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大全

时间:2019-05-14 03:3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立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立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大全》。

第一篇:建立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大全

建立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明确风险管理岗位的专业能力要求,建立持续教育和业务考核机制,打造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要进一步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系统,营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通过强化制度建设,规范业务流程,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切实发挥内部控制对防范风险的重要基础作用。

要积极探索建立风险管理评价与考核制度,制定科学可行的风险管理评价办法和标准,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建立风险责任追究机制。

第二篇:健康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健康风险评估(health risk appraisal, HRA)是一种方法或工具,用于描述和评估某一个体未来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这种分析过程目的在于估计特定时间发生的可能性,而不在于做出明确的诊断。健康风险评估师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和/或死亡危险型的量化评估。包括健康状态、未来患病/或死亡危险、量化评估3个关键词。

目录

健康风险评估的历史

健康风险评估的原理与技术

1.(一)问卷

2.(二)风险的计算

3.(三)评估报告 健康风险评估的种类与方法

1.(一)一般健康风险评估

2.(二)疾病风险评估

3.(三)疾病风险评估与健康管理策略 健康风险评估的历史

健康风险评估的原理与技术

1.(一)问卷

2.(二)风险的计算

3.(三)评估报告 健康风险评估的种类与方法

1.(一)一般健康风险评估

2.(二)疾病风险评估

3.(三)疾病风险评估与健康管理策略

展开

健康风险评估的种类与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健康风险评估可进行多种分类。如,按应用的领域区分,健康风险评估可分为:1)临床评估,包括体检、门诊、入院、治疗评估等;2)健康过程及结果评估,包括健康状态评估、患病危险性评估、疾病并发症评估及预后评估等;3)生活方式及健康行为评估,包括膳食、运动等的习惯评估;4)公共卫生监测与人群健康评估,从人群的角度进行环境、食品安全、职业卫生等方面的健康评估。

从评估功能的角度,常见的健康风险评估种类及方法如下:

(一)一般健康风险评估

即前面所述,通过问卷、危险度计算和评估报告3个基本模块进行的健康风险评估(health risk appraisal, HRA)。

(二)疾病风险评估

疾病风险评估的目的区别于一般的健康风险评估,疾病风险评估指的是对特定疾病患病风险的评估(disease specific health assessment)。

其主要目的有:

1.晒查出患有制定疾病的个体,引入需求管理或疾病管理。

2.测量医生和患者良好临床实践的依从性和有效性。

3.测量特定干预措施所达到的健康结果。

4.测量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一般健康风险评估的特点对于疾病风险评估一样适用。另外,疾病风险评估还有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评估客观临床(如生化试验)指标对未来特定疾病发生危险性。

2.流行病研究成果是其评估的主要依据和科学基础。

3.评估模型运用严谨的统计学方法和手段。

4.适用于医院或体检中心、健康/人寿保险中的核保与精算。

(三)疾病风险评估与健康管理策略

疾病风险评估作为健康风险评估的一个主要类型,与健康管理措施有着密切的联系。某种程度上说,疾病风险评估起着监看管理分流器的作用,通过疾病风险评估可以人群进行分类,对处于不同类型和等级的个人或人权实施不同的健康管理策略,实现有效的全人群健康管理。

疾病风险评估的方法:

如同前面特点中所述,疾病风险评估的方法直接源于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其中,前瞻性队列研究和对以往流行病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及循证医学是最主要的方法。前者包括生存分析法、寿命表分析法等,后者包括Meta分析、合成分析法(synthesis analysis)等。

疾病风险评估的步骤:

从大的方面来说,疾病风险评估主要有以下4个步骤:

第一,选择要预测的

基因检测健康管理模式

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技术的应用。

基因作为遗传性疾病的物质基础,若出现变异时很难改变,但基因变异并不一定导致 疾病;很多以前认为是基因变异所致的疾病,目前证明是蛋白质的表达异常。疾病是基因与 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基因变异的个体在外界致病因素作用下也会得病。基因 多态性检测(SNP 检测)是检查基因的变异,用来评估疾病风险;蛋白组学检查是检查表达 异常的蛋白质;二者结合来确定患病风险,能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进而 通过调节外界因素,找到影响蛋白质表达的因素,是饮食、环境还是心理因素,作针对性、预防性措施,以避免或延缓疾病的发生。所以进行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检测在疾病预防上有 重大意义。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有健康管理与客户关系服务系统,包括健康档案、风险评估、健 康指导,以及客户预约、咨询、查询、随访、投诉、监管等功能模块,为检后服务支持,使 健康管理工作更科学、规范、深入和有效。

同时辅以有针对性的保健品以及健康生活模式的调理,可以对肌体进行全面的调节,人为的做到干预疾病的发生。如体内带有肝硬化疾病易感基因的人群,势必要减少铁质类的 保健品和饮食中的铁离子的摄入,因为铁质会诱发肝硬化疾病的发生; 体内带有红斑狼疮疾 病易感基因人群,不能大量补充蛋白质产品,那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能依据基因检测的结 果针对性的进行健康管理,将会提升健康管理服务本身的价值,可以有效的在原有业务得到 一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提升业绩并增强客户的忠实度,防止客户流失。

如果我们不了解个体基因差异,长期盲目服用保健品,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保健作用,还会助纣为虐伤害身体。

在疾病预防方面的健康管理可以逐步的完善多个系统,提升健康管理本身的价值,在疾病预防方面的健康管理可以逐步的完善多个系统,提升健康管理本身的价值,获 得客户的认可,以此为依托,实现健康管理的业务和利润的提升。得客户的认可,以此为依托,实现健康管理的业务和利润的提升。

健康信息评估系统

健康信息评估的概念是指: 对所收集到的个体、群体健康和疾病的相关信息进行系统、综合、连续的科学分析与评价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诊治疾病、维护、促进和改善健康、管理 和控制健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出发,我们认为,对人体健康的评估至少应该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一)、身体结构和功能评价

通过对运动系统,循环、呼吸、消化、神经、内分泌代谢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感 官、免疫系统的全面检测,做出肌体器官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评价;对体质、体能测定做出 素质能力的评估。结构和功能异常即诊断为疾病状态,并且能够划分出疾病的危险等级,进 而做临床预防; 比如诊断了高血压,根据有无合并其他脏器损伤以及损伤程度确定高血压的 危险等级,是高危、中危还是低危,为下一步的治疗和治疗目标提供依据。对于结构无异常,仅仅是功能异常和素质能力低下,则判定为疾病前状态; 尽早发现这些问题,为疾病的早治、早防和健康管理提供客观依据。、心理评估

(二)心理评估、心理健康是人体整体健康的一部分,所以心理评估是健康评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 分。因为心理评估不仅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同时能够反映身心健康在身心疾病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完成一个正确有效的心理评估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第一,可以通过心理评估 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及时干预,降低疾病的发生发展。第 二,通过心理评估了解和鉴别躯体不健康状况是疾病反映还是心理反映,从而帮助个体认识 自己,避免医源性伤害。第三,已有研究表明,心理生物因素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主 要作用,所以了解这些因素对于避免象高血压这类由心理生物因素共同导致的疾病的发生发 展都有重要作用。目前心理评估的方式除了成熟的量表外,还有各种先进的心理及压力测试仪器,使心 理评估更加客观准确。

(三)社会适应能力评估、社会适应能力评 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也就是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 应健康: 是指不同时间内在不同岗位上时各种角色的适应情况。适应良好是指能胜任各种角 色,适应不良是指缺乏角色意识。如果出现持续的不适应,就会产生各种身心反映,影响健 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而引起身心失调及衰退。通常采用《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心理适应、性量表》《社会支持问卷》《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能够完成此项评估,对于保持个体的、、社会适应性、维持人的社会功能和延缓衰退、促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四)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HRA)指通过体检对个人、群体健康状况、患病可能及死亡危险三方 面所进行的量化评估。是通过所收集的大量的个人健康信息,分析建立生活方式、环境、遗 [6] 传等危险因素与健康状态之间的量化关系,预测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 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即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危险性的量化评 估。

目前国内很多体检中心已经开展了健康风险评估,但是经常被问及的是 “评估准不准” 的问题,我们称之为“风险评估中的风险” 也有人戏称疾病风险评估为“科学算命” 的确。对于健康风险评估现今还缺乏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工具。目前比较多的是采用国外流行的 风险评估模型和数据算法,但是由于这种数理模型缺乏适合我国人口特征的模型数据使其准 确性受到影响。我们认为,疾病风险评估的目的在于估计某种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就如同携 带某种遗传性疾病的易感基因而不一定患病一样,它的意义在于提示发生某种疾病的概率,而不在于做出明确的诊断。通过健康风险的提示,提高人们对患病风险的认识,帮助人们纠 正不健康的行为习惯,提高对健康管理的依从性,而不必要求百分之百的精确。、生命质量和生理年龄评估

(五)生命质量和生理年龄评估、关于生命质量的定义众多学者一直没有达成共识,目前较广泛采用 WHO 提出的定义: 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的生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事情有关的生活 状态的体验 [11]。这一概念包含了个体的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个人信 仰和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生理年龄的评估是通过收集个体的生理、生化指标及激素水平,采用一定的运算公式 和算法,得出个体的生理年龄,并与自然年龄作比较,判断其衰老程度,从而更精确地评估 健康状况。

健康管理的延伸和模式

健康管理的延伸和模式 建立完善的检后服务体系是健康管理的重要步骤,也是最能体现健康管理价值的一 步,健康管理的效果也要最终落实到检后服务上。要做到完整的检后服务,我们认为应该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快捷的就医绿色通道

(一)快捷的就医绿色通道、针对有需求的客户应当建立就医绿色通道。形成专家特需门诊、特需病房、健康检查,形成了预防保健一条龙的服务模式。经过健康体检需要就医的客人,能够经过绿色通道直接 看病、住院。使医疗保健、健康管理一体化的优势彰显凸现。、提供慢病管理和保健养生服务

(二)提供慢病管理和保健养生服务、将采集到的体检客人的健康资料进行分析,对于那些具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人 群,进行慢性疾病管理;通过建立的网络平台,定期发送短信、网上提示等形式,提醒其定 期测量血压、血糖等;对于那些存在某些疾病隐患的人群,提醒其定期复查;对于那些健康 评估中处于疾病高风险的人群,对其生活方式进行管理,制定个体化的健康计划,并进行干 预跟踪服务。同时我们还对入会的会员提供门诊预约、住院治疗的快捷服务。、社区及团检服务模式

(三)社区及团检服务模式、对于由单位或社区组织的团检客人,我们采取的方式是,给其出具所属人员体检的团 检报告,对该团体的整体发病情况、主要疾病与国内平均发病率的比较,历年发病率的趋势 和走向,以及整体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并进行上门服务,提供综合性的健康指导和提出 个性化的治疗意见。同时充分利用大型医院的专家优势,与团检单位的医务室或社区医院结 合,对处于需要慢病管理的人群进行健康宣教,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导跟踪方案,使其 单位人员的健康意识和治病防病意识有所提高。

(四)与保险行业相结合的健康管理

现代健康管理的概念是由美国保险业最先提出并实施的。让人欣慰的是,2005 年 4 月 继我国首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公司成立之后,又有多家专业健康 保险公司面世。“健康保障+健康管理”已经成为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经营理念与共识。近年来,健康保险公司加大了与包括体检中心在内的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广度与深度,开始从 传统的参保前体检合作及疾病诊疗事后理赔服务合作,向对参保人群的健康干预、流程追踪 及全程疾病管理合作发展。因此,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将成为健康体检中心开展全方位健康管 理的重要合作伙伴。

第三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公共事业的改革深化,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前在我国遭遇生存的危机与挑战,而这与当前我们地方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专业特色不突出有着密切的关系。化解危机的出路在于清晰界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以区域社会需求为主导,突出专业特色。本文通过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的背景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应具有特征和培养目标及规格,详细的阐述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培养要求,指出了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满足的几项基本要求,同时针对上述培养要求,提出了该类专业人才培养应实现的具体目标及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在各类高校中是一个新设置的专业。在社会实践中,尽管已经存在着各种公共事业组织,但公共事业管理作为独立学科尚未形成独立体系。同时,各个院校原设置的有关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又各有特定的市场定位,因此,如何理解新的专业目录下的公共事业管理,整合独立存在的各个专业方向,形成规范的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建设完善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是非常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什么是新世纪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如何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这是目前全国 300 多所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面临并正在研究解决的问题。1998 年,为适应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公共事业的形成对新型管理人才的急需,应用型管理本科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正式建立。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的背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呈现多样化趋势,而高等教育的专业调整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在经济改革的推动下,社会管理的方式不断变革,政府职能也在转变,公共事业作为独立的社会组织以其特殊的职能正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设置是公共事业管理变革、专业人才需求和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

同时,随着公共事业领域的扩大和职能的丰富,对有关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会有很高的要求,现有的从事相关领域的管理人员,在知识结构、素质及能力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公共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只有通过专业的建设、人才培养来解决公共事业管理对人才需求这一迫切的问题。

(二)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规格:

公共事业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熟练掌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实用型高级管理人

才。国家教育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科技、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具有规划、管理、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通过四年的学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3)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4)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7)具有较强的思维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和人际协调、沟通能力。

(三)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自1999年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首批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以来,至今对有关该专业的较完善、较统一的教学规范仍未确定,各个高校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教材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上,都还存在较大的认识分歧。其主要原因在于该类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没有实现专业初创时的预期目标,大量本科毕业生并未进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就业。本文在充分讨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对该类专业的教学模式给出了改进方案。

第一,我国所谓的公共事业管理是针对中国特有的事业单位而展开的专门研究。但由于我国公共事业并不发达,受体制因素制约,事业单位改革进展缓慢,因而大兴“公共事业管理”研究,特别是大规模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与人才实际需要相比,实属超前。该观点主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主要培养以“考研升学”为主要目标的“知识发展型”人才。但由于目前我国研究生专业设置目录中没有“公共事业”方向,只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教育经济与管理等相近专业,因此培养知识发展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存在着“考研升学”障碍。

第二,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岗位出现分流现象,不是政府不需要这类人才,而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公务员制度建设滞后的体现,是体制性问题。但事实上,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规模并不引人注目。我国公务员考试中并未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门槛,考试中行政管理专业比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更具优势。

第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比较宽泛毕业生在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领域寻找就业机会,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它反映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基础的宽广性。但从多数高校实际运行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培养计划来看,由于缺乏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或经济管理等专业领域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训练,该类专业毕业生在这些领域内的专

业技能不强,因而其就业率受到明显影响。所以,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为适应众多管理领域的“泛管理人才”,从专业角度而言,是不适合的。

(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公共服务的意识。社会的发展、公众的整体利益的实现、协调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宗旨。这要求从事公共事业工作的管理者要具有为公共事业服务的意识,将服务公众与社会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核心。

(2)具有社会化的管理责任。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行为与公众整体利益之间存在着目标的一致性与实现方式的矛盾与冲突,个人利益在实现的过程中,主观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客观上又从社会及公众利益整体上为其提供保证、支持与协调,对有损于社会及公众利益整体的行为予以约束和限制,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工作既要立足于整个社会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又要从整体的角度保证个体的正当利益的实现。

(3)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管理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涉及多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如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统计学等。而且公共事业管理面对的问题涉及社会发展、公众利益、个人利益三个不同的层次,涵盖广泛的领域,服务对象涉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及各类公众,其操作具有复杂性,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思维敏捷,善于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与把握大局,具有开拓与创新能力,具有全面的管理才能。

(五)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途径:专

为达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体现高等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者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本专业强调以下三条人才培养的宏观途径:

1.夯实基础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必须建立在厚实的成熟学科基础之上,在成熟学科中去吸收自己成长壮大的养分。本专业按照教育部对公共管理学科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结合我校经济、管理科学的学科优势,设计出高质量、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2.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动手能力。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主要是应用科学,在培养本专业学生时,要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力度,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去学活知识,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距离,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素质。系统的理论学习与表面的动手能力,只有在综合性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中,才能内化为较为稳定的内在素质,它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道德素质、业务专业素质、心理身体素质等。只有具备这些方面的优良素质,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以成为有用之才。

(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针对以上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在当前和未来的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上,应注意以下几点培养要求。

1、注重公共事业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性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应该至少能够“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这些部门所涉及的行业,工作岗位就已经十分广泛,在学生四年的大学教育培养中已经很难成为这么多领域的通才。因此,有必要在该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某一方面的专业化教育,以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和专业水准。

2、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只有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目的推动学生身心的积极发展,唤起学生不断追求新目标的需要、兴趣和意向。在发展、变化的思想指导下编制的教学目标,应能体现“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能级转换、梯度渐进,不断开掘更新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学生获得大限度的发展。学生进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这个平台之后,首先是学生认识、了解这个专业,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才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深入、潜心这个专业,最后才会热爱这个专业。

3、满足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创新的特征落实到教育环节上就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服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处理好教学的公共性和培养的个性化的矛盾,为学生成才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公共事业管理本身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专业,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的个性与教学相结合是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个性的发展也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

现在各个高校都在强调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的特点是:注重个体的特别性;强调教育过程的终身性;要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体性;面向教育个体的全面性,避免歧视;突破传统,注重培养实际性的职业能力;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特殊才能的充分发挥。职业生涯教育理论的前提条件就是针对受教育个体的特殊性,这与我们国家传统倡导的“因材施教”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5、满足用人单位选择的需要

面对“千人一面”、“广谱抗菌”的培养模式,用人单位早已经提出了自己的异议,同时这样一种培养模式也给用人单位招聘选择时带来了很大的选择成本。突破这样的培养模式,让大学重现自由发展的时代是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尤其是公共事业管理这样的新专

业,本身就给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更加应该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多层次、多元化地凸现个性,也给用人单位更加丰富的选择。

(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迄今未能对其专业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形成共识,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多次召开相关高校专家学者讨论,也一直未能形成较为规范的专业课程体系,这给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上有必要确定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利于高校根据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

1确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公共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与我国公共管理部门改革进程密切相关,应针对各种公共管理部门人才需求的实际要求,加强专业能力训练和公共服务能力培养。同时要增强学生对管理类相关专业课程的选修自由度,提供更丰富的专业实践机会,以适应更广泛的就业需求。各办学单位要在充分进行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确立灵活的培养目标。例如,由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文化事业管理类),可将文化传播学作为学科基础,主要培养文化事业管理型人才,充分发挥教学经验成熟、就业定位明确、教育资源充足的优势。科技类高校依托技术优势,主要培养面向科技事业领域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这种培养方式也有其发展空间,符合当前我国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且有利于办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方向。

2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完整的教学保障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建设是基础。高校应努力在课程模块设计、主干课程规范、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建设等方面打造特色。教学保障体系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当前最困难的是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尤其需要充实具有在公共部门特别是事业单位工作经验的教师充实到该岗位,以实际经验指导学生理论学习。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既要重视校内教学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又要重视与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或大中型企业管理部门合作,建立校外合作教学实习基地。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应充分把握机会,总结教学经验,避免学生的实践目标不明确,学生参加积极性不高,抵触接触社会的心理。: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重要性教育与引导,使之高度重视,树立实践思想意识,积极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强调课程实习是专业实习的前提和基础,建立制定实习计划与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

——制定实习模块、计划构架——具体分工——实习方案——实习材料——成绩评定等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责任明确,任务清晰,组织管理到位。结论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及教学模式的改进尚需在不断总结实际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并成熟,针对目前我国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本文作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和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并将在今后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给予尝试并积累经验,以期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总之,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将进一步转变,更需要建立一个高效、协调、规范的公共事业管理体系。这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和挑战。21世纪的全新的教育体制正在 形成。尽管公共事业管理这一新的学科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解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前景无疑是广阔的,必将在管理学科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娄成武、郑文范等,《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中国高教研究

2李燕凌,《拓宽农业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李燕凌、凌云,《高等农业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思考》,高等农业教育

4郑文范、孙萍、马立晓,《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方式》,中国高教研究

5李业兴、郭小聪,《党政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与思考》,中国行政管理 6莫利拉,、李燕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维发展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农业教育7李燕凌、杜宝贵、欧阳晓东,《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高等农业教育 8莫利拉、李燕凌,《基于就业岗位分流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高等农业教育

9崔运武,《以专业基本课程建设为核心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大学教学

10蒋纯红、张劲松,《WTO背景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1张一纯、磨玉峰、郑燕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A校学报

第四篇:体系建立

体系建立

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一. 策划和设计

1.调研;

存在问题:

① 机制不健全,监督合力弱

② 监督主体“偏软”,缺乏独立性。

③ 重视下行监督轻视上行监督

④ 监督法制化程度低,监督缺乏可操作性

⑤ 监督方式单一,缺乏透明度

原因:

 监督程序不清晰造成监督工作难以到位。

 监督方式不改进造成监督作用难以发挥。

 监督对象有异化造成监督力度难以加大。拟定方针

① 稳定社会,提高社会诚信度

② 在短时间内加强监督效果

③ 杜绝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④ 杜绝市内重大环境污染

⑤ 促进“五个重庆”的实现目标

① 一个月之内完善群众监督体制,健全舆论监督体制

② 两个月之内建设高素质的监督人员队伍

③ 优化、配置、监督资源,形成最大合力

④ 半年之内健全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机构设置

办公室(应急管理办公室)干部人事处

政策法规处宣传处

财务处内审处

计划科技信息处质量管理处

质量监督处食品生产监管处

计量处标准化管理处

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处驻局监察室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机关党委

执法督查处离退休人员工作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物权法、节约能源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安全生产法、行政处罚法、标准化法、计量法等。

文件编制:

(一)办公室(应急管理办公室)

负责文电、会务、机要、档案等机关日常运转工作;负责政务公开、督查

督办和协调工作;承办机关财务、固定资产、后勤等事务性工作;负责信访、信息、保密、安全保卫等工作;负责组织和协调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特种设备事故等应急管理有关工作。

(二)干部人事处

承担本系统的干部人事机构编制、队伍建设、教育培训和职业资格等工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承办本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行政任免和管理工作;承担有关外事工作。

(三)政策法规处

•研究全市质量技术监督的重大政策;起草有关质量技术监督地方性法规、规章;

负责法律、法规和规章实施的监督检查;负责本系统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工作;承担有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律事务;管理与质量技术监督有关的技术规范工作。

(四)宣传处

•负责本系统宣传工作的制度建设及组织管理工作;承担本局的宣传工作;负责全

市质量技术监督的新闻发布工作。

(五)财务处

•拟订并组织实施本系统财务管理制度;编报预决算并下达预算,监督预算执行情

况;负责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工作;管理各类资金、专用基金、政府采购等工作;负责国有资产、技术装备和执法装备的管理。

• 六)内审处

•拟订所属单位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本系统基本建

设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工作;承担所属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

• 七)计划科技信息处

•编制和组织实施本系统事业发展、科技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规划、计划;提出技术

机构建设规划、计划和科研经费计划方案并监督执行;负责基本建设的管理;负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承担综合统计工作。

(八)质量管理处

•组织实施本市质量振兴的政策措施和质量奖励制度;建立全市产品质量诚信制

度;组织推进名牌发展战略;承担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建立全市质量分析制度;承办重大工程设备质量监理有关事宜;组织重大产品质量事故调查;组织实施生产加工环节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承担产品防伪的监督管理工作。

(九)质量监督处

•拟订全市产品质量监督的工作制度;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计划

和监督抽查结果的处理,承担国家监督抽查相关工作;负责产品质量风险监控和预警管理工作;指导和协调产品质量的行业和专业性监督

(十)食品生产监管处

•承担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负责

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和化妆品生产许可工作;按规定权限组织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调查;参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组织实施生产加工环节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

(十一)计量处

•负责推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和国家计量制度;组织制定(修订)地方计量检定规

程、技术规范;建立和管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管理全市计量器具,组织量值传递

和比对工作;监督管理商品量、市场计量行为和计量仲裁检定;监督管理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社会公正计量机构及计量检定人员的资质资格;负责能效标识和能源计量器具管理。

(十二)标准化管理处

•研究拟订推进标准化战略的政策措施;负责组织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负责地方标准的统一立项、审查、编号和发布;组织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推行采用国际标准;管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工作;负责WTO/TBT协议有关标准的通报和咨询工作;管理全市组织机构代码和商品条码工作;负责全市标准化信息管理工作。

(十二)标准化管理处

•研究拟订推进标准化战略的政策措施;负责组织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负责地方标准的统一立项、审查、编号和发布;组织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推行采用国际标准;管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工作;负责WTO/TBT协议有关标准的通报和咨询工作;管理全市组织机构代码和商品条码工作;负责全市标准化信息管理工作。

(十三)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处

•负责全市实验室、检查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监督检查工作;负责对认证咨询机构进

行设立审批;依法对认证机构、认证培训机构、认证咨询机构以及认证活动实施监督管理;负责强制性认证产品和自愿性认证产品的监督;负责全市的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的监督检查工作;负责法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日常管理。

(十四)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办公室)

•管理全市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监督工作;负责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销售、租赁、检验检测、进出口的监督检查和行政许可工作;按应急预案和规定权限组织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和事故调查处理;监督管理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作业人员的资质资格;监督检查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标准的执行情况。

(十五)执法督查处

•拟订本系统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制度并组织实施;组织查处违反标准化、计量、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认证认可、特种设备、纤维质量等法律法规的行为;组织本系统开展从源头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违法活动;承担组织协调全市有关专项打假活动;负责跨市案件的协查协办和大案要案的督查督办工作。• 十六)驻局监察室

•对市质监局及所属系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议、决定、命令,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维护党的政治纪律、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协助市质监局党组抓好全市质监系统反腐倡廉和行业作风建设,推进党务公开。受理涉及全市质监系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检举、控告和申诉。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查办违法违纪案件。承办中纪委、监察部和市纪委、市监察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十七)机关党委

•负责机关和在主城区的直属事业单位的党群工作。

•(十八)离退休人员工作处

•负责机关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指导所属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工作。持续改进:

•定期组织听证会,加强监督以改进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制定应急预案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

•定期对员工做思想、组织教育,加强作风建设

第五篇:关于建立人才培养规划

关于建立人才培养规划,加强队伍建设

为通州广电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的思考

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担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群众、鼓舞群众的重要任务。广播电视队伍建设的强弱是关系到是否能够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是否能够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的一项大事,也是塑造党的新闻工作者形象的必要条件。因此,加强广播电视队伍建设既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广播电视队伍建设如何抓?我认为应该抓住第一要素:人才。人才是队伍建设的根本,同时也是队伍建设的重点。离开了人才这个基本点,队伍建设就是一句空话。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广播电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和区域管理的约束下,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人才尤为显得重要。作为区县级广播电视要想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依赖高素质的队伍和复合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把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怎样合理并充分利用人才资源。

一、广播电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广播电视是融知识、艺术、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大众传媒,已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建设的良好发展,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广播电视的需求也日益增强。而精品栏目的产生,收听(视)率的提高,节目内容的包装,视听效果的确保,取决于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取决于真才实学的人才。且人才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的 1

生存和发展。

1、广播电视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向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历史性任务,也是广播电视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而要完成好这些使命,就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努力造就一大批有影响的各类专门人才。

2、广播电视的自身发展迫切需要人才。近年来,伴随着通州区经济社会的飞速前进,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基础设施和各项硬件条件不断改善,节目的制作能力与质量标准和要求也大大提高。这些都需大量的编导、播音员、主持人、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等各类专门人才来加以保证。

3、广播电视在新闻媒介激烈的竞争中迫切需要人才。目前中央台、北京台及全国各省市级卫视等达到几百个,竞争异常激烈。不仅如此,还有报刊、广播、电视三大媒介之间竞争,特别是近年来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广播电视的冲击更是非同小可。面对多元化的激烈竞争,只有在节目中展示自己的独特风采,亮出自己的绝招,打出自己的王牌,才可以吸引受众。归跟到底就是在突出地方特色上下工夫,在提高节目质量上下工夫,在打造栏目品牌上下工夫。因此,广播电视要在各种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就急需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人才。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推出一流的节目,产生一

流的效益,赢得一流的地位。

二、对当前广播电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摸清底数,研究制定广播电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划方案。

在广泛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广播电视队伍结构组成,结合实际建立以人为本的规划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不断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规划方案包括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长短期和阶段性目标、具体标准和要求、培养重点、培养措施和奖励惩罚机制等。

(二)明确要求,努力提高广播电视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不断增强其责任感、事业心。重点强化几种意识,即:

“喉舌”意识。“喉舌”是广播电视作为党的宣传舆论工具的最本质的特征。要正确处理广播电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思想上明确宣传方向,在实践上把握舆论导向,不断加强“喉舌”意识。

发展意识。每一个广播电视工作者都要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分析所处形势,增强忧患意识,明确奋斗目标,探索发展之路,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

服务意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受众对媒介有了越来越大的选择余地。这就打破了广播电视以前的“我播什么,你听(看)什么”的局面。迫使广播电视走近生活,贴近群众,切合实际,把受众的需要作为办好节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受众市场的行情变化来改进

自己的宣传报道形式和节目内容。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务必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要明确广播电视的服务对象是社会、是受众,受众就是广播电视的上帝。要时时把受众放在心上,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报道他们,尽可能地满足他们。惟有此,才能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避免工作中的被动性,从而保持广播电视节目的旺盛生命力。

质量意识。质量是广播电视的生命所在。受众的选择不会仅仅因为部门的大小、级别的高低、载体的不同来取舍,而主要是以节目质量的高低为标准。因此,要树立高度的质量意识,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避免浮躁,多出精品,创建名牌栏目,培养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工程师,以促使写出好稿子、办出好节目、播出好信号,从而以质量取胜。

奉献意识。首先要热爱本职,勤奋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并树立全局观念,不计较台前幕后,甘为无名英雄;其次,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珍惜公众评价;再次,要恪守职业道德,加强纪律观念。

协作意识。广播电视较之于其他新闻媒介,更属于一种综合性、多层次、多环节的事业。如一条新闻要经过记者的采拍、编辑的编排、制作的剪辑、播音员的配音、再到技术人员的发送,是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团结协作。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都会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整体质量和播出效果。因此,在提倡公平竞争的同时,还要求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形成人才的整体合力,发挥人才的群体效应。

法治意识。广播电视工作者必须增强法治意识,认真学法,知法、守法,将广播电视一切行为置于法治规定的运行轨道中,包括每一次采访,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解说,特别是批评性报道,都必须严格依法行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广播电视宣传等各项任务,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自我保护,减少无谓的麻烦。

(三)创设环境,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搭设良好的平台。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促进健康稳步发展。

1、要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舆论环境和氛围,树立依靠、培养、使用人才的“人才观”,激发学习热情和工作干劲。要把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领导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像抓节目创优那样,像抓基础设施建设那样,把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工程师等培养列入工作的重要议程;要培植并大力宣传各方面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舆论氛围,使人才受到进一步的鼓舞,增强继续前进的动力。同时,也使得其他人员受到激励,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要建立相对宽松的实践环境,鼓励和支持大家“脱颖而出”,满足其成就感。广播电视部门是知识性、技术性、艺术性密集的部门,相对而言,从业人员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首先要认真分析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及其兴趣、能力等方面特点,量才适用,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他们各自的长处和优势,在各自的岗位上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要创造机会,为队伍建设搭台铺路。大胆培养和使用有思想、有专业、有能力的青年人才,放手让他们进入关键岗位,主动压

担子,使其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即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同时,要善于在队伍建设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并与适度引进人才结合起来,建立良性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事业发展提供动力。

3、形成一个规范的考核评价环境,强化队伍的进取心。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涌现出的人才予以一个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认定,是确保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要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努力创造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考核环境,建立以工作业绩为主要取向的人才价值观。如建立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制定细致的工作目标和考核办法,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目标具体、指标明确,根据实际考核效果进行奖惩。

(四)建立灵活的激励、奖励机制

1、变革现行岗位设置,实事求是地科学定岗定编定员,实施人力成本核算,推行竞争上岗和岗位薪金制,做到“以岗取薪,变岗变薪”,以真正实现奖勤罚懒。

2、推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按照“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原则,对员工实行职级动态转换和职业阶梯制的管理,在单位内部形成既具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同时又不断催生新人的用人机制。

3、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以人为本,凝聚人心,增强各方面专业人才对本单位的归属感。

下载建立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立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立支持企业长期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支持企业长期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主讲 曹渊勇先生课程描述当大量新员工进入企业时,如何让他们能够尽快上手?当现有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时,如何才能迅速提高他......

    如何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如何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快速成长/发展的企业,人才会迅速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这是由成长型企业业务及管理特点决定的:1 组织在裂变,部门不断增加,需要大批的部门经理、总监甚至是......

    私营企业如何建立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全文5篇]

    私营企业如何建立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从以上的对私营企业建立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困境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环境下,在私营企业中建立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必然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改......

    企业如何建立廉政风险防控体系

    企业如何建立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廉政风险是指把握一定权利和资源的人在执行公务或平常生活中发生***行为的可能性。廉政风险防控就是根据查找出来的风险点,制定具体措施有针对......

    财务人员成风险管理人才培养首选

    财务人员成风险管理人才培养首选 中国会计报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近日发布的2011年全面风险管理建设热点问题调查报告显示,90%的受访者认为现......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财务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10302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现代公共事业管理及公共财务......

    关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合集)

    关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范文我国的旅游人才培养开始于xx世纪xx年代,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也变得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