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容错机制下,党员干部要把握好三个关系
容错机制下,党员干部要把握好三个关系
作者:崔岩(吉林省长春市委组织部)
去年以来,一些地方相继出台容错免责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按照总书记关于“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中央今年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担当、宽容失败的导向更加鲜明。
客观地讲,保护敢担当的干部、信任真负责的干部,与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并不矛盾,但要清楚的是“保护不是袒护、信任不是放任”。具体来讲,就是在容错纠错负责机制导向下,党员干部干事要正确把握好三个关系。
正确把握“宽”与“严”的关系
“宽”就是宽容失败,出台容错纠错免责机制就是“宽”的体现,就是鼓励干部放手干事业、放胆谋发展。“严”就是从严管理、从严监督、从严要求,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守住底线,实际更是一种保护。古人云:“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中央提出的“容错”,前提也是把握了宽严相济的区间限度。所以,党员领导干部要辩证地理解好“宽”与“严”的关系,正确把握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和出台容错负责机制,其核心就是要求全体干部“守住底线、放手工作”。
正确把握“权”与“责”的关系
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讲,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权力,但这个“权力”要充分体现在敢抓敢管、敢闯敢干,更好披荆斩棘、推动工作上。同时,有多大权力也要有多大的敬畏,始终敬畏法律、敬畏党规、敬畏人民,不能盲干瞎干乱干胡干。所以,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认清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严以用权、以实落责,既要干事、更要尽责。
正确把握“公”与“私”的关系
党员干部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这也是党章明确规定的。所以,党员干部一定要有这样的大局意识,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得好,我们党员干部也有成就感;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不上去,我们的个人价值也无从体现。于公于私,都需要党员干部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伟大事业、伟大工程的实践中来,以自己的勤奋工作为党分忧、为民造福、为自己的人生添彩。(据党建网)
总监制/单庆
责编/刘文韬
编辑/陈蓉
制作/付天觉得不错,请点赞↓↓↓
第二篇:改善民生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改善民生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朱步楼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人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社会的公正公平、权益诉求、社会安全、生态环境、精神满足、幸福指数等等,同样也是民生的重要内容。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影响整个国家改革发展大局。把改善民生放在战略的高度,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既是坚持执政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既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动力,也对各级政府以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政府必须改变职能,更新发展理念,改进工作作风。
改善民生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也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既要发挥政府作用,又要引导全社会参与。改善民生,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调节收入分配,扩大社会就业,加强社会管理等,要切实强化政府在政策、规划、投入方面的职责,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贵”和“难”的问题。与此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把那些适合通过市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交给各类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通过市场化竞争激励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还要鼓励全体公民参与慈善捐赠、社会捐助活动,弘扬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激发全社会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积极性。
二是既要坚持尽力而为,又要做到量力而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改善民生有不少新的需求和期待。我们一方面要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迫切需要且又有可能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做好改善民生的工作,在呼应群众的民生期待中决惠民之策,行惠民之举,确保每个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确保每个困难家庭学生不因贫失学,确保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确保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使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成效。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量力而行。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文化权益和民主权利,决不能不顾政府财力超前过急地要求,更不能举办劳命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那样,不仅不利于真正解决民生问题,而且会损害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是既要解决突出问题,又要建立长效机制。民生问题是历史的、具体的、动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对改善民生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民生的标杆越来越高,改善民生需要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各级政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在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花气力。例如,要坚持富民优先,促进就业惠民、创业富民、社保安民,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要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步伐,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以政府为主导不断扩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增加廉租房房源,让所有低收入家庭做到“住有所居”;要从人口老龄化的实际出发,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切实做到“老有所养”。与此同时,还要将一系列富民、惠民、安民的政策措施加以规范化、制度化,上升为分配制度、公共政策和地方法规,努力形成惠及全体人民、保障困难群众和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切实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如建立公共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正常支出机制,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企业职工工资报酬、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等,从根本上为改善民生提供制度保障。
来源:《学习时报》第418期
第三篇:职业教育中要把握好“三个衔接”
职业教育中要把握好“三个衔接”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由此可知,职校学生不光要习得知识、学的技能还要学会自身的素养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完美地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中国的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先生将职业教育的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笔者认为,这句话精准、全面地阐述了职业教育的作用。职校既不像普高那样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存在企业、工厂那样的劳务关系,所以在实际的管理和教学中要考虑到各种关系,笔者认为职业教育中应当把握好以下三个衔接:
一、课堂与车间之间的衔接
这里面也包含着两层关系,第一是文化课学习与技能培训。从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出发,专业课理论成为课程结构的主体。同时专业课又必须深深根植于文化基础课的土壤中,并从文化课吸取必需或有益的“养分”。因而在建构总体课程结构时,应围绕专业课合理配置文化课,既要突出专业课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文化课的基础和相关辅助功能,科学地分布文化课、专业课“比重”,达到整体的协调一致。第二是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学生良好操作的保证,所以这个也需要考虑。
二、学校车间与工厂之间的衔接
有句话说得好:学校车间是学校,工厂就是社会。在学校的车间里,有老师耐心的教导和充足的时间去磨练,但是在企业和工厂,面对是同事的竞争、利益的掺杂、职业道德的体现等等因素。在德国,这些问题是没有的,因为他们采用“双轨制”,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也是企业的员工。近年来,我们也尝试此种办法,哈尔滨市政府领导提出了“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解决技师学院建设问题”的思路,提醒劳动部门“从国企改革、职工„并轨‟中找出路”。于是,“由学校兼并企业,把企业的生产资源与学校的教育资源整合到一起,办一个前校后厂、产学一体化新模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这一大胆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思路初现端倪。
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衔接
职校的学生大部分毕业之后直接走向社会,在心智、综合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所以学校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实际活动就显得十分重要。社会实践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中职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信心进而成人、成才的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使职业教育成为全民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
传道、授业、解惑,塑造人的灵魂,是学校的根本职责所在。职业教育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会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四篇:实现中国梦要理顺(把握)三个关系
从三个关系统一的角度理解“中国梦”
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涵丰富。我认为,理解和实现中国梦最起码要把握个人与国家,理想与现实、自信与实干这三对概念的统一。中国梦是伟大的民族梦,也是具体的个人梦,不仅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要达至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中国梦不仅是历史的,同时也是现实的,既需要信心百倍的昂首阔步,更需要踏踏实实的埋头苦干。
1.个人与国家的统一。中国梦是国家梦,是民族梦,也是个人梦,就是既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也要达到人人共享人生出彩机会。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中华民族一直有着“家国一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精髓。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思维和劳动也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存在的,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社会和国家。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就必然奉行集体价值,以集体主义为哲学基础,追求集体的整体利益。而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国家恰好能够整合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与长处,同样,历史也已经告诉我们,个人的梦想只有融入国家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所以,我们要将个人的追求和抱负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对人民的个人梦进行引导、整合、升华,使每个中国人积极、主动地把对自己的期盼、家庭的期待、子女的期望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形成共同的意愿和追求,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样,“中国梦”才能做实。反之,如果整个民族不能振兴、社会得不到发展,那么个人的梦想是很难成真的,正如著名作家马卡连柯所说的:“任何一种不为集体利打算的行为,都是自杀的行为,它对社会有害,也就是对自己有害。”当然,在社会主义中国,国家梦想与个人梦想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实现中国梦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用习近平同志的话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2.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梦是一种理想,是一种愿望,梦的内容反映的是追求、体现的是抱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个人都需要有一种“圆梦”精神。
但是,这种梦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否则就是空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近代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之拼搏奋斗,炎黄子孙在追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但是由于没有找到与国情紧密结合的道路而只能铩羽而归。只有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情,经过近百年的奋斗,找到了正确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形成了一定的制度保障和实践基础。我们从一个经济上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各项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巨大转变。据统计,到2011年,我国GDP总量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062亿增长为471564亿,增长了115倍;经济总量于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产业门类齐全,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多已位居世界首位,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不断提升。政治上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中国政治上民主化、法治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关系协调化、政治体制完善化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不断推动着中国政治的发展。文化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文化领域深入推进改革,实现全面开放,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各项文化建设成就斐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建设也出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局面。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社会建设的方针政策,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尤其是近些年对于医疗卫生、食品药品、教育体育、社会保障、住房就业等民生领域的关注,对于民生幸福的追求和民生价值的升华更是坚定了中国梦的基础,才为实现梦想实现提供了可能。今天实现梦想仍然必须面对现实,一切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我们要认识到一方面经过多少代人的奋斗,我们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已经摆脱绝对贫困、摆脱极端落后的面貌,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我们有能力走上伟大复兴之路,另一方面,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环境污染、分化严重、医疗、住房、教育等民生问题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和解决,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现实,可以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社会发展还是依然要认清和遵循这个现实。在此,我们谈在迈向中国梦的道路上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是要:坚持理想不动摇、认清现实不盲目,在理想和现实间不徘徊。
3、自信与实干的统一。明确提出中国梦这展示中国气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具体体现。经过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知道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都是行不通的,既然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要自信这个道路;理论是中国梦的行动指南。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和敢于进行理论创新,正是我们党的特色和优秀品质。我党两大理论创新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值得信赖和坚持的,所以,在中国梦之路上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制度是中国梦的根本保障。道路设计和理论构想最终都要靠制度来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等政治制度,是中国理论和中国道路长期实践的结果,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是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之源。
当然,要把这种自信真正落到实处,必须真抓实干,领导人已经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总书记也说过:“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我们有了这个中国梦,有了中国道路,有了中国自信,就已经有了梦想,有了机会,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要奋斗,所以,中国梦归根到底也必须依靠人民的奋斗来实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的统,尤其对于青年来说更应该真抓实干、力戒空谈,为实现中国梦扫清前进的障碍,干出一番事业。首先,实干就是不能空谈。“再好的蓝图,离开埋头苦干,还是一张白纸。再大的决心,不付诸行动,还是一句空话”“中国梦”不能只是头脑功夫和口角功夫,更应该是手脚上的真功夫,不能把决心挂在嘴上,空喊口号,不能把落实在纸上,做表面文章,要有“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的精神,“以扎实认真的工作作风推动落实,少表面文章、多求真务实,少夸夸其谈、多埋头干活,少‘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以细求实,以‘实’治‘虚’,就能有所创造,有所作为。”其次,实干就是要发扬敢闯精神。要有不思创新即使干了工作也意味着落后的自觉,发扬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梦”也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一个崭新的梦。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冲破本本的束缚,用战略的眼光接受新理论,不能满足于寻常的做法,更不能因循守旧,要以创新的精神寻找新方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采取新举措,用创新走出新路子,下决心、花气力去解决真问题,用创新精神实现新梦想。第三,实干就是要勇于攻坚克难。“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中国梦的行进道路上“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要求我们在敢闯实干的基础上,要有敢于担当、百折不挠精神。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要敢于在没有条件时创造出条件,在困境中“杀出一条生路”,在锐意创新中拿出破解难题的招法,努力寻求发展新的增长点。具体来说,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大的政治觉悟和感情,打破制约“中国梦”实现的不合理利益格局,消除阻碍“中国梦”实现的不正当行为,为“中国梦”的实现扫清障碍,铺平道路。第四,实干就是要实实在在为百姓谋幸福。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梦,所以,真抓实干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梦的要求。所以,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真真扑下身子,解决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就像习近平同志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所以,我们要做实实在在的事情,就是要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第五篇:学习历史要把握好三个环节
学习历史要把握好三个环节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学习历史要把握好三个环节》的内容,具体内容:从初一开始,学生才系统的学习历史。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的学习也是一样。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初一历史学习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从初一开始,学生才系统的学习历史。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的学习也是一样。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初一历史学习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1、自学环节
①自读。反复阅读新教材,了解课文大意,掌握脉络,既读书又读图,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落实到教材之中。
②思考。积极独立思考,明确重点、难点。
③找出问题。将课文中尚未弄懂的问题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出标记。
④补习。补习旧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融汇。
⑤练习。寻找自学思考题答案。
2、听课环节
①全神贯注,努力排除一切干扰,做到眼、耳、手、脑多种感官并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②目的明确。带着新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自学时存在的问题听课。
③多思、勤问。要确立多个思维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理解
所学问题,大胆回答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④认真读图表。历史教材有很多图表,学生应根据要求,认真的读,运用图表分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观点。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
⑤做好课堂笔记。要听记统一,有详有略,不但要用文字记,而且要利用图表进行记录。
3、复习环节
①尝试记忆。合上课本,回忆所学内容,如有模糊问题,翻开课本后再记忆。
②将知识系统化,要抓住中心问题,将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使之纲目清晰,条理分明。
③整理笔记。通过尝试回忆,再一次阅读课文、图表,对笔记进行补充、纠正、整理,有利于深入掌握。
④填图表、忆图表。先做历史填充图,最后合上图表回忆,如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可阅图表后再忆,直到清晰为止。
⑤及时复习。只有复习才能不遗忘,才能记得牢固。
初一历史复习方法
制定规划
目前教师已经将历史复习进程进行了规划。学生需要根据课程的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相应的内容。
本学期历史课程分成四个单元,除了单元要点知识之外,还需要练习相应的练习题。
构建知识结构
历史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细小的知识点。但知识点是可以形成知识结构的。比如:1.朝代的顺序。2.各朝代的建立者、时间、都城。3.各朝代的重大事件。4.各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对不同阶段重大事件进行整理,自然就能够理解阶段特征。(具体见下发复习资料)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画思维导入是形成知识结构的有效方法。
落实重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要求达到更高的水平。本学期内容中涉及到的重点内容有:原始农耕生产生活情况、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作用、江南开发的表现和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查缺补漏
在查缺补漏阶段,学生可以翻阅教材、记忆笔记、修改错误选择题等方式进行。
以上是历史复习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