档案室、综合档案室、联合档案室、档案信息中心。基本任务是,集中统一管理本机关各部门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全部档案,为本机关各项工作服务,并为党和国家积累档案史料。具体任务是,对本机关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文件材料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负责管理本单位的全部档案和相关资料,并积极组织提供利用;定期把具有长远保存价值德尔档案向档案馆移交。

2、档案馆类型与任务:国家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事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单位档案馆。基本任务是,收集、保管和利用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维护历史的真实,服务于现实和未来。

3、档案工作机构的设置:单位档案室、文件中心(集中保管并提供利用的机关、事业单位处理完毕的文件的机构)、各级各类档案馆、各级档案局(《档案法》的执法主体)

4、A、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一份纸草档案:公元前1164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四世制成,现存伦敦不列颠博物馆。B、世界上创刊最早的档案专业刊物:1876年,德国《档案杂志》。C、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档案学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观点的人:1884年法国朗格鲁.D、世界上唯一的档案专业出版社:1982年1月3日,中国成立了档案出版社E、世界上唯一的档案专业报纸:1995年《中国档案报》

5、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是保存档案史料的基地,是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资料的中心

二、1、档案的定义表述为,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就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三、1、档案的价值和作用:凭证价值(这是由档案的本质属性—原始记录性所决定的)、参考价值(基本价值)。作用:(1)机关工作的查考凭证(2)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3)政治斗争的必要工具(4)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5)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

2、档案的基本分类:按生产领域,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按制成材料,甲骨、竹简、缣帛、纸质、胶片、磁带、光盘、食物档案等;按单位性质,政党机关档案、事业单位档案、企业档案、军队档案、农村档案等;按形成时期,建国档案(历史档案)、建国后档案(现实档案)

3、档案工作8大环节: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鉴定、档案保管、档案统计、档案检索、档案利用、档案的编研 第二章

一、1、归档时间应注意:向档案室移交的时间一般应该在第二年6月底以前,由文书部门立好卷向档案室归档。

2、文书档案保管期限划分:永久和定期,定期中再实行标时制,一般分为30年和10年。

二、1、归档:机关各单位在工作活动中不断产生的文件,处理完毕以后,经由文书部门或文件工作人员整理,定期移交给档案室集中保存,称为归档。

2、归档范围:是指本机关哪些文件应该立卷归档,哪些文件资料可不立卷归档。

3、归档制度:就是确定归档范围、归档时间以及归档案卷质量要求和手续的一种实用文。基本内容包括: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要求

4、档案征集公告:是指政府或机关团体向社会公众宣布档案征集目的、范围、方式等事项的一种应用文体。基本内容包括:征集范围、征集方式、联系方式

三、1、归档要求:(1)归档总要求,遵循文件资料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别不同的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2)归档注意点,电话答复重要问题、会议记录、一些高级领导人的即席讲话应当记录下来的形成文字,并要标明作者、时间、地点、办理情况等;注意基层单位的收集工作,一般收集会议记录、决议、请示和报告、计划和总结、生产统计报表、分配方案、财会凭证和财务账簿、单位的简史等;要求归档制度的标准化,即用于档案管理的各种图表的外形尺寸、大小、用纸应当统一。

2、永久保管的文书档案主要包括:本机关制定的法规政策性文件;本机关召开的重要的会议,举办重要活动等形成的重要文件;本机关职能活动中形成的重要文件材料;本机关关于重要问题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批示,以及重要的报告总结、综合统计报表等;本机关机构演变、人事任免等文件材料;本机关房屋买卖、土地征用,重要的合同协议、资产登记等凭证性文件材料;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机关业务的重要性文件材料;同级机关、下级机关关于重要业务问题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

3定期报管的文书档案范围:本机关职能活动中形成的一般性业务文件材料;本机关召开会议、举办活动等形成的一半文件材料;本机关人事管理工作形成的一般性文件材料;本机关一般性事务管理文件材料;本机关关于一般性问题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批示,一般性工作报告、总结、统计报表等;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机关业务的一般性文件材料;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制法的非本机关主管业务但要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同级机关、下级机关关于一般性业务问题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下级机关报送的或以上计划、总结、统计、重要专题报告等文件材料

4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类型:通用档案保管期限表;专门档案保管期限表;同系统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同类型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

5档案销毁制度的内容:销毁的档案必须是经过严格的鉴定后确认失去保存皆知的档案;销毁档案,应以全宗为单位编制的”销毁档案清册”,写出销毁档案报告,报请主管机关或上级档案管理机关批准。未经鉴定和批准,不得擅自销毁档案;对已经批准销毁的大难,如无特殊情况,一般可存放一段时间在销毁;销毁档案,应派两人以上监销,监销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并在’档案销毁清册“上签字盖章,注明“已销毁’字样和销毁时间、地点、方式;销毁数量大,要送指定的工厂进行监销,严禁出卖或改为他用;’档案销毁清册’及批准手续,要归入相关的全总卷妥善保存 第三章

一、1、全宗:是档案的基本分类和管理单位,指一个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形成的具有联系的档案整体。全宗从形成角度看有组织和个人两类。

2、立卷说明:又称案卷文件目录序言,就是文件处理部门在立卷工作告一段落后,为了便于向档案室移交,方便日后的保管和利用,对机关当年的职能活动、立卷情况和文件材料的大体内容作出的叙述式的文字简介,其形成的文字材料就是立卷说明。

二、1、档案整理的原则:A、充分利用原有基础(1)充分的重视和利用先前的整理基础,以确定档案整理的任务和要求,不要轻易打乱重整。(2)在整理过程中,应该充分研究和利用原来整理的成果,不要轻易破坏以往整理和保存的历史状况B、保存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文件在来源方面的联系、文件在时间方面的联系、文件在内容方面的联系、文件在形式方面的联系C、便于保管和利用。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不是整理档案的主要目的,所以不能为联系而联系,便于保管和查找档案,才是档案整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要求。

2、以“件”为单位与以“卷”为单位整理的区别:(1)取消案卷,界定“件”的概念,从检索的实际需要及减轻工作量出发,实现文件级管理,免除了繁琐、复杂的组卷过程。装订以“件”为单位进行,对装订材料不作统一规定,只要符合档案保护要求即可。(2)分类方法固定为、保管期限、机构,并允许各单位视具体情况组合及简化分类层次(3)取消案卷、卷内文件两级目录,只编以“件”为单位的归档文件目录。以件为单位装订,不用拟写案卷题名,跨盒编流水件号,不编页号只记页数(4)归档章的位置不限,同时对归档章的项目加以调整,只保留检索必备项目(5)文件排列方法灵活,便于查阅,利于保密(6)归档文件直接装盒保管,档案盒的项目设置有了较大变化。无须撰写案卷题名和填写案卷封面,只须填写盒脊。第四章

1、档案登记:就是对档案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所有重要的事实、行为和数据进行随时随地的记录。

2、档案统计:就是以表册、数字的形式,揭示档案和档案工作呢的有关情况。

3、全宗名册:是对其所管全宗进行逐个登记的一种形式。

4、全宗单:详细登记每一全宗情况的登记形式,主要应用于档案馆和保存了较多全宗的档案室。

5、全宗登记表:是一种比全宗单内容更详细的表格。

6、档案统计的类型:档案构成统计、档案利用统计、档案工作人员情况统计、档案馆建设状况统计、档案室建立情况统计 第五章

一、1、档案检索工具:是揭示和介绍档案馆保存档案内容和成分,记录、报道、查找档案资料的手段,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工具

2、档案著录:是指档案馆室编制检索工具时对档案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

3、档案标引:就是对文件或案卷内容进行主题分析,从自然语言转换成规范化得检索语言过程,即对内容分析结果赋予检索标志的过程。档案标引是档案著录最核心内容。

二、1、检索工具的分类:A、按编制方式分:(1)目录。案卷目录、案卷文件目录、归档文件目录、全宗目录、分类目录、主题目录、专题目录(2)索引。文号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3)指南。档案馆指南、全宗指南、专题指南;B、按载体形式分:可以分为以纸张为载体的、以胶片和磁带为载体的两大类,其中以纸张为载体的又可分为卡片式、书本式,以以胶片和磁带为载体的包括缩微目录和机读目录;C、按检索范围分:全宗范围检索工具、若干全宗范围检索工具、以若干个档案馆的全部或部分档案为对象的检索工具;D按功能分:馆藏性检索工具、查找性检索工具、介绍性检索工具;E、此外,按信息处理手段可分为手工检索工具和机械检索工具;按使用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恭维性检索工具和开放性检索工具;按排检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分类法的检索工具和主题法的检索工具

2、档案排检方法:按作者排检法、按文号排检法、按字序排检法、按地序排检法、主题法 第六章

一、1、档案保管:是指根据档案的成分、状况所采取的存放和安全保护措施,包括日常工作管理、流动中保护、专门保护等。

2、档案利用: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经济建设的直接途径,是档案工作中最富有活力的一个环节

3、全宗卷:是档案馆或档案室在管理某一全宗过程中形成的,能够说明该全宗历史情况的有关文件资料所组成的专门案卷

4、档案用户调研工作:就是根据档案工作的目的和要求,在广泛收集和积累有关用户对档案信息的各种反应,以及进行实地调查和考察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分析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对比、判断与综合等逻辑思维过程,提出相应对策与措施的一项工作

二、1、全宗卷的主要内容:全宗指南、大事记、档案的收集、档案的整理、档案的鉴定、档案的保管、档案的统计、档案的利用、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2、档案利用工作的基本要求:有正确的服务观念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充分研究和了解社会需要,熟悉馆藏档案;正确处理基础工作与利用工作的关系

3、档案利用基本方式:提供档案原

件、提供档案复制件、根据馆藏档案内容制发档案证明 第七章

一、1、档案编研:是档案馆(室)以档案馆(室)藏档案为主要对象,满足社会利用的需要为主要的目的,在研究档案的基础上编辑史料,编写档案参考资料,参加编史修志以及撰写专门著作的工作

2.全宗介绍:也称全宗指南,是以文章叙述的形式揭示和介绍某一全宗档案内容和成分及其意义的一种检索工具

3、大事记:是用简明的文字按时间顺序扼要的记载一定历史时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揭示重要事件和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参考资料

4、组织沿革:也称组织机构改革,是系统记载一个机关、一个地区或专业系统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体制变革情况的一种档案参考资料

5、基础数字汇编:也称基础数字汇编,是以数字形式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或某一方面的基本情况的档案参考资料,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从档案资料中选取有关统计数字汇编而成的6、专题概要:是用文章叙述的形式简要说明和反映某一方面的工作、生产或其他现象的发展和变化情况的一种参考资料。

二、1、编研工作的内容:汇编档案文件、编辑档案文摘汇编、编写参考资料、编史修志

2、现行档案文件汇编类型:法规文件汇编、重要文件汇编、发文汇编、会议文件汇编、公报政报、其他专题文件汇编 第八章

1、人事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述和反映个人经历、思想品德、学识能力、工作业绩的,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表格及其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材料

1、查阅的要求:1)利用党委组织部门的人事档案必须是中共党员。2)组织、人事、劳动部门查阅人事档案须有手续完备的信件;其他部门应该持有本单位领导签字的正式查档介绍信或《查阅人事档案审批卷》。3)查阅人员不得查阅本人及其亲属的档案。4)未经领导批准,不得查阅同级人员档案,下级不得查阅上级人员档案。5)本单位组织、人事部门一般不得查阅本单位领导人的档案。6)只准查阅介绍信或审批表中提到的有关内容 第九章

一、1、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

2、电子档案:是指人们在各种活动中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产生的一类数字化形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

3、声像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影片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不同材料为载体,以声像为主,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是全宗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4、照片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的图像资料。

5、照片档案的归档范围:本单位在工作活动中产生的具有凭证和参考价值的照片;领导人物或著名人物参与某单位某地区重大公务活动的照片;反映本地区重大事件、重大事故、自然灾害及异常现象的照片;本单位向有关单位提出内容和要求,组织拍摄或征集的照片;与本单位的其他载体档案有密切联系的照片;外单位形成但经本单位选用的照片;其他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照片

6、家庭档案: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的家庭或家族所形成的档案。

7、家庭档案的作用:教育作用、依据作用、传承作用、宣传作用、参考作用

下载档案学事业概论笔记-第五章档案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档案学事业概论笔记-第五章档案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档案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一、档案工作的内容(简答) 1、档案管理工作 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与检索、编辑与研究、统计、利用 2、档案行政工作 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指导 3、档案......

    档案学讲稿

    档案学第五组讲稿 一、关于国际档案日 (一)国际档案日的由来 1948年6月9-11日,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了一场专家会议,来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档案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档案学理论基础

    选择题: 1、 按档案形成时间,可分为历史档案和当代档案。错误 2、 资料与档案的区别在于来源不同,作用不同,机密程度不同。正确 3、 科技档案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和条......

    文书档案学(合集)

    第一节 文书和档案一、文书、文件、档案 文书,就是人们在实际事务活动中为了凭证、记载、公布和传递等的需要而形成和使用的内容系统、体式特定的文字材料。 文件,是由机构......

    档案学论文

    浅谈更新档案管理理念 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随着各项制度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也日益深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如何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人事档案管理的内容、范围,档案收集......

    科技档案学

    城建档案的管理与服务 社会发展学院档案学 104032008037 柯尊琴 指导老师:丁春梅 摘要: 城建档案是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城建档案的管理与服务方面进行研究,对城市基础......

    档案学理论基础 测试(最新)

    试卷得分:85.0 1、 题型:判断题 分值:1 纸张在东汉年间正式发明,从此随着造纸工艺的不断改进与成熟,纸张逐步取代了以往的竹简、木牍等,成为文书和档案的载体。 正确 错误 答案......

    浅谈档案学研究对象[推荐]

    浅谈档案学研究对象 学院班级:人文学院档案091 姓名:郭岩 学号:5000409009 摘要:认识是实践的理性前提与基础,只有理性认识上清楚了,实际的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做好。从事档案工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