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加强农村信用社案件防范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加强农村信用社案件防范工作的几点思考
2009-8-11
长期以来,由于业务经营工作的特殊性,相当一部分心怀叵测的社会人员甚至内部员工绞尽脑汁打金融业的主意,不择手段的钻政策的空子和金融业的漏洞,使得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金融机构成为各类风险案件的集中区、高发区,对人民群众的财产造成了伤害,给金融机构的资产带来了损失,同时,严重影响和干扰了国家经济秩序和金融秩序的稳定。为此,加强风险及案件防范,是当前农村信用社实现转型、科学、安全、和谐发展的一项紧迫、艰巨的首要任务。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及案件现状
从近年来金融业发生的各类案件的总体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涉案人员少则数人、多则数十人,风险资金少则几万几十万、多则上千万上亿元,呈现出频发、额大的特点与态势,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负面效应,极大的影响和损害了农信社的利益、形象及声誉。据国家银监会统计,2005年以来,农村信用社酿成的案件占全国金融业发案量的65%。这足以说明,农村信用社风险防控及案件治理薄弱,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任重道远。
二、各类风险案件的成因分析
纵观农村信用社所发生的各类风险及案件,既有客观性的一面,又有主观性的一面,且错根盘节、错综复杂,其中主观因素最主要的,客观因素次之,致使各类风险案件频发、多发、高发。
(一)客观因素
一是市场经济影响深刻。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一部分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不是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途径发展致富,而是挖空心思的采用违规甚至违法手段“发横财”、“挣大钱”,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尤其是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够成熟,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的现实条件,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成为违法犯罪的重点部门和首要目标。
二是法制体系不够完善。经过60年的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制体系初步建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运行奠定了有利基础。但由于各种因素或条件的限制,现行的法律法规仍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盲区,使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机。尤其是执行力问题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使法律法规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严肃性和不可侵犯性。
(二)主观因素
1、风险意识淡薄,思想观念松懈。在思想上存在着重业务发展、轻内控管理的倾向,往往忙于抓业务指标,疏于风险案件的防范,使得内部员工思想建设与内控机制建设相对薄弱,对案件防控工作仅限于口头讲、文件提,没有进心入脑,没有真正从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没有把防范风险案件作为信用社工作的命根子真抓落实。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为突出的重经营、轻规范,重事后、轻事前,重对操作人员治理、轻对高管人员约束的“三轻三重”,导致信用社风险及案件的防控治理工作失衡,为各类风险案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提供了温床。
(二)制度执行乏力,内部管理松弛。风险及案件防控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部分基层信用社高管人员尤其是主任缺乏自律意识,丧失了岗位、工作最起码基本方针与原则,视组织赋予了权力为己出,信用社为己有,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为儿戏,集人、财、权等于一身,以个人意志代替组织原则,以个人利益代替集体利益,我行我素、独断专行,成为诱发各类风险案件的最主要原因。同时,相当数量的员工原则性差,宁肯违规违法,也不敢抵制领导的错误行为;往往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法乱纪,顶风作案,尽管各项规章制度摆在那里,但就是有规不依、有章不循,使内控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执行力大打折扣,失去了应有的约束监督作用。
(三)管理机制滞后,岗人监督缺位。农村信用社近年发生的风险案件多集中在管理、信贷、出纳等重要岗位及其人员,有的有涉赌、涉彩、涉毒、涉黑等违规违法,但由于当前信用社只注重于员工8小时工作内的表现,却严重的忽视了8小时以外的行为,缺乏必要的跟踪监控措施,对有不良倾向和苗头的员工,漠然视之,不去过问、不去关注、不去关怀,没有作为重点人员严加管束,有的长期作案而未能及时发现,反映出轮岗、交流、强制休假等管理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有的涉案信用社主任“带病上岗”,甚至被“带病提拔”,有的被多次举报、反映而得不到及时处理,反映出在高管人员的选拔、管理上存在着严重的失察、失控问题。
(四)问题查处不严,责任追究不力。有的信用社对违法违纪行为麻木不仁、视而不见,有的问题暴露之后,非但不采取及时、必要的防控化解措施,尽快尽力整改,而是欺上瞒下、隐瞒不报,能捂则捂、能盖则盖,致使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有的对案件查处隔靴挠痒、能轻则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无形中起到了助纣为虐的纵容效果;有的是领导本身就不干净,担心拔出萝卜带出泥,对员工一旦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不敢问、不敢查、不敢报、不敢惩等等。普遍存在只追究基层责任不追究管理机构责任,只追究当事人责任不追究相关环节和领导责任的问题,把案件查处“上挂三级”的方针要求束之高阁。
三、完善农村信用社风险防控及案件治理的对策建议
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借鉴商业银行规范风险治理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并与农村信用社风险案件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灵活创新,努力构建农村信用社规范、完善的风险防控案件治理体系,抓住风险点,消除风险源,从各个方面提升农村信用社风险及案件的治理防控能力。
(一)完善业务流程,加强操作风险控制。总结以往的惨痛教训,作案人员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屡屡得手,损害了客户、信用社的利益,其关键性源头是目前实行的业务操作流程缺乏严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或者说是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相适应。为此,农村信用社有必要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认真彻底的改进和完善,使操作流程成为保证业务规范开展、规避风险案件的“筛子”与“保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多方面加强岗与岗、人与人间的监督制约,同时,各项业务流程不是摆设,一定要不折不扣的、按照流程一步步执行落实。真正达到有非分之想的人不能作案。
(二)人物技相结合,提高防范水平。农村信用社应加大科技投入,对综合业务系统进行定期升级改造,加强电脑病毒及人为因素的干扰破坏,尤其是要完善系统分级授权管理和系统操作方式,加强对重要敏感交易的流程控制,提升科技避险水平和案件防控提高防控能力。加强对基层网点的安全设施建设,如建立全程监控系统,配齐配足消防器材及保卫器材。安全检查一定要坚持做到经常性、突然性、飞行式,从各个环节与细节检点防范,各种登记簿要建立到位落实到位。
(三)加大检查处置,增强震慑作用。农信社须整合稽核监管力量, 创新检查方式,拓展检查覆盖面,务必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目标,努力提升检查效果和质量。对关键部位进行重点检查,重点抓好易发风险及案件的薄弱环节、要害部位、重要业务和重要人员的隐患排查。如重要空白凭证、印鉴密押、票据审验、账务的查询核对、现金库存等。同时对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质押等业务制度的建设及执行情况要严加关注,谨防内外勾结、伪造票据,“假作废,真盗用”、“大头小尾”等各种方式的风险。对检查发现的方向案件问题,一定要后续处理工作,在逐项建立问题台帐的基础上,要拿出具体措施方案,逐项整改彻底落实,对相关责任人和负责人一定要从严追究,该内部处置的一定要处置到位,该移交司法机关一定要落实到位,决不能徇私顾面送人情,更不能毫无原则作交易,真正使有居心不良的人员不敢作案。同时,要执行检查责任追究制度,督促检查人员真正负起责任、履行职责,切实
达到风险案件早发现、问题隐患早解决、涉案人员早处置、稳健发展有保障。
(四)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人员素质。管理风险及案件未能及时被发现,反映出基层信用社人员业务能力不高、法制意识淡薄觉悟性差等系列问题,为此,作为金融企业,各级农村信用社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岗位职责、法律法规、风险防控、案件治理等方面的系统、综合培训力度,使每一个员工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树立风险意识、提高防控能力,尤其是要针对性的多组织一些警示教育、案例分析活动,通过发生在自身、身边和其他有影响的典型案件,举一反
三、追根溯源,唤起员工对风险案件危害性的认识,培养员工严格执行党纪国法行规的自觉性,使广大员工真正在思想上不想作案,为做好风险及案件的防控治理工作奠定坚实的人本基础。
第二篇:对当前农行案件防范工作的再思考
对当前农行案件防范工作的再思考
曾小兵
内容提要:农行案件的产生,不仅关系到农行信誉,而且还关系到存款人合法财产的安全,国有资产也将遭受相应的损失,同时,还威胁着农行员工的生命安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案件发生,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围绕目前的现状、案件的成因及防范对策进行讨论,以期引起各级领导重视。
关键词:案件
防范
思考
一、目前现状
目前农行的现状可概括为八种现象:一是领导重视不够,重业务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现在基层负责人可以说整天被各项任务困扰,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过问案防工作。当然谈不上拿出办法来具体理。二是用人不当,重面子、讲感情因素偏多。前几年发生在沙洋沈集农行的案件就是较为典型的个例。原分理处负责人本身疑点重重,群众反响不好,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由于存在感情因素,硬是被“带病”使用,结果酿成大祸,害人害己害国家。三是与己无关思想严重,普遍存在自已不违纪违法就行了,至于人家怎么样?自己管不着,也不想管,反正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得过且过,过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四是预防机制不健全,缺乏处置经验,由于平时没有相应的防范措施,加上心理准备不足,一旦发生事故常常弄得措手不及。五是缺乏抵抗力,不少人受外面诱惑影响,导致心理不平衡,有意无意间成了帮凶,甚至“主犯”。六是防范氛围不浓,可能是条件所限,很多地方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防范氛围,让“有病者”有机可乘。七是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麻痹思想严重。八是心存侥幸心理,认为防不防范无所谓。
二、案件成因
经过分析,案件产生的成因可归纳为八种心态:一是攀比心态。认为一些能力远不如自己的人却身居高位或待遇优厚,少数管理者只说不干,利用职务吃喝玩乐,搞特殊,谋私利;其他金融单位工资高、福利多、待遇好,对其产生极强的负面影响,由此而产生了攀比心态;二是埋怨心态。认为自己的能力才华与其目前的工资待遇、职位不相称,得不到领导的重用而产生了埋怨心态;三是消极心态。认为银行不如政府机关,不论工作干的多么突出,提拔的机遇毕竟很少,天天在柜面与客户打交道,不会有多大的出息,产生了自卑消极心态;四是抵触心态。认为现在劳动报酬实行的是绩效工资制,业绩越小,工资待遇越少,每月的收入不能足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便对银行丧失信心,对工作产生了抵触心态;五是失望心态。不能正视农行面临的经营困境,认为奋斗看不到希望,农行发展前景渺茫,年复一年看不到明显的起色和变化,而产生了心恢意冷的失望心态;六是对抗心态。认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层层管理的落脚点都是一线人员,一不小心出了庇漏,轻者罚款、批评,重者要受处分,对上级的管理产生了对抗心态;七是贪婪心态。认为现在社会上是大权的人大捞,小权的人小捞,无权的人不能捞,便利用自己临柜操作业务的职业之便,近水楼台先得月,见利忘义,见钱眼开,产生了贪婪心态;八是报复心态。认为自己提拔无希望,待遇上不去,工资收入低,前途暗淡,便对领导不满,产生了敌对和报复心态。这些消极的心态,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客观制约措施和手段,将随时可以产生重大的经济或刑事案件。
三、化解途径
农行人员既是农行内部案件的作案主体,同时也是案件防范的主体。只要集成各种积极因素的针对性化解,就农行人员素质条件而言,各类案件是完全可以防患于未然的。
一是管理者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己,让员工心悦诚服,才能对下级产生极强的感召力。“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管理者是一个单位的带头人和领路人,其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员工士气的鼓泄、干劲的高低。其中领导者清正廉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对于行风、员工的士气的根本好转起着关键性的引导示范作用。在上述种种心态的消极影响下,要营造出农行可持续发展的氛围,切实防止各类案件的发生,作为管理者就必须始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领好头,带好路,示好范,鼓好劲。同时以自重、自省、自律来激发思想意识修养的自觉内驱力;以敢于从自身做起,敢于揭露矛盾,处处发挥模范的表率作用,来塑造完善的人格,让员工心悦诚服,产生极强的感召力。“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任何一位管理者,即使才能再大,工作能力再强,如不注重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注重对员工进行案件防范与业务经营关系这种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引导,也不可能借一人之力完成事业。因此,还要要求管理者不计小节,宽厚大度,关心爱护员工,以真挚的感情影响员工,从而换取员工的信赖、换取员工的满意、换取员工对银行事业的忠诚。只有这样,才能使案件防范工作与抓业务经营工作一样不断出现新的生机。
二是创造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让员工感到处处有温暖,增强大家庭的亲和力。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政德,亦是事关员工人心向背的大问题。即使在封建社会,士大夫们也曾悬挂过“爱民如子”的匾牌。六十年代,我们国家一贫如洗,百姓若不堪言,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全国上下却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其秘诀靠的就是广大人民对国家的忠诚,靠的就是众志成城、穷则思变的精神。在当今时代,基层员工由衷希望农行发展壮大,希望自己有一个宽松、和谐、温暖的工作环境。所以,为银行事业发展、为基层员工服务、努力营造出温暖的发展环境应成为各级管理者思想和行动上的一项紧迫任务。诚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农行的经营尚未根本摆脱困境,与发达或较发达地区农行相比,不论在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在此情形下,创造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让员工感到处处有温暖,愈是困难愈能与银行卧薪尝胆、同舟共济、同心同德,使内部人员“不想作案、不能作案、不敢作案”就成为当前农行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过去案件的经验和教训来看,个别单位的员工之所以会出现与农行发展相背离的情况,往往是因为这些单位的亲和力不够、员工对单位失去了忠诚所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创造出以人为本的经营环境和营造大家庭亲和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也是在农行改革与发展中,做好案件防范工作必须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三是营造出良好的发展氛围,设身处地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增强员工的向心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对于农行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对员工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法律法规教育、道德修养教育、案件防范教育,通过强有力的政治手段筑牢思想防线;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抓好业务经营,提高员工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以此换取员工对银行的忠诚度、满意度,增强农行员工对职业岗位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广大员工真正想为农行所想、急为农行所急、做为农行所益。随着农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员工的思想异常活跃,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可能随时发生。因此,必须正确应对,化解矛盾,变各种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出发,不断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把员工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装在心头,尽最大努力解决基层员工的切身利益问题,让员工在温暖的环境中看到农行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希望。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忠心耿耿地为农行开展工作,竭尽全力地去抵御和克制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才能更好的遏制各类违规违纪案件的发生。
四是完善考核机制,积极倡导团队精神,增强干部员工的凝聚力。衡量一个单位的经营和改革是否取得成效,最重要的标准即为员工的积极性有否得到充分发挥,经营效益有否大幅度增长,员工收入有否大幅度提高。但应该看到的是,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农行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在一些单位还存在着不论地区经济环境、不论单位的经营基础和现实条件、不论员工是否尽心尽力而采取不加区别,一刀切,一个标准,对其各项经营指标进行统一考核,予以兑现工资待遇的不尽合理问题,以致一些单位各自为战的势态兴盛,团队精神骤然弱化,收入差距日趋拉大,饥饱不均的现象明显凸现,干部员工的凝聚力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受到极大的冲击,在一定的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农行经营的安全和稳定。比如不当的绩效考核会在辖内机构之间引起不良的连锁反应,同样的吸储和开展银行业务,只因地区间的经济环境差异,而不同行际之间所得的实际收入差距较大,同一个系统、同一样的干部员工、同一样的劳动付出,欠发达落后地区员工的个人收入与经济发达地区员工的个人收入相比却有天壤之别,有的直接导致一些员工为达到提高收入的目的,采取虚增业务量等非正当手段来实现增储的任务,这种不正之风如果继续蔓延下去,最终就可能会演变成为经济案件。因此,在制订考核机制和考核标准上要实事求是,既要统筹考虑、协调发展,又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以强有力的团队精神,使员工在争先恐后的氛围中看到银行发展的希望,从而增强干部员工的凝聚力,创造出更大的业绩。
五是实行人性化制度管理,变他律为自律,强化干部员工的自我约束力。变他律为自律,是一种自觉的约束行为。要发挥干部员工职能、自觉履行责任,就必须提升案件防范工作在经营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实际出发,实施人性化制度管理,从根本上消除管理乏力、信息不畅、监督不力的不利因素,通过总结近年来案件防范工作的经验,力求改变旧的传统观念,倡导在坚持制度法规的原则下的人性化管理,大力弘扬正气,用表彰激励的手段推动案件防范。在积极探讨案件防范工作的有效途径时,应充分体现“五性”。一是有效性。以人性化制度的内部控制措施和程序必须保证法律和规章在各个部门和所有员工中得到充分的遵守和执行,让员工自觉地抵制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审慎性。从各个环节上严格控制道德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围绕着防范和控制风险这一目标来设置和实施。三是全面性。内部控制程序的措施必须渗透到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部门和岗位,并真正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四是及时性。根据不同的形势和任务,适时调整、制订应对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的有力措施,防范于作案先人一步。五是执纪权力的独立性。明确监督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其具备执规检查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以最大限度地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不给作案者留有任何可乘之机。
四、防范对策
坚持查防并举、预防为主,确保不发生任何案件,是农行始终追求的目标。为此,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制约体系,加大警示、打击、惩处的力度,是防范各类案件于未然的有机整体。一线柜员、业务主管部门乃至再监督部门既是发案的不同部位,又是案件防范的三道防线。只有以人为本、层层设防、全方位地构筑防御阵地,使全体干部员工“不想作案、不能作案、不敢作案”,才能有效地防范和杜绝各类经济案件。
一是营造良好的案件防范环境,使员工不想作案。要强化“防范就是经营效益”的观念,在大力抓好业务经营的同时,抓好内部控制和案件的防范工作。对此要抓好两个责任落实:即领导责任落实、检查责任落实。各级领导、各业务部门要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纠正,发现违规违纪的要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对在检查中该发现的问题而不能发现,或对已发现的问题视而不见、查而不报、查而不究的,要坚决追究检查者的责任。同时,尽可能地为员工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创造应有的条件,使员工看到希望,产生动力,通过对比算帐,使员工感到冒着丢掉农行饭碗的风险去作案是不划算的,从而不想作案。
二是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体系,使员工不能作案。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把制度执行、制度监督、岗位制约作为案件防范的重点,可以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贯彻执行提供保障,可以对各个重要的环节、岗位实施有效地监督。在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的思想、行为、家庭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一些不适合在重要岗位工作的人员该调动的要调动,该调整的要调整,对那些在思想、工作、生活上出现异常现象的人要采取果断措施,落实严格的教育监管机制,及时发现管理上的漏洞、操作程序上的隐患,通过及时修补和完善弥补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严密地落实各项规章从而使员工不能作案。
三是加大打击惩处和警示教育的力度,使员工不敢作案。巴林银行倒闭的事实已经说明,一个人搞垮一个银行并不是神话,轻者使经营混乱无序,重者使企业走向倾覆。国内银行发展到今天,已经愈发成为一个结构庞大,功能复杂的经济实体,但一些单位伴随而来的管理粗疏、制度松懈、处罚不严的顽症至今仍未得到根治。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如果对违规违纪者迁就姑息,就药者就得不到惩戒,后人就得不到警示,那么违规违纪、贪赃枉法就有可能前赴后继。因此,让每一位员工具备为银行事业负责,为自己人格负责的职业精神和道德品质,是从严治行、依法治行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对侍机作案者严正警示的关键所在。“小过不戒则大过必生”。对各类经济案件或苗头性问题,只有做到发现一件,严肃查处一件,不断加大打击和惩处的力度,才能产生以儆效尤的作用,震慑一些试图作案的人不敢作案。
(作者单位:农行荆门象山支行)
第三篇:对有效防范金融案件的思考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金融系统在内控机制建设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制度规定,防控能力也有了一定增强,对防范金融犯罪、降低发案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各类金融案件仍不断发生,对金融行业的改革发展带来了严重隐患和严重影响。因此,加强金融业防控体系建设,有效防范金融案件发生,是当前金融行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防控机制,从制度上预防金融案件发生
建立健全完善的防控机制,是有效防范金融案件发生的重点。一是加强法规制度建设。要从建立完善法规制度着手,完善金融立法、建立内控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形成完善的内外上下防控网络,使犯罪分子无空可钻,达到有效防范金融犯罪的目的。二是强化内部管理。要从落实内控防范工作责任制着手,建立岗位责任制、风险控制制度、轮岗交流和强制休假等制度规定,加强跟踪检查、注重防漏堵缺,即时发现和解决隐患,有效防范案件事故发生。
二、建立健全教育机制,从思想上预防金融案件发生
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机制,是有效防范金融案件发生的根本。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要从提高金融员工的思想认识、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着手,加大培训学习力度,加大人员管理力度,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努力解决员工思想上的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让员工轻装上阵,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二是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线。要坚持开展经常性思想教育活动和形势教育活动,突出法纪法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勤政廉政教育和“新三观”教育等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法纪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努力构筑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增强自律自控能力。三是建立警示教育制度。在坚持开展正面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以活生生的、血的案例警示员工要遵规守纪、要从严要求、要注重学习教育,从而正确对待“政治关、权力关、金钱关、享受关、亲朋关”,树立立党为公观念、大局观念、群众观念和法纪观念,不断提高遵守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三、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金融案件发生
建立健全制约监督机制,是有效防范金融案件发生的关键。一是规范权力运作。要通过实行职权分解,加强对人、财、物等重要岗位的控制管理和实行权力运作公开等制度规定,加强对权力的制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避免形成大权独揽和超权、擅权、专权、以权谋私等行为和问题,使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受到广泛有效的监督。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通过落实“一岗双责”,完善集体决策机制、健全党内民主监督机制,保障同级党委、纪委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四是建立完善集体决策机制。要对干部任免调动、项目建设和大额资金使用实行集体研究、决策,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杜绝暗箱操作和个人说了算等问题。五是实行行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民主监督制度,引导职工群众参与管理,发挥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促进领导干部及重要岗位人员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管理。
第四篇:对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风险防范的思考
对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风险防范的思考
全省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2948个,遍布14个市、76个县(市、区)和所有乡(镇),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农村信用社已经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在农民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用农民的话说:“农村信用社是我们农民自己的银行。”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发放农户小额贷款为主的农村信用社也培植了一批优质客户。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单笔资金的需求量大大突破了信用社的原有贷款规模,为了抓住这批优质客户,农信社也正突破原有模式,开始抢滩大额贷款的发放与管理。由于在大额贷款管理方面的先天不足,农信社的大额贷款风险日益凸显,成为农信社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成因。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由于对象、额度、方式、期限等方面的特殊性,风险特征有明显特异,从维护金融安全和维系信贷资金运转看,大额贷款风险防范具有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管理现状
(一)大额贷款收息率高,到期回笼率低,隐形风险大。笔者所在的新邵县农村信用联社从2007年开始就把辖内的大额贷款全部统归联社营业部管理。现有大额贷款11户15笔,贷款余额为2860万元。这些贷款除一笔贷款是原来历史形成的不良贷款,其余都是07年以后的新放贷款,现有3笔380万元形成了不良,除一笔贷款现不能正常还息,其余无利息结欠情况。但贷款风险主要来自于贷款本金的损失。到期回笼率是衡量贷款质量好坏的主要标志,贷款回笼率低说明贷款质量较差,贷款沉淀的风险较大。截止调查日止,该社大额贷款到期回笼率约为83%,与湖南省农村信用联社要求的新放贷款到期收回率有明显的差距,其风险显而易见。因此在大额贷款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贷款项目的跟踪监控,防止被眼前高收益蒙蔽了对大额贷款长期风险的正确判断与决策,从而引发大面积的贷款损失。
(二)、限制性行业贷款占比过高,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背道而驰,行业集中性风险日趋显现。从产业结构看,大额贷款发放对象主要集中分布在造纸行业、房地产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工程承包,其中造纸行业占比28%,水泥及水泥制品行业贷款余额占比24%,这些行业受国家政策影响大,政策风险明显。从贷款时间看,贷款期限在一年左右的比较集中,中长期贷款较少,贷款到期时间相对集中;从贷款资金支付形式上看,以货币资金方式发放的比较集中,按照“实贷实付”原则用信用中介工具和其他衍生信贷手段支付的较少。
(三)担保形式单一,对客户的第二还款来源估值存在偏差。目前,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一般有房屋、不动产和其他资产抵押、担保公司担保,价值认定由国家指定评估部门认定。农村信用社一般按照一定比例确定贷款额度,比如我县规定的最高比例是抵押物评估值的60%,比较偏重于贷款形式上的规范性,对担保物的风险性、可变性预估不足,评估价格抬高的可能性大。目前,评估机构管理不规范,按房地产的评估价格收取佣金,评估费用由借款人承担,所以评估时评估公司往往根据借款人的意愿来确定评估价格,一般情况下是抬高抵押物价值而忽略了房产的实际价值,这样就增加了抵押物不足值的风险。
(四)贷后管理形式有局限。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对大额贷款贷后管理有具体规定和要求,在贷后管理中,随着信贷管理系统的全面上线,农村信用社也明确了贷后管理责任人。但是由于信贷人员不足,在贷后检查中信贷人员对借款人经营情况进行了简单的调查了解,收集了相关报表资料但报表的真实性无法得到有效的验证,部分企业甚至不能及时提供报表,所以信贷人员只能履行了形式上的贷后检查职责,对借款人当前风险状态难以作出科学的判断,即使在贷后检查过程中发现了信贷资金隐患,也很难采取有效措施。
二、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风险成因
经济风险决定金融风险,信贷风险是金融业最大的风险。从目前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经营管理现状分析看,大额贷款风险的主要因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政策风险。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导、宏观控制为补充的经济运行模式,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问题,我国经济金融领域潜在的经济产业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方面的矛盾客观存在不断发展,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财政金融稳定的总趋势,必然会出台相关政策调整经济运行状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果,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农村信用社信贷经营质量,有时会诱发信贷风险。比如今年政府出台文件对房地产贷款和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整顿。
(二)经营管理风险。经济运行是一个有条件的、持续的、变化的过程,由于经营投资者经营管理能力上的差异性和市场条件的不均衡性,实体经济的经营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人决策、判断、管理潜能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在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的客户,大都具备了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但是由于所处环境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具备全面的风险识别能力,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经营情况的好坏,最终会影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形成。
(三)市场波动风险。有产品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风险。由于生产制造成本是刚性的、固定的,而产品价值是预测的、可变的、波动的,所以任何实体经济都面临市场波动变化风险。市场波动变化将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经营效益,致使实体经济经营状况恶化,导致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形成信贷风险。据调查分析,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形成的历史信贷包袱,有80%以上是因经营状况恶化导致停产停运、倒闭破产原因形成的。
(四)借款人道德风险。广义的道德品行衡量标准是国际公认的“5c”标准,狭义的道德品行衡量标准主要是诚信度、人品等。由于人的生活标准和接受社会影响不同,道德观念差异大,价值形态各有不同,人的道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据统计,目前金融业形成的不良贷款中,由于道德风险原因形成的占有一定比例。
三、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风险防范建议
针对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管理运行现状和风险成因,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应采取以下措施防范化解风险。
(一)加强信贷人员培训,提高风险识别水平。信贷人员直接负责贷款业务的调查和审查,是控制大额贷款风险的基础力量,信贷人员执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与信贷业务质量直接关联。各级联社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信贷人员业务培训,重点培训如何识别防范信贷风险和法律专业知识,提高信贷人员专业素质和风险识别能力。对客户经理实行资格准入,可以考虑只有通过银行业相关从业资格准入的才准予从事大宗信贷业务。同时,在贷款责任终身追究的情形下,信贷员要敢于对领导说“不”。对于领导的错误决策,违规行为,我们的员工要坚持规章制度,坚持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
(二)创新信贷管理流程,强化内部监控管理。目前,农村信用社要完善信贷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大额贷款发放流程,明确各层次各环节人员责任,着力解决责任不明确、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强化大额贷款适时监控,实施全流程管理;建立价
值认证评估机制,县级联社应成立专门委员会,对抵押物品进行价值认证,合理确定抵押物品价值,不过分依赖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要有自己的一套适合当地实际的评估体系。同时,严格按照银监局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强化贷后管理,切实完善实贷实付,加强信贷资金流向监控,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
(三)拓宽社会信息来源,严把信贷准入源头。人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的人,贷款客户的品行和经营信息在社会上总会有“烙印”。农村信用社应建立辖内客户信息库,对辖内客户建立个人经济信息档案,全面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同时,要善于利用人民银行的征信管理系统查询个人及企业的信用状况,对失信个体及企业实施一票否决制,加快信用体制建设,杜绝劣质客户流入农村信用社。
(四)注重第一还款来源。第一还款来源不仅是借款户自身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且是信贷安全性的核心保障。贷后风险管理中必须把动态掌握客户的第一还款来源作为最核心工作,增强对其发出的风险信号的反应能力,客户的第二还款来源虽然重要,但它只能作为银行债权受偿的第二重保障,不应该把它放在债权受偿的首位。鉴于此信用社应建立信贷客户第一还款来源风险信号识别和反应的责任追究制,凡因思想麻痹、工作不到位,导致信贷企业第一还款来源风险预警信号漏损,给银行造成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应当从严追究。
第五篇:支行关于如何加强贿赂案件防范工作
支行关于如何加强贿赂那案件防范工作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
23年来,支行案件防范工作取得了辉煌成果,但案防任务仍然艰巨,形势不容乐观,同时也隐藏着很多的隐患。主要表现在:一是多年不发案,使管理层和员工在案件防范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侥幸心理;二是对案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三事多数员工认为自己年龄偏大,将要内退,不会出现问题的。正因上述存在的问题,支行案防任务仍然艰巨,形势不容乐观,为此,我行认真贯彻落实凯里分行党委、纪委的工作部署、严格按照凯里分行案件防范工作要点及方案,抓深、抓细、抓落实、抓成效,切实将案防工作,将岗位廉政教育活动融入重点业务风险环节进行控制,努力实现支行“零案发”的目标和“两个责任制”的贯彻落实与全行业务健康协调发展。深化岗位廉政教育,有效防范贿赂案件的发生,我行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深入开展案防工作。认真组织开展案防分析会,对存在问题进行逐条点评、剖析、防控风险隐患,明确案防工作重点。一是要求部室根据支行案防工作要点和工作方案,将案防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相关岗位和人员,从根本上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二是要求部室对总行确定的“六个风险点”进行风险防控,加强对“六个风险点”等重要风险环节管理;三是对风险问题列入整改重点,加强管理,确保安全。
(二)构建案防“五项机制”。一是加强部门负责人案防意识教育和责任机制建设、确保各专业案防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实行严格的业务流程内控管理机制,夯实案防基础;三是机构客户经理和支行管理从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十二条禁令” ;四是建立预警和问责机制,加大对失职行为问责追究力度,确保防范于未然;五是完善案防教育机制,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三)建立常态内控案防排查机制,确保责任人履职到位。检查组织方式:支行组织,按季进行一次,每年至少4次现场检查。
检查内容和重点:一是六个风险点防控治理等业务制度执行情况;二是支行案防管理及责任制落实情况;三是内控案件防范工作自查情况;四是组织参加警示教育活动情况;五是对支行重要岗位员工职业操守管理和行为动态排查情况。
(四)预警和问责,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及时将日常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或检查中发现的隐患问题向本行领导和上级行汇报,切实做好风险预警工作;二是逐步建立健全员工违规操作处罚档案,定期通报违规违章情况,做到“警钟长鸣” ;三是对经常违规违章、屡查屡犯的从业人员及部门负责人及时提出调整建议;四是将案防考核结果纳入部门和负责人考核体系。
(五)加强案防文化建设,着力将案防工作融入到业务发展中,努力实现员工由“被动案防”向“主动案防”转变,是从业人员达到“不敢作案、不能作案、不想作案”的境界。
工商银行支行 2011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