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包围城市理论

时间:2019-05-13 18:4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农村包围城市理论》。

第一篇:浅析农村包围城市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之前,城市中心论一直在党中央处于支配地位。这是一条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所经历的、被俄国十月革命证实是正确的道路。但是,这条道路是不适合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情的。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却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一般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根本之处在于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的一般原则,又不拘泥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道路模式,不照搬照抄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和俄国十月革命所走的城市革命道路,而是坚持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

农村包围城市,概括地说,就是以乡村为中心,在乡村中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在长期的斗争中积聚和发展革命力量,待条件成熟时夺取全国政权。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中国革命之所以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因为,从中国社会的性质来看,中国民主革命必须从农村的武装斗争开始。从中国革命的性质与特点来看,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从敌我力量的对比与分布来看,革命力量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壮大革命力量,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最后夺取全国政权。除此之外,中国革命还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也是中国的国情使然:(1)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因此中国革命不可能通过合法斗争来战胜敌人。(2)中国的反动统治者非常残暴,拥有强大的反革命武装,而且得到帝国主义的援助,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方法,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不能是和平的,而必须是武装的”。当然,革命的武装必须与广大的民众相结合,不能搞单纯的军事斗争,要使武装成为革命的武装,民众成为武装的民众。而且,长期的武装斗争必须与其他各种非武装的斗争形式(诸如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以及思想政治路线上的各种斗争,等等)结合起来。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不仅仅是历史的,而且是现实的。它不仅仅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更有着深刻而深远的现实影响。它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理论,更是一种方法论,它给我们现在的一代的,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骄傲,而是一种无法估量价值的思维模式。

首先,就是应该实事求是。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就不同的事采取对应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正是看清了中国的国情与俄罗斯和其他国家不同,才开创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其次就是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培养逆向思维,开拓创新。我们习惯于遵守已经存在的思维方式,即定向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想找些经验来参考,常常喜欢套用经验模式,可是,并不存在万能的模式,于是,我们常常失败。可毛泽东却冷静地思考了中国的具体国情,逆向思考,不从城市出发,而从农村出发,以农村为根据地,发动革命,包围城市,进而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胜利。这种思维模式的改变,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

再次就是重视农村。目前,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特别 是农民仍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落后的农业国等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因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篇: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

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1:

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第一,中国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小农经济和帝国主义分化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了白色政权长时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是红色政权能在包围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革命性是在不断发展着;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必要性: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不能长期合法斗争,而是一开始就要起义和占领农村;第二,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国革命的力量源泉在农村;第三,城乡发展不平衡,国民党牢固控制着近代都市,相对薄弱控制着广大农村。

(3)“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

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是:

(1)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2)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

(3)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贡献,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的人们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4)这一理论的形成与实践,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参考答案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最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其中,毛泽东对这一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

其内容包括:

1、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阐明了中国必须走而且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不同的道路。主要内容有:首先,批评了“城市中心论”的思想。中国是—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在中国走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其次,提出了一条红色政权巩固和扩大的路线。即红色政权必须执行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才能波浪式地向前扩大;再次,强调了农村根据地、斗争的意义。指出,“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这些论述,实际上否定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本形成。

2、1930年5月,毛泽东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就从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并把它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

3、从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又发表了多篇文章,根据以往实践斗争的经验,从新的角度,再次系统地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其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没有议会可以利用,也没有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因而共产党的任务,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其二,根据中国在较长时期内敌强我弱的特点,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其三,明确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四,根据中国革命的敌人总是长期占据中心城市的特点,提出必须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其五,指出根据地农村的武装斗争还要同其他各种必要的斗争形式相互配合。毛泽东的这些论述,使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更加完善、严整,成为全党的共识。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历史证明:这条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地发展。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第三,这条道路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第四,这条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第三篇:找工经验-“农村包围城市”

华谘处就业辅导部一年一度的学员聚会,前日假士嘉堡一教会礼堂举行,近百名昔日学员、还有些闻讯而来的新移民从多市不同角落来到这里,在紧凑有序的两个小时中新朋老友又相聚的同时,也在别人介绍的找工经验中得到些许启示。出席昨天聚会的新移民们普遍感到不虚此行,对主办者表示了真诚感谢。

在中国已经做到总工程师的朴寅荣,向大家介绍了他找工过程中采取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朴寅荣说,瞄准一家与你专业对口、也是你中意的公司,然后从公司的普通工人工作开始做起,一方面积累加拿大工作经验,另一方面边做边留意公司内部空出的相关专业技术工作。而他自己现在的技术工作就是这样得到的。朴寅荣告诉大家,即便是去申请一份普通工人的工作,也要将自己的大学学历和相关工作经历写上,便于有机会在同家公司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专业技术工作。因为一般公司的人事部门都了解新移民的背景,也知道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至少是大学毕业,所以,不必为一时糊口要份体力工而自降身份。

都说 IT 行业工作难找,名叫吴胜的小伙子告诉大家,充分的自信在找工过程中十分重要。当然,自信心来自对自己的了解。之后就是一份自己满意的、实事求是的简历。他不认为加拿大顾主看重加拿大工作经验,而是更在意求职者的真才实学。因为面试者都是行业专家,他只需问你几个专业问题,听你怎样回答就能断定你的实力几许。

就业辅导员 Kevin 林从如何正确评估自己、如何度过英文关、以及如何融入社会等几个方面,以专业工作者的身份谈了他自己的经验和体会。Kevin 表示,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是否可以有足够的信息来源、以及自己的专业和英文能否在短期内找到专业工作,之后再决定是全力以赴找本行、还是打个小时工应付生活。他不主张大家全时投入体力活,「干得昏天黑地,累得没精力想别的」,什么时候才能找回自己的本职工作呢?

Kevin 认为,要发扬中国人记忆力好的特长,集中时间将自己本行的行业英语背一背,既是为应付面试,也是工作中需要的。Kevin 提醒大家,要尽可能结识西人朋友,不仅有益提高语言能力,也有益于了解加拿大社会。因为不同族裔间的文化差异肯定是存在的,应该创造条件增进了解。

本次聚会的主办者、华谘处就业辅导培训部主任林月好说,他们每年一次安排曾在华谘处接受过就业辅导培训的学员聚会,让新老学员有机会交流自己的找工经验,对那些刚来的新移民、以及在找工问题上屡试屡败不知从何着手的人是很有帮助的。

林月好表示,华谘处举办这样的学员交流会已经有 5、6 年了,每次看到有那么多人拉家带口的、乘 TTC 赶过来都让她十分感慨,觉得聚会的重要。因为那些「走过来的人」的经验对新来的人来讲真是花钱也买不到的,有助新移民度过最初的艰难时期。所以,每年参加人数都在百名左右,参加者也十分活跃,抓紧时间问一些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第四篇:浅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较强的依赖性。这场危机导致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降温,沿海开放型实体经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劳动力需求大幅下降,这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直至目前,这场危机的影响是否见底尚不明晰。为应对这场危机,国

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的政策,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就是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而作为我国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农村,则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扩内需的主要战场,成为了国家4万亿投资的重点领域。农村确实是最需要我们关注和投资的地方,农村的发展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重大难题。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同样也需要投资。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发展经济的目标是要实现工业化,实现城市化,实现现代化。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城市化严重滞后,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战略机遇期是有限的。危机当前,我们既要坚定信心,更要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的严峻性、艰巨性和紧迫性有深刻的认识。时不我待,我们应该利用当前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努力加快发展,加快工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口仍有9个亿,我国的城市化率在40%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乡政策差异有很大关系。实际上,我国的工业化已经为城市化提供了较大推力。具体表现在,工业化为城市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工业化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岗位,吸引了大批农民到城市务工,并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然而我们似乎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这场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大潮,对这场“移民”大潮的意义认识得不够深刻。

城市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以大量的资源和人口为基础。要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必须提高城市人口的比重,必须减少我国的农村人口,即要把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这牵涉到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农民工的问题。城市是否能给农民工提供经济基础、社会资源和生活保障。具体来讲,要给农民工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是土地问题。土地自古以来是中国农民的“命根子”,农民是否愿意离开他们的土地,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落户愿意走哪条路线。只要这两方面的问题解决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迅速推进。文章下面将围绕这两方面的问题展开分析。

由于这两方面的问题都牵涉到农村,要回答和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还得先从农村开始探索。中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都非常落后。农村的问题被总结为“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多年的发展难题。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问题,近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一直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农村的改革进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增收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涉及到农村改革发展方方面面的问题。文件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央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原则。

我们不难看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无疑给农民吃了一个定心丸。但有部分人认为,要解放农业生产力,必须废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必须认识到,历经解放初期土改、人民公社运动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找到了适合国情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及经营形式。这一土地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解决了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暴露了不少弊端。农业的独户小规模经营,劳动效率非常低,使许多大宗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和工业化。

就目前而言,废除家庭联产责任制是行不通的。其一,“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土地承包关系维持稳定长久不变,国策不容违反。其二,废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于收回农民的土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收回土地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这里我们可以从西方

资本主义初期的圈地运动吸取一些经验教训。虽然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但是同样是收回了农民的土地,而我国农村人口占到9亿,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阶层,情况更为复杂。

尽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不少弊端,但这些弊端似乎可以通过农村经营体制的微调得以解决。土地流转则被认为是一种比较适合的调节机制。土地流转并非十七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它作为

现实存在已经是二十多年的事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存在土地的转包、互换等流转形式。允许土地流转的目的就是要完善农村的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

然而土地流转却并不顺畅,土地流转已经存在了多年,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是流转农民对土地饱含着根深蒂固的依赖情结。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生活的最后保障,万一外出务工有个闪失,还可以回来种地。二是一些农民弄不清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害怕土地流转后会失去了自己的承包地,缺乏参与流转的积极性。三是流转缺乏有效组织,土地交易不集中,农业大户很难得到大块土地。

看来,要使土地集中起来,实现集约经营,并非易事。然而土地集约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如何使土地快速地集中起来,其中关键要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符合农民群众的利益,要让农民群众自发参与和推动土地流转。

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要努力做到“三个坚持”。第一、坚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不动摇。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丧失土地承包权,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这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维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农民才会安心地进城务工,才不会有后顾之忧。第二、要坚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顺应民意就是顺应历史潮流。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符合广大群众的意愿,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第三、要坚持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努力减轻农民群众的负担。

那么如何使农村的土地快速流转起来,关键是如何让农民主动地、积极地、自发地把属于自己的土地拿出来流转。目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收益太低。随着耕地、种子、化肥、农药价格的上升,种植成本大幅增加,而粮食单产和粮食价格却没有多少增长。由于进城务工的收入远远高于种地,大部分农民工因此选择了进城务工,不少土地被迫搁荒,或者减少了种植季数。土地显然已经成了农民手中的“鸡肋”。由于土地流转缺乏规模,缺乏有效的组织机构,流转非常滞后,满足不了集约经营的需要,农业工业化进程缓慢。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增收困难重重。那么,我们要学会“变魔术”,让农民手中的“鸡肋”变成“鸡肉”,让农民自发地推动土地流转,从而实现土地集约经营。达到这一目标,要努力做到“三个突破”。

一、农村土地经营体制要突破,要大力发展土地信用社(或者说土地“银行”)。

什么是土地信用社呢?故名思义,就是经营土地存、贷业务和资金结算的信用机构。外出务工或不愿种地的农民可以把土地存储到土地信用社,每年末结算一次利息。而农业专业大户或企业可以向土地信用社借贷土地,以获得大块土地长期的经营权,但必须一次性付清土地利息。这样显然没有改变土地的承包关系,向土地信用社存储土地就像定期储蓄一样,让农民心里踏实放心。由于农民无需任何投入,就可以坐享土地的地租收入,那将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事情,将极大地调动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推动土地的快速流转。从此,土地经营权就像商品一样参与市场的流通。农业专业大户可根据自身需要,轻松地从土地信用社借贷到自己所需要的土地,从而实现规模生产、集约经营,农业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将大幅提高,农业工业化将从此步入快速的发展轨道。

二、农村金融体制要突破,要加大政策保障。

农村专业大户虽然不少,但规模都受到了一定资金的限制。专业大户借贷土地和发展规模化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为此,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信贷支持力度。一是要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增加贷款额。二是要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打破国家金融的垄断局面,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准许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允许发展多种经营形式的银行。三是要重点照顾农村专业大户。农村专业大户对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典型带动的作用。农村专业大户是借贷土地的主力军,也是发展土地集约经营的主力军。所以要支持发展好农业专业大户,特别是要支持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大户。具体是要提高对农业专业大户的贷款上限,尽量降低贷款利息,加大补贴力度。

三、农业生产风险体制要突破,要加大扶持力度。

农业生产既有市场风险,又有自然风险,农业专业大户在发展初期抵御风险的能力普遍不强,地方政府必须为他们分担一些风险。一方面,要稳步推广农业政策性保险,鼓励发展农业商业性保险。通过建立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等途径,解决农业专业大户和企业贷款抵押难问题,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给予适当扶持。另一方面,要加大补贴力度,支持他们的发展壮大。在这方面,国家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包括财政补贴、支持农业科技推广、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以及控制农资价格等,都是利好方面,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肯定会提高农产品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将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和低收益局面。

通过上述政策和措施,在坚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确保了农民切身利益,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土地集约经营的目标得以实现。除少数农村弱势群体仍要依赖土地生产生活,绝大多数农民将把土地存入土地信用社,从而获得稳定的土地利息收入。当农民让出土地经营权后,农村将产生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这就需要城市来吸纳他们、安定他们,给他们提供另外一方生存的“土地”,以此来替代土地作为他们生存的保障。

如果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比作一列呼啸的火车,那么农村改革和城市化则是这列火车的车尾和车头。农村改革给这列火车以强大的推力,城市化则给这列火车以强大的牵引力,一起推进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作为车尾的农村改革,其目标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文章前面已经对我国农村的改革作了一些分析和建议。对于我国来说,农村并不缺乏生产力,我们完全有组织规模化生产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的问题,具体是我们的规模化生产和集约经营遇到了土地难以集中的困难,而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解决这一困难的有效途径,那就是把土地的经营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参与到市场的流通,并且是以土地信用社为载体来实现这一目标。接下来的问题是,虽然农民愿意出让自己的土地经营权,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了出来成为了农民工,他们如何在社会金字塔中找到他们的归宿?他们如何能够融入城市?城市应该如何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来容纳他们?归结起来,就是要如何解决农村城市化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既是城市化的手段,也是城市化的目标。否则,我们将无法解决因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经营所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去向问题。我们要用城市化来迎接这场来自农村的大“移民”,这是没有退路的。这需要我们的高超智慧和巨大勇气,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需要我们努力探索和认真实践。

一、扩大城市容量,提升城市的综合功能。

文章开始部分谈到了这次国家经济刺激计划,四万亿的投资重点放在农村,但是城市化也需要大量的投入。如果投入城市化1万亿资金,将带动几十万亿资金。为什么如此?一是因为城市是一个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有机统一体,本身具有强大的吸纳社会资本的能力。二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不到40%,若提高到70%,则有30%的资本空间,这将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随着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将考验城市的容纳和承载能力,所以城市必须适度扩张。城市扩张有诸多的实现形式,主要以打造城市圈和城市群为发展模式。例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应该且必将发展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超大型城市圈。各省省会、交通枢纽型城市、资源型城市、工业城市等可以依据空间距离组成城市群。在扩大城市容量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医疗、教育等民生事业的投入,加大对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城市生态环保的投入,努力增强城市的综合功能,以增强城市的容纳力和吸引力。

二、创造就业岗位,提供农民生存的“土地”。

城市化的核心是在产业发展中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转移,这需要城市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政府应在产业政策上有针对性地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产业部门。该类产业在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比例中,单位劳动占用劳动力较多。从产出看,产品成本中劳动投入所占比重较大。如玩具产业、服装产业、家具产业、皮革产业、建筑业、纺织业等,大多属于与人民生活日常消费关系密切的轻工业部门。

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乡镇民营企业的扶持。当前,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沿海开放型实体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部分中小企业减少了对农民工的需求。政府有关部门要把解决农民工就业困难与解决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紧紧地结合在一起。那么,政府应该在经济刺激计划中,尤其要在金融方面、税费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尽快让中小企业摆脱经营困境,壮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益,进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样,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那块“土地”才会稳固和丰收。

三、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城乡二元结构本身对广大农民构成了不公平的待遇,不利于农村的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是相违背的。取消二元结构、户籍差别及政策差别,是必然的趋势。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目的就是要将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转变为常住人口,进而推进城市化。特别是对于农民工来说,除了解决就业问题外,落户问题最为重要。因为只有解决了落户问题,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才能顺利解决,他们才会安心地融入城市生活,才会增强城市的主人翁意识,才会愿意离开他们依赖多年的土地。城市化最核心的因素是人,如果迟迟不抓住工业化所带来的农村到城市的大“移民”这个历史机遇,将大大削弱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各大城市,特别是农民工聚集的大城市和地区应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加紧制定适合当地实际的政策,取消二元户籍制度、放宽落户条件,以为城市化注入强劲推力。

综上所述,这是一幅“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图。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我们毫不动摇地维持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稳定长久不变。由于土地收益太低,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土地既是“命根子”,也是“鸡肋”。随着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大户的发展,特别是土地信用社的出现,将使农村的土地迅速集中起来,农业专业大户和加工企业的土地需求问题得以解决,加上政府对农业专业大户的扶持,土地集约经营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农业工业化将迅速推进,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由于农村集约经营提高了劳动效率,产生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国家要同时加大对城市化的投入,主要是要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加大对城市中小企业的投入,加大对城市社会保障的投入,城市群、城市圈得以迅速发展,城市容量迅速扩大,就业岗位供应充足。进而,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形成合力,使城乡统筹发展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城市有了工作,也就有了生存的“土地”,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落实,他们将顺利在城市落户,他们的老人和子女将与城市人一样享受平等的医疗、教育待遇。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也迎刃而解。随着工农互哺的不断深化,城乡一体化将迅速推进,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五篇: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2021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开卷)

论述题: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把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相结合,创造性地逐步探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30分)

参考答案1: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

其主要内容如下:

(1)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第一,中国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小农经济和帝国主义分化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了白色政权长时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是红色政权能在包围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革命性是在不断发展着;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必要性: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不能长期合法斗争,而是一开始就要起义和占领农村;第二,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国革命的力量源泉在农村;第三,城乡发展不平衡,国民党牢固控制着近代都市,相对薄弱控制着广大农村。

(3)“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

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是:

(1)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2)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

(3)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贡献,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的人们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4)这一理论的形成与实践,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参考答案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

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1、成功地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随着根据地的扩大,人民武装随之扩大,并由游击队向正规军发展,从而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正规战发展的问题。

2、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它正确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3、是毛泽东思想的闪光点,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打破思想禁锢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将中国的革命实际情况同马列主义衔接的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之一。

4、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运动开辟了新的道路,并为其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榜样。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贯穿的基本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参考答案3:

八七会议前后,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和革命斗争实际出发,先后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等主张,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逐渐转入农村,中国革命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一,毛泽东提出“上山”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主张。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心城市被国民党新军阀严密控制,工人运动被严厉镇压,革命力量急剧减弱,斗争环境十分恶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革命是否还要坚持苏联模式,以城市为中心,就成了中国共产党亟待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热情地歌颂了农民革命的正义性,痛斥党内外一切怀疑和指责农民革命的谬论,针锋相对地提出了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无产阶级如何正确领导农民的问题,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只有取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第二,毛泽东以实践证明理论,必须把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在农村。

毛泽东在中共三大的发言中指出:“任何革命,农民问题都是最重要的。”他进一步强调:“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三大起义受挫后,他率部转战千里,到达井冈山地区,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发动土地革命,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各地武装起义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新鲜经验,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新形势下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

第三,毛泽东提出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建立在创造红色区域、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基础上。

毛泽东指出: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以小块或若干小块革命区域长期的存在,必有相当的条件。

根据这些理论,他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开展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建立革命根据地则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重大意义

新的实践需要做出理论的回答。毛泽东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毛泽东指出: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中国革命和建设有其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这种特殊的发展规律根源于中国独特的国情,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正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准确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和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成功地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应用到中国革命战争、国防建设的实践中,坚决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作斗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引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为打赢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高新技术大量运用于战争,武器装备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的趋势,远程攻击能力大大增强,打击精度空前提高,杀伤能力成倍增长,对战争胜负带来重大影响。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人仍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战争的性质、人心向背仍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进行反对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战争,必然因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而获胜。

总的来说,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得以成功,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创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学说的重大发展,更为后期的反围剿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载浅析农村包围城市理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农村包围城市理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