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模拟量工程调试问题总结
模拟量工程调试问题总结
一)在工程上使用模拟量,PLC上使用模拟量输入模块时,对信号采集要有周期性的进行,否则,采集到的模拟量数值变换不定。在进行数据运算时,会出现跳动。
二)模拟量使用的步骤:
① 首先选择模拟量采集的类型(电压:0—10V,-10V--+10V电流:4—20mA,0—20mA)② 选择量程范围(12位的量程范围为:0--4096)
③ 模拟量的地址命名(模拟量通道的寻址)
④ 确定模拟量数据采集的周期(防止出现数据跳动)
⑤ 模拟量通道的接线和防干扰处理(模拟量输入的公共端接地,24VDC电源负端接地,模拟量块的接地端子也要接地,同时屏蔽掉不用的通道,导线的屏蔽层接地。)
⑥ 模拟量信号接入时要确定信号的种类:是有源的还是无源的,三线制的还是两线制,两线制的无源信号要串接DC24V电源,接线方式如下:信号的正端接DC24V电源的正端,信号的负端接PLC输入信号的正端,DC24V电源负端接PLC输入信号的负端。
三线制的无源信号,接线方式如下:信号的电源正接DC24V电源的正端,信号的电源负接DC24V电源的负端,信号输出接PLC信号输入的正端,DC24V电源的负端和信号的信号负端短接接入PLC信号输入的负端。
⑦采集到的模拟量数值的量化处理,数值转换,数据在工控机上显示。
第二篇:洗煤厂技改工程调试问题总结
洗煤厂技改工程调试总结
1.2.3.2月15日,洗煤厂技改工程调试组织机构成立,上报矿方; 2月16日,对重介系统带水调试,发现渣浆泵未加填料漏水; 2月17日,洗煤厂照明灯具由矿方指定,采用深圳海洋王指定产品,由矿方供应;
4.2月17日,将渣浆泵处理完毕;
发现:主厂房:给煤机弹簧安装后没有弹性余地,弧形筛振动电机还
未到场;
压滤车间:浮选入料泵的软启动不能正常开启,浮选机的刮泡电机和传动轴不同心;刮板机链条轮卡槽不均匀,个别卡槽小; 浓缩机:行走时存在偶尔停滞现象,配药装置内部供电装置不全不能使用;
5.2月18日,集控室大屏厂家未按计划安装大屏幕,2301皮带和2402皮带的驱动装置联轴器不配套,通知矿方协调;
6.2月20日,根据矿方要求,增加七台冲洗水泵和两个钢结构水箱。考虑现场实际情况,拟在浮选压滤车间二层布设;
7.2月24日,2405可逆皮带无法搭接到高硫煤仓,通知矿方协调,后经我方现场加工满足要求;
8.9.2月26日,重介系统水平衡调试完毕; 2月27日,调试发现:
浮选机:箱体连接处渗漏,为确保正常调试,请矿方通知厂家解决; 压滤机:设计电压为AC660V,现场到货设备电压为AC380V。为满
足现场使用,厂家增加了7台变压器,进行电压变换;
联合泵房:2604泵在运行过程中电机电流超载,无法正常使用,通知矿方协调处理;
10.2月27日,重介系统开始带介调试,28日,介平衡调试基本完成;
11.2月28日下午,重介系统开始试带煤,约10吨/小时;
12.3月1日上午,正式带煤;
13.3月1日下午,加量带煤,发现混料泵不能正常上料;初步分析原煤块粒径太大,对原煤脱泥筛上料加焊铁箅子以筛除大块煤;
14.3月2日,压滤机厂家未提供详细的设备参数及配电控制要求,且压滤机电控柜未考虑压滤机自身的冲洗水泵配电,现需增加低压配电柜一台给7台冲洗水泵供电。增加就地控制箱7台。增加动力电缆YJV-10003*10+1*10mm约700m增加控制电缆KVV-500 8*1.5 mm约1200m,KVV-500 4*1.5 mm约1000m。集控系统需增加数字量输入模块(32点)两块及配套的继电器、端子等元件;压滤机7台冲洗水泵电机到货设备电压为380V、功率15kW,电压不符合设计要求的660V,压滤车间现有380V供电系统无法满足冲洗水泵的用电需要,需要从主厂房增加一根380V的点源电缆:YJV-10003*120+1*75mm长度200m。
15.3月5日,对铁箅子筛除后的原煤进行调试,发现混料泵处理能力仍不理想,带煤后三产品压力不稳定,混料泵排料仍然困难;
16.3月7日,打开混料泵的入料口,查看入料是否堵塞,发现入料流道太小;泵的入料口标注尺寸和实际不符; 22 2 2
17.3月9日,石泵厂家来人,分析主要问题是泵的入料口小;
18.3月11日,矿方决定将原煤仓放空更换原煤;
19.3月12日,矿方组织人员在301皮带安装临时卸料器;13日开始卸煤,上午10:30,使用过程中301皮带断裂;
20.3月15日,301新皮带送到场;16日,我方再次安装301皮带;
21.3月18日,由于混料泵不能正常处理50毫米左右的块煤,还是不能正常调试;
22.3月18日,压滤机和浮选机调试正常,因浓缩机絮凝剂加药系统不能使用,无法调试精煤压滤机,通知矿方协调处理;
23.3月19日,发现刮板机刮板和弧形板磨损较大,应加装过渡板,通知矿方协调处理;
24.3月20日,石泵厂家将4流道的叶轮送到场,下午更换;
25.3月21日,加量带煤调试,达到250吨/小时,系统运行正常,将老原煤仓的煤处理完毕后停车;
26.3月21日下午,矿方准备用201皮带往煤仓储煤,发现201皮带机头驱动对轮已坏,经现场查看,发现材质有问题;
27.3月22日,动筛车间试车因煤量不足,跳汰机不能正常排矸;
28.3月23日上午,皮带厂家将201机头驱动处理完毕;
29.3月27日,浓缩机底流泵排料困难;
30.3月28日,对浓缩机底流排料管道清理后仍不理想;
31.3月29日,将浓缩池排空后,发现浓缩池底煤泥硬化,造成排料困难;
32.4月1日,恢复调试,4月3日至14日,连续12天调试生产,平均每日试生产8小时,能力350T/小时,累计入洗原煤2万吨,系统运转正常,具备试生产移交条件,产品指标在试生产过程中调整..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第三项目管理部
2009-3-23
第三篇:污水处理工程调试典型问题200问答(精选)
极其经典的-污水处理200问
1.问:CAST工艺,污泥脱水后的混合液直接排入进水泵房,导致进水COD,SS偏高,并影响选择池的反硝化反应(因为前段爆气沉砂池已经降解了部分C源),应该如何解决?
答:这是一个目前污水处理厂普遍被忽视的问题,即污泥脱水后的滤液回流至生化池后对生化处理的影响问题。由于污泥脱水前要加调质药剂,如PAC和PAM,有些药剂有一定的毒性,污泥脱水时可随滤液回流至生化反应池。处理这些滤液在技术上没问题,只是成本问题,如果选用合适的污泥调质药剂,并控制好加药量以及脱水机的进泥量等,对前面的生化处理就不会造成大的影响。还是强调的是,污泥脱水效果取决于污泥处理工序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污泥浓缩池的管理。2.问:“污泥泥龄”是怎样确定的?如何来控制?究竟是用排泥量确定它,还是用其它来确定排泥量?
答:泥龄、F/M、等与其说是运行的控制参数,不如说是设计方面的参数,在工艺控制中的只是参考参数。实际运行中排泥量通常是根据MLSS值加上经验来控制的,在SVI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也可用SV30来参考。
3.问:本厂用的是卡罗塞尔氧化沟工艺。有时装置的出水氨氮比进水还高,进水TP2.5mg/L 左右,出水只有0.2左右,曝气机3台满负荷运行。一直查不出什么原因,这是怎么回事?,答:只能根据你提供的情况来初步分析,可能是污水含氮有机物较多,反应时间不够,有机氮的氨化速率大于氨氮的硝化速率,此外,也可能是磷不够,影响氨氮通过同化途径去除的效果。
4.问:在运行过程中,氧化沟表面有一层厚厚的污泥堆积,粒径约1mm左右的污泥颗粒泛黄色,时常会造成二沉池大量飘泥,污泥返白,有絮体随出水一同流出,SV30迅速下降,处理效果丧失,堆积污泥减薄消除。周而复始,请问其成因和控制措施。
答: 说明污泥已失去活性,使ESS增加。有二种可能:一是污泥自身氧化;二是污泥中毒。从你所描述的现象看,前者的可能性大,可测定一下比耗氧速率,即内源耗氧速率与基质耗氧速率之比来确定,针对性采取措施。
5.问:AB法A段如何控制?是从一沉池以等同的流量给A段连续回流吗?SV30应控制在多少?是5%-10%吗?
答:A段的回流比应该大一些,但也不能使污泥在一沉池的停留时间太短,虽然A段主要是吸附为主,但也有一定的生物降解作用的,生物降解大多在沉淀池内进行,只有将吸附在污泥表面的有机物降解,才能恢复吸附能力。应该用MLSS来控制,在污泥沉降性能稳定时也可用SV30,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沉降比5%-10%太低。6.问: 如果一家污水厂运行一两年处理效果没达到较佳状态,那是不是应该考虑重新培菌(换泥)?换泥跟开始时的培菌有什么不一样呢?
答:不用换!如果运行条件不变,换了也会一样的,即使你用优势菌种投加也没用,只能维持一段时间,重要的是控制好运行条件,如果是设计上的的问题要及时整改。
7.问:我调试的是工业废水。工艺为水解+厌氧+好氧池1+好氧池2+沉淀。由于安装问题,曝气池布气不均匀(圆形曝气头曝气),每个曝气器处,均有一个类似喷泉上下翻滚(直径1m左右),曝气不均,对处理效果有多大影响?还发现曝气区填料挂膜较少,镜检有大的后生动物,没有发现其它生物,填料生物膜表面为淡黄色,曝气区外的生物膜厚达3cm,能给我解示一下吗?
答:你所说的情况不能说是曝气不均,是正常现象。还有你说生物膜不多,不知是多少?如生物膜把填料基本覆盖就很好了,至于说曝气区外的生物膜厚达3cm就是严重结球了,要采取措施,如用大气量冲刷和厌氧脱膜等措施。8.问:请问有关接触氧化池的下例问题。
(1)接触氧化池在放空时,填料上污泥能存活多少时间?(2)当接触氧化池处理能力下降时,要不要投加营养 ?
(3)对于泡沫,加煤油消泡你认为有效吗,若有效通常要加多少? 答:三个问题回答如下:
(1)接触氧化池放空后并不是生物膜污泥能存活多长的问题,而是要避免软性填料晒干而板结,板结后再浸放水中就很难再伸展开,要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2)接触氧化池处理能力的下降应从多因素考虑,其中生物膜的厚度控制很重要,膜太厚会严重影响处理能力,还要注意池放空时只能缓缓放,否则挂有大量生物膜的软性填料架会倒塌或变形;
(3)化学性泡沫用水喷淋较有效(不能直接用水冲),我不赞同用煤油之类的方法消泡。
9.问:本厂近一周的进水、出水及生化池各数据平均如下:进水: BOD:253 COD:810 PH:7.9 SS :286 色度 :32 倍
氨氮:28 总氮:64 总磷:6.0 出水: BOD:4.8 COD: 74 PH: 8.1 SS : 12 色度: 8 倍氨氮:7.6 总氮:22.8 总磷:1.02 生化池:MLSS:4200 MLVSS:2340 SV % :47.2
污泥指数:118.9 泥龄是35天
采用的是改良型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目前的进水大约只有2.5万吨/天(设计是5万吨),80%以上是工业废水,另有少量高浓度的垃圾渗滤液。工艺流程是曝气沉砂池-后生化池-后二沉池,没有设置接触池与水解池。生化池是鼓风机供气,深水转碟曝气,连续进水时溶解氧达不到 1 mg/L,停止进水后溶解氧缓慢上升至4-5mg/L左右。进水的严重超标及构筑物的缺陷,导致了生化池的负荷很高,且污泥浓缩池很小(180立方),有相当部分剩余污泥重回到进水泵房去。现在碰到的问题是:(1)二沉池在进水后经常发现有活性污泥悬浮颗粒,是静沉时间不足还是难以沉淀?(2)三个二沉池均发现聚集的红虫(水蚤),水蚤好像是处理水质好的表现,是不是因为污泥浓度高导致大量繁殖?(3)二沉池有时发现有薄薄的一层飘泥,是不是污泥的沉降性能很差,生化池曝气不足?还是污泥回流不及时?(4)二沉池三角堰板上容易青苔或是藻类滋生,有什么方法克服?(5)我认为污泥已老化严重,要将MLSS控低为3000-3500之间或更低些,增加剩余污泥排放量,降低泥龄,这样生化池的耐冲击会不会下降?出水水质会不会上扬?
答:污泥是有些老化,但不算很严重,泥龄已达35天,按此推算,污泥负荷不到0.03。控制目前污泥浓度的2/3就足够了,应该逐渐减少污泥浓度,水蚤对出水没影响,分析取样时不要取到水蚤。还要注意沉淀池泥层控制,二沉池三角堰板上青苔和藻类只能人工清除。
10.问:我们是石油化工废水两级生化处理,一级是圆形完全混合式曝气池,二级是推流曝气池,一级DO 0.2mg/L,二级DO 5.0mg/L。这段时间一级生化进水PH 8.0,出水6.5,二级生化后PH 5.78,超出指标6-9的范围,这是怎么回事? 答:一级DO低很正常,因为污泥负荷高,一级pH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负荷太高发生酸化,二级出水pH下降可能是硝化反应消耗碱度造成的。因为你介绍得太简单,我也只能简单分析和推断。
11.问:氨氮的去除,除了要有充足的碳原和足够长的污泥龄和保证足够的回流,回流是回流好氧池出水还是二沉池底部回流?我现在调试氨纶废水,原来设计回流好氧池出水,可实际上是,若回流量达一倍时,就不能保证前边缺氧池的厌氧环境,我师傅说好氧池溶解氧控制在1mg/L左右会好些,这样说是否对? 答:根据你介绍的应该是前置反硝化,需回流好氧池的出水和二沉池污泥。你说若回流量达一倍时,就不能保证前边的缺氧池的厌氧环境的话不妥,缺氧区不等于厌氧,DO小于0.5mg/L就可。你师傅说好氧池溶解氧控制在1mg/L左右也是有道理的,这样可防止缺氧区DO大于0.5mg/L。如果好氧区DO在1左右,出水回流量在一倍时,缺氧区DO仍大于0.5mg/L时,不能再降低好氧区的溶解氧,也不要随意减少出水回流量(进入缺氧区的硝酸氮会少),此时可在不影响二沉池泥水分离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二沉池出泥量,将池内污泥层升高,使污泥在二沉池内的停留时间增加,使之处于缺陷氧或无氧状态,这样也有利于避免缺氧区DO上升。二沉池出泥量减少不会影响回流至反应池的污泥量,因为在二沉池内泥层升高的情况下,污泥在泥层中的浓缩时间长了,这种情况下出泥量减少了但出泥的浓度提高了。如果是接触氧化工艺,出水要回流,污泥就不回流了。我不赞成用前置反硝化。因为出水回流的能耗大,回流量大要求反应池容积也大。关于去除硝化菌的说法不妥,但明白你的意思。12.问:(1)最近车间试车,造成进水很不正常。昨天COD有6000,而设计只有600。应该采取那些措施,使出水尽快恢复正常?(2)最近空压机房的风压有8公斤,而又没装减压阀,他们解释曝气管的流量阀一样可控制压力。请问一下,是不是风压过高造成的曝气不均?
答:进水COD大于设计值的十倍是无法达标的,应增加供氧量,减少排泥量或不排泥,目的就是控制好污泥负荷和供氧量。但要注意:减少排泥量或不排泥是暂时的,当经过一个反应时断后(至少半天)就应该加大排泥量。上述措施的目的是先让污泥与高浓度污水混合、吸附,经过一段时间后,部分有机物降解,但仍有大部分有机物吸附在污泥上,让其随污泥而排出系统,这样可使系统尽快恢复正常,因为这样高浓度的废水一般不会特续很长时间的。风压达8公斤是肯定不
行的。
13.问:活性污泥法处理鱼类加工废水,生化部分分三个格池串联进行,现在第二、第三生化池出现了大量的泡沫,而第一生化池中没有泡沫;起初以为是洗涤剂泡沫,但是最近在洗涤剂高峰时,将水外排,已经有四五天了,依旧没有好转而且有增多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怎么解决?
答:可能是若卡氏菌引起的生物泡沫,在进水含油脂、负荷低的后段易繁殖。这类泡沫很难用水喷淋消除,只能人工清除或让部分原水直接超越至后面生化池,可在一定程度上压抑若卡氏菌繁殖。
14.问:老装置改造用来处理氨氮废水。采用水解+厌氧+两级好氧(接触氧化工艺)。污水回流到水解池,污泥回流到厌氧池(缺氧池),如果加大回流,水解
池污泥流失很快(水解池由
黑变清),并且后面的厌氧池溶解氧可达0.7。为此尝试沉淀池底部回流(通过放空管回流),由于回流量限制,氨氮的去除率不理想。请问:前置反硝化工艺,通常是回流的是好氧池出水还是沉淀池出水?
答:应该是二级好氧池的出水回流至缺氧区,而不是回流至水解池和厌氧池。可能是你没完全介绍清楚,总感觉这工艺有问题,水解池就是酸化池,主要是通过水解酸化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应该先了解一下硝化效果是否好,再考虑反硝化问题,还有你说的沉淀池是否是最后的沉淀池(沉淀好氧池脱落的生物膜用)?厌氧池后是否有沉淀池?我感觉除了设计问题,还有运行管理问题。15.问:现在用SBR工艺处理医院污水,目前已经投放生活污水和回流污泥(经过带式污泥机出来的污泥1000斤),在鼓风的时候就在十分钟左右出现大量的白泡沫,水量大概有120立方,是不是进水量大和浓度高呢?下步工作需要什么准备?微生物怎样培养得更好? 如何去控制鼓风时间?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去
解决?
答: 如用脱水污泥作污泥培养接种用,投加量至少要有效池容的3%,还有营养方面的要求,接种污泥投加量太少了,至于出现泡沫很正常的,污泥形成后会大大减少或消失的。后面的问题是具体的运行控制问题,这里不展开介绍了。16.问:我们厂采用厌氧-水解-一级好氧接触氧化-二级好氧接触氧化工艺。进水COD在1000mg/L以下;进水氨氮50mg/L;BOD5/COD在0.35以上。出水氨氮
无法达标,如何解决?
答:你们的工艺应改变,这样是无法达标的,进水氨氮50mg/L(总氮还要高),BOD5/COD在0.35以上就不必水解酸化,COD在1000mg/L以下也不必用厌氧,可将厌氧池和水解池都改成好氧池(接触氧化),反硝化池不必另设,只要将目前的第一级好氧接触氧化池的溶解氧控制在0.5以下就可(是假设水解池和厌氧池都改成好氧池的情况下),因为还不了解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只是初步的想法。
17.问:为什么你说“BOD5/COD在0.35以上就不必水解酸化”? 答: 因为这样的B/C比的污水可生化性还可以,污水中不可生化物质在此比值下不算很高,大部分可以被活性污泥吸附而通过剩余污泥排放而去除并使出水达标。还要说明的是所谓不可生化的有机物,其中一部分还是可以降解的,只是生化过程需较长。我说不必酸化并不是酸化效果不好,而是从投资、占地等经济
角度考虑。
18.问:CAST工艺处理城市污水,BOD在80左右,MLSS在4000mg/L左右,目前DO在反应时控制在1.0~3.0,有时DO会超过3.0。现在污泥灰份较高,在恢复时应具体注意那些方面,大致控制参数是多少?以上的参数有什么不妥? 答:根据所介绍的情况,可能是污泥负荷过低引起污泥老化,应该增加排泥量,减少至选择池的回流量,减少曝气时间。
19.问:废水硫化物高若用湿式氧化法,要是生成硫酸怎么办?这样对管壁有腐蚀作用,可能造成管壁塌陷,是否让硫化物沉淀较好?
答:不存在你说的问题。用湿式氧化法硫化物被氧化成硫酸盐,当然也会有一部
分未完全氧化的硫代硫酸盐。
20.问:所加的干污泥量与什么有直接的关系,初次培养应该加多少? 答:接种培养法要多少泥只能是大概的范围,关键还是要经验,否则接种的泥最
多也没用。
我曾在这里看到一个贴子,这个单位直接将附近同类厂的化工废水装置的活性污泥进行移植培养和驯化,移入的污泥量很大,花了很大的污泥运输费用,可培养驯化近一个月仍失败,这就是培养和驯化过程的控制不当造成的。21.问: 我们采用A2O工艺,现在总磷去除还可以,但是氨氮一直没降低,调试已经有三个月了,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说不用内回流也可以降氨氮,而我们的内回流不好控制,几乎没有,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降低氨氮?
答:根据你说的情况出水氨氮高于进水与没有回流无关的,主要还是反应时间不够,估计这类废水有机氮较高,由于硝化时间不够,有机氮的氨化速率大于氨氮的硝化速率,出水氨氮上升也是很正常的,还要确认硝化的基本条件是否控制好。22.问:接触氧化装置生物膜培养过程中发现生物膜形成后又会脱落,如何解决
和避免呢?
答:生物膜形成而大部分又脱落是很正常的现象,一般脱落后第二次或第三次重新形成后才算是挂膜成功,也就是说第一次生物膜形成不能算挂膜成功,如果第一次挂膜后不大量脱落是偶然的,经一、二次脱落后才形成才是必然的,大多数
情况下是这样的。
23.问:腈纶废水较难处理,用什么处理工艺合适?
答:腈纶废水的可生化性较差,含有大量低聚物和SCN等无机性COD,所以先要预处理,如中和,混凝,然后用生化处理,生化处理建议用生物膜法,前面要有
酸化工序。
24.问:接触氧化池是否用按填料空隙率计算水力停留时间 ?如何计算? 答: 按填料空隙率计算水力停留时间是没意义的,也算不准,应该是容积负荷
和污水在生化池的停留时间。
25.问:水解酸化阶段会不会出现COD升高现象呢?我的意思是,大分子水解为小分子,原来水中有些大分子无法被重铬酸钾氧化,而水解后却可以。我做的是
垃圾渗滤液。
答:确实有可能原来不能被重铬酸钾氧化的大分子有机物通过水解酸化后能被氧化了,但水解酸化池出水COD还是不会升高的,理由是:(1)重铬酸钾法测定COD时,有硫酸银作催化剂,可氧化95%以上的有机物;(2)水解酸化过程中COD也会去除一部分的,去除率肯定高于前面说的不能被重铬酸钾氧化的那些物
质。
26.问:(1)我们用蒸馏滴定法测氨氮时,馏出液呈现黄色,影响滴定终点,不知道是为什么,怎么避免或者排除干扰。(2)好氧污泥浓度的测定时,是取10ml沉淀了半小时的污泥,还是取10ml水和污泥的混合物沉淀后测定。好氧污泥浓度一般控制在多少是正常的。(3)水解酸化池的污泥浓度一般是多少为正
常的。
答: 浓度高要稀释后用比色法测定。如果加入显色剂后仍有黄色,说明氨氮浓度很低(只是猜测)。污泥浓度测定要用100ml混合液在量筒沉降后的污泥来测定,污泥浓度控制的范围要根据装置的实际污泥负荷来定,不能一概而论的。27.问:在春节期间,卡鲁塞尔2000怎么运行(春节一些人回家,没有倒班)?
答:只要污水不断人就不能休息,所谓的周末运行模式靠不住的。28.问:我厂的UNITANK系统其主体为三格池结构(三个池可分为左边池、中池、右边池),三池之间为连通形式,每池设有曝气系统,采用机械表面曝气,并配有搅拌,外侧两边池设出水堰以及污泥排放装置,两池交替作为曝气和沉淀池,污水可进人三池中的任何一个。现工艺运行分两个主体运行阶段,第一主体阶段运行步骤如下:(1)污水先进入左边池,同时左边池进行厌氧搅拌,搅拌时间为1小时。中池好氧曝气,右边池做沉淀池出水。(2)污水继续进入左边池,左边池停止搅拌,进行好氧曝气,曝气时间为3.5小时。中池始终好氧曝气,右边池还做沉淀池出水。(3)左边池停止曝气,静沉,静沉时间为1小时。污水由进左边池改进中间池。中池始终好氧曝气,右边池还出水。第一个主体运行阶段(共6小时)结束后,通过一个短暂的过渡段(0.5小时反冲洗),即进入第二个主体运行阶段。第二个主体运行阶段过程改为污水从右边池进入系统,混合液通过中间池再进入作为沉淀池的左边池,水流方向相反,操作过程相同。以上工艺在我厂已运行两年,我认为该工艺在脱磷除氮方面存在着一些漏洞,即在各个主体阶段沉淀池排出的水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厌氧—好氧过程,排出的水其实以好氧水为主。另一方面我觉的现工艺在厌氧—好氧段时间分配不合理,好氧段时间过长。对此,我提出了一些建议,以第一主体阶段为例:污水先进入左边池进行厌氧搅拌,厌氧搅拌一段时间后污水改进入中间池,左边池停止厌氧搅拌改好氧曝气,这样左边池就好象被“锁定”一样,能尽可能完成硝化反应。其后左侧池停止曝气,作为沉淀池。然后进入第二个主体运行阶段,污水流动方向由右向左,运行过程相同。
建议提出以后我们也实践了一段时间,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其中一边池被“锁定”曝气、而中池改进水以后,中池的污泥就始终推流到另一做沉淀池的边池,结果中池的污泥浓度极低,而沉淀池的边池污泥浓度很高,造成“泛泥”和磷的二次释放。对于上述描述的一些情况,想请教下面问题:
(1)我的建议对我厂现行的工艺合理吗?(2)建议中能解决中池大量推泥的弊端吗?(3)我厂现行的工艺厌氧—好氧段时间分配合理吗?
答:三个问题回答如下:(1)你的建议比现在的运行模式合理。但要作些调整,即在锁定左池的前提下,延长左池进水的时间,相应减少中间池进水的时间,这样更合理,理由从下条可知。(2)左池进水的时间增加后,左池更多的污泥推至中池,使中池的泥比调整前的多,可以使中池进水时间结束时的污泥浓度比现在的运行模式多。(3)至于厌氧好氧的时间是要根据脱氮除磷效果要通过试凑
来定的。
无论左池和中池进水时间如何调节,二池总的进水时间是不变的,中池进水时间增加而左池进水时间减少,推到右池的流量是一样的,但流过去的污泥绝对量会减少。当然各池的污泥浓度不可能平衡,这是交替式曝气池的特点。至于要缩短周期的时间是不对的,对于设有厌氧段的工艺,如果缩短周期时间,由于边池出水前的预沉淀时间不能缩短,所以每周期中的好氧和厌氧时间就不够了,即使不考虑除磷,要缩短周期,也要在污泥的沉降性能好的情况下,这样才能减少预沉淀的时间,而保证生化应该阶段的时间。还要说明的是UNITANK工艺对脱氮除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磷会制约脱氮效果。
29.问:微生物镜检时怎样计数?我用的是10×的物镜,16×的目镜,即总放大倍数为160倍,在总放大倍数160倍下的一个视野看到3个钟虫,那在1平方
厘米中有多少钟虫?
答:应该用100倍,即目镜和物镜都是10倍,来观察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并计数,丝状菌的丰度100倍也可大致看清,污泥结构和游离细菌的密度观察400倍较合适。计数方法是:先确定每毫升曝气池混合液共有几滴(假定每毫升有20滴),取一滴混合液于载玻片上,小心盖上盖玻片,然后在100倍下将所有泥样都看一边,记好各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数量,然后再观察其它内容。30.问:处理的是造纸废水(麦草制浆),采用卡鲁塞尔氧化沟,但现在氧化沟的污泥沉淀性很不好,SV30很差,这是何原因造成的?
答:造成原因可能是因为为了满足供氧量,不得不使曝气机高速运行,把污泥打碎而使沉降性能更差。这类废水适宜鼓风曝气法,采用推流式,目前的办法是尽可能避免曝气机长时间高速运行,控制污泥浓度,回流比尽可能小,以避免沉淀
池上升流速过快。
31.问:我认为三槽式氧化沟侧沟排泥有它的优点,但同时又由它的致命缺点,即像SBR工艺一样会形成排泥漏斗,造成初期排泥的浓度高而后期排泥的浓度非常低。从而造成对后续的污泥处理工艺的不利,而且造成控制系统复杂,要借助不可靠的仪表或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来完成。
答:这是完全可避免的,边沟排泥并不是任何时间都可排的,如果在A阶段从曝气边沟排泥也不可能出现这情况。污泥沉降性能好的也不一定要则沟排泥,应该根据各装置的具体情况来定,至于运行管理要方便,当然要有可靠的控制系统,目前的控制系统应该算是简单、成熟的,当然自控系统出问题,用人工控制是很不方便,这也是三槽式氧化沟的弱点之一。
32.问:三槽式氧化沟是如何交替排泥的?是实测曝气池污泥浓度进行切换还是
根据进水浓度预测切换?
答:可在A、D的起始阶段从曝气侧沟排泥,此时曝气沟内的污泥浓度也较高,在排泥过程中,一部分被污泥吸附的物质可随污泥一起排出,也可减轻此后反应该阶段的处理负荷,总之,排泥方式和排泥时间需根据运行周期的时间、污泥沉降性能等综合考虑,不能一成不变,交替排泥模式需由单独的控制系统来控制,现有三槽式氧化沟的控制程序无法满足这方面要求的。
33.问:三槽式氧化沟运行模式如何编程?如何确定各阶段的运行时间? 答:由于一个运行周期内的前3个运行阶段与后3个运行阶段的运行状态相同,设定时仅考虑前三个阶段就可。如:A、B、C三阶段的总时间为4小时,应先确定C阶段的时间,这个阶段以沉淀为主,假如停止曝气后将作沉淀用的侧沟的混合液在1小时内能使泥水分离完全,则C阶段的时间就定为1小时;A阶段是生化反应的主要时段,其运行时间应大大长于B阶段,经A阶段运行后,大部分生化作用已大部分完成;B阶段是A阶段向C阶段的过渡阶段,此时,废水进入中沟,经生化处理后流向另一沉淀沟,曝气侧沟在不进废水的情况下继续曝气,使沟内尚未降解的物质进一步转化,所以B阶段的时间较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采用相应的运行模式,如当污泥沉降性能差时,应该适当增加C阶段的时间,相应减少A、B阶段的时间,必要时可在C和D之间设一个过渡阶段。34.问:我单位采用卡鲁塞尔氧化沟2000型工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规模8万吨/天。运行中NH3-N去除不理想,2月份进水NH3-N平均为32.35mg/L,出水为25.99mg/L,是否提高好氧区的DO值,就能降低NH3-N值?
答:可提高好氧区的溶解氧,同时将内回流闸门开大,这样使反硝化区的缺氧部分容积减少,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硝化效果,此外还要考虑碱度是否够等因素。35.问:卡鲁塞尔氧化沟的水力设计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尚未充分探讨的课题。我想主要原因是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如机械设备(特别是表曝机)的机械和水力性能(如曝气叶轮形状、转速、浸没深度等)及其运转中输入水中的能量(该能量在充氧、推动和搅拌上还存在着 一个分配关系);还有氧化沟具体的布置形式和沟体设计如渠长、宽和水深、导流墙的位置、形状、是否偏心设置等。将所有这些因素(可能还有上面没有提到的)综合起来,才能得出卡鲁塞尔氧化沟中的具体水流形态和有关参数(如流线、湍流程度、断面流速分布及平均流速等)。由于此问题非常复杂,不知对卡鲁塞尔水力设计方面有何建议? 答:其实也没这么复杂,氧化沟内的流速与水力停留时间或是氧化沟的容积没有什么定性关系,氧化沟内的流速是控制沟内不沉淀为准,不宜过大,流速太小会使污泥下沉,是通过水下推进器或表曝机来完成的,只是完成流速的设备要根据与池深、池长等来定,不同厂家的设备选型也不尽相同。
36.问:能否告知三沟式氧化沟运行管理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他的局限性。答: 需注意的事项很多,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好运行周期的时间,然后确定周期内各运行阶段的时间。运行阶段应先确定C阶段段时间,因为C阶段是泥水分离时间。还要调整好转刷的浸没深度,使其具有很好的充氧能力和混合推动力,池内的所有转刷的浸没深度要一致。转刷的浸没深度应在静止状态下通过出水堰门来调节,即在氧化沟进水而不曝气的状态下用出水堰门的升降来调节,当转刷处于合适的浸没深度时,出水堰门的开度即为转刷运行时的开启限位。二条侧沟的所有出水堰门开启状态下的限位应该基本相同。应该根据废水的特性和本装置的实际情况,通过试运行来确定日常运行的最佳模式并输入可控编程器,进行运行控制。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该及时调整运行模式,如:因污泥沉降性能差而造成沉淀沟泥水分离困难使出水带泥时,应该增加C阶段的时间,相应减少其它阶段的时间。二条侧沟出水堰的开闭状态是根据设定的工艺要求自控的,半个周期二条侧沟的切换中,在预设定时,原出水沟的堰门应在另一预沉沟的出水堰门全部都开启后再关闭,以防原预沉沟在出水的初始时间漂泥。自控系统出现问题时,可通过手动控制来运行。手动控制时,各设备的开闭时间和顺序应该严格按运行模式进行,并与自动控制程序相同。污泥负荷和泥龄的计算中的生化部分容积可将氧化沟总容积*总生化时间与总水力停留时间之比。37.问:我公司污水处理站已经运行了近六年,近两个月发生的污泥膨胀一直无法有效的控制,工艺为ICEAS,沉降比为60到90多,但是丝状菌一般,曝气时间一般根据水中溶解氧量来控制,达到5.0到5.6停止曝气;我公司的主要污染物为乙醇,时常会造成瞬时冲击,请给予意见?
答:这类水很容易引起膨胀,因为可溶解有机物高,N、P不足要投加。38.问:我厂有两条卡鲁塞尔氧化沟,设计日处理量8万吨,现在只运行了一组系统,日处理量4万吨,年后将启用第二组系统,用一号系统的污泥对二号系统进行污泥培养,请说说具体如何操作?
答:现在已有一组在运行就不用培养了,可在另一组投运前多积累一些污泥引入
就可
39.问:请从实用性角度谈谈对污水处理行业的自控技术的看法,比如说是卡鲁
塞尔工艺呢?
答:生化处理工艺方式很多的,要看什么工艺,如果是传统鼓风曝气活性污泥法,就没必要自控,只要有液位保护控制和泵等设备的手动遥控控制就可。卡鲁塞尔氧化沟用自控制当然好,如果有水下推进器,用保护控制就可,如果没有水下推进器,最好用运行控制。我这里说的保护控制就是控制系统(如PLC)
根据设定的溶解氧范围,通过曝气机的开停和转速使溶解氧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运行控制就不同,除了前面的要求外,还要考虑在曝气机慢速运行或只有个别曝气机运行时,防止污泥下沉,即在曝气机的总体运行状态只满足DO的控制,而不能满足泥水混和时能
自动调控。
40.问:我们现在是检测2个池,1号是有种泥接种的,但是1个月下来镜检时只发现大量草履虫,发现钟虫的几率基本没有,最多再加上几条线形虫;我们2号是没加种泥,然后进水曝气,一个月后镜检时发现了大量钟虫和一些草履虫等其他细菌,但是2个池的污泥含量都很少,请问现在怎么培养1号池的细菌,怎么增加污泥含量? 还有就是曝气池里的溶解氧很高,一般都再9-11之间,6以下的很少,难得出现几次,我们鼓风机已经时开的最小了,而2号池的溶解氧更
高,一般都在10-12之间。
答:二池的情况类似,是营养不足和曝气过度引起的,污泥处于不断增长又在不断自身氧化的状态,所以要严格控制曝气时间,如果无法增加污泥量,只能采用间断曝气,还有营养比的控制等问题也要注意。
41.问:对于卡鲁塞尔氧化沟工艺,它在污泥泥龄以及剩余污泥量的计算应该怎样算才能使实际量与计算量的出入不大,它有没有简洁的计算公式或者说通用公
式?
答:在实际运行中排泥量和泥龄不是根据计算来控制的,其它形式的活性污泥工
艺也一样。
42.问:我厂工业污水,印染和化工。现生化池污泥只有1.2g/L。镜检没有发现原生和后生动物,出水不达标,一个星期大流量回流污泥,还是没变化。SVI和SV%都很高,但是看不到丝状菌。请问该采取什么措施?
答: 估计污泥已中毒受损,加大回流量是不对的。应该增加排泥量,并移植先前没受损时排出的剩余污泥或其它厂的污泥。
43.问:一个工业园需要建设30000吨/天的污水处理厂,现有家公司提出“硅藻精土+生化”处理工艺。以前也曾看到关于这种技术的介绍,但是说法相差很
大,不知道该相信谁?请发表看法。
答:硅藻精土用在城市污水处理效果很好,运行费用也很低,工业废水处理要慎
重。
44.问:UASB法在国内应用很多,但运行的效果也大不相同。究其原因,我想是几个方面:三相分离器;布水系统;保温措施。在此我有些疑问:(1)采用UASB法时,三相分离器是根据特定污水设计的吗?我见国内有很多专门生产三相分离器的,而u法使用较多是在工业废水方面,不同的工业废水性质不一样是否会影响三相分离器的正常使用?(2)三相分离器是底部进水,布水容易堵塞,不知道运行的好的u法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3)厌氧反应在35℃时比较好,u池的保温是如何做到的?尤其是采用钢结构的池体时。u池产生的沼气如何使用?如果u池内的温度达不到要求,考虑加热时应采用何措施呢? 答:三相分离器一般不会根据特定污水来设计,只考虑其结构对三相分离的效果。布水系统堵塞问题是多孔式布水方式必然存在的问题,工艺上可采用反冲或气冲的方法解决,至于池体的保温一般不需做特别的措施,只需控制进水温度即可,如进水温度过低,可在进水管线上加装汽水混合器,利用蒸汽加热至合适温度。不过在高效厌氧反应器中,我不看好U池,因为相对EGSB和IC来说处理效果较差,对已建的UASB,如果处理效果不好,建议作些改造,如增设内回流管或后
面增加沉淀池。
45.问: UASB的HRT要求较长,水力负荷太大,跑泥特别严重,长时间的内回流出水带泥较多,反而不利颗粒污泥的形成。不知你如何看?
答:设置内回流会加剧跑泥的说法不妥,这是有利于颗粒污泥形成的,就是提高剪切力,当然颗料污泥形成的条件和U池的处理效率提高还有其它很多因素。46.问:我厂采用三沟式氧化沟处理污水,BOD在350mg/L左右,处理后剩余污泥特别多,是怎么回事?跟运行周期有没有关系?
答: 先可试一样,即在不影响泥水分离的前提下,减少C阶段的时间,把减少的时间加给B阶段,如果还不行再采取下一步措施。如果已设置D阶段,也可取消D阶段,把D的时间给B,C时间不变。
47.问:我们用的是卡鲁塞尔2000的氧化沟,出水口的溶解氧一般控制在2mg/L左右,最高值控制在3.0 mg/L,进水的水量为3万每沟每天,进水的BOD有时候较低,平均值在50 mg/L,氧化沟的有效容积为14750m3,MLSS一般控制在3000 mg/L,由此得出的F/M为0.0339(不知此值对否),如果此值正确,那么污泥负荷也太低了吧?污泥龄一般控制在15天左右,SV30为15,SVI为50左右,不知该如何进行工艺的调整,来缓解跑泥的现象?
答:据我判断污泥已老化了。应对措施:增加排泥量,减少供氧量;如果沟里设
置水下推进器,曝气机可间断运行。
48.问:水解酸化在废水处理中是一个很难说清的处理工艺,对于COD来讲,有的去除率很低,有的去除率比较高,我设计的一个化工废水项目,水解酸化COD的去除率高达40~50%,但需少量曝气。我设计的印染废水处理中水解酸化COD去除率一般在15~20%左右,但色度的去除率很高。水解酸化对PH的要求实际上并没有象资料上讲的那么高,PH在6~10之间均有效果,但在8左右效果应
该比较好。
答:你说的化工废水水解酸化COD去除率可达40~50%,而且需少量曝气,这问题是特例,不能说明就是酸化的实际效果,因为去除的大多是无机性COD,是在曝气条件下被氧化的(因为有少量的曝气),如果不曝气COD去除率会明显下降。49.问:UASB按照三相分离器的原里和作用,是不应该有污泥回流的,但由此而来产生如下问题:(1)UASB反应器跑泥时如何补充污泥?(2)UASB反应器受冲击时引起污泥浓度波动,如何尽快使其恢复平稳?(3)在排出UASB反应器中无机化的污泥时,如何尽快使其恢复到所需的污泥浓度?
答:U池如果污泥流失,即使污泥能回流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污泥回流的同时反应器的上升流速也会相应增加,回流量大污泥流失量也大,所以U池大多数是没有污泥回流的。我说的大多数没有也就是说有的U池还是有污泥回流的,因为在U池后又增设了沉淀池,但这样的工艺不多,如果这样还不如用EGSB或IC更好。据我所知,U池主要还是以絮状污泥为主的,加之反应器不高,所以上升流速不能太快,污泥保有量不多,容积负荷上不去。虽然典型的U池没有污泥回流,但出水还是能回流的。
50.问: UASB之所以污染物去除效率高,主要是颗粒污泥的作用,而你却说是
絮凝污泥,这是怎么会事?
答:我没有说U池没有颗粒污泥,只是说是以絮状污泥为主,因为绝大多数UASB都是这样,这也是U池容积负荷低的原因(相对EGSB和IC而言),至于为何U池不能象IC一样基本上都是颗粒污泥,且颗粒污泥粒径小、质量高,这就涉及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和条件,这方面我就不展开了,但可以说明一点,反应器上升流速是重要的条件之一,UASB不能完全满足这方面要求。
51.问:要控制 UASB污泥的流失是否可采用在上部增加一回流管,控制其回流
比,形成内循环?
答:很好的建议!不过这样的目的主要是有利于颗粒污泥的形成,使颗粒污泥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加,污泥保有量增加。
52.问: UASB池内增加回流管但会不会影响水的上升流速呢?
答:会的,循环区的上升流速会加快,这也是设置循环的目的,虽然在初期还不能避免反应器污泥外溢,但可使泥水充分混和,也有利于污泥造粒,使污泥保有量增加,一定时间后就可显示出效果。
53.问: UASB池增加内回流管,水的上升流速提高,会不会给三相分离器带来
副作用?
答: 因为是从三相分离器的下部向底部回流,所以我认为不会影响三相分离器的上升流速。
54.问:可是UASB池不设内回流时,如果排泥时泥排多了如何办? 答:因为污泥不外流的,所以也不存在你说的问题。如果另设沉淀池,污泥就要回流,但回流量的大小也只能反映污泥在整个系统内的周转速率或循环速率,也与系统内的污泥量无关,也就是说如果U池不排泥,无论污泥回流量是大是小,系统内的污泥量不会影响(不考虑污泥增长的因素情况下)。
55.问:如果UASB排泥时控制不当,造成污泥流失怎么办?如何恰当控制污泥
排泥?
答: 这是运行管理方面的事了,如同好氧活性污泥工艺有“三相平衡”的调节一样,各类厌氧装置的各项运行参数也要根据运行状况来控制的,如泥、水二相平衡的调节,使反应器的容积负荷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容积负荷(这里指污泥所点的容积)是通过排泥量来控制的,也受限于废水水量和浓度。当废水量增加或废水浓度增加时,为了保持负荷平衡,就要少排泥或不排泥,提高系统的污泥量,反之则多排泥以减少系统污泥量。此外还要考虑很多受限因素,如:系统的污泥量过多,虽然可降低容积负荷,但会使污泥的膨胀度增高,影响泥水分离;排泥量太多,则会造成容积负荷过高,使VFA/ALK的比值升高,影响处理效果。这些都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试凑法来确定的,有些方面则靠经验。56.问:我们做了一个工艺,也用到UASB,并且UASB设了出水回流,由于进水量非常小,一天就10几吨水,所以污泥投加到UASB后,污泥悬浮不起来,运行了一个多月污泥都是沉在池底的,而且好像回流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污泥就是沉在池底一米多的位置,后来换了一台循环泵,想加大回流量,可是刚换泵后面的出水就变黑了,我觉得可能是把池底的污泥冲起来了,这样下去会不会把所有的污泥都冲走呢?是不是循环泵的流量太大,把污泥都打碎了呢?
答:污泥已经无机化了,虽然还不知道你们的UASB池容积多大,但已能推测到
容积负荷已小到无法维持的范围了。
57. 问:UASB中污泥培养究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条件,我所知道的,调试阶段进水一般要求cod在5000mg/L以下,还有pH值一般要求在7-8,营养物质N、P等,还要注意那些问题呢?在调节池里为了使进水均匀曝气是不是对UASB有影响呢?UASB池中上面的水应该是清的还是黑的呢?
答:这些问题一言难尽的,可参考相关资料。但有二点可说明一下:调试起始容积负荷不能高,要逐步提高,不能光从COD来控制;调节池少量曝气没影响的,这点氧对厌氧反应装置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58.问:我厂用A-O法处理含有氨氮的污水,以前运行正常,最近经常在回流沉淀池出现污泥厌氧反硝化,引起污泥上浮现象,污泥流失,影响出水水质。如何
解剖?
答: 解决办法:(1)控制好反硝化条件,尽可能去除硝酸氮;(2)增加沉淀池的出泥量,以降低沉淀池的污泥层高度,使污泥在泥层的停留时间减少,可防止污泥缺氧;(3)条件允许的话(不影响缺氧区的缺氧环境)尽可能增加好氧区的溶解氧,使进入沉淀池的污泥不缺氧。上述第一条是为了使进入沉淀池的硝酸氮大大减少,不会发生严重的反硝化,后二条措施是即使有大量硝酸氮进沉淀池,但由于不缺氧也就不易发生反硝化。
59.问:目前我厂处理规模为4万吨/日,有两个浓缩池,设计污泥量为5600kgDS/d,污泥负荷为50kgDS/m2•d。但因施工造成两个池的进泥和出泥不平衡且极不容易调整。经常造成一池污泥过多发生厌氧并导致浓缩机负荷过高烧坏
电机。
前段时间,在一个浓缩池故障不能及时排除的情况下,采用单池运行,污泥量在4000kgDS/d左右,污泥负荷为61kgDS/m2•d。在此负荷下运行,该池没有出现因负荷过高而导致浓缩机故障。单池运行比双池运行管理简单且出泥稳定。试问,浓缩池的最高负荷可达多少。最佳的范围又是多少?
答: 是管理不当造成的,二池的进泥量可以通过进泥阀调节的,如果象你所说的因施工问题二池进泥量不能调节,那浓缩池的出泥量总可以调节吧,进泥量大,又不能关小,就要增加出泥量,把出泥调节闸门开大,使池内污泥层下降,这样可减少浓缩污泥在池内的停留时间,以防污泥发酵。浓缩池还可以交替运行,运行管理中的调节手段是多方面的。至于浓缩池的负荷等与污泥含水率、性质等有
关,各厂的情况都不同的。
60.问:MLSS可用悬浮物的方法测定吗?
答:MLSS只是很粗略地表示污泥中微生物量的多少,当然不能用悬浮物的方法测定,因为MLSS包括固定固体和挥发固体二类,固定固体是无机物,挥发固体是有机物+微生物,如果用悬浮物的方法测定。一些溶解性的有机物和游离细菌
就流失了。
61.问:我们这里有个刚开始调试的处理站,采用SBR工艺,调了两个星期有点效果的时候,水量变小了,现在眼看着微生物慢慢变少,该怎么办?
答: 减少曝气期时间,相应增加沉淀期或闲置期时间。
62.问:我们做的一个工程只有处理10吨的生活废水,原来膜生长的情况非常的好,处理效果也非常的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膜全部脱落了,而且现在膜不能再生成,填料上生有一些象红豆一样大小的微生物团。把它撵开是很多的条状的细菌,现在都快一个多星期了,没有任何的改善,想请帮助一下!答:排除pH或有毒物质冲击的因素外,可能是曝气时间过长、负荷过低造成。建议减少曝气量,或采用间断曝气试一段时间,此外还要控制好营养比。63.问:因为天气比较炎热,水中DO本来就低,大概在3mg/l以下,但由于在沉淀池中有污泥上浮发生,如果通过降低曝气量来控制的话,会不会影响出水
水质?如果可以应该控制DO?
答:减少曝气量的措施是不妥的,污泥上浮不是曝气量过大造成的,即使曝气量大,大量气泡完全可以在曝气池出水槽和沉淀池进水口前释放掉的。这种情况下减少曝气量会使沉淀池内污泥缺氧而发生反硝化甚至厌氧,加剧污泥上浮。正确办法是增加沉淀池出泥量(降低污泥层高度),使污泥在泥层的停留时间减少,防止或减缓反硝化的发生,污泥层降低也有利于泥水分离。天气热曝气池出水端
DO还是稍高些好,3mg/L是正常的。
64.问:我现在正在做一个污水处理方案的改进项目,该工艺进水COD约为10000,pH=4。4,水量100吨/天。该厂经过气浮-三级接触氧化-沉淀处理后COD约为700~800,pH=6.7。请问在原有工艺上如何改进,使出水COD达到500以下(三
级排放标准)。
答:这类废水虽然浓度很高,采用气浮加好氧工艺还是可以的,并不是任何高浓度水都要用厌氧。检查一下运行管理是否有问题,再考虑改造,在不影响现有工艺的情况下,在技术上采取一些措施完全可能达标的。
65.问:用厌氧罐对畜粪厌氧高温发酵20天了还不产气,而且PH时升时降,请
帮助分析一下。
答:VFA过高,还没完全进入碱性发酵阶段,在没有产气前不能排上清液或泥,否则会引起负压。
66.问:看到有的工艺(如SBR 法)讲到其因为没有污泥回流而解决了污泥膨胀问题,就感到疑惑了,你是如何看的?
答:SBR工艺没有污泥回流就没有污泥膨胀的说法不妥,我知道有的资料这样说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67.问:化工废水处理装置,水解加接触氧化工艺,氧化池溶解氧为零,我算了一下,COD去除量为420公斤每天,供气量大约为7。5立方每分钟,按70立方去1公斤BOD计算,处理能力应该为150公斤每天,这样理论供风与实际相差较大,是否会供气过少而进入兼氧状态(汽水比为30比1)?
答:不说废水的浓度和水质等情况,首先用气水比来衡量就不妥,膜法与泥法是不同的,同样的气水比,还要看曝气器的氧利用率,如果用穿孔管曝气氧的利用率就很低,如果用微孔曝气,则氧利用率可提高数倍,所以要进行综合分析的。但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氧化池溶解氧没有,是供氧不足或曝气时间
不够造成的。
68.问:一个中程药厂的废水平均COD是1700,BOD是800左右 最高COD有3000左右,现在我们公司的基本设计是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混凝-二氧化氯发生器。水解和接触氧化停留时间都是24小时,可对方因为造价比较高,要我们修改一下方案。现想除去二氧化氯发生器,换一消毒池投加漂水,另外,接触氧化和水解酸化停留时间都改为12—16小时,不知道这样改有问题吗?
答:可取消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停留时间适当增加。
69.问:我见过的医药废水 一般都会有水解酸化,没有的话会影响后面接触氧化的处理效果,你前一贴说没必要,请说明具体理由?
答:你说的没错,酸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你们的污水B/C比不算低,没必要用酸化,更何况酸化池的运行控制是有要求的,控制不当效果也不好,你可以调查一下,有多少酸化池有好的效果。
70.问:举例说明:Q=20000m3/d,活性污泥法,二沉池表面负荷取0.9m3/m2*h,但是我的污泥回流比是100%,那二沉池表面负荷岂不是变成了1.8?这样考虑对
不对?
答: 沉淀池表面负荷是每小时污水量除沉淀池的表面面积,即每平方米沉淀池的水面每小时通过的水量,不考虑回流污泥量的,因为回流污泥量不通过沉淀池水面,而是从池下面流出并回至曝气池的。
71.问:回流污泥是从沉淀池底部流回曝气池,但是进入沉淀池的水量是进水量加上回流量,回流的水量还是要在沉淀池重新沉淀,还是要占用表面负荷的是这
样吗?
答:你说的也有些道理,但还是错了。沉淀池可分二部分,上面是泥水分离部分(澄清层),下面是回流污泥浓缩部分(污泥层),以幅流式为例,曝气池混合液由沉淀池中心进水口流入,在泥水分离后,污泥下沉,分离的水上浮并溢流出池,污水占用的是澄清层的容积,污泥占用的是当下部污泥层的容积。72.问:我们现在设计的二沉池是奥贝尔氧化沟后的沉淀池,氧化沟回流污泥浓度要求8,怕中进周出的回流污泥浓度达不到,因此专家建议采用周进周出,生产厂介绍此工艺用单管吸泥机,回流污泥浓度可达到8-12,对吗? 答:我认为不妥,如果今后污泥沉降性能差的话,回流污泥浓度不可能高,至少不会比幅流式高。我知道周边进水式从理论上讲沉淀效率比幅流式高,因为可以减少进水水能对沉淀的影响等因素,但如果污泥沉降性能稍差就会发生严重短流,使整个生化处理系统处理能力大大下降。
73.问:我厂的废水主要含季胺盐跟酒精 现处理工艺为 调节(预曝)--厌氧--缺氧--好氧--二沉---加药--二沉--出水 现未加药加,处理量增加了30% 进水>2500 出水 COD>200,不可能扩建。有什么办法修改部分工艺使出水水质达
到100以下?
答:在好氧池采用低剂量PACT法,即粉末活性炭与活性污泥相结合的工艺。74.问:一个工艺流程设计的问题。流量=360m3/d,COD=1700mg/L,BOD=850mg/L,SS=100mg/L,色度=100倍,处理的是80%工业废水和20%的生活污 要求:COD<90mg/L,BOD<20mg/L,SS<60mg/L,色度<40倍。请问采用何种方法能达标,我拟用物化预处理+SBR法+活性碳吸附,不知道有没可能达标? 答:这类废水建议用混凝+SBR(低剂量PACT技术),即在曝气池内少量连续加入粉末活性炭,使活性炭与污泥结合,可大大提高处理能力,日常运行中只要补充少量通过剩余污泥排放流失的活性炭就可,补充量仅为每吨水15~20克。酸化没必要采用,因为废水的B/C比已很高了。
75.问:北方的氧化塘怎么设计?污水是经过处理没达标的造纸废水,COD在600
左右。
答:北方不适合用氧化塘,如要用的话,可采用曝气氧化塘+静止氧化塘,但总
停留时间需要很长。
76.问:有一工业废水,浓度很高。因为废水没有菌种,化验BOD时需要接种,接种后化验出来的结果比COD还要高,结果是 COD :90000 mg/L,BOD:100000
mg/L,不知是何原因?
答:可能是测定BOD5时没做空白试验造成的误差或稀释倍数不妥引起的误差。77.问:你说同一废水的BOD低于COD,但有实验验证有二类工业废水的BOD会比COD高,一类是氨氮浓度比较高的废水,因为这里面有硝化、反硝化细菌,这两类细菌作用消耗氧导致BOD比COD高,一类是含吡啶的废水,因为吡啶不能化学开环(所以不表现出COD),但是吡啶可以生物开环,所以BOD比COD高(注:吡啶的化学开环是氧化开环,吡啶的生物开环是还原开环)。
答:你关于氨氮浓度高的废水和含吡啶的废水BOD5高于COD的说法也有道理,但问题是氨氮在BOD5培养的条件下没有充分的硝化的条件,这个过程连有机氮的氨化也不一定能完成的,氨氮只能通过同化作用去除,即使有亚硝化或硝化作用引起BOD5测定值高,也是亚硝酸对DO的测定误差,除非用叠氮化钠典量法测定五天后的溶解氧才能消除误差,否则BOD5就没有代表性。至于吡啶的生物降解作用是有前提的,要在微生物适应情况下才行,并没有普遍性。对这样的废水要接种,而一般接种液用生活污水或大粪水,不会适应这类废水的。78.问:外国设计的UASB负荷是中国设计的一倍,难道是他们的污泥比我们好
还是他们的后段处理更有保障?
答:我也说不清楚,大概国外是按颗粒污泥化设计的,国内是按絮状污泥或半絮
状污泥设计的。
79.问:日处理量5。4万吨,实际进水3万吨/天左右,卡鲁塞尔2000氧化沟,前设选择厌氧池,经常出现奶油状浮沫。沟内出现奶油状浮沫时间持续近一个月,人工基本消除。从半月前总氮、氨氮持续升高,进水总氮63-77,氨氮53-69,出水总氮23-47,氨氮25-40。不知是何原因?
答:应该增加好氧区溶解氧,将内回流堰门开足,这样能提高前部缺氧区的溶解氧,使缺氧区也有一定的硝化功能。此外也要检查一下碱度等是否满足要求。
80.问:能否提供一下用AB法处理焦化废水较好的具体工艺流程? 答:礁化废水可生化性差,用AB法是适宜的,因为一些不可生化的物质可在A段被去除。基本流程:格栅+进水提升泵+A曝气池+中间沉淀池+B曝气池+沉淀池。前面是基本流程,如果废水pH异常或还有其它特定物质,还要进行中和、混凝
等预处理。
81.问:快速法测定COD测定时间为何这么短呢? 答:因为快速法的酸度提高了1.4倍,氧化速率加快了。
82.问:本人所在厂的情况:流程是工业废水调节池(COD=500)然后混凝,沉淀后到生活废水调节池(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比例为1:2,COD为300-400);再到厌氧酸化池(有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池-沉淀池-浅层过滤(消毒,活性炭)-出水。问题:氧化池水体发黑,沉淀池沉淀效果很差,还有气泡。出水COD不达标,有时达到150以上。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何解决?
答:工艺选择不合理,运行也可能有问题。可先确定好氧池是否供氧不足,填料上生物膜是否过厚或好氧池底部积泥等情况再说。
83.问:我厂现在面临较大的问题:氨氮出水不达标。水量是27万吨/日,A/O除磷工艺,目前是调试运行阶段,氨氮出水30mg/L左右,进水只有35mg/L,曝气池水温16度,MLSS5000mg/L左右,R=80-90%,SV60%左右,泥龄6d左右,除磷效果很好,出水氨氮要求 25mg/L,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答: 且不说其它条件,仅从泥龄来看也不具备完全硝化的条件,因为6天的泥
龄,污泥负荷就在0.15以上。
84.问:现今的污水工艺是不是已经很少用到初沉池了?只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普通曝气法,是否设了曝气沉砂池,就可不设初沉池呢?
答:一般来说城市污水厂要设初沉池,工业废水处理就很少用(要根据具体情况),当然城市污水也有不设初沉池的,与后面采用的工艺有关,如用AB法就不应该设初沉池。还有曝气沉砂池和沉砂池与初沉池是有区别的。85.问:我说用氧化沟的时候不用初沉是根据我们这边的情况说的,在广东我看过的氧化沟都是不设初沉的,具体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可能是考虑到广东的水质问题,广东的cod和bod一般都比较低,能不能给解析一下?
答:如果是城市污水,用氧化沟工艺前面应该设初沉池合算,这所以用“合算”二字是从运行费用来考虑的,当然不设也可以。你说的厂用氧化沟工艺前面不设沉淀池也许是考虑其他原因,不能妄加推断。但我可以说,有些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设计是不够合理的,至少从投资和运行费用角度来说是这样。
86.问:采用AB 法工艺,为何前面一般不设初沉池?
答:这样有利于A池处理功能的提高,由于A段的废水直接由排水系统而来,废水中原本就有的细菌和悬浮物及胶状物的共存体也具有一定的絮凝性和粘附力,再与回流污泥混合后,相互间发生絮凝与吸附,此时难沉降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在得到絮凝、吸附和粘结后与可沉降的悬浮物一起沉降,并随剩余污泥排出,使A段中以非生物降解的途径去除的有机物量大大提高,可保证B段的运行稳定。87.问:我拟采用的工艺流程:沉砂、初沉、曝气、二沉,有个地方不太明白,就是总的处理率和各池体的处理率问题。按这二级处理,总的处理率是91%左右,那在计算各池体的处理率是怎么算呢?我导师说要根据有关的规范然后把这总处理率分到每个池中去。但我查到手册里说各池体处理率的数据,与导师说的不一样。请问是怎样计算得出的?
答:设计手册上的只能参考,主要还是设计方面的经验,二者结合起来才行。为什么设计院的设计计算书不会轻易让人看,就是这个原因。还有更重要的是做好设计前的水质水量等调研工作,城市污水相对来说较容易,对一些特种的工业废
水在设计前还需要搞模拟小试。
88.问:制药废水处理系统,白天运行,晚上停运,白天处理后的出水较好,可是经过一晚上的停运静止后,第二天早上发现二沉池的水变得像牛奶一样,请问
这是什么原因?
答:是运行管理不当造成的,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就要在晚上装置停运前,将二沉池内的污泥尽可能回流至曝气池。第二天运行前,曝气池先闷曝一段时间,待污泥初步恢复活性后再进水运行。
89.问:经常在书上看到污泥回流比为25%,100%之类的,请问污泥回流比是怎
么样来控制的?是通过PLC控制?
答:回流量是通过沉淀池出泥量来调节和控制的,而回流污泥泵则是根据沉淀池出泥量来运行的。在实际运行中回流污泥量应该相对稳定的,而回流比只是在进水量变化时才波动,所以我 认为回流比是设计参数,不是运行控制参数(个人
之见)。
90.问:近日曝气池和沉淀池有黏性泡沫产生,而且沉淀池有象厚粥样的东西漂浮在表面,舀掉后仍然会有,请问是怎么回事? 答:要确认是否是若卡氏菌引起的生物泡沫,生物泡沫有些粘性的,在负荷低,进水有油脂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要控制好污泥负荷。
91.问:最近SBR池里氨氮随着反应时间的增长而慢慢地上升(出水在13--15)。进水氨氮不高(一般在5--11之间)。是不是污泥有问题?(前一段时间加过氯
化氨,但效果不明显,好久没加了)
答:反应时间不够使硝化不完全,加氯也会抑制硝化菌的繁殖。
92.问:我厂暴气池及二沉池出现许多红色小虫,(应该是鱼虫),该虫身体发红,肉眼可见,活泼好动。介绍一下其生活习性及有什么指示作用?
答:对!这种虫也称鱼虫,是水质良好的标志。
93.问:我们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比较好,COD,氨氮,总磷快达到排放标准了,但是经过A2O工艺处理,结果却高了很多,三项指标都高了,如果不开动机器,也会高起来,这是什么原因?该如何处理?
答:先将缺氧池和厌氧池停运,好氧池DO控制好,出水不回流直接排放。94.问:我们处理的是食品厂的废水,包括薯片糖果和彭化食品等,处理流程:1#--2#调节池-混凝池-一沉池-活性污泥法(六个生化池依次相连)-二沉池。污泥回流和进水都进入第一个生化池池子。污泥沉降性一直不好,生化池池SV30达到97,进水COD2200-2500,混凝后COD大概1600左右,现在出水合格,二沉池挺大的。但沉降不好,显微镜160倍下看不到什么生物,只几个好象藻类,动
都不动。不知如何调整?
答:请确认是否有大量丝状菌(如球衣菌),如果确认的话,可用下法试试: 将第一只池作好氧生物选择池用,即该池少量进水,同时加大曝气量使DO在2mg/L以上,其余污水分别进2、3、4池。这样可使大量低等细菌先在第一池内繁殖,成为优势菌,再进入后面的池时,占优势的细菌也会在与丝状菌争夺营养时也占优势,从而达到压抑丝状菌繁殖的目的。但如果是非丝状菌引起的膨胀可临时在曝气池出水处投加PAM助凝(不能加过量,否则适得其反)。95.问:一个食品废水处理装置调试,用的是活性污泥法,流程:加药-一沉-曝气池-二沉。现在出水比较好 可是在曝气池里用烧杯取一杯混合液,污泥比较稀,沉降很慢,大约1小时以后泥水分离在40%。少量进水运行问题不大,但最近满负荷进水后,二沉池开始有很多细小的泥浮起来,随出水流走,现在翻泥更严重了,请问这是污泥膨胀吗?怎么解决?
答:不象是污泥膨胀,一小时的沉降在40%,不能说明污泥膨胀,沉淀池漂细小的污泥是污泥解絮现象,原因有多方面,如:污泥轻度中毒或老化;废水缺氮也会发生此类情况。据我判断营养比失调的可能性大,要确认废水的氮、磷含量。
因具体情况不清,只能初步推断。
96.问:最近在调试一污水工程,工艺为水解+接触氧化。因为过年放假,有10多天没进水了。为了不让细菌死掉,投加了面粉,不过量很少。昨天接触氧化池上浮了一层黄色泡沫,很粘稠。停止曝气后,搅动泡沫,泡沫消散是有类似污泥一样的细小颗粒下沉,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是负荷太低,细菌自身氧化,还是
其他原因呢?
答:没事的!主要是污泥活性差,面粉投加的原因,随着污泥活性的增加面粉逐
步降解,泡沫就会逐渐减少的。
97.问:近期我厂处理后污水的COD猛增,且居高不下。会有什么原因呢?(说明:我厂是普通的炼油厂,以前出水COD都在80左右,目前却一下子增到1000左右,且持续了有20天,而且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很差)答:应该当机立断,进行接种修复或重新培养了。
98.问:运行过程中,特别是十月份起,氧化沟表面会出现白色泡沫,开始为薄膜状,而后呈隆起的小包,颜色转为淡黄色.该泡沫具有粘性,气温下降至16摄氏度,泡沫将逐渐减少.从显微镜下观察,泡沫有较为固定的形态,基本上是以一个点为中心,从该点出发以丝状向外发散,有主干和分支,将其包围起来,基本是圆形,直径约为100um.这是哪一类型的丝状菌,具有哪些特点以及适
宜的生长条件?
答:可能是若卡氏菌大量繁殖所至,此类菌在污泥负荷较低、进水中含油脂类物
质时易繁殖。
99.问:我单位PTA化工污水经厌氧、A/O生物法处理后产生的剩余污泥,污泥浓度5g/L,经平流式浓缩池浓缩后污泥浓度为15-20g/L,再经带式压滤机(天津市政设备厂)挤压,大量污泥从滤带中渗透出来。泥饼产量少,絮凝剂为PAM
阳离子。请教如何解决?
答:可能有二种原因造成的:(1)浓缩池浓缩效果差;(2)污泥加药调质方法不当。措施:污泥调质时,先加PAC混凝,待充分反应后再加PAM调质,可试试
看!还要确认浓缩池运行是否正常。
100.问:我单位污泥的絮凝沉降性能较差,30分钟沉降比在90%,投加了粉煤灰来提高絮凝沉降性能,也在浓缩池前投加0.1%的PAM。请问污泥从滤布中渗透出来的原因是污泥调质还是滤布选型或其它原因。带式压滤机前的泥药混合罐的停留时间为20秒,是否合理?我们准备在浓缩池前加0.1%PAM改为PAC。答: 滤液含污泥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污泥加药调质是很重要的工序,还有调质药剂的选用。要确认PAM是否投加过多,否则适得其反,我感觉投加量多了,此外还要从前面污水处理过程中来控制污泥性能。
101.问:我厂废水处理量150吨/小时,正常运行中同时投加三种营养剂:硫酸铵、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请问:这3种药剂配合在一起合理吗?怎么搭配
才合理?有什么好的营养剂吗?
答:应该先确定废水的BOD5量,然后根据碳、氮、磷的比值来确定投加量,由于废水的浓度会变化,日常运行时的氮、磷投加量要通过试凑法来确定,还要考虑是否经济,如:磷酸氢二钠或其它磷酸盐选用时,要根据分子中磷占的比例及价格来考虑。假定磷酸氢二钠的价格明显低于磷酸二氢钾,但由于其中磷的原子量与分子量之比较小,且含结晶水较多,就不一定合算。
102.问:现在这里的蛋形消化池温度只有23度左右。我想问:(1)除了蒸气加热外,其他还有那几种加热方法?(2)这样的温度是否会导致污泥酸化? 答:这样的温度消化效果会很差,可用蒸气加热。在目前的温度下,要防止污泥
酸化,只能减少污泥投配率。
103.问:一家发酵企业废水处理装置,由于废水中COD、NH3-N浓度高,采用2级A/O工艺进行处理,流程是:废水池→给液泵→调节pH→第一缺氧脱氮池→好氧硝化池(推流式)→第二缺氧脱氮池→再曝气池→澄清池。最近澄清池经常出现污泥上浮,经分析是第二脱氮池反硝化效果差,出水夹带硝酸根进入澄清池,在澄清池发生反硝化反应所致。采取的措施是向第二脱氮池加入葡萄糖(最多时一天要加30%的葡萄糖4、5m3),同时把硝化池的DO降低(最低降到了0.5mg/L),效果仍然不稳定,有时好,有时坏。请帮助分析原因,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答:如果第二好氧池DO降到0.5 mg/L,到第二反硝化池的后半部就可能完全厌气,此时,如果氧化还原电位到负值,部分硝酸盐又会还原为氨氮,使后面的好氧池继续进行硝化,造成硝酸盐积累,也影响后曝气池剩余碳源的去除。所以你的分析是有道理的,降低硝化池的DO来防止好氧区向缺氧区后移在理论上是对的,但DO降得太低就会出现我前面分析的情况。建议:增加后好氧池的曝气量;增加沉淀池的出泥量。目的是防止污泥在沉淀池内缺氧而反硝化。104.问:某城市在海拔3650多米,最低气温零下14℃,空气稀薄,气温低,日温差大,这地方的生活污水用什么工艺处理好?
答:用硅藻精土法,本法适合生活污水的处理,处理成本低,不受温度等影响。105.问:最近曝气池泡沫上粘有很多泥而且很粘,到二沉池表面有很多浮泥,MLSS很低,污泥镜检中有很多轮虫的尸体,有循纤虫,漠口虫,耗氧很少,请问是否是污泥中毒?污泥中毒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二种可能(1)污泥中毒;(2)污泥严重老化。前者的可能性大,不论是何种情况,都需要向反应池移植污泥,进行生物修复,没有好氧污泥,也可将先前排出的厌氧浓缩污泥引入曝气池,并投加大粪等营养,等污泥活性恢复,浓度增
加后泡沫就会减少。
106.问:二沉池为中进周出式幅流式沉淀池,池内径48米,池有效水深3.2米。二沉池的表面负荷、固体负荷、堰口负荷等均在正常范围内;生物池的污泥浓度一般在4000左右,R控制在50~100%,生物镜检测菌胶团正常并无污泥膨胀性状,且SV在30~40%,SVI也在100左右。但奇怪的是运行以来二沉池周边(边缘区2~3米)区域经常有大量的浅黄色的絮状污泥上浮,不是成层状,某些小区域在更为严重。我曾将其作分析,上浮的污泥能重新沉下,且镜检发现菌胶团较好,且有原、后生动物,与生物池的相差不多。对以上情况希望能再给些建议。答:是没调节好,这样大的沉淀应该用吸泥管吧?如是吸泥管,可将靠池外周的吸泥管出泥调节阀开大或开足,第二根吸泥管出泥调节阀也适当开大,同时相应减少其它吸泥管的出泥量。还要确认池靠周边吸泥管底部处离池壁有多少距离,如果超过一米就是设计不当。
107.问:中进周出的污泥浓缩池池面如出现大量浮泥,浓缩池直径18m,高4m,污泥是由SBR重力流进,进泥的SS大概有6000mg/L,有时候会出现大块的黑色污泥浮上来,过了一段时间后,情况好转,但总是有小块的泥色的污泥浮到水面。池子上面的清水深不到1m,会不会是池子设计的太高了。有没有办法解决呢?
答:池的设计没问题,可能是刮泥机局部刮板坏或变形造成死角所至。
108.问:污水处理调试时初加入量多少最经济合理。
答: 这要看用什么污泥,用脱水污泥需约5%(污泥/曝气池容积),如果是浓缩污泥则需1mg/L左右,但关键还是要有培养污泥的经验,如培养过程控制不当,污泥最多也没用,这方面的例子很多的,有的单位培养了多次也没用(主要是工业废水),有经验的则可大大减少接种的污泥量。
109.问:请说说引进污泥后调试的具体注意事项,特别是针对工业废水的处理。答:污泥要经济、快速一次培养成功很大程度上要靠临场经验的,要提醒的是在培养过程中宁可曝气不足也不能曝气过度,宁可营养过剩也不可营养不足,我曾发现有一些厂污泥长期培养不好,原因是在培养过程中污泥总是处于生长-解絮-再生长-再解絮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中,污泥在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在污泥初步形成的阶段,过度曝气和营养不足会很快解絮的。
110.问:假期到了,接触氧化池应该如何管理呢?要求方便快捷、经济,又不能让微生物死亡,在假期后能快速启动。
答:接触氧化池停止进水停止曝气就可。节后上班时先少量进水,闷曝至膜的泥色初步由黑转棕色时再正常进水。
111.问:接触氧化池停气了怎么办?好氧生物能维持多长的时间?再恢复时需要多长时间?要注意那些事项?
答:与温度有关,10度以下三周内没问题。如要运行时,刚开始曝气强度不能太大,避免对生物膜造成大的冲刷和扰动,经一段时间曝气后就不要紧了,停运期间填料不能脱水。
112.问:我认为因为酶促反应的效率远远高于无机的化学反应,B/C比可能大于1,你的意见呢?
答:即使这样,B/C比也不可能大于1,因为BOD5是稀释培养法,是一般的细菌,如测生活污水就不用接种,工业废水需接种,也是加入生活污水或处理装置的出水接种就可,并不是用特殊菌来培养测定的。
113.问: 我在考虑给水微污染水处理中采用的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思路,不知道池内是否需要增加上下翻腾的措施,如果增加,是否能告诉我穿过球形悬浮填料的水头损失情况 答:不用考虑这样复杂,悬浮填料的翻滚并不需要增加多少风压。
114.问:我厂处理生活及生产污水(4800m3/d/),用生物氧化池曝气和加石灰除硬沉淀处理。现选用的是罗茨风机/风量2000m3/h,2开1备,生物氧化池高4.5米,生化池在地面上,管线上装有曝气头,风机额定风压0.05Mpa,现在不止噪音大,电机还超流。。请分析一下!
答: 风压没问题,因为曝气器在池底有一定安装高度的,至少40cm,输气管系统的阻力不大,设计上肯定考虑了,至于池是否在地面上与此无关,只要池的有效水深不变就可。
115.问:在曝气管路中接一细管出曝气池水面,那整个曝气管路就这个地方压强小,气体流会不回造成短路现象?
答:这是放气管,也称排污管,在风机运行时要开启进行放气,放气完后要马上关闭的。
116.问:BOD负荷为0.1 左右,污泥在曝气池絮凝良好,沉降性差,SV30在97%,SS在7000,然而到二沉池后在出口分为二层,一层在细小泡沫携带下上浮,另外一层沉降良好,这是什么原因?
答:可能是下面二个原因之一:(1)硝酸盐在沉淀池泥层中发生反硝化,氮气泡携带污泥上升,停风机后会好转说明反硝化提前在曝气池完成了;(2)曝气量过大,大量汽泡未能在沉淀池进水口完全释放而引起的。
117.问:如何保证污水达标排放,控制系统非常关键,你认为,PLC,DCS还是普通的控制好,如何降低费用,提高各污水处理指标?
答: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PLC或DCS,而是如何确定污水处理装置的自动控制点,有不少认为自控程度很先进的处理厂,有很多自动控制点是无用的,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
118.问:如何解决检测和控制的滞后问题,如DO等?
答:生化处理过程本来就是滞后反应的过程,如早班对工艺进行调整后,其结果可能要到中班或夜班才能反应出来,只有DO在线仪可以根据设定的溶解氧上下限值通过曝气机的运行状态来控制,但也不可靠。目前很多进口的DO仪探头的稳定性如何?所以我认为对生化处理而言,在线仪只能控制设备运行状态,对工艺运行的控制是有限的。
119.问:采用穿孔管曝气时,设计时应注意那些,才能保证曝气均匀?
答:这些有关的设计书上都可查到的,穿孔管的布置方式很重要,要做到布气均匀或提高氧的利用率,我建议还是使单侧布气,采用旋流曝气方式,当然这要根据工艺形式来定,池的结构也要与之相配。
120.问:一个牛奶厂的污水处理工艺,主要处理构筑物为接触氧化池和水解酸化池,是否要配置鼓风机?请告知一些相关的设计参数。
答:如果酸化采用“泥法”用搅拌泵就可以了,最好不要生物膜法,主要是搅拌问题,无论是搅拌泵搅拌、脉冲搅拌等都有问题。鼓风机不一定要,但如果后面的好氧池要用风机,建议你将输气管接入酸化池并设置曝气软管,这样酸化池在必要时也可作好氧池用,也可作辅助搅拌用,在有机负荷高的情况下,适量的曝气不会对酸化造成影响的,如单独配风机就没必要了
121.问:生化沉淀池漂泥(大量),导致生物滤池堵塞,来不及出水,主要处理的是印染废水,已经发现丝状菌,并开始在曝气池投三氯化铁,这个方法有效吗?曝气池SV%前一段时间基本上在50-70%,现在的范围是40-50%左右,可SVI始终在2800左右,问题是不是很严重?
答:不能投加三氯化铁,SVI不可能这样高的,我估计是SV30的测定误差而造成SVI的计算误差,镜检中先确定丝状菌的丰度达到了什么级数后再说 122.问:你说过在接种污泥培养时,要严格控制好曝气时间和曝气量,请问有
何参数作为基准?
答:为避免污泥自身氧化,就要控制好曝气量,经常测定池内的溶解氧,及时进水。当污水浓度太低时要投加大粪等营养物,如没有这方面来源,可采用间隔曝气。至于如何控制曝气时间和曝气量,要凭经验,因为COD、污泥浓度等的数据无法及时获得,有经验的人可根据溶解氧变化和污泥外观(放在量筒观察)就可了解污泥的大致生长情况,并进行控制。污泥培养并不难,难的是要及时、一次培养成功,培养费用不能高,因为对工业废水处理来说,污泥过早培养好,没有废水来维持,延长了培菌时间,不仅增加了培菌费用,甚至延误污水处理装置的定期投运。
123.问:是不是在低负荷运行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污泥膨胀?在其它什么情况
下也会出现呢?
答: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不一定是低负荷就易发生膨胀,丝状菌种类很多,不同的丝状菌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如:在废水C/N高且缺P时可引起球衣菌的膨胀;废水N、P往往不足,发硫细菌易繁殖;在硝化条件下,也可使大肠杆菌转化成丝状菌。此外,还与温度和pH等有关。
124.问:厌氧污泥能否通过一定的措施转化为好氧污泥吗?有什么特殊要求?
是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答:你说的情况在污水生物处理中常会碰到的,污泥厌气后,厌氧菌很快繁殖,而好氧菌则处于休眠状态,可维持很长的时间。至于能多长时间,这与温度等因素有关,据说从理论上讲在常温下可维持约二周时间,实际上还可长一些。厌氧后的污泥再经曝气,仍可恢复活性,只是污泥量会明显减少。
125.问:我厂污水生化池为A/O池,两池都有曝气装置,令人疑惑的是:既然A池为厌氧池,为何还要装曝气装置,难道是为了起推流作用吗? 答:二个作用:(1)起辅助搅拌作用;(2)可在必要时作好氧池用。126.问:现在调试污水处理厂,设计进水BOD160mg/L,实际只有40左右,污泥培养快一个月了,可从接种的250mg/L才长到了600mg/L左右。目前进水1000m3/h,已达到处理装置最大负荷,如何处理?
答:由于进水BOD5较低,污泥浓度也够了,现在不是让污泥增长多少的问题,而是要养住这些污泥,防止污泥自身氧化。
127.问:都说助凝剂聚丙烯酰胺有毒,它的毒性表现在哪里?
答:这是相对而言的,少量的聚丙烯酰胺对微生物没影响的,如果活性污泥沉降性能不好时,投加一些聚丙烯酰胺能明显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和出水水质,如果长期投加会在污泥中积累,可能会有影响的。聚丙烯酰胺没毒的,其单体有毒。128.问:关于有机磷农药混合废水如何能够有效处理,COD达到500以下? 答:这类废水关键是预处理,然后用生化,预处理也最好分开,如高浓度有机废水可用内电解等,含磷废水可用碱水解等。
129.问:我公司进水COD>17000,BOD>6500。正准备采用SBR工艺,不知道能否达到达标排放(工业水排放标准)?
答:用厌氧处理或其它方法处理后再好氧处理,否则投资和运行费用会很高。130.问:我们厂运用的是SAST工艺,运行一年多来,脱氮效果不是很好,一直找不到改进的方法。以下是某天的进出水指标:
COD 951mg/L,58mg/L BOD5 480mg/L,6mg/L TP 6.7mg/L,0.6mg/L TN 34.7mg/L,4.9mg/L SS 798mg/L,33mg/L NH3-N 22.05mg/L 19.86mg/L 进水COD,BOD,SS偏高的原因是污泥脱水效果不好,滤液是直接排入进水泵房
而导致的
。(如果排除滤液的话,COD=350 BOD=180 SS=100左右),每天的进水量在32000T。选择池的停留时间在21min,有4台搅拌器。4个模块,共8个池子。每个模块有效容积14000m3,每个模块配备2台回流污泥泵,流量420m3/h,1台剩余污泥泵,流量80m3/h,回流污泥泵每个周期运行2小时,剩余污泥泵运行1小时。现在只用2个模块,每天运行4个周期,每周期6小时,进水(爆气)4小时,沉淀1小时,撇水1小时。2号生物池MLSS=7300mg/L,3号生物池MLSS=9300mg/L。SV30=26%,SVI=28左右,泥龄在9天左右,DO控制在2-4mg/L之间。帮我分析
一下,是哪儿出了问题?
答:污泥脱水工序要控制好,如污泥加药调质和脱水过程的管理,尽可能避免脱
水滤液带泥。
还要确认一下硝化条件是否满足,如:碱度是否够,如不够,要投加碳酸钠或碳酸钙。
131.问:实际运行中碱度是否根据进水氨氮控制?控制在什么范围?
答:理论上很容易计算,但由于水量和氨氮的浓度有波动,而且在处理过程中氨氮的浓度是动态的,因为氨氮被硝化的同时,含氮有机还会氨化(在某处理时段会同存),此外原水中的碱度也会变化,在实际使用中可通过试凑法确定,并控制好出水的剩余碱度。
132:问:请教SBR工艺污泥负荷多少比较合适?工业废水为主COD在700~1100。
答: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不同之处是其负荷条件是根据每个周期内,反应池容积对污水进水量之比和每日的周期数来决定的。由于在反应阶段活性污泥浓度在不断变化,并随反应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反应后阶段的污泥负荷会大大低于初始阶段。日常运行中,应通过试凑法来确定反应阶段前半段的某一时间的污泥负荷最佳控制范围。在进水量和浓度基本稳定情况下,也可根据某一固定时间的污泥浓度来大致了解和控制,还可通过反应阶段的时间调节和控制。
133.问:在曝气池停留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如果进水浓度高,加大回流污泥量是否能提高处理效果?
答:加大回流污泥量并不能增加污泥浓度,因为污泥回流量增加,沉淀池的出泥量也要相应增加,使沉淀池内的污泥层下降,污泥在沉淀池的停留时间也相应减少,这种情况下,回流污泥的量是增加了,但其浓度却下降,回流至曝气池的污泥绝对量并不会增加。与些同时,由于回流量增加了,可使污水在曝气池的实际停留时间减少,进入沉淀池的混合液量增加,使沉淀池的上升流速加快,造成恶性循环。所以要增加曝气池污泥浓度,只有减少剩余污泥排放量或暂不排泥。
134.问: 我们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是SBR,原来处理效果一直可以,但近期由于进水的氨氮较高,处理效果下降了许多,COD和氨氮的去除率都不到30%。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否采用分时段曝气的方法?
答:估计是曝气时间不够,不宜用你说的办法,应该采用非限止曝气法,即在进水阶段也曝气,闲止阶段也可取消并作曝气用,目的是要增加曝气时间,要确认碱度能否满足,在目前情况下反硝化不必考虑。
135.问:我厂使用生物膜法处理污水在初运行时有一定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水中的微生物活性时而好时而差。不知是何原因?
答:确认处理效果不好时pH是否正常?生物膜是否太厚?溶解氧是否满足?生物膜法的溶解氧要控制在4mg/L以上。
136.问: 我厂是A-B工艺,污泥消化池有时不稳定。尤其是过一段时间就会产生消化池内泡沫过多的状况,很容易泄压,又很容易将阻火器阻塞。而且此种状况一旦出现,就会发生需长时间排放冷凝水的现象。请帮助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办法。
答:可能是新鲜污泥投加到消化池后没充分搅拌,一般来说,新鲜污泥投入后几小时内池内污泥至少应该全部翻动一次,这样可使泥温和污泥浓度均匀,稳定池内的碱度,防止污泥分层和形成浮渣。还要确认投配率是否相对稳定,温度是否过低,这些会造成生化不彻底,使浮渣增多。
137.问:我厂是AB工艺的污水处理厂,最近曝气池表面褐色泡沫多,SVI值居高不下,而且沉降性差,二沉池表面有大块的絮状污泥上浮。上周也采取了加大排泥和加大曝气的手段,略有好转。但周末又有所反弹,比上次更严重。同时,MLSS值变化大,早晨是1200,中午是900,下午是3000,没有规律性,让人无从下手。
答:可能是诺卡氏菌大量繁殖造成的(物泡沫一般呈褐包或灰褐式)这类泡沫不能用水和消泡剂有效去除。一般在含有油脂类、处理负荷长期过低、泥龄过长等条件下较容易发生。一旦发现生物性泡沫出现,马上要采取措施,如提高污泥负荷,也可采取人工清除等措施,清除的浮渣应该进入剩余污泥处置系统,严格禁止重新回入废水处理系统。日常运行时SRT要尽可能短,特别是在温度高的季节,更要防止污泥负荷过低。目前应该增加B段曝气池的排泥量,同时将A的一部分污泥排入B段试试。
138.问:我厂一期处理量1.4万吨,采用传统活性污泥表曝法。进水月平均COD在300~350之间,BOD在100~180之间,TP在6~8之间,TN在25左右,厂位于南方。曝气池混合液浓度一般维持在2800mg/L,DO在2左右,但多年来SV(%)一直在80%以上,SVI则在240以上,最高时SVI可达350。但出水水质较好,COD、BOD、SS能达国家一级标准,除磷的效果也好,平均能达70%,脱氮效果也能达50%左右(虽然其工艺本身并无脱氮除磷要求)。这是为什么呢?
答:除污泥指数高外其它基本正常,这样的水质设计上没有去氮除磷工艺而氮、磷去除效果较好也是正常的,氨氮主要是通过细菌菌体合成去除的(也不排除有部分的硝化作用),磷除被菌体吸收外大部分是被吸附在污泥内随剩余污泥排放的。
139.问:最近接手一个印染厂的工程调试,因经验欠缺,请帮助分析一下:
公司的设计方案所写,水量=3000m3/d,cod=1000mg/L,bod=200mg/L,pH=6-13,色度=400倍,ss=500mg/L,硫化物=30mg/L,温度=48度(都是小于等于),但是这都是参考类似印染厂的水质定的。基本工艺流程:废水--调节池--冷却塔--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混凝沉淀池-出水,这个流程是别的环保公司给设计的,其中竟然没有设置污泥回流,并且调节池的调节作用不好。我接手的时候,污泥已经培养了一段时间了,活性污泥絮凝体较多,沉淀性能也算好,颜色呈灰色。操作如下: 曝气4小时停2小时,六小时一轮回。营养物投加量:淀粉(水解酸化池:每天33.5kg,一次性投加;接触氧化池:每天33.5kg,两次投加,每8小时一次)淀粉(水解酸化池:每天33.5kg,一次性投加;接触氧化池:每天33.5kg,两次投加,每8小时一次)磷肥(水解酸化池:每次10kg,每两天投加一次;接触氧化池:每次8kg,每天投加一次)有机肥(水解酸化池:前5天每天8桶,后10天每天6桶,一次性投加;接触氧化池:每5天每天7桶,后10天每天6桶,分3次投加)这个应该是前段时间培养初期投加的有机肥。因为环保局催的急,所以公司在8月中旬强行运行了5-6小时以应付采样,结果人家都没来,反倒使得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当中的水几乎就换了一次,对尚属培养期的污泥是有影响的。上周厂家又因为用了硫化黑的染料,废水进了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后,情况愈发糟糕,这几天采样上来观察,发现几乎没有多少絮凝体,颜色呈黑色。这几天都没进水,曝气3小时停2小时,5小时一轮回,其他操作照旧,但是污泥状况没有什么改变。工艺存在一些问题,是物化在生化之后,调节池内淤泥较多,调节水质水量能力有限,又没有污泥回流。请问怎么解决现在的问题,如果重新培养的话,如何控制可以好一些?
答:处理工艺并无不妥,但由于水质不稳定,pH等波动较大,均质很重要,所以调节池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可安装水下搅拌器,安装很方便。你介绍的培养方法也不妥,不知道酸化池是用膜法还是泥法?一般来说,先培养接触氧化池的生物膜,可先移入附近污水厂的污泥接种,这样可提高挂膜速度,也可减少营养剂的投加量。在培养时的曝气时间要根据溶解氧等来控制,以免污泥自身氧化,更要防止曝气流过大而冲刷填料上的生物膜,如不能确定时,宁可少曝气。当生物膜初步形成后再逐渐进废水来驯化,这个过程应该是渐进的。
还有就是要控制营养比,可按BOD5:N:P按100:5:1来参考,如用大粪作氮源投加,要用没有发酵过的。酸化池采用生物膜法,要注意搅拌效果,据我了解用膜法的酸化池能充分混和的很少,不论是采用搅拌泵或脉冲搅拌都会发生搅拌不充分的现象,影响酸化效果,至少我所看过的都是这样。
140.问: 炼油碱渣废水含有很高的COD、氨氮、酚、硫,虽然水量不大但直接进入污水厂会对其造成很大冲击,该采用哪种方法先处理一下?
答:可采用如下工艺:调节罐--氧化反应塔(空气氧化)-中和--生化处理。
141.问:厌氧消化产生的甲烷不知如何处置?如何利用?
答:可利用的途径很多,如作燃料、发电等,但如利用的话安全方面的要求很高,投资费用也高,所以国内外一般都燃烧后排放,如AF、IC等厌氧处理装置产生的甲烷都用火炬自动点火燃烧。还可用于沼气鼓风机,这是很好的利用途径,这
类鼓风机可分别以电和沼气作动力。
142.问:本工艺采用淹没式生物膜。考虑到外加碳源要增加劳动量,也不经济,降低溶解氧,氨氮效果去除也还好,出水硝酸盐11mg/L,但是亚硝酸盐很高。请教:在C/N较低的情况下能否提高脱氮效果?
答:可采用短程反硝化,因为短程反硝化是直接将亚硝酸氮反硝化为氮气,可大大节省能耗,只是因为亚硝酸氮是不稳定的,很难积累,既然出水亚硝酸氮这样高为何不试试呢?如果能实现,要外加碳源也是很合算的。
143.问: 养猪废水,进水:COD1500,氨氮500,TP60,碱度3000,硝氮与亚硝氮仪器检不出,肯定值很低。出水:氨氮120,COD700,但是硝氮高达1200,亚硝氮250。SRT:1天 请问这种情况正常吗?这么高的硝氮那来的?如何解
释?
答:如果数据测定正确的话,只有一个解释,即总氮大大高于氨氮的情况下,含氮有机物不断氨化,氨氮不断硝化,而此时处理系统都处于好氧条件下,硝酸氮不能反硝化而大量积累,此情况下如果处理时间增加,出水氨氮可下降,出水硝
氮还会增加。
144.问:我调试一食品废水,UASB产生颗粒污泥前,原水COD2000-3000,出水一直750左右。这段时间大约50天。这段时间跑少量絮泥。之后废水浓度达到4000-5000,减少了处理水量,一直保持出水小于1000。之后开始加大处理量。跑泥更严重了,产泥量很大,三相分离器也不好。达到设计处理量一半时,公司要求我快速提高水量,因好氧较大。加快水量过程中,产气量不断减少,出水1100-1500。于十五天后接近设计流量,但与甲方合作不好,未能取样验收。之后甲方产量减少,但水质浓度变化大3000-5500,调小流量后,产气量开始略增,但颗粒污泥随水大量流出,非气泡带出为主,即使不进水,也会有较大量污泥飘起,始终不下沉。这种现象已有十余天了,请问是怎么回事?
答:可能是负荷太大,使酸性发酵过程延长,造成碱性发酵过程不完全。对于进水负荷不稳定的处理装置,污水最好预酸化后再进UASB装置,这样才能提高pH,更好地保证处理效果。
145.问:我在做糖蜜酒精废液的UASB厌氧生化处理实验,目前进水浓度30000~50000mg/L,去除率55~60%,负荷20KG,其中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硫酸根影响,接种污泥(非颗粒泥)流失严重,可生化性差。我想原因主要是酸化阶
段不好而造成的,不知是否是这样?
答:提二个意见供参考:(1)酸化时间不宜长,以免pH过低影响后续生化处理;(2)培养颗粒污泥时,可在接种污泥中加适量活性炭或PAM,这样有利于颗粒污泥形成。因不了解具体情况仅供参考
146.问:反硝化聚磷菌(DPB)同步除磷脱氮工艺运行管理中要注意哪些事项? 答:运行管理要求很多的,如厌氧池不能有氧,但如何控制呢?好氧区氧不足会影响硝化和聚磷,氧太高会使厌氧区产生微氧环境,影响释磷,有时好氧区溶氧不高,厌氧区也可能有微氧,这与好氧区的溶氧高低外,还与污沉淀池的停留时间、缺氧程度等因素有关。此外,还要做到按工艺要求及时排泥,磷的最终去除出路是通过剩余污泥排放的,如不及时排放,会在系统内周而复始地进行聚磷和
释磷的循环。
147.问:我这边有一企业准备将处理过的污水进行回用,处理工艺是:调节池-厌氧池-好氧池-一沉池-气浮池-排污口,其中在一沉池中加入硫酸亚铁和石灰,气浮池中加入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出水水质的铁离子很高,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将其含量降低,成本当然也不能太高?
答:不要用气浮,可将好氧处理后的水加石灰,调整至pH为8左右,再加PAM,并控制好搅拌等絮凝条件,这样可提高铁离子的去除率,可试试看。148.问:BOD与COD 的关系中是否COD大于BOD,COD-BOD约等于不可生化有
机物
答:这样说不确切,因为COD=COD(B)+COD(NB),前者是可生化性部分,后者是不可生化部分。而微生物在20度情况下完成碳化过程约需20天(也即BOD20与
CODB接近)。
149.问:某县城,约20万人口,预建一城市污水处理厂,规模2万吨/日,由于政府资金有限,建设费用想控制在1500万左右,选用哪种工艺比较合适? 答:建议用纳米硅藻精土法处理,本法特别适用城市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可做保温材料,投资少、运行成本仅传统法的一半。纳米硅藻精土与一般硅藻土的区别在于通过特殊处理有很强的电中和作用,比表面积也大大提高。150.问:本污水处理场是制浆造纸废水处理,使用的是完全混合法,最近污泥出现了SV下降到5-6的现象,污泥中只有钟虫、轮虫,处理效果一般。最近一段时间F/M在0.3左右,温度较高,曝气池的温度在37-39度,请问
是不是污泥中毒?还是其他原因?
答: F/M不算太低,从生物相看不象中毒,因为钟虫对有毒物质是很敏感的。可能是水温高的原因,一般来说,水温超过38度对好氧微生物的活动会有些影
响。
151.问:我现在正调试SBR,处理屠宰场废水,这几天沉淀后上清液中总是有细小的泥粒悬浮,不能沉淀,导致出水COD、SS不能达标,水温在35-37度左右,是不是温度太高导致的?应该怎么办?
答:污泥已有老化迹象,这样的温度对微生物活动有些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曝气时间过长,要减少曝气时间(如间断曝气),还需排泥。减少曝气时间就是减少反应阶段的时间,由于一个运行周期时间是固定的,闲置阶段时间可相应增加,进水阶段如采用不限止曝气,则改为限止曝气。
152.问:含丙烯腈的废水,加PAC和PAM,再经生化,氨氮含量最高217mg/L。分析可能是丙烯腈转化为丙烯酸再转化成氨氮,可能酰胺也增加氨氮,没有理论
和实验数据基础,是否能解释?
答:这种情况很正常的,是氨化的原因,这类废水需要很长的处理时间,出水氨氮这样高说明丙烯腈的氨化过程尚未完成,要使氨氮达标,还需增加生化反应时
间。
153.问:请问三座氧化沟两座二沉池污泥如何回流?两座二沉池设了一个污泥泵房,怎么才能将回流污泥均匀地分到三座氧化沟?
答:污泥泵前设集泥池,回流污泥经泵提升后经一根回流污泥总管输送至氧化沟
前,再分三根支管进入各氧化沟。
154.问:现有高浓度废水(BOD值约6000),请问: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时(SBR法)为满足污泥负荷要求MLSS值取非常大的值(如20000)合适不合适?会出现何种问题?又有什么更好的方式避免出现的问题?
答:这样高的浓度不宜直接用好氧法处理,应该在好氧处理前先用厌氧处理。无论SBR法或其它活性污泥法,MLSS应该根据F/M值来控制,并受限于沉淀时间
和供氧能力等因素。
155.问:本人在做水产加工废水方案,用UASB,水质如下: Q=200t/d,COD=3000,BOD=1000,SS=300,总氮=200,氨氮=20。污水排海标准:出水要求COD<300,BOD<150,SS<200,总氮<40,氨氮<25。
请教以下水质情况:(1)在BOD<150以后不降低BOD,以节省工程投资,是否能去除总氮?(2)UASB中是否对氮元素的反应终点是NH4+和NH3? 答:UASB对氮的转化主要是有机氮的氨化作用,故在UASB后还要继续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建议在UASB后采用A2/0接触氧化法。
156.问:养猪废水COD:10000,氨氮400,经厌氧+SBR出水COD:150,氨氮150,300方/天,稳定塘15亩,可蓄水1-1.5米深,请问稳定塘如何设计,6月
初种何植物,出水能否达一级?
答:可采用二级稳定塘,第一级曝气塘,第二级静止塘。曝气塘可安装少量浮动曝气机(与养鱼塘的一样),一般不常曝气,静止塘内可繁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157.问:本人现在正在试验一化工污水的处理,主要处理难度是:可生化性差;易变色(比起染料废水变色的程度更严重);且该废水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其PH值约2左右;生化后的COD时高时低,主要的污染物也是带苯环的物质。应
该用什么样的工艺?
答:需预处理后再生化处理,预处理可用电解、快离子去除法或酸化法。158.问:本厂是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为30万吨,采用改良氧化沟工艺,最近二沉池特别容易跑泥,而氧化沟MLSS一直稳定在4000-5000mg/L,为什么会这样?
答:可能是污泥自身氧化造成部分污泥解絮造成的,如是这样,应该增加排泥量,减少曝气量。
159.问:有一污水厂,采用的是普通曝气池,穿孔管曝气,污水量已超过了设计水量,需要提高处理能力。请教在不改变曝气池容积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什么
措施提高曝气池处理能力?
答:以下措施供参考:(1)池内设置纤维填料,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2)将穿孔管改用微孔曝气软管,氧的利用率可提高数倍。这样曝气池容积负荷可提高
一倍以上。
160.问:曝气池的污泥越来越少,进水COD约100~200mg/L,污泥难生长,没
投用的池死泥多,怎么办好呢?
答:可采用间断曝气法,适量排一些污泥,虽然污泥量很少,如不排泥会更少。161.问:接触氧化法处理废水,要求进水BOD不能太高,水解酸化后再接触氧化能保证接触氧化池的进水BOD要求吗?如果不能,该怎么办?
答:水解酸化去除COD很有限,主要是为了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如接触氧化池的进水BOD太高,可采用厌氧工艺或其它方法进行前处理。
162.问:如何确定接触氧化曝气池内微生物的量?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可以用污泥浓度(MLSS)来表示,直观的可用污泥沉降比(SV30)来表示。接触氧化曝气池内微生物的量应该怎样直观表示,有人说观察生物膜的厚度,厚度是怎么个
标准?
答:接触氧化池生物膜的量不可能也没必要测定,填料上膜太厚,比表面积就小,单位体积内有活性的生物膜量就少,膜太少也不好。在实际运行中控制好生物的厚度是运行管理中的关键之一,膜太厚就要加大气量或冲刷。由于生物膜都安装在池内水面下,所以最好在池边上按装可取上来的观察填料,生物膜的厚度以刚
覆盖住填料为最佳。
163.问:有的A/O工艺中,A段为厌氧段,为什么还要空气管曝气呢? 答:采用空气管曝气,既可厌氧运行,也可缺氧或好氧运行,同时可在搅拌效果不好时用曝气管来辅助搅拌,防止污泥沉降,虽然A段应该是缺氧的,但适量曝
气(DO<0.5mg/L)没问题的。
164.问:在厌氧+好氧工艺处理过程中,如厌氧处理后还含有大量的硫,如何才
能把它去除掉呢,答:如果厌氧后还有大量硫化氢,就说明厌氧反应不完全,要控制好反应条件。165.问:我们设计的二沉池是奥贝尔氧化沟后的沉淀池,氧化沟回流污泥浓度要求8g/L,怕中进周出的回流污泥浓度达不到,因此专家建议采用周进周出,生产厂介绍此工艺用单管吸泥机,回流污泥浓度可达到8-12 g/L,对吗? 答:要慎用,污泥沉降性能差的装置更不宜用周进周出沉淀池,单管吸泥机更不
适合。
166.问:我做的100吨中试项目,近期氨氮去除效果不好,目前观察的情况看:供氧应该还可以、碱度充足、生物活性尚可且无明显毒性、污水闷曝还是不行,是否可以认为负荷不成问题?有机氮的氨化和硝化,是不是同时进行,其中氨化要稍微领先于硝化?有没有其它影响硝化的因素?
答:含氮有机物的氨化过程先于硝化过程,而慢于有机物的碳化过程,但快于氨氮的硝化过程。硝化只能在低有机负荷时才能发生。虽然不能说氨化过程完成后才能开始硝化过程,但可以认为在硝化过程的前期氨化过程还会发生,在某段时间内二个过程会共存。有的装置进水中氨氮 很低,总氮很高,经生化处理后,出水氨氮高于进水,说明该装置不仅没有足够的硝化反应的时间,连氨化过程也不一定完成。从你说的情况来看负荷应该没问题,还要确认营养比是否满足,如:
磷是否缺等。
167.问:我们正在做一个果汁废水处理,用的是UASB+接触氧化工艺。COD在8000左右,BOD在4000左右,pH波动很大,在9-13左右,有时会出现5左右的pH,来水量1200,水量不稳定,请问调试要注意那些情况?
答:这类水的水质水量调节很重要,调节池容量要足够大,才能使处理装置稳定
运行。
168.问:炼油厂(液化气,直馏柴油,催裂化汽油)碱洗废碱液,水量大概4 KL/HR,COD 约40000,用什么方法预处理?
答:预处理建议:因为碱液中难免含些油,要设一座带有滗油功能的废碱液调节储罐,然后中和废碱液。一般废碱液还有含高浓度硫化物,可用空气或其它氧化
法处理(在中和工序前面)。
169.问几个问题: 滗油功能的废碱液调节储罐怎么操作?靠重力分离吗?若乳化严重怎办?污水冷却塔近期因塔管堵塞,开旁路后水温可高达44.7,虽说可加快反应速率,但也接近中温微生物的顶限,(T H H 设在45C)不得已只好将进水管中温度最高的支流切出系统;活性污泥法对进水中甲醇含量有什么限制吗?因为甲醇储罐有问题需清理,又担心冲击生化出理场。查过一些资料,有的说它可生化性极高,有的却说太高会有毒性,不知对吗?
答:三个问题回答如下:(1)严格说废碱液如有油应该先进行汽油洗涤的,碱液储罐也要有滗油功能,简单的办法是在罐上部和中部间不同高度设放油管,并安装阀门,这样就可在不同液位滗油了。(2)这样的温度会严重影响生化处理效果的(除非是厌氧法),要有降温措施。(3)甲醇虽然可生化性好,但浓度
太高也不行,除非是厌氧法。
170.问:我们厂采用的是改良的SBR,所谓改良就是实现了连续进水,只是将反应池用挡墙分为两步分,一个所谓的预反应区与主反应池,挡墙下部有个2平方米的空洞相连,没有污泥回流,预反应区与主反应池完全一样,预反应区长3.5米,主反应池长36米,池深4.7米,池宽12.5米,滗水高度为1.3米,进水主要是生活污水 COD 400 BOD 180 总氮80 总磷8,每天进水10000立方米,现在两个反应池运行!请教污泥浓度控制在多少合适?采用的是曝气软管曝气,可能是曝气管不太好,反应池只是两头曝气中间不曝气!运行半年了,出水还不达标,COD总在80左右,污泥浓度在6000左右。四个小时一周期,两小时曝气,1小时静沉,1小时滗水!请高手指点!曝气时溶解氧为2!
答:根据你说的应该是ICEAS工艺。建议你们检查一下曝气软管前输气管中是否安装气包,输气管系统是否设置排气管(也称排污管),因为这些都与你说的曝气管二头有气中间没气的情况有关。至于MLSS高这只是一方面原因,还有曝气
时间等因素。
171问:我现调试一个屠宰废水,工艺为:化粪池(HRT>2d)-调节池-水解池(HRT=5)-接触氧化池(HRT=6)-二沉池,由于前化粪池出水COD在700,而且接触氧化时间比较短,故将水触池改为曝气池,但所加的一台潜水曝气机效果有限DO一般在0.5以下,原曝气池DO正常.两池的SV都可达到20-30,现在进水量为设计水量的70%,出水水质仍然很差,SS较多,原曝气池有一定的泡沫,且比较稠,是否是因为污泥老化的原因造成的?
答:好氧进水COD700很正常的,泡沫与氨氮无关,要确定是生物泡沫还是化学性泡沫?如是化学性泡沫,在这样的污泥浓度下维持下去会逐渐减少的,实在不行可用水喷淋消泡。感觉 你们的污泥活性很差,原因可能是营养比没控制好,如氮和磷。
172.问:我们一个项目已运行一年了,近来由于进水水质恶化,进生化装置S含量达100左右,现在进水S在10左右,恢复有五天时间了,进水COD在600,出水300左右,10x16显微镜下看到一些树枝状东西和一些极小的(针尖大小)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污泥浓度几乎没有,现在该怎么调,是不是污泥被氧化,气量该调小点?
答:说明污泥已严重受损而解体了,要重新培养。
173.问:污水处理系统刚建好,准备开始运行,工艺:调节池---水解池---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污泥处理系统,马上要开始试运行了,拟用接种驯养,请问开车和驯养中的具体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培菌初期应采用静态培菌,污泥初步形成以后,要注意防止污泥过度自身氧化。有不少厂都发生过此类情况,污泥长期不增加,甚至下降,原因就是营养和曝气时间没控制好,污泥在增长同时又在不断自身氧化这样的恶性循环过程。活性污泥培菌后期,虽然污泥浓度较低,还是应适当排一些污泥,会有利于微生物
进一步生长繁殖。
174.问:本单位的厌氧处理装置将开始调试,请说说厌氧污泥培养方法和调试
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答:厌氧污泥培养方法有多种,建议采用逐步培养法,大致过程如下:好氧系统经浓缩池的剩余污泥(已厌氧)投入到厌氧反应池中,投加量约为反应器容量的20~30%,然后加热(如要加热的话),逐步升温,使每小时温升为1℃,当温度升到消化所需温度时(根据设计温度))维持温度。营养物量应随着微生物量的增加而逐步增加,不能操之过急。当有机物水解液化(需一、二个月),污泥成熟并产生沼气后,分析沼气成份,正常时进行点火试验,然后再利用沼气,投入日常运行。启动初始一般控制有机负荷较低。当CODcr去除率达到80%时才能逐步增加有机负荷。完成启动的乙酸浓度应控制在1000mg/L以下。上面只是大致的要求,最好请有经验的人来指导。
175.问:我厂是炼油厂,污水处理工艺目前是这样的:高浓度污水进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后,一部分进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接触氧化池,一部分作为SBR(SBR处理湿式氧化后的碱渣)的稀释水,SBR处理完后进入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接触氧化池,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为隔油、气浮、接触氧化池、二沉池、砂滤器、回用,有一个问题,高浓度污水进曝气生物滤池前的氨氮总是高于出曝气滤池的水。
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答:很正常,因为一部分氨氮在生物滤池内被去除了,不是异化途径去除,而是同化过程,即通过细菌菌体合成去除的。
176.问:想咨询一下去除率方面的问题,以生活污水为主的污水处理厂若进水BOD/COD为0.4~0.5,出水的BOD/COD是否可能达到0.8~0.9,也就是说,出水COD为40~50,但BOD还不能达标,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怎样调整工艺(处
理工艺为SBR或氧化沟)?
答:这是反常的,要确认BOD5测定是否有问题,如:测定时是否做空白对照;取样时出水中的细小絮体不能取入等。
177.问:我们的污水池水深9米,池长50米宽15米,现池底淤泥较多,如
何清除?池子常年有水的.
答:要说清楚是什么工艺?是什么池?估计是调节池吧,调节池应该配置搅拌设备,进行污 水均质,如果没有就要放空清泥。
178问:城市污水二级出水如果只是经过过滤直接利用,过滤的方式应是怎样的,如何经过过滤出去颗粒物、毛发、还有藻类等一些杂质啊?请教您了 答:要看回用水的要求,如作为一般的杂用水,至少要经过混凝、过滤和杀菌三个工序,过滤的方法很多,比较经济有效的是用石英砂过滤,至于水中毛发之类的物质是应该在前面污水处理装置去除的。
179.问:我用的厌氧工艺是UASB,没有升温装置,整个工艺没有污泥回流系统,废水是通过UASB溢流到好氧池的,而好氧池采用的是生物膜法,现在要进行污泥培养,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答:UASB污泥培养可用其它污水厂浓缩后的厌气污泥移植培养,投加的污泥量要多,投加到厌氧反应装置高度的约1/3,污泥层至少1m以上。如果没有厌氧污泥,也可用放置后一段时间后的好氧污泥来移植培养,因为培养初期不必追求严格的厌氧,即使移植的污泥中有氧会很快耗去,而形成厌氧条件,只是培养时间会长一些。培养过程中pH一定要经常测定,控制在7左右,还要控制好营养。
具体的培养要求可参考相关资料。
180.问:我们处理的是半导体废水(含氟化物,氨氮,磷酸盐)。由于原设计考虑不周,现在改得只有一个好氧池了,没有厌氧池。好氧池进水氨氮30mg/L左右(流量平均30t/h),加碳酸钠调整pH值和碱度,pH值一般在7.5左右,24小时曝气;在后续沉淀池底放了一个5t/h的污泥泵,也是24小时回流,由于不好控制所以回流的有时是污泥有时是污水,出水氨氮几乎为0,连续这样稳定运行了2个月了。还能不能这样稳定运行下去?
答:不合理有二方面:一是无除磷功能,厌氧不应该取消;二是回流污泥量应该相对稳定,在池底用泵这样排不行。从好氧池的反应时间和进水氨氮浓度来看,氨氮去除应该没问题。
181.问:本单位采用的是前置式奥贝尔氧化沟工艺,近期在运行上出现问题。设计进水5万吨/天、COD350、BOD150、ss220、实际进水量每天5000m3/d,COD300,BOD120,SS180;运行方式是内外沟四台推进器全开,内外沟溶解氧控制在3mg/L(近期化验室检测溶解氧与在线仪表数据不一样,仪表比化验数据高3mg/L,运行两个月化验才开始。)间歇曝气,曝气5小时、静沉1小时(推进器全部关闭),进水1.5小时,进水一分钟开推进器,开始曝气,由氧化沟内污泥浓度在100左右,一台回流泵长期回流污泥,流量700m3/h,回流污泥浓度在100左右,氧化沟内的污泥浓度一直不变保持在200左右,出水COD140最好是在100左右,BOD50,SS50,二沉池出水混浊。(1)二沉池污泥不沉降,整个池面很混浊,(2)氧化沟污泥没有絮凝体,全部是很细小的颗粒。(3)镜检只发现一种微生物,样子像豆角籽,中间有气泡,头部多些。(4)氧化沟一直存在白色粘性泡沫,(5)我们处理全部是生活污水,运行3个月污泥浓度上不来,出水一直不好。请
帮忙分析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
答:说明污泥已严重老化而解体了,是污泥负荷太低,曝气时间过长引起的,培养过程中污泥在增长的同时又在自身氧化,污泥浓度当然不会提高。污泥要重新培养,但问题是如果进水量和污水浓度还不增加,培养好的污泥又如何养住?你们目前的运行方式是不行的,溶解氧高不是主要原因,关键是曝气时间的控制。采用间歇曝气水下推进器不用停的,内沟不用曝气,可作为混合液流至沉淀池的过道,但推进器不能停。
182.问:对于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二沉池,其是否已经克服了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二沉池的缺点呢?而且,我发现这里的辅流式二沉池都会出现液面翻很小的污泥絮体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我认为周边进水式沉淀池只是减小了进水水能对沉淀的影响和中心混合液短流问题,并没有全面改变幅流式沉淀池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周边式沉淀效率应该很高,可对进水布水要求很高。
183.问:经常在一些论坛上看到类似这样的说法“曝气过大,DO过高,细菌发生自身氧化了,负荷太低,微生物发生自氧化了,导致解絮”云云。而在ASM1#,ASM2#,ASM3#模型以及废水生物处理泰斗McCarty都是将微生物的衰减系数作为常数,用b表示,亦即衰减(自身氧化)是按一定的比例b随时都在发生,进行的。而微生物的生长系数则与基质浓度密切相关,是一变数,当有机负荷较低,而供氧又充分的情况下,微生物将很快消耗掉水中的BOD,使生长停止,只有衰减,结果导致净增为0,甚至为负,使生物量不增反降。因此说自身氧化随时都在发生,而不是在低负荷,高DO下才发生,不知这样说是否妥当? 答:理论上没错,但实际运行中对污泥老化并不是局限于这样的理解,虽然污泥老化主要是微生物长时间缺少营养引起的,即营养与微生物量的失衡,微生物不能正常生长,但处理装置在实际运行中的情况较复杂,污泥的活性还与运行控制条件、营养比等因素有关。有的装置会发生以下情况:当进水浓度正常,而碳氮比或碳磷比较低时,污泥的活性也会很差,使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受到限制,产生的能量减少;当进水浓度和营养比等都正常,但由于剩余污泥没按要求排放,加之曝气时间过长等也会使污泥松散,活性差,这样的污泥习惯上也称老
化。
184问: 有一25000T的生活污水处理厂,采用Orbal氧化沟工艺,设计进水COD:370mg/L,实际进水COD在150mg/L左右,TP在2mg/L左右,氨氮在20mg/L左右,总氮高于氨氮6mg/L左右,MLSS在2000~2500mg/L之间,SV小于15%,SVI大约50ml/g,MLVSS/MLSS=0.5。出水COD小于40mg/L,TP几乎没有什么去除效果,氨氮在8mg/L左右,总氮去除率不到50%。现在问题就在二沉池出水堰有跑泥现象,从去年七月份开始运行到现在从来没有间断过。另外,三个沟各有四个转刷曝气器,现在由于负荷较低,外、中、内三圈分别开了1、2、2个曝气器,内圈溶解氧在2.0mg/L左右,外圈在线监测OBP最低达-400。请问:二沉沉跑泥是什么原因,这样控制曝气方式恰当吗?
答:污泥已发生一定程度的老化,活性已很差,出水带出的是老化了的解絮污泥。主要原因是污泥负荷过低引起的。应对措施:(1)减少曝气时间,可停运外沟,污水直接进中沟;(2)也可不停运外沟,增加排泥量,大幅降低MLSS。这二种措施都是为了增加污泥负荷,前一条是通过减少反应时间来增加污泥负荷,后一条是通过减少污泥浓度来增加负荷,当然为了维持水、气、泥三相平衡,曝气量
也不能太大。
185.问:周进周出的对布水的要求很严。其实周进周出的布水口都有块挡板深入二沉池底部的,但究竟深入多少比较合适,目前我还找不到资料。因为据说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它的计算都没有的,不知道您对这个问题有何见解? 答:你说得对,周边的进水口有档板的,估计在进水槽下有很多进水孔,经水能消散后向下流,然后从进水档板下向池内扩散,具体位置我说不清,应该在水面2米左右处吧。我想关键技术应该是均匀布水和水能消散。
186.问:污泥中毒与污泥老化在表观上如何鉴别?
答:一般来说污泥发生严重老化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污泥中毒会很快引起细胞解体。污泥老化和中毒时出水ESS都会明显增加,有经验的人能从表观上区分的。污泥老化时出水中的悬浮固体颗粒相对要大些,大多呈碎片状。污泥中毒时
出水的悬浮固体颗粒相对要小。
污泥中毒与污泥老化也可从DO值的变化上进行区分,污泥发生中毒的过程较快,会使DO在短时间内上升,而污泥老化有个渐进的过程,DO的上升过程也是渐进的。
187.问:在污泥脱水机进泥量没变化的情况下,脱水后泥饼的含水率明显上升,这是什么原因?
答:排除脱水机本身的运行状况外,可能是污泥加药调质工序有问题,也可能是前面的污泥均质池搅拌机故障停运或污泥浓缩池刮泥机故障停运等造成的。188.问:近段时间本单位的污泥脱水机(带式压滤)滤布常会跑偏,是什么原
因?
答:要确认滚筒表面是否粘结或磨损,辊轴的平行度是否好等等,如果是滤带坏
要及时更换。
189.问:最近废水中的油比较多,特别是格删井的地方,有黑色结垢的油,你
们通常是怎样处理的?
答:先用人工清捞,然后用吸油毡或吸油介质吸油。
190.问:接触氧化法处理低浓度的生活污水(小型社区)有很多优点,但是N、P很难达到排放标准(二级),如何改进使该工艺能够有去除N、P的效果? 答:我认为并不是接触氧化法脱氮除磷效果不好,而可能是控制环节有问题造成的,如好氧池的DO控制必须比活性污泥法高,缺氧区要有充分混合功能,还有
碱度控制等因素。
191.问:现在浓缩池上飘满了浮泥,(颜色是灰色的)我们已经延长了泥龄,减少了浓缩池的进泥。可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答:这样的措施没有针对性,应该增加浓缩池的出泥量,使污泥在浓缩池的停留
时间减少,以防厌气发酵。
192.问:UNITANK工艺能否用在大规模污水厂中,有用过这个新工艺的工程师说不宜在大规模污水厂中应用,因为自控等很复杂,而且除磷效果较差,是这样吗?广东猎德污水厂是22万吨/日,上海石洞口污水厂是40万吨/日(近期),据说运行总体情况不错,而且石洞口污水厂要角逐詹天佑大奖,这个工艺用在大
型污水厂究竟怎么样?请解答。
答:我认为UNITANK工艺也适合大规模污水厂用,但对除磷要求高的污水不适合。193.问:我们的好氧池为生物接触氧化池,目的是将氨氮从30降至10以下,实际现在加显色剂后和空白差不多。加碳酸钠调节碱度,从后面沉淀池回流污泥,由于回流不好控制,所以有时是泥有时是水。以前发现没污泥回流时整个好氧池的pH值就随水流方向急剧下降,但有污泥回流时就不会了,能保证出水pH值在6.5-7之间。但近几天发现整个好氧池pH值偏低,前端仅6.9,出水5.8左右(进水所有指标和碳酸钠量均未改变,氨氮浓度依然测不出),即使相对以前改善污泥回流状态也是这样请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另外我们好氧池后面的沉淀池是竖流沉淀池(148m3,水量30m3/h),下面有四个小泥斗,在现有状况下应采取什么措施改善好氧池回流污泥状态?
答:接触氧化法沉淀池的污泥(脱落的生物膜)一般是不回流的,所以要先确认填料上的生 物膜是否正常?如果生物太厚就是加大气量冲刷,否则会严重影响
处理效果。
pH的下降这么多有些反常,理论上解释不通,因为进水氨氮不算高,硝化过程中产生的氢离子也不至于下降一个多pH单位,唯一可能的是沉淀池积泥过多,在缺氧情况下污泥中酸化菌大量繁殖,回流至好氧池后发生酸化作用所至,当然只是推测。所以建议确认填料上生物膜的生长情况,沉淀污泥暂不要回流,观察
一段时间再说。
194.问:(前一贴回复后的问题)我们的系统以前是不回流的,当然因为设计时氨氮根本不需要考虑,以前没认真对待过这个好氧池,监测时发现整个好氧池pH值程下降趋势(按水流方向6.3——5.5——5.3——5.1);同时因氨氮进水浓度增高处理不了,请人来看时有两个建议:一是提高碱度,二是污泥回流。当时只采用了第一个建议,加碳酸钠之后氨氮确实有效去除了,但pH值依然下降幅度比较大,而且很不好控制,后来在进行污泥回流,发现对pH值的稳定有较好的效果,现在就一直回流了。对好氧池系统总感觉很不放心,一来通过好氧过程仅仅是将氮从氨氮形态转化成了硝态氮,并没有将其从水中除去,对环境的危害也没有降低;二来我经常怀疑这个系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请帮助分析并提出
解决措施。
答:纸上谈兵不一定说得准,只能供参考。如果回流后生化池的pH能稳定,也只有一个解释,就是污泥在沉淀池发生反硝化,回流液含OH-,进入好氧池后能中和部分H+。当然只是推测,但不管如何,说明系统去除氨氮的效果是不错的。如果要反硝化,不知反应时间是否够,可试试,在好氧池的中间某时段,设置缺氧区(停留时间约半小时至一小时,少量曝气,DO在0.5以下),这样可去除一部分硝氮,并稳定pH。还要注意:好氧池后半段DO 高些,至少在3mg/L 以
上。
补充说明:我前一贴分析中说好氧池的pH下降可能的是沉淀池积泥过多,在厌氧情况下污泥中酸化菌大量繁殖,回流至好氧池后发生酸化作用所至;在后一贴中又说污泥在沉淀池发生反硝化,回流液含OH-,进入好氧池后能中和部分H+,能稳定好氧池的pH。这二贴似乎矛盾,但这是对二种可能性分析,前者是假如污泥已厌气发酵成酸化反应了,后者是可能缺氧而发生反硝化。现在看来是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195.问:请教水解酸化池的溶解氧应控制在多少范围内,需要安装曝气及搅拌
装置吗?
答:水解酸化池是用泥法还是膜法,如果是泥法有搅拌器就可,如果是接触氧化法,除了安装搅拌器外,再好设置穿孔管或曝气软管之类的曝气装置,主要起辅助搅拌作用。不用担心曝气会影响酸化效果,因为酸化池负荷高,充些氧对其影
响是微不足道的。
196.问:我们厂在北京地区,规模三万吨,采用水解+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运行两年以来,如果开两台泵二沉池(负荷0.9左右)总有浮泥现象,有时候还出现针状絮体。影响出水SS。但是在开一太泵的时候,效果很好,请给诊断!答:主要原因是二沉池表面负荷太小,因为生物膜的沉降性能比活性污泥法差,设计时其表面负荷至少要大于活性污泥沉淀池的一倍。
197.问:我们处理的是造纸废水和化工混合废水,采用卡鲁塞尔2000氧化沟。近一年来进水氨氮不断增高,大约在250左右,氨氮的去除率在30%-40%左右。请问氨氮增高对系统运行有何影响?应怎样处理?假如进水氨氮控
制在80怎样处理才能达标?
答:要确认污泥负荷和碱度等硝化条件是否满足?如果这些基本条件都满足,可增加好氧区的充氧量,将内回流闸门开大些,目的是使缺氧区前部的DO上升,使部分缺氧区也具有一定的硝化功能。
198.问:怎么样确定水解酸化停留时间? 用什么标准来确定污水达到水解酸化的程度和效果?
答:酸化时间要通运行试验定的,一般来说酸化池出水pH下降,BOD/COD比增
加就说明酸化有效果。
199.问:我们厂采用CASS工艺,进水浓度由去年的COD 在平均250ppm到现在的平均350ppm左右,同时进水悬浮物也比去年多了很多。处理周期是4小时,间歇曝气,采取边进水边曝气2小时的方式,进水浓度没这么高的时候基本采取进水1小时,曝气也1小时的处理方式。在曝气阶段结束时DO基本保持在2ppm以上,但是活性污泥的颜色还是黑色的。每进一批水的水量没有大的变化。采取前一方式处理已经有半个多月了,处理后出水还是维持在150ppm左右,悬浮物在50~60ppm,污泥呈黑色,活性污泥的絮凝性差,结构松散,难见到原生微生物,MLSS 在1700 ppm,进水BOD在120左右。
答:我初步判断是曝气时间还不够,理由是:进水浓度增加后,你们采用了非限止曝气方式,表面上看是增加了一小时的曝气时间,其实不然,因为进水期大部分时间,因水位低,氧的利用率很低的,更重要的是由于负荷增高,上一周期曝气阶段结束时生化过程尚未完成,在静止沉淀阶段加剧了污泥厌气,至下一周期的进水阶段虽然在曝气,但这段时间的曝气实际上只是污泥活性的恢复或部分恢复,实际的生化反应时间并没增加多少。
工艺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对的,建议:(1)轮换将各池的污泥闷曝至泥色初步转棕黄色后再进水曝气;还要确认氮或磷是否够?因为进水COD浓度增加后,营养比可能会失调。我只是从表面来推测,仅供参考。
200.问:制药废水,硫酸盐3000-4000,Cl-3000-4000,COD3000-4000,想在水解酸化池内挂填料,但小试发现挂膜相当困难;不知是填料选择不当,还是Cl-较高的原因?环保公司说Cl-超过3000填料就无法挂膜。
答:这样的Cl-浓度会影响生物膜培养速度,但仍可挂上膜的,最好引入活性污泥或厌氧污泥,这样可增加挂膜速度。从填料来看,软性填料最易挂膜,弹性填料次之,半软性填料较差,但弹性填料易结球,要慎用。
第四篇:系统调试相关问题总结
电源基本指标
1.1 电压稳定度(电压调整率)在满载条件下,所有其它影响量保持不变时,使输入电压在最大允许变化范围内,而引起输出电压的相对变化量。
1.2 负载稳定度
就是交流电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稳压输出电压随着负载变化而波动的特性(如突加负载,负载加重,减轻)。还可以说是指由于负载的变化引起输出电压的相对变化量。
负载增加的时候,电流增大,同样的功率,电压就会下降;负载减小得时候相反。
这个参数是表征负载对输出的影响,一般要求在5%以内。具体计算方法:0%负载,电压V1;100%负载;电压V2;要求输出V |V1-V|/V < 5% , |V-V2|/V <5% 需要满足这两个表达式。
1.3 纹波电压
是指直流电源的电压有交流成分,电压有点波动,但幅度不大,用示波器调到AC可以测出其大小,如果这个纹波太大的话,会可能带来损坏器件等问题
1.4 纹波的测量
纹波的大小用Vp-p(峰-峰值电压)来表示,具体测试的时候,示波器打到交流耦合方式,测量波形的Vp-p值得到的就是纹波的大
小。
1.5 纹波的危害
芯片都有一个输入电压的范围,纹波大的话可能超出这个范围,芯片或者因为电压过低而停止工作,或者因为电压过高而烧坏,芯片一般要求纹波在50mV左右,纹波太大,导致芯片工作异常。
1.6 关于电源拉偏
F118项目中实用电源出现过以下问题。
机箱内二次电源为朝阳的开关电源,任务书要求拉偏15%,朝阳电源的拉偏方法为通过一个外接电位器作为反馈回路电阻,电阻为最小值时输出最小,电阻为最大值时输出最大。存在2个问题设计时需要注意:不同电压输出的电源所需的拉偏电位器阻值差别较大;拉偏电阻阻值与拉偏电压存在非常严重的非线性,电位器阻值选择过小会导致拉偏上限不够,电位器阻值选择过大会导致接近拉偏下限电压调节分辨率过低。开关的使用
2010年2月22日,从502所取回地面设备6,7套转接箱和匹配箱共计4个,用户反映转接箱(6套)在唐家岭使用加电时,电加不上,同时地面转接箱的电源开关指示灯不亮。遂运回。
对于第六套设备:康拓测试时发现,设备地面电源箱开关打开时指示灯不亮,220V电压没有加上,首先检查220V电源保险,发现220V保险丝断开了,更换保险后,220V加电正常,使用地面转接箱电源开关后,该开关指示灯不亮,但设备加电正常。开关电性能正常。检查开关指示灯发现开关内置指示灯坏。更换后整套设备电源部分工作正常。应用户要求,将匹配箱内部所有D型头两边的固定六棱柱
更换加高的六棱柱。并提醒用户此为非原配套设计使用方式,因此引起的问题与我方无关。
对于第七套设备:测试时现象同通用户反映的现象一致,即当打开地面电源箱上的开关后,再开匹配箱的地面电源开关时,指示灯变暗,地面侧表头不亮,而只开星上电源时,一切正常。交换测试表明,匹配箱没有问题,而且在所有设备中,电源模块从没坏过。因此将地面转接箱面板电源开关更换。更换后连试正常。应用户要求,将匹配箱内部所有D型头两边的固定六棱柱更换加高的六棱柱。
对于开关,以往用的是台湾DECA的参数为250V AC/3A,的,更换的是日本NKK 3A250VAC,两者参数没有差别,价格相差较大。价格差异主要表现在开关模具,触点材料和涂层用料上。现在已经将四套设备的开关都更换为日本NKK的开关。96芯长针过桥的安装问题
目前公司在安装96芯长针过桥时,使用的安装方式如下图所示:
缺口在右上,A1在右,C1在左。96芯插图也是使用这种习题进
行压接的。但是新采购回来的长针过桥上有A1等标号,和目前的使用习惯是反向的。
现在规定要采用目前这种安装方式,不参考过桥上的标号。另外找到欧式64芯长针,对2室母板提出了解决方案: 欧式64芯长针插座与96芯外形类似,只是少了C排,保留A,B排,可以与我们的星载BUS板无缝连接,由于未找到配套的64芯过桥,就采用96芯的过桥,并配96芯电缆插头,这样省去了原先的非标母板,直接通过电装连线,使系统各信号连线更加清晰,便于调试。设备调试问题
4.1 使用内插板,机壳接地问题
使用内插板结果的设备,例如schroff机箱和带有面板的接口箱,机箱内使用APCI5096,由于板卡内插,所以APCI5096的上下把手被去除,这样就造成了APCI5096的地线和机壳不导通。
解决方法:在电源KDY-36的220V的地与12V的地短接即可
4.2 一体化机箱系统无法正常启动
现象:系统出现白屏 原因:键盘、鼠标接反 解决方法:正确连接键盘、鼠标
现象:系统出现黑屏或者各个板卡工作不正常 原因:设备功耗过大,导致系统5V工作电压不够
解决方法:在母板上加排阻RR1,阻值为10K8-9, 和调节5V工作电压。
多于3个GX5872、GXRCIO板卡,尤其是5260功耗很大。
4.3 APCI5918系统USB不响应问题
出现问题:USB接口不工作。
解决方法:由于之前此系统出现过该问题,每次都是重新安装新系统就好使,但这次在安装完发现问题未解决。打开机箱对USB线进行排查发现一条USB线缆为两根USB剪切后粘连接在一起。更换新线缆后问题解决。
4.4 J36A全系列展开箱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J36A-TJ可以完全插入J36A-ZJ中,当发现原本没问题的信号出现怪异现象,可能是TJ插入了ZJ中,8室姜耿峰曾经出现过这类的误操作。
4.5 展开箱上接插件质量问题
印制板安装前一般都会检查各焊针有无短接,但也会出现焊针与焊盘虚焊的情况,造成部分接插件的接点的断路,所以目测时也要检查各焊点焊锡是否饱满。
F146展开箱使用过程中发现J36A-38ZJ的各点间阻值小于1M,这样会出现个点之间电压干扰的情况,测量橡胶垫及固定塑料阻值均大于30M,初步排除接插件问题,可能是印制板上J36A-38ZJ问题。
使用电缆测试仪也未测试出以上两种问题。
4.6 脉冲信号信号出现过冲
现象:一般项目中都有频率信号的输出,例如2KHz的周期性脉冲信号,该信号的输出往往有很大的过冲,能达到1V左右,并且对其他信号造成一定的干扰。
原因:FPGA芯片XC3S500E的引脚约束默认驱动电流为最大值12,在驱动电流值越大的情况下,过冲的幅度就越明显,而我们的光
隔6N137的驱动电流最小值为5mA,HCPL2232的驱动电流最小值为1.6mA~1.8mA,但是经过试验结果好像并不十分明显,故此原因只是推测而已。
解决:一是设备箱内部的2KHz信号改为屏蔽线,屏蔽层接壳地;二是电路上做出改动,在2KHz的光隔输出端串联一个二极管(BAS85),在对地接一个电阻变位器,原来的光隔上拉电阻去掉。通过调解电位器,控制2KHz信号的输出幅度和上升、下降沿的速率。如下图所示:
4.7 进行I/V变换时,输出电压的稳定度不好
原因:采样电阻实效。
以前使用电流采样电路时没发现采样电阻损坏过,这次修理飞轮转接盒时发现电阻损坏时静态阻值有变化,并且通电测试时也会影响采样值乱跳。拆下电阻后发现电阻表面有轻微鼓起反面有裂纹。所里反馈的信息也证实是电阻影响了采样值。2010-5-24 4.8 使用继电器控制电源输出时,产生阶跃信号
当继电器作为电源开关闭合时,电源输出产生一个一介阶跃信号,会出现超调和抖动,如下图所示,时间一般不到1us,一般不会影响被测设备。
但有些被测设备要求比较严格,如F118,要求电源输出没有过冲。可在电源输出端加一1u电容,效果如下图。
4.9 关于机箱接线表的问题 4.9.1 接插件中电源部分的连接问题
问题描述:一般在做电源接插件的接线时,习惯性的将每块板卡的所有电源信号都连上,这样的好处是便于制表者了解电路,但不利于电装加工。
解决方法:
a)在电流允许(板卡保持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减少每块板卡上的电源信号接线。
b)在电源接插件尽量不要短接相同信号,写表时注意要平均分配信号到各引脚(如4,5点都是VCC,则各点接N个信号,若使用0.35mm2线,建议一点上尽量不超过4个信号)。
4.9.2
1点连7点情况的说明
问题描述:由于本次二室F143敏感器箱设计接线表时未采用母板,在电装中出现了总线口每点与各个板卡都有连接的情况(1点对7点)。危害是对接插件焊接技术要求极高,容易与旁边的点短在一起。且容易脱落。
解决方法:在制作接线表时发现类似上述连接情况的时候应该想想是否要制作母板,以简化电装布线。
4.9.3 前后面板相连情况的说明
问题描述:由于所写接线表的板卡没有用户侧接口(CN口,J1口等),所以前面板的信号都是从BUS上直接引出。如果制作接线表时直接将前后面板信号连接在一起,会出现:
a)电装员无从下手,前后面板只能由一个人电装完成。b)接线出错排查和修改困难。
解决方法:增加一组前后面板间的接插件,这样前后面板可以分开电装。注意在写前面板信号时如果可以简化要写清最后短接后的接点表。减少电装走线。
4.9.4 前后面板接线测试时注意的地方 4.9.4.1 电源和地
F127项目,在测连线的时候发现5V和GND短接。最后发现是开关电源的问题,其未加电情况下5V输出和GND之间电阻很小(50
欧左右),用万用表二极管档(大约输出3.7V电压)测试的时候形成短路。
处理方法:首先在电装前要加电测试开关电源好坏,在测接线时注意开关电源的影响。
4.9.4.2 电源和按钮
F143项目,在测连线的时候发现5V和GND短接,最终由电装人员发现是开关按钮中加入灯泡(用的灯泡正好接5V,此灯泡内阻也很小)的缘故。
处理方法:在测接线时不要装入灯泡。,多次测试
4.10 使用FPGA板卡控制继电器,FPGA加载过程的继电器状态
可以通过FPGA的HSWAP引脚控制加载时IO的状态,当HSWAP被下拉,所有引脚在逻辑加载时输出高电平;当HSWAP被上拉,所有引脚在逻辑加载时为悬空状态。
4.10.1 FPGA引脚直接控制
使用FPGA引脚直接连接控制继电器的NPN三极管时,该控制引脚设置为悬空状态,但必须注意该引脚是否连接了其他电路,例如前面板的指示灯,这样也会使该引脚上有电压,使三极管导通。
4.10.2 FPGA通过同向隔离器件控制继电器
GX5872接口电路如图 1所示,HCPL2232为正逻辑,当CATHODE引脚为低时,LED导通,DO输出为高;反之当CATHODE引脚为高时,DO输出为低。当FPGA上电加载逻辑时,无论HSWAP引脚是否上拉,LED皆不导通,DO输出为低,控制继电器时不会发生误操作。
A+5VR1441.2kVCCOP89P78VCCO1.2kR146U221234ANODE1CATHODE1CATHODE2ANODE2HCPL2232VCCVO1VO2GND8765AGNDR1451.2kDO1DO2 R1471.2k图 1 这样的控制方式没有问题。
4.10.3 FPGA通过反向隔离器件控制继电器
GXRCIO接口电路如图 2所示,6N137为负逻辑,当DO引脚为低时,LED导通,ADO输出为低;反之当DO引脚为高时,ADO输出为高。当FPGA上电加载逻辑时,无论HSWAP引脚是否上拉,LED皆不导通,ADO输出为高,此时会控制继电器闭合。
+5VVCCOU22236DO1C701000p6N137ADO187R625.1k R635.1kAGND图 2 在逻辑加载阶段,GXRCIO板卡上引脚悬空,导致6N137的输入端光耦内LED不导通,输出端为高电平,该高电平使GXJDQ板的9013型三极管导通,继电器接通。而逻辑加载完毕后,引脚初始值为低电平,继电器状态又转换为关断。这个过程造成了上电时继电器的误动作。
那么要解决GXRCIO控制继电器时的误动作问题,首先要使上电阶段引脚的输出电平与控制该引脚的逻辑初始值相同的,即逻辑加载前后,信号有效之前,引脚输出常为高电平。其次,是控制继电器导通的逻辑反向,即输入高电平使继电器关闭,输入低电平是继电器接通。这里采用了一个相对简便的办法:把控制继电器线圈加电的三极管由NPN型更换为PNP型。此外需要完善的工作就是使PNP型三极管的基极控制电压为0/12V,具体的做法是取下GXRCIO板卡上输出端的接5V的上拉电阻,在GXJDQ板上构建一个12V的上拉电阻。
行如下修改:
将GXRCIO接口电路的上拉电阻去掉。如图 3所示。
+5VVCCOU22236DO1C701000p6N13787ADO1 R635.1kAGND图 3
将GXJDQ三极管改为PNP三极管9012,并在输入端加上拉12V,如图 4所示。
VCCSIN13SB1344SOUT1VCCR25.1kR11kQ1901251-+6C1G6B-1114PD1
BZG03DGND图 4 所以在使用FPGA板卡控制继电器时,必须考虑FPGA加载时的IO状态。
4.11 地线!地线!
在对F157星地联试设备进行出厂前测试时,发现数个信号给定输入后并没有测量到预期响应,检查了接线表后发现信号连接无误。后在同事帮助下查明是各个接星接口上的信号地没有与所经过的调
理板卡的地相连造成。地线的原理大家都不陌生,但是这一次调试让我切身体会到了地线设计的重要性。
地线是信号线上流经的电流的回线,通俗来讲是信号进到哪里,回线就从哪里出。具体地说就是某个插头上的信号线进入到某块调理板卡,那么该信号的对应的信号地一定要从那块调理板卡引出接到插头上。如果该插头上的多个信号进入多块调理板卡,那么把所经过的调理板卡的信号地一一引出接到插头的地线点上。如果需要共地则在后面板接线上把几个地短接;如果要各个地独立,则地线点按照与信号的对应关系和按节点定义而放置。
如果在调试阶段发现信号有输入没输出,接线关系没错,调理通道又没错,那么就要考虑是不是地线问题。
4.12 设备的计算机地与星地相通
现象:用示波器测量星上信号,可发现设备的计算机地与星上产品的地相通
原因:示波器是用220V供电,而不是电池供电,这样示波器的地表笔芯就与220V的地相通,而星产品与设备供电均是取自于220V 解决办法:在测量星上产品时,示波器等测量工具最好采用电池供电
4.13 FPGA程序的某一地址数据无法更新
现象:FPGA程序某一地址的数据始终为0,正常情况下应为某一数据,调试环境为使用Labview的内存读写界面进行读写操作,比如分配了0xff0为发送偏移量累加地址,在调试过程中发现该地址数据始终为0,而不断发送运行时能读到数据。
原因:调试环境Labview的内存读写界面运行时,是满屏更新数据的。在程序运行时,由于程序运行速度较快,执行完时,满屏更新
动作还没到达该地址。这样该地址数据经过完全更新后就会被新的数据覆盖。
解决办法:尽量使用最新版Labview的命令行窗口进行测试,就避免了这一问题。
4.14 FPGA程序改换地址后不运行,处于死循环状态
现象:同样的FPGA程序,在改换部分地址后,发现程序进入死循环状态,运行不正常,无法进行数据读写操作。
原因:一考虑程序逻辑状态转移是否正确,二当前环境是否使用了旧的抬高板(原2层的APCI抬高板),旧的抬高板引起的这个问题还无法得知原因,可能跟硬件布板有关。
解决办法:第一种情况仔细检查程序,第二种情况建议不用抬高板,或者使用新的抬高板(现4层的一对一APCI抬高板)
4.15 采用等效阻抗方法分析245芯片,245芯片的驱动能力 4.15.1 问题的提出
在F157设备中存在这样的设计:星上通过一个接点给出控制周期信号,经过一个隔离调理电路后分6路输送到6块地面仿真板卡,用作同步时钟统一工作步调。在以往的设备中该处理方式被证明是可靠的,但是在F157设备中地面板卡始终采集不到控制周期信号。使用示波器观察,发现进入板卡的只有不超过1V的脉冲,频率与星上控制周期相同。仔细测量了调理电路的前端后端,断定问题出在调理后的电路中。
4.15.2 分析
分析以往的设计,在使用PCI5313板卡作为仿真板卡时并未出现
上述问题。而这里使用的是PXI5312,两块板卡的接口芯片确有区别,PCI5313采用的是74ALVC164245;PXI5312采用的是74VTH16245。
查看两个芯片的输入电流Ii均为±5uA。调理电路的输出端为三极管集电极输出方式,由10K电阻上拉到5V。理论计算可以提供500uA的驱动能力,虽不算大,但是用于驱动6个245引脚,每个245引脚可以有80~90uA的灌电流,满足所需的大于5uA,理应使245正常工作。
再对比两种245芯片的区别发现,较之74ALVC164245,PXI5312板卡上的74VTH245芯片还具有总线保持电路,当输入的电压值小于Vcc时,驱动电流的需求将大为增加,达到最大±500uA!
我这样理解总线保持电路,具有这样设计的245比没有的245芯片具有更宽的阈值调整范围,可以根据Vcc和输入电平的情况有效的调整阈值,从而具有一定的抗干扰功能和自适应性能。但是这些性能提升的同时却不得不牺牲了输入阻抗性能。当输入电平接近Vcc或0V时,输入电流为Ii的标准值±5uA,但是当输入电平小于Vcc又高于0V一定范围时,为了能够正确采集到输入状态,需要额外为总线保持电路提供更多的驱动电流(往往与Ii的标准值相差1个量级)。Vcc为3.3V时输入电平Vi为3.3V,Ii标准值为5uA,相当于输入阻抗为660K;而当Vcc不变,输入电平Vi将为2V,此时Ii为500uA,相当于输入阻抗为4K。所有供电情况不变,只是输入电平从标准值降低了39%,则输入阻抗降为原来的1/165。
同时发现名称中标有74LVCH字样的芯片也带有总线保持电路,情况与上述相似。
4.15.3 解决
由此看来,F157设备中的问题就是负载阻抗过小,导致输出电压被拉低。依据这里的实际情况,将调理电路的输出阻抗也调小,将
上拉的10K电阻去掉换为1K,在输出端的电平就会被适当提高,从而可以被判定为高电平。按照这样的办法改进后问题得到解决,6块仿真板卡可以采集到星上的控制周期信号。
4.15.4 后记
之前听说过调试某型号主板时就因245过大的灌电流导致的一些问题,最后是通过更换不带总线保持型号的245来解决。将问题归结为过大的灌电流似乎还有不完善之处,因为仅提高输出电流必然还会影响到输出电压,这样一来245还能不能有效判定电平阈值也成为疑问。如果以等效的输入阻抗观点来考虑或许会对综合解决问题带来帮助。
最后建议同事们在选取245芯片时尤其要注意输入阻抗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是否带有总线保持的245芯片。
4.16 三极管的关断性能比较
在协助调试综合测试仪的C1-TL2的时候,发现一个小问题,就是使用信号发生器输入时,每个12V转5V的信号输出端信号在下降沿来临前会有一个Vpp不超过1V的尖峰干扰加在波形上,具体图形如图 5所示:
图 5 在检查了输入信号的波形后,问题基本明了,就是输入的100KHz频率信号传递到终端,接的是10K下拉电阻导致匹配不当信号反射,即输入信号就带有
1V尖峰,而且也通过了调理电路到达输出端。只要速度不高并且匹配电阻合适的话,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但是这个尖峰却成为一个标记,引出了接下来的问题,如图图 6所示:
图 6 当将时间展开观察时,图中蓝色信号为输入,黄色信号为输出,输入输出尖峰同时动作,但是输出信号的下降沿启动时间比输入信号的下降沿滞后824ns。C1-TL2板卡这里的电路如图图 7所示:
图 7 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增加三极管的Ic电流,以此来提高通频带宽。将原13K电阻换为4.7K,原10K电阻换为3K,后波形有所好转,滞后时间减小为670ns。接下来考虑更换速度更快的三极管,于是将原来的9013替换为2N2222,输入400KHz,实测结果为滞后344ns,如图图 8所示
图 8 在实际的应用场合调理电路造成344ns的延迟是性能不佳的。最后想到快速三极管3DK103C型,更换后在输入800KHz频率情况下滞后时间小于1ns几乎为0。如图图 9所示
图 9 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将板卡上的9013全部更换为3DK103C型三极管。既提高了通频带宽,又减小了滞后时间。目前该板卡12V转5V的调理能力可以通过800KHz频率信号。
三极管的关断时间问题之前没有太多关注,只是因为以目前项目需求中多为低频信号,1us以下的滞后时间对性能影响很小。出于对电路技术的深入开发目的,对器件各项细节指标的了解还是必要的。
4.17 关于万用表的蜂鸣档
在调试过程中常常需要测量两个信号点的连接关系,但是有时本不相连的信号点由于加工工艺会搭接,引起错误的动作。往往接触电阻较小,介于100欧姆左右,这就给测量带来的一些麻烦。
万用表的蜂鸣档门限各不相同,在100欧姆处在边缘地带,在使用某些万用表时是听不到蜂鸣器响声,而如果此时没有仔细观察电阻值就认定两点是断开的话,则会造成误判。因此建议使用敏感的万用表蜂鸣档,并且在测试过程中要时时留意电阻值。
4.18 如何烧写烧写9054的配置芯片
安装Plx软件,在安装目录下找到C:PlxPlxSdkWindowsDriverPlxSdk.inf文件打开。
在
;----------------------------;Device identification for 32-bit Windows;----------------------------下添加以下内容
“PLX Custom(OEM)PCI 9030 Board”
= DDInstall_9030, PCIVEN_10b5&DEV_9030 “PLX Custom(OEM)PCI 6878 Board”
= DDInstall_9054, PCIVEN_10b5&DEV_6878 “PLX Custom(OEM)PCI 5313 Board”
= DDInstall_9054, PCIVEN_10b5&DEV_5313
保存后,安装该inf文件为板卡驱动 运行PLx软件。选择EEPROM页面
“Load File”,选择8bit-pci5313.X或16bit-pci5313.X
可修改部分内容。点击“Write”。完成烧写。更换VISA驱动。
也可以从原有配置中读取后修改。
4.19 如何使用LabVIEW获取PCI总线中断
使用NI提供的Driver Wizard编写带中断的驱动程序 1.运行软件
选择PXI/PCI,下一步
2.填写板块ID和设备ID,设置如图
默认情况如同所示,其中必写填写subsystem的ID。并且勾选“This device generates interrupts”。下一步。
3.中断监测设置
选择add step before。
BAR0的0x68地址在9054的中断设置和状态寄存器(32位),其中第15位为本地触发总线中断有效,所以设置compare mask和write/compare value的值均为0x00008000。
确定,下一步 4.中断移除设置
选择add step before
该步设置清除中断的设置,需和本地程序配合,例中向本地的RAM(BAR2)中的0xC地址中写1,板上的FPGA逻辑会将LINT信号拉高,清除本地中断。
确定,下一步 5.中断注销设置
该步骤不设置,直接下一步。6.保存驱动文件
7.安装驱动
完成。
在开发应用软件时还需对中断始能进行初始化操作。如图
向BAR0的0x68地址(9054的中断设置和状态寄存器)中写0x0F010900。其中关键是第11位(本地中断输入中断始能)和第8位(CPI中断始能)需置为1。
程序见实例VI。
第五篇:RCS-931 RCS-902调试问题总结
装置调试问题总结
一、RCS-931线路保护装置
1、检查开关量输入时遇到的问题
问题:检查TWJ开入量时,发现当把手打到边开关检修位置时,中开关TWJ能点出跳位,把手在中开关检修位置时,边开关TWJ能点出跳位。解决:开始以为是接线错误,将边开关与中开关位置接反。后来仔细查看原理图,发现是中、边两组开关串入一个回路,当把手打在边开关检修位置时,将边开关接点短掉,只显示中开关位置,当打在停用位置时,要从装置显示开关位置需要将边开关跳位与中开关跳位同时短接。
未解决的问题:没有找到重合闸信号节点。
2、光纤零差(高频零序保护调试)遇到的问题
问题1:对光纤零差的原理了解得不够透彻。
解决: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实验的原理,零序差动也叫做正序容抗定值实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抬高差动电流的高定值、低定值,并且建议整定为2In,零序启动电流整定为0.1In,这样做是为了躲过差动电流保护的范围。其次,整定Xc1,使得Un/Xc1>0.1In,建议为0.4 In,Xc0定值整定比Xc1适当大一点。加正常三相对称电压,大小为Un,三相对称电流超前电压90,大小为I= Un/2Xc1,使得差动满足补偿条件。增加任意一相电流,是零序电流大于0.3 In,零序差动保护选相动作,动作时间为120ms左右。实验时通过分别给A、B相通故障电流,分别使得差动保护动作是119ms,123ms。
问题2:零差未能正确动作,原因不明。
解决:将差动高值与低值分别调整为18、16A,设置初始状态电压额定,电流为电容电流0.3A,第二状态加A相3A容性电流,零差动作。后经试验,A相加1.05A亦动作。通用4u3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