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关区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5篇)

时间:2019-05-13 20:0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兰州市城关区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兰州市城关区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一篇:兰州市城关区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兰州市城关区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

根据上级要求,为更好地推动我区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城关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提高社会救助水平,着力拓展民政公共服务,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提高社会管理效能,着力加强民政能力建设,吸纳各种资源和手段,大力推进民政事业,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思路:以服务大局为根本,以惠民生、促改革、强服务、夯基础为基本思路,重点推进民政管理精细化、社会救助规范化、社会福利社会化、民政服务网络化、工作手段信息化,保障民生、发展民主和服务社会。

(三)目标任务:到2015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城乡社区建设统筹推进,社会组织发展规范有序,优抚安置保障扎实有力,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基层民政工作力量得到加强,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各项民政事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1、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面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适当拓展救助范围,实现社会救助工作无盲点的目标。健全以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灾害救助为基础,以教育、住房、就业、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根据我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确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城市低保随着城市人口增加覆盖面逐步扩大,由现在占城市总人口的3%逐步扩大到5%,农村低保覆盖面由现在占总人口的7.4%达到10%,逐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差水平。健全并完善区、街道、社区(村)三级低保审核审批网络机构,进一步加大基层低保工作队伍建设,拨付一定的低保工作经费。加大城市“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供养集中供养力度,不断提高救助水平,使他们在养老院安度晚年。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发挥慈善在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作用。

2、完善减灾救灾工作体系,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配备必须的救灾装备,加大备灾工作力度,按照规模适度、功能齐全、供应充足的原则,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建设至少2处专门的救灾物资储备库,每处库房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以上,用于储存救灾物资;构建区、街道、社区(村)三级灾害防备网络;建立区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基金,每年由财政安排不少于30万元的救灾应急资金。

3、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以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为目标,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推进“虚拟养老工程”,着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继续完善创新“虚拟养老服务模式”,积极推进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区建立各部门、单位积极参与、服务功能完善的“大养老”服务格局。坚持养老服务公益性原则,全面推动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和餐饮服务两项重点工作,将全区全部的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和辖区内综合性及专科医院3至5家纳入服务体系,努力为全区老年人建立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在全区建立100家餐饮服务网点,为老人就近用餐提供

便利条件。建立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机制,着力构建党政主导的大老龄工作格局。

4、完善双拥优抚安置保障体系。加快建立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根据《城关区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细则》,健全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扩大特困优抚对象医疗费用减免覆盖面和力度,使重点优抚对象享受到政府的惠民政策,切实解决他们“看病难”问题。健全重点优抚对象、涉军人员及子女助学助教体系。在落实好现有优惠政策的同时,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参与为辅,对特困重点优抚对象、涉军人员及子女失学有效教育救助,为他们提供优良的教育服务,切实解决上述人员“上学难”问题。加强完善退役军人、下岗军嫂再就业机制。把退役军人、下岗军嫂充分就业作为政府行政目标,强化就业援助,积极引导开展职业培训,充分发挥民政的桥梁作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妥善安置好退役军人、下岗军嫂的再就业。

5、完善城乡社区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体系。推进村(居)民自治,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深化村(居)务公开.完善民主选举制度;深化社区服务,推进社区工作站的建设;加强村(居)委会干部和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培育专业社工机构。

6、完善社会事务管理服务体系。创新登记管理部门的体制,着力解决人员不够、经费不足、缺乏执法力度等问题。加强行政区划地名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城市楼牌、门牌设置工作,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完善婚姻登记信息化平台,提高民政公共服务水平。

二、实现“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实现“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关键是抓住当前重要发展机遇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充分利用国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改革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在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保障民政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一)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民政事业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民政事业的投入,建立财政收入与民政事业投入同步增长的机制,为实施“十二五”规划提供经费保障。

民政事业最根本的任务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这也是现代政府的根本职责。民政事业的发展和经费保障,必须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支持,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十二五”规划实施期间,民政事业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要加大财政对民政事业投入,使民政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十二五”期间有较大增长,充分体现民政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保障地位和作用。财政投入是社会救助资金可靠、稳定的来源,为了确保财政按时、足额拨付低保救助等专项社会救助经费,确保灾害救助经费的足额到位,要健全财政足额列支和按时拨付的机制,强化对经费支出的检查监督机制。拓宽社会筹资渠道,资金投入多元化。进一步拓展社会捐助的渠道、提高社会捐赠的水平。切实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社会动员作用,大力培育社会救助类的社会团体和基金会,要创新和完善社会捐赠的激励机制。

(二)完善民政管理各项制度,规范各项工作措施,提高民政事业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为实施“十二五”规划提供制度保障。

进一步完善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等救助制度,以及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民间组织管理、社区建设、区划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各项规范的工作措施,使民政工作管理高效、规范、有序,使困难群众的各项保障措施真正、全面落实到位,使各种专项事业发展基本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

(三)加强民政队伍能力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民政工作管理体制,为实施“十二五”规划提供组织保障

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民政干部队伍是民政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组织保证。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调整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廉政建设,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反对奢侈浪费,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干部队伍。加强基层民政组织建设,改善基层干部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紧紧依靠基层政权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加快基层的民政服务网络建设。同时,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对民政工作的支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理顺工作关系,从政策上、体制上、机制上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二篇: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单位:市农业局

一、发展目标

至****年,我市粮食总产达**万吨,棉花*.*万吨,花生*万吨,瓜菜**万吨,果品*万吨,肉类*.*万吨,禽蛋*.*万吨,鲜奶*万吨,水产品*.*万吨,林木覆盖率达到**%,农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年均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年均递增*%。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经济结构与市域布局

(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坚持“产业调优、品种调良、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总体思路,着眼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稳定产量,提高品质,增加效益。一是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化工程,在巩固粮食高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重点鼓励支持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基地化生产。二是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扶持养殖大户和畜禽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养殖上规模、规模上配套、配套创品牌、品牌创名牌上下功夫。三是林果业。着力加强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建设,大力发展林菌(禽)间作种养增加丰产林综合效益。四是积极推进标准化农业,发展精准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工企业、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分流,充分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力争到****年,基本建立起结构明显优化、布局较为合理、素质显著提高、活力进一步增强,能够较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新框架。

(二)市域布局

*、种植业布局

一是优质粮产业。以发展优质小麦、玉米、水稻为主,在生产趋势上以优质高产并重,按全生产和商品化提高为目标,++++++++、++++、++++、++++等镇为主大力发展优质小麦和优质玉米种植,优质粮率达**%以上。以++++、++++街道及沿运夹河套地带为主建成*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力争将我市建成优质粮生

产基地县;二是瓜菜产业,以发展品牌菜为主,露地菜与反季节菜并重,以品牌菜创名牌,名牌菜增效益为目标,市域分布在沿大沙河两岸的++++、++++++++两镇及++++、++++等镇,尽快形成*万亩食用菌、*万亩水田藕、*万亩大白菜、*万亩土豆、*万亩黄瓜和西红柿及*万亩拱棚辣椒种植的蔬菜生产基地;三是油料和小杂粮生产,以发展油料经济作物为主,小杂粮市域化发展。小杂粮主要分布在++++、++++等镇山市丘陵地市,平原镇以栽培夏大豆和花生为主。饲料作物种植,以沿河道两岸及山市丘陵地带,食草畜禽养殖基础较好的++++、++++等镇为重点,从****年开始,前三年试点,后两年大面积推广。

*、林牧渔业布局

实施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必须把畜牧业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提高林牧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一是林果业。在产业布局上重点建设四大基地,即以++++镇黄丘山市为主的甜桃生产基地,以++++镇南部山市为主的大枣、板栗、冬枣等杂果基地,以++++镇西部山市为主的石榴、甜杏等杂果基地,以++++、++++、++++++++、++++镇为主的速生杨丰产林基地。

二是畜牧业。在产业布局上,全市围绕粮食转化增值和秸杆开发利用,以适度规模为基础,把食草节粮型畜禽作为发展重点。生猪生产重点放在++++、++++等镇,肉蛋鸡主要放在++++、++++、++++++++等镇,肉牛以++++镇为发展重点,示范秸杆青贮饲料喂养,奶牛重点放在++++、++++++++等镇,肉鹅重点放在++++、++++++++镇,肉兔立足++++++++镇向全市扩展。

三是渔业。在市域布局上,以++++、++++街道、++++++++等镇街水塘养鱼为主,建成****亩的名优鱼精养基地,沿运重点发展网围养殖,搞好鱼、藕综合开发,建立立体生态渔业生产基地。

*、农村第三产业布局

****年,农村一二三产业比例达到**:**:**。重点培育**大龙头企业,开发**大名牌产品。

三、主要政策措施

(一)稳定落实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政策。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土地承包期延长三十年不变的政策,签订承包合同,发放经营权证书,加强规范化管理,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

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受益权。要逐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促进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土地使用权租赁、转让、入股、反包,进一步促进土地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扶持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发展集体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农业企业运行机制,努力在“五荒”拍卖、农田林网、小型水利设施等拍卖承包上取得新进展。

(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化进程

*、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快步伐,不断探索新机制,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真正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集科研、开发、示范、推广、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窗口。

*、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和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把引进、推广新品种作为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本措施来抓,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引进名优稀特品种,搞好品种搭配,实施良种统繁、统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商品价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重点推广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的先进实用技术,落实生态农业建设的“两减三保”工程,实施病虫害的统防统治、配方施肥的统测统配及生物治虫、间作套种、异体嫁接、立体种养、暖圈饲养、节水灌溉等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稳定机构,充实队伍,增加经费,使其真正发挥农技推广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标,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型就业能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科技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向村级延伸,切实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力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争取到****年,**%以上的农业劳动力掌握*—*门适用技术,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以上。

(三)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培植发展龙头企业。结合市域经济特色,重点围绕粮油、蔬菜、食用菌、果品、桑蚕、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的发展,配套建设集产加销、贸工农为一体的龙型链式企业集团,组成企业++++舰队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市重点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

*、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产品优势市域化、产品品牌专业化、产品生产规模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瓜、菜、果、桑生产,发展畜牧水产生产,放手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植专业产销大户、专业村和产业镇,膨胀优势产业规模,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到****年,全市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镇多业的市域经济特色。创造条件,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增加出口规模。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多方引导、多头领办,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以此来调节龙头、基地和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健全产业化运行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其发展重点放在产品运销专业协会、技术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三个方面,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合作经济组织达到***个。

*、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要继续建设完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有计划地发展期货贸易市场,积极改造农村集贸市场,形成中心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农村集贸市场相互联接、互为补充的市场网络。要大力开拓占领外埠市场,努力扩大对外销售比重,组织好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销售等营销方式。要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以市三农服务信息中心为依托,建立国家、省、市、市、镇(街)相连接的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向农民及时提供经济信息。要进一步加强流通服务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运销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壮大农民运销队伍。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农村高层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民营经济园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统一规划、总体设计,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同时,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小城镇规划市聚集,严格控制规划市外新上项目的分散布点,使小城镇成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载体。加快以城代乡、以工补农,同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重点建设文明生态村,大力推广规模养殖与农村沼气,食用菌生产与废弃秸杆利用的节能型、清洁型再生能

源技术,努力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继续抓好防洪排涝、水资源保护和节水灌溉三大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我市农业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精心组织实施好涝洼地综合治理项目和土地综合开发,严格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要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造林。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载体,着力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全面构建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完善经营服务机制,推进农机服务的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水平。加强新型农机具的引进示范推广,大力推广机械深耕、机械精播、++++收获、秸杆还田、化肥深施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农业机械的配套化程度和作业水平。加强气象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天气预报、气象信息处理、气象卫星应用和++++降雨等系统,要强化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短期气候预报,进一步提高实效和精度。

(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搞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党组织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尽快制订、落实农业和农村有关配套法规,深入进行普法教育,加强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依法治农,依法兴农。搞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移风易俗,树立新风,遏制封建迷信,反对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广泛开展创建文明集镇、村、家庭活动,培养人们的文明习惯,营造文明的社会环境。开发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推动农村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秩序,稳定农村大局,确保农村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三篇:咸阳市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咸阳市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根据《陕西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咸阳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特制定《咸阳市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成就及当前面临的挑战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民政厅的精心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各级民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咸阳市民政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坚持抓项目带动民政事业发展,抓制度提升规范化建设水平,抓典型推动重点工作落实,民政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以城乡低保制度为核心,以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为主要内容,以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与慈善事业相衔接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并不断规范完善。各类救助标准比2006年显著提高,其中,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差由123元提高到198元,提高60.9%;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由25元提高到85元,提高240%;农村五保供养实现了由集体供养到财政供养的重要转变,最低供养标准由人年785元提高到3200元,提高400.7%。有效保障了34.8万名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支出救助资金9.8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13%。

——防灾救灾应急能力大幅提高。初步建立了以备灾减灾、灾害应急响应、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灾后恢复重建和社会动员为重点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成功应对汶川地震、暴雨洪灾等特大自然灾害。汶川地震灾后农村民房恢复重建任务当年全面完成,倒房重建补助标准大幅提高,3.1万户农村受损民房全部得到重建或修缮。全市累计下拨救灾资金3.77亿元,救助受灾群众43万人次,重建农村房屋 4.3万间。积极实施农民安居工程,完成农村近1.4万人的房屋改造任务。——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再上新台阶。我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全面落实优抚政策,优抚事业费由5089万元增长到1.3亿元,自然增长机制初步建立,优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全市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医疗保险,医保、补助、减免“三位一体”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新模式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方式初步建立。咸阳革命烈士陵园建成开园。全市五年接收退役士兵14085人,安置城镇退伍士兵4750名。退伍安置改革稳步推进,办理自谋职业777人,发放补助金2200万元。接收军休干部136人,无军籍职工32人。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普遍进行了第六次、第七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和第二次社区居委会换届,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较好落实。全市各级举办村干部培训班50余期,培训村干部6500余人次。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城乡社区服务范围、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明显增强。

——社会福利服务日趋完善。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十一五”期间,全市老年福利机构达到52个,床位数达到6418张,养老床位拥有率9.56‰。儿童福利机构快速发展,兴办了长武县社会福利院,兴建了咸阳市儿童康复中心,拥有孤残儿童床位280张,为324名孤残儿童做了康复手术。发行福利彩票7.45亿元,筹集公益金0.71亿元,资助福利项目102个,资助贫困大学生923名。高龄补贴制度初步建立,为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保健费1200多万元。

——社会管理水平不断增强。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全市撤销5个建制镇改设街道办事处,撤销2个乡改设建制镇,优化了乡镇设置,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启动实施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市县两级地名数据库全面建立,收录地名信息14000条,城区和乡镇地名设标全部完成。完成1条省界、5条市界、24条县界的行政区域界线的联检工作,《咸阳市行政区划调整规划》编制完成,市县两级行政区划图编制出版。大力推进平安边界创建活动,有效维护了边界地区的和谐稳定。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全市各类社会组织达到1166个,从业人员超过8000人,比“十五”末增长了52%。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全市婚姻登记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办公。殡葬改革和公墓管理逐步加强,火化区火化率达到42%。

——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势头强劲。2008年,省委、省政府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后,我市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和改善。2008年至2010年,中、省、市累计投入民生八大工程资金2.0421亿元,全市共安排各类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612个,其中,农村社区服务中心387个,城市社区服务体系项目186个,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26个,县级救助管理站8个,社会化养老服务项目1个,社会福利中心2个,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个,儿童康复中心1个。

——自身建设切实加强。积极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活动,提高了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强项目和资金监管,民政项目和资金安全运行。狠抓基层民政组织建设,全市所有乡镇(街办)建立了民政工作站,共配备工作人员679名,基本达到了规范化建设要求;全市所有行政村建立了民政信息监督员制度,共选聘村级民政信息监督员2967名。2009年5月,全省基层民政组织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在武功县召开,推广了我市工作经验。8月25日,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到我市视察基层民政组织建设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市民政局连续4年被省民政厅评为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连续五年在市级29个部门行风测评中名列前茅。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市民政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是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变化。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给民政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概括起来有“五个越来越”、“四个不适应”和“三个薄弱”。五个越来越:一是民政部门“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任务将会越来越重;二是民政部门“铸造社会平衡稳定机制,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三是各级政府对民政事业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大;四是党和政府对民政工作的要求将会越来越严;五是社会各界对民政工作的关注程度和广大群众对民政部门的期望值将会越来越高。四个不适应:一是民政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还不适应当前的新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任务还很重;二是民政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还不适应实际工作,“竭诚为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还要进一步形成;三是民政干部职工的精神状态还不适应干事创业的要求,“努力拼搏、奋发有为”的干事精神还要不断增强;四是民政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造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民政干部队伍的路还很长。三个薄弱:一是民政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需要进一步改善;二是市县两级民政配套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基层民政事业的发展;三是基层民政力量薄弱的问题十分突出,亟待加强和改善。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认清形势,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不失时机地把我市民政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推向前进。

二、“十二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民政工作的意见》精神,切实履行政府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坚持改革创新,以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为重点,以强化项目为支撑,以扩大社会服务覆盖面、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实现社会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强项目储备,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服务机制,推动民政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国防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新进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不懈努力,到2015年,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社会福利事业多元化发展,城乡社区建设稳步推进,社会组织发展规范有序,拥军优抚安置保障有力,专项社会事务管理规范透明,民政基础服务设施明显改善,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民政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实现城乡民政事业统筹发展,实现民政管理法制化、民政事业社会化、民政公共服务均等化、民政服务网络化和工作手段现代化。

三、“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城乡统筹,完善“四大体系”

1.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各项救助制度相配套,覆盖城乡居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着力建立符合我市实际,较为科学合理的保障标准测评模块,形成城乡低保、五保供养、临时救助之间城乡统筹、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社会救助标准评价体系。开发符合我市实际的信息管理软件,逐步实现城乡社会救助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通过努力,到“十二五”末,全市城市低保人均保障标准达到495元每月、人均月补助309元,农村低保人均保障标准达到2400元每年、人均月补助160元,保障城乡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农村五保供养实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6040元,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五保供养机构实现全覆盖,建立五保供养机构管理服务市级财政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完善以资助城乡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日常医疗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为主体,以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救助为补充的“五位一体”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统筹城乡,逐年提高困难群众人均筹资水平,城乡医疗救助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62元。建立市、县列支临时救助资金筹措机制,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形成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各有侧重、互联互补、良性互动的社会救助工作运行机制。加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注重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将其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2.防灾减灾体系。健全完善以切实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承担制度为基础,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为支撑,社会动员机制为补充,应急措施相互配套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到2015年,建成市县两级救灾物资储备、应急指挥和应急保障平台、减灾宣传教育基地、灾害信息员队伍,确保受灾群众在自然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得到及时有效救助。

3.社会福利普惠体系。以提高孤老孤残孤儿等特殊群体的保障水平为重点,以发展福利服务机构建设为载体,以慈善事业为补充,逐步扩大福利服务的惠及范围,推动福利服务向适度普惠型发展,努力建设服务对象公众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的新型福利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资金瓶颈。建立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中心。建立养老护理员队伍。提高社会优待老年人政策水平。完善老龄津贴制度,70-79岁月补贴30元,80-89岁月补贴100元,90-99岁月补贴200元,100岁以上月补贴300元。对60岁以上,家庭困难,需要到机构或居家养老的贫困老年人,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养老服务补贴。完善和落实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集中供养孤儿每人每月生活补助10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月800元。建立孤残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长效机制。加快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提高困境儿童保障水平。规范福利企业资格认定。福利彩票销售总额达到12亿元以上,规范完善彩票公益金使用机制。

4.社区建设体系。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意见》,全面推进城市社区“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大力提升城市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市实际,覆盖全体社区居民,服务主体多元,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加快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启动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二)项目带动,实施“八大工程”

1.社会养老工程。完善落实对养老机构的扶持优惠政策,研究制定《养老机构“民办公助”、“公建民营”实施意见》,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十二五”期间,以秦渭两区为主,争取社会力量建设50个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其余每个县(市)至少建设一个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床位13100张;各县市区建设一个设计床位50-200张的社会福利中心,新增床位1300张;全市每个社区规划建设平均设计床位15张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新增床位2700张;建设咸阳市老年公寓,新增床位500张,填补我市没有一所市级养老服务设施的空白。到“十二五”末,全市建成一批市、县、乡三级相互支持、相互补充、适应不同老年群体、服务功能齐

全的养老机构,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养老床位达到23690张,老年人床位拥有率从9.56‰增加到30.15‰。

2.防灾减灾工程。加大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规模和物资储备品种。按照市级救灾仓库建筑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县级救灾仓库建筑面积不低于700平方米,多灾易灾县救灾仓库建筑面积达到800平方米的标准,改扩建3个县级救灾仓库,新建1个市级和10个县级救灾仓库。新建1个市级、13个县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1个市级自然灾害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创建6个以上“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3.社会救助工程。加强敬老院项目建设,全市县级中心敬老院实现全覆盖,新建乡镇区域性敬老院14所,改造乡镇敬老院10所。加大救助站建设力度,新建市级救助站1个、县级5个。建成咸阳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4.社区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城市社区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市区每个街道办、每个县市区拥有一个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全市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站)实现全履盖,试点建设城市社区示范性室外活动广场。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启动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到“十二五”末,70%的乡镇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60%的行政村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5.殡葬改革工程。加快殡葬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市级殡仪馆1个、县级殡仪馆4个,改扩建县级殡仪馆4个;建立经营性公墓7个;火化率高的县(市、区),在方便群众的基础上,每个村(社区)建立1座骨灰堂(楼),安放本村(社区)死亡人员骨灰。建立困难群众殡葬补贴制度,力争达到每人1000元。“十二五”末全市火化区的火化率达到65%以上。

6.社会服务工程。积极推动儿童福利服务、残疾人福利服务、优抚安置服务、地名公共服务、婚姻登记服务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军干所、光荣院、休疗所新建改扩建项目和烈士纪念设施修缮保护项目。到“十二五”未,新建1个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建成咸阳市复退军人光荣院、咸阳市退役士兵培训中心、咸阳市军休社区服务中心;新建军干所2个、光荣院及休疗所9个,改建军干所7个、光荣院及休疗所4个;完成咸阳革命烈士陵园二期工程;完成全市3200座零散烈士墓的迁葬改造和18座县级以上烈士纪念设施的维修改造;按照国家级烈士陵园标准建设旬邑县马栏革命烈士陵园;新建婚姻服务管理中心10个,改建3个;完成地名规划、地名设标和数字地名,提供综合性地名信息服务。

7.民政信息化工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现有政务信息资源,完善民政公用政务网络。建立十大信息系统(灾情管理软件系统和救灾物资捐赠信息系统;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孤残儿童信息系统;城乡社区信息系统;民间组织信息系统;优抚安置信息系统;军休信息系统;地名公共服务系统;公民婚姻登记信息系统),积极配合省民政厅,建设省、市、县、乡镇(街道办)四级VPN专用通信平台和安全防护系统,建成省民政广域网络,实现民政信息化网络管理。

8.素质培训工程。大力开展民政系统人才培训,市级每年培训养老护理人员、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灾情信息员、婚姻登记员、社区干部、村委会干部、基层民政干部等3800名以上。

(三)规范管理,抓好“四项工作”

1.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积极培育扶持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社会组织,按照市场原则改革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到“十二五”末,全市社会组织总数达到3000—3500个。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逐步建立社会组织执法监察体系,探索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新办法,不断提高依法管理水平。设立社会组织发展和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专项基金,每年安排社会组织发展基金100万元。购买社会组织服务200万元。进一步创新和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强化自身建设,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切实拓展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

2.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做好行政区域界线日常管理工作,搞好第三轮市、县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建立健全平安边界协商调处机制,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搞好行政区划调整调研工作,为西咸新区和西咸大都市建设服好务。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城镇化建设,优化乡镇布局。不断完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各项工作,搞好地名规范,建立规范、标准的城乡地名标志体系,加强数字地名建设,开展地名公共服务。深化殡葬改革,强化殡葬管理,规范殡葬服务,建立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殡葬基本服务补贴制度,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殡葬服务网络,满足群众基本殡葬需求,实现殡葬基本服务均等化。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保障公民婚姻自主权利。做好收养登记工作,保障收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涉军维稳及双拥工作。努力实现我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七连冠”。拓展双拥领域和范围,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完善抚恤优待和医疗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持续提高抚恤补助标准。建立医保、补助、减免为一体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新模式,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方式。加大伤残抚恤规范化管理,实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社会化发放和残疾军人抚恤金“一卡通”工程。增加市县两级财政对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资金规模,按照中央政策落实重点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为住房困难重点优抚对象每户发放建房补贴3万元,使重点优抚对象生活难、医疗难、住房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加强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保护工作,把革命烈士褒扬工作提高到新水平。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逐步加大自谋职业改革力度,建立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制度,开展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形成安置就业、扶持就业、推荐就业相结合的退伍安置工作新局面。完成军休干部、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和伤病残军人的接收安置任务。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市财政对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给予50%的实际津贴补贴。军休干部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服务设施明显改善、工作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4.基层民政组织建设工作。切实加强乡镇民政工作站建设,根据乡镇(街办)人数合理确定在编专职人员及待遇。每个工作站应有不少于200平方米、独立使用的办公场所和方便群众办事的服务设施;每年应有不少于2万元的财政预算的工作经费,有效保障工作正常运转;应有完整明确的工作职责和规章制度、有适应乡情民意的服务措施和办事流程、有严格的内部行为规范,做到公开、透明,有利群众监督。重视村级民政信息监督员制度建设,建设一支能够及时反映群众呼声、实时监督政府行政职能、分布合理的村级民政信息监督员队伍。

四、实现“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工作措施

(一)积极把握机遇,主动融入全局。当前,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积极改善民生,必须把握民政事业发展机遇,把民政工作融入党和政府工作全局。一是要推动民政工作进入党委、政府的工作全局。要根据面临的形势,加强对民政工作发展趋势的研究,找准民政工作与全局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主动融入大局,服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二是要推动民政工作形成部门配合的格局。要积极主动协调和沟通有关部门,争取其对民政工作的支持配合;要继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横向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分级实施,各负其责,上下配合,相互协调”的纵向工作机制,形成推进民政工作的合力,共同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政工作。三是要推动民政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要把加大民政事业经费投入、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加快民政服务设施建设等主要保障措施作为保民生的重要方面,作为促发展的重要举措,继续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推动民政事业快速发展。四是要推动民政工作融入民生保障的大局。要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兜底作用;要资助困难群众参与医疗保险,提供医疗救助,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创造基础条件,并为教育、就业、住房、司法等方面的专项救助提供基础数据;要通过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壮大社会事业发展力量,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创造条件。

(二)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民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才能推动民政工作取得新的发展。一是要创新思维。始终坚持以创新的思维解决民政工作的深层次矛盾,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寻找民政事业发展的新举措、新思路,真正做到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用思想的解放推进发展思路的转变,实现发展难题的破解,促进体制机制的创新。二是要大胆实践。要解决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就要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敢于试验,积极应对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多做对民政制度创新具有重要启迪作用,同时又符合民政事业发展规律的尝试。三是要完善制度。首先要增强制度的系统性。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低保分类救助、临时救助、城乡医疗救助等救助制度,加强各类社会救助制度之间及其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衔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效益。同时,还要努力增强制度的操作性。要着眼于推进民政管理和服务的程序化、标准化,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灾害救援、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捐赠等方面的工作规程;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建设体制规范,健全城乡低保标准、补助水平的科学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优待抚恤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的联动机制,规范养老、婚姻、殡葬、地名等民政公共服务标准。

(三)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律意识。民政法制建设,是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证。要找准薄弱环节,加强调查研究,在规范社会救助,推动养老社会化,加快城乡社区,促进慈善事业发展,落实优抚安置政策等方面,尽快研究出台一些有效措施。要切实加强对民政法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普法宣传培训,提升法律意识。要不断强化执法监察的能力和水平,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实现依法管理、规范管理,努力提高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能力。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职能力。随着党和政府投入民生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大,民政工作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对民政干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是要加强干部学习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加强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提出新对策,提高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的能力;要分级履行好干部教育培训职责,不断提高干部履职能力,使干部都能成为讲政治、懂业务、熟民情、会管理的行家能手。二是要转变工作作风。要大力弘扬真抓实干之风,敢于负责、敢于承担,尽心尽力履职,兢兢业业干事,抓住工作目标不放松,落实措施不放松,解决现实问题不放松,加强跟踪问效;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加大调研力度,找准民政工作的薄弱环节,拿出改进工作的有效办法;要树立精简高效之风,下功夫精简会议和文件,促进工作节约高效;要建立起工作督办落实机制、奖惩问责机制,项目评估研判机制,夯实工作责任,务求取得实效。三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严格落实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特别是民政部门“一把手”,要自觉履行“一岗双责”之职,做表率、抓班子、带队伍,树形象。要加大对工程项目建设、大额资金使用、重大活动招投标等重要环节的监督,确保资金安全、项目安全、干部安全;要加强民政事业单位和服务窗口行风建设,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切实落实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办事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努力打造“务实、高效、廉洁、阳光”的民政形象。

第四篇:黄山市屯溪区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黄山市屯溪区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首善之区”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做好民政工作,促进全区民政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屯溪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结合实际,特制定屯溪区“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区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区民政事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加快社会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困难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以城乡低保制度为核心,以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一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由2006年的169户381人支出9.1万元提高到目前的838户1604人支出122.9万元,保障覆盖面达4.25%。二是城市低保由2006年的4051户8991人支出958.9万元达到目前的4408户8639人1579.4万元。三是城乡医疗救助由2006年年底的508人74万元救助力度提高到目前的5705人155万元。四是城乡大病医疗救助自2005年实施以来,完成医疗救助35570人次支付资金911.3万元,全额补助农村五保户、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6347人参加合作医疗缴费29.5万元。五是减灾救灾应急功能不断增强。积极向上级争取了救灾款400多万元,共救助灾民约2.5万人次,确保灾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新潭镇华资社区先后荣获“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称号。

(二)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巩固了基层基础

以加强城乡和谐社区建设为动力,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和社区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区积极推进社区“四有”建设,以社区服务站为重点,加大投入,通过新建、改建、购置、置换等形式,建成了一批社区、街道综合社区服务设施,社区各项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社区建设方面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称号。

(三)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

以双拥共建和创建工作为龙头,退役士兵安置、优抚对象医疗、军休服务管理等各项重大改革逐步深化。各项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步伐加快,安置率和自谋职业率分别达到100%和99%。制定出台了创建拥军优属合格单位政策奖励制度,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二连冠并夯实了我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基础。双拥工作在全省保持先进位次,先后被评为“第二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和“第五届全省双拥模范城”。

(四)加强民间组织和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提升了社会服务水平

保持和发展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的良好态势,努力探索长效机制,推动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在全省成为首批获得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合格单位,并先后被命名为“全省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窗口单位”和“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单位”。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重点培育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公益性组织。登记民间组织69家,其中,社会团体34家,民办非企业单位35家。殡葬改革、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五)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大了孤老残幼等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

目前全区农村五保户共有39人,其中集中供养14人,分散供养25人。集中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4000元,分散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2600元,均超过省定供养标准。五保服务机构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完成五年目标。区福利院被评为“全省五保供养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我区“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政工作全局,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以“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为主线,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投入机制,完善服务功能,推进民政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城乡社区建设深入推进,民间组织发展规范有序,优抚安置保障扎实有力,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我区“十二五”民政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社会救助有力,基层民主健全,拥军优属扎实,社会福利服务优良,社会管理规范。到2015年,初步建立比较成熟的“五个体系”即:第一,以实现有效的社会救助为目标,建立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救助工作体系。第二,以实现广泛的基层民主为目标,建立完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体系。第三,以实现牢固的军民团结为目标,建立完善与新时期国防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拥军优抚安置工作体系。第四,以实现优质的社会福利服务为目标,建立完善以国家兴办的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所有制形式的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服务网络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能基本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第五,以实现规范的行政管理为目标,建立完善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文明服务的专项社会事务管理体系。

三、“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物价变动情况,合理调整城乡低保标准,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保持人均补助水平稳步增长。加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规范化管理,按照应保尽保、阳光施保、动态管理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低保家庭申报听证和收入核查制度,规范申请、审批程序。严格审批公示程序。继续坚持个人申请、民主评议、三榜公示的运作程序,加大公示力度和监督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知晓度,防止优亲厚友、营私舞弊问题的发生。完善低保对象在住房、医疗、教育、司法、就业、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社会救助配套政策,有效保障低保家庭的生活。全面加强城乡低保档案建设管理,健全完善低保对象基础信息库,为城乡低保工作规范化管理再上新台阶夯实基础。

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认真贯彻《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健全完善动态管理机制。按规定时限及时审批五保申请,对其中不再符合供养条件以及自然

减员的五保对象及时进行核销,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五保供养范围,随批随保,确保应保尽保。继续完善供养对象数据库建设,完善五保档案区镇两级管理,切实做到一镇一柜,一村一盒,一户一档。

着力推进我区农村敬老院建设与管理的标准化。认真执行《黄山市农村五保供养规范化管理工作试行办法》、《黄山市农村敬老院建设与管理试行标准》,全面推进农村敬老院建设与管理的标准化。根据民政部和省民政厅要求,从基本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人事管理、服务护理、医疗保健、膳食标准、环境卫生、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十大方面提出规范性标准和要求。组织开展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等级评定表彰活动,不断提高农村敬老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努力为集中供养对象营造温暖如家、身心愉悦的生活环境。

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医疗救助“一站式”管理服务全面开通基础上,进一步做好配套文件修订完善的落实跟进工作,使救助范围更广,方法更灵活便捷。继续突出城乡困难群众这个重点,把更多的困难群众纳入医疗救助的范围。对重点困难群众在实施“一站式”救助后仍然不堪重负、生活仍然艰难的,通过二次救助实施重点救助,以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积极做好与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衔接。

完善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制定完善临时救助具体办法,对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按照规范程序及时进行审核审批。加大临时救助资金筹措力度,形成稳定的救助资金筹集渠道,切实保证临时救助工作有效开展。

提高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建立完善救灾应急保障系统,建立以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承担制度为基础,社会动员机制为补充,应急措施相配套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全面提高防灾救灾能力。建立完善救灾网络建设,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健全灾害短信预告平台,完善救灾应急反应机制,切实做到灾害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第一时间赶赴受灾现场、第一时间提出救助方案,第一时间沟通、上报灾害和救灾工作信息,确保灾民吃饭、喝水、穿衣、住房、医疗等基本生活需要。严格按照救灾款物管理使用的各项规定,把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贯穿于救灾款物管理使用全过程。健全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制度。妥善安排冬令、春荒期间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

(二)推进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和社区建设,搭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平台

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围绕推进“阳光村务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切实抓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确保选民参选率、选举成功率、群众满意率有新的提高。

加快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全区城市社区中80%社区达到精品社区标准,20%社区达到示范社区标准,2012年新建或改扩建城市社区服务中心10个,面积在1000平方米至2000平方米。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安置区建设,高起点规划和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全面启动镇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实施乡村跟进计划,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70%农村社区达到精品化社区,30%农村社区达示范社区标准。

推进全体居民共享的社区服务。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运行规范、政府公共服务、居民互助服务、市场有偿服务相衔接的社区服务网络。启动1890社区信息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加快构建社区信息服务网络,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加大对社会组织扶持力度。重点加快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中介服务类社会组织和基层服务类等重点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扶持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服务类社会组织,支持、鼓励并扶持服务旅游经济的社会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民间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学习借鉴合芜蚌试验区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经验,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由管理向管理服务转变。强化对行业协会履行社会责任、追求社会目标方面的教育,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加强自我管理,提高社会组织公信力。推进社会组织自律诚信建设,增强社会组织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积极因素。

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统一部署,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与社会组织登记规范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推动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健全完善拥军优抚安置制度,进一步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进一步推进优抚事业发展。积极实施“关爱工程”,进一步提高优抚对象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实施“健康工程”,进一步缓解优抚对象医疗难问题。积极实施“安居工程”,进一步改善优抚对象的居住条件,确保重点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与人与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步增长。积极实施“追思工程”,进一步加强烈士褒扬工作。加强评残工作的规范管理,严格把好评残工作受理、材料核查、残情鉴定审批关,确保评残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继续采取自谋职业和安排就业相结合的办法,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积极搭建退役士兵与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的交流平台,促进退役士兵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就业。完善安置办法和管理体制,妥善安置军队离退休干部、退休士官、无军籍退休职工。做好复员退伍军人的稳定工作。

广泛深入开展双拥创建活动。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不断赋予双拥创建工作新的内涵。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双拥宣传教育活动月”活动,营造浓厚的双拥创建氛围。创新双拥工作社会化发展模式,推动双拥工作由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导、军地互动、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转变。健全完善双拥工作督办机制,积极牵头并督促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为部队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深入开展创建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县)、双拥模范单位和拥军优属合格单位等群众性双拥活动,夯实双拥工作的基础,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争创目标,巩固和发展双拥创建成果。

(四)规范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强化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的意识,加强中长期区划研究,积极服务区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依法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全面完成省、市、县(区)三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积极推进平安边界建设,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适应城市建设

加快发展的需要,及时跟进做好城市道路命名管理工作。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加强地名数据库建设,探索开展地名网站、地名查询热线、地名电子地图等系列地名服务,提高地名公共服务水平。按照新的国家标准,推进中心城区次干道以及镇政府驻地的地名标志设置工作。

依法规范婚姻和收养登记管理。以依法行政为保障,以规范管理为手段,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实现婚姻登记流程规范化、手段信息化、队伍专业化。扎实开展婚姻登记机关等级评定工作,着力打造精品型婚姻登记机关,巩固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成果。严格婚姻登记程序,依法办理婚姻登记,维护婚姻当事人特别是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确保全区婚姻登记合格率保持在100%。

依法开展收养登记工作,加强收养登记管理信息化建设。严格收养、寄养、送养审批程序,加大收养登记档案管理力度,进一步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

扎实推进殡葬改革。继续督促指导各地对新建和回潮的乱建坟墓及时整治,巩固殡葬整治成果。继续做好清明节文明祭扫和安全保障工作,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健康文明的丧葬新风尚。探索建立面向困难群体基本丧葬需求的殡葬救助服务。

(五)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

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建立并逐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养老机构建设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精神颐养体系、法律保障体系等八大体系,突出重点,适度普惠,优先解决无收入和低收入孤独困难高龄失能老人的照料和护理问题,逐步扩大服务范围,推动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到“十二五”末,基本建立与全区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积极主动地抓好老龄工作,扎实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工作。狠抓村、居老年协会建设。组织开展“三好”村(居)老年协会建设活动,通过群众性达标争创活动,引导村居老年协会在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

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信息公示机制,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在城市街道和社区建立社会捐助接收站点,深入开展专项和经常性捐赠活动。大力开展慈善宣传活动,促进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

制定和完善社区志愿服务扶持政策,培育和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更好地满足城乡群众需求。

四、实现“十二五”民政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

实现“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关键是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改革体制、强化管理、真抓实干,提高队伍素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具体保障措施是:

(一)努力把握机遇,主动融入全局

一是推动民政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把加大民政事业经费投入、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加快民政服务设施建设等主要保障措施作为保民生的重要方面,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继续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推动民政事业快速发展。二是推动民政工作融入民生保障的大局。只有把民政工作融入民生保障的大局,才能有所为、有其位。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创造条件。

(二)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

一是创新思维。始终坚持以创新的思维解决民政工作的深层次矛盾,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寻找民政事业发展的新举措、新思路,真正做到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用思想的解放推进发展思路的转变,实现发展难题的破解,促进体制机制的创新。二是大胆实验。解决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应对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多做对民政制度创新具有重要启迪作用同时又符合民政事业发展规律的尝试。三是完善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低保分类救助、临时困难救助、城乡医疗救助等救助制度,加强各类社会救助制度之间及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衔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效益。同时,努力增强制度的操作性。着眼于推进民政管理和服务的程序化、标准化,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灾害救援、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捐赠等方面的工作规程;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建设体制规范,健全城乡低保标准、补助水平的科学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优待抚恤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联动机制,规范婚姻、地名等民政公共服务标准。

(三)坚持求真务实,着力狠抓落实

一是转变工作作风。找准落实上级精神与当地实际、群众愿望的最佳结合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抓落实的操作性。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深入基层调研,听实话、摸实情、做实事,使工作决策更加符合实际。三是抓薄弱问题的解决。认真找准本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分析原因,拿出对策,逐步加以解决,不断开创民政工作的新局面。

(四)加强民政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民政工作水平

民政系统的干部职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

化民政事业发展。通过宣传、培训,强化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廉洁奉献,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全心为民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竭力创造新业绩,把我区民政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第五篇:宣城市旌德县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本站推荐)

宣城市旌德县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一)总体要求。按照“讲大局、惠民生、促改革、重管理、强服务”的基本思路,服从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完善体系、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拓展领域,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全县民政工作水平,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二)奋斗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县民政系统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民政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双拥优抚安置体系、社会福利体系、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民政基础设施体系,力争到2015年,民政法制建设更加健全,财力保障更加有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全县民政事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完善和规范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力争“十二五”末,全面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与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衔接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村(居)配合、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一是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低保听证票决制度,规范申请、审批程序,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坚持动态管理。科学制定保障标准,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保持保障标准居全省中上游水平。建立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实现保障对象信息化管理,保障资金社会化发放。完善低保对象在住房、医疗、教育、司法、就业、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社会救助配套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低保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二是巩固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提高供养标准,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到2015年末,五保集中供养年人均供养标准达到3000元,分散供养年人均供养标准达到2000元。强化农村敬老院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力争集中供养率达到60 %。大力推进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综合性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建设,将1—2所农村敬老院建设成综合性的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为辖区老人提供自费代养以及文体活动服务。三是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修订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规范和简化操作程序,坚持“医前、医中、医后”相结合的救助办法,扩大施救范围。积极做好与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衔接,探索建立城乡特大病医疗统筹基金,多渠道解决困难群众的医疗难问题。四是加强救灾减灾工作。要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应急机制、协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督查机制,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广泛开展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城乡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进一步规范救灾捐赠工作,在乡镇建立接收捐赠物资站点,建立捐赠物资接收管理制度,推进救灾工作的经常化和社会化。

(二)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面向社会公众的普惠型福利服务,逐步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以孤儿养育、老年人服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一是健全孤儿救助制度。适时调整孤儿的供养标准,使机构供养的儿童生活标准不低于本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二是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全方位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逐步扩展老龄服务项目,确保全县老年人老有所养、养有保障。各乡镇建立健全老年活动中心,各村(居)成立老年协会,面向社会开展专业优质服务。三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建立政府倡导、民政牵头、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社会慈善事业发展规划,抓好县、乡慈善组织网络建设,形成上下互动机制,提高慈善机构的劝募能力。拓宽服务捐助渠道,健立覆盖全县乡镇和社区的社会捐助接收站点,开展经常性社会捐赠活动。四是扩大福利彩票销售额。大力宣传福利彩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的发行宗旨,积极探索发行方式,规范运作,增加销量,积极推进中福在线即开票,力争福利彩票销量年递增不少于10%。

(三)加强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建设。

全面落实优抚对象各项优待抚恤政策,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建立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双拥优抚安置体系。一是深入开展双拥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县创建活动,力争 “全省双拥模范县” 命名。扎实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拥军优属活动,加强军地双方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全省双拥模范县”创建水平。二是全面落实优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优抚政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及时调整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确保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建立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推行优抚对象医疗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高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水平。三是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推行以自谋职业为主、城乡一体的退役士兵安置办法,加强退役士兵就业培训工作,帮助退役士兵自主创业,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

(四)加强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建设。

切实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一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认真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深化村民自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规范村级民主选举,严格执行选举程序,按时完成第八、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选举权。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完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全面完成现有“难点村”治理任务。二是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以加大政府投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为出发点,全面提升社区建设水平,努力实现社区服务的网络化、社会化、市场化。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全覆盖。协调新社区的规划和设立工作,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各项服务管理制度。并积极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完善注册登记制度。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全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三是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力度,重点培育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全面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督促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内部自律机制、信息披露制度,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依法自主开展活动。四是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完成县、乡地名规划编制及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完善县地名信息库的录入、完善和更新工作。五是加强殡葬管理。完善南长岭公墓管理,建设凤形山公墓,积极探索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与管理模式,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殡葬服务需求。此外,做好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工作。深入贯彻《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继续提高婚姻登记规范化水平,积极创建民政系统行业文明窗口单位,为登记对象提供优质服务,依法开展收养登记。

(五)加快民政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着眼长远发展、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加快建设,预计投入资金2亿元,到“十二五”末,建成布局科学合理的民政基础设施体系。

1、县民政服务中心:集救灾应急指挥中心和救灾物资储备库于一体,占地面积4.5亩,总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总投资约500万元。

2、救灾物资储备点:新建3处乡镇储备点,总投资约100万元。

3、农村敬老院:新建3所乡镇敬老院,新增床位150张,总投资约450万元。

4、老年公寓:新建2所老年公寓,总床位1000张,总投资约1亿元。

5、县儿童福利中心:建设床位50张,总投资300万元。

6、社会救助站:救助能力达20人,总投资约300万元,新增事业编制管理人员6人。

7、凤形山(龙盘山)公墓:规划总面积1000亩,新建墓穴60000穴,总投资约8000万元。

(六)加快民政干部队伍建设

1、全力推进基层民政所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岗位培训活动。逐步改善基层民政所办公条件,满足新形势下民政工作信息化需求。“十二五”期间,所有乡镇民政所均达到市级规范化水平,使之成为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亮丽的形象窗口。

2、进一步加强民政队伍建设。充实局机关干部队伍,加强干部教育学习,不断提高干部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效能,逐步改善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弘扬优良作风,提升机关工作效能,打造一支廉洁高效、勤政为民的民政行业队伍,为旌德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三、实现“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

做好“十二五”期间的民政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部门的责任,扩大社会的参与。各级政府应责无旁贷地从制度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推动民政事业发展。

(一)努力把握机遇,主动融入全局。

随着民政部和省政府《关于共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协议》及民政厅和市政府《关于加强民政基层基础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建设“实力旌德、秀美旌德、幸福旌德”的总体目标,同时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为我县民政事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一是要推动民政工作进入党委、政府的工作全局。要根据面临的形势,加强对民政工作发展趋势的研究,找准民政工作与全局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主动融入大局,服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及时通报情况,促进其对民政工作的了解,加强对民政工作的支持;还要加强民政系统的上下联动,大力帮助基层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基层也要以积极的作为求得应有地位、赢得必要支持。二是要推动民政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要把加大民政事业经费投入、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加快民政服务设施建设等主要保障措施作为保民生的重要方面,作为促发展的重要举措,继续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推动民政事业快速发展。三是要推动民政工作融入民生保障的大局。民生问题涉及人的生老病死,民政解决的是民生问题的基础环节。只有把民政工作融入民生保障的大局,才能有所为、有其位。要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兜底作用;要资助困难群众参与医疗保险,提供医疗救助,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创造基础条件,并为教育、就业、住房、司法等方面的专项救助提供基础数据;要通过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壮大社会事业发展力量,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创造条件。

(二)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

民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才能推动民政工作取得新的发展。一是要创新思维。始终坚持以创新的思维解决民政工作的深层次矛盾,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寻找民政事业发展的新举措、新思路,真正做到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用思想的解放推进发展思路的转变,实现发展难题的破解,促进体制机制的创新。二是要大胆实验。要解决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就要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敢于试验,积极应对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多做对民政制度创新具有重要启迪作用同时又符合民政事业发展规律的尝试。三是要完善制度。首先要增强制度的系统性。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低保分类救助、临时困难救助、城乡医疗救助等救助制度,加强各类社会救助制度之间及其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衔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效益。同时,还要努力增强制度的操作性。要着眼于推进民政管理和服务的程序化、标准化,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灾害救援、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损赠等方面的工作规程;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建设体制规范,健全城乡低保标准、补助水平的科学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优待抚恤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联动机制,规范养老、婚姻、殡葬、地名等民政公共服务标准。

(三)坚持求真务实,着力狠抓落实。

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注重抓落实。一是要转变工作作风。要吃透上情、摸准下情,找准落实上级精神与当地实际、群众愿望的最佳结合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抓落实的操作性。要坚持深入基层,有针对性地指导工作,加强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努力把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要坚持深入基层调研,听实话、摸实情、做实事,而且要敢于向党委、政府反映真实情况,使工作决策更加符合实际。为群众办好事实事要尽办而为,但也不能超越现有的能力和条件,尤其在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定要量力而行,够用、实用就行。三是要抓薄弱问题的解决。目前我县民政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还不少,各级民政部门的工作者,要知难而进,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找准本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分析原因,拿出对策,逐步加以解决,不断开创民政工作的新局面。

下载兰州市城关区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兰州市城关区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兰州市西固区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兰州市西固区“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促进我区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十二五”兰州市西固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编制本规划。一、“......

    “十二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划

    安定区永定路街道“十二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全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步伐,推动全区广播电视事 业全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定西市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1年兰州市城关区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在兰州市城关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张国一 2011年10月11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区政协委员和......

    鹤岗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鹤岗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状况,依据《鹤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

    东莞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东莞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

    辽阳市社会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辽阳市社会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建设小康社会、加速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

    酒泉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讨论稿)

    酒泉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改善全市残疾人......

    深圳市中医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深圳市中医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讨论修订会会议议程 一、会议时间:2011年4月13日(星期三)下午2:30-4:30。 二、会议地点: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二楼会议室。 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