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档案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240号2010.09.26)

时间:2019-05-13 17:1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设档案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240号2010.09.2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设档案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240号2010.09.26)》。

第一篇:设档案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240号2010.09.26)

重庆市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办法

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 240 号

《重庆市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9月20日市人民政府第8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

市长黄奇帆

二○一○年九月二十六日

重庆市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充分发挥城乡建设档案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城乡建设档案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城乡建设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电子文件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城乡建设档案工作应当遵循统一领导、统一标准、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维护城乡建设档案的完整和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

第四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乡建设档案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把城乡建设档案事业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统筹安排。

第五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全市城乡建设档案工作,接受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监督指导。市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负责全市城乡建设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

区县(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工作,接受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监督指导。区县(自治县)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建设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接受市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的业务监督指导。

第六条从事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配备档案工作人员,提供必要工作条件,做好城乡建设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和利用工作,并按照规定向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移交档案。

第七条从事城乡建设档案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档案和建设工程相关专业知识,依照国家相关规定接受专业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第二章城乡建设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归档

第八条城乡建设档案包括建设工程档案、业务管理和业务技术档案、基础资料档案。

第九条建设工程档案包括:

(一)工业、民用建筑工程档案;

(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含公用基础设施、园林和风景名胜、市容环境卫生设施等建设工程)档案;

(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档案;

(四)抗震、民防、城市防洪工程档案;

(五)地下管线工程档案;

(六)军事工程档案资料中,除军事禁区和军事管理区以外的穿越市区的地下管线走向和有

关隐蔽工程的位置图;

(七)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应当归档的建设工程档案。

第十条业务管理和业务技术档案包括城乡规划、建设、市政等行政主管部门形成的业务

管理和业务技术文件材料。

第十一条基础资料档案包括有关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科学研究成果和

城市历史、自然、人文、经济等方面的基础资料。

第十二条建设工程档案由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收集、整理,所

需经费应当在工程预算中单列。

建设单位在与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签订建设工程合同时,应当提出收集、整理建

设工程档案的要求。

第十三条收集、整理建设工程档案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内容齐全、真实、准确,与工程实际相符合;

(二)竣工图应当图样清晰,图表整洁,签章手续完备;

(三)归档的建设工程档案应当是原件或者副本;

(四)按照有关规范整理立卷,使用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专业主管部门统一规格的建设工程技术用表和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档案装具;

(五)地下管线工程覆土前,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测绘单位进行竣工

测绘,形成准确的竣工测绘数据文件和管线工程测绘图;

(六)符合有关技术规范要求。

第十四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时,应当书面告知建设单位移交

建设工程档案的时限、内容、要求及责任。

第十五条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持有关材料提请建设工程档案专项验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出具验收意见。

建设工程属于县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的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

主管部门对项目档案进行验收;不属于重点建设项目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项目主管部门

验收。

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档案专项验收合格后,方可组织竣工验收;专项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单

位应当按照要求整改、补充,重新提请专项验收。

第十六条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移交一套完整的建设工程档案。移交的建设工程档案符合要求的,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出具接收凭证,建

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时,应当查验该凭证。

第十七条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电信、工业等地下管线专业管理单位应当将

更改、报废、漏测部分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及时修改补充到本单位的地下管线专业图上,并在每年6月前将上年度修改补充的地下管线专业图及有关资料移交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

第十八条停建、缓建的建设工程,其档案暂由建设单位集中保管。

单位被撤销的,其建设工程档案应当向其主管机关或者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移交。

第十九条业务管理和业务技术档案,由规划、城乡建设、市政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

技术规范进行收集和整理,自形成之日起5年内向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移交。

第二十条基础资料档案由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收集,按照有关技术规范整理归档。

第三章城乡建设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第二十一条建设工程档案按照下列规定接收保管:

(一)市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接收保管市级以上(含市级)重点建设工程、主城区(含北

部新区)以及跨区县(自治县)建设工程档案。

(二)主城区外其他区县(自治县)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接收保管除本条第(一)项以外的建设工程档案,并于每年6月前向市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报送上年度建设工程档案目录。

第二十二条业务管理和业务技术档案按照下列规定接收保管:

(一)市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接收保管市规划、城乡建设、市政等行政主管部门移交的业

务管理和业务技术档案;

(二)区县(自治县)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接收保管同级规划、城乡建设、市政等行政主

管部门移交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技术档案。

第二十三条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采取下列措施保管城乡建设档案: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保管的规范化、标准化;

(二)配置适宜安全保存档案的专门库房,配备防盗、防火、防渍、防有害生物的必要设施;

(三)配备适应档案现代化管理需要的技术设备;

(四)配置符合数字信息安全要求的信息载体存放环境、计算机网络防护体系和数据备份、防灾系统;

(五)对重要的城乡建设档案,应当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异地备份保存;

(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保密工作。

第二十四条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档案的保管期限。

对已到保管期限的城乡建设档案,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鉴定。仍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

料重新整理后立卷保存;已失去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应当造具清册,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后销毁。

第二十五条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制定城乡建设档案利用制度,开发城乡建设档案

信息资源,建立城乡建设档案资料信息库、目录库,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数字档案馆,编研城乡

建设档案综合资料,为社会提供城乡建设基础数据、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

第二十六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持介绍信或者身份证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城乡建设

档案。

第二十七条建设单位在进行方案设计前,应当查询施工地段的地下管线、设施等隐蔽工

程档案,避免施工中破坏地下管线、设施等。

第二十八条向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移交、捐赠、寄存城乡建设档案的单位和个人,对

其移交、捐赠、寄存的档案享有优先利用权。

第二十九条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对馆藏的重要珍贵档案应当用复制品代替原件提供

利用。

第三十条查阅、摘录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保管的档案不收取费用。

第三十一条利用和提供利用城乡建设档案,必须遵守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不得损毁、丢失、涂改、伪造城乡建设档案,不得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二条载有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法定代表人签名或者印章标记的城乡建设档案

复制品,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效力。

第三十三条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做好统计工作,并向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

报送统计报表。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电信、工业等地下管线专业管理单位违反

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在规定期限内未移交地下管线专业图及有关资料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权

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六条城乡建设、规划、市政等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不依法履行职责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公路、港口码头、航道及航电枢纽、站场设施等建设工程档案的管理登记、收集、整理和档案专项验收的标准及程序按照交通运输部的行业规定执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

以作为档案专项验收组成员参加档案专项验收。

前款规定的建设工程档案向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移交的内容及程序,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

门会同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研究制定。

第三十八条城乡规划业务管理和业务技术档案、地下管线测绘档案原件由规划行政主管

部门负责接收和日常管理,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定期收集档案复制件或者数字档案、电子

文件。

档案收集、共享的具体办法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城乡建设档

案管理机构研究制定,涉及的费用在城市维护费中专项列支。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自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重庆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重庆

市人民政府令第38号)同时废止。

报送:国务院。市人大常委会。

分送:市委各部门,市政协办公厅,市高法院,市检察院,重庆警备区。各区县(自治县)人主题词: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办法命令

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各民主党派市委,市工商联,各人民团体。

第二篇:《昆明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市政府令(2010)97号.

昆明市人民政府令 第 97 号

《昆明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已经 2010 年 2 月 8 日市委第 108 次常委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张祖林

二〇一〇年二月十一日 昆明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规范土地市场运 行,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建设用地保 障能力和城市土地经营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 2001〕 15 号 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颁发的《土地储备管理 办法》(国土资发〔 2007〕 277 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 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储备及其管理,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土地储备,是指市和县(市区政府为

实现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目标,依法取得土地, 进行前期开发整理、储存以备供应土地的行为。

第四条 市、县(市区政府批准成立的土地储备机构具体负责土地 储备工作;国土部门负责土地征收转用报批、权证发放登记等相关 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负责征收转用组件报批、组织实施征地拆 迁等。土地储备机构可以委托经市、县(市区政府批准、符合条 件的公司进行土地储备工作的具体实施, 签订委托合同, 并按合同支 付管理费。

第五条 本市土地储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整理、统一供 应、统一管理,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除国家、省、市政府 确定的重点项目用地外,未经储备的土地一律不得供应。

第六条 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市级土地储备机构牵头,国土部门、财 政部门和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按月交换土地储备供应数量、资金 收支和土地储备机构贷款等相关信息。

第七条 建立土地储备支出审核与拨付制度。土地储备机构及受托进 行土地储备的公司严格控制土地储备支出,财政部门及时拨付土地 储备支出;财政部门或审计部门组织相关评审。

第二章 土地储备机构及其管理职责

第八条市政府确定的市级土地储备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和管理全市 土地储备相关工作,编制全市土地利用、收储、整理、供应等规划

和计划。主要负责实施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和呈贡县(以下简称“四区一县” 范围内以及市政府确定的跨县(市区重 点项目周边及配套土地的储备工作。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 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滇池旅游度假区根据需要, 经市政府批准, 可以设立土地储备机构,在本区域内行使土地储备工作职责并接受 市土地储备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统筹管理。除四区一县和三个国家级 开发(度假区,其他县(市区各设立一个土地储备机构,负责 属地辖区范围内的土地储备工作,并接受市土地储备机构的业务指 导和统筹管理。市级土地储备机构对县(市区土地储备机构进行 业务指导,统筹土地收储、整理、供应的规划与计划管理、信息管 理。市与县(市区两级土地储备机构可以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规 定,签订联合储备协议,约定土地收储、整理和收入分配,进行县(市区的土地储备。

第九条昆明市土地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储委会” 是市政府实 施土地储备工作的领导和决策机构,负责全市土地储备工作的领导 和决策,研究制定土地储备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审议和批准土地规 划储备范围、土地储备计划、土地储备供应计划和土地储 备实施方案等,负责对重大土地储备事项进行决策部署。市储委会 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会,也可根据工作需要适时组织召开。市 储委会及其成员单位职责,另行规定。

第十条 市储委会办公室设在市级土地储备机构, 负责市储委会的日 常工作;指导、统筹和督促各县(市区政府和土地储备机构、市

级各相关部门开展土地储备工作;收集、研究土地市场动态和土地 政策;定期汇总分析全市土地储备工作进展情况并向市储委会汇报;完成市储委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 计划和管理

第十一条 市、县(市区土地储备机构应当根据土地市场

调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储备规模,优先储备 闲置、空闲和低效利用的国有存量建设用地,以及列入城乡建设 规划的基础设施周边土地、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等项目涉及的 土地。

第十二条 土地储备实行计划管理。土地储备和供应计划由

土地储备机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乡近期建设规划以及土地市场供需状 况等编制。县(市区下土地储备和供应计划经同级政府同意 后,于每年 9 月 30 日前报送市级土地储备机构。市级土地储备机 构牵头,市财政、国土、规划、发改、住建、交通等相关部门配合, 统筹编制全市下土地储备和供应计划,报市储委会审议批准 后,于每年 10 月 31 日前提交市财政局,同时送相关单位和各县(市区政府。

第十三条 土地储备和供应计划应包含:储备土地 规模;储备土地前期开发规模;储备土地供应规模和类别;储备

土地临时利用计划;计划年末储备土地规模;储备土地融资需求;储备土地供应预测收入等。

第十四条 经批准的土地储备和供应计划,作为实施土地储备 和供应,以及办理相关手续的依据。

— 5 —未列入土地储备和供应计划的土地,不得进行储备及 供应。确需调整土地储备和供应计划的,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四章 范围、程序和方式

第十五条下列土地可以纳入政府储备范围:(一因公共利益需要或者实施城市规划,需要收回和统一 征用、转用的土地;(二以划拨或出让等方式取得的非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

地,按照城市规划需变更用途为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 营性用地的土地;(三以划拨或出让方式取得的非经营性用地,按照城市规划需变 更用途为工业用地的土地;(四已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批准手续的土地;(五土地使用权人申请土地储备机构收购储备的土地;(六政府行使优先购买权取得的土地;(七依法收回使用权的闲置土地;(八土地使用者未按约定及时足额缴纳土地价款,或未在 规定的期限内动工开发,依法收回的土地;(九因单位搬迁、解散、撤销、破产、产业结构调整或者其他原 因,停止使用而依法收回或收购的土地;(十 经核准报废的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收回使用权的土地;(十一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未申请 续期或者虽申请续期但未获批准的土地;

(十二依法没收的土地;(十三政府指令需要进行储备的土地;(十四其他依法应纳入政府储备的土地。

第十六条 土地储备机构实施土地储备和供应计划,应当编制 土地储备实施方案。市土地储备中心编制的方案报市储委会批准后 实施, 县(市 区土地储备机构编制的方案报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第十七条 土地储备实施方案应当包含以下内容:(一土地的范围、面积、现状;(二土地的权属关系、用地手续批准情况等;(三储备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地块的规划条件;(四征地拆迁费(收购补偿费、前期开发整理费用、税费、融 资利息、土地储备管理费等土地储备支出;(五储备地块的筹资方案;(六计划土地供应方式和价格;(七土地出让价款的付款方式、缴库时限、交地时间、用地开发 要求等土地交易条件说明;(八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十八条 对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的储备土地,由土 地储备机构配合县(市区政府组织报批组件,负责支付相关税费 和征地拆迁费;国土部门负责办理报批手续,并配合县(市区政 府组织实施土地征收。纳入储备的土地,由土地储备机构筹集资金 并及时拨付,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征地拆迁及补偿工作, 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严格进行征地和拆迁补偿。

第十九条 按照规划一批、报批一批、征收一批的原则,抓好规划 储备向指标储备转化、指标储备向实物储备转化。纳入储备的土地, 需按规划完成土地整理等工作,适时组织土地供应,以满足产业结 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

第二十条 规划储备土地范围由土地储备机构会同规划、国土、发 改、住建等相关部门拟定。经市储委会批准后,规划部门负责组织 划定储备土地红线,明确土地用途等基本规划建设条件;国土部门 负责核发规划储备土地的批准文件。纳入规划储备范围内的土地, 暂停规划选址定点、暂停发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严控户籍迁入 和土地用途变更等。由市级土地储备机构会同市规划、国土、住建、公安等部门,另行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二十一条 按照规划储备土地的批准文件、储备土地红线范围, 经土地储备机构申请,国土部门负责办理储备土地的权属登记手 续,核发作为储备土地权属证明的权属证书,并完成所需的其他登 记手续。

土地储备权属证书由国土部门统一印制,记载事项为:(一土地使用权人填写为“土地储备机构名称”;(二使用权类型填写为“政府储备”;(三土地用途填写为“储备用地”;(四储备面积以勘测定界面积为准;(五记事栏中注明“该土地为政府储备土地,经申请进行土地储 备权登记”;(六证书附图可使用宗地图或勘测定界图;(七其他应记载的事项。

第二十二条 国有存量用地收购储备可采取下列方式:

(一 货币补偿收购。土地储备机构按照批准确定的收购补偿价格, 与原土地使用权人签订土地收购合同,根据合同约定采用货币补偿 方式直接收购储备土地。

(二土地置换收购。原土地使用权人将其使用的国有土地交给土 地储备机构纳入储备,土地储备机构按用途不变和等价原则,在储 备土地中拟定另行选址置换方案,经本级政府批准后办理用地相关 手续,置换土地给原土地使用权人。

第二十三条 根据土地储备计划收购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储备 机构应与土地使用权人签订土地使用权收购合同。收购土地的补偿 标准,由土地储备机构与土地使用权人根据土地评估结果协商,报 同级政府批准确认。政府计划收购的国有存量土地,土地储备机构 与土地使用权人签订土地收购合同并办理相关手续后纳入储备。收

购补偿价格可按以下方式进行确定:(一收购工业和非经营性用地规划为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 宅等经营性用地的,依据该项目土地原用途评估价和规划用途评估 价的算术平均值,协商确定收购补偿价格(评估价含地上建筑物价 格;(二收购除第(一项情形以外土地的,按照该项目原用途评估 价确定收购补偿价格。若按原用途的评估价低于土地使用者原取得 土地的费用,则按土地使用者原取得土地的费用确定收购补偿价 格。

(三以土地储备制度处置政府资产等的特殊项目,经市政府或者 有权部门批准确定收购补偿价格。

第二十四条 政府对明显低于市场价转让国有土地行使优先购买权 的,按转受双方申报转让时点的价格补偿并办理相关手续后纳入储 备。对拒绝收购而擅自转让的,国土部门不予办理转让手续。第二十五条 依法无偿收回的国有土地,对土地不再予以补偿,土 地上的建(构筑物、附着物按城市拆迁管理相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 整理、利用和管理

第二十六条对纳入储备的土地,土地储备机构有权对储备土地进行 前期开发整理、保护、管理、临时利用,以及为储备土地、实施前 期开发整理进行融资等活动。

第二十七条 前期开发整理包括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讯、照明、绿化、土地平整等为完善土地使用功能的配套设施建 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开发整理费用计入土地储备支出。第二十八条 在储备土地未供应前,土地储备机构可以对储备土地 及其地上建(构筑物、附着物通过出租、临时使用等方式加以利 用。

第二十九条 土地储备机构可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其中向银 行等金融机构申请的贷款应为担保贷款。受委托实施土地储备的公 司根据委托协议,还可以设立应收账款质押等方式融资。储备土地 设定抵押融资,由国土部门依法进行抵押登记。

第三十条 土地储备机构应对土地储备项目建立档案和台账,进行 动态管理。第三十一条 储备土地供应前,土地储备机构可对储备的土地进行 必要的看护、管养和临时利用, 所需费用计入土地储备支出, 包括:(一打围墙、树栅栏、树标识等;(二 开展专人看守和日常巡查, 及时发现、报告和制止非法侵占、破坏储备土地的行为;(三对地上建筑物进行必要的维修改造;(四建设临时性建筑和设施,通过出租、临时使用等方式加以利 用;(五其他与储备土地管理相关的工作。

第六章 储备土地供应 第三十二条储备土地完成前期开发整理后,纳入土地供应计划,由 土地储备机构统一组织供地。第三十三条 储备土地的供应价格,应当

根据土地面积、用途、建 设规模、储备支出、配套设施建设支出、市场交易参考价格等进行 评估。按照规定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交易的,交易底价和 起始价在综合考虑拟供应宗地的位置、面积、用途、建设规模、规 划设计条件、政府公布的基准地价、土地储备支出、城乡基础设施 建设投资、市场交易参考价格和近期相邻宗地交易价格的基础上确 定。起始价报市储委会集体决策。土地储备机构委托土地交易机构 组织交易,具体事项由双方约定。第三十四条 土地出让后,由土地交易机构配合国土部门负责催缴 土地价款,土地储备机构负责向土地使用者移交土地,国土部门办 理相关用地手续。第三十五条储备土地以划拨、协议出让方式供应的,按国家、省、市对划拨、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相关规定办理。第三十六条 土地使用者应严格依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或者划拨决 定书规定的用途和开发时限要求使用土地,否则由国土部门负责收 回土地使用权、重新纳入政府土地储备。11 第七章 土地储备资金管理 第三十七条 土地储备资金应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符合国家、省、市有关预决算管理和土地储备资金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办法的 有关规定。第三十八条 土地储备资金来源包括:

(一)财政部门从已供应储备土地产生的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给土 地储备机构的土地储备支出;

(二)财政部门从国有土地收益基金中安排用于土地储备的资金;

(三)土地储备机构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的资金;

(四)其他可用于土地储备的资金;

(五)上述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第三十九条 土地储备机构按照储备土地出让收入的 2%计提土地 储备管理费; 按照完成委托事项直接支出总额的 3%向受土地储备机 构委托实施土地储备的公司支付管理费; 按照征地费总额的 2%向征 地实施单位支付征地工作经费; 按照拆迁费总额的 2%向拆迁实施单 位支付拆迁工作经费。上述费用计入土地储备支出,采取预提支付、审计后结算,不得再计提其他费用。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市储委会各成员单位应当依据相关办法,积极为土地储备 12 和供应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不履行职责的,由市纪检监察机关依 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违反相关党纪政纪的,给予相应纪律处分。第四十一条 市储委会各成员单位、土地储备机构和土地交易机构 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

弊的,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 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昆明市人民政府于 2002 年 2 月 1 日颁布实施的《昆明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昆明市人民政 府令第 29 号)同时废止。13

第三篇:市政府令第226号-杭州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市政府令第226号

━━━━━━━━━━━━━━━━━━━━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

杭州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2006年8月28日市人民政府第11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条 为加强建筑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使用能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杭州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民用建筑新建、改建、扩建,既有建筑物的节能改造,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等活动及实施对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设、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建筑物的隔热保温性能、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及照明设备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管理,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等能耗。

第四条 杭州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建筑节能监督管理工作,萧山区、余杭区和各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建筑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规划、经济、科技、质量技术监督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五条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建筑节能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建筑节能意识,从试制、生产、实用、推广等环节加强建筑节能的推进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

第六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经济、规划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节能规划组织编制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应当对新建建筑的节能要求、既有建筑物的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开发利用、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等提出工作目标、具体安排和保障措施。

第七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建筑节能发展状况和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组织编制更低能耗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相应的施工规程、验评规范及评估体系。

本市实施建筑施工图节能设计篇(章)评估制度、建筑物能效认定和标识制度。具体实施办法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八条 鼓励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在安排科技经费时,应当增加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及推广应用方面的投入比例。

第九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墙体材料、保温材料、门窗、空调系统、照明设备等建筑节能产品和施工工艺的推广应用工作,定期发布鼓励在本市推广应用的建筑节能产品和施工工艺目录。

第十条 新建建筑物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建筑节能标准及省、市建筑节能的相关规定和标准。鼓励新建建筑物利用可再生能源。

第十一条 鼓励既有建筑物的节能改造。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的重点是高能耗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既有建筑物改造应当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

房地产开发企业以节能建筑进行宣传和销售的,应当委托专业的建筑节能测评机构进行建筑效能认定后方可进行。

第二十四条 建筑物所有权人和使用人在进行建筑物的装修和使用时,不得擅自改变建筑物的节能围护体系,降低建筑节能标准。

物业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居住小区内公共建筑节能设施及设备的围护、保养、维修和运行过程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实行节能建筑示范工程(小区)评选制度。鼓励创建节能建筑示范工程(小区),对达到节能建筑示范标准的建筑工程,授予“杭州市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小区)”标识。

第二十六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建筑节能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发现有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并依法进行处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建筑节能活动进行监督,发现违反建筑节能有关规定的行为,可以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者监理单位违反本办法,未按照建筑节能标准以及相关建筑节能规范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6 年11 月1 日起施行。

第四篇:北京市自建设施供水管理办法市政府令[2007]186号

北京市自建设施供水管理办法

市政府令[2007]186号

第一条 为了加强自建设施供水管理,保障供水安全,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自建设施供水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自建设施供水,是指以自行建设的地下水取水设施、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向本单位或者附带向周边单位、城镇居民提供生活、生产用水和其他各项建设用水。

第三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本市自建设施供水工作。

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做好本行政区域内自建设施供水的监督管理工作。

卫生、环境保护、规划、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职责分工做好自建设施供水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 自建供水设施取水或者已建成的自建供水设施增加取水量的,应当按照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的规定到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取水许可手续。

取用基岩水的自建供水设施、申报年取水量100万立方米以上的自建供水设施和位于中心城区的自建供水设施,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取水许可手续;其他的自建供水设施,由其所在地的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取水许可手续。

取水许可的实施程序按照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自建供水设施取水许可,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符合水资源综合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水功能区划;

(二)符合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

(三)不得对第三者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产生重大损害;

(四)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 禁止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集中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地区新建自建供水设施。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已建成的自建供水设施,因群众生活饮用需要增加取水量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严格限制在地下水超采区、水厂核心区以外的水源保护区、水工程保护区、文物保护区等特定区域新建自建供水设施或者已建成的自建供水设施增加取水量。

严格限制开采基岩水,确需开采的,应当符合水资源综合规划,并经组织专家论证。

第七条 自建设施供水开凿水源井,应当向受理该项目取水许可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凿井许可,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凿井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第八条 自建设施供水工程竣工后,应当将自建设施供水工程的有关技术资料报原批准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 农业灌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生活用井整体或者部分改为自建设施供水水源井的,所有权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应当到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变更手续,申请取水许可和用水指标,经批准后分类计量并按照自建供水设施进行管理。

第十条 提供生活饮用水的自建设施供水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国家和本市关于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的规定,并依法取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

第十一条 提供生活饮用水的自建设施供水单位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配备供水管理人员,建立管理制度,定期检查、维护自建供水设施,及时排除供水设施故障,保证以正常水压不间断供水;

(二)有水质消毒设备,保证饮用水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三)有细菌总数、大肠杆菌群、嗅味、浑浊度的水质检测能力,建立对水源水、管网水、末梢水的水质检测制度,按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检测结果;

(四)依照国家和本市规定的计量和水价标准计量、收费;

(五)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质量技术监督、价格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自建设施供生活饮用的水源水、管网水、末梢水进行定期检测,并将有关检测结果与水行政主管部门共享。

第十三条 提供生活饮用水的自建设施供水单位应当制定安全供水应急预案。由于工程施工、设备维修等原因确需停止供水的,应当提前24小时通知用水单位和个人;因紧急情况不能提前通知的,应当采取措施向用水单位和个人发出停水通告,并及时报告水行政主管部门。

停止供水24小时内不能恢复供水的,自建设施供水单位应当采取临时供水措施。

第十四条 供生活饮用的自建设施供水浅层水水源井周围半径50米范围内和承压水水源井半径30米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新建、改建、扩建除取水构筑物以外的建筑项目;

(二)堆放垃圾等废弃物;

(三)挖砂,取土,挖设渗坑、渗井,铺设污水渠道、管道;

(四)其他污染地下水源的行为。

第十五条 在集中供水管网覆盖地区内的自建设施供水,按照全市供水规划逐步由公共供水替代。

由公共供水替代的原自建设施供水水源井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合理利用。

第十六条 自建设施供水单位应当按月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用水量,按照规定缴纳水资源费。

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缴纳水费。

第十七条 自建设施供水水源井报废的,水源井的所有权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应当向原审批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对水源井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十八条 自建设施供水单位发生变更的,自建供水设施的所有权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应当到原审批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取得取水许可证或者不按照取水许可规定的条件取水的;

(二)未经许可或者不按照许可的要求开凿自建设施供水水源井的;

(三)农业灌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生活用井未经许可整体或者部分改为自建设施供水水源井的。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向周边单位、居民供水的自建设施供水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供水水压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

(二)擅自停止供水或者未履行停水通知义务的;

(三)未按照规定检查、维护自建供水设施,未及时排除供水设施故障的。

第二十一条 单位或者个人未经自建设施供水单位同意擅自拆除、改装、迁移或者毁坏向周边单位、居民供水的自建供水设施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并可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按照卫生、环境保护、规划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应当予以行政处罚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行政处罚,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组织按照各自的职责实施。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北京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24号)

北京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24号)

(1999年3月3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4号发布)

第一条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创造清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健全和完善“门前三包”责任制,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本市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县的建制镇、开发区、风景名胜区内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和集贸市场建筑施工现场停车场存车处的管理单位以及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单位),均须遵守本办法。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指导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通过制定居民公约或者村规民约等形式,动员本居住地区的居民、村民搞好住宅门前的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和协助维护社会秩序。在本市居住和生活的公民,均有参加“门前三包”责任制工作,维护良好城市环境的义务。

第三条本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遵循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各单位应当承担以下“门前三包”责任:

(一)包环境卫生。负责划定的责任区内环境整洁,清扫地面,清除痰迹、污物、废弃物和积水积雪,制止随地吐痰、乱扔乱倒废弃物和乱贴乱挂。

(二)包绿化。在划定的责任区内,按照园林管理部门的规划布置,种植并管护树木花草,维护绿化设施。

(三)包社会秩序。在划定的责任区内,不乱堆乱放杂物,不乱设摊点,不私搭乱建,不乱停车辆。发现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违反规定的,或者发生打架斗殴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有权予以劝阻、制止,并应当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四条各单位“门前三包”责任区按照下列原则划定:

(一)各单位“门前三包”责任区,由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划定。其中地处城市道路两侧临街的单位,其责任区是本单位临街一侧房基线(有护拦或者围墙的,从护栏或者围墙起算)至便道道牙;无便道的,至道路中心线;无毗邻单位的,从本单位四周房基线起算(有护栏或者围墙的,从护拦或者围墙起算)。

(二)各单位“门前三包”责任区内有经批准的集贸市场停车场存车处和零散摊位等的,由集贸市场停车场存车处的管理单位和零散摊位的经营者按照批准或者规定的范围,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五条各单位按照本办法承担“门前三包”责任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接受市和区、县有关管理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的监督检查。

(二)确定专人并配备必要的工具,负责“门前三包”责任区内的日常维护管理,做到地面无痰迹、烟头、纸屑,无散落或者悬挂的塑料袋等废弃物,无污水污物,无乱堆乱放,无乱停车辆,无私搭乱建,无乱贴乱挂,绿地内无废弃物,树木花草管护良好,树木上无拴、钉、刻、划,绿化设施保持完好。

第六条本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工作由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主管,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门前三包”责任制工作的落实,按照与辖区内各单位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

第七条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对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工作的监督检查。城区、近郊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对各单位违反“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的行为进行处罚。远郊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确定有关的管理部门,对违反“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的行为进行处罚。城市规划、市容环境卫生、园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对违反城市规划、市容环境卫生、城市绿化、风景名胜区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罚。

第八条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应当责令改正,并视情节轻重,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并对单位负责人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的罚款。

第九条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市政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条本办法自1999年4月1日起施行。1985年12月17日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北京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下载设档案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240号2010.09.26)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设档案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240号2010.09.26).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