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适应形势发展加大殡葬改革步伐
殡葬业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行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关心下,我区殡葬事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殡葬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殡葬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逐步从计划经济下实行政府统一管理的模式:设施由政府修建、人员由政府选编、经费由政府划拨,殡仪服务也大部分由政府组织提供。向适应社会需求,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转变,受政策保护,垄断经营的局面正在被打破,殡葬行业如何适应形势发展,加大改革步伐应对新的挑战,成为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殡葬业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行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关心下,我区殡葬事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殡葬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殡葬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逐步从计划经济下实行政府统一管理的模式:设施由政府修建、人员由政府选编、经费由政府划拨,殡仪服务也大部分由政府组织提供。向适应社会需求,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转变,受政策保护,垄断经营的局面正在被打破,殡葬行业如何适应形势发展,加大改革步伐应对新的挑战,成为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
一、我区殡葬行业的现状
殡葬行业是由两上即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内容构成,“殡”是指殡殓,它包括对遗体的运送、防腐、整容、化妆、换衣等一系列处置过程。基于此,我们首先对我区“火葬潮更名为“殡仪馆”,以还其与之服务对象相符的名称。“葬”就是遗体的最终处置形式,即安葬。它可分为土葬、水葬、~、火葬等多种形式,我区是全面推行火葬区。全区现有常住人口51.6万人,除去少数民族及山区非火葬人口。按6‰人口死亡率计应火化业务年总量是50×6‰均3000具左右。而现在火化情况是2003年约1100具,2004年是1441具,只占年业务量不到50%。全馆现有工作人员30人(含3名临时工),业务用车3辆,火化炉2座,日均火化量4具左右,人与设备的效能基本只能发挥50%,现已基本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企业型经营管理,保工资成为企业最艰巨的任务。我区现有经营性公墓2个,即汉中公墓和宏钹陵园。汉中公墓是民政局直属自收自支服务性事业单位,现有职工13人,(含3名临时工)年安葬量在150座左右,不进行大的基本建设投资情况下,基本能保工资发放,宏钹陵园是由个人全部投资经营的陵园,全员实行聘任制,民政局对其进行业务监督和政策指导。
二、我区殡葬事业单位的现有优势与不足
汉中殡仪馆建设于70年代初,全面分析其优势表现在,硬件上经过多年建设,现已初具规模,全馆占地近30亩,绿化面积达70%,建设面积近2000m2,现有车辆6台,运用一定先进的科学技术于殡仪服务,固定资产达千万,软件上,有丰富经验,通晓民情、民俗,掌握政策的管理者;有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不怕脏不怕累,能吃苦的专业技术员。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殡葬业受社会歧视,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积极进取之心不足,对事物的认识落后,不能理解和满足顾客日益发展的多种精神消费需求,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缺乏进取心。
汉中公墓建于1974年,是汉中市殡仪馆的配套设施,开始是公益性公墓,从1994年后,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按照省民政厅的指示,而转成经营性公墓。从白手起家开始,近年不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水、电、路全面改善,墓区全面绿化,现有车辆一台,累计安放墓位近3000余座,固定资产达600万元,具有位置优势离城区不到6公里。
由于从开始建设时,仅仅从距殡仪馆近,属公益性考虑,没有结合中国传统的殡葬文化,一是面积小(只有40亩面积),二是地理环境差与传统的陵园“前有川、后有山”思想相悖,属先天不足。
三、几点意见与建议
从我区殡葬行业优势上考虑,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殡葬行业逐步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我们不仅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更要立即行动起来,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个人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充满人性化的殡仪服务体系
殡葬服务的处理对象是永远停止思维的人,但死者的人格尊严并不因死亡而自动消灭,它依然要受到法律的保护。而在全部服务过程中却是同逝者的亲友、同事等活生生的群体打交道,死亡现象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感情。如何满足他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是我们应当思考并应努力去做的事情。殡葬服务消费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消费,丧主对服务的满意程度,丧葬用品的喜欢程度和爱好程度是对殡葬服务业的要求标准。满足其一切合理需求,是殡葬服务业的努力方向。
(二)建立一支过硬的殡葬事业队伍。
人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有了一流的人才,才能成就一定的事业。殡葬事业同样如此,没有现代化的人才,就没有殡葬事业的明天。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形式和内容深入细致对行业人员进行转变观念教育,要彻底摒弃以前那种“增加利润靠提价,更新改造靠政府”的惰性思维,树立起“丧户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以优质服务赢得良好的信誉,赢得更多的市场空间,并且加大对职工业务技能培训教育的投入,鼓励职工一专多能,一岗多证,推动职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科学结构,建立一支政治思想强、工作作风正、文化素质高,业务技能精的殡葬职工队伍,通过提高殡葬行业的工作服务质量,提高殡葬事业单位的竞争力,以使其能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与时俱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巩固阵地,加快发展。
(三)转变殡葬行业的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运行机制
现行的殡葬管理模式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支配体制,这种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推行以火化为重点的殡葬改革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与市场经济的矛
第二篇:适应形势发展加大殡葬改革步伐
殡葬业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行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关心下,我区殡葬事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殡葬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殡葬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逐步从计划经济下实行政府统一管理的模式:设施由政府修建、人员由政府选编、经费由政府划拨,殡仪服务也大部分由政府组织提供。向适应社会需求,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转变,受政策保护,垄断经营的局面正在被打破,殡葬行业如何适应形势发展,加大改革步伐应对新的挑战,成为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殡葬业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行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关心下,我区殡葬事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殡葬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殡葬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逐步从计划经济下实行政府统一管理的模式:设施由政府修建、人员由政府选编、经费由政府划拨,殡仪服务也大部分由政府组织提供。向适应社会需求,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转变,受政策保护,垄断经营的局面正在被打破,殡葬行业如何适应形势发展,加大改革步伐应对新的挑战,成为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
一、我区殡葬行业的现状
二、我区殡葬事业单位的现有优势与不足
汉中殡仪馆建设于70年代初,全面分析其优势表现在,硬件上经过多年建设,现已初具规模,全馆占地近30亩,绿化面积达70%,建设面积近2000m2,现有车辆6台,运用一定先进的科学技术于殡仪服务,固定资产达千万,软件上,有丰富经验,通晓民情、民俗,掌握政策的管理者;有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不怕脏不怕累,能吃苦的专业技术员。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殡葬业受社会歧视,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积极进取之心不足,对事物的认识落后,不能理解和满足顾客日益发展的多种精神消费需求,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缺乏进取心。
汉中公墓建于1974年,是汉中市殡仪馆的配套设施,开始是公益性公墓,从1994年后,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按照省民政厅的指示,而转成经营性公墓。从白手起家开始,近年不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水、电、路全面改善,墓区全面绿化,现有车辆一台,累计安放墓位近3000余座,固定资产达600万元,具有位置优势离城区不到6公里。
由于从开始建设时,仅仅从距殡仪馆近,属公益性考虑,没有结合中国传统的殡葬文化,一是面积小(只有40亩面积),二是地理环境差与传统的陵园“前有川、后有山”思想相悖,属先天不足。
三、几点意见与建议
从我区殡葬行业优势上考虑,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殡葬行业逐步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我们不仅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更要立即行动起来,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个人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充满人性化的殡仪服务体系
殡葬服务的处理对象是永远停止思维的人,但死者的人格尊严并不因死亡而自动消灭,它依然要受到法律的保护。而在全部服务过程中却是同逝者的亲友、同事等活生生的群体打交道,死亡现象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感情。如何满足他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是我们应当思考并应努力去做的事情。殡葬服务消费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消费,丧主对服务的满意程度,丧葬用品的喜欢程度和爱好程度是对殡葬服务业的要求标准。满足其一切合理需求,是殡葬服务业的努力方向。
(二)建立一支过硬的殡葬事业队伍。
人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有了一流的人才,才能成就一定的事业。殡葬事业同样如此,没有现代化的人才,就没有殡葬事业的明天。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形式和内容深入细致对行业人员进行转变观念教育,要彻底摒弃以前那种“增加利润靠提价,更新改造靠政府”的惰性思维,树立起“丧户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以优质服务赢得良好的信誉,赢得更多的市场空间,并且加大对职工业务技能培训教育的投入,鼓励职工一专多能,一岗多证,推动职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科学结构,建立一支政治思想强、工作作风正、文化素质高,业务技能精的殡葬职工队伍,通过提高殡葬行业的工作服务质量,提高殡葬事业单位的竞争力,以使其能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与时俱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巩固阵地,加快发展。
(三)转变殡葬行业的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运行机制
现行的殡葬管理模式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支配体制,这种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推行以火化为重点的殡葬改革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既不利于殡葬事业单位自身的经营管理,又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转变殡葬行业的管理模式,建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已成为促进殡葬行业加强自身经营管理,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管理形式上,引入竞争机制,强化殡葬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意识,促使其积极适应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则,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殡葬单位的内部管理上,要以“热情、周到、准时、文明、礼貌、廉洁、高效”为准则,为殡葬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殡葬服务,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切实做到人人有准则,处处有规范,从上到下实行指标管理,做到责、权、利相结合,使管理逐步达到规范化的要求。在工资待遇上,逐步改革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大锅饭”、干不干都一样等弊病。实行竞争上岗、考评上岗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相结合的工资结构及多劳多得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
2、在更新改造资金来源上,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力度的加大,包括殡葬行业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逐步推向市场,殡葬行业社会化成为总的发展趋势,政府已不可能象以往那样从财政拿出资金进行基础建设和设备改造更新,而我区殡葬设施(殡仪馆、公墓)现状,远远不能满足丧属的服务要求,必须要有大的投入,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要增强自身能力和发展能力,要改变过去单一靠向上争取资金的做法,在发展资金来源上,即要争取上级支持,也可尝试采取银行贷款、单位职工集资的方法筹措资金,借助社会各方的力量加快其自身发展。
3、在殡葬服务价格上,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殡葬行业由过去的政府确定价改成政府按一定幅度定指导价,放开价格管制,特别是放开大部分服务项目的价格,有利于刺激竞争,为社会提供规范优质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殡葬服务的合理需求,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各方面的利益。
(四)形成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殡葬服务的经营理念
殡葬事业单位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消费者的信任度,最终决定着殡葬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因此,实行殡葬服务的优质化,努力提高殡葬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实行规范服务,形成情感氛围。严格按照各自岗位操作标准做好一系列服务工作,通过熟练、细致的操作展示殡葬事业单位的精神面貌;以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硬件设施博取消费者的好感,并创造一个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同时,还要以殡葬事业单位为依托,搞好综合服务开发工作,实行一条龙服务,为殡葬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赢得人们的信赖。二是实行安葬形式的多样性。要改变现行的单一安葬模式,同时开辟公墓、陵园、骨灰塔、草坪、艺术、植树安葬等多种安葬场所,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和需要,为他们提供满意的服务。三是实行安葬场所的园林型。安葬场所的修建,应与周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努力建成集安葬、游览、生态保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园林式场所,既为死者提供一个环境优雅的安息之地,又为生者悼念先辈、寄托哀思提供一个清静之所。
***
二00四年十月三十日
适应形势发展加大殡葬改革步伐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三篇:适应形势发展加大殡葬改革步伐
殡葬业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行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关心下,我区殡葬事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殡葬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殡葬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逐步从计划经济下实行政府统一管理的模式:设施由政府修建、人员由政府选编、经费由政府划拨,殡仪服务也大部分由政府组织提供。向适应社会需求,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转变,受政策保护,垄断经营的局面正在被打破,殡葬行业如何适应形势发展,加大改革步伐应对新的挑战,成为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殡葬业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行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关心下,我区殡葬事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殡葬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殡葬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逐步从计划经济下实行政府统一管理的模式:设施由政府修建、人员由政府选编、经费由政府划拨,殡仪服务也大部分由政府组织提供。向适应社会需求,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转变,受政策保护,垄断经营的局面正在被打破,殡葬行业如何适应形势发展,加大改革步伐应对新的挑战,成为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
一、我区殡葬行业的现状
殡葬行业是由两上即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内容构成,“殡”是指殡殓,它包括对遗体的运送、防腐、整容、化妆、换衣等一系列处置过程。基于此,我们首先对我区“火葬场”更名为“殡仪馆”,以还其与之服务对象相符的名称。“葬”就是遗体的最终处置形式,即安葬。它可分为土葬、水葬、天葬、火葬等多种形式,我区是全面推行火葬区。全区现有常住人口51.6万人,除去少数民族及山区非火葬人口。按6‰人口死亡率计应火化业务年总量是50×6‰均3000具左右。而现在火化情况是2003年约1100具,2004年是1441具,只占年业务量不到50%。全馆现有工作人员30人(含3名临时工),业务用车3辆,火化炉2座,日均火化量4具左右,人与设备的效能基本只能发挥50%,现已基本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企业型经营管理,保工资成为企业最艰巨的任务。我区现有经营性公墓2个,即汉中公墓和宏钹陵园。汉中公墓是民政局直属自收自支服务性事业单位,现有职工13人,(含3名临时工)年安葬量在150座左右,不进行大的基本建设投资情况下,基本能保工资发放,宏钹陵园是由个人全部投资经营的陵园,全员实行聘任制,民政局对其进行业务监督和政策指导。
二、我区殡葬事业单位的现有优势与不足
汉中殡仪馆建设于70年代初,全面分析其优势表现在,硬件上经过多年建设,现已初具规模,全馆占地近30亩,绿化面积达70%,建设面积近2000m2,现有车辆6台,运用一定先进的科学技术于殡仪服务,固定资产达千万,软件上,有丰富经验,通晓民情、民俗,掌握政策的管理者;有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不怕脏不怕累,能吃苦的专业技术员。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殡葬业受社会歧视,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积极进取之心不足,对事物的认识落后,不能理解和满足顾客日益发展的多种精神消费需求,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缺乏进取心。
汉中公墓建于1974年,是汉中市殡仪馆的配套设施,开始是公益性公墓,从1994年后,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按照省民政厅的指示,而转成经营性公墓。从白手起家开始,近年不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水、电、路全面改善,墓区全面绿化,现有车辆一台,累计安放墓位近3000余座,固定资产达600万元,具有位置优势离城区不到6公里。
由于从开始建设时,仅仅从距殡仪馆近,属公益性考虑,没有结合中国传统的殡葬文化,一是面积小(只有40亩面积),二是地理环境差与传统的陵园“前有川、后有山”思想相悖,属先天不足。
三、几点意见与建议
从我区殡葬行业优势上考虑,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殡葬行业逐步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我们不仅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更要立即行动起来,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个人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充满人性化的殡仪服务体系
殡葬服务的处理对象是永远停止思维的人,但死者的人格尊严并不因死亡而自动消灭,它依然要受到法律的保护。而在全部服务过程中却是同逝者的亲友、同事等活生生的群体打交道,死亡现象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感情。如何满足他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是我们应当思考并应努力去做的事情。殡葬服务消费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消费,丧主对服务的满意程度,丧葬用品的喜欢程度和爱好程度是对殡葬服务业的要求标准。满足其一切合理需求,是殡葬服务业的努力方向。
(二)建立一支过硬的殡葬事业队伍。
人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有了一流的人才,才能成就一定的事业。殡葬事业同样如此,没有现代化的人才,就没有殡葬事业的明天。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形式和内容深入细致对行业人员进行转变观念教育,要彻底摒弃以前那种“增加利润靠提价,更新改造靠政府”的惰性思维,树立起“丧户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以优质服务赢得良好的信誉,赢得更多的市场空间,并且加大对职工业务技能培训教育的投入,鼓励职工一专多能,一岗多证,推动职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科学结构,建立一支政治思想强、工作作风正、文化素质高,业务技能精的殡葬职工队伍,通过提高殡葬行业的工作服务质量,提高殡葬事业单位的竞争力,以使其能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与时俱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巩固阵地,加快发展。
(三)转变殡葬行业的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运行机制
现行的殡葬管理模式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支配体制,这种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推行以火化为重点的殡葬改革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既不利于殡葬事业单位自身的经营管理,又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转变殡葬行业的管理模式,建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已成为促进殡葬行业加强自身经营管理,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管理形式上,引入竞争机制,强化殡葬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意识,促使其积极适应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则,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殡葬单位的内部管理上,要以“热情、周到、准时、文明、礼貌、廉洁、高效”为准则,为殡葬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殡葬服务,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切实做到人人有准则,处处有规范,从上到下实行指标管理,做到责、权、利相结合,使管理逐步达到规范化的要求。在工资待遇上,逐步改革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大锅饭”、干不干都一样等弊病。实行竞争上岗、考评上岗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相结合的工资结构及多劳多得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
2、在更新改造资金来源上,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力度的加大,包括殡葬行业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逐步推向市场,殡葬行业社会化成为总的发展趋势,政府已不可能象以往那样从财政拿出资金进行基础建设和设备改造更新,而我区殡葬设施(殡仪馆、公墓)现状,远远不能满足丧属的服务要求,必须要有大的投入,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要增强自身能力和发展能力,要改变过去单一靠向上争取资金的做法,在发展资金来源上,即要争取上级支持,也可尝试采取银行贷款、单位职工集资的方法筹措资金,借助社会各方的力量加快其自身发展。
3、在殡葬服务价格上,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殡葬行业由过去的政府确定价改成政府按一定幅度定指导价,放开价格管制,特别是放开大部分服务项目的价格,有利于刺激竞争,为社会提供规范优质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殡葬服务的合理需求,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各方面的利益。
(四)形成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殡葬服务的经营理念
殡葬事业单位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消费者的信任度,最终决定着殡葬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因此,实行殡葬服务的优质化,努力提高殡葬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实行规范服务,形成情感氛围。严格按照各自岗位操作标准做好一系列服务工作,通过熟练、细致的操作展示殡葬事业单位的精神面貌;以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硬件设施博取消费者的好感,并创造一个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同时,还要以殡葬事业单位为依托,搞好综合服务开发工作,实行一条龙服务,为殡葬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赢得人们的信赖。二是实行安葬形式的多样性。要改变现行的单一安葬模式,同时开辟公墓、陵园、骨灰塔、草坪、艺术、植树安葬等多种安葬场所,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和需要,为他们提供满意的服务。三是实行安葬场所的园林型。安葬场所的修建,应与周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努力建成集安葬、游览、生态保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园林式场所,既为死者提供一个环境优雅的安息之地,又为生者悼念先辈、寄托哀思提供一个清静之所。
***
二00四年十月三十日
第四篇: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要求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拓展**关工委工作空间的思考
**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2015年6月
**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实现了低基数上的较高增长和总量持续增加,实力增强,但发展差距仍然不小;贫困群众收入大幅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项目高速增长,奠定了较强的产业发展基础,但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仍然较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新型工业体系初步构建,但好项目、大项目偏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成效显著,基础发展条件和社会保障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但总体条件仍然薄弱;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恶化趋势有效遏制,但建设保护任重道远,这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集中全县民智、民力,打一场攻坚战。中国共产党**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2014年年会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县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深化改革、依法治县、加强党的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市委、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锐意进取,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与全市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而努力奋斗!进入新常态,我们既面临诸多矛盾挑战,也有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必须趋利避害,乘势而上、主动作为。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为**关工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也为拓展**关工工作空间提供了新的机遇。
2心理知识讲座等途径,帮助中小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6、奖优济困,助力教育发展。筹措资金272万多元,设立**县教育发展基金,发放奖优助学资金51.15万元,惠及师生262人。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和“圆梦大学”助学行动,解决了100多名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
二、**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场地配备不足。受经费限制,基层关工组织办公场所、活动场地受限,关工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建设缺乏应有的硬件支撑。
(二)队伍建设不足。关工委工作人员多为兼职,时间、精力靠的不紧、投入不够,力量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空间拓展不足。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已经呈现,为关心下一代工作拓展工作空间提供了机遇,也为拓展关工工作空间提供了可能,但是关工工作还未能及时拓展工作空间,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三、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拓展**县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场地建设需补课。关工委要依托现有资源,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建设活动阵地,拓展活动内容。整合乡镇(街道)、社区、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发挥“五老”作用,积极创办校外图书室、青少年农科实践基地、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等关工工作校外教育阵地,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关心下一代教育工作平台。
(二)队伍建设要跟上。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健全组织网络。力争通过扎实工作,95%以上的基层关工委达到 “五好”标准。二是切实加强“五老”队伍建设,广泛招募有能力、愿奉献的老同志充实“五老”队伍中来,结合老同志特长、爱好、个人意愿,将“五老”分别编为“六员”(爱国主义报告员、法制教育辅导员、安全上网监督员、环保清洁宣讲员、文明礼仪劝导员、校外教育指导员)。三是努力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关工委,不断提升各级关工委的活力。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性,动员全社会各界人士来关心参与做好教育青少年和儿童思想教育工作,以此促进关心下一代工作上新水平。
(三)五老作用要发挥。长期以来,**县一大批老同志心系**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在离退休以后,依然毫不犹豫地投入力所能及的工作,以此作为一生从事革命的继续,作为老有所为的最佳选择,用杜鹃啼血般的赤诚为下一代人熔铸革命灵魂。这种“献了青春献白发,为了江山为子孙”的崇高情操,汇聚成弥足珍贵的“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各级关工委要充分利用这笔财富,动员 “五老”人员发挥经验优势,对全县党的建设、项目投资、扶贫搬迁、双联行动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建言献策,正面引导,相向而行,凝聚共识。组织“五老”人员联系培训机构、输转信息、打工目的地等为**县“两后生”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输转劳动力提供人力、信息支持。引导**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以主体生产模式提质增效为重点,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推广新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组织老年书画协会会员开展送书画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形成有利于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情趣和社会氛围。
(四)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潮流,不断拓展工作空间。目前,**县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县关工工作也要用改革的精神创新发展,在服务大局上下功夫,做到与县委政府在思想上同心、在目标上同向、在行动上同步;必须始终坚持县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大局,积极配合,主动作为,力求把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起来,不断拓展工作空间,贡献新的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关心下一代工作,着力提高**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珍惜时光,勤奋学习,注重实践,努力学习先进文化,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劳动技能,提高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本领。
第五篇:殡葬改革
对加强和改进河南农村殡葬改革工作的思考
董 跃 民
中华民族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源远流长,数万年前就有了一定的丧葬形式。汉民族文化中自古就有“死后留全尸”和“入土为安”的习俗和传统。这种丧葬观念在当前河南农村仍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殡葬改革是丧葬习俗领域的一场革命,在农村推行殡葬改革,是对几千年封建丧葬观念的挑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河南是我国人口大省,人多地少的矛盾尤其突出。河南城镇居民的丧葬方式已经实现了从土葬到火葬的转变。所以,我省殡葬改革的重心集中在农村。农村殡葬改革的进程决定了全省殡葬改革的成败。殡葬改革虽然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但是,殡葬改革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尤其在农村更为显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当前殡葬改革的实施效果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河南农村殡葬改革工作要与时俱进,迈上新台阶
1999年以来,河南省农村殡葬改革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宣传、稳步推行下,逐步进入到健康发展的轨道。火化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09年上半年全省火化率为50.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目前,在全省广大农村全面推行殡葬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只要宣传发动到位,管理措施到位,服务到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农村的殡葬改革就会不断得到深化。
殡葬改革的目的是倡导厚养薄葬,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其核心是禁绝乱埋滥葬,改革愚昧落后的丧葬习俗。《河南省殡葬管理办法》明确指出:“殡葬活动及其管理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从这些法律规定而可以看出,殡葬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葬法改革,二是葬礼改革。前者是为了节约土地,保护土地资源;后者是为了革除传统习俗中的丧葬陋习,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但是,从十多年的殡葬改革实践来看,并没有达到最初的改革设计。普遍存在的火化后二次装棺土葬,既没有节约土地,也没有改变传统丧礼。
(一)殡葬改革是在河南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节省耕地的必由之路
当前河南省农村较为普遍的土葬制度,加速了河南省现有耕地的流失。农民没了土地,农村经济就失去了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人口和农业大省河南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国务院要求河南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要严格耕地保护和城乡节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要落实国务院要求,就必须确保河南耕地面积不能减少,这是农业的根基和命根子。而侵占、蚕食耕地的两个主要因素就是工业用地和农村丧葬用地。
(二)很多地方在殡葬改革中单纯追求火化率,执法时的“以罚代法”为土葬和火化后二次装棺土葬留下空间
在我省部分地区,政府与殡葬管理机构单纯追求火化率,执法中的“以罚代法”,对于已经执行火化的丧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导致丧户在火化后二次装棺现象开始在农村泛滥。丧葬改革的效果与基层政权的操作有很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不同地区丧葬模式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当地基层民政部门的管理造成的。有的基层民政部门管理的比较严格,尸体的火化率就相对较高;有的地方管理较松,所以就存在偷埋现象;还有一些地方,基层民政部门基本上就没有真正落实殡葬管理条例,所以传统的丧葬仪式依然在继续。调查发现,实行土葬最主要的理论依据就是耕地资源少,不能让死人跟活人抢地。不过事实上在河南许多地方,人们即使选择了火葬但他们仍然会“二次土葬”,同样挤占耕地,一般还不会被追究责任。由于二次装棺火化导致丧户多花费近千元。丧家既承担火化费用又要购置棺木进行安葬,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加重了经济负担,又违背了节约丧葬用地、节俭办丧事的殡葬管理工作方针。基层政府的“以罚代法”不仅严重影响了殡葬改革的实施效果,而且导致了农民的极大不满。一些农民误认为政府推行火葬改革就是为了“想收几个钱”。
二、对河南农村殡葬改革方法与途径的思考
殡葬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殡葬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能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扎实推进农村殡葬改革,首先就必须完善农村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免除群众基本殡葬费用,提升殡葬服务水平。
1、加快农村公益性墓地和村级骨灰堂基础设施建设。我省很多地方只强调火化率的提高,把工作重点放在强迫群众实行火化、查处偷埋案件上,而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南阳市绝大多数乡镇没有规划建设村级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本就没有村级公益性墓地建设项目,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殡葬改革的推进。随着殡改工作的全面推进、火化率的稳步提高,解决好农村群众骨灰安放、切实减轻群众办丧事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等问题,已成为深化殡葬改革的主要课题。2008年1月5日,永城市顺和乡高平房村一丧户的骨灰被安放进了村里刚建成的骨灰堂。这是永城市首例农民骨灰放进骨灰堂。高平房村共1768人,耕地2300亩。随着人口的自然更替,在耕地中建坟立冢的情况越来越多,严重影响耕种,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2007年10月,村两委多方筹资,建成公墓骨灰堂。该骨灰堂占地3.5亩,可利用面积420多平方米,可安放骨灰盒1300余个,预计能满足未来200年的存放需求,村民均可以免费在此存放骨灰,一人安葬费用就可节省资金5000余元。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共墓地是推进农村殡葬改革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其在规划、建设以及服务对象,都面向农村、农民。再者,城乡群众的收入还呈明显的差距,因此,强调公益性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河南省郑州市站在关注民生、保护土地、科学发展的高度,加大对殡葬事业发展的投入,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得实惠落到实处。2007年8月郑州市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密切协助,县乡政府积极配合,在广泛听取村委会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在新郑市、中牟县多个乡村,先后完成了建设公益性骨灰堂、公墓的试点工作,并拟定了《关于加快农村殡葬设施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用三年的时间,实现村村建有公益性骨灰堂或公墓的目标。并出台了详细的规划方案。公益性骨灰堂建设指导标准:①1000人以下的村,建筑面120㎡,总投资7万元;②1000-2000人的村,建筑面积130㎡,总投资8万元;③2000人以上的村,建筑面积140㎡,总投资9万元。公益性公墓建设指导标准:①1000人以下的村,占地2亩;②1000-2000人的村,占地4亩;③2000人以上的村,占地6亩。总投资均为1.8万元。资金安排规定:按照分级负担办法,由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财政各承担三分之一的比例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给予资金资助。市本级资助标准平均为骨灰堂2.7万元、公墓0.6万元。实行先建后补,建成一批,验收一批,奖补一批。截止2010年9月,郑州市财政累计下拨资助资金2996.1万元。同时,县(市、区)级财政匹配了相应的资金;部分乡(镇)匹配资金也已到位。三级财政共投入资金6400多万元。郑州市新建公益性骨灰堂、公墓总数目前已占全市村委总数的58%,加上2006年前各村自建数,基本上实现了村村建有公益性骨灰堂或公墓的目标,为农村群众的骨灰安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全面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工作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2、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免除群众基本殡葬费用,提升殡葬服务水平。
政府近几年逐渐加大了对民生方面的财政支付力度,但是对殡葬事业的财政支持不足。就连本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殡仪馆、火葬场这几年在许多地方政府预算中也被挤掉了,常常是不拨或改为差额拨款。近十几年来由于城市的发展、环保法规的要求,许多地方的殡葬事业单位都面临着场馆搬迁和设备更新的问题,许昌市还有两个县没有殡仪馆,需要建馆。由于县政府财政拮据,无钱投入或投入不足,致使这些地方的殡仪馆要么无力搬迁和更新设备,要么借债为之,负债累累,举步维艰。南阳市部分县市对殡葬基础设施、设备投入不足,有的县民政部门还背着沉重的债务。新建的方城、淅川、内乡、社旗、桐柏、西峡等6个殡仪馆,财政没有投入或投入极少;全市有42台运尸车辆,总投资366.09万元,财政拨款仅占11%;18台火化炉,总投资473.4万元,财政无任何投入,资金主要靠当地民政部门筹措。新野、邓州、南召、镇平等县市的殡仪馆建设年代久远,长期缺乏维缮,致使建筑用房老化陈旧,破损比较严重,基本处于维持使用状态。殡仪馆火葬场的建设是个投入大,回收周期长,资本收益率低的事业,因此说,火葬场、殡仪馆的建设没有政府的投入,最终受害的将是人民群众,这个建设成本最终将转嫁到群众身上,由他们买单,而政府的不投入、少投入也是对殡葬改革事业的不作为,是对殡葬事业单位公益性质的否定。同时,要使殡葬改革深入人心,让群众易于接受,应实行火化费补贴制度,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这样可减轻群众因实行火化而增加的负担。2007年,河南省栾川县政府研究决定,为减轻群众负担,强力推进殡葬改革,自2007年6月6日起,对栾川籍火化丧户一律免收运尸费(200元-400元)、火化费(280元),这部分过去由丧户自己负担的殡葬费用现在全部改为由政府“埋单”出钱。栾川县政府免收殡葬费用的举措在全国属第二例,在全省尚属首例。
3、研究建立农村农民的丧葬补贴制度
长期以来,在我国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巨大的城乡差距。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着力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调整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格局,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但是在丧葬补贴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差异。2007年,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待遇等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离退休(退职)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丧葬补助费调整为按所在省辖市上企业离退休人员3个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标准发给。在职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一次性抚恤金调整为按职工死亡当月本企业养老保险人均缴费工资20个月的标准发给,离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一次性抚恤金调整为按其生前最后一个月基本养老金20个月的标准发给。目前,全省一次性抚恤金人均1.6万元。而农民则完全被排除在丧葬补贴制度之外。这种制度强化了城乡差别,是新时期对农民的政治和经济歧视。它不符合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平等的原则。2009年3月,从北京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从2009年1月1日起,凡具有北京市户口、且未享受北京市丧葬补助费待遇的城乡居民,去世时均可享受每人5000元标准的一次性定额丧葬补贴。它意味着北京将在全国率先实现丧葬补助待遇城乡同标准、全覆盖。如果河南能够参照北京的作法,给予农民一定的丧葬补贴,它将会作为一个强有力的调节手段,加速推进农村殡葬改革。
(三)当前和今后河南省农村殡葬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是绿色殡葬 殡葬改革工作不能全省一刀切,在不违背殡葬改革精神的范围内探索新的丧葬形式。2001年民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意见中提倡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倡导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推动绿色殡葬。河南地形地貌差异很大,平原地区人多地少,耕地锐减,应以自然村建设骨灰堂为主;丘陵、山区等非火化区则可以采取尸体深埋树葬,既不占耕地、林地,又绿化、美好了环境,同时也有可供后人祭奠的标志。
1、建议在农村推行“生态葬”法。“生态葬”是指人死后(或骨灰)深埋地下不留坟头,以种树取代墓碑,或实行“自然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土地处理遗体或骨灰的葬法。2.“骨灰生态葬”。即将骨灰装入环保骨灰盒深埋地下不留坟头,以树代碑的葬法。
3、大力发展“生态墓园”行业。农村应当以村为单位建立公益性墓地,以方便群众祭奠亲人。墓区统一规划,按顺序安葬,骨灰实行树葬、深埋,形成“一块公墓一片林”。墓地必须是不适于耕种的山坡地、荒地与不宜垦种的贫瘠地,对墓区必须严加管理和审批,防止变相为土葬。
总之,殡葬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既要贯彻殡葬改革的相关法规政策,又要尊重农村的传统习俗、尊重农民的感情,要在充分了解民意、体恤民情的基础上找出一条既不伤害农民感情又能保证改革顺利实施的道路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殡葬改革真正成为利国利民的政策。
作者:中共许昌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