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做好残联与残疾人工作的几点思考
人们碰到残疾人问题,首先就想到找残联。粗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对,其实不然。现在有两种倾向:一是有些地方和部门认为残疾人工作就是残联的工作;二是有些残疾人工作者把残联当作残疾人的政府,什么事都想管起来。弄清“残联”和“残疾人工作”的关系,对于发挥残联在残疾人工作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谁是残疾人工作的主体 残疾人享有国家宪法和法
律赋予的权利,因此,残疾人工作的主体应该是各级政府。这在《残疾人保障法》中已有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规划,加强领导,综合协调,采取措施,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采取组织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工作。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密切联系残疾人,听取残疾人的意见,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残疾人工作(《残疾人保障法》第七条)。这一条对政府在残疾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职责规定得非常明确,从法律上加以了规范。胡锦涛同志指出: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根据残疾人特殊需求,在康复、教育、就业、福利、社会保障、文化生活、无障碍环境等方面制定扶助政策,采取相应措施。从国家法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中,都明确了政府在残疾人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二、残联是推动残疾人工作的重要力量 各级残联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确立了集“代表、服务、管理”三种职能于一体的亦官亦民的事业团体性质,她不能取代政府在残疾人事业中的主导作用,但又发挥出巨大的优势。各级残联充分发挥残疾人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从推动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政策法规建立,到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开展康复工程、教育助学、培训就业、扶贫解困等工作,促进我国残疾人事业迈出了历史性的进程。
三、残联如何在残疾人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残联有三大职能,代表是核心,管理是受政府的委托,履行部分政府职能,是手段,是一项弱的职能,服务才是残联最根本的职能。残联在推动残疾人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积极争取党和政府重视,进一步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大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残疾人工作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残联应积极争取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
2、加强调查研究和监测。残联自身并不能制定法规政策,只有通过推动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来促进残疾人工作。如何推动呢?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二是要建立监测机制。应该看到,现在政府制定的很多针对弱势群体的政策法规都包括了残疾人,关键是如何落实。
3、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动员社会力量扶残助残。残联应该把宣传人道主义精神作为残联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大力宣传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动员社会各种力量来关心帮助残疾人,要让每一位残联工作者都成为人道主义的宣传员。
4、立足需求,成为政府工作的有效补充。残疾人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属于政府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理应由政府部门做好,残联不能越俎代庖。残疾人要康复,残联就办医院,残疾人要就业,残联就开工厂,残疾人要上学,残联就办学校,等等,残联肯定办不好,也办不了。现阶段残联重点要做好的是残疾人迫切需要的、政府职能不够明确或职能较差而无力顾及的边缘性的服务工作,成为政府工作的有效补充。譬如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用品用具开发与供应服务、聋儿语言训练工作、教育工作中的残疾人助学、就业工作中的盲人按摩及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推介等等工作。
5、密切联系残疾人,使残联成为残疾人自律的组织。“残联”反过来念就是“联残”,残联组织首先必须联系残疾人,把团结、教育残疾人,提高残疾人的综合素质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任务。
第二篇:残联如何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社区康复是近年来在残疾人康复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的康复理念。社区康复亦称“基层康复”,是以城市街道或农村乡镇为基地,对残疾人提供的康复服务。其任务是依靠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社区团体、卫生人员、志愿人员、残疾人及其家庭参加的基层康复系统。工作内容是对残疾人进行普查和预防,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帮助残疾人参
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使分散在社区的残疾人得到基本的康复服务。其工作有五个基本点:一是依靠本社区的人力资源;二是尽可能利用社区原有的卫生保健和民政工作网点;三是使用简化的、适宜的技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社区和家庭条件下可以发挥作用;四是以康复为中心后盾,帮助解决复杂的康复医疗、咨询、培训等问题;五是在社区对残疾人进行身体的、精神的、教育的、职业的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使残疾人就近就地得到全面康复,回归社会。社区康复是初级位上保健的一个组成部分。
按照陕西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社区康复是符合我省省情的康复事业发展模式,是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战略目标的主要策略,是所有康复重点工程的落脚点,是满足广大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的主要途径。“十五”期间,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社区建设中,采取社会化方式向广大残疾人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实践证明,社区康复是实现残疾人机会均等、充分参与、消除贫困、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的基本手段,县(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与服务调查,掌握残疾人数量、分布、生活状况、康复需求和康复服务等情况。根据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发展规划的要求,我们对全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未央区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区内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进展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有些情况还令人堪忧,部分残疾人很少或没有享受到康复服务,有些对社区康复的概念不甚清楚。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工作的差距是对我们敲响的警钟,需要我们对社区康复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和思考,倾注更多的心力,为下一步做好工作提供明确的思路。
一、基本情况
未央区共有49个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尚有2个正在建设中。区残联2009年为3家已建成的“中心”配备了部分康复训练器材,已初步具备了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的服务能力,今后几年区残联将陆续为其它几个“中心”配备康复训练器材,逐步完善康复服务项目,提高残疾人康复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社区康复机构建设发展比较迟缓。当前区内已建成的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残联已将其纳入残疾人康复指导站,配发了部分康复训练器材,还有3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待建设;已建成的指导站建设项目参差不齐,服务内容比较简单。
(二)残疾人康复意识不强。不少残疾人认为“送康复服务上门”是医生上门为残疾人看病、送药,把康复服务理解为医疗服务,在农村地区,有的残疾人甚至把它当作一项待遇来享受,一些社区的康复器材和设施的利用率不高,残疾人主动要求康复服务的比较少。
(三)社区康复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人员不足。社区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大多数都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医疗站等建设,在场地、器材的落实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社区残疾人康复人员都由卫生服务机构内的医生兼职,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和社区卫生工作叠加在一起,工作量大、任务重,人员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服务手段单一,服务理念滞后。当前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的形式比较单一,康复医生普遍缺乏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与指导;有医生以完成任务为主,传统的服务理念与现代社区康复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医生服务记录过于简单,内容基本相同,有的让人代签字,还有的只签字不服务。服务手段的单一和服务理念的滞后,使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愿望远未达到。
三、对策及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残疾人在康复服务需求方面的愿望也逐步提高,社区康复作为对基层残疾人最直接的服务形式,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越来越多地受到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关注。对全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进行调研后,我们针对不同区县的具体情况分别做好工作,未央区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同步联动,统筹安排
区委、区政府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安排,做到规划同步、投入增长同步、组织运行同步,建立起上下联动、部门联动、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
一是上下联动。区委、区政府统一各部门、街道和社区的思想认识,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确保社区康复工作思想认识、职责分工和工作措施的到位,形成区、街、社区三级联动,合力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发展。
二是部门联动。在社区康复工作实践中,以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相关部门为主体,区级机关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区卫生局充分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各类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室和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技术指导,并落实专(兼)职残疾人康复责任医生进家庭;区民政局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和谐社区、星级社区考评标准,积极支持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建设,深入
开展困难残疾人医疗救助工作;区财政局为确保创建工作任务的完成,对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经费提供有力保障;区残联更应倾心竭力,在康复需求调查、康复员培训、康复站建设、深化康复服务等基础工作方面做好工作。在区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各相关部门联动,使社区康复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社会联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关系到千家万户。为此,区委、区政府着力营造社会各界联动的工作氛围,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助残志愿者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助康复活动,尤其是在当前社区康复医生力量比较薄弱的时期,助残志愿者要在帮助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提供康复服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大对残疾人康复意识的宣传
社区康复的最大功能是弥补机构康复不足,更好地就近、就地满足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有效利用康复资源。开展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不仅具有投入少、成本低、服务广、收效大的特点,更是党和政府关爱残疾人的一种体现。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合理定位“送康复服务上门”的功能,把好事做实,实事做好,避免出现政府出了钱、医生送了服务、残疾人还不满意的情况。
(三)狠抓社区康复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服务有场地”
通过调整布局,整合资源,新辟场地等措施,在抓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区残联将逐步为每个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配备2万余元的康复训练器材,为社区康复站配备1万余元不等的康复训练器材。为了使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和社区康复站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制定相关工作制度,以制度提高康复站的利用率。在社区康复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注重无障碍设施配套建设,处处体现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
(四)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在实践中创新、完善社区康复工作模式
社区康复要从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出发,按照目前区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通过不断探索创新社区康复的工作模式,使康复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并带来一系列工作的变化和水平的提升。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进社区、进家庭,通过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让康复辅助器具进家入户;把最能够普及的康复技术传授给残疾人及其家属或亲友,使残疾人康复真正能够紧紧贴近残疾人本人。必须坚持以残疾人为本的社区康复工作方向,让“就近”更近,让“就便”更便,在管理和技术上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拓展康复服务内容,提高康复服务水平,向康复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五)强化社区医生和社区康复员队伍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方式,提高社区康复医生的服务水平和能力,确保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社区康复员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在为街道和社区配备53名街道残疾人工作联络员和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基础上,下一步要通过培训使这些人员都掌握一定的康复训练知识,兼任基层残疾人康复员或社区康复指导员,充实社区康复工作力量;通过业务培训,统一考试,做到康复员持证上岗,促进社区康复工作人员专业化;通过考核工作实绩和残疾人评议,建立奖优罚劣的竞争机制。
(六)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个性化服务
进一步加强康复需求调查,形成按需服务的动态管理机制。在康复需求方面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在康复的形式、内容、质量上下功夫,体现个性化服务;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服务、转介服务等,提高服务的专业性、技术性,以满足残疾人不断增长的康复需求,保持工作的生命力。
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方面我市作了一些探索性工作,各级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正在完善,服务意识正在增强,服务能力正在提高,服务领域也在拓宽,残疾人对政府实施的康复服务的满意度也在逐步提升。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加强调查研究,学习先进经验,加大改进力度,制定改进措施,努力把我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残联如何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第三篇:做好农村残疾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做好农村残疾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做好农村残疾人工作,是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重点和难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当前农村残疾人工作存在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新时期农村残疾人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历史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认真做好农村残疾人工作。
一、新时期农村残疾人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残疾人的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受残疾人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较差、社会竞争力不强及抵抗风险能力弱等因素的影响,残疾人目前的生活水平仍然偏低,在康复、就业、就学包括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农村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牵涉面广,牵涉人多、贫穷落后、最需帮助的弱势群体,是社会上谋生能力最差的群体,也是家庭脱贫难度最大的群体。由于受残疾人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障碍影响,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就业层次低,以务农为主,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健全人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拉大。
(二)康复服务能力欠缺。农村大部分残疾人经济收入低,生活贫困,一旦得病,使本来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对于他们来说,“大病挨、小病抗”是常事,坐等必致病情恶化,痛失康复时机。而基层残联康复经费严重不足,乡镇康复设施建设滞后,设立康复中心不多,康复服务专业人员匮乏,农村康复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全靠上级残联开展的活动,才让及少数的残疾人得到康复救助,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任重道远。
(三)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农村不少家长对残疾子女失去信心,认为上不上学都一样,即时上学也没多大的出息,白白浪费财力和人力;
有部分学校领导受传统思想影响,不愿接收残疾学生;在乡镇特殊教育发展滞后,致使一些想上学的残疾儿童不能正常入学,要上也是要去县、市里,这样财力问题又加剧了;由于家庭贫困,无力供孩子上学读书。
(四)就业形式严峻。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掌握技术偏少,农村残疾人就业比较困难,主要以务农为主,外出务工的只是极个别轻度肢体残疾人,他们大都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用老百姓的话说:残疾人一般没文化,二行动不便,混口饭吃也是相当困难的事。不能实现充分就业,使得广大农村残疾人的生存状况相对艰难,这也是残疾人群体整体上长期处于困境的重要原因。
(五)组织建设还需完善。乡镇残联组织建设比较薄弱,缺乏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手段,理事长都是兼职;村级残联组织形同虚设,人员全是村干部兼职,活动经费普遍缺少,不能有效地保证农村残疾人活动的开展。
(六)维权意识淡薄。农村残疾人在社会中处于弱势群众,由于文化水平低,对自身维权存有模糊认识,对党的残疾人政策法规了解不深、对残疾人的优惠政策不太明白,不知道哪些是自己的权利,维权意识非常淡薄,受到侵权不知道找谁维权,不知道有法律保障,有问题也不借助司法援助,有苦无处诉,有话说不得,一味认为是因果报应,命里天定。
二、新时期农村残疾人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目前,农村残疾人工作虽然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颁布,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等等,为农村残疾人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历史机遇。
(一)党的十七大为农村残疾人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强调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
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促进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二)新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为农村残疾人工作和保障残疾人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全面总结了多年来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践,充分体现了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充分尊重残疾人的各项权利,强化了残疾人社会保障,为农村残疾人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北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为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第八届全国残奥会极大地增进了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了解和重视,关爱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空前浓厚。八残会留下的丰富物质和精神遗产将为发展农村残疾人事业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三、新时期做好农村残疾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75%的残疾人生活在农村,农村残疾人工作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难点和薄弱环节所在。面对新时期、新阶段农村残疾人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良好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农村残疾人事业,着力解决农村残疾人生产和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使他们的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共享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这不仅是广大残疾人的迫切需求,更是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需要。
(一)营造良好的扶残助残社会环境,为发展农村残疾人事业造势
要针对农村特点,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采取宣传车、宣传册、标语等形式,有计划地在农村实施的一些助残项目,定期进行巡回宣传。宣传内容包括党和国家有关保障残疾人法律法规、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助残的工作举措,全社会关心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具体事例和事迹,以及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典型事迹。重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以及残奥会精神。通过强大的宣传攻
势,逐步消除农村存在的歧视残疾人现象,为我们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要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发扬人道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扶弱济困的传统美德,关心残疾人群体,关注残疾人事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残疾人,献上关爱之心参与扶残助残活动,积极为残疾人送温暖、行义举,共同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发展农村残疾人事业造势。
(二)推进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村残疾人生活水平。
一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认真落实“新五保”制度,对“三无”残疾人纳入“五保”供养范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建立社会救助帮扶体系。落实大病救助制度,降低农村贫困残疾人大病救助的门槛标准;建立残疾人援助资金,援助残疾人治疗、康复、就业。
(三)认真做好康复工作,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康复”目标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人人享有康复”。要充分利用全国爱耳日、国际聋人节、世界精神卫生日等重大节日,积极宣传康复、残疾预防的有关知识和信息,唤醒广大农村残疾人的康复意识。二是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农村医疗资源,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加大政府康复经费投入,将康复工作向农村残疾人延伸,加强基层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建设,大力推行“康复进乡村,服务到家庭”,为残疾人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使广大残疾人及时得到康复治疗,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动作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康复服务模式。三是关于残疾人康复费用应要调高报销标准,将残疾人的康复项目逐步纳入医疗报销范围;要建立对患大病重病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制度,确保贫困残疾人得到医疗救助。
(四)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努力提高农村残疾人素质
一是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教育机制,要将农村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统筹安排,同步进行,完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对进入高中、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要制定相应的减免、学费补助政策,对残疾人或残疾人子女就读大学的补助政策应要加大力度,从原先的一次性补助提高到直至学业结束,确保不让残疾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二是加大特教事业经费投入力度,积极发展特殊教育,让更多的残疾儿童到特教学校接受规范的教育。三是积极开展农村残疾人的知识培训。
(五)加大帮扶力度,提高残疾人就业的能力
一是帮助残疾人掌握生产技能。各级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和相关的科技人员,采取免收培训费,多送残疾人走出去培训;采取送科技下乡的方式着力组织有一定素质的残疾人,学习先进科技成果,在高起点上掌握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和其他经营技能的本领;采取县乡残联举办短期定项专业技术培训班的途径,逐年培养一批具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专业人才,逐渐扩大残疾人中“小能人”队伍。通过逐步提高残疾人素质不断开发就业空间。二是引导残疾人积极参与劳务输出,在乡村公益事业用工上,尽可能为残疾人创造就业岗位。应坚持不向残疾人摊派公益事业用工。同时,对适合残疾人参加的公益事业工作,应优先雇用和聘用残疾人上岗,尽可能帮助残疾人增加收入。三是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扶贫基地建设。抓住政府大力推进农村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的机遇,把残疾人扶贫融入政府扶贫的大盘子,发展残疾人种植业、养殖业基地和加工业基地,形成规模经济,让他们参与其中,使扶贫基地真正成为农村残疾人脱贫致富的“金桥”。
浪川乡残联 郑美兰
第四篇: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解决残疾人生活的根本出路就是实现劳动就业,只有解决就业问题,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才能得到保障,才能在整个社会大家庭中,实现平等、参与、共享。残疾人就业难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那么该如何着手解决呢?
一、从求职者来看。
1、残疾人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2、对于选择职业要有正确的就业观念,残疾人就业必须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选择职业和单位时,要实事求是,扬长避短,既要考虑自身的条件和爱好,也要考虑到客观的可能和社会的需要。
二、从用人单位来看。
1、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残疾人的偏见,关心、帮助残疾人是整个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要共同关心支持残疾人就业。
2、考虑到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尽可能安排适合残疾人自身特点的岗位。在残疾人的工资、福利待遇上要与健全人一视同仁。
三、从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来看。做好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残疾人用工需求调查。在做好残疾人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的基础上,还要主动调查掌握整个辖区残疾人的就业愿望和求职需求。调查掌握好用人单位的空岗信息和用工需求,了解残疾人安置后的工作情况。
2、建立残疾人求职信息库和残疾人招聘信息库。一方面要及时输入残疾人的求职信息和社会各用人单位的空岗信息、招聘信息。另一方面要及时把信息传递出去,使信息资源实现快捷、合理的搭配。再一方面要运用信息,及时对残疾人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指导残疾人就业工作。
3、构建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和残疾人就业信息传播网络。(1)要加强街道、社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联系,了解掌握本辖区残疾人的求职情况、失业情况和就业情况。(2)要加强与各用人单位的联系,努力做到能及时、主动传递残疾人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
4、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加强就业观教育。(1)提高残疾人综合素质已经是目前实现残疾人就业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要让残疾人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开展敬岗爱业教育。(2)以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作为残疾人职业培训的基础,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5、抓好残疾人职业介绍工作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结合开展残疾人按比例分散就业工作)。(1)做好残疾人职业介绍工作,关键是要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来登记的,本身就有困难,因此要具备奉献精神,同时还要干一行,学一行,精通一行,努力成为岗位上的行家能手。(2)加大对残保金的征收力度是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必要措施。严格按政策的规定、程序办理,把好残保金的减免、抵扣手续关,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扩大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覆盖面。(3)强化社会关心残疾人就业意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残疾人生活和就业的现状,依法按比例分散安置就业是社会各单位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和社会义务。
第五篇:街道残联关于做好残疾人信访工作的几点启示
当湖街道残联在街道党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残联的有力指导下,始终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街道残联积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不断完善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推进了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了三个文明建设。在总体信访事件呈上升趋势的情
形下,街道没有出现群体性、重复性的残疾人信访案件,信访率有了较大程度地下降。
一、基本情况。当湖街道是平湖市委、市府所在地,常住人口有10.8万人,16个行政村、25个社区居委会。街道现有残疾人约5000人,其中持证残疾人有2100余人。近年来,企业转制、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民土地被征用、职工下岗失业再就业、城市拆迁、子女上学困难等因素成为残疾人信访事件的主要源头,也是信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二、主要做法。
1、加强政策宣传力度。残联是衔接政府和残疾人的桥梁与纽带。利用残疾人信赖残联组织的特点,应用一切可利用的宣传活动场所、言论工具,特别是相关残疾人的节日如“全国助残日”、“世界残疾人节”,广泛宣传党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有关残疾人工作的政策与法规,通过宣传使他们从内心感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和温暖。作为残疾人工作者要经常学习并掌握政策,注重平日里与他们的联系,做到有问必答,用身边的人和事来感化他们。如遇到易造成信访问题的,要及时与残疾人沟通。通过沟通,便于掌握残疾人想法,及时向他们提供帮助和解决问题办法与对策,从而使他们从对抗心态转化为理解心态,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如此一来,原想信访的人通过残疾人工作者的耐心解说,心态平衡了,思想也通了。这是减少信访案件的主要手段。
2、加大财力投入力度。在当今的社会竞争中,绝大多数的残疾人处以弱势。在残疾人信访案件中可以发现,涉及生产、生活困难的占了较大比例。基层残联承担着重要责任,要时刻急为残疾人所急,想为残疾人所想,对他们的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不同的困难类型,及时分析,做好筛选,并及时向党委和办事处领导反映,当好参谋。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尽力帮其解决。几年来,街道办事处用于残疾人低保金、困难救助、子女上学、种植业补助等经费每年均在100万元以上,从而确保了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使他们共享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成果,既有效地遏制了信访事件,又有力地营造了一个关爱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3、加大协调工作力度。残疾人信访案件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案件的处理是街道残联无能为力的。为此街道残联一方面及时和残疾人联系,说明受政策权限限制而不能解决该问题的原因,另一方面积极向街道领导汇报,引起他们的重视和支持,又跟相关部门联系协调;依靠组织间、领导间的出面协商,从而提高处理案件的效率和力度。例如在农民征迁过程中,遇到过一名残疾程度较重、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自己是单身,母亲已是80高龄了。征迁同志多次上门要求其搬家腾房,但他却不愿搬,妨碍了正常的征迁工作;后经残联工作者上门做思想工作,向领导汇报安置想法,再通过领导协调,及时把他送到了街道残疾人托管托养中心,解决了他和亲属的后顾之忧;也推进了征迁工作的正常进展;这样一来,问题解决了,矛盾化解了,信访苗头也得到了及时的抑制。
三、主要体会。
1、领导重视是做好信访工作的保证。俗话说的好:千难万难只要领导重视就不难。近年来,街道首先完善了街道残联名誉主席制度,即在街道残联换届时,聘请街道付书记以上领导担任街道残联名誉主席。二是健全街道村(社区)残疾人协会。由村(社区)支部书记或主任担任残协主席,挑选热爱残疾人事业、公道正派的村(社区)干部担任兼职残协副主席。第三,街道残联做到人员、经费、办公场所三落实,为做好残疾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并注重对村(社区)残协干部业务知识、上级扶持残疾人政策等相关内容的培训,为基层残协干部熟悉残疾人工作打下基础。不断提高基层残协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能力,从而做到有事有人干,为减少残疾人信访案件提供有效的工作平台。
2、实事求是是做好残疾人信访工作的前提。实事求是,是我党一贯的工作作风,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残疾人信访工作涉及内容多种多样,因此,在工作中首先要耐心听取来访人的意见、建议和呼声;其次本着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做好相关的调查摸底、分析原因工作,逐而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事件,应用现有的政策法规,坚持工作中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统一,加以办理。再次做到及时回复每一位信访人提出的问题。能解决的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公正、公平地给予解决,不能解决的或超出职责范围的问题,要对信访人耐心地做好解释、说服工作。
3、财力保障是做好残疾人信访工作的条件。扶贫帮困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传统,改善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残疾人信访提出的问题,大多数属于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或是暂时的或是阶段性的困难;要解决他们提出的这些困难,需要政府必要的财力投入,方可解决他们的这些问题。
四、几点建议。
1、应加大乡镇(街道)一级残联干部的配备。在配备干部中不能一刀切,应按实际情况来配残联专、兼职干部,有利于提高处理信访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有利于提高残疾人信访工作的预见性。
2、提高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残联(残协)干部必要待遇,有利于加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利于把残疾人信访苗头控制在基层萌芽状态。
3、对残疾人自谋职业者应给予更多更实惠的政策扶持,有利于发挥残疾人的主观能动性,带动其他残疾人的择业观念,从而促进全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