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忻州煤销——安全工作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抓好“三个准备到位”
忻州煤销——安全工作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抓好“三个准备到位”
近日,陈学志经理在安全工作会上再次强调:安全工作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规范“三种行为”,落实“三方面的隐患排查”,克服“三种不良习惯”,抓好“三个准备到位”,努力实现忻州公司的健康平稳发展,为煤销集团的转型跨越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基建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与人力资源不匹配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投入的关系。
二、规范“三种行为”:规范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行为、专业人员的业务保安行为、职工的安全操作行为。
三、落实“三方面的隐患排查”:抓好现场、技术工作、人力资源三个方面的隐患排查。
四、克服“三种不良习惯”:一是管理工作中的陋习。二是技术工作中的陋习。三是操作工工作中的陋习。
五、抓好“三个准备到位”:一是生产准备到位;二是安全环境创造准备到位;三是职工操作规范准备到位。
第二篇: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当前,关于农民增收问题从上到下,从理论界到实际部门,都给予极大关注,作了许许多多的探讨,提出了诸多的对策和建议,很受启发,我们认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归纳和多层次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从“三个关系”谈点看法。
一、要正确处理好“农内”和“农外”的关系
在诸多的探讨农民收入问题的文章中,主要的是从二个方面进行研讨,一个方面是从农业内部去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另一方面是从农业外部去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当然也有一些文章比较系统地从内外结合作研究,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都无可非议。但是也有一种看法似乎有点绝对化,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农外”、“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功夫不在农内,而在农外,如果我们仍然重复过去‘打补丁’的做法,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我认为,城乡二元结构这个基本体制矛盾没有突破,无论怎样调节微观机制的政策都很难发挥作用,同时提出,创造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要加快城镇化,尽可能吸纳农村剩余人口;其次是在战略上以新的资源开发带动农村剩余人口的转移,比如,在西部开发中,动员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从事水利建设,实行人海战术,以工代赈,以工授地,安置东部剩余农民;再次是在金融、保险、流通、批发等非农领域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有利可图,上述见解,被称为“农外论”。对这个“农外论”已有同志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农外富农之途是无可挑剔的,甚至是应当进一步深入阐述的,而且也是需要大大加以扩展的,但是认为目前“农内”进行增收活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都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实际上,现阶段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增收活动,还是大有可为的,并且分别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地使用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等方面加以论证。
本人认为,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或者说把解决“三农”问题,绝然地分为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或者单纯从外部或内部去寻找解决途径,是不全面的,是欠妥的,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简单的道理上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外因也可以起到主要作用,不过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具体到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也很难单纯从内部或外部找到有效途径,这里仅举一例加以说明。
大家已经比较一致认识到,要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农业结构调整问题,关系到农业内部许多问题,比如,农业的区域结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突出的区域结构趋同效应,仍没从根本上解决,失去比较优势;农业的产品结构问题,高质量的农产品比重小。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同时也带来农业效益低的问题,但是如果单纯从农业内部去解决农业结构问题,就不完全切合实际,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里还有个外部的问题。很明显的,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众所周知,目前农业结构调整,最为迫切的既要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要进行要素结构的调整,关键在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所以,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与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并进,必须在制度层面上做出调整,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推动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为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创造条件和拓展空间。还有农业结构调整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政府必须处理好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对农业结构调整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应与改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等等。农业结构调整涉及到许许多多的外部问题,切不可忽视,所以,农业结构调整既涉及到“农内”问题,也牵涉到“农外”问题,无法绝对地从一个方面去解决。
综上所述,我们的看法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好内部和外部关系,内外结合,表里兼治。
二、要正确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
20多年前,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即在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基础上进行家庭经营,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集中劳动,集中经营,统一分配”的模式,相对于原来的“大、一、统”的经营方式,这实际上是一种分散经营方式,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20多年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是亿万农民的历史选择,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时,中央作出决策,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农村经济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解决了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之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这种背景下,有的同志就提出“小农”怎么长大的问题,认为,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从原有的集体制中裂变出2亿多个农户,这些规模狭小的农户仍然深深印有中国农村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单个马铃薯”特征,内在联系梗阻,组织脆弱,当前面对波诡云谲市场经济时,他们表现出严重的先天不足,因为“小农”难以提高效率、难以适应市场、难以避免伤害。因此,有计划地改变目前状态,提高我国农民的经济组织程度,使“小农”长大,已是当务之急,而且,这种组织起来,不是过去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经济方式,也不是一个小农加一个小农的简单结合,而且按照现代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由其产业链条和内在的经济利益所联结起来的合作关系,诸如此类,见诸于报刊杂志上,主张把农民组织起来,或者主张走合作化的道路的文章和观点为数不少,比如,有的主张“倾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有的提出“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其农业发展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我们也应借鉴其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积极鼓励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联系与合作。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存在“统与分”,即“分”与“合”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继续坚持家庭联产承包制,还是采取各种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我们认为,应当正确处理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分”与“合”的关系。
首先,家庭承包经营决不能动摇,长期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不动摇,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增强农民收入,农民是主体,谁也不可替代,家庭承包经营、乡镇企业、村民自治等农村改革都是农民首创,农民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只有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创造力,农村经济才能快速发展,农村改革才能进一步深化,才能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不动摇,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从我国的国情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农业仍将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地仍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事实证明,凡是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的地方,往往出现的问题就多,社会就不稳定,所以,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最大因素。
其次,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地有计划地把农民组织起来,诸如采用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从事实层面来看,从已有的国内外实践证明,合作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主要优势是利益直接,民主管理,能够真正代表和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户与市场、生产和流通,农民与政府相互结合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农业生产力越是提高,农业产业化越是发展,越是要求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专业化分工明确,从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农业发展是在分户经营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规模偏小,且组织化程度低。据了解,目前我国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业只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当然也就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提高。
本人认为,要正确处理好农业发展的“分”与“合”的关系,以提高农民收入,制度创新更为重要,所谓制度创新,就是在实现农业产品化上,需要一套有效的组织形式,具体一点说,在农产品生产环节上应采取由家庭联产承包来完成,并提供初级产品;而在初级产品的销售环节,这是目前我国最为薄弱的环节,应组织起合作社并由其完成,这有利于统一进入批发市场,并获取较高的销售收入,最后,农产品加工环节,应由合作社或股份公司来完成,最好以股份制公司为主,这样,农业产业的不同环节,由家庭联产承包、合作制、股份制公司三种基本组织形式来完成,使农业产业组织基本形式多样化,突破现有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做法,上述作法,既坚持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起到把农民组织起来的道路,互相兼顾,另一方面,一定要注意到,把农民组织起来,或者实施合作制,一定要坚持“条件、自愿”的原则,也就是要看条件是否具备,农民是否自愿,各级政府不能包办代替,不准强行实施,这在历史上已有过教训。
三、正确处理好“抽吸”和“反哺”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前,咱们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也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力宣传和提倡发展农业,但是,实际上发展农业是为发展工业服务的,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基础,发展的思路很明确,即农业为基础,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其后再“反哺”农业,这实质上是由工业“抽吸”农业,把农业作为工业发展资金来源,实现工业原始积累,据有关部门测算,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通过“剪刀差”形式为工业提供了近1万亿元资金,年均每年200多亿元,由此,不难看出,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发展缓慢之原因的一斑。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提出优先发展农业,解决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问题,特别是采取措施,从制度上革新,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放开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农民做到实惠,农民收入有很大幅度提高,大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我们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旧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因此,发展的思维仍然带有旧思路的惯性。在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上,重城市,轻农村,先城市居民后农村居民,其具体表现还是明显的。比如,近几年,市场需求不足,农产品消费首当其冲,价格长期低迷,农民卖难很突出,从而影响到农民收入,为刺激消费,开拓市场,在寻求解决出路的办法中,有人提出,先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就会带动农产品的消费,刺激农产品价格的提高,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我们是有理由说,亿万农民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立下汗马功劳,功不可没,但是,由于长期对农业的“抽吸”,“抽农补工”的做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很明显的,农业缺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导致农业生产率提高缓慢,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城乡差别扩大,因此,对农业的“抽吸”不能再继续了,应当尽快变“抽吸”为“反哺”。
实现对农业由“抽吸”到“反哺”的转变,利农利国,就争开拓农村市场,刺激消费来说,我国近9亿的农民,2亿多个家庭,任何商品普及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多万件的需求,如果国家被真正“反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可能很快就会转化为最终消费需求,拉动投资需求,形成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要实现对农业由“抽吸”到“反哺”的转变,国家要实施有效的保护农业的政策,而当前关键是国家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农业特别是水利和生态建设投入一定的资金,提高了农业的生产能力,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的发展欠帐太多,远没能解决问题,广大农民渴望加大投入,最终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帮助防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尽快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篇:构建和谐单位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构建和谐单位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是我们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第一次鲜明地提出的,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之一提到全党面前。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创造实现“三个文明”的国内环境问题,而且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单位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单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研究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单位内部的各种关系,为构建和谐单位、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本文就构建和谐单位要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正确处理好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关系
应当看到,合理的收入差距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改变了以往那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使那些对单位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得到应有的收入报酬,这有利于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己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已达到0.45。地区差距、行业差距有继续加大的趋势。在一些单位内部,领导与群众、技术人员与非技术人员的收入差距也愈来愈大。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造成了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社会有效需求增长、人们价值观扭曲、惟利是图思想蔓延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造成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一是地域差别、行业差别、城乡差别的存在。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使人们的收入差距在更多的领域里拉大。三是国家宏观调空体系还不够完善。四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其同富裕足社会主义最终目标,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过于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强对收入分配的 宏观调控职能。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水利建设方面的倾斜,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单位多数效益比较好,在分配制度上施行了工效挂钩办法,较好地做到了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保持了单位的稳定。目前大多数单位进行改企建制,在分配机制方面又将出现一次大的变化。作为单位领导或法人代表既要克服求稳怕乱的老好人思想,让人人入股,平均持股,出现 新的大锅饭,又要防止收入分配过分悬殊。
二、正确处理好在职职工和离退职工的关系
作为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勇立潮头,就必须有一支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而人才是需要激励的,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利益激励,权力与地位激励,企业文化激励。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单位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虽然在分配制度上有一些改革,但向业务骨干倾斜的力度还不够。改企建制将按市场规则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其中措施之一就是采取技术八股、管理八股以及多种形式的期权持股,充分体现人才的使用价值。承认差别,拉开挡次,许一流的人才创一流的业绩,拿一流的报酬,用实实在在的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如果把企业收入总量比喻成“蛋糕”,而把收入分配比喻成“切蛋糕”,那么如何切好“蛋糕”,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
必须首先保证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论是采取工效挂钩的办法,还是采取定额管理、项目管理的办法,都要保证和体现按劳取酬,多劳多得,拉开挡次,真正实现上岗靠竞争,收入凭贡献。
同时要处理好离退休人员享受改革带来的成果问题。离退休职工有的是解放前参加过革命战争的,有的是建国后投身于国家水利水电建设的,他们为国家的水利水电事业和本单位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贯彻国务院及各省的文件精神,勘测设计单位要改企建制,这些老同志移交社保部门管理,实现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医疗保障参加社会统筹。移交后出现许多问题,差额补贴是其中主要问题之一,许多老职工退休早,工资低,疾病多,生活中确有不少困难。作为单位领导和在职职工要充分理解离退职工的心情,从继承尊老的优良传统出发,做好离退职工的思想工作,在单位经济效益好的情况下,保证离退职工能够享受到改革带来的成果。福利待遇也有所提高。作为离退休职工也要考虑单位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尤其一些近年来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到单位后,他们面临着找对象、结婚、购买住房还有赡养老人等实际问题,他们的劳动贡献如果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势必引起“孔雀继续东南飞”问题,这对单位来说将造成人才流失。人才流失尤其是技术骨干流走了,谁去跑市场、揽任务、搞勘测设计创造效益呢?所以离退职工要从维护单位改革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用良好地心态对待分配中发生的变化。
三、正确处理好领导干部与职工群众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领导和群众的矛盾其主导方面在于领导。在领导和群众中的矛盾中,如果领导方面是错误的,群众方面是正确的,那么矛盾的主要方面毫无疑问是在于领导,在于领导是否能够改进自己的错误,求得群众的谅解。如果领导方面是正确的,群众方面是错误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在于领导,在于领导对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在于领导是否采取有力的措施。
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领导要实施正确的领导必须正确处理好领导干部与职工群众的关系,这既是重要的领导方法,又是构建和谐单位的重要内容。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国有企业的领导,有的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凌驾于党委之上,唯我独尊,以权谋私,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有的与财务人员同流合污,大肆挥霍、进行豪赌:有的将资金先寄存国外而后潜逃。虽然我们党颁发了一系列规定“不准”、《条例》,但是仍然有一些企业领导前赴后继纷纷落马,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当前,处理好领导与群众的关系,要注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执政为民的意识。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研究改企建制方案要充分考虑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民主管理意识。凡是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都要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让职工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决策权。防止出现职代会的职能弱化、淡化,或者干脆成了聋子的耳朵一摆设。三是要进一步树立被监督的意识。《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了十个方面的监督制度,根据目前国企领导出现的问题还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给予重视:
1、切实加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的建设。对企业内部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进行合理分解和制约;大中型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一般情况下不宜实行“一肩挑”,以防止赋权过重,形成个人集权专断的局面。企业财务必须实行收支统一管理、预算管理和规范管理,取消“一枝笔”。
2、单位领导和职工的收入差距不宜拉的过大。根据国办发(1999)101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对单位领导持股和职工参股都做了原则的规定。我们应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贯彻执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对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识会更进一步提高,对构建和谐单位会有新的认识,在处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方面会有新的起色。
(作者单位: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第四篇:浅谈学校安全工作的三个到位
浅谈学校安全工作的三个到位
安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安全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更应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安全不保,谈何教育,谈何质量呢?在日前校园安全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抓学校安全工作应该做到“三个到位”:
一、党委政府的职责要到位。
过去所提的“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口号是不全面的,也是
办不了的。而“人民教育国家办”才能真正体现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鉴于目前社会育人环境还存在着不利于师生安全的因素,试图干扰学校及学生的邪恶势力和人员还依然存在,社会上的黄、赌、毒、非法出版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网吧、游戏厅(室)对学生的影响还非常之大,学校周边的饮食摊点和食品商店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安全隐患等等。因其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凭学校的力量是协调不了的,也是不可能解决的。只有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下,公安、工商、文化等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合起来,真正的履行其职责,敢于作为,善于作为,形成长效监管机制,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严厉、快捷、高效打击涉校违法犯罪活动,学校才可能有一个安全的育人和学习环境,社会也才会和谐,师生也才会平安。恕我直言,现实中有很多不容忽视的丑恶现象,并长期得不到解决,实际是与我们的相关职能部门不作为,乱作为或作为不力分不开的。试问,现在不少网吧,虽然手续齐全,大门上也堂而皇之地悬挂有未成年人不得入内,营业时间至晚上十二点,但是,晚上十二点以后,你会发现网吧里绝大多数都是未成年人,特别是双休日会更多。我们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干什么?涉及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到处可见“三无”车辆,超载车辆也司空见惯,谁之过?国家明文规定赌博违法,满街的麻将馆,哗啦啦的赌博声、吆喝声又作何解释?有学生曾问我,我无言以对!只好说,小孩别管大人事,你只管读书就行了。回答得多么的苍白无力啊!
二、学校的教育管理要到位。
首先,校长和教师的认识要提高。一人安全,全家幸福。安全工作无小事。学校安全工作抓不抓,怎样抓,抓得怎样,关键在校长。校长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学校安全工作抓得好与坏的晴雨表。校长对安全工作的认识不够,只是“单打一”的关心教学质量或只忙于应酬或根本就不务正业,在学校工作中没有形成“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就会大打折扣。思想认识提高了,行动才可能跟上,因为人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抓校园安全工作时,务必让校长“安全第一”的思想入脑入心,不能有半点含糊。只有这样上行下效,才能形成其他领导和全校老师对安全工作的关注和重视。虽然说学校安全工作关键在校长,但落实依靠的还是老师们。我们有的老师在安全工作问题上还存在糊涂认识,总认为安全事故还离我们很远,我只管教我的书,上好我的课就行了,安全问题无关紧要。这种想法是极其危险而又有害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孩子远离家长或监护人,作为老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学生的安全管理,心理健康,成长等哪能不管呢?只要全体教职员工对安全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高度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参与,何愁我们的安全工作抓不好,抓不实呢?试想,为人父母者,谁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安全呢?
其次,学生的安全教育要加强。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独生子女又多,在家里受到特殊保护,缺乏生活经验,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极为欠缺。他们远离父母,来到学校,是我们教育和保护的对象,又是学校安全教育的主体。校长和老师的安全工作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呢?就要靠老师们去教育,去灌输。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大小,性格特征,采用演讲、参观、讲座、图片展、安全教育课和安全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在学校醒目位置、关键部位搞好安全工作“特别提醒”警示,教育学生在校遵守校纪班规,与同学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在上学或回家的路上,注意自我安全保护,遵守交通规则,不横穿马路,过马路走斑马线或在前后无车辆过往,确认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不坐“三无”车辆、超载车辆,没有父母或大人的保护不下河塘洗澡或游泳。不进网吧,远离黄、赌、毒和邪教,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接触与交往,不去危险的地方玩耍等等。还要教给学生防震抗灾的有关知识,如何防拐骗,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如何逃生,怎样拨打急救电话,何时拨打110、119、120等等。让安全教育贯穿一切学校工作的始终,让学生既有安全意识,又有一定的安全保护自救能力
最后,安全管理的措施要落实。首先要明确职责。安全工作细节决定成败。学校的每一个岗位,无论是管理岗、教学岗还是后勤岗都要细化安全工作责任目标。校长负什么责,副校长负什么责,主任该做什么,班主任有什么责任,值日老师有什么责任,门卫该怎么做,实验员有什么责任,后勤工人有什么责任等等都要明确
明了,做到学校的大小事情都要考虑安全工作,健全各种安全工作网络,形成安全工作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中层班子,班主任和教师全员参与的新格局。按照分工,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从校长到普通老师和员工都对安全工作心中有数。其次要完善制度。邓小平同志说过,制度是最靠得住的东西。安全工作责任目标的落实也要靠制度作保证。如掌管学校入口的门卫管理制度,涉及教育教学安全的教学安全制度,预防火灾的消防制度,寄宿制学校的夜班值班制度,校园巡逻制度,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制度和校内外矛盾纠纷化解制度以及安全信息员制度和各种安全应急预案等等不可或缺。这样,学校安全工作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信息畅通。最后要督办落实。有了制度,也仅是纸上谈兵,重在落实。要求从校长到每一位老师都要根据自己的岗位履行职责,不辱自己安全工作的使命。学校要加大安全工作的督办检查力度。安全工作不仅有布置,还要有检查,更要抓落实。在执行制度上要严格而不含糊。要把安全工作制度落实情况,各处室安全工作情况和老师们履行安全工作职责情况作为、年中和平时考评的重要依据。坚决实行安全工作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并要严厉处罚。涉及经济责任的,相关责任人也要据情承担,以引起人人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特别是涉及到安全责任事故的校长和老师绝不能“带病”提拔或变相提拔重用,否则,对老师们是一种误导。
三、家长的理解配合要到位。
学校的安全工作主要涉及到教育的主体—学生。其安全工作主要也是为学生的安全工作服务的。因而,抓好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家庭和家长的责任不可推卸,其作用不可忽视。然而,许多家长并未意识到对自己子女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还是片面、错误的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去了,交给了学校,交给了老师,孩子的教育问题,安全问题完全是老师的事,自己可以高枕无忧,打牌赌博尽情的“潇洒”,从不与老师联系,也不主动与老师接触,孩子有什么闪失就把责任推给学校,推给老师。连学校开家长会,有的家长因为打牌忙,生意忙而缺席。殊不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管理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如心理健康问题)更应该家校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共同教育与管理。如学校上学与放学时间都是有明确规定的,不会随意更改。孩子上学或回家,家长就要搞好与学校的衔接。什么时候到家,什么时候到校都要清楚。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就那么几个老师,放学时,老师可以送学生出校并义务送一程,但老师不可能把学生都护送到家啊!想做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有的家长来学校接送孩子,又不遵守学校的管理规定,想进就进,想出就出,学校加强了管理,他又嫌进出麻烦。家长你是否想过,你的行为给试图在校园制造事端者创造了可趁之机!近期发生的袭击师生的血案触目惊心!我们不应该吸取教训吗?记得笔者周边一个寄宿制学校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前一天晚上,学生家长把自己住读三年级的女儿接回了家,第二天早上来上学时,家长又不送,让其女独自一人返校,在路上险些被一不法之徒强奸,家长不找自己的原因,反而来找学校扯皮,怪罪学校,问题出在哪儿大家都很明白的事,凭什么怪学校呢?校园的安全管理问题,家长也要体谅学校的难处!学校不是不负责任,该负的责任绝不会推卸!但是,家长也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第五篇:街道办事处抓好“三个到位”,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工作
三洞桥街道办事处
抓好“三个到位”,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工作
三洞桥街道办事处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理论、推动工作创新,构建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工作,抓好“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事故猛于虎,责任大于天”的意识,健全街道、社区、企业三级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判断,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一抓到底。
二是排查整改到位,协助辖区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定期排查驻街企业、居民区,查找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并及时整改,尤其抓牢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等安全基础状况薄弱单位的集中整治,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做到严格检查、严格执法、严格整治。
三是监管督促到位,要严把企业整改措施质量关,消除安全事故隐患。抓好责任制执行情况的督查,排查工作注重实效不走过场,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及时向有关部门以书面形式报告,能当场整改的当场监督整改,防止拖延、应付;对无法当场整改的,限定期限复查,确保及时排除隐患、确保不留死角、确保不发生中特大安全事故。
三洞桥街道办事处
2009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