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主的细节》书评
《民主的细节》书评
一.民主
民主,似乎是一个很宏大、很抽象的概念。从其字面上来看,代表着由人民统治,即“人民做主”。但是这个词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沾满了太多的血泪。刘瑜则用深入浅出,议案说法的写作风格展现美国民主的细节。
近代的中国,进步人士有感于中国的落后和西方国家的兴旺发达,决议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为中国的崛起开辟道路。在那样的年代里,不少仁人志士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民主而奋斗。
如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以民主为核心的“宏大叙事”。即全世界人民,不论宗教、种族都会经由民主选举的途径,到达一个大同社会。但是,在实现这个目标之前,我们必须投身于“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即正义的民主与邪恶的不民主之间的斗争,必要时可以诉诸武力。在这个故事里面,民主被视为一切文明和进步的象征,代表着具有普适价值的美国制度。而且,这样一个“元叙事”是以美国和西欧国家的繁荣,苏联的解体作为事实依据的。
可是绕过来绕过去,到底什么是民主。
民主不是政治家们的夸夸其谈,也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选举制度有多么反应民意,因为民意本身就不可捉摸。况且民粹主义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暴政,多数人的暴政。民主其实就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民主社会奉行容忍、合作和妥协的价值观念。民主国家认识到,达成共识需要妥协,而且时常无法达成共识。用圣雄甘地的话说:“不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暴力,是妨碍真正民主精神发展的障碍。所以,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家应该是允许多元化存在的,是有不同的声音的。美国并不是“民主”的发源地,其总统也是由间接选举产生的,但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公认的民主国家,是因为民主的概念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随处可见。在文化产业,媒体可以对政府冷嘲热讽,可以歌颂“反美斗士”,甚至奥斯卡最佳纪录片还会颁给揭露美帝国主义种种劣迹的“愤青作品”。在生活中,政府完全以服务者的姿态出现,低价回收家内的垃圾;为退休者、失业者、残疾人、儿童提供安全网络;为贫穷的人提供食品券保证其温饱;如果财政收入盈余较多,还会返税于民。在社会事件中,一次次的矿难推动了相关技术的进步和一系列法律和安全条例的通过;药品的虚假宣传则迫使生产商为广告中的信息提供科学依据。框架固然重要,可正是这些细节,让民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很多中国人所认识的民主,仅仅是一种人民的投票活动罢了。中国人对于西方文明的了解大多数还是仅仅停留在了一种物质层面,但是那种看不见的思想层面例如思想价值观念,就了解的甚少了。
刘瑜在书中写到:“在‘虚伪的资产阶级民主’里,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可以告倒一个大型制药公司Merck,为其 丈夫的死获得2.3亿美元的巨额补偿;„„;一个英语都不会讲的海地”民工"可以通过地方工会成功击败有钱有势的哈佛大学;非法移民的受教育权、享受医疗救助权 得到法律的保护„„”简单的一个个小例子,我们了解了,在美国你可以指着总统骂而相安无事,遇到了麻烦也不用四处奔波托人办事„„
我们可能会感到诧异,想不通,因为这种事情在我们自己的国家是从来没有发生过也绝对不会发生,我们现在的想法正如青年托克维尔写的“在所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新鲜事物中,没有什么比平等给我带来更大冲击力了。”美国的民主与他们的人民生活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民主政治作为一种“制衡机器”,使得改良能在点滴中实现。但是纵观中国自古以来的专制历史,农民起义就算是最厉害的反抗了,但是由于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权力制衡”,每一次的朝代更替,就是一轮新的暴政的开始。
二.分权与制衡
“制衡机制”正是美国民主政治的秘诀。国会、政府、法院三权分立,环环相扣,层层
制约,复杂的格局使任何一个权力机构都不敢轻举妄动、任意妄为。法院因为关押在关塔那摩监狱的恐怖分子受到虐待而判决政府不能另设行政军事委员会来审判犯人;总统罗斯福试图解雇政见不合的联邦交易委员会主席却被后者告上法庭,最终以政府的败诉收场。同样,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市政府也有各自的决策范围,互不干预。麻省曾经另辟蹊径,制度创新,率先进行医疗体制改革;还有地方政府直接加入“京都议定书”,倡环保之新风。活跃的公民组织也是美国制衡的重要力量。善待关塔那摩恐怖分子嫌疑人,全球变暖,监督政府财支出等政治事件中,各式各样的公民组织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推动社会进步。舆论则是另一支推动政治生活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监督政府,启发人民的功劳不可磨灭。投票选举在制衡同时,也为公民提供了参政议政的渠道。一方面,提高了公众社会参与度,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促使了政党像民主靠拢,使民主的实现成为可能。
制衡制度在美国的政治发展历程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使得各项事务能正常运转,当然,它也有失灵的时候。但是,没有任何一项制度是是完美的,人们能够做的就是不断地完善它。
三.参与意识
美国纵然有民主的制衡制度作为保证,可她能繁荣昌盛至今,不能不与大众的积极的参与意识密切相关。
中国人和美国人相比,显然对政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明显没有美国人那么热情。我们大多数都认为政治就是中国的领导人做的事,与我们没啥关系。即使我们有关注,有参与,我们的呼声也不会进入领导人的“法耳”。在中国,我们不难发现,由政府调控的计划经济出现危机时,具有调整经济命脉走向的永远都是政府,对于百姓而言永远只有顺从的义务。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民主不再是由一个国家层面上的、与百姓有很大鸿沟的抽象概念,民主已经深入人民生活的柴米油盐之中。从这一点点小事中我们就可发现在民主方面中国与美国存在了巨大差距,这种差距不单单能够用GDP等虚无飘渺的数字来形容,假使中国的经济水平可以赶上甚至是超过美国,在精神层面上,就单是民主的意识,我们就还是处于精神的落后封闭的状态。我们也具有能够“代表”人民的“人大”,但是对于生活在底层的百姓而言,人大还是一个政府的傀儡,不能够真真切切的代表人民群众行使权利,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面对油价上涨、税率提高,根本的改革是推动人大切实的审查、质疑监控政府的预案,而不是出现“全国人民喜迎油价上涨”这种不攻自破的谎言。
刘瑜她在书中写到她对美国的电视节目天天骂总统感到奇异、对美国的前司法部长跑去给萨达姆做辩护律师感到奇异、对一些老百姓自发掏钱买偏贵的咖啡以支持巴西的咖啡农感到奇异、对大学生为了一个万里之外叫做苏丹的国家给本州的政治家建立打分制度感到奇异、对美国人至今还在谴责30多年前的“窃听总统“尼克松感到奇异、对美国首富巴菲特抱怨自己的收入税交得太少了感到奇异以及对以前在自己国家没有见过的现象感到奇异。相信我们很多人大多都对在这些现象感到诧异,但这正是美国的政治平民化,平等化的表现。
“政治的肮脏,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人们的政治冷漠造成的”这句话让我难以释怀。民主是由许多细节构成的,这些细节得以实现,需要每个公民从自身的利益和道义出发,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民主化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民主化和现代公民的培养相辅相成,最终的指向在于使每个个体更有力量。在这其中公民文化分成三个层次,依次是:法权身份、积极参与和公民人格。所谓法权身份,指一个公民只有当他拥有并能自由行使民主公民政治的最高法律,即宪法赋予他的全部权利时,他才真正具有了公民身份。所谓积极参与,不是消极的“是公民”,而是积极的“做公民”,做公民就是要参与公众事务,通过理性、自由、平等、公开的交际,同别的公民一起形成和讨论共同关心的公众问题,并通过民主政体对处理这些问题产生有效的影响。而所谓公民人格,就是指一些与公民社会相一致的人权标准,如诚信、独立、理性、开通、坚持社会正义、勇于公开批评、反对暴力等等。没有公民的积极
参与,也就没有所谓的民主。我国要想实现民主,首先我们公民要会做公民,做个好公民。小结:书中能够看到作者精辟的论见,体现出她对真理执着的追求,独立的思考、缜密的逻辑闪耀着理性的光辉,有时简单的语言却常常起到醍醐灌顶的功效,使读者幡然醒悟,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生动形象。非常喜欢她的一句话:美好的人性源自美好的制度。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自私自利,胆小怯懦,而是没有良好的制度做后盾,没有这种制度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做背景,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往往是顶不住从众压力来特立独行的。这本书不仅仅让我们对美国的民主制度有了更清晰明了的认识,更大的意义在于将政治这个貌似虚渺、高不可攀、无关于己的词汇变得亲切平和起来,于它更多一份关注,于己于人更多一份责任和关怀。正如作者在后记所说:“我当然希望它能激起一些人对民主自由的看法,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激起一些人把政治当作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来观察的兴趣。我想比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更重要的,是他抵达一个立场的方式。”
第二篇:民主的细节书评
《民主的细节》书评
关于西方与中国政治、民生、文化之间的比较,从鸦片战争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以来,就一直在国人之间存在,从鄙夷怀疑,到部分学习,再到“全盘西化”的盛行,以及后来的排斥敌视,直至今日科学理性地反思理解,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世界对于我们的影响,即使用“至关重要”也不为过(实际上我们推崇备至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西方社会思想)。
现今社会,我认为,任何主流的国家或社会都不是封闭的,也不是纯粹的,它们总是在不断的相互交流碰撞中发展的,所以,作为一个以复兴崛起为己任的大国——中国,深入了解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此,刘瑜女士作为一个长期在西方国家学习、生活的华人,以她丰富的阅历、独到理性的眼光和随笔的形式,在《民主的细节》一书中像我们展现了美国生活中的政治民主细节,让我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有了一个平台抑或是契机,通过了解美国社会的运作方式,来对比和反思中国社会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书中,作者首先是从美国的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原则谈起,并在整本书的文章中,或多或少地提及这项原则——制衡,而这一点,也正是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之处,或者说是对我触动最大之处。
在书中,作者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来解释美国政治社会中那些笼统的、抽象的理念,并通过其流畅的思路、客观的思考,带领读者从纸面的文字,在脑海中构建大洋彼岸的那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作为一个几乎没有什么历史、几乎完全由移民组成的社会,建国伊始的美国开创了一种先前只存在于社会学家著作中的、在当时看来极为先进的政治体系。尽管这个体制的问题依旧不少,许多不平等与压迫依旧存在,但是美国的“开国之父”们本着“充分制衡”的原则,建立了一整套有着极强自我纠正能力的体系,使美国在之后两百多年的发展中,无论是那种思潮或是主义占领上风,依旧能够保证其政治体系的稳定和发展。
正是由于美国政治体制中的这种制衡均势,带给了美国以巨大的自我调整能力。美国的“开国之父”们也不是什么圣人,他们在制定美国法律与政治体制的根本基础时,也不可能料到之后的美国会发生什么,而且以现在的视角来看,当时他们所制定的法律也不是多么得尽善尽美。然而在之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美国每每遇到重大的法律或政治体制危机,它都能以极强的自我纠正能力,改善自己体制中的种种问题,使其能够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到今天这个样子。其中的,我认为,“充分制衡”原则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我们可以从书中可以看出来,整个美国社会的文化、理念、政治经济体系以及种种涉及每一个美国人生活的方面,无不能从中找到“充分制衡”的影子,小到一个人生活所在的社区、工会、消费,大到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处处彼此独立而又相互牵制,层层交织地组成了美国纷繁复杂的社会体系。
其实现代社会中的主要国家,没有一个从意识形态、体制上来讲是十分纯粹的,尤其是在美国这个崇尚言论自由的国度(崇尚言论自由的民族特性,其实也可以看成是其建国初各种思想、力量制衡妥协的一种表现),各种各样的思潮、主义甚至是一些在我们中国人看来“非主流”的东西都能找到一席之地,尽管有过麦卡锡主义反共清洗这种事情的发生,但总体上讲美国还是一个各种思想、各种体制交错的社会,例如,其福利国家就是一个资本主义主流中带有社会主义的制度,只不过这个社会主义是改良的社会主义而不是我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罢了。尤其的,这个代表了一个曾经被马克思列宁预言即将“全面崩溃”的制度的国家,时至今日仍能保持着令人惊奇的充沛活力,我想,是不能用单单一个“奇迹”
来一概而过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能够一直“腐而不朽”的原因,除了生产力发展阶段这种深层次原因外,恐怕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它一直坚守着“充分制衡”这一原则,能够不断地解决或是最大程度上缓解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和中国的现状作出一些简单的比较,正如作者在书中偶尔为之的那样,思考能够改变我国政法体系中种种制度上的不完善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令人民不满的问题。
另一点值得重视的是,就是美利坚民族那种自由平等观念。这种观念可以说是在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都能找到,尤其是东方人初入美国时对于这一点感触会很深。这固然是有着其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无论是随着从欧洲移民而来的那些平等自由思想,还是之后的各族移民相互接触融合过程中(尽管歧视长期存在,但情况确实是在不断改善的)建立起的那种各民族文化杂糅的大局面,都是造成今日这种自由平等思想的坚稳根基。其中,言论自由这一点,能够达到美国各大媒体都会经常性地调侃国家领导人、那国家政策开玩笑、甚至是能够直接当面调侃或是指责总统的程度,这种情景在我国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在书中作者并没有将东西方这种在言论自由方面的差异做出孰优孰劣的评判,尽管完全没有作者的个人倾向是不可能的,但是她尽量地将这种差异向读者展现出来然后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判断,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客观负责的写作态度。
由大可及小,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是需要像美国体制的那种制衡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不走极端,在事情上寻求平衡,以及使整体都受益。
基于这两个中美两国政治生活中最直观而全面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个个事例中的透露出的两国差异,并且以此为鉴来反观、反思我们中国政治文化体系中的不足,反省中国社会中的种种不和谐现象的原因,最后,“洋为中用”,找出大洋彼岸那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国家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从大的方面讲,使我们现在这个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国家能够更加健康地运行,从小的方面讲,是我们在今后看待问题(尤其是国际问题时,毕竟绝大部分我们关注的国际问题都跟中美两国有关)时,能够从更加全面客观的角度来理性地思考,不再人云亦云,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几方面的判断来了解事物的发展。而最后一点,才应该是我们大部分人能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第三篇:民主的细节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
证券与期货学院龙盈41104686
《民主的细节》这一书是由著名学者刘瑜编著。这是一本“当代美国政治观察随笔”,通过对美国政治中看似平常的芝麻大的小事的刻画,来告诉读者美国最真实的政治,其中的民主、自由。而在这里,我将从法治和公民的法律意识谈谈我的读书感想。
在书中,作者谈到了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存在的一个现象:轻浮诉讼。即使很小的事情,比如说在1992年的时候,一位叫里贝克的女士因为自己不小心打翻了麦当劳的咖啡,烫伤了大腿,却以“咖啡不合理地烫”为由将麦当劳告上了法庭,获得了64万美元的赔偿。虽然上述案例过于极端,但美国人对于诉讼的热爱可见一斑。不过,这并不是民族特性,而只是制度使然。这种法治制度使得美国民众可以轻而易举将侵犯他们利益的企业或集团告上法庭,养成了美国民众“不告白不告”的习惯,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加强了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而通过民众对于法律的利用,形成了一种外部的监督,使得企业对于普通民众更加负责,减少对于消费者的伤害。
而在2007年7月4日的中国,一个名叫龙圳的小男孩因为医院以各种理由拒绝接收他而去世。对比美国的情况,我们不禁联想,若美国到处是“轻浮诉讼”,那么中国的情形正好相反,到处是“轻浮审判”。在如今的中国,食物中毒、药物副作用等各种侵害民众的事情层出不穷,令我们疑惑的是,究竟是什么漏洞让这些事情屡次发生?我认为,这就是法律的疏忽,法治的不到位,民众的法律意识极为薄
弱导致的。
因此,面对中国和美国的相反情况,我们该怎么做?首先,我们的政府需要提高对于法律的重视,加强法治的建设,完善基本的法律条例,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我们需要改革整个社会的法律体制,加强诉讼的力量,做到“有法必依”;最后,我们应该提高政府的执法能力,加强民众的法律意识,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在各个方面共同作用,促进中国法律领域的飞跃。
第四篇:读后感-民主的细节
读《民主的细节》有感
聂磊案引发警界大地震、定边县林业局长孙怀胜口出“老百姓是吃饱了撑的”、人大教授刘俊海对“当年辛苦写在《政府采购法》里的规定被虚置”深感痛惜„„.最近的一幕幕事件,让我不禁和正在读的《民主的细节》结合起来,刘瑜教授的这本文集,不仅仅是美国当代的政治观察,更让我们从中学到对我们中国自己有用的东西。
刘瑜认为,美国民主最大的优势莫过于其制度。拿公共资源来说,作者举了这样的例子:据报道,抛开公车购置、出国考察、政绩工程、高干医疗,中国 04 年的公款吃喝高达 3700 亿元。当年军费也就 2117 亿元,中央财政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才 100 亿元。而美国,涉案200多万美元就已经成了“现代过会史上最耸人听闻的受贿案”。除了私吞,美国人很反对财政资金浪费,从05年纽约申办2012年奥运会,07年的拨款改革以及诸如”公民反对政府浪费“一类组织的出现便可见一斑。而中国高校却出现”大学请客,政府买单“的轻浮现象,导致投入多、产出少,公共资源不明不白地被花掉。
究其原因,在于美国人的钱袋子有立法机关管,而中国政府自己开支票,才会有那么多的陈水扁、胡长清。事实证明,中国政体内部的问责体制不够完善。想想我们的人大,几乎从未否决过政府提案,两会上“睡倒一片”;想想我们的法院,“走关系”“轻浮审判”;想想我们的一些听证会,竟然有“彩排”。我们不是要去搞“三权分立”,但我们的法律体系需要完善,我们的各种制度需要完善,我们的各种口号要落到实处。
除了这些,在制度层面,我们还应该注意各项法令后的配套措施,更重要地,及时去改进制度,拿近年频发的矿难,且不说得不到像美国弗吉尼亚州理工学院里同一天死去的 32 位师生一样被隆重悼念,平顶山矿工的死,还没来得及在各大媒体中露上一脸,就很快沉没在“辽宁铁岭钢厂钢水包脱落 32 人死亡”、“河北邯郸煤矿爆炸死亡 11 人”这样层出不穷的新闻里。想当年,美国的矿难数量也很多,但因为每次矿难都引发一次制度、法规的更新,才使如今的矿难越来越少。所以说,政府不可能不出错,重要的是对待错误的态度,是否能改正,是否保证不再让悲剧重演。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政府做的不够,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由于公众反抗,州长被迫睡办公室,只为让财政预算快一些通过;各大工会的势力让政府生畏;宾夕法尼亚州未听证给官员加工资而被告“违宪”;甚至连一个清洁工都敢于为自己的权利说话„„正
因为这样的公民,使美国当总统无限艰难,除了接受各类媒体的批判外还担心有人跑家里来闹。媒体的作用不用多言,美国的媒体对政治错误不依不饶:水门事件似乎把尼克松的一切政绩粉碎,纵然再去挽回形象,唯一的遗产是让”所有政治丑闻后多了一个“门”字;克林顿外交内政硕果累累,但人们议论更多的是“莱温斯基的蓝裙子”事件。
如今的我们,总是习惯于说“我不关心政治”,美国之所以“阿猫阿狗都安心”,是因为公民勇于并积极去捍卫自己的权利。哲学家柏克说过“邪恶盛行的唯一条件,是善良者的沉默”。行动起来,不要在一味地沉溺于私人生活,去关于一下一度被我们遗忘的公共领域。
明星也是一样,无论是朱莉的“热烈”还是苏珊萨兰登的“温和”,越来越多的艺人投入到慈善事业中。
有人说,一个人做出善行,是“好人”,一群人做出善行是“文化”。从小就听着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有爱的人,做一个善者,不在政治领域沉默的善者。中国民主的未来,中国国民素质的未来,我们自己的未来,都要每个人真正地去努力。
后记:
虽然这本书两年前就出版了,但这是我第一次去读。作者细腻、平实的笔触,让对政治话题并不怎么感兴趣的我也读得津津有味。它是美国当代民主的缩影,让远在地球另一极的我们,对美国的民主、美国的政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得不说,从刘老师的书里,我学到了一些政治知识。但是,有一些地方,我不太同意。刘老师认为美国体制的优势是制衡,而中国缺少,其实我觉得中国的人大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北京共识”是很好的中国式制衡。说中国大学的资金浪费问题,谈到”创一流大学“的口号,似乎美国注重基础教育很棒,而中国很傻跑去大搞大学教育,事实证明,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很多方面是比美国要优秀,而大学教育确实差的很多。大学浪费财政资金的问题的确很严重,但这是另一个问题,而且中国政府在基础教育方面的花费绝对不少,不能一棒子打死。关于明星公益的阐述,刘老师谈了很多美国的许多例子,似乎在暗示中国人做的不多,实际上中国的许多明星也在坚持为社会播撒爱心的种子。也许是写作时间并非现在,也许是我看得不够仔细的原因,以至于我对作者的思想态度理解有些片面。这些仅代表个人的一点小看法。
我只想说,纵然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纵然正在美国的政治领域内存在不为人知的黑暗因素,美国也有腐败,美国人的犯罪事实比我们更触目惊
心,美国的媒体过于偏激,美国的低俗节目有些市场。但是,正如我们不希望别人只看到我们的劣势一样,不希望别人对我们”以偏概全“,我们应该看向好的方面,从中获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
2011.1.4
第五篇: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国梦”
学生:徐凌超 20090840523
最近无意在豆瓣读书上看到对这本《民主的细节》评价很高,出于兴趣,我就买了一本回来。翻开目录一看,话题很大很深奥,既有权利制衡、公民社会,也有福利平等、法治自由等。想来就当是政治学课本去看了,于是把这当做“任务”对待。然而看了几页,我欣喜了,我发现这并不是一本纯理论的教科书。这本书的妙处在于作者刘瑜她不跟你讲理论,而是把政治当作故事来说。于是乎,原本枯燥乏味的政治评论,经过她散文式的语言分析,生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而且丝毫不损逻辑的严谨性。记得叔本华说过,一个人要像伟人一样思考,像普通人一样说话。我想刘瑜做到了,她把枯燥难懂的政治知识装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实事里,既言之有物,又不失作者特有的韵味,让读者读起来倍感亲切。作者试图用故事的方式讲述民主与美国,讲述民主的细节,美国的细节。对于美国,从小耳濡目染,尽管没有亲自去过,仅从教科书以及老师的教导中,我了解到了我们要警惕美帝国主义,因为它支持台独分子,因为它时不时对中国指手画脚。然而了解止于此,从来没跨出过国门,甚至身边的人都没有去过美国的经历。再长大点,是高中同学的出国热,是大学时同学们对谁谁能出国的羡慕,尤其是能去美国。这个美国跟自己以往认识的那个美国,其实不是一回事。我们不再称呼它为美帝国主义,我们了解到了在美国你可以指着总统大骂而相安无事,知道了在美国的平均工资水平是中国的N倍,也了解了弗吉尼亚校园枪击事件,知道美国的种族冲突,然而,我们每个人心中似乎都充斥着一个“美国梦”,这个梦她意味着公平,自由,以及平等。找工作不需要凭关系,到处托人,网络上不会有人随意对你的言论进行审查,更不会有人带着一帮人,强制拆除你家房子。
我们会发现越是长大,这个梦想越是在滋生,而现实却越来越远离梦想。《民主的细节》又一次让我重新审视心目中的“美国梦”。我们大多数人没离开过中国,对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总有一些好奇和感到奇异,正如作者在书中描述的: ABC电台天天骂总统、为什么美国前司法部长会去给萨达姆做辩护律师、老百姓自掏腰包购买比较贵的咖啡以支持巴西的咖啡农、巴菲特抱怨自己的收入税交的太少或者是美国人至今还在津津乐道的谴责30多年前的“水门事件”。
我惊异,因为想不通;想不通,因为这些事在我们自己的国家从来没发生过。不仅仅是我,就连当年法国青年托克维尔参观美国之后写道:“在所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新鲜事物中,没有什么比平等给我带来更大的冲击力了。我很快发现了这个基本事实对整个社会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它给公众舆论带来一定的方向,给法律带来一定的基调,给统治机构传输新的公理,给被统治者带去特殊的习惯……平等是所有其他事物资深的基本事实……”
所有的这些都在告诉我一个事实,那就是抛开所谓的意识形态,从细节去解读一个国家。正如作者试图提醒人们的那样:别忘了细节!美国是一个细节的美国,政治也是细节的政治,我们从个人的细节往往能更好地解读一个人,对于国家同样也是一个道理,我想“民主的细节”正寓意于此。
当然,任何一种政治都有它的两面性,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所谓的“美国梦”仅仅是美丽的泡影与真实的谎言。然而正如《民主的细节》获评为新京报2009社科书之后,刘瑜的答谢辞里说到的那样:不要让“最好”成为“更好”的敌人。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也许没有完美的人性、完美的制度,完美的政治,但是完美的不存在,不应该是我们放弃追求“稍微美好一些”社会的理由。我们应该用自己手中的能力去建设我们自己心中的“美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