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梯形概念优秀教学片断(范文模版)
优秀教学片段“梯形”概念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具有某些相同的属性,其中有一个对象还有另外某个属性,从而推论出另一个对象也可能具有这个属性。它是一种根据事物的相同点,从已知到未知,探求新知识的方法,非常便于学生发现、理解和生成新的数学概念,扩大认识成果,启发学生认知。
例如在教学“梯形”概念时,“只有一组对边”和“一组对边”有何不同,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呢?
首先,引导学生比较“老师会用筷子吃饭”和“老师只会用筷子吃饭”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学生认识到,“会用筷子吃饭”就是说老师除了会用筷子吃饭外,还能够用其他的东西吃饭,比如勺子、叉子等等,而“只会用筷子吃饭”就是说老师除了筷子,就不会用其他的东西吃饭。这样,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了“有„„”和“只有„„”的区别。
其次,理解“梯形”的概念,并把它与“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进行对比。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认识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有两组对边,但是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都要平行,而梯形的两组对边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另有学生补充,如果不强调“只有一组”的话,那两组对边平行时我们也可以说其中有一组对边平行。这样,学生对于梯形的概念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为了认识和解释某些数学概念,我们往往可以找出另一种和它相似的事实或原理,然后通过类比推理进行说明。类比推理可以把未知的变成已知的、深奥的变成浅显的,这有利于学生根据数学概念之间的相似点去认识新的数学概念,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第二篇:“梯形面积计算”教学片断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片断
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找错、议错、辩错这一动态的过程,生成的知识、技能就更牢固。由于这种学习是学生自发产生的,所以经常会出现激情四射的场面。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片段:
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在学生掌握面积的求法后,让学生求解这样一道题:一个梯形上底是4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2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根据数据列式计算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学生一般列式为:(4+5)×2÷2=9×2÷2=9(平方厘米)。可有一学生却列式为:4+5=9(平方厘米)。
(显然他的列式是错误的,我正想纠正他,可转念一想,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错误资源。于是,我及时调整预设方案,让这个学生把解答过程抄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列式的想法。)
生:“我发现梯形的高是2厘米,计算面积时又要除以2,乘以2和除以2可以互相抵消,实际上就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
学生们听他这样一说都楞住了,觉得他说得有理,我抓住机会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
生1:我觉得挺有道理,这样做计算起来简便; 生2:我觉得不应该这样做,虽然计算简便了,但求的只是上下底的和,不是求的梯形的面积;
生3:这道题的高正好是2,如果高不是2,就不能这样做了; 生4:不管高是几,都不能这样做; 生5:这样做不符合题意; ……
最后经过一盘讨论,形成共识:如果这样列式,求出的是梯形上下底的和,不符合题意,但凡是高是2的,列式后计算是可以按这位学生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解梯形面积的透彻理解,更培养了学生从小养成时时处处不忘求异创新的良好习惯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面对学生生成性的错误,老师没有责怪,而是倾听、微笑,让学生心存一份美好的感觉,满含鼓励,接受心灵的引领,学习的信心由此倍增,抬起了头。有人说:“孩子是没错的。”是的,孩子有错也是美丽的,孩子的错是有价值的,学生的错是一种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是无法设计和预设的,只要我们老师善于调控,站在新课程的视角给“错”重新定位,挖掘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发现错误是多么的美好。学生不出错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不出错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不能早早吹响比赛结束的哨声,相信给他一束阳光,定会还你一片灿烂。只有基于这种理念,教学才是活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第三篇:将相和优秀教学片断
《将相和》优质课教学片段及评析
【教学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将相和》这篇课文是由哪几个小故事构成的?
生:由三个故事构成,第一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第二是蔺相如立功,职位高于廉颇第三是廉颇很不服气,知道了蔺相如的想法,负荆请罪
师:这三个故事能不能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生:第一个故事是完璧归赵
师:(板书“完璧归赵”)这个“璧”字要写得上大下小,下面是个“玉”从字形上看,“璧”就是什么?
生:“璧”就是玉
师:在文中指的就是——
生:和氏璧
师:第二个故事是什么?
生:渑池击缶
师:有没有同学有补充或有自己的见解?
生:我觉得是渑池会见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课文第11自然段说:“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师:你真会读书,这样说更准确一些(板书:渑池会见)第三个故事,那位女同学说是负荆请罪,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板书:负荆请罪)“荆”不是草字头,而是立刀旁这篇课文很长,同学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些词语来概括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是因为什么“不和”,又因什么而“和”了呢?思考一下,然后自己小声说一说,注意把语言组织通顺
【点评】这个片段的教学体现了“简约而不简单”的特点:第一,整体把握,巧妙周全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固然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但是文本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句、段、篇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来实现的,所以把握、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是必不可少的胡老师在引导学生初读感知文本全貌的基础上,依据文本的结构特点,提出“课文是由哪几个小故事构成的?”这一问题,引领学生潜心读书,捕捉文本要点,梳理文本脉络,进而以“能不能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是因为什么不和,又因什么而和”为抓手,体悟文本这几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敏锐地洞察出作者的行文思路,透彻地领悟了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第二,学法渗透,自然无痕“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这是所有教师应该树立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方法上有所凭借,从而不断获取新知识哪怕他们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也能自主地学习、成长,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教学中,胡老师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适时设问:“这篇课文很长,同学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些词语来概括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引导学生归纳、梳理方法,这样就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和指点学生阅读方法有机结合了起来,自然而然,巧妙无痕,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第三,生字教学,取舍得当在这个环节中,胡老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了学生易于书写错误的“璧”和“荆”这两个生字(“璧”易错写成“壁”,“荆”易错写成上下结构)进行教学,教法灵活而自然,凸显了汉字的文化特点,使得学生在音、形、义整合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生字的认知组块当然,如果能挤出时间,趁势让学生描、临,那么生字教学就更为扎实了
【教学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然后在书旁空白处作些简单的批注
生: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聪明,以国家为重
师:你从哪里读出了这些?
生:(读第9自然段)蔺相如如果不聪明的话,他肯定听秦王的话,等着典礼的那一天,然后用和氏璧跟秦王交换城池
生:我从第13自然段看出蔺相如的机智(生读第13自然段)因为蔺相如特别忠诚,他看到秦王侮辱赵王,也要侮辱秦王,所以叫秦王击缶
师:我没听出来他特别生气谁愿意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句话?(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他读得有声有色
生:我还看到了蔺相如的正义感,他看不惯秦王一直欺侮赵王,他很聪明,会还击 生:从这段蔺相如说的第二句话中,我还体会到他的勇敢
师:带着你这样的感受,读一读(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跟您拼了”这个“拼”字写出了他的勇敢、机智那么,蔺相如的勇敢、机智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生:我从第8自然段看出来的(读)我从这里看出来,蔺相如心很细,如果我是蔺相如,绝对看不出来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所以,我很佩服他
生:我从“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这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的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看出蔺相如的勇敢,他不怕自己死,为国家着想
……
师:她的朗读让我感觉到,此情此景就在我的面前这样的语言,这样的动作,就刻画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除了机智、勇敢,你还发现蔺相如哪些品质?
生:我觉得蔺相如还是个大人不计小人过的人廉颇瞧不起他,蔺相如职位比他还高,这句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他并没有怪罪廉颇
师:他是怎么说的?
生:(读句子)“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师:我们通过体会人物的语言,感受到了蔺相如的特点下节课,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体会廉颇的特点,从而领会生动的语言描写能够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
【评析】这个环节的教学,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其一,把握整体,聚焦部分《将相和》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在高年级,这样的长文究竟如何来教呢?胡老师的处理策略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范例胡老师在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以课后习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这个问题为探究的话题,一下子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了课文的重点句段,凸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其二,自主读书,感悟文本我们看到,胡老师坚持“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观,把自主读书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一条主线,既给予学生充分的“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静思默想的时间,使得学生对文本了然于胸,积蓄了对话的资本;又给予学生“口而诵,心而惟”放声朗读抒情的机会,使得学生深入领会了文章的情感,触摸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学生在自主读书的实践中,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理解肤浅到理解深刻,实现了由“感”到“悟”的飞跃
其三,尊重文本,彰显价值每一篇课文都有其自身的秘妙所在,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承载着自身独特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学内容的择取一定要彰显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我们欣喜地看到,胡老师没有在言语内容上兜圈圈,而是把文本作为“例文”,发掘到了本文的“独特的这一个”——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当中描写人物语言的句段,体悟课文的言语形式,体现出了语文的独当之任,从而确保了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当然,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如果胡老师能再向纵深挺进一步,抓住蔺相如和秦王“言语交锋”以及说服众人的重点之处,点引学生深入玩味人物语言,不仅关注人物说了什么,还去关注人物是如何说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那么,就会让学生既在“得意”中“得言”,又在“得言”中“得意”,从而促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第四篇:教学片断评析
针对下面两位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围绕“古诗教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案例一:有教师上柳宗元的《江雪》这篇课文,将整首诗翻译了一遍:“很多很多山上没有鸟飞了,千万条道路上见不到人影。只有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披蓑衣的老头,尽管天下着大雪,江水冰冷,但他还是一个人在钓着鱼。”然后问学生“懂了吗”。
案例二:有位教师这样给学生讲解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董大是唐玄宗时候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叫董庭兰。他要离开朋友们到别的地方去了,诗人高适写了这首诗送他。曛,是傍晚和昏黑的意思。太阳下山了,天空布满黄云,北风吹着,大雁飞着,白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庭兰啊,别发愁,别担心在前面的旅途上找不到自己的朋友。你的琴弹得这样好,你的名气这样大,天底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答案:两位教师在实施古诗教学时,只是着眼于古诗语言:含义“的把握,而未能将着眼点放在诗歌”意蕴“的品味上,这样的诗歌作品教学在内容上与语言教学没什么差别,所谓的”文学欣赏“根本无从说起。(言之有理即可)
1、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台湾蝴蝶谷》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喜欢祖国的宝岛台湾吗? 生:喜欢。
师:在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有美丽的蝴蝶谷,大家听说过吗? 生:没有。
师:那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台湾蝴蝶谷》这一课,咱们现在就一块去认识这个闻名世界的“蝴蝶王国”,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蝴蝶谷是怎样的景象。【课件演示】美丽的蝴蝶谷(生看画面)
师:景色美不美? 生:美。(异口同声地说)
师: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生读)
【问】你认为这位教师的现代媒体使用恰当吗?请加以评述。答题要点:
该教师没有合理使用教学媒体,以致于在教学中无法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2)教师采用先欣赏画面,再读文字的方法,以画面帮助理解文字,课堂看似热闹,实质上没有让学生充分感悟,没有引发情感共鸣。(3)画面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
1、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含义,了解景物特点,并展开合理想象,掌握运用对比手法显示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总-分-总”的表达方法。
(2)通过对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的感受,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情感。
(3)着重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对优美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试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
1、答题要点:
(1)本课教学目标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整合;(2)目标表述不够清晰、到位,有的表述语言不够准确;(3)目标具有一定的操作性,部分目标不容易测量。
2、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 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一曲《朋友啊朋友》 请你综合评述这个教学过程。评述要点: 优点:(1)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3)加强了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各3分)
不足:投影使用时机过早,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
案例】下面是周益民老师教《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的一个片段。师: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充满着知识,充满了科学的奥妙。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受 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
师:哦,那就是说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学课本了!啊,谢谢你,你打开了
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讨论: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本语文课本,当你看到树木的时候,就会想起“木”字。我们倚靠在大树旁,不就是“休”字吗?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小燕子是音符。《燕子》中写道:停着的燕 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生:我也认为是音乐课本。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哗啦啦地往前跑,像在 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空中,小鸟在赛歌,那是民族唱法,“自在娇莺恰恰啼”嘛;林间,野兽在狂吼,那都是摇滚。(生大笑)
生:我认为是美术课本。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山川田野,鸟 兽虫鱼,都是画上的景观。
师:好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诗:云是天空的画。
生:我不说课本了,我认为大自然是一本童话书,一本用绚丽色彩描绘成的
童话书。一年四季,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春天的童话是嫩嫩的,夏天的童话是碧绿的,秋天的童话是金色的,冬天的童话是雪白的。师:好浪漫的想象啊!
师:同学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又美妙,打开它,你就会感受到它的魅力。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它还会是数学课本、体育课本,甚至舞蹈课本等等。就像我们心中各有一种大自然的色彩一样,我们只要用心阅读,也同样会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大自然课本。
【问题】试对上面的教学片断进行评析。
答案
周老师的课是家常味很浓的课。看了这个片段,我仿佛感到老师不是站在台
上,甚至也不是在学生中间随意走动,而是和孩子们围坐一圈,闲闲地叙,淡淡地笑——漫谈、朗读、解句——于恬淡从容的氛围里,教学流程如一幅绿意浓浓的画卷,在谈话间次第展开。这节平常课是和孩子一起创作的“家常菜”,是真实朴素,平常普通的味道,然而却是一天也不能离开的真正有营养的米饭,而不是钙片、维生素之类的“补药”。
“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一句聊天式的问话,不自觉成了供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创造的“抓手”。学生自我开掘,畅所欲言,诗中的声音、色彩,成了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声音、色彩;诗中的早晨、黄昏,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的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
周老师“原生态”的课堂就是紧紧围绕“学生”二字真实自然地教学,轻松找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也打开了孩子手中的大自然的课本。
(一位老师在执教《春的颂歌》时,请一位学生评价另一位学生的读书情况。)师:你说说他刚才读得怎样?
生:读得不错,声音洪亮,字音都读得很准,但是,没有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师:你的评价很到位,那你能不能读一读呢? 生(很肯定地说)我不行!
师(略迟疑)那好,你推荐一位同学读读。
请结合新课程理念,评析这位教师的做法。你遇到这种情况,将如何处理?
答:位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稍显呆板缺少感情,学生的第一次回答是十分精彩的,作为 教师应给以高度一点的表扬,这样可能会增强学生对于回答好下一问题的自信心;对学生很肯定自己不行的回答,老师没有及时鼓励他试一试,而是略迟疑后直接采取了下下策——让他推荐一位同学读读新课程理念第一点内容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这为位学生在之前展示了自己具有一定的理解、评析能力,老师更应鼓励他培养朗读、表现自我的能力。
《妈妈的爱》教学片断:
师:这首诗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小节?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二小节。
师:你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吗?(该生试读后,其他同学评议,小组内练读。)师:(再指一名同学读)你读得太感人了,介绍一下经验吧。
生:读着读着,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有一回我高烧不退,妈妈赶紧送我去医院。医生说很危险,妈妈紧紧搂着我哭了,边哭边说:“这该怎么办,这该怎么办?”
师:我听出来了,原来,他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角色,才读得这么好的。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 答::《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前提下,让他们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表达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发展,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使课文内容及所蕴涵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得到延伸和拓展。
第五篇:片断教学(本站推荐)
片断教学
1、集齐小学三四年级的语文课本和配套教参
2、看课文和教参(先粗看课文,熟悉内容。接着看教参,把文章的线索抓出来,分清课文属性(说明的、写景的、写故事的。。)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那篇课文,看了教参知道课文主要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作者是从海水、海底、海滩三方面进行描写)
3、了解课后问题和单元导读
课后问题都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时候也是文章的线索,比如我考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完全出乎意料,是故事性文章,之前没备过。写教案时我就从课后习题入手,有一道课后题:找出父亲的情感变化。于是,我回到课文中找出“失望”——“坚持”——“希望”这样一条情感线索作为我片段教学的主干。课后的另一道题是对父亲外貌动作语言的分析,因此我又根据这道题,精讲线索中的“坚持”。
单元导读的作用是了解这个单元整体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比如父母的爱、热爱大自然等,这样你的教学就不会跑偏。
4、时间充裕的话可以看看教学实录和优秀教学视频(你可以这么做:先看教学实录,觉得不错,再在网上输入该授课教师的名字,看视频)
5、套路
一般考试分为从新课开始的片段教学和选取文中一两段的片段教学
新课:a你的导入(可用多媒体等)+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课文中讲了些什么(可以换多种说法,目的:引入课文)+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伸出小指头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目的:你板书时,让学生也有事做,避免冷场)+自由读课文(提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不明白地方划线与同桌讨论)
b 生字词处理,一般处理字音和字形(大家都读得很好,那么老师想课文中的生字词一定也难不倒大家,目的:过渡到生字词)
字音:开火车,读字音,教师点评,准确记字音(假装一个孩子读错,师说:老师听到你这个音读的不准,大家说应该读成。。对了,来,你再来读一遍。目的:体现老师的作用
点评完,师说:你们来说说读准这些字音要注意些什么呢?你可以自己YY答案)
字形:这两个字是我们这课要学习的生字,谁来说说你是如何记住它们的?自己YY答案
处理完字音字形,师说:我们知道字词都有自己的意思,要是将它们放入课文中,读起来就更有滋味了,对吗?
目的:从字词处理过渡到再次读课文
c默读课文(提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读完,师问:你们读懂了什么。生答:读懂了。。(即前文提到的线索)
d精讲线索中的一点(那作者是怎么描写。。的?我们再来读一读)
师问:你有什么感受?生答:美丽,雄伟。。
师问:那你是从文中哪里体会到的呢? 生答:原文中的内容
师问:你可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生读:。。(红色为必问问题,注意问法)
e评价读师问: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啊?生:没把。。感情读出来
师问:那你能读好吗? 生:能。读。。
师问:读得真好,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见到了。。
师问:听了两位同学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想不想听呀?
师读(目的:出现范读)
f齐读
用以上相似方法处理其他1-2个句子后。师问:看来大家对课文都有独到的体会,现在谁想为我们读一读呢?假装有好多人举手
师说:哇,这么多小手都举了起来,那就一起读一读吧(目的:出现齐读)
g合作读
师说:同学们刚才都读得很有感情,这样吧,我们一起来合作读,老师读前面三句。你们读后面三句!
比如《桂林山水》师:漓江的水真绿啊!生:绿得。。
师:漓江的水真平啊!生:平得。。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
h引导想象结课
师说:如果你是课文中的。。你会想说些什么呢?或者假如你是。你会想做些什么呢?
学生发言。。
教师指导学生将想的写下来。
读、说、想、写结合 i 板书用心
玩点小花样
比如我在设计板书时 主板书是
地震中的父与子
“失望”——“坚持”——“希望”
我最后用一个爱心把“失望”——“坚持”——“希望”给圈了起来,体现本单元所体现的父母之爱
PS:处理具体句子时还
可
以
运
用
这
些
方
法
:
去掉这个字、词好不好(目的: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
换成某字、词好不好(目的: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用文中出现的关联词造句
仿写
填空式问答 另外注意多表扬啊,讲课激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