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大案件审核和集体讨论制度(定稿)
内蒙古·锡林浩特
重大案件审核和集体讨论制度
第一条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本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完善内部执法监督体制,规范文书制作,提高办案质量,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依据《行政处罚法》、《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等规定,结合我所交通运政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重大案件是指:
(一)作出责令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
(二)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金额在二千元以上的;
(三)给予不予处罚、减轻或者从重处罚的案件。
(四)按一般程序办理的案件,处罚金额在一千元以上的。
第三条 我所法制工作机构审核案件采取书面形式进
行,主要内容包括:
(一)案件是否属于本交通运政行政执法机关管辖;
(二)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是否清楚;
(三)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
(四)定性是否准确;
(五)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
(六)行政处罚是否适当;
(七)办案程序是否合法。
第四条我所法制工作机构应当根据下列规定提出书面
审核意见:
(一)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行政处罚适当、办案程序合法的,同意办案机构的意见,报批后告知当事人;
(二)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定性不准、适用法律不当、行政处罚不当的,建议办案机构修改;
(三)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建议办案机构补正;
(四)办案程序不合法的,建议办案机构纠正;
(五)不属于交通运政执法机关管辖的,建议移送其他有管辖权的机关处理。
第五条我所法制工作机构审核完毕后,应当及时退卷。办案人员应将《案件处理意见书》、案卷及审核意见及时报分管所长审批。
第六条 重大、复杂案件,或者给予不予处罚、减轻或者加重处罚的案件。应当提交集体讨论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重大案件集体讨论会议应当由办案机构组织召开,我所稽查股负责人、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会议。必要时可邀请相关专家参加会议。
第七条重大案件集体讨论机构的人员组成、研究程序和审批权限如下:
(一)行政处罚集体讨论人员由执法部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法制机构负责人、案件调查人员组成。需集体研究的重大案件,先经法制机构审核,审核通过后提交各集体讨论会议研究决定;集体讨论研究后认为应当从轻、减轻、从重处罚或不予处罚的,形成书面决定意见后交按相关程序具体办理。
(二)集体讨论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处理意
见。
第八条提交集体讨论决定的行政处罚案件分为以下
三种情况。
(一)当事人申请减轻处罚或不予处罚并能提供书面申请及相关证据材料的,法制机构审核后,认为案件情节符合《锡盟道路运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执行标准》中规定的减轻处罚、不予处罚裁量等级所相对应的具体情节之一的,提交集体讨论决定。
(二)案件调查人员在案件调查结束后,认为案件情节符合《锡盟道路运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执行标准》中规定的减轻处罚、不予处罚裁量等级所相对应的具体情节之一的,在取得当事人的书面申请及相关证据材料后,经法制机构审核通过后,提交集体研究决定。
(三)案件调查人员在案件调查结束后,认为案件属重大、情节复杂给予违法行为从重处罚的,经法制机构审核通过后,提交集体研究决定。
第九条提交集体研究的案件,法制机构应当在收到当事人书面申请或案件调查人员案件卷宗材料及相关证据材料之日起的两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经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于当日提交集体讨论研究决定,集体讨论要在一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经审核不符合规定条件的,要在审核不予通过的当日内通知申请人或案件调查人员,说明不予提交集体研究的理由。
如因特殊原因或紧急情况需立即提交集体研究的,法制机构在审核相关材料并报告领导后,可采用电话联系等方式及时与集体讨论其他成员沟通,形成决定意见后马上予以办理。
第十条集体研究决定的案件应使用《重大案件集体讨论记录》进行记录,案件的具体情节、研究过程和处理决定均应详细记录在案,以备核查;参加研究的人员应在《重大案件集体讨论记录》上签名。
第十一条集体研究案件过程中,如有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员,必须回避,不参与讨论。
第十二条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重大案件集体讨论记录
重大行政处罚案件集体讨论会议记录
案由: 当事人单位: 法定代表人: 讨论时间: 讨论地点: 主持人: 参加人: 记录人:
主管副职 做案情汇报:
年 月 日上午在检查时,发现
未如实记录,经办案人员 进行现场检查、取证,并对当事人
调查询问,认定
厂违反了《
》第条之规定“
”的规定,执法人员
对当事人下达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及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作出了以下行政处罚:
1、责令改正;
2、罚款
元整。当事人在法定时限内未提出陈述、申辩及要求听证的申请,视同当事人放弃陈述、申辩及要求听证的权利。本案已于 月 日调查终结,按照
行政处罚预先法律审核制度,经法规科审核后,法规科建议将本案报请 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决定。
讨论记录
:通过办案人员对
案情的汇报,现在请大家就本案展开讨论。下面我先发表一下意见,违反了《
》第条之规定“
”的规定。根据其违法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将本案的违法行为定为严重,根据《
》第 条的规定,应当对该
厂做出适当的行政处罚。我同意办案人员意见。应予三源肉类加工厂:
1、责令改正;
2、罚款。
:该案自立案以来,程序合法,的行为违反了《
》的有关规定,应当按照条例规定予以处罚。我同意
同志对本案提出的处理意见。
:我同意以上两位同志的意见。
:我同意上述意见。
:我同意上述意见。
;我同意上述意见。
:我同意上述意见。
:我同意上述意见。
讨论决定: 违反了《
》第条之规定,对 肉 作
出以下行政处罚:
1、责令改正;
2、罚款
元整()
主持人签字: 参加人签字:
记录人签字:
第三篇:台州市公路路政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度
台州市公路路政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度
第一条 为规范公路路政执法程序,充分体现法律公平、公正、合理的价值取向,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中华人们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浙江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结合台州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指的公路路政重大案件包括:
(一)对个人处罚金额在2000元以上,对单位处罚金额在5000 元以上,赔(补)偿金额在10万以上的案件;
(二)当事人对处罚结果提出异议的案件;
(三)有从重、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情节的案件;
(四)在本辖区内影响较大或性质较恶劣的案件;
(五)其他应当实行集体讨论的疑难、复杂案件。
第三条 集体讨论的内容包括:
(一)当事人提出异议的,主要就异议事项进行讨论;
(二)涉及金额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当事人提交的申请、违法情节、危害后果和相关证据进行讨论,注重以人为本和法情结合;
(三)对于影响较大和性质恶劣的案件,主要从社会影响面和行为性质考虑,注意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同时教育相对人与威慑潜在违法者;
(四)对疑难和复杂的案件,侧重分析案件的定性、法律条款适用等方面,做到不出现错案。
第四条 一线执法人员所告知的处罚和处理金额必须以《浙江省公路超限运输处罚标准》和《台州市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为依据,在要求的幅度范围内,不允许随意增加或减少。需集体讨论的,由案件承办人员提出,报中队领导同意后移送大队部,由单位领导确定有关人员与案件承办人员共同参加(人数应为奇数),有需要的可邀请支队、当地交通局或法制办相关人员参加。
参加或者列席集体讨论的人员与所讨论的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应主动申请回避。是否回避,由单位领导决定。
第五条 集体讨论由大队领导主持,由案件承办人员陈述案件办理过程和提交集体讨论的具体理由,然后由与会人员根据第三条要求对案件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第六条 集体讨论必须制作集体讨论记录,由专人按照附表的格式进行记录,要求内容详实。集体讨论结果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有不同意见者应将意见填在备注栏中,最后由与会人员签名(盖章)。
第七条 集体讨论记录作为做出处罚决定的一个过程,必须放入处罚案卷中,以备日后查阅和作为证据使用。
第八条 与会人员对案件讨论有关情况必须保密,对因泄密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应给予严肃处理。
第九条 本制度由台州市公路管理处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制度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重大案件报告制度
重大、敏感、群体性案件报告制度
为切实加强对本所律师承办重大、敏感群体性案件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律师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保障作用,根据河南省司法厅和郑州市司法局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重大、敏感、群体性案件是指:
(一)案情复杂、定性有重大争议的;
(二)拟作无罪辩护的重大刑事案件;
(三)新闻媒体披露,但事实有重大出入的;
(四)非法集资、非法融资等社会关注、对社会稳定、公共利益有重大影响的,处理不当将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
二、律师在承办上述案件时,应将委托人的基本情况、委托事项、受理的部门、案件的基本事实和涉及的法律问题及时向所主任或合伙人汇报。
三、凡上报案件由内勤统计登记。
四、内勤在办理上述案件的登记手续时,必须在知道之时起二个小时内告知所领导,律师遇重大事项必须在二个小时内告知内勤或所领导。
五、遇有重大、敏感、群体性案件由所里研究决定上报上级司法行政机关。
六、承办重大、敏感群体性案件的律师,未经所里或司法行政机关批准,不得擅自接受新闻媒体采访,不得擅自发表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和看法,不得擅自发表涉及案情的文章。
七、对承办重大疑难敏感案件的律师和办理案件登记手续的内勤,不按规定请示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相关律师和人员的责任。
八、本制度由全体合伙人会议通过,自通过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国土资源重大案件报告制度
国土资源重大案件报告制度
第一条 为了规范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保证涉及各类违法主体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查处,特制订本制度。第二条 本制度所需备案的案件包括:
(一)依照监察部、国土资源部的有关规定,应当追究当事人和有关责任人行政责任(党纪处分)的 ;
(二)应当依法向司法机关移送的;
(三)经过行政复议或者诉讼程序,决定需要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
(四)上级交办、转办、督办,需要限期上报查处结果的案件;
(五)各国土资源中心所认为应当报告备案的。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重大违法案件包括:
(一)非法转让,倒卖基本农田3亩以上,或者其他耕地10亩以上,或者其他土地30亩以上的土地违法案件;
(二)非法批准占用、征用基本农田3亩以上,或者其他耕地20亩以上,或者其他土地30亩以上的土地违法案件;
(三)非法破坏基本农田5亩以上,耕地10亩以上或者其它农用地30亩以上的土地违法案件;
(四)无证采矿、越层越界采矿、以探代采,非法所得达10万元以上的案件;
(五)采取破坏性方法开采矿产资源,造成资源破坏,经济损失达20万元以上的案件;
(六)非法转让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矿业权获利巨大的案件。第四条 发生下列重大案件应在3日内向区局报告备案。
(一)违法占地面积较大的,破坏基本农田的;
(二)乱采滥挖矿产资源和破坏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影响较大的;
(三)在查处违法案件过程中,因受到行政干预和阻力,致使违法案件查处无法正常进行的。
(四)因非法占地、乱采滥挖等各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造成群体性上访事件的。
第五条 经市局或区局以查处令形式督办的违法案件,应尽快立案查处,并按规定期限上报查处结果。
第六条 对于重大违法案件,应当在立案后3日内,将立案呈批表报执法监察大队备案,及时组织人员查处,并向大队报告查处进展情况。结案后15日内将案件调查的主要资料整理、上报、备案。第七条 备案材料包括违法案件结案报告、行政处罚决定书、党纪政纪处分建议书和处分文件、案件移送书和法院判决书、罚没票据等。第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经区局研究后,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1、对应该上报的重大案件不上报或者没有及时上报的;
2、对应立案查处但没有立案的,未及时立案查处或查处不到位的;
3、对市、区两级国土部门巡查发现并督办的违法案件,没有按照规定时间组织查处或查处不到位,未在上级要求的期限上报查处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