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
谈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
日 期: 来 源: 2006-2-17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作 者: 单 位:
杜治平陕西科技大学
内容提要:实践教学体系是人力资源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人力资源实践性教学应体现目标性、系统性、整体性和规范性,内容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在人力资源实践性教学中,要着重抓好的环节是:制定专业实践教学大纲,规范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源专业在培养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人才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既掌握人力资源理论知识,又具有应用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成为专业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自2000年以来,我们在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本科教学的整个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了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与专业实习为基础,集中实践、毕业设计为重点的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执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内容与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专业是知识经济社会中最具有发展性的学科和信息时代最具活力的专业,该专业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首先,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在21世纪,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将迅猛发展,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对创新的要求是连续性、系统性和全员性的。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我国正处在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成为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去解决、提高、实现,所以,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其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国际竞争的要求。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创新能力的竞争。许多国家都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因此,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再次,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实践教学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理论教学只是达到专业设置和课程培养预期目标的一部分,实践教学能否贯彻落实,关系到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实现。社会对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评估,只有一个核心指标,就是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要使人力资源专业培养出高级复合型人才,就必须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摆正理论知识与执业能力培养的关系,重视和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指导,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方法与形式,构建适合专业特色和社会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
最后,我国教育现状要求我们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国教育的总体水平还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落后,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即使在智育领域也有偏颇,如忽视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等等。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已经严重影响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必备条件。因此,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构建开放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注意把握的原则是:
①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未来岗位的针对性,主要针对专业的特点,分析未来岗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此来确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
②系统化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积累和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使整个实践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要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结合人力资源专业特点,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作到互相衔接,彼此关联,具有连续性。
③整体优化原则。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着密切联系,为了便于形象直观地教学,对有条件的课程按一体化要求教学,融教室、实验室于一体,把“教、学、做”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做到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还要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注意教学各环节的相互配合,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相渗透,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
④规范化原则。实践性教学体系应体现规范性,按照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要求,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对于一般性的实践教学,可依据培养目标要求制订考核办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对专业性比较强的职业技能考核,采取社会认可的考核方式,按社会劳动技能鉴定方式进行。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应以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建设充分体现专用性和操作性;教学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线。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基本技能训练是实践的初级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为理论教学建立感性认识,打下良好基础。专业技能指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的专业工作中所具备的能力,如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综合技能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具体应用于综合实践和毕业实践环节。职业技能指具有从事某一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具体来讲,实践教学内容表现在课程设置上,是要加大人力资源测评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课程实务方面的比重;在教学手段上,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网络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如电子图书馆、电子教材、电子资料室;在实践教学环节上,除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外,要建立好人力资源模拟实验室等校内实践基地,使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初步了解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操作流程。
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要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及科学与人文环境。在课程改革方面增设探究性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基本上形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继承性课程与探究性课程相结合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建立“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向互动”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自主设计、师生合作探索”活动课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学充满创造活力,营造出生动活泼、充满创造生机的课堂新局面;全面评价学生素质,通过改变合格毕业生标准,改变学生考核指标,改变学生评优标准,形成“合格+特长+创造”新的学生评价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创造性地发展;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实行学分制,创设学校内部创新教育制度环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要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贯穿整个大学四年教学过程的纵向体系。在各个教育阶段,根据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职业技能的要求构建学生能力结构,开设不同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这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三、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的几个重要环节
1、制定专业实践教学大纲,规范实践教学
首先要制定专业技能规范。实践教学一般是指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这些环节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解决学生“怎么做”的问题。围绕这样的目的,我们制定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规范。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包括生产技能、科学研究技能、科技推广技能和社会服务技能。专业技能规范是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的基本依据。 其次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应对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安排、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设施条件、考核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人力资源专业在制定生产、毕业实习大纲、课程设计大纲以及实验教学大纲方面应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并将这些大纲汇编成册,以指导实践性教学。
在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注意各课程实验内容的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充分反映学科发展和教学的组织、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增加设计性实验比重,使实验课真正发挥作用,以促进学生实验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提高。
再次要制定和实施关于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实施意见,制定和实施毕业答辩的若干规定,以保证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和毕业答辩的公平公正。
2、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首先加强实验室建设。要建设先进的人力资源综合模拟实验室,并配备先进的实践教学软件,建成模拟人力资源会计、模拟人事测评、模拟心理测试等多功能的实验室,保证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专业实验室的综合作用。
其次重视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从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看,人力资源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要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建立,并要与基地所在部门签定合作协议书,明确双方的义务、责任与权益,体现互惠互利原则。
3、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首先是组织管理。院教学委员会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人力资源专业教研室全面负责实践教学工作,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学院在实习过程中,随时组织人员对专<
第二篇: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是一个集理、工、农、医学科知识为一体,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的专业,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涉及的范畴广泛,既包括各种工业化食品加工生产的全过程,也包括食品的功能性、安全性、包装装潢、美学、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系统研究。因此,对于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应有全方位、高标准的要求。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故加强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尤为重要。
1、构建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1指导思想
加强实践教学,应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并不是忽视理论教学,更不是削弱理论教学,而是从根本上理顺整个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的关系。它们之间决不是主体与从属的关系,必须根据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摆正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位置。
1.2基本思路
构建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是: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围绕素质、能力培养,以实践技能训练为目标,以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时空组合为中心,以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条件体系的完善做保证,形成一个相对独立、整体优化并与理论教学有机统一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2.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该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强化理论教学内容;训练基本专业技能;加深对专业、行业、社会的认识。通过实践教学过程,使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思想品质目标。
2.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劳动课系列、认知实习系列、课程实验教学、课程综合实习、毕业顶岗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等,社会实践报告《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认知实习是实践教学的前期感性认识阶段,包括专业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可由专业教师指导,安排学生到食品厂劳动,在第一学期的某个生产季节安排1~2周时间。集中和分散进行均可。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寒暑假进行,可进行社会现象、食品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调查,了解社会经济发展、食品行业生产、企业经营状况等内容,增加感性认识,稳固专业思想。
专业技能训练,一般安排在专业课开设的第二、三学期,可分模块,在专业课教师或食品厂技术员指导下进行,同时与食品检验工、营养师等考工相结合。
课程综合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此时绝大部分专业课已经开设,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水平。毕业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可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作好铺垫。
2.3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内容管理、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等。实施过程中责任到人,实行目标管理。
2.4实践教学条件体系
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的课程教材建设、实验室的课程实验条件或单元操作的实验条件、校内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校外实习基地的情况等。
3、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措施与手段
3.1修订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为了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①科学合理地划分课程类型。以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大多照搬普通院校的模式进行,设置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模块。这种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占主要地位,实践教学可以说是理论教学的附属物,是为验证理论服务的,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很难办出高职特色。其实,在高职教育中,可将课程设置为三大类。一类是公共课,包括政治、外语、计算机等;一类是职业技能理论课,既包括各门专业课本身,又包括直接、间接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的课程;一类是实践教学课,既包括教学性实践,也包括生产性实践。把实践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②按“必需、够用”的原则设置课程。在课程设置时,打破学科体系,合并相关课程,减少课程门类,减少相应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不强调学科本身的系统性,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需、够用”为原则。如可把有机化学、食品化学和食品营养学进行有机地结合,把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分析有机地结合,把机械制图、化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有机地结合等等。
第三篇:文秘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简介
文秘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简介
1、文字录入强化训练(学时:150;学分:5):
主要是中英文速录及编辑,采用第一学期、第三学期集中训练汉字五笔录入和第五学期集中训练中英文录入及文本编辑,每学期进行测试,达到60-120字/分钟。
2、办公应用技术(学时30;学分:1):
主要是训练学生熟练地操作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等现代办公设备。
3、ERP实训(学时:30;学分:1)
分销资源计划管理系统(DRP)以生产流程优化为基础, 以销售与库存综合控制管理为核心的采购、库存、销售、促销管理、财务以及企业决策分析功能于一体的高度智能化的企业分销业务解决方案;是针对生产企业供应链后端强化管理的高效工具。通过实训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连锁企业分销的基本流程。
4、基础会计实训(学时:30;学分:1)
会计学基础实训在学完会计学基础的基础上做的综合训练。会计学基础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以及会将理论和方法适用于工商部门、分析处理具体的经济业务,为经济管理提供经济信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顶岗实习(课时120;学分:4):
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中安排学生进行秘书工作的顶岗实习,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办公室事务处理、接待、会议、文书处理、应用文写作等基本技能。
6、毕业实习及实习报告(学时:300;学分:10)
主要是通过秘书工作的实习,巩固所学理论,进行专业综合的实践锻炼,接触企业,增强劳动观点和事业责任感,并获得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培养。
实习报告写作目的是为了锻炼和培养学生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调查能力、读书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毕业实习分为收集材料、拟定提纲、起草、修改、定稿、评审、答辩等阶段。
第四篇: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模式、方法研究的方案
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模式、方法研究的方案
吴江市第二职业中学课题组
(2006年4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支撑。我校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苏州吴江市,吴江在2005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榜上名列第六,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中排名县级市第三,并荣获2005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称号、长三角洲最具投资价值县市。并正在打造闻名遐尔的“吴江速度”,以丝绸纺织、通讯电缆、IT产业为三大支柱产业的吴江经济正在跃上新的台阶。我校所在盛泽镇又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纺织大镇,国家级丝绸星火密集区和中国丝绸名镇。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全镇云集了各类工业企业共1300多家,总资产达150亿元,并出现了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如祥盛集团、鹰祥集团、盛虹集团等。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这些大型集团员工的素质、技术水平都必须是一流的。同时,这对职业学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求的是有知识、懂技术、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学校必须按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否则,学校的办学质量难以得到提升,发展就没有后劲。所以,职业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不经过学生自己动手,没有严格的操作训练,就不能成为合格的,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业人才。因此,职业中学进行实践性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所决定的。职业中学的办学宗旨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性”人才。这些“应用性”人才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一定熟练程度的操作技能,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关键则在于实践性教学这一环节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学生前途。我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江苏省职业学校先进单位。我校《丝绸服装》、《计算机及应用》、《会计》专业先后被评为省、市级示范专业。学校十分注重专业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办学水平,使学生与社会形成无逢对接。因此,这一课题的提出对职业学校实践性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本课题的全称是“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体系、模式、方法研究”。核心概念是“实践教育”,从字面上看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有许多新内涵值得我们探讨。“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学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包括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实验、实训、实习
等。在当今时代,职业教育越来越与实践性教育密不可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已成为各类职业学校普遍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对操作技术水平的能力,才能解决好职业教育所面对的实际问题,才能提高学生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力。
从我们了解的资料和信息看,国外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建立了一套职业教育的模式。如美国CBE模式:美国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才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主要特点是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德国“双元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澳大利亚TAFE模式:它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英国GNVQ:英国政府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NVQ来积极地推行能力本位教育,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像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职业教育都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国内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实践性教学。因此,对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体系、模式、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大专院校也有专门的研究,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基地建设与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另外,我们借助网络系统,在“搜狐”、“新浪”、“中国职业教育网”等网页上查找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同时,我们查阅了国内多种教育科研方面的报纸期刊,如《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省职教科研中心主办)、《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教育参考》(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力求较全面地了解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模式、方法研究的成果。今年,我省制定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提出了“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的总体思路。上述这些方面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及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价值:
本课课题具有很强的针对和适用性,它从理论层面上对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内涵作出了较为科学、准确的界定,对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从实践层面上对实践性教学体系、模式与方法、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提出了构建一套完整的、富有职教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步骤和方法。通过研究将对我校乃至整个职业教学的实践性教学提升一个新的高度,对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本课题创新之处:
①、对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内涵作出了科学、准确的界定,全面、准确地分析了实践性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作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②、构建了一套职业学校实践性教学体系、模式、方法,提出了具体的构建原则。
③、建立模块式教学模式,以量化的管理办法,保证实践性教学性正常化。以程序化管理模式,保证模拟实习的效果。以规范化的考核制度,保证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④、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教材编撰、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应用性。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子课题的设计)
研究目标:实践性教学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获取感性知识、巩固和深化课堂理性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为了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通过本课题研究建立专业课实践性教学的体系、模式、方法。从制度措施、步骤规范、环节程序,到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全新立体模式。本课题涵盖了如下内容(子课题内容的设计)。
1、如何认识职业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2、怎样看待职业教育实践性教育的体系与模式问题?
3、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教育有哪些特点与实施方式?
4、研究实践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与方法、实现途径、教学计划制订和实施、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提出了构建一套完整的、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步骤和方法。
5、以量化的管理办法,探索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性;以程序化管理模式,研究专业课模拟实习的可操作性。
6、怎样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电视台、报刊杂志等媒体公布的信息及时记录,加以利用。如部、省有关职业教育的文件;《黄炎培教育文选》、《陶行知文集》。
2.调查法:利用出差或开会学习的机会,对苏锡常地区职业教育的状况展开调查。
3.行动研究法:一边研究,一边进行实践,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研究,编写可操作性实践性实训教材。
4、经验总结法:把研究的成果总结出来,用于推广使用。如把总结的经验可以应用到别的学科上,使其成果发扬光大。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前期工作准备(2006年4月~2007年1月)
①确定课题,确立研究的方向。课题确定为“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大纲体系、模式、方法的研究”。
②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中的分工,分别承担子课题的研究任务。③进行系统学习教科研理论,搜集相关资料,展开理论研讨,着手设计研究方案、着手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初期研究阶段(2007年2月——2008年1月)
①搜集国内外职业教育有关实践性教学方面的资料,研究和熟悉国内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方面的经验,把握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②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实践性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依据。
③以专业实训课为突破口,研究实践性教学的模式、体系、方法。构建本校自己的专业课实训的体系。
第三阶段:中期研究阶段(2008年2月——2009 年12月)
①总结探讨专业课实践性教学实施过程、操作要领、操作规范等环节要素,形成规范操作体系。
②组织实践性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目标测量与效果评价,构建成本校一整套专业课实训的体系。
第四阶段:结课阶段(2010年)
①准备资料,做好档案整理工作。
②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
1、人员保障:陆正初老师实训处主任,大学本科学历,讲师职称。具有多年专业课教学和实训管理经验,对专业建设、专业教学有一定的研究。是我校校本教材《丝绸纺织基础》一书的重要编写者之一。是我校省级“十五”课题“构建适应苏南农村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成员之一。张剑老师德育处副主任,大学本科学历,“双师型”教师。从事服装教学工作,对服装逢制与设计颇有研究,本人和所教学生参加比赛多次获奖。是我校省级“十五”课题“构建适应苏南农村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成员之一。
2、经费保障: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视,拟每年拿出5000元作为课题研究经费。用于外出调研学习、购买资料、以及其它活动之用,在经费上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
3、制度时间保障: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亲自担任组长。在课题组成员研究的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障,课题组将建立定期会议制度、定期报告制度、完成任务倒计时制度。
4、常年聘请苏州市教研室周人骅主任担任学术顾问。
八、课题组织管理
组长:居成里副组长:杨涌伟
组员:陆正初、徐杏荣、钱永坤、张剑、罗厚朝
第五篇:关于实践性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
关于实践性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重视和强调实践性教学的特色和优势。构建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应用性本科院校基本的教学定位。通过实践性教学系统严格的训练,加强与职业岗位工作体系、工作过程的有效对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是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为了进一步实施“1+1”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整改,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根据我院专业设置多科性的特点,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思路的确定拟分为教师教育专业和非教师教育专业两大类型:
教师教育专业要面向基础教育,根据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为内核,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学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教育科学研究等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地融合到课内外教学实践中,同时,建立教师教学技能标准及测试办法,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从而构成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非教师教育专业要面向职业岗位,根据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为内核,通过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岗位工作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地融合到课内外教学实践中,同时,建立专业技能标准及测试办法,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从而构成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基本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即从实践教学的目标、渠道、形式、标准、考核、监控等全方位、多维度进行设计,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总体框架应包括三个板块: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和条件保障。
内容体系应体现三个层次: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每个层次应包含若干个实践教学模块,即体现在具体的课程或其他教学活动中,可大体分为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两部分。(2)全程性原则。依据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和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坚持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位一体,对实践教学内容的三个层次设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前后衔接、循序渐进、贯穿全程。
(3)开放性原则。即拓宽实践教学的渠道,建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的实践教学机制。在保证课内实践教学(即实验、实训、实习、见习、微格教学、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等)的前提下,以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开放实验室、开放教师研究项目、各级学科竞赛等为平台,探索与尝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践行“大实践”的教学理念。
(4)融合性原则。即将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与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二者同步进行、互为补充、有效促进。
(5)师范性原则。这是针对教师教育类专业的特点而提出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特有的重要标志,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应突出强化教师技能训练,彰显师范性的特色。
三、运行机制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在总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目标要求,突出技能训练,强化实践能力。在课程结构上,扩增实践性课程的门数、学时和学分比例,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出率达到整个专业教学的40%以上。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知识性课程技能化、实践化;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努力使课程教学走出教室走向现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加强专业基本技能训练。
3、完善技能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坚持“大实践”的教学理念,打破课内外、校内外的界限,努力实现三个结合,完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职业技能训练的显性教学与隐性渗透相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能力教育课程以及各类见习、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所涉及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属于显性教学,要按照每门课程教学大纲所确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训练并通过相应的测试。另一方面,要将职业技能的意识渗透到教师日常教学、学生的各种活动、环境布置等各个方面,使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职业技能的意识不断得以强化。让学生在显性教学和隐性渗透中不断掌握和汲取职业能力的养分,缩短与未来从事的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职业技能训练的专项训练与实战演练相结合。教师教育专业要制定《教师技能训练大纲》,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教育实习前必须接受微格教学的综合训练;要把复杂的教学行为过程分解为单一技能(如导入、讲解、语言、提问、评价、演示、板书、结束、课堂组织、复习、讨论等技能),每一技能确定标准,并对每一技能进行目标训练。对于技能达标的学生方可参加到中小学的实习中,通过实战演练强化教学能力。
其他专业同样要制定《专业技能训练大纲及测试办法》,制定每一技能确定标准,并对每一技能进行目标训练。然后通过到具体工作岗位的实习,达到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的目的。
职业技能训练的校内外、课内外相结合。教师教育专业在校内外结合中,通过聘请中小学的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生微格教学训练的指导、介绍教育教学经验、解答学生在教学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同时,每个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中小学开展见习、研习等。在课内外结合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课内外链接,促进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如举办教学设计、教学技能、黑板字书写、教案编写、演讲等竞赛活动,加速学生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能力的形成进程。
其他专业在校内外结合中,通过聘请相关行业领域的技师、工程师、管理师等担任兼职教师,参与相关专业技能训练的指导和培训,介绍本专业相关工作岗位前沿要求和工作经验,解答学生专业教育中的问题;同时,每个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和部门开展见习、研习等。在课内外结合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课内外链接,举办技能竞赛活动,加强与工作体系、工作过程的对接,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开发设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
4、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开展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立项、让学生参与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和实验教学的准备活动、注重毕业论文的研究过程和规范训练、让学生参与专项调研和社会调查等,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5、优化实践教学条件,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加强实验室建设,足量配备实验仪器设备的套件数,实现基础训练的单人操作要求。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改变“参观式”实习,使实习基地真正成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实战场所。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制度建设,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规范有序;职业技能标准明确,测试可操作性强;形成质量管理、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
总之,重视和强调实践性教学的优势,是我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与学术型大学错位发展的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强化实验课教学、实习与实训教学、课程设计或社会实践、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一套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性教学系统严格的训练,强化职业技能,加强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接,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