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兰州市城关区关于殡葬改革示范活动
兰州市城关区关于殡葬改革示范活动
进展情况的汇报
兰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
自今年年初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殡葬改革示范活动以来,我区高度重视,积极有效的开展相关工作,营造出了创先争优,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倡导文明祭祀,营造生态,环保祭祀模式初见成效 为了贯彻落实省市转发民政部民函(2010)2号文件《关于在全国殡葬系统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的通知》精神和2010年全市殡葬培训工作会议要求,全力做好新形势下殡葬业清明节期间的各项工作,城关区民政局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殡葬权益,提供文明安全有序的祭扫环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实行分管领导亲自抓,责任部门时时抓,完善周计划、月报告、季总结制度,认真开展“优质服务月”和“阳光殡葬”活动,以群众是否满意、秩序是否良好、祭扫是否文明、舆论导向是否正确作为判断标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充分准备,举措上及早部署,保证了各项安排和部署落到实处,为群众的文明祭奠活动提供优质服务,确保了人民群众度过一个平安、文明、祥和的清明节。
1、营造文明健康祭祀氛围。大力开展殡葬法律、法规宣传,在墓区环境周围悬挂各类宣传横幅、彩旗共50余副。节前与城关区文明办协调印发“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3万余份,从而积极倡导厚养薄葬、敬老风尚,提倡长辈在世多孝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通过植树、种草、献花、祭文、家庭追思会等文明环保的祭扫形式来寄托哀思,共同保护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
2、提升服务质量,建设文明祭祀长效机制。清明节前期我区协同市殡葬执法支队,对我区的殡葬市场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执法检查,对封建迷信用品进行没收、销毁,有效的净化了殡葬市场。同时对南山公园普照寺存在违法进行骨灰存放服务的行为进行摸底排查,为清明节期间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今年清明节我区共接待上坟群众15万余人,可喜的是有20%的人实行了“低碳出行”,献鲜花、点蜡烛、敬薄酒的新型祭祀方式,广大群众能自觉遵守墓区规定,能在指定的焚烧炉前排队进行祭奠,对个别违规的群众,墓区工作人员本着丧主至上的原则,主要采取劝阻和引导的方式使其接受文明祭祀意识,严禁杜绝个别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冷、硬、推诿现象。
3、实行服务透明,价格公开创立服务品牌。为了让群众明白消费做到质价相符,诚信服务,制定了科学的管理体制,把在岗人员、服务项目、质量标准和收费价格等内容上墙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坚决贯彻落实《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按收费标准收费,做到
公开、公平、公正,每个职工实行挂牌上岗,做到亮证收费、明码标价、质价相符,价格合法透明,热情为群众服务,真正做到让广大群众明明白白消费。
二、切实履行民政救助政策,树立政府惠民新形象。为进一步完善我区城乡困难群众救助体系,妥善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根据《甘肃省城乡居民临时救助试行办法》等文件的精神,我区特制定出《兰州市城关区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办法》(试行)。办法中划分出7类临时救助对象,分别从医疗、殡葬、教育自然灾害、意外伤害等方面进行救助,殡葬方面采取一、二类救助对象死亡火化后,从临时救助资金利支付遗体接运、整容、火化三项基本丧葬费用;
三、四类救助对象死亡火化后一次性给予1000元救助;五类救助对象死亡后一次性给予500元救助。此办法的事实确保了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保障,为政府在群众心目中进一步确立的新形象、新业绩的良好形象。
三、深化殡葬改革,完善服务机制
我区认真贯彻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和窗口意识,努力开展服务创新,从创新中需求发展,积极开展便民措施,由墓区出资购置素土150立方,免费提供给上坟群众,同时在墓区配有饮用水,毛巾,肥皂等用品全心全意为坟主服务。清明节期间低保户,双拥优抚对象凭相关有效证
件墓区坟墓管理费全免共计362户免除金额9550元,清明节期间墓区全天候服务。
虽然我们做了一定的工作,但和民政部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完善改进,使我区的殡葬管理服务产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解广大群众后顾之忧,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树立我区殡葬服务新模式,新特色,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加快殡葬改革步伐,全面优质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兰州市城关区民政局
二〇一〇年九月五日
第二篇:兰州市殡仪馆荣获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
兰州市殡仪馆荣获全国
“殡葬改革示范单位”
从2011年民政部确定首批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以来,兰州市殡仪馆学习借鉴示范单位先进经验,强化自身建设,积极开展创建活动,2012年3月,在全国清明工作视频会上,民政部宣布了10个基层民政部门、13个殡仪馆和6个公墓为第二批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兰州市殡仪馆荣获“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兰州市殡仪馆在殡葬馆改革示范活动中,通过抓规范,实行服务流程、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承诺、监督电话、举报信箱“六公开”制度,推出业务洽谈一对一“清单式”服务,实施阳光殡葬服务;通过抓管理,配合殡葬执法、城管、工商等部门开展整治殡葬市场专项行动,净化殡葬市场环境;通过抓拓展,实施“一对一”全程礼仪引导服务,积极推行“一站式”便民服务,向广大群众长期推出千元以内办丧事优惠方案,推进惠民殡葬;通过抓制度建设,形成以制度为基础的管理和约束机制;通过抓改革,形成员工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激励机制,增强单位发展活力和后劲。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群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得到了维护,单位的社会公信度进一步提升;全方位、精细化、温情化的全程引导服务及惠民措施的落实,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殡葬市场的规范,殡葬市场环境的净化,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规章制度的完善,使内部管理更科学、更严谨、更规范;绩效机制的完善,增强了员工的学习意识、服务意识、敬业爱岗意识、发展忧患意识。
第三篇:兰州市城关区课程改革实验调研报告
一、概述
城关区位于兰州市中心,人口约为 100万人。它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38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该区自2001年9月开始整体进入实验,至今已有两个月的时间。为了了解实验工作的进行状况,同时能予实验工作以一定的学术指导,我们在城关区开展了相关的调研工作。
城关区是教育基础比较厚实的地区,各方面条件优越。经过上上下下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该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在兰州属于上乘。在这,不仅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同时,教学质量也是一流的。在这里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作为西北地区一个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的实验区,与其它地方的实验区一样,担负着验证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的适应性,同时作为基地向其他地区推进新课程的双重任务。
教育部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在全国11所师范大学设立的中心之一,其基本职能是为贯彻新课程理念,推动当地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提高中小学办学质量服务。我“中心”承担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西北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验研究”的任务是在充分了解西北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的前提下,以项目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各地解决其在实验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课程改革提供咨询和学术支持。基于“中心”的职能和项目的要求,我们在西北地区分别选择了一些联系学校作为我们的实验基地和重点予以学术指导的点,以求以点代面,推进实验工作。城关区宁卧庄小学和兰州第43中学就是我们与城关教育局协商后共同在城关区选定的实验基地。根据项目任务的要求,相关研究工作已在这两所学校启动。
本次调研所运用的方法是访谈、搜集有关材料,调查对象是城关区参加新课程实验的任课教师代表和各校校长。我们以座谈会的形式请教师代表和校长们畅谈新课程进学校后的感受,介绍自己的做法,诉说自己目前遇到的困难和苦恼。在座谈会上,我们也对有关问题做了解答。
本次调研是在较短时间内进行的,其间得到了甘肃省教育厅基教处、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兰州市城关区教育局、城关区教研室及耿家庄小学、宁卧庄小学的合作与支持。
二、变化
通过与近50位参加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和20余位小学校长的座谈,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随着新课程进入学校,学校生活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它所带来的冲击使人们感受到了希望。这些变化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观念、教学体制以及课程自身的原因,教师往往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圈定在讲台上,三尺讲台就是教师的活动空间。受制于此,教师自身也就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置于“独尊”的位置上,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都是以此为基本准则展开的。于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被严重地模式化,一切都变的“有板有眼”,课堂生活是千人一面。这样一来,教师无法把自己内心中的真情实感充分和自如地表现出来,教学中“表演”的色彩很浓,教师也无法充分顾及到每一位学生,更无法与学生实现平等的交流。而就学生来说,教师行为的模式化也致使他们的学习行为模式化,一切听命于教师的设计和规范,充满生气的教学活动被沦变为“套路化”般的机械性活动。多年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做出过许多努力,但多是浅尝辄止,无法触及到问题的本质。新课程进学校后,新的迹象开始出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逐步地开始发生变化。在座谈中,教师和校长普遍反映,在新课程实验开始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隔绝的,他们之间也不象以往那样是为“表演”而捏在一起的。相反,现在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自发和自主的,是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建构的。有教师说,现在上课如果还象以前一样教的话,课就没法教。这种不一样的重要表现就是教师为了能上好课而想了很多办法。中山路小学的一位数学教师为了能够活泼课堂气氛,创设探究式的学习氛围,想方设法设计出了一些师生互动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来实现合作学习。红山根小学的一位教师,从改变学生的座位编排顺序入手,将以往“按部就班”的座位编排方式改为马鞍型,使师生间、生生间能够实现参与和分享,她也能够切实走到每一位学生面前进行有价值的指导。她说,在刚开始这样做时,学生们还不太适应,相互间常常会出现一些纠纷,因此,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向老师告左右邻座同学的状。但一段时间后,学生们告状的内容不再是相互间的纠纷,而是“老师,他刚才没发言”、“老师,他说的不对”。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悄悄的、令人欣喜的变化。有一位教师说,由于班额大,无法把座位编排成马鞍型,她就因地制宜,把前后学生每四人分成一个小组进行参与式教学等等。通过这样一些努力,教师们普遍感到,现在的学生比以前学的活了,一个问题往往会涌出几种答案,学生的发展空间被大大拓展。
2.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密切相关的,在新课程中,实现教师职业角色由“我教课”转向“课由我来教”的转变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理念和课程观念的落后,加之历史的原因,教师多把自己的职业角色定位在努力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百科全书式”的理想模型上,总是期望自己能成为博学者。如果一位教师在某个知识点上被学生问住了,他会感到十分难堪和内疚,以致把此上升到师德的高度去责问自己。教师在知识上自我高标准、严要求是值得尊重的。但是,也应当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知识信息的飞速增长,教师还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作为职业目标的话,他将无法适应多变的时代和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因此,在旧课程模式中,教师们普遍以无耐的心态来从事越来越难的教学工作,其创造性亦受到相当大的桎梏。有研究表明,在这种体制下,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大部分时间关注的是解题技巧和策略,而对学生个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能力的发展的关注则很少。新课程进学校后,教师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近三个月以来的实验工作,他们感到新课程的教学压力比以前大了。不过,这种压力并不是知识本身的,不同于过去的无耐,它更多地表露的是教师对挑战的态度,是涉及到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教师从观念、策略到具体的方式、方法都要发生变化。因此,有位教师说:“现在真知道什么叫教育了。”以往,教师对压力的感受总是来自于外力,它多是以规章制度、守则之类反映出来的,带有强制性。而现在的压力则更多地是源发于教师内在的专业成长需要,更多体现在教师本人已经意识到自身的职业角色正在发生变化,正由“教”转向“导”。教师们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验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新课程对教师产生的压力与其是说在知识或学历达标与否上,不如说是在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上。在座谈中,有教师说,新课程更强调教师去指导学生,但由于以往的定势,有时候觉得无所适从。新课程刚开始实验,有这样的感受是正常的,或许还是值得首肯的,它表明教师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正在发生我们所期望的变化,这是多年来我们试想学校中看到但又未能看到的。
3.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开始发生变化。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面,历来都受到重视。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以往的教师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形式上看,以往的教学研究活动除了教师个人带有强烈的“师德”色彩的活动外,主要的活动形式就是各校自己组织的教研组活动,制度化色彩浓重。就内容而言,教研活动要么被理解是撰写与教师本人评聘职称、职务升迁有关的“理论文章”;要么就是探讨解题技巧与方法。这样一些做法固然发挥过一定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形式化色彩浓重。在以往的教学制度作用下,有些教研活动是按照某种既定工作计划“预定”好的,而这种“计划”往往被认为是值得首肯的,计划一旦制定好,就必须按部就班地实施。这在表面上看是有序和有步聚的,无可挑剔。但是,其中隐藏着很大的误区。学校中所发生的事件都能被纳入到计划中吗?学校中所发生的事件都是有“序”,有因果关系且能够被我按“序”来研究吗?显然,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以往的教学研究因此而多流于形式,不能完美地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形式与内容脱节。二是问题意识不强。有些教学研究活动虽然也能有声有势地开展起来,但所研讨的课题与真实情景中进行的教学活动间联系不紧密,“两张皮”现象严重。例如,选择一大家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请专家学者做报告。报告本身也很精彩,但结果往往是听的时候热血沸腾,下来以后依旧如故。究其缘由,多是由于报告内容和实际问题的解决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可操作性低。三是功利目的过强。在现行的教师管理体制下,为了职称的评聘、职务的晋升等,所谓的教研活动被理解为就是写文章。于是,与本人实际的教学活动无关的“成果”便孕育而生。上述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教师教研活动中存在的积弊。然而,在调研中我们感到,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推进,新的迹象开始教师教研活动中发生。
首先,教研活动不再是象以前那样严格按某种“计划”亦步亦趋地展开,而是完全出自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需要、自发地、有针对性地展开的。参加座谈会的教师和校长们普遍反映,新课程的综合性很强,如果象以前那样按某种“套路”、“样板”进行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能够适应教学需要,教师们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时常常自发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而不是等着上面来安排。耿家庄小学一位数学教师讲,为了上好课,她们三位一年级实验班教师几乎在每讲新课前都要进行研讨,课后进行反思和总结,感到颇有收效。中山路小学则很重视参加实验班教学工作的教师的集体备课,把教研作为自发和经常性的活动。
其次,教学研究活动的内容不再是简单地学习某种理论或阅读书刊,而是紧密地与新课程实验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结合,教师们以“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解决”的心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同时,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摆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自新课程实验开始后,城关区参加实验工作的学校和教师在不同范围召开过多次研讨会、座谈会,全部话题都是围绕新课程实验及推进展开的,教师们普遍反映,参加这样的活动很受益,他们身边发生的、与他们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个得到解决,真切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再次,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活动的自觉性高,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成为教师的主动行为。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验工作,参加实验的教师已逐步感到主动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性,进行教学研究成为他自觉自愿的行为,教学研究对教师来说也不再是“教学+研究”式的,而是与教学活动本身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教学与研究不再是“两张皮”。西北新村小学一位女教师,自参加新课程实验后,每次上完课,总要把自己的所感所思记录下来。翻开她的“教学小记”,既有对某个问题的困惑,也有成功的喜悦,更有她自己的感悟。象这位老师的教学研究如果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和积累下去,其价值就是不一篇或几篇“应景”式文章能相比的。
教研活动是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的重要展现形式,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科学、合理、恰当的教研活动是必由之路。然而,由于以往无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把教学研究这样一种专业化的活动与一般意义上的或其它领域的科研活动等量齐观,简单地以论文的数量或刊物的等级作为评价标准,致使教研活动失去了其本身的特性,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不能切实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新课题进学校后,我们看到,教学研究活动正逐步成为教师自觉自愿,且受益匪浅的活动,新课程为教师思考、探索和发展其专业素养提供了宽广的可研究和发挥的空间,其所关注和解决的就是教师自身所遇到的、真真切切的,也是他感兴趣、有助于他的专业发展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在发展,学生在发展,学校也在发展。
3.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的积极性高,认识到位。多年来,名目繁多的教育,教学改革时不时地涌入学校,各种尝试和努力层出不穷。但以往的各种类型的实验和改革都没有象此次课程改革一样深刻和全面,没有象此次课程改革的涉及面那样广。对长期束缚于传统教育体制下的中小学来讲,要加入到新课程实验的行列中去是需要有一定的勇气和胆识的,城关区教育局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甘肃申报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时,原本未把城关区列入其中。尽管城关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优势明显,各项统计指标在兰州,乃至在全省也名列前茅,但该区教育局的领导还是具有前瞻性地认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早进入实验比晚进入实验好,会处于更主动的位置。如果此次未能进入到国家级实验区,待课程改革工作全面推开来时,就不得不放弃现在所谓的“优势”而向早走一步的地区学习,其境况事实上表明自己已经落后了。因此,该区教育局局长亲自到有关部门争取,使城关区成为全国38个实验区之一,为继续保持优势、获得更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开始后,该局主管领导除了积极参加有关培训活动外,还经常到学校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座谈会上,城关区教育局领导说,城关区曾经涌现出了以谢瑞*[1]同志为代表的一代名师,但目前似乎是青黄不接。他希望通过课程改革实验,能够培养出一批专家型教师。这表明,城关区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此次课程改革的认识是深刻和到位的。
4.重视课程改革的社会动员工作。新课程改革实际上是学校文化重建,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特别是能否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课程改革有重要影响。新课程实验开始后,各实验学校普遍重视社会动员工作,以召开家长会、给家长的于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扩大课程改革的社会影响。有的学校为了使家长亲自感受新课程,以公开课的形式请家长来学校观摩。通过多种努力,有关调查表明,家长们对新课程实验是理解和支持的,普遍反映孩子们的兴趣广泛了,学的比以前活了。
在两个月的时间,课程改革在城关区实验区能发生以上一些变化是令人欣喜的,使人对新课程充满了希望。
三、存在的问题
在考察中,我们也看到在新课程新实验中,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1.对新课程中的认识还有待于一步深化。形成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课程理念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发展的内容又是丰富多彩的,不是知识所能包容得了的。但长期以来,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的职业角色定位在某一门课程的教学上,而该课程的唯一载体又是教科书,结果,教师的任务就是原原本本地把教科书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他要倾力解决的是解题技巧与方法,日常的教学研究也多围绕此而展开。在这样一种观念钳制下,学生的发展与知识的拥有量是等价的,至于学生的情感、个性、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则极少被关注。而新课程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较之于以往的课程理念,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飞跃。由于两者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教师要在较短时间里缩小,甚至消除这种差距是不现实的,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例如,在座谈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或感到棘手的是教科书中的问题,也有一部分是关于教学技巧和方法问题,有位教师问:“现在的阅读课文怎么教?要不要分析?”我们发现,对教科书发问的教师占大多数,而能对《标准》发问的几乎没有。由于其视野中的问题是在教科书层面而不是在课程层面,阻碍了其去思考所教课程与学生发展间的内在关联,淡没了教科书的内在价值而一味关注教科书的外在价值,学科本位意识还很强烈。又如,随着实验工作的逐步推开,教师们普遍感到了压力。对此,有些教师提出的解决问题策略是“能不能给我们上几节示范课?”还有些教师对自己缺乏信心,寻找“标准”和“套路”的意识强烈,经常忐忑不安地问:“我这样教对不对?”
诸如此类问题的提出固然与新课程实验推开不久有关,但它也表明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新课程基本理念是不断地发展着的,是支撑新课程的重要条件。如果缺乏对它的深刻认识,推进新课程将是一项困难的工作。
2.对教科书的认识不正确。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来说,教科书是很重要的资源,对它的认识和使用与课程目标的达成是密切相关的,但它决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教科书的地位被人为地拔高到独尊的位置,成为教学活动的“圣经”。这种做法使丰富的课程资源被淡没,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从而亦使学生的发展受限,教师的专业能力无从成长。新课程则要改变这种状况,为此,必须提升课程资源的地位,降低对教科书的依赖。但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唯教科书是从的现象还很严重,有些教师受传统课程观念影响,在教学中还是依照教科书的逻辑行进,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有位教师抱怨说:“现在教科书编的很好,活动很多,学生们兴致很高。但经常出现教学计划无法完成的现象。”活动与计划间的矛盾说明教师还不能依据学生的实际和特点灵活、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活动的意识还很强烈。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无法充分展开自己的专业能力,只能在教科书的有限范围内施展自己的才华,发展是有限的。
教科书是课题的重要载体,但它决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促进其发展的课程资源是多种多样和丰富多彩的,漠视这一点是不恰当的;而且,学生要获得全面发展,也有赖于多方面条件和力量的支持。就此而论,教科书的价值十分有限。在新课程实验中不认识到这一点是不妥的。
3.科学评价观的缺乏和对评价的忧虑。课程评价是关涉新课程实验成功与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实验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予课程评价以极大的关注,迫切希望在课程评价方面能给予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在座谈中,很多校长和教师都谈论到评价问题。在新课程实验中,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建构一套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但由于受传统评价观的制约,有些校长和教师在对评价的理解上还带有显著的急功近利色彩,考虑问题还是从“比较”出发,没有充分看到评价的发展功能,关注的是评价的甄别、“比较”功能。例如,当我们讲到九年一贯制课程体系要求评价也必须着眼于学生长期发展,不必进行经常性的考试、评价时,许多校长认为太理想,与现实情形不符。她们现在需要的和所希望的就是能回答“现在怎么办”的东西。这个例子反映实验区的校长和教师们对评价的忧虑:如果不知道如何评价,我怎么教?由于实验的评价工作相对滞后,使校长和教师似乎有点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过去寻找参考座标。
课程评价对于课程实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一个带有极大难度和挑战性的问题。以往,课程评价多是自上而下的,给予式的,而新课程实验则不是这样,它更强调自上而下,强调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们的首创精神。而且,站在鼓励特色,促进优势的角度,课程评价更应该是各地、各校自己摸索,走自己的路,如果还一味“等、靠、要”,必然会拖实验工作的后腿。
4.综合类项目的实验工作滞后。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是其中极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在《纲要》和课题计划中规定了、有确定的课时比例的部分。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城关区在这方面的工作相对比较滞后。在座谈中,校长和教师们所谈论的全部是有关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辅材料及其实验,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等方面的工作在实验区几乎未启动。该区教育局一位参加过国家级高级研修班的同志对此感到忧心冲冲,担忧地说:“如果不开展这方面的实验,优势和特色是看不到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新的课程结构亦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实验工作能够整体推进,各部分之间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特别是对综合类项目来说,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有特色的部分,更应当予以特别的关注。如果这方面的工作一再滞后,必将影响到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和特色学校的建立。
四、原因分析
城关区实验工作出现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传统的观念及以往的成就束缚了头脑。实验工作刚开始二个多月,想要一下子肃清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城关区是一个教育基础比较好的实验区,位于省会城市的中心,教学条件,设备先进,师资力量强,因此,很容易把以往的一些在其看来“好”的做法或观念继续用于课程改革实验。应当说,以往的做法和观念中有能够继续发扬光大的部分,但也有与新课程相抵触的部分。但由于以往的基础和成绩,很容易把历史当作包袱,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例如,在传统课程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达到“懂、透、化”是值得赞赏的,教师们也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大心血,摸索出了一些“好路子”。在座谈中,当教师们提到新教材时,以往的思路和观念又浮现出来,不由自主的以某种“套路”来思考问题,结果束缚了手脚。因此,她们对《课程标准》的关注根本赶不上对教科书关注,熟悉和理解程度亦是如此。
以往的经验和成就很重要,是财富,但不能当做包袱,更不能作为今天立论的依据。以批判的目光看待以往的经验和成就之于今天的实验工作是很重要的,且是科学的思想方法。
2.前期培训工作还不够。自确定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后,该区就很重视教师及校长的培训工作,先后派人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课程研究发展中心组织的多种研修班、培训班,讨论会等,也派20多名介入实验工作的教师参加由西北师大课程中心组织的研讨会,此外,有关出版社也派员到实验区进行了教科书使用前培训。上述这些培训工作对于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上述培训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培训的面有限。能到北京或西北师大课程中心接受培训的只能是少数教师,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无缘接受这种培训的。城关区全区教师3000多人,但直接参加新课程实验一级培训的教师约400多人。由于培训面的原因,使相当一部人教师能够接受到的培训有限,效果受到影响;其二,培训方式单调。在面向全区教师的培训活动中,多为演讲式、报告式。虽然也使用了参与式培训方式,但由于该方式费时长,难度大,因而使用的面有限。演讲式,报告式的培训往往很难使听众投入其中,既便演讲者,报告者的报告水平很高,但要转化到听众的教学行为上却是很困难的。其三,培训内容难以切合每一位教师的实际需要。由于时间等原因,培训内容多是依据多数人的需要来组织和安排的,而教师的实际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致使培训内容与每一位教师的实际需要间存在着相当距离。此外,城关区实验区的前期培训工作亦存在着重教科书分析培训而轻通识培训的现象。
3.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解还停在狭义的“课程”上,新的学校文化有待于重建。从质的意义上说,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学校文化的重建,它涉及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一部分教师和校长还是从学科或教科书的更替的角度来理解课程改革,还仅仅是在课堂的意义上来看待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的内涵把握过窄,从而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和行为。正是由于对课程概念理解的偏差,部分校长和教师仅仅把自己的目光盯在课堂和教科书上,不能关注课堂和教科书以外的事物,不能从学校文化重建的角度来看待课程改革。例如,教师们和校长们在谈论课程改革时,多是谈论教科书,谈论课堂生活,能够谈论在此之外事物的很少。
除以几点原因之外,诸如校长和教师的“实验”意识不强,在实验区“双轨制”并存等亦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本着“先立后破”的原则,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从实验入手逐步推开的。而实验就意味着《课程标准》、教科书乃至某些规章制度等存在着不确定、不完善、不全面之处,对此,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但有部分校长和教师的“实验”意识不强,对自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排头兵”的角色认识不够,通过实验去找《课程标准》、教科书乃至某些规章制度中存在问题的观念不强,不由自主地把它们当作自己工作的既定前,从而不由自主地又回到老路上。
课程改革实验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但由于实验工作刚开始不久,在实验区还存在着“又轨制”、以往的“惯例”、“规定”、“模式”、经验等对实验的页面影响和干扰作用还很大,使实验工作受到影响。
五、建议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看到了新课程实验在城关区带来的新气象,但也发现了其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实验工作,我们建议城关区实验区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届时,西北师大课程中心在学术上将予以更多的指导。
1.切实重视的加强综合类项目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富特色的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在构建新的,科学的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目标中是无以取代的。为了能深化课程改革,城关区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建议城关区实验区能够应项目的方式确定若干所学校,相应地开展相关实验,特别是要鼓励那些原先在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方面有建树,办学有一定特色,校长和教师有积极性的学校积极承担综合类项目的实验。此外,为了保证综合类项目实验的正常展开,在这方面应有一定的专项经费。复次,要加强这方面工作的学术指导。应当看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城关区并不是从零开始的。过去的兴趣小组、校运会、科技日、每周的升国旗仪式、大扫除等是我们所熟悉的,它们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雏形,只不过我们没有把它“串”起来、形成系列,随意性很强。而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说,它是纳入到课程计划的。它虽然没有大纲、教科书,也无固定的形式,但目的是十分明确的,直接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形式上,它是灵活和多样的。例如,它的时间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散使用。在方式上,它要列入到课程表中,且有专人来组织;因而,随意性被大大降低。此外,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需要提供相应的《课程方案》,陈述自己承担本课程的设想和理念。对此,我们又会觉得陌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遵守以下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2.进一步加强《纲要》的学习,深刻领会各《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经国务院批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深入学习和领会《纲要》与课程改革实验及推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标准》是学校课程要达到的国家要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尺度。为了能更好地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加强对《纲要》的学习,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课题。根据前一段工作的经验,在今后,除了在各类教师培训、进修中把《纲要》和《课程标准》作为主要内容外,关键在形式上要进行创新,要充分结合在职教师的实际需要选择培训方式,诸如宣讲、演讲、自学、讨论、参观、观摩等都可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加以选择使用。为了提高培训学习效果,要制订出比较详尽的培训计划安排。
3.积极开展校本教师培训。高素质的教师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工作布暑,在今后几年内,课程改革实验将以较快速度在全国推广开来,教师培训将是一项很重要、但亦是很繁重的工作。在这种情形下,一味依靠外部力量来进行教师培训是有难度的。因此,应当在教师培训方式有所创新。校本教师培训是立足于教师实际,面对实际教育问题,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旨趣的师训方式。必须认识到,教育中的问题是不断生成的。真实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决不是事先“预设”的,而只能是在教育活动的进行中生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情境性和偶然性。对此用模式化、系统化或理论化的方式来认识和处理是无用的,只有突出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才可能触及问题的本质。依据新一轮课程改革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体制的基础理念,建议城关区实验区在以往教研活动的基础上,普遍推行校本教师培训,以求取得“三”赢:问题得以解决,教师得以成长,学生得以发展。校本教师培训的特别强调使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提高专业水平。也就是说,校本教师培训是围绕在教育活动的进行中不断生成的问题展开和实施的。在这层意义上,“问题意识”之于校本教师培训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活动和课堂情境中,能够不断捕捉问题和观察现象,并将一个个的具体问题、现象或案例上升到理性高度去琢磨、思考。
如何进行校本教师培训工作呢?首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校本教师培训是围绕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展开的,这是它区别与一般意义上的培训活动的关键。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要求在开展校本教师培训时,每一所开展校本教师培训的学校都必须具有十分明晰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并能以此来指导本校的各方面工作。学生发展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既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存在标准化的尺度,每一所学校都可以依据自身的条件来阐述它,并实践它。只有如此,才能使全体教师具有明确的专业成长目标,从而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也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如果缺乏这一点,校本教师培训就很有可能因失去“校本”而夭折。其次,必须建立民主开放的管理体制。对培训工作来说,教师的参与是极其重要的,甚至与培训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作用,民主、和谐、融合的氛围是其生长的基础,它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其中。在此,每一位教师都扮演着双重角色:他既是培训者,又是受训者;既是“自我教育者”,也是“研究者”。在这种情形下,学校的组织结构应有利于每一个成员的相互沟通和交流,特别是对校长而言,他更应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够不断带领本校教师勇于探索和创新,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和独特的管理风格。这样,才能是目标明确,积极性高,校本教师培训才能落到实处。第三,必须认识到教育中的问题是不断生成的。真实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决不是事先“预设”的,而只能是在教育活动的进行中生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情境性和偶然性。对此用模式化、系统化或理论化的方式来认识和处理是无用的,只有突出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才可能触及问题的本质。校本教师培训的特别强调使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提高专业水平。也就是说,校本教师培训是围绕在教育活动的进行中不断生成的问题展开和实施的。在这层意义上,“问题意识”之于校本教师培训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活动和课堂情境中,能够不断捕捉问题和观察现象,并将一个个的具体问题、现象或案例上升到理性高度去琢磨、思考。第四,必须培养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是为学生发展设计的“跑道”。随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教师在课程活动中的作用将主要表现在课程开发上,课程开发能力将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这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具体体现。然而,长期以来,教师的角色总是被定位在忠实地执行既定的课程上,其自身在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及评价等环节中几乎都是被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换,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不再被囿于忠实地执行既定的课程上,他自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把别人编制好的课程(哪怕这种课程是多么地完美),按照某种设计好的套路和方式机械地传递给学生。他本人就是课程的设计师、课程实施的工程师、课程的评价师,他在课程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是无以低估的。在校本教师培训中,应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其课程开发能力和相关技术,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得专业成长。
4.及时总结和推广有关经验,确保和加大课程改革的投入。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广大教师有极高的热情,在其中也努力展现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这些有益的经验,应及时总结和推广。因此,应在已有的《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创建更多的、有利于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时,应增加交流次数,使交流逐步成为校本教师培训的有效方式之一。此外,要确保和加大课程改革的投入。尽管城关区地方财力有限,但为了保证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正常推进,地方政府应责无旁贷地为其创造条件,保驾护航。为此,应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并确保其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到实处。
5.重视并开展综合类项目的实验工作。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整体推进的,是以课程为着眼点,涉及基础教育诸多方面的改革。城关区实验区教育基础和条件相对是比较优越的,在策略上应当重视综合类项目的实验。在这个方面要组织一支强有力的教研队伍,强化专家指导,力争有所突破。
6.树立教师的“实验”意识。城关区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国38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它的任务不仅仅是完好地执行有关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它所担负的还有“实验”的任务,要为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并对《课程标准》(试行)进行验证,为今后的修改作好准备。因此,应当树立教师的“实验”意识,知道他现在的工作重心是“实验”。还有,为了使教师顺利地开展实验,应当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他们得以想以前之不敢想,做以前之不敢做。要看到,对实验工作来说,教师的参与是极其重要的,甚至与实验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作用,民主、和谐、融合的氛围是新课程生长的基础,它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其中。在此,每一位教师都扮演着双重角色:他既是实验者、研究者,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既是“自我教育者”,也是“研究者”。在这种情形下,学校的组织结构应有利于每一个成员的相互沟通和交流,特别是对校长而言,他更应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够不断带领本校教师勇于探索和创新,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和独特的管理风格。这样,才能是目标明确,积极性高,实验才能取得成效。
第四篇:2011年兰州市城关区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在兰州市城关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张国一 2011年10月11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即将过去的五年,是城关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立足率先、着眼首善,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代表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这五年,是城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时期,是城市形象明显改善的时期,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时期,是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城关实现跨越发展的时期。
五年来,我们重点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项目为纲抓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跨越提升
坚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省市发展大局中的领先优势更加明显。
项目建设跨越推进。出台实施了《项目管理办法》,全面推行项目指挥部和责任包干制度,重大项目的运作能力大幅提升。招商选资取得重大突破,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70个、知名企业31家、到位资金227.4亿元,分别是上个五年的4倍、1.6倍和2.5倍。重大建设项目实现质的飞跃,累计实施重大项目327个,完成投资809亿元,其中“5515”项目开工率达到80%。项目总数、投资额度和资金到位率较上个五年分别增长55 %、58 % 和23 %,重大项目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2.5%,高于上个五年4.5个百分点。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制定出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设立2000万元发展基金。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瑞德摩尔、浦发银行等86个新能源、现代商贸和现代金融项目建成运营;重离子治癌中心、万达商业广场、酒钢物流园等40个新技术、城市综合体和商贸物流项目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了5.1个百分点,达到了48.7%,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空间拓展步伐加快。北城区开发正式启动,完成《九州开发区增容扩区规划》。土地开发力度加大,开发整理土地3000亩。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庙滩子整体改造等65个旧城改造项目启动实施,动工建设173万平方米;开工和建成城中村村民安臵房134万平方米。
二、环境为要抓管理,城市品位大幅提升
立足中心城区的区位特点,牢牢把握城市管理重心,累计投入13.4亿元,坚持打好城市建设管理硬仗,城市形象明显改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南河道综合治理、污水全收集、过境公路、兰渝铁路、轨道交通等一大批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完成建设或顺利推进,配合项目建设征地6000亩、拆迁200多万平方米,总量均创历史之最。便民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建成标准化肉菜市场15座、便民菜店18家;改建扩建环卫基层站点26个,新建垃圾中转站11座、城市公厕90座。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改造城乡道路12条,完成8个新农村建设任务,启动了“石沟新村”和“兰山人家”新农村建设项目。
城市形象不断改善。大力实施净化、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环卫专业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小街巷清扫保洁实现专业化作业全覆盖,实行了生活垃圾和泔水上门收集,率先在全省推行道路洗扫作业模式,机械化清扫率和洗扫率分别达到50%和18%。改造小街巷312条。连续多年实施“六路”绿化提升、“鲜花上街”、“大树进城”、“绿地修复”和“绿色雕塑扮金城”等环境美化工程,打造了绿化精品道路10条,建成生态小游园5个,设臵绿色雕塑100多组,更换绿篱5万多米,城区新增绿地950亩。实施皋兰山面山景观改造工程、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一期和城市三大出入口形象提升工程,完成景观造林2488亩,林草覆盖率由28%提高到31.5%。城市亮化范围进一步扩大,完成楼宇亮化107栋,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路灯亮化实现全覆盖,城市亮化由楼宇亮化向山体亮化延伸。
长效机制不断健全。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实施了《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的意见》等政策制度,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城市管理统筹协调能力得到加强。引入数字化城市监督指挥模式,城市管理方式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的重大转变。推行城管、公安、工商等执法力量下沉管理和捆绑式考核,周末卫生大扫除、政府三级包干、临街店面责任公约、城市管理绩效考核、违法建设监管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全面落实,全员参与的管理格局初步形成。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显著提升,为全市文明城市创建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服务为上抓基础,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坚持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强化基础建设,公共资源总量大幅增加,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教育事业优先均衡发展。投入教育资金18.5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5倍,占社会事业支出的46%以上。教育最优化七大工程全面推进。新建改建学校教学楼34栋,新建校舍面积13万平方米,彻底消除了D级危房。扶持30 所民办幼儿园提升办园水平。教育“两基”验收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率先在全省成立县(区)级教育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1000多万元。自主研发了《生命生活社会》校本课程资源包。实行名校长、名师、班主任、边远地区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岗位津贴制度。选聘800名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教育信息化水平全省领先。
卫生事业跨越发展。投入资金8.9亿元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成全省首家农村120急救绿色通道,打造市级标准化农村卫生所1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64家增加到103家,覆盖率达到100%。建成全国社区中医服务先进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偿机制,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星级评审、低成本健康进家庭和片区片医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服务实现信息化管理。人口和计生均等化服务水平全省领先。
文体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投入1.25亿元发展文体科技事业,是上个五年的2.4倍。设立5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建成群众文体活动场所163处、全民健身路径90条,推动40家文体活动场所向社会开放。建成全国一流的国民体质流动监测中心。举办了全区职工运动会和中小学生运动会,打造了春节民俗文化庙会、社区少年宫等工作品牌。科技三项费增长到1538万元,是2006年的2.3倍。促成兰大科技园等100多个院地校企合作项目,专利申报占到全省的50%。组建了城关区科技合作顾问团。完成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任务。
四、民生为本抓保障,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了一批重大民生问题,使老百姓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0.8万个,率先在全省建成创业型示范城区,成功打造了“360”就业服务品牌和国家级就业优质服务窗口。五大社会保险扩面提标,区属集体和街办企业人员、城乡居民和灵活就业人员均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残疾人事业和社会化养老事业加快发展,建成残疾人就业托养服务中心,虚拟养老院通过国际“三标”认证。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2.4万城乡居民纳入低保范围,发放各类救助和补贴资金3.7亿元,救助困难群众203万人次。开工和建成保障性住房30万平方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9573元和8110元提高到16680元和14200元。
社会管理机制不断创新。着力构建现代社会管理体系,累计投入5000万元,建成数字城关“133”系统,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大力实施社会管理“八百工程”,全面推行“楼院长”和流动人口“以房管人”模式,打造了15个“一刻钟精品服务社区”和70个“三不管”楼院整治精品工程。
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大接访和“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化解信访案件1000余件,特别是彻底解决了区属集体和街办企业参加养老保险、无军籍职工津补贴发放等7个重大遗留问题。深入推进刑满释放、吸毒人员等群体的安臵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切实加快平安建设步伐,在全省成立首个县(区)级见义勇为协会,建立健全治安预警、常态严打、社会防控和长效管理“四个机制”,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群众安全感不断提高。强化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及时妥善处臵了一批突发公共事件。
五、创新为先抓改革,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夯实基层基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投入1.63亿元,新建改建街道社区、派出所、执法中队、司法所办公用房145处,基层办公用房达标率由53%提高到98%。社区工作经费由每年6000元提高到1.5万元。社区专职副主任的生活补助由每月550元提高到1200元。新招聘交通协警、地质灾害监测员等八大类公益性岗位人员4704名,公共服务实现了重心下移和功能延伸。
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制度和农村税费改革基本完成。经济体制、财税体制、行政审批和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精简机构12个,减少行政审批事项28项。建成电子政务平台和三级政务服务网络。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养老服务实现市场化运作。
政府运行更加规范。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媒体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86件、政协委员提案452件,满意率均达到99%以上。办理市长专线转办件5180件,政务大厅办件量达到37.1万件,办结率均达到100%。推行了“周安排、月计划、季调度”制度。深入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年”、“工作创新年”活动。出台了领导干部问责制度,完善了干部外派学习交流和轮岗培训制度。
人防、地震、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等工作全面加强,档案、保密、史志、侨务和对台事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支持工会、团委、妇联、工商联和各民主党派积极发挥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五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效遏制了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逐年下滑的趋势,形成了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各占全市1/3强,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占全市1/2强,非公经济增加值和财政收入各占全市40%的发展格局。保持和巩固了经济总量位居全省86个县区之首和100个市(州)县(区)第二的排名,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五年来,我们高度关注和不断改善民生,先后投入资金10亿多元,用于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扩面提标,累计为民兴办实事 60多件。慈善募捐和社会救助实现常态化,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发放实现制度化,就业、社保、医保和低保实现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实现全域城关和同城待遇,老百姓生活更加殷实、更加体面。
五年来,我们立足中心城区特点、着眼省市发展大局,成功举办和保障了国庆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16届兰洽会“金城之夜”大型文艺晚会、重大节庆氛围营造和春节灯饰亮化等重大社会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市民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
五年来,我们敢于直面各种挑战和考验,积极稳妥地处臵了“5·16”九州石峡口、“9·14”小达坪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有效应对了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的传播,经受住了奥运火炬传递、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赛事活动的考验,积累了宝贵的应急管理经验,提高了政府动员和组织能力。
五年来,我们坚持高点定位,争第一创一流,先后打造了虚拟养老院、爱心集结号志愿者网站等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工作品牌,在民生领域实现了“十个率先”,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奖”、“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等国家级荣誉100多项、省市级荣誉900多项,充分发挥了中心城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这些成绩的取得,凝结着全区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凝聚着广大干部的辛勤和努力,汇集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驻区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城关建设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空间制约矛盾突出。存量土地匮乏,土地开发整理滞后,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亟需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二是城市功能布局不够合理。城区承载力达到极限,管理成本大幅增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现代城市问题日益突出。三是人均公共资源不足。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已成为打造首善的“短板”和“瓶颈”。四是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市场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大幅增加,民生诉求快速增长,期望值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工作面临严峻考验。五是民生改善任务艰巨。受高物价、高房价等因素影响,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增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六是工作落实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工作落实的主动性还不够强,工作落实的效率还有待提高。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逐步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区委“率先科学发展、建设首善之区”目标定位的提出和“123456”工作思路的确立,是在不断深化区情认识,准确把握城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城关的地位、条件和面临的机遇基础上形成的,是符合城关实际的系统的发展思路,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坚持,不断完善,增强贯彻的坚定性。必须坚持谋划在先,重点推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推动工作既要着眼全局,还要注重过程管理。只有正确把握阶段性工作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坚持超前谋划、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才能从整体上推动各项工作。必须坚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大项目是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税收、解决就业的有效支撑。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才能为建设“首善之区”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建设幸福城关提供更加强劲的支撑。必须牢牢把握城市管理这一重心。城关是省会城市中心区,是省市的形象和“窗口”。只有立足城关的特殊地位,持之以恒地抓好城市管理,靠管理塑形象,靠管理提品位,才能发挥好中心城区的“名片”放大效应。必须高度重视和改善民生。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时刻牢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执政理念,不断增加民生福祉,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才能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坚持敢为人先的工作意识。保持争第一创一流的品质追求,发扬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工作作风,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在各个领域打造更多的品牌和亮点,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的影响力。这些经验是建设“首善之区”不可或缺的,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并发扬光大。
二、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城关已经迈入了率先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的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省委“中心带动”战略加快实施,特别是刚刚闭幕的区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的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任务,为城关率先科学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振奋精神,谋求新发展,推进新跨越。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一个拓展、三个高于、六个翻番、六个提升”。一个拓展,即全力破解土地制约,大力实施削山造地、增容扩区计划,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形态,实现再造一个城关的目标。三个高于,即加快推进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十一五”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国省会城市中心区的平均水平,在省会城市中心区的排名提档升位。六个翻番,即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2万美元以上。六个提升,即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工作运行体制和机制,努力实现产业发展水平、城市管理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城乡一体化水平、生态文明水平、市民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实施空间拓展、结构优化、项目驱动三大战略;推进富强城关、活力城关、文化城关、生态城关、和谐城关和幸福城关六大建设。
实施三大战略:
——空间拓展战略。按照“南升北拓”的思路,全面实施空间再造工程,着力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在黄河以南地区,加快旧城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力争每年拆迁100万平方米左右、新开工建设200万平方米左右,每年打造一批地标性建筑,到2016年,建成五星级酒店5家以上、城市综合体7个以上、地标性建筑群12个以上,全面提升老城区城市功能。在黄河以北地区,实施成片联合开发,力争每年开发整理建设用地10平方公里,到2016年达到50平方公里左右。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结构优化战略。按照“做优三产、做精二产、做特一产”的思路,加快提升产业档次,努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医学服务、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生活性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中介服务、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力争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到2016年达到60%以上。积极发展新型加工业,大力推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加快发展科技孵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力争新型加工业占二产的比重不断提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培育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品牌,着力构建绿色、生态、休闲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
——项目驱动战略。按照“竣工一批、开工一批、落地一批、凝炼一批、展示一批”的思路,进一步完善项目运作机制,强化招商选资工作,努力形成重大项目滚动发展、梯度推进、强力带动的格局。力争每年建成亿元以上项目10个,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个,凝炼储备亿元以上项目20个,落地亿元以上项目20个,完成拆迁100万平方米以上,到2016年,累计完成投资1800亿元以上。力求通过五年的努力,使重大项目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推进六大建设:
——推进富强城关建设。物质财富的创造永远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财富是硬实力、是集聚力。我们要自觉顺应群众过上富裕生活的新期待,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建设,为城关率先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增强区域发展驱动力、扩张力和辐射力为目标,以大幅度增加自有财力和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以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为支撑,以扩大公共资源总量和提高人均占有量、人均住房面积、市民文化娱乐消费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力争到2016年,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例提高到20%左右,人均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资源占有量大幅度提升,达到西部领先水平。
——推进活力城关建设。经济社会活动的活跃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活力是创造力、是推动力。我们要致力于破除制约城关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各方面的活力竞相迸发,有力助推城关率先科学发展。以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带动能力和发展活力为目标,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以政府管理创新、城市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北城区开发建设,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造廉洁、规范、高效的政务环境;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理顺职能、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创新方式,形成管理服务重心在社区的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进文化城关建设。文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底蕴,文化是软实力、是竞争力。我们要充分利用兰州多元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优势,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为城关率先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以打造教育最优化城区、文化最活跃城区为目标,以创建学习型城区为抓手,以提高市民的科学素养、文化素养为重点,营造积极向上、崇尚科学、文明守信、底蕴深厚的城市文化生态。加快实施教育最优化发展“七大工程”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构建现代社会教育体系。建立文化设施、文化人才、文化项目、文化产业共建共通共享机制,努力构建区域文化发展体系。推进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大力提升市民科学素养,努力构建科普创新体系。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人人享有优质教育和公共科技文化服务。
——推进生态城关建设。生态环境是生产生活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生态是生产力、是影响力。我们要自觉顺应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新要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环境,为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以打造天蓝、水清、山绿、路面干净、立面整洁的城市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南北两山绿化、城区绿化、垃圾集中收集、大气污染治理、城市卫生管理、城市立面管理等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力争到2016年,联片供热范围不断扩大,清洁能源得到推广普及,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区林草覆盖率达到35%以上;基本完成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区搬迁避让。机械化清扫率和洗扫率分别达到80%和60%以上;实现餐厨垃圾集中收集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推进和谐城关建设。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追求,和谐是融合力、是凝聚力。我们要致力于破解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矛盾、新问题,培养市民的社会意识,增强社会协调发展能力,为城关率先科学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打造社会安定、秩序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以人口管理、社会治安、安全管理、矛盾化解、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为重点,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依托数字城关“133”系统,整合公安、城管、人口等信息资源,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扁平化管理的社会管理新机制。强化公安技防建设,实现视频监控网络全覆盖。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完善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建立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群众对公共安全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推进幸福城关建设。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温暖的感受,幸福是吸引力、是感染力。我们要致力于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使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城关率先科学发展增添魅力。以提高市民生活的幸福感为目标,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健康管理水平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安居工程、保障扩面提质工程和社区综合管理工程,率先建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健康管理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老龄事业,扩大虚拟养老范围,启动老年社区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着力打造食品药品“放心消费城区”;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建立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建成保障性住房230万平方米。为民兴办实事100件以上。
三、2012年的主要工作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之年,做好明年各项工作,对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推动城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十分关键。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1366”发展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突出项目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拓空间、调结构,重统筹、强服务,保民生、促和谐,不断加快“首善之区”建设进程。
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达到5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以上,达到14.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0%以上,达到33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达到4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 %以上,达到191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达到1633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以内;节能减排达到国家和省市要求。继续为民兴办20件实事。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加快发展为根本,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
(一)加快北城区开发建设。坚持规划引领发展,完成黄河以北地区区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报批工作,编制九州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加快推进土地开发进程,全面实施九州、三条岺、青白石三大区域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整理土地10平方公里以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1.05亿元,完成九州910#、915#和903#道路延伸段建设,启动九州供水系统改造工程。配合市上完成北环路九州段和九州东南出口道路建设。启动雁白黄河大桥项目。
(二)深入推进项目建设。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年内实施重大项目100个。强化项目凝炼工作,重点围绕旧城改造、总部经济、高新技术和土地开发等领域,凝炼储备项目100个,投资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加大“招商选资、招大引强、招优引税”力度,新签约重大项目30个,引进到位资金80亿元。加快项目落地开工速度,新开工重大项目20个,新签项目当年开工率达到50%以上。配合项目建设完成拆迁100万平方米以上。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编制《城关区十大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基金,助推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按照“一区两线三组团”的产业布局,推动十大现代服务业错位发展。在中心商务区加快实施武都路商圈、红楼时代广场、鸿运·金茂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在南北两山旅游经济带,重点推进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二、三期建设,启动伏龙坪、青白石整体改造和徐家湾旧城改造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现代旅游和生态观光等产业。在东部地区重点推进创意国际商贸城、东部永新二期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业态。在雁滩地区加快推进大连万达商业广场等项目,积极发展商业综合体、时尚地产等业态。在黄河北地区加快推进庙滩子整体改造、甘肃会展中心建筑群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便民服务业,新建肉菜市场10座、便民菜店50家,打造牛肉面连锁店30家。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二、以统筹城乡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城区
(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力配合市上实施南山路、元通黄河大桥、金雁黄河大桥等33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庆阳路等18条主次干道人行道整治工程,改造城市小街巷60条。制定《小街巷交通管理细则》,开展车辆单边停放单向运行管理模式试点。制定出台《加快旧城改造的意见》,探索建立房屋征收机制,启动傅家巷等21个旧城改造项目,加快刘家滩、范家湾等9个城中村改造进程,开工建设村民安臵房20万平方米。投入资金4700万元,完成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加大河洪道治理力度,整治清淤洪道3条,打造大砂沟河洪道综合治理样板工程。加快“两山一河”亮化工作步伐,完成亮化面积102万平方米。启动环卫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新建改建公厕30座、垃圾中转站10座、环卫标准化站点10个。开展小街巷和人行道机械化清扫作业试点,机械化清扫率和洗扫率分别提高到 60%和45%以上。
(二)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下放城市管理权限,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街道社区城市管理职责,构建责权统一的城市管理体系。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构建城管、公安、工商等执法力量协调联动的综合执法体系。加大城市管理经费和人力投入,充实城市管理工作力量。加快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探索推行环卫保洁、市政维护、绿化管养社会化管理模式。大力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彻底消除乱摆乱放、泔水乱倒、“牛皮癣”等城市顽疾,及时拆除新增违法建设和户外广告,整治“三不管”楼院50个。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周末大扫除和文明创建活动,严格落实临街店面责任公约、城市管理绩效考核和部门包街制度。
(三)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南北两山生态景观建设步伐,着力实施城市三大出入口、五一山公园、徐家山公园和皋兰山面山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工程,加强南北两山村庄绿化建设,完成绿化改造面积1000亩,栽植苗木50万株。不断提升城区绿化美化档次,启动实施雁滩公园改造提升工程,新建小游园3个,摆放盆花100万盆以上,设臵绿色雕塑30组,新增城市绿地120亩。大力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取缔小煤炉1万个,改造燃煤锅炉40台,治理餐饮企业100家。加强企业排污监管,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5%以上。
(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制订出台《农村道路管护办法》,完成伏直公路整修和雁儿湾至青白石通乡公路建设。争取资金3500万元,实施皋兰山大型泵站、徐家山水利维修改造工程,启动皋兰山灌区续建配套和皋兰山人饮改造项目。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编制《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和整村搬迁规划》。启动大洼山土地整理开发项目,推进“兰山人家”和“青石小镇”建设,完成石沟新村二期基础设施配套,整理土地8000亩以上,建成村民安臵房8万平方米,打造石沟全省新农村示范村。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农产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三、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关键,着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编制《区域教育资源布局规划》,翻建8所中小学教学楼,新建、翻建3 所公立幼儿园,扶持50所民办幼儿园提升办园水平。完成教育信息化、校园安全网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5所现代化学校和10所特色品牌学校,启动城关区青少年科技文化中心项目,建设1至2个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设立100万元“名师工作室”专项经费,面向全省引进一批名师名校长,选聘50名部属师范类院校优秀毕业生。探索建立跨区域校际合作模式,加强教育教学国际交流,继续推行校长、教师赴外挂职培训工作。启动建设教师安居工程和南北两山教师公寓。
(二)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内涵建设。强化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建成中医骨伤科医院住院部大楼,动工建设区医院改造项目。投入5000万元,新建改建5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标准化疫苗冷藏库及配套设施建设。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设立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完成区第二、第三医院转型改制。编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规划》,调整优化站点布局。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星级评审、片区片医责任制和信息化管理工作,打造10家中医特色示范机构和5类特色专科专家工作室。启动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设立“健康小屋”30个,开展60岁以上“三无”老人免费体检活动。制定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发展规划,设立500万元人才培养基金,公开招录35名全科医师。投入500 万元,建立区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常性经费缺口补偿机制,全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将现有在编人员工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三)加快发展科技事业。加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扶持重点科技项目30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个以上,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0项。启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工作,建设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建立一批中小企业专利示范点。承办全国中心城区科协理论研讨会。办好第三届青少年创新大赛和“科普我参与”系列活动。
(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投入80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文化活动中心(室)10个、群众文化活动点50个、基层文化广场10个。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成立群众文化协会,组建街道、社区文化体育专干队伍,开展社区文化志愿服务政府补贴试点,重点扶持2个文化演出团体,培育2支精品群众文化队伍。建立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保护体系,成立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中心。选址规划体育“一场两馆”项目,改建和续建南北两山健身步道2条,新建全民健身路径50条。加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六进”活动,率先在全省建立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举办地区性全民健身运动会,配合办好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发售体育彩票 1.3 亿元以上。实施“文明创建六大工程”,开展城关区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投入500万元,建成10个社区少年宫。
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着力提高市民幸福感
(一)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大力实施就业服务“百千万亿”计划,扶持100家创业企业,对1000户困难家庭开展就业援助,发放社保补贴1万人以上,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亿元以上,新增就业2.3万人。着力提升“360”就业服务品牌内涵,力争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提升城乡就业一体化服务水平,90%的行政村创建为“充分就业村”。整合辖区就业培训资源,建设创业就业园区1个,就业实训基地10个。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围绕被征地农民、城市灵活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为40万参保居民免费发放社会保障卡,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征缴”一站式服务。着力提高社保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不断扩大病种报销范围,提高医保报销比例,率先在全省实行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限额提高到6万元以上,住院报销比例从50%提高到60%以上。大力推进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劳动监察覆盖面达到85%以上。建成保障性住房90万平方米,配租廉租房1500套以上。
(三)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拓展“八助”养老服务内容,新建虚拟养老医疗服务站10个、虚拟养老餐厅10家,享受虚拟养老服务人数达到2万人以上。全面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将老年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托养服务范围,全额救助残疾大学生学费,免除残困家庭子女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学费,完成800名残疾人就业安臵工作。大力推行诚信阳光低保模式,建立低保诚信责任制和困难群众生活状况评估体系,努力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深入开展社会救助活动,救助困难群众30万人次。实施贫困大学生救助计划,救助贫困大学生500名,将救助标准提高到每年5000元。开展“温暖行动”,解决好群众冬季供暖问题。建成全省一流的法律援助民生服务窗口,免费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咨询2500人次以上,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00件。
(四)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有效整合商务、工商、食品药品监督、质量监督、卫生监督等执法监管力量,建立综合执法机制。严厉查处无证经营、假冒伪劣产品、食品非法添加、消费侵权等违法行为,营造安全放心的市场环境。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控和追溯体系,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街2条、规范化示范药房15家、食品药品放心消费门店 50家以上。深入开展质量兴区活动。加快“12315”维权绿色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强价格监督检查。
五、以社会管理创新为突破,着力构建和谐城关
(一)推进“数字城关”建设。拓展数字城关“133”系统内涵,新增1300个视频监控点,全面完成城管平台与公安监控平台的对接。建设街道社区二、三级数字平台,扩大市民公共服务呼叫中心加盟企业种类和规模,强化应急救援、社会救助和市民服务三支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市民呼叫服务中心便民服务水平,服务人数达到50万人次以上。改版升级政府门户网站,整合各类政务资源,建成网上政务大厅和电子政务监察系统,健全舆情监控、行政审批、网络监察和网络安全四个系统,全面普及办公自动化系统。
(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出台《社会管理创新指导意见》,探索建立四位一体“以房管人”模式,开展租住信息社会化采集和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一卡通试点。实施楼院长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百合计生服务和家庭幸福三项工程,打造国家级标准化计生服务站1个,救助帮扶计划生育“两户”家庭5000户以上,建成30个“一刻钟精品服务社区”,形成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格局。不断拓展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领域,积极探索城市公共服务项目外包模式。
(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深化“三治理一化解”活动,全力做好信访矛盾纠纷、群体性事件隐患排查化解工作,落实信访事项“三级终结”办法,加快推进信访事项“一册通”和信息化建设,启动“四无街道”创建工作,建成行业矛盾纠纷调节室10个。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健全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快构建“大维稳、大调解”的工作格局。强化社区警务建设,实行重点监控场所等级化管理,构筑“大情报”警务模式。加大社会治安整治力度,深入开展“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积极引入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矫正对象警示教育、技能培训、公益劳动三大基地。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坚决遏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强化民兵预备役在处臵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臵体系,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四)推进区域共建共享。坚持“大城关”发展理念,引导辖区单位和群众树立“家园”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健全完善地企联席会议制度和重大事项协调通报机制,引导辖区单位主动履行城市建管、社会管理、文明创建、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等社会责任。有效发挥辖区单位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广泛开展合作交流。树立“大服务”意识,积极主动为辖区单位提供劳动就业、就医上学、计划生育、社会事务管理方面的服务,千方百计解决辖区单位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全面整合地企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社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六、以法制政府建设为目标,着力提升行政效能
(一)提升工作谋划能力。坚持把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研究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习制度、调研制度和政策信息参阅制度,联合省行政学院、兰州大学等高校开展领导干部培训工作,努力提升领导干部谋划研究工作的能力。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严格管理检查评比、庆典表彰等活动,让领导干部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谋划研究工作。坚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与政府决策相结合,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
(二)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公安派出所、执法中队办公用房9处。推进街道、部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完善政策法规、行政审批、市场监管、产业信息、中介服务等各类公共信息数据库。加强公务员队伍培训工作,派遣一批干部赴经济发达地区学习锻炼,选派一批年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到国内著名高校学习培训。完善公务员考核评价体系,对公务员履职状况实行动态管理。
(三)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启动“六五”普法工作,不断推进依法治区进程。组建政府法律顾问团,为政府决策提供法律支撑。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度,探索和创新执法评议考核机制,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四)提升行政执行能力。加强部门街道之间的协作,着力构建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加大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督办力度,建立健全行政绩效考核体系。完善责任分解机制和工作落实机制,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责任倒查制。加大重点项目审计力度,加强对干部任用、工程建设、国有资产管理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管,及时查处违法违纪和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加快建设勤政廉洁、务实高效政府。
各位代表!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城关的明天更加灿烂,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征程催人奋发。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为实现率先科学发展、打造和谐幸福城关,加快推进“首善之区”建设进程而努力奋斗。
2012年城关区为民兴办实事
1.改造城市小街巷60条。
2.新改建公厕30座、垃圾中转站10座、环卫标准化站点10个。
3.实施雁滩公园改造提升工程和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二、三期建设工程。
4.建成保障性住房90万平方米,其中城中村改造村民安臵房20万平方米;配租廉租房1500套以上。
5.改建续建南北两山健身步道2条,新建全民健身路径50条。
6.翻建8所中小学教学楼。
7.新建、翻建3所公立幼儿园,扶持50所民办幼儿园提升办园水平。
8.建成10个社区少年宫。
9.建成标准化文化活动中心(室)10个、群众文化活动点50个、基层文化广场10个。
10.新建、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处,全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零差率销售。
11.新建中医特色社区示范机构10家、慢性病防治“健康小屋”30个;开展户籍60岁以上“三无”老人免费体检活动。
12.新建肉菜市场10座、便民菜店50家。
13.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街2条、规范化示范药房15家、食品药品放心消费门店 50家以上。
14.新建虚拟养老医疗服务站10个、虚拟养老餐厅10家。
15.建成“一刻钟精品服务社区” 30个。
16.实施贫困大学生救助计划,救助贫困大学生500人,将救助标准提高到5000元。
17.实施就业服务“百千万亿”计划,扶持100家创业企业,对1000户困境家庭开展就业援助,发放社保补贴1万人以上,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亿元以上。
18.救助帮扶计划生育“两户”家庭5000户以上。
19.全面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将老年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托养服务范围,免除残疾学生和残困家庭子女高中阶段学费。
20.为40万城乡参保居民免费发放社会保障卡,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征缴”一站式服务。
名词解释:
“5515”项目:就是2010年以来实施的以庙滩子整体改造等5个投资上百亿元项目、大连万达广场等5个投资上50亿元项目、重离子治疗中心等10个投资上10亿元项目、兰山山地生态公园等50个投资上亿元项目为代表的投资总额超过1500亿元的重点项目。
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形成以一种功能为主、多种功能配套的高效率建筑群落,能够有效延展城市的空间价值,实现城市空间的巨型化、城市价值的复合化和城市功能的集约化。
教育最优化七大工程:就是教育最优化城区建设中重点实施的基础设施优化配臵、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名校长培养、教师素质提升、教育质量提升、社区教育深化、教师安居七大工程。
D级危房:就是房屋危险性鉴定等级中,房屋整体出现险情,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的危房。
教育“两基”:就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
数字城关“133”系统:就是今年建成的以市民公共服务呼叫中心为基础,以数字社区e网、视频监控e网和政务管理e网为核心,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队伍、市民呼叫服务专业队伍和虚拟养老暨社会救助服务队伍为保障的数字化便民服务工程,能为市民提供30大类1000余项公共服务。
社会管理“八百工程”:就是自2010年以来实施的以购臵百辆流动接警巡逻车,招聘百名城市协管员、百名楼院长、百名交通协警、百名交通劝导员、百名校园保安、百名治安视频监控员、百名地质灾害监测员等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创新工程。
一刻钟精品服务社区:就是以社区居民居住地为圆心,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向社区居民提供政务服务、便民家政、文体娱乐、医疗卫生、法律咨询、购物餐饮等各类服务,使社区居民步行一刻钟就能享受基本生活服务的社会管理服务模式。
社区矫正:就是将符合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法执行活动。
“123456”工作思路:就是区委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即坚持以“率先科学发展、建设首善之区”为目标,切实增强“大城关”这一理念,突出发展和管理两项重点,加快推进现代化、人文化和生态化“三化”进程,打好环境美化、拆迁改造、改善民生、项目建设四场攻坚战,实施产业强区、科教兴区、环境塑区、文化活区、和谐安区“五大战略”,力争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人居环境“六个方面”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北城区:就是以九州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盐场片区为重点,青白石片区为延伸,加快土地开发整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通过每年开发整理土地10平方公里以上,到2015年达到60平方公里左右,基本再造一个新城区。
“一区两线三组团”:一区,就是盘旋路以西、西关十字以东的中央商务区;两线,就是以南北两山为主线的休闲旅游经济带;三组团,就是东部、雁滩和河北组团。
片区、片医责任制:就是将全区社区卫生服务区域划分为12个片区,由指导管理中心将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组建由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公卫人员为配臵标准的片医团队,通过上门随访、电话回访、全科门诊等措施,为社区家庭提供全程预防和保健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5类特色专科专家工作室:就是通过与辖区三级以上医院建立合作关系,邀请相关专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立名老中医、糖尿病、高血压、重症精神病和残疾人康复等5类特色专科专家工作室,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国民体质监测“六进”活动:就是在机关、企业、社区、农村、学校、部队广泛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活动。
文明创建六大工程:就是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少年儿童关爱工程、创建惠民工程、基础创建示范工程、志愿服务创新工程和群众文化建设工程。
“360”就业服务品牌:就是通过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基层服务平台、职业培训、就业援助、考核管理、信息宣传等六大体系建设,用360度全方位、全覆盖、一站式的优质服务,全力打造的城关区就业服务品牌。
“八助”养老服务:就是以虚拟养老服务平台为依托,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助健、助乐等八类养老服务。
楼院长管理模式:就是由居民推选热爱公益事业的党员或者居民义务担当本单元楼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
“两户”家庭:就是独生子女领证户和农村两女绝育户。
“四无街道”创建工作:就是在全区开展“无进京非正常上访、无赴省集体上访、无赴市集体上访、无重大群体性事件”创建活动。
“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就是严厉打击整治制售有毒有害和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黑作坊”,制售假冒伪劣生产生活资料的“黑工厂”,收赃销赃的“黑市场”,涉黄涉赌涉毒的“黑窝点”,依法打击惩处一批组织经营“四黑”,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严重危害百姓财产安全、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诚信的违法犯罪分子,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打非治违:就是打击非法、违法生产;治理违规、违章作业。
第五篇:兰州市城关区公务员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兰州市城关区公务员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0年8月——2011年1月
调查地点:兰州市城关区
调查对象:兰州市城关区公务员(200名)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人员(150名)(按照25~34岁,35~44岁,45~54岁,55岁以上四个年龄段进行统计)
调查目的:通过对城关区公务员健康现状做出调查分析,提出提升公务员健康水平的措施。
为了全面掌握城关区公务员的健康状况,自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对我区200名公务员和150名其他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关区是甘肃省省会城市兰州市的中心区,是全省及兰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作为省市区党政机关的所在地和大军区机关的驻在地,承担的社会管理责任十分繁重,每一项工作又必须得干好,这就对全区近3000名公务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可以说是“小马拉大车”,压力很大,负担很重,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此次调查中抽取了全区不同部门和岗位的公务员200余名,对他们的基本健康素养和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调查工具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checklist90,简称SCL-90测评法)”,通过十个方面来了
解被测者的心理健康程度。
通过问卷、体质检测等方式了解被测者基本体质状况和健康程
度。
三、结果
心理测试的调查显示,城关区公务员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
对等方面与全国其他地区公务员调查结果差异不大,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偏执、抑郁四个因子上,且高于全国常模,其中
躯体化、强迫症状、偏执的差异极著。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问题主
要集中在几个群体身上:一是年龄在30—39岁的公务员;二是女性
公务员;三是高学历的公务员;四是职务在科级以下的公务员;五是
任职年限在6-9年,甚至10年以上的公务员。这几个群体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偏执、抑郁等方面表现得比其他公务员群体更为明显和突
出。
根据调差问卷显示,测评得分在60-80分之间者为亚健康状态。
结果得分在60-80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的公务员人数为141,占70.5%,大于普通人群的发生率。其中,女性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较男性亚
健康状态更明显。同时,在工作年限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中,总体趋
势为工作年限越长,体质趋向亚健康状态越大。11-15年工作时间的公务员为亚健康多发群体。从总体上来看,偏胖者或偏瘦者趋向亚健
康状态较正常体质者更明显;不参加体育锻炼者比参加体育锻炼者更
倾向于亚健康。在调查中,问卷中列举的10条亚健康症状,所有被
调查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59.32%被调查者出现偏头痛或颈肩背
痛,占有最高比例,其次为便秘、腹胀、嗳气和视力下降伴有目酸胀,与在其他人群出现的比例不同。调查显示,近九成的被调查者感觉到
不同程度的压力,其中感觉压力很大者占总人数的9.54%。调查中发
现压力最多来源于前途,占23.88%;其次为人际关系,占20.36%;
再次为精神生活,占18.90%;然后是工作压力,占18.56%;最后是
家庭生活,占7.34%。
分析2010年城关区组织全区干部进行健康体检的检出数据后发
现,城关区公务员的体检异常率高达78%。另外,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检出率较高,分别占本次被检总人数的39.48%、34.64%
和27.91%,其中近半被检者血脂偏高的情况令人触目惊心。这次大
型体检检出的常见病与体检指标异常的前10位排序为:前列腺增生、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乳腺增生、高血糖、转氨酶升高、乙肝表
面抗原阳性、泌尿系结石、胆囊结石。女性中乳腺增生的发病率更是
远高于其他女性从业群体,成为女公务员最突出的健康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作为省会中心城区的公务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承担的任务繁
重,面对的压力巨大,人际关系复杂,大脑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锻炼机会少,再加上生活不规律,过量的吸烟饮酒等,使得他们发生
健康问题的概率加大。
2、建议
公务员是党政机关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了能够完成重要的任务,必须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针对公务员精神健康状况有待提高和部分公
务员未能正确了解自身健康及其发展趋势的现状,应在公务员中举行
心理健康知识和简单的自身健康状况判断方法的讲座,增强公务员维
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提高其对自身身体健康的认识,从而提高公
务员整体的健康水平。此外,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倡导积极的生活方式。有规律的参加体育活动,不仅是一种消遣娱乐活动的手段,也是戒除生活恶习的有力措施。应针对机关公务员任务重,长期伏案
工作,部分公务员有不良生活习惯、日常活动量小的现状,经常性的开展单位工间活动、节日体育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等多种形式的体育
健身活动。同时领导干部应带头落实公务员休假制度,让公务员充分
享受休息日、节假日、年体休假日,不提倡、不鼓励公务员带病坚持
工作,以减轻公务员体质的过度损耗,保证公务员以最佳状态投入到
工作当中。建议将公务员健康管理水平和公休假执行程度作为考核的指标之一,与考核相挂钩,建立公务员体质锻炼和体能测试达标
制度。把公务员的体质锻炼作为基本素质的一项工作内容,制定公务
员体质锻炼计划,引导公务员积极主动参加锻炼。同时,将公务员参
测率和及格率作为一项重要标准,衡量所在单位公务员的工作绩效。
有了健康的身心,个体才能成就事业、生活幸福,社会才能安定
和谐。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拥有健康的体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投入到改革和建设的洪流中。公务员是国家党政机关管理公共事务的中坚力量,更应适应
时代需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去。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研究生
调查报告
题目:兰州市城关区公务员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专业班次:2008级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姓名:沈静
完成时间:2010.8.——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