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总结(含5篇)

时间:2019-05-11 20:2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总结》。

第一篇: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总结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 1.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2.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

3.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之中

4、经济发展中新的矛盾已经显现

二、设立中央银行的客观必要性 1.政府融资的要求

2.统一银行券发行的要求

首先,银行券的流通范围依据发行银行的实力、资信状况、经营状况和分支机构设置状况而不同,一些中小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流通范围非常有限,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次,银行林立,竞争加剧,难免发生恶意挤兑的情况。

第三,银行券种类过多,给银行、企业间的交易与支付带来困难,使得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化,一旦某种银行券不能兑现,造成的连锁反应危害极大。

第四,商业银行独自发行的银行券,往往发行数量过多、准备金不足;或经营管理不善而发生兑现困难,从而引发信用危机,造成社会秩序混乱。3.统一票据交换、清算的要求 4.最后贷款人的要求 5.金融监管的要求

三 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1.关于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 2.关于票据交换和清算的问题 3.关于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的问题 4.关于金融业稳健运行的问题 5.关于政府融资的问题

四、中央银行的性质

(一)从业务活动来看是特殊的金融机构

是金融机构——业务活动具有银行固有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 ; 有特殊性:

地位 ——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 经营目的——不以盈利为目的

经营对象——以政府和金融机构为业务对象 业务范围——特有的业务权利 业务特点——存款不支付利息

资产特点 ——资产具有最大的清偿性

(二)从中央银行发挥的作用来看:保障金融稳健运行、调控宏观经济的国家行政机构。和一般的行政机关不同: 调控手段——侧重经济手段 调控过程——分层、间接实现

有一定的独立性——受政府制约又独立于政府

五、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及其表现

(一)发行的银行

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其自身成为央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中央银行发挥其全部职能的基础。

货币发行的垄断程度

1.中央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2.最低限度的竞争性发行。3.完全自由发行

(二)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指:

1.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负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保障金融业稳健运行的责任;

2.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签定国际金融协定,参与国际金融事务与活动;

3.中央银行为政府代理国库,办理政府所需要的银行业务,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具体体现:

1.代理国库(接受国库存款、为国库办理支付和结算、为国库代收税款、办理公债的认购、推销、还本、付息等)

2.向政府提供信用(直接向政府提供贷款、透支、)(购买公债 :一级市场上购买、二级市场上购买)、(对商业银行的政府债券抵押贷款)

3.政府经济顾问,向政府提供国内外货币政策和金融事务的技术性建议。4.代表政府参与国际金融活动

5、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6、对金融业实施金融监督管理,维护金融稳定

(三)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1.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

2.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仍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

3.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具体表现:

1.集中存款准备金

目的:

首先是保持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

其次是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

最后,增强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2.最后贷款人作用:

1)当个别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周转困难时,提供贷款,防止挤兑和信用危机。2)增加金融机构的短期头寸的调剂渠道。3)调节银行信用货币供给。3.票据的交换和清算

六 中央银行的扩展(在现代的发展)发行的银行职能

早期:集中垄断银行券的统一发行;

现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银行的银行职能

早期:集中存款准备金、作为最后贷款人和组织银行间支付清算;

现代:集中存款准备金、贷款已作为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量的重要手段。

组织、参与、管理支付清算已上升为央行最为重要的业务之一。

政府的银行职能

早期: 政府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以及根据政府安排代为筹集资金。现代:央行代理国库业务量大大增加

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成为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 监管重点是金融体系安全和金融秩序稳定

七、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类型

(一)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这种类型又分为两种情况: 1.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2.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二)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 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代表:苏联、1983年以前的中国9+

(三)准中央银行制度

★ 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设通常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代表:新加坡、香港

(四)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 这种中央银行制度一般与区域性多国经济的相对一致性和货币联盟体制相对应。

八.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类型

(一)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二)国家拥有部分股份与民间股份混合所有的中央银行——半国有化的中央银行

(三)全部股份非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四)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

(五)资本为多国共有的中央银行

九、央银行为甚么要有独立性?为甚么是相对的?P42-43 要有一定的独立性

1.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 2.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和保持金融稳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3.中央银行与政府两者所处的地位、行为目标、利益需求及制约因素有所不同 4.中央银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可能使中央银行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政策形成一个互补和制约关系,增加政策的综合效力和稳定性,避免因某项决策和政策失误而造成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损失

5.中央银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还可以使中央银行和分支机构全面、准确、及时第贯彻总行的方针政策,而少受地方政府的干预 为甚么是相对的p43

十、货币的种类:

经济发行: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

财政发行 :为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渠道:

再贴现、发放贷款、购买证券、收购黄金和外汇等 原则:

1、垄断发行

便于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调节货币流通。

有利于加强央行实力,有利于政府完全的得到发行收益。

2、信用保证原则

用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保证央行发行,维护通货稳定。

3、弹性原则

发行量要适度,不能过多或过少,但具有一定的弹性区间。

十、发行央行债券的业务特点及发行央债的货币政策作用机制P88 特点:

期限较短、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进入宏观调控而发行 主动负债业务;

央行负债总量不变,负债结构发生了变化。货币政策作用机制:

对商行:减少了可贷资金量。

对央行:直接减少了基础货币量,等同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更具有市场化、灵活性的优势。

十一、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P72和资产业务P100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存款业务、货币发行业务、其他负债业务(发行央债和对外负债)和资本业务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 再贴现和贷款业务、证券买卖业务、国际储备业务

央行要不要有自己的资本P92-93

十二、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异同 1.相同: 1)融资效果相同。

2)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影响相同。3)目的相同。

不以盈利为目的,都是央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不同:

1)依据不同。2)流动性不同。3)收益形式不同。

4)对经济、金融环境要求不同。央行买卖证券方式有两种:

现券交易和回购交易 现券交易:

买断 卖断 回购:

正回购 逆回购

十三、国际储备概念: 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币汇率和应付紧急支付等目的所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资产。

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应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可得性、流动性、普遍接受性、稳定性

国际储备种类有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及其创设的特别提款权

十四、支付体系的构成

1.支付服务组织

央行 银行业金融机构 支付清算组织 2.支付工具

票据 银行卡 电子支付 3.支付系统 4.法规与制度

实时全额结算RTGS的优点:高效 安全P135 1)实时 全额

2)最低结算时隔

3)支付指令排序安排,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4)不可变更指令,有助于流动性管理

十五、支付清算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有何重要影响

首先,中央银行通过提供清算服务,掌握全社会的金融状况和资金运动趋势,有助于正确制定货币政策,增强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其次灵活高效的清算体系是公开市场操作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第三,灵活高效的清算体系有助于增强货币市场流动性,提高央行货币操作的效果。第四,央行通过提供高效的清算服务,减少在途资金。第五,央行往往提供透支便利,维持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实时全额清算:在营业日系统运行期间的任何时刻都可以进行,即支付指令随时发送随时处理。

十六、中央银行代理国库的重要意义

1)及时了解掌握国家财政的现状和发展动态; 2)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集中和分配效率; 3)增加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 4)降低成本、节约人力物力; 5)有利于中央银行对国库日常收付和预算资金转移的监督,保证国库资金的安全。

十七、货币概览和银行概览---三级汇总P173-175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汇总的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 汇总的其他金融性公司资产负债表

并表原理:对应项目相互冲抵 相同项目数据相加 其他项目分列

十八、通缩通胀的弊端ppt第七章46-47张 通货膨胀主要弊端有:

第一,造成社会分配不公;

第二,造成价格信号失真,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三,造成借贷风险增加,资金融通关系无法正常进行; 第四,严重的通货膨胀将导致货币体系崩溃。通货紧缩的主要弊端:

第一,造成物价下跌和萧条的恶性循环,一旦形成物价下跌的预期,将使经济难以摆脱萧条;

第二,造成社会分配不公,不利于债务人,而有利于债权人;

第三,很容易造成债务人破产和债权人无法收回债权,不良债权的增加,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

第四,实际利率并不相应降低,造成中央银行降低利息率的货币政策失灵。

十九、货币供应量是内生还是外生变量P189 PPT第七章13-19张

小结:货币供应量既不完全是外生的,也不完全是内生的,而是由经济体系内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中央银行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二十、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P216-227 法定准备金政策工具的特点 优点:

力度大、速度快、对货币供应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是中央银行收缩和放松银根的有效工具。

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均等的。缺点:

1.缺乏弹性。

2.可能使超额准备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造成金融的不稳定。3.对小银行影响更为不利

再贴现政策 优点:

1.可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

2.体现央行的政策意图,既可调总量又可调结构。

局限性:

1.并不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理想工具。首先,主动权不完全在央行手中。其次,再贴现率高低幅度有限。

2.调整再贴现率的宣示效应是相对的,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取向。

3.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

公开市场业务的特点

优点:

1.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

2.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灵活精巧的进行,不会像存

款准备金政策那样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

3.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性调节的较为理想的工具。

4.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

5.公开市场业务可迅速的操作。

缺点:

1.操作细微、技术性强,缺乏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其对公众预期的引导作用较差。

2.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

二十一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及其含义P228-230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涵义: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四、优惠利率 其他政策工具

一、直接信用控制

二、间接信用控制

一、直接信用控制

涵义:是指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管理和直接干预等。

(一)利率控制

又称为利率管制,指央行规定商业银行的定期及储蓄存款所能支付的最高利率。目的是为了通过对存款利率上限进行限定,抑制金融机构滥用高利率作为谋求资金来源的竞争手段。

(二)信用配额管理

涵义:就是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供求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分别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分配和控制,从而实现其对整个信用规模的控制。

(三)流动性比率管理

涵义: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

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也是限制信用扩张的直接管制措施之一。

(四)直接干预/直接行动

涵义:直接干预也称为直接行动,指央行以“银行的银行”的身份,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等加以干预。

直接干预的方式有:直接限制放款的额度;直接干预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的吸收;对业务经营不当的商业银行拒绝再贴现或采取高于一般利率的惩罚性利率;明确规定各家银行的放款或投资范围,以及放款方针等。

(五)特种存款

指央行在特殊情况下(如剧烈通胀),规定银行在进行贷款时必须提留坏帐特别准备金。

间接信用控制 三个条件:中央银行在该国金融体系中有较高的威望和地位;该国的道德水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较强;中央银行拥有控制信用的足够的法律权力和手段。1道义劝告 2.窗口指导 3.金融检查 4.公开宣传

二十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分别有哪些,如何选择?

最终目标: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 中介指标:货币供应量、利率、其他 操作指标:准备金、基础货币

二十三、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指标的优缺点: 1.利率

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点:

第一,利率可以比较灵敏地反映出货币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利率是信贷成本的可靠指标。

第二,利率是货币当局能够迅速施加影响与控制的金融变量。第三,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

第四,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的相关性高。缺点:

第一,引发市场利率变动的因素太多,容易误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节方向或调节力度。

第二,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是名义利率,对经济产生实际影响的是预期实际利率,而预期实际利率很难准确计量。

第三,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更多地依赖于市场主体对经济收益变动的敏感性,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2.货币供应量 优点:

1)与 经济目标有紧密的关系。2)货币供应的可控性。

3)货币供应量的增或减与货币政策的松或紧,存在正相关关系,变动方向一致,便于中央银行观察与操作。

4)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

缺点:首先,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不是绝对的,货币供应量既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变化,也取决于货币乘数的变化,后者受控因素非中央银行完全可以控制。其次,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还存在时滞。第三,货币供应量还有货币层次选择的问题。

二十四、货币政策的内外(作用)时滞及其效果的检测ppt第九章20-23张

一、货币政策的时滞

货币政策从制定到最终目标的实现,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称为货币政策的时滞。

(一)内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

1、认识时滞 这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要耗费的时间。

认识时滞存在的两个原因:一是搜集各种信息资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二是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客观、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2、决策时滞。决策时滞是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新的政策也需要耗费时间。

时滞长短取决于对各种信息资料占有程度、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中央银行决策水平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2)外部时滞

外部时滞是中央银行从采取行动到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时间。

1、操作时滞。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对操作指标、中间指标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取决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政策的态度、对政策工具的反应能力以及金融市场对中央银行政策的敏感程度。

2、市场时滞。即从中间变量发生反应到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取决于: 一货币政策手段的种类

二社会公众的敏感变动和认可度 三是中央银行决策水平较高 货币政策的效果检验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使用一些指标来进行分析、判断货币政策的效果。

★以中央银行为主体、按内部效应(中介变量对政策工具操作的反应)和外部效应(目标变量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划分,货币政策的效果检验指标可分为两段。

(一)外部效应指标

1.反映总体社会经济状况的指标

⑴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数。

⑵ 失业率。

⑶ 国际收支概况。

2.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

⑴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NP Deflator)。

⑵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⑶ 消费物价指数。

⑷ 批发物价指数。

——体现了政策目标对中介目标的反应程度

(二)内部效应指标——体现了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对政策工具操作的反应程度

1.反映货币供给数量及结构变化的指标 1)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反映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量增量的变动情况 2)货币供应结构比率 M0/M1 M1/M2 ——反映在时期内货币供应量结构的变动情况 2.反映币值情况的指标 1)货币购买力指数

货币购买力:每单位货币能够购买到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

货币购买力指数:反映不同时期同一货币购买商品、支付劳务费等能力的相对指标,即单位货币的币值。

货币购买力指数=1/物价指数 2)货币贬值率

货币贬值率=1-货币购买力指数

二十五、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形成与发展 1984年以前——没有也无需监管

1984年以后——单元金融监管体制。

1992:设立证监会,负责证券市场交易监管,央行负责审批和管理证券经营机构。1998年证监会既负责市场监管又负责审批、管理经营机构。1998年设立保监会

金融监管变为单线多元监管体系

2003年银监会成立履行原来央行履行的监管职责,统一监管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二

十六、金融监管的内容(三道防线)P271 一是为防止银行遭遇风险而设计的预防性监管; 二是为保护存款者的利益而提供的存款保险;

三是为避免银行遭遇流动性困难,由货币当局在非常状态下所提供的紧急救助。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体制

二十七、金融监管的体制分类P262

(一)多元监管体制 多元:即根据不同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由不同监管机构实行监管

1、双线多头金融监管体制(美国模式)特点:

(根据银行获得注册的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中央和地方两级均拥有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权,即所谓的“双线”格局;同时每级又有若干个金融机构共同来完成监管任务。

双线多头

适用于地域辽阔、金融机构多而且情况差别大,或政治经济结构比较分散的联邦制国家。优点:

能较好地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防止金融权力过分集中

因地制宜地选择监管部门,有利于金融监管专业化,提高对金融业务服务的能力。缺点:

管理机构交叉重叠容易造成重复检查和监督,影响金融机构业务活动的开展;

金融法规不统一,使不法的金融机构易钻监管的空子 加剧金融领域的矛盾和混乱;

降低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效率。

2.单线多元式的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权利集中于中央一级,形成管理上的“单线”格局。但在中央一级是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共同来负责,形成所谓“多元”格局。单线多元 优点:

有利于金融体系的集中统一和监管效率的提高,但需要各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

从德国、日本和法国的实践来看,人们习惯和赞成各权力机构相互制约和平衡,金融管理部门之间配合是默契的富有成效的。

然而,在不善于合作与法制不健全的国家里这种体制难以有效运行,也存在如机构重叠、重复监管等问题。

(二)单元金融监管模式

即集中金融监管模式。有单一的监管机构,通常是中央银行,也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将整个金融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进行监管的体制。

优点:金融管理集中,金融法规统一,金融机构不容易钻监管的空子;克服其他模式的相互扯皮、推卸责任的弊端;为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缺点:但是,这种体制易于使金融管理部门养成官僚化作风,滋生腐败。

二十八、金融风险和预防性管理的内容P271-273

二十九、金融稳定概念,三大支柱,基本框架及如何构建金融网?

金融稳定概念P414

三大支柱P416

基本框架P416

如何构建金融网 P418-419

十、中国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ppt第四章60-70张

第二篇:中央银行复习总结

1、单一型中央银行制度: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纯粹的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分为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即在一个国家内只建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和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即在一个国家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银行机构。跨国中央银行制度: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出现在二战后,其组成国主要是地域相连的欠发达地区。准中央银行制度:有些国家或地区只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

2、【中央银行的两大类业务】银行性业务:资产负债业务、经理国库业务、会计业务、清算业务,具体的资产负债业务又包括货币发行业务、发行央行证券、黄金和外汇业务、准备金和存款业务、再贴现和贷款业务、公开市场业务。管理性业务:存款准备金管理;货币流通管理;货币市场监管;黄金、外汇管理;征信管理;金融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反洗钱和金融安全管理;金融统计业务;国际金融活动和协调管理;对金融机构的稽核、检查、审计。

3、【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决策和行动的自主程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A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a.央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b.央行业务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c.央行与政府所处地位、行为目标、利益需求及制约因素都不同;d.央行与政府形成互补和制约的关系,增加决策的综合效力和稳定性;e.保证货币政策决策与实施的统一。B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中央银行享有“政府范围内的独立”,而不能完全凌驾于政府之上。a.从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看,金融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b.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看,要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搭配使用;c.从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关系看,个人理性行为往往导致社会理性结果失败,出现“囚徒困境”局面。

4、贴现:汇票持有人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交给银行,银行按票面金额扣收自贴现日至汇票到期日的利息后,将扣除后的净额交给汇票持有人。再贴现:商业银行为弥补营运资金不足,将由贴现取得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交给央行,请求央行以一定的贴现率对商业票据进行二次买进的经济行为。转贴现:银行将已贴现的票据,向同业机构进行贴现,不同于再贴现,可以在银行之间连续进行。结算:为实现由商品交易、劳动供给、金融活动、消费行为发生的债权债务清偿和资金转移发生的货币支付。清算:以央行为中心完成的央行商业银行和商业银行相互间的债权债务和资金转移。

5、【衡量货币政策效果的指标】内部指标包括反映货币供给数量及结构变化的指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货币供应量结构比率。和反映币值情况变动的指标:货币购买力指数、货币贬值率。外部指标包括反映总体社会经济状况的指标:GDP、GNP指数、失业率、国际收支状况。和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GNP平减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

6、货币政策时滞:任何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或全部的成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这段时间,包括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外部时滞是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时间,包括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

7、【金融监管负面清单】金融法律、法规或金融监管当局部门规章明确禁止或限制金融市场主体、业务、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准入的清单。积极效应:1)金融体系自主发展带来金融深化和效率提高。2)发挥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了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的边界。3)提高了金融监管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压缩了金融监管权力的寻租空间。负面效应:1)金融市场主体负面清单外事项的自主决定,实质是金融自由化,给金融稳定带来挑战。2)金融监管负面清单外金融创新的自主发展,使监管部门无法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并采取监管措施,无法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3)对于清单外事项监管部门限制市场准入,就需要加强对金融市场主体、业务、产品市场准入后的事中和事后监管,给金融法律适应性及金融监管能力带来新挑战。

8、对敲:交易双方在同一时间买入和卖出同一数量和价格的同种债券,成交后再以相同方式卖出和买入该债券;其结果并未发生资金的真正交割,而市场交易量大增,造成价量配合的虚假行情,伺机获取差价。洗空:大量买入,造成股票价格上升和短缺,操纵市场和价格,迫使市场购买者以操纵价格买入。抢帽子:反向操作,看多做空,属于高风险的股票操作行为。在期市上,投机者当天先低价购进预期期价上涨的期货合约开仓,等期价上涨到某一价位时,当天再卖出所买进的期货合约平仓,以获取差额利润;或进行相反操作获取差额利润。

9、衡量外债偿还能力的标准是生产能力和资源转换能力。

生产能力标准是指拿出一部分国民收入偿还外债本息后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资源转换能力标准是指用于偿还外债的那部分国民收入能否转换为外汇。

10、基本汇率种类:固定汇率:二战后较长时期所实行的汇率制度,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浮动汇率:各国对汇率波动不加限制,听任其随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涨跌,各国央行只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是否进行干预以及把汇率维持在什么样的水平上。即期、远期汇率;基本、交叉汇率;买入、卖出、中间汇率;电汇、信汇、票汇;名义、实际汇率;开盘、收盘汇率;官方、市场汇率;同业、商人汇率。

11、【央行的三大基本职能】(1)发行的银行:国家赋予央行集中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其发行的纸币为无限法偿货币;同时央行必须维护本国货币正常流通和币值稳定。发行库:为国家保管待发行的货币的金库。其主要职能是保管人民币发行基金,办理发行基金出入库,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现金存取业务,负责现金回笼的整理清点。业务库:商业银行为了办理日常现金收付业务而建立的金库。发行基金:央行为国家保管的待发行货币,由设置发行库的各级人民银行保管,总行统一掌握。其来源是新人民币和回笼款。(通过央行发行库再贴现、再贷款、公开市场业务等,流入商业银行的业务库。)(2)银行的银行:央行针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办理“存、放、汇”,主要表现为:a、集中存款准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必须向央行存入一部分存款准备金;b、最终贷款人,在商业银行陷入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时,向央行融资是最后的办法。其积极作用表现为:一是支持陷入资金困难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免银行挤兑风潮扩大,并最终导致整个银行业崩溃;二是通过为商业银行办理短期资金融通,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量,传递和实施宏观调控意图;负面作用表现为:一是道德风险,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通常由信息不对称引起;二是惩罚性利率。c、组织全国的清算(3)国家的银行:央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12、【央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从经济体系运转看,央行为经济发展创造货币和信用条件,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保障。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看,央行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之一。从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看,央行是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职能扩展】从发行的银行这一职能看,货币稳定职能日益突出;从银行的银行这一职能看,宏观调控职能日益突出;从国家的银行这一职能看,国际代言职能日益突出。

13、【资产负债业务概念及组成】资产类业务:央行的资产是指央行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各种债权。资产类业务包括再贴现和贷款业务、证券买卖业务、黄金储备资产业务、其他资产业务。负债类业务:央行的负债是指金融机构、政府、个人和其他部门所拥有的对央行的债权。负债类业务包括存款业务、货币发行业务、资本业务、其他负债业务。【资产、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的关系】基础货币包括两部分,一是银行体系外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C);二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即MB=C+R。资产项目增加,基础货币增加,反之基础货币减少。负债项目增加,基础货币减少,反之基础货币增加。资产业务与基础货币两者变动关系:1)央行对商业银行贷款增加,将直接增加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存款,基础货币增加。商业银行再贴现时,央行按贴现率扣除利息后其余部分贷记银行的准备金帐户,基础货币增加。2)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基础货币增加。3)央行黄金、外汇储备资产增加,基础货币增加。央行能通过决定其资产业务影响基础货币,但不能完全控制基础货币。

14、【支付清算业务】支付是付款人对收款人进行的当事人可接受的货币债权转让;清算是以央行为中心完成的央行商业银行和商业银行相互间的债权债务和资金转移。【支付系统风险类型】1)信用风险:一方无法清偿债务而使另一方或其他当事人受损。2)流动性风险:资金不能如期到位而造成不能按期履约支付给对方带来的损失。3)系统风险:某一用户无法履行债务义务而造成系统陷入困境。4)法律风险:支付系统统一的法律规范与各国支付系统运行冲突带来的风险。5)其他风险:突发事件或其他因素造成的支付系统非正常运行带来的损失【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风险的防范与控制】(1)对大额支付系统透支进行限制(2)央行监管大额支付系统(3)对银行结算支付活动进行监督(4)发展RTGS系统(5)发展完善CLS,即持续联结清算(6)加强法规和现代化建设

15、【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货币政策时滞,合理预期因素,其他因素(外汇储备)【三大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央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政策:央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央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政策措施。公开市场业务:央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政策措施。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直接信用控制:央行从质和量两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管理和直接干预等。间接信用指导:包括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道义劝告:央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负责人进行面谈,交流信息,解释政策意图,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央行政策。窗口指导:央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

【我国创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央行贷款、公开市场业务、利率政策和常备信贷便利。1)2013年初央行创设了常备信贷便利SLF。SLF是央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级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2)2014年9月央行又创设了中期借贷便利MLF.3)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从直接走向间接。

16、【金融监管理论依据】金融体系的稳定可以被看作一种“公共物品”,这成为政府监管的依据;金融监管理论是在政府管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对金融业特殊性的分析发展完善起来的。1)金融监管理论与政府管制理论包括公共利益论、管制的俘获论、管制的供求论、管制的寻租论。2)金融监管其他理论依据包括金融风险理论、投资者利益保护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国际经济组织、金融组织和各国及各国之间,在金融政策、金融行动等方面采取共同步骤和措施,通过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达到协同干预、管理与调节金融运行并提高其运行效益的目的。总的形式分为规则性协调和相机性协调。

【国际银行监管面临的难题】(1)银行的管理者没有知识和能力密切监督在其他国家的银行业务活动(2)哪一个国家的管理当局应该对防止这家银行从事高风险的活动负责任没有统一的标准。

【解决办法】

1、必须进行充分有效的金融监管国际协作

2、首先,奉行标准化的监管标准和原则。巴塞尔协议是国际银行联合监管最重要的形式,具有很强的约束性

3、其次,加强BIS、IMF和巴塞尔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协作与共享

4、最后,坚持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的原则

5、同时构建全球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联合管理机制和最终救助机制。

17、【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

① 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了维系宏观金融稳定和增强对本国货币的信心,一些亚洲国家纷纷增加了外汇储备持有。

②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除个别年份外,我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双顺差。③ 强制性的结售汇制度,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限制企业和银行自行持有外汇。④ 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导致了一些国际游资的流入。

⑤ 政府对外资的过度优惠政策导致外企出口产品成本较低。⑥ 政策导向误区,并不是外汇储备越多越好。【外汇储备与我国货币发行】外汇储备是一国国际收支的最终反映,外汇储备的增长会对该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产生重要影响。(1)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会引起我国货币供给量迅速上升,改变我国货币供给结构;(2)外汇储备增长会引起外汇占款增加,使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加强;(3)外汇储备增长会导致央行持汇风险和持币成本不断上升,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稳定。

【我国外汇储备是否超额】

我国外汇储备现状:截至2014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89万亿美元

外汇储备合理规模分析:1)外汇储备/进口比例法,通常应能满足三个月的进口需要。2)外汇储备/外债比例法,外会储备规模大约等于全部外债的30%-50%。3)货币需求分析法,外汇储备/M2,国外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比率处在10%-20%之间比较合理4)综上,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趋势合理: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维护本国金融稳定;避免货币贬值带来的风险;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的前提条件。5)但储备过多,容易产生以下负面影响:储备货币贬值带来损失;储备保值增值带来一定难度;通货膨胀;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强了人民币升值预期。

【如何管理我国外汇储备】(1)管理必训遵循“三性”原则,以安全性为第一原则,先保值后增值。(2)以外汇储备存量管理和增量管理及其关系协调为主线,以外汇储备结构管理为补充,使储备供给向储备需求调整,实现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3)存量管理上,管理好现有外汇储备;用好现有外汇储备:充实社会保障金;建立重要战略性物资储备。(4)增量管理上,减顺差;实现制度“松绑”;增加汇率弹性。(5)综上,资产结构管理上,储备资产的高流动性置于优先地位,营利性则摆到比较次要地位。币种结构管理上,储备货币应与贸易支付和金融支付所需货币保持一致;应与干预市场所需货币保持一致;应选择多种储备货币。

18、【衡量外债偿还能力的指标】静态指标包括负债率=外债余额/国民生产总值<20%、偿债率=年偿还外债本息/外汇总收入<20%、债务率=外债余额/外汇总收入<100%。动态指标包括外债饱和后外债余额增长速度

【我国外债规模是否合理】1)根据国际通行外债监控系统,即以负债率、偿债率和债务率等指标衡量我国外债偿还能力,可以发现我国外债规模始终控制在经济发展可以承受范围之内,外债结构也较为合理。2)但是我国外债增长速度过快,尤其是短期外债飞速增长;同时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外债风险管理中存在着潜在危险。3)今后对外债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合理引导间接利用外资投向,提高外资使用效率,加强对外债的监控,确保不发生外债偿还危机。

【如何管理我国外债】外债管理主要包括借入外债和使用外债两方面:对于“借”,关键是将规模控制在本国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保持外债结构合理;对于“用”,关键是保证借入外债投向合理和避免外债使用过程中的风险。

1)外债规模管理是确定一国中长期和合理负债水平。受三个因素影响:经济建设对外债需求量;国际资本市场可供量;本国对外债承受能力。2)外债结构管理是在确定的总规模范围内,对构成总量的各个债务要素进行最优组合。融资结构上根据引进设备和技术特点采用不同融资方式;利率结构上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期限结构上使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比例在25%以下,防止还债过于集中,防止债务短期化;币种结构上,外债币种要与出口收汇、外汇储备一致,注意软硬货币搭配,具体项目上保持借用收还四个环节一致;市场与国别结构上,主要在于多元化。

3)外债投向管理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相一致。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主要投向国家重点项目、基础产业和优化国民经济的行业;商业贷款主要投向创汇能力强、回收期短的项目;短期贷款主要投向流动资金、临时周转;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确定不同形式的外债投入;创汇项目、非创汇项目和社会效益项目要保持适度比例和梯形格局。

4)外债风险管理要增强应变能力。社会效益项目年还本付息总额<年外汇储备增加额;在外债中长期指标分配上,要有一定的机动指标不用于项目投资,保持在10%左右;建立偿债风险基金;采用掉期、期权、远期和即期外汇买卖等金融工具,利率、汇率的风险调整,使债务合理化。

 补充:

1、复合中央银行制度:一个国家没有设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集中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一般货币银行经营职能于一体的银行体制。

2、清算与结算的区别:a.概念不同b.主体不同c.服务目的不同

3、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量增量变动情况的相对数指标,包含M0、M1、M2三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结构比率主要指M1占M2的比重。货币购买力指数=1/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同一货币购买商品、支付劳务费用等能力的相对数指标,即单位货币的币值。货币贬值率是单位货币购买商品、支付劳务费用等能力变化情况的相对数指标。GDP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NP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城镇失业率是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城镇愿意就业的总人数之比。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国际收支状况。GNP减值指数表明以现价计值的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商品和劳务价格相对于基期年份的价格变化。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商品零售价格水平变化程度和趋势的价格指数。消费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城乡居民生活费用水平变化程度和趋势的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商品批发价格水平变化程度和趋势的价格指数。

4、洗售:利用所拥有的资金等优势人为地制造交易价格的虚假上升或下降,从中获取差价。信息杠杆:利用虚假信息获利。联合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通过达成协议操纵市场的行为。

5、业务库与发行库的区别:机构设置不同;保管的货币性质不同;业务对象不同;收付款项的起点不同。

6、直接信用控制规定存贷款利率或最高限额是最常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信用配额管理是央行根据金融市场的供求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分别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分配和控制,从而实现对整个信用规模的控制。流动性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存款的比率。直接干预是指央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等加以干预。

7、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

8、金融监管国际协作必要性:1)金融全球化加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2)金融危机表现出全新特点。中国银行业监管治理面临的挑战:监管独立性有所削弱;监管目标和职责不够清晰;监管激励机制缺乏针对性;监管专业化水平不足;监管信息披露不够到位;监管协调机制还需做实。面临的新环境:利率市场化速度加快;金融脱媒现象明显;混业经营成为趋势;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社会压力加大。提高银行业监管治理的思路和措施:

① 完善银行监管的理念和方式。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脱离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监管的目标一定要引导银行服务实体;要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理念应转变为“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供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提高服务社会公众水平、提高监管透明度”;加强规制性监管与原则监管的配合使用;明晰监管职责;完善监管目标和定位。

② 提高银行监管的独立性和透明度。

成立银行监管公众委员会;给予银监会在预算编制和人员编制上更大的自主权;扩大“立即干预措施”(PCA);进一步提高透明度,如建立现场检查结果和处罚情况的披露制度。

③ 完善银行监管的协调机制

长期来看,可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由发改委、财政部、央行、各监管机构的人员组成

④ 完善银行监管的组织架构 ⑤ 增强监管考核和激励的针对性 ⑥ 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银行业监管治理问题:金融监管无效和缺位除了市场因素外,还有监管机构自身的问题;金

美国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美国银行监管治理缺陷:1功能监管部门监管目标不一致导致监管真空2美联储的协同监管权力收到限制3消费者保护监管缺位

银行监管治理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组织结构设计、行为准则、激励约束机制)、监督机制(日常监督、司法监督、监管透明度)、协调机制(市场约束、政府协调、国际协调)银行监管治理工具:全面质量管理、绩效管理、标杆管理、文化战略。

第三篇:金融学期末复习总结

金融学期末复习

一. 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某些政策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从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的各种制度规定和措施的总和。2.派生存款:由银行贷款衍生出来的存款。

3.金融工具:是指在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资产。

4.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价值依赖于其他更基本标的资产的各类合约的总和。5.权变法:根据周期波动确定货币需求量的方法。

6.规则法:是指只要货币管理当局按照一个固定的比率供给货币,就可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7.货币供给:指某一国或货币区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量,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给的存款货币和现金构成。8.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需要或要求。9.道德风险: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10.原始存款:是指 银行 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获得再贷款再贴现而形成的存款,是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

11.传导机制:就是财政政策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政策工具通过某种媒介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12.货币乘数:是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二. 简答题

1.金融市场的功能。一资本积累功能,金融市场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可以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集合的功能。二资源配置功能,在金融市场上,将社会资源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转移,使资源不断进行新的配置。三调节经济的功能,在宏观调控方面,政府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离不开金融市场。四反映经济的功能,金融市场是国民经济的信号系统。2.商业银行的性质和经营原则。性质:(1)商业银行是企业,具有企业的一般特征。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和发展动力。(2)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金融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而是货币信用领域,商业银行不是直接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企业,而是为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

(3)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在经营过程中讲求营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不受政府行政干预。业务范围广泛,功能齐全、综合性强。经营原则:(1)安全性原则。指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使客户对银行保持坚定的信任。(2)流动性原则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及银行支付的需要。(3)盈利性原则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该原则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3.外币转换成外汇需要的条件。4.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性质:地位的特殊性;业务的特殊性。中央银行既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又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规范与维护金融秩序、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职能:(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成为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2)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具体表现在1、集中存款准备金;

2、对银行融通资金;

3、组织银行间的清算;

4、主持各外汇银行的外汇头寸抛补业务。

(3)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具体表现在1、代理国库;

2、对政府融通资金;

3、代理政府金融事务;包括代理国债发行与偿还、代管黄金和外汇储备等。

4、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处理国际金融事务。

(4)中央银行是管理金融的银行。具体表现:

1、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2、制定和执行金融法规与银行业务基本规章制度;

3、监督和管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

5.信用的特征:(1)信用的标的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2)以还本付息为条件(3)以相互信任为基础(4)以收益最大化为木标(5)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信用工具的分类:1票据:汇票、本票。支票。2信用证。3信用卡。4股票。5债券。

信用工具的基本特征:偿还性、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三. 论述题

1.金融创新对金融经济发展的影响。(1)对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是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

(二)是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

(三)是增强了金融产业发展能力。

(四)是金融作用力大为增强。金融作用力主要是指金融对整体经济运作和经济发展的作用能力。

(2)产生的新矛盾和挑战:金融创新在繁荣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对金融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金融创新使货币供求机制、总量和结构乃至特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金融运作和宏观调控影响重大。

(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货币政策的决策、操作、传导及其效果,对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金融风险有增无减,金融业的稳定性下降。

(四)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投机和泡沫膨胀的不良倾向。

综上所述,当代金融创新虽然利弊作用皆存,但从总体上看,金融创新的利远远大于弊,并且其利始终是主要和主流性的。只要改善宏观调控,加强监管,正确引导,当代金融创新中的负作用应该可以减轻到最低限度,安全与效率并非不可兼得。2.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表现。

独立性的内涵;中央银行在履行通货管理职能,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时的自主性;金融监管上的独立性。表现:(1)在组织上的独立性。首先,中国人民银行相对于国务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次,在人事任免上,人民银行实行行长负责制。人民银行行长的人选,根据总理提名,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决定,由国家主席任免。(2)职能上的独立性。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方面具有独立的决定权。

(3)经济上的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人民银行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立法上避免财政通过控制央行经费从而干预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可能。

3.中央银行产生的及经济背景。

(1)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18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的迅速扩大,促使货币经营业越来越普遍,而且日益有利可图,由此产生了对货币财富进行控制的欲望。(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资本主义经济自身的固有矛盾必然导致连续不断的经济危机。面对当时状况,资产阶级政府开始从货币制度上寻找原因,企图通过发行银行券来控制、避免和挽救频繁的经济危机。

(3)银行信用的普遍化和集中化。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又促使资本主义银行信用业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经营机构不断增加;二是银行业逐步走向联合、集中和垄断。4.离岸金融市场的功能与作用。(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金融市场能在国际范围内把大量闲散资金聚集起来,满足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金融市场的职能作用,把“死钱”变为“活钱”,由此推动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跨国公司经营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由此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发展。

(2)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国际金融市场是世界各国资金的集散中心。各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国际性的蓄水池,获取发展经济所需的资金。(3)调节各国的国际收支.促进了生产国际化、贸易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在更大程度上缓和国际收支失衡的压力。

(4)促进金融业的国际化.金融市场通过各种活动把这些银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世界各国的银行信用突破空间制约而成为国际间的银行信用,在更大程度上推动诸多金融业务国际化。

(5)引导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市场会导致国际资本在国际间充分流动,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为此,近几年在西方各国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干预与管理。五.材料分析

1.什么是注册制?对股票市场有什么影响? 注册制即所谓的公开管理原则,实质上是一种发行公司的财务公开制度,以美国联邦证券法为代表。它要求发行证券的公司提供关于证券发行本身以及同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以招股说明书为核心。影响:(1)真正的注册制将激活中国人创新和创业的热情。注册制下,“上市资格”不再稀缺,大量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将获得与“权贵企业”公平竞争的机会。全民创业、创新的热情就会被激活,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就有可能实现。

(2)中国经济将获得新的、低风险的“加杠杆”机会,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增长无忧。企业需要资金,只能激活直接融资。所以,通过IPO注册制打通直接融资渠道,具有战略意义。

(3)在真正注册制下,由于股票供应量接近无限,股市的估值将大大降低。大量物美价廉股票的出现,将吸引中国老百姓重新配置自己的资产,楼市高估值的时代自然结束。金融市场将逐步成为未来中国最大的资金池。(4)在注册制的推动下,民企将获得巨大发展机遇,这将为中国投资主体的切换创造条件。目前中国投资主体是政府和国企,注册制后,政府完全有条件逐步降低税收,减少投资,将资源留给市场,留给民企。若如此,则中国经济效率会大大提高,腐败机会也自然减少。

2.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哪些?优缺点是什么?

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最终目标、政策工具、中介目标、传导机制、效果等,这构成了货币政策体系的总体框架。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

(三)其他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工具;间接信用指导。

法定存款准备率优缺点:优点:① 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②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 ③ 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② 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再贴现政优缺点:优点:① 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 ② 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局限性:① 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② 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公开市场业务优缺点:优点: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 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局限性: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3.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以及它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意义:(1)促进金融创新,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赋有竞争意识,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得到创新带来的好处。(2)有利于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间接调控机制的形成,对完善金融体制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能够促使银行提高管理水平利率放开也是银行之间竞争的需要

(4)客户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利率放开后,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能够让广大客户得到更优惠的价格和更优质的服务。对宏观经济的作用: 4.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主要特征:关系的有偿性和互助性;时期的有限性;结果的损益性;机构的垄断性

分类:分为显性存款保险和隐性存款保险 影响:积极:对世界:(1)存款保险制度可有效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2)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总体上增强银行信用,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3)存款保险制度能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为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对中国:(1)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革新传统观念,提高公众风险意识。(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还有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减轻中央银行的负担。消极:对世界:(1)存款保险制度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它可能诱发道德风险。(2)存款保险制度刺激银行承受更多的风险,鼓励银行的冒险行为。(3)存款保险制度还产生了逆向选择的问题。对中国:中国四大国有银行有政府为其做后盾,无偿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险,为了节省运行成本会不愿加入存款保险体系。如果不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纳入这一体系,那么由于保险基金数额小、范围狭窄,就很难保证银行资金发生大量损失的时候对储户进行赔付,从而导致存款保险制度不能正常运转。

第四篇:药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UMBRELLA 药理学

期末复习总结 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药理学期末复习(生物技术)

第一章

绪言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或者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科学。

2、药物与毒物之间仅存在着剂量的差别。

3、药物作用途径:进入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药物作用位点结合,产生药效;在整个过程中不断被直接或者经由代谢而排出体外。

4、药效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5、药代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消除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1、药动学的研究内容:一是药物的体内过程,二是应用药代动力学原理及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机体对药物处置的速率过程。

2、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膜动转运。

3、被动转运:①简单扩散:脂溶扩散(最常见,最重要。影响因素有膜两侧浓度差、药物脂溶性,药物解离度,药物所在环境pH)、水溶扩散(又称膜孔扩散、水带)②易化扩散(需要载体或通道介导。)

4、主动转运:①原发性主动转运②继发性主动转运

5、膜动转运:胞饮、胞吐

6、药物的吸收是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7、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给药途径(气雾吸入、腹腔注射、舌下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给药、皮肤给药吸收速率有效到大)制剂因素。

8、首过效应:又称首过消除,指的是有些药物口服后首次通过肠壁或者肝脏时被其中的酶代谢,导致进入体内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9、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浆蛋白结合,结合后分子量增加,不易通过生物膜,因此不能发挥药理作用;游离的药和结合蛋白的药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结合蛋白除以总药物浓度,就是血浆蛋白结合率。这种结合是有饱和度的,如果结合达到饱和后,再继续加入药物,游离的药物迅速增加,可能发生中毒反应。联合用药时要注意血药结合的竞争性抑制现象。疾病对血浆蛋白结合也有影响,如慢性肾炎、肝硬化,等血液中的血浆蛋白下降,从而使游离的药物过多,容易发生中毒,临床应该对这种情况进行剂量上的调整。

10、血脑屏障:指的是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它们对药物的通过有重要的屏障作用;能阻止许多大分子、水溶性或者解离型药物进入脑组织,但是脂溶性较高的药物仍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穿过血脑屏障。

11、胎盘屏障

12、血眼屏障:血液与视网膜、血液与房水、血液与玻璃体屏障的总称。

13、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肝、肾、脑、肺等血流量高的器官,药物分布快且含量较多,而皮肤、肌肉等血流量低的器官,药物分布慢而且含量少。

14、药物代谢:

1)代谢方式和步骤: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Ⅱ相反应(结合反应)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2)代谢的部位及催化酶:主要部位是肝,肝外组织也能不同程度地代谢某些药物。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必须由酶的催化;这些酶分为两类:专一性酶、非专一性酶。

15、药物的消除:指的是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消除器官被排出体外的过程。消除是药物最后彻底排除的过程,肾脏是最主要的消除器官;此外还有肺、胆汁、乳腺、汗腺、唾液腺、泪腺、头发、皮肤等。

16、肾消除:有三种方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和肾小管被动重吸收。

17、肾清除率=(尿中药物浓度×每分钟尿量)÷血浆药物浓度

18、药物清除率=(1-FR)×(滤过率+分泌率);其中FR是重吸收比例分数

19、肝肠循环: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可以从粪便排出体外,但是也有一些药物可以再经由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就叫做肝肠循环。它能够延迟药物的消除,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

20、胆汁清除率=(胆汁流量×胆汁药物浓度)÷血浆药物浓度

21、开放性一室模型,开放性二室模型,生理药动学模型。

22、一级动力学过程:又称一级速率过程,是指药物在某房室或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等比消除)只要是按浓度梯度控制的简单扩散都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

23、一级动力学的特点:①药物转运呈指数衰减,每单位时间内转运的百分比不变,即等比转运,但单位时间内药物的转运量随时间下降。②半衰期、总体清除率恒定,与剂量或药物浓度无关。③血药浓度对时间曲线下的面积与所给予的单一剂量成正比。④按相同剂量相同间隔时间给药,约经五个半衰期达到稳定浓度,约经五个半衰期药物在体内消除近于完毕。

24、零级动力学过程:又称零级速率过程,是指药物自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恒量消除)

25、零级动力学的特点:①转运速率与剂量或浓度无关,按恒量转运,即等量转运,但每单位时间内转运的百分比是可变的。②半衰期、总体清除率不恒定,剂量加大,半衰期可以超比例延长,总体清除率可以超比例减少。③血药浓度对时间曲线下的面积与剂量不成正比,剂量增加,其面积可以超比例增加。

26、米-曼氏速率过程(混合消除动力学):在高药物浓度时是零级动力学过程,而在低药物浓度时是一级动力学过程。

27、半衰期:指血浆消除t1/2,是指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述药物在体内消除快慢的重要参数。

28、了解半衰期的意义:有助于设计最佳给药间隔、预计停药后药物从体内消除时间以及预计连续给药后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29、表观分布容积:是指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要的体液总容积,等于体内总药量÷药物在血浆与组织间达到平衡时的血浆药物浓度。30、表观分布容积的意义:可计算出达到期望血浆药物浓度时的给药剂量;可以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和组织中摄取程度。

31、生物利用度: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32、总体清除率:又称血浆清除率,指体内诸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药物被机体清除。

第三章 受体理论与药物效应动力学

1、药物作用的概念: 1)治疗作用:①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治疗)②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

2)不良反应:①副作用(与治疗无关的反应)②毒性反应(对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③ 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过敏反应(刺激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④继发性反应(产生不良后果)⑤后遗反应(停药后,仍然存在的生物效应)⑥致畸作用(影响胚胎正常发育,导致发生畸胎)

2、药物的构效关系:①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其作用可能相似或者相反,在一定结构改变范围内有规律性可循。②化学结构完全相同的光学异构体,作用可能不同或完全相反。③侧链常常可以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弱、快慢、暂久等)

3、药物的量效关系:

1)激动剂与拮抗剂:激动剂、部分激动剂、反向激动剂(显示与受体激动剂相反的药理学作用)、拮抗剂(与受体结合后本身不引起生物学反应,但是可以阻断该受体激动剂介导;分为竞争性拮抗剂和非竞争性拮抗剂。)2)浓度-效应曲线 3)量效关系:

①量反应关系:效价(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要的剂量或浓度;数值越小则证明药物强度越高。)效能(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

②质反应的量-效曲线:表现个体对药物反应的差异。质反应指观察药理效应是用阳性或阴性,结果是以反应的阳性率或阴性率作为统计量表示的反应。

4、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机体方面:①心理因素②年龄和性别③生理和病理状态④遗传因素⑤种属差异

2)药物方面:①剂型、给药途径②剂量、反复用药③药物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5、反复用药:

1)耐受性:在连续用药过程中,有的药物的药效会逐渐减弱,需要加大剂量才能显效,称为耐受性。但是停药一段时间后,机体会恢复原来的敏感性。

2)抗药性: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抗药性或耐药性。3)药物依赖性:①躯体依赖性②精神依赖性

第四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1、传出神经的分类:

1)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2)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3)多巴胺能神经:释放多巴胺

4)NANC能神经: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

2、传出神经递质的代谢:

1)乙酰胆碱:①生物合成(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化酶催化下,合成ACh。)②释放(静息状态下缓慢释放,冲动传到时,胞裂外排,量子型释放。)③消除(乙酰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形成乙酸和胆碱)

2)去甲肾上腺素:①生物合成(在神经末梢的膨体合成,其前体是酪氨酸,在酪氨酸羟化酶的催化下生成多巴,再经多巴脱羧酶催化生成DA,多巴胺进入囊泡中后,经多巴胺β-羟化酶催化,生成NA。)②释放③消除(摄取、降解)

3、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1)胆碱受体: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①M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主要分布于胆碱能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如心脏、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瞳孔括约肌和各种腺体。分为5种亚型,M1、M2、M3、M4、M5②N受体,分为NN(神经节)和NM(神经肌肉接头)受体。都是配体门控型阳离子通道受体。

2)肾上腺素受体:能与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①α受体,分为α1受体、α2受体②β受体,分为β1受体、β2受体、β3受体。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3)多巴胺受体:能与多巴胺结合的受体。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

4、药物的作用方式: 1)直接与受体结合 2)影响递质的生物合成 3)影响递质转化

4)影响递质的贮存和释放

第五章 胆碱能系统激动药和阻断药

1、M胆碱受体激动药:①胆碱脂类(卡巴胆碱)②生物碱类(毛果芸香碱、槟榔碱、毒蕈碱)

2、毛果芸香碱:能够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包括支配汗腺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官的M胆碱受体,尤其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1)对眼:①缩瞳②降低眼内压③调节痉挛

2)对腺体:较大剂量可使汗腺、唾液腺分泌明显增加,也可使泪腺、胃腺、小肠腺体和呼吸道黏膜分泌增加。

3)对平滑肌:兴奋肠道平滑肌,使其张力和蠕动增加;支气管平滑肌兴奋,诱发哮喘;也可兴奋子宫、膀胱、胆囊和胆道平滑肌。

4)对心血管系统:静脉注射时,可使心率和血压短暂下降,如果先用N受体阻断药,则可以产生明显的升压作用。但是都可以被阿托品取消。

药理作用口诀:肌肉腺体眼兴奋,心肌血管是例外

3、毛果芸香碱的临床应用:青光眼、虹膜炎。

4、胆碱受体阻断药:对胆碱受体的亲和力强,能与乙酰胆碱或其拟似药竞争与受体结合,但无内在活性,从而阻碍拟胆碱药对胆碱受体的激动,发挥抗胆碱作用。

5、阿托品:对M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但对M受体的几个亚型选择性低。大剂量时对α1受体和神经节NN受体也有阻断作用。

1)对心脏:注射治疗剂量时,使部分患者的心率短暂轻度减慢;大剂量时,使心率加快;抗心房-和房室结的传导阻滞,促进房-室传导。

2)对血管:低剂量无影响,大剂量的可以引起皮肤血管舒张,表现为皮肤潮红、温热。3)对平滑肌:可以松弛平滑肌,尤其是对过度活动或痉挛性收缩的内脏平滑肌,松弛效果最明显。

4)对眼睛:①扩瞳②眼内压升高(青光眼患者禁用)③调节麻痹 5)对腺体:使分泌减少。

6)对中枢神经系统:治疗量的影响不明显;较大剂量的可以兴奋延髓和大脑,表现为焦躁不安,精神亢奋甚至谵妄、呼吸兴奋。中毒剂量使患者产生幻觉、定向障碍、抽搐、惊厥。严重中毒时由兴奋转入抑制,患者出现昏迷及延髓麻痹而死亡。

药理作用口诀:心脏血管平滑肌,眼睛腺体都抑制,中枢神经是例外

6、阿托品的临床应用:①缓解各种内脏绞痛②眼科(虹膜睫状体炎、验光、检查眼底)③全身麻醉前给药④抗心律失常⑤抗休克⑥有机磷酸脂类中毒解救

7、东莨菪碱:与阿托品相比,其对中枢神经的作用更强,持续时间更久。治疗剂量可以致神经系统抑制,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但是在大剂量时又产生兴奋作用。此外还有欣快作用。此药主要用于麻醉前给药,可以抑制腺体分泌,而且能够抑制CNS,因此比阿托品好。可以阻断短期记忆、可以用于治疗晕动病、还有中枢抗胆碱作用,对帕金森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8、山莨菪碱:具有明显的外周抗胆碱作用。其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和微循环障碍的作用较 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强,解除平滑肌痉挛及升压作用跟阿托品相似,抑制唾液腺分泌和散瞳比阿托品弱,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很少出现中枢作用;该药的选择性高,毒副作用轻,排泄也比阿托品快。临床主要用于中毒性休克的治疗,也可用于内脏平滑肌绞痛、眩晕症、血管神经性头痛。

9、胆碱酯酶:分为乙酰胆碱酯酶和假性胆碱酯酶。

10、抗胆碱酯酶药:也称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和AChE抑制药,与AChE结合牢固,水解较慢,导致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的ACh堆积,产生拟胆碱作用。

11、新斯的明—应该知道的常用的易逆行抗AChE药。可以兴奋M、N受体,对腺体、眼、心血管及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弱,对骨骼肌及胃肠平滑肌兴奋作用强。

12、难逆行抗AChE药—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症状,中毒的解救。

13、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氯解磷定。

14、碘解磷定药理作用:进入体内后,其分子中带正电荷的季铵氮与磷酰化的AChE的阴离子部位以静电引力相结合,结合后使其肟基趋向磷酰化AChE的磷原子,进而与磷酰基进行共价键结合,生成磷酰化AChE和碘解磷定的复合物,后者裂解产生磷酰化碘解磷定,同时AChE游离了出来,恢复了水解作用。此外,还能与体内游离的有机磷酸酯类直接结合,形成无毒的磷酰化碘解磷定,随尿液排出。

第六章 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

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又称拟肾上腺素药,可以激动肾上腺素受体;按照肾上腺素受体选择性差异,可以分为三类,α、β受体激动药,α受体激动药,β受体激动药。

2、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不稳定,遇光遇热易分解,在中性尤其是碱性溶液中迅速氧化,变为红色或棕色失效。属于α、β受体激动药,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兴奋心血管系统,抑制支气管平滑肌和促进新陈代谢。

1)对心脏:(激动β受体)加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加速传导,加强兴奋性。

2)对血管:激动α受体产生缩血管作用,激动β受体产生扩血管作用。取决于血管上的受体分布类型和密度。

3)对血压:与用药剂量和给药速度有关;极小剂量时收缩压和舒张压都下降,皮下注射治疗量或慢速静脉滴注时,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或下降,脉压加大,较大剂量或加快滴注时,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升高,4)对平滑肌:①支气管平滑肌(松弛)②胃肠平滑肌(松弛)③膀胱平滑肌(松弛膀胱逼尿肌,减缓排尿感,导致尿潴留。)④子宫(降低子宫张力和收缩力)5)对代谢:增强机体代谢。

6)对中枢神经系统: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只在大剂量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中枢兴奋。

总结:α受体收缩,β受体舒张

3、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①心脏骤停②过敏性休克(首选药)③支气管哮喘④局部止血⑤与局麻药配伍及局部止血⑥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血清病⑦治疗青光眼(促进房水流出)

4、多巴胺、麻黄碱:也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5、去甲肾上腺素:属于α受体激动药。

6、β受体阻断药的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①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减慢窦房结性心率,降低异位起搏点的自动去极化速度,减慢心房和房室结的传导,延长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②使血管收缩。

2)对支气管平滑肌:使其收缩,呼吸道阻力增加。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可诱发或加重哮喘的急性发作。

3)对代谢:降低脂肪分解,抑制心肌和骨骼肌的糖原分解,减缓应用胰岛素后血糖水平恢 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复速度。

4)对肾素:抑制肾素释放,发挥降压作用。

5)对眼睛:减少cAMP生成,减少房水产生,降低眼压。

7、普萘洛尔:为等量的左旋和右旋异构体的消旋体,左旋体有β受体阻断作用。用药后可以使得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可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低。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和心律失常。

第八章

抗高血压药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由肾素、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血管紧张素(Ang)及其相应的受体组成。

2、肾素(英语:Renin),也被称为血管紧张素原酶,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组成部分。

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临床应用的有两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4、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药理作用:

1)降压作用:对高血压动物及患者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且不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不出现水钠潴留,也不易产生耐药性。

2)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动脉和静脉都有扩张的作用,降低外周阻力,血压下降。减少醛固酮释放,减少水钠潴留,降低血容量。

3)抑制和逆转心血管重构:能抑制和逆转心血管重构,减轻左室重量,改善心肌硬度及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4)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5)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6)抗动脉粥样硬化

5、卡托普利:在体内体外都能抑制ACE,ACE被抑制后,血浆中的AngⅡ和醛固酮含量减少,对肾素释放的反馈调节减弱,从而使血浆肾素活性增高。减少血管紧张素,减少缓激肽的降解,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6、钙离子通道阻滞药: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依赖于钙离子浓度,要是抑制了钙离子的跨膜转运,则可使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下降。从而导致血管平滑肌松弛,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也下降。

7、硝苯地平:常用的钙离子通道阻滞药。

8、直接扩血管药: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阻力,纠正血压上升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异常。

9、硝普钠:降压作用强,起效快,维持时间短。对小动脉、小静脉及微静脉都有扩张作用。主要用于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伴有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静脉滴注30秒就出现血压下降,2分钟达到最低水平,停药5分钟后血压恢复原水平。由于过度血管扩张和降压,患者会出现头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出汗、不安、心悸等。

第九章

抗心绞痛药

1、心绞痛:指的是因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发作时表现为阵发性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并且可以从胸部放射至下颌、颈部及左上肢。

2、心绞痛常用药:①硝酸酯类②β受体阻断药③钙离子通道阻滞药

3、硝酸酯类:是最常用的一氧化氮供体药物

4、硝酸甘油:基本药理作用是松弛平滑肌,其中对血管平滑肌具有相对选择性。1)降低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 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2)改变冠脉血液分布,增加缺血区血液灌注

第十章

抗心力衰竭药

1、心力衰竭:是心功能不全的一种障碍性疾病,一般表现为心肌收缩功能降低或障碍,导致心输出量降低和机体组织供氧和代谢的血液供应减少而引起心脏功能的衰竭。

2、减负荷药: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①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②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 2)利尿药 3)血管舒张药 4)钙通道阻滞剂

3、强心苷:是一类选择性作用于心脏,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新功能不全和某些心律失常。

1)正性肌力作用:加强心肌收缩性,加快心肌收缩速度。2)减慢心率:心功能不全而频率加快的患者,可以减慢心率。3)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4)其他

4、氨力农:(非强心苷类正性肌力药)有明显增强心肌收缩性和舒张血管作用,能增加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降低外周阻力,但对心率、血压和心电图无明显影响。主要用于治疗严重及对强心苷和利尿药不敏感的心功能不全,能够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输出量和肾血流量,降低右心房压和外周阻力。

第十一章 抗心律失常药

1、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1)冲动形成障碍:①正常自律机制改变②异常自律机制形成 2)触发活动:①早后除极②迟后除极 3)冲动传导障碍—折返激动(重要机制)

第十三章

利尿药

1、利尿药:是一类促进电解质和水从体内排出,增加尿量,消除水肿的药物。按照效能分为:①高效能利尿药②中效能利尿药③低效能利尿药

第十六章

镇静催眠药

1、巴比妥类:表现为弱酸性,口服跟注射都易吸收。随着剂量加大,中枢抑制表现为镇静、催眠、抗惊厥甚至麻醉。此外还有抗癫痫作用。(中枢抑制作用)

第十八章

抗精神病药

1、氯丙嗪:

1)抗精神病作用:患者用药后出现安静,可迅速控制兴奋躁动。继续用药后,幻觉、妄想、躁动及精神运动性兴奋逐渐消失,理智恢复,达到生活自理。2)镇吐作用

3)调节体温: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降低体温。4)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5)对自主神经系统:扩张血管,血压下降。6)对内分泌系统:引起乳房增大及泌乳 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第十九章 镇痛药

1、镇痛药: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或消除疼痛以及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但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觉的药物。

2、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里面的菲类的吗啡和可待因,均可以激动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激动阿片受体)

3、吗啡:首过效应显著,代谢物及原型药物主要经肾排泄,少量经胆汁排泄和乳汁排泄。1)中枢神经系统:①镇痛和镇静②抑制呼吸③镇咳④催吐⑤缩瞳⑥体温(下丘脑前部注射造成高体温;而注射Κ受体激动剂则产生低体温。)⑦其他(欣快感)

2)兴奋平滑肌(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和括约肌,引起痉挛减弱胃排空和推进型肠蠕动,抑制消化液分泌,便秘;上腹部不适)

3)心血管系统:减慢心率,直立性血压降低。

4)免疫系统: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抑制作用。

4、人工合成镇痛药:哌替啶(阿片受体激动剂)

5、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吗啡中毒解救。

第二十章 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

1、抗帕金森病药:左旋多巴(多巴胺前体药)卡比多巴(左旋多巴降解抑制药)

第二十二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水杨酸类

1、阿司匹林:是不可逆性COX抑制剂。1)解热镇痛:作用较强

2)抗炎抗风湿:使炎症减退,疼痛减轻。

3)抗血栓形成:小剂量的可以不可逆抑制血小板的COX,丧失了合成血栓素TXA2,的功能。4)其他:降低结肠癌风险,预防阿尔兹海默症,驱除胆道蛔虫等

2、阿司匹林和氯丙嗪相比,对体温调控的作用有何异同?

第二十五章

呼吸系统药物

1、控制哮喘的药物:缓解或消除哮喘及喘息症状的药物,根据药物作用机制和作用部位不同可分为三类:①支气管扩张药②抗炎平喘药③抗过敏平喘药

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广泛的生理和药理作用。可以通过多环节产生抗炎平喘作用,作用机制包括:①抗炎作用,抑制气道黏膜中各种炎症细胞的趋化、聚集、活化及多种炎症介质、致炎细胞因子的生成及释放②抗过敏作用③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前列腺素及白三烯的合成与释放④组织β受体下调,增强气道平滑肌β2受体的反应性。

3、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作用机制: 1)抗炎作用

2)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 3)抗休克作用 4)抗毒素作用

5)影响物质代谢:增强

6)允许作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虽然对某些组织细胞没有直接作用,但可给其他急速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7)其他作用 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4、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2)诱发或加重感染(抑制免疫系统)3)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4)消化系统并发症

5)肌肉萎缩、骨质疏松、上口愈合迟缓

6)停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反跳现象)

第二十六章

消化系统药

1、消化性溃疡:由于胃黏膜的自身防御因子和黏膜攻击因子间的平衡被打破。

2、奥美拉唑:(质子泵抑制药)

3、西咪替丁/雷尼替丁(H2受体阻断药)

4、哌仑西平(M1胆碱受体阻断药)

5、氢氧化铝(抗酸药)

第二十八章

胰岛素和降血糖药

1、胰岛素:口服无效,皮下注射吸收迅速 1)糖代谢 2)脂肪代谢

3)蛋白质代谢:抑制蛋白质分解,促进蛋白质合成 4)长时间作用 5)其他

2、磺酰脲类药物:(口服降血糖药-促胰岛素分泌剂)

第二十九章

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

1、甲状腺激素: 1)碘的摄取

2)合成:①碘的活化和酪氨酸碘化②偶联 3)释放 4)调节

2、甲状腺素的药理作用: 1)影响生长和发育

2)影响代谢:促进代谢,加速氧化

3)心血管效应: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出现心动过速、心肌肥大、脉压升高;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出现心动过缓、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心排量增加和脉压降低。

3、抗甲状腺药:

1)硫脲类: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抑制外周组织的T4转化为T3,可以迅速降低血清中活性较强的T3水平、免疫抑制作用。

2)碘和碘化物:小剂量可以治疗单纯性的甲状腺肿、大剂量对甲亢和正常人都有抗甲状腺作用。

3)放射性碘

4)β受体阻断剂:改善甲亢所致的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加等交感神经活性增强的症状。也能适当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第三十四章

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 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1、抗凝血药—肝素:

1)抗凝血作用:与凝血酶结合,加速凝血因子的灭活

2)其他作用:激活纤溶系统、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血管内皮释放脂蛋白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产生抗炎作用。

2、水蛭素

3、华法林

第三十五章

抗贫血药与生血药

1、贫血:指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含量长期低于正常值得病理表现;分为缺铁性贫血(铁吸收不足)、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2、铁剂:有机铁比无机铁容易吸收。吸收后可以吸附在骨髓有核红细胞膜上,进入细胞内与线粒体原卟啉介个形成血红素,再与珠蛋白结合形成血红蛋白。

3、叶酸

4、维生素B12

第三十六章

抗菌药物概论

1、化疗指数:化疗药物导致动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或5%致死量与95%有效量的比值,是评价化疗药物对机体毒性、疗效的重要指标。

2、抗菌药物:具有抑制或杀灭病原菌能力的化学物质。

3、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分为窄谱和广谱。

4、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

5、抗生素/抗菌后效应:高于MIC的某种药物后,去除抗菌药物后的一定时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

6、首次接触效应

第三十七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1、喹诺酮类抗菌药: 1)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 2)药代动力学特性好

3)细菌对本类药与其他抗菌药间没有交叉耐药性 4)临床应用广泛 5)不良反应少

2、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 1)抑制DNA螺旋酶 2)抑制拓扑异构酶Ⅳ 3)其他

3、诺氟沙星

4、磺胺类抗菌药:是化学合成抗感染药。分为三类:①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易吸收)②用于肠道的磺胺(难吸收)③外用磺胺药

5、磺胺类药物作用机制:与氨基苯甲酸有竞争性拮抗,阻止二氢叶酸的合成,从而影响细菌DNA的合成。

6、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对一种磺胺药产生耐药性后,也会对其他磺胺类药也产生交叉耐药性。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7、磺胺类药不良反应:肾损害、过敏反应、造血系统(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白血病样反应)、其他反应

第三十八章

β-内酰胺类和其他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

1、头孢菌素类:

1)第一代头孢菌素:①抗菌谱与广谱青霉素相似,对革兰氏阳性菌抗菌作用较二三代强,但对革兰氏阴性菌较差。②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肠杆菌和厌氧菌无效。③对青霉素酶稳定,容易被头孢菌素酶分解。④某些品种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⑤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

2)第二代头孢菌素:①抗革兰氏阳性菌较第一代弱,但抗革兰氏阴性菌较第一代强。②对革兰氏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稳定性较第一代高。③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④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⑤肾脏毒性比第一代低。

3)第三代头孢菌素:①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强,明显超过前两代。但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不如前两代。②抗菌谱增宽,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厌氧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③对大部分β-内酰胺酶稳定,但可以被超广谱β-内酰胺酶分解。④组织穿透力强,体内分布广。⑤对肾脏基本无毒性。

4)第四代头孢菌素:①抗菌谱较第三代更宽。②对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式阳性球菌和部分厌氧菌作用较第三代更强。③对多种青霉素结合蛋白有高度亲和力。④极低的β-内酰胺酶亲和性和诱导性。⑤无肾毒性。

第三十九章

氨基糖苷类与多粘菌素抗生素

1、氨基糖苷类: 1)化学性质相似 2)体内过程相似 3)抗菌谱相似 4)抗菌机制相似 5)不良反应相似

6)细菌对这类药都有交叉耐药性或者单向交叉耐药性

2、氨基糖苷类的不良反应:①耳毒性(最严重的毒性反应)②肾毒性③神经肌肉麻痹④过敏反应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及其他抗生素

1、大环内酯类的共性:①抗菌谱窄比青霉素略广②细菌对本类药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③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强④口服后不耐酸,酯化衍生物可以增加口服吸收⑤血药浓度低,组织中浓度相对较高,透过血脑屏障量少⑥主要经胆汁排泄,进行肝肠循环⑦毒性低微

2、红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药物,是一种快速抑菌剂。

3、林可霉素类:抑制肽酰基转移酶,是蛋白质肽链延伸受阻。可以穿过骨骼。

4、四环素类:抑制DNA复制。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二重感染、肝毒性、肾毒性、牙内沉积等。

5、氯霉素: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不良反应有造成再生障碍性贫血、灰婴综合征、二重感染等。

第四十五章

抗恶性肿瘤药

1抗肿瘤药的生化机制: 1)干扰核酸生物合成 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2)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 3)嵌入DNA干扰转录过程 4)影响DNA结构与功能 5)影响体内激素平衡

6)特异性酶及受体的抑制或阻断 7)诱导细胞分化。

2、氟尿嘧啶:抗代谢药。影响DNA合成,也可结合到RNA上,干扰蛋白质合成。

第五篇:保险学期末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

1、补偿性合同:是指当保险合同约定的事故发生后,保险人根据保险标的因事 故发生所造成的实际损失额,对被保险人进行经济补偿的合同。财产保险合同即属补偿性保险合同。因这种合同的目的是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故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在保险金额的限度内,以评定实际损失为基础来确定保险金的数额,所以也称之为评价保险合同。

2、给付性合同:是指保险合同约定的特定事件出现或者保险期届满,保险人就必须按照保险双方事先约定的保险金额支付保险金的合同。

3、弱体保险:是指被保险人的风险程度较高,不能按照正常费率承保而必须附加特别条件来承保的保险

4、健体保险:健体保险是指对于身体、职业、道德等方面没有明显缺陷的被保险人,保险人按照所制定的标准或正常的费率来承保的保险。

5、火灾保险:是指以存放在固定场所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财产物资为保险标的,由保险人承担保险财产遭受保险事故损失的经济赔偿责任的一种财产保险。

6、保险单:简称保单,是指保险合同成立后,保险人向投保人(被保险人)签发的正式书面凭证。保险单由保险人制作,经签章后交付给投保人。保险单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内容:

(1)声明事项;(2)保险人责任范围;(3)除外责任;(4)条件事项。即保险合同当事人双方享受权利时所应承担的义务。

7、近因原则:在风险与保险标的的损害关系中,如果近因属于承保风险,保险人应负赔偿责任;如果近因属于除外风险或未保风险,则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

8、委付:是指保险人同意将受损的保险标的视为推定全损,在补偿被保险人全部损失的同时,获得该受损标的物的所有权。保险人接受委付后,可以通过对标的物的处理,接受大于赔偿金额的收益。

9、代位求偿原则:是指在财产保险中,保险标的发生保单承保风险造成的保险事故,且事故是由第三者责任造成的,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赔款后,依法取得对第三者的索赔权。

10、最大诚信原则:保险合同当事人双方订立保险合同及在合同的有效期内,应依法向对方提供影响对方作出是否缔约及缔约条件的全部实质性重要事实,同时绝对信守合同订立的约定与承诺。否则,受到损害的一方,可以以此为理由宣布合同无效或不履行合同的约定义务或责任,还可以对因此而受到的损害要求对方予以赔偿

11、财产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交付保险费,保险人按保险合同的约定对所承保的财产及其有关利益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

12、人身保险: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当被保险人在合同期限内发生死亡、伤残、疾病等保险事故或达到人身保险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由保险人依照合同约定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二、简答

1、可保风险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风险必须是纯粹风险;风险损失可以用货币来衡量;风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④风险的发生必须是意外的,非故意行为所致和发生是不可预知的;⑤风险须是大量标的均有遭到损失的可能性;⑥风险导致的损失应具有严重性

2、简述风险处理的方法并评价其适用性。

风险处理的主要方法包括: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避免、预防、抑制、分散)和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自留、转移)

当损失频率高,损失程度高时,采用风险回避。

当损失频率高,损失程度低时,采用损失预防、风险自留。

当损失频率低,损失程度高时,采用损失抑制、风险转移。

当损失频率低,损失程度低时,采用风险自留。

3、什么是风险?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怎样?

风险是指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在特定的期间内,某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构成要素:(1)风险因素。包括物质风险因素心理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

(2)风险事故。指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偶发事件,是造成损失的直接或外在的原因,是损失的媒介物(3)损失。指非故意的、非预期的和非计划的经济价值的减少,即经济价值意外的减少或灭失。广义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关系:风险因素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的发生,风险事故发生导致产生损失。

4.论述保险的职能以及保险在宏观微观方面的作用。

职能:

一、保险的基本职能:1.分散风险2.经济补偿或保险金给付

二、保险的派生职能:1.融资职能2.防灾防损职能3.分配职能

作用:

(一)保险的宏观作用:

1、保障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2、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交往

3、有助于推动科技发展

4、有助于扩大积累规模

5、有助于增加外汇收入

6、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分散危险

7、对经济起稳定作用

(二)保险的微观作用:

1、有利于受灾企业及时恢复生产

2、有利于安定人民生活

3、有助于均衡个人财物收支

5、分析保险和储蓄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保险与储蓄都可以作为处理经济不稳定的善后措施,尤其是人寿保险与储蓄比较相似。

区别:

1、经济关系:保险是互助、共同经济行为,储蓄是个人经济行为

2、对等关系:保险不对等,储蓄对等

3、原则:保险投保自愿、退保自由,储蓄存款自愿、取款自由

4、计算方法:保险需要特殊的计算方法,储蓄不需要。

6、保险利益原则的意义

能有效防止赌博

可以减少道德风险

可以限制保险的赔偿金额

7、简述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中保险利益的主要来源

财产保险的来源是财产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承运权、保管权、抵押权、留置权等;人身保险的来源是人身关系、亲属关系、雇佣关系、债权债务关系。

8、重复保险的概念及其损失分担方式有哪几种?

投保人在同一时限内就同一标的物的同一危险向若干保险公司投保,如果保险金额之和超过标的财产的实际可保价值,称为重复保险。比例责任方式,保险人按其承保的保险金额与各保险人承保保险金额的总和的比例分摊责任。限额责任分摊方式:即假设在没有重复保险的条件下,各保险人依其承保的保险金额应负赔偿的最高限额与各保险人应负赔偿限额的总和的比例分摊责任。顺序责任分摊方式: 按照各家保险公司出单顺序赔偿,先出单的公司首先在其保险金额限度内负责赔偿,后出单的公司只有在损失金额超出前一家保额的情况下,才在自身保额限度内赔偿超出部分。

9、损失补偿原则的含义及其限制条约

补偿原则是指当保险标的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通过保险赔偿,使被保险人恢复到受损前的经济现状,但不能使其因损失而额外受益。补偿原则包含三层意思:无损失则无补偿,补偿须以损失的发生为前提;保险人所补偿的损失只能是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即由于保险事故造成的保险标的的损失;保险赔偿以补偿实际损失为限。

限制:以实际损失为限。以保险金额为限以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保险利益为限

10、分析保险合同的定立程序

保险合同的订立程序包括要约与承诺。要约又称“订约协议”,是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订立合同建议的法律行为,是签订保险合同的一个重要程序。具有三个特点:投保人一般是保险合同的要保人。保险合同要约内容比一般合同更加具体和明确。保险合同要约一般为投保单的书面形式或其他形式。承诺又称“接受订约提议”,是承诺人向要约人表示同意与其缔结合同的意思表示。承诺有效的条件为:承诺不能附带任何条件。由受约本人或其合法代理人作出。在要约有效时间内作出。

11、简述保险合同的特征

保险合同是有名合同。保险合同是要式合同。保险合同是附和性合同。保险合同是有偿合同。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保险合同是双务合同。

12、简述保险合同的主体和客体

保险合同的主体是指与保险合同发生直接关系、间接关系的人(含法人和自然人),包括当事人、关系人和辅助人。当事人是指直截参与建立保险法律关系、确立合同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人,即参与订立保险合同的主体,包括投保人和保险人。关系人是指与保险合同有经济利益关系,而不一定直截参与保险合同订立的人,包括被保险人、受益人、保单所有人。辅助人是指协助保险合同的当事人签署保险合同或履行保险合同,并办理有关保险事项的人,包括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

客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主体履行权利和义务时共同指向的对象。保险合同的客体不是保险标的本身,而是投保人于保险标的上的保险利益。

13、财产保险的特征都哪些?

保险标的为各种财产物资及有关责任 ;业务性质是组织经济补偿;经营内容具有复杂性 投保对象与承保标的复杂 ;承保过程与承保技术复杂 ;危险管理复杂;单个保险关系具有不等性

14、团体火灾保险中,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保险金额的确定方式

固定资产的保险金额的确定:按账面原值、账面原值加成、重置重建价值或实际价值确定。流动资产的保险金额的确定:按照流动资产最近12个月的平均余额或最近账目余额确定。

15、简述责任事故处理原则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是契约责任阶段,它强调在处理责任事故时以受害方与致害方存在着直接的契约或合同关系为前提;二是过错责任阶段,它强调在责任事故中只有当致害人对受害人的伤害负有故意或过失责任时,才承担起法律规定的经济赔偿义务;三是绝对或严格责任阶段,即只要受害人不是自己的故意行为所致的损害事实,均可以从实施行为的另一方面获得经济上的赔偿。

16、人身保险的特征有哪些?

人身保险事故的特点:首先,人身保险的保险事故的发生通常具有必然性。其次,保险事故的发生具有分散性。最后,人身保险中的死亡事故的发生概率随被保险人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具有相对稳定性。人身保险产品的特点:反映在保险产品的需求、保险金额的确定、保险金的给付、保险利益的确定、保险期限的长短和寿险保单的储蓄性等方面。人身保险业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保费的收取、准备金的提取、资金的运用、保单的调整和连续性管理等方面。

17、分析原保险和再保险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投保人(被保险人)支付保险费给原保险人(分出公司),并签订保险合同,原保险人(分出公司)支付再保险费给再保险人(分入公司),并签订再保险合同。发生事故后,投保人(被保险人)可向原保险人(分出公司)请求保险赔偿或给付,原保险人(分出公司)向再保险人(分入公司)请求再保险摊赔,再保险人(分入公司)摊付损失赔款,原保险人(分出公司)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给投保人(被保险人)。区别:

18、再保险合同的形式有哪些及其具体的含义如何?

(一)临时分保

原保险人根据业务需要,临时选择再保险人,经协商达成协议,逐笔成交的再保险形式。

(二)合同分保

保险人和再保险人事先订立再保险合同,在一定时期内对合同规定范围内的业务,都依据事先商定的条件进行分保。

(三)预约分保

双方事先签订分保合同,原保险人对于合同规定范围内的业务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分保及分出份额;而再保险人则没有选择的自由,凡合同规定范围内的业务,只要原保险人决定分出,再保险人就必须接受,无选择的余地。

下载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总结(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总结(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眼科学期末复习总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结膜: 起始于上、下睑缘后唇,是覆盖于眼睑内面和眼球前的一层半透明的薄。......

    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1. 心理学 概念:机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分类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 社会 管理 医学 犯罪商业) 2. 医学心理学 概念......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总结[范文]

    医学免疫与微生物 免疫的功能:免疫防御功能,是指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侵袭,过低或缺陷可发生反复感染或免疫缺陷病,过强可发生超敏反应免疫稳定功能,正常......

    中央银行复习重点5篇

    央行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客观经济原因: (一)央行产生的历史背景 1、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2、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 3、货币关系与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之中 4、经济发展......

    中央银行总结(合集五篇)

    论述题:按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是否与货币资金的运动相关,中央银行业务活动大致可分为哪些种类? 中央银行的各种业务活动都是为了履行其各项职责。由于中央银行的地位和职能的特......

    大一教育学期末复习总结

    大一教育学期末复习1.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2.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

    管理学期末复习

    管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管理: 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

    消费者行为学期末复习材料

    消费者行为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1、知觉风险:又称为感知风险,消费者产品购买前可能无法预知购买是否正确,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隐含着某种不确定性,消费者能够知觉到这种不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