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扎兰屯市野生榛子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
扎兰屯市野生榛子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阐述了扎兰屯市特有的野生榛林资源的现状,提出了加强经营管理、加强榛实象甲治理、技术改进、综合开发等措施,为促进当地的榛子产业不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野生榛子;资源现状;发展对策;内蒙古扎兰屯
中图分类号S664.4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3-0139-0
1内蒙古扎兰屯市地处大兴安岭东麓,分布有大面积次生林和野生榛子林。20世纪90年代前,由于对灌木榛子林的认识不足,农区打柴、垦荒发展种植业,对榛子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入90年代,扎兰屯市林业部门加强了对野生榛子林资源管理理念,形成了以保护为主,对靠近农区的灌木榛子林逐步进行了归户经营管护。经过十几年的培育,榛子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对榛子林地经营技术的不足,榛子林资源优势一直得不到发挥,特别是农民受传统观念“国有资源共享”的影响,全社会“掠青”现象十分严重。此外,由于粗放经营,野生榛子林榛实象甲连年发生,榛子品质和产量受到了制约。通过技术攻关,制定了野生灌木榛子实害虫综合治理实施计划,并根据野生榛子群落特点,建立了促进结实试验示范基地。经过2年来的初步试验,形成了创新林下灌木榛子产业、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
1扎兰屯市野生榛子资源现状
扎兰屯市野生榛子林资源面积近3.33万hm2,但分布零散,有60%分布于乔木林下,不能结实,受自然环境、林地自身密度等内外条件的制约,每年结实面积不足6 700 hm2,产量不足500 t。特别是经过“掠青”和虫害危害,商品率不足500 t。经过调查,野生榛林影响结实的主要原因为:分布在乔木林下的榛林受上方光照影响不能结实;榛林树龄过大,结实能力较差;榛林自身密度过大,个体种间竞争激烈,影响结实;干旱气候和食叶害虫的影响,结实率下降。根据榛子灌木林自然萌生力强、植株生长周期短、过熟后自然退化等生物学特性,要以改善榛林环境入手,解决上方光照不足、种间竞争激烈等各项影响因子对群落的影响,以解决结实困难的矛盾。
2发展对策
2.1加强经营管理,完善自主经营政策和机制
野生榛子资源优势在扎兰屯市长期得不到发挥的根源主要是产权不明晰。国有资源全社会共享的传统观念及国营林场长期以来木材优先的价值影响,忽略了对林下资源的认识和管理。此外,对榛子林的生物学特性、结实规律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榛子林地产权明晰后,林户加强了对榛子采集的管理,避免了“掠青”现象的发生,榛子产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全社会对野生榛子林的认识有所增强。从全市榛子林分布与归户经营数量来看,进行专业管护的榛子林只占总面积的20%左右。因此,要加大榛子林地的承包租赁力度,在以浅山区归户经营管护的基础上,对国营林场管辖范围内的榛林一律采取划区承包,租凭经营,进一步完善自主经营政策和机制。
2.2加强榛实象甲的综合治理
随着对野生榛子资源认识的不断加深,榛子产业发展潜在的优势逐步被人们
认识[1-2]。针对榛实象甲自身生物学特点、防治技术难度、榛子结实量过低等因素,由呼伦贝尔市在伊其罕林场大呼勒气沟建立种实害虫综合治理及促进结实试验示范基地,开展防治与结实系统研究。经过2年的初步探索,基本摸清了榛实象甲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通过以营林手段,对过熟榛林进行榛实象甲的防治,使林地当年无寄主榛果率降低到0.5%以下,防治效果明显;同时林地结实量较原生林地提高8~10倍。为了加快榛实象甲综合治理与促进结实的试验研究,2005年在伊其罕林场大呼勒气沟基地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试验示范工作,主要对榛实象甲生物学特点、发生期预测预报、发生量测报、有效积温、天敌复合体、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综合防治与结实技术等课题进行研究,为野生榛子产业创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3进行技术改进,做大做强榛子产业
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农民提前采摘“掠青”现象,当地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宣传按期采摘,但效果很不明显。为此,扎兰屯市林业局制定了全市灌木榛子林经营实施方案。榛子产业创新经营是扎兰屯市林业局面临的新课题,林业根据榛子灌木林的生态经济特点,在将其纳入森林资源管理范围的同时,应注重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根据扎兰屯市榛子林资源分布广、零散及乔木林下、沟系两侧的分布特点和平茬后当年萌生力强的生物学特性,采取采伐上层木和平茬过熟榛林、幼林疏伐的策略,使萌生后的榛林可迅速恢复植被,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扎兰屯市榛子以其纯天然口感,目前在东北市场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其经济价值已超过欧榛。因此,在榛子产业发展中,一定要注重纯天然、纯绿色产品的特征[3-4]。在虫害防治上,注重以营林、物理措施为主,以无公害生物制剂防治为主要手段;在促进结实上,以榛林自然结实,通过调节光、热在自然种间竞争等物理结构来达到品味的自然性。通过提高榛子产品的社会责任标准和技术标准,做大做强榛子产业。
(下转第146页)
(上接第139页)
2.4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
对榛子林地采取平茬、抚育、疏伐等经营措施,按5~7年1个轮伐期,年采伐面积近6 700 hm2,采伐剩余物可达10万t。可用于细木工板、食用菌原料[5]。全市浅山区归户林地面积近5.33万hm2,榛子林地6 700 hm2。榛子林地人为经营后,可结合低价林改造,如柞蚕业生产大量乔木、灌木剩余物,可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发展用材林、经济林、蚕业、食用菌培植业、榛子产业、林下药业等后续产业,实行山区综合开发。
3参考文献
[1] 张艳波,李锋,陶蕊,等.长白山野生榛子资源调查[J].吉林农业科学,2000,32(5):55-56.[2] 施红.野生榛子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2010(4):8.[3] 王峰,张效森.野生植物——榛子的培育[J].林业勘查设
计,2005(3):57.[4] 车树理,刘玲玲,卢瑞林.野生毛榛种子繁殖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 2008(12):53-54.[5] 孙冬伟,邬俊财,董锐,等.野生榛子的开发与利用[J].林业实用技术, 2005(12):31-32.
第二篇: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及对策
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及对策
摘要: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既取得的主要成绩又存在一些问题,说明了现阶段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应采取的保护措施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关键词:野生动植物保护、成绩、问题、对策。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 构建和谐社会 , 实现社会和谐 , 建设美好社会 , 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 , 也是时代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 而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我国人口众多 , 资源相对不足 ,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时薄弱 , 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相当繁重。所以在经济发展中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 , 坚持科学发展观 , 善待自然 , 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虽然我国是世界上生物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 但由于保护与管理工作起步较晚 , 导致生物物种资源流失严重 ,人类的过度开发直接或间接地摧毁了许多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此外 , 污染、疾病以及地球气候变暖 , 也是造成大量物种濒临灭绝的重大因素。生态环境也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中发生着巨大变化,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得天独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必须弥补因人类生存和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损失的时候。取得的主要成绩:自然保护区建设初具规模,有效地保护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目前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 757个,总面积1.33亿hm2,已占国土面积的13.20%,到201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的总数将达到1 80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将达到16.14%;组织实施了拯救工程,一些濒危物种得到恢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主要濒危物种的拯救繁育工作,先后建立了14个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和400多处珍稀植物种质种源基地,促进了一些濒危物种种群的恢复和发展;湿地保护受到重视,管理工作初见成效我国现有湿地面积6 600多万公顷,其中天然湿地2 600多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2.70%;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先后颁布实施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和规章,进一步完善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广泛开展资源调查,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资源调查工作,多次组织进行了专项和综合性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调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国际影响。我国相继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学到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促进了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物种数目相对丰富。据统计,中国的哺乳类为世界第五位,鸟类为世界第十位,两栖类为世界第六位,种子植物为世界第三位。
2、特有物种繁多。我国辽阔的国土,古老的地质历史,多样的地貌、气候和土壤条件,形成了多样的生境,为特有属、特有种的发展和保存创造了条件,形成了目前在中国境内存在大量特有种类
我国的植物物种种类丰富,特有性高,但特有物种分布很不均匀,且植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我国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对植物资源的破坏极其严重。以被子植物为例,我国约有4000多种被子植物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列入濒危保护的植物约1000种。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44000多种,昆虫约15万种,占世界种类总数的10%以上。但有些地方对土地过度地开发,严重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对野生动物资源乱捕滥猎,许多珍贵动物已濒临灭绝,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刻不容缓。
以野生动物为例,在世界受危动物中,中国受危兽类和鸟类的种数都排在前三名。受危的兽类有128种,鸟类有183种,爬行类有96种,两栖类有29种,鱼类有92种。很多动物的灭绝,要归因于它们的生活环境所遭到的人为的大规模破坏,包括天然林被大量的采伐造成森林覆盖率下降,动物的适栖生境遭到严重破坏。不法分子的乱捕滥猎,也对野生动物构成巨大威胁。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对野生动物的贸易量和狩猎量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全国每年大约出口的野鸟就达200万只。如此大的捕杀压力,使野生动物在中国正在毫不含糊的逐渐消失。近年来,社会上还出现了团伙偷猎走私藏羚羊和猎隼的现象,对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破坏很大。以猎隼为例,猎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国内主要分布在西北等地,不法之徒将其捕获偷运到中东等地,牟取暴利。所以,人类活动是导致野生动物的受危和灭绝的根本原因。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大,正在无情地蚕食着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成为动物保护难以解决的主要矛盾。我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具体表现如下:
1、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野生动植物最有效的途径。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最初是科学家们在1956年提出的,第一批自然保护区建立时,主要选择天然原始森林。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区划工作在全国范围展开,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原则也从最初的绝对禁猎、禁伐向分区严格保护、适当开展科学实验和多种经营的方向发展。2001年12月,中国启动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到2010年,全国自保护区数量已达1800多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14%;预计到203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将达到2000个,占国土面积的16.8%,使6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和增加;到205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将达2500个,占国土面积的18%,使85%的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和增加,重点抢救大熊猫、虎、藏羚羊、普氏原羚等15类物种,恢复、保持其种群数量。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通过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抓好退耕还林,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力争到202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到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使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
2004年10月,由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湿地资源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规划到2030年,使全国湿地保护区达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使90%以上的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我国计划到2020年,建设200个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有效保护濒危状况严重、起源于中国的80~100个重要农业野生植物物种。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方以牺牲生态、牺牲资源作为代价来获得经济的暂时发展;乱捕滥猎、乱采滥挖、倒卖走私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不时发生,一些地方有组织的盗猎走私活动十分猖狂;有“高原精灵”之称的藏羚羊,80年代末以来遭到大规模武装盗猎,损失在10万头以上,目前种群数量已锐减到4万余头,而且现在每年仍有1万头左右惨遭屠杀,这个古物种正走向灭绝。盗猎者的目的是为了从每头藏羚羊身上获取150g左右的上等羊绒,这种羊绒织成的精美披肩在国际黑市上零售价高达5 000至30 000美元。侵占、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的现象非常突出,濒危物种的恢复进展缓慢,部分物种减少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野生动植物养殖培植和开发利用尚处在自发的、分散的状态,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造成如上事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化传统方面的因素。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 动物保护观念淡薄。
2、经济利益方面的因素。一些养殖场为了获取动物皮毛大肆繁殖动物甚至从社会上收购流浪动物,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在取皮过程中大量采用残忍的活体取皮手段, 许多药用动物的活体取药、取角和胆汁等等。
3、体制上的缺陷。既然动物保护是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是有益于所有人的公益事业, 公共部门就应该尽可能的负起职责, 但现实中却事与愿违
4、法制上的因素。首先动物保护法律不健全, 我国的动物保护的立法工作起步较早, 如1950 年的!关于稀有生物保护办法.及后来陆续颁布的《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环境保护法(试行)》、《野生动物保护法》 等, 但是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驯养动物保护法。
5、观念上的原因。与西方发达国家不一样, 较之我国大部分公众, 动物福利观念的启蒙还相当晚。.我国野生动的保护措施
我国政府把保护野生动物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列为一项基本国策,为保护世界濒危物种作出了巨大努力。1988年11月8日全国人大通过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总方针是:“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同年12月,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该名录规定保护的动物达335种;1993年全国人大、国务院组织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执法大检查,就出动4万多人,检查了3000多个集贸市场和3万多个饭店、宾馆和部分林区、自然保护区,查出违法案件4304起。国家为保护濒危物种,林业部门先后投资近3亿元,建立4600公顷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451处,使3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种群明显增加。建立濒危动物拯救中心。积极参加并认真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有关国际公约和协定。对药用濒危物种代用品的研究取得积极进展。
4、对策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我国正在围绕加强野外资源保护,需做好以下工作:进一步从政策机制、资金投入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建设;本着抢救性保护的要求,在重要区域抢救性地抓紧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保护站、保护点,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的保护网络体系;加强极度濒危物种的繁育拯救,确保物种不灭绝。对陷于极度濒危的物种,还要强化种质和基因保存;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强化管理。根据调查结果,提升一批物种的保护级别,确定一批重要湿地,强化保护。加强资源监测,及时掌握重点资源变化动态。强化利用管理,防止不合理的利用刺激对资源的破坏;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立法工作。加强基层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
第三篇: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及对策
我 国 野 生 动 植 物 保 护 现 状 及 对 策
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及对策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介绍了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的主要成绩,分析了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建设和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示范区,是我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保护 现状 成绩 对策
一.我国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现状
(一)资源概况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为各种生物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从而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农田、湿地及海洋六大类型。其中森林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她蕴藏了大量的生物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我国的森林类型繁多、功能齐备,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我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向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其中亚热带森林在物种多样性及重要性方面是世界同一地带其它地区无与伦比的。中国的天然湿地包括沼泽、泥碳地、湿草甸、浅水湖泊、高原咸水湖泊、盐沼和海岸滩涂等类型,涵盖了全球39个湿地类型,而且青藏高原的高寒湿地在世界上为我国所独有。我国的天然湿地总面积约为2600多万公顷(不包括河流),其中内陆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堪称亚洲之最,除了作为许多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之外,它们还是迁徙鸟类,包括许多全球性受威胁物种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
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其中兽类约500种,鸟类约1258种,爬行类约412种,两栖类约295种,鱼类约3862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我国约有30000多种植物,仅次于世界植物最丰富的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苔藓植物106科,占世界科数的70%;蕨 类植物52科2600种,分别占世界科数的80%和种数的26%;木本植物8000种,其中乔木约2000种。全世界裸子植物共12科71属750种,我国就有11科34属240多种。针叶树的总种数占世界同类植物的37.8%。被子植物占世界总科、属的54%和24%。此外,我国已定名的昆虫有3000多种。
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到第三纪和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影响,因而保存有大量的特有物种。据统计,约有476种陆栖脊椎动物为我国所特有,占我国陆栖脊椎动物种类数的19.42%,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两栖类为特有种;在30000多种高等植物中,约50−0%为我国所特有。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华南虎、羚牛、藏羚羊、褐马鸡、绿尾虹雉、白鳍豚、扬子鳄和水杉、银杉、珙桐、台湾杉、银杏、百山祖冷杉、香果树等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植物。
(二)我国野生动植物问题及成效做法
为保护好上述宝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林业和相关部门做出了巨大努力。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随着我国对生态保护的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更是得到迅猛发展。
一.是在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的基础上,颁布实施了《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条例》、《引进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种类及数量审批管理办法》等法规和规章,进一步完善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二.加强对城市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城市文明的起步和发展几乎都与湿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文明的延续还将依赖湿地。林业在实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城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高点。前一段时间,我们重视和关注了城市园林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人们也认识到湿地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城市园林是城市之肺,而位于城市的湿地应该被称为城市之肾,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加强对城市湿地的保护和修复,特别是要加强对生态功能的保护和恢复,这是城市湿地保护的重点工作。现在一些地方急于建湿地公园,必须加倍注意对湿地的保护,不能因为搞公园反而把湿地破坏了,这些公园的建设必须经过审批,这个工作我们林业部门要抓。另外,在保护好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研究城市湿地的文化和景观价值,发挥湿地作为人们休憩和娱乐场所的作用,把城市湿地变成人们接受自然教育的场所。一定要注意文化娱乐必须与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结合起来,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是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进入新世纪以来,又新建自然保护区850多处,使林业部门建设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由900多处发展到1766处,85%重点野生动物物种和65%的植物群落纳入自然保护区保护范围。加大湿地的宣传力度。为了更好地搞好湿地保护的宣传工作,我们专门下发了贯彻落实国办50号文件和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宣传提纲,各省区市和有关单位回去以后,要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和领会宣传提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工作。各地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宣传提纲的内容和重点,研究和制订近期开展湿地保护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要切实可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次来开会的几个省的林业部门领导,回去后要举办培训班,你们要亲自讲课,把湿地的功能和效益告诉大家,把保护湿地的重要性说清楚。我局也要组织湿地保护的宣讲团到各省市区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局里还要出一本书,专门介绍我国湿地的功能、效益和巨大作用,湿地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湿地保护的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等。还要办一个专业的湿地刊物,介绍湿地保护知识,推广湿地研究成果等。要根据宣传提纲组织有规模的宣传活动,要有典型事例,用事实说话,要解剖好的典型进行宣传和推广,不好的实例也要揭露和批评。要争取把湿地的宣传和教育内容放到中小学教材里,要把湿地的宣传和教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意识教育结合起来,从小培养他们的湿地保护意识。
四.是加强珍贵濒危物种的拯救繁育,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数量从2002年的188只增加到2007年年底的239只,朱鹮野外和人工种群从2002年的378只发展到目前的1000余只,扬子鳄年繁殖突破2000条。全国还建立野生动物拯救繁育基地250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繁育或基因保护中心400处,有2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上千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在植物园、树木园等培育基地得到良好保护。
五.是初步建立起资源培育、合理利用的产业框架,各类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单位达24500多家,野生植物人工培植基地达17000多家,使利用度大的物种主体上可人工繁育解决资源来源,不仅缓解了野外资源保护压力,还解决了大批人口就业,带动了区域性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
六.是共批复实施了栖息地保护、濒危物种拯救繁育、野化放归等35个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项目,总投资29743万元,促进了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麋鹿、野马、朱鹮、扬子鳄成功放归自然,德保苏铁、五唇兰等野生植物回归自然工作也取得了可喜进展。
之所以能够取得上述成效,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其主要做法,一是采取工程措施、技术措施、机制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保护;二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三是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解决保护与利用问题,在规范利用管理的基础上,从政策和机制上积极支持人工繁育,促进由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繁育资源为主转;四是开展重要物种资源专项调查和监测,及时掌握资源动态,为保护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五是大力加强保护体系建设,提高保护管理质量和水平;六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壮大保护力量。
(三)我国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成效
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步扭转了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到饿趋势,抢救了一批临危灭绝的物种。主要表现在:
1.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初步建立。我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主要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畜牧法、种子法以及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颁布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包括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和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部分省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地方法规和规范。
2.实施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计划。行动计划发布后,我国政府又先后发布了《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2006-2020年)。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也分别在自然保护区、湿地、水生生物、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等领域发布实施了一系列规划和计划。
3.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我国成立了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建立了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信息交换机制,初步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履约国家协调机制。各相关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生物多样性管理相关机构。一些省级政府也相继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机制。
4、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执法力度不断加强
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先后颁布实施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和规章,全国各省已颁布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40余部,初步形成了以《野生动物保护法》为核心的、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强化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加大执法力度。据统计,近5年来,全国共破获破坏野生动植物刑事案件7万多起,有力地打击了乱捕滥猎、乱采滥挖和倒卖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
二.我国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战略对策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实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公平合理分享利用遗传资源产生的惠益为目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与机制建设,强化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能力,提高公众保护与参与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保护优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采取积极措施,对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实施有效保护,保障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自然资源以及主要保护对象分布特点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8个自然区域,即东北山地平原区、蒙新高原荒漠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南高山峡谷区、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区、华东华中丘陵平原区和华南低山丘陵区。
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类型的代表性、特有程度、特殊生态功能,以及物种的丰富程度、珍稀濒危程度、受威胁因素、地区代表性、经济用途、科学研究价值、分布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划定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包括大兴安岭区、三江平原区、祁连山区、秦岭区等32个内陆陆地及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以及黄渤海保护区域、东海及台湾海峡保护区域和南海保护区域等3个海洋与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持续利用。禁止掠夺性开发生物资源,促进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科学、合理和有序地利用生物资源。促进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把发展生物技术与促进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结合,加强对生物资源的发掘、整理、检测、筛选和性状评价,筛选优良生物遗传基因,推进相关生物技术在农业、林业、生物医药和环保等领域的应用,鼓励自主创新,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公众参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和基层群众的广泛参与,强化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机制。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学校的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建立和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监督、举报制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伙伴关系,广泛调动国内外利益相关方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间公益性组织和慈善机构的作用,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强化公约履行,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保护野生动植物刻不容缓,和谐的自然界是一个完整的生物链,缺了那一环都会造成可怕的后果。另外生物多样性,也是我们这个地球多彩多姿的标志,由于人类的过度膨胀和科技的发达,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在加速。可以想象,物种奇少,到最后只剩人类的地球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景象,其实到那时候人类里灭绝也会不远了,因此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让它们在地球上繁衍生长,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让我们的未来更阳光。
参考文献: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野生动物保护法》《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年第19期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5年01期 《林业科技管理》2003年01期 《中国植物志》 《中国动物志》《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第四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业人口多,但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
一、农业生产收益低等原因,造成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不仅直接导致农田抛荒现象严重,同时也带来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留守老人的赡养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对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技术培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益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回乡创业的积极性,促使大多数农民就地创业,走上村村共同致富之路,这不但可解决农田抛荒严重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举。
1现代农业的类型
1.1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大体上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2类,是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是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
1.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设备型、设施型、工艺型的农业产业。它要求技术、设备、动植物三者高度相关,并以生物物理因子作为操控对象,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杜绝使用农药和其他对人类有害的化学品。其核心是环境安全型农业,即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等[2]。
1.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4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是设施农业的高级层次,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
1.5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本地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
1.6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游览风景、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
1.7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是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1.8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指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与农产品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
2、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当前农业还是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水果和蔬菜等,其中种植小麦所占比例最大,扣除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利润很低;水果投入产出时间长,对技术要求高,其产值差异大,年产值不等;蔬菜是短期作物,投入产出都比较高。
设施农业方面在设施栽培和节水灌溉方面投入比较大,档次比较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立体农业和休闲农业相结合,搞多种经营,种植、养殖和旅游休闲相结合,水果、蔬菜立体栽培,节水灌溉和避雨栽培相结合,已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绿色农业是无污染、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已开发的产品有生态蔬菜、大棚蔬菜系列等,既给当地农民提供了较好的就业机会,又向市场供应了大量的绿色、无公害食品。
农民合作社形式和农民自发创业做得比较好的产业,该产业不但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附近城镇居民的菜篮子。
3存在的问题
3.1发展速度慢,地域特色不突出
国内发达地区与周边地区比有不小的差距。尽管区位优势及自然环境条件好,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特色不突出。
3.2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
现有的股份制现代农业企业,开发面积和投资规模都相对偏小,品种也比较单一,缺少战略性投资者的加盟。因规模小成本高,许多现代农业科技实施难度大,导致企业因生产技术及条件落后而品质上不去,效益较低。
3.3投入资金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如粮食直补、农机直补等,使农民受益。但对现代农业的投入不足,已成规模的企业一次性投入都在300万元以下,投资者普遍
觉得融资困难,资金运转不畅,加上投资农业既要承担气候、环境等自然风险,又要承担市场销售风险,市场竞争力不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足。
3.4基础设施薄弱,土地流转不畅
我国实行农村联产承包制,在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粮食问题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由于土地分散到户,不仅农业基础设施疏于建设,而且也难满足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导致一方面部分土地抛荒,另一方面农业企业高价租赁土地,高地租令很多投资者望而止步;此外,长期以来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5没有建立相应的消费市场
目前,相当多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对农药化肥依赖性大,加上缺乏专业知识,出于利益驱动,甚至有部分农民使用含剧毒的长效农药,严重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农业由于投入较大,管理规范,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但相对成本也高,市场售价偏高。而郴州市的城镇居民因消费水平不高,购买力不强,大部分居民还是选择了价格偏低、有安全隐患的农产品。因此,几个规模较大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产品都是销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4、对策
4.1加大政府投入,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总体来说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灌溉设施、交通设施和相应的农贸、物流市场条件均有待加强,真正做到农民种、养、加工有条件,销售运输畅通,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政府要用足用好政策,争取各方支持,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
4.2转变县乡(镇)领导干部职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县乡(镇)领导干部除行政管理事物性工作外,还要担当起农民致富的领路人角色,要及时掌握农业生产及市场信息,服务于农
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时规划和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帮助农民有序地进入市场竞争中。既可以避免农民生产和经营的无序性带来的风险,同时也能以县或乡为单位统筹规划,规范管理。根据地域特点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真正做到“一县一品”或“一乡一品”,特色经营,树立品牌意识,将产业做大做强,减少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市场风险,解决农民入市难的问题。
4.3重视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强乡(镇)农技推广站建设与管理
现代化农业发展培养懂专业、会技术的农业科技人才。制定惠农政策,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农业专家、农技人员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去,用制度保障他们的收益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农技推广员的积极性,解决农技员的生存后顾之忧,不定期地进行技术培训,促使每位技术员都能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最实用的农业技术,并建立健全农技员的业绩考核与其技术推广效益挂钩的管理制度。
4.4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加快土地流转制度建设政府通过 “扶贫班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形式投入了不少经费,但因为缺乏系统有序的管理监督机制,使培训内容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的现象严重,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亟需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及订单农业,促使现代农业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第五篇: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问题及保护对策
陕西韩城褐马鸡自然保护区
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问题及保护对策
范世强(.陕西韩城黄龙山褐马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 韩城 715401)
摘要:简述了陕西韩城褐马鸡自然保护区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基本情况,指出了目前制约野生动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健全保护机构、建立补偿制度、多方筹措资金、提高职工素质等六个方面的保护对策。
关
键
词: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对策。
Fan Shiqiang(Shaanxi Hancheng Huanglongshan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Bureau, Shaanxi Hancheng 715401)Abstract: the basic situation of wildlife resource forest nature reserve in Shaanxi Hanchengbrown eared pheasant, pointed out that the current constraints of wildlife protection problems,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protection of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 the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rotection mechanism,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ensation system, multi-party financing, improve the ProtectionCountermeasures in six aspects the quality of workers.Key words: wild animal and plant resources;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陕西韩城黄龙山褐马鸡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以西陕西省东部的韩城市境内,其前身为国有韩城市雷寺庄林场和薛峰林场,是黄土高原上保存比较完整的天然林区。哪里蕴藏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植物资源,这些野生动植物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当今社会关的一大热点。现就陕西韩城黄龙山褐马鸡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状、制约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发展的原因以及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同仁探讨。
一、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
该保护区成立以来,先后有陕西省林业厅、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林业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对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
1、植物资源
该保护区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共有野生种子植物94科、392属、729种,分别占黄土高原种子植物总科数的65.3%,总属数的45.4%总种数的22.6%。代表性植物有辽东栎、油松、白皮松、栓皮栎、槲栎、侧柏、白桦、山杨等,有国家珍稀保护植物野大豆、紫斑牡丹、核桃楸、刺五加4种、分别属4科4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杜松、陕西鹅耳栎、文冠果、刺榆4种,隶属4科4属,占陕西省重点保护植物种数的6.8%。
孢子植物共有大型真菌39科、96属、159种,其中子囊菌亚门有6科、13属、17种,占大型真菌种类的10.7;担子菌亚门有33科、83属、142种,占大型真菌种类的89.3%。在分布的大型真菌中有食用菌种类71种,药用真菌63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 审 稿 人:
蕨类植物共有15科、29属、49种,其中药用蕨类植物14种,食用蕨类植物10种,观赏蕨类植物9种,其它6种。
2、动物资源
该保护区共有森林野生脊椎动物194种,隶属27目、61科、137属,占陕西野生动物种的26.25%,其中鱼类17种(不含养殖种即鲤鱼、鲫鱼、鲢鱼草鱼),隶属14目、31科、76属;哺乳动物41种(亚种),隶属6目、16科、34属。这些野生动物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即褐马鸡、金钱豹、黑鹳、金雕;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5种,即青鼬、水獭、大天鹅、鸢、白尾鹞、普通鵟、大鵟、红脚隼、燕隼、灰背隼、灰鹤、毛脚鱼鸮、纵纹服小鸮、长耳鸮等。
调查结果表明,陕西韩城黄龙山褐马鸡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黄土高原南缘东段的植物王国和一个种类繁多的天然动物园,特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珍禽褐马鸡在此广为分布,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研究黄土高原的历史、起源及气候变迁、以及黄土高原地区动植物的起源、森林植被的演替规律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二、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
野生动植物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也重要的生态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该保护区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加大了宣传力度,全民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得到提高,群防群治,互督互约,野生动植物保护格局已经形成。
2、强化了执法监督职能,从保护区管理局到各基层保护站,都设立了专职管理人员,通过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活动,有效地保护了野生动物植物。
3、开展了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摸清了家底,建立了档案,为全面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利用和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4、抢抓机遇,积极行动,狠抓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中心工作。
5、天保工程实施以来,保护区积极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人工造林等工程,使林地面积明显增加、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
以上措施得到落实,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调查,目前该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如褐马鸡由当初发现时的百余只,增加到现在的1500余只,雉鸡,草兔、狍子、猪獾的数量成倍增加。保护区鸟类的种类由上世纪90年代的70余种,增加到现在的120种。尽管目前我们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事业的发展。
三、目前制约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发展的因素
1、全社会性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尚需提高
首先在一些地方领导的思想中,生态意识淡薄、只注重经济效益,没有真正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列入议事日程;部分群众思想观念落后,认为“野生无主,谁猎谁有”;极个别政府工作人员无证狩猎,在
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人力不足、执法不严,导致乱捕滥猎现象时有发生。
2、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滞后,不能满足新时期保护工作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违法分子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手段也日趋先进,加之处罚较之暴利乃九牛一毛,犯罪分子为暴利所趋愈罚愈猎,而现行法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3、野生动物危害林区群众生产、生活所造成的损失无法补偿,造成新的矛盾
目前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针对群众多次反映野生动物危害群众家畜、家禽、庄稼等情况,由于缺乏专项补偿资金而束手无策,无法让群众满意,以至群众对野生动物工作形成逆反心理,造成新的矛盾。
4、保护经费缺乏,影响正常工作
目前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尚无专项资金,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研究等处于初级阶段,真正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利用等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保护区的发展。
5、开发利用矛盾突出
被誉为新世纪“朝阳产业”的森林旅游热空前火爆,地方政府无节制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过度的旅游开发,都会不利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四、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保护野生动植物是全社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只有提高全民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使积极保护野生动植物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才能全面打开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新局面,要在研究和开创宣传工作的新思路、新载体、新手段、新方法上狠下功夫,真正做到宣传形式易被群众接受和领会,全面提高全民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和意识。重点抓好每年的“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和“国际湿地日”等活动,在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上广泛宣传,不断提高全民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积极投身到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中来。
2、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要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就必须建立健全完备的法律体系。加快修改和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迫在眉睫,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以利于实际执法操作。行政执法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乱占林地、非法运输、非法经营野生动物植物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有效遏制破坏野生动物植物案件的发生。
3、加大保护力度,进一步健全机构
目前除保护区管理局外,县级及其以下林业部门尚无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基本处于有林业局、林派所或乡镇林业站代管,责任不明确,不利于全面保护。建立健全专职机构,实行专人负责,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加大保护力度。
4、建立补偿制度,完善补偿机制
野生动物保护与经济发展,既对立又统一,对因保护野生动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国家应给予补偿。因此,国家必须制订相应的补偿标准,使补偿机制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从而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
5、多方筹措资金,推动野生动物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首先国家和地方财政要将野生动植物保护纳入预算经费,安排一定数量的经费专项用于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其次成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通过有组织性的行为,募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救护基金。三是要用活用足现行野生动植物保护政策,严格征收资源保护费等。同时要加强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真正使保护基金用于野生动植物保护。
6、加大专业培训,提高职工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就必须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及林业行政管理部门,一是要注重引进人才,从大中专院校中选拔合格的专业人才引进来。二是要培养人才,通过和科研单位及培训院校等机构的协作,举办培训班,提高本单位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三是单位要形成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风气,形成争学习、比技能的氛围,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单位全体职工的素质,促进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