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个体系”建设与档案人才培养
三个体系”建设与档案人才培养
文章作者:赵鹏 来源:《中国档案报》
“三个体系”建设是档案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成果。“三个体系”建设目标的提出,第一次将档案工作推到了社会大舞台的幕前。档案不再仅仅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一些旧文件,而将会成为维系和推动国家、社会、民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求拥有一支思想可靠、业务精练、技术过硬、勇于创新的档案人才队伍。档案人才是赢得“三个体系”建设胜利的关键因素。
加强档案人才培养是“三个体系”建设的迫切要求
不可否认,由于社会档案意识的淡薄,档案工作的实际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档案工作长期以来被边缘化,造成了档案人才引进及培养的先天不足。另外,从事档案工作比较清苦,交流进步慢,档案工作人员在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实现上有着明显的失落感,使得档案人才的引进较为困难,同时又引发人才流失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管理档案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谁都能干,不需要多大的学问,因此形成对档案工作的矮化和自我矮化。事实上,档案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且发展很快的工作,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政治素质的要求很高,档案工作不仅涉及历史、文献、文字、管理、法律、政治、经济等诸多社会科学,还涉及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及材料、信息、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美国,要成为一名档案工作者,必须要有硕士以上学历。
中央领导同志提出要“重新认识档案”、“重新认识档案工作”,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档案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纸质文件管理为重点、以保密和服务领导为中心的档案理论和价值观以及档案实践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档案形式多元化、档案服务大众化、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
“三个体系”建设,对档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高速发展,档案数量将呈几何指数增长,管理如此浩大的档案,没有人才是不可想象的。在很多档案馆,一个管理着几万卷档案资料的科室经常只有1至2个工作人员,档案人才数量明显不足,影响了档案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水平提高。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档案形式和管理模式,新的课题不断涌现,如电子文件
管理、突发事件应对、网络安全利用、新载体档案管理、档案法规建设等等,都对档案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外,档案工作是千秋大业,高素质的人才是档案长久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要求档案人才具备长远的战略目光、为历史负责的意识和服务民众的人本思想。“三个体系”建设的实践中,档案工作者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任务,关于“三个体系”建设的理论体系、国家政策、法规标准、实施模式、资金保障、技术支持方面等,都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实践创新,而大多数档案工作者知识老化,参与档案专业理论研究不多,专业技能培训不足,思想上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保守观念所约束,导致新观念、新技术、新管理方式在档案管理中的推广应用难以顺利开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时力不从心,成为制约“三个体系”建设迅速展开的一个重要因素。“三个体系”建设对档案人才的现实需求
专业结构需求。档案工作属于综合性的专业工作,需要许多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方面的知识及掌握这些知识的人才。档案管理人员按职能分有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业务型人才;按学科分有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历史专业人才、法律专业人才等。“三个体系”建设需要多种人才的共同努力,一个相对合理的人才结构必须按其所承担的职能,形成一个合理的专业比例构成,应有懂技术、懂业务、懂管理的人员组成,使各个专业的人才都能适得其所,各司其职,默契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在档案馆等业务单位,缺乏精通档案学、法律学及信息技术等方面高端人才的问题较为明显,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把握档案工作的规律,依法管理档案工作的自觉性不高,应对电子文件等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弱,不利于“三个体系”的建设。
年龄结构需求。档案事业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事业,需要一支具有承前启后、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一个合理的档案群体结构应该是由各种不同年龄段的人才构成,做到“老中青”档案人才合理搭配,以获得档案群体的最佳效能,并保证档案事业发展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使队伍永远充满活力。青年和中年时期是一个人精力最充沛、记忆力最强、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合理的档案群体,应该坚持干部年轻化,各年龄段岁差合理配比,以保证整体创造力的稳步上升,防止人才同步老化,实现经久不衰的创造力。老同志社会阅历广,经
验丰富,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层次结构需求。现代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分为初级档案管理人员、中级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和高级档案管理专业人员三个等级层次。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批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的档案学术带头人,但也需要日常档案管理人员和保障服务人员,不同层次人员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在很多档案馆,相对大量进馆的档案资料,具体从事档案鉴定、整理、著录、利用服务、数字化、抢救保护等基础业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太少,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及现代化工作的快速开展,甚至出现滞后现象。
“三个体系”建设对档案人才培养的要求
领导的重视和合理的规划。对于人才的培养,作为领导者必须要有足够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并在制定各项政策、规划时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档案人才的培养上,应深入调研,制定档案人员群体结构优化的目标,分析现有的档案人员群体结构中人数、年龄、层次、素质等方面的搭配是否合理,能否形成互补的合理关系,个体是否能各得其所,是否有利于加强群体的整体功能,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本部门合理的群体结构模式和优化结构方案,通过各种措施逐步实现人才结构的合理化。
创造良好的环境。档案人才的引进、留住和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物质条件、人际环境。工作环境上,要致力于办馆条件的不断改善,使其有一个舒适、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建立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氛围;通过用人制度改革,做到按需引人、竞争上岗、合理使用,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使工作人员焕发工作热情、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物质条件上,应勇于面对档案部门物质待遇较差的现实,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办法和途径不断改善档案人员的生活条件。人际环境上,要力求对所有工作人员在物质待遇、学习培训、工作安排、升迁晋级等各个方面都做到公平公正,在岗位安排上考虑把不同人员的素质特点和岗位特点相结合,抑制消极的因素,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强化自我造血功能。我们已进入一个“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时代。对档案人员来说,其知识结构一直处于相对稳定与快速变化更新的矛盾运动中。要真正有效地造就一批档案专业人才,必须强化自我造血功能,结合档案工作的实践需要,不断保持档案人员上
岗后的继续教育学习与培训(尤其是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不断地更新知识与观念,使其在知识结构上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在自身素质上符合知识创新的需要,更好地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服务。“三个体系”建设对档案人才自我修养的要求
自觉努力提升自我修养,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档案工作者更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档案工作不是一个时代的事,而是世世代代的事,政治性很强。一方面要努力用党的思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的理论、政策水平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树立严格的保密观念,充分了解保密的重要性,严守党和国家的机密,坚持依法开展档案工作,确保档案的安全。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坚持真理,忠于历史,正确处理工作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内部、外部关系。其次,应牢记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根本目标,以服务社会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另外,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要乐于奉献、忠于职守、踏踏实实地工作。
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就是要不断学习档案工作业务知识,熟练掌握档案工作的各项技能和现代化管理技术,具有一定的业务专长,能够独立开展工作。
要敢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面对近年来档案工作出现的种种新问题,档案工作者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创新迎合档案工作发展的时代要求。
人才是一切事业的根基。早在2002年,中央就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并于2007年正式写入党章。2010年4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人才投资优先,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党和国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才发展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我们应该把握信息化和以人为本思潮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实现档案工作质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8月26日 总第2046期第三版
第二篇:薪酬体系人才培养储备与团队建设
求职者在选择公司时的共同点:1 能赚钱2 能学到东西有发展前景3 工作开心
薪酬体系:
业务员的工资体系原则:1.底薪+提成2 浮动制
1:)试用期(只有底薪,无提成)
2:)正式工(底薪+提成+奖金)
(1)试用期考核内容:工作态度 团队融入 学习力 主动性 执行力
(2)正式工考核内容:工作态度 团队融入 学习力 主动性 执行力 产品知识 同行情况
业绩 责任心
薪资细节:
(1)底薪(行业与地区不一样制定出适合的量原则:赋于销售员工基本生活保障,因为销售人员主要是销售提成)
(2)提成:销售额的百分比或利润的百分比(建议销售额的百分比)高产值产品提
成一般不高于1% 附加值高的产品一般都在1-5%之间
浮动制:
此制度主要是用于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在底薪和提成在原有不变的基础上,制定出阶段性的激励指标
(1)业务员分一年,二年,三年,四年。。。
(2)取行业等同工龄业绩的平均值为基准。
(3)当业绩超出平均值时,超出部分给于更高的提成点数(具体指标结合自己的行
业情况来制定提成点数)
(4)奖金的前提是完成行业平均业绩指标并且要超过一定的值,超出部分除了
给与额外的提成点数外,并且对与过去考核中底薪给与一个后续的奖励,并且第二年底的底薪按奖励后的标准发放。年底奖励与第二年中和年底两次发放完(此规定目的让销售人员明白,想长底薪想长提成点,决定权全在与自己手上,同时从某些层面上来讲可以协助企业留人)
团队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制度团队氛围职业规划
一:组成人员部门经理销售销售助手
二:人才培养(即:人才储备)助手制度
(1)当现有的业务人员步入正规时,就要考虑给其招一位销售助手,助手的工
作内容 与正式的销售一样,但助手做的所有的业务都归属于助手的东
家,并且这些业绩记入东家的业绩考核。但助手的底薪由公司发放助手
底薪标准,提成由自己的东家从自己的提成总数里面按一定的比例(十
分之一左右)给自己的助手,在公司发放销售提成时计算出数字发放给
助手,对与表现出色的助手公司可以酌情考虑给与鼓励奖(具体数额视
实际情况而定,其目的在与激励助手,增强其信心)
助手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与:让每一个销售明白,当自己业绩达到一定的指标时公司就会给他配助手,因为这个助手就等同于是给他工作。这样老销售就会把自己所学到的所有经验会认真的教给自己的助手,因为助手做的越好,自己拿到的提成就会越多。此制度的好处:助手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东西,并且还是有老人手把手的教学(这是所有新人所期待的)对与公司而言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好了一个新人,并且老销售的客户资料新人也会清楚,资源共享,从而达到客户资料的公开性和客户的保全!对与销售来讲就是能赚到更多的钱。
助手制度考核标准:东家决定占助手总分的60% 还有40%取决于公司或部门的决定 对于有助手的销售考核标准:业绩增长 助手成长
(1)产品知识
(2)外贸技巧
(3)独立出单能力
(4)业绩
当助手的能力提升到一定的时候,就缙升为销售,享受与其它销售一样的待遇(因为助手不是终生制的)
二:体系制度
外贸经理: 外贸经理由业绩出众,责任心强,品德兼优的销售中选拔(曾经有带过助手并且培养出优秀助手的销售优先)
外贸经理职责:制定部门全年工作目标,以及实施方案,监督并执行。并且还要为此团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销售和助手,外贸经理可以参与公司方向探讨和创新类的会议.外贸经理考核标准:全年的业绩增长率 部门成员的成长在职期间有培训出能胜任自己岗位的人选来
外贸经理薪资体系:底薪+提成底薪公司制定,提成取决定此团队的总业绩,按一定的比例数值发放(注意:杜决外贸经理自己做业绩,即使有老客户只认外贸经理,那业绩可以由外贸经理自主决定奖励与团队里表现出色的成员)
三:团队氛围
原则:快乐工作,认真生活!让员工对本公司产生一种归属感!由工作转变成自己的事业!具体的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而定,活动细节可以由组内人员提建议,公司或管理者提议员工投票的方式来决定!
例如:(1)定期的聚餐,让大家相互认识,增进感情,增强团队与公司的凝聚力
(2)定期的outing,让大家除了工作之外还有着共同的话题,增加生活内容以
达到从同事到朋友质的转变
(3)团队内部的PK与奖励,具体PK内容可以是业绩,也可以是规定时间内
新客户数,或业绩总额等!胜者会由公司给予奖励,并且号召其它同事
向他学习,同时也让他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成功的经验和秘决。其目的在与相互交流相互成长,形成友好的砌磋共同开创更好的方法与技巧。
四:职业规划
对与综合考核指标优秀的员工管理层给予重点关注与和培养倾向。给其制定职业规划,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其目的一是做管理层的人才储备,更主要的就是培养其主人翁意识,给上一台阶思考问题,下一台阶做事情!用正面积极的心态思维来带动团队其它成员,从而来打造一个健康团队!
销售工作贵在坚持,所以心态调节至关重要!建议管理层多多关注销售员的表现状况,及时的给与关心与鼓励。
人都有惰性,所以员工的激励很重要,尤其是销售人员更为明显。很多销售会满足与现状,作为管理层需要给其规划更高的生活标准和工作目标,有压力才有动力,从而达到不断的自我突破,给个人和团队带来新的指标和奇迹!
第三篇:人才培养监控体系建设方案
高职院校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
与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创新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构建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实施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明确和重要的工作任务。
一、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必须要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以构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为核心,健全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激励等管理制度,坚持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逐步形成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二、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和途径,笔者认为必须要建立健全“两结合、三共建、四层面、四参与、重平台”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及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健全“校内与校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二是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评价标准体系、保障体系;三是实施“院、系、专业、企业”四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四是建立“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五是充分发挥数据平台的教学监控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水平。实现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的标准化、规划化和系统化。
三、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体系建设内容
1.健全“两结合” 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必须要引进ISO9000等质量管理认证体系,构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将教学质量由校内评价向校外评价延伸,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企业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权重,健全“校内与校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
(1)调整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一个由学校、行业、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等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设置、专业定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标准等方面进行咨询把关。
(2)建设人才市场调研队伍。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人才市场调研队伍,实时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动向,为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优化、专业建设提供第一手材料。
(3)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组织体系。建立由学生代表、毕业生、教师、系部、用人单位等组成的教学信息反馈组织体系,及时反馈、处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使息反馈系统形成闭合的环状结构。
(4)完善双指导教师制度。建立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校内校外双指导教师制度,校外指导教师对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不低于50%。
(5)健全院系“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建立过程监控以系(部)为主、结果监控以学院为主,企业参与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
(6)建立校企结合的教学督导机构。校企结合教学督导机构对教学全过程实施检查、督导。
2.完善“三共建”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过程监控、反馈与评价、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动态管理。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校企共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校企共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制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对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教学条件保障、专业设置与调整等进行系统化规划设计,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强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的“过程控制”,确保专业教学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需求目标的一致性。
(2)校企共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通过制定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标准、质量保障实施办法与反馈办法等制度,将教学质量形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要素有机地结合。建立由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工作评价、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检查等环节组成的全面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评价体系。明确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规范和创新“生产实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构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有职业教育及专业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3)校企共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依托行业、企业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生产过程、教学组织、成绩评定、产品销售等共同管理,探索校企共管运行机制。成立校企成员岗位互聘的组织机构,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组织保障体系。
建立校企共管制度,岗位互聘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建制度,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制度,专任教师下企业制度,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监控、分析、反馈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专、兼职教师教学规范要求;建立和完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等教学管理、监控与评价制度。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制度保障体系
3.实施“四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改革,打破原有的学院、系、教研室的传统教学管理组织形式,建立学院、系、专业、企业相融合的新型教学组织机构。
重点探索专业群、企业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作用,发挥专业群资源整合优势,成立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机构,由企业专业人士、生产一线技师和专业教师组成。建立专业技能标准和技能考核题库、实训项目库等教学文件,使人才培养质量有标准,考核评价有标准。实施“院、系、专业、企业”四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将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4.建立“四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必须要吸收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与学生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有接受教育的知情权,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了解人才培养过程,密切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与教育教学的联系。在课程评价、学生评价中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请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人员讲授实践性课程,按照生产质量管理模式考核评价学生,将生产标准、成本指标、安全标准等融入到教学质量标准中。改革传统以知识点为主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生产意识、成本意识和安全意识,探索生产性课程的课程管理、课程质量标准、课程考核体系、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各专业群成立教学质量工作机构,行业企业人员不得少于1/3,充分发挥社会的评价作用。建立“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面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5.发挥数据平台监控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水平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状态数据采集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数据平台),高职院校必须要提高学院领导、各管理部门、系(部)、教师对称数据平台的认识,利用数据平台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评估、自我评价,每年形成院、系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分析报告,成为学院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的依据,成为学院、系对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的依据,形成教学过程以数据平台为基础,系部评价以数据平台为基础,专业建设与发展以分析报告为基础的现代管理机制。
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依托数据平台,开发“系部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学生顶岗实习师生交互系统”、“教室使用在线审批系统”、“调停课在线审批系统”、“教学管理在线平台”、“教学信息发布与在线互动系统”等。为教学质量实时监控、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建设是基础,监控是保障,评价是手段,质量是核心。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为契机,成立院级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建立校企结合的教学督导机构),负责全院教学质量的制度建设、质量过程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负责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价管理。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强化教学管理,建立并完善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和教学激励机制, 切实落实教学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加大学生参与质量评价的力度,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核心,将就业创业能力、企业满意度、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
第四篇:三个体系
对“三个体系”内涵及相互关系的几点认识
“三个体系”—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和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核心与基础,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本文就“三个体系”的科学内涵、发展现状、主攻方向、目标任务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和不同地位进行了阐述。
杨冬权局长继2008年提出“两个体系”建设的主导思想之后,今年5月又提出了“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三个体系”建设思想的提出,既是对过去档案工作发展实践的更全面的概括,又是对未来档案事业发展战略的更科学的谋划。“三个体系”建设为今后档案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明确了发展方向、工作目标和根本任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下面,我就“三个体系”建设,谈几点粗浅的学习体会。
1档案资源体系的内涵
什么叫档案资源体系?我理解其内涵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档案的资源总量;二是档案的内部结构;三是档案的空间布局。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档案资源体系。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档案资源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总量不足,馆藏结构不合理,综合档案馆明显不“综合”,致使国家档案资源分散保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扩大资源总量。这是资源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是优化资源结构。要适应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在“多元化”资源上做文章,在“综合”二字上下功夫,大幅度增加新型载体档案门类,丰富馆藏内容,优化馆藏结构,建设内涵丰富、门类齐全的综合档案馆。这是资源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
三是优化空间布局。这是资源体系建设的根本之策。
完成上述三项任务,需要大刀阔斧地整合档案资源。通过对现有档案资源空间布局和内部结构的调整,实现档案资源和效益的最大化,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档案资源整合既包括对档案实体的整合,又包括对档案信息的整合。
在整合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共有共享原则。实现资源共有共享是资源整合的目的,没有共有共享的目的,就没有必要整合档案资源。另外,实现资源共有共享也是推动资源整合的最大动力,没有共有共享,很难获得各资源持有单位的支持和配合。档案人要有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全局意识和长远观念,保证资源归全社会共有,信息由最大多数人共享。
二是“上窄下宽”原则。从需要整合的档案实体来说,其覆盖面应呈现“上窄下宽”状态,即中央一级综合档案馆资源整合的面最窄,省一级综合档案馆资源整合的面稍宽一些,市一级相对较宽,县一级整合面是最宽的。
三是“上虚下实”原则。这和“上窄下宽”原则是一致的。从需要整合的档案信息翔实程度来说,上面要虚一点,下面要实一些。上面整合的是档案的目录及部分信息,下面整合的才是档案实体及全部信息。有些档案信息上面只整合一个目录,知道这些档案在哪一级存放就可以了,通过网络平台丝毫不影响资源共享。我不同意把基层的实体档案都整合到上一级去。比如,乡一级的档案,它的发生地在乡级,利用者在乡里,档案的意义就在乡里,你不要把它集中到县里。不要盲目地把下一级存放的档案整合到上一级来。可以整合档案的信息,不要整合档案的实体。
四是分级管理、效率优先原则。档案保管要分级分类,哪一级档案馆该存放哪一级档案要经过认真地思考。不是说越集中越好,也不是说越分散越好,一定要有合理的度。衡量这个“度”的标准是,档案应放到它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这就是效率优先原则。比如说,宋朝的档案放到开封市档案馆最好,焦裕禄的档案放到兰考县档案馆最好,红旗渠的档案放到林州红旗渠纪念馆最好。放到它的发生地,最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们的综合档案馆一定要在“综合”二字上做文章,要名副其实。什么是名副其实的综合档案馆?综合档案馆应该是什么都要有,但并非什么都要“全”。“有”是指一定要有能够反映各方面历史的档案资料;“不全”是指同类的档案资料不一定要全部进馆,只收集“有代表性的”即可,大量同类同质的专业档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全部收进档案馆。比如企业档案的接收,可以选择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档案,没必要将全部企业的档案都接收进馆。综合馆的馆藏,一定要能够反映这个区域的全貌;综合馆的服务,一定要能够覆盖这个区域的全面;综合馆的影响力,一定要能够主导这个区域的档案工作,这才叫名副其实的代表这个区域水平的国家综合档案馆。
总之,整合档案资源,是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未来档案事业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这是加强资源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利用效率的需要,是确保档案安全的需要,是强化综合档案馆功能、提高综合档案馆地位的需要,是档案人靠“有为”争得“有位”的需要。
2档案利用体系的内涵
什么是档案利用体系?就是利用档案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能力。包括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和服务体制机制等各个方面。从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现有的利用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服务面比较窄且利用形式单一,绝大多数档案馆还是坐等利用者上门,处.于被动服务状态,服务方式不够灵活多样;开发利用力度不够,“重保管、轻利用”的思想束缚严重,一些巫待开发利用的档案资料仍束之高阁,还没有对外公布开放;利用效率不高,进出档案馆大门的麻烦、手工检索的繁琐、管理手段的落后、服务设施的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还不适应利用工作的需要;编研成果欠缺,一些编研产品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利用效率低下,缺乏有深度、广度的编研产品,还不能满足利用者的需求。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建设。
应当怎么建立档案利用体系?我们知道,服务是档案部门永恒的主题,是档案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是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所在。我们不能空喊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把这些大道理同档案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必须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同时,树立尽职尽责为档案服务的宗旨意识;必须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同时,树立以档案为本的服务理念;必须在建立健全为现实服务的体制机制的同时,建立健全为历史服务的体制机制。要把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在为档案服务的具体工作中,换句话说,要用为档案服务的具体行动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以档案为本的行动中,用以档案为本的实际成效践行好以人为本的理念。档案服务包括为现实服务和为历史服务两个方面。为现实服务,就是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下功夫、挖潜力,打破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拓展档案服务领域,丰富档案服务内容,创新档案服务机制,完善档案服务手段,改善档案服务条件,提高档案服务质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被动利用为主动利用,满足社会各方面和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需求。为历史服务,就是在收集档案时保证齐全完整,在保管和提供现实服务中,最大限度地保证档案的安全,不影响其历史寿命,这就是最好的为历史服务。把这两个服务搞好了,档案利用体系建设自然就完善了。
我们现在讲的服务主要侧重于为现实服务,必须看到,这只是档案工作的现实意义,并不是档案工作的全部价值,档案人更长远不变的职责恰恰应是为历史服务。强调为现实服务,决不能忽视为历史服务,因为这两者有时会是矛盾的。如:现实中一些不光彩的档案资料怎么办?是不是从现时政治需要出发对应人库的档案作出取舍?绝对不能。这类档案可以暂不公开,但必须如实完整地保存。所以,在某些时候,为历史服务甚至要高于为现实服务,这才是真正的“史官”应该做到的。
3档案安全体系的内涵
档案安全体系是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和制度规范。包括档案安全政策法规及规范保障、物质保障、技术保障、机制保障和制度保障,档案馆(库、室)建设、档案抢救与保护、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和档案合理开放利用控制等档案安全的各个环节。基础设施是硬件,制度规范是软件。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包含三个层面:
一是确保档案实体的安全,不损毁,不丢失;二是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不失密,不泄密;三是确保档案的完整齐全并尽量延长档案实体和信息的保存时限。从档案安全的性质上说,前两个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可能造成的损失都是主观努力可以避免或减少的,后者则是主观努力虽可延缓但最终难以阻止的。从档案安全的范围上说,前两个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可能造成的损失都是局部的、偶然的,后者则是全局的和必然的。从档案安全给予人们的感觉而言,前两者造成的损失是有形的,是可感觉到的,后者造成的损失是无形的,是人们感受不到的。
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的安全,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现实任务,是主要任务,是现在必须努力完成的任务;尽量延长档案实体和信息的保存时限,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历史任务,是长期任务,是需要今后努力完成的任务。实质上,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的安全,已包含有尽量延长其保存时限的意思。我之所以把后者单列一个题目,是因为我们实际抓安全工作时,往往忽视这个方面,认为只要档案及信息不丢失、不损坏,就是安全了,而对时间造成的无形的损害重视不够。另外,确保档案的完整齐全并尽量延长保存时限,不仅涉及到现有档案的安全,也涉及到今后档案征集、保管、利用的各个方面,是一项更具全局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工作。
如何建立档案安全体系?一是要靠制度保安全,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现实和发展需要的安全指标体系,制定确保这个指标体系落实的工作规范。包括健全和完善档案安全法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等,要在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改中,增加档案安全保密方面的内容,使档案安全在档案法律法规中不缺位、有地位;要在档案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条文中,明确对违反者处罚的具体规定,并加大对违反者处罚的力度,也就是说要有硬规定、硬办法,使档案安全法规制度具备威慑力、约束力;要在档案安全法规制度的执行中,加强督促检查,规范工作程序,发现一处,查处一处,切实对违反档案安全法规制度的人和事进行查处,使档案安全法规具有执行力、震撼力。二是要靠硬件保安全,建设完备的抗震、防盗、防火、防水、防潮、防尘、防虫、防鼠、防高温、防强光等基础设施。这里,主要涉及馆库建设和安全设施建设两大因素。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加强档案馆和档案库房建设,为档案建造一个安全的巢、坚固的家。另一方面,在档案馆重要部位要安装自动报警、自动灭火、温湿度调控、监控设施,没有条件的至少要配备灭火器、除湿器等简易设备,做到有备无患。
三是要靠工作保安全,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实践证明,绝大部分安全事故都是因为工作不到位造成的,所以做好工作时确保档案安全的主要措施。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内部管理,确保各项安全措施真正落实到位。要层层落实档案安全责任制,层层签订档案安全保密承诺书,建立档案安全保密记录和严格的检查程序,确保各个工作环节中档案的安全保密,即使档案安全事故发生了,也可以进行追溯性检查甚至追回档案。
四是要靠科技保安全,采用先进的管理设备、现代化管理手段和科学的抢救措施,尽可能延长档案实体的寿命,延续档案信息的存在。先进的安全防范技术可以弥补馆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弥补人们在安全保密方面的懈怠疏失,可以为档案安全加一道“技术保险”,从而进一步提高档案安全系数。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脸部识别、红外报警、磁条防盗、条码管理、水印防伪、电子文件封装、信息防火墙等一系列高新科技成果的应用。上述各项措施中,制度和基础设施是条件,是基础;工作是重点,是保证;科技是潜力,是方向。三者缺一不可。对档案人来说,条件的改善受制于经济水平和外部因素,只能积极争取,量力而行。工作是主要的,是安全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科技既要靠自己,更要靠社会力量。
4“三个体系”的相互关系
纵观“三个体系”建设,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是基础、是根本、是最主要的,是档案工作赖以生存的必要前提;档案利用体系建设是目的、是意义所在、是衡量档案工作成效的标准,是档案工作的最终归宿;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是保障、是为档案资源体系和档案利用体系建设服务的,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和底线。“三个体系”是一个密切的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限制,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在实际工作中,“三个体系”建设的进程,或许在某个地域、某个时期,其中一个体系建设速度(进度)优于其他体系建设,但不证明这个体系就能率先建成,就能占主导地位。孰轻孰重,还应从档案事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去审视,从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实际去衡量,不能一跳而就,更不能顾此失彼。在工作中“三个体系”建设同时部署、同时落实,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不赞成把“三个体系”看作同等重要、或看作是需要付出同等力量去落实的认识和做法。因为这样看似乎逻辑完整严密,实际上并不符合客观情况,也不利于突出工作重点。
三个体系”建设就其功能地位来说,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就其工作量来说,是有大有小、有重有轻的。毫无疑问,在“三个体系”中资源体系是最重要的,是档案部门的当务之急和根本之策。它在“三个体系”建设中处于源头,占据主导地位,对于推动新时期档案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有了完善的档案资源体系,才能建立完善的档案利用体系,也才有必要建立档案安全体系;抛开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档案利用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以说,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大发展、大转变中应当紧紧抓住的关键环节,应当牵住不放的“牛鼻子”。这个抓住了,就等于抓住了机遇,赢得了主动;丢掉了,可能就会多少年赶不上,致使整体工作的被动和落后。我们讲安全高于一切,并不是就其逻辑意义上讲的,而是就其否定意义上讲的。即:安全虽不能保证资源建设和利用体系一定能做好,但“不安全完全可能毁掉资源建设和利用体系的成果”。这和讲“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点相像。换句话讲,可以说安全是为了资源保持完整、服务更加到位,但不能反过来说资源完整和服务到位是为了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处理好档案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的关系,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既不能因强调安全而影响了档案的征集保管与开发利用,也不能因强调征集保管与开发利用而忽视了档案的安全。
第五篇:如何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如何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快速成长/发展的企业,人才会迅速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这是由成长型企业业务及管理特点决定的:1 组织在裂变,部门不断增加,需要大批的部门经理、总监甚至是副总。内部人员没有成长起来,外部招聘又面临文化、风格冲突、团队融合及熟悉公司的问题,何况优秀的人才是稀缺的,人缺我也缺,大家都在盯着。
2、业务规模在迅速扩张,大量新手引入稀释了团队的能力,也让业务/产品/服务变得不稳定,问题是接二连三。如何让新员工迅速成长?让他们象老员工一样熟练高效地工作?
3、重人力轻流程制度的管理模式决定的。成长型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模式是主要依靠优质的人才队伍去竞争,管理体系还不精细,流程制度还不完善。换句话说还做不到铁打的体系,流水的兵。经常是人走了,流程/经验/客户/竞争优势也带走了。所以人才的培养与保留愈显得重要。
最近和企业一位高层探讨这个问题,结合AMT人才培养咨询解决方案,我给出他以下简要的建议:
1、明确人才培养的目的目标
人才培养是基于企业战略的,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来看,如何支撑内部运营具备战略导向变革或优化的能力?所以本质是要确定企业战略导向的核心能力/人力资源。这一点说来简单,但极易忽视或做不到位。
2、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才培养体系
有所为就是核心、重点放在支撑公司战略目标的/即战略导向的核心能力/人力资源的培养上。在资源上要倾斜,在流程制度上,关注度上都要大幅度倾斜。
有所不为就是:非核心的部分通过现有的人力资源现有流程制度去覆盖,不需投入额外的精力。因为即便有问题,也很容易解决。
3、确定人才培养体系的培训对象:骨干员工
确定战略导向的核心能力/人员资源,确定公司的核心/关键岗位,然后基于这些岗位的任职资格确定公司骨干员工。AMT有成熟的方法与工具来筛选。
4、对骨干员工设计专门的人才培养体系
包括:每位骨干员工能力差距分析、人才培养流程制度体系、资源(课程、讲师、导师、项目等)体系、评估体系、培养后续的激励体系(调薪、调职、工作丰富化等)。另外AMT会建议企业推行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为未来发展储备人才。
须指出: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培训。培训之外还有新员工导师制、终身导师制、项目培养制、领导力/品位培养、委外培养等。
5、人才培养体系推行
6、人才培养结果的应用
后续还要做好人才培养体系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集成与融合,丰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