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欧洲中央银行(xiexiebang推荐)
欧洲中央银行
110151896 贝悦怡
组织结构和职能发展
欧洲中央银行的决策机构是管理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执行委员会所有成员和参加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执行委员会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副行长和其他四个成员组成。执行董事必须是公认的在货币和银行事务中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由欧盟委员会咨询欧洲议会和欧洲中央银行管理委员会后提议,经成员国首脑会议一致通过加以任命。理事会是欧洲央行主要的决策机构。它由六执行局成员,加上国家中央银行的15欧元地区国家的行长。
通过指导方针,并采取必要的决定,包括决定有关货币的目标,关键利率,供应储备欧元,并建立准则的执行等决定。
职能是维护货币的稳定、管理主导利率、货币的储备和发行以及制定欧洲货币政策;其职责和结构以德国联邦银行为模式,独立于欧盟机构和各国政府之外。
到目前为止,欧洲央行的工作一直局限于在拥有17个成员国的欧元区制定货币政策。但是,欧盟将建立“欧洲统一监督机制”(SSM)直接监管所有欧元区银行,而欧洲央行将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比起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结构和职能,欧洲央行因为是几乎整个欧元区的总银行机构,所以各个部分的成员由欧盟各国的行长或者公民组成,而中国人民银行只是单纯又中国一个国家组成,职能的范围比起欧洲银行所横跨的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就相对单一。但是只能跟中国人民银行相比还是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在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所要考虑的经济发展已经通货膨胀程度就要较中国人民银行来讲考虑得更多,因为所横跨的欧洲各国经济发展情况各有差异。
第二篇: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作
案例十九: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作
1992年,欧盟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由于英国、瑞典和丹麦决定暂不加入欧元,目前,使用欧元的国家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12国,也称为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作为超国家货币政策执行机构,其组织框架、目标、任务和运作机制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一、欧洲中央银行的组织框架
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通过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予以实施。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在欧元区内,欧洲中央银行是最高货币权力机构,其总部设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工作人员约500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是欧洲中央银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负责执行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日常工作,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所有活动必须接受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设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决策机构。行长理事会负责制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指导纲要,其主要职责是确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利率水平和中央银行体系准备金数量等。目前,行长理事会由执行董事会成员和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每个成员拥有一份表决权,采用简单多数表决法决定要实施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担任行长理事会主席,并且拥有在表决中出现赞成票好反对票相等时做出最后裁决的权力。执行董事会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实施。执行董事会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和其他五位成员组成,任期8年,期满后不得继续连任。
由于不是所有的欧盟成员国都在1999年1月1日参加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还设立了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尚未参加欧元区的中央银行行长组成的第三个决策机构即总务理事会,负责协调欧盟内欧元区和非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欧盟东扩到27国后,现行的一国一票制将使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变得十分庞大,难以进行迅速有效的决策,为此,欧洲中央银行将采用“三速”投票模式,按照成员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口分配投票权,5大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为4票,也就是说每5年有一国没有投票权;14个中等国家如比利时、奥地利、瑞典、芬兰、波兰等共8票,即14国中每年8个国家有投票权;8个小国如塞普路斯、爱沙尼亚、立陶宛、卢森堡等为3票,即每年3个国家有投票权。执行董事会的6名成员有永久投票权。
二、欧洲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
保持价格稳定和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原则。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与德国规定的德国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是“捍卫货币”如出一辙。虽然欧洲中央银行有义务支持欧元区如经济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的其他经济政策,但前提是不影响价格稳定的总目标。
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相比,欧洲中央银行是一个崭新的机构。为增强欧洲中央银行的信誉,《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从立法和财政上明确规定了欧洲中央银行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欧洲中央银行在指定或更换行长理事会成员以及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不得接受任何机构的指示和意见,在更换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和理事会成员时,必须得到所有成员国政府和议会的一致同意。同样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规定任何政府和机构有义务尊重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得干预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财政上,欧洲中央银行对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实行“不担保条款”。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规定,欧洲中央银行有责任对其实行的货币政策进行说明。欧
洲中央银行每周发表综合财务报告,每月发布中央银行体系活动报告。有关中央银行体系的活动和货币政策报告必须提交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欧洲中央银行执行董事会成员要求出席欧洲议会有关委员会的听证会。欧盟理事会主席和欧盟委员会的成员可以参加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会议,但没有表决权。欧盟理事会主席可以在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上提出动议,供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审议。
三、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机制
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将以统一的标准和条件在所有成员国内进行。但由于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只能通过成员国的中央银行来实施,因此,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机制要反映各成员国货币政策机制的不同特点。目前,欧洲中央银行力争把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出现不同做法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程度,其货币政策机制不是任何一个成员国货币政策框架的翻版。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机制包括:
1、公开市场业务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内的公开市场业务将在指导利率、管理货币市场、向市场发出政策信号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欧洲中央银行将主要通过回购协议购买、出售资产、信贷业务等反向交易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有四种方式,一是主要再融资业务,成员国中央银行根据投标程序每周进行一次,两周到期,向市场发出政策信号。再融资利率也是欧洲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最主要的杠杆利率。二是长期融资业务,成员国中央银行根据投标程序每月进行一次,三个月到期。三是微调操作,由成员国中央银行在特定情况下通过投标程序和双边程序进行。四是结构操作,只要欧洲中央银行想调整资金结构,就可以由成员国中央银行通过投标程序和双边程序进行。
2、管理流动资金的经常便利(Standing Facility)
欧洲中央银行通过管理流动资金的经常便利提供和吸纳隔夜流动资金,规定隔夜拆借利率,并通过改变隔夜拆借利率向市场传递政策信号。欧洲中央银行使用如下两种经常便利,一是边际借贷便利,银行和信贷机构按照预先商定的利率从中央银行获得隔夜流动资金,这种预先商定的利率规定了隔夜拆借市场的最高利率。二是储蓄便利,需要隔夜流动资金的银行和信贷机构按预先商定的利率交付隔夜保证金。这种预先商定的利率规定了隔夜拆借市场的最低利率。
3、准备金制度
欧元区内的银行和信贷机构必须根据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规定的标准和条件,在所在国中央银行的账户上保持最低限度的准备金,但在欧元区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受限制。
四、汇率政策的制定和协调
汇率政策是欧元区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欧元区将在保证价格稳定的前提下制定汇率政策。
1、汇率政策的制定机制
欧元区汇率政策的制定权归欧洲理事会,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委员会也发挥重要作用。在协调汇率政策方面,欧洲理事会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欧元汇率走势进行监督,向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提出有关看法,欧洲中央银行负责组织实施欧洲理事会制定的汇率政策。欧洲理事会有权决定签署有关汇率体制的协议,确定与第三国以及国际组织有关汇率政策的立场。
2、外汇管理和干预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洲中央银行具有实施外汇业务的全部权力。欧洲中央银行拥有外汇储备500亿欧元,这些外汇由成员国中央银行按其所在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比例捐助。根据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法令规定,欧洲中央银行可以自由支配这500亿欧元的外汇储备,在必要时,还可以动用成员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在动用其外
汇储备时,必须征得欧洲中央银行的批准,以防止成员国中央银行进行外汇业务时出现与欧元区汇率政策不一致的问题。
欧洲中央银行可在欧洲理事会的指示下,必要时,对欧元与美元、日元以及其他货币的汇率进行外汇干预。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确定如何分配外汇干预的职权范围,并根据信贷信誉、竞争价格、资产规模等标准选定进行外汇干预的银行和信贷机构。
五、跨欧自动实时清算系统
跨欧自动实时清算系统1999年1月1日正式全面运营,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在欧盟每个成员国建立一个实时总清算转帐体系,二是建立一个连接个成员国实时清算系统的互连机制。它保证了以欧元进行的支付可以快捷有效地从一个成员国转移到另一成员国。非欧盟国家的实时清算系统如果具有用欧元清算的能力,也可以和跨欧自动实时清算系统互连。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运转三年多来的事实证明,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
(1)欧洲中央银行逐步积累了调节干预欧元走势的基本思路,即将欧元区的物价稳定放在首位,不刻意追求欧元汇率的稳定或者坚挺;(2)欧元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清算系统,这是一种货币成功运行的基础,国际贸易中以欧元结算的比重从1998年底18%上升到2001年24%;
(3)以欧元计价的金融工具明显扩大,特别是欧元债券发行的增长十分明显,目前世界债券发行量中,欧元债券已占47%,超过了美元债券;(4)欧元区成功地抵御了由于科索沃危机、欧盟委员会集体辞职、各国大选、2000年石油价格上涨、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等带来的各种经济政治冲击,2000年经济达到十年来最高增速3.4%,2001年下半年没有像美国和日本那样出现经济衰退;(5)欧元的运行得到了欧洲国家的认同,欧盟非欧元国家如英国等对于加入欧元区的态度趋于积极。
1998年5月3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特别首脑会议上,原欧洲货币局局长维姆.德伊森贝赫(Wim Duisenberg)被推举为首任欧洲中央银行行长,任期8年。德伊森贝赫是荷兰人,曾任荷兰中央银行行长,现任为法国人特里谢。
思考题:结合欧洲央行的运作模式,说明我国中央银行可以吸取的经验有哪些?
第三篇: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论文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决策机构。保持价格稳定和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原则,并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流动资金经常便利和准备金制度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
1992年,欧盟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由于英国、瑞典和丹麦决定暂不加入欧元,目前,使用欧元的国家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12国,也称为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作为超国家货币政策执行机构,其组织框架、目标、任务和运做机制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一、欧洲中央银行的组织框架
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通过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予以实施。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在欧元区内,欧洲中央银行是最高货币权力机构,其总部设在德国的法兰可福,工作人员500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是欧洲中央银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负责执行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日常工作,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的所有活动必须接受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设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决策机构。行长理事会负责制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指导纲要,其主要职责是确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利率水平和中央银行体系准备金数量等。目前,行长理事会由执行董事会成员和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每个成员拥有一份表决权,采用简单多数表决法决定要实施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担任行长理事会主席,并且拥有在表决中出现赞成票好反对票相等时做出最后裁决的权力。执行董事会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实施。执行董事会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和其他五位成员组成,任期8年,期满后不得继续连任。
由于不是所有的欧盟成员国都在1999年1月1日参加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还设立了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尚未参加欧元区的中央银行行长组成的第三个决策机构即总务理事会,负责协调欧盟内欧元区和非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欧盟东扩到27国后,现行的一国一票制将使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变得十分庞大,难以进行迅速有效的决策,为此,欧洲中央银行将采用“三速”投票模式,按照成员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口分配投票权,5大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为4票,也就是说每5年有一国没有投票权;14个中等国家如比利时、奥地利、瑞典、芬兰、波兰等共8票,即14国中每年8个国家有投票权;8个小国如塞普路斯、爱沙尼亚、立陶宛、卢森堡等为3票,即每年3个国家有投票权。执行董事会的6名成员有永久投票权。
二、欧洲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
保持价格稳定和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原则。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与德国规定的德国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是“捍卫货币”如出一辙。虽然欧洲中央银行有义务支持欧元区如经济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的其他经济政策,但前提是不影响价格稳定的总目标。
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相比,欧洲中央银行是一个崭新的机构。为增强欧洲中央银行的信誉,《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从立法和财政上明确规定了欧洲中央银行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欧洲中央银行在指定或更换行长理事会成员以及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不得接受任何机构的指示和意见,在更换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和理事会成员时,必须得到所有成员国政府和议会的一致同意。同样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规定任何政府和机构有义务尊重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得干预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财政上,欧洲中央银行对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实行“不担保条款”。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规定,欧洲中央银行有责任对其实行的货币政策进行说明。欧洲中央银行每周发表综合财务报告,每月发布中央银行体系活动报告。有关中央银行体系的活动和货币政策报告必须提交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欧洲中央银行执行董事会成员要求出席欧洲议会有关委员会的听证会。欧盟理事会主席和欧盟委员会的成员可以参加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会议,但没有表决权。欧盟理事会主席可以在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上提出动议,供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审议。
三、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机制
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将以统一的标准和条件在所有成员国内进行。但由于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只能通过成员国的中央银行来实施,因此,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机制要反映各成员国货币政策机制的不同特点。目前,欧洲中央银行力争把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出现不同做法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程度,其货币政策机制不是任何一个成员国货币政策框架的翻版。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机制包括:
1、公开市场业务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内的公开市场业务将在指导利率、管理货币市场、向市场发出政策信号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欧洲中央银行将主要通过回购协议购买、出售资产、信贷业务等反向交易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有四种方式,一是主要再融资业务,成员国中央银行根据投标程序每周进行一次,两周到期,向市场发出政策信号。再融资利率也是欧洲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最主要的杠杆利率。二是长期融资业务,成员国中央银行根据投标程序每月进行一次,三个月到期。三是微调操作,由成员国中央银行在特定情况下通过投标程序和双边程序进行。四是结构操作,只要欧洲中央银行想调整资金结构,就可以由成员国中央银行通过投标程序和双边程序进行。
2、管理流动资金的经常便利(Standing Facility)
欧洲中央银行通过管理流动资金的经常便利提供和吸纳隔夜流动资金,规定隔夜拆借利率,并通过改变隔夜拆借利率向市场传递政策信号。欧洲中央银行使用如下两种经常便利,一是边际借贷便利,银行和信贷机构按照预先商定的利率从中央银行获得隔夜流动资金,这种预先商定的利率规定了隔夜拆借市场的最高利率。二是储蓄便利,需要隔夜流动资金的银行和信贷机构按预先商定的利率交付隔夜保证金。这种预先商定的利率规定了隔夜拆借市场的最低利率。
3、准备金制度
欧元区内的银行和信贷机构必须根据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规定的标准和条件,在所在国中央银行的帐户上保持最低限度的准备金,但在欧元区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受限制。
四、汇率政策的制定和协调
汇率政策是欧元区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欧元区将在保证价格稳定的前提下制定汇率政策。
1、汇率政策的制定机制
欧元区汇率政策的制定权归欧洲理事会,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委员会也发挥重要作用。在协调汇率政策方面,欧洲理事会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欧元汇率走势进行监督,向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提出有关看法,欧洲中央银行负责组织实施欧洲理事会制定的汇率政策。欧洲理事会有权决定签署有关汇率体制的协议,确定与第三国以及国际组织有关汇率政策的立场。
2、外汇管理和干预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洲中央银行具有实施外汇业务的全部权力。欧洲中央银行拥有外汇储备500亿欧元,这些外汇由成员国中央银行按其所在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比例捐助。根据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法令规
定,欧洲中央银行可以自由支配这500亿欧元的外汇储备,在必要时,还可以动用成员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在动用其外汇储备时,必须征得欧洲中央银行的批准,以防止成员国中央银行进行外汇业务时出现与欧元区汇率政策不一致的问题。
欧洲中央银行可在欧洲理事会的指示下,必要时,对欧元与美元、日元以及其他货币的汇率进行外汇干预。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确定如何分配外汇干预的职权范围,并根据信贷信誉、竞争价格、资产规模等标准选定进行外汇干预的银行和信贷机构。
五、跨欧自动实时清算系统
跨欧自动实时清算系统1999年1月1日正式全面运营,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在欧盟每个成员国建立一个实时总清算转帐体系,二是建立一个连接个成员国实时清算系统的互连机制。它保证了以欧元进行的支付可以快捷有效地从一个成员国转移到另一成员国。非欧盟国家的实时清算系统如果具有用欧元清算的能力,也可以和跨欧自动实时清算系统互连。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运转三年多来的事实证明,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1)欧洲中央银行逐步积累了调节干预欧元走势的基本思路,即将欧元区的物价稳定放在首位,不刻意追求欧元汇率的稳定或者坚挺;(2)欧元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清算系统,这是一种货币成功运行的基础,国际贸易中以欧元结算的比重从1998年底18%上升到2001年24%;(3)以欧元计价的金融工具明显扩大,特别是欧元债券发行的增长十分明显,目前世界债券发行量中,欧元债券已占47%,超过了美元债券;(4)欧元区成功地抵御了由于科索沃危机、欧盟委员会集体辞职、各国大选、2000年石油价格上涨、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等带来的各种经济政治冲击,2000年经济达到十年来最高增速3.4%,2001年下半年没有像美国和日本那样出现经济衰退;(5)欧元的运行得到了欧洲国家的认同,欧盟非欧元国家如英国等对于加入欧元区的态度趋于积极。
第四篇:中央银行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在讨论国际收支不平衡调节问题之前,有必要说明一下调节的必要性。国际收支不平衡不仅涉及到对外支付方面的问题,也涉及到一国的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内的货币政策,所以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是一国政府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国的国际收支如果发生暂时性的不平衡,即指短期、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不平衡,那么这种不平衡一般程度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带有可逆性,即不需要采取政策调节不久便可得到纠正。但是,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属于持续性不平衡,即由于一些根深蒂固的原因造成的,如前面列举的几个方面,那么这种不平衡没有可逆性,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调节,否则将很难得到纠正。一般地说,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性的顺差或逆差,都对本国经济发展不利。持续性的逆差,必然影响到其本国的官方储备水平,使国内经济活动受到压缩而且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危险,进而影响到该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信誉;反之,持续性的顺差,又会导致本升币值影响出口,(主要是对发达国家)或者会引起本国发生通货膨胀的危险,甚至有时还会产生并加深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政府当局有必要根据本国的经济形势和条件(货币制度、经济结构等)对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作出反映并进行适度的调节。具体一国的收支调节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应该选择何种政策,应根据具体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而定,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应该有不同的程度选择和政策选择。
国际收支的调节方法往往与一国的货币制度、经济结构等情况有密切联系。如果某一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由于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则为了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必须从改变本国的经济结构方面着手,其他办法无从生效。
(二)国际收支各种调节手段的作用
1.汇率的作用。利用汇率的变动来调节国际收支,即通过货币贬值和货币升值来消除逆差和顺差,恢复国际收支的平衡。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可调低本国货币汇率或使本国货币贬值,使本国货币币值与外币比较,相对地减低。如果国内价格不变,则以外币计算的本国出口商品价格就会贬值或较调低前便宜,因此,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增强,本国出口便可增加。相反,外国商品以本国货币计算要比汇率调低或贬值前为贵,国内消费者就可能改买本国同类商品而少买或不买外国商品。因而本国进口减少。而通过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熟可恢复平衡。而如果发生顺差,则可采用调高本国货币汇率或货币升值的办法。本国货币汇率调高或货币升值后,通过汇率的换算,进口商品的价格较前降低,因而鼓励进口;出口商品的价格较前提高,在(一)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
在国际间普遍实行金本位制度的条件下,一国的国际收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黄金的输出输入的调节,而自动取得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贸易收支)如发生逆差,则迫使本国货币汇率下跌至黄金输出点而使黄金外流。黄金外流促使银行准备金降低,从而使货币流通量减少,由此引起物价下跌并增强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因而促进出口,同时也抑制了进口。这样,收入增加而支出减少,逐步消除
逆差,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如果发生顺差,则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至黄金输入点,导致黄金内流,通过银行准备金的增加而使货币流通量增加,物价因而上涨,使出口减少:进口增加,顺差逐步减少,自动使国际收支恢
复平衡。在纸币流通的浮动汇率制下,如果一国货币当局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汇率随国际收支的变化而变化,则国际收支也会对汇率的变动做出反映:顺差会使本币升值,从而有利于出口而不等于进口,出口增多进口减少,则顺差减少,反之亦然。即顺差会使顺差减少,逆差会使逆差减少。但在现代社会,资本移动频繁,实际上很少有国家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另外,目前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是钉住汇率制,这种汇率制下国际收支也存在着自动调节机制,它通过一国外汇储备的增减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最终反映到经常帐户和资本与金融帐户,具体的过程请见下面西安财经学院陈春生教授所绘制的“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自
动调节”流程图
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被削弱,因而阻碍出口,两
者相互作用,使顺差逐步减少。
一般说来,用汇率调低或货币贬值调节逆差的做法较多,而用汇率调高或货币升值调节顺差的做法较少,因为毕竟一国开拓国际市场不容易,汇率调高或货币升值减少顺差无疑会使之前功尽弃,所以可通过其他方法,如海外投资等来减少顺差。当然,一国的顺差就是别国的逆差,逆差国因无法解决逆差而使经济日趋恶化,常施用政治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迫使顺差国货币升值或汇率调高。顺差国有时考虑到本国利益虽不情愿这么做,但在一定情况下,抗拒不了某种强大的压力,也不得不勉强屈从。此外,汇率的调节对国际收支产生的效果如何往往与时滞和价格弹性有关。关于这方面的内
容读者可参考国际金融的教材。
2.利率的作用。利率的变动可在两个方面对平衡国际收支发生作用。一方面是,利率的高低影响国内投资规模的大小,从而影响工商业的兴衰、国内消费的增减、物价的涨跌,直至影响到进出口的变化,使国际收支得到调节。另一方面,利率的变动可以起到促进资本流动的作用。如果一国利率高干其他国家利率,则会引起外国资本流入本国,而本国资本则减少外流,从而使资本项目出现顺差,以调节经常项目的逆差,使国际收支得以平衡。相反,如果本国利率低于其他国家,则可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
必须强调的是,利率变动所引起的资本流动,主要是短期资本流动,尤其是投机性流动。至于长期资本流动,还受其他因素制约,如通胀预期、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等,其流动性不如短期资本受利率变化那样敏感,3.物价的作用。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引起国内信用紧缩,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均趋减少,物价因而被迫下跌。物价下跌,可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因而缩小逆差,使国际收支逐渐平衡。如为顺差,则情况相反。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对策
市场经济国家为改变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运用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开支的增减和税率的高低来实现的。当一国因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而发生逆差时,政府可削减财政开支,或提高税率以增加税收,使社会上通货紧缩,迫使物价下降,从而刺激出口,抑制进口,逐步使逆差减少。如果出现顺差,则增加财政支出,或降低税率以减少税收来刺激消费与投资,因而促使物价上涨,鼓励进口,抑制出口,使国际收支逐渐趋于平衡。
(2)货币政策,主要包括调整汇率和调整利率。汇率和利率如何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上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述。
为了减少并消除国际收支逆差,市场经济国家常运用紧缩政策,即在金融方面提高利率,增加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参与外汇市场买卖等。在财政方面则紧缩财政开支,增加税收,这种做法可以收效于一时,但对国内经济产生负作用,因为紧缩政策使投资和消费减少,引起工商业衰退,失业人员增加。反之,为了解决顺差问题,采用膨胀政策,如降低利率,增加财政开支,减少税收等,则又势必会诱发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导致工人要求增加工资,产品成本增高,促进物价进一步上涨,通货膨胀加剧,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这就涉及到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问题,以及货币政(1)协调经济政策。随着西方工业国之间收支不平衡的加剧,它们日益感到有必要协调彼此的经济政策,以减少摩擦,80年代以来更是加强了这方面的努力。自1985年起,各西方主要工业国每年召开7国(美、德、日、法、英、意、加)财
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运用。有关政策配合问题请参
考我们编写的国际金融教材。
2.直接管制。直接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以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干预外汇自由买卖和对外贸易的自由输出入,同时采取差别汇率等办法也可达
到管制外汇的目的。对于外贸管制,各国所采用的方式大致有商品输入管制和商品输出管制两种。商品输入管制包
括采用进口许可证制
(1mport License System),进口配额制(1mport Quota System)。前者是指进口商必须向有关政府机构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进口许可证后才能输入某种商品;后者是指有关政府机构在一定时期规定的进口数量,按照地区或进口商品的种类分配给本国的进口商或外国的出口商。此外也可采取提高关税的办法,限制某些商品的进口。商
品输出管制主要包括出口许可证
(Export License System)或某些奖励出口的办法。出口许可证制,是由于某些外销商品国内需求较多,或对国内工农业生产以及国防工业等关系较为密切,过多出口可能对国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有些商品国内供给较丰富,而国外市场较狭窄,需求价格弹性大,过多出口直接影响销售价格,因而规定必须经过批准并取得许可证才能出口。为了减少逆差,一般对出口多采取奖励办法。例如政府发给出口补贴,享受免税退税优惠,给予出口信贷等,借以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以便促进出口贸易。直接管制对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效果较为迅速和显著,不象运用财政金融政策那样,必须先通过汇率价格的变化及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后才能见效。因此,如果不平衡是局部的,则直接管制更为有效,不必牵动整个经济的变化。但运用经济政策则不然,无论是调整汇率还是实行膨胀性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都会使整个经济发生变化。但是,一国的外汇和外贸管制,必然要影响到有经济联系的其他国家,有利于一国的措施,常常有害于其他国家,以致招来对方的相应报复,最
终抵消预期的效果。
3.国际经济合作。以上所述各种调节措施,都是针对一个国家而言,每个国家为解决逆差问题,可以选用各种对策。而一国的逆差即为别国的顺差,反之亦然。每个国家从本国利益出发,采用一定的对策,必然会引起其他国家为保卫自身利益而采用相应的反对策,使各国都蒙受其害,并且扰乱国际经济合作的局面,为解决这了矛盾,各工业国之间选择了国际经济合作的道路。主要表现为
以下三个方面。长会议,磋商和协调各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对市场汇率进行联合干预。
(2)谋求恢复贸易自由。为了消除自由贸易的障碍,各工业国家曾订立一些协定,如“关税
和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简称GATT);推行经济一体化,如成立区域性的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区及成立欧洲统一市场等,以达到促进商品在国际间自由流通的目的,从而使各国都充分享受国际分工的好处。
(3)促使生产要素自由转移。在国际间只是商品的自由流通,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问题,因而还必须使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能在国际间自由转移,促成生产资源在国际间达到最优的重新配置,以提高各国的生产力,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建立各种不同阶段的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现在,在欧洲统一市场内,不仅废除关税与商品输入的数量限制,使商品可以自由流插,而且生产要素在区域内也可以自由转移,这样不仅推动了各国的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第三节 国际收支与国内经济的联系
经济中的各种变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国际收支,而国际收支的变化也会影响其他经济变量,所以,国际收支是国民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内生变量。下面我们简单地介绍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国际收支与汇率
如果一国的出口大于进口或资本的流入大于流出而形成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市场的供给就会多于需求,此时,外汇汇率就会降低(本币升值);反之就会升高(本币贬值)。但是,这种推断的前提是国家没有运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如果国际收支顺差外汇供应增多,而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收购多余的外汇,则外汇汇率就不一定会变动。反之国际收支逆差,但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大量投放储备外汇,补充了不足的需求,外汇汇率也不一定会变动。所以,实行钉住汇率的国家,即使国际收支不平衡,汇率也不一定会变动。我国在2005年8月21日之前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钉住汇率制,人民银行随时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和卖出美元,以保证基本汇率的稳定,所以,虽然近几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保持大量顺差,但截止2005年8月21日,我国的人民币对美元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比价。
二、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
在货币供给一章中,我们说外汇储备变动会使国内货币供给变动,但我们没有描述这种变动的过程。事实上,外汇储备的变动会改变一国的基础货币数量,因而会使货币供给量变动。我们知道,基础货币由流通在银行系统以外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构成。其中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与其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两部分构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总供求均衡的新的重要因素。
1.贸易收支的影响。商品的出口表明国外对国内商品有需求,这种需求构成扩大社会总需求的因素之一;商品
成。从中央银行的资产与基础货币的关系看,中央银行既可以通过增加其国内资产(国债,票据和贷款),也可以通过增加其国外资产(外汇储备)来增加基础货币。所以从基础货币的增量看,一年之中的基础货币增量由中央银行在国内资产上的净投放和在国外资产的净投放构成,用△D代表中央银行在国内资产上的净投放,用△R代表在国外资产上的净投放,则一年之中的基础货币增量为:
△B=△D+E×△R,其中E为储备货币的市场汇率。由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线性关系: Ms=m·(B+△B)=m·(B+△D+E×△R)=m·(B+△D)+m·E×△R,(其中B为前期的基础货币存量)可知,外汇储备具有高能货币性质,它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有一种乘数效应。如果外汇储备增加△R,则货币供应量就相应扩大m·E倍。即Ms增加m·E△R。(读者请注意,从此式可以看出,汇率E的变动也对货币供应量有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在前面已经讲明,国际收支的顺差就是一国的国际储备的增加,而国际收支的逆差就是国际储备的减少,储备增减额就是储备增量△R,因此,国际收支的差额与△R相等,所以国际收支差额对国内的货币供给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在一国储备变动较大的时候更是如此。另外当一国实行浮动汇率时,国际收支不仅影响储备而且会影响汇率,所以,国际收支在两个方向上影响国
内的供给。
三、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
从国民帐户看:国民收入Y=C+I+G+(Ii-Ie+X-M),其中C为消费支出,I为国内投资,G为政府支出,Ii为国外对内投资(资本流入),Ie为国内对外投资(资本流出),X为出口,M为进口。显然,括弧内的内容Ii-Ie+X-M为国际收支综合差额。可见,若国际收支顺差,则国民收入Y增加,而逆差则减少。此公式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的描述非常准确,所以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尽可能吸引外资,增加出口,以形成顺差。但对发达国家,此公式有一定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增加资本不一定能增加产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一般实行浮动汇率制,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本币(对外)升值,降低国内出口的动力。也就是说,国民帐户是一种静态分析,对经济运行的描述有一定缺陷。从动态的角度去看,净出口额(X-M)对国民收入有乘数作用;而国内消费会形成引致投资,即I和C也有联系;另外出口增长的幅度与国内的投资增长也有联系,所以,国民收入、消费、投资和进出口都是动
态系统的内生变量。
四、国际收支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的进口则表明国内商品的可供量增加。因此如果引入对外贸易收支因素,则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公式可扩展为: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消费品供应+生产
资料供应+进口
移项可得: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进口)=消费品供应+生产资料供应
2.资本收支的影响。资本的流入是外资在国内的扩大,其效果与国内投资一样会扩大社会总需求;资本的流出表示国内投资需求的减少。因此,如果将资本收支因素列入,则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公式可扩展为: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进口)+(资本流入-资本流出)=消费品供应+生产资料供应
3.国际收支差额的影响。国际收支差额的变动引起国际储备的变化,国际收支顺差则国际储备增加,由前述公式,货币供应量会增大,引起国内以总需求的扩大;国际收支逆差则国际储备减少,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引起国内总需求的减少。也就是说,如果引入国际收支差额(即国际储备变动)因素,则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公式为: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际储备变动额=消费品供应+生产资料供应
由上分析可见,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国内社会总供求均衡的重要因素。如果社会总供给是不平衡的,那么就可以用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来加以弥补。例如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用国际收支的逆差来抑平;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国际收支的顺差抵平。因此国际收支的顺差和逆差
不仅仅是进出口差额,在一国货币当局有能力控制这个差额的条件下,它也是平衡国内总供求的手
段。
五、国际收支调节与货币政策
从前面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来看,顺差和逆差要根据国内总供求的状态来确定。但这只是一种短期均衡。从长期来看,一个发展中国家不易出现逆差。这是因为:(1)虽然逆差能暂时弥补总供求的不平衡,但其代价是外汇储备的减少;(2)逆差就是储备的减少,储备减少不利于钉住汇率的实施。不利于外汇市场的稳定和国内经济的稳定;(3)根据储备与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关系,逆差具有紧缩性质;(4)根据静态的国民帐户,逆差不利于当年的经济增长。上世纪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证明了上
述观点。正统理论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不论顺差还是逆差都对经济不利,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一国的货币政策最终服从于经济的稳定增长,而稳定表现为物价稳定和较低的失业。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能完成上述任务,一国政府就会将平衡国际收支做为最终政策目标;如果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能完成上述目标,则政府就不会将平衡国际收支当作最终货币政策目标。最后,根据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一国的货币政策的执行会受到国际收支的影响,国际收支顺差将导致货币供给增多,而逆差将使货币供给减少。所以,在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过程中要将国际收支的差额计算在内,这样才能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按时按量地得到实现。
第五篇:中央银行独立性
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内涵
中央银行独立性,实际上是指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具体形态,而独立的中央银行一般来说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既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的控制之外,不受政府的约束,同时也不能凌驾于政府机构之上,而应接受政府的一定监督和指导,并在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独立的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且与其他政府机构相互协作和配合。
二、中央银行独立的重要性
最早提出要保持中央银行与政府的相对独立性,是在1920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上提出的,这次会议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交战国因增发钞票而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的经济背景下召开的。目前许多学者研究认为一个相对独立性较强的中央银行,有利于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从而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并且这种观点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来看,中央银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为实现货币稳定和政策调节目标、改进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福利的制度安排,是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并对金融业和金融市场进行监督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特殊的金融机构。政府则被认为是有特定利益和目标的集团来看待,中央银行与政府考虑的侧重点不同,政府更加关注就业、社会稳定,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偏重于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而中央银行更加关注币值稳定、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维持正常的金融状况和秩序,抑制过高的通货膨胀。
而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稳定货币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之间拥有内在矛盾,所以政府一般会选择一两个目标作为主要目标。并且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经常变化的,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需要在不同时期使某一目标占据政策的主导地位。当政府选择的主要目标与稳定货币不一致时,如果中央银行不具有独立性,必须服从政府的指令,那么稳定货币的目标便会落空,在政府目标与货币稳定目标相矛盾的情况下常常会引起对货币稳定的反向作用。因而,独立的中央银行是稳定货币的必要保障,使其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系统中的稳定器,这是极其重要的。2.中央银行独立是防止政府行为短期化条件下出现通货膨胀的需要。政府有主动采取通货膨胀政策的倾向。政府有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和维持庞大的政府开支,会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当政府产生财政赤字时,可能有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弥补,或者中央银行可能通过购买大量财政债券来弥补巨大的预算赤字,这时如果中央银行在政府掌控下,政府在短期就会有采取通货膨胀政策的冲动,大量发行货币,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为避免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中央银行独立是极其必要的。曾任美国金融协会主席的里特(Ritter)和曾是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高级经济学家的西尔伯(Silber)明确指出,独立的货币当局惟一的目标就是防止政府求助于通货膨胀政策的必然倾向。
3.独立的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制度安排之间的平衡。中央银行的独立有利于在宏观政策实施中不被政府所干扰,能保证统一性、及时性、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制度安排是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前提。事实上,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稳定协调机制也是避免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扩大化,承担财政职能的前提条件。
三、中国与美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对比
1.中央银行的隶属关系
联邦储备体系受《联邦储备银行法》的制约,由国会授权进行独立行动,直接向国会报告工作,对国会负责,而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联邦储备体系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享有很强的独立性。
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的一个直属部级机构,在组织上享有与国务院其他直属政府部门平行的地位。虽然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是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任隶属于国务院,也就是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必须经国务院批准才能执行,显然在独立性在隶属关系上就比联邦储备体系稍弱。
2.中央银行的最高决策机构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由7人组成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会在货币金融政策上有权独立做出决定,直接向国会负责,无须经总统批准。总统不经国会批准,也不得对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任何指令。如果联邦储备委员会与总统或财政部在制定政策上发生分歧,则可以通过由财政部国务秘书、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和预算局长参加的联席会议来进行磋商解决。由此可见,联邦储备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具体执行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权利。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的是行长负责制,最高决策人是行长,最高决策机构理应是行长办公会议,由行长和若干副行长组成,就货币政策的重大事项做出决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五条同时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就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主要事项做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就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有关货币政策事项做出决定后,即予执行,并报国务院备案。”所以由此看来,中国人民银行在独立决策制定施行货币政策的方面独立性与美国相比任有欠缺。
3.中央银行领导的任命、任期
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由总统从7名委员会中挑选任命,任期4年,可以连任,并与总统的任期错开。联邦储备委员会的7名理事须经参议院同意,由总统任命,任期14年,每两年更换一人,这使得总统在其任期内不能更换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排除了总统完全控制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中央银行摆脱政府短期政治压力的影响,保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由国务院总理任免。关于行长的任期和副行长的人数,《中国人民银行法》没有专门的规定,因为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下属的一个正部级单位,因而行长任期应该与政府任期一致。由于法律没有在此方面做出专门的规定,那么就为政府大面积和随意更换人民银行领导埋下了伏笔。所以,从人民银行行长、副行长的任职、任期以及与政府首脑任期错开,中国人民银行在这方面的规定还比较欠缺,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显然与美联储还有相当的差距。
4.中央银行与财政部的关系
联邦储备体系对财政部只能提供有限的支持。联邦储备体系没有长期支持财政的义务,财政筹款只能通过公开市场发行公债,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财政部才能向联邦储备银行借款,并且借款有严格的限制,借款金额不得超过一定限度,还要以财政部发行的特别国库券作担保。另外,联邦储备体系有较大的盈余,无需财政拨款。可见,从联储与财政部的关系上来看,联储不受财政部的资金制约,也没有向财政部提供资金的义务,因而其享有较大的独立性。
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一样,同属于国务院领导的正部级单位,他们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也不存在谁领导谁的问题,两个独立的部门是以平等独立的身份协调配合工作。在资金关系上,《中国人民银行法》已由明文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但是,在实践中,我国财政向人民银行变相借款和透支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另外,《中国人民银行法》有关财政向人民银行的借款额度、借款期限缺乏详细的规定,这就使得人民银行在这方面的独立性与美联储相比还有所欠缺。
四、总结
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增强中央银行独立性,有助于一国的经济发展,中央银行独立性是中央银行独立的制定和施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保证,防止严重的通货膨胀,促进中央银行的独立有利于形成较为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与 WTO 的协议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对我国的要求相比,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务院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其法律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即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务院的行政隶属性问题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地位较低、不够权威等问题。
所以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需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可以借鉴美国联邦储蓄体系在法律层面上对现有制度进行改进。一是重新确认中央银行的隶属关系,使中央银行从法律层面独立于国务院,可以考虑让中央银行直接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受其监督。二是提高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地位,实现货币政策委员会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并且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能,负责根据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独立、民主的制定货币政策,执行人大以及常委会的相关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