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国变电所状态检修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变电所状态检修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变电检收工作是维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是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基本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设备容量的增大,变电检收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来探讨我国当前变电检收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变电检修;存在问题;设备
一、电力状态检修的概念和定义
状态检修是指根据电力系统工作状态而执行的预防性作业,用它来寻求最低的检修费用,并在设备的整个使用期限内保持系统的运行可靠性,状态的检查是根据在线或以前检查结果决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的。较早的一种是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检修(RCM),它根据实际经验和分析,判断设备会发生哪些故障,以及什么样的故障对设备的威胁最大,并据此制定检修计划,从而合理安排检修间隔,避免了不必要的检修,降低了检修费用,同时又能减少突发性事,RCM明确提出必须兼顾两方面:不仅要通过状态检测,及时掌握设备的真实状况;而且要考虑该设备的重要性,考虑该设备的故障对整个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程度。
状态检修可以简单定义为:在设备状态监测的基础上,根据监测和分析诊断的结果,科学安排检修时间和项目的检修方式。它有三层含义:设备状态监测;设备诊断;检修决策。状态监测是状态检修的基础;设备诊断是以状态监测为依据,综合设备历史信息,利用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技术来判断设备健康状况。就电气设备而言,其状态检修内容不仅包括在线监测与诊断还包括设备运行维护、带电检测、预防性试验、故障记录、设备管理、设备检修和设备检修后的验收等诸多工作,最后要综合设备信息、运行信息、电力市场等方面信息作出检修决策。在电厂、变电站检修决策时要考虑电网运行状态,如用电的峰段与谷段,发电的丰水期与枯水期;设备所在单元系统其它设备的运行状态,按系统为单元检修与只检修单台设备的合理程度;电力市场的需要,进行决策风险分析。
二、当前我国变电所状态检收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从事状态检修工作的专业人员缺乏理论学习及深入研究,仅仅认识到状态检修减少了停电次数拉长了检修周期、减轻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安全系数,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和逻辑性,对其蕴藏的巨大潜力缺乏足够的认识。还有技术水平跟不上实际的需要,从检修技术来看无论事故后检修还是预防性检修都是与技术发展的水平相联系的状态检修也是一样。实施状态检修是有技术基础的,只有把基础夯实,状态检修才能够健康地发展,获得长期的利益。相应的技术管理工作没有跟上。缺少完整的设备档案记录及运行、检修、试验记录,历史记录没有被很好地组织利用起来,各级专业人员不知道自己在状态检修中所扮演的角色,没有着眼于取消没有必要的工作,多年延续下来的定期检修制度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维,只知道按“规定”办,至于该不该修则很少考虑。
(一)检修的目的性不明确
有些检收人员对检收的目的不明确,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不强,对检收工作不够细心认真,容易出现误差,甚至造成大的事故。
(二)检修工作的技术要点记录及成本分析不全
有些变电所的工作人员没经过专业培训,不懂得在检收工作中技术要点记录和成本分析的重要性,有些比较边远的变电站没有相关的数据记录和成本分析报告。
(三)同类型设备的检修经验在各供电局之间的交流不够
变电检收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经验的学习交流和信息的沟通很重要,但不少的变电所之间各自为政,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
(四)检修人员技能水平跟不上
有些地方的变电所,检收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甚至半路出家,没有过硬的技术,给检收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当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检收人员除了掌握专业技术之外,还要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而当前这方面的人才比较少。
(五)设备陈旧老化
国内一些老供电企业,新旧设备参差不齐,很多变(配)电站设备已接近寿命的末期,检修及更新的费用趋于增加,状态检修将会因此而推迟。
三、提高变电所状态检收工作效率的建议
(一)工作人员多了解检收的目的性
检修管理人员对每一项工作都要有详细技术说明,给检修班组布置任务应详细阐明各检修项目的技术定义及工作方向,使检修班组能较透彻了解检修的目的性。
(二)采用先进的检修管理方法
内容包括:①加强检修人员责任感,利用他们的技术决窍和积累的工作经验参与管理并自我负责;②将本所的检修力量集中于最关键的检修工作,其它工作考虑外包;③成本有足够透明度并和考核制度挂钩,做到人人关心成本;④加强检修管理,根据条件逐步采用计算机化的检修管理。
(三)提高检修人员技术水平
工作人员要认真执行检修工艺,相关单位要加强对检修工作人员的培训,严格执行检修工艺,如能遵照工艺完成检修工作,检修工作的内在风险就能得到控制,并减至最小,检修人员最的工作错误也可尽量被避免。
(四)搞好检修工作的后备工作
内容包括:交通车辆、工器具与备品、备件的供应,设备厂家的技术支持,外包联系工作及必要的培训、文件、图纸、试验设备、计划、进度、三大措施,以及规程的准备工作等。
(五)变革变电检修方式
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对电力的需求亦是在高速增长之中,扩大电网的要求是迫切的,因此大量资金不尽合理地被投入到新电厂、新线路和新变电站等大量电力设备上来满足对电力的需求。而如今我们注意到国内投资形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电力走向市场已势在必行,投资需要合理回报已地成为共识,大家应有足够的耗费意识。对变管所的变电设备和其它电气设备实行状态检修应该算是合理的、优化的方法之一,变革变电检收方式的主要作用是减少检修费用,防止由于强迫停电所造成的损失,使运行的设备更为牢靠和耐用。
(六)端正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
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作风是保证检修质量的前提。领导安排我们作什么工作,就踏踏实实的作什么工作。要有干一行,就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神,在思想上要平静的对待。把心定下来,让心情安静下来,这样工作中才会保持清醒的头脑,思路才能敏捷,才能在检修过程中明察秋毫,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任何一种怕吃苦,怕困难的不良情绪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心情,试想在这么一种怕吃苦、怕劳动进而厌恶的情绪中,一个人怎么会有主人翁精神,怎么会有认真的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工作,检修质量又从何谈起呢?如果不端正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工作思想,调整心理情绪,保证检修质量是不可能的。任何不良的心理情绪,怕苦畏难的思想都像一颗定时炸弹,当他在我们思想中产生的时候,他就会在我们思想中随时爆炸,造成事故的发生。谈到苦,我认为人其实是不怕苦、不怕劳动的,苦只是一种感觉而已,习惯了也就不存在苦了,但可怕的是我们心理上对这种苦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付出哪里会有收获,没有汗水,怎会有快乐,人生的幸福不是对物质的享受而是来自我们对苦难的征服,我们对检修工作,也应象对待人生一样。只要我们有热爱劳动、热爱工作的心态,就能够体会到辛勤劳动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充实,这种快乐与充实才真正是使我们修出精品的保证。
(七)强化与同事间的协作,学会关爱他人,关爱集体
俗话说的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目前电力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更应该充分发挥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精神,协作并不是简单的合作,它是一种行为的艺术,它是建立在一种奉献、信任,任劳任怨基础上的分工与合作。它能充分带动人的劳动积极性,将枯燥的工作变的富有朝气和活力,同时通过这种协作又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相互提高检修技能,把设备检查的更加彻底、全面。关爱他人,关爱集体,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另一种有效武器。心中常存有关怀爱护他人之心,能使我们在工作中犹如兄弟姐妹般的互相协作。使我们的工作环境中有一个良好和谐欢乐的氛围,使我们的心情舒畅,更有助于我们做好工作,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我们只有学会关爱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关爱,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之间的协作。关爱集体,我们才会以厂为家,工作是为自己干的,我们的辛勤努力是为了国家的发展,也是为了给处于同一片蓝天下的兄弟姐妹父老乡亲送去光明。这样我们才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检修好设备。
(八)刻苦学习,钻研技术,精通业务,是检修质量的保障
电力企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由于近几年来新技术的应用,电力设备更新较快,作为一名电力职工,应该每时每刻都要不断的学习积累技术知识。只有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我们才能熟练的掌握新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检修工艺、大小修项目。只有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我们才能掌握设备的正常状态,进而才能发现问题和异常。只有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我们的检修技能才能不断的提高。因而,刻苦学习技术知识,是检修质量的保障。钻研技术,精通业务,是检修质量进一步提高的要求,更是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在电力工作中,我们只有精益求精,我们才能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行,才能将问题及时的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钻研技术,才能更好的掌握设备的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将不合理之处进行改进,设备的性能才会更加可靠、更加稳定。总之,变电检修工作随着设备的增多,我们的工作会更重、更苦、更累,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我们努力学习知识,钻研技术业务,精诚协作,互相关爱,以公司为家,我们修过的设备就一定能健康安全的运行。同时学会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掌握设备各方面的信息,循序渐进地有效益地开发状态检修,我们只有通过充分挖掘潜力,苦练“内功”和结合实际,逐步引入并合理推广状态检修的方法,双管齐下,才能战胜新的挑战,使变电检修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李康明,王彦斌.运行中变压器的状态评估与状态检修[J].新疆电力技术,2007,(4).[2] 陈世清.浅谈电力变压器的“状态检修”[J].变压器,2002,(S1).[3] 陆继志.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及发展认知[J].云南电业,2009,(3).[4] 马杰.开展设备状态检修确保电网安全运行[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
第二篇: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07 经济学 3 班 张婷婷 3207004233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 20 世纪 80 年代沿海发展战略、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90 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 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 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 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 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 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 20 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 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 WTO 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 10%--11% 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 2 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 65%以上,人均 GDP 达 1700 美元。这一地区形成 3 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 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 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 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 4 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 7000 亿元人民币,五大标 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 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 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 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
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 心内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 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 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 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 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 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 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 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 GDP 增长速度为 1 相比较,1998 年东西部比为 1.43:1,2002 年
扩大为 1.57:1。人均 GDP,2002 年西部约 600 美元,东部则为 1700 美元,东部约为西部 的 3 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 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 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 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 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 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 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 90 年代末西部大 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 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 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 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 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
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 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 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 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 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 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 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 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 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 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 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 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 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 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 展雪上加霜。
6、“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 本地经济发展和 GDP 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 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 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 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 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 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
第三篇:状态检修工作流程图
状态检修工作流程图
开 始在线监测 运行数据带电测试家族缺陷试 验 数 据状态检修信息收集系统缺陷异常历次检修情况投运前信息设备状态评价安 全设备风险评价可靠性检修策略成 本社会影响 运 行否是否需要检修是检修计划检修实施检修绩效评估状态检修工作流程图
第四篇:我国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安全管理网 来源:安全管理网 点击: 1017评论:0 更新日期:2012年01月08日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1993年国家重新确立了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由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监察,行政负责,群众监督”变成现行的“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应当说,新的体制是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安全管理工作要求的,也充分体现了“企业在自主经营的同时,自主管好安全”的原则。但从全国的安全形势看,安全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尽管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十分重视安全工作,也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成立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广泛开展了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活动,但全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甚至有知名人士称我国已进入了第五次事故高峰期。且不说这种说法是否确切,但严峻的安全形势是客观存在的。究其原因,并不在于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存在很大问题,当然体制本身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关键在于具体管理工作的落实。企业是否自主负责了,行业的管理是否到位了,国家监察的力度是否有力了,群众的监督意识是否增强了,劳动者的安全素质是否提高了,这都是决定安全形势的关键因素。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和工作感受,仅就当前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存在的问题
1、安全管理的主体不够明确,安全管理存在弱化现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安全管理的主体是现有的安全部门,其实不然。有这种认识的人,一方面没有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的特点,另一方面就是没有真正领会“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内涵。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有生产、经营和活动存在,就永远存在安全问题,而且影响安全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随机的和难预见的。各类安全因素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到每个人和每个部门。因此,安全工作不是哪一个领导和哪一个部门的事,需要齐抓共管,每个人和每个部门都有安全管理的职责。
从管理的主、客体上分,各级职能部门都是安全管理的主体,对安全工作负直接的管理责任,而安全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和经营单位的人员和财产,员工和财产的安全是安全管理的资源,而安全监督只能是外部因素。从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看,安全管理的主体较多,大致可分两个层次,一是政府、行业管理层,二是企业管理层。政府的经济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执法部门以及企业的技术、物资、财务、人事等部门都是安全管理的主体,都有各自的安全职责。从这一意义上讲,现有的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不应该承担具体的安全管理职责,即便是有,也只能是宏观综合性的管理职责,这在国家原劳动保护行政管理中已有界定,否则,职能部门的安全责任意识会逐渐淡化,会产生依赖心里,总认为安全的事就是安监部门的事,最终弱化了整体安全管理力度。也正因为存在这种片面意识,所以领导把安全工作的重担放在了安监部门,有点甚至无论发生什么性质的事故,安监人员都要受到处理。但安全监督毕竟只能发挥外因作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是安全管理,单纯强化监督,而不规范和加强管理,是解决不了安全生产实质性问题的。
2、安全管理成效不佳,行业管理跟不上。突出表现在立法滞后,法规不健全,安全生产的标准、规范落后,甚至不健全。这说明政府和行业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即上层的安全管理主体没有管理到位,导致中层的企业管理者无章可循,管理没有依据,管理没有思路和模式,最终导致被管理的客体不具备安全条件或安全素质不高。另外,政府和行业管理层在管理上要抓住重点,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法律、法规、标准和推广先进管理技术、先进管理模式上,不应局限于管一些具体事务,如开展活动、组织安全教育、搞一些突击性检查等,更不能带有某些商业行为。具体说,政府和行业的职责就是提供安全生产标准和规范,让生产经营单位去贯彻执行。至于生产经营单位采用什么方式去执行,去贯彻,则是生产经营单位自己的事,政府不要介入的太多。这同时要求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督和约束,对生产经营单位不落实国家和行业标准和规范,就要严格法律、法规程序,该处罚的处罚,该处理的处理,做到管理层和执行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3、安全监督力度不够,管理与监督没有实现有效的分离。尽管国家和企业对安全监督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安全监督体系也比较健全。但由于管理职责不理顺,大部分安监部门既有管理职责,又有监督职责,这样,不仅管理跟不上,也极大地消弱了安全监督的力度。另外由于上层管理者管理不到位,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致使监督部门缺少监督依据,不能依法监督。最重要的是安全管理与安全监督没有实现有效的分离。因为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是安全工作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工作性质不同,管理要接受监督,监督促进管理,即安全监督部门不仅监督安全客体,同样监督管理主体。因此,管理和监督不能融为一体的。而实际工作中并非如此,分管生产的部门设安监部门,分管生产的领导分管安监部门,这种管理体制在政府存在,在企业也存在。就国家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而言,大部分挂靠在经贸委,很少有独立的,这自然存在“管生产的管监督”问题。
笔者近日看过有关第三方监督的一篇报道。指出,原国家劳动部一直是国家职业安全监察的执法主体。1998年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之后,新成立的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不再履行这一管理职能。原劳动部承担的煤矿安全监察职能,交由国家经贸委下新成立的国家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局负责。一位从事煤矿安全工作的资深人士评论说,“管生产的管安全”,把已经与国际接轨的由劳动部门作为第三方进行监督的安全生产体制,改得反而缺乏第三方监督了。而世界各国的职业安全监督工作通常由劳工部负责。美国、法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也是
由劳工部负责。而且,几乎所有的中欧国家、拉美国家、中美国家和所有讲法语、英语的非洲国家也都是由劳工部负责。这种政府职能结构更有利于实现“第三方监督”。有关专家指出,中国政府的职业安全监督结构应该与国际接轨,这不仅是政府职能专业分工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国际劳动组织的会议,往往由政府主管部门、雇主、雇员三方代表参加。中国是国家经贸委组团参加,国家经贸委既代表政府,又代表雇主。有关专家指出,“国家安全监督部门实际上自己监督自己”。特别是一些地方机构为保护当地政府税收来源,即便有安全监督机构,但由于隶属当地政府管理,很难真正起到第三方监督的作用。可见,直接关系安全生产的第三方监管还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二、措施与建议
为了尽快扭转安全形势的被动局面,切实搞好安全工作,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在不断完善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同时,加快安全配套法规和安全标准的建设工作,规范行业管理,加大安全监督力度,实施全员安全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1、以贯彻《安全生产法》为契机,尽快完善配套法规体系。当前要重点完善与生产经营活动关系密切的行业安全标准和安全技术规范,使生产经营单位从根本上达到安全要求,提高本质安全性。第二要及时出台安全管理责任行政处罚法规,明确责任主体。管理者管理不到位要追究管理者的责任,操作者不按规定执行要追究操作者的责任,监督者不履行监督职责,要追究监督者责任,努力改变现有的责任分不清,出事后都有连带责任的不合理局面。
2、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单独开展工作,不能挂靠在经济管理部门,可实行垂直领导,并进一步明确监督职能,加大安全监督力度,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依法监督上来。同时,要改变现有的安全监督领导体制,改原有的管生产的领导负责为一把手负责,或单独配置安全总监职位,领导安全监督部门工作。政府和企业都可以改成这样的监督领导体制。安全监督部门在履行监督职责的同时,可以兼有少量的综合管理职能,如组织一些全国性的安全活动等,但不要太频繁。安全检查同样如此,不要出事后就搞突击性检查,意义不大,特别是专业性强的安全检查,不能单纯看成一项督促性工作,要作为安全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分解落实到具体职能部门,以提高检查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3、实施全员安全教育工程,加强全社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培训。要在加强基础性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教育;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商业媒体的宣传作用,借助对产品的广告和宣传,宣传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全员安全
意识;要规范企业内部的安全技术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切实保证作业人员应知应会,提高防范事故的能力。
4、在当前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而且没有达到依法加强安全管理的情况下,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的指导。要通过一些中介组织,积极推行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办法,指导企业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决不能就安全管安全;要把安全工作纳入到企业整体管理工作中,通过规范管理,提高人员素质,改善工作环境,优化生产组织,提高科技含量等手段,奠定扎实的安全基础。
5、要高度重视无行业主管部门的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体组织的安全工作,政府要委托兼管部门,防止出现管理上的空挡。
6、严格生产、经营安全资质审查制度,对不具备安全生产经营条件的单位和个体组织,坚决落实安全“一票否决权”,取消经营资格。同时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也要严格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资格认证制度,提高一把手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7、发展安全管理中介组织机构,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安全技术服务、安全咨询等方面作用。将一些隶属于行政管理的技术服务机构,如技术监督部门下设的安全检测检验机构、气象部门下设的避雷检测机构及其它安全培训、安全咨询等机构移交到社会中介组织。这样的组织可以是多家,有利于竞争,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也能真正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改变现有的行政指令性做法。
第五篇:我国戒毒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30多年的禁毒、戒毒工作,产生了许多方法、模式,尽管我国现有各种戒毒模式都在以各自的运作方式治疗和帮助药物依赖者,然而,多年实践发现,这些戒毒模式尚有以下问题:复吸率高,回归社会难,强制、医学手段与社会心理康复未能形成有效的整合,社区资源未充分利用与重视,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下简称《禁毒法》)的颁布实行,标志着我国禁毒工作从此进入了依法全面推进禁毒、戒毒新的历史阶段,对推动我国禁毒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利用《禁毒法》颁布带来的契机,推动我国禁毒、戒毒事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对既往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并探讨《禁毒法》颁布前后戒毒模式的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应对办法。
一、我国《禁毒法》颁布前的戒毒模式
我国《禁毒法》颁布前的戒毒模式包括强制戒毒、劳教戒毒和自愿戒毒。
1.强制戒毒:强制戒毒由公安机关主管。强制戒毒对吸毒人员进行集中封闭式管理,在一定的治疗时间后实现生理脱毒,达到降低毒品需求的目的。因而强制戒毒既是一个对吸毒者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也是控制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极佳措施。但是,由于对强制戒毒人员大多都采用准监所式的管理模式,强制戒毒人员社会支持受限,从而对其回归社会造成极大影响。同时,强制戒毒时间一般较短,最长不超过1年,只能使戒毒人员生理脱毒,不能完成完整的戒毒过程。此外,专业人员、设备、经费等资源的缺乏都是强制戒毒的缺陷。总的来说,强制戒毒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今,强制戒毒已不再是国际上主要的戒毒模式,在芬兰和挪威,强制戒毒于20世纪90年代就被取消。最近,联合国各机构呼吁各国关闭强制性拘禁戒毒和康复中心,并在社区中开展自愿的、知证的、基于权利的健康和社会服务,.
2.劳教戒毒:劳教戒毒工作由司法行政机关主管。劳教戒毒是我国目前相对有效的戒毒形式。劳教戒毒时间为1-3年,不仅有利于戒毒者的生理康复,也有利于进行心理矫治。另外,劳教戒毒对戒毒人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再就业培训,使劳教戒毒人员戒毒成功率提高,戒毒效果相对较好。但劳教戒毒也存在“重惩罚、轻戒毒”的弊端,存在着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的缺乏,以及由于心理干预专业人员身份及场合的特殊性,使心理干预效果受到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对整个劳教的合法性有着较大的争议。
3.自愿戒毒:自愿戒毒的管理大部分以医院化的规范医疗为主,有较强的医疗技术和设备。虽然自愿戒毒所大多采取封闭的病房管理模式,相比强制戒毒者,人身自由限制较少,生活待遇较好,但由于自愿戒毒所是以盈利为目的,给戒毒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致使大部分戒毒者没有条件进行自愿戒毒。此外,自愿戒毒只能使吸毒者生理脱毒,而不能达到心理康复和回归社会,自愿戒毒的法律依据不够,对自愿戒毒人员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由此造成很多自愿戒毒所无法控制毒源,戒毒成功率大打折扣。
以上戒毒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由于吸毒带来的各种问题,但共同的挑战是:绝大多数强制和劳教戒毒所都投入低,自愿戒毒所的投入几乎为零;人力资源匮乏的困扰,缺乏热心、耐心和专心从事戒毒工作的专业人员,因而,戒毒治疗大多停留在脱毒治疗阶段,社会康复治疗多数停留在说教阶段,自愿戒毒受利益驱动,多数管理不良,治疗机构一味追求短期效果,重医械,轻康复,治疗缺乏针对性,不重视个体不同情况与需求;戒毒资源未能充分整合,戒毒工作几乎完全由公安机关和司法部门承担,社区没有充分参与到戒毒康复工作中,戒毒人员从戒毒所返回社区后几乎没有后续跟进。
二、《禁毒法》下的戒毒模式
《禁毒法》颁布后,我国戒毒体系发生了重构。《禁毒法》新设置了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赋予了社区戒毒重要地位,凸显了自愿戒毒的重要作用,并且将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统一为强制隔离戒毒。
1.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是一种新型戒毒模式,是构建和谐社会在禁毒领域的体现。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单元,通过基层群众组织对吸毒人员展开戒毒治疗、康复训练、技能培训等措施,最终使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过程。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处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较少限制人身自由,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戒毒工作理念;加之家庭的支持和关怀,使吸毒人员感到自身价值的存在,戒毒的依从性较高。另外,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是一个调动公民共同参与的戒毒措施,对毒品的预防宣传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2.强制隔离戒毒:据《禁毒法》第31条,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国家对吸毒人员由严惩改为帮助,这就决定了强制隔离戒毒的根本目的是戒除毒瘾,而不是对吸毒人员的惩罚。这是强制隔离戒毒与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最大的不同之处。此理念在2011年6月26日公布实施的《戒毒条例》中也得到了强调。
3.自愿戒毒:《禁毒法》赋予了自愿戒毒措施的合法地位,对自愿戒毒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予了较为充分的估计和应对。根据自愿戒毒实际进行的需要,禁毒法还赋予了自愿戒毒医疗机构对戒毒人员的身体、物品检查和采取必要的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权。因此,《禁毒法》在促进自愿戒毒为我国禁毒事业作更大贡献的同时,又极力减少自愿戒毒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看,《禁毒法》的重要意义在于:(1)明确了政府各部门的责任,并提出“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对提高全国人民的禁毒意识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对吸毒的预防产生重大影响。(2)《禁毒法》规定对待吸毒人员以“帮助、教育和挽救”的基本原则,承认吸毒者的“患者”身份,采用“生理+心理+行为+家庭”的综合矫治方法使戒毒更加科学化。社区戒毒的设立使得吸毒者戒毒时能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并得到亲朋好友的支持,强制隔离戒毒中,其目的也由原来对吸毒人员的惩罚而改为戒除毒瘾,这对吸毒者合法权益的保证起到了重要作用,将提高戒毒的成功率。(3)《禁毒法》规定:“禁毒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并将毒品宣传教育放于总则之后,规定了各部门的禁毒宣传义务。这对人们了解毒品危害,阻止吸毒人群的扩大将会起到积极作用。(4)《禁毒法》赋予降低危害等积极干预措施以法律地位,如使“美沙酮维持治疗、提供清洁针具合法化”。
三、新形势下我国戒毒存在的问题
1.对药物滥用和药物滥用者的负性态度:在大多数的政府文件中,药物滥用和卖淫、赌博,被称为“丑恶的社会现象”。大多数人认为药物滥用是坏习惯、人格问题或道德败坏,而不认为是一种疾病。不管是外行还是专业人员,均认为惩罚应该是治疗药物滥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吸毒者咎由自取,应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在我们的调查中,即使是从事药物成瘾治疗的专业人士,也不认为药物滥用是一种脑的疾病。因此,目前我国对吸毒者进行惩罚的制度仍然存在并不奇怪。
2.法规和制度方面的落实、衔接问题:我国现行的法规和制度还不完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对吸毒人员的监督管控力量薄弱。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执行主体为戒毒人员户籍所在地或现居住地的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实际执行主体为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指定的社区组织,即居委会和村委会。虽然我国的社区组织(居委会、村委会)结构很完善,但管理权力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实际上主要是靠戒毒人员的自觉性来进行行为控制。另外,各种戒毒措施之间如何衔接,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设置、管理和经费、执行机关都未明确规定,诊断评估方法尚未确定,戒毒制度与社区矫治制度未能有效结合等,都会使《禁毒法》的执行效果削弱,达不到预期效果。
3.戒毒资源不足且未能充分整合:戒毒机构分别隶属于公安、司法、医疗等部门,各部门间竞争资源,不能优势互补,不能形成合力。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违法者”和“患者”间的认同混乱,对治疗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估标准等因素,都成为了为毒品依赖者提供适宜的、以循证为基础的、权利平等治疗的障碍。戒毒机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落实不到位,自愿戒毒机构因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可避免地要对利润进行追求,这直接和间接影响到了戒毒的公益性。在戒毒者回到社区后,由于专业人员、场地、经费的限制,使他们缺乏科学全面的后续照顾,在心理上得不到正确的指导,生活来源无法落实,加上稽延性戒断症状、社会歧视与偏见等使得戒毒的努力功亏一篑。
4.专业人员和戒毒设施缺乏:无论是强制还是自愿戒毒机构,以及社区戒毒,都需要大量的、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员。但我国对参与戒毒工作的人员培训不足,在吸毒成瘾治疗机构中的医生只有50%接受过戒毒相关培训,超过2/3的医生的戒毒经验少于3年。同时,由于戒毒设施的缺乏,各种戒毒措施不到位,容易导致疗效较差。合成毒品所致的精神病性症状是目前戒毒领域一个新的问题,因而戒毒机构急需招募更多的精神卫生人员参与治疗与康复工作,开展有关药物成瘾精神专科知识的培训课程和项目。药瘾者共存的精神疾病应该得到及时的治疗,因为药物成瘾和精神疾病常常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如果从事药物成瘾治疗和评估的是精神科医生,将十分有利。在药物成瘾治疗领域引进更多的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卫生人员是十分必要的。
5.戒毒学科发展较弱且相关研究缺乏:药物依赖在国际发达国家已发展成独立的学科,拥有许多高水平的科研与学术机构,政府投入较大,戒毒相关研究比较先进。我国戒毒工作以强制隔离戒毒为主,相关学术研究及医疗戒毒专业机构缺乏,更注重管理及经验探索,对我国戒毒模式与方法缺乏系统的临床研究与评估。
四、对策
1.消除歧视与偏见:最重要的就是改变公众和专业人员对药物滥用和成瘾的态度。只有公众了解了药物成瘾的性质,才能公正地对待药瘾者;只有专业人员熟悉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才能为药瘾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媒体对改变公众对药物滥用和药瘾者负性态度可起到很大的作用。
2.完善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颁布更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法律法规,使社区和其他戒毒基层部门的工作能顺利开展。卫生部门应该会同公安、司法部门尽快制定包括生理和心理指标的科学合法的诊断评估标准。将合成毒品尽早进行科学的划分和管理,对成瘾行为进行预防和治疗。
3.强化社区工作:社区既是戒毒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戒毒工作的终端,良好的后续照顾工作十分重要。目前的“无毒社区”和“重点整治”工作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要各级禁毒办尽快督促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落实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专项经费及禁毒社工人员编制,并将当地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与自愿戒毒、强制隔离戒毒进行资源整合,使社区戒毒和后续照顾做到科学、专业。
4.培训更多的专业人员:我们需要一大批的专业人员,他们能理解吸毒者的痛苦与需求,相信只要能用科学和专业的方法和技能给予戒毒者指导,并身体力行给予戒毒者希望,就为成功的治疗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应培训更多的专业人员,使他们能掌握医学、社会心理康复方法,有的放矢解决吸毒者的问题。
5.戒毒康复人员的参与,推进戒毒工作社会化:国际国内经验已经证明,戒毒康复人员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治疗程序中是戒毒成功的关键。各级政府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社区组织、同伴教育骨干参与到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社会服务工作中,积极探索向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购买相关服务的机制和办法。治疗机构应对这些志愿人员进行技术指导、能力培训和工作督导,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6.重视戒毒学科发展,加强相关研究:要提高我国戒毒工作水平,需要重视我国戒毒学科发展,提升相关研究水平,加强对戒毒专业研究及临床专业机构的投入,对我国戒毒工作中的难点与重点进行相关研究与攻关,探索具有循证基础的戒毒模式与方法,大力推广科学戒毒模式。
7.整合资源,探索新型的戒毒模式:我们应该对过去二十多年的禁毒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在各级禁毒委的领导下,科学设计,联合攻关,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禁毒戒毒策略和成功的禁毒戒毒模式。这种模式应该强调公安、司法机关与医务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充分利用他们各自在戒毒治疗中的作用,并将医疗干预与心理康复纳入整个戒毒过程中,实现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动态化和最优化。强化与社区的联系与社区帮教,使戒毒成为一个整体,这样有助于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程度提高治疗效果,达到保持操守,维持社会安定的目的。基于上述理念,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的支持下,以戒毒机构和社区资源间的“无缝连接”为基础,联合公安、司法、民政、医务工作者及社区力量,对长沙、上海、昆明3个城市的6个社区的海洛因依赖康复者进行了为期2年的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把脱毒、防复吸、回归社会、监督管理、社会帮教等连接为一个整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8:增加政府和社会的投入:禁毒、戒毒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社会公益事业。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戒毒的投入,特别是康复、回归社会的投入,以减少对社会的危害和公共资源的占用。
总之,禁毒、戒毒是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科学的决策与强有力的组织是戒毒成功的关键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