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母亲的家教
母亲的家教
读过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后,我就联想起了我的母亲,她虽然没有文中的母亲那样教子有方,没有经历那样的生活,可是也一样具有一颗宽厚、慈善的心。
母亲的眼睛明亮、美丽,透着温柔、慈善的光。无论我心里想什么,我觉得她都能看出来。有一次,我在学校挨了批评,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坐
在沙发上闷闷不乐。母亲从外面进来,看了我一眼,立刻走过来,轻轻地坐在我身旁,拉起我的手,放在她的腿上,用温和的眼神看着我。
“是不是挨批评了?要不就是和同学闹别扭了?”我只轻声说一声,“谁和同学闹别扭了!”
“你都上中学了,别再犯错了。老师教你们那样辛苦,要是惹老师生气,多不好啊!”
听了母亲的话,我点点头。从小到大,我都是这样,觉得她的话很难拒绝,这几乎成了习惯。
母亲从没和父亲吵过架。看到别人家夫妻吵架,家里的东西弄得东倒西歪,有的还被砸碎了,还闹得四邻不安。母亲就自言自语地说:“这两口子咋这样!当着全家老老少少的面,又是打又是骂的,成啥样子!还摔东西。一点也不顾及颜面。”
母亲遇事总是替别人着想,无论别人怎样,她都没有一句怨言。记得我家盖新房时曾买了几把铁锨,房子盖好后,一时就用不着了。邻居借去用,好久也不见归还。父亲想去讨要,母亲赶忙喊住了。“算了,人家说不还了吗?你一个大老爷们,为了几把铁锨,咋好意思催人家还呢?再说,今后咱还有麻烦人家的时候。”
不管是对乡里乡亲还是对亲戚朋友,别人敬她一尺,她敬别人一丈。就拿新年里给孩子压岁钱来说吧,姑妈、姨妈等每年给我十元压岁钱,母亲叮嘱我坚决不能要,说他们几家的手头都不宽裕。还说亲戚之间给来给去没啥意思。可是她自己却和父亲一人给了姑妈家、姨妈家的小孩五十元。说不给,怎么还给呢? 见我用疑惑的眼光看着她,她淡淡地说,新年新节的,孩子来给拜年,给几个压岁钱,多少表示点做长辈的心意。
这就是我的母亲。虽然她没有高深的学问,也说不出什么深刻的道理,但是,她平日里的一言一行都给了我潜移默化的做人影响。
第二篇:好妈妈胜过好学校 钱学森母亲的家教方法
好妈妈胜过好学校 钱学森母亲的家教方法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导弹之父。
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大家称他为“神童”。
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他对爸爸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爸爸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使同学们,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关于教育孩子
父母几乎没有“言传”只有“身教”
在讲座现场,很多带孩子前来的家长对于钱老如何教育子女十分感兴趣。钱永刚的回答却有点让人出乎意料:“如果说我们家有什么教育秘诀的话,那就是‘不教育’。我们家要说‘言传’,几乎没有,主要靠‘身教’”。
钱永刚说:回想我从小到大,我主要是看父母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他们从来不会跟我说你要这样或者不要那样,而是用他们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响我们。
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钱永刚当时就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炊事员接着解释的话却让钱永刚记住了一辈子:“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钱永刚从此也向父亲学习,至今保留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
父亲的治学态度对钱永刚的影响很大。钱永刚回忆说:“有一年夏天,我路过钱老的书房,发现他正满头大汗地看书,认真程度让我自愧不如。”“他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什么是永不停步,什么叫学到老活到老”。钱学森母亲章兰娟独特的家教方法
柳絮
1911年12月11日夜晚,对于教育家钱均夫来说,是一个大喜的日子——他们盼望已久的独生子钱学森呱呱落地了,全家上下喜气洋洋,特别是夫人章兰娟更是甜蜜蜜的。
幼时的钱学森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记忆力特强,3岁时已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以及早期一些启蒙读物如《增广贤文》与《幼学琼林》,同时还能心算加、减、乘、除,周围邻里一传十、十传百都说钱家出了个“神童”。面对如此聪慧的儿子,钱均夫夫妇深感自己肩上担子之重,并发誓一定要把儿子教育好。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本是杭州富商之女,从小聪明内秀、多才多艺、知书达理。她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而且心灵手巧,尤其擅长针黹刺绣。
由于丈夫平时在外地供职,这家庭教育的职责自然落在章兰娟身上,她总是采取启发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儿子做到心服口服。她给幼小的钱学森每日安排的功课是:清晨准时起床,加强身体锻炼,早饭后就教儿子背诵唐诗。累了,就让儿子看一下儿童读物。下午或者教儿子画画,或者写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让幼小的钱学森从小就树立良好的读书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钱学森对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强了。以前父亲给他买的那些浅显的儿童读物已经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他开始将目光转向父亲的大书橱,对父亲那厚厚的大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看不懂,他只好去向母亲请教。母亲对于儿子强烈的求知欲感到由衷的惊喜,于是挑选一部分她认为儿子看得懂的书,给儿子看,并认真地给他讲书中的故事。
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及杨家将的故事,还有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映雪发愤苦读的动人故事,及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这些智慧故事。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时,钱学森总是那么认真、投入,稚气的脸庞上充满了对古人的崇拜与向往。
钱家在北京是独居的大四合院,与他们相邻的常是一些贫困的下层人士。章兰娟是个乐善好施的贤德女性,所以非常同情下层市民的疾苦。幼小的钱学森经常看到,自家那扇黑漆大门,常常被求借的邻居敲开,母亲总是温和地、热情地接待这些穷朋友,家中有的,尽管借去,借去的钱粮,确实无力偿还的,母亲决不再提起。
章兰娟对儿子不仅言传身教,并且寄予了无穷的希望,钱学森对母亲也是充满特殊的感情,时刻不忘慈母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钱学森长大成人后在美国求学工作时,曾铺纸挥毫,饱蘸心血,勾勒出一幅母亲的肖像,一幅他心目中母亲的肖像。她慈祥、俊秀,一双慧目在关注自己,鞭策自己„„他把画像挂在案头,以便时时仰望母亲的笑容,回味母亲的教诲。
一天,远在异国的钱学森获知慈母辞世的噩耗,心如刀割,泪如泉涌。于是不远千山万水赶回家。踏进家门,见到了日夜思念的老父亲,父子相见,说不尽心中的悲痛,父亲向他叙述了母亲离去那天的情形:“那天是个阴沉沉的雨天,但在最后一刻天放晴了。你母亲突然睁开双眼,像是寻找什么,她用颤巍巍的声音说道:‘天晴了,学森该——该回——回来了!’”
“我说:‘是的,天放晴了,飞越太平洋的新航线就要开通了,咱们的学森就要坐飞机回来了,你千万要等他呀!’”“你母亲吃力地点点头,安详地闭上了双眼,她也许是在耐心地等你回来。可是,她终究没能见到你,她带着对独子的深深思念,离开了我,离开了这个世界。”
说罢,老父亲呜呜地痛哭起来。钱学森早已抽泣得说不出话来。
过了一会儿,父亲又慢慢地从枕下摸出了一页泛黄的小纸片,递到钱学森手里。
钱学森打开小纸,一眼就认出了母亲那娟秀的手迹,只见上面写道:窗外细雨飞,老妇命垂危。夫君煎药苦,盼子子不归。
诗笺上泪痕斑斑,那是一位慈母思念远方游子的泪水啊!
钱学森手捧母亲临终前留下的小诗,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放声大哭起来。
第三篇:2012家教经典(二)一位成功母亲的教子之道等
一位成功母亲的教子之道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她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只有她的儿子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孩子的妈妈都非常羡慕你的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对她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走出教室,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从这以后,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他去得比平时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家长会结束,都没听到他儿子的名字。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听了这话,她惊喜地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走在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她有一种预感,儿子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相信他能考取重点大学。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就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 ”听了这话,妈妈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泪流淌,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
古代父母对孩子“七不责” 精髓
1、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2、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
3、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4、饮食不责:正吃 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5、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6、悲忧不责: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7、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黄帝内经育胎智慧》
学会三种思维,孩子会坦然面对挫折
一、我有一个魔法吗?
当今社会压力这么大,有心理问题的人那么多,如何让孩子能承受,坦然面对挫折、失败、不如意,是很多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
我有一种方法,不需要孩子有很粗壮的神经、天生坚毅的性格、不需要大风大浪的磨练,不需要有意制造挫折,只需要好好利用生活中自然出现的小挫折、小失败、不顺心、不如意、小意外、批评,就可以让孩子学会坦然面对,并且学会真正的坚强!
你会问,那是真的吗?真的有这么神奇的方法吗?维尼难道《哈利波特》看多了,也相信魔法了?
这是真的,这就是认知疗法!
我们回忆一下认知疗法的简单原理: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认知直接导致了你的情绪和行为。所以,改变了对事情的认知,就改变了对你的情绪和行为。
这个原理可以简单地应用到挫折和失败这些事情上:不是挫折和失败本身,而是对挫折和失败的认知直接导致了你的沮丧、消沉、忧愁的情绪和灰心、畏惧的行为。所以,如果对挫折和失败有一个合理的、积极的习惯性思维,这些合理的习惯性思维就会形成一个牢固的防火墙,在面对挫折时,这种认知就会改变这些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如果你对每一次挫折都能如此习惯性地积极看待,自然坦然面对挫折,那么坚强的性格就形成了。
二、真正的坚强
这是一种真正的坚强,因为你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虽然最初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冲击,但用合理积极的习惯性思维去看待它们,就会比较坦然,甚至有一些积极的态度,这样就很容易承受挫折,根本不用费什么力气。就像毛主席说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就是因为你有了一个牢固的防火墙。
而一般意义的坚强是什么?是认为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痛苦、压力、煎熬、难受是“必然”的,所以,所谓的坚强就是忍耐力强,能挺住,受得了,不被打垮。
听起来很让人佩服,很勇敢,但是有些愚昧!就像义和团当年勇敢地向洋枪洋炮发起冲击一样!而且这也是一件不容易、困难、折磨人的事情,有时会把人压垮了。
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容易、可靠的方法:认知疗法,形成合理的习惯性思维。
三、形成三种合理的习惯性思维
每一个合理的习惯性思维其实都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1、坏事变好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实,这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常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把它变成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所以在遇到事情时很少习惯地从这个角度去想,所以这个道理虽然知道,但是不会想到去用。我以前很疑惑,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是为什么对自己没有用呢?后来才明白,就是因为没有把这些道理和具体的事情多结合,逐渐地把它变成习惯性思维,所以事到临头,根本想不起来。
我现在就很习惯于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失败、挫折:经过努力,坏事是可以变成好事的。比如最近腿受伤了,虽然是件坏事,但是可以在家里安心地呆着,写写博文,也很好。孩子也是这样,比如孩子测验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好好分析一下卷子,找到学习、习惯、技巧、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改进了,就会促进孩子的学习。孩子遇到的所有挫折、失败,其实都是锻炼孩子的好机会,善于引导,她体验的道理比你磨破了嘴皮子还管用。
在女儿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我也和她一起探讨,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她遇到的事情:
比如一个小朋友常常骗女儿,她不高兴,我告诉她:这也是件好事儿,让你这么小就会识别谎言了。东西坏了,她有些伤心,我告诉她:坏事变好事啊,我们再买个新的。学习暂时落后了,我说,没关系啊,从后面追比被别人追压力要小,成绩越来越好的感觉其实不错啊!
逐渐地,坏事变好事就成了女儿的习惯性思维,自然,面多挫折的时候,就不那么愁眉苦脸,甚至会高兴了。
2、这些是正常的,没什么
生活中有些挫折失败的确关系重大,比如中考、高考,但是绝大部分挫折、失败不是那么重要,只是一个生命长河的一个波澜而已。
为什么有些不顺利会给人造成负面的情绪?运用认知疗法的原理来分析一下:其实往往不是事情本身严重,而是人对这个事情的认知夸大了它的影响,把它看得严重,而一个事情你觉得后果严重自然会有负面情绪。
其实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习惯性思维,对孩子的问题都喜欢上升到影响人生的高度,总是看到很长远的影响。如此一来,怎么能够坦然、淡定呢。其实我们只需要看到事情的本身就行了,避免夸大!
比如在青岛,小学的考试与升初中基本没有关系,所以只要孩子平时学习做得好,成绩考试有些波动有什么关系呢?波动本身也是一件很正常的,很多家长何苦那么一惊一乍,紧张兮兮的呢。
最重要的是家长会很容易把这种夸大的思维模式“传染”到孩子身上,即使家长不打不骂,什么也不说,孩子也会从家长紧张的表情、沮丧的态度中体验到。时间久了,孩子也会夸大事情的后果,心态如何,可想而知了。
《道德经》中说:知常曰明,这有多种解释。我的理解是,知道了哪些是常理,知道这些事儿是正常的,就不会迷惑,就会看到它的本来面目:其实是没什么的。我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多大的事儿啊,有什么啊!如果都这样想,应该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淡定,这样的认知自然会有淡定的情绪和行为。
我没事儿和孩子聊聊天,在她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之后,告诉孩子很多事情是很正常的,也没什么。
1、考试成绩会有波动是很正常的。一个学生自然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完全掌握好,所以题目有可能是自己不擅长的,临场发挥也会有好坏,所以考试的波动是难以避免的。要求自己一定要考好,实际上就像要求孩子变成神一样,是可笑的。
2、暑假作业有些数学题不会做也是正常的,因为题目的知识点超出了孩子的范围。不会是正常的,会做才是奇怪的。
3、一年级孩子写话不大会写是正常的,没有文字、阅读基础,写作文自然是困难的,这不说明孩子笨.4、同学中有人捉弄你、骗你也是正常的。不可能遇到的都是性格那么好的、品质那么好的人,我们借机学会识别这些,也是一件好事。
5、小朋友有些缺点是正常的,谁没缺点啊,不必太在意。
6、东西会损害,会丢,偶尔摔一跤,磕破点皮.......是正常的。我们不能追求万事如意,那其实是个谎言。
7、比赛输,是很正常的。谁也不能保证我们一直赢呢?那才奇怪呢?尽力就可以了。
8、被批评,是很正常的。谁也可能会被批评啊,这不代表什么太多的东西。
9、老师不是自己喜欢的,或者老师不喜欢自己,这是很正常啊。谁也不能保证自己遇到的人都是招人喜欢的,也不能期望人人都喜欢自己。
这些事情很正常,所以没什么,就成了女儿的习惯性思维。她有了这样的口头禅:很正常啊,没什么啊,这又怎么样?所以,很多事情她表现得很淡定。参考 赢了很高兴,输了没什么——参加亲子„
3、顺其自然
我的核心思维是既努力,又顺其自然。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自然会去努力,争取把坏事儿变成好事儿。但是,自然不可能都变成好事儿。所以,此时需要顺其自然。
此时顺其自然就像“尽人事,由天命”中的“由天命”,说通俗点儿就是“听天由命”,“服从命运的安排”,这好像是个很消极的词儿,是“封建思想的余毒”,因为不都是说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吗?要掌握住自己的命运吗?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去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试图扼住命运的咽喉,但是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做不到,也就听天由命了。
其实这绝对不是封建余毒,而是深湛的人生智慧!
由天命,并不是说一生下来命运就注定了,不可改变的,而只是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能够左右所有的事情,一个事情能否顺利,是由很多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没办法,就安然接受这些现实,服从所谓“命运”的安排。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那绝对不是说着玩儿的。近代的圣人“曾国藩”年轻时是“人定胜天”主义者,非常推崇意志的力量。他说: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他的确也靠意志和才能做出了许多事情。但是,在由“大荣”转瞬变成“大辱”之后,他陷入了抑郁、失眠之中。才体悟到人力的无可奈何,命运的难以琢磨。而体悟之后,曾国藩一改过去的急切急躁,在处理大事时变得从容不迫,用我的话来说:心理成熟了。
听天由命,看似是一个很消极的思想。但是在“尽人事”之后“由天命”就是很积极的。因为知道很多事情是自己不能决定的,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之后,一个人所要做的,就是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尽自己的能力而已,而不必把失败、不顺利的责任揽在自己的肩上。这样,面对不顺利、失败会很坦然,也会更坚强,试想,这样的心态自然是有利于把事情做得更好的!
假设你不听天命,不顺其自然,是个“自虐狂”,把这些事情都归罪于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够完美,那结果会怎样,懊悔、自责,这些多了,会逐渐毁了一个人的。
所以,我会在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慢慢告诉她顺其自然的思想。原计划去玩儿,但下雨了去不了。我会和女儿说,不去就不去呗——顺其自然。
单词听写,她开始错的比较多,我告诉她:错就错了,我们想办法改进就是了——顺其自然。
东西,我们好好爱护,如果损坏了,孩子会说,坏就坏了吧——顺其自然。朋友呢,我们好好相处,但有时小朋友闹点矛盾,会“威胁”女儿不跟她玩儿了,女儿会说:不跟我玩儿就算了——顺其自然。
期末考试,我们会认真复习,但是对成绩顺其自然。参考期末考试来了,努力+顺其自然。
润物细无声,逐渐地,顺其自然会成为孩子的习惯性思维,那么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后,即使失败,也就可以安心地顺其自然了。参考做好你能做的事——用认知疗法应对压„。
四、从小就开始学习
这个方法应用到孩子身上是最适宜的。因为孩子小的时候是一张白纸,还没有形成根深蒂固的认知体系,可以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之后,结合这些事情慢慢地把一些合理的认知告诉她,逐渐地,这些就成了她的核心思维或者习惯性思维。但是如果小时候播下的是不合理的核心思维的种子,长大就会成为一个不合理思维的参天大树,根深蒂固,改变起来就很困难了。
但是这需要家长有更深的体会,因为如果家长自己都不真正地懂得,思维都是不合理的,是不可能在遇到具体事情时有一个合理的分析,更不可能把这些道理令人信服地传授给孩子的。我看到很多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比如,家长到了孩子公布成绩的时候都紧张得不行,怎么可能让孩子相信应当对成绩顺其自然呢?
所以,其实原理很简单,但做到绝对是需要功夫的,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儿女的命运好坏关键看父母的德行修养
“孩子的命运关键看父母的德行修养,12岁前孩子的状态就是父母的活碑,尤其是母亲的隐私和性情的写照。”
王凤仪大善人
小孩子的疾病跟家长的原因是密不可分的。不是父母孝道有亏,就是性情不好,从怀孕时就播下了孩子日后身体和性情的种子。
善人说的很好:不要迷惑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这样,自己包的饺子还能不知道什么馅,还问别人为什么这样?
一次一位读到博士的中医,带了一家人来找王老师了,是一个三个月的孩子,肝癌,出现了腹水,医院都不接了。
王老师一看,就问母亲,你怀孕时,跟什么过不去呀,至于生这么大的气。其母答曰,她怀孕时,就认为老公应该天天陪她等等的,一丝不如意便怨气冲天,或是大动肝火。
王老师便给她讲了善人的道,她至诚感应,从内心深处生大忏悔,当下便给丈夫跪下,放声大哭,忏悔自己的过错,一家人都哭成一团。后一家人互相谦让,和睦相处。后这个被判死刑的孩子,逐日好转,现在3岁多了,一点都没问题了。
王老师讲:“一代没好妻,十代没好子。”
母亲的性情直接就决定了孩子的性格,与其把孩子生出来了不好带,不如在怀孕前,或是怀孕时就要学习如何生个好孩子。而生孩子的决定原因,就是父母有个好品行,家庭有个和睦的气氛。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就是要知错改错,至诚忏悔自己的过错,才是根本。
一个广东中山的大学老师,年轻漂亮,事业有成,自己也是学科的带头人,可惜不幸得了重症肌无力。
第一天见王老师时,被丈夫背到地方,听老师讲课,还心存不服,说老师说白字。第二天听了,便深受震动,回家仔细地忏悔思考自己,原来就是因为自己太顺利了,总是看不上别人,自己的婆婆、自己的老公、还有单位的领导同事等等。
王老师就说,你觉得自己受过高等教育,什么都懂——你把自己弄成这样;你婆婆什么都不是——人家活得好好的。
而且,她生完孩子,总是认为,自己身体不好,还给婆婆家生了个孙子,功劳太大了,连饭都说盛好了才能叫她。
在单位更是看不上领导。
忏悔到此,嚎啕大哭,思维自己的种种过错,羞愧难当。给婆婆跪下认错,慢慢的开始做家务,跟同事领导认错。现在一切如常,身体完全康复了。但性理疗病并不神奇,王老师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救不了你,只有你自己救自己,而且能不能救自己,只有看自己的心念了。
一个白血病换过骨髓的患者,情况不好。王老师见了就问他:你的钱是怎么来的。
他就是不正面回答,再三的询问,终于说出,病前是放六合彩的。王老师说,你让多少人家家破人亡了?
他说也很后悔,现在花光了所有的钱,还是不好,也不知道怎么办了。王老师就说:那么我问你最后一句话,如果你好了,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他不假思索的便说:自己的5岁的孩子太可怜了。
王老师当即喝道:你死定了!谁也救不了你了。你把自己的根斩断了——父母是根。王老师说,象这样的病人是救不了的。除非自己悔悟。
谈到血液病,有个很大的收获。
王凤仪先生讲,金钱是社会的血液,如果血液病,就要多是出在钱上。这个王老师讲过很多的血液病,非常地准确。在王老师处,刚好碰到了一家三口在。
这三口人全部有病。女儿的病最重,大肠癌转移。24岁已经是医院束手无策的病人。父母也都有比较重的病。看看这家的病是怎么来的。
母亲是非常要强的一个人,双目突出,十分刚强。对女儿总是在要求,好、更好、再更好。
女儿已经是清华研究生毕业,她还能要求女儿跟留学的比。从小到大,孩子都没有放松过。而丈夫由于童年遭遇家庭变故,性格稍弱,对进取之事不感兴趣。夫妻关系可想而知,家庭气氛无一日安宁——后其夫宁可跟保姆过日子——都不愿和其再生活。
女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进退维艰,左右为难。毕业后交一男友,其母用金钱名利的标准一衡量,不合心意,又坚决反对。
最终,孩子癌症倒下。
人真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到了这个田地,一家人在王老师的开导下都开始了认自己不是,找别人好处,由衷地忏悔自己的错误,一家人都是嚎啕大哭,把所有的郁结都释放出来。这就是“拨阴取阳”。
小姑娘,第一天见时,脸色难看,根本不会笑。第二天再来时,便可以露出会心的笑了,身体感觉很好。跟我坐在一起,楚楚可怜,而且,她也立志,自己受了这么高教育,病一定要好,要告诉更多人,让更多的家庭能受益。
我们成了朋友,我会祝福她的。
化性的力量。找王老师的都是患绝症,绝症的病人,情致和家庭关系几乎都有问题。所以,最后虽然是疾病打倒了人,其实,却是自己做人害了自己。
王善人讲:“我只讲到齐家。”齐家在做人。而做人是每个人的事情。善人只是把做人的道理都讲给了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对照自己的行为,去检点自己。是否对父母孝道有亏,是否自己的性情不好。儒门讲人一日三省,我们不可从来不省也。
天理昭昭,因果不昧。
走的前一日在王老师那里,来了一对小两口。
丈夫不满30岁,肝癌晚期。医院的医嘱就是回家该吃啥就吃啥。家里只此独子,而且自己还有一对小儿女,真是不幸。
问其发病,是手臂上一恶性血管瘤转移到肝部。王老师便棒喝问到:你拿了什么不该拿的东西。这个人,想了想说,自己本本分分,不偷不抢呀。
王老师说,你多想想。后来,其想起,自己十四五岁左右,一日上街,一摆摊的人钱箱没盖,一阵大风,把钱刮出来了,他跟着大家一起凑热闹捡了20元钱。
而他的那个血管瘤居然就是十四五岁后就长起来的。因缘成熟,恶果现前,因果之迅速,让人不寒而栗。
家是讲道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没有什么对错,只须尽自己的道而已。争执于对错,已经背道而驰了。
媳妇性如水,就要柔和,水是什么品行,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不是怨气满腹,总觉得自己付出的多,好像亏本一样,其实累也受了,功也没了。就做自己该做的,从心地上,无怨无悔。任何人,都只能要求自己,包括夫妻。自己的心变好了,世界都会跟着变。
婆婆的性如灰,这个我还专门请教了朱先生(朱循天先生长子)。他老人家讲,就是婆婆要如灰一般,不管儿女的事情,但还是温暖热乎的。这个道理我们明白了,我们一定到老了要性如灰。
呵呵,但恰好现在有个性不如灰的老人,我们万万不可责难否定,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道的地方。儿女此时只须尽自己的孝道即可!
王老师特意提醒,还有一类的人,越学佛越遭难,有时侯还怨天尤人,其实,都是自己播的种。
也许没看到什么圣贤书,还不会那么准确地找人不是,不知道点道理,还不至于那么愤世嫉俗。学了点东西,更容易的去看别人的不是,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心性的提高和磨练。外境的问题,究其根本还是自己的问题。所以,我们所有的标准,敬请来约束提高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自己天天,怒恨怨恼烦一大堆,纷争四起,活着的当下就在地狱里,难道不可怕吗?如此长养地狱的根性,结局很可能是可怕的,我们都要当下幡然悔悟,慎之再慎。
总之,你好了,你的世界就好了。你的世界不好,就是你不好。化性的途径
自己眼见耳闻了这些。思维自己的过失,也是非常的悔恨,那么我们还没有恶果现前,怎么去化自己的性呢?
1,至诚忏悔。
可以给自己一个时间,思维自己12岁后的种种不当,至诚忏悔,认自己的不是。真情自然流露,哭,笑,吐,泻,都是好事。
2,活在当下。
即从现在就开始,亏孝道的补孝道,欠恩情的还恩情。性不好的,就改。但改性决不是很艰难的忍受,而是,一来,明白自己做好自己的是自己的本分。二来,别人的所做所为,我们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理解。三来,这世界没有过不去的事情,真的不必计较和认真的。既然知道日后肯定会淡忘,那么何不现在就放下,何必折磨自己呢?
身是心结的果,根在性,什么样的性就造个什么样的身。性化了,果就跟着转了。相能随心转,身也能随性转,所以,化性能治身的病,也能转身的形。
总之,没有说是修行好的,但性还不好的。没有说地基没有打好,而房子是坚固的。我等不可自欺也。
《小孩不笨》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看完了《小孩不笨》,虽然很晚了,但有些话,在心里,还是大有不说不快之感。原来以为是喜剧片,抱着打发时间的态度,但是看到中间,眼泪就已经止不住了。
以新加坡竞争激烈的教育文化为背景,真实反映青少年在学校及家庭里所面对的压力。将社会存在的教育问题,融入轻松幽默的风格中,深入探讨父母与子女之间因彼此缺乏沟通而产生的代沟、反映家长管教子女时所面对的困难,讲道理讲得有声有色,话题够切身。《小孩不笨》透过三个孩子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孩子们不只是需要关怀和爱心 , 他们也期待父母亲给予他们赏识和肯定。本片让父母反思“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句话。
看片中的几个镜头或台词吧:
“苹果虽然烂了,可把烂的部分去掉,还是好苹果,如果扔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你的爸爸太爱你,也太不会爱你” “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昨天晚上,看到爸爸的电脑出了问题。今天早上,他没有把电脑带去,我就花了点时间帮他修好,希望弄好电脑后,帮忙他完成工作。没想到,送到办公室给他,他并没有感激我。还把我骂了一顿。有谁可以告诉我。我应该怎么做,才不会被骂呢?
今天符老师对我说他很痛心,我的华文测验竟然拿38分!他问我能怎么帮我,我告诉他,杨学谦已经被鞭死了!
妈妈呢?只会骂我,逼我。不管我做什么事,在她眼里永远都是不对,不好的。记得刚上中一时,有一次,我搭错了巴士,迷了路。回不了家,我好害怕。我找到了公用电话,打给爸爸,他说他在忙,没空听我电话。迷路的感觉好可怕。天黑了,我才回到家里,妈妈问也不问,就把我大骂了一顿,慢慢的,我知道这个家,只是让我睡觉的地方,这个家虽然什么都有,其实什么都有没有„„”
“各位街坊,我们一直忽略了孩子,要不是今天无意间,看到他的电脑日记,我们也不知道,原来他对我们的失望,比我们对他的失望还要大”。
可是,有几个家长能够想到这一点呢? 孩子踏入青春叛逆期,父母们通常会说孩子很坏不听话,很难与孩子沟通,其实孩子真的坏吗?真的完全无法和孩子沟通吗?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们没给予适当的教导,反而一味地谴责他们,认定他们是朽木不可雕,或许,社会真的会多一个败类。别因为大人的无知,而害了孩子。其实,只要大人们和孩子有健康的沟通方式,多赏识他们,包容他们,给予他们肯定,降下身份做他们的朋友,将不难发现,其实孩子并不那么坏。
我想家长看过这部电影后,大都会问“我们有错么?我们怎么说孩子都听不懂”。
可是孩子小的时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没有成熟与稳定。他们的对错观也仅仅是一层迷雾。这段时间内,如果家长给孩子的是希望,是呵护,是关爱,而不是以工作养家为理由呵斥与不当的管教,那么他们幼小的心灵就会对这个世界,甚至手中的书本充满了希望。而反之,因为一两次的成绩,而认定孩子不行,成天忙工作回家后就是对孩子的呵斥甚至体罚,那么OK,孩子的未来充满了荆棘,这是心理上的,他们会认为,这个世界不属于他们,并且对任何的事情都不会提起兴趣,结果,自然是堕落。
赞美,对于一个孩子,真的是很重要的,不要和成才的父亲那样说:“你有什么可值得我称赞的!”
千万不要以学习成绩为理由,而禁止孩子做感兴趣的事情,比如音乐,美术,甚至和《小孩不笨2》里的成才那样去学习武术。成绩永远不是人生的唯一道路。如果你们阻断了孩子其他的路,学习的道路上又怎么会用心去走?同时对于孩子的特长,也不要过于强求,那么兴趣也逐渐会变成不耐烦,结果也是不乐观的。由此,父母应当从2个方面看孩子的潜力,一是学习,一是特长。如果孩子在兴趣上真的有极大的天赋的话,那么放弃前者也不视为一种办法(我指的可不是不上学啊,只是减少些学习的时间罢了)。
“中国妈妈”爱里缺少的三样东西
“中国妈妈”,据称是西方世界在探索中国快速崛起的原因时,胡乱整出来的一个概念,我们也胡乱用一下吧。这个概念内涵比较杂,泛指望子成龙心切、成功欲望很强、要求孩子很严的那些女性家长。一说起“中国妈妈”,大家容易想到“虎妈”蔡美儿,其实她应该不能算吧,她只是有中国血统而已。
“中国妈妈”都是极爱孩子的,甚至会爱得死去活来。但是,在我看来,“中国妈妈”对孩子的爱里面,缺了三样东西:
第一样东西,是“平常心”
小时候听过一个字谜,谜面是:“和尚多一条巾,道士多两只眼,本是平常两个字,难死秀才千千万。”谜底是什么?就在谜面里,“平常”是也。“道士”即“倒士”。平常心大家好像都知道,平时口头也经常说到。其实,真正做到平常心是很难很难的。平常心很不平常(只有理解了很不平常后,它才真正是平常的)。所谓平常心,就是凡事不区别、不挑剔、不计较、不刻意的心,说白了,就是“怎么都可以”。有了平常心,我们做人做事就比较从容、淡定、洒脱,空间就大;反过来,没有平常心呢?自然就容易紧张、局促、小器,空间就小。
试问一下:我们现在的家长爱孩子,是“怎么都可以”吗?显然不是,而是“怎么都不可以”。我们的家长爱得比较功利、比较刻意。他们对孩子有很多、很严苛的要求,只能这样这样,不能那样那样,清规戒律极多。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他们心里有很多张家长李家短的分别: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贵、那个便宜;这个第一,那个第二——全是算术问题。算术就是算计。爱算计就没有平常心。
打一个比方,咱家对门有个孩子叫张小明,跟咱的孩子是一个班的。好了,我们的比较就没完没了了:比个头、比长相、比聪明、比成绩,成绩里面还可以比语文、比数学、比英语、比大考、比小考等等。“隔壁家的孩子”永远是中国儿童的噩梦;咱家孩子的噩梦就是“张小明”。
缺的第二个东西,是“慈悲心”
什么是慈悲心?就是对地球上所有人、所有生灵、所有事物的善良、悲悯之心。说白了,就是“心善”。中国妈妈也心善,但并不博大,比较狭隘,往往有单一的指向性、投向性,更多的只对自己的孩子;对于自己孩子以外的人和物,可能就没有那么多关注度、那么多善心了。
打一个比方,我们爱自己的孩子,而对张小明可能就不那么爱了,或者表面还好,潜意识里没有那么好,因为在我们心里,让自己的孩子把张小明从各方面比下去正是我们的目标,这里有我们藉以找到心理平衡的参照系。
缺的第三个东西,是“公正心”
公正心的反面是不公正、偏袒、偏护。中国妈妈爱孩子,经常不顾原则、牺牲原则,不考虑社会公平正义。当自己的孩子出现了问题需要有人来干涉、来处理、来解决时,我们会本能地偏护孩子。打一个比方,咱家的孩子考试偷看张小明的卷子,被老师发现了,把家长请去。我们可能没有去教育孩子,反而抱怨张小明故意“放水”让咱家孩子看:“这不是把我们给坑了吗?”
缺乏平常心、慈悲心、公正心,是中国妈妈爱里缺的三个东西。这三个东西翻译过来,相当于西方传统文明里“自由、平等、博爱”的三大公理。没有平常心,牺牲的是孩子的自由;没有慈悲心,牺牲的是社会的博爱;没有公正心,牺牲的是人际关系的平等。爱得功利、爱得自私、爱得偏袒,这是中国妈妈爱的三大通病。
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爱”其实是围绕自己转的,是有攻击性、有杀伤力的,所谓“爱一半恨一半”。爱的是孩子满足自己意愿的那一半,恨的是背离自己意愿的那一半。说到底,是爱自己。多少中国的儿童,就是在妈妈们爱的拥抱下、爱的旗帜下、爱的承诺下、爱的借口下,被整得死去活来!
第四篇:关于家教
家教
一个优秀的现代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我想,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我想有一点是肯定的,任何一个职业,要想做好,首先都要喜欢它,并且是要学会担当。同样,作为一位优秀的现代教师,出了热爱育人之外,应当少不了责任与担当。
作为一个正在读着师范专业的学生,为了自己以后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我想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要积累经验,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家教啦,通过家教,可以锻炼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沟通与责任等。于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我顺利地找到了一份初中数理化家教,开始了我的假期家教实践,以下是我的一些家教体会。一位好的将军是不会打无准备的仗的,要当好一位家教老师,应该要做什么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想起了自己曾经上过的家教培训课。首先,要清楚家长或学生请家教的目的,也就是要求家教结束时学生的成绩应该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清楚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在哪里;请家教是学生本人还是家长的意思。当然,了解一下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怎样也是很必要的。。。于是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事先打电话给家长,从那里我了解到了很多,从而也为自己的家教备课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让我知道应该给学生重点讲什么内容。
第一次,肯定不会是那么容易的,毕竟凡事都要有经验才会好做嘛。但是,我的想法是:每个人都会喜欢坦诚的人。于是,在第一次给学生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就明确地告诉我的学生,自己以前并没有做过家教,所以有讲得不好或做错的地方,还望她指正,让我们一同进步。所幸,她很宽容理解。从这里我的体会是:你或许不够优秀,但只要你足够虚心、坦诚,大部分人都能够包容你的。
记得以前读中学的时候,心里总是在感叹老师们为什么会懂得那么多,好像没有什么题目可以难倒他们一样,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通过这次家教,我发现很多刚开始自己不懂的问题,有的在书本上可以找到答案,有的通过我周围的同学可以找到答案,有的经过自己的反复推敲可以得到答案。从这里我总结出这样一些道理:1知识真的很重要;2我们周围有很多比自己强的人,这些人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帮助;3只要不抛弃,不放弃,坚持下来总会有收获;4获取知识的渠道真的很多。
通过这次家教,我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懂得的知识确实太少了,去过的地方也少得可怜,以至于在中间休息的时候经常不知道要跟学生聊什么。通过这次实践,我也意识到自己原来了很多时间在一些没有必要的事情上面,每天不对自己做规划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因为这不仅是在浪费时间也是在浪费生命。有时间花在看电视、看小说上面,还不如多花点时间看一些天文历史方面的书,因为这些才会派上用场。
总之,通过这次实践,还是学到了蛮多东西的,并不是我拙劣的笔就能完全描述出来的。实践出真知,没错,通过这次家教,得到的经验一定可以让自己下次做的更好!
第五篇:家教 文档
亲近那个是你母亲的人
李晓
有天几个朋友聚会,大伙儿都埋着头看手机。我知道,这是一个时代的病症。我忍不住问这几个人,微信群里,都加了母亲的微信号吗?大伙摇摇头说,没,母亲不会这个啊,微信群里,怎么会有母亲呢,多难为情的。
是啥时候,那个是你母亲的人,让你难为情了?
有天,一个朋友告诉我,每逢看见他那快80岁的母亲,胸前空荡的位置,就锥心刺骨地痛。去年秋天,母亲因患乳腺癌,两个乳房都被切除了。
朋友说,其实母亲自己早发现了,起初是红肿,后来半夜里疼得实在忍不住,叫出声来。母亲看到他整天忙来忙去,不忍心麻烦儿子,就一直忍了下去,等他发现后,送到医院,已扩散,只有切除。母亲手术那天,他亲自陪护着,等医生端出切除物,整整一大盘带血的肉,那是哺育他长大的母亲的乳房,他当场就哭了。三岁那年,他才断奶,常趴在母亲怀里,吮吸着母亲的乳房,除了发黄的奶水,有几次还吮出了血。等母亲手术麻醉药效过后,撕裂的痛楚,母亲一直咬牙坚持着,一声不吭。
朋友对我说,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真正去关心母亲了吗,我们懂母亲的心事了吗?总以为,母亲没饿着,没冷着,有肉有菜吃,有房子住,有电视看,就够了。在母亲的心里,有多少心事悄悄藏着,压着,让母亲一直没轻松过。而今,这个朋友无论再忙,一天之中,也要陪母亲说上几句话,母亲憔悴苍白的脸色,居然有了红润。
几个中年男人坐在一起喝酒,渐渐喝得微醺,约定了明天晚上继续喝酒。其中一个男人突然说,哎呀,明天是我妈妈的生日,我来不了,我要给我妈熬莲子粥。几个男人沉默下来,有人打破了沉默,出了一个题目,你们在座的,有多少还记得母亲的生日?三五个男人支支吾吾,还好,我搔了搔脑袋,报出了母亲的生日。我还特地打了一个电话回家问母亲:“妈,你的生日是某天吗?”这个电话倒把母亲给吓着了,嗫嚅着问,有啥事儿吗?
记得母亲的生日,就是孝子吗?并不是这样的。每当有人问我,家在哪里住?我几乎不加犹豫就回答,某某路某某门牌号。我和母亲就住在同一个小城里,怎么就不说出家是在母亲那儿呢?不是有一句话说得好,有母亲的地方就是家,有母亲的地方就是故乡吗?我们是什么时候,离开了母亲的怀抱,又走出了她一次一次的目送?孩子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小窝,把母亲的家,是不是当成了客栈,甚至是一个越来越陌生的地方?
我每次去母亲家时,她在门前开门,门童的谦卑模样,而每一次离开,她总是要站在阳台,一直目送着我到她看不见的地方。有一次回家,我心血来潮,准备给母亲做一次番茄鸡蛋面,在厨房,味精、盐巴、酱油、姜葱蒜,我都糊里糊涂不知道放在哪儿,手忙脚乱终于把面条做好,端到了母亲面前,母亲吃了后,是那么欢喜和幸福的样子。而母亲一辈子,几乎就是为全家人做饭的一辈子,而今,她还每天在为父亲操心着一日三餐,而她最开心的,就是等我回家,吃着她为我张罗的一桌饭菜,在一旁给我碗里不住夹菜,一顿饭下来,我突然感觉,自己还是当年读幼儿班时那么需要她照料着吃饭。我明白了,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还没长大,是因为母亲还在,她在前面给我挡着,庇护着。
你了解母亲有多少:她在岁月里默默的衰老,抓住床头忍住病痛的孤独,一声一声的叹息和唠叨,摩挲出旧衣裳穿上要出一趟远门的想法,望着老照片时涌出的眼泪……
让孩子做作业如“飞”的妙招
作业慢,不会管理时间这种情况存在的最多,如果孩子不会管理时间,对时间就没有概念,写作业、做事磨蹭也就是自然的事。这里有让孩子做作业如“飞”的妙招,不妨一试。
让孩子为自己每天的学习和生活订个计划,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地写下来,并每天自己监督完成情况。做到了得到奖励,做不到,后果自负!当然,对于年龄小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在他订计划的时候,提一些建议,和孩子多讨论,以便他的计划能够更可行更科学。
如果家长坚持这样做三个月以上,你的孩子一定能成为一个做事有效率的人。
很多家长总是习惯什么都替孩子想好、安排好,“该写作业了。”“吃饭了。别看电视了!”“该上床了!”每天晚上,很多家里,常常能听到家长这样一遍一遍地提醒孩子、催促孩子。家长总是这样替孩子安排时间,孩子当然不用自己操心去怎么安排时间了,也就很难有时间观念。因此,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时间的主人,你就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下面教您一些智慧解决之道: 善用小闹钟督促孩子做作业
有个孩子做作业的速度相当慢,总是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玩橡皮,20分钟的作业拖一个多小时还不能完成。后来,孩子妈妈想了个主意,她每天根据孩子的作业总量和孩子做作业的效率,帮孩子估算出做作业需要的时间,然后让孩子在写作业之前先上闹钟,闹钟在孩子完成作业的期限前10分钟响。从这以后,这位母亲再不用在孩子后面催促“快点、快点”,闹钟是他最好的催促。同时,孩子在自己定闹钟学习的过程中,也不断体验到了成功感,不再把作业当作帮父母完成任务,学习更加自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定闹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他能比自己规定的时间提前完成,要受到奖励噢!规定时间没有完成立即停止
有些孩子写作业拖延时间拖成习惯了,每天都要到晚上十点多才能完成作业,减少了睡眠时间,导致第二天上课没有精神,降低了学习效率。周而复始,造成恶性循环。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给孩子确定一个作业完成的最后时间。要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很多家长规定孩子九点钟睡觉。所以到了晚上九点,孩子的作业 还没有完成,就不再写了,要求孩子必须睡觉。作业没有完成,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以后,孩子就会抓紧时间完成了。这是个狠招,家长要具情况而定,不能多次使用,只能在关键时用上几次。把作业当成考试
有个小女孩做家庭作业时总是磨磨蹭蹭。两三道题,她都要耗上近两个小时,每天都要耗到很晚才能勉强交差。因为作业不抓紧时间,到考试时,会做的题也做不完,致使学习成绩下降。这一切引起了女孩家长的重视。于是,家长决定给女儿支一招,将作业当成考试来完成。
于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将有关考试的要求一一记录下来,并对孩子说,按考试要求做完作业,你就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一听这话,女孩的劲头更足了,赶紧拿来闹钟,让家长帮她计算一下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时间。“考试”开始了,原来要耗上两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作业,只用了二十几分钟。闹钟一响,女孩就“交卷”。经过一个月的将作业当成考试的训练,女孩做作业的速度快了许多,准确率也大大提高。这种办法不但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也给全家的生活增加了许多乐趣。(搜狐)
月光族掌握三大公式可变理财达人
现在很多理财意识较强的工薪族想要理财,都是每月领到薪水,待日常生活消费后,再将剩余的钱存入银行。到头来,有些人却发现,由于自己无计划地消费,每月所能存入银行的钱非常少。现就就教大家三个理财公式,让你的小金库里的钱越来越多。
公式一:支出=收入-储蓄
每月先将30%的收入存入银行,剩下的钱用于当月消费资金。
公式二:储蓄=50%保守理财+50%“稳攻”和“强攻”
把50%的资金用于定存、投入货币基金或者购买银行保本理财产品等。剩余50%资金可进行“稳攻”和“强攻”,即25%可以购买一些风险低收益中等的理财产品,另外25%购买风险性高一些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
公式三:个人可承担风险比重=100-目前年龄
个人可承担风险比重有公式可循,即个人可承担风险比重=100-目前年龄。比如包浩今年26岁,可承担风险比重为74(100-26),那么可以将70%左右的闲置资金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华西都市报)还记得儿时的梦想吗?
文/李英发
今年春节期间,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一块儿吃饭,席间,我接到了一个电话,一家杂志的编辑朋友打来的。他告诉我,我的一篇文章将在最近一期杂志上发表。接完电话,我有点儿不好意思,我怕同学们笑话我,40岁的人了,还搞这些东西。没想到,几个同学都向我投来赞许的眼光,看得出来,他们是真心的祝福。
我的这几位同学,都可谓事业有成。有的自己开了公司,有的已是县银行的行长,多数都买了私家车。只有我现在还是小县城里最基层的公务员。上学的时候,我们都有过自己的梦想。有的梦想当医生,渴望骄傲地穿着白大褂,行色匆匆地救死扶伤;有的梦想是当消防员,在一片火海里冲锋陷阵;有的梦想是当一位守林员,在一座远离尘世的山上,看护着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树林。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时代的点点滴滴,记录下生活的喜怒哀乐。许多年过去了,因为种种原因,周围许多人放弃了自己儿时的梦想。但我还坚持着,每天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谈起儿时的梦想,同学们不胜唏嘘。想当医生的,鬼使神差地当上了警察。想当消防员的,现在安安静静地站在讲台上教书。想当守林员的,现在却整天和一堆堆枯燥的数字打交道。
造化弄人,世事沧桑,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人忘记了儿时的梦想。我们整天忙忙碌碌,上学、工作、结婚、生子、评定职称、仕途升迁,这些都让我们很累很累,仿佛一个疲惫的陀螺整天转个不停。可是,却没有用哪怕是一丁点儿时间,去看看自己的内心,去想一想,哪些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哪些是自己心底真正的梦想。
仿佛一瞬间,我参加工作也20年了,却至今还是县城里最基层的公务员。我没有像名人一样光鲜亮丽,也没有高官厚禄,我很平凡,甚至很平庸。但我不后悔。因为在平凡甚至庸俗的生活中,我还怀有一份梦想,一份激情。人有很多种,有的生来就是干大事的,有的命里注定就是普通人、小角色。谁说小人物就不能有自己的梦想呢?平淡的生活里,也有小小的幸福。在喧嚣的尘世,有一份爱好,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安放自己的梦想,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可是许多人整天忙忙碌碌,却把自己的梦想弄丢了,现在还有多少人能记起自己儿时的梦想呢?
好在岁月的沧桑并没有磨去我对未来的渴望,对生活的梦想。对生活我依然怀有一份激情,我仍然像学生时代一样,喜欢读《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喜欢读励志类的文章。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幼稚,但我固执地认为,即使受到过一次次伤害,生活也依然是美好的,太阳依然每天都是新的。
现在,每天干完自己必须完成的事后,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干自己喜欢的事:读书或者写作。如今,我如愿以偿地加入了市作家协会,并不断有诗歌、散文、故事等作品在各级报纸杂志发表。虽然我现在成就很小,但我知道,我在一天天接近自己的梦想。
生命是一条河流,或激越或平静。无论是小溪还是大河,在每一条河流的下面,都藏有一个梦想。让我们花一点时间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吧,让我们轻轻拂去蒙住心灵的污垢,仔细看一下,什么才是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
灵魂有香气的人
文/李辉
微信群里,一位好友发起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人算得上是“灵魂有香气的人”。
我讲述了我的一次遇见。
晚饭后,我去公园散步。公园门口有一棵槐树,风吹来,偶尔有槐花飘落。
旁边走来两位年轻女孩,其中的长裙女孩,看到树下临时停靠的汽车后备箱金属盖上落有几朵槐花,便停下脚步,探身把那一朵朵槐花轻轻聚拢起来,小心地用自己长裙的一角兜住,移步到槐树根下,洒在了树坑的泥土里。
然后,长裙女孩对她的同伴说:“汽车真不应该停在树下啊,挡住了花落。”
我恍然间明白女孩为什么要转移落花了。挡住了花落——— 其实,女孩的心里可能是这样想的吧:这汽车的钢铁盖,和树下的泥土相比,终究是感觉冰冷,隔绝了机缘和希望;而花,那些曾经绽放过和美丽过的花,即便是落了,也该落在它生命中应该落的地方啊。
我对好友说:我觉得,这位懂得思索和关照小小落花命运的女孩,应该算得上是一位灵魂有香气的人吧。
传染快乐
邢东东
快乐的心情是会传染的,自己乐观了,他人自然也不会太悲观。这样,大家才会找到其乐融融的感觉。
小区门口有一个卖凉菜的大哥,整天笑呵呵的,两口子也总是开玩笑,惹得顾客哈哈大笑,秤完凉菜总是不忘说一句:“帅哥(妹妹),拿好了,慢走,下次再来!”偶尔路过,即使不买凉菜,大哥也不忘打声招呼:“出去啊?”不知是大哥的热情好客,还是卖的菜货真价实,他的生意格外好。
大哥每天中午晚上出摊,早起去菜市场采购原料,回来后把各种蔬菜清洗、切好、装盆,看似简单的工序,也是非常费时间的。大哥介绍,每天做好的凉菜必须卖完,装进冰箱后就不新鲜了,因此宁可不够卖,也不会剩下留着明天接着卖。也难怪他的生意如此好,诚信经营童叟无欺,怎么不受顾客青睐呢?
有一次买凉菜的时候我说:“你们两口子真恩爱。”大哥笑着说:“我们也打架,只是你们看不到。”我接着说:“您天天真乐观。”大哥说:“日子怎么不是过啊,乐呵呵的自己心情好了,大家也会看着舒服。”三言两语间,大哥已经把我选好的菜装进盆子里,加上作料进行搅拌,由于是老顾客,他不会特意问“要不要辣椒、蒜”之类的问题,然后装进塑料袋系好,额外还会再装进一个袋子,以免菜汤流出来。最后,仍然是那句习惯性的“帅哥,拿好,慢走啊!”
看着大哥忙碌的样子,我也不好意思多聊几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见邻居说,这位大哥其实命挺苦的,从小没有妈,父亲在他十岁的时候也去世了,他跟着姐姐长大。从小也没念过书,一直在外打工。前几年,他的姐姐患上了半身不遂,为了多照顾姐姐,两口子回到县城开了这么个卖凉菜的小店。并且,他还有个五岁的儿子,患有小儿麻痹症……
听到这些,不由得我对大哥产生了敬佩之情。
原来,用一种乐观的心态面对每天的生活,再大的烦恼也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快乐的心情是会传染的,自己乐观了,他人自然也不会太悲观。这样,大家才会找到其乐融融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