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检测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的程序
检测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的程序目的确保测试数据的可靠,对重要的测量仪器设备在两次检定(校准)之间进行性能指标符合性运行检查。适用范围
本程序满足于《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试行)》第8条, 第9条的规定,适用于本单位对重要的仪器设备在两次检定(校准)之间进行运行检查/期间核查的管理。职责
3.1 质量管理科负责制定核查设备目录、核查周期及核查档案管理。
3.2 各有关检测室按规定具体实施。
4工作流程
4.1 质量管理科每年的1月份根据本站的设备使用率及设备检定的具体情况,制订出需进行运行检查的设备目录。
4.2 各检测科室负责根据质量控制科下发的目录,编制运行检查方法并适时进行核查。
4.3 运行检查
4.3.1 电子分析天平及其他需检定的仪器设备在检定周期内的运行检查,在正常情况下,每6个月进行一次。电子分析天平在量程内用检定的砝码进行检查,其他需检定的仪器设备按相关的方法进行,并将每次检查情况记录于仪器设备运行检查登记表、仪器设备使用记录中。
4.3.2 电子分析天平及其他仪器设备在检定周期内的运行检查,由使用科室拟订目录并编制运行检查方法、适时进行核查。
4.4 运行检查中发现设备运行问题或影响到检验结果问题时,应立即报告检测科室主任和单位技术负责人。
4.5 质量管理科每年对运行检查的实施考核一次。
5.附件
5.1仪器设备周期检定/自校准计划表
5.2期间核查记录表
第二篇:检测仪器设备管理程序
检测仪器设备管理程序
1. 目的对检测所需的仪器设备进行管理,使其符合规定的要求,以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检测仪器设备的购买、验收、使用、维护保养、维修、停用与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等。
3. 职责
仪器设备操作人员严格按规程操作仪器设备,仪器设备保管人员负责日常维护管理及检查。
4. 工作程序
4.1 采购
大型、精密、贵重仪器由检验科填写《采购物资申请单》,技术负责人组织论证批准,指定人员按政府采购程序购买。
4.2 使用前验收
仪器设备到货后,检验科应尽快组织有关检验室检查验收及调试。大型仪器设备应与供货方共同开箱验收、安装调试并填写《仪器设备安装验收调试记录》。
4.3 检定
计量器具需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按检定周期检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4.4 仪器设备标志
仪器设备管理员应及时对仪器设备的状态进行标志。
标志方法如下:
a 合格证(绿色):用于经国家法定计量部门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b 准用证(黄色):用于不必检定的设备,经检查其功能正常者;多功能
检测设备,某些功能已丧失,但检测所用功能正常者;检测设备某一量程准确度不合格,但检测工作所用量程合格者;降级使用者。c 停用证(红色):用于仪器设备损坏者;经计量检定不合格者;性能无法确定者;超过检定周期者。
4.5 仪器设备建档
仪器设备管理员应对本中心所有检测仪器设备建立台帐,并对主要检测仪器
设备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
a 仪器设备名称、型号;
b 制造商名称、出厂编号、本中心编号;
c 到货日期和启用日期;
d 大型仪器接收时安装调试、验收记录;
e 仪器说明书(或复印件);
f 检定证书、测试报告及检定周期安排;
g 固定仪器设备目前安装地点,便携式、移动式仪器设备的存放地点; h 损坏、改装和修理的历史情况;
i 仪器使用记录。
4.6 制定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有关科室对主要仪器设备制定操作规程。
4.7 仪器设备使用
4.7.1 检测人员操作仪器设备前应熟悉操作规程,确认仪器处于标准状态和环境条件符合规定,使用前后填写《仪器使用记录》;
4.7.2 《仪器使用记录》 填满一个检定周期后,仪器设备保管员将已记录资料交仪器设备管理员存入该仪器设备档案中。
4.8 仪器设备故障处理
4.8.1 在检测过程中,凡过载、错误操作、检验员发现仪器有缺陷或显示结果
有疑问时,应立即停止使用,报告仪器设备保管员。经确认有问题,填写《仪器
设备停用(维修)申请表》,交仪器设备管理员,管理员在该仪器设备上贴停用证。
4.8.2 仪器设备管理员填写《仪器设备缺陷报告》交质量负责人。
4.8.3 质量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分析缺陷仪器设备对以往检测结果的影响,必要时重新出具检测报告并向客户致歉,赔偿损失等。
4.8.4 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联系维修,并将维修情况记录在《仪器设备维修情况单》上。维修过程中,如急需该种仪器开展检测工作,由相关科室填写《借用仪器设备申请表》,报质量负责人批准。所借仪器应符合计量检定要求。
4.8.5 维修后的仪器设备,必须按《量值溯源程序》进行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4.8.6 维修后达不到规定的质量要求时,有关科室填写《仪器设备降级报废申请表》,报技术负责人批准处置。
4.9 记录保存
以上质量活动形成的质量记录,由仪器设备管理员存入相应仪器设备档案,并将复印件立卷交资料员归入质量记录档案仪器设备类。
第三篇: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方法
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方法
仪器设备管理
设备作为一项重要资源要素,应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参与体系运行,以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因此,应建立符合准则要求的设备管理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使仪器设备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
建立设备质量管理体系
⑪ 建立设备管理组织
设备管理组织有质量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和支持服务部门构成。根据设备管理工作的特点、范围和工作量,确定管理人员、核查人员、操作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职责、权力与相互关系,使各项管理职能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相关岗位,尽量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
⑫ 制定设备管理程序
设备管理程序是检测机构实行设备管理的途径。通过建立相应的程序文件,明确设备管理活动的过程、步骤、内容和所有环节,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⑬ 编写设备作业指导书
设备作业指导书是指导检测人员操作设备的规范性文件。一般设备可按照说明书操作,大型、复杂的仪器或操作人员流动性大、性能不稳定的设备需编写作业指导书或操作规程。
健全设备质量管理制度
⑪ 评审制度
评审是添置或处置设备的一项前期工作,主要从设备的适应性、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维护性等方面综合分析,目的是为了合理配置设备资源,发挥设备的最佳效益。对于大型、贵重、精密的仪器需进行可行性认证,达到技术上先进,性能上可靠,工作上需要,经济上合理;对于租借、维修、淘汰的设备,以及小型或辅助设备,应进行必要的评审。
⑫ 验收制度
验收是保证添置或维修的设备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仪器设备的开箱拆封应在设备管理员、操作人员、供应人员等有关人员都在场时进行,验收过程中,应对设备评审要求、订货合同和装箱清单,逐一清点,并做好记录。对于大型、精密的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后,还应通过一定时期(合同期内)的试运行,根据实际运行效果和各项指标测试结论,确认无质量问题方可验收。仪器设备经验收后方可办理移交手续,交付使用。
⑬ 使用制度
为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建立设备使用制度,对人员、工作环境、设施条件、维修、保养等提出明确要求做作出规定。
⑭ 记录制度
记录是建立完整的设备档案,保证设备正常运销的一项基础工作,对设备管理的责任落实、制度执行及管理程序的运行和完善都很重要。每台设备从计划选购到淘汰都应保持完整的记录,内容除一般性设备档案外,还应设备购置、检定、维护的计划,论证意见或报告,调试验收报告,设备使用和校准记录,仪器故障和维修记录,运行状况,性能变化,异常现象及整改情况等。
⑮ 核查制度
核查是证实设备符合技术规范,避免影响检测结果的一项重要举措。操作人员在使用仪器前后,应按照技术规程和说明书,采取自校、比对等方法,校准主要性能参数,保证仪器的准确度和量程范围符合要求。质量管理组应定期检查设备的使用、记录等情况,对新购置或租借的设备、现场检测使用的设备、使用频繁或漂移较大的设备,应制定核查程序,使设备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仪器设备校准与检定
校准
⑪ 校准的定义
校准是指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装置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该定义的含义是:
① 在规定的条件下,用一个可参考的标准,对包括参考物质在内的测量器具的特性赋值,并确定其示值误差。
② 将测量器具所指示或代表的量值,按照校准链,将其溯源到标准所复现的量值
⑫ 校准的目的
① 确定示值误差,并可确定是否在预期的允差范围之内;
② 得出标称值偏差的报告值,可调整测量器具或对示值加以修正;
③ 给任何标尺标记赋值或确定其他特性值,给参考物质特性赋值;
④ 确保测量器给出的量值准确,实现溯源性。
⑬ 校准的依据
校准的依据是校准规范或校准方法,可作统一规定也可自行制定。校准的结果可记录在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中,也可用校准因数或校准曲线等形式表示校准结果。
检定
⑪ 定义及检定对象
检定是指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规范第9.12条》)。检定是法制计量工作中计量器具控制(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规范第9.6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对象是法制管理范围内的计量器具。我国在1987年由国家计量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共分十二大类千余种,同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即用于贸易结算、安全保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四个方面的工作计量器具55项;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又增补了强检工作计量器具4项6种。强制检定应由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者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执行。我国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以及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各项最高计量标准,也实行强制检定。这些构成了我国计量器具检定的对象。
⑫ 计量器具的法定要求
计量器具的法定要求分为计量要求、技术要求和行政管理要求,具体操作是对其进行计量检查、技术检查和行政检查,这三方面的检查也称为检定的三分量。
① 计量检查
确定计量器具的误差及其他计量特性,如测量不确定度、示值误差、准确度等级;稳定性、重复性和漂移;读数装置分辨力、分度值、电磁干扰敏感度等。
② 技术检查
为满足计量要求而必须具备的结构、安装要求,读数的可见性,是否存在欺骗的可能等。
③ 行政检查
包括标识、铭牌、型式批准、检定标记、许可证标记、有关证书及有效期、密封,锁定和其他计量安全装置的完整性、检定、修理和维护记录等。
⑬ 检定的依据
检定的依据是按法定程序审批公布的计量检定规程。在检定结果中,必须有合格与否的结论,并出具证书或加盖印记。从事检定的工作人员必须是经考核合格,并持有有关计量行政部门颁发的检定员证。
校准和检定的主要区别
⑪ 校准不具法制性,是自愿溯源的行为;检定则具有法制性,是属法制计量管理范畴的执法行为。
⑫ 校准主要用以确定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检定是对测量器具的计量特性及技术要求符合性的全面评定。
⑬ 校准的依据是校准规范、校准方法,可做统一规定也可自行制定;检定的依据必须是检定规程。
⑭ 校准不判断测量器具合格与否,但需要时,可确定测量器具的某一性能是否符合预期的要求;检定要对所检的测量器具作出合格与否的结论。
⑮ 校准结果通常是出具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检定结果合格的出具检定证书,不合格的出具不合格通知书。
仪器设备档案及标识管理
对检测机构仪器设备的考核关键在四个方面:
① 所需的检测仪器设备必须配齐。配齐的概念是不仅包含的参数要齐,而且其量程和准确度要符合检测标准的要求;
② 所有仪器设备必须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③ 计量仪器设备必须溯源到国家基准;
④ 检测仪器设备必须帐目清楚、档案齐全、管理有序,仪器设备实行标识管理。
仪器设备档案
按每台套仪器设备进行建档,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 仪器设备履历表,包括仪器设备名称、型号或规格、制造商、出厂编号、仪器设备唯一性识别号、购置日期、验收日期、启用日期、放置地点、用途、主要技术指标等;
② 仪器购置申请、说明书原件、产品合格证、保修单;
③ 验收记录;
④ 检定/校验记录及检定证书;
⑤ 校验规程(必要时);
⑥ 保养维护和运行检查计划;
⑦ 定期归档的使用记录;
⑧ 保养维护记录;
⑨ 运行检查记录;
⑩ 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的历史记录。
仪器设备标识与随机资料
① 编号标识
所有仪器设备均应进行标识,且每台仪器设备的标识必须是唯一性。
② 状态标识
根据检定/校准、比对或验证结果对仪器设备粘贴可用性识别标识。可用性识别标识分为合格证、准用证和停用证。
a)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仪器设备,使用合格证
计量检定结论为合格者;
经符合程序的校准,其校准结果均在规定的技术要求范围内;
上述条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实现,经过比对验证证明其技术性能符合规定要求;
不需检定的,经检查合格的辅助设备。
b)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仪器设备,使用准用证
多功能检测某些功能已丧失,但检测工作所用功能正常,且经检定/校验合格;
经检测设备某一量程准确度不合格,但检测工作所用量程合格;
计量器具获准降级使用。
c)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仪器设备,使用停用证
超过检定/校准有效期限;
已损坏或功能不正常;
计经检定/校准不符合要求。
仪器设备状态标识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
设备编号;
证书批准日期;
有效期;
对仪器状态进行技术确认的机构名称;
负责对仪器设备受控状态进行确认的检查人员姓名;
对准用证应有准予使用的范围、等级或功能;
对停用证应有开始停用日期和停用状态正式确认日期;
随机资料
随机资料包括操作规程、仪器说明书复印件、在用的使用记录等。
仪器设备异常情况控制
仪器设备出现异常情况,如误用、误操作、超负荷(过载)或事故时,发现检测精确度不符合要求,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校准/检测不合格时,应立即停止使用,经重新检定、校准或检测证明运行满意方可使用。由于仪器设备异常情况的原因造成对检测工作影响时,按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仪器设备运行检查
⑪ 仪器设备运行检查作用
为保证检测设备在两次检定/校准期间运行状态和性能符合检测工作要求,在此期间需要对检验设备进行检查,即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
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对核查数据的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对测量设备的计量性能是否符合使用要求作出判断。有利于检测机构动态掌握检测设备的计量性能,并根据运行检查的结果合理确定检定/校准间隔,以提高测量数据的可信度,而且可以缩短由于仪器设备功能异常对检测数据的追溯期,因此,检测机构应在检测设备的两次检定/校准周期之间进行运行检查。
⑫ 需要进行运行检查的仪器设备
在以下情况的仪器设备需要进行运行检查:
① 使用频繁的实验仪器设备;
② 漂移率大的仪器设备;
③ 经检定,但在检定有效期内已长时间不使用的实验室仪器设备;
④ 使用一段时间发现稳定性不好或检测精度不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
⑬ 仪器设备运行检查方法
① 对实验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精密度、灵敏度、检出限、信噪比、分离效能、加标回收率等)进行检查;
② 用两台或多台同型号/规格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测量结果比较;
③ 利用实验仪器设备的自校功能进行检查;
④ 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检验。
⑭ 实施运行检查注意要点
① 运行检查的性质不同于检定/校准;
运行机制检查发生的时间是在两次检定/校准之间,它通过验证检测设备计量性能的稳定性,以提高检测数据的可信度。
② 运行检查要运用核查标准进行过程控制
运行检查的实质是过程控制,是检测机构使用核查标准对检测设备计量性能的过程控制。使用核查标准进行运行检查,首先要选择适宜的核查标准,对被核查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常用检测点进行核查;其次在运行检查的检测设备进行一定时间的监测,建立核查数据库,通过绘制极差控制图、平均值标准偏差控制图等控制图的方式来检测检测设备的计量性能。
③ 实施运行检查的实验室仪器设备一般是重要的测量设备或参考标准
并非所有重要检测设备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核查标准,因此《评审准则》9.6条有“适当时”进行说明。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核查标准,在检定规程建议有效期内做好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工作,也是保证实验仪器设备量值准确的一种常用手段。
④ 运行检查应文件化,记录保存分析
对实验室仪器设备实施运行检查时,应制定各种重要实验仪器设备运行检查的作业指导书,具体描述实施运行检查的过程,重点是核查标准的稳定性分析及选择、核查测量点的确定、核查频率、控制图的绘制和核查数据的分析。每次核查数据应按记录控制程序妥善保存。
第四篇:检测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
检测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所要求的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并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实施有效控制。
1、职责
1)技术部负责仪器设备的购置申请、校准、使用、标识和维护。
2)质量办负责对拟购仪器设备的论证、订购、验收和在用仪器设备的监督管理。
3)办公室负责安排购置设备的资金和设备验收后建立固定资产台帐。
2、仪器设备的配备与采购
新开展检测项目所需仪器设备,由技术部依据项目要求提出购置申请,由质量办组织对拟购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可靠性、符合性进行论证,编制检测能力分析表。作为检定用计量器具,应符合国家计量器具检定系统中的传递等级要求。
仪器设备更新改造项目需要配备的仪器设备,由技术部会同检测部依据最新版本技术规范中规定要求。对拟购的仪器设备性能和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论证,提出购置申请,报站长批准后组织订购。
3、仪器设备的使用
1)检测人员在操作仪器设备前后匀应检查其状态和环境条
件并记录。
2)检测人员应持有上岗证,没有证件的检测员操作时,在有证人员的指导下按作业指导书中规定的程序使用。
3)检测人员在实施过程中一旦发现设备不正常时,应及时向质量主管或技术主管报告并协助排除故障。
4、仪器设备的使用
1)所有在用仪器设备应用“三色标识”表明其受控及校准状态,标识上注明仪器设备编号、校准日期、有效期、校准单位。
2)所用仪器设备均规定专人保管保养,定期维护并认真填写设备维护记录,确保仪器设备功能正常。
3)档案室负责建立仪器设备台帐及仪器设备一览表等。
5、仪器设备的检定
1)新购仪器设备必须经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2)技术部应根据仪器设备的检定周期和运行状况制定 “仪器设备检定一览表”。
3)仪器设备的检定由技术部组织实施。
4)检定不合格的仪器设备,根据不同情况由设备维修组予以修复,直至检定合格。
5)检定合格证书和设备技术资料由资料员建档并归档保管。
6、仪器设备的报废
仪器设备因损坏或更新换代,在技术部确定其再无检测使用能力时,贴上停用标志,技术负责人填定设备报废申请。
7、标准物质的控制
1)标准/检测工作所用的标准物质必须是有证标准物质。
2)标准物质的购置由技术部申请,报中心主任批准后采购,使用人员办理验收手续领用。
3)标准物质必须妥善保管并标识,在有效期内使用。
四、检验事故分析报告程序和制度
1、检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即按事故处理:
1)被检车辆车主或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丢失或失密,检测报告丢失或失密。
2)由于人员、检测设备、仪器、检测条件不符合检测工作要求、检测方法错误、数据差错而造成的检测结果错误。
3)不负责任地对待检测结果而发生的误判或随意更改检测结果、结论的。
4)检测过程发生人身伤亡。
5)检测过程发生设备、仪器损坏。
2、事故的处理
1)经济损失少于1000元或1人因伤休工30天以内的一般性事故发生后,有关人员应及时到场处理。
2)经济损失超过以上额度,人员伤亡超过以上程度的为大事故,更严重的为重大事故。这种情形发生后,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抢救伤员,保护现场,并通知有关人员及时处理。24小时内向上级部门报告。
3)事故发生后2天内,由技术负责人填写事故报告单报上级主管部门。
4)事故发生后5天内,由机构领导召集有关人员进行分析研究,举一反三地制定相应的整改、防范措施,并写出报告。
5)对事故的责任者应酌情处理,处理结果应存档。
6)凡发生事故,均站内通报,引以为戒。
五、设备的保养
设备养护要有专门的记录本,记录养护设备名称,最近时间,养护周期,设备责任人。并对照验证实时记录附养护后的检测结果报告单对照养护效果。
设备养护分为三级保养:日常保养,一级保养,二级保养。三级保养一般连续按周期完成。它是设备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有效保养制度之一。
1、日常保养:设备的日常保养由操作者负责,班前班后由各线上人员认真检查。擦拭设备各处或注油保养,设备经常保持清洁。班中设备发生故障,要及时排除,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2、一级保养:以线上人员为主,每周有计划的对设备进行的定期维护。其内容为:对设备进行局部拆卸、检查、清洗;疏通油路,更换不合格的毡垫、密封;调整设备各部位配合间隙,紧固设备各个部位。设备每周,要进行一次一级保养。一级保养简称一保。根据不同设备及运行条件定期进行。
3、二级保养:以专业维修工人为主、线上人员为辅参加的每月进行的定期维修,其内容为:对设备进行部分解体,擦洗设备,调整精度,拆检、更换和修复少量易损件,局部恢复精度,润滑系统清洗,换油,电器系统检查修理,并进行调整、紧固,刮研轻微磨损的部件。保持设备完好及正常运行。设备每月要进行一次二级保养。
4、设备日常保养的具体要求
(1)班前认真检查设备,按规定做好点检工作。
(2)班中遵守设备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设备。
(3)发现隐患及时排除,自己解决不了的应立即通知专业修理人员处理。
(4)班后做好设备清扫工作。
(5)坚持每天一小扫,周末大清扫,月底节前彻底扫.
第五篇:检测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
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
一、仪器设备的配备与采购
根据检测工作的需求配备能进行准确检测的设备,如需新购设备,由检测室提出技术要求,分管领导审核,报所长批准,并在购入时验收,具体按《服务供应品采购控制程序》执行
二、仪器设备的使用
1)检测人员在操作仪器设备前后匀应检查其状态和环境条件并记录。
2)检测人员应持有上岗证,按作业指导书中规定的程序使用。
3)检测人员在实施过程中一旦发现设备不正常时,应及时向室主任报告并协助排除故障。
三、仪器设备的状态
1)所有在用仪器设备应用“三色标识”表明其受控及校准状态,标识上注明仪器设备编号、校准日期、有效期、校准单位。
2)所用仪器设备均规定专人保管保养,定期维护并认真填写设备维护记录,确保仪器设备功能正常。
3)设备管理员负责建立仪器设备台帐及仪器设备一览表等。
四、仪器设备的检定
1)新购仪器设备必须经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2)质保部应根据仪器设备的检定周期和运行状况制定 “仪器设备检定一览表”。
3)仪器设备的检定由质保部组织实施。
4)检定合格证书和设备技术资料由设备管理员建档并归档保管。
五、仪器设备的报废
仪器设备因损坏或更新换代,由技术负责人会同质保部确定其再无检测使用能力时,贴上停用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