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时间:2019-05-13 18:3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一篇: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 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 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 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 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 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 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第二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漫谈中国组织领导者修炼成长五步曲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漫谈中国组织领导者修炼成长五步曲

第一部分 引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实可谓人类世界之文化奇观。在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虽然儒道释三家呈现出相互融合、互相渗透的大趋势,但时至今天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仍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文化,欧风美雨的输入和影响与对比,并没有改变整个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坚持的儒家文化的内在核心价值观。

又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帝国,其间虽经过多次巨大战乱,但各民族内心均倾向于统一文化、国家和思想。为了完成此艰巨任务,中国历来都尤其迫切地需要优异、卓越的政治家、国家领导者。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其中有一门学问,是别的民族和国家研究不多或研究不透,但在我中国却是历代重要思想家最用力研究和抓紧不放的重点学科-----那就是王道、霸道或者说帝王学说,即研究和启示人们如何成为合格和优秀的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学说。

多少中国历史豪杰,遵循帝王之师的训导,最终成功地以帝王或帝王之师的身份出现在泱泱历史长河。从古代至近代、现代,中国在帝王学说即最高国家、政治领导方面的研究于各国中最为精深透彻,堪称世界之最。

组织领导学作为一门学科,无疑可以细分为政治领导学、经济领导学、文化领导学等等多种门类,但它们各自作为领导学的一部分,却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许多共同规律,共享着许多基本原理。另,政治领导学必然离不开经济领导学,国家的管理就包括了经济,尤其是宏观经济的管理,并且也包括具体的农庄、家庭、企业的经营管理,即微观的经济管理,因此历来学者们,都把政治经济学放在一起研究,合称为政治经济学。再另,任何的政治、经济行为其实都受一定的文化思想和背景的引导和制约,因此,政治、经济领导者往往又是文化领导者,在中国社会尤其是如此,中国文化提倡“达则兼治天下”的入世思想,多少年来,是中国文化人士与文化圣贤的目标和梦想。在中国,各种组织的领导者表现为全能或完美的领导者,用中国话说,就是德才兼备、能文能武;用现代领导学说来说,则是具备组织领导能有的七大类不同领导权威。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文化中除了儒家文化深研领导学说外,其他辅助和次要文化,如墨家、法家等等多种文化体系,也从各自独特的角度深研领导学说,其中的许多智慧和精华还有待于我们去深入挖掘。本文拟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书中的《大学》中的极其经典的一句话加以深入分析,试用现代领导学说的观点和角度,来对中国儒家最具有代表性的领导学说进行管窥。第二部分 《大学》领导学说精髓

一、《大学》中的十七字“真言”

《大学》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核心典籍,主要阐发的是一般君子与君王或高层国家领导者应如何修炼自身并如何领导国家和人民的学理。中国的政治家即官员,是儒官,中国的商人即企业管理者与领导者,是儒商。《大学》篇幅虽小,却浓缩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因此,它在中国领导者的思想、灵魂上一直并依然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当今世界管理学科的现代管理学与领导学研究中,有一项空白未有专家涉及,那就是如何成就或创造、培养成为一个合格或优秀的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过程研究与指引。现存的研究基本上全部着眼于用力于研究我怎么领导你、管理你,或你应该怎么被我领导、被我管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自我管理研究,也只是近年来才引起注意。至于说到领导者应该如何造就或怎样才能成为领导者,即领导者成长学说,至今为止,学术界却一直没有一个有价值的声音。

这有客观上的原因:人们往往只有在看见领导者已经成为领导者并且在执行领导职能之时或之后,才能较明显地知道什么才是领导与领导者。另,从研究的次序上来讲,也只能是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显入深微。

再者,也有人类主观认识上的原因:领导也好,管理也好,其实最终研究的对象是人,最终研究的是人的思想、行为、情感、态度、取向和反应等等,而研究者本身也是并不完美的人,特别是因为对领导者成长方法与历程的研究,需要研究者能够全面深入了解人的更多复杂质性,因而要真正深入下去,要有点成果真是不容易。这需要研究者本人要有高超的智慧和超人的悟性与决心,才能有希望和条件完成一重任。西人崇尚科学精神,但在这一方面成绩不大,就是碍于总体把握和人生智慧深度、广度上的某些欠缺。

仔细思索《大学》全书,我个人认为其中讲的十七个字(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为集中有效和凝练地揭示和论述了优异领导者产生的过程。这十七个字十分著名,在中国,凡是读过几年书并学过些古文的,没有几个会不留意这十七个字。

下面我就其领导学的意义进行一些有趣的探讨。

二、《大学》启示的领导者修炼五阶段划分

根据《大学》全书的论述,结合我本人的领悟、分析,我认为大体上可以把《大学》中所论述的一个优秀卓越的领导者(文化、政治、经济领导者三合一)的众多修炼过程归纳划分为五个步骤,划分的原则是把原来相似及紧密相连的几个阶段合并在一起,目的是希望这样能使其核心精华更容易被人们把握和理解。通观《大学》全书,可以看出,古人认为一个优异或全能领导者可以和必须经过以下五个阶段的成长或修炼: 一,格物、致知:学习、探索、认识外部客观世界阶段; 二,正心,诚意:了解、端正、塑造内部自我主观世界阶段; 三,修身,齐家:修炼、提高、完善自我德才、胜任家庭管理阶段; 四,治国:治理组织或国家、胜任组织或国家领导阶段; 五,平天下:平衡安定组织内外关系,创造幸福人类社会阶段。下面我们就分阶段展开进一步考察分析。第三部分 领导者修炼五阶段的分别论述

一、格物、致知:学习、探索、认识外部客观世界阶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要成为领导者的前提条件,是要学习和修炼自身。根据《大学》十分精辟的说法,学习和修炼阶段又细分为三个重要阶段:格物与致知,正心与诚意,修身与齐家。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领导成长过程的重视和研究之细。

格物、致知的含义,是认识、探讨、研究天下万事万物,了解和掌握其静止、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现状及常识。对于一个政治或经济、文化组织领导者来说,不同的领域的领导者需要格的物和致的知,自然会有所不同和侧重,但有些基本的物和知,则是各种领导者均应共知的。例如对于一个现代企业的领导者,按照共知与殊知的划分,至少应该学习和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知识。

共知:

1,一般自然学科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等;

2,一般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如语言,文字,历史,哲学等等;

3,社会文化知识,如社会结构,礼仪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等;

4,管理心理学,社会动力学等等;

等等„„

殊知:

1,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等大的经济学科;

2,工商管理学,管理经济学等等专业经济学科;

3,市场营销学,管理会计学等等具体专业学科;

4,其他各种相关学科;

等等„„

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个很重要和内容很丰富的概念。任何一件东西或一个对象,包括人和事及现象,大至宇宙天文,小至微尘蚂蚁,实至山水花鸟,虚至道法天极,均可以被认为是物。因此,实际上,物所代表的,就是客观世界,是除观察者和学习者自己之外的所有一切事物。所谓格物,也就是深入了解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意思。不了解客观世界,则无异于是一个心智上的瞎子。只有格好了物,人们才能够更进一步达到致知。要致知并非可以一蹴而就,要致知必须勇于和愿意学习,要有良师指导,更要随时随地抓紧机会增长见识。因此,在中国尊师和谦虚是个重要的优秀传统。中国人谈到学习、研讨时爱用“虚怀若谷”,孔子本人更是终生学习的典范,“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致知本身在中国就是一门大学问。这在哲学上,关系到人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此问题太大,不再展开和深入。

很明显,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没有学习到相应和必要的文化知识,没有形成对客观世界正确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恐怕连自己都没有能力把自己管好,还谈什么去领导别人或一个庞大的组织。可见,中国古代谈领导的成长,就是从最初的出发点,即领导者自己应该如何培养自己开始谈起,这不仅十分正确,而且正本清源,找对了源头与根本出发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东方人特有的、很高明和深刻的整体与系统思维方法的杰出运用。这是第一步骤的修炼,我们可以把它初步定义为侧重于外部的修炼,简称第一步外部修炼。

在这一阶段,未来的领导者认识和理解了外部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个人所处的人类社会,掌握了必要的科学知识,学习和领会了客观世界的基本运动规则和理论,具备了从事领导实践的知识与理论基础,同时也培养、掌握了一些基本和必要的思维与劳动技能;即已经先有了才,才就是才干、学识、知识、才能。由一个无才的自然人,先转变成为一个有才的能干具体事务和能思考研究的社会人,即是领导者成长的第一步。

走好了这第一步,即先格好了物,致好了知,清晰准确地了解和认识了外部客观世界与事物,打好了一个领导者成长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我们才能有条件过渡到领导者修炼的第二步骤:正心,诚意,要求未来的领导者转而从内部修炼自身。

二、正心、诚意:了解、端正、塑造内部自我主观世界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有个很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特别讲究“礼”,礼是“仁”的外在化身,而仁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基石。无仁则无礼,无礼则乱,乱则天下事功败垂成。因此中国对于领导者要求,在重视才的同时,对德更加重视。作为一个领导者,无才固然胜任不了领导工作,达不到领导整个组织开创宏伟事业的效果。但光有才,也还不够。有才无德一场空,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屡试不爽。中国素来不赞扬无德之人,从历史经验教训和常识来讲,无德有才甚至比无德无才更坏事。中国传统文化基于这种认识和理论基础,历来都有主张和习惯于把德抬举到至高无上、无以复加的地步。

时至今日,世界管理学术理论界,才刚刚开始大谈职业道德或商业、公司、企业道德、经理人道德,中国人其实一直都在这么宣传和这么做。现代中国的企业家喜欢标榜自己为儒商,取的就是不仅仅是商,而且还是儒,是以儒家之道、之身来从商,是商中有儒,商内有儒,商不离儒,商不违儒,商儒一体,商儒不分。儒商的意思就是说,我这个企业家是有文化的,是讲儒家传统和儒家“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道德的。当然中国历代政治、经济领导者也有口上称道德,做的却是反道德的。但哪怕就是在他内心里,也和大众一样,知道这些东西是对的,必须表面遵从和高扬道德,中国历来讲究“出师有名”,“名正言顺”,正是这个道理在潜在地起作用。

至于道德的定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来讲,所谓道德,应该都是指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利益的正确划分及平衡,是个利己与利他关系的平衡;越是利他,道德水平和境界越高尚。道德越高尚的人越容易被人追随,越有资格和条件成为优秀的领导者,也越容易具有更强大的领导权威。世界一代有一代的道德,我们当今的领导者应当遵循的当然是当今的道德与约束。

那么,什么是正心、诚意呢?所谓正心就是指一个人做什么事,首先应该端正心态和动机与心理出发点;就是心要摆得正,要端正,就不能偏了,既不能偏向自己,也不能偏向某人。这就是正心。心正了,才能诚意。所谓诚意,就是指心正了以后,还要时时内化、把持,还要具体深入落实到意念、意图上去,还要时时提醒、检查、监督自己,还要时时在言语行动上流露表现出来,还要让别人感觉到和理解,把这个正了的心化为意传达给别人。这就是诚意。诚意即是对自己意念的全权把握。正心、诚意,明显地主要是个向内的自我修炼的步骤,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第一次内部修炼,以对应上面提出的第一次外部修炼。

我们可以看出,正心、诚意又是一个漫长、连续、时时应做而且永无止境的过程。中国人讲的修字,就是有远、长的意思,不是一时一次修了就不用再修了,而是修就一生修不停。而正心、诚意还不是真正的修,它只是修前的心理准备和意志准备。同时它也将伴随和贯穿着整个修的过程,永远在正,在诚,时时磨练,不止不歇。如果心不正,意不能诚,修有可能修偏了,修的功夫可能白费或走火入魔。

用现代管理语言来讲,正心、诚意主要包括: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

2,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

3,组织及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4,高尚的、可信赖的个人道德品质;

5,良好的人际与公关形象;

等等„„

现今所谓的企业诚信与企业经营者诚信,正是正心、诚意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企业与领导者诚信也正是正心、诚意的良好结果和外在表现形式。心也正了,意也诚了,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清楚了(格物、致知),对内部世界(自我、精神层面)的认识、端正也清楚了(正心、诚意),第一、第二步都做了,接下来我们才能谈到第三步骤:怎么修身、齐家。

三、修身、齐家:修炼、提高、完善自德才、胜任家庭管理阶段

中国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早年就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进行个人的人生境界修炼,后来拿出教育他的儿子怎么做人与成就功业,那就是著名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两句话。后代的多少中国名人志士,均把这句话铭刻在心,奉为不二真经和至理名言。我个人也认为,这两句话是对中国古老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修身的精神内核的绝佳表达。

所谓格物、致知,第一次外部修炼,就是要知道事物是怎么样的,每件事情又应该怎么做才能成功,主要是针对领导者必须先了解和掌握处理万事万物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的是技艺或技术问题,它更多的是指向外部世界,要求人有客观、科学精神,对外界事物要深刻洞察,集中考虑的是怎么正确地做事。

所谓正心、诚意,第一次内部修炼,则更进一步,指的是不仅要知道和掌握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好自己、自身的心灵,要了解和掌握自己内在的思想、观点、动机和愿望,要时刻审察自身处事处世的所处的位置,看看它有没有偏差,其考虑更多的是领导者应该深入了解自我,及融入主流社会规范,解决的是思想、观点和态度问题,它更多地是指向内部世界,要求人有客观、科学精神的同时,更要有省悟人类内部主观世界及社会人群心灵、思想、感受的敏感能力及正确判别能力,融合与共建是其最高境界,其集中考虑的是怎么做正确的事,即对于公众和自己均正确的事。这就是正心、诚意想要达到的做事效果。

而进展到所谓修身、齐家这一步,则又更进一层,它考虑的不再是单一的对内或对外修炼,而是把它们对内、对外两者充分统一和结合起来,格物致知与正心诚意完全结合、融会贯通在一起,并将其综合融化,集于未来领导者一身,融于一身还不够,还要更进一步地磋磨修炼,以求先实际应用于最基本也是最简单有时管理与领导又最困难(清官难断家务事)的组织----大家庭管理----之中,以使未来领导者在日常生活和当下环境中得到领导和管理的最佳、最近便的实践机会与经验。

可以这么说,修身是对前面两个阶段的总结、检验和升华,更是对前两个阶段的深化和完善。修身的内容是补足至今为止未来领导者个人身上和心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既包括才,也包括德,总体来说,就是一个人成人、成型、定型、成熟起来的一个过程,外在总体表现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和才华展现。

除此之外,这一阶段还包含了未来领导者对自己情感控制能力和理智与智慧能力的修炼。这是因为修身修好自己个人之外,还要齐家。齐家就是要处理好自己个人与整个家庭及相关亲戚、朋友、邻里之间的利益与私人、社会情感。

在齐家的过程中,一个人必须学会恰如其分地处理好感情因素和利益因素及道德因素,并学会如何遵从外部现存的社会规范,创造和维护好整个家庭和相关家庭并相关社区的和谐、稳定与融洽。这里面蕴藏着数之不尽的技巧、能力和才华。在这样的初步和相对较小规模的组织生活锻炼中,未来领导者学会了重要的一课,那就是平衡与沟通,变通与发展。要处理好家事,必须有高超的人事技巧和整体、全局与系统的观点,并且个人品德和才能必须得到家人的检验和认同。这对于未来的领导者来说,是个走上领导岗位之前的模拟考验。

由上分析可知,齐家并非一件小事。修身,修个好身,修好自己固然十分重要,但独善其身并非就等于能兼治天下。相对而言,独善其身比较容易,只跟自己打交道,事件过程进程可控性强,也比较容易不受外界因素变化、干扰影响,即努力遵守规范,管好自己就行;但齐家则不同,齐家是要跟许多人,尤其是与自己有深厚感情的家人、亲戚、朋友打交道,人多面广,处理事情不能光看自己一面,而是要兼顾左右,目测前后,耳听八方,外界各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不但不能排除在外,而且是应该重点时时考虑的因素和对象之一,处理的问题种类和复杂程度空前增大,其中还混杂着恩怨情仇,历史地理影响,文化传统背景等等,实在是如同一个小社会一样。因此,齐家的磨练就是领导者在成为领导者前的练兵和预习,是考验一个人能否胜任领导者职位的现成与最佳考场。

齐家活动包含了所有的领导、管理行为和活动,组织、计划、执行、控制、影响„„,无一不常见于齐家。而修身,又强有力地支持了齐家,为齐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心理动力、品德支撑、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

至此,已经可以看出,很明显,修身是齐家的基础和能力来源,齐家则是对修身的实践、运用、丰富和深化。它们是一对才德与应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因素与变量。修身与齐家,前对自己,后对别人、组织(家庭、社区、国家),一对内部,一对外部,内外兼修兼顾,而且朝夕磨练,日月不息,即所谓古人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

我们说格物、致知是第一次外部修炼,正心、诚意是第一次内部修炼,那么,修身、齐家则是内外兼修、家庭实践修炼阶段。一修身,一齐家,既学习,又实践,在学习中实践,又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对以往所学所知所练进行全面综合与升华,既要有才,又必有德,人格技艺成熟,一个基本合格的领导者就要出现。于是,我们领导者的修炼马上就要过渡到第四步骤和第五步骤:治国,平天下。

四、治国:治理组织或国家、胜任组织或国家领导阶段

一个未来领导者在格了物,致了知,正了心,诚了意,并且还修身有成,齐家有余,在身心情智方面均得到巨大整合、提高以后,他就有能力开始走向领导者修炼的第四步:治国。

什么是治国呢?治国是不是就是指做皇帝、总统等等最高国家元首呢?显然不是。在中国古代,所谓治国,其实是指在一个国家里所有的正式政府领导与管理工作,但其中也肯定包括了最高权力者---君主、国王、皇帝---对整个国家实现有效和高明的管理与领导这一内容。治国的治的意思,是治学、治病的治,其含义可分析为:治理、调理、从事、研究、提升、使之正常或康复等等意思。既然治是这个意思,那么治国也就不一定非得是皇帝或最高统治者一人之事,众多各级政府官员,也都是在各自不同的范围、地域及领域里治理国家,执行管理者和领导者的职能。

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里面,治国的内在含义其实是指理顺国家内外部利益关系,目的不是为了统治人民,而是为了造福天下苍生。这层隐藏意思十分重要,就是说,儒家文化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并不是个人的目标,而是共同的群体的社会的全体人民的目标。个人的才能和品德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领导者的价值不在于他成为了什么级别与层次的领导者,拥有多高的社会地位或多大的权力与权势,而在于他能利用他的德才,解救国人,教育国人,改造国人和提升国人精神与生活素质。

认识到这一点十分必要,这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领导者或超级领导者,均必须深入和努力实践寓建功立业于道德文化之中、依赖道德文化以成就功业这样一种基本模式,领导者素质的核心坚定和永远不能离开儒家的核心理念----“仁”,即“仁者爱人”----这一卓越理念。因此,在中国,凡遵循此理念的领导均受交口称颂:文可以成圣,如孔子、孟子;武可以成神,如诸葛亮,岳飞;帝王优异者亦可名垂青史,如三皇五帝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最崇拜的领导者都具有另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个感情丰富甚至多才多艺、才华横溢的人,即他们既德才兼备,又历尽艰辛,并终生恪守自己个人的信仰和道德标准,其形象既至高无上,又和光同尘,是人们可以与之相交往的可亲可敬的活生生的英雄和领袖。哪怕这一领导者是皇帝,如唐太宗,在下属和人们眼里,也并不神话,只是一个优秀的平常人。

这再进一步引出了以下一个论点:即中国传统文化所极力褒奖和推崇的领导者,包括思想、文化领导者大圣人孔子,也都极力主张领导者必须始终不渝和竭尽全力为现实社会人生服务,为社会创造福利,即所谓的心忧天下苍生是也。中国人只有在实在不得已,周围环境实在是恶劣之极的情况下,才提倡人不应同流合污而独善其身。那就是说,中国提倡的领导者都绝对不是象征性的,而是实实在在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严格遵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这样一个原则的人。

至于说怎么治国,中国文化中此类论著实在是太多,最著名就有《大学》、《管子》、《韩非子》、《孟子》等等。到了中国近代清朝,汉人全才型人物曾国藩的论著和实践,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最著名的一对政治家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有曾高度赞扬曾藩其人。另,从我个人角度看,五卷本《毛泽东选集》也正是又一个领导学说的取之不尽的学术宝库。

治国阶段因其已经全面进行实践,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实战修炼阶段,是一个领导者真正于一个组织中实施领导的辉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的修炼并未全部完成,还有极其重要的一步修炼要做,那就是平天下,一个卓越领导者应该在第五阶段做的事。

五、平天下:平衡安定组织内外关系,致力于创造幸福人类社会阶段

国家也治了,领导者修炼是否就已经可以满足,可以结束了呢?还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领导者的理解不是个简单的领导者的概念,而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圣人的贤哲概念。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领导者不仅仅应该做好具体的现实的一时一地一国一组织的治理工作,而且更应该提升一步,要治国,更要平天下。平天下,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指要造福全人类社会,即全天下人民,要创造和治理出共同幸福的大人类社会。此等见识与胸怀,何其高也!每次读书读到这句话,读至“平天下”时,笔者就不由得肃然起敬,胸中感觉到一股大气和热气在升腾,眼中展现开无比壮阔的历史与现实风景,啊,“平,平天下”,太“平”了,“太平”了,好一个太平盛世!

那么什么叫平天下呢?平,就是平衡,平和,平安,平定,太平。

平天下,就是要使苍穹之下万国人民都平和、平安、太平、平衡,就是要使天下所有人类社会和人类成员都幸福、安定,乐业安居!平就是一种理想,一种胸怀,一种责任,一种激情,一种使命,一种气概,一种至高至大的圣贤化境!

再发挥点说,平天下,就是一种灵魂的净化和提升,就是一种大自我实现,一种大彻大悟,和一种大解脱,平,就是一种境界,一种水平,一种无尘滞、无障碍的飞,中国宋朝名人名将名臣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胸怀、境界,是让人何等钦佩!

说到底,平天下,就是体现出各种组织领导者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必要的自我牺牲精神正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在核心,这也是中华民族能繁衍生息、绵延不绝、至今充满精神活力,让其他民族既钦佩赞叹又百思不解的根本秘密!

领导者只有心如止水,如大海般波澜壮阔而又恢宏平静,心有所欲天下太平,才算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要求的理想境界,即成佛成圣,大化天下,臻于臻境,人生从事的领导工作不同,而能功德圆满,殊途同归。祝愿所有当今的领导者和有志于成为将来的领导者的人们,能够修炼成形,最终领受这一心灵的欢乐与和平。

这一阶段,我们对比以上说的四个阶段,相应地可以把它叫大化成仙阶段。在这一阶段,领导者彻底超越了自我,已经成就为圣人。

第三篇:浅谈修身、齐家、治国及其之间的关系

浅谈修身、齐家、治国及其之间的关系

摘要:《大学》通篇旨在阐释一种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内圣外王之道。“至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把“修身”视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修身”则是连接两者的桥梁和根本,它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矛盾而统一的关系。“修身”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就是“独善其身”;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则是“兼济天下”。这两条道德修养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 修身 齐家 治国 内圣外王 道德修养 矛盾统一

修身——内圣之道

《大学》提出的“修身”途径主要是指“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步骤: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大学》认为,修身的起点是格物致知,《大学》对格物致知没有作过多的解释,但通过一些学者的注疏,可以看出,所谓 “格物”就是指“对自然外界进行研究”,“格物”、“致知”是联系紧密、层层递进的两个步骤,“格物”的逻辑结果是获得了对万事万物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而这正是“致知”的内在含义,而“致知”的来源首先是主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认知,所以《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致。”

在修身的第一步完成之后,《大学》又提出了“诚意”、“正心”的行为步骤。关于“正心”、“诚意”,《大学》做了详细的解释:“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惶,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在《大学》看来,所谓“正心”就是摈弃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心”能正常发挥其辨知事物的功能,即是要做到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儒家所强调的“正心”主要是指遵守伦理道德所规定的各项行为规范。对于“诚意”,《大学》说“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先有对社会伦理的深刻认识,才能在主体内心树立真正“修己”的诚意。“……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诚意”就是不自欺欺人,就是独善其身,就是表里如一,在精神上感到极大的满足。

《大学》又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至此文章提到了“慎独”,然而何谓“慎独”?《大学》解释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所要表明的是在闲居独处、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谨慎地反省自我,因为诚与不诚、欺与不欺,虽发于内心,但必然会表现出来。这实际上是提倡一种道德自律,把修己作为主观意识较强的一种修养行为,不完全依赖于外界条件的约束,也不借修为的幌子而专做给别人看以钓名沽誉。后世大儒对“慎独”都是非常看重的,明代王阳明、清代曾国藩等都对此有过精辟的见解。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关系中,“慎独”仍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德要求和人生修养原则。

齐家、治国——外王之道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道德修养中的外王阶段。从齐家、治国到平天下是外用发挥的不断扩大过程。《大学》认为能处理好各种人伦关系,能够用“礼”规范和约束自己及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就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三者中,齐家是基础。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造就了中国古代独特的政治观和社会观。儒家从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家庭出发,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构想,家庭是各种人际关系的缩影,父子关系可推广为上、下级关系;兄弟关系可推广为朋友或平辈关系;夫妻关系可推广为异性关系。能处理好家庭各成员间的关系,就能处理好家庭之外的各种人际关系。正如《大学》所云:“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大学》十分强调以身作则、带头示范、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又云:“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孔子亦十分重视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治理国政时以身作则、表率的作用。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总之,儒家十分强调人际关系的作用,儒家文化亦是一种人际关系取向的文化。因此,重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并养成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品质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实现外王之道的必要条件。

修身、齐家、治国的矛盾与统一

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家、国具有同质同构的特点,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因此,家、国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家之不齐,国必将不治。因此在儒家看来,德备于家,则家事洽和;德大行于国,则国事昌平;若诸国太平,就真正地实现了天下大同,个体也最终完成了对自己的道德教育。

为什么个体的道德教育最终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呢? 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儒家极为重视政治统治中道德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大体一致,即是孝的原则。孝是最根本的 美德,同时也是宗法制君王维持等级统治的有力工具。有德之人在家以孝事父母,则家事和平。而所谓移孝作忠,以孝事君,则国治而天下平,从而个体的道德教育也最终完成。

然而纵观历史,一代古昔圣王舜帝,个人修养堪称上佳,也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却“父顽、母嚣、弟象傲”;三国时蜀相诸葛先生,有安邦定国之才,经天纬地之能,然六出祁山而不能,只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再看今日台湾之马英九,公认的谦谦君子,却经常受到不善治理不得民心的诟骂;这些修身而不能齐家,齐家而不能治国,治国而不能平天下的事例又该如何解释呢?

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历代士大夫所追求的人生目标。然而世事却总非如此顺遂,这三者在现实中也并没有必然的递进关系。只能说修身是一切的基础,为齐家治国创造了条件。而事实上更多知识分子们仅仅止步于独善其身的步骤,只能够达到家齐的境界。所以《大学》强调修身、齐家对治国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引发人们对“修身”、“齐家”的重视,以便更好地做到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的结合和统一,从而达到国家和政权的巩固和统一。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三纲八目的追求对调适人们的心态、重塑道德人格、稳定社会关系、保持思想上的连贯性具有重要的价值潜力,也确实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小结

综上所述,《大学》引导人们注重修为,修身、齐家、治国乃至后来的平天下,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以“格物”为起点,以“平天下”作为其奋斗目标,以个人取向为基础和出发点,以社会取向为最终目标,从个人取向逐渐扩展至社会取向。虽在实际中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整体是和谐与统一的,它对于整个传统封建宗法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杰

《大学之道:构建以“三纲八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 《中国文化研究》2001秋之卷第33期

2、郑剑虹 黄希廷

《论儒家道德教育过程的逻辑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2月第15卷3期

3、张雨海

《对旧蒙学材料中精华与糟粕的梳理及有关思考》 《长春大学学报》 1999年第9卷6期

4、张根强

《儒家道德教育过程的逻辑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10月第33卷专辑

第四篇:正心修身 以上率下

正心修身 以上率下(声音)

《 人民日报 》(2015年02月12日

05 版)

没有敢于担当的双肩,是扛不住风雨的。“一把手”要敢抓敢管,做到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难题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险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差错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构建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格局,根基是靠各级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铭于心、践于行、厉于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不断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提升人生之“境”,以上率下,带动全国税务系统80万干部职工,形成心齐风正劲足的干事创业氛围。

领导要给干部做出表率。“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的影响力,不是仅仅因为手中有权力,而是源于党性修养、人格魅力。要求干部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一些;要求干部不做的自己首先要坚决不做,而且对自己要求更严一些;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对干部讲的是“跟我上”而不是“给我上”;人前人后、“八小时”内外都能够慎独,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善养浩然之气”,保持一种健康情趣、一种廉洁操守、一种高尚情操。孔子讲“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但是对各级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而言,70岁不行,太晚太晚了,要从当下做起,从加强党性修养做起,给广大税务干部做出榜样。

上级要给下级做出表率。俗话说,上行下效。我们这么大的系统,从总局到省、市、县、乡共有五级,必须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这样才能成 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整体。首先,上级的一举一动下级都看在眼里,作为上级机关特别是上级机关的领导班子,要有一个风清气正的形象。其次,一旦下级有困难、有压力,上级一方面要想方设法为下级排忧解难,另一方面要善做思想政治工作。再次,上级机关和干部,要展现团结向上、奋力开拓、廉洁高效的精神风貌。上级做出表率,下级就会跟着做、创造性地去做,上下同心,我们这支队伍的磅礴力量就会奔涌而出,无往而不胜。

正职要给副职做出表率。“一把手”在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位置,要善于以人格魅力带班子,以正派赢得人心,以廉洁树立形象,以情操获得敬重,时时处处发挥表率作用。没有敢于担当的双肩,是扛不住风雨的。“一把手”要敢抓敢管,做到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难题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险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差错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公生明,廉生威”,“一把手”要存正念、干正事、走正道,坚持公道正派,不搞歪门邪道。“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一把手”这么做了,就会得到副职的敬佩、信赖和支持,副职就会主动协助“一把手”开展工作,主动为班子分忧、担责,整个班子就会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更加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各级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加强党性修养,是一个正心修身的过程,是思想与行动高度统一、正己与正人融会贯通的过程,根本上是要让宁静致远的淡泊之气、清正廉洁的无私底气、大道直行的浩然正气、干事创业的昂扬锐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浸在骨子里、融在血液中,最终成为全体税务干部、整个税务行业的生命基因和行为方式。

——国家税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军日前在全国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说

本报记者 李丽辉 吴秋余整理

第五篇:清廉修身 廉洁齐家

清廉修身 廉洁齐家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我,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时刻不忘自己的教师身份,做到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本学期,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廉洁文化进校园的有关活动,使我更深刻感受到了在当今社会进行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对自身的思想作风、廉洁自律、遵章守纪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廉洁文化有了很深的认识:

第一、献身教育,为人师表

教师工作的性质是教书育人,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把教育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放在首位,乐于奉献,为世人做出表率,教师将满腔的爱尽情赋予了学生。论财产教师两袖清风,一无所有,但教师却富有,我们拥有无数学生对我们爱的回报。

第二、通过学习廉洁文化进校园的有关精神,我加深了对廉洁的认识:廉洁,即公正不贪,清白无污。

廉洁是教师立教之本,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要带头宣传廉洁文化,把廉洁带进课堂,让学生从小树立廉洁意识,并且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时刻提醒自己要实实在在求学问、认认真真当老师、清清白白干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和工作中。唯其如此,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第三、自我约束、廉洁从教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是否有学生在场,是否与学生交谈,都要时刻不忘自己的教师身份,言谈举止要文明得体,切实做到严以律已,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动学生、带动学生,共创良好学习氛围。不仅如此,作为教师还要时时刻刻注重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体现出真善美的形象,用一个高尚美好的人民教师形象去影响学生,熏陶学生,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进而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师廉洁从教,除了法规约束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引导外,主要靠教师用廉洁的标准来进行自我约束,自觉保持清廉纯洁的作风,这是廉洁从教的最深厚的思想基础。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品行和聪明智慧,教书育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将自己的美好形象永远留在学生的心坎里;使学生从小就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逐步懂得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

第四、学习廉洁文化进校园的有关精神,进一步提高了我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了拒腐防变能力,使我们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前社会确实还存在着腐败、分配不公、教师待遇偏低等问题,但教师作为社会上一个思想水平较高的群体,应以正确的心态来认识和对待这些社会问题,以坚定的立场来维护教师自身廉洁从教的形象,不能因为心理上的不平衡就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必须坚守高尚情操,传承和发扬奉献精神。

第五、公正执教,关爱孩子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公正执教,这是廉洁从教的基础。教师决不能因学生性别、智能、家庭状况、学生家长等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情感模式。教师从教的公正性,充分反映了教师人格的崇高性。尤其体现在对待后进生转化问题,我们一要有爱心,二要有信心,三要有耐心。只要我们用爱心、宽容、理解、人文关怀去善待孩子的每一点错误,适时表扬、鼓励,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会取得成功的。对转化后进生,我们一要有爱心,二要有信心,三要有耐心。仔细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到学生身上哪怕是很小的一个闪光点,如热爱劳动、心灵手巧、乐于助人等,多加表扬,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积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其实,只要我们用平等、宽容、理解、关怀去善待学生的每一点错误,适时批评教育或表扬鼓励,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会取得成功的。教师从教的公正性,充分反映了教师人格的崇高性。公正执教、一视同仁、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更是教师廉洁从教的重要尺度。

第六、通过学习廉洁文化进校园的有关精神,我决定在工作中,要筑牢反腐防线,吸取他人的教训,防患于未然,坚持防微杜渐,时刻为自己敲醒警钟,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安贫乐教,爱岗敬业。在与时俱进的今天,通过讲座、学习有关资料、报纸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警示教育,使自身的廉洁自律意识提高。

通过廉洁文化进校园的学习,身为学校教育者的我们,可以更好地把廉洁精神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从小就能树立廉洁修身的意识,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了“廉洁从教”的真正意义。所以,我们要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在工作中做到廉洁从教,保持廉洁自律,坚持高尚情操,抵制不良风气,保持教育公正。

下载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