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词学生用
二十三课《毛泽东诗二首》导学案
主备人:刁筠平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课型:新授课
班级:姓名:组号: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3、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学习重难点】
1、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3、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航】
一、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思想家、理论家、诗人和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词作有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历史背景
《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于1936年2月所作。“沁园春”为词牌名。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1945年10月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
《卜算子·咏梅》写于1961年12月。在当时,正值反华高潮、三年自然灾害,这时国内有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年轻的共和国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这首词是毛主席读了陆游的《咏梅》后写下的。毛主席在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反其意而用之”。一改陆游词中沉闷压抑的形象,以激昂欢快的笔调赋予了梅花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词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在诗人毛泽东心目中,这梅魂梅骨,梅趣梅神,不正是在多事之秋,那些始终有骨气、1
有理想的马克思主义战士应有的风采吗?
3、文学常识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词最初称为“曲词”
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
余”。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句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字数、平仄也是一定的。
由于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二、基础知识
1、完成生字词的学习。
(1)、给画线字注音。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今朝()稍逊()惟()余莽莽花枝俏()寂寞()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数风流人物:
寂寞:
零落:
烂漫:
2、简介词的知识。
词,又称,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词人
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比如《沁园春》《卜算子》《虞美人》《水调歌头》
等。一首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和。课文“沁园春”是;
“雪”,是这首词的。“卜算子”是;“咏梅”,是。
3、阅读感知
(1)、一生或分组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2)、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合作探究】
一、学习《沁园春 雪》
(一)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见基础知识和课下注释)以及应该停顿的地
方。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二)合作探究
活动1:学习上阕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4、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6、“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
你怎样的感受?
7、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
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8、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
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活动2:学习下阕
1、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2、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3、“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4、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5、谁是真正的英雄?
6、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7、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四)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二、学习《卜算子 咏梅》
1、读,注意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
2、合作探究
(1)、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那些词可以点明它生活的环境?
(2)、这个季节里自然界里一般有没有花盛开了?梅怎样这样开的?哪个词表现出来的?梅
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3)、梅花在冬季开的那么傲然艳丽,装扮我们的冬天,给我们以力量,鼓舞,春天会怎样
呢?像春天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吗?两首词中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在你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毛词里用是什么手法?
(5)毛词的境界美在哪里?(引导学生去理解、领悟)
(6)对比赏析陆游的词。
A、同学们比较看看这个梅花是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词的境界如何?
B、把毛泽东的这首词同陆游的《咏梅》词进行比较,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首词的思想
内容和艺术特点。请你们谈谈这两首词的异同。
3、总结毛词之“反”,请同学们自己谈谈对这首词的理解。
4、学习小结
【达标检测】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分()外妖娆()折腰()成吉思汗()今朝()
稍逊()风骚惟()余莽莽()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红装素guǒ()射大diāo()原chí()腊象
3、填空。
(1)本文是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是,“雪”是。
(2)江山如此多娇。
(3)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评说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的词句分别是。
(4)“稍逊风骚”中“风骚”本来指,这里指。
4、阅读《卜算子咏梅》这一首词,完成(1)——(3)题。
(1)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2)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3)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有着明显的不
同,请你谈谈有什么不同?
第二篇:毛泽东词二首
毛泽东词二首
沁 园 春①
长 沙(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②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③;
漫江④碧透,百舸⑤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⑥,万类霜天竞自由⑦。怅⑧寥廓⑨,问苍茫⑩大地,谁主11沉浮12?
携来百侣13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4。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15;书生意气,挥斥方遒16。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①选自《毛泽东诗词集》。②【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西面湘江中。③【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都像染过一样。④【漫江】满江。⑤【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击,这里形容飞的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地飞,这里形容鱼游的轻快自由。⑦【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天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⑧【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⑨【寥廓】指宇宙的广阔。⑩【苍茫】旷远迷茫。11【主】主宰。12.【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这里是盛衰。13.【百侣】很多的伴侣,这里指同学。14.【峥嵘岁月稠】不寻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不平凡、不寻常。稠,多。15.【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16.【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17.【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这里是评论的意思。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18.【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的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为他们服劳役。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19.【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20.【击水】指游泳。21.【遏】阻止。
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①【黄花】菊花。菊花秋开,秋令在金,故以黄色为正,因称黄花。②【秋风劲】秋风强劲有力。③【江天】江和天,指江河上的广阔空间。④【万里霜】形容秋色无限。
第三篇:毛泽东词二首
《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交流,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的鉴赏水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泽东的伟人胸襟和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魅力 2.感受毛泽东的伟人胸襟和豪情壮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沁园春·长沙》
由初中已学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导入,初步感受诗人大气磅礴的伟人气象
二、整体感知 1.背景介绍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在这里他度过了13年的火热生活特别是1913—1918年在师范读书的5年间,他常常邀集众同伴到橘子洲头一带畅游而隔江相望风景秀丽的岳麓山也是他们闲暇的好去处1923年他前往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全国革命形势高涨,2月他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在他的领导下韶山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这引起了当地土豪恶霸的极度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 长沙》 2.朗读诗歌,看看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体会作品的感情基调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忆事豪放、昂扬、奋发
三、鉴赏分析
(一)读上阕,思考下列问题 1.开头三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环境、人物,“独立”一词统领立看、立忆、立思的全篇结构 2.诗人在橘子洲头“看”到哪些景物?诗人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 明确:诗人看到了“万山(红)”、“层林(染)”、“漫江(碧)”、“百舸(争)”、“鹰(击)”、“鱼(翔)”等景物由远到近,由上到下,描绘出一幅湘江秋景图 3.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些景物具有“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特点,体现出诗人“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
4.写景诗句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
明确:面对如此充满生机的秋景,诗人景中寓情,情中显志而这一问恰恰体现出诗人“豪放、昂扬、奋发”的伟人情怀
(二)读下阕,思考下列问题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的作用
2.从诗人回忆的往事中,你觉得这些“同学”是怎样的人?
明确:年青有才、奔放热情、关心国家、敢于斗争、藐视权贵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在问谁?“击水”一词有何深意? 明确:问“百侣”、“同学”“击水”表面写水涨浪高之时作者与同学战友在湘江中流搏击风浪,兴致高昂;虚指革命的决心和斗志
4.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如何回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下阕通过回忆百侣、同学的往事,回答了“谁主沉浮” 这一问题指出只有像百侣、同学这样年青有才、奔放热情、关心国家、敢于斗争、藐视权贵的人才是真正的革命者,才能真正主宰国家、社会的前途和命运表现了诗人的革命乐观情怀和豪迈气
第2课时
一、进入新课《忆秦娥·娄山关》
二、整体感知 1.背景介绍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 年1 月 15 至 17 日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从此红军在战略上转入主动的态势 1 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准备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之后红军两渡赤水贵州军阀王家烈手忙脚乱,急调两个师凭险固守娄山关红军25 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经过反复争夺,终于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 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由此可见,娄山关之战包括了 25 日夺取娄山关和 26 日坚守娄山关两个战斗阶段
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凝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的场面,通过如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象征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2.朗读诗歌,体会作品的感情基调 明确:上阕悲凉沉郁,下阕雄劲豪放
三、鉴赏分析
(一)读上阕,思考下列问题
1.上阕描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用四个字来概括上阕的内容
明确:上阕可以用“霜晨行军”四个字来概括交代了时间(残月天边的拂晓时刻),环境(西风凛冽、天空辽阔),景物(西风、霜晨、残月、雁叫、马蹄声和喇叭声)从这些景物可以看出行军环境的艰苦,营造了一个悲凉沉郁的氛围上阕写景,景中含情 2.上阕写法上的一大特点是什么? 明确:以景写人、以动写静
上阕所见所闻构成一个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美丽而带几分悲壮的如画境界这个境界显示了:天气的寒冷、环境的艰苦、任务的急迫、气氛的紧张、心情的压抑整个上阕没有一字说到人,但以景写人,写了人的活动,写了人所听见的各种声响,既显得句句有人在,又创造了一种肃穆的行军气氛这是一种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托无声的手法不仅写了战地行军的肃穆,而且写出了红军慷慨赴敌的英雄气概和坚毅沉着的革命风度,同时也为下阕预蓄了气势与毛泽东诗词一向气魄宏大、豪放雄奇、昂扬乐观的风格不同,这首词上阕的意象十分苍凉凝重,透露了作者的沉郁心情
(二)读下阕,思考下列问题
1.下阕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明确:过娄山关的所见所感有对娄山关这个自然险阻的藐视,有对敌人的鄙视,也有不怕流血牺牲的豪情下阕抒情,但情中有景 2.体会一下诗人的情感气势如何? 明确:雄劲豪放
下阕写过娄山关时的所见所感,写攻克娄山关之后的军事行动,词人巧妙地略去了中间的战斗过程,而接着写胜利后越过娄山关的情景这首《忆秦娥》也是在心情沉郁的情况下写成,虽然悲凉,但颇为豪壮上阕意象苍凉凝重,下阕则变为雄劲豪壮的调子,这表现了诗人无坚不摧、履险如夷的豪迈气概和跨越一切艰难险阻的雄放胸襟,歌颂了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又预示了革命前途是无限光明、无限广阔的,但前进的道路艰难曲折,还需经历无数的流血牺牲
第四篇:用电影讲述毛泽东(推荐)
用电影讲述毛泽东
李梦学
2012-7-20 15:24:53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梦学(原中国电影出版社总编辑)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取得的成就令人注目,已成为中国银幕的一大亮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体现国家意志,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意识。据不完全统计,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画廊,用不同形式展现毛泽东光辉形象的影片约有40部之多,这可以说是亮点中之亮点。
到目前为止,用电影这门独特艺术手段塑造毛泽东大体可分为三种形态:一是把毛泽东作为主角,描述毛泽东在某个革命时期的处境、遭遇、作为以及他的喜怒哀乐,如《开国大典》《湘江北去》《扎西1935》《毛泽东去安源》《毛泽东与斯诺》《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等;二是把毛泽东放到伟人群体中进行描述,也就是说在再现我党重大转折时期或重要事件中毛泽东在中央最高领导层里的不同处境、地位以及领袖风采,如《大决战》《大转折》《长征》《开天辟地》《重庆谈判》《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此类形态较为多见;三是影片的故事并不是以毛泽东或中央领导核心层为讲述对象,而是因为剧情安排需要毛泽东出场,有的是几场戏,有的只是闪现一下,如《大河奔流》《西安事变》等。
无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角,还是把毛泽东放到中央领导核心层进行刻画或“闪现式”的表现,都体现了几代电影人的一个共同愿望和追求,这就是要用镜头讲述毛泽东的故事,让毛泽东的丰功伟绩通过光影流芳百世。回眸33年银幕上的毛泽东形象,可以看到电影塑造毛泽东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还可以感受到电影人在处理伟人题材时所表现出来的探索创新精神。
>> 形似是一种探索一次开拓
毛泽东作为电影艺术形象第一次出现在银幕是33年前的事情。1978年,第三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谢铁骊拍摄著名作家李准编剧的《大河奔流》,电影作为国庆30周年的献礼片很让人期待,特别是传说电影中将出现毛主席形象,人们都怀着一种复杂的心理翘首以待:一方面,毛泽东逝世才两年,人民群众还沉浸在对伟人的缅怀之中,当人们从话剧《报童》(于1979年改编成电影)中看到由王铁成扮演的周恩来时,一种急切企盼能够在银幕瞻仰毛泽东形象的审美需求由然而升;但另一方面由于“文革”的阴影还挥之不去。在如此语境下,电影塑造毛泽东成为一种难以破除的禁区。
谢铁骊成了第一个勇于开拓的电影人,他启用北京人艺演员于是之扮演毛泽东。影片只用三个镜头描述毛泽东。第一个镜头是远景:毛泽东走在黄河大堤上,只是个身影;第二个是全景:毛泽东与李麦握手,也是身影;第三个镜头是中景:毛泽东侧背观众,面容看不见。毛泽东对李麦说:“李麦同志,你好!我们请你来谈谈黄河的情况好不好?”三个镜头一句话加起来也就30秒钟左右,展现毛泽东亮相连个面部造型的镜头都不敢给,大有摸着石头过河之感,十分谨慎。尽管如此,影片公映时的效果却出奇之好,当观众看到毛泽东出场时,映入眼帘的尽管是个背影,但都不由自主地鼓掌、激动。这种审美情结说明人民群众对毛泽东的热爱,更说明人们心底里那种潜在的对伟人的审美需求。令人欣喜的是,国家已经发现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几乎是与影片放映同时,经中央领导批准,古月被确定为毛泽东的特型演员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这为以后电影塑造毛泽东提供了人才基础。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深入人心。这时,电影《西安事变》应运而生,成为第二部塑造毛泽东的电影。导演成荫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终于有了新的突破,大胆启用古月扮演毛泽东以实现形似,在银幕上首次让毛泽东转过身来面对世界、面对观众;影片给毛泽东的戏并不多,但导演赋予毛泽东以肢体语言如抽烟、挥手等和尽可能多点的台词。《西安事变》是古月的处女作,他扮演毛泽东在形似上被社会认可,从此踏上塑造毛泽东的艺术生涯。
改革开放之前与改革开放初期,电影塑造毛泽东为冲破禁区开了个好头。《大河奔流》和《西安事变》取得了划时代的历史性突破,但是在艺术表现方面还只是停留在程式化、概念化的层面上,浮于模拟人物肢体语言和缺乏个性的台词上。如何解决毛泽东的形似与神似的统一已成为电影人亟待攻克的一大难题。
>> 神形兼备是塑造毛泽东的美学境界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国家充满活力和生机,文艺界的思想也空前活跃,纷纷掀起探索创新的新浪潮。前所未有的创作环境对中国电影创作构成前所未有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加快了电影塑造毛泽东的步伐。
继《大河奔流》和《西安事变》之后,银幕上的毛泽东形象又有新的进展,一些作品在创作环境允许下以较多的影像描述毛泽东,尽量使人物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观众,银幕开始展示毛泽东的一些生活细节和外在性格特点如喜好吃红烧肉和辣子,通过一些台词表现他的幽默和发脾气等等,虽然这些描写还仅仅是对毛泽东性格特征的表层思考,但至少已经表明电影人开始意识到应该让毛泽东打破神的牢笼,让他走下神坛回到人民中间。
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电影人在如何应用电影艺术手段塑造毛泽东这个问题上经过不断实践,越来越意识到电影塑造毛泽东不管是写他的一生还是写他一生中的某个瞬间,神形兼备则是电影追求的美学境界。作为一部时空有限的电影,可以突出强化伟人性格特征的某个侧面,比如他的军事谋略和智慧,他的亲民和廉政等等,也可以从多个侧面对他进行描述,使之更加立体更加生动、鲜活。
1989年,长影经过精心打造推出新中国成立40周年献礼片《开国大典》。影片令人耳目一新,也令人振奋,人们终于在银幕上看到了一位以往未能见过的毛泽东形象。影片首次把毛泽东作为主角塑造,由古月任主演,由著名电影剧作家张天民、张笑天等任编剧,导演由李前宽肖桂云夫妇担当。影片通过精心设计的一场又一场引人入胜的戏,成功展现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在两种命运决战时刻所表现出来的日理万机、高瞻远瞩、指点江山的领袖风范和气魄,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毛泽东驾驭革命风云的能力和智慧;毛泽东面对傅作义拖延起义时间所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和策略;毛泽东在记者招待会上的洒脱、从容不迫;毛泽东与儿子毛岸英的父子之情等等。影片打破常规叙事手法而采取纪录片资料与艺术再现相结合的手法,这么做不但为影片增强真实性,而且为塑造毛泽东形象营造历史气息和生活质感。
如果说古月在《西安事变》的表演显得稚嫩,那么在经历8年的积累之后发生了质的飞跃,他在《开国大典》的表演显得十分自如、娴熟,言谈举止和嬉笑怒骂都十分得当,恰到好处。古月的表演无疑成了提升影片艺术品位不可缺少的因素。
《开国大典》塑造毛泽东实现新的突破,创造出作为艺术形象的毛泽东所应有的神形兼备的美学素质。继《开国大典》之后,由于电影人的发奋努力、不断创新,终于涌现出一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神形兼备的毛泽东艺术形象,如从亲情的角度讲述毛泽东与毛岸英父子之情的《毛泽东和他的儿子》;表现风华正茂的青年毛泽东追求革命以及他的师生情结、恋人情结、同学情结的《湘江北去》等,电影塑造毛泽东终于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 由明星扮演毛泽东也是一种尝试
2009年、2011年两年有两部主旋律大片引起轰动效应,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一部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片《建国大业》,另一部是建党90周年献礼片《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票房破4亿,《建党伟业》票房突破4.2亿,创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票房奇迹。两部影片的出现终于打破了长期以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难以进入市场的怪圈,证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可以走进观众、也可以赢得市场。
这两部影片之所以能够创造重大题材电影的票房奇迹,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如文化语境的进步与开放、国庆党庆情结、营销策划战略、题材史诗风格、大场面大人物、明星云集等等,其运作经验给了我们启示,也给了我们信心。
诸多因素中最具成效的应该是“明星大聚集”,这是最具炒作、也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创造。上百位明星一起上阵,明星演大人物,被称之为“电影大阅兵”的运作是电影史上的奇迹,这似乎难以复制,但我们从中得到启发,这就是让明星扮演伟人,使伟人更具市场影响力。
在《建国大业》里扮演毛泽东的是唐国强,他是影视界认同的也是很有号召力的毛泽东扮演者,他那娴熟、高超的演技把毛泽东塑造得惟妙惟肖;而在《建党伟业》里扮演毛泽东的是当下时尚明星刘烨,据传凡是影视剧因为有刘烨出演便有市场已成为共识,《建党伟业》启用刘烨一方面是他的外形经过化妆与青年毛泽东比较接近,另一方面他正处在“走红”期,有一大批粉丝追捧,这势必大大拓展毛泽东在年轻人中间的受众面。《建党伟业》上映之前,各媒体围绕明星阵容进行爆炒,网友们纷纷加入其中,有网友还饶有兴趣地排列一个明星的出场时间表,如第八分钟刘烨扮演的毛泽东出场等等,颇有情趣,有点寓教于乐的意思。有网友认为明星出演大人物十分“养眼”。每个明星都有各自的粉丝,一百个明星的粉丝汇聚到影院,这声势之大可想而知,观众在“养眼”的同时,对党的历史,对毛泽东在那个时期的革命状态和革命风采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感知和感动。
据有关方面的不完全统计,扮演毛泽东的演员或扮演过毛泽东的演员,专业的和不是专业的加起来总共约有20位。有号召力有影响力的、得到观众和专业认可的主要有古月、王霙等特型演员。由谁担当毛泽东这个角色虽然不是特型演员的专利,但不管由谁出演毛泽东起码要达到形似,让观众认同,如果连形似也无法让观众认同,那就不能说是个称职的演毛泽东的演员。“帅哥”明星扮演毛泽东或许会引起某些质疑,但他毕竟是严格遵循形神兼备的美学要求进行创作,职业态度严肃认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对这种顺应市场顺应文化语境的探索理应得到肯定和鼓励。
>> 对毛泽东人性人情的思考实现突破
电影塑造毛泽东如何做到使毛泽东的性格更丰满更富血肉?如何揭示毛泽东的心灵世界?这些问题成了现实对电影人提出的更高层面的要求。上面提及的三次突破和三次探索都还没有能够达到这一层面的审美境界。丰满血肉、塑造心灵实际上就是对伟人进行人性和人情的思考和解析。
去年与今年有两部以毛泽东为主角的影片令人耳目一新,也为之感动,一部是描写1921年之前毛泽东求索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道路的《湘江北去》,另一部是描写1935年红军北上时毛泽东在云南扎西粉碎蒋介石围剿的《扎西1935》。这两部影片都对毛泽东进行程度不同的人性和人情思考,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湘江北去》在展现毛泽东不畏艰险一边求学一边闹革命的同时,分别通过三条线刻画毛泽东的恋人情、师生情和同学情,一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编导用较重的笔墨表现他们的爱情生活,平淡中富有浪漫,他们之间话语不多,但那种纯情能够从画面中得到意传;二是写毛泽东与杨昌济师生关系,通过这条线索表现出毛泽东尊师的品质和对恩师的一片真情;三是写毛泽东与同学的关系,通过这条线描述毛泽东对同学的一腔热血,也描述了因革命信念和指导思想的不同,毛泽东与同学分道扬镳时的痛苦与难舍。
人性与人情这两个词义是人类一种美好、神圣的向往和追求,也是衡量、评判文艺作品是不是具有感染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从两部影片所刻画的具有人性和人情味的毛泽东形象中,多少让我们感受到在当下文化语境下电影已经开启了对毛泽东人性与人情的思考。
电影塑造毛泽东走到今天,光影如画,瞬息即逝,过去已成为记忆,今天也很快变成历史,明天是今天的继承和延伸。回首记忆,展望明天,电影人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毛泽东诗词朗诵词
毛泽东诗词朗诵词
(主持1)“无论时代的车轮走向哪里,总会有一个名字在中国人的心底闪烁,那就是——毛泽东”。
(主持2)、穿过风雪,就有了风雪的坚韧。
(主持3)、走过草地,就有了草地的深邃。
(主持4)、爬过大山,就有了大山的抱负。
(主持齐诵):让青山作证,长征是诗人毛泽东最长的一首诗;
让青山作证,长征是极限中求生存,绝境中显奋斗的悲壮的歌。
主持1 :七律•长征
齐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主持1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主持2: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主持2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主持4: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主持
2、卜算子•咏梅
(男)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女)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男)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女)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全班齐诵一遍)
主持1:您“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主持2:您“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主持3: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主持4:小米加步枪,打出好江山。
主持3:菩萨蛮·大柏地
(男)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女)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齐诵)主持1:头顶浑莽的天,主持2:身披浑莽的雪,主持3:俯视浑莽的河,主持4:站在秦晋高原上,(主持齐)放歌江山如此多姣。踏着北国的土地,呐喊风流人物在今朝。主持4:《沁园春•雪》
(主持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主持2)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主持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主持4)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重复齐诵)
(男)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齐)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主持1:当新世界的阳光撒满神州大地
主持2:当新时代的春风沐浴我们成长
(主持齐)我们会坚定地回答(全班齐诵)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