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体系,领导首要任务!(5篇)

时间:2019-05-13 05:0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才培养体系,领导首要任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才培养体系,领导首要任务!》。

第一篇:人才培养体系,领导首要任务!

人才培养体系,领导首要任务!

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发展战略是战略的一个核心,尤其是高管人才是的稀缺资源,更是核心竞争力所在。经销商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战略和战术作为指导,作为高管人才队伍里面的成员,一样也要在这些不同的阶段担当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教育主要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支助服务满足学生自主化个别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改革旧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合理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贯彻始终的一根红线是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在反思人才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建为重、以师为先、以生为主”的基本原则。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在人才模式改革的各个环节中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最高原则。远程教育的最大特征科学定位为自主、开放、灵活,归根到底是对以人为本原则的落实。人才模式改革追求的不是教学的机械化,而是师生准分离状态下教学的最优化。因此,人才模式改革不能仅仅从技术层面上寻找解决的路径,更要始终抱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建为重

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电大教育处于转折的关键时期,审时度势,深化改革,增强办学活力,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建设资源、建立体系、健全队伍便显得尤为重要。以建为重就要针对时代发展需要,深化改革,细化管理,强化资源,优化服务,美化(虚拟)环境。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师为先

N3DNK 黔南人才网 www.xiexiebang.com黔南人力资源网

以师为先就要采取得力措施改善教风,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必须结合成人学习的特点,灵活运用学习氛围民主化、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开放化、教学设计人性化、教学方式生活化等策略,努力把学习内容用学生易于接受、便于掌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营造教学相长的共享式课程完成模式,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实践机会,尽量发挥教育技术革新和选用多种教育媒体的功效,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接受远程开放大学支助服务的便捷,切实感受到网络学习的趣味和作用。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生为主

学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体,要使人才模式改革取得实效就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人才模式改革的探索意图与学生的积极性统一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适应学生认知方式,努力使开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适合学生的特点,不提大而空的口号,不提做不到的要求。

注意事项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每个人有不同的手法,不管怎样,只要有助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使百种手法万种技艺绘人才百春图,但切勿“把彩纸剪成花朵,让春风嗤笑不已。”读懂人才确不容易,要想读懂人才,还是让他在你身边多呆些日子,因此,对待人才的培养,你需要用心,因为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呵护与理解!

N3DNK 黔南人才网 www.xiexiebang.com黔南人力资源网

第二篇:如何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如何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快速成长/发展的企业,人才会迅速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这是由成长型企业业务及管理特点决定的:1 组织在裂变,部门不断增加,需要大批的部门经理、总监甚至是副总。内部人员没有成长起来,外部招聘又面临文化、风格冲突、团队融合及熟悉公司的问题,何况优秀的人才是稀缺的,人缺我也缺,大家都在盯着。

2、业务规模在迅速扩张,大量新手引入稀释了团队的能力,也让业务/产品/服务变得不稳定,问题是接二连三。如何让新员工迅速成长?让他们象老员工一样熟练高效地工作?

3、重人力轻流程制度的管理模式决定的。成长型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模式是主要依靠优质的人才队伍去竞争,管理体系还不精细,流程制度还不完善。换句话说还做不到铁打的体系,流水的兵。经常是人走了,流程/经验/客户/竞争优势也带走了。所以人才的培养与保留愈显得重要。

最近和企业一位高层探讨这个问题,结合AMT人才培养咨询解决方案,我给出他以下简要的建议:

1、明确人才培养的目的目标

人才培养是基于企业战略的,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来看,如何支撑内部运营具备战略导向变革或优化的能力?所以本质是要确定企业战略导向的核心能力/人力资源。这一点说来简单,但极易忽视或做不到位。

2、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才培养体系

有所为就是核心、重点放在支撑公司战略目标的/即战略导向的核心能力/人力资源的培养上。在资源上要倾斜,在流程制度上,关注度上都要大幅度倾斜。

有所不为就是:非核心的部分通过现有的人力资源现有流程制度去覆盖,不需投入额外的精力。因为即便有问题,也很容易解决。

3、确定人才培养体系的培训对象:骨干员工

确定战略导向的核心能力/人员资源,确定公司的核心/关键岗位,然后基于这些岗位的任职资格确定公司骨干员工。AMT有成熟的方法与工具来筛选。

4、对骨干员工设计专门的人才培养体系

包括:每位骨干员工能力差距分析、人才培养流程制度体系、资源(课程、讲师、导师、项目等)体系、评估体系、培养后续的激励体系(调薪、调职、工作丰富化等)。另外AMT会建议企业推行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为未来发展储备人才。

须指出: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培训。培训之外还有新员工导师制、终身导师制、项目培养制、领导力/品位培养、委外培养等。

5、人才培养体系推行

6、人才培养结果的应用

后续还要做好人才培养体系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集成与融合,丰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第三篇:人才培养监控体系建设方案

高职院校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

与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创新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构建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实施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明确和重要的工作任务。

一、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必须要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以构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为核心,健全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激励等管理制度,坚持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逐步形成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二、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和途径,笔者认为必须要建立健全“两结合、三共建、四层面、四参与、重平台”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及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健全“校内与校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二是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评价标准体系、保障体系;三是实施“院、系、专业、企业”四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四是建立“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五是充分发挥数据平台的教学监控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水平。实现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的标准化、规划化和系统化。

三、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体系建设内容

1.健全“两结合” 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必须要引进ISO9000等质量管理认证体系,构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将教学质量由校内评价向校外评价延伸,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企业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权重,健全“校内与校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

(1)调整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一个由学校、行业、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等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设置、专业定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标准等方面进行咨询把关。

(2)建设人才市场调研队伍。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人才市场调研队伍,实时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动向,为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优化、专业建设提供第一手材料。

(3)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组织体系。建立由学生代表、毕业生、教师、系部、用人单位等组成的教学信息反馈组织体系,及时反馈、处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使息反馈系统形成闭合的环状结构。

(4)完善双指导教师制度。建立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校内校外双指导教师制度,校外指导教师对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不低于50%。

(5)健全院系“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建立过程监控以系(部)为主、结果监控以学院为主,企业参与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

(6)建立校企结合的教学督导机构。校企结合教学督导机构对教学全过程实施检查、督导。

2.完善“三共建”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过程监控、反馈与评价、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动态管理。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校企共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校企共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制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对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教学条件保障、专业设置与调整等进行系统化规划设计,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强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的“过程控制”,确保专业教学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需求目标的一致性。

(2)校企共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通过制定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标准、质量保障实施办法与反馈办法等制度,将教学质量形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要素有机地结合。建立由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工作评价、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检查等环节组成的全面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评价体系。明确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规范和创新“生产实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构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有职业教育及专业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3)校企共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依托行业、企业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生产过程、教学组织、成绩评定、产品销售等共同管理,探索校企共管运行机制。成立校企成员岗位互聘的组织机构,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组织保障体系。

建立校企共管制度,岗位互聘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建制度,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制度,专任教师下企业制度,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监控、分析、反馈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专、兼职教师教学规范要求;建立和完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等教学管理、监控与评价制度。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制度保障体系

3.实施“四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改革,打破原有的学院、系、教研室的传统教学管理组织形式,建立学院、系、专业、企业相融合的新型教学组织机构。

重点探索专业群、企业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作用,发挥专业群资源整合优势,成立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机构,由企业专业人士、生产一线技师和专业教师组成。建立专业技能标准和技能考核题库、实训项目库等教学文件,使人才培养质量有标准,考核评价有标准。实施“院、系、专业、企业”四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将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4.建立“四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必须要吸收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与学生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有接受教育的知情权,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了解人才培养过程,密切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与教育教学的联系。在课程评价、学生评价中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请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人员讲授实践性课程,按照生产质量管理模式考核评价学生,将生产标准、成本指标、安全标准等融入到教学质量标准中。改革传统以知识点为主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生产意识、成本意识和安全意识,探索生产性课程的课程管理、课程质量标准、课程考核体系、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各专业群成立教学质量工作机构,行业企业人员不得少于1/3,充分发挥社会的评价作用。建立“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面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5.发挥数据平台监控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水平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状态数据采集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数据平台),高职院校必须要提高学院领导、各管理部门、系(部)、教师对称数据平台的认识,利用数据平台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评估、自我评价,每年形成院、系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分析报告,成为学院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的依据,成为学院、系对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的依据,形成教学过程以数据平台为基础,系部评价以数据平台为基础,专业建设与发展以分析报告为基础的现代管理机制。

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依托数据平台,开发“系部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学生顶岗实习师生交互系统”、“教室使用在线审批系统”、“调停课在线审批系统”、“教学管理在线平台”、“教学信息发布与在线互动系统”等。为教学质量实时监控、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建设是基础,监控是保障,评价是手段,质量是核心。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为契机,成立院级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建立校企结合的教学督导机构),负责全院教学质量的制度建设、质量过程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负责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价管理。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强化教学管理,建立并完善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和教学激励机制, 切实落实教学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加大学生参与质量评价的力度,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核心,将就业创业能力、企业满意度、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

第四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为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而人才培养本身是一项长远规划的历史工程,是一项难以一时测评效果如何的细致工程,更是一项关系到各类环节的综合工程,因此如何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关系到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对以后工作开展具有深刻影响。

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现代大学人才培养在一定意义上与工业生产有类似之处,但大学人才培养毕竟不同于工业生产,大学人才培养有自身的特殊性。对于质量评价而言,工业生产自然有一套行之明确,并可操作的质量评价标准,对于工业绩效也有较为规范的考核体系。然而,若挪用这一思路,将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绩效大小以为存在一个规范标准,这无疑忽视了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因此,针对当前大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强调,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一项根本任务,教学是其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因此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应该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现代大学生命线的观念,只有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切实把握工作的重点。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需要长远规划的观念

教育本身是一种教书育人的细致工程,而大学要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服务社会,这不是短期内可以见效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才能积累出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同所有的产业一样,都要遵循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由于教育工作不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因而是一项特殊产

业。它的特点是生产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生产的“产品”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不能直接收回成本,更不可能直接实现价值增殖的生产过程。

教育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以生产智力劳动者这种特殊产品为主的生产劳动过程。通过学生毕业以后,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增加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增加社会生产的总量,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因此,教育最大的贡献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对教育这一特点的切实把握,有助于理解大学人才培养的独特逻辑,即不能以急功近利的思维来考虑教育问题,人才培养是最为复杂最为艰巨的工程,不能以常规思路来看待。

(二)把握相对灵活的标准

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对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难以确定,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可以比作生产智力人才的工厂,然而这一工厂出厂的产品合格与否,却体现了对大学人才培养独特性理解的正确与否。对教育产业的效益评估既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指标来计算,也不能以毕业学生人数的多寡来衡量,更不能以产生名人的数量来佐证,而必须以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与市场的认同为尺度,由社会来评判,由市场来选择。这无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考核评价体系。

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也必须多样化,用精英教育阶段对人才和质量的要求与标准,难以衡量和评估当前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大众化阶段仍然应当培养社会所需的“精英人才”,即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杰出人才,如卓越的基础研究人才,应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人才,以及经过实践磨练之后有可能成为卓越的思想家、艺术家或社会活动家的人才。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培养,本身要求确定什么是高层次优秀人才,而这必然需要相对灵活,不求一致的人才标准。

(三)形成优胜劣汰的危机意识

教育虽然不同于一般产业,但在当前条件下,担负人才培养的单位仍然组成了市场竞争的主体,而每个教育主体,便是具体的大学,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领域面临的市场竞争是存在的事实。教育领域同时是一种不完全的竞争

市场,竞争的胜负最终取决于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的优劣,即人才的质量,大学竞争是以质取胜。

鉴于教育领域事实上存在的竞争性和垄断性特点,大学管理者就应该具有危机意识,如何在当前竞争中取胜,就必须考虑如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旦形成良性循环,便可能形成品牌意识。在当前大学中,类似北大清华等大学之所以有较强说服力,除去历史盛名的余惠,在教育领域里能保有竞争优势,核心因素在于提供人才的高素质,而非高数量,这是勿庸置疑的。

当前大学的数量增多,大学的办学规模也逐渐扩大,各个大学都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开设一些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别使各自拥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从而对于具有一定偏好的用人单位来说,某些学校作为生产者可能在短期内占有一定的垄断优势。与此同时,由于各个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这就使各个院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使得原来占优势的学校可能失去已有的竞争优势。这都要求高校管理者树立质量意识,树立竞争危机感。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必须要有一定的考核评价机制,因此,如何在可行性上进行考核体系构建的思路,成为一个极度重要而又日益迫切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明确人才培养重要性前提下,进一步的工作便是对如何评价人才质量培养的成与败。在理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基础上,对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才能有较为科学的认识。

(一)宏观调控角度的若干评价思路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外延拓展的同时,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一,跨度更大,部分本科院校和所有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将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甚至培养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而不再是造就专家、经理人才。因此对于人才质量评价也就需要兼顾几个客观背景,在此背景下重构质量观念,而后建立细节化具体化的评价体系。

首先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其模式与方法不尽一致,甚至大相径庭。其次不同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的学生,对学习、研究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进度会有差异,他们达到共性要求的时间、途径会有差异,因而教师对他们的指导和培养,也要因人而异。而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需要考虑到受教育者个体的情况。

高等教育质量,其根本是指高等教育之下,大学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如何,它是培养的人才所具有的,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的需求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因此,考核评价大学人才的质量标准从来就不是单一或唯一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评价乃至建立专门的评价体系,有必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和规律。这是评价人才质量的个案前提,对于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必须把握受教育者自身特点,既不能以评价对象的个别性概括全体受教育者的质量程度,也不能用宏观化的人才质量推导个别,这是建立质量评价体系首先需要认识到的。

2.尊重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相关性。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学人才培养尤其是学术性人才培养较受重视,传统大学大都依据这一维度及其价值等级来设置专业和建构课程体系。到大众化阶段则要全面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因此,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尊重教学自有规律,在对学科发展内在逻辑及其相关性的理解上树立细节化的考核观念。

3.由于教育成品的消费者——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的毕业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使得所谓人才的标准发生变化,相应的,人才的质量标准也因此变动,这一变化由于应用人才培养增加,大学的毕业生自主择业以及市场竞争意识的增强而更为突出。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学术人才与实用人才、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等等的培养,都对人才质量的评价提出了具体化分析的要求。

对学术性、研究型人才的质量评估,“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相关性”这一标准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对于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社会的需求甚

至职业大类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就偏重与知识、技能和素质,“学科”这一标准就相对淡化。因此不同标准的价值等级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在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的丰富多样性,正是建立质量评价体系需要给予充分认识和尊重的。

(二)建立细节化具体化的评价体系

1.教学巡视检查考核制度

大学人才培养立足于系统化的课程教育与素质教育,各个大学有必要建立教学巡视工作委员会,组织教学巡视员,对大学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适时的巡视检查,开展教学工作评价检查。这有利于强化师资力量,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教学环节,在源头之一进行细密的考核测评,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同时大学对人才培养要加强分类指导,重点加强对特殊专业人才,专门人才的切实指导,规范管理,促进专业建设发展,提高人才质量。

2.设立专业设置论证制度

大学人才不是抽象的人才,而是具体的各个专业相关的大学人才,因此要对人才质量如何进行评价,有必要对各专业的合理性,发展水平进行考核评价,大学或者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现场考察,细致考核各专业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教学计划及专业办学条件等方面是否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并可在此基础上,总结、推广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开展教学情况调查研究。这是面向人才培养软件设施的专业考核。

3.建立校际对照评测制度

人才的培养还需面对市场竞争的特点,因此,各大学有必要明确自己在人才培养上处于什么地位,这就有必要建立校际之间的成果对照测评,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或者得到若干启发,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使校际对照成为一种切实制度,建立起系统完善、体系完整、运行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视并积极参加官方组织的教学评估、评价工作。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应该说,这些改革措施,对于大学人才培养起到了支持作用,但是,高等教育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矛盾,而建立必要的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大学管理者的质量意识,推动教学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方茜,等.网络化:建立教师考核体系的最佳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2).[2]窦生刚.建立指标管理考核体系的意义及要求[J].航天工业管理,1998,(8).[3]王卓,等.建立规范化的考核体系,实现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科学化[J].中国高教研究,1996,(4).[4]曹嘉辉.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设立[J].经济师,2003,(9).[5]田官贵.略谈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质量[J].江汉论坛,1999,(6).[6]宋维红.高校人才培养需要确立新观念[J].高等教育研究,1999,(6).[7]乔秀柏,等.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标准问题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8,(4).[8]黄家泉,等.知识经济对高校人才培养标准问题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0,(4).[9]沈秋林.新经济时代与高校人才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4).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近年来,辽宁工业大学以培养学

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主要教学环节中渗透工程教育思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体系。

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既包括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主要环节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也包括课外创新教育体系建设。要重点解决好学生受益面问题,使大多数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受益,并形成长效机制。

建立针对重要基础课的创新教育机制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机械制图、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的重要基础课。针对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学生受益面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基础课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竞赛活动可采取理论分析、实验操作、设计研究等模式,面向已修完相关课程的本科生,每年由学校统一组织,作为校级竞赛每年定期开展。例如,针对高等数学课开展了“大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竞赛”、“数学建模竞赛”;针对力学课程开展了“大学生力学应用能力竞赛”;针对机械制图课开展了“大学生机械制图应用能力竞赛”等等。目前,学校的10门重要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均建立了能力竞赛活动机制,每年学生参加竞赛人数达8000多人。

建立健全各院系及校级创新机制

建立学院层面的大学生创新活动机制,其主要内容就是在每个专业开展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每个专业至少要确定一个科技竞赛项目。例如,汽车学院组织“大学生汽车专业技能与创新设计竞赛”;机械学院开展“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CAD建模竞赛”;经济管理学院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开展“艺术创意设计竞赛”等等。这些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已形成长效机制。每年校、院两级科技竞赛多达20余项,参赛人数超过10000人次。

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较高层次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把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科技竞赛获奖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成绩,在职称评定及岗位聘任时列为加分指标。围绕大学数学建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大赛,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仅在2011年,学校就有3454人参加了11项省级以上大型科技竞赛,共获奖326项。

通过开展多层面、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了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进入实验室创造了条件,实验室教学资源也得到充分利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受到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计划

学校以立项的方式资助大学生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目的是使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较早地进入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研究,提高大学生创新的水平。立项范围包括发明、创作、设计类项目,应用性、创新性研究类项目,社会调研项目等。该项培养计划与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相结合,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工作。

辽宁工业大学把实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计划作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自2010年起已经立项资助了227个项目,并制订了项目管理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基于PLC的伺服控制系统研究》、《蚂蚱滑板车》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已获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并申报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积极推进考试方法改革

考试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考试方法改革的核心是摒弃简单的、只用一次期末闭卷考试评价学生的办法,推行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模式,使问题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以贯彻,达到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2005年学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考试方法改革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行考试方法改革。除了部分重要基础课采用“平时+期中+期末”的模式以外,专业课要根据课程性质采用不同的考试模式。比如:工程设计性较强的课程采用“笔试+设计性题目”模式;计算机语言类课程采用“平时+上机测试+笔试”模式;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经管类等课程采用“课程论文+答辩”模式;艺术类课程采用“平时+作品设计+方案评析”模式等等。

目前,已有135门专业课实施了考试方法改革,超过专业课总数的60%。通过考试方法改革,实现了“三个转变”,即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通过考试方法改革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综合能力培养,改变了学生平时不用功以及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

大力加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一是提高课程设计质量。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课程设计重视不够,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辽宁工业大学的做法是重新制订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实行课程设计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把课程设计教学评估作为常态化的校内评估项目之一,每学期进行一次。通过改进和加强课程设计的选题、指导、成绩考核等环节,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使学生受到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提高。

二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在学生容易受到就业影响的大环境下,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已越来越成为各高校的共识。辽宁工业大学通过实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制度、二次答辩制度、内外审制度等措施,对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指导教师资格、选题、开题、实习与实验、教师指导、撰写论文、答辩及论文质量等主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

(论文)质量,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三是重视实习教学,加强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学校建立了实习教学评估制度和实习教学日常检查制度,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同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已建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80个。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创新学分

一是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过程必须遵循的法规性文件,实践教学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辽宁工业大学把制订专业培养方案作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头等大事,每4年修订一次。新修订的专业培养方案在实践环节设计上,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保证工科各专业实践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分的30%以上,同时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工程实践训练环节,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二是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创新学分。学校早在2002年就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培养方案,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创新学分,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2个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院系结合专业特点组织的创新教育活动等途径获得创新学分。

多举措并进,全面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实现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特别是工科院校,应把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辽宁工业大学进一步完善了教师培养培训与考核机制,建立了包括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制度、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制度在内的一系列保障制度和措施。

建立了教师到企业工程实践制度。为了提高中青年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规定年龄40岁以下且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都要参加相应

专业的企业实践,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学校建立了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并设立专项基金。到企业实践的教师要进入企业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及经营管理等部门参与相应的工作。学校把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并考核合格,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

建立了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制度。举办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是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通过竞赛调动广大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项竞赛每年举办一次,要求40岁以下的专业课教师都要参加。竞赛题目要求是与本科教学密切相关的基础性、综合性题目,主要考核作为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评审专家组由企业界专家和校内专家共同组成。同其他教学大赛一样,学校将教师参加专业综合能力竞赛获奖列为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的指标之一。此项竞赛活动在校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得到了广大教师和企业界的广泛赞誉。

天天快递 93100700002324

第五篇:如何设计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如何设计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chinahrd2014-10-10 10:050

有了培养地图,就等于有了一个人才培养指南。什么时间上什么课程?进行什么训练?进行多长时间的训练?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一切都结构化、标准化、体系化了。

人才培养包括多种方式。并且一项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需要多种培养方式的给合。这些培养活动,既包括传统的自我提升(自学)、课堂学习(课上学),又包括其他诸多的培养方式,如长期任务与短期体验(干中学),接受辅导(跟人学),担任讲师与教练培养他人(分享与总结)等等。也就是说,针对一项具体的能力,至少有五种培养方式:一是课程培训(CT:Classroom Training)、二是任务与体验(PT: Practise Training)、三是自我提升(SL:Self-Learning)、四是接受教练辅导(GC:Get Coaching)、五是培训与教练他人(CO:Train or Coach Others),具体见表1.对于同一能力不同层级,也需要不同的培养方式。例如演讲技能从第一级提升到第五级,从掌握有限的概念性知识到成为内部专家,能给出专家级的意见,领导他人成功进行运作,需要通过多种不同的培养培训方式的给合,包括自学、课程培训、项目实践等。

那么,具体岗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地图)应该如何来设计呢?简单地说,就是“四步走”,下面,我们分步说明。

第一步:分析培养主题,确定培养目标

我们在执行一项任务时,往往会同时需要使用多项能力而不是单项能力,而且这些多项能力应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必须同时得到展现,而不是依次展现。另外,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提升员工的能力,因此理论上人才培养的主题应该是针对能力标准。但是今天我们要做的人才培养却是直接针对关键任务,以员工在培养后能否执行关键任务为培养目标和评估标准。也就是说我们设计培养主题的时候不是直接根据能力标准里的一项一项的能力,而是直接根据关键任务的一个一个关键任务,将完成这个关键任务所需的能力作为培养主题。

能力只有依托于执行工作任务才能得以发展,同时,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也必须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证明。

GE、IBM等公司都是以关键任务本身,如客户拜访作为培训课程的名称和目标,把完成客户拜访这个任务所需要的产品知识、表达技巧等能力结合客户拜访的任务流程,设计到培训课程里,并且以学员在结束培训后,是否能独立自信、较少请教他人、无差错地执行客户拜访任务为评估标准,克服了《表达技巧》、《人际沟通》等以单一能力为内容的培训课程的局限性,大幅度提高了能力与具体任务的切合度,降低了员工学以致用的难度。

在任职资格标准中,对能力标准的分析,是根据每一关键任务进行的,也就是说一个关键任务会对应相应很多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培训内容根据关键任务来设计,一个关键任务就是一个培养主题。

明确了培养内容,接下来就是根据培养内容明确培养的目标,具体见表

2、表3.第二步:匹配培养的方式

在明确了培养目标之后,接下来就是匹配培养的方式,每一种培养方式与相应的培养目标之间应该保持一致,具体见表

4、表5.第三步:设计培养频次、培养周期

在明确了培养方式之后,还要关注几个问题。

能力难度及培养顺序。如果我们设计一个培训计划,要培养员工的演讲能力和谈判能力,你准备先培养哪一个能力呢?这实质上是能力难度及培养顺序的问题。一般是先培养演讲能力,后培养谈判能力,因为前者的难度低,同时又是后者的前提。当低难度的能力没有构建完成之前,直接展开对高难度能力的培养会更难。另外,当一种能力没有进入稳定点时,引入其他能力的培训会对前一种能力的养成形成干扰。那么如何才能判断一项能力是否进入稳定点呢?就是看是否从有意识的、非习惯性行为转变为无意识的、习惯性行为。因此在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地图)的过程中,必须依据能力的稳定点,确定培养路径的里程碑,直到这项能力进入稳定点,成为无意识的、习惯性行为,成为自动自如的行为。

依照由易到难的原理,如果我们要求学员从有意识、不习惯性行为转变成无意识、习惯性行为,则必须通过不断的强化干预,达到无意识习惯性行为程度。因此,能力培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对人才的能力培养绝不是简单地给他上一门课程,还得不断自学,在工作中反复练习。能力的稳定点。在培训课程结束之后,学员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会马上呈现出一个迅速衰减的过程,即遗忘的速度非常快,直到一定程度后才呈现出缓慢遗忘的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遗忘率。遗忘率会因为不同的能力、不同的难度而不同。比如,识别假身份证与识别假币的难度是不一样的,前易后难,前者的遗忘率比后者要低。针对不同能力的难度和遗忘率,应该有针对性设置课堂培训后的训练强度、频率和周期,直到该能力进入稳定点。也就是说,在培训结束之后,如果没有采取任何实践强化的策略,培训的效果则逐步消失,直致归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应该在实施行动前以《培养地图》的形式进行系统的规划。

培养频次和周期。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设定每一种培养方式的培养实践频次、设定培养的周期。换句话说就是上多少课时的培训、经历多长时间的长期任务、短期体验几次、自学多少时间、自我训练多少次、接受多长时间的教练与辅导、教练与辅导他人多少次等等,目的就是让这项能力进入稳定点。

学习的乘方法则认为,信息在被记忆的过程中有一个特性叫做实践强化,简单地讲,就是实践2次,对信息的记忆强度就是2×2=4倍;如果实践3次,对信息的记忆强化则达到了3×3=9倍。当然不是实践的强度越多越好,这是因为对同样的培养内容通常在达到或超过6-7个训练单元(频率)后,训练效应引起的边际进步率就会降低,就像到达抛物线的顶点后,随着学习量的增加,学习率在减缓。经验数据表明,针对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频率的设计上,通常要求每个培养主题训练的频度在3-5次:对于新手或具有一定难度的培养内容,训练频度设定为5次,对有经验或难度相对较低的培养内容,训练频度设定为3.能力的难易程度也会影响实践强化的效果。低难度能力的稳定性低,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或下降,如行政技能、技术知识,可以在1天内从0分提升到85分,在30天内从85分下降到最低的12分。高难度的能力稳定性高,在短期内只能有限地提高,或者有限地下降。因此,培养难易程度不同的能力,其训练频率与周期也应该不一样。

通常,低难度的能力,如行政技能,实践的强化效果高于学习的乘方法则的结果;中等难度的能力,如演讲技能,实践的强化效果基本对应学习的乘方法则的结果;较高难度的能力,如谈判能力,实践强化的效果则低于学习的乘方法则的结果。

因此,明确了每一种培养方式的培养频次,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每一频次的培养活动进行培养周期的设定。

培训结束后的30天左右,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学员的测试分数都低于培训刚结束时的分数,甚至接近培训前的水平,呈现了归零的趋势。归零法则说每一频次的培养周期不能超过30天,也就是前一次学习训练与后一次学习训练的最大间隔不应超过4周,否则就白学了。也就是在进行一次知识的课程培训后,最长应该在4周后安排一次强化练习,哪怕是考试也行。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地方,一个人进入一个岗位任职是分阶段的,通常可以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岗的最初6个月,叫适应期。在这个阶段,任职者一是需要迅速掌握新职位所需了解的相关流程规范制度、工具的使用方法等;二是以新的角色融入新团队,并且完成角色转换。第二阶段是上岗6个月后至在这一岗位上任职满3年,这可以称之为绩优期,在这个阶段任职者通过能力的提升,实现业绩目标。这两个阶段的任务不一样,培养的内容也就不一样。与能力获取先后相关还有一个概念,这就是干扰理论。举个例子,今天我换了新的电话号码(后来的记忆),但是旧的电话号码已经用了四、五年了(先前的记忆),所以有时候我就想不起来新号码,这就形成了干扰。临睡前学习内容的保持优于白天,因为所受的后继学习的干扰较少。

因此,在进行培养周期分析的时候,应依据学习的乘方法则、能力的难易程度与稳定性、干扰理论以及分析任职的不同阶段,设置能力培养的先后次序,训练的密度、强度、方法、时间周期等等。

第四步:将培养内容结构化,输出培养地图明确了每一个培养主题的培养方式、每一种培养方式的培养频次以及时间安排等等,将这些数据结构化填入相应职位培养地图中的空格里,就完成了该职位的培养地图。

这一步也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在培养地图中,是以周为时间单位组织培养活动的。因此在培养活动安排时,每周的课程培训时间、任务与体验时间、培训与教练他人、接受教练辅导的时间总和不能超过40小时。另外,接受教练辅导所需时间和任务与体验培养项目的时间可能同步,也可能不同步,教练往往利用员工任务与体验活动进行在岗教练辅导,也有为学员安排专门的教练进行辅导。

根据完成的销售工程师一级的培养地图显示,将一个转正的大学毕业生培养成一位合格的销售工程师(一级)周期为24周,也就是半年。这里有两个问题,首先什么是合格的一级销售工程师?在培养地图的概念里,绩效目标达到公司全部一级销售工程师平均水平即为合格的销售工程师。那么如何来衡量半年来的培养成果?通过这些培养活动,学员的个人业绩是否达到了平均水平?这个周期应该是越短越好。越短说明培养活动针对性越强,也说明培养的投资回报周期短。这个周期越短对公司越有利。随着培养活动的进一步精准化,缩短了无效的培养时间,减少了无效的培养投入,这个周期会越来越短,培养成本也就越来越低。(《企业管理》杂志6月刊 文/杨序国)

下载人才培养体系,领导首要任务!(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才培养体系,领导首要任务!(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培训体系及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国际化,对人才的培养及员工的培训力度越来越大。企业培训投入增加的同时,对培训的期望值也在增加,培训有效性的问题也就凸现出来了。本文对如何做好人......

    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共5则)

    附件4 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一)指导思想 (二)培养目标与规格 1.专业名称及代码 2.入学要求 3.学习年限 4.培养目标 5.人才规格 (三)职业范围 (四)人才培养模式 (五)职业能力分析 (六)专......

    关于实践性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范文大全

    关于实践性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重视和强调实践性教学的特色和优势。构建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培养学生较强的实......

    高校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自鸦片烟战争以来,民富国强是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追求的梦想。自共和国成立60周年来,特别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

    建立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大全

    建立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明确风险管理岗位的专业能力要求,建立持续教育和业务考核机制,打造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要进一步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系统,营造良好内......

    多渠道构建煤矿人才培养体系[最终版]

    多渠道构建煤矿人才培养体系发布会员:suki 发表日期:2010-2-5阅读:227次 ——读刘董2010年工作报告有感最近,公司认真组织学习了集团公司2010年工作报告。刘董的报告主题鲜明、......

    三个体系”建设与档案人才培养

    三个体系”建设与档案人才培养文章作者:赵鹏 来源:《中国档案报》“三个体系”建设是档案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成果。“三个体系”建设目标的提出,第一次将档案工作推......

    日立公司的人才培养体系5则范文

    日立公司的人才培养体系------------------ 入库时间:2003-12-30 人气:2277日立制作所1910年由小平浪平创立。小平浪平在久原矿业公司的日立矿业修理工厂生产了第一台5马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