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将用4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考核领导干部政绩
我国将用4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考核领导干部政绩
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传来消息称,亿元GDP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煤矿百万吨事故死亡率这四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被正式确立为“十一五”期间考核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并开始分解和落实到省、市、县、乡政府和企业。
根据规划,到2010年,亿元GDP事故死亡率要从2005年的0.70下降到0.45;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事故死亡率要由2005年的3.85下降到2.8;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要由2005年的7.60下降到4.54;煤矿百万吨事故死亡率要由2005年的2.81下降到2.11。有关负责人表示,建立安全生产考核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监督、约束和全面评价各地区、各行业或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和领导干部的政绩。
第二篇: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心得体会
【篇一】
真理往往掌握在广大人民群众手中,群众的“脸色”直接检验着领导干部工作的“成色”,群众的“好口碑”才是政绩出彩的“好奖杯”。领导干部要牢固宗旨意识,把群众满意的标准贯穿于干事创业全过程,坚决把一切为民之事、安民之事、利民之事、富民之事办好办实,做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矢志不渝的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因而,在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同时,老百姓的“话语权”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当前一些地方的干部考核中,往往只“唯上”,上级领导的评价占据了相当重的比例,而在社情民意测评时,只是发发表、问问卷了事,一大堆“书面式”的问题,群众看得云里雾里,“稀里糊涂”就完成了测评。这样的考核,群众的“话语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考核结果难免失准失实。“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要坚持眼光“向下”,把“指挥棒”交给群众,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干部干得好不好,人民群众心里都有“一杆秤”。
尊重群众“话语权”,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照妖镜”。一些领导干部,干工作只“唯上”不“唯下”,只求领导满意,不求群众认可,“自以为是”的干事情,与人民立场相对立,与群众路线相背驰,时常干出一些让群众不满意、不认可的“蠢事”。群众小事是民生大事。在民生工程建设中,很多被忽视的细节,往往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地方,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上的便与不便、利与不利。如果地方领导干部在“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上大做文章,在政绩考核征求群众意见时,群众自然不会有“好言好语好脸色”。要善用政务服务“好差评”这把利剑,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政绩归于人民,在矢志奋斗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开展政绩考核时,要坚持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赞不赞同、高不高兴、拥不拥护、支不支持”来衡量。要着重点看领导干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是否坚定人民立场,能否坚定不移走好了群众路线,能否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了最高位置;
要着重点看领导干部是否真正深入人民群众,能否切实做到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暖民心,能否从群众“急难愁盼”处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要着重点看领导干部决策是否充分体现了群众意志,能否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能否能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要不断完善“社情民意”考核机制,主动引导群众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把群众的口碑当作干部考核的重要“风向标”。
【篇二】
“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充分发挥好政绩考核指挥棒作用。突出政治性,把握群众性,聚焦科学性,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断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以科学高效的政绩考核推进高质量发展。
用好政治“标尺”,把牢正确方向。党的干部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除了党员干部要加强自身建设,坚守政治方向这个“生命线”外,组织人事部门也要当好“把关人”的角色,精准识别干部的政治觉悟、政治素养、政治表现,对那些不能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人,坚定予以“一票否决”,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
用好民心“标尺”,瞄准发展实效。“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用好民心标尺,就是要把群众满不满意、拥不拥护作为重要标准,善于用群众眼光来识别干部。作为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理解群众、融入群众,常怀忧民、敬民、惠民之心,带着真情实意与群众打交道,与群众成为真正的朋友。对标民生保障目标考核任务,全力投身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和乡村振兴等工作中,用解决问题的实绩实效取信于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用好科学“标尺”,定出公平标准。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考准考实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人与考事相结合。根据职位高低、岗位职责、工作内容等,结合领导干部和普通干部的管理制度,在加强日常考核的基础上,制定目标清晰、量化明确、易于操作的考核标准,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精准考核。此外,强化考核结果运用,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严格按照考核结果,将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奖励惩罚的重要导向和依据。“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用活用好政绩考核的标尺,激励引导广大干部不断提高想为的思想觉悟,激发勇为的工作激情,增强善为的真才实干,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篇三】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
知事识人,重在考核。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要充分发挥政绩考核指挥棒作用”,对以政绩考核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安排部署。只有舞活政绩考核“指挥棒”,立起标尺、指明方向、开出良方,才能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全面提升治理水平和能力,最大限度推进高质量发展。
立起政治标尺,划定“硬杠杠”。旗帜鲜明讲政治是衡量干部的首要标准。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切不可忽视政治标准的首要地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常态化开展政治素质考核与工作实绩考核相结合,既看理想信念又看思想境界,既看政治表现又看实绩担当,重点检验考察对象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听党话、跟党走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让政治标准具体起来、鲜明起来、落得下来,进而引导各级干部严守政治言行“硬杠杠”,以高质量发展实绩践行“两个维护”。
指明为民方向,浇灌“幸福花”。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声名在民间。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只有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判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的重要标准,时刻关注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认真倾听记录群众评语评价,才能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尽己所能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把群众满意度纳入政绩考核的评判标准,把考核触角拓展到基层、延伸到一线,把考核功夫用在平时、下在经常,通过蹲点调研、入户走访、谈心谈话、田间测评等方式,多到群众家、多坐热炕头、多听群众说,不仅在乡语口碑中看工作成效,更看百姓笑脸,用心用情浇灌“幸福花”。
开出发展良方,精耕“责任田”。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强动力和路径图,也是衡量干部政绩的赛马场和试金石。因此,让政绩考核落细见效,离不开高质量发展这个重要衡量指标。要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上级决策部署和当地高质量发展主线,充分考虑考核对象的部门职能、工作性质及具体职责等因素,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纳入其中,科学设置党的建设、生态环保、项目建设、社会治理等考核指标,在细化实化指标中评准考实。同时,切实强化结果运用,把考核高质量发展的结果作为选人用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把有政绩、干实事、群众爱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留下来。
【篇四】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指出,要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化政绩考核内容指标。对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要求,精准设置关键性、引领性指标,实行分级分类考核,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锻长板。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人与考事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考准考实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以奖惩分明、奖优罚劣激励领导干部担当作为、推动发展。
考核贵在精准,也难在精准。组工部门作为干部管理直接部门,要优化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式。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人与考事相结合,用好考核、任期考核、平时考核、专项考核等方式,综合运用巡视督查、大数据、分析研判等多种方法,考准考实领导干部工作实绩,把真干假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辨别出来。要把政绩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等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奖惩分明、奖优罚劣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推动发展。
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声名在民间。各级组长部门要按照《通知》要求,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工作举措,不断规范党员干部考核体系,促使广大干部不忘初心使命,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扛重活、打硬仗、创实绩。
【篇五】
政绩考核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从秦汉时期就开始对官吏进行考核,到唐代官吏考核制度更是进一步发展成熟,政绩考核和评估机制的建设也可以说是一个全球化的课题,不论是我国古代的考课法,还是西方各国的公务员法,各国都很重视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及其政绩的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政绩考核工作在推动树立高质量政绩观,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行为模式,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方面发挥着新的重要作用。
没有高标准,就难有高质量。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立鲜明的政绩考核导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提升政治站位、理念思路、工作机制和能力作风,切实担负好新时代赋予组织工作的职责使命。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教育,树立“真抓实干”的政治“风向标”。组织部门是政治机关,任何一项工作都是政治工作。要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这个总原则,以坚决的态度、鲜明的导向、管用的措施,推动政治建设落实到组织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强化政治“风向标”作用,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干部政治表现考察办法,加强对公务员考录遴选、党员发展等政治把关,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切实担负好新时代赋予组织工作的职责使命。
其次要建章立制,筑牢“为官不为”的制度“防火墙”。要坚决贯彻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建立健全干部培养选拔任用机制,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功能,打好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组合拳。注重组织力提升,突出政治性、聚焦高质量,制定出台标准化,整体优化提升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战斗力、服务力。还要坚守绝对忠诚、坚如磐石的品质,秉持忠诚公道的正气,针对廉而不勤、消极懈怠、庸政懒政等“为官不为”现象,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和监督指导。
最后要完善机制,探索“为官有为”的改革“新思路”。处于创新的时代,要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表现和工作实绩,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基本依据,作为检验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尺度。做好组织工作也应该适应科学发展要求,鼓励各地各部门根据形势发展,因地制宜增设自定考核项目,激发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精准设置各项指标,创造性地更新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锻长板,以奖惩分明、奖优罚劣激励领导干部担当作为、推动发展。
政绩考核是党管干部的指挥棒,是领导干部政绩观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新时代组织工作的主基调、主旋律。新时期要把高质量发展理念贯穿政绩考核工作的始终,切实增强政绩考核与干部激励工作对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引领和保障支撑作用。
第三篇:改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初探
改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初探
杜元兰
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是社会发展重心的指示器,也是导引领导干部行为的指挥棒。改革开放以来,一度仅以经济发展、GDP增长为领导干部工作中心与热点,这些因素也是各地政府考核干部的硬指标。于是出现一种社会风气:各级干部热衷于追求经济效率、招商引资数量、地方道路、广场、楼堂馆所硬件建设,拼速度,比规模,政绩工程层出不穷,还美其名为打造招商引资环境;而对节能减排、资源环境保护、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缺乏热情,这方面工作是干部考核盲点,干部工作软肋。因此,当前研究改进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标准和方法很有必要也非常紧迫,特别是对于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为什么要改进现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政绩考核体系是干部从政行为的风向标。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才能使评价结果更准确地反映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才能使领导干部明确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也才能为群众准确地识别、评价、监督干部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一)现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由来和作用。从1980年初期到中期,干部考核从强调主观性的政治态度考核转向对具体的、可衡量的和量化的指标考核。到了198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已经建立了正式的关于县和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考核的指标。包括从工业总产值、税收、农业产量到基础设施的投资、人口增长率、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等,旨在将干部的政绩考核标准化和系统化。1995年,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县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工作实
绩考核的通知》;1998年,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2000年8月至2009年8月,中央又相继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考评试行办法》、《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等关于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文件。
作为一种激励机制,现行的干部政绩考核对于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有着强大的导向作用,即扮演了所谓的“指挥棒”的作用。首先,对地方官员的政治激励作用。这种政治激励在改革开放头20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具有明显的作用。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极大地激励着地方领导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这种制度在地方官员中引入了政治竞争,因为地方官员的升迁和物质利益直接与其政绩相关,更重要的是,它为上级官员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提供了实质性的手段。其次,对政府职能转变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政府职能正在由微观走向宏观,由直接转向间接,由全面管理走向有所侧重,正在经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分开的过程,着重要解决政府管理的越位、缺位与错位等问题。总的来说,现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目标和标准与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是相一致,对政府职能转变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成为落实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现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不足。现行的政绩考核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存在着一些不足与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考核内容笼统,不能全面反映干部的真实情况。尽管目前干部绩效考核内容也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和目标完成情况、廉洁自律等方面的内容,但从各单位 2
规定的内容来看,都比较原则和笼统,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往往无法进行实际考核。有的单位简单地把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指标作为考核内容,缺乏具有本地方和本部门特点的专门考核内容,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受到严重影响。第二,考核指标设臵不合理,考核体系不完整与科学,考核指标单一性甚至唯一性。这导致部分官员成天围着GDP转,社会“弥漫”着浓浓的“招商引资”气息。第三,考核主体缺乏民意性。考核的主体主要是上级官员,缺乏让广大群众参与评判与监督的渠道与机制,使干部政绩没有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民意,其考核往往只能成为对上负责的一种手段。第四,考核泛滥名目繁多,滋生形式主义。大有通过考核来解决一切问题之势,其结果往往陷入一种“考核治国”的简单运作逻辑之中。第五,考核结果的定位与运用不够合理。有的部门或单位不能合理、及时、准确地运用考核结果,例如,有的强调考核结果的运用与干部的升降奖惩相挂钩,但给予什么鼓励、如何鞭策和惩处,缺乏统一的尺度和具体硬性措施,使考核结果的运用缺乏科学性。
(三)新形势下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应包含的内容。当前,政府工作具有目标多元性和价值多样性的特征,而“政绩”则体现了一种系统、全面和多层次的价值内涵。因此,领导干部的政绩不仅仅是所做成绩和所获得的效益,还包含行政成本、政府效能、政治稳定、社会进步、良性发展、持续运行等多种含义。因而,笔者认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通常都应评估领导干部政绩的四个方面,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经济性表示投入成本的最小化程度,考查领导干部的成本意识,开支节约程度。效率性表示既定投入水平下产出水平的最大化,一般通过投入产出比来衡量,包括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效果性表示产出结果对组织的影响程度,一般通过人民群众对 3
结果的满意程度来衡量。公平性表示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是否受到公平的待遇,弱势群体是否能享受到应有的服务。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一套的考核标准和办法越来越不能客观反映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也不能真实体现一个领导班子的工作实绩。同时也难以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因此,当前必须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和研究改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和方法,不断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二、积极探索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指标决定着政府工作的导向。建立科学完善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及绩效评估方法,就是要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绩效,引导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最终形成科学的地方发展观,真正做到勤政为民,求真务实。
(一)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政绩考核制度。政绩考核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关制度的配套联动才能达到应有效果。从目前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方法来看,还需建立以下六项相关制度:一要规范干部岗位职责。目前干部岗位职责规范不明确,工作职责相互交叉,多头负责严重,干部履行职责随意大,考核时对其工作实绩往往难以把握。因此,必须要把建立党政干部的岗位职责规范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明确党政班子的主要职能,精简领导职数,科学合理地制定和规范班子成员各自的岗位职责,减少交叉兼职。二要建立与考核评价标准相衔接的统计支持系统。由于统计上的原因,一些比较能够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集中体现领导班子政绩、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指标,因为没有统计数据,在实践中无法核实。因此,要及早研究建立高效可靠的统计支持系统,把涉及考核 4 的经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及党建工作的主要指标一律纳入统计部门的业务范畴,定期公布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对一些指标也可通过审计办法予以审定。三要建立经常性考核机制。各单位平时要做好目标的自我监控工作,单项指标完成情况要每季向上级职能部门申报,经部门检查核实认定和考核办公室汇总审核,并报经分管领导审定后,纳入统计部门数据库作为年终考核依据。年底组织考核组进行全年工作实绩考核。四要探索建立民意调查制度。党委政府的服务对象是群众。因此,党政干部的政绩评价应以群众评价为主。如市场监管方面如何,应主要看“企业满意度”,在社会管理方面如何应主要看“公民满意度”,等等。为此,当前要把各地开展的“满意机关”社会化评比活动进一步规范化、正常化、制度化,作为民意调查制度的一种重要方式。今后可逐步将民意调查交由社会调查机构来完成,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五要建立考核责任追究制度。要精选考核组工作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素质。同时,严格相关责任及失责追究制,对不能履行工作职责、提供虚假情况、考核结果失真失实或违反纪律的人员,应根据情节轻重,追究相关责任。六要建立考核监督制度。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聘请政绩考核工作监督员,开通监督举报电话,建立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预告、公示和公议制度,将能公开的考核内容、过程和结果向公众公开,增加考核的透明度,自觉接受广大干部群众、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新闻工作者、民主党派和各种民间社团代表的监督。通过多方位的监督,促使考核工作人员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严格遵守纪律,坚持考核程序,自觉做到公道正派,确保考核结果的真实性。
(二)必须把“民生指标”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如今,各地 5
各部门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措施纷纷出台,使群众切实感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政绩考核体系时,按十七大提出的思路进一步体现民生观。因此,在考核干部政绩时,加大民生指标的分值设臵是一种有益探索。比如在经济发展指标中,强调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人均GDP及其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及其增长率,与民生状况指标中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率、农村人均收入及其增长率等具有相同的分值,这样的考核可以让干部更加注重与民众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的社会建设,真正做到“群众最关心什么,干部就该考虑什么”。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是十七大部署的重大任务。随着对民生指标的日益重视和广大群众的有效参与,对干部的政绩考核必将会更加全面、更加科学、更加真实。而全面、科学的考核体系,将促使广大干部真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而更好地心系民生、服务民生。
(三)必须把“环保指标”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用环保指标考核干部,既是真实民意的反映,也是民意的诉求。我国作为人均资源匮乏的人口大国,传统的经济核算已经不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因为过去的统计方法只对GDP经济增长数字进行统计,而没有体现生态、自然、环保等要素的统计。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对环境、生物破坏也很突出,从根本上导致了经济价值的“提前消费”,而这种“提前消费”只会把经济发展带入死胡同。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实践也证明,忽略了社会层面的发展,其中包括人民生活质量、公共服务水平、民主法制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等,以牺牲能源消耗、环境资源为代价,带来的只是一时的经济数字增长,留下的却是永久的危害和隐患。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 6
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并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经济有了一定能级和规模后,现代化建设更要突出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特别需要明确一种认识:GDP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指标,而经济发展也只是政府绩效的一个指标。我们不能忽略社会层面的发展,其中包括公平分配、公共服务水平、民主法制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等,都应成为对党委政府宏观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现行的干部制度之下,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对于地方政府的行为取向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科学发展观能否有效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正确的政绩观能否确立以及考核体系是否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把环保指标纳入地方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环境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未完成任务、环境质量恶化、发生重大污染事件的责任人追究责任。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指标性的问题,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某些地方干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利于长远发展的错误执政理念。
(四)必须把“行政成本指标”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力度,其中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工作也取得了进展,但最终实现建设节约型政府的目标,还亟须加强控制政府行政成本的工作。从1986年到2005年我国人均负担的行政管理费用由20.5元到498元,增长23倍,而同期人均GDP增长14.6倍,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长12.3和12.7倍。可见20年来人均负担行政费用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人均GDP和财政收支的增长速度。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86年的10%到2005年的19.2%。20年间增长将近一倍,超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5.6%的标准。同期,我国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只提高了0.5%,7
国防、科技和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下降了1.8、1.2和0.4个百分点。可见政府浪费加大了财政负担,挤占了科教文卫医和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因此,应把行政费用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公务员人均行政费用和行政费用增长率等作为行政费用的控制指标,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既注重政府职能实现程度,又注重纳税人满意程度;既注重行政结果,又注重行政成本的政绩考核体系和赏罚分明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激发和保护政府官员节约和用好公共资源的积极性。
参考书目:
1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
2、赵家骐:《努力推进干部综合考评体系建设》,《人民日报》,2006年03月03日,第十五版;
3、楼阳生:《用科学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民日报》,2006年03月03日,第十四版;
4、周凯:《构建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学习时报》(学习教育专版),2004年05月31日;
5、张晓燕:《以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导向》,《学习时报》,第495期,2009年7月20日。
第四篇:2017安全生产方针、目标和安全控制指标
XXXX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XXX分公司
2017安全生产方针、目标和安全控制指标
一、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安全生产方针是本单位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指导思想,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制定的,同时符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具有严肃性和实际性,要求每位员工要认真领会和深刻理解,并积极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确保本单位的一切生产活动处在安全、有序、健康、高效之中。
二、安全生产目标及控制指标
安全运输、优质服务、持续改进。
落实执行安全生产标准化,严格控制各项安全生产指标,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全员、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水平,推进运输本质安全,降低一般道路交通事故频率,遏制重大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发生,创造本单位安全生产最佳环境,努力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重特大责任事故:0;
2、轻伤事故(直接造成损失3000以上)在0.2%以下;
3、火灾爆炸事故数:0;
4、设备设施完好率:99%以上。
5、事故财产损失控制在万元产值小于10元以内;
6、隐患排查治理率:100%;
7、因安全隐患排查不到位发生的安全事故率:0;
8、车辆维修返修率≤0.5%;
9、公司人员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率:100%;
10、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率100%
1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率:100%。
第五篇:安全生产方针、目标控制指标
苍山县交通运输有限公司
苍山县交通运输有限公司(2013)
安全生产方针、目标和安全控制指标
一.、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
国家安全法规定的安全生产总得指导方针。我们要在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只有始终不易的坚持第一时间思想安全,第一时间部署安全第一时间检查安全,才能真正实现安全,保障安全,把安全工作做好做实。
二.、安全生产目标:(1)道路交通责任事故期数为0.2死亡重
伤人数为0.3轻伤人数不超5人。(2)财产损失不超过5万元。
三.、安全控制目标:道路交通责任事故控制为0期,死亡、重伤人数为零期。轻伤人数不超过5人。财产损失不超过5万元。
苍山县交通运输有限公司
2013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