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实践性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
关于实践性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重视和强调实践性教学的特色和优势。构建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应用性本科院校基本的教学定位。通过实践性教学系统严格的训练,加强与职业岗位工作体系、工作过程的有效对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是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为了进一步实施“1+1”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整改,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根据我院专业设置多科性的特点,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思路的确定拟分为教师教育专业和非教师教育专业两大类型:
教师教育专业要面向基础教育,根据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为内核,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学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教育科学研究等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地融合到课内外教学实践中,同时,建立教师教学技能标准及测试办法,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从而构成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非教师教育专业要面向职业岗位,根据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为内核,通过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岗位工作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地融合到课内外教学实践中,同时,建立专业技能标准及测试办法,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从而构成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基本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即从实践教学的目标、渠道、形式、标准、考核、监控等全方位、多维度进行设计,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总体框架应包括三个板块: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和条件保障。
内容体系应体现三个层次: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每个层次应包含若干个实践教学模块,即体现在具体的课程或其他教学活动中,可大体分为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两部分。(2)全程性原则。依据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和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坚持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位一体,对实践教学内容的三个层次设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前后衔接、循序渐进、贯穿全程。
(3)开放性原则。即拓宽实践教学的渠道,建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的实践教学机制。在保证课内实践教学(即实验、实训、实习、见习、微格教学、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等)的前提下,以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开放实验室、开放教师研究项目、各级学科竞赛等为平台,探索与尝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践行“大实践”的教学理念。
(4)融合性原则。即将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与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二者同步进行、互为补充、有效促进。
(5)师范性原则。这是针对教师教育类专业的特点而提出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特有的重要标志,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应突出强化教师技能训练,彰显师范性的特色。
三、运行机制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在总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目标要求,突出技能训练,强化实践能力。在课程结构上,扩增实践性课程的门数、学时和学分比例,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出率达到整个专业教学的40%以上。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知识性课程技能化、实践化;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努力使课程教学走出教室走向现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加强专业基本技能训练。
3、完善技能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坚持“大实践”的教学理念,打破课内外、校内外的界限,努力实现三个结合,完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职业技能训练的显性教学与隐性渗透相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能力教育课程以及各类见习、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所涉及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属于显性教学,要按照每门课程教学大纲所确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训练并通过相应的测试。另一方面,要将职业技能的意识渗透到教师日常教学、学生的各种活动、环境布置等各个方面,使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职业技能的意识不断得以强化。让学生在显性教学和隐性渗透中不断掌握和汲取职业能力的养分,缩短与未来从事的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职业技能训练的专项训练与实战演练相结合。教师教育专业要制定《教师技能训练大纲》,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教育实习前必须接受微格教学的综合训练;要把复杂的教学行为过程分解为单一技能(如导入、讲解、语言、提问、评价、演示、板书、结束、课堂组织、复习、讨论等技能),每一技能确定标准,并对每一技能进行目标训练。对于技能达标的学生方可参加到中小学的实习中,通过实战演练强化教学能力。
其他专业同样要制定《专业技能训练大纲及测试办法》,制定每一技能确定标准,并对每一技能进行目标训练。然后通过到具体工作岗位的实习,达到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的目的。
职业技能训练的校内外、课内外相结合。教师教育专业在校内外结合中,通过聘请中小学的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生微格教学训练的指导、介绍教育教学经验、解答学生在教学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同时,每个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中小学开展见习、研习等。在课内外结合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课内外链接,促进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如举办教学设计、教学技能、黑板字书写、教案编写、演讲等竞赛活动,加速学生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能力的形成进程。
其他专业在校内外结合中,通过聘请相关行业领域的技师、工程师、管理师等担任兼职教师,参与相关专业技能训练的指导和培训,介绍本专业相关工作岗位前沿要求和工作经验,解答学生专业教育中的问题;同时,每个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和部门开展见习、研习等。在课内外结合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课内外链接,举办技能竞赛活动,加强与工作体系、工作过程的对接,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开发设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
4、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开展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立项、让学生参与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和实验教学的准备活动、注重毕业论文的研究过程和规范训练、让学生参与专项调研和社会调查等,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5、优化实践教学条件,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加强实验室建设,足量配备实验仪器设备的套件数,实现基础训练的单人操作要求。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改变“参观式”实习,使实习基地真正成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实战场所。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制度建设,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规范有序;职业技能标准明确,测试可操作性强;形成质量管理、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
总之,重视和强调实践性教学的优势,是我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与学术型大学错位发展的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强化实验课教学、实习与实训教学、课程设计或社会实践、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一套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性教学系统严格的训练,强化职业技能,加强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接,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
第二篇: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模式、方法研究的方案
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模式、方法研究的方案
吴江市第二职业中学课题组
(2006年4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支撑。我校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苏州吴江市,吴江在2005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榜上名列第六,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中排名县级市第三,并荣获2005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称号、长三角洲最具投资价值县市。并正在打造闻名遐尔的“吴江速度”,以丝绸纺织、通讯电缆、IT产业为三大支柱产业的吴江经济正在跃上新的台阶。我校所在盛泽镇又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纺织大镇,国家级丝绸星火密集区和中国丝绸名镇。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全镇云集了各类工业企业共1300多家,总资产达150亿元,并出现了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如祥盛集团、鹰祥集团、盛虹集团等。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这些大型集团员工的素质、技术水平都必须是一流的。同时,这对职业学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求的是有知识、懂技术、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学校必须按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否则,学校的办学质量难以得到提升,发展就没有后劲。所以,职业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不经过学生自己动手,没有严格的操作训练,就不能成为合格的,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业人才。因此,职业中学进行实践性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所决定的。职业中学的办学宗旨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性”人才。这些“应用性”人才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一定熟练程度的操作技能,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关键则在于实践性教学这一环节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学生前途。我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江苏省职业学校先进单位。我校《丝绸服装》、《计算机及应用》、《会计》专业先后被评为省、市级示范专业。学校十分注重专业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办学水平,使学生与社会形成无逢对接。因此,这一课题的提出对职业学校实践性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本课题的全称是“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体系、模式、方法研究”。核心概念是“实践教育”,从字面上看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有许多新内涵值得我们探讨。“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学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包括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实验、实训、实习
等。在当今时代,职业教育越来越与实践性教育密不可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已成为各类职业学校普遍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对操作技术水平的能力,才能解决好职业教育所面对的实际问题,才能提高学生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力。
从我们了解的资料和信息看,国外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建立了一套职业教育的模式。如美国CBE模式:美国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才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主要特点是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德国“双元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澳大利亚TAFE模式:它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英国GNVQ:英国政府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NVQ来积极地推行能力本位教育,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像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职业教育都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国内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实践性教学。因此,对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体系、模式、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大专院校也有专门的研究,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基地建设与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另外,我们借助网络系统,在“搜狐”、“新浪”、“中国职业教育网”等网页上查找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同时,我们查阅了国内多种教育科研方面的报纸期刊,如《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省职教科研中心主办)、《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教育参考》(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力求较全面地了解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模式、方法研究的成果。今年,我省制定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提出了“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的总体思路。上述这些方面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及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价值:
本课课题具有很强的针对和适用性,它从理论层面上对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内涵作出了较为科学、准确的界定,对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从实践层面上对实践性教学体系、模式与方法、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提出了构建一套完整的、富有职教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步骤和方法。通过研究将对我校乃至整个职业教学的实践性教学提升一个新的高度,对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本课题创新之处:
①、对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内涵作出了科学、准确的界定,全面、准确地分析了实践性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作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②、构建了一套职业学校实践性教学体系、模式、方法,提出了具体的构建原则。
③、建立模块式教学模式,以量化的管理办法,保证实践性教学性正常化。以程序化管理模式,保证模拟实习的效果。以规范化的考核制度,保证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④、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教材编撰、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应用性。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子课题的设计)
研究目标:实践性教学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获取感性知识、巩固和深化课堂理性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为了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通过本课题研究建立专业课实践性教学的体系、模式、方法。从制度措施、步骤规范、环节程序,到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全新立体模式。本课题涵盖了如下内容(子课题内容的设计)。
1、如何认识职业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2、怎样看待职业教育实践性教育的体系与模式问题?
3、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教育有哪些特点与实施方式?
4、研究实践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与方法、实现途径、教学计划制订和实施、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提出了构建一套完整的、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步骤和方法。
5、以量化的管理办法,探索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性;以程序化管理模式,研究专业课模拟实习的可操作性。
6、怎样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电视台、报刊杂志等媒体公布的信息及时记录,加以利用。如部、省有关职业教育的文件;《黄炎培教育文选》、《陶行知文集》。
2.调查法:利用出差或开会学习的机会,对苏锡常地区职业教育的状况展开调查。
3.行动研究法:一边研究,一边进行实践,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研究,编写可操作性实践性实训教材。
4、经验总结法:把研究的成果总结出来,用于推广使用。如把总结的经验可以应用到别的学科上,使其成果发扬光大。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前期工作准备(2006年4月~2007年1月)
①确定课题,确立研究的方向。课题确定为“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大纲体系、模式、方法的研究”。
②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中的分工,分别承担子课题的研究任务。③进行系统学习教科研理论,搜集相关资料,展开理论研讨,着手设计研究方案、着手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初期研究阶段(2007年2月——2008年1月)
①搜集国内外职业教育有关实践性教学方面的资料,研究和熟悉国内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方面的经验,把握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②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实践性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依据。
③以专业实训课为突破口,研究实践性教学的模式、体系、方法。构建本校自己的专业课实训的体系。
第三阶段:中期研究阶段(2008年2月——2009 年12月)
①总结探讨专业课实践性教学实施过程、操作要领、操作规范等环节要素,形成规范操作体系。
②组织实践性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目标测量与效果评价,构建成本校一整套专业课实训的体系。
第四阶段:结课阶段(2010年)
①准备资料,做好档案整理工作。
②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
1、人员保障:陆正初老师实训处主任,大学本科学历,讲师职称。具有多年专业课教学和实训管理经验,对专业建设、专业教学有一定的研究。是我校校本教材《丝绸纺织基础》一书的重要编写者之一。是我校省级“十五”课题“构建适应苏南农村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成员之一。张剑老师德育处副主任,大学本科学历,“双师型”教师。从事服装教学工作,对服装逢制与设计颇有研究,本人和所教学生参加比赛多次获奖。是我校省级“十五”课题“构建适应苏南农村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成员之一。
2、经费保障: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视,拟每年拿出5000元作为课题研究经费。用于外出调研学习、购买资料、以及其它活动之用,在经费上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
3、制度时间保障: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亲自担任组长。在课题组成员研究的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障,课题组将建立定期会议制度、定期报告制度、完成任务倒计时制度。
4、常年聘请苏州市教研室周人骅主任担任学术顾问。
八、课题组织管理
组长:居成里副组长:杨涌伟
组员:陆正初、徐杏荣、钱永坤、张剑、罗厚朝
第三篇:人才培养监控体系建设方案
高职院校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
与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创新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构建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实施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明确和重要的工作任务。
一、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必须要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以构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为核心,健全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激励等管理制度,坚持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逐步形成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二、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和途径,笔者认为必须要建立健全“两结合、三共建、四层面、四参与、重平台”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及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健全“校内与校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二是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评价标准体系、保障体系;三是实施“院、系、专业、企业”四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四是建立“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五是充分发挥数据平台的教学监控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水平。实现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的标准化、规划化和系统化。
三、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体系建设内容
1.健全“两结合” 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必须要引进ISO9000等质量管理认证体系,构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将教学质量由校内评价向校外评价延伸,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企业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权重,健全“校内与校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
(1)调整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一个由学校、行业、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等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设置、专业定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标准等方面进行咨询把关。
(2)建设人才市场调研队伍。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人才市场调研队伍,实时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动向,为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优化、专业建设提供第一手材料。
(3)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组织体系。建立由学生代表、毕业生、教师、系部、用人单位等组成的教学信息反馈组织体系,及时反馈、处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使息反馈系统形成闭合的环状结构。
(4)完善双指导教师制度。建立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校内校外双指导教师制度,校外指导教师对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不低于50%。
(5)健全院系“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建立过程监控以系(部)为主、结果监控以学院为主,企业参与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
(6)建立校企结合的教学督导机构。校企结合教学督导机构对教学全过程实施检查、督导。
2.完善“三共建”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过程监控、反馈与评价、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动态管理。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校企共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校企共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制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对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教学条件保障、专业设置与调整等进行系统化规划设计,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强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的“过程控制”,确保专业教学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需求目标的一致性。
(2)校企共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通过制定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标准、质量保障实施办法与反馈办法等制度,将教学质量形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要素有机地结合。建立由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工作评价、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检查等环节组成的全面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评价体系。明确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规范和创新“生产实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构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有职业教育及专业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3)校企共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依托行业、企业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生产过程、教学组织、成绩评定、产品销售等共同管理,探索校企共管运行机制。成立校企成员岗位互聘的组织机构,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组织保障体系。
建立校企共管制度,岗位互聘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建制度,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制度,专任教师下企业制度,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监控、分析、反馈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专、兼职教师教学规范要求;建立和完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等教学管理、监控与评价制度。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制度保障体系
3.实施“四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改革,打破原有的学院、系、教研室的传统教学管理组织形式,建立学院、系、专业、企业相融合的新型教学组织机构。
重点探索专业群、企业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作用,发挥专业群资源整合优势,成立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机构,由企业专业人士、生产一线技师和专业教师组成。建立专业技能标准和技能考核题库、实训项目库等教学文件,使人才培养质量有标准,考核评价有标准。实施“院、系、专业、企业”四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将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4.建立“四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必须要吸收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与学生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有接受教育的知情权,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了解人才培养过程,密切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与教育教学的联系。在课程评价、学生评价中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请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人员讲授实践性课程,按照生产质量管理模式考核评价学生,将生产标准、成本指标、安全标准等融入到教学质量标准中。改革传统以知识点为主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生产意识、成本意识和安全意识,探索生产性课程的课程管理、课程质量标准、课程考核体系、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各专业群成立教学质量工作机构,行业企业人员不得少于1/3,充分发挥社会的评价作用。建立“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面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5.发挥数据平台监控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水平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状态数据采集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数据平台),高职院校必须要提高学院领导、各管理部门、系(部)、教师对称数据平台的认识,利用数据平台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评估、自我评价,每年形成院、系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分析报告,成为学院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的依据,成为学院、系对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的依据,形成教学过程以数据平台为基础,系部评价以数据平台为基础,专业建设与发展以分析报告为基础的现代管理机制。
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依托数据平台,开发“系部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学生顶岗实习师生交互系统”、“教室使用在线审批系统”、“调停课在线审批系统”、“教学管理在线平台”、“教学信息发布与在线互动系统”等。为教学质量实时监控、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建设是基础,监控是保障,评价是手段,质量是核心。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为契机,成立院级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建立校企结合的教学督导机构),负责全院教学质量的制度建设、质量过程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负责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价管理。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强化教学管理,建立并完善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和教学激励机制, 切实落实教学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加大学生参与质量评价的力度,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核心,将就业创业能力、企业满意度、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
第四篇:五年制高职农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五年制高职农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孙孝龙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盐城 224051 摘 要:通过对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研究和分析,在蚕桑、畜牧兽医等农业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基础上,明确了农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探讨和构建了农业实践性教学的目标、内容、管理和保障体系,实践效果较好。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
当前,农业实践性教学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2]。农业科学发展观念快速更新;农业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逐步向“产、加、销”等多元化扩充;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有机结合;农业资源多元联合与相互渗透,农科教一体化进程加快;农业专业技能大赛实现突破;农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模式与方法不断完善和创新。但农业实践性教学的“短板”依然存在,问题和矛盾突出。农业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对实践教学探究和应用不够;农业实践性教学机制缺乏活力;农业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粗放,生产性实训效益低;校企合作深度对接与相互交流困难重重;实训师资水平偏低、待遇较差;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考核难度大;实践性教学体系的规范化管理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3]。
近年来,我校在《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建设研究》、《农业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模式、方法的研究》、《新型农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等课题的引领下,紧紧结合校内“南园北蚕”实训基地以及校外“悦达农园”、“丰收大地”、“九龙园艺”等综合实习基地建设与合作的实务,充分挖掘农业品牌和特色专业的办学活力,广泛整合实践课程资源,进行了实践性教学体系、模式与方法的探讨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4] [5] [7]。笔者针对五年制高职农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有以下的思考,以与同仁商榷。
一、构建农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思路
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以培养新农村建设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决定了农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面向“三农”应用技术和农业岗位群的多因素、多层面、多结构的复杂系统,加之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型农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农业实践性教学体系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点。农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必须以农业科技进步和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为依据,紧跟城乡统筹一体化人才需求市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基本技能为基础、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为切入点,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关系确定模块层次,以项目驱动来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充分体现地方本土特征和农业办学特色,构建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密融合,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考虑整体性、有序性和效率性原则,充分体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整体功能,确保课堂内外相互衔接,课程前后层次分明,实践项目科学有效。我校五年制高职蚕桑、园艺、畜牧兽医等专业,按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突出应用”的内涵要求,以多元贯通、拔高档次、学做合一、产教一体、导控结合、形散神聚为思路,分别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不断创新农业实践性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二、五年制高职农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1.确立“学习生活共推,素质技能并进”的实践性教学目标体系
农业实践性教学目标体系根据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能力培养过程为主线,以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基本单元,完整地涵盖应用能力体系的演进与构成,包括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能力等,在整个实践性教学体系中,起着引导和驱动的作用。通过对现代农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其生产与经营过程、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分析,按照“双素质、双轨道”的导向来构建农业实践性教学目标体系。其中“双素质”指以培养“素质+技能”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标,“双轨道”指以专业学习和社会生活为两个轨道推进人才培养。在学习能力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农业“三新”技术以及推广应用能力;在生活能力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合作意识等;在社会能力上,重点培养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团队协作、踏实勤奋等精神;职业能力来源于新农村建设以及企事业单位生产实践的具体要求,是形成了的工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发展能力[6]。
2.构架“教学做合一、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体系
为确保农业实践教学全过程与农业行业紧密结合,我校以农业生产与经营过程导向来序化实践性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做合一、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性课程特色,围绕“一个人才目标、两个推进轨道、三个联动维度、四个递进阶段和五个实践对接”来构架实践性教学内容体系。目标着眼于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落实在专业实践性教学实施的各个过程和阶段。“两个推进轨道”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按照专业技术学习和社会生活体验两个认知规律来设计,即考虑专业技术、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要安排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应用与服务能力的养成和锻炼。“三个联动维度”要求农业实践性教学内容体现行业产业、校本专业、学生成长等三个层面的特色与发展规律,明确行业企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在实践性教学的各个实施阶段的作用、责任和任务,三维联动推进实践教学实施。“四个递进阶段”指把五年制高职农业实践性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实验与训练、基本技能与实训、综合应用与设计、顶岗实习与服务等四个阶段。其中,基础实验与训练阶段安排学生在基础实验室、开放实训中心、社会实践调研等基础实验与职业感知岗位学习与训练,培养职业基础能力,以校本基地为主,在第1学年进行;基本技能与实训阶段通过实习农场、综合养殖场、田间地头等实践载体开展专业单项、技能大赛或综合技能的学习与实训,适当开展一定程度的工学结合实习,培养职业通用和关键能力,以综合实训中心和校本基地为主,在第2~3学年进行;综合应用与设计阶段通过在企业加工车间、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岗位开展综合实习,重点培养综合岗位适应能力、职业设计与规划能力,以合作联盟实训基地为主,在第3~4学年进行;顶岗实习与服务阶段以顶岗实习、课题研究、科技服务、毕业论文撰写、农业项目开发等锻炼为主,培养职业创新与拓展能力,以联盟合作单位或意向就业单位为主,在毕业前第5学年进行。“五个实践对接”指实践教学过程中,坚持把握实践方向与产业发展、实践内容与行业标准、实践过程与生产过程、实践考核与资格证书、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相互衔接,构建分段递进、有机结合的农业实践性教学内容体系。
3.探讨“三维联动、多元贯通”的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
农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包括实践性教学管理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手段和评价方法。广泛争取行业企业、学校专家以及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管理,三维联动,形成“多元贯通”的实践性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探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教师考核评 2
价与企业鉴定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并重,技能大赛与技能鉴定相衔接的管理模式,尝试职业素养、技能水平、实习产品、设计作品、单位鉴定、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考核办法。首先,完善实践性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组织机构,完善岗位责任制,明确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校内外各部门、各类人员的职责分工和管理规定,且能够上下协调;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保证机制,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过程管理和督导,并能够横向协调;建立实践教学的档案制度,健全企业、教师以及学生方面的实践教学规范资料。其次,建立实践性教学评价、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实践教学主体的构成、实践教学条件的准备、实践教学过程的细化、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方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等,加强对整个实践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微观监控,特别做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的细化与管理,保证实践性教学的专业对口、内容恰当、实施安全、过程清晰、效果明显。
4.完善“五建一体、软硬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的保障体系
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建设和实践性教学要积极争取和发挥政府支持、企业引领、农科教集团参与等外力作用,完善教学经费、执行标准、运行激励等保障条件,并服从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我校探讨了“五建一体、软硬结合”的农业实践性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师资团队、制度规范、实训基地、模式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建设和管理。一是重视师资团队的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行业知名的教师队伍。二是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实践性教学规章制度,包括实训(验)、实习、校内外基地建设、技能大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的管理和督导,使实践教学有规章可循、有制度可依、有程序可走。三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国家、省级生产性、示范性实训基地,严格按照行业生产流程和规范来管理,保障师生参与同行业同步的生产与经营、社会实践活动。四是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尝试与探讨。加大实践性教学模式创新,突出地方和专业特色,开发适合不同专业的冠名式、季节式、小班化、轮岗式、挂职式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研究农业实践性教学新特点,开发适合实践教学的项目任务,解决农业实践性教学效益问题。五是加强实践性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农业实践性教学要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趋势,农科教联合,软硬件并举,广泛整合进场体验、模拟仿真、专题引领、工学交替、技能培训、顶岗就业等开放性教学资源,积极参加“三新”技术推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实施、高效农业项目开发等社会实践活动。如我校五年制高职蚕桑(丝绸)技术专业实践教学,60%以上的团队教师承担了行业协会理事、场长、技术主任、科技特派员等兼职,师生用“一行树、一张蚕、一担茧、一束丝、一坯绸、一套衣”等具体工作任务为教学项目,共同开展专业产学研、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教师的教学情境很丰富,教学做合一,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农业科技项目研发、新农村科技服务等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不仅减少学校经费投入,每年还为学校创收100多万元,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学科出版社,2007:175.[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0.[3]邓泽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4]朱余清,孙孝龙.农业类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与课程改革实践研究[J].江苏五年制高职教 3
育,2010.(3)33-39.[5]孙孝龙.怪圈的突围-农业专业课程改革反思[J].江苏教育,2011(7-8):91-92.[6]申群喜等.论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与实践取向[J].职业教育研究,2007(7).基金项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立项课题《农业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模式、方法的研究》(B/2010/09/043)
作者简介:孙孝龙(1971-),男,安徽灵璧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职业教育与课程改革研究。
第五篇:大学英语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大学英语“三位一体”实践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证。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整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遵循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突出实践,强化应用,但同时也不能削弱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应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即知识学习—知识应用—实践能力训练,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目标明确了大学英语需要转变思想,把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重点转变到提高学生综合性实用能力上来,也体现了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三、“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
根据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要求,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结合怀化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模式包涵了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优化构建、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大学英语课程测评体系的优化、课外拓展性教学延伸以及教师和教学管理。
四、实施方案、措施和途径 1
1.建立大学英语课程新体系
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鉴于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校应参照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好的学生以发展空间;既要保证在整个大学期间英语语言水平的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根据外语习得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大学英语课程新体系由两大块构成:①课堂内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视听说教程的教学和选修课程教学;②课堂外体验式实践教学。
综合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诸方面的基本技能,是积累语言基础知识的过程,重视开发学习者的自我潜能。协同《视听说教程》、《快速阅读教程》和《写作教程》全面实现《课程要求》规定的“一般要求”的教学目标。作为积累知识的平台,综合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以便为所学专业的专业英语学习扫清语言障碍,保证大学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视听说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视听说课程的学习为巩固综合课程所学到的基本技能提供了一个实践运用的平台。目前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能力较弱,哑巴英语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要求相当迫切,因而进一步加强听、说能力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选修课程的开设是认真贯彻、落实了2007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即“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是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并要求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同时,在大学阶段增设不同类别、内容充实、各具特色的大学
英语选修课程,不仅能使目前较为单一的大学英语课程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同时也能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为他们提高英语综合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真正做到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学习、差异化教学。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特长、认知风格、专业需求、心理特质、人格特征等诸多因素出发,在满足限定的基础水平的前提下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挖掘自身的潜能,将培养语言技能与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语言水平获得提高,而且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能获得一些语言应用技能和比较宽泛的知识。选修课课程分为三类:①语言知识、技能及应用类课程:语言知识、技能课程,一方面指进一步夯实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课程,查漏补缺;另一方面主要指听说读写译各有侧重的单项语言技能提高课程。应用类课程旨在满足社会需求,注重英语的实用性,如应用文、商务函电、合同、广告等。②语言文化类课程: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语言的思想内涵,在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和熏陶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通过高素质的英语原文化、艺术环境熏陶,能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科学观等,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使他们在思辩中,在运用中学习语言、丰富文化知识,使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需要。③专业英语类课程:根据不同的学科门类、专业特点,开设适合学生本专业需要的专门用途英语(ESP)选修课,实行双语教学,以培养学生在本专业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口语和文字交流能力,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国外本专业领域内的最新发展进程和研究动态。如中文专业学生可开设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英美影视鉴赏等课程,计算机专业学生可开设计算机英语,旅游专业学生可开设旅游英语及旅游管理等课程。
大学英语体验式实践教学,突破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重“体验”、重“实践“和“输出”,通过努力发掘、拓展课外体验式实践教学活动来延伸、补充、加强大学英语教与学,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以灵活的教学方式、轻松的学习氛围,提供比课内学习丰富得多的教学手段和内容,而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造必要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让
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英语、体验英语、实践英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语境化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达到理想的教与学的效果,逐步建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大学英语课外体验式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多元化、立体化、层次化、自主化、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
可见,两大类课程的开设提供了知识平台和实践平台,保证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实现。
2.创新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历来都是外语教育工作者探讨和研究的焦点。从国外英语教学法流派的形成与演变到中国当代英语教学法流派都足以证明任何方法都有其不足之处,但也说明了无论哪种方法都折射出历史的继承与现实需求的影响。
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法的创新包括:
1)基于多媒体、网络的智能教学
通过声音、图象、文字、动画的立体式教学,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的新组合。
2)任务型教学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以个人的学习特点为基础,在探索知识的同时,探究适合于自身全面发展、长远发展的学习策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与合作等方式,完成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多样化任务,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和快乐,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的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践运用能力的提高。
3)分层教学
强调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本教学策略将学生的个别差异视为一种可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在班级授课的前提下,融个性化、个别化的教学理念,不同层次的班级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长善”那些英语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另一方面,“救助”那些因英语基础差、失去
兴趣、信心的同学。计划在2010级经济学系和体育系实施分层次化教学改革实验,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4)语境化教学
汉语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困难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汉语认知结构会对英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二是英语语境缺失的影响。在学生英语语言认知模式没有形成的情况下,学生被迫用汉语的认知模式来代偿英语的认知模式,势必造成两个认知系统不兼容的心理障碍。语境化教学贯穿于精读和视听说课程的教学。它强调语言运用突出语境化、运用语境化策略如语境化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语境化思维模式的培养;应用现代化技术创设外语教学语境等。通过营造语境化的教学氛围来实施教学,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感知语言、学习语言和应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5)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就是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课堂内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效果评价,并且力求能随机进入学习并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即:课前、课后给学生布置任务,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应注重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提供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观察、破译、内省、质疑、寻求替代和调研。开展课程活动研究并改进课程活动实践,培养和提高教学意识和教学执行能力。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相互贯通,融为一体,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文本内容对学生因材施教,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建立大学英语课程测评体系
1)充分发挥测试的积极反拨作用和导向作用,把握好测试题型和试题的设计,使课程的测试导向以检测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尤其是听说能力,兼顾读、写、译能力。测试方式主要采用期中、期末考试等方式。测试形式力求多样化,如:考试与考察;独立完成与团队合作完成;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语言基础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相结合;
2)成绩评定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肯定学生的进步,减少考试的压力,尤其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的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较为公证、客观、准确的评价,参考因素主要包括如: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参与课内外活动的表现情况、完成课内外学习任务情况、平时小测试、学习过程档案、问卷调查等。
4、重视教学管理及教师培养
1)规范管理 为适应学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先后出台了《大学英语教学部岗位职责管理办法》、《大学英语教学部科研及其他各项奖励制度》、《大学英语教学部教师行为规范》、《大学英语教学部督导工作条例》、《大学英语教学部教学检查制度》等20余项制度。
2)重视教师培养 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用力度和大力支持在岗教师的升造和访学,使我部基本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3)重视团队建设 整合现有的师资,重点打造应用语言学为首的教学团队,为课程建设提供有利的保证。
大学英语教学部
20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