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主题和结构新探(合集)

时间:2019-05-13 18:3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红楼梦主题和结构新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红楼梦主题和结构新探》。

第一篇:红楼梦主题和结构新探

《红楼梦》主题与结构新探

《红楼梦》的主题自小说产生以来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其中旧红学派的有:明珠家事说、清康熙政治说、雍正夺嫡说、悲剧说等。新红学派:自传说、色空说、爱情说、政治历史主题、市民说和农民说等。当代红学派:批判封建社会说、理想世界幻灭说、封建家族衰亡说、三重复合主题说(一曰史书说,二曰悟书说,三曰情书说)。但是至今为止没有一个说法能概括这部小说的全部,也不能使所有的人信服;每一种说法都有道理,又都是只能概述这部小说一部分或者大部分内容。正如鲁迅先生说过:“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宮闱秘事„”而这些主题说也只是看到自己看到的一面。笔者认为王国维先生的悲剧说比较中肯,但不够全面。以笔者看来,《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主题探讨的是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

小说第一回通过神话故事即宝玉的诞生提出人的本质是什么。按照叔本华的哲学观点,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即欲求;意志是自在之物,是绝对的、无待的、无根据的。而人的本质是人的意志即人的欲求,即王国维先生说的“所谓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矣”。宝玉从一块石头变成玉又投胎人间象征着人类本质上是欲求的,也如加尔德隆所说:“人最大的罪恶/就是:他诞生了。”因此,叔本华认为“悲剧的真正意义是一种深刻认识,认识到悲剧主角所赎的不是特有的罪,而是原罪,亦即生存本身之罪。”

人的这种绝对欲求使人的存在必然是痛苦的。痛苦是欲求必然结出的果实,另一方面作为欲求的对立面:无聊,是作为痛苦的特殊形式存在的,正像静是动的特殊形式一样。叔本华说“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在这两者(痛苦和无聊)当中或强或弱地摇摆”。正如小说中道“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总一时少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

现实人生是表象的世界,是受时间、空间、因果律限制的,每个人又都遵循着个性化原理,争夺着物质、空间、时间等等。人生终究是“到头一梦,万镜归空(【甲侧】四句乃一部之总纲)”。作者点出了人生万境的梦幻性,“【甲侧】所谓万境都如梦境看也”。而人生之解又是什么呢?作者认为“好”即是“了”;“了”即是“好”,而王蒙批语《好了歌》说:“以虚无扼制与医治人欲的膨胀,久矣,难矣!”又说“一直写到此处(第一回结束),《红楼梦》尚未摆脱劝世与浮沉小说”。其实,王蒙错了,《红楼梦》并非仅仅劝世与浮沉那么肤浅,作者认为人欲和虚无都是人生的本质,而人都是梦中人,方“了”方觉方醒者方能解脱。可,倘若世人都“了”了,还有人类吗?还有世界吗?这是悖论!

总之,《石头记》这部小说主旨:人的本质是欲求,是痛苦,是先验的;人的存在是表象的、是幻象。人生之境是幻境,具有梦幻性、荒诞性。人是梦中人。盛衰荣枯,周而复始,“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甲侧】总收,古今亿兆痴人,共历幻场。此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了。”

小说的主题与结构是密不可分的,主题是作品的内核;结构是形式,是为主题服务的。笔者认为它的结构是有机结构,即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是这部小说的根,小说的人物、人物关系以及故事情节、悲剧性等等是小说的枝、干、叶、果实。

首先,从整个布局来看,这部小说的结构就像辆马车,宁国府和荣国府是马车的两轮,马车上装的是现实生活,宁国府象征人生无聊的一面,荣国府象征人生痛苦的一面,而拉着这驾人生马车的则是人的本质即人的意志即人的欲求。自人类诞生以来,它就周而复始一代一代地轰轰隆隆的向前开去,驰向它的宿命——悲剧。因此,作者说“谩言不肖皆荣出,造训开端实在宁”。

人的本质欲求之中又以情欲为焦点,因此作者在第一回中自言这部小说“大旨谈情”。而在结构安排上把秦可卿和贾瑞这两个情欲的化身放到首位,同时小说最初命名也叫《风月 1

宝鉴》。

其次,从线索来看。这部小说的原名《石头记》给了我们小说的主要线索,也即是以贾宝玉的所见所闻为主线。只有这条主线才能把小说的所有材料、情节串联起来。有人认为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为主线,这是片面的,因为这条线索不足以串联起小说的所有情节,比如从第六回到十七回就没有两人的恋情。

第一回至五回是总纲,其中第一回又是统领整部小说,主要介绍这部书的主旨。第二回开始进入正文,二至四回介绍外部环境以及人物关系、主要人物出场。第五回照应第一回,从情欲的角度解人生之谜。

第六回至十六回为贾宝玉的少年时期,是情欲初期。这里主要写了三个人物:秦可卿、贾瑞、秦钟。这三人的共同点都是因为情欲而死,尽管方式不同。说明在人的欲求之中生存之欲的焦点是情欲,人类又因情欲而绵延不绝,万劫不复。欲解脱者,免遭轮回之苦,必须首先从情欲上解救自己。

第十七回至三十六回是宝玉青春恋爱期,也是宝黛爱情磨合期。从情切切意绵绵、艳曲警芳心、春困发幽情、泣残红、斟情、到“识分定情悟”,完成了一个情感朦胧、躁动、矛盾到稳定的过程。围绕着这条主线,小说中各个人物也按照自己的性格和动因全面立体地展开自己的欲求和行为,包括林黛玉、王熙凤、袭人、平儿、薛宝钗、红玉、龄官、金钏、贾蔷、蒋玉菡等等。

第三十七回至第五十三回为贾府之秋,也是贾宝玉爱情稳定期,亦是大观园的女子展现其才华的黄金期。但是这种和谐中也有不和谐之音,相对于宝玉和女孩子的雅的是王熙凤的俗和贾琏的淫。人的欲求总体上还是在雅致之中进行的。

第五十四回至八十回是贾府之冬。主要以下层人物的为主角,以赵姨娘、紫鹃、莺儿、平儿、鸳鸯、蕊官、藕官、春燕、芳官、五儿、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这些人物的欲求展开的。虽然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但也是无力回天。荣国府里这些同一“意志”的各个现象(即人物)都遵循着个性化原理相互争斗、自相屠杀,而且由于认识力有限,呈现出白热化的程度。和荣国府相对比的是宁国府以贾珍为首的那些纨绔子弟,一味高乐不了,为了摆脱“无聊”几乎把个宁府闹了个底朝天。一直到贾府这座人生大厦彻底地败落崩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作者不禁感叹“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最后,从人物安排来看。叔本华认为“诗人用以导致不幸的许多不同途径可以包括在三个类型的概念之下。”第三类“最后,不幸也可以仅仅是由于剧中人彼此的地位不同,由于他们的关系造成的;这就无需乎布置可怕的错误或者闻所未闻的意外事故,也不用恶毒已到可能的极限的人物;而只需要在道德上平平常常的人们,把他们安排在经常发生的情况之下,使他们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他们为这种地位所迫明明知道,明明看到却互为对方制造灾祸,同时还不能说单是那一方面不对。”《红楼梦》的人物安排就属于第三类型悲剧,小说中的人物从贾母到夫人、小姐、姨娘、妾、丫鬟(一等二等三等„„)以及老爷、公子、奴仆、农夫,还有刘姥姥这样的贫者,有形的无形的,主角配角,士农工商„„各色人等,共同构成了人类生态网和社会现实生活。这种人物安排方式一方面是为第三类悲剧的主题服务的,另一方面揭示了人生的本质欲求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红楼梦》的主题是人的本质和存在,围绕着这一主旨的结构则是像一棵参天大树的有机体结构。我们从每个枝叶上都可以窥见主旨,同时整个思想又是通过各个部分而显明的;而不预先理解主旨,也不能彻底了解任何小说中最细微的部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评价叔本华道:“叔本华的哲学把我们带至哲学所能带至的极端”;而我想说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把我们带至文学所能带至的极端!

【参考文献】

[1] 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 曹雪芹著,脂砚斋评.脂砚斋评石头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3] 李建中.中国古代文论(修订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叔本华著,杨启昌译.人生智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5] 曹雪芹、高鹗著,王蒙评点.红楼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第二篇:《金粉世家》与《红楼梦》人物形象异同新探

摘 要:《金粉世家》与《红楼梦》的关系已有专家做过研究,但鲜有人对二者人物形象的相似性作系统考察与比较分析。这篇论文把两部作品中具有相似性的人物形象分为封建家长、纨绔子弟及女性形象三类。通过对此三类人物形象异同的比较研究,探析《金粉世家》对《红楼梦》的模仿及二者的区别,并挖掘其区别产生的根源,进而客观评估《金粉世家》的思想特色及局限性。

关键词:《金粉世家》 《红楼梦》 人物形象

《金粉世家》对《红楼梦》的模仿已被大家熟知,张伍在《我的父亲张恨水》中写道:“如果说《春明外史》让父亲在文学殿堂初露头角,《金粉世家》则让他牢牢坐在了殿堂里的金交椅上。《金粉世家》从1927年2月开始在《世界日报》连载,持续五年之久。这部小说再次引起轰动,一时间洛阳纸贵,出现了许多《金粉世家》迷。有人评价这部小说是‘民国《红楼梦》’。”①不仅时人如此评论,就连张恨水本人也承认。张恨水在《金粉世家》序言中说:“有人曰:此颇似取经《红楼梦》,可曰《新红楼梦》。吾曰:唯唯。”②八十多年过去了,其间已有很多文学研究者探究过《金粉世家》与《红楼梦》的关系,其中不乏溢美之词,也有很多客观中肯的评价。究竟《金粉世家》在哪些层面上模仿了《红楼梦》,如何客观评价这一模仿呢?本论文从人物形象入手,考察《金粉世家》对《红楼梦》的模仿痕迹,并对两部作品中相似的几类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究《金粉世家》与《红楼梦》的异同点。

一、封建家长形象――单薄与丰满

《红楼梦》首要的一个封建家长是贾母。不同于《孔雀东南飞》《西厢记》等传统文学作品中封建家长的专横与冷酷,贾母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她虽拥有贾府最高的权位,但对孙子、孙女们却疼爱有加,对下人也比较宽厚,即使对穷亲戚刘姥姥也是异常和蔼;虽精明干练,心如明镜,但整日逗笑取乐,颐养天年,奉行贵族阶级的享乐主义。在儿孙婚配方面,贾母不乏开明的思想,第二十九回张道士给宝玉提亲时,她说:“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来告诉我。就是那家子穷,也不过帮他几两银子就完了。”③在当时门第观念相当严重的社会,作为一个名门望族的老太太,贾母能有这种主张实属不易。表面上看起来,贾家子弟的婚姻除了王夫人、王熙凤娘家比较显赫,李纨娘家也还说得过去,贾赦、贾珍等人的正室夫人(续弦)均是寻常甚至落魄人家:邢夫人的弟弟一家生活不下去了来投奔她,侄女邢岫烟连个冬天穿的皮袄都没有;尤氏的娘家更是不堪,自己父亲续弦还带了两个“拖油瓶”。莫说在当时正统社会,即便在二百多年后的今天,一般家庭的人也不屑找这样的老婆。由此可见,贾母对门第的要求也并不甚严格。然而,这只是表面上的。在对儿孙的情感关怀上,贾母却表现出异常的冷漠。为谋求靠山,让大孙女入宫,元春曾埋怨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④可见元春虽贵为皇妃,却难与家人相见,普通百姓的幸福对她来讲也是可望而不可即。黛玉与宝玉的感情,贾母自是心知肚明,却依然为家族利益考虑,使用调包计棒打鸳鸯,以致黛玉含恨而终。迎春被嫁给中山狼,探春被远嫁,虽都是其父择婿,但贾母也并无反对。由此看来,贾母只是表面上的开明,其后却深藏着功利心。她虽不在乎婚姻门第,却并非因此而关注儿孙情感需要,其眼目所及,不过是家族利益与自身地位;为此考虑,儿女私情在贾母眼中就算不得什么了。由此,曹雪芹在不动声色中写出了贾母作为一个封建家长的卫道与自私,而这一切却又显得非常合情合理。于无情处似有情,于虚伪处似真诚,这就是曹公的高明之处。

与贾母相似的人物便是《金粉世家》中的金太太,作为一国总理之夫人,她和贾母一样也没什么架子,对儿女宽容到纵容,对穷亲戚清秋的母亲也很和气。她在对待子女婚姻的态度上与贾母也很相似,凤举和佩芳虽是门当户对,但也是自由恋爱;燕西和冷清秋奉子成婚,尽管清秋是平民女子,和金太太一说就通了。小说第四十五回中,她发出过和贾母相似的议论,“我就不主张儿女婚姻,要论什么门第,只要孩子好,哪怕她家里穷得没饭吃呢,那也没有关系。我们是娶人家孩子,不是娶人门第。”⑤看起来,她的开明思想较贾母表现得更彻底,她认同男女恋爱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民主思想。贾母虽表面上不在乎门第,实则很看重门第,对于出身平民的邢夫人、尤氏也很瞧不起;而金太太不仅没有瞧不起清秋的娘家,反而对清秋比对其他儿媳妇更好一点,对冷太太也更热情。然而,实质上她骨子里还是封建正统的,她的三个儿媳娘家却都是与金家门第相当的官宦之家;即便清秋后期遭遇那么悲惨,她依然对其苛刻指责,俨然一个“恶婆婆”,显示出其骨子里对平民出身的冷清秋的不屑。从这个角度上说,作为封建家长,金太太与贾母是很相似的。只是贾母的“恶”比较隐藏,而金太太的“恶”比较外露而已。在对金太太的塑造上,张恨水刻画得过于直露,使人物形象稍显单薄,不如贾母这个人物形象丰满。

贾政是儒家传统思想的化身,他自幼好读书,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甚至有些迂腐,是个正统思想中标准的“君子”。他孝顺贾母,也想严厉管教子女,却难讨贾母喜欢,也难教育好“逆子”宝玉;他想做个好官,却又不谙世情,受人蒙骗,弄得声名狼藉。总之,他是一个刚正却又悲剧性的人物,是正统思想的捍卫者也是受害者。《金粉世家》中的金铨与贾政一样,也素有谦谦君子之风,只是他出过国,接受过新思想,所以有很多开明的思想。他在家宴上主张解放奴仆;看到儿子和平民女子恋爱,不仅不嫌弃门第,还担心自己儿子配不上人家的女子;这些都是民主思想的体现。然而,他也纳妾,虽然已有两个小妾,且翠姨年轻又漂亮,他还想接受别人送给他的一个小妾。他和贾政一样,也想管教好自己的孩子,但终因太太的溺爱而失败。与贾政不同的是,他的官做得很稳,且关系网四通八达,不需要攀姻亲做“靠山”,他足以养活整个大家族。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贾政的悲剧性,除了最后脑溢血去世之外,他的一生算是平顺而辉煌的。在这个人物形象身上,作者更多的是褒扬其中西合璧的思想,赞叹其功业卓著,即使有纳妾之类的风流韵事,也只是点缀而已,虽然也反映了他的腐败及虚伪性,但较之曹雪芹在贾政身上流露的批判性太显薄弱。

二、纨绔子弟形象――世俗与叛逆

金燕西有一些贾宝玉的影子,他和宝玉一样主张自由平等,对待下人也和宝玉一样和蔼可亲。小怜把佩芳的外国香水打破了,他主动拿出自己的替她补上;丫鬟们在他面前自由得很,不仅可以随意说笑,甚至阿囡给情人写信也找他代笔;丫鬟们偷偷在他那里打牌、吃饭,颇有宝玉当年邀众人在他房中喝酒行令的风格;更重要的是,他和宝玉一样追求自由平等的恋爱,“婚姻自由,他们是不能过问的。只要你不嫌弃我„„爱情的结合,只要纯正,就是有压力来干涉,也要冒万死去反抗„„”⑥这和宝玉向黛玉诉衷肠有异曲同工之妙。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宝玉迷糊中道:“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⑦金燕西说的都是大白话,宝玉的诉说更富有诗意,但二人对恋爱追求的心情很相似。然而,这并不表明金燕西就是贾宝玉一样的人物形象。曹雪芹用“意淫”两字来概括宝玉的性格特点,“意淫”是与“滥淫”相对立的概念,二者实质就是情与欲的对立。“情”的前提是将女子看作与男子平等的人,必须充分尊重女性的人格,而“欲”则仅将女子当作寻欢作乐和传宗接代的工具。“意淫”说要求男女平等,个性自由,充溢着争取个性解放的人道观念和人权思想。宝玉在心底里深深敬重黛玉,两人相爱是发自心底的真心爱慕,从黛玉初进贾府的一见如故到长期青梅竹马的生活,从意气相投到心心相印,根本没有带上任何世俗的偏见,什么门当户对、政治前途,全然不顾,没有任何世俗社会的功利主义的东西。因此,宝玉对黛玉的爱情是深厚而长久的,虽然有“一见钟情”的因素,但二人主要还是从小耳鬓厮磨培养起来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二人思想是共同的,是知己般的相通,它开创了以往小说中所没有的以相知为基础的婚恋观。宝玉也喜欢史湘云、薛宝钗,甚至还曾和袭人偷试过“云雨情”,但是,黛玉对他而言是无人可替代的,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这就使宝黛的爱情具有了现代意识。金燕西则不然。他对清秋仅仅是一见钟情,并没有太深的了解,把她娶回家只是觉得她比较适合做妻子而已。“若说交女朋友,自然是交际场中新式的女子好。但是要结为百年的伴侣,主持家事,又是朴实些的好。若是我把那个女孩子娶了回来,我想她的爱情,一定是纯一的,人也是很温和的,决不像交际场中的女子,不但不能干涉她的行动,她还要干涉你的行动啦。就以姿色论,那种的自然美,比交际场中脂粉堆里跳出来的人,还要好些呢。”⑧如果说对清秋追求时说出的话还和宝玉有点相似的话,这段心理描写和宝玉的感情可就大相径庭了。从本质上看,燕西对清秋的感情算不上爱情,清秋之于他,只是一种理想中择偶标准的符合而已,及至两个人真的在一起生活了,才发现矛盾百出。燕西婚后旧习不改,捧戏子、交女友、打牌,花钱如流水,直至败家。他对清秋的感情更是日趋冷淡,甚至在清秋出走后,有人传言说她回来了,凤举主张少对清秋说找她的事情,以免她难为情。燕西道:“为什么少说?这种人给她一点教训也好!”梅丽说:“你这人说话,也太心肠硬着一点吧?我们为着寻她的下落,才到城外来的。我们原来的目的,不过是要知道人家的死信,如今不但人没有死,而且还是活跳新鲜地回来着„„怎么你倒反是不高兴?难道你不乐意她回来吗?”⑨凤举作为一个婆家的大哥都能为清秋着想,金燕西却对清秋绝情到连梅丽那样的小孩子都看不下去了,想当初金燕西对清秋的“爱”又是多么浅薄、多么脆弱!由此看来,金冷的婚恋实在是一场大误会,这和宝黛之间相知相爱、至死不渝的爱情实在有着天渊之别。在金燕西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张恨水笔下金钱世界的肮脏与罪恶,也看到了贵族子弟是怎样一步步堕落的。金燕西不仅与宝玉的婚恋观大相径庭,其败家的原因及意义更有本质的不同。宝玉是一个封建正统思想的叛逆者,对于贾家的败落,宝玉是冷漠的。因他知道这个社会已腐朽到不可救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⑩于是遁入空门,完成其思想上的超越。金燕西则始终是一个绣花枕头,失去家庭支柱转而依傍白秀珠,失败后又和邱惜珍结婚;可以推测,他成为电影演员也是依傍邱惜珍的结果。总之,金燕西是一个十足的寄生虫,在金家大厦倾倒之后,便又去寻求女子作为依傍了。因此,金燕西在表面上虽和贾宝玉有很多相似之处,其骨子里二人全然不同。金燕西这个人物形象较之宝玉实在是有天壤之别,金燕西不过是一个世俗的纨绔子弟,他不仅没有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对现世名利的超脱,更没有宝玉对人生哲学的深刻体验,于是作品也就难有深刻的批判性,金燕西这个人物形象也就没有宝玉那样划时代的文学典型意义了。

除了金燕西外,金家其他三兄弟均是贾珍、贾琏、贾环、贾蓉之流,都是不务正业的寄生虫,在展现贵族子弟的堕落、大家族的衰败过程时,张恨水承传了《红楼梦》的“好了”哲学观,但是,这种哲学观却很不彻底。《金粉世家》中,最后除了金燕西因大火烧掉财产而落魄之外(只是相对以前优越的生活而显得落魄而已),其他弟兄姊妹都有着丰厚的家产,足以另立门户。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此话在张恨水那里得到了证实。就是这种对市民读者“民意”的迎合,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度,也降低了思想深度。

三、女性形象――现实与梦幻

作为小说女主人公,冷清秋有着黛玉的才情与智慧,只是她的性格不太像黛玉,倒有些像宝钗。尽管她有着黛玉的孤芳自赏,但因性情平和温存,深得金家上下欢喜(除了有私人恩怨的玉芬之外)。即便最后离家出走,却始终没有再嫁,也是对封建正统思想中一女不事二夫的遵从。清秋对燕西的爱也是盲目的,她曾自我反思道:“自己是个文学有根底,常识又很丰富的女子,受着物质与虚荣的引诱,就把持不定地嫁了燕西„„女子们总要屈服在金钱势力范围之下,实在是可耻。”{11}可见她当初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受了物质与虚荣的蒙蔽而屈服在金钱诱惑之下,与黛玉的目无下尘、清高脱俗大相径庭。在她身上,我们看不到黛玉的叛逆性,即使有一点自我意识的觉醒,也不够热烈,缺乏力度。因此,清秋的反抗非常有限,她的郁郁寡欢孤独一生的结局,较之黛玉的香消玉殒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只能落入《莺莺传》的俗套,成为一个始乱终被弃的怨妇,使得这个女主人公形象缺少批判性及时代典型性。《金粉世家》中的白秀珠比较特别,她既有林薛二人的特点,又不同于二人:她的身份地位均与《红楼梦》中的薛宝钗相当,但宝钗的温和、才气、大度等优点白秀珠均没有,黛玉那样的使性子倒是在她身上有所体现。她是个富家小姐,也是个聪明女子,对金燕西的本质看得很清,她之所以“夺”回燕西,也只是争一口气而已,所以并不珍惜燕西的旧情复燃。她对玉芬说过:“像金燕西这种人才,没有什么出息,很容易找得着。不过人家既在我手上夺了去,我一定要现现本领,还要在人家手上夺回来。”{12}如果说清秋是趋向于“旧”的半新半旧女性,白秀珠则是趋向于“新”的半新半旧女性。她美丽而高傲,精明而多疑,现代而传统,崇尚自由恋爱而又十分清楚恋爱对象的本质。她不同于邱惜珍之类的“摩登女郎”,也不同于清秋之类的贤妻良母,她喜欢浪漫生活却怀疑一切男子,大胆追求金燕西而又恪守贞操,渴求得到真爱却又不相信爱情,她是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殊女性,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对古代传统大家闺秀形象的创新与补充,有着丰厚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只是由于作者笔力不足,人物勾勒还是有些粗线条,人物形象尚且不够丰满。

此外,《金粉世家》中还有其他一些女性和《红楼梦》中人物有可比较之处:金道之与贾探春同是女儿身,却丝毫不让须眉。从道之跟玉芬的争吵、对金冷二人婚事的大包大揽可以看出探春般的魄力,但她也难逃女子的悲剧命运,身为国务总理的女儿,对丈夫纳妾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尤其是金家衰败后,她也只能时常来安慰一下母亲罢了;和探春一样,由于是女儿身,对家庭的兴衰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对金冷二人的婚恋悲剧也只能听之任之。玉芬和王熙凤都精明强干,喜欢钩心斗角,工于心计且很会理财:熙凤用小姐丫鬟们的月钱放高利贷,玉芬用私房钱投资;只是玉芬比熙凤的才能要差很多,其冷酷与狠心的程度也逊色于王熙凤。吴佩芳与尤氏在性格上也有相似之处:发现丈夫不轨之后,不敢正面反抗,只能背地里使坏。尤氏发现丈夫与儿媳通奸后,更是敢怒不敢言,只能在儿媳的葬礼上装病;佩芳知道丈夫在外纳妾,且把很多贵重东西都放在小公馆,虽是口口声声喊着要去闹,也始终没有付诸行动,且在晚香出逃后说自己原本主张把她接进家来的,以掩饰她反对丈夫纳妾的“不贤”。翠姨与赵姨娘,同样是妾,同样有反抗意识,因为压迫更深,赵姨娘的反抗比翠姨更决绝,赵姨娘花私房钱请马道婆害熙凤与宝玉,差点将其置于死地,她自己的下场也更是不堪,这样的悲剧人物更能引人深思;翠姨却对金家上下都客气周到,与老大媳妇佩芳关系最密切,自己的私房钱大都交与佩芳放贷;她最后的卷包私逃虽是不雅,却也是现代意识的体现;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的着力点不是像赵姨娘能引人深思,而是乐在讲述一个无情之妾卷逃的故事。同样是妾,二姨太比三姨太要好很多,二姨太老实稳重,真诚善良,温柔体贴,和《红楼梦》中的尤二姐有些相似;不同的是,金太太比王熙凤要好很多,这使二姨太不仅可以舒坦过日子,晚年境况也不坏;较之尤二姐之死,《金粉世家》中二姨太的处境对一夫多妻制的抨击力要小很多。小怜与鸳鸯同样是丫鬟,都不愿做主人的妾,也不愿任主人随意配小厮,小怜反抗成功,当上了富家太太;可惜鸳鸯没有小怜的外交机会,无缘也无心遇到意中人,最后对贾赦的以死抵抗让人触目惊心,却也让人扼腕叹息!阿囡和司棋都是自由恋爱,但阿囡比司棋的环境更民主,她可以找燕西代为写信,司棋则只能撞墙自杀以示自己的决绝反抗,其悲剧性结局的震撼力是自不待言的。

就女性形象而言,曹雪芹乃是用一种现实主义的笔法刻画自己理想中的女性,故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写出石破天惊之语:“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13}可以说,《红楼梦》中人只有在作者心中、梦中才会存在,那清澈、透明、水做的丝毫不染人间世俗尘埃的女子是具有梦幻色彩的;不同于《红楼梦》对作家梦想的表达,《金粉世家》则是用一种写实的笔法刻画现实版的女性。诚如张恨水说,“在《金粉世家》时代(假如有的话),那些男女,除了吃喝穿逛之外,你说他会具有现在青年的意思,那是不可想象的。”{14}这种写实性决定了《金粉世家》中的女性形象是现实的,而非梦幻的。一个现实,一个梦幻,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为何《金粉世家》远远没有《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光彩照人?除作家才力、社会时代背景制约之外,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创作观的不同。曹雪芹以不寻常之十年辛苦创作《红楼梦》,从未想过要拿小说来赚钱,也未曾考虑读者是否欢迎。曹雪芹说《红楼梦》及其中的女子们“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15}这种文人自娱的心态使《红楼梦》的创作能够直面作家内心,抒发作家理想中的情怀,塑造其心目中的人物形象以“言志”。而张恨水写小说是要以此养家糊口的。写完《春明外史》之后,他曾坦言:“我的全家,那时都到了北京,我的生活负担很重;老实说,写稿子完全为的是图利。”{16}《金粉世家》正创作于这一时期。既然著书乃为稻粱谋,那就必须考虑读者的需要了。《金粉世家》都是一批怎样的读者呢?张恨水回忆说:“当时小说在报上发表的时候,许多富贵之家的人,尤其妇女,都拿去看看„„书里的故事轻松,热闹,伤感,使社会上的小市民层看了之后,颇感到亲近有味„„它始终在那生活稳定的人家,为男女老少所传看。有少年人看,也有老年人看。”{17}张恨水的好友张友鸾在回忆《金粉世家》的影响时也说道:“对于故事情节更为浓厚的,却是那些具有一般文化水平的妇女们,包括老太太群在内。”{18}由此可见,《金粉世家》的读者群主要是一批有钱有闲的小姐、夫人、太太们,她们阅读小说的首要目的是消磨时间,并期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心理的满足与快感。有论者指出,“就社会一般情形而言,人们将目光投向文学,往往为了休息,为了娱乐,为了宣泄,甚至为了再现虚幻的梦想,所以有更多的金庸迷、琼瑶迷,而置莎士比亚、托尔斯泰不闻不问。”{19}尤其在消解崇高的市民文化中,“消遣”成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曾有学者归纳通俗小说的读者心理为:“好奇心、窥隐癖、破坏欲、匮乏感。”{20}其中“好奇心、窥隐癖及匮乏感”均符合这类读者。这类读者们大都生活在小康之家,不需为谋生费心思,但“小资”的浪漫理想与枯燥现实的不合拍又造成其精神的极度匮乏。夏征农先生说:“在大**的时代内,在从某一社会到另一社会的过渡期内,小有产市民层常是一方面追寻那纸醉金迷的高级生活,另一方面却在妒恨当前万恶社会。在《啼笑因缘》内,对于这种群众心理,却恰巧投射了一副兴奋剂。”{21}这类读者比较喜欢关注奇闻逸事,也喜欢听惩恶扬善的故事,主要带着求新求异的心理及消遣心理读小说,注重小说的新奇性、娱乐性。这就使《金粉世家》注重故事情节的轻松、热闹,而忽略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张恨水自己也曾说过:“有人说,《金粉世家》是当时的《红楼梦》,这自是估价太高。我也没有那样狂妄,去拟这不朽之作。而取径也各有不同,《红楼梦》虽和许多人作传,而作者的重点,却是在几个主角。而我写《金粉世家》,却是把重点放在这个家上,主角只是作个全文贯穿的人物而已。”{22}这也许是《金粉世家》远不及《红楼梦》人物形象之丰满深刻的主要原因吧。

通过以上对两部作品相似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金粉世家》在着力模仿《红楼梦》,但其手笔远远比不上《红楼梦》的深邃与独到。诚然,无论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还是人物形象内涵所承载的社会历史的深广度,《红楼梦》都远非《金粉世家》所能比。但是,《金粉世家》毕竟比一般的“红楼续”书们要好很多。诚如吴家荣所言,“《金粉世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也是较好的一部具有《红楼梦》创作意识的家族历史小说”这一评价是中肯的。{23}张恨水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也是力图再现当时黑暗的社会,只是知识阅历及笔力的不足,再加上读者需求的限制,使他难以和曹公媲美,但能有这样的“红楼意识”已是难能可贵。更何况,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在白秀珠、邱惜珍等人物的塑造上,也为我们描摹了20世纪30年代新女性形象,传达了五四时代气息,这使其与《红楼梦》具有了不同的思想特色。

{1} 张伍、李菁:《情到深处人孤独――我的父亲张恨水》,《文史博览》2009年第6期。

②⑥⑧⑨{11}{12} 张恨水:《金粉世家》,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第80页,第19页,第677页,第579页,第540页。

③④⑤⑦⑩{13}{15}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16页,第185页,第283页,第387页,第58页,第12页,第2页。

{14}{16}{17}{21}{22} 张占国、魏守忠:《张恨水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第28页,第32页,第258页,第31页。

{18} 张友鸾:《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1期。

{19} 栾梅健、马亚中、王尧:《纯与雅:文学厮杀中的对立与沟通》,《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3期。

{20} 林耀德、孟樊编:《流行天下――当代台湾通俗文学论》,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48―50页。

{23} 吴家荣:《论〈红楼梦〉对〈金粉世家〉的影响》,《〈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2期。

第三篇:《红楼梦》主题读后感

《红楼梦》主题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主题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主题读后感1

从小就听说过四大名著,但我并不太热爱看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觉得枯燥无味,未读前,我认为《红楼梦》并无过人之处,他们之间的爱恨只不过是儿女情长,初读时我实在看不懂,后来又买了动画版,简简单单地看了一遍,回头再看原著,我又有了新的感受,体会到了作者所想要描写的情景与感受!

康有为说:“红楼须别到,贾府大富贵。”自然《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中心,讲述一个封建大家庭由富贵走向衰败的历史,林黛玉从小体弱多病,独自一人来到贾府一一荣国府,渐渐地与性格顽劣的宝玉相恋,却被凤姐使掉包计,便使宝玉娶了宝钗,而林黛玉得知这一消息吐血身亡,贾宝玉也心灰意冷,我从中感受到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也许很多人看完了《红楼梦》都在不停地为贾宝玉和林黛玉不能相依相守的悲剧,而痛心哀婉,或者讽刺感叹,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落寞和家庭之间的复杂与势力斗争。可有句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却很欣赏作者的写作艺术手法和书本的艺术价值,作者构思精密,语言精确,每一首诗都是作者的文化精华,书里常常提到众仁论诗的故事,这种氛围让人羡慕,想想古代文人雅士都通过流水传送酒杯来赋诗叫曲水流觞,这多叫人羡慕啊!《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能体现人生趣味,与读者能有心灵沟通,让人打心里为那人物感到怜惜。这种心灵与感动,在今世仍有巨大的魅力,我也不禁感叹这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以上是我读完红楼梦对书中内容的感受,红楼梦内容深奥,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书中一个个大胆的想法,触动着我,伴随着我成长!

《红楼梦》主题读后感2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本书反映的思想倾向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和主张。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它以改变了以往如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

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卓越成就,因而使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自己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不逊色。

《红楼梦》主题读后感3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则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当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能够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杯具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主题读后感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书架上这本《红楼梦》,直到我十岁这年,才被我重视起来。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

书中最令我感到有趣的情节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书中刘姥姥第二次来到贾府拜访,她是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乡下老太太,凤姐等人都想看她的笑话,便在饭桌上捉弄刘姥姥,引得她说出了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当时饭桌上的人笑成了一片,这里作者对于各人的笑的描写极为精彩细致,读到这里时,我仿佛身临其境,也成为了大观园中的一员,与书中众人一起笑作一团。

在我刚读《红楼梦》时,感受到的只有贾府的繁荣与富贵,但当我读到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凤姐儿,对她说的那一番话时,才恍然大悟。秦氏劝凤姐为将来贾府的败落做好准备,重建学舍与祭堂,要有一定的供给。只可惜日理万机的凤姐并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贾府仍然只顾着享受眼前的富贵,并没有一个人真正地为将来做好了准备,以至于贾府被查抄的时候,众人只有惊慌失措,掩面而泣。

古人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一件事物的极致状态是难以永远维系的。贾府就是这样,“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从极度的繁荣走向了衰败,凤姐等人是依靠了刘姥姥的接济才勉强活下去。倘若当初凤姐重视了秦可卿的告诫,能够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繁华的时候拒绝铺张奢侈的生活,主张勤俭持家,那么贾府的男女老少也不至于沦落到流离失所,要看别人脸色行事的地步了吧!

第四篇:古诗词教学新探

古诗词教学新探 ——在吟唱中体味古诗词情感

在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古诗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它姹紫嫣红,千姿百态,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这些古诗词或忧国忧民,或昔时劝学,或讲求道德修养,或感悟人生哲理。学习它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新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都有囊括。然而,古诗词教学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笔者认为目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学生学的误区。很多学生觉得花那么多时间和气力去学那些在阅读、写作和日常交际中已很少用到的古诗词,没有多大的价值,无非是考试时的几句默写、做几道赏析题。二是教师教的误区。其一,把古诗词课当作文言文来上,以读懂字面意思为目标。教师引领学生解释词语,找出特殊用法,甚至把诗词翻译成白话文。这样学生只能获得一些表面的东西,掌握一些支离破碎的文词,至于作品的意境、感情就无从得知了。其二,把诗词课当作背诵课来上,让学生死记硬背,对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作品表现风格,作品体现的意境等不加任何分析。其结果不但将古诗词最具价值的神韵剥离肢解,而且,也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古诗词兴趣索然,乃至厌学。所以,如何教学才能既使学生获得对古诗词认知,又能充分发挥古诗词所蕴涵的丰富的育人功能呢?就这一问题我作了如下初浅的尝试。

首先,重视朗读,引导学生从优美的意境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朗读及朗读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 的。朗读得法,有助于学生欣赏古诗词优美的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染,提高审美能力。但是诵读不同于背诵,诵读强调的是读,是以理解为最终目的而不是背诵,要让学生读出意境,读出画面,读出诗人的心声。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深刻。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

(1)做好朗读指导,使朗读有的放矢。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在诵读教学中,我抓住诗词平仄押韵、合乐的特点进行,让学生明确到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节奏、押韵、音调等几个方面。在节奏方面,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句为三个音节“国破/山河/在,诚春/草木/深”或“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七言句为四个音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押韵则是使相关的诗句末尾的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以形成了声音的回环往复,产生复沓美;声调的平仄搭配,以及双声、叠韵、叠字、叠句的恰当使用,也能求得音调的和谐。此外,字音读错要纠正,句子读破要指点,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内在节奏(所谓的内在节奏,就是情绪的统一和抑扬顿挫),我们通常理解的诗的节奏大抵偏重于外部节奏,其实更重要的是诗的内部节奏,即要读出内部情绪的抑扬顿挫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领悟到诗歌的音乐美,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是“抑”,读时语调应低沉缓慢,“小桥流水 人家”是“扬”,声音可适当上扬,语调舒缓,“古道西风瘦马”,又是“抑”,语调应是低缓感伤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转”是“顿挫”,朗读前应有适当的时间停顿,声调缓慢忧伤,“断肠人在天涯”读时应一字一顿,如泣如诉。

(2)引导学生自主诵读,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只要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与诗中人相通,充分地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就行,不必去追求表面的整齐划一。

(3)引导学生的情感介入,有感情的诵读。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诗歌是“缘情”而作的,训练学生的朗诵,要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当时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只要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诗词的特有境界,并引起共鸣,得到启迪。比如李白写的《赠汪伦》浪漫而热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写得豪迈而激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就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诗句,体会他们的友情。《蜀道难》中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作者大胆奇特的想象,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登高》中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铿锵和谐的声韵之美,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对于学生不好体会,很难产生共鸣的,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夜来梦境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首词是苏轼纪念亡妻所作,情感真挚感人!但学生没有生活体验,很难理解,所以我就加强范读,发挥示范的作用,让学生读时有榜样,在我的“情感引领下”体会感情,反复诵读。

(4)发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利用学生的表演欲,提倡“美读”“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运用轮读、比读等方法,改变朗读形式的一成不变,让学生在朗读水平得到提高。

其次,学会吟唱,使学生在音乐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虽然对诗词学习没兴趣,但对由诗词改编的歌曲却兴致很浓。如电影《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其实就是由《诗经·蒹葭》改编的。在教学《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之前,我引入《在水一方》的音乐背景,以唱带教,充分调动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同样的,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就让学生学唱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相比之下,学唱歌比单纯的背诗词效率高多了。而且,中国上古时代诗歌、音乐、舞蹈原是三位一体的,诗歌与音乐有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的亲缘关系,音乐美应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古诗词的每一首诗歌几乎都可以用来歌唱。我采用歌唱的方法教学,如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夜何时了》、李清照的《一剪梅》、柳咏的《雨霖铃》等。通过歌唱的方法,可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的音乐美,了解韵律规律,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当然,咏唱只是诗词学习的一个环节,并不是以咏唱取代讲解。我认为借助歌曲的调,让学生再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较容易。因为不同的曲调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满江红》 给人的是豪放激昂,胸怀宽广的感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则是哀怨伤感,低沉缓慢的,表达了词人作为亡国之君的那种绝望凄凉的心境。在讲到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的区别时,光用语言难以让学生理解,如果借助于音乐,一切都明了了。

通过唱歌教学,不仅唱出诗情画意,寓教于乐地使学生在音乐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又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总之,诗歌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诗歌又往往充满诗情画意,极富意境美;诗言志,文以载道,给我们以丰富的思想启迪。古诗词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将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和力量源泉。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歌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进而把握住诗的思想精髓,汲取这些优秀诗歌的思想精华,丰富思想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

(王惠琼,云南省会泽县第一中学教师,邮编654200,电话***)

第五篇:启发式教学新探

启发式教学新探

摘 要: 启发式教学一直是教学方法中耳熟能详的概念,是古今中外都十分提倡与推崇的教学方式。在如今的教育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内涵与时俱进地发生着改变,本文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对启发式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对启发式教学新的看法。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默会知识

一、启发式教学“为何”

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教育家孔子与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论著《学记》提到了有关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启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思想在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初露端倪,当时的教育家们已经认识到教学中启发与引导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中国,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使用的“产婆术”、“问答法”也体现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虽然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有所不同,但是对我国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启发式教学,最通俗的解释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但是我认为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不仅仅是这样,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先不要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也不要启发他。“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也就是说“启发”,就是在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适时地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使他们将自己的观点准确地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从思考的层面上,要引导还未想明白的学生想明白、想透彻,其次从表达的层面上,帮助想透彻的学生表达得更准确。从这个角度解释可以使得我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更加形象具体,而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思维诱导层面。

二、“为何”启发式教学

(一)“灌输式教学”的影响。

在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的发展中,启发式教学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它的提出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那么为什么启发式教育思想能拥有延续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往往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干扰,导致无法正确地施行。无论是哪一个年代,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某种思想的盛行一定是因为其对立面的思想已经到了无法维持的程度,因此急需另一种新的思想取代它。启发式教学也是如此,灌输式教学的存在为启发式教学的提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让我们从教育的源头开始分析,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就如同原始人的发展与进步一样,他们从自然现象中学会用火来生存,学会捕猎,发展语言,创造文字,都是因为他们善于思考,能够结合自己的生存需要进行发明与创造,说明人天生其实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开始出现,其实一开始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教育,掌握知识的人不过是直接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他们认为这只是一种知识的分享与传承,逐渐的人们习惯了这种知识的传递方式,人们即使不用自己思考,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他们开始习惯于接受,独立思考的能力被弱化,与此同时创造力逐渐下降,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这时一些有着先见之明的思想家们开始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便应运而生。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历史有时候存在惊人的相似性,人类总是在不断地犯错纠正,在犯错再纠正中发展起来的。启发式教学自孔子以来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但是随着科举的兴起,教育逐渐走上了歧途,学生开始死记硬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开展教育,到今天为止,高考制度,应试教育,教师还是习惯于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那么如今的启发式教育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二)培养思维,锻炼表达。

正如第一部分所分析的,“启发”其实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首先要引导学生想明白、想得更透彻,其次是帮助想透彻的学生表达得更准确。从浅思到深思,再从深思到准确表达,从脑中所想转化为口中所讲。思考是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的大脑活动,说话也是每个正常人每天沟通交流的必要表达,对于学生也是如此,没有哪个学生是不会思考不会说话表达的,那么教师的责任是什么,教育的作用又怎样体现,那便是在从思考转化为表达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启发式教学,究其本质,就是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思考,从而更准确地表达,这两者是不能分开、合二为一的。会思考而不能准确表达,个人的观点就不会被他人所了解,空有理论而不能付诸实践;若只有表达而没有深刻的思考,那么一切实践就只能浮于表面。因此,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就尤为重要,对于思想不够深刻的学生,教师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知识积累引导他们向更深的知识点不断挖掘,锻炼他们的思维,使得他们的思考更加深刻、细腻、有价值。就如同在矿井中挖掘矿石,学生的经验有限,认为前面的路不通了,目前挖到的矿石已经很珍贵,但是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从而开拓出一条新路,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矿石。另一方面,对于有思想却不能准确表达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经验,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梳理语言,引导他们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这就如同在挖掘矿石的过程中已经找到许多珍贵的矿石,但是不知道该如何走出矿井,这时教师就会扮演引路人的角色,通过指引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出路,使他们找到的珍贵矿石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认可。

(三)默会知识。

启发式教学并不单纯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或简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启发式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而存在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获取更多的默会知识。一般而言,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会接触到两类知识:第一类是可以用语言文字表?_或者形容出来的,显性的、明确的知识,如概念、历史事实、文言常识等;第二类是默会知识,很难通过文字记录或者语言表达传递出来的,本质上是一种对于事物的理解力、判断力、领悟力。虽然默会知识具有不可言说性和隐蔽性,但是这种知识同样是可以在后天学习中获得的,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方式很可能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默会知识的获取。课堂上,学生要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无非是想、说、做,思考、表达、操作,其实“做”更多的是“想”和“说”的具体表现,“想”和“说”明显更加重要,需要教师引导的正是学生“想”和“说”的能力。学校教育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在学校教育中思维能够得到锻炼,从浅显走向深刻,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从词不达意逐渐走向准确流畅。我们接受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书本上那些已有的、固定的、显性的、直白的文字知识,更多的是希望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更多的默会知识,培养我们的思维、表达等一些隐性的、内在的素养,从而促使我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其实我们之所以再次将目光投射到启发式教学的主张之上,正是因为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主体,填鸭式授课,过于在乎高分,追求表面的成绩,忽视默会知识,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表达单一,除了死记硬背、刷题做题外一无所长,对学习失去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启发式教学显得更加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锻炼思维,培养表达,提高素质与修养,这才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可以说启发式教学是在解救学生,让他们从学习机器成长为真正会深刻思考、能准确表达的人,不仅仅是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显性的知识,更多的是引导他们意识到默会知识的存在,并通过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默会知识,提升他们内在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即使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也能独立地学习与生活,从而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良性的影响。

三、“如何”启发式教学

在启发式教学中,主体是学生,一切都要从学生的思考出发,而不能仅仅是教师为了完成启发式教学的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有的时候教师需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要适当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毕竟启发式教学教师的主导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基础上的,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主体对象学生的感受与想法,那么引导就无从谈起。就如同医生为病人制定治疗方案,如果他都不了解病人的病情,那么怎么能够引导病人的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呢?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考虑。

第一个方面,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必须要制订一个比较详细的教学计划。首先,在刚刚接手新班级时就需要对学生的整体思维状况及他们的表达能力进行摸底考察,了解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并根据考察结果制订适当的教学引导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阶段性地进行复查、比较,及时调整策略,尤其要注意每个学生发展情况的特殊性,毕竟每个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是存在差异的,我们不能使用相同的引导方式,必要时要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只有对学生的情况非常了解,教师的引导才能够更加准确。因此,要切实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唯有使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平衡与和谐。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并不是两个冲突的存在,两者之间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主导者重在方向的引导,主体者重于参与学习的对象,如同一艘在海上航行的巨轮,教师如同船长,控制着航行的方向,使之不偏离航道,避免危险的发生,保证乘客的安全;而学生则是乘客,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所要乘坐的船只,对于自己要去的地方有着自主选择权。在航行的过程中,乘客们可以通过与船长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到一些新的知识,但是船长的引导作用仅限于航行的过程,一旦下了船,今后的路还需要这些乘客们自己去选择。所谓教师主导正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向正确的发向发展,但是学习终究还是学生的事情,他们的未来只有作为学习主体的他们才能决定。因此,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的理念,是一个特殊的教学坐标。

第二个方面,就教学的不同阶段而言,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启发式教学的实施目的有所变化。以语文教学为例,小学生刚刚接触到有关语文的知识,还需要时间慢慢消化与吸收,因此这一时期的启发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通过开展课堂活动,让他们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意义,为接下来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这一阶段的启发式教学需要更多地借助提问的方式实现,必要的时候可以由教师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毕竟小学时期学生的知识有限,单向的引导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而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对于语文学习他们产生了自己的体会,这一时期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在原先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语文学习有更多的想法与体会。因此这一时期教师要尽可能多地通过启发使学生说出问题的答案,也要开始关注其思维的过程与方式。高中阶段,主要是一个升华时期,语文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指导学生思考得更加深刻,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让他们将自己的观点有效地表达出来,使得自身的相关素质得到较好的发展。这一阶段不仅要启发学生说出答案,或者他们自己的想法,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调动他们各个方面的主动性。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贯穿每个受教育阶段的教学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结合各个阶段学生的特性、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从而开展最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其实与素质教育一样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就如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质疑一样,启发式教学的发展一直受灌输式教学的影响。虽然每个人都知道灌输式教学的危害,但是又不得不承认灌输式教学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与理由,尤其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无法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相较而言,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比较抽象,实施方法不够统一,评价方式不够明确,教师在实施中往往会走入误区,反而对教学造成更大的伤害。中国的教育其实一直处在改革与探索之中,但是为什么一直都未见成效,这是有原因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当一种政策或者新的教学方式出台之后,大家纷纷趋之若鹜,不论好坏,不管前因后果,直接拿来使用,甚至都不明白这种教育方法真正的内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过于在乎表面和形式,这就使得很好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纷纷受到批判,然后被抛弃,那些旧观念又重新站上教育的舞台。作为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最重要的还是保持平常心,面对新事物要看清方向,不能一味埋头向前,有时候观念和方法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操作者、实践者们的理解和实施。理论与实践总是会存在差异,但是只要保持理智,坚持对的,那么教育一定会向前发展。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永远正确,只有相信自己的内心及见到的事实真相。教学也是如此,不同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每个人都有属于他们不同的理解与定义,实施的过程也是具有个人特殊性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使用怎样的方法都应当擦亮双眼,只有对学生好的才是教育工作者真正应该做的,无论何时,学生的成长才是成功教学最有效的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1]侯煦光.怎样进行启发式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1997(05):72-76.[2]陈传尧.启发式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1998(05):62-64.[3]郭秀?G.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J].教育研究,2003(12):31-36.[4]蒋茵.教师的缄默知识与课堂教学[J].教育探索,2003(09):90-92.[5]黄白.运用启发式教学新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6(09):24-26.[6]刘云艳,叶丽.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策略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2007(02):50-53.[7]陶沼灵.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07(07):139-140.[8]朱昌流.论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实施[J].教育与职业,2007(18):157-158.[9]李慧勤,李红君.现代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与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21-23.[10]周兴国.“启发式”教学的“中外”与“古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2):10-15.[11]张忠华,周阳.对启发式教学几个问题的探索[J].教育导刊,2009(02):50-52.[12]卢尚建.论教学中的缄默知识[J].全球教育展望,2010(01):33-36.[13]方燕.默会知识的教育价值探索――给予学生的个体发展角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14]吴翊.启发式教学再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1(01):67-68.

下载红楼梦主题和结构新探(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红楼梦主题和结构新探(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新探

    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在农村的中坚和骨干力量,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执行者,担负着组织领导农村广大党员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新探

    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在农村的中坚和骨干力量,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执行者,担负着组织领导农村广大党员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

    红楼梦浅析

    浅析《红楼梦》诗词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翻开《红楼梦》,我们可以感觉到,诗词是小说灵魂的载体,假若缺少了这些锦上添花的诗词,那么小说就失去了灵魂,就缺少了诗意。很多专家......

    红楼梦(推荐)

    《红楼梦》这本名著很感人。看了它,我还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时常投入不已。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

    《红楼梦》

    1、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

    红楼梦(节选)

    红楼梦(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贾宝玉、林黛玉性格特点。 2.理解贾宝玉、林黛玉形象意义。 3.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贾宝玉、林黛玉性格特点。。 2.理解贾宝玉、林......

    班级管理方法新探(5篇)

    班级管理方法新探 ——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有效促进班级管理韶关市和平路小学梁玉琼一、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班级管理是老生重弹国内外的研究......

    大学生逃课问题新探(合集)

    大学生逃课问题新探 王艺宝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逃课现象逐步走向“流行”,成为了各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通病”和难以有效根治的“顽疾”,并由此引发了关于逃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