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要把握好六个关系
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要把握好六个关系 中共蓬莱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于明春
当前,我们已步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新阶段,也是建设和谐稳定模范城市的第二阶段。全力构建适应当前形势、体现时代要求、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大力实施人本型、综合型、服务型、和谐型管理,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和谐稳定模范城市建设的迫切需要。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着力把握好六个关系。
一要把握好高点定位与注重实效的关系。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去谋划和推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充分考虑前瞻性、长远性和科学性。通过创新社会管理这一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互相促进。同时,要立足实际,分类施策,循序渐进破解各类社会管理难题,与公众承受程度、社会发展速度协调运行,注重实际效果,实现保稳定、求和谐、促发展。要围绕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增强群众安全感,排查调处社会矛盾等,健全诉求平台,完善服务体系,办好实事,规范秩序,创建满意,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 1
环境、协调高效的发展环境、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我们针对居民小区、停车场和旅游景点等事关群众利益和社会形象的重点部位管理,进行了专题调研,推出新的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要把握好以人为本与规范管理的关系。以人为本,一方面是要把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体现人性化、亲情化管理;另一方面,是要明确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对象是对“人”的管理,通过健全体系、规范管理,抓好社会人这个纽带,特别是特殊人群的管理,实现整个社会有序运行。在“人”的管理上,我们大力开展社会管理“3+1”家庭基石工程创建活动。“3”就是在全市村、社区的每个家庭,实行1名镇街机关干部、1名公安民警、1名调解员联系服务,包党政为民服务事项协调、治安防范和案件受理、矛盾调处、人员稳控;“1”就是每个家庭建立一套家庭档案,包括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书面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家庭平面图,家庭成员情况和现实表现,特殊人群情况,有无涉案情况,矛盾纠纷情况,房屋、大牲畜、农机具、电视电脑等重要物品照片,实现全覆盖、动态化、即时性管理。
三要把握好依法管理与优化服务的关系。要实行管理与服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不能强调管理忽视服务,又不能强调服务弱化管理。要积极推进法治化、规范化管理,健全管理制度,推进执法公开和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执法透明度和执法规范性,实现依法管理社会。要将管理融入服务之中,在管理的过程中体现服务,建好各类为企业、为群众服务绿色通道和平台,实现以管理带服务,有服务促管理。
四要把握好完善机制与创新机制的关系。也就是加强社会管理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关系。目前我们很多社会管理,有的是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强;有的是一些原来已有配套的机制和模式,但是由于监督不力、执行不力,没有落实到位,不能只求创新,而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要顺应形势,与时俱进,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比如对两新组织的管理,对特殊人群的管理,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建设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创新管理体系、机制和模式,不断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效应。
五要把握好统筹质量与兼顾效率的关系。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更加注重整合资源、齐抓共管。要突出管理的质量体系建设,包括执法质量体系、综合管理体系、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做到在管理的质量上更加科学、合理、管用、有效。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要着力提升效率。当前,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群众对办事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管理创新要体现时代性,实现信息化管理,各项管理在效率上要更加程序化,更加高效化。
六要把握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围绕公共服务保障、矛盾预防化解、社会治安防控、特殊人群管理、新型城市管理、基层基础建设、依法规范管理、社会力量联动八大体系,要实行项目化管理,全面推进,整体联动,形成综合管理格局。又要坚持因地制宜,不局限于统一的模式,突出重点,抓好难点、热点事项的管理,争创一流,打造亮点,示范带动,发挥好典型效应,带动社会管理工作发展提升。
第二篇:把握六个着力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把握六个着力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从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紧密结合兴业县实际,笔者认为应从六个方面着力解决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加快经济发展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点
发展是解决一切社会矛盾并最终实现加强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保证,要解决兴业县现阶段凸显的社会问题,那只能是一句空话。“十二五”时期,兴业县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社会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加快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产业优化升级任务艰巨,社会矛盾易发多发,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开展“工业发展大会战”,促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开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开展“转变作风,提升绩效”干部教育活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才能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二、改善民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于改善民生。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解决好民生民本问题,人民才能幸福安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民生民本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二五”时期,兴业县将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惠及民生的社会政策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济上多想办法,多出真招,多办实事。当前,无论是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问题,还是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问题,都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和幸福指数,关系和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兴业将每年实施为民办十件实事工程,确保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学、劳、病、老、居”基本保障、基本权益,过上应有的幸福生活。
三、夯实基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点在基层。我们要把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到基层,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提升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筑牢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防火墙”,真正实现一旦出现问题,基层能稳得住、化得了、靠得住、打得赢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十二五”时期,兴业县要把筑牢基层基础,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奠基工程来抓。从增强力量、夯实平台、完善机制等方面改革创新,创先争优,开辟社会管理工作新局面。一是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先锋承诺大行动”、“万名干部进农家”等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全面实施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二是坚持人才为先,进一步增强基层工作力量。拓宽警力“入口”关,增加相应编制,加大从高校毕业生中选录基层公务员和基层警力的力度,逐步提升警民比例,确保有人管事,有人服务。三是加强和完善基层单位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社会管理能力。在深入实施“民防工程”、“天网工程”等“五大工程”的基础上,以健全完善镇综治服务中心和村综治服务站为抓手,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基层政法网络、三级综治组织网络等“五个网络”,形成“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中心,夯实社会管理工作平台,集中办理群众的合理诉求、困难群体的帮扶和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急事、难事,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四、健全体制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支撑点
社会发展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必须根据新情况新变化,构建社会矛盾的动态调节和化解机制,实行综合治理,确保社会安定有序运行。一是在坚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零报告”和“月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信息共享、责任分解、情况通报、督查督办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工作重点从事后处置转移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上来,对不稳定隐患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对矛盾纠纷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控制、早化解,实现了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乡镇、疑难纠纷不出县的工作目标;二是注重源头预防工作,积极开展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加快出台《兴业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从机制层面上规定各级各部门在定政策、作决策、上项目前,必须先行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确保出台的政策和实施的项目切合实际,符合大多数群众意愿,从源头上防范矛盾纠纷发生;三是健全完善了维稳工作的预警机制。采取向责任部门(乡镇)发放《维稳预警通知书》的形式,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纠纷进行预警,督促涉事部门(乡镇)及时进行稳控和化解;四是健全完善预防和处置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兴业预防和处置非正常材夜思事件预案》、《兴业县处置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兴业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对各类维稳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进行了规范,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任务。
五、“转变作风、提升绩效”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
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保证。从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来看,急需转变干部作风,让干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抓好为社会的服务和管理上来。一是在思想上,要树立奋勇争先,争创一流的干劲。兴业的发展,需要广大干部勤奋工作,敢闯敢干,奋发有为。要以加快发展、追赶崛起的意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以负重前行、克难攻坚的勇气,以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担当,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推动兴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二是在行动上,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韧劲推动工作落实。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瞎忙;千招万招,不能落实就是虚招;千条万条,不去落实就是白条。要言必行,行必果,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把决策变成措施、把措施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成果。我们要真正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办法在一线产生、矛盾在一线解决,最终在一线创造一流业绩。三是在服务上,要以真心实意、优质高效的服务促进发展。要增强服务发展、服务大局、服务企业、服务客商、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把发展的事、企业的事、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诚心诚意、满腔热情地为他们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消除心中的忧虑,从而促进兴业和谐发展,创新社会管理。
六、党建引领,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保障点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层党组织要走在前列,发挥应有的作用。紧密结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现实需要。一要结合县乡换届和做好村级组织换届后续工作,突出“抓队伍、抓制度”。要严肃换届纪律,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对全体村两委干部进行轮训,建立健全村级组织换届后的运行机制等。二要结合创先争优等主题活动,突出“抓活力、抓服务”。深化乡镇党委书记党组织创新项目建设和“三级联动”活动,以“便民、利民、惠民”为落脚点,不断深化和拓展“农事村办”工作,积极开展帮扶困难企业、帮扶困难村、帮扶困难群众和帮扶困难党员“四帮扶”活动,继续落实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探索更多为基层服务的方式方法。三要结合全面做好各领域党的建设,突出“抓覆盖、抓管理”。努力完善党组织和党的工作领域全覆盖,全面构建机关、企业和行政村等党组织,抓好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四要结合党内民主和党风廉政建设,突出“抓氛围,抓作风”。拓展“阳光党务”的范围,拓展党代表的权利等。
第三篇:把握好班级管理的几个关系-班级管理
把握好班级管理的几个关系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把握好管与放、堵与导三个重要关系。
1、管与放
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成长发展中的学生。许多斑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但不充当着“警察”或“保姆”的角色。管得过多过死,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杂务,疲惫不堪。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班主任要管的方面主要包括: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把握班级工作的整体思路;培养一支强而得力的干部队伍,井加以指导监督;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协调多方面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学生能干的,班主任坚决不要干。班主任要大胆放手,分项授权,管大放小,管主放次,引导学生参与管理。
2、严与宽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但“严”不是严厉、严酷。管理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胆小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班主任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班主任要私下做好被处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正确认识错误,并努力改正,对学生违纪处罚的方式要讲求艺术,要寓教育于处罚之中。
3、堵与导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班主任采取“堵”的方式较多,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以控制学生越轨行为等等。采取“堵”的方式,减小学生犯各种错误的可能性,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是必要的、有利的。但仅靠“堵”是不行的,容易使学生成为工作的“对立面”,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抵抗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了解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特有的心态、根据学生性格特点,用心理辅导的方法,以情感人。
要坚持疏导教育,循循善诱,为学生分析不良行为的危害及可能造成后果,使其醒悟,多分析他们的优点,给予激励,让其转化。班主任教育学生能以“导”为主,辅之以“堵”,就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艺术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复合体,是教育智慧与教育理论的高度统一。班主任应掌捏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规律,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用爱的智慧去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与现代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
第四篇:政研工作要把握好八个关系
党委政研部门工作中的八个关系
在新形势下把握研究规律、提升研究水平,充分发挥党委决策参谋助手作用,是各级党委政研部门的基本任务。为此,在政研工作的实践中要正确把握八个关系:
一、正确把握“为”与“位”的关系,努力实现研究工作有作为与政研部门有地位相统一
政研部门没有财权、事权,不是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只是调研部门、参谋部门。政研部门要体现自身的价值、提升自身的地位,首先要在研究工作方面有所作为。事实表明,研究工作没作为,政研部门没有地位;研究工作小作为,政研部门小有地位;研究工作大作为,政研部门大有地位。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勇于有为、力争有位”的理念,以研究工作有作为来实现政研部门有地位,以政研部门地位的提高力求政研工作有更大的作为。
政研部门是党委的思想库、智囊团和参谋部,具有历史形成的“党委的谋士”的独特优势和重要地位。相对于其他单位,政研部门对党委工作思路和领导意图比较了解,又没有部门利益牵扯,相对比较超脱,可以站在全局高度,拿出客观、真实、可信的研究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同时,政研部门的研究力量比较雄厚,研究网络比较健全,研究基础比较扎实。这些都是政研部门的独特优势,完全可以在研究工作方面大有作为。
二、正确把握“远”与“近”的关系,努力实现研究战略性问题与研究紧迫性问题共推进
所谓“远”,就是要研究涉及全局的事关长远的战略性问题;所谓“近”,就是要研究近一个时期当务之要的紧迫性问题。加强研究工作,每年既要研究一些涉及全局的战略性问题,为党委把握方向、制定战略提供服务;又要高度关注不同阶段亟待研究的紧迫性问题,为党委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出谋划策,从而做到“远”“近”结合、统筹兼顾,不断提高研究工作的实效性。
要着眼长远,深入研究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问题。从宏观战略层面思考问题,谋划工作,选择那些能够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洞察事物发展规律、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开展调查研究,为党委提供富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和对策建议。要着力当前,认真研究不同阶段的紧迫性问题。高度关注不同阶段党委的中心工作,选择那些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紧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多反映情况,多研究问题,多提供建议,为党委掌握情况、作出决策、指导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三、正确把握“前”与“后”的关系,努力实现决策前服务与决策后服务相协调
政策研究是为党委制定决策和决策实施服务的。所谓“前”,就是围绕制定决策超前研究、出谋划策;所谓“后”,就是围绕决策实施跟踪研究、建言献策。研究工作不仅要为党委制定决策提供服务,而且要为党委实施决策当好参谋,真正使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做好决策前的研究服务,是长期以来政研工作的重点。我们要紧紧围绕党委工作大局,超前思考、深入研究、主动献策,做到研究在作出决策之前。做好决策后的研究服务,是今后政研工作新的重点领域。要围绕党委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进行跟踪研究,了解贯彻落实的情况,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分析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研究提出推动决策落实的意见和建议。
四、正确把握“热”与“冷”的关系,努力实现研究显性问题与研究潜性问题同加强
所谓“热”,就是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所谓“冷”,就是处于萌芽状态、正在发展之中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我们既要研究领导正在关注的显性问题,又要研究需要领导关注的潜性问题,切实做到“热”“冷”兼顾,“冷”“热”适度。
研究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就要高度关注领导的新思路,把握领导的关注点,使研究工作与领导所思所虑所谋同频共振、实现有效对接,深入实际进行调研,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为领导排忧解难。
研究苗头性、倾向性和潜在性问题,就要勤于观察形势,善于见微知著,敏于以小见大,侧重研究党委想抓还没有抓的问题,研究现在没有抓但下一步必须抓的问题,研究那些可能出现尤其是将要出现的问题,切实增强研究工作的预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今天的“冷”,也许就是明天的“热”。加强对“冷”问题的研究,是研究工作的价值所在,也是研究水平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注意在这方面下功夫。比如产业融合发展问题。产业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包括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经营两端延伸,高新技术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一二三产业相互交融。我们要重视围绕像产业融合发展这样一些重要问题,开展超前性的研究。
五、正确把握“研”与“用”的关系,努力实现研究成果与转化成果相融合
所谓“研”,就是深入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所谓“用”,就是充分运用和有效转化研究成果。从一定意义上讲,政策研究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对策性应用研究。因此,我们不仅要争取多出研究成果,出好的研究成果,更要重视促进研究成果转化,把研究与转化融合起来,使更多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
围绕决策、精心选题,是转化研究成果的根本前提。在选题时,必须围绕需要决策的问题确定课题、开展研究,做到确定课题想决策,调查研究为决策,研究成果变决策。党委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决策什么问题,我们就围绕什么问题开展研究。
深入研究、提升质量,是转化研究成果的关键环节。研究报告再长,如果缺乏思想性、针对性、操作性,那是一叠废纸;研究成果再多,如果没有精品力作,转化也会成为问题。提高研究成果质量,重要的是要自我加压。党委政研部门是直接为党委服务的调查研究机构和决策参谋机构,应该代表当地的最高研究水平。要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满足于过得去,要力求过得硬,不能满足于一般化,要力求高水平,使研究成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群众的检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提高研究成果质量,关键是要健全制度。要建立健全课题个人负责制度、集体研究讨论制度、领导把关制度、研究成果定期考评制度,努力为研究工作多创精品提供保证。
创新载体、搭建平台,是转化研究成果的重要渠道。研究成果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渠道,研究成果的被认识被接受也需要有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创新载体、搭建平台,畅通研究成果的上传渠道,使之更多地进入领导视野,进入更多领导的视野,引起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为研究成果的转化创造有利的条件。
起草党委文稿、拟订政策文件,是转化研究成果的便捷路径。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通过起草领导讲话、拟订政策文件、提供政研信息等途径,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比如,在调研中掌握的新情况、新问题,可以通过政研信息报送党委政府,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在调研中发现的新典型、新经验、新思想,可以通过起草领导讲话和会议报告,获得领导的认同和肯定;在研究中形成的新思路、新举措,可以通过拟订政策文件,转化为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用以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只有高效地运用和转化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工作才更有价值、更有地位。
六、正确把握“新”与“旧”的关系,努力实现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同运用
这里的“旧”,主要是指座谈会、走访调查、实地考察和蹲点调查等传统调研方法;这里的“新”,主要是指统计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络调查等现代调研手段。做好研究工作,必须把传统方法和现代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研究工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要坚持优良传统,做到“老方法不能丢”。基础理论性研究也许可以在书斋里进行,但政策研究
第五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把握好五个关系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把握好五个关系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是党领导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紧迫任务,事关党在人民群众中形象,是推进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其实质在于提升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又好又快的为广大人民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要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在不断完善机制的基础上,重点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以深化理论武装为统领,要把握好学和习的关系
学是仿效,是获取知识;习是复习、练习,巩固已获取的知识。古人总结归纳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方法,深刻地阐述了学和习之间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道理。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要做到学与习的联通,必须把所学的知识举一反
三、集为一体,把握共性,体现个性,从而达到知道、取道和得道的目的。要谨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坚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学,常学常新,学而不厌,以学为乐。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学习是权利,也是义务,更是责任。要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重点抓好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工作所需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以学习原着为主,做到全面、准确、深刻把握内涵实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强大动力,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向深入。在新的形势下,“学习”是竞争的法宝。广大党员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升级,需要学习借鉴先进的学习管理理念,把头脑风暴法、T型管理、双环学习法、知识管理等智能管理工具引入党组织,按照平等、自由、民主的方式,进行组织化的、互动式、研讨式的学习,激发党员干部学习和创新的潜力。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电视教育等现代教育阵地,切实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卓有成效地推进事业发展。
二、以提高学习成效为重点,要把握好学和思的关系
思,是指思考,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认识问题。要敢于置疑,要从前后、左右、正反等多方面考虑问题,立体式地思考,特别要联系实际考虑问题,不人云亦云。正确处理好学和思的关系,是解决知识积累与认知能力发展的问题。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和升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每个人都在学习中成长,没有学,思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必须通过“思”这一关键环节,才能充分发挥“学”的作用,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提炼为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学而不思,往往会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就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就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抓住事物的本质,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在浩瀚的知识面前就会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学与思的结合,是全面掌握吸收知识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大地的时候,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在学习马列精髓之时,结合中国实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充分考虑了当代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现实国情及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发展理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从此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三、以提升能力素质为目标,要把握好学和行的关系
所谓“行”,就是执行力,是指贯彻党的战略意图、完成党的战略目标操作能力。加强学习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高党组织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机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基础性工作。一个人能力素质的高低,最终取决于能否锲而不舍地坚持学习。当今世界新知识日新月异、学科迭出不穷。由于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要善于从自己的工作领域、工作实际和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出发,选择性地做好本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在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联系工作,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本着“缺什么、补
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坚持理论学习与科学文化知识、业务知识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政治理论学习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在岗学习与脱产培训相结合,自觉学习工作中所必需的各类知识,积极不断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快知识更新、理论提升的频率和速度,不断提高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的认知水平,为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上推进科学发展奠定好坚实、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水平,以不断提高党组织整体执行力。
四、以服务科学发展为根本,要把握好学和用的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才能真正把学习的收获转化为服务科学发展的实际本领、谋划发展的工作思路、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科学发展的良好作风,才能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到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上”。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也是对学习成效的检验。学是用的基本,用是学的根本,知识向能力转化,载体就是运用和实践,把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党员干部要用心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科学文化知识等,以把学习的体会、收获、成果指导实践为己任,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学习上级的方针、政策等,知晓大政方针,奋斗方向与目标,上下合一,推动工作。实践无止境,学习也无止境,只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把学与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就能使党的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当前,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进程中,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围绕这些实际问题,注重理论的运用,注重规律的把握,注重现实的研究,注重实践的探索,真正做到真学、活用,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进一步推动和服务科学发展。
五、以坚持统筹兼顾为前提,要把握好学和工的关系
学习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学习的目的是为工作提供更好地理论支撑,工作的提高需要不断的学习。要正确处理好工作和学习关系,必须统筹兼顾、周密安排,把抓学习贯穿
于工作的全过程,牢固“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做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借鉴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教育活动成功经验,进一步明确学习教育的时间、内容、目标、责任以及相关要求,落实集中学习、干部培训、调查研究、挂职锻炼等各项学习制度,完善学分、考核等奖惩激励机制,把学习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综合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把理论素养、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创新网上交流、媒体宣传、动态反映等形式,搭建起学习交流互动平台,加快学习成果的转化,推进学习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两手抓、两相益、两促进”,不断推动工作上台阶、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