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华市区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实施意见
关于印发《金华市区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
婺城区、金东区、市开发区民政局(社会发展局)、财政局、残疾人联合会:
根据《浙江省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实施方案》(浙民低〔2008〕141号)和《金华市区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金华市人民政府令第16号),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实施对象
拥有金华市区户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残疾等级为二级(含二级)以上、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镇或农村低保标准150%的重度残疾人。
二、保障内容
1.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镇或农村低保标准的持证重度残疾人,单独施行最低生活保障,并按照当地城镇或农村低保标准,全额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以下简称低保金)。
2.对家庭人均收入在当地城镇或农村低保标准100-150%之间的持证重度残疾人,参照当地的低保标准,全额发放重度残疾人补助金(以下简称补助金),并享受医疗救助及其他社会救助政策。
三、申请程序
重度残疾人申请享受基本生活保障的程序与申请低保的程序相同。除应提供申请加入低保所需材料外,还应提供有效期内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残疾人证》。
申请由本人或法定监护人提出,无法定监护人且自己不能表达意愿的重度残疾人,可由社区、村(居)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
对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100-150%之间的持证重度残疾人,由当地民政部门发放《重度残疾人救助证》,持证享受贫困重度残疾人补助金等救助政策。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及民政、残联等职能部门应根据人员变动、收入变化、残疾程度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保障对象,实行动态管理。
四、资金渠道
重度残疾人低保金按原开支渠道不变;重度残疾人的补助金由市、区二级财政负担各50%,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低保金和补助金由民政部门统一发放,发放形式和发放周期与原低保金发放相一致。
五、工作分工
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由民政部门会同残联共同组织实施。各级民政、财政和残联部门要建立联席制度,形成合力。
1.民政部门负责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对象的审批,《低保证》及《重度残疾人救助证》的发放管理,低保金和补助金的发放工作。
2.残联要做好调查摸底、汇总统计、定时上报工作,将等级二级(含二级)以上的重度残疾人名单及时提供给同级民政部门。并负责残疾等级的鉴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管理。
3.财政部门负责落实所需资金的预算和管理,确保资金及时、足额
到位。
六、监督管理
各区民政、财政、残联部门要充分运用已建立的“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基础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和动态管理。残联要将完成情况的数据资料及时录入。各级民政、财政、残联部门要根据上级要求,建立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的评估、督导和考核机制,及时上报各种数据,定期开展专项检查,确保实施过程中体现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到既实现应保尽保,又严格把关。如发现工作不力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将给予通报批评;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骗取、截留、挪用补助经费的,将开展核查并责令退还,情节严重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篇:关于建立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长效机制的几点看法
关于建立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长效机制的几点看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工作在很多方面已滞后或与之不适应。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已远远落后于正常人的水平。保障其基本生活并不断提高水平已成为残疾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务之急是建立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的长效机制,以避免扶残助残工作中的短期性、随意性和临时性行为,更好地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一、优惠政策的具体化要真正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建立长效机制,首先得解决优惠政策的具体化问题,至少在经济发展相当的同一地区,残疾人优惠政策要基本一致。第一,针对性的政策设计。政策设计是一种政府行为,政策设计要具人性化,就要做到三个针对性。一是针对残疾人生活的各个需要层面来设计。残疾人是“人”,他们同样有作为“人”的各种“需要”。就目前我们所接触的残疾人,他们最大的需要是“生存”和“尊重”。这里主要谈“生存需要”。“生存需要”又有多个层面,包括吃饭、就医、就学、就业等。“低保”是政府对贫困人口进行救济的一种长效机制,也是制订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机制的一个示范性设计,目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都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吃饭”的需要满足了,残疾人还有就医优惠的需要,就学优惠的需要,就业优惠的需要等。针对这不同层面的需要,政府应制定详细具体的政策,供有关部门执行。比如说,优惠的就医政策,应就减免的具体事宜细化、量化,不应用“予以适当减免”等模糊字眼,而让卫生部门不好操作或无法操作。二是针对残疾人群中不同的生活状况来设计。在优惠政策的设计上,既要考虑整体残疾人的利益,更要注重特困残疾人的利益,这是优惠政策制定和落实上的重中之重。三是针对不同类别和等级的残疾人的心理状况来设计。不同生理状况的残疾人心理状况是不一样的,在设计优惠政策就必须尊重残疾人的生理实际和心理状况。比如视力残疾人盲人,由于眼睛障碍,参与能力和沟通能力极弱,导致其悲观、无奈、无助等复杂心理。针对这一情况,就应在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康复、特殊就业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第二,可操作性的政策指导。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优惠政策要以政府名义出台,这样才有权威性、指导性。如果由各部门自行制定,那么优惠政策或一纸空文,或花样百出。二是优惠政策一定要量化和细化。只有具体化,这样的政策才有指导意义,才有可操作性,才能真正为残疾人带来长期保障。第三,强制性的推动机制。总的来说,对于扶残助残的优惠政策,各职能部门都是理解支持的,但不排除有不落实或打折扣的单位,这就需要政府落实推动机制。一是要督导检查,每半年一次,形成制度。二是重视残疾人信访工作,认真接待来访,同时主动下访了解残情~。三是充分发挥残联部门的职能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残疾人优惠政策不形同虚设。
二、劳动就业工作制度化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是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鼓励帮助残疾人自食其力、自强自立,是残联部门的一项主要业务工作。要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成为残疾人的一种长效保障,必须走制度化的路子。制度化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技能培训的信息化建设。用人单位用工信息平台。由残联部门与各用人单位企业建立用工信息反馈制度,保证各类用工信息灵活畅通。要有登记和输送平台。主要是残联部门在社区和村组建立服务平台,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建立台帐,与残联部门及时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二是“培训——就业”一体化建设。分散式就业是很难满足残疾人就业要求的。残联部门应注重摸索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如鼓励兴办福利企业,大量培训安置残疾人;农村开展种养殖业基地化建设等。这些模式一旦形成,残疾人劳动就业就有了制度上的保障。三是残疾人自谋职业的鼓励和奖励机制。残疾人自强自立、自食其力是政府鼓励的,并对自谋职业者予以工商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照顾。但还不够,还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年底视残疾人贡献大小以政府的名义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物质奖励的资金来源就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三、社区服务规范化第一,队伍的规范。残疾人是社区村组组织的重点服务对象。要提高社区村组班子扶残助残意识,成立助残小组并制定扶残助残计划,做到残疾人工作人人有责。要建立联络员队伍,搭好残疾人与各级组织的桥梁。要规范助残志愿者队伍和社区残疾人自助小组。这是吸引社会各界助残的渠道,也是残疾人自强自立、互动互助的一种极佳方式。第二,场地规范。有队伍必须有阵地。社区要保证扶残助残队伍有阵地、有制度、有牌子、有适当经费,要形成统一的格式。要建立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把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作为重点服务工作之一。第三,服务的规范。为残疾人的服务应做到三条:一是内容要突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针对残疾人基本生活来确定。要突出最低生活保障、法律援助和维权、就学就医介绍证明、就业及培训等内容。二是形式要凸显。要在社区服务场地树立明显的服务内容招牌,让残疾人一目了然。要建立残疾人咨询服务专门窗口,坚守“残疾人优先得到服务”的信条。要在“助残日”期间开展扶残助残宣传活动,营造社区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让“扶残助残,有你有我”概念在社区居民中生根开花。三是服务要突破。服务内容要不断开拓,根据不同社区的不同特点,开展特色服务,如结对帮扶、鼓励残疾人兴办福利企业等。服务质量要不断提高,即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提高,生理残障不断康复,社区残疾人精神状态不断提高等。服务手段不断人性化,提倡服务首问负责制,实行跟踪服务、上门服务等。只要服务到位了,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了长期保障,他们就会自觉地、高兴地、和谐地融入社会。
第三篇:关于建立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长效机制的几点看法
文章标题:关于建立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长效机制的几点看法
关于建立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长效机制的几点看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工作在很多方面已滞后或与之不适应。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已远远落后于正常人的水平。保障其基本生活并不断提高水平已成为残疾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务之急是建立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的长效机制,以避免扶残助残工作中的短期性、随意性和临时性行为,更好地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一、优惠政策的具体化
要真正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建立长效机制,首先得解决优惠政策的具体化问题,至少在经济发展相当的同一地区,残疾人优惠政策要基本一致。
第一,针对性的政策设计。政策设计是一种政府行为,政策设计要具人性化,就要做到三个针对性。一是针对残疾人生活的各个需要层面来设计。残疾人是“人”,他们同样有作为“人”的各种“需要”。就目前我们所接触的残疾人,他们最大的需要是“生存”和“尊重”。这里主要谈“生存需要”。“生存需要”又有多个层面,包括吃饭、就医、就学、就业等。“低保”是政府对贫困人口进行救济的一种长效机制,也是制订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机制的一个示范性设计,目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都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吃饭”的需要满足了,残疾人还有就医优惠的需要,就学优惠的需要,就业优惠的需要等。针对这不同层面的需要,政府应制定详细具体的政策,供有关部门执行。比如说,优惠的就医政策,应就减免的具体事宜细化、量化,不应用“予以适当减免”等模糊字眼,而让卫生部门不好操作或无法操作。二是针对残疾人群中不同的生活状况来设计。在优惠政策的设计上,既要考虑整体残疾人的利益,更要注重特困残疾人的利益,这是优惠政策制定和落实上的重中之重。三是针对不同类别和等级的残疾人的心理状况来设计。不同生理状况的残疾人心理状况是不一样的,在设计优惠政策就必须尊重残疾人的生理实际和心理状况。比如视力残疾人盲人,由于眼睛障碍,参与能力和沟通能力极弱,导致其悲观、无奈、无助等复杂心理。针对这一情况,就应在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康复、特殊就业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
第二,可操作性的政策指导。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优惠政策要以政府名义出台,这样才有权威性、指导性。如果由各部门自行制定,那么优惠政策或一纸空文,或花样百出。二是优惠政策一定要量化和细化。只有具体化,这样的政策才有指导意义,才有可操作性,才能真正为残疾人带来长期保障。
第三,强制性的推动机制。总的来说,对于扶残助残的优惠政策,各职能部门都是理解支持的,但不排除有不落实或打折扣的单位,这就需要政府落实推动机制。一是要督导检查,每半年一次,形成制度。二是重视残疾人信访工作,认真接待来访,同时主动下访了解残情民意。三是充分发挥残联部门的职能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残疾人优惠政策不形同虚设。
二、劳动就业工作制度化
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是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鼓励帮助残疾人自食其力、自强自立,是残联部门的一项主要业务工作。要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成为残疾人的一种长效保障,必须走制度化的路子。制度化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技能培训的信息化建设。用人单位用工信息平台。由残联部门与各用人单位企业建立用工信息反馈制度,保证各类用工信息灵活畅通。要有登记和输送平台。主要是残联部门在社区和村组建立服务平台,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建立台帐,与残联部门及时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二是“培训——就业”一体化建设。分散式就业是很难满足残疾人就业要求的。残联部门应注重摸索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如鼓励兴办福利企业,大量培训安置残疾人;农村开展种养殖业基地化建设等。这些模式一旦形成,残疾人劳动就业就有了制度上的保障。三是残疾人自谋职业的鼓励和奖励机制。残疾人自强自立、自食其力是政府鼓励的,并对自谋职业者予以工商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照顾。但还不够,还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年底视残疾人贡献大小以政府的名义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物质奖励的资金来源就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三、社区服务规范化
第一,队伍的规范。残疾人是社区村组组织的重点服务对象。要提高社区村组班子扶残助残意识,成立助残小组并制定扶残助残计划,做到残疾人工作人人有责。要建立联络员队伍,搭好残疾人与各级组织的桥梁。要规范助残志愿者队伍和社区残疾人自助小组。这是吸引社会各界助残的渠道,也是残疾人自强自立、互动互助的一种极佳方式。
第二,场地规范。有队伍必须有阵地。社区要保证扶残助残队伍有阵地、有制度、有牌子、有适当经费,要形成统一的格式。要建立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把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作为重点服务工作之一。
第三,服务的规范。为残疾人的服务应做到三条:一是内容要突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针对残疾人基本生活来确定。要突出最低生活保障、法律援助和维权、就学就医介绍证明、就业及培训等内容。二是形式要凸显。要在社区服务场地树立明显的服务内容招牌,让残疾人一目了然。要建立残疾人咨询服务专门窗口,坚守“残疾人优先得到服务”的信条。要在“助残日”
期间开展扶残助残宣传活动,营造社区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让“扶残助残,有你有我”概念在社区居民中生根开花。三是服务要突破。服务内容要不断开拓,根据不同社区的不同特点,开展特色服务,如结对帮扶、鼓励残疾人兴办福利企业等。服务质量要不断提高,即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提高,生理残障不断康复,社区残疾人精神状态不断提高等。服务手段不断人性化,提倡服务首问负责制,实行跟踪服务、上门服务等。只要服务到位了,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了长期保障,他们就会自觉地、高兴地、和谐地融入社会。
《关于建立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长效机制的几点看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关于建立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长效机制的几点看法。
第四篇:山西省长治市及13县市区全部出台了《贯彻落实《山西省残疾人保障条例》实施意见
山西省长治市及13县市区全部出台了《贯彻落实《山西省残疾人保障条例》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2010年7月16日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山西省残疾人保障条例》,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山西省长治市残联安排维权科工作人员经过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并三次召开残工委成员单位会议征求意见,对涉及残疾人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了反复论证。2011年5月23日,山西省长治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山西省残疾人保障条例》(长政发〔2011〕36号)的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实施意见,13县市区残联积极请示当地县政府领导,并与县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座谈,征求意见,经过近一年的努力,13县市区政府全部出台了《贯彻落实《山西省残疾人保障条例》实施意见。
市及13县市区政府出台的贯彻落实《山西省残疾人保障条例实施意见》的具体条款在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无障碍环境、法律事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均有许多亮点和突破性规定。明确了财政、卫生、劳动、民政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实施意见》还要求各相关部门、单位和窗口,对和本部门、单位和窗口相关的残疾人优惠措施,都要纳入本部门、本行业的职责范围并上墙公示,市及13县市区政府出台的贯彻落实《山西省残疾人保障条例实施意见》将有效的维护全市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保障全市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让全市广大残疾人切实享受到优惠政策带来的实惠。(山西省长治市残联 卫 凯)
第五篇:双百工程实施意见
下乡政发[2012] 21号
下双乡人民政府
关于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双百”推进工程的安排意见
各村委会 :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口委《关于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双百”推进工程》文件精神和《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办法》,健全完善流动人口协查和管理机制,破解全乡流动人口管理难题,全面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根据市、区 “双百”推进工程的安排和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安排意见。
一、总体目标
以“掌握百分之百信息,提供百分之百服务”为主要内容,创新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和服务网络,加强统筹协调能力,全面提升流动人口的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规范流动人口统计台账,继续实行精细化管理,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各项任务指标向百分之百的目标推进。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逐步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服务“三个均等化”目标,即:宣传教育服务均等化,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均等化,避孕药具免费发放和随访服务均等化。乡村两级认真受理流动人口利益诉求,依法落实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和奖励优待政策,使其与现居住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乡村两级公开办事程序,保障流动人口各项法定权利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通过多种措施,实现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同待遇,增强其对流入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推进信息采集全员化和交流常态化。
加强和规范流动人口基础信息采集、更新和管理,实现信息共享,构建信息化工作平台。各村按照全乡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入户访视准确采集流动人口信息,切实摸清流出人口底数,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严把信息录入和审核关,做到每人“一表”“十清”即:填写一份流动人口个案信息表,做到现居住地清、流出时间清、婚姻状况清、节育状况清、签订合同清、办证情况清、家庭情况清、从业情况清、联系人员清、变动情况清。同时对流动人口信息坚持“日登录、周回复”,全面掌握平台动态,流管专干及时给各村反馈待查信息和协查事项,在规定之日内及时提交和回复,并登记备案。乡计生办逐步建立网上信函联系制度、接受制度、协查信息备案制度和反馈制度,实现流动人口信息交流常态化。
(三)加强协作,整合资源,使部门联合、互利双赢制度化。
乡政府积极协调乡综治办、派出所、妇联、卫生院、学校等单位,推行清理清查联手、行政执法联合、信息交流联通的工作机制。结合派出所对暂住人口的清查,摸清流入人口底数;结合卫生院“两癌”普查,给流入育龄妇女提供免费技术服务;结合妇联对外出妇女摸底登记,掌握外流育妇的婚育信息;结合学校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了解留守儿童父母的流向及相关信息;充分利用派出所户籍信息,提取、加载全员流动人口照片,及时更新补录外流人员信息,真正做到部门联合互利双赢,确保流动人口信息交流、查询、联系、反馈,及时、准确、完整。
(四)推进特色宣传经常化。
全乡结合人口文化大院建设,大力宣传流动人口文化,真正让流动人口体会到“一样的蓝天下,一样温暖的家”;同时利用外流人员返乡之际,积极组织民间自乐班子编排喜闻乐见的计生文艺节目,让流动人口亲身体会到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通过入户宣传优惠政策,让流动人口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流动人口聚集的街道,建立流动人口特色文化长廊,多渠道、多形式拓宽流动人口获得宣传服务的可及性。
(五)推进服务管理协作一体化。
充分利用人口信息网络,加快建立和完善横向互通、纵向延伸、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人口信息共享体系,加强与流入地信息的协查和反馈,与育龄妇女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合同,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生育情况,对育龄妇女实行跟踪管理服务,逐步建成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盘棋”工作格局。
三、具体工作要求
(一)开展特色宣传。充分利用“两节”外流人员返乡过节和秋收返乡务农之际,进村入户面对面宣传《省条例》和各项优先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外流人员参加婚育知识培训,鼓励外流人员在现居住地积极参与各类计生宣传活动。
(二)开展便民服务。近期是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高峰期,各村结合“双联”活动上门为外出务工人员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为新婚夫妇办理《生育保健服务证》,并签订管理合同,提供咨询服务。各村在开展便民服务的同时,按照已婚育妇、未婚女性、男性分类建立流出人口服务管理档案和联系方式。
(三)开展清理清查。各村以落实“双百”推进工程为契机,从3月10好开始,组织乡村专干进村入户认真开展清理清查活动。按照“填好一表,掌握十清”的工作要求,完善流动人口统计台帐,审核补录全员人口信息。
(四)开展关怀关爱活动。全乡结合“双联”工作认真开展“千名干部结万家计生情活动”,每个计生干部结对帮扶1户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家庭,帮助他们开展青春期教育、心理疏导、健康咨询、贫困救助活动,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提高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
为了推动“双百”目标的顺利实现,各村要高度重视,把“双百”推进工程列入村委会重要议事日程,根据方案要求,精心部署,合理安排,确保“双百”活动取得实效。同时计生办将“双百”推进工程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书,抓好日常监督,加大对各村的指导力度,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常态管理和优质服务。
附:下双乡流动人口“双百”推进工程领导小组
下双乡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三月五日
下双乡流动人口“双百”推进工程领导小组
组 长: 戚 花(政府乡长)
副组长: 杨 凯(副乡长、分管领导)
査国山(乡计生办主任)
成 员: 姜平基(乡派出所民警)
史爱梅(乡卫生院副院长)于国斌(乡综治办副主任)赵相文(乡计生办统计)
王思武(乡计生办流动人口计生专干)
张玉花(乡计生服务所所长)
董宏民(蓄水村计生专干)
张万琪(沙河村计生专干)
董永柱(涨泗村计生专干)赵尔红(南水村计生专干)赵廷财(下双村计生专干)王文生(河水村计生专干)徐殿龙(于家湾村计生专干)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査国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赵相文、王思武为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