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教案(共5则)

时间:2019-05-13 17:0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教案》。

第一篇: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教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

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

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

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

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

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

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

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

了这篇记和诗。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俨然()阡陌()垂髫().....

便要还家()刘子骥()诣()...

3、重点词语释义。xkb1.com

为业:缘:夹岸:杂:鲜美:

异:穷:舍:豁然:开朗:

平旷:属:怡然自乐:悉:所从来:咸:问询:先世:妻子:邑人:不复出焉:焉:

间隔:皆:叹惋:延:语告:不足:既:志:诣:如此:遣:欣然: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

6.特殊句式

二、初读课文,发现桃花源

读课文,将文章第2、3段其中的一段翻译在下面。

三、再读课文,走进桃花源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二)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幸福在何处?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四、熟读课文,访问桃花源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再寻桃花源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自主练习】

(一)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23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亦不详其姓字详:__________2既醉而退既:__________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B.因以为号焉以乐其志

C.或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D.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

9.‚传文‛中的‚,‛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10.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11.翻译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

【当堂检测】

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

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

参考答案

(自主练习)

1、①沿着②整齐的样子

2、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

闻③怡然自乐

4、C5、活动、穿戴、心情

6、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7、①知道,详细地知道②已经

8、D

9、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性嗜酒环境箫然不蔽风日

10、‚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1、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要求理解(一字一句的意思)

(当堂检测)

1、陶渊明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①感到诧异②详细③走尽④计划⑤到、谒见⑥实现

4、①古:妻子儿女今:妻子;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无出路的境地②古:交错连通今:邮电和运输业的总称③古:更不必说今:表条件的连词xkb1.com

第二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教案

《杜甫诗三首》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情展示,阳光参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习重难点】

1、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2、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复习导航】

一、基础积累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2、背诵诗歌。

3、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

4、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

(2)决眦入归鸟 眦()(3)白头搔更短 搔()

(4)浑欲不胜簪 簪()

(5)老翁逾墙走 逾()

(6)三男邺城戍 邺()戍()(7)如闻泣幽咽 咽()

(8)老妪力虽衰 妪()

5、解释下面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4)浑欲不胜簪 浑:

(5)吏呼一何怒 一何:(6)老翁逾墙走 逾:

走:(7)急应河阳役 应:(8)独与老翁别 别:

二、问题探究

1、阅读赏析《望岳》与《春望》。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

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首联写远望之景 颔联写近望之势 颈联写细望之景 尾联抒极望之情(3)两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各是哪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望岳中我最喜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因为它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登攀,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春望中我最喜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因为它体现了诗人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4)《春望》与《望岳》比较,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出气势磅礴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 诗风转变:激昂豪迈——沉痛忧伤(转变原因:《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5)、望岳和春望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望岳体现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春望表达了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6)炼字赏析

钟: 写出大自然的情意,突出泰山的神奇秀美

割:显泰山高峻奇险

破:让人触目惊心

深:让人满目凄凉

2、阅读赏析《石壕吏》

(1)、《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差吏

凶暴残忍 态度蛮横

老妇

危急之下 挺身而出 主动从军 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2)、《石壕吏》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自主练习】

(一)石壕吏(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3.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14.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5.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16.“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岳》《春望》《石壕吏》

1、《望岳》中有一句与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意思相近的诗句,这个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望岳》中,流露出对泰山情有独钟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望岳》中,比喻自己远大的抱负的句子或高瞻远瞩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望岳》中,愿望层层迭起的山峦,不禁心胸激荡的句子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5、《望岳》中,诗人用“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两句写了远望之色。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了近望之势,这两句既写出了泰山的秀美,又写出了泰山的高大。用“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细望之景。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极望之情。

6、《望岳》中,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情,充满人生哲理的诗句(或:表现作者的远大抱负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望岳》中写诗人乍见泰山时的兴奋、惊叹和仰慕之情的句子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8、《望岳》中虚实相生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9、当你奋力登上山顶,面对脚下的无限风光时,你自然而然会想到杜甫《望岳》中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望岳》以夸张的手法,用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的诗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11、《春望》描写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春望》中杜甫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诗句(或:描写战后破败萧条景色的句子)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3、《春望》中印证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4、《春望》中表现战火连绵,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5、《春望》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6、《春望》中表现作者因忧国伤时思家而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春望》中表现作者因感时恨别,移情于物,触目伤怀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8、《春望》中把国事、家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并且迫切盼望得知亲人消息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9、五言绝句依次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春望》中的颔联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0、《石壕吏》表现战争十分惨烈的句子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句子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极其概括、形象的写出“吏”和“妇”的尖锐矛盾的句子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说明战争破坏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句子是: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群。

第三篇:氓-导学案 - 答案

《氓》导学案答案

文学常识详见鼎尖教案(1)解释加点的实词、虚词

愆:动词,拖延 将:动词,请,愿 贿:名词,财物 耽:动词,沉溺 徂:动词,往 渐:动词,溅湿,浸湿 爽:名词,过错 德:名词,品德,德行 言:助词,无实义 遂:动词,顺心,满足 隰:名词,低洼的地方 以:介词,把 以:连词,来

(2)古今异义

至于顿丘 古义:直到 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泣涕涟涟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女也不爽 古义:没有过错 今义:表示看别人不顺眼或心里不高兴、不舒服

总角之宴 古义:快乐 今义:酒席,宴会(3)通假字

(“无”通“毋”,不要)(“匪”通“非”,不是)(“于”通“吁”,感叹词,相当于“唉”)

犹可说也(“说”通“脱”,脱身)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4)词类活用

黄:名词作动词,变黄 贫: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贰:使动用法,使„„不专一 二三:使动用法,使„„三心二意 夙、寐: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2、《氓》是一首情节完整的叙事抒情诗,全诗从女主人公的角度出发,写了恋爱(第一、二章)、婚变(第三、四、五章)、决绝(第六章)三个方面,清晰地展现了女主人公由欢喜到悲伤,怨恨,以至决绝的情感变化过程,让我们感受了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合作探究一. 详见顶尖教案

1.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3.“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4.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总结:概括两人性情。想像两人的婚姻生活。

氓:急躁、任性、表里不一 姑娘:温柔、体贴、痴情、善解人意、迁就男子

“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婚姻生活。

二.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几句运用了比兴。

桑未落,新鲜润泽,既比喻女子的年轻貌美,又比喻恋爱的甜美。桑之落,枯黄脱落,既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又比喻爱情的失败。在说不幸身世之前,先说其它的事物,但所说的事物与后面要表达的意思又具有相似性,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如桑叶落和女主人公的色衰年老具有相似性;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此引起所说内容。2.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

3.无与士耽4.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5.咥其笑矣

6.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三.1.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二.纵观全文,总结探究

1.本诗三个部分情感基调各是什么?

第一部分:热情幸福 第二部分:沉痛怨恨 第三部分:清醒刚强 2.技巧鉴赏(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①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②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2)赋、比、兴手法: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三章,诗人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同时也是兴。诗人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起兴,从而引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感受。

第四章,诗人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的情景。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有‘比中兼兴’的手法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之,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即能激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意蕴;又能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第四篇:《祝福》导学案答案

《祝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学习重点】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2、学习目标3。【学习难点】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复述课文培养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言的深层含义及情感。【知识链接】

创新设计P14自主学习篇

背景资料(见创新设计P16右中)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是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2)妇女的“三从”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学习过程】

第一、二课时(预习)

一、描绘导入

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只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枝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

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点拨:(1)封建礼教的代表、害死祥林嫂的罪魁: 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

(2)害死祥林嫂的帮凶:四婶、柳妈、鲁镇其他冷漠麻木的民众

(3)敏感、有良知,但软弱,退缩,圆滑世故的知识分子:“我”

(4)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祥林嫂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点拨:倒序

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点拨:“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4、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造成悬念;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5、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课文排版时已将情节自然分明,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并标示在课文中相应位置。

情 节 内 容

记叙方式 序幕: 鲁镇祝福的气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倒叙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6、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说一点理由。点拨:开放话题 畅所欲言

二、文本解读,合作探究

1、有人说祥林嫂“没有春天”,你认为呢?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点拨: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A、(春上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做工。B、(新年刚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坳。C、(春天)(过年时)阿毛被吃。D、死去。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祥林嫂也有过“短暂的春天”。

2、哪些人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元凶”?据此体会许寿裳先生的名言:“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点拨:鲁四老爷有三次“皱眉”。第一次是祥林嫂初到鲁镇时,他“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所以皱了眉。鲁四老爷在猜测祥林嫂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皱了第二次眉,他对一个在自己家无法生活不得不“逃”的妇女,非但没有同情,反而嫌厌,说明他恪守礼教之顽固。这位老爷第三次皱眉发生在祥林嫂二进鲁镇时,这次,他暗暗告诫四婶,不可让“败坏风俗”的祥林嫂参与祭祀,这又恰恰成为日后在精神上彻底击垮祥林嫂的直接原因。再如鲁镇的众人,竟一致把祥林嫂因抗拒被卖而撞伤的额头视为“耻辱的记号”,把她的悲哀“咀嚼赏鉴”成渣滓后,再行“唾弃”,他们所取的立场,仍是礼教的立场。

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如柳妈便是无聊冷漠人中的一员。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她又把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他人谈笑。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情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慌忙的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看得分明。

祥林嫂是一个“勤快”“能做”而又善良的女人,她是在久已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苦苦地挣扎到最后一息的。她并非死于自杀,对自己的死不承担任何责任。再者,许多在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鲁四老爷、四婶、婆婆、柳妈等也没有一个可以承担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实际上他们也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祥林嫂一生犯了个大错——寡妇改嫁。她触犯了“好女不更二夫”,从一而终的“灭人欲”的理学科律。最终被封建道德熏染的鲁镇人合谋杀害了。可见,封建礼教和迷信才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

3、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抗争过吗?如有,请用文中四个最精练的动词概括并简要说明。

明确:反抗过。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和摧残,范伯群先生说:“大致是由逃、撞、捐、问这四个层次构成的。”祥林嫂从山里逃出来,到鲁镇做工,她是在上有严厉的婆婆,外有封建孝道和封建妇道的环境下逃出来的,她的行为无疑是一种维护人的尊严的抗争;改嫁时“出格”的吵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一路上只是嚎,骂”,是她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洗刷污秽,让自己享有人的权利;临死前对鬼神的怀疑,问“我”灵魂的有无,则更体现了她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一种叛逆。这一切都表明祥林嫂曾抗争过。

4、学生思考:祥林嫂的反抗与封建礼教吃人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即如何辩证地看待她的反抗)?

甲:祥林嫂的逃、撞、捐、问,反映了她命运发展的基本历程。这一切,都表明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对封建礼教也曾进行过坚韧的反抗。这反抗闪烁着反封建礼教、反封建迷信的亮色。

乙:小说确实刻画了祥林嫂的反抗性格,但这种反抗并不是为了摆脱她灵魂上的迷信的枷锁,也不能说明闪着反封建的亮色,而是封建礼教“规范”下的产物。祥林嫂的出逃是为了躲避被卖的厄运,抗婚是不愿做“回头人”。其实质都表明她的行为在遵循旧礼教“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捐门槛是祥林嫂不甘心向命运低头的表现,但实质上不仅使她深陷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泥潭,最终又成了灵魂再一次被愚弄摧残的证明。至于临死前祥林嫂在“照例相信鬼”的鲁镇,大胆地发出对灵魂有无的疑惑,我们同样不能认为这是她对封建迷信的彻底否定,而是她矛盾心理的反应。因此说,祥林嫂的抗争是自发的,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是也不可能是自觉地针对封建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抗争的结果,也不是跳出了“苦海”进了“狼窝”,就是怀着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这种命运的结局正是那个社会给她安排的。

5、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来源:Z|xx|k.Com] 点拨: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三、探讨小说艺术特色 1.分析祥林嫂的肖像描写(1)读下面三段选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三个语段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哪个时期的外貌?她的外貌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之前三个时期的外貌。初到鲁镇是“顺着眼”“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除表现她的忠厚老实之外,还说明她备受婆婆虐待,但毕竟年轻。再到鲁镇,仍“顺着眼”,但血色已消,眼角还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精神。这是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备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而诉说不出的表现。最后,“我”在河边遇到她时,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悲哀的神气仿佛木刻似的;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珠的呆滞无光,是岁月沧桑在她身上烙下的深刻的苦难的印记,说明祥林嫂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成了垂死的人。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3)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几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小说中曾经九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如初来时顺着的眼;到再来时没有原来精神,且带些泪痕;捐门槛后“分外有神”;四婶一声吆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乞讨时“间或一轮”;问“我”时“瞪着眼”等。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最能传神,通过眼睛可以窥视心灵的秘密。大师通过对祥林嫂几次眼神的描写,十分传神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欣赏语言特色,品读相关文段。分角色朗读。(参阅创新设计P16左上)*沉郁的语言特色 *个性化人物语言 *雅俗共赏的白话文学语言

【归纳小结】

请大家概括小说的主题。

确规明确:《祝福》通过对祥林嫂悲惨人生的叙述以及造成祥林嫂悲剧一生的社会环境的勾勒,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的本质。同时还有促人警醒,呼唤劳苦群众的自我意识之意。

【当堂检测】

1、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左右。

2、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速读课文,从课文

中整理出祥林嫂的生平事迹,为祥林嫂写篇小传。祥林嫂小传

祥林嫂(生卒年不详),卫家山人,一生艰辛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年春,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后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好景不长。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强行带走了祥林嫂。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里山。在众人的迫使下,祥林嫂又嫁给了第二个丈夫。

年底,祥林嫂的儿子出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倒也平静了一段时间。时隔不久,厄运又一次降临,先是丈夫死于风寒,接着儿子又惨死狼口,生活的重创彻底击垮了祥林嫂。为维持生计,祥林嫂又一次来到了鲁镇给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这一次,祥林嫂不但没有先前的灵活,记性也坏了许多,脸上死尸似的没有一丝笑容。她逢人便讲起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渐渐的被乡里人所厌恶。鲁四老爷以为祥林嫂的作风败坏了风俗,于是从此祭祀时便不再让她插手。这对祥林嫂来说犹如一记重锤,精神越发的不济了。后来,祥林嫂听信了旁人迷信的说道,去庙里捐了门槛,试图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祥林嫂的境遇每况愈下,终于被逐出了鲁家,直至后来沦落到街头,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那天,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终年四十年左右。

第三课时(展示)

各班根据具体情况分组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展示

【学习反思】

你这节课心情怎样?

拓展阅读答案【答案】①“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②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我”瞻仰“民国编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采分点】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每个小点1分。

【答案】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采分点】结构方式2分,分析4分,每个小点1分。

【答案】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答案】选A、E。

【解析】A“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有错,原文是说“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E“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这句话有错,作者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已是成年,这时对鲁迅的崇敬就已经不是孩提时的朦胧。

第五篇: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 :习志国 焦立伟 杨明杰

时间:2014.4

共计 2 课时 课题

:《短文两篇》

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课件准备】

白板

【小组任务】

自学

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1、《夸父逐日》选自: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它们都是

(体裁)。

2、给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

颛顼()()

水潦()....

3、翻译加点词(1)、逐走:

(2)、欲得饮: ...(3)、饮于河:

(4)、大泽: ..(5)、邓林:

..【合作探究】

1、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2、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3、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4、《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5、(1)、《共工怒触不周山》中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2)、经过:(3)、结果:(4).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6、(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展示提高】课内语段阅读

(一)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加线字词

(1)、逐日()(2)、逐走()...(3)、入日()

(4)、欲得饮()()...(5)、饮于河、渭()

(6)、河、渭不足

()()...(7)、北饮大泽()(8)、弃其杖()..

2、翻译重点语句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3、作为成语典故,“夸父追日”常用来比喻什么?

(二)、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解释加线字词

(1)、昔者()

(2)、怒而触不周山()..(3)、地维绝()()(4)、故日月星辰移焉()()....(5)、、地不满东南()(6)、、故水潦尘埃归焉()()....

2、翻译重点语句

(1)、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问答题: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巩固拓展】

(一)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⑴从师读()

⑵以袜实米()⑶负以致师()...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二)太宗论盗

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shěn讥笑)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逼迫)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太平),路不拾遗,外户(大门)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⑴或请重法以禁止

⑵朕当去奢省费

..⑶轻徭薄赋

⑷安用重法邪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词语。(2分)

⑴路不拾遗

⑵商旅野宿

3.短文中唐太宗认为“止盗”应采取什么措施?(用原问回答)(3分)

【学习反思】

【板书设计】

【励志名言】

【组长签字】

【主任签字】

【校长签字】

短文两篇导学案答案 【自学质疑】

1、《山海经》《淮南子》

神话

2、kuā

zhuān xū lǎo

3、竞跑,赛跑。

想要

黄河

大湖

桃林。【合作探究】

1、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

2、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夸父是一位执著、勇敢,敢于追求,乐于奉献,愿为人类造福的英雄。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5、(1)、争帝位(2)、败后怒触不周山(3)、日月星辰都是朝西北移动,涛涛江河尽朝东流去(4)、《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6、(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2)、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展示提高】

(一)1、追赶

赛跑

落下

想要

喝水

黄河 够

向北

他的

2、(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2)、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常用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二)1、从前

绳子

所以

这里

坍陷

积水

聚集(1)、共工发怒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2)、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3、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巩固拓展】

(一)1、⑴跟从(跟)⑵装满(装)

⑶背(背着)

2、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

3、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二)1、(1)有人(2)去除

(3)减轻

(4)怎么(哪里)

2、(1)遗失在路上的财物无人拾取。(2)商人旅客在野外露宿。

3、取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下载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教案(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教案(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丑小鸭导学案及答案

    《丑小鸭》导学案 主备教师 :习志国 焦立伟 杨明杰时间:2014.2共计 2 课时 课题:《丑小鸭》课型:自读课文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重点字词、了解童话的特点。 2、揣摩语言,理......

    虞美人导学案答案

    《虞美人》导学案答案 【自主探究】 1、找出文章中的主旨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作者是如何表现愁情的?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

    《泊秦淮》导学案及答案

    《泊秦淮》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

    《琵琶行》导学案整理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知识目标: 1.解题、了解......

    空城计导学案答案

    《空城计》教案 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理解孔明“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3、 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

    《无题》导学案及答案

    《无题》导学案 主备人:河南扶沟县崔桥镇一中 于晓曦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对爱的深刻认识,体会诗句之外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目......

    六国论导学案及答案

    《六国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及句式。 2、能准确背诵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及段落。 3、提炼写作素材,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基础知识巩固】 一、......

    导学案 人物传记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 解读毕加索1.【参考答案】A E(A“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的原因是其风格多种多样,而不是“我们没有能力鉴别”。E文章不是先表现“伟大”再表现“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