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总结(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1 20:1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央银行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央银行总结》。

第一篇:中央银行总结

论述题:按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是否与货币资金的运动相关,中央银行业务活动大致可分为哪些种类?

中央银行的各种业务活动都是为了履行其各项职责。由于中央银行的地位和职能的特殊性,其业务活动的种类与一般金融机构相比有很大不同。按照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是否与货币资金的运动相关,可以分为银行性业务和管理性业务两大类。

首先,银行性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所从事的业务。这类业务的共同特点就是直接与货币资金相关,业务活动都将引起货币资金的运动或数量变化,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几种:(1)资产负债业务。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形成了资产负债业务,这类业务所形成的债权债务状况综合反映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其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货币发行业务、准备金及其存款业务、发行中央银行证券、再贴现业务和贷款业务、公开市场业务和黄金外汇业务。(2)支付清算业务。支付清算是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及社会经济活动提供资金支付清算服务的综合业务,包括拟定支付结算制度与规则并组织实施、为金融机构开立账户、建设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进行支付清算业务操作与管理等内容。(3)经理国库业务。这是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办理和管理国库业务而形成的重要业务。(4)会计业务。包括体现和反映中央银行履行职能,监督、管理、核算财务的会计业务。

其次,管理性业务。管理性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最高金融管理当局为履行职责而从事的管理类业务。这类业务主要服务于中央银行履行宏观金融管理的职责,最大的特点一是与货币资金的运动没有直接的关系,不会导致货币资金的数量或结构变化;二是需要运用中央银行的法定特权。管理性业务主要有存款准备金管理、货币流通管理、货币市场监管、黄金外汇管理、征信管理、金融风险的评估与管理、反洗钱和金融安全管理、国际金融活动与协调管理、金融调查统计、对金融机构的稽核、检查、审计等业务。

中央银行会计的特点体现在:(1)中央银行会计是对中央银行行使职能和自身业务活动的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2)中央银行会计从核算内容、核算方法到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乃至会计凭证的设置,均不同于金融企业会计,体现着金融宏观管理的职能特征。(3)中央银行会计具有核算管理、预测分析和参与决策的特点。

中国人民银行会计的任务是:(1)正确组织会计核算;(2)加强服务与监督;(3)加强财务管理;(4)加强会计检查与分析;(5)防范会计风险。

中央银行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工作在中央银行行使职能、加强金融管理活动中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包括:

(1)反映职能。中央银行会计部门通过对会计科目的设置和运用,对会计报表的制作与分析,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政府财政部门开立账户,办理资金的划拨与清算等会计活动,综合反映经济和金融动态、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货币流通状况、国家财政收支及预算执行情况,为调整、制定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2)监督职能。中央银行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通过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的综合运用,监督金融机构的经营和资金活动,督促其认真遵守财经纪律,保证国家金融政策与制度的贯彻执行;监督中央银行系统内部的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保证财务收支计划的完成;监督内部控制机制的运作,保证中央银行资产安全。

(3)管理职能。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金融管理机构,其会计活动不仅反映了资金变

化状况,还具有相应的管理职能。包括:(1)负责建立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体系,管理中央银行系统内的会计工作,以确保会计信息及时、准确、客观地反映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2)管理金融机构的会计活动。根据国家的会计立法,制定金融会计准则、规范金融会计工作、审批和修改金融机构的会计制度和会计科目,促使其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4)分析职能。中央银行的会计分析是其会计核算的继续和发展,包括财务分析和经营管理分析。中央银行通过会计分析,将各类业务数据转化为充分反映金融体系和全社会资金运动状况与变化趋势的会计信息资料,从而有助于中央银行掌握宏观经济和金融动态,有助于强化中央银行职能。

论述题:试结合我国实践,分析发行中央银行债券的意义。

答:(1)我国发行中央银行债券的实践。中央银行债券是中央银行为调节金融机构多余的流动性,而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务凭证。我国从1993年开始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当年发行了200亿元的中央银行融资债券。2002年9月,为吸收因外汇占款投放而增加的流动性,并进一步丰富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将公开市场业务未到期的正回购转为中央银行票据,之后,中央银行票据不断发行。到2004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中央银行债券余额为11 079、01亿元,占当年负债总额78 435、58亿元的比重为14、12%。

(2)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对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进行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央银行债券发行时可以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债券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发行中央银行债券是中央银行的一种主动负债业务,其发行的对象主要是国内金融机构。通常是在商业银行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过多,而中央银行不便采用其他政策工具进行调节的情况下发行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的过程中,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尤其是国债市场不发达,中央银行债券往往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

发行中央银行债券的货币政策效应在于,直接减少了基础货币量,这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降低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水平的效果是相同的。但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相比,发行中央银行债券的独到之处在于,既实现了宏观调控目标,又具有市场化、灵活性的优势。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后,超额存款准备部分地转变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这部分资金无法用于流通支付,只能存放在央行的账户上;而中央银行票据尽管不能用于现金支付,但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交易工具,其可以上市交易,这样赋予了持券机构自我调节流动性的权利。最终的持券者是谁对于中央银行并不重要,关键是中央银行债券在总量上吸收了商业银行这部分多余的流动性。

(3)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有重要意义。从货币政策操作的角度看,中央银行采用价格(利率)招标方式能够发现真实市场价格、货币市场利率,采用数量招标方式能够以稳定的价格引导货币市场供求状况。通过发行中央银行债券,一方面可以了解市场对利率走势的预期,引导、稳定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市场的反应来了解货币量的供求。中国人民银行在发行中央银行债券时,针对外汇占款持续增加的情况,根据市场利率变化与货币政策的需要,决策使用价格(利率)招标方式或数量招标方式,灵活调节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其中,价格(利率)招标方式发行央行债券更多一些,以发现市场利率水平,了解金融机构对利率走势的预期。中央

银行债券的收益率水平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关联性不断加强,这为基准利率的形成、建立间接调控机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简答

如何理解中央银行存款业务与其发挥职能作用的关系?

答: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可以概括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三个方面。存款业务是中央银行重要的业务之一,理解其与央行职能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存款业务与流通中现金的投放有直接关系。在其资产业务量既定的情况下,负债方若存款增加,可以减少现金投放或增加回笼;中央银行存款的减少则意味着需要增加现钞投放。因此,中央银行存款的增减对于现金发行量和货币结构有重要的调节作用。(2)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通过准备金存款业务,可以调节存款货币银行在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的数量,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和支付能力有决定性作用,从而成为实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央银行通过存款业务集中必要的资金,有利于在不影响货币供给的情况下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中央银行收存各金融机构的存款,有利于组织全国的资金清算等。(3)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为政府经理国库,对政府融通资金。政府存款的任何变化,都是由中央银行代理国库收支、购买和推销公债、向财政部增加或减少贷款的结果。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与贷款业务有何意义?

答:再贴现和贷款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的两种方式,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资产业务,其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两点:(1)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和支付保证,是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具体手段。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一些贷款不能按期偿还,或者出现突然性的大量提现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便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兑现困难的情况。面对这种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同业拆借的方式来解决部分问题,但同业拆借的数量不可能很大,特别是当遇到普遍的金融危机时,情况就会更为严重。此时,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作用便突出出来。中央银行通过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便是最后的解决手段。(2)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和贷款,是其提供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在中央银行制度下,社会所需要的货币量,从源头上看都是由中央银行提供的。在信用货币创造机制下,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形成社会的货币总供给。随着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扩大,货币供给也相应随之增加,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和贷款便是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

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有何异同?

答: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相同之处是:(1)就其效果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实际上是以自己创造的负债去支付,这相当于中央银行的贷款;而卖出证券,则相当于贷款的收回,其效果都是相同的。(2)就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同发放贷款一样,实际上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增加,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相反,中央银行卖出证券同收回贷款一样,实际上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减少,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收缩。(3)无论是证券买卖业务,还是贷款业务,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其主要区别之处是:(1)资金的流动性不同。中央银行的贷款尽管都是短期性的,但也必须到期才能收回;而证券业务则因证券可以随时买卖,不存在到期问题。因此,证券业务的资金流动性高于贷款业务的资金流动性。(2)对中央银行而言,贷款有利息收取问题,通过贷款业务,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而未到期的证券买卖则没有利息收入,只有买进或卖出的价差收益。(3)中央银行从事的证券买卖业务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较高,一般都以该国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前提;而从事的贷款业务则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较低,一般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可以从事贷款业务。

为什么说实时全额结算有利于规避支付系统风险?

答:实时全额结算具有明显的效率和安全优势。首先,实时全额结算系统的显著特征在于“实时”和“全额”。“实时”即结算在营业日清算期间内非间断、非定期地持续进行;“全额”即每笔业务单独处理、全额结算,而不是在指定时点进行借、贷方总额轧差处理,从而实现了支付信息的“随到随处理”,提高了支付效率。其次,实时全额结算实现了支付信息的即时处理,将结算时隔降至最低(甚至为零),且所有支付业务均是不可撤销的、终局性的,从而减少了清算过程中的因素干扰,提高了安全系数。

名词

储备货币也即基础货币

储备货币,Reserve Currency,是中央银行准备长期持有一种作为国际清偿力的货币。传统的储备货币是美元,英镑和法国法郎(范围较小的前法属殖民地)。

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Base)、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Money),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参与者和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使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从而保证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根据宏观货币管理的需要,根

据控制金融体系信贷额度的需要,以及维持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的需要,来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和结构,并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动对既定比率和结构进行调整,藉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判断题:担保改为信用贷款半官方组织直接调控改为直接限制货币发行 经济发行

央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净额 全额结算 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

央行的信息体系中金融统计处于核心地位

央行的债权负债更具有主动性 可控性 资产业务 存款准备

第二篇:中央银行复习总结

1、单一型中央银行制度: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纯粹的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分为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即在一个国家内只建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和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即在一个国家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银行机构。跨国中央银行制度: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出现在二战后,其组成国主要是地域相连的欠发达地区。准中央银行制度:有些国家或地区只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

2、【中央银行的两大类业务】银行性业务:资产负债业务、经理国库业务、会计业务、清算业务,具体的资产负债业务又包括货币发行业务、发行央行证券、黄金和外汇业务、准备金和存款业务、再贴现和贷款业务、公开市场业务。管理性业务:存款准备金管理;货币流通管理;货币市场监管;黄金、外汇管理;征信管理;金融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反洗钱和金融安全管理;金融统计业务;国际金融活动和协调管理;对金融机构的稽核、检查、审计。

3、【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决策和行动的自主程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A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a.央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b.央行业务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c.央行与政府所处地位、行为目标、利益需求及制约因素都不同;d.央行与政府形成互补和制约的关系,增加决策的综合效力和稳定性;e.保证货币政策决策与实施的统一。B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中央银行享有“政府范围内的独立”,而不能完全凌驾于政府之上。a.从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看,金融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b.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看,要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搭配使用;c.从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关系看,个人理性行为往往导致社会理性结果失败,出现“囚徒困境”局面。

4、贴现:汇票持有人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交给银行,银行按票面金额扣收自贴现日至汇票到期日的利息后,将扣除后的净额交给汇票持有人。再贴现:商业银行为弥补营运资金不足,将由贴现取得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交给央行,请求央行以一定的贴现率对商业票据进行二次买进的经济行为。转贴现:银行将已贴现的票据,向同业机构进行贴现,不同于再贴现,可以在银行之间连续进行。结算:为实现由商品交易、劳动供给、金融活动、消费行为发生的债权债务清偿和资金转移发生的货币支付。清算:以央行为中心完成的央行商业银行和商业银行相互间的债权债务和资金转移。

5、【衡量货币政策效果的指标】内部指标包括反映货币供给数量及结构变化的指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货币供应量结构比率。和反映币值情况变动的指标:货币购买力指数、货币贬值率。外部指标包括反映总体社会经济状况的指标:GDP、GNP指数、失业率、国际收支状况。和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GNP平减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

6、货币政策时滞:任何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或全部的成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这段时间,包括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外部时滞是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时间,包括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

7、【金融监管负面清单】金融法律、法规或金融监管当局部门规章明确禁止或限制金融市场主体、业务、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准入的清单。积极效应:1)金融体系自主发展带来金融深化和效率提高。2)发挥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了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的边界。3)提高了金融监管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压缩了金融监管权力的寻租空间。负面效应:1)金融市场主体负面清单外事项的自主决定,实质是金融自由化,给金融稳定带来挑战。2)金融监管负面清单外金融创新的自主发展,使监管部门无法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并采取监管措施,无法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3)对于清单外事项监管部门限制市场准入,就需要加强对金融市场主体、业务、产品市场准入后的事中和事后监管,给金融法律适应性及金融监管能力带来新挑战。

8、对敲:交易双方在同一时间买入和卖出同一数量和价格的同种债券,成交后再以相同方式卖出和买入该债券;其结果并未发生资金的真正交割,而市场交易量大增,造成价量配合的虚假行情,伺机获取差价。洗空:大量买入,造成股票价格上升和短缺,操纵市场和价格,迫使市场购买者以操纵价格买入。抢帽子:反向操作,看多做空,属于高风险的股票操作行为。在期市上,投机者当天先低价购进预期期价上涨的期货合约开仓,等期价上涨到某一价位时,当天再卖出所买进的期货合约平仓,以获取差额利润;或进行相反操作获取差额利润。

9、衡量外债偿还能力的标准是生产能力和资源转换能力。

生产能力标准是指拿出一部分国民收入偿还外债本息后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资源转换能力标准是指用于偿还外债的那部分国民收入能否转换为外汇。

10、基本汇率种类:固定汇率:二战后较长时期所实行的汇率制度,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浮动汇率:各国对汇率波动不加限制,听任其随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涨跌,各国央行只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是否进行干预以及把汇率维持在什么样的水平上。即期、远期汇率;基本、交叉汇率;买入、卖出、中间汇率;电汇、信汇、票汇;名义、实际汇率;开盘、收盘汇率;官方、市场汇率;同业、商人汇率。

11、【央行的三大基本职能】(1)发行的银行:国家赋予央行集中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其发行的纸币为无限法偿货币;同时央行必须维护本国货币正常流通和币值稳定。发行库:为国家保管待发行的货币的金库。其主要职能是保管人民币发行基金,办理发行基金出入库,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现金存取业务,负责现金回笼的整理清点。业务库:商业银行为了办理日常现金收付业务而建立的金库。发行基金:央行为国家保管的待发行货币,由设置发行库的各级人民银行保管,总行统一掌握。其来源是新人民币和回笼款。(通过央行发行库再贴现、再贷款、公开市场业务等,流入商业银行的业务库。)(2)银行的银行:央行针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办理“存、放、汇”,主要表现为:a、集中存款准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必须向央行存入一部分存款准备金;b、最终贷款人,在商业银行陷入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时,向央行融资是最后的办法。其积极作用表现为:一是支持陷入资金困难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免银行挤兑风潮扩大,并最终导致整个银行业崩溃;二是通过为商业银行办理短期资金融通,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量,传递和实施宏观调控意图;负面作用表现为:一是道德风险,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通常由信息不对称引起;二是惩罚性利率。c、组织全国的清算(3)国家的银行:央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12、【央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从经济体系运转看,央行为经济发展创造货币和信用条件,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保障。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看,央行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之一。从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看,央行是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职能扩展】从发行的银行这一职能看,货币稳定职能日益突出;从银行的银行这一职能看,宏观调控职能日益突出;从国家的银行这一职能看,国际代言职能日益突出。

13、【资产负债业务概念及组成】资产类业务:央行的资产是指央行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各种债权。资产类业务包括再贴现和贷款业务、证券买卖业务、黄金储备资产业务、其他资产业务。负债类业务:央行的负债是指金融机构、政府、个人和其他部门所拥有的对央行的债权。负债类业务包括存款业务、货币发行业务、资本业务、其他负债业务。【资产、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的关系】基础货币包括两部分,一是银行体系外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C);二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即MB=C+R。资产项目增加,基础货币增加,反之基础货币减少。负债项目增加,基础货币减少,反之基础货币增加。资产业务与基础货币两者变动关系:1)央行对商业银行贷款增加,将直接增加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存款,基础货币增加。商业银行再贴现时,央行按贴现率扣除利息后其余部分贷记银行的准备金帐户,基础货币增加。2)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基础货币增加。3)央行黄金、外汇储备资产增加,基础货币增加。央行能通过决定其资产业务影响基础货币,但不能完全控制基础货币。

14、【支付清算业务】支付是付款人对收款人进行的当事人可接受的货币债权转让;清算是以央行为中心完成的央行商业银行和商业银行相互间的债权债务和资金转移。【支付系统风险类型】1)信用风险:一方无法清偿债务而使另一方或其他当事人受损。2)流动性风险:资金不能如期到位而造成不能按期履约支付给对方带来的损失。3)系统风险:某一用户无法履行债务义务而造成系统陷入困境。4)法律风险:支付系统统一的法律规范与各国支付系统运行冲突带来的风险。5)其他风险:突发事件或其他因素造成的支付系统非正常运行带来的损失【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风险的防范与控制】(1)对大额支付系统透支进行限制(2)央行监管大额支付系统(3)对银行结算支付活动进行监督(4)发展RTGS系统(5)发展完善CLS,即持续联结清算(6)加强法规和现代化建设

15、【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货币政策时滞,合理预期因素,其他因素(外汇储备)【三大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央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政策:央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央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政策措施。公开市场业务:央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政策措施。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直接信用控制:央行从质和量两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管理和直接干预等。间接信用指导:包括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道义劝告:央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负责人进行面谈,交流信息,解释政策意图,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央行政策。窗口指导:央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

【我国创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央行贷款、公开市场业务、利率政策和常备信贷便利。1)2013年初央行创设了常备信贷便利SLF。SLF是央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级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2)2014年9月央行又创设了中期借贷便利MLF.3)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从直接走向间接。

16、【金融监管理论依据】金融体系的稳定可以被看作一种“公共物品”,这成为政府监管的依据;金融监管理论是在政府管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对金融业特殊性的分析发展完善起来的。1)金融监管理论与政府管制理论包括公共利益论、管制的俘获论、管制的供求论、管制的寻租论。2)金融监管其他理论依据包括金融风险理论、投资者利益保护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国际经济组织、金融组织和各国及各国之间,在金融政策、金融行动等方面采取共同步骤和措施,通过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达到协同干预、管理与调节金融运行并提高其运行效益的目的。总的形式分为规则性协调和相机性协调。

【国际银行监管面临的难题】(1)银行的管理者没有知识和能力密切监督在其他国家的银行业务活动(2)哪一个国家的管理当局应该对防止这家银行从事高风险的活动负责任没有统一的标准。

【解决办法】

1、必须进行充分有效的金融监管国际协作

2、首先,奉行标准化的监管标准和原则。巴塞尔协议是国际银行联合监管最重要的形式,具有很强的约束性

3、其次,加强BIS、IMF和巴塞尔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协作与共享

4、最后,坚持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的原则

5、同时构建全球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联合管理机制和最终救助机制。

17、【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

① 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了维系宏观金融稳定和增强对本国货币的信心,一些亚洲国家纷纷增加了外汇储备持有。

②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除个别年份外,我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双顺差。③ 强制性的结售汇制度,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限制企业和银行自行持有外汇。④ 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导致了一些国际游资的流入。

⑤ 政府对外资的过度优惠政策导致外企出口产品成本较低。⑥ 政策导向误区,并不是外汇储备越多越好。【外汇储备与我国货币发行】外汇储备是一国国际收支的最终反映,外汇储备的增长会对该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产生重要影响。(1)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会引起我国货币供给量迅速上升,改变我国货币供给结构;(2)外汇储备增长会引起外汇占款增加,使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加强;(3)外汇储备增长会导致央行持汇风险和持币成本不断上升,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稳定。

【我国外汇储备是否超额】

我国外汇储备现状:截至2014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89万亿美元

外汇储备合理规模分析:1)外汇储备/进口比例法,通常应能满足三个月的进口需要。2)外汇储备/外债比例法,外会储备规模大约等于全部外债的30%-50%。3)货币需求分析法,外汇储备/M2,国外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比率处在10%-20%之间比较合理4)综上,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趋势合理: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维护本国金融稳定;避免货币贬值带来的风险;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的前提条件。5)但储备过多,容易产生以下负面影响:储备货币贬值带来损失;储备保值增值带来一定难度;通货膨胀;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强了人民币升值预期。

【如何管理我国外汇储备】(1)管理必训遵循“三性”原则,以安全性为第一原则,先保值后增值。(2)以外汇储备存量管理和增量管理及其关系协调为主线,以外汇储备结构管理为补充,使储备供给向储备需求调整,实现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3)存量管理上,管理好现有外汇储备;用好现有外汇储备:充实社会保障金;建立重要战略性物资储备。(4)增量管理上,减顺差;实现制度“松绑”;增加汇率弹性。(5)综上,资产结构管理上,储备资产的高流动性置于优先地位,营利性则摆到比较次要地位。币种结构管理上,储备货币应与贸易支付和金融支付所需货币保持一致;应与干预市场所需货币保持一致;应选择多种储备货币。

18、【衡量外债偿还能力的指标】静态指标包括负债率=外债余额/国民生产总值<20%、偿债率=年偿还外债本息/外汇总收入<20%、债务率=外债余额/外汇总收入<100%。动态指标包括外债饱和后外债余额增长速度

【我国外债规模是否合理】1)根据国际通行外债监控系统,即以负债率、偿债率和债务率等指标衡量我国外债偿还能力,可以发现我国外债规模始终控制在经济发展可以承受范围之内,外债结构也较为合理。2)但是我国外债增长速度过快,尤其是短期外债飞速增长;同时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外债风险管理中存在着潜在危险。3)今后对外债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合理引导间接利用外资投向,提高外资使用效率,加强对外债的监控,确保不发生外债偿还危机。

【如何管理我国外债】外债管理主要包括借入外债和使用外债两方面:对于“借”,关键是将规模控制在本国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保持外债结构合理;对于“用”,关键是保证借入外债投向合理和避免外债使用过程中的风险。

1)外债规模管理是确定一国中长期和合理负债水平。受三个因素影响:经济建设对外债需求量;国际资本市场可供量;本国对外债承受能力。2)外债结构管理是在确定的总规模范围内,对构成总量的各个债务要素进行最优组合。融资结构上根据引进设备和技术特点采用不同融资方式;利率结构上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期限结构上使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比例在25%以下,防止还债过于集中,防止债务短期化;币种结构上,外债币种要与出口收汇、外汇储备一致,注意软硬货币搭配,具体项目上保持借用收还四个环节一致;市场与国别结构上,主要在于多元化。

3)外债投向管理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相一致。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主要投向国家重点项目、基础产业和优化国民经济的行业;商业贷款主要投向创汇能力强、回收期短的项目;短期贷款主要投向流动资金、临时周转;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确定不同形式的外债投入;创汇项目、非创汇项目和社会效益项目要保持适度比例和梯形格局。

4)外债风险管理要增强应变能力。社会效益项目年还本付息总额<年外汇储备增加额;在外债中长期指标分配上,要有一定的机动指标不用于项目投资,保持在10%左右;建立偿债风险基金;采用掉期、期权、远期和即期外汇买卖等金融工具,利率、汇率的风险调整,使债务合理化。

 补充:

1、复合中央银行制度:一个国家没有设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集中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一般货币银行经营职能于一体的银行体制。

2、清算与结算的区别:a.概念不同b.主体不同c.服务目的不同

3、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量增量变动情况的相对数指标,包含M0、M1、M2三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结构比率主要指M1占M2的比重。货币购买力指数=1/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同一货币购买商品、支付劳务费用等能力的相对数指标,即单位货币的币值。货币贬值率是单位货币购买商品、支付劳务费用等能力变化情况的相对数指标。GDP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NP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城镇失业率是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城镇愿意就业的总人数之比。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国际收支状况。GNP减值指数表明以现价计值的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商品和劳务价格相对于基期年份的价格变化。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商品零售价格水平变化程度和趋势的价格指数。消费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城乡居民生活费用水平变化程度和趋势的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商品批发价格水平变化程度和趋势的价格指数。

4、洗售:利用所拥有的资金等优势人为地制造交易价格的虚假上升或下降,从中获取差价。信息杠杆:利用虚假信息获利。联合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通过达成协议操纵市场的行为。

5、业务库与发行库的区别:机构设置不同;保管的货币性质不同;业务对象不同;收付款项的起点不同。

6、直接信用控制规定存贷款利率或最高限额是最常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信用配额管理是央行根据金融市场的供求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分别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分配和控制,从而实现对整个信用规模的控制。流动性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存款的比率。直接干预是指央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等加以干预。

7、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

8、金融监管国际协作必要性:1)金融全球化加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2)金融危机表现出全新特点。中国银行业监管治理面临的挑战:监管独立性有所削弱;监管目标和职责不够清晰;监管激励机制缺乏针对性;监管专业化水平不足;监管信息披露不够到位;监管协调机制还需做实。面临的新环境:利率市场化速度加快;金融脱媒现象明显;混业经营成为趋势;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社会压力加大。提高银行业监管治理的思路和措施:

① 完善银行监管的理念和方式。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脱离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监管的目标一定要引导银行服务实体;要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理念应转变为“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供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提高服务社会公众水平、提高监管透明度”;加强规制性监管与原则监管的配合使用;明晰监管职责;完善监管目标和定位。

② 提高银行监管的独立性和透明度。

成立银行监管公众委员会;给予银监会在预算编制和人员编制上更大的自主权;扩大“立即干预措施”(PCA);进一步提高透明度,如建立现场检查结果和处罚情况的披露制度。

③ 完善银行监管的协调机制

长期来看,可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由发改委、财政部、央行、各监管机构的人员组成

④ 完善银行监管的组织架构 ⑤ 增强监管考核和激励的针对性 ⑥ 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银行业监管治理问题:金融监管无效和缺位除了市场因素外,还有监管机构自身的问题;金

美国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美国银行监管治理缺陷:1功能监管部门监管目标不一致导致监管真空2美联储的协同监管权力收到限制3消费者保护监管缺位

银行监管治理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组织结构设计、行为准则、激励约束机制)、监督机制(日常监督、司法监督、监管透明度)、协调机制(市场约束、政府协调、国际协调)银行监管治理工具:全面质量管理、绩效管理、标杆管理、文化战略。

第三篇:中央银行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在讨论国际收支不平衡调节问题之前,有必要说明一下调节的必要性。国际收支不平衡不仅涉及到对外支付方面的问题,也涉及到一国的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内的货币政策,所以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是一国政府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国的国际收支如果发生暂时性的不平衡,即指短期、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不平衡,那么这种不平衡一般程度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带有可逆性,即不需要采取政策调节不久便可得到纠正。但是,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属于持续性不平衡,即由于一些根深蒂固的原因造成的,如前面列举的几个方面,那么这种不平衡没有可逆性,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调节,否则将很难得到纠正。一般地说,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性的顺差或逆差,都对本国经济发展不利。持续性的逆差,必然影响到其本国的官方储备水平,使国内经济活动受到压缩而且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危险,进而影响到该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信誉;反之,持续性的顺差,又会导致本升币值影响出口,(主要是对发达国家)或者会引起本国发生通货膨胀的危险,甚至有时还会产生并加深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政府当局有必要根据本国的经济形势和条件(货币制度、经济结构等)对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作出反映并进行适度的调节。具体一国的收支调节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应该选择何种政策,应根据具体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而定,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应该有不同的程度选择和政策选择。

国际收支的调节方法往往与一国的货币制度、经济结构等情况有密切联系。如果某一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由于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则为了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必须从改变本国的经济结构方面着手,其他办法无从生效。

(二)国际收支各种调节手段的作用

1.汇率的作用。利用汇率的变动来调节国际收支,即通过货币贬值和货币升值来消除逆差和顺差,恢复国际收支的平衡。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可调低本国货币汇率或使本国货币贬值,使本国货币币值与外币比较,相对地减低。如果国内价格不变,则以外币计算的本国出口商品价格就会贬值或较调低前便宜,因此,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增强,本国出口便可增加。相反,外国商品以本国货币计算要比汇率调低或贬值前为贵,国内消费者就可能改买本国同类商品而少买或不买外国商品。因而本国进口减少。而通过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熟可恢复平衡。而如果发生顺差,则可采用调高本国货币汇率或货币升值的办法。本国货币汇率调高或货币升值后,通过汇率的换算,进口商品的价格较前降低,因而鼓励进口;出口商品的价格较前提高,在(一)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

在国际间普遍实行金本位制度的条件下,一国的国际收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黄金的输出输入的调节,而自动取得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贸易收支)如发生逆差,则迫使本国货币汇率下跌至黄金输出点而使黄金外流。黄金外流促使银行准备金降低,从而使货币流通量减少,由此引起物价下跌并增强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因而促进出口,同时也抑制了进口。这样,收入增加而支出减少,逐步消除

逆差,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如果发生顺差,则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至黄金输入点,导致黄金内流,通过银行准备金的增加而使货币流通量增加,物价因而上涨,使出口减少:进口增加,顺差逐步减少,自动使国际收支恢

复平衡。在纸币流通的浮动汇率制下,如果一国货币当局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汇率随国际收支的变化而变化,则国际收支也会对汇率的变动做出反映:顺差会使本币升值,从而有利于出口而不等于进口,出口增多进口减少,则顺差减少,反之亦然。即顺差会使顺差减少,逆差会使逆差减少。但在现代社会,资本移动频繁,实际上很少有国家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另外,目前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是钉住汇率制,这种汇率制下国际收支也存在着自动调节机制,它通过一国外汇储备的增减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最终反映到经常帐户和资本与金融帐户,具体的过程请见下面西安财经学院陈春生教授所绘制的“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自

动调节”流程图

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被削弱,因而阻碍出口,两

者相互作用,使顺差逐步减少。

一般说来,用汇率调低或货币贬值调节逆差的做法较多,而用汇率调高或货币升值调节顺差的做法较少,因为毕竟一国开拓国际市场不容易,汇率调高或货币升值减少顺差无疑会使之前功尽弃,所以可通过其他方法,如海外投资等来减少顺差。当然,一国的顺差就是别国的逆差,逆差国因无法解决逆差而使经济日趋恶化,常施用政治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迫使顺差国货币升值或汇率调高。顺差国有时考虑到本国利益虽不情愿这么做,但在一定情况下,抗拒不了某种强大的压力,也不得不勉强屈从。此外,汇率的调节对国际收支产生的效果如何往往与时滞和价格弹性有关。关于这方面的内

容读者可参考国际金融的教材。

2.利率的作用。利率的变动可在两个方面对平衡国际收支发生作用。一方面是,利率的高低影响国内投资规模的大小,从而影响工商业的兴衰、国内消费的增减、物价的涨跌,直至影响到进出口的变化,使国际收支得到调节。另一方面,利率的变动可以起到促进资本流动的作用。如果一国利率高干其他国家利率,则会引起外国资本流入本国,而本国资本则减少外流,从而使资本项目出现顺差,以调节经常项目的逆差,使国际收支得以平衡。相反,如果本国利率低于其他国家,则可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

必须强调的是,利率变动所引起的资本流动,主要是短期资本流动,尤其是投机性流动。至于长期资本流动,还受其他因素制约,如通胀预期、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等,其流动性不如短期资本受利率变化那样敏感,3.物价的作用。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引起国内信用紧缩,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均趋减少,物价因而被迫下跌。物价下跌,可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因而缩小逆差,使国际收支逐渐平衡。如为顺差,则情况相反。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对策

市场经济国家为改变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运用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开支的增减和税率的高低来实现的。当一国因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而发生逆差时,政府可削减财政开支,或提高税率以增加税收,使社会上通货紧缩,迫使物价下降,从而刺激出口,抑制进口,逐步使逆差减少。如果出现顺差,则增加财政支出,或降低税率以减少税收来刺激消费与投资,因而促使物价上涨,鼓励进口,抑制出口,使国际收支逐渐趋于平衡。

(2)货币政策,主要包括调整汇率和调整利率。汇率和利率如何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上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述。

为了减少并消除国际收支逆差,市场经济国家常运用紧缩政策,即在金融方面提高利率,增加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参与外汇市场买卖等。在财政方面则紧缩财政开支,增加税收,这种做法可以收效于一时,但对国内经济产生负作用,因为紧缩政策使投资和消费减少,引起工商业衰退,失业人员增加。反之,为了解决顺差问题,采用膨胀政策,如降低利率,增加财政开支,减少税收等,则又势必会诱发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导致工人要求增加工资,产品成本增高,促进物价进一步上涨,通货膨胀加剧,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这就涉及到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问题,以及货币政(1)协调经济政策。随着西方工业国之间收支不平衡的加剧,它们日益感到有必要协调彼此的经济政策,以减少摩擦,80年代以来更是加强了这方面的努力。自1985年起,各西方主要工业国每年召开7国(美、德、日、法、英、意、加)财

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运用。有关政策配合问题请参

考我们编写的国际金融教材。

2.直接管制。直接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以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干预外汇自由买卖和对外贸易的自由输出入,同时采取差别汇率等办法也可达

到管制外汇的目的。对于外贸管制,各国所采用的方式大致有商品输入管制和商品输出管制两种。商品输入管制包

括采用进口许可证制

(1mport License System),进口配额制(1mport Quota System)。前者是指进口商必须向有关政府机构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进口许可证后才能输入某种商品;后者是指有关政府机构在一定时期规定的进口数量,按照地区或进口商品的种类分配给本国的进口商或外国的出口商。此外也可采取提高关税的办法,限制某些商品的进口。商

品输出管制主要包括出口许可证

(Export License System)或某些奖励出口的办法。出口许可证制,是由于某些外销商品国内需求较多,或对国内工农业生产以及国防工业等关系较为密切,过多出口可能对国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有些商品国内供给较丰富,而国外市场较狭窄,需求价格弹性大,过多出口直接影响销售价格,因而规定必须经过批准并取得许可证才能出口。为了减少逆差,一般对出口多采取奖励办法。例如政府发给出口补贴,享受免税退税优惠,给予出口信贷等,借以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以便促进出口贸易。直接管制对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效果较为迅速和显著,不象运用财政金融政策那样,必须先通过汇率价格的变化及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后才能见效。因此,如果不平衡是局部的,则直接管制更为有效,不必牵动整个经济的变化。但运用经济政策则不然,无论是调整汇率还是实行膨胀性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都会使整个经济发生变化。但是,一国的外汇和外贸管制,必然要影响到有经济联系的其他国家,有利于一国的措施,常常有害于其他国家,以致招来对方的相应报复,最

终抵消预期的效果。

3.国际经济合作。以上所述各种调节措施,都是针对一个国家而言,每个国家为解决逆差问题,可以选用各种对策。而一国的逆差即为别国的顺差,反之亦然。每个国家从本国利益出发,采用一定的对策,必然会引起其他国家为保卫自身利益而采用相应的反对策,使各国都蒙受其害,并且扰乱国际经济合作的局面,为解决这了矛盾,各工业国之间选择了国际经济合作的道路。主要表现为

以下三个方面。长会议,磋商和协调各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对市场汇率进行联合干预。

(2)谋求恢复贸易自由。为了消除自由贸易的障碍,各工业国家曾订立一些协定,如“关税

和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简称GATT);推行经济一体化,如成立区域性的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区及成立欧洲统一市场等,以达到促进商品在国际间自由流通的目的,从而使各国都充分享受国际分工的好处。

(3)促使生产要素自由转移。在国际间只是商品的自由流通,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问题,因而还必须使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能在国际间自由转移,促成生产资源在国际间达到最优的重新配置,以提高各国的生产力,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建立各种不同阶段的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现在,在欧洲统一市场内,不仅废除关税与商品输入的数量限制,使商品可以自由流插,而且生产要素在区域内也可以自由转移,这样不仅推动了各国的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第三节 国际收支与国内经济的联系

经济中的各种变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国际收支,而国际收支的变化也会影响其他经济变量,所以,国际收支是国民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内生变量。下面我们简单地介绍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国际收支与汇率

如果一国的出口大于进口或资本的流入大于流出而形成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市场的供给就会多于需求,此时,外汇汇率就会降低(本币升值);反之就会升高(本币贬值)。但是,这种推断的前提是国家没有运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如果国际收支顺差外汇供应增多,而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收购多余的外汇,则外汇汇率就不一定会变动。反之国际收支逆差,但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大量投放储备外汇,补充了不足的需求,外汇汇率也不一定会变动。所以,实行钉住汇率的国家,即使国际收支不平衡,汇率也不一定会变动。我国在2005年8月21日之前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钉住汇率制,人民银行随时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和卖出美元,以保证基本汇率的稳定,所以,虽然近几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保持大量顺差,但截止2005年8月21日,我国的人民币对美元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比价。

二、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

在货币供给一章中,我们说外汇储备变动会使国内货币供给变动,但我们没有描述这种变动的过程。事实上,外汇储备的变动会改变一国的基础货币数量,因而会使货币供给量变动。我们知道,基础货币由流通在银行系统以外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构成。其中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与其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两部分构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总供求均衡的新的重要因素。

1.贸易收支的影响。商品的出口表明国外对国内商品有需求,这种需求构成扩大社会总需求的因素之一;商品

成。从中央银行的资产与基础货币的关系看,中央银行既可以通过增加其国内资产(国债,票据和贷款),也可以通过增加其国外资产(外汇储备)来增加基础货币。所以从基础货币的增量看,一年之中的基础货币增量由中央银行在国内资产上的净投放和在国外资产的净投放构成,用△D代表中央银行在国内资产上的净投放,用△R代表在国外资产上的净投放,则一年之中的基础货币增量为:

△B=△D+E×△R,其中E为储备货币的市场汇率。由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线性关系: Ms=m·(B+△B)=m·(B+△D+E×△R)=m·(B+△D)+m·E×△R,(其中B为前期的基础货币存量)可知,外汇储备具有高能货币性质,它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有一种乘数效应。如果外汇储备增加△R,则货币供应量就相应扩大m·E倍。即Ms增加m·E△R。(读者请注意,从此式可以看出,汇率E的变动也对货币供应量有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在前面已经讲明,国际收支的顺差就是一国的国际储备的增加,而国际收支的逆差就是国际储备的减少,储备增减额就是储备增量△R,因此,国际收支的差额与△R相等,所以国际收支差额对国内的货币供给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在一国储备变动较大的时候更是如此。另外当一国实行浮动汇率时,国际收支不仅影响储备而且会影响汇率,所以,国际收支在两个方向上影响国

内的供给。

三、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

从国民帐户看:国民收入Y=C+I+G+(Ii-Ie+X-M),其中C为消费支出,I为国内投资,G为政府支出,Ii为国外对内投资(资本流入),Ie为国内对外投资(资本流出),X为出口,M为进口。显然,括弧内的内容Ii-Ie+X-M为国际收支综合差额。可见,若国际收支顺差,则国民收入Y增加,而逆差则减少。此公式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的描述非常准确,所以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尽可能吸引外资,增加出口,以形成顺差。但对发达国家,此公式有一定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增加资本不一定能增加产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一般实行浮动汇率制,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本币(对外)升值,降低国内出口的动力。也就是说,国民帐户是一种静态分析,对经济运行的描述有一定缺陷。从动态的角度去看,净出口额(X-M)对国民收入有乘数作用;而国内消费会形成引致投资,即I和C也有联系;另外出口增长的幅度与国内的投资增长也有联系,所以,国民收入、消费、投资和进出口都是动

态系统的内生变量。

四、国际收支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的进口则表明国内商品的可供量增加。因此如果引入对外贸易收支因素,则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公式可扩展为: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消费品供应+生产

资料供应+进口

移项可得: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进口)=消费品供应+生产资料供应

2.资本收支的影响。资本的流入是外资在国内的扩大,其效果与国内投资一样会扩大社会总需求;资本的流出表示国内投资需求的减少。因此,如果将资本收支因素列入,则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公式可扩展为: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进口)+(资本流入-资本流出)=消费品供应+生产资料供应

3.国际收支差额的影响。国际收支差额的变动引起国际储备的变化,国际收支顺差则国际储备增加,由前述公式,货币供应量会增大,引起国内以总需求的扩大;国际收支逆差则国际储备减少,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引起国内总需求的减少。也就是说,如果引入国际收支差额(即国际储备变动)因素,则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公式为: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际储备变动额=消费品供应+生产资料供应

由上分析可见,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国内社会总供求均衡的重要因素。如果社会总供给是不平衡的,那么就可以用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来加以弥补。例如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用国际收支的逆差来抑平;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国际收支的顺差抵平。因此国际收支的顺差和逆差

不仅仅是进出口差额,在一国货币当局有能力控制这个差额的条件下,它也是平衡国内总供求的手

段。

五、国际收支调节与货币政策

从前面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来看,顺差和逆差要根据国内总供求的状态来确定。但这只是一种短期均衡。从长期来看,一个发展中国家不易出现逆差。这是因为:(1)虽然逆差能暂时弥补总供求的不平衡,但其代价是外汇储备的减少;(2)逆差就是储备的减少,储备减少不利于钉住汇率的实施。不利于外汇市场的稳定和国内经济的稳定;(3)根据储备与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关系,逆差具有紧缩性质;(4)根据静态的国民帐户,逆差不利于当年的经济增长。上世纪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证明了上

述观点。正统理论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不论顺差还是逆差都对经济不利,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一国的货币政策最终服从于经济的稳定增长,而稳定表现为物价稳定和较低的失业。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能完成上述任务,一国政府就会将平衡国际收支做为最终政策目标;如果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能完成上述目标,则政府就不会将平衡国际收支当作最终货币政策目标。最后,根据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一国的货币政策的执行会受到国际收支的影响,国际收支顺差将导致货币供给增多,而逆差将使货币供给减少。所以,在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过程中要将国际收支的差额计算在内,这样才能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按时按量地得到实现。

第四篇: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总结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内容与作用

(1)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规定法定准备金的具体资产形式(有些国家允许库存现金或政府债券)。

(3)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包括存款余额的确定即缴存机器的确定等。

(4)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等

作用:保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集中使用一部分信贷资金;调节货币供给量。

3、西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4、分析三大法宝(一般性政策工具)优缺点(特点):

法定准备金优点

主动性: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是相对的;对于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强有力的;效果明显。

缺点:对经济的震荡太大;缺乏灵活性;缺乏弹性

再贴现政策

优点: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进而影响融资决策;告示效应;防范金融恐慌;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的效果

缺点:告示作用是相对的;再贴现率调整十分被动;缺乏弹性。

公开市场操作优点:主动性,灵活性,可逆转性,迅速性,经常性,连续性,弹性。对MS微调。

缺点:(1)要有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深度、广度、弹性)(2)中央银行必须有强大的干预和控制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3)证券种类齐全。

案例分析部分:

1、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件(原因及启示)

2、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其启示

3、琼民源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题型:概念、简答、计算、论述、案例

第五篇:中央银行考试总结

美国退出QE给我国货币政策带来哪些新挑战?

由于美国推出的QE政策使得前5年我国的M2增长迅猛,市场流动性泛滥。当美联储退出QE,外汇占款势必将大大减少,可贷资金自然也将大大收缩。一旦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也收紧,无论如何都会对金融市场造成不小的震动。

而最为急迫的问题,当美国退出QE政策,美元地位开始走强(相对之前来说),当数大量资金出逃,及国内利率上涨,这就很有可能刺破我国持续了10年的房地产泡沫。因为,就中国情况来看,前10年房地产就是大量流动性吹大了其泡沫,也是低利率让投资者涌入房地产市场。如果这两个方面发生逆转,国内房地产市场巨大的风险就会暴露出来,国内银行体系以及整个金融体系所面临的风险就大了。这不仅会影响我国刚开局的深层经济体制改革,也难免影响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面临货币贬值和资本出逃的压力,我国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倘若通过收紧货币政策以缓解市场波动,例如提高利率、利用储备支持汇率和实施资本管制等可能会引发更大的负面效应,升息虽然可以帮助限制资本外流、汇率贬值,但同时也抑制了经济活动,可能导致进一步的资金流出和货币贬值。

面对美联储退出QE政策,中国关键是要把资本账户管好。在把对外口子加强管制的同时,对内则要放松管制,发展民间金融的服务平台,制定非常透明和清晰的监管规则。这样就可以把现在很多集中在地产和货币市场的资金分散在各个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由过度资金集中所造成的泡沫和QE退出所造成离场资金迅速蒸发的冲击,都可以大大减弱。

如果能把资本疏导到长期的投资渠道上来,它的外出撤离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当前并不是简单的运用货币政策就能应对国际资本的大进大出,更多的还是要发展金融体系,要想方设法把在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大量资金,配置到提高中国国力所需要的各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建设中来,从而让海外游资“无空可钻”,甚至“入乡随俗,改邪归正”。

在美元表现强劲的时候,人民币汇率应保持双向波动的特征,甚至保持相对的贬值将更为有利,而且这也属于正常行为,没必要恐慌,否则会引起资金外流预期并导致资金的大量外逃。

在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货币政策还应保持相应的灵活性,随时根据市场的变动,包括外贸顺差和资本流动趋势的变动,尤其是在流动性与汇率交织导致资金偏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进行灵活的调节,货币工具上更多的应采用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工具来进行调节。

QE退出给我国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平稳增长2.抓住机遇期,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3.加强跨境资本流动性监管,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4.利用退出之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5.适当调整外汇储备投资策略,应积极、主动调整外汇储备投资策略,稳步推进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进程。

为什么大多数国家央行都青睐“公开市场操作”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决定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方向,当中央银行认为金融市场资金短缺时就购入债券,增加流通中的现金或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反之则卖出债券,以回笼货币,收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这主要体现在:

一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主动出击”,避免“被动等待”。按中央银行主观意图进行,不像贴现政策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贷款条件或变动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鼓励或限制其贷款数量;

二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直接调控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使其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中央银行可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操作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的步骤也可随意安排,更便于保证准备金比率调整的精确性;

三是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也可以进行连续性、经常性、试探性甚至逆向性操作,以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不像法定准备金率或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惯性,在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调节方向时,业务容易逆转。

为什么要分离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的职能

(一)银行机构监管职能的分离,消除了宏观货币政策与微观银行机构监管在同一决策主体内存在的矛盾,突显了货币政策等宏观职能在央行职能体系中的地位,适应了改革开放深化条件下市场经济发展对强化宏观调控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家金融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产生了双重需要。一方面,迫切需要运用货币政策等强化金融经济宏观调控,促进金融经济市场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微观主体行为的规范和相关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需要不断加大银行机构监管力度,提高银行监管专业化水平,建立和维护良好金融市场秩序。但是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政策,其价值取向与属于微观层次的银行机构监管政策不可避免存在矛盾。当货币政策宏观职能与银行机构监管微观职能属于同一决策管理主体职能时,宏观职能与微观职能的矛盾将导致决策困难,强调宏观调控和强化银行监管现象交替出现,不利于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政策各自的持续、稳定和水平的提高。因而,将银行机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行使,人民银行从大部分微观金融监管领域淡出,适应了国家强化金融监管和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解决了中央银行内部宏观职能与微观职能的矛盾,同时也改变了银行监管在中央银行各项工作中“重中之重”的地位,使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等宏观职能在央行职能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相应显现,人民银行作为国家中央银行的性质和特征更加突出,有利于人民银行集中精力履行好宏观职能。

(二)金融监管在央行职能中的重新定位,提升了央行金融监管层次,扩充了央行金融监管的空间,转化了金融监管手段,实现了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的接轨与交融,有利于央行宏观职能的履行。

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权的配置贯穿了以履行宏观职能需要为标准的全新理念,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在法律上实现了从微观层次为主向宏观层次为主、从直接向间接、从货币市场向整个金融市场转变的调整,服从或服务于金融经济宏观职能履行的需要,从而与改革开放深化形势下市场经济对强化宏观管理调控的迫切要求相适应。

人民银行为什么要对农商行定向降准

自2003年周小川接任行长以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多次未上调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农信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要比国有商业银行低6个百分点左右。而农村商业银行和其他中小金融机构一样,每次未获特殊政策优惠。所以,央行对农村商业银行实行定向降准。

定向的宽松政策,旨在通过定向降准,在不增加M2的基础上,盘活资金存量,进而支持农村金融,为经济企稳回升做出贡献。这对于政策导向而言,恰好符合了推动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的思路。体现了向下“沉”的导向,即:通过定向降准,让农村的存款“回流”至农村,让广大农民享受金融改革成果。

支农是一条符合政策导向的发展道路,县域涉农金融机构可以在加大“三农”投放的基础上,适当提升贷款定价能力,争取逐渐实现“三农”业务的商业价值。

与设立在城市的农村商业银行相比,法人在县域的农村商业银行涉农贷款比例较高,支农力度更大。此次对这些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进行结构性调整,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增强其财务实力,提高其支持“三农”发展的能力,起到引导信贷资源更多流向“三农”和县域的正向激励作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为防止县一级地方融资平台发生违约的一部分,也是防止农村商业银行发生钱荒。这是因为,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县域基本没有平台贷款,农村信用社一般属于省联社直管。融资重任一般落在县级农村商业银行身上,这也是为什么为其单独大幅下调的深层原因。

征信体系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1)有助于解决经济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防范交易风险

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够为市场交易者提供全面的信用信息,能有效的解决经济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为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交易环境。

(2)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完善的征信体系能为经济社会提供有效的信用信息平台,节约交易成本,提高社会融资效率,促进经济高效发展。

(3)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征信体系能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充分了解客户信用信息的前提下发放信贷资金,将金融资源有效的配置给能将其价值效用最大化的企业,从而优化了金融资源配置,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做到金融市场主体在竞争中的优胜劣汰。

(4)规范市场秩序,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征信系统能全面的记录企业或个人不良经济行为,征信体系的建立无疑是对经济活动主体的一种约束,能够规范人们的信用行为,改善经济市场秩序,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5)有助于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如果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通过征信系统了解到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那些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由于有了信用记录这种“信誉抵押品”,就能更加方便快捷的在银行贷款,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6)有助于金融监管及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

完善的征信体系能够准确、全面的反映社会资金的流向及流量,国家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征信体系及时的了解到社会经济动态,监测分析经济金融活动,提前做到预警分析,从而控制及调控宏观及微观经济。

我国征信体系现状

(1)我国目前形成多层次化征信体系

第一个层次是由人民银行建设并管理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第二层次是由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建立社会信用信息数据系统。

第三层次是专门从事信用信息调查、搜集、加工,同时提供信用信息产品的专业征信机构。

(2)我国征信法制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2013年3月15日我国颁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为我国征信业的法律建设揭开了新的篇章。《征信业管理条例》的实施是我国征信法律法规建设的一大突破,促进了征信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我国征信体系健康稳定的发展。

我国征信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1)信息数据条块分割,信息共享难

信息数据的条块分割导致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被闲置浪费,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严重影响了我国征信体系发展,是我国征信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2)我国征信法律法规建设尚不完善

由于我国征信业立法建设时间不久,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征信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

(3)我国征信机构技术落后,征信产品研发创新不足

我国目前的征信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很多技术需要与国外专业征信机构合作,缺乏自主研发性技术。

(4)我国征信业行业自律不足,缺乏行业协会管理

由于我国征信业目前缺少行业协会,行业内的自律机制不完善,业内交流与文化建设缺失,行业整体运行不规范。

下载中央银行总结(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央银行总结(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央银行独立性

    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内涵 中央银行独立性,实际上是指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具体形态,而独立的中央银行一般来说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既不能完全......

    中央银行选择题

    1.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当中能够影响利率水平和结构的是(C)。 A.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B.再贴现政策C.公开市场业务D.优惠利率 2.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当中,中央银行拥有完全主动权的是(AC......

    中央银行独立性

    金融危机后中国人名银行独立性的现状浅析 摘 要: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使得主要国家金融体系遭受重创的同时,也揭示出发达国家金融体制的某些缺陷和未来改革趋向。......

    中央银行[五篇材料]

    名解: H 正-回购: 是中央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 逆-回购: 是中央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

    中央银行复习资料

    一、一元式中央银行:这种体制是在一个国家只建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自上而下地贯彻货币政策,发挥其职能。特点:权力集中,职能完善,有较多的分支机构,货币......

    第五章 中央银行

     第五章 中央银行 在世界各国中,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都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代表一国政府调控金融、经济发展的特殊的金融机构,是全国信用制度的枢纽,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

    中央银行教案

    第十章 中央银行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 2.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

    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总结(含5篇)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 1.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2.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 3.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之中 4、经济发展中新的矛盾已经显现 二、设立中央银行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