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法上“死亡”定义之考察5篇

时间:2019-05-13 18:4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国法上“死亡”定义之考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英国法上“死亡”定义之考察》。

第一篇:英国法上“死亡”定义之考察

【摘要】本文从英国判例法和医学行业标准两个方面考察了英国法上“死亡”这一概念的发展过程,阐释了传统的心跳和

呼吸停止标准与脑死亡标准的关系以及英国社会目前对死亡定义所存在的疑虑和争议,并且指出了英国法对我国的借鉴意

义。本文通过对英国法上死亡定义的考察,以期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脑死亡法的起草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

词】英国法;脑死亡标准;传统死亡标准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06)03-0175—06

study oll the definition ofdeath under english law.ding chun-yan.law faculty,university ofhongkong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finition of death under english law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nglish case law and four medical pracrice codes. then it discusses山e debate on the unitary standard and the binary stan .

dard under english law,which is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standard of death and the standard of

brain death.moreover,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urrent apprehensions of the public towards the definition of death in england.fi.

nally it emphasizes three points which china may learn from english law in this field. since china is working on the draft of brain

death law,this article is supposed to make some contribution.

【key words】english law,the standard of brain dea山,the traditional standard of death

作为法律事实的一种。“死亡”这一事件在不同的部门法上会产生特定的法律效果。①法律对“死亡”加

以定义的直接目的,旨在确定特定主体的死亡时间,从而明确因死亡而产生的特定法律效果何时得以发

生。在医学法上,死亡的定义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

接关系到对下列两个问题的判断:医生何时能够对病

人停止救治。以及医生何时能够移植病人的器官。因

此.本文将考察英国法上“死亡”这一概念的发展和其

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以期对我国的相关立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判例法:脑死亡标准的确立

在英国法上。至今没有成文法对死亡做出明确的定义。按照传统理论,死亡是指某一法律主体停止心

跳和呼吸。②但是自上世纪50年代起,随着医学的发

展。心跳或者呼吸停止的病人在特定的条件和医疗设

施下能够再度恢复:而心跳或者呼吸即将停止的病人

依靠特定的生命维持系统(1ife—support system1也能

够得以维持,即使这种生物体的维持可能已经失去了

治疗上的意义。于是,关于脑死亡brain death)的标准

在医务实践中获得认可.并且促使判例法对死亡的定

义做出新的认识。

在r v.malcherek和r v.steel③的案件中。英国

上诉法院在认定故意伤害致死罪的时候,面临了如何

判断死亡的问题。由于医生在判定被害人脑死亡后即

关闭了呼吸机.因此被告辩称,被害人的死亡并非由

其故意伤害行为所导致:而医生则认为被害人在脑死

亡之时即已死亡。上诉法院在判决时,回避了“死亡标

准”的这个问题。而直接基于如下理由认定了被告的罪行:医生关闭呼吸机的行为并未打破因果关系链,因为被告的故意伤害行为“持续构成被害人死亡的有

效原因fcontinued to be an operating casue of death1”。

换句话说。被害人的死亡是由被告故意伤害行为所产

【作者简介】丁春艳(1978-.,汉族,浙江宁波人,北京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法学硕~(llm),现于香港大学法学

院攻读博士学位。tel:00852—63799063;email:carrie—ding@hku.hk

① 比如,死亡会导

致某一法律主体的权利能力归于消灭(民法),死亡会影响到是否重婚的判断(婚姻法及刑法),死亡会发生遗产的继承(继承法),死亡会使得保险合同下的履行义务发生(保险法),死亡会使著作权的死后保护期限起算(著作权法)等等。

② margaret brazier,medicine,patients and the law london:penguin books,2003)p464.

③ 【1981】2 all er 422.

· 176 ·

生的且可被合理预见的结果。

而在mail newspapers plc v. express newspapers

plc①一案中,英国高等法院在处理著作权的归属时,也遇到了有关死亡标准的问题。该案涉及一位怀孕2

4周发生脑溢血而导致脑死亡的女子。为了使她肚里的孩子能够活产.医生通过生命维持系统维持她的呼吸

和某些生理机能。虽然高等法院肯定了“该女子是否

于法律意义上已经死亡(1egally dead)”的问题对本案的判决具有关键的意义.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她是否仍

然享有著作权.从而必须经其同意方能转让使用该著

作权:但是法院并未就此得出明确的结论。最后,法院

依据便利平衡原则(the balance of convenience)②做出

了相应的判决。

然而到了90年代初期.就是否将脑死亡作为判

定死亡之标准的这个问题.英国法院的态度逐渐明

朗。在re a③这个案件中.尽管医生认定脑部受损的儿童a已经脑死亡.但其父母仍强烈要求医生向a提

供呼吸机。而英国高等法院最终宣告:已被确定为脑

死亡的a在法律上和医学上已经死亡.医生撤除呼吸

机的行为系属合法。紧接着.作为英国最高司法机关的上议院也在airedale n.h.s. trust respondents v.

bland appellan~认可了脑死亡这种判断标准。虽然该

案的焦点在于医院能够撤除植物人安东尼布莱德

(anthony bland)的生命维持系统.但法院首先需要对

安东尼布莱德是否死亡作出判断:借用基思伯爵(lord

keith)的话.“在医学界和法学界看来.只要某人的脑干

brain stem1仍能维持它的功能,那么在临床意义上他

尚未死亡”。⑤相应地.这两个案件成为英国法上承认

脑死亡标准的判例依据。

二、医学行业准则:脑死亡的认定

判断死亡的问题.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和实务操作

性。因此.英国判例法在确认了“脑死亡是判定死亡的标准”的同时.将脑死亡的具体认定条件和认定方法

留给医学界予以规范。

1976年1月.英国皇家医学学院会议公布了题为

《脑死亡的诊断))(diagnosis of brain death)的备忘录.

首次确认了脑死亡的概念。该备忘录主要规定了“诊

断脑死亡的条件”和“认定脑死亡的诊断方法”。当出

现如下情形时.医生应当考虑对病人进行脑死亡的诊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13卷(第3期)

断:(1)病人深度昏迷,但须排除因药物抑制、原发性

低体温、新陈代谢或内分泌紊乱所引起的可逆昏迷状

态:(2)由于病人的自主呼吸困难或者完全停止,而需

要借助呼吸机维持其呼吸,但须排除因弛缓药或其他

药物引起的呼吸困难或停止的情形;(3)病人遭受不

可治疗的、结构性的脑损害。而在认定脑死亡的时候,医生必须逐一诊断:(1)瞳孔固定且无对光反射;(2)

无角膜反射:(3)无前庭一眼反射;(4)在身体任何区域

接受足量强度刺激后.在脑神经分布范围内无运动反

射;(5)无对气管刺激的窒息反射;(6)当病人脱离呼

吸机达足够的时间,从而使paco2上升到足以刺激呼

吸的指数时.仍无呼吸运动。如果医生诊断认定上述

情形均已发生.那么他就可以得出“病人的脑干反射

完全消失”(即脑死亡)的结论。此外.备忘录认为.临

床判断即可认定脑死亡.而不要求进行包括脑电图、脑血管造影、脑血流测量等实验。在认定脑死亡的时

候.医生应重复上述诊断方法,以避免诊断发生错误.

至于重复诊断的间歇时间可根据个案加以确定.在特

定情况下可以间隔24小时。根据备忘录.是否需要征

询神经科医生或神经外科医生的意见.视诊断的确定

性而定。值得注意的是.备忘录在最后特别提到“在满

足了所有的认定标准后.医生有权撤除人工的生命维

持系统”。可见.该备忘录的主要目的是为医生于何时

得以撤除生命维持系统提供行业准则。

1979年1月.英国皇家医学学院又公布了一份

《死亡诊断备忘录》(memorandum on the diagnosis of

death).作为对1976年的备忘录的补充。该备忘录提

到,虽然在绝大多数的死亡病例中,脑死亡是因心脏

或呼吸停止而发生:但是在某些特殊病例中,可能因

为对脑部的严重伤害而直接造成脑死亡,并继而引发

呼吸停止。此时.如果通过人工呼吸机向病人机体提

供氧气.其心脏、肝脏、肾脏等的运作还能维持一段时

间。然而.备忘录认为,由于脑死亡使得脑部的所有功

能均永久地、不可逆地停止.因此脑死亡的认定即意

味着“病人死亡”.无论其他器官(包括心脏)的功能是

否通过人工方式得以维持。因此.1979年的这份备忘

录可被视为英国医学界正式确认“脑死亡即死亡”的标志。

1983年,英国卫生部公布了《遗体器官移植(包含

① 【19871 f.s.r.90.

② 【19921 3 med.l.r.303.

③ 便利平衡原则是法院行使其自由裁量权决定是否颁发禁令(injunctions)时的一种利益平衡方式。

④ 【19931 2 w.l.r.316.

⑤ 原文是:in the eyes of the medical world and of the law a person is not clinically dead so long as the brain stem retains its function.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l3卷(第3期)

脑死亡诊断的准则))(cadaveric organs for transplan.

tation(a code of practice including the diagnosis of

brain death));到1998年,卫生部又制定了《脑干死亡

诊断之准则:包含确定和管理潜在的器官与组织捐赠

者的方针》(a code of practice for the diagnosis of

brain stem death:including giudelines for the identifi—

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otential organ and tissue

donors1以取代前者。这两份文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1998年的准则用“脑干死亡”①代替原

先使用的“脑死亡”。在当前采纳脑死亡标准的国家

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以美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

以“全脑死亡”为判断依据;而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则

以“脑干死亡”为依据。所以,用词的改变,更加准确地

体现了英国对脑死亡标准所作的理解。第二,1983年

准则的名称明显强化了脑死亡标准与器官移植的功

利关系,并因此受到学者的批评。②而1998年准则的名称则将重点置于脑死亡本身,稍稍弱化了两者之间的关联。第三,1998年的准则规定了更为全面且新近的认定条件和方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1998年的准

则重复了英国皇家医学学院的两份行业准则.但就脑

死亡的认定条件和认定方法,其增加了更为细致的说

明和具体的标准。比如,其规定了前庭一眼反射的检验

方法、呼吸运动的检验方法、脱离呼吸机试验时paco

2所需达到的具体指数(6.65kpa)、诊断脑死亡的医生资

格④等。此外,1998的准则还规定了新的内容,其中包

括病人脑干死亡后的心跳情况、内分泌、新陈代谢和

血液循环异常的情况以及四肢和躯干运动的情况。该

准则又特别指出,不应将周围神经系统综合征、永久

植物状态与脑干死亡相混淆。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判例法将脑死亡的认定标准

交由医学界加以规范,但是这些行业准则并不具有法

律效力。而且,当就某一病人在特定h,-j~0是否死亡存

在争议时,脑死亡的认定问题仍然由法官来最终判

定。然而,由于法官缺乏医学知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

依赖专家证人的意见;因此,在实务中,英国的法院很

少做出不同于医生判断的结论。当然,如果医生在判

· l77 ·

定病人脑死亡的时候,未能遵循上述行业准则的要求

从而违反其对病人所负的注意义务,并导致病人死亡

或发生其他损害.医生则须承担相应的刑事或民事责

任。④

三、单一标准、还是二元标准?

尽管英国的判例法已经认可了脑死亡这种标准,但它与之前传统认定死亡的标准,即“心跳和呼吸不

可逆地停止”具有何种关系,两者是并存、还是新的标

准取代传统的标准?

目前,大部分认可脑死亡标准的国家采用了二元的死亡判定标准,⑤例如《美国统一死亡判定法》

(1980)规定:“自然人符合如下任何一种情形的,即可

被认定为死亡:(a)循环功能和呼吸功能不可逆地停

止;(b)全脑(包括脑干)的所有功能不可逆地停止。”

但少数国家采用了单一的脑死亡标准,比如,加拿大

法律改革委员起草的《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取得与移

植》(1992)规定:“(1)当自然人大脑的全部功能不可

逆地停止时,即可被认定为死亡;(2)自主循环功能和

呼吸功能持续消失时,可以认定大脑功能已经不可逆

地停止;(3)因使用人工医疗设备导致无法判定自主

循环功能和呼吸功能是否持续消失时,可以采用为当

前医疗实务的通行标准所认可的任何方式来判定大

脑的功能已不可逆地停止。”二元标准与单一标准的争论源于,心跳停止先于脑死亡这种情形下心跳停止

与脑死亡之间的时间差。由于循环功能的消失本身并

不能立即导致脑死亡,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通常

认为需要lo分钟),脑部功能才会不可逆地停止。而

二元标准与单一标准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将心跳

和呼吸的停止与脑死亡视为平行的、同等的两种死亡

判定标准,心跳和呼吸停止的时点即为自然人的死亡

时点;而后者则将心跳和呼吸的停止仅视为脑死亡的一种证据或征兆,死亡的时点仍以脑死亡的时点为

准。由于英国至今没有成文法对死亡进行明确地定

义,因此只能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把握英国法对这个问

题的态度。

首先,根据1979年《死亡诊断备忘录》,脑死亡标

① 简单说来,人脑由3个部分组成:大脑皮层、脑丘和脑干。其中,大脑皮层负责人类思维和行为,而脑干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机能,包括呼吸和心跳。这3个部分对缺氧具有不同的耐受性:大脑皮层最低,脑干最高。因此,一旦脑干因缺氧而丧失功能,那么就能

基本推定,人脑的其他部分也已死亡。这正是“脑干死亡”作为死亡判断标准的基本原理

② j.korein,”diagnosis of brain death”f198o】28 1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424.

③ 英国卫生部的《脑干死亡诊断之准则》(1998)第3-3条要求:由至少两名执业超过5年、在该领域有经验且非器官移植医生来诊

断死亡。

④ 由于本文主要讨论死亡的判定标准,因此,就医生违反法定标准而可能承担的各种法律责任.本文不予详述。

⑤ 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大部分的州。

· 178 ·

准针对的是于脑死亡之后心脏等器官的功能仍然依

靠人工医疗设备加以维持的那些病例;而对于绝大多

数的脑死亡后于心脏和呼吸停止的病例而言,“在宣

告病人死亡前,医生没有必要特别地认定脑死亡”。①

换句话说.针对这两种不同的死亡病例适用不同的死

亡标准.这似乎更接近于二元标准的立场。接着,英国

卫生部1983年的《遗体器官移植(包含脑死亡诊断的准则)》也体现了类似的观点。该准则陈述道:“就死亡

而言,在法律上没有定义。传统上,可以依据呼吸和心

跳不可逆的停止而认定死亡。本工作组认可英国皇家

医学学院会议的观点,即,也可以依据脑干功能不可

逆的消失(即脑死亡)而认定死亡。”②然而,英国卫生

部1998年的《脑干死亡诊断之准则》则显示出单一标

准的倾向。它规定道,“死亡应当被定义为‘不可逆地

丧失意识能力、且不可逆地丧失呼吸的能力’。脑干功

能不可逆地停止(脑干死亡),无论由颅内还是颅外因

素而引发(比如组织缺氧),都将导致上述状态,因此

脑干死亡即等同于自然人死亡”。③

其次,考察英国的相关判例,即re a和airedale

n.h.s.trust respondents v.bland appellant.判例法的态度似乎也倾向于单一标准。在re a中,儿童a属于

《死亡诊断备忘录》中所提到的典型脑死亡病例,因此

法官在判决中并没有讨论“脑死亡是否是惟一死亡标

准”的问题。而在airedale n.h.s.trust respondents v.

bland appellant案件中,高夫伯爵f rd gof0、基思伯

爵f rd keith)和布朗一威尔金森伯爵f rd browne—

wilkinson)都分别论及了死亡标准的问题。其中,基思

伯爵的观点是.“在医学界和法学界看来.只要某人的脑干仍能维持它的功能,那么在临床意义上他尚未死

亡”;而布朗一威尔金森伯爵也认为,“在医学界,呼吸

或心跳的停止不再等同于死亡”。这两位法官明显了

表露了单一标准的倾向,尽管高夫伯爵只是提到“由

于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生不再绝对地将死亡与呼

吸与心跳停止相关联”。

再者,这个问题也成为英国学术界的讨论热点.

而主流观点倾向于采纳单一的脑死亡标准.认为心跳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13卷(第3期)

和呼吸的停止只是造成脑死亡的一种原因,或者只是

脑死亡的一种诊断证据。其主要的理由在于:按照传

统标准.只有当心跳和呼吸“不可逆地”停止时才能认

定死亡.而脑死亡的发生恰恰意味着“逆转无望”(the

point of no return1:因此传统判定标准的本质仍在于

脑死亡。此外,单一标准还可以避免让人产生“存在两

套互相独立的、可能得出不同结论的死亡判断标准”的印象。④因此,单一标准至少在表面上增加了死亡判

定标准的确定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公众的隐

忧。

四、目前的疑虑与争议

虽然脑死亡标准已为英国法所确立,但这并不意

味着英国已经不存在任何反对的或异类的声音。恰恰

相反,自脑死亡标准被提出之后,围绕它的争议至今

持续不断。就目前而言,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疑虑与

争议,下文将逐一加以讨论。

(一)脑死亡标准与器官移植的关联

回顾上世纪后叶段医学发展的历史,脑死亡标准的兴盛与器官移植技术和临床实践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虽然,脑死亡的概念早在上世纪5o年代随着

呼吸机技术的应用及脑部医学知识的增进而产生:⑤

但是,毫无疑问,始于上世纪6o年代的器官移植技术

以及其后该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是促使传统的死亡

标准转变为脑死亡标准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尸体移

植的情形下,是否能尽快诊断捐献者死亡并尽快摘取

器官将直接影响到器官的质量和移植的成功率。此

外,为了保证器官的质量,需要依靠生命维持系统来

使已被宣告死亡的人体的器官(比如心脏、肝脏、肾脏

等)维持一段时间的功能。

鉴于此,英国皇家医学学院在1976年《脑死亡的诊断》和1979年的《死亡诊断备忘录》中只字未提器

官移植的问题。而英国卫生部1983年公布的《遗体器

官移植(包含脑死亡诊断的准则)》,也因为其名称过

于强调了脑死亡标准的功利倾向而备受批评。⑥于是,1998年卫生部在公布新的行业准则《脑干死亡诊断之

准则:包含确定和管理潜在的器官与组织捐赠者的方

① 参见,英国皇家医学学院的《死亡诊断备忘录》(1979)第8条。

② 参见,英国卫生部的《遗体器官移植(包含脑死亡诊断的准则))(1983)第28条。

③ 参见,英国卫生部的《脑干死亡诊断之准则)(1998)第4条。

④ j.lynn and r.cranford,”ri'}le persisting perplexitie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death”,in younger,et a1.,ri'}le definition of death(bahi.

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9),p 1 12.

⑤ 最早提出脑死亡概念的是巴黎的两位神经科专家p.mollaret和m.goulon。他们在1959年提出“超越昏迷”(k coma d6p鹊e6)的观点。

⑥ 同前注10引书。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l3卷(第3期)

针》时,特意淡化了这种关联。此外,1998年的准则也

具体规定了诊断脑死亡的医生资格,其中包括“非器

官移植医生”这项条件,并且要求撤除呼吸机的决定

应不受器官移植因素的影响。

然而,由于脑死亡标准与器官移植之间的关联

性.公众对脑死亡标准仍然存在3大疑虑。第一,死亡

定义的转变是否仅仅出于增加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率的考虑。或者捐献器官者是否会因此被“提前”判定死

亡:第二,医生在呼吸机撤除之前就摘取捐献者的器

官是否符合伦理和法律;第三,迫于器官移植的要求,医生在宣告病人死亡时是否真能严格地遵循行业准

则规定的程序。这些疑虑本质上都源于公众对“脑死

亡标准和判定趋于功利化”的忧虑。而上个世纪90年

代,英国相继爆出布里斯托尔皇家医院(bristol royal

infirmary)~利物浦的alder hey儿童医院falder hey

children hosptia1)的医院未经同意即擅自摘取、保存死

亡儿童器官的丑闻。尽管英国卫生部事后对事件进行

详细的调查并向公众予以汇报,但这些事件仍然严重

损害了公众对医疗系统的基本信任,增加了公众的疑

虑。至今。来自公众及学者的围绕“脑死亡与器官移

植”的批评和疑虑依然存在。①

(二)英国的成文法是否有必要对死亡进行定义

2002年英国卫生部公布了《人的身体,人的选择:

英格兰和威尔士人体器官和组织法》(human bodies,human choices:the law on human organs and tissues

in england and wales1这份咨询报告。在这份报告的第13章提出了“英国是否需要由成文法对死亡加以

定义;如果需要,则要如何定义”的问题。②对此,赞成和反对的声音都随之出现。前者的主要理由是:对死

亡作明确地定义.可以增加判定死亡时点的确定性,减少公众对此的疑虑。便于厘清因死亡而发生的各种

法律关系;立法机关比法院更适合对死亡进行定义,因为它涉及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需要公众的广泛参

与。③然而,大多数的人表达了相反的观点,他们所基

于的根本理由是:成文法的定义不会对现行的法律造

· l79 ·

成实质的影响。参考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立法可知,死亡的成文法定义本质上只是一个概括

性、开放性的标准,有关死亡判定的具体条件、方法等

内容仍然需要留给医学界来规范。由于当前的判例法

和医学界行业准则已经发挥了类似的功能,因此,成文法的定义不会给现行法律增添新的内容。④另外。医

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也会影响到死亡判定标准的改

变,通过成文法进行定义的模式,可能使得法律需要

被经常地修订。相反,现行的模式更能灵活地适应医学的发展。⑤因此,2004年《人体组织法》(human tissue

act 2004)并没有为死亡规定明确的定义,而是在第26条授权由该法设立的特别机构“人体组织委员会

frhe human tissue authority1”以行业准则的形式在今后予以规定。

(三)无脑畸形婴儿适用何种死亡判定标准

另一个困扰脑死亡标准的难题涉及无脑畸形婴

儿,即先天缺少大脑半球而只有脑干的婴儿。虽然无

脑畸形婴儿在出生后只能依靠脑干的功能维持几天的心跳和呼吸,但是若将他们的心脏或肾脏移植给那

些患有先天性心脏或肾脏疾病的婴儿。就能够挽救后

者的生命,特别是在孩子的心跳尚未停止时即摘取所

需器官。然而,这涉及“如何判定无脑畸形婴儿死亡”的问题,因为只有在婴儿死亡之后才能合法地将其器

官用于移植。英国法上目前尚无相关案例,但是199

2年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re tacp⑥一案就涉及

这个问题。在该案中,无脑畸形婴儿tacp的父母同意

将孩子的器官捐献给其他等待移植的婴儿.并于孩子

出生后即请求治疗tacp的医生宣告孩子死亡:但是

由于担心承担法律责任。医生拒绝了其父母的要求。

佛罗里达州的法律采用的是二元标准:或者因心跳不

可逆地停止而被认定死亡;或者当心脏功能通过人工

医疗设备加以维持时,全脑死亡即可被认定为死亡。

由于tacp不属于后一种情形,因此只能适用心跳不

可逆地停止作为判定标准。最后法院认定,在其父母

请求医生宣告tacp死亡的时候。孩子的心脏仍在跳

① d.alan shewrnon,m⋯d ⋯brainstem death’,‘brain death’and death:a critical evaluation ofthe purported equivalence”(1998)14 issues

in law and medicine 125.

② 参见该报告的第13 a段和第13 b段。

⑧ a.capron,“1iile bifurcated i铭al standard for determining death”,in younger,et a1.,1the definition of death(baltimore:johns hop—

kins university press,1999),p 126.

(同前注2引书,第469页。

⑤ jk mason etal,mason and mccall smith’s law and medical ethics。f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oo6)p 476.

(re tacp(1992)609 so 2d 588(florida supreme court)

· 180-

动.即她尚未死亡,①所以此时不得摘取她的器官用于

移植。

在英国法上,无脑畸形婴儿应适用何种死亡判定

标准呢?1988年英国皇家医学学院的工作报告《新生

儿的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 in neonates)认

为.脑干死亡标准在医学上无法适用于两个月以下的新生儿.包括一般只能存活几天的无脑畸形婴儿。该

份报告建议.当两名医生(非器官移植医生)认定无脑

畸形婴儿呼吸停止时,他的器官就可以被摘取而用于

移植 之后.英国卫生部1998年的《脑干死亡诊断之

准则》采纳了上述报告的建议,即采用呼吸停止作为

判定无脑畸形婴儿死亡的标准,尽管在多数情形下,这个标准会使得他们的器官在其呼吸停止时已经失

去了移植的价值。不过,另有学者建议,对于无脑畸形

婴儿应当适用“高级脑死亡”(higher brain death)的标

准.②即当自然人的高级脑功能消失时就可认定其死

亡。根据这种标准,缺失大脑半球而先天没有高级脑

功能的无脑畸形婴儿就从来没有“存活”过,也就意味

着医生可以随时摘取器官用于移植。当然.目前而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认可“高级脑死亡”的标准。③

五、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现行法律对死亡的定义未作规定。不过,医学界已经多次呼吁确立脑死亡的标准。而且自2000

年起卫生部也已启动了有关脑死亡的起草工作。④因

此,了解英国法对死亡标准的态度及相关动态。会对

我国产生现时的借鉴意义。除了具体规则的参考价值

外,英国法的实践对我国有着3个方面的启示。

首先。死亡判定标准的选择,关系到每个自然人的生存权利。而不单纯是医学问题。它不应由医生来

全权决定;相反。它应当体现公众对死亡的一般理解。

或者说。至少得到公众的基本认同。回顾英国法的发

展.虽然脑死亡标准最早由英国皇家医学学院于1976

年提出并予以阐释。但是脑死亡作为具有法律意义的死亡判定标准,最终仍然通过90年代初期的两个判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13卷(第3期)

例加以确立。在这段长达16年的时间内,医学界、法

律界、公众都参与了有关脑死亡标准的讨论。这在很

大程度上起到对公民教育的作用,也为脑死亡标准在法律上的确立奠定了公众基础。2002年英国卫生部在公布《人的身体,人的选择:英格兰和威尔士人体器官

和组织法》的咨询报告时,再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与

讨论。这同样为2004年《人体组织法》的普及和有效

实施提供了便利。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公众对死亡判

定标准的不理解或不认同.会减弱他们死后捐献器官的意愿.⑤这显然不符合鼓励公民死后捐献的法律政

策。

其次.虽然死亡判定标准最终需要得到法律的认

可.但该判定标准的实施却有赖于医学界的自我规范。

正如在英国法上.虽然由法院通过判例来确立脑死亡

标准.但是就脑死亡的认定条件和认定方法,还是由医

学界或卫生部通过行业准则的形式加以规范和指引,并督促医生在医疗实务中予以实施。若没有配套的准

则以及医学界的自律作风.就很难减少公众对脑死亡

标准的疑虑和担忧。也只有当公众信赖医学界能够明

确、严格地执行有关认定脑死亡的准则时,脑死亡标准

才能起到明确自然人之“生死界点”的作用。

最后.选择死亡的判定标准应当考虑到道德的边

界。而避免完全受制于功利的因素。由于死亡判定标

准与器官移植的关联。立法者在确定判定标准时难免

受到后者的影响,需要明确不宜超越道德的承受限

度。正如无脑畸形婴儿的情形。虽然他们注定死亡且

他们的器官可能拯救那些等待移植的婴儿。但是无脑

畸形婴儿的生命与其他自然人具有同等的价值。而不

容随意剥夺。这也正是re tacp一案的判决基点。医

学知识的发展会挑战众多的社会道德极限。这其中就

包括生命的价值。如何把握合适的道德尺度。也是我国在起草脑死亡的相关法律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第二篇:浅析罗马法对英国法的影响

浅析罗马法对英国法的影响

内容摘要

英国法是罗马法系外的法律体系。由于人种和文化上的差异,政治上不强烈的需求以及罗马法复兴时间上的姗姗来迟,英国法走向了一条独立的发展道路。但是,英国法许多法律部门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有些甚至直接继受至罗马法,或者说存在直接的渊源联系。英国法对罗马法的继受是片断式的继受,具体规则原则的继受,选择性的继受,体系下的继受。英国法与罗马法的相似之处远远超出了人们曾经的想象,甚至如果我想寻找罗马古代社会法的痕迹,那么我们应该首先转向英国法。

关键词 罗马法 英国法 体系外的继受 古典罗马法 衡平原则

第一节 引言

如果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是近现代法律体系中的两朵奇葩,那么,罗马法无疑是古代法律体系中的翘楚。罗马法对大陆法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法国法系,还是德国法系,均深深地烙上了罗马法的烙印。甚至可以说,没有罗马法就没有大陆法系——至少不会是现在样子的大陆法系。然而,谈到罗马法对英美法的影响,学术界大多学者认为罗马法对英美法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很小或者微乎其微,有些学者甚至否认罗马法对英美法的影响,仿佛罗马法是英美法系体系外的异类。然而,事实是不是这样呢?笔者带着疑惑,主要针对罗马法对英国法的影响,进行一番探讨,希望有所发现,以解心中之疑惑。

第二节 罗马法系外的英国法

英国(英格兰)地处欧洲大陆的边缘,当欧洲大陆如火如荼地展开罗马法复兴运动的时候,英国却无动于衷,从地域上看,似乎也不会让人觉得奇怪。但是,地域上的偏远,并不是英国排斥罗马法的深层次原因,不然就无法解释同样地处不列颠的苏格兰为什么全盘接受了罗马法。英国没有全盘接受罗马法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种和文化上的差异。

英国大地上最早的定居的民族是凯尔特人,后来罗马人入侵,将英格兰并入罗马的版图,并修筑了哈德良长城,以保护英格兰。之后,蛮族入侵罗马帝国,而侵入英格兰的日尔曼人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他们与侵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日尔曼人不同,后者的部落包括汪达尔人,哥特人等,他们早在罗马帝国崩溃之前就已经进入了罗马帝国的疆域,并熟悉了罗马文明——如果不是接受的话。他们对罗马文明并不排斥。而英格兰则相反。“来自北海沿岸的弗里斯人、朱特人、盎格鲁和撒克逊人,来自爱尔兰的苏格兰人,同时从海上入侵,在这种冲击下,罗马文明几乎荡然无存。英格兰岛与大陆的背景不同,他不是补充人员式的日尔曼殖民化,而是移民式的日尔曼殖民化。” 如是乎,罗马文明(包括罗马法)从英格兰消失了。而继盎格鲁和撒克逊人之后的是来自法国的诺曼人于1066年征服了英格兰。诺曼人虽然是从法国入侵的,但他们是来自北欧的日尔曼人,即维京人,于熟悉罗马文明的法国人不同。诺曼人的文化是日尔曼式的,而非罗马式的。这样,英格兰彻底和罗马文化分道扬镳了,只留下历史尘埃里的哈德良长城依旧在北方的风雪中守候。

第二,英格兰对罗马法政治上的需求不如大陆法系国家强烈。由于“诺曼入侵”是异族征服,因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客观上使诺曼人只有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政体才能统治英国。为此,威廉一世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建立起了当时欧洲独一无二的、以强大王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体。在此基础上,11世纪初,英格兰建立起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权。罗马法在公法方面的理论是崇拜权力,西欧各国的君主都“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割据势力的理论依据。《学说汇编》第一句就指出:‘君皇决定的事具有法律效力’。” 促成君主专制的但由于威廉一世的措施已使英国建立起来了坚不可摧的强大王权,所以英国就不像西欧大陆国家一样,迫切地需要这种强化王权的法律理论为其政治服务。

第三,罗马法复兴时间上的姗姗来迟。

罗马法的复兴始于12世纪初,经过注释法学派、沿革法理学派等对罗马法的研究和总结,“在15-16世纪的欧洲各国出现普遍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并最终使罗马法成为现代各国制定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法律的基础。” 然而,自从1066诺曼人征服英格兰开始,普通法便开始产生,到亨利二世(1154-1189年)时,普通法已经基本形成。所以,当欧洲大陆开始复兴罗马法的时候,英国普通法体系已经初具雏形,并焕发出勃勃生机。到15、16世纪时,英国判例法体系已经确立,不可能像大陆一样接受罗马法体系。

由于上述原因,英国法便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

第三节 英国法——体系下的继受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英国法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受中世纪罗马法复兴后的罗马法体系的影响。然而,这是不是说明英国法没有受罗马法的影响呢?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罗马法。如果我们仅仅将罗马法定义为经过中世纪法学家研究发扬的罗马法学派的学说,那么,英国法无疑游离于罗马法之外。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集中于古典罗马法,即在罗马国家适用的罗马法,那么我们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前一种观点未免有失公正。它把罗马法仅仅局限于后人发挥改造的体系化的罗马法,而非原汁原味的罗马法,并且以此作为英国没有继受罗马法的根据。多么荒谬啊!我们知道,法国沿革法理学派研究罗马法之后,经过后人的继续发扬,有了《拿破仑民法典》 ;德国历史法学派的研究成果为《德国民法典》的编纂奠定了基础(虽然他们反对德国编纂统一的法典,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德国编纂法典的反动)。英国是法制文化发达的国家,并不是一个法制继受国家。我们没有人会对德国没有继受法国民法体系产生疑问,因为他们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法律文化。同样,英国也如此,作为一个“傲慢”的民族,英格兰人怎么会否定自己的法律文化,接受法国或者德国的法律呢?就算英国要接受罗马法,他们也不会把自己归化如法国或者德国法系,他们会自己开创一种完全不同的道路和体系。不然,英国就不是日不落帝国!况且,如果我们的视角从古典罗马法出发,就会发现完全不同的结论。

英国受古典罗马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英国法对古典罗马法的具体规则、制度以及原则的继受。英国法虽然没有接受大陆法学家体系化的罗马法,但是却从古典罗马法中汲取营养,并加以吸收发扬,形成了自己的规则,制度原则。例如英美法的衡平原则。“罗马人是衡平法的最早实践者,最高裁判官法就是典型的罗马衡平法。英国人借用了这一现成的概念,将它发展为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梅因在《古代法》中也对二者进行了比较,虽然没有说英国的衡平法渊源出自罗马法,但是却承认二者惊人的相似。另外,英国的令状制度和罗马法的程式诉讼是如此的相似,以至于让人产生迷惑,以为他们有什么渊源联系。而二者打破其桎梏的方式也是惊人的相似——都是法官创造新的令状或程序。如果要举一个罗马法对英国法具体制度的影响,可以以诽谤制度为例。“罗马法中,对诽谤行为的划分主要是以诽谤究竟是否私下还是公开发表,是否属于特定的内容为依据的,而并非以口头还是书面的表达方式作为划分标准。早期诽谤性的歌谣和后期的匿名的讽刺诗一起构成了刑事性诽谤。是否属于刑事诽谤的范畴并不取决于发表的形式,而是取决于所陈述的事实的性质、传播的范围以及它的匿名性。” “罗马的刑事诽谤法律规则是在1606年的De Libellis Famosis 案中正式被导入英国的法律体系的。”“判决要点如下:‘任何的书面诽谤,或者是针对普通平民的,或者是针对官员或其他公众人物的。即使诽谤是针对普通平民的,也仍然要严惩。因为虽然这一诽谤只是针对个人的,但是它将刺激这个家族中的所有成员、亲戚、朋友起来复仇,由此就会造成争斗从而破坏社会的安宁与和平,导致流血牺牲和其他巨大的麻烦。如果这一诽谤是针对官员或其他公众人物的,那这就是一种更大的冒犯。因为这不仅破坏了社会的安宁,而且是对政府的诽谤和丑化。试想,国王指派和选拔来治理他的国民的大臣居然被指控说是腐败或邪恶的,还有比这更大的对政府的诋毁和丑化吗?’” 这样,罗马法的规则被完整引入了英国判例法。但是,由于判例法的灵活性,英国法在引入罗马法规则的时候,法官往往加入自己的意见,而且,考虑到后来的判例的影响,先前的规则往往被变的面目全非,发现罗马法的痕迹已经不再那么明显了。

第二,对某些法律部门如商法、海商法的影响。

罗马法对英国法的许多法律部门直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成为了其主要的渊源。当然,其对各个部门的影响并不是相同的,而是因不同的部门而有所差别。对有些部门影响及其深刻,而另一些则没有这么强烈。根据罗马法对英国法各部门的影响的强烈程度,可以将这些部门分为一下几类。

(一)英国的商法在其形成初期,大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

例如英国的信托法,侵权法。但是,罗马法对这些部门的影响并非简单的移植,而是这些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对罗马法平行的借鉴。换句话说,这些部门的自主发展与这些部门对罗马法的吸收是平行进行的。例如,英国信托法的起源是王权通过税收对臣民财产的控制。英国臣民通过设定信托来逃避财产税。英国自己的土壤产生了自己的法律,而英国人又从罗马法那里找到了知音,于是,罗马法的概念、术语、规则被英国人心满意足地拿了过来。在这种情况下,也许是社会和法的发展的本质规律的原因,罗马人和英国人法律实践产生了相同的法律需要,于是他们一拍即合。在这些情况下英国法对罗马法的吸收是无可置疑的。不然,英国法中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罗马法律术语?很难想象英国人会自己创造一个制度,但是却舍弃英语,而以拉丁语来命名。难不成英国人是疯子?理性的解释只有一种,那就是他们有渊源联系。

(二)对罗马法的直接的接受。

这一点在海商法中尤其明显。海商法的渊源起自传说中的罗德海商法。“海事法中最有特点的共同海损法律制度,其基本原则明确地记载在东罗马帝国皇帝Justinian一世时编纂的法典上,因而罗德法也就成了人们引证的根据”。罗德海商法到中世纪时的版本之一有奥列隆法(当然有新的海上习惯的汇入,但这并不代表以前习惯的废除)。中世纪的英国直接承认了奥列隆法的规则。“奥列隆法及其他海商法典的有关规定,即便在今天仍然为英国法院广泛引用。” 可以看出英国海商法是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笔者一直疑惑,为什么古典罗马法和早期英国法会如此地相似?想一想罗马和英国地法官都用衡平原则断案,想一想罗马的程式诉讼和英国的令状制度(以及“无令状即无救济”),想一想罗马人为解决程式诉讼的弊端而创造的新的程序和英国人新创造的令状,再想一想罗马法官和英国法官通过审判创造的法律(裁判官法和判例法),我们会迷失在自己的思考中。这时候我们会问,到底是经过后人发挥的体系化的罗马法(法国法系和德国法系)更接近罗马社会的法律呢?还是英国法更与古典罗马法相似?且不问英国法和罗马法的渊源关系,如果我想寻找罗马古代社会法的痕迹,那么我们应该首先转向英国法。也需是法律发展的本质规律,也许是历史的巧合,罗马法和英国法成了孪生兄弟。

第四节 结语

如果我们说英国法全盘继受了罗马法或者说英国法起源于罗马法,那么这无疑是不合适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否认罗马法对英国法的影响,在很多方面,这种影响无疑是十分深刻的,甚至我们可以用“继受”这个词。

法国法系与德国法系把罗马法发挥成了概念法学,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法律体系。英国人并没有这么做。由于上文中提到的原因,英国人采用了另外的方式,即在自己体系下对罗马法的继受。英国法没有采用中世纪的大陆人对罗马法的注释,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法律体系,不屑于再去接受大陆的体系。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生产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行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 ”。于是,英国法在不经意间重复着罗马法曾经的轨迹,当他意识到在自己的轨迹之前曾经走过的罗马法的时候,他们便一拍即合。英国法对罗马法的继受是片断式的继受,具体规则原则的继受,选择性的继受,体系下的继受。

当然,经过漫长的岁月,新的判例不断出现,旧的规则慢慢地改变。今天的英国法的规则即便是那些曾经继受自罗马法的规则,也大多面目全非。只有从历史上的判例中才能窥见罗马法的影子,只留下数不清的拉丁术语一次又一次的提醒我们他们曾经走的那么的近。

参考文献

1、德尼兹•加亚尔等著,蔡鸿滨、桂裕芳译,《欧洲史》,海南出版社,2000

2、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4

3、林榕年、叶秋华编,《外国法制史》,2003

4、梅因,《古代法》,九州出版社,2007

5、施春强,《英美诽谤法的历史发展》,华东政法学院硕士论文

6、吉尔摩、布莱克,《海商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8、Holdsworth A history of English Law, 1922

第三篇:关于赴英国法国税收考察情况的报告

关于赴英国法国税收考察情况的报告

为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发挥税收宏观控调和加强税收征管方面的先进经验,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应英国联合教育培训公司、法国税务律师事务所的邀请,2002年10月9日至27日,重庆市地税考察团一行12人,在团长尹崇东同志率领下,赴西欧先后对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德国、奥地利、英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考察访问。考察期间,我们主要围绕税收制度、信息化建设、征收管理、机构设置及运行、税务公务人员的教育培训等问题,与英国国家税务局国际事务部及法国卡丽马加律师事务所的专家、学者开展了友好的交流座谈。通过考察与访谈,对英、法两国税收的基本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我们受到了很多启发。

一、英、法两国税收制度概况

1、英国的税收制度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英国税收制度及其发展与其政体和历史沿革息息相关。税收的立法权属议会的下院,但苏格兰有独立的议会、司法制度和司法体系,其税收,在联合王国法律规定的基础上,有权在3%的幅度内,增加或减免。同样情形,也适用于享有自治权的北爱尔兰。威尔士虽有独立的议会,除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外,没有增加、减免税的权力。

税收征收管理上,英国普遍采取“自我评定,自主申报”为主的征税方式。与此相适应,税务部门内部设有征收、评审两个平行机构,建立了较完备的征、管分离制度。最富效率、成本最低的制度是:代扣代缴制度。该制度源于1844年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当时作为一项战争措施,英国当局决定将个人所得税扩大到工薪阶层,并规定由企业或雇主在发放工资时代扣,两星期向国库缴纳一次。推行代扣代缴制度,防止了税款流失,保证了及时入库,也降低了征收成本,因此,一直沿用到今天。“它是世界上最好的、最效率的制度”(英国国家税务局国际部主任安德鲁·富林克林先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的税收制度还在不断地完善、调整。1998年3月17日,英国财政部长发表了关于1998——1999的预算案。在该预算案中,讨论并通过了税制改革方案。其主要内容:一是为谋求增加海外投资,降低税率,从1999年4月1日起,英国一般法人税率由31%调到30%;二是对中小型企业,允许加速折旧;三是提高资产交易的印花税税率;四是改革资本利得税的计算办法,调整资产持有期间的资本利得税征收率,在新的课税制度中,持有资产时间越长,资本利得税的税负越轻。

2、法国税收制度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第34条规定:由法律确定税收规则、方式、税率等。整个法国税务体系是由税务总法(CODE GENERAL DES IMPOTS)来进行规定、规范。体系中的征收、分配、处罚、检查等均以税务总法为准。而各项政府有关政令实施细则也根据税务总法及宪法规定的税务制度性质来制定,由行政法院加以监督。对税收范围、征税比率、新税种的设立、纳税种类的取消等,均须以法案形式通过议会立法才能生效。所有税务争执均须通过司法途径、根据法律加以解决。

实行“富者多交、贫者少交”的原则,这是法国税率政策的一个基本原则。如个人所得税即实行高额累进税制,收入越高,纳税税率越高,反之亦然。

法国年税收总收入约3000亿欧元,其税种可归纳为以下几大类:(1)企业所得税约460亿,占15%;(2)个人所得税530亿,占17%;(3)增值税1450亿,占46%;(4)汽油税250

比较成熟、规范、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法律体系。税收法律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国家课税必须有法律规定,课税必须得到议会批准,否则,国家不能任意课税;税收法律制度健全,调节层次丰富,税收法律级次高;注重税法宣传,征管手段完备,法制化水平高,执法刚性强。

英、法两国都实行的是高税收、高福利政策。英国的总税负约为30%,法国高达33%,尽管税负高,但纳税人自行申报率和守法率并不低,除了法律制度健全外,还在于:一是注重税法宣传。英国每年用于税收宣传的费用高达五千万英镑,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宣传,甚至雇用广告人员进行策划,别出心裁地设计出家喻户晓的卡通形象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效果十分明显;法国的税收宣传不仅具有计划性、长期性,还侧重对公共设施建设的形象宣传,以增强纳税人贡献的自豪感。二是建立了一套为纳税人服务的机制和制度,在英国税务机构组织序列中几乎一半是为纳税人提供各种服务的,特别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税务管理,英法两国税务部门都建立了先进的计算机络网平台,纳税人可以在网上申报、缴税、咨询;每个公民统一的社会保障号(也是同一的身份证号码、纳税号码和银行存款号码),现金流量少,偷、逃税的可能性小,法律赋予税务部门很大的税务执法权,税务部门在税务管理上拥有很大权力;税收执法的公正、透明度较高,“以人为本,纳税人至上”的理念成为税务部门工作的基础。三是注重税务人员素质的提高,管理、制约机制健全。英国税务人员每三年中,要进行为期十八个月的各种学习培训,法国税务人员进入税务部门前,须在税务专门学校学习两年,然后培训实习一年,方可上岗。职责分明,互不交叉,税务人员职务犯罪,完全通过司法途径处理,并向社会公开。法国还对税务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其奖励、晋升机制极富创造性。

三、几点启示

1、加大税收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税务人员素质是搞好税收工作的基础。

对外:要进一步加大税收宣传的力度,为依法治税,提高全民纳税的自觉性,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英、法两国税收法制健全,公民依法纳税的自觉性较高,但仍然在税收宣传的投入上、方式上、实效上下功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公民的法制意识还很淡薄,必须加大税收宣传力度,增加公民法制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税收工作的阻力,为全面推进依法治税,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内:要继续提高税务人员的素质,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制度,高度重视人才的招聘、选拔、培养和使用。结合税务系统的实际,首先,保证税务人员的培训时间,要为税务人员再教育创造机会,倡导自学,培养“学习型干部”,并高度重视税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建立健全合理的税务人员岗责体系和管理、竞争、晋级机制,引入英、法等西方国家分类管理,征管分离,“高薪养廉”等办法,防止税务人员腐败。第三,切实解决税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税务人员为税收事业服务的责任感。

2、建立健全纳税人服务体系,合理设置税务机构是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要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惯例的为纳税人服务体系,在观念、机制和制度上,应围绕这一要求进行改革。当前,关键是要加快征管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推行“银税一体化”工程,切实为纳税人提供快捷、高效、优质的报务。

同时,根据管理的发展和为纳税人服务的需要而改革税务机构,合理布局征管力量。根据我国现状,科学、合理的布局是按经济区划设立税务机构。就我市而言,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直接影响是停止征收屠宰税),有的边远地区,征收税款廖廖无几,征收成本大,没有必要设立单独的税务征收机构,可考虑撤销一些税务所或收缩人员,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这也是实施“银税一体化”工程的必然要求。英国税务部门为了节约征收成本,把更多的人力投入到税收征管工作中去,甚至将办公用房委托房地产经营公司管理,这些做法都值得我

第四篇:《死亡之吻》观后感

《死亡之吻》观后感

*年级 *** 死亡之吻”——看到这惊心动魄的标题,我的心一下子变得好沉重。这四个字让我联想到死亡的恐惧死者带来的痛苦挣扎,家属的悲痛欲绝。

影片描述了戒毒所的一位医生丁亚兰和缉毒队队长鲁百明这对夫妻,为了挽救崔巧云、李英杰等青少年所经受的曲折历程。可是,李英杰同学不知悔改,最后因吸毒过量而痛苦的死亡.这么多天来,一个个凄惨的镜头,一幅幅悲哀的画面,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一个个活力四射的青少年,因吸毒而萎靡不振。深深怜悯这群少年的同时,我更深恶痛绝那些贩毒分子,难道他们就不能多为别人想一点?多想一想别人为你的一己之私所付出的沉重的代价吗?想着那些家庭的遭遇,我对贩毒分子恨之入骨。

人们吸了毒以后,就再也离不开它了。它会让人们痛不欲生,不务正业,整天萎靡不振,还会因为没有钱买毒品,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它,还害得许多人饱受失去亲人的痛苦,最后在痛苦中慢慢地死去……毒品真是害人的恶魔!

但也许正是这样深刻的教训,才会引人深思,引人扪心自问,引人痛改前非,引人筑起牢固的警惕之墙。

影片中的李英杰同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就是因为毒品而失去了自己美好的生活;他,就是因为毒品而失去了自己灿烂的生命;他,就是因为毒品而失去了世上所有关心他的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有辛勤的双手,就不怕会饿死,至少活得理直气壮。但为什么偏要去干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呢?不知是谁发明了毒品,也不知谁是毒品的创始人。即使它一开始只是像现在医用的吗啡一样的止痛剂,但我敢肯定是它改变了人自私的一面。这些贩毒分子有一种欲望:想得到更多,世间一切罪恶的词语,都无法表达他贪婪的本性。他们只看到自己的存在,只看到金钱的诱惑,只看到眼前的幸福。他们心中没有爱,应该饱受人们的憎恶,永远的唾骂。

我坚信邪不胜正,总有一天,所有贩毒的罪犯将为他们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光打击罪犯还不够,还要提高公民的自身防范意识,大力宣传吸毒的危害,尽量预防青少年在无知的情况下走上吸毒之路。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亲爱的朋友,千万不要轻易的相信别人,也许,一时的鬼迷心窍会改变你的一生!愿我们人人做到远离毒品,不要与“死亡之吻”擦肩而过。

第五篇:《死亡之吻》观后感

〈〈死亡之吻〉〉观后感

“毒品是对人性的毁灭,对于吸毒的人而言,什么都不重要。全球滥用大麻的人数,为一亿四千多人,滥用安非他明兴奋剂的,也已经达到四千多万人,同学们,要远离毒品,千万不能吸第一口啊!”

这段令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感人肺腑之言出自于〈〈死亡之吻〉〉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国产的宣传禁毒的一部影片。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戒毒警察鲁百民和他担任戒毒医生的妻子丁亚兰,两人为戒毒工作共同努力奋斗的故事。

林英杰和崔巧芸是两名中学生,却因一次受到毒贩子的诱惑而染上了毒瘾,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后来李英杰还因为将高纯度的海洛因注射入静脉致死,可见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毒品的主要受害者。那是因为青少年活泼好奇,年少无知,易受毒品诱惑,所以会成为毒品的主要受害者。我们应该加强关于毒品预防的知识,有青少年说:“我是看到别人吸,为才吸的,我为什么就吸不得?”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产生尝试毒品的念头,永远同毒品保持距离。曾有位戒毒专家警告说:“吸烟是吸毒者的预备军。”所以,预防吸毒也要从不吸烟开始,自觉养成不吸烟的良好习惯。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许多年轻人由于交上一些吸毒的朋友而导致自己也走上了毁灭之路,我们不能和吸毒者为伍,决不能!影片中崔巧芸的变化令人感到欣慰,是的,她不但戒掉了毒瘾,而且刻苦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帮助她的朋友戒了毒,她的未来是光明的!悬崖勒马,为时不晚。

还记得崔巧芸的父亲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知道是哪个缺德的发明了什么毒品,害得我们一家不得安宁!”这句话使我想到了1840年等等鸦片战争,那时以后的中国饱受着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蹂躏和瓜分,他们大规模地向中国批销毒品,使无数的中国人丧失了家财和尊严。可现在,那些和我们一样有相同的血缘,相同的种族,来自相同国家的同胞们,却昧着良心向我们贩卖毒品,把一个个美满的家庭拆得支离破碎,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推向死神的魔爪,把一个个家财万贯的大富翁变成倾家荡产的流浪汉……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就是为了那种奢侈的花天酒地的生活吗?想要吗?想要也要靠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光明正大地,用正当的方法,而不是干这种下流的行当!与其提心吊胆,为何不光明磊落呢?真是可笑!居然还会有那么多的新型毒品例如摇头丸,冰毒K粉。归根究底,都是因为钱!钱这玩意儿要比毒品更加“脏”!

身为戒毒医生的她—丁亚兰,为了弄清楚海洛因成瘾的过程,尽快找到戒除毒瘾的方法和药物,帮助那些因无知,好奇而吸毒的学生,她竟然学习了李时珍,为编〈〈本草纲目〉〉而尝试百草,亲自尝了尝海洛因的滋味。第一次毒发时,她还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她迅速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的亲身体验。只可惜,有了这第一次,就陆续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她染上了毒瘾,再也戒不掉。她低估了毒品的成瘾,交上了不该交的朋友,为不连累丈夫和家庭,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自己年幼的女儿和心爱的丈夫。但她后来还向公安局提供了贩毒分子的聚集地,她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可是她没有选择正确的方法,也将因此而抱憾终生了。

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位戒毒警察鲁百民,身为警察的他面对妻子吸毒,困恼不已。可他也是一个人,与是具有感情的,面对在痛苦中挣扎的妻子,他伤心欲绝。他为妻子做饭,为她而担忧。后来把她送进戒毒所,却因认识的朋友李玫而复吸了,前功尽弃了!在警方抓获他的妻子无意吸毒时,可以看出他很无奈,他的内心感情是很复杂的,但他丝毫没有动私心,依

法办事,值得敬佩。他是爱她的,正因为爱她,长会这么做。

为了爱你的人,请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从我做起!

下载英国法上“死亡”定义之考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国法上“死亡”定义之考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死亡之吻观后感

    《死亡之吻》观后感 当我看完电影《死亡之吻》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影片中那一幕幕情景不断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她,曾是一位戒毒医生,丈夫又是专门负责禁毒工作的警察.,似乎......

    公务员考试之~~定义辨析

    单定义辨析 126.寻求优越:指一个人为摆脱自卑感而作出的努力。 下列不属于寻求优越的是() A.小钱年少体弱,后通过坚持运动成长为一名健美先生 B.颜某为准备明天的演讲,已在镜子面前......

    精细化管理之定义(精)

    精细化管理之定义 精细化管理是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中“动作研究”之应用,从生产部门放大到所 有业务部门的一门应用性管理技术。它强调综合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浪费......

    定义判断之法律(合集5篇)

    一、题型介绍从2002年开始,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开始采用定义判断题作为新题型。所谓定义判断,就是在题干中给出某概念的定义,在选项中给出四种事件或行为方面的例子,要求应试者根......

    CI之VI的定义

    5月31日 香港著名设计师韩秉华  香港著名设计师,从事专业设计多年,在国际获得多项大奖包括香港设计师协会金奖、美国创作力金奖、纽约Phaidon出版社选为国际100平面设计师等。......

    市人大代表考察材料(李凤英)

    关于对市人大代表候选人 李凤英同志的考察材料 李凤英,女,汉族,1970年3月出生,现年41岁, 2005年10月参加工作,镇人大代表,现任曹县邵庄镇鲁庄村女专职主任。 该同志自工作以来,始终......

    其启示美国法上的行政协议及

    美国法上的行政协议及其启示 高秦伟 【摘要】行政协议是现代行政领域解决跨部门与跨地区行政合作问题而出现的新形式,为世界各国所采用;但其法律性质是什么,各国理论界与实务......

    葬礼上的死亡 台词

    葬礼上的死亡death at a funeral Would you like to see before, you know……. Yeah. Brian, who is this? You know, I asked myself the same thing when my dad pa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