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浅探
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浅探
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人生活中农村,从2006年开始,中央连续9年用1号文件部署“三农”工作。十八大报告中,“五位一体”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中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尽管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离开土地谋生人员越来越多,人们短时间内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撂荒土地大量出现,但土地在老百姓眼中的关注度并没有降低,中国人传统的依靠土地增收致富固守家庭的愿望并没有减弱。相反随着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期望家庭团圆、享受天伦之乐的愿望更加强烈,人多地少却又弃农从工从商而危及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客观现实没有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群众市场意识缺乏,抵御自然灾害及市场风险能力弱依然是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产业形成周期长、见效慢与农民立竿见影的传统心态的矛盾对立注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度更加大,特别是在铜仁这片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先天不足的山区更加突出。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接东部产业转移,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务工有稳定的收入,确保省委、省政府“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和市委、市政府“三个万元”工程的如期实现,与全国全面同步进入小康是县乡两级政府的重要课题。
关于农业产业化也可称作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起源于二战后农业振兴时期的美国,而后传入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它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关系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出等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其核心是一体化结构体系的建立和运作。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在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应运而生的。关于农业产业化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无争议的定义,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具有的特点:一是市场化,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二是区域化,农产品的生产要有比较稳定的在一定区域内相对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三是规模化,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其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只有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四是专业化,即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业化。总之,各个环节都要有专业队伍。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顾名思义,即是打破原有种植格局和种植构成比例。从定义和它所具有的特征可看出,在通过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的形成、生产基地的建设处于基础地位。
笔者长期在乡镇工作,经历了德江县大的几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世纪90年代,刚露头即夭折的蚕桑产业、芝麻产业、甜竹笋产业、依靠政策支撑的一枝独秀的烤烟产业,具有德江地域特色拼命崛起的天麻产业、正在发展和初具规模的茶叶产业、核桃产业。从几个产业的发展成败来看,都逃脱不了“政策、土地、市场、人”这四个决定因素。政策因素:扶持产业发展上具有稳定性。比如烤烟,具有可比性的是烤烟有政策保证,无市场风险,而蚕桑、芝麻、甜竹笋等产业无国家政策保证,一有风吹草动,即自生自灭。茶叶、核桃产业能蓬勃发展,也是因为有资金注入、政策扶持,不可比的烤烟是国家控制产业、垄断经营。土地因素: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特征,必须区域规划、连片种植。这是茶叶、核桃产业能迅速呈现出效果的原因。市场因素:利益为导向。烤烟当年见成效立竿见影,茶叶核桃有临近地区成功典型做参照,能看到希望,容易发动群众。而发展芝麻、甜竹笋等产业的上世纪80年代,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无参照地,群众看不到希望,最终放弃管理。人的因素:地方主政的人,自己要坚定。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是个风向标。还有就是群众的参与度,参与度越高,产业基地就容易建成;参与度低,基地建成难度就越大。
现在笔者试图就以自己所在的枫香溪镇核桃产业建设情况来阐明以上观点。
一、历史上的枫香溪镇(原动力)
枫香溪镇历史上是个烤烟种植大镇和产煤大镇。2000年前,烤烟种植规模大1.2万亩,一度位居全地区前列,在唯烤烟论英雄的年代,没注意烤烟土地的合理轮作,现在土地老化,绝大部分已不适宜种植烤烟。煤矿已受国家产业布局调整的影响于2012全部关闭。枫香溪的发展和干群士气陷入低谷。如何选定转型产业,加快调整步伐,稳定群众收入,提振干群士气迫在眉睫。
二、产业选择(调什么)
1.研究政策:贵州省出台《支持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编制了在德江县、印江县、沿河县邻近区域打造省级核桃产业带的方案。而枫香溪镇地处乌江干果产业带,全镇核桃产业具有相当优势。
2.自身优势:枫香溪镇自身盛产优质核桃,用本地核桃橞条嫁接不存在适应性的问题。
3.市场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核桃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全球用于种植优质核桃的区域有限,枫香溪得天独厚。核桃管理粗放,扶贫办还有3年的管理费,可解决群众前期资金投入不足的问。种植规格较稀,5-6米,挂果前不影响其他作物种植,群众接受。效益明显:亩载23株,株产25斤,每斤20元,亩均收可创11500元。核桃是干果,耐储存。
三、规划布局
全镇规划5.3万亩,分两年实施。目标定位是基地建成后,拥有全市乃至全省优质核桃定价的话语权。2011年实施2.5万亩,分布在大塘、袁场、先联等12个村。2012年实施2.8万亩,分布在长征、枫溪等7个村。
四、充分发动、强势推进,解决谁来种的问题
召开好群众会,打消群众顾虑,自愿拿出土地栽植核桃,避免政府一头热。针对大量劳动力外出,群众有心却无力种的实际情况,镇决定以村为单位,利用扶贫办每株解决2元打坑费的优惠政策为报酬,组建专业施工队,确保栽植质量和进度,也使连片种植、整体推进这一政策得以贯彻。
五、组建专业合作社,实施“以短养长”
1.全镇组建成立18个核桃管理合作社,多数以土地参股,见效后分红的方式进行管理。
2.首创实施“以短养长”,确保核桃挂果前不减收(所谓的“以短养长”指生产周期较长的高杆作物在生产期间农户可根据土地情况,套种土豆、花生、辣椒等生长周期较短的矮秆作物,解决高杆作物生产周期的收入问题)。一是引进或成立特色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种植矮杆经济作物。特色专业合作社既得以壮大,核桃也得到管护;老百姓既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也通过给合作社打工得到了薪金。2013年引进德江绿源天椒专业合作社种植辣椒1000亩,今年镇内农户组建辣椒专业合作社种植辣椒2000亩,示范带动,效果明显。二是采用订单农业发动群众自己种植,力争做到全覆盖。2013年和德江丽君豆制品加
工厂合同种植黄豆1.2万亩,和德江铭仁食品加工厂种植脱毒红薯3000亩,和德江县供销社订单种植大蒜600亩,德江油脂加工厂订单种植油菜10000亩。2014年规模还有所扩大,群众收入更加明显。
六、探索扶贫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扶贫资金的使用有规定的投向,具体的使用方式却要在工作中摸索。比如,每株2元的核桃栽种打坑费是补助给种植户的费用,如果机械的执行,土地只能承包给人栽种,资金也只能补助给土地承包人,那么在大量劳动力外出的情况下,连片栽植、整体推进的目标肯定得不到实现。还有就是每亩50元管理费按规定是发现金给群众,但发现金存在没有管理也要管理费,费用发不出去政府也烫手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政府采购,把现金全部变为肥料,由村组干部发放,并督促施用,既保证了资金安全,也保证了核桃生产的用费需求。
七、几点经验和体会
1.抓农业产业要有规模,一气呵成的气势,忌小敲小打。
2.产业一旦选定,就要坚定不移,一如既往。不因行政领导的变换而变换。
3.在当前的政治体制下,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是风向标。重视程度和坚持程度都将对产业形成造成影响。
4.抓农业产业要有心理准备,要耐得住寂寞,农业产业见效周期长,往往是前任打基础,后任写总结。
第二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的根本性变化,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由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了需求约束。在此形势下,农业进一步发展,须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改革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了较快的调整,但是与变化更快的市场关系相比,却总是慢半拍。特别是最近几年,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巨变,我国农业发生了重大的阶段性转变,农产品出现供给过剩,农民收入增加受到“卖难”和价格下跌的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变得非常突出。
二、政府与市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特别是目前,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要求对农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在原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完全是政府的行为,是通过中央计划、层层下达任务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的诱导机制实现的,是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和自下而上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经营能力十分有限,市场发育离成熟完善的程度还相差甚远,加之农业特殊的产业特性,致使广大农民很难顺利实现结构的调整。这表明,目前微观决策与宏观供求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障碍。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关注我国农民人数众多、经济容量狭小和抵御风险能力很弱这一特点,既要看到市场化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利益,也要认识到市场经济对个体小农的冲击。
因此,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利益问题,并在政策安排上有充分的体现。特别提出以下几点:1.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调整总量供求关系。2.保持农民利益,妥善处理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的关系。3.加强信息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是否能够得到优化调整,取决于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信号是否真实、准确,即在发展市场农业的过程中,价格信号是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规模和速度的核心因素,进而是引发结构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变化的基本动因。
三、进一步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1.扩大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增加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实现农产品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缓解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矛盾。通过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程度如何,归根结底是取决于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大力推广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的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质率和产出率,使我国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取得较好的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逐步优化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国土荒漠化趋势加重,自然灾害频繁,都是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很大关系。而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和开垦草原。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在粮食充裕情况下的一时安排,而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
3.调整农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除了要从全国着眼农业总体结构外,还必须从各个地区着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全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和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有着直接关系。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既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和劣势,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较为有利的地位,进而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全国农村产业结构,并且促进和保持农业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区域优势没有很好形成,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4.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保证农民收益增加。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应当是生产、加工、流通等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完整的农业产业结构,不仅包括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而且包括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在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早已不是指单纯的农产品生产环节,而是包括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在内完整的农业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农业至今基本上仍然没有摆脱单一生产环节的束缚,总体上存在着与加工、流通环节脱节的结构缺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个举足轻重的任务就是解决结构缺位问题,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连成一体、协调运转的农业产业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带领农民有组织走向市场的组织形式,形成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利益分配机制
第三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材料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人民群众,围绕“三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一调(产业结构调整)一转(转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于“六抓六促(抓设施建设,促经济发展;抓扶贫攻坚,促农民致富;抓农村教育,促素质提高;抓龙头企业,促结构调整;抓工业发展,促财政增收;抓统筹发展,促社会进步)”和逐步建成“四个中心(水城县南部交通枢纽中心、工业组团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的发展思路,本着“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的原则,逐步构建“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已任,调整优化结构,稳定粮食基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扩大经作比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水城县西南部,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距市心中76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温度18.5℃,降雨量1100-1200mm,气候温热,雨量便低,干湿季节明显,属典型亚热带河谷气候,素有“天然温室”之称。耕地面积21210亩,其中水田9810亩,旱地11400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全乡辖15个行政村,15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布依、苗、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45%。2008年,全乡生产总值完成86093万元,农业生产总值9183万元,粮食总产量完成10828吨,财政收入完成8371万元,人均占有粮319公斤,人均纯收入2698元,-1-
粮经比35∶65。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情况
***乡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从本乡的实际出发,引导群众抢抓机遇,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种养殖业,走姜、果、蔬、猪、蜂的发展路子。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日益增强,几种支柱产业规模逐步壮大。
(一)抓春耕生产,促规模发展。在春耕备耕中,农用物资准备方面:进杂交玉米种45000公斤,杂交水稻13000公斤,氮肥800吨,磷肥400吨,复合肥60吨,农膜40吨,农药0.4吨;春播进度方面:完成蔬菜种植13000余亩,占县下达任务8500亩的147%马铃署种植8300亩,占县下达任务8000亩的103%,玉米种植7150亩,占县下达任务7600亩的94%,大豆种植800亩,占县下达任务1300亩的61.53%,杂粮种植400亩,占县下达任务3000亩的13.33%,杂交玉米高产示范基地1个,面积200亩,正在移栽。在工作中主要围绕“五抓”落实春耕生产工作。一是抓“早”。提前安排部署,2008年未召开会议对春耕生产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提前调运优质良种,确保了种子及农用物资的供应,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户进行种植规划,推广良种良法。二是抓“巧”。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由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带队,组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站及驻村工作人员组成的宣讲组,带政策、带信息深入全乡15个村,千方百计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召开村组干部会和群众动员会,向广大种植农户发放《致***乡种植户的一封信》5500余份,在全乡范围内采取悬挂宣传布标、张贴宣传标语、制作宣传牌坊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三是抓“实”。专门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乡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春耕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和以乡纪委书记为组长的春耕生产工作督查组,专抓春耕生产工作。乡政府与各单位各村签订责任书,将各项春耕生产工作任务落实到相关单位、村和人头上。督查组一周一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各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将种植指标落实到村,再由村组分配到户。在技术指导上,定点到人,实行量化考核,与月工资挂钩,确保了种植技术。春耕生产工作做到措施、督查、人员、责任、技术五到位。四是抓“好”。各点上的农技指导员与各挂村工作组、各村齐心协力,从整体规划布局到指标分配、良种选购、种植指导和病虫防治等进行了全程跟踪服务,确保春耕生产指标完成,形成规模,种出实效。五是抓“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注重连片种植,因地制宜,种出特色。以新联村为示范点,规划了3000亩的茄子和辣椒等早春蔬菜基地,切实带动了早春蔬菜的发展。在民主村规划200亩优质玉米高产示范种植基地,在市、县每亩补助3斤良种的基础上,乡政府每亩补助农户地膜50元。目前,地块丈量已结束,种子、农用物资等已调运到位,正组织农户做各项准备工作。
(二)抓产业模式,促结构优化。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初步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二厂五合作社”(金农食品加工厂、生姜脱硫加工厂、四季鲜果蔬专业合作社、横发养蜂专业合作社、永鑫兔业合作社、天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德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正在形成,精肉渣、蜂蜜产品已打开省内市场,生姜脱硫加工厂已投产,产业化经营的步子在迈进。继续加大“四个基地”的建设力度。一是双井村建黑山羊基地1个,养殖规模500只以上,投资50万元,实行圈养;二是加大大寨村养猪基地建设力度,2011年饲养母猪达3000余头,产仔猪达20000余头,生猪年出栏达2万余头;三是白岩脚村继续实施好种
草养牛基地,有基础母牛160头,计划将规模发展到种草100亩,养牛300头;四是新光村大力发展养蜂基地,已发展4000箱,产值120万元;五是发展万亩蔬菜基地,投入12万元给果蔬协会建常年大棚20个,投入3万元解决民主村500亩辣椒基地的种子地膜,促成基地与金农食品厂签定保护价销售协议,价高随行就市,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发展。通过资金帮、科技扶、人员带的方式,扶持和鼓励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带动全乡产业结构的发展。
(三)抓区域布局,促农业增效。根据交通、气候、水资源及销路等综合因素,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在交通便利的5个低海拔村大力规划蔬菜种植;在4个中海拔的村大力发展生姜种植;在铁路沿线5个村发展经果林种植,在特色村扩大种养殖规模。为确保科学种植,引导好农民选好品种,做到品种调优、规模调大、结构调特,切实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在抓好农业工作上,建立健全了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与其他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2008年,投入蔬菜种植经费12万元,在大寨村发展8亩常年蔬菜大棚的建设;投入资金10余万元,建成民主村300亩“百果园”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已建成500亩辣椒基地、500亩弥猴桃基地、500亩杨梅基地、500亩雪莲果基地。为确保农产品能及时进行市场,在小城镇为蔬菜商贩搭建收购摊位20个,卖肉摊位20个,保证了蔬菜和生猪产品的畅销。加大养殖业扶持力度,抓好春秋两防工作,全年W疫苗注射密度达98%以上、猪温注射密度达95%以上,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注射密达98.5%以上。目前全乡母猪存栏8408头,年出栏仔猪4万头,生猪存栏32304头,家禽存栏129336羽。
(四)抓技术推广,促质量提升。为强化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加强农技科技培训力度,2008年完成农技普及培训
2.5万元人次;完成“绿证”培训6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0人,引导性培训220人。组织各村支书、主任和部分种养殖大户到大寨村四季鲜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常年蔬菜基地和养猪基地进行实地参观,由乡农技人员现场作技术示范和讲解;组织农技便民服务队深入各村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群众科学种植;由农业服务中心和兽医站技术人员实行定点指导,为农户提供选种、种植、喂养、防疫等全程管理服务。有力提高了群众的科技意识和技术水平。
(五)抓资源优势,促特色种植。
充分利用***区位和气候资源优势,发展早熟蔬菜种植。2008年完成早熟蔬菜种植11125亩,品种10余个,产量达到16092吨,2011年为全乡种植户补助地膜和种植50万元,发展早春蔬菜13000亩。在蔬菜种植上推行“三不”政策。一是不买单。保证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鼓励农户发展种植;二是不强求。在种植品种上不强求农户种植单一品种;三是不一刀切。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群众按什么品种价格高种植什么品种的自愿方式进行种植。在政府引导上注重“三性”。一是注重示范性。通过为大寨村示范点在网上购买新品种实行示范种植,成功后再在全乡推广;二是注重引导性。乡农业服务部门在充分分析市场的基础上,再引导农户种植,努力克服供过于求,价贱伤农的问题;三是注重综合性。不要求农户统一种植单一品种,对早熟蔬菜种植进行综合发展。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充分利用***乡气候自然资源丰富的这一大优势,做强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产业,进行规范化种植和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建设和开发。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做好***优质早
春蔬菜和仔猪养殖两个特色产业的开发,突出打基础、找市场、调结构三个特点,努力培育等支柱产业,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乡战略、特色经济战略和集镇化战略。
(二)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地规范化建设,有条件的村大力发展科技示范种植和养植。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围绕支柱产业,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逐步建成各类经果林、养殖业、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等。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农副产品加工、完善小城镇农产品交易市场。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产业平衡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利用***煤电项目开发的大好机遇,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片区开发等,着力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产品。特别是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鼓励发展商贸、餐饮、运输及文化和其它公共事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全乡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以二、三产业来拉动***农业的发展,使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第四篇:山区惠农政策管理浅探
山区惠农补贴政策管理浅探
***镇位于巴东县最北端,地域面积491.2平方公里,辖56个村,451个村民小组,农业户数13422户,农业人口48763人。这些年来,国家的惠农支农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就有超过900万元的惠农补贴资金发放到***镇广大农民手中。***镇山大人稀,是典型的民族边远山区,该镇在落实惠农政策过程中的做法、经验、困惑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山区情况。自2002年开展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笔者一直从事惠农政策管理落实工作,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镇在落实惠农政策过程中的做法、想法、不足和建议,与大家共同探析,寻求更好的适合山区实际的惠农政策管理办法。
一、***镇落实惠农政策的主要做法
(一)组织领导到位。***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惠农政策落实工作,成立了以镇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将落实惠农政策情况纳入相关涉农部门责任考核管理,层层签订责任状,相关部门也与各具体工作员签订了明确的岗位责任制。按照上级要求,明确界定财经所为落实惠农政策的主体单位,各项惠农管理工作集中在财经所汇总,从而能全面掌握惠农工作动态,做出正确决策。
(二)政策宣传到位。一是利用电视、宣传车、横幅、标语、专栏等手段,对国家惠农政策进行集中宣传;二是利用网络,及时报道全镇惠农工作动态,为上网群众答疑释惑;三是召开全体镇村干部会议,进行骨干培训,确保宣传的正确性;四是利用广大镇村干部进村入户的机会,给农民群众发放宣传手册、公开信等,进行面对面的宣传。确保惠农政策宣传覆盖到全镇每一个角落,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三)工作措施到位。一是财经所安排专人负责惠农业务管理,确保每一项惠农业务的准确性,从而保证惠农政策落实到群众中去的时候不走样;二是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直补等涉农补贴资金,坚持由财经干部直接深入农户调查种植面积,严格按程序实行公示、申报,确保公平、公正;三是对惠农补贴资金严格实行电脑动态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四是每一项惠农补贴资金到账以后,财经所都及时与信用社联系沟通,保证在一个星期内将资金打入农民“一折通”存折,并以通告形式及时告知群众。五是由财经干部及时将政策监督卡发放到群众手中,让群众核对存折上的补贴数据,加强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六是严格奖惩,将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直接与评先表模和经济利益挂钩。
(四)督促检查到位。一是对每一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工作都由镇纪委出台专门的纪律规定,坚持“谁出现问题,处理谁”;二是由镇惠农政策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班,采取多种形式对各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惠农政策真正惠及于民。
二、惠农补贴政策的惠民意义
通过这些年落实惠农政策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国家实施惠农政策给广大农民群众切实带来了实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通过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及大刺激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目前***镇高中低山抛荒撂荒现象明显减少,群众丰衣足食。
2、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近几年来,***镇每年都有800万元以上的惠农资金注入,并且随着补贴标准的提高,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大,大部分农民群众每年都可领取惠农补贴资金几百元,千元以上的户也占一定比例,群众的收入得到净增长。
3、随着惠农政策的落实,支农力度的增大,让广大农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增强了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在落实惠农补贴政策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
1、粮食补贴面积难以确定。八九十年代搞土地承包改革的时候,土地的价值没有现在这么显著,加上还要上交税收等,群众的观点是面积越少越好,尤其是对一些低等田,更是不愿要。所以当初不少村在丈量土地的时候计量标准远远大于实际,特别是一些高山村,对一些边远坡陡田根本就没有丈量,只是随便说了一个面积,从而造成承包面积上只登记了几分地的面积,实际上有几亩甚至是上十亩的情况。而现在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只能以其土地承包面积为依据,最多不得超承包面积的两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其实际种粮面积远远大于承包面积,意见较大,基层财经干部在调查种粮情况的时候有抵绪埋怨情绪。
2、惠农管理软件不好处理。在惠农补贴软件业务处理过程中,我们发现种植小麦、玉米的单项作物面积不能超过农户承包旱地面积,同一农户不能在几个村或是同一村的不同组享受补贴,否则审核就通不过。这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比如***镇官田村有一农户名叫陈先猛,其水田承包面积为3.9亩,旱地面积只有0.65亩,2007年他没有种水稻,将水田也种了小麦、玉米等,但我们按实际种植情况录入后审核没有通过。同时,现在因土地流转同一农户在多处经营土地的情况较多,但软件上也通不过,给基层财经所在业务处理上带来了许多不便。
3、土地纠纷繁发。随着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土地的价值日益显著。农民群众对土地是寸土必争,因田界争议、土地流转、卖房搭地等原因导致的土地纠纷频繁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
四、搞好山区惠农补贴政策管理的几点建议
1、明文规定对种粮农民补贴严格以二轮延包面积为准,不承认复种面积。这样能消除许多矛盾,也显得公平、公正,群众更易接受,财经干部更好操作。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农户在登记补贴面积的时候,坚持要求严格按其承包面积的两倍登记,虽然财经干部也知道他还有田种的不属补贴作物,但由于承包土地习惯亩和标准亩的问题,加上现在对田块又不能丈量,故不好处理。而有的农户虽然也属于上述情况,但种了哪块田,就只按承包经营权证上的面积登了记。从而导致种同样的地,老实人得到的补贴少,“狡猾人”得到的补贴多的现象,有失公平。
2、建议惠农软件编写组深入山区,实地体验一下山区惠农补贴管理流程,在不影响全省软件的基础上,开发一个适合山区特色的软件补丁。
3、建议上级要求基层各涉农部门必须与财经所搞好配合,严格按照财经所的要求提供相关资料。例如:各相关涉农部门应提供与财经所的粮食直补一致的花名册,从而避免“一户多折”现象;农村信用社也应正确对待惠农补贴工作,在“上折”的时候要细致、及时,避免出现差错。
第五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结合农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与目标
1、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工作力度,做优特色产业、培植优势产业,确保农业优质高效发展、职工持续稳定增收。
2、发展目标:力争到2018年,哈密瓜种植面积缩减到1万亩,其中精品哈密瓜面积达到6000亩;小麦、饲草种植面积6000亩;蔬菜等其它作物种植面积1000亩;畜禽存栏2万头/只。
二、具体做法
(一)做优哈密瓜产业
按照“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每年推进1000亩哈密瓜精品园创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园区林路渠配套合理,引进优质、抗病的品种,推广膜下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田间管理,统一重大技术措施,哈密瓜商品率达到85%。积极引进哈密瓜深加工企业,修建哈密瓜保鲜库,延长哈密瓜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哈密瓜文化产业,建设集观光、游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精品瓜园,宣传哈密瓜文化。
(二)做大畜牧业
1、落实职工多元增收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大田劳动力向畜牧业转移,专业化从事畜牧养殖工作。
2、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推行“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稳步提升经济效益。
3、建设饲草种植基地。合作社与饲草种植职工签订饲草订单合同,按时足额保证牲畜的饲草供应。
(三)发展蔬菜产业
以现有的设施大棚为基础,积极发展大田蔬菜种植,建设500亩的蔬菜生产基地一个,由绿康果蔬专业合作社牵头经营。根据市场需求种植蔬菜品种,为区域群众提供新鲜的蔬菜。
(四)发展其他产业
1、招商引资助力结构调整
引进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种植适合区域生长的作物,企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农场为其提供发展的土地。
2、新作物引进示范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其他经济作物进行试种植,不断总结经验并制定出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经济效益较好在农场逐步推广。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全场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抓好落实,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推进。
2、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配套资金投入比例,逐步改善基础设施现状。
3、加强宣传。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职工主动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