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民居考察报告(★)

时间:2019-05-13 19:5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建民居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建民居考察报告》。

第一篇:古建民居考察报告

项目考察行程纪要

时间:20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

人员:XXX、XXX、XXX、XXX、地点:地方民居考察

目的:深入了解滇藏传统文化及地方民居特色,考察我国西南乡土民俗,研究当地土建材料及建筑结构,剖析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建筑的历史及内在涵义。

纪要:通过关注我国目前以及未来市场走向,紧随西部大开发战略,分析出我国中西部今后将存在巨大的建筑建设以及城市改造潜力。鉴于此,我们建筑三所决定先于人前,提前做好准备打开内地市场的规划,前往云南地区做一次细致和全面的地方民居考察。

代表项目一:云南丽江古城

云南省的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代表项目二:束河古镇

束河古镇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古朴民居,粉墙青瓦,高低错落,依山而筑,临水而居,一派“小桥流水”

情调。他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度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

代表项目三: 云南丽江香格里拉民居

为了适应高原雨雪多日照强的自然环境,藏族民居大部分为三层结构的平顶式建筑。按照藏民的生活习惯,民居的一层为马匹牲畜及堆积杂物之用,二层为家庭成员的起居卧室,三层则设立经堂。民居建筑多为木制框架结构,四周用参差不齐的石料垒砌成极厚实的斜面墙壁,然后在表面铺上一层由碎木料、树枝和树叶组成的“保温层”,再用泥土夯实抹平,最后用白色涂料进行外装饰。至于公建建筑,在建筑工艺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首先,这里的大部分木制结构进行了三维雕刻,题材内容多种多样,装饰效果精美细微。其次是彩绘,工匠们利用天然矿物质制成的颜料,在墙壁四周,描绘出了许多精美的图画,内容多以宗教题材为主。

此次的建筑项目考察使我们获益良多。

本次考察由XXXX旅行社统一预订,共X个人的往返飞机票及酒店住宿,大致费用总计XXX元左右。

XXXXX

第二篇:安徽黟县民居考察报告

安徽黟县民居考察

徽州民居建筑,无论是古民居还是近代的仿古式民居,都有一种强烈的、优美的韵律感。走进徽州,就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园林。这里的每一个村落都依山傍水,十里苍翠入眼,四周山色连天。但这村落里却大都极少有树,即便有,也是一些供观赏的灌木或花草,古木大树往往在村外较远的路口或山脚,并不影响村中的视线。从远处看,一堵堵翘角的白墙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轮廓,像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又像一幅幅高调处理的艺术照片。人在山中走,如在画中行,随时随地都能领略迷人的画意,随时随地都能感到醉人的诗情。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风流才子郁达夫被徽州的风光感染,写了一首《屯溪夜泊》的诗.

“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 在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至今仍保存着众多徽派古建筑,它们像一朵朵雍容典丽的艺术奇葩,妆点着辉煌灿烂的徽州文化,作为徽州建筑艺术典范的“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更是令人赞叹不已。随着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朋友纷纷踏上徽州古建之旅。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徽州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

由于 “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

11月我们去了安徽黟县进行民居考察、走访徽州古名居,了解当地民俗风情,我们考察了安徽最具代表的西递、宏村和南屏。

徽州民居的外貌是恬淡而清秀的,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如果你再带着闲淡的心境走进村里,踏着青青的石板小路,静静地穿过几条小巷,再走进几户人家看看,你会有由恬淡进入醇浓的感觉。浓重的文化气氛紧紧包围着你,时时催促你去不停地观看,还觉得眼睛不够用。只要你抬脚迈进一家大门,就会迎面看到厅堂中间挂着的巨幅中堂,接着便会看到中堂下面佛龛上的自鸣钟及其两边摆放着的各种瓷瓶、瓷筒,属于古董类的艺术品,抬眼可以看到,随手可以摸着。

在徽州,木、石、砖三雕最为出名,称“徽州三绝”,这“三绝”几乎在每家每户都可能看到。那些门坊、门罩、漏窗上的雕刻,一户之内少有雷同,窗槛、裙板、窗扇、斜撑等处,雕刻更为精美。在西递村,有一户人家天井中的十二个门扇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图,非常精细,虽然封建伦理观念较为浓重,却极有文化研究价值。

其实,徽州民居远不是单纯住人的房子,它是包括祠堂、家庙等建筑在内的整体概念,没有了祠堂也就没有了民居。徽州从外地迁来的富家大户极多,为了巩固他们自己的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聚族而居,形成了极强的宗法观念和极严密的宗族组织。“社则有屋,宗则有祠”。宗祠是他们住宅不可或缺的配套工程,通过它来凝聚宗族里的人心。

徽州宗祠,没有一句话,没有一处说教,无声无息地立在那里;但当你走近它,继而进入它的腹地,就会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包围着你,激动着你,感染着你,使你不由自主地就接受了这种感染,接受了这种思想,哪怕是一种暂时的感觉,这种感觉也会永远地留在你的记忆里。这是古人的文明。现在再来看看徽州民居,与其说是一种文化,不如说是一种精神。

徽州古村落,一个首要的支撑点就是风水。由于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徽州人注重从文化甚至“天理”上去寻找并赋予自己的居所以哲学意义,在村落的选址上,格外注重地势、天时和风水,甚至连房屋的朝向、树木的选择,徽州人都异常谨慎。使得徽州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着近乎天成的框架结构,使得徽州建筑有着很强的概念性。中国画里乡村——宏村

宏村位于黟县城东北,距县城10公里,这个古老的村落在整体结构上构思巧妙,可以说是徽州村落建设的典范。它运用“仿生学”,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宏村依山傍水而建,最令人惊叹的重要环节,是抓住了“水口”,截流河水,让山涧之水顺坡而下,然后沿着每家房屋修建水渠,清澈见底的山水可以从每家的门口经过,不仅方便了居民的生活,而且有利于民宅的防火。宏村在整个结构上有点像“牛”,它有着“牛胃”“牛腹”“牛肚”也就是南湖;还有牛肠,那指的是涓涓流向住户的水道。这样的建筑意识,除了是对农业社会图腾“牛”的崇拜之外,还有着一种仿生的建筑方式:村落的布置巧妙地借鉴了牛的生理结构。

这里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从村外自然风光到村内水系、建筑、街道,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的保留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宏村建筑古朴典雅,意趣横生。承志堂,皖南古民居中宏大、精美的代表作。仿佛就是徽派木雕工艺陈列馆,目光所触,尽是木雕镂空门窗,前厅横梁上的“宴官图”,中门上方护楼板上的立柱雕着“渔樵耕读”,南北财神,斗拱上是 “三国演义”,边门上方的“商” 字图案,全都层次丰富,人物繁复而生动,百余年后依然金碧辉煌。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东贤堂、三立堂、叙仁堂,或气度恢弘,或朴实端庄,再加上村中的参天古木、民居墙头的青藤老树,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

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西递

西递位于黟县东南部,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如一条大船的一间间船舱,村头高大的乔木和十多座石牌坊,宛如桅杆和风帆,四面连绵起伏的山峦像大海的波涛,村口的上百亩肥沃农田似湖田簇拥着村庄,像一只巨轮停泊在平静的港湾。西递人以自己特有的聪明智慧,以这艘扬帆待航的巨轮,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应如何在学海、商海、宦海中一展才华,搏击中流。

西递村落选址布局遵循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被专家称为“东方古代建筑的艺术宝库”。当地宗谱中说:“村之船形,寓借水而行,得神助,取真经,从而大吉大发。”

在西递村,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还有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扇独特的“商字门”,即门的造型看上去犹如一个“商”字。当地传说,这就是徽商发迹的启航之地。

西递村头的胡文光石坊,四柱五楼,峥嵘巍峨,结构精巧,可作为是徽派石坊的代表作吧!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家根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出“儒商”本色;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门额下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警醒,耐人咀嚼。

西递村中各家各户的宅院都颇为富丽雅致: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石雕门面,翘起的檐角上是鳌鱼,龙头鱼身,商人在封建社会虽有经济实力,但政治地位低,于是希望后代鲤鱼跳龙门,通过读书为官作宰所谓"学而优则仕",来光宗耀祖。在村人心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思想中浓厚的“官本位”思想可见一斑。

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南屏

南屏古村落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县城西南4公里处,属碧阳镇管辖,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由于叶、程、李三大姓之间的相互攀比,竞争进取,促使南屏村步入鼎盛时期。村中至今仍保存有相当规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从村头到村尾的一条中轴线上,至今保留这八个大小祠堂,这种祠堂群在全省也是仅此一家。被游客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

南屏,曾名叶村。后因村西南背倚南屏山,遂更名为南屏村。据记载仅清代村中出任过知县以上官职人数就有14人,有记载的书画艺术家27人,至于外出经营成就事业的更是不胜枚举,南屏村进入鼎盛时期。现全村有72条巷,36眼井,300多套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另建有相当规模的宗祠、支祠、家祠;其中,有保存较好的明代弘治年间建造依序排列在以横店到真公厅约200米的一条轴线上的“叶奎光堂”、“叙秩堂”等8座代表宗族势力的十分罕见的古祠堂群。

南屏村一度有“神台南山下、带月荷锄日”的理想田园风光和“鸡鸣桑树巅,依依墟里烟”的世外桃源,姚鼐、黄士陵、周瘦鹃等名人雅士先后在这里留下许多佚事佳话;村南的淋沥山曾是三国和太平天国时期的古战场。

南屏村大姓叶氏宗祠“序秩堂”就是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歇山重檐、端庄轩敞的古祠。

“钦赐翰林”、“钦取知县”的金字匾额,显示着先祖的勋业,也使子孙蒙受荣光。祠堂门前照壁矗立,门楼高大,一对一人多高的大石鼓,雕刻十分精致。4根大石柱托着额枋,上面雕刻着古鼎宝瓶类的祭器。序秩堂分上、中、下三厅。一进大门,就见有80根硕大的木柱支撑着这座宏伟的建筑,柱子上挂着“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象新”等木制对联。横枋上悬有“贡元”、“进士”、“经魁”和“松筠操节”、“津逮后生”等功名、褒奖之类的横匾。下厅是吹奏鼓乐的地方,也可以搭台演戏。中厅为礼堂,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大厅,上厅为享堂,楼上放置本族的祖宗牌位。

中厅和上厅可容纳数百人举行仪式。序秩堂大门以往只在重大节庆才开,平时走边门进出。其大门的高度比其余7座祠堂都要高,同姓的一切支祠、家祠均不可逾越。小桥流水人家——屏山

这里是黟县屏山村,屏山村位于西递和宏村之间,众所周知,皖南为山区,一般都是山村风格布局,可是进入屏山古村却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景。在这个村落中的数百间民居中,只有一幢房子朝着正南,其它的则稍有偏向,有的干脆就是朝北!这种情况在徽州古民居中比比皆是。古代把南称为至尊,皇宫庙宇都座北朝南,民居朝南有欺君之意。从风水理论看,住宅选址要求“巽山乾向”,根据《周易》八卦推算,巽为东南,乾为西北,住房以座西北朝东南为好,风水理论甚至认为,南方“主火,火克金”没有财运,就谐音来说“出门南(难)不可取”。

对于风水的笃信与不同的理解,常常左右着徽州民居以及村落所具有的风格和特点。由于出外经商的人很多,徽州民居中有不少反映了商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有很多民居的大门像是一个“商”字,暗藏着浓厚的敛财心理;而徽州民居中的卧房,光线暗淡,不重视采光,幽暗迷离,除了防盗,还有所谓暗室生财的迷信。

屏山的秀丽在于村中一条溪,小溪曲曲弯弯,穿村而过,两岸具有江南特色的古建筑沿河而建,十余座各具特色的石桥横跨溪上。村中主要的古建筑有菩萨厅、光裕堂、成宜堂等祠堂,其中的舒庆馀堂是我国目前极为少见的明代建筑。“御前侍卫祠堂”,现在虽然像澳门的“大三巴牌坊”一样,只剩下一个牌楼,但是依稀可以想象到当年的气势。村中的建筑多有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到处是白墙灰瓦的民居,不但是一派古风犹存的氛围,而且具有江南水乡特有的美。

南屏——翰林钦点

南屏村翰林钦点始建于民末清初,约有四百六十多年历史,距今历经十一代人。房主叶洪宾当时是一位大盐商,我国南部各个地区分布着他的势力。在南京有二百八十多家店铺,钱庄,当铺,绸缎庄等。在长江里有两千多艘船只从江北运输盐道江南,湖北。

猴桃根,四样物质汇合而成。柱子用的是粗壮的银杏树干,起到了防虫,防白蚁,防腐懒得作用,至今完好无损。椅子是由石棉树做成,寓意做人挺直腰板,刚正不阿。桌上摆着一镜以屏一钟。钟座由花梨木制成,玉一样的质地,手感光滑。

卧室房顶会有双凤朝阳,富贵牡丹花的图案,具有吉祥的寓意。窗前双狮把门翰林柱。麒麟送子窗台雕花精细,窗门上绘金童玉女,寓意早生贵子的好兆头。

屋里雕花十分精美,由于没有人物雕刻所以没有收到文革的影响几乎完整保存下来。如今八套仅剩一套。

第三篇:湘南民居考察报告 (800字)

湘南民居考察报告 09级平面一班 xx 摘要:湘南民居是湖南郴州独特的古建筑,它代表了湖南南部古代的建筑特色,而且现今有很多村落保存完整,历史悠久,极其具有研究价值。它是明清时期湘南地区相对繁荣时期多种文化孕育的产物,既有着湘南独特的地域特色,又蕴涵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体现出湘南人家族延续的伦理、鲜明的宗族结构、平静与中庸的契合以及物化的环境观,给人以人文精神的感悟。本次湘南民居的考察,是对湘南民居的初探,我会将此次了解到的信息融合到平面设计中去。

建筑的外部特征,直接影响人的第一印象。初次考察湘南民居,我还不能完全理解到湘南民居的精髓,只能就其外观说说自己粗浅的感受。

关键词:湘南民居、外部特征、自然、材料

当到达板梁古镇时已是下午时分了,望着眼前的这片古镇,我被她那敦厚的气息还有她那充满岁月痕迹的设计给震撼了!斗转星移,时代变更,她依旧挺立在这,守卫着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子子孙孙,她是伟大的!

天气有些阴沉,映寸着古镇的一砖一瓦一檐一窗,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她的沧桑她的疲惫她的孤独,悠久的历史,博大的情怀。这样的书写似乎有些矛盾,但是当你真正的站在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去感受她的那股气息时,你会理解她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在她的身上曾经上演过无数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还在发生„„

顺势而上,脚踩的是堆砌的山石。我来到了望夫楼,将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几百年前他们的生活。我走过的每一条小径曾有多少人走过„„

“五岳朝天”的三级式马头墙(亦称叠落山墙),这样高大的马头墙可以起到挡避暴风以免吹翻屋顶的瓦片,有一定的防风作用。马头墙向上微微舒展着,飞动灵秀,俊逸非凡,高高低低的马头墙使天际线就这样律动起来,显得格外的有精神。聖?奥古斯丁说: beauty is the splendor of truth(美是真的色彩)。湘南名居的外墙青石墙不做粉刷,显露出的是砖本质的

颜色,就像一个天生丽质不施粉黛的清丽女子,只是如今岁月给她堆 上了痕迹。湘南民居造型

丰富多彩,自由灵活。她的造型与大自然相融合,建筑本身展示出的美以广阔的自然景物为依托,而自然环境因有了建筑的点缀又充满了人的创造与活力,融合在大自然之中,显示出对自然的崇拜和原始的浪漫色彩。从外观看,房屋上青砖青瓦白线,极具动感的马头墙融于自然山水,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地界,湘南名居的体量和尺度依附于大自然,无论是群体还是单体尺度,都反映出对大自然的遵从。

湘南民居就地取材,量材而用,质感丰富多变,又协调统一,色彩朴素无华,清新素雅。天然的石料、木材、青砖、灰瓦,局部的白色装饰,造就了与自然界浑然一体的建筑形象。不同材料呈现不同的建筑性格,而不同材料的搭配又给建筑带来无穷的变化。鉴于个人对木雕的兴趣以及我对湘南民居木雕之精美的原由,我写了了解到的关于木雕的知识:中国古民居最大的共同处莫过于砖、木、石“三雕”了,而木雕艺术无论数量及质量邯居首位。木雕经宋、元、明、清由简到繁的发展,至民国时逐步衰弱。建筑构件上木雕的内容反映了人们的沉香精神追求,是审美功能的体现,是传统文化价

值的物化形式。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类别:

审美:中华文明是5000年没有间断的文明,深深

地渗透在民族意识和趣味爱好之中,并通过各种艺 术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文化形态源自儒家的忠孝仁

义,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神秘天国,成为社会

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传统建筑木雕是人们在满足

建筑的实用功能之后,追求精神满足的具体表现,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表现了崇尚永恒之美的审美

观念。

(2)教化:传统建筑术雕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教化作用是明显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小说

戏曲皆被赋予文化内涵,艺术纳入儒文化系统中,表现手法含蓄而不直白。如:二十四孝、和合二仙、连中三元、八仙过海、福禄寿喜分别表示孝道、仁和、进仕、吉祥之意。唐代张彦远曾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

(3)析福:传统建筑木雕中祈福内容占很大比例。如:求财、求子、求平安、求功名等,特点是含蓄委婉,常采取象征、谐音等手法。

(4)象征:龙、风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凤图案常见于规格较高的建筑。狮象征威严,麒麟象征吉祥,并蒂莲象征夫妻恩爱,梅兰竹菊象征气节,牡丹象征富贵,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象征品格坚贞。此外还有“榴开百子”、“松鹤延年”等等。(5)谐音:鱼与“余”,荷与“和”,瓶与“平”,蝙与“福”,鹿与“禄”谐音,可以通过木雕来表达寓意。喜鹊与梅花组成“喜上眉梢”,枣与桂圆组成“早生贵子”,芙蓉谐音“富荣”,与牡丹组合为“荣华富贵”,蝙蝠与“福”、“富”谐音,其图案最为常见,寓意为“福从天降”,与鹿组合为“福禄双全”。(6)风情: 传统建筑木

映乡土生活为题材

樵耕牧、山水风光、野等自然景物,表达

赞美。还有通过民间

寓意勤劳善良、尊老(7)图案的模式化: 木

案,随着年代的积

美情趣的定型逐渐

式化。如:竖琴、棋的格式图案,八仙的

芦、花篮、宝剑等8件器物。

而湘南民居的木装修一般不涂油漆,外部涂点防虫防腐的桐油,保持了木材的本色,使建筑古朴、淡雅、沉稳。木雕在湘南民居运用的非常多,而且雕工也相当的灵巧、精美。传统建筑木雕窗花装饰是极具民族特色的瑰宝,洋溢着中华技术与艺术璀璨纷繁的文化内涵。木雕窗花装饰作为建筑装饰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传统装饰中相传已久,凝聚和积淀了世代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并为现代建筑的装饰设计所继承,对了解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及民俗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材料在同一建筑上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外观。任何建筑物都是人们凭借一 定的物质材料,通过某种结构及构造方式建造而成的。不同结构形式、不同材料势必带来风格各异的外观形式,结构、材料与建筑的外形有着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湘南的民居形体的变化主要是由材料与结构引起的,而结构的完美与材料的不同质感又丰富了建筑的外形。

通过对湘南民居的观察我总结出了它的外部造型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疏密得当。疏密关系在中国画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讲求的是“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湘南民居雕中有大量以反的装饰雕刻,有渔琴棋书画、城廓田了对乡土生活的传说、戏曲情节,爱幼等传统美德。雕装饰常用的图淀、建筑形式和审被概括提炼而模盘、画卷形成统一形象被简化为葫的外部造型窗户和门头雕工精美,细致,与砖墙的不饰雕琢形成了对比。

2、虚实相生。湘南民居在虚实结合上有很多经验,大面积的实墙如同中国画中的空白,门窗点缀其中为实处,章法颇似南宋马远的“一角”山水画那样的空灵。

3、朴实淡雅。湘南民居如“清水芙蓉”简洁朴实,气质清雅淡意。

4、气韵生动。湘南民居建筑注重疏通,讲究神韵,看上去有很多流动的线条,从线条上来体现出气韵的丰富变化和内涵。

5、音乐旋律。湘南民居在体块上的凹凸感的节奏变化、饰面的强弱对比中都潜伏着音乐感,既有平缓的优美韵律,又有高潮的跌宕起伏。

以上都是我对这次湘南民居考察所得到的一些知识和认识,当然除了我所了解到的这些关于古屋的外部特征外,板梁古镇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设计。而这些完美的设计足以诉说那个时代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劳动人民代表了时代精神与时代精髓,对天、地、人的感触,思考与认识而凝结的智慧。人类发展到今天,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记忆,它们有的以文字书籍的形成留存着,有的以思想智慧传承着,有的以人文精神融入了我们的血脉。而板梁古镇,却以建筑这种特别的形式给我们留下了关于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沉醉于这部古书之中,感受那个时代的文明,正鲜活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使板梁古镇有别于自然景区的独特魅力。而这次的考察也让我对湘南民居的装饰设计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而我也会把这次考察所得到的知识和感悟运用到以后的专业设计中去,让自己以后的设计作品能有进一步的提高。通过这次的湘南民居的考察,我对建筑的外部形式真实的了解,我觉得湘南民居的美在于它的既是自然美又是艺术美,这种美是真实的使人在民居的和谐、节奏、静谧、朴实中得到启示,忘掉自我的情绪波动和思想起伏,沉浸到美的意境中去。这也告诉我们以后要像湘南民居般朴实、真诚。建筑的外部造型应与自然环境相融,尊重自然,材料的运用也应该遵从自然法则。材料上,尽量选择可降解的材料,使之“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现在建筑有很多为求名贵从各地取材,耗费人力物力,这种做法并不低碳,也不科学。我们应该学会用本地的原材料来做建筑,自信得显出建筑的本色,这样建筑才是扎根在当地的风土建筑,才有生命,才能源远流长,长存于世。

第四篇: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精选范文: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共2篇)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副连、kelefe、我和楚山的大鸟四人一行,于2005年1月14日至1月17日在梅州市部分地区参访了一些著名的客家民居建筑,撰写调查报告如下: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前言: 2005年1月14日至1月17日,我们前往广东省梅州市实地考察了棣华居、锦华庐、联芳楼、南华又庐、花萼楼、泰安楼、承德楼、万秋楼等客家民居建筑。梅州的客家民居现今的保存状况参差不齐,我们大致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梅州客家民居建筑的代表——围龙屋,以梅县的南口镇最为集中。这些旧屋因长年失修已破败不堪,其中居住着因无财力而无法搬出围屋的老人与小孩,他们以耕田为生活依据,生活贫苦;此类举例:品一公祠

2、家中生活比较富裕,集资大面积整修老屋,更有甚者全面粉刷油漆,改围龙屋为酒店茶馆以此揽客。我们从建筑学角度认为此举不但破坏了建筑原来的风格样式,亦糟践了客家的民族文化。这种问题在全国旧建筑保护中普遍存在,如江南园林的原有意境保修问题;举例:泰安楼、万秋楼、承德楼

3、因建筑结构典型且完整而被多方学者考察测绘,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无论对建筑界、考古界还是对普通老百姓都是一笔珍贵的宝藏。只是可惜老屋的主人亦认识到房屋的价值,自行加收了2元到5元不等的门票;举例:棣华居、联芳楼、南华又庐

4、政府收购老屋周围的农田,兴建以此屋为主题的“保护公园”。原建筑依原样修复并仍有原居民居住。我们认为这种办法既能保护旧建筑的又能传扬客家文化,但其中因生活贫困而无法搬出的居民只得到少量的补偿,且因此失去了农田也就是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来源,着实令人担忧;举例:泰安楼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血缘的亲情也在不断被冲淡。新一代的客家年轻人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大城市,向往一切新生事物,族群聚居的古老围屋渐渐空旷荒芜。社会的繁荣安定,也决定了以防守为目的的客家围屋必须退出历史舞台。但前人留下的宝藏不能在我们手中被摧毁埋葬,不管是为了保存悠久的客家文化,还是为了保持城市的延续性,抑或是„„我们都得保证这份宝藏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供子子孙孙瞻仰,回忆。关键词:梅州 客家 民居 建筑 围龙屋 土楼 围屋 基本路线与行程2005年1月14日 下午三点到达梅州火车站,休顿片刻之后,首先参观了位于梅县新县城的一座围龙屋——济济楼,以及济济楼对面正在修建的集客家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现代化围屋——大新城围龙居。紧接着来到了梅县程江镇夏万秋村的万秋楼——已被台湾一老板购买并改建成为酒楼。2005年1月15日 中国围龙屋最为集中的地方就是广东省梅县,而南口镇侨乡村是最典型的一个村落,这里的客家围龙屋保存得最多、最完整,我们在车上一路过来就能看到散布在山脚那一座接着一座的围龙屋和杠式围楼,而且南口的民居大都以“庐”命名。在当地人的指示下,我们找到了侨乡村远近驰名的“屋中屋”——南华又庐,还参访了南口其它比较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如锦华庐、塘肚村最古老的品一公祠(具有300多年历史)等。随后经过艰难的问索参访了梅县白宫镇新联村中西合璧的联芳楼和典型的围龙屋建筑——棣华居。2005年1月16日 梅州市大埔县位于韩江中上游,东连福建平和、北接福建永定,因此这里的客家民居比起梅县的来要更有特色。事实上,大埔的客家民居已经综合了福建客家和梅州客家的建筑特色,这里民居建筑形式多样、种类齐全,被誉为“客家建筑大观园”。很遗憾,由于时间(一天)和路程(从梅县到大埔的大东镇有一百多公里)的限制,我们翻山越岭急匆匆地参访了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的花萼楼和湖寮镇县城龙岗村的泰安楼,其中还在回途一栋颇具特色的“上下门楼”——景足东南民居前停留了片刻。2005年1月17日 这天主要行程是观光。下午到达梅州城区东山小溪唇的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在人境庐旁边发现了一座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恩元第”。它的特点首先在于,它的正门并不是开在建筑物中轴线上,二是在其左边,从下天井右边深入还别有洞天,竟然还存在另外一个上下堂,建于“人境庐”之后,由于空间上要配合人境庐,或者是家族扩大的需要,只能在人境庐之后建房,这样无规则形状的建筑在梅州并不常见,傍晚我们到已经改装为围龙屋(星园)酒店的承德楼考察。与此同时我们的梅州之行也就此告一段落。

梅州地理概述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北邻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四县,西北接江西省寻邬县,西面连广东省河源市的龙川、紫金县,西南、南面与汕尾市的陆河县、揭阳市的榕城区、揭西县相接,东南面和潮州市潮安县、饶平县相连。全境“七山二水一分田”,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美称,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作为广东中山大学城市规划二年级的学生,我们此次梅州之行就以客家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者——客家民居建筑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具体情况报告

一、梅州客家民居分类及其代表建筑介绍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加上来自国内外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不但造就了客家人独特的风俗人情,更影响了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形式。因此梅州市的客家民居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其中包括了:围楼式、围龙式、殿堂式、中西混合式、五凤楼式、走马楼式、纵列式、四点金式、穿堂式、锁头式、下山虎式等等。而这其中更是以“围龙式”享誉中外,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有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下面我们根据实地考察情况和所见所得,就其中的五种进行详细的建筑分析和介绍围楼式 围楼式的民居建筑有方形围楼和圆柱形围楼两种风格。它是客家人来到梅州初期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多见于闽、粤、赣边沿山区,流传时间较长,其特点:宏伟壮观,聚式群居,便于防守自卫,是目前粤东北客家地区土围楼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与长方形围楼相比,圆柱形围楼除了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之外,其结构大致相同,但是这种建筑早已被前人所淘汰,现在丰顺和大埔两县毗邻的福建山区和大埔的英雅山还留存有部分这样的建筑物。该建筑亦被认为“世界四大民居建筑”之一。

一、圆楼——花萼楼 花萼楼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距县城有45公里,也即是靠近广东和福建的边界处,我们足足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经过了崎岖曲折的山路才来到这座建于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的圆形土楼。它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广东土楼之最的称号。

1、周围环境与概况 花萼楼四周都是葱绿的高山,一条小河从旁蜿蜒而过。我们沿着刚修不久的为参观此楼的游客专门修建的盘山公路百步九折了十几分钟才豁然开朗地看到了这座宏伟的建筑,而在这之前,这里是极为封闭的盆地,与外界联系极少,这也是花萼楼经历了如此长的时光冲刷仍能保持原样和那么晚才被发现的原因。这座圆楼的周围还分布着一些后来加建的楼房,形成了一个依山傍水的聚落。花萼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共有三环,三环连成一体,内环为一层30个房间,二环为二层60间,外环为三层120间,共有210个房间。楼高11.9米,楼的墙体用生土筑而成,底层宽2米,顶层宽1.3米。

2、花萼楼的建筑词汇(1)土墙和卵石墙脚 远望花萼楼,其造型之优美让人赞叹不已,难怪日本学者茂木靖一郎教授称此类土楼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土筑的墙体不仅取材方便、适应环境,更能使居民居住舒适,冬暖夏凉。花萼楼的墙脚是利用河边的大鹅卵石拼砌而成的,在当地居民们的热心指导和帮助之下我们了解到其非凡的作 用:首先,它是建在洪水线以上,有利于围楼的排水;其次,紧密排放的鹅卵石相互卡住,不容易被敌人从外撬开,起到防御的功能;还有,这种结构能防止毛细现象,使地下水不至于沿墙脚向上渗,起到保护墙身的作用。和福建的许多圆楼一样,花萼楼的墙也是通过板筑的方法将土一层一层垒起来的。所谓的板筑,就是先用木板平衡架起,再将土倒进板间,然后人工用重物将土舂紧。据当地人介绍,夯墙的用料是粘土、细石、竹筋或稻草等混合而成的,虽然材料是如此的简陋,但土墙却十分坚固,400年的历史也没有使它衰老。墙上只开小窗,达到防卫的要求。土墙对外封闭,对内开放,解决了采光通风需要的通透与防御需要的封闭的矛盾,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2)大门和门厅 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大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钉上坚厚的铁皮,这些设施是为抵御外人侵扰而特意设计的。然而,现在的铁皮因锈蚀得厉害而已经给拆下来了。大门内部一侧的土墙内藏有一条15×15cm,长约3米的木条,将其拉出插入另一侧的墙洞就成了坚实的门栓,真难以想象当时是如何将这么粗长的木条放置在墙里!福建的围楼在大门上甚至装有水幕机关,以防火攻;花萼楼却没有这样的结构,这是由于大门在重建时被拆掉了。我们穿过大门进到门厅时,看到一个正方形的下凹地方。这样不是很不方便进出吗?我们感到很奇怪,后来询问屋里的人才知道,这个地方叫天井,其上是通透的,其下置有暗沟,有利于下雨时排水。(3)内部结构与祖堂 福建一般的围楼屋是一环的,少数有二环,甚至三环,但环与环之间不相连,以同心圆的形式组合而成。花萼楼就特别在它是三环 连在一起的,紧紧相套。它共有200多个房间,每一间房是并列的关系,在当时封建严酷的等级制度之下,它能做到这样,是难能可贵的。

最内环主要是住人,还有一部分养牲口,里面两环则主要做仓库使用。这与传统的福建围楼有较大的差别,如福建永定的承启楼,底层为厨房,二层为谷仓,三四层为卧室。花萼楼内还有面积为283.4平方米的圆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寓意着人们祈求丰衣足食的心愿。祖堂位于内环正对大门位置,里面也有一个天井,上面开通,便于采光。据当地人说,祖堂和围拢屋的龙厅,是重要的风水位置,是龙脉所在,因而用于供奉祖先,同时也有较多的装饰。

3、与福建围楼屋的关系 由于花萼楼靠近边界,它深深受到了福建永定围楼屋的圆形结构的影响,而与梅州其他地方的围龙屋显得格格不入。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如上面所述的三环合一体等。

二、方楼——泰安楼 泰安楼位于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我们乘坐汽车经过大埔县城时就已经远远地看到一座乌黑的石头建筑的雏形,那就是泰安楼。根据其简介,泰安楼大约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0年的历史,是国内极为罕见的石方围楼。该楼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6684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两侧书斋占地2764平方米,门坪及花台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个房间。泰安楼属砖石木结构建筑,长49米,宽52.6米,高11米,呈四方形。墙身分三层,一、二层外墙为石墙,三层外墙及内墙为砖墙,这与花萼楼有所不同,它的墙身大部分是由大鹅卵石和粘土混合砌成的,鹅卵石没有经过人工的打磨,却可堆成方方正正的形状,我们不能不感叹客家人的智慧与技术。因楼外墙为石墙,故该楼俗称方石楼。楼正面有一座被装饰成牌坊式的大门,窗眼密布。从泰安楼的内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木架构,这种木架构属于中国古建筑中的穿斗式架构。穿斗结构的柱子是直接升上去的,中间用穿枋联系,使其稳定,然后柱子端头是檩条来支撑瓦屋面。这种构架用料较少,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这就使泰安楼内外的砖木融合在一起,经济稳当。值得一提的是,泰安楼的第三层的走廊是设置在外部的,通过小窗与外部相连,这个走廊仿如一条地下通道,如果没有小窗的采光,就会伸手不见五指了。这样的设置,同样出于一个目的——防御,便于楼内的人把守,看哨。泰安楼里面是左右对称的,中间有祖堂,两边住人,然而现在两边都改成厨房了,我们来到这里已经是傍晚,可以见到从烟囱飘出来的缕缕炊烟。中间的祖堂又采用了另一种木架构形式——抬梁式,抬梁式有以下特点:1.在柱顶或柱网上,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叠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2.相邻层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屋顶的骨架。楼正面有一座被装饰成牌坊式的大门。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中堂书“祖宗功德”,陈列先祖神主牌,并作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侧设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三层方形楼房将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楼两侧各有一座书斋,是供族人读书求学的场所。楼内右侧天井有口水井,井水清澈可口,现仍可饮用。泰安楼历史悠久,外观雄伟粗犷,布局科学合理,文化内涵丰富,是梅州市大埔县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也是中国与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2002年7月17日,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埔县已将该楼和大东镇花萼楼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围龙式

一、围龙屋建筑历史与风格 自唐末五代之后,因为发生第二次中原汉族的大批南迁,乃至北宋后期,南来的客户已经超过当地的土著人户,而此时的文化、物质条件又有了较大的进步,客家民居的建筑也有所变革——由全封闭形式转向半封闭形式的“围龙屋”建筑,这种形式既保留了中原的宗族祠堂性质,同时又结合地方的地理环境,创造出美观实用的新形式的建筑物。围龙屋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山坡或山丘下,之间相距数百或数十米,有的则坐落于山丘与耕地交接的坡地上,背山面田,前低后高,有利于排水和通风透光。它有着奇特结构和合理布局,既有古代宫廷的神韵,又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其主要结构类型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两堂四横一围龙、三堂两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一围龙及二围龙、三围龙甚至六围龙等。一般以中间的正堂正屋形式的方形屋或二字屋为基础,周围的围屋层层扩建自由组合。从一个屋的规模也可看出某姓家族的人丁兴衰。尽管规模大小不同,但围龙屋的基本设施却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主要包括:风水塘、禾坪、大门、斗门、伸手、正堂、花胎、龙厅、排水沟、游廊、天井、巷道、正屋、花厅、花阶、围屋、杂屋、厕所、畜棚等。关闭了通向外界的大门,这里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最多时100多户人家同住在一个大围龙屋内。

二、围龙屋建筑词汇 由于历史的长期积累,围龙屋在梅州早已是司空见惯的民居建筑了,我们走访了大大小小的围龙屋不下十座,在考察和访问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分析,从中归纳了围龙屋的一些基本特点。围龙屋的构造具有独特的防御和实用功能,同时还被赋予一定的迷信色彩。下面按围龙屋的廊、堂、厅等名称和位置(从下到上、由外及内),择重说明如下:池塘:屋前的池塘多为半月形,可用来蓄水防旱、养鱼灌溉、调节气温等,同时又是一道天然防线。池塘随围屋的扩建而扩大,宽度须得超过两个侧门边上的狗洞,才能保证风水不外流。斗门(外大门):通向里屋的两扇大门,分别叫左斗门和右斗门,也是客家文化最集中体现的一个部位。客家人源于河南正宗的中原汉族文化,在几次大迁徙的过程中一直都保留了尊礼重长,崇尚文化的优良传统和风俗习惯,在这两扇斗门中更能体现出来。平时家中的左斗门是紧闭不能开启的,家人都是从右边的斗门进出,只有当家中来了身份显赫的高官贵族或者家中操办大喜事,如迎亲或族中长辈来临方可敞开大门迎接贵客,它象征客家人传统礼节,左右斗门的根本区别在于:左边的大门比右边的大门更高、更宽敞。左右伸手:客家人在建造房子时,首先是要考虑到风水格局,最为常用的一种叫太师椅形,根据椅形来划分屋子各部分:前有垫,后有靠,一边扶手,这样住在屋里的人就像坐在太师椅上,四平八稳,高高在上。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围龙屋正面大都不是平面的,左右两边总有往前凸出而建的房子。水井:客家民居有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功能,因此客家人在建房子的时候就要将日常所需考虑进去:建房子时不但把水井、菜地和养牲口的房子,而且把果树、鱼塘也一同圈入围屋里去,从而做到足不出户却可自给自足。确实,我们所参访的客家民居都无一例外地有一口水井。只是水井的位置会随着建筑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从考察的结果来看,大部分水井被安排在右伸手附近。禾坪:禾坪是全屋人公用的活动场所,平时晾晒稻谷,节日则用来舞龙、舞狮等。禾坪的宽度十分讲究,一般与正屋的高度相等,尺寸由特有的一种“鲁班尺”测量吉凶后来定。花阶:处于上堂和围屋之间的一块半圆形龟背状空地,这种造型有利于排水和灌溉。其坡面的斜度、形状和朝向也要由风水师依据建屋者的生辰八字合过来决定。较为讲究的花阶把两角做成三级台阶,据当地的管理员介绍,花阶的尺寸即使是少了或者多了一公分(一厘米)也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运气和屋主的财运等问题。过道廊(走廊):正屋与横屋、围龙与正屋的相连处。上面架着横栋盖瓦的游路,以避风雨,方便往来,故称“廊”。而且具有一定的高度,不同位置的过道廊其高度也不相同,这也是由风水和下雨时雨水滴溅的高度所决定的。滴水的距离和角度设计经过精心设计,当雨水沿着屋檐滴到地上时,既不会溅着人,也有利于雨水的排放。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房门前都会有高出收水地面的平台。上、中、下3堂:整队中轴线大门。上堂设祖宗牌位、祭祀香案。凡临终者,在此按男左女右规俗正寝归宗。中堂是意识、宴会的主要场地。下堂是婚丧大事时,锣鼓八音的乐坛和乔夫的席位。五方龙神:客家人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所以每座围龙屋在花胎与正屋交界的中心地方都会安放五个神位按五行八卦中的:金、木、水、火、土来排列,曰:“五方龙神”,其象征着整个屋的风水和寓意着其后代人丁兴旺而且在各行各业人才辈出。花胎(也叫花头):在正堂后面与围屋中间的半月形(如龟背)空地,其上铺有鹅卵石,是生活服务空间,用于晒衣、洗菜、搁置杂物。龙厅:即是围龙屋的中轴线房间。它正对上堂祖神位,较两边的房子大些,平时是堆放公物如天井板、桌凳、锣鼓等的保管厅。风水树:每个围龙屋后都种植一圈树木,将围屋整个包住,俗称屋衣树,也就是风水树。围龙屋的基本风格特点离不开以上几点,另外,它不但建筑奇特,宏伟庞大,而且设计得极其精巧和科学,一些微小的细节都能说明客家人聪明与才智。排水沟:在正屋的正堂连接二个天井之间的排水沟设计如图: 客家人为什么把水渠设计成这样呢?客家人在建屋之时都已考虑到排水方面的问题,如果设计得不好容易造成积污、堵塞,所以客家人利用了水漩涡的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每一个折角下面都放置一个水缸,在水缸里面再放置一个浮球,当水柱注入水缸时球就会旋转,从而产生涡流现象将流入水缸里的泥沙卷走,使水渠里常年保持畅通无沉积。这种结构不但有实用意义,而且还是风水术数中的一个部位,按顺序分别在每个水缸里放置了:笔墨、算盘、如意,喻意为他的后代首先要出读书人、文人,其次是生意人和当官的。防盗门与暗锁:客家有条谜语:“巴掌安宽,手臂安长,日里用不着,夜里一暗铺用到天光。”打一日常用品,这就是客家人的门锁。围龙屋不但居住条件好而且防御系数也非常的高,每个大门都有两道防线,一是木栓门,二是木板门。因为白天的时候家里的男丁大多数都出去干活了,家里只有老人小孩,而家里的大门白天必须是敞开的,所以客家人就设计了一道防盗木栓门如图所示: 每个大门用五根木拴放进预留的孔里。通过拉动机关便可锁住,每扇木板门其内部都设有暗锁,当木栓穿过锁眼时,暗锁起作用,从外表是一点看不出来而且也摸不到的,只有非常熟悉他的人才能打开,从而起到防盗作用。

三、历史与现状: 围龙屋的建筑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点:一为同姓集资;一为族中海外经商成功者出资。从距今400年的清初到距今100年的民国,客家人不断从福建往广东梅州地区迁徙,大大小小的围龙屋不断兴建。此间随着家族的兴衰,社会的动荡变迁,屋子也由崭新到败落,整修,再败落,再整修。到了改革开放,社会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今天,围龙屋又该如何叙述往日的荣耀?殿堂式

一、南华又庐建筑历史简介 在清末以前,嘉应州(梅州)民居多为低屋、次殿堂式平建筑。殿堂式建筑一般都表现为中原汉族府第门庭的风格。它采用的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为先进的抬梁式和斗拱式混合结构,布局严谨,讲究座向,左右对称,堂皇美观,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南口镇的南华又庐和松口镇的源远楼等。“南华又庐”的创建人潘祥初系有名的侨商。南口潘家原来在侨乡村有一座祖屋“南华庐”,是一座围龙屋,潘祥初发迹之后,在村里另觅土地,建造属于他这一支系的堂皇大屋,为不忘根本,就把新建的房子命名为“南华又庐”。

二、建筑词汇

1、屋名“南华又庐” 前面我们已经向读者介绍了“又”字的来源。而在我们考察的客家民居之中,称之为“堂”、“楼”的不计其数,当我们看到这一座建筑被命名为“庐”的时候,我们不禁请教屋内的管理者——屋主的孙子潘老先生。潘先生说,要有一定规模的才能叫“庐”,最起码要有二十个房间。

2、排水系统 客家建筑的排水系统一般都是明沟与暗沟互相结合的:在天井四周设有明沟,另有下水道通往暗沟,前面已经讲过了围龙屋的排水系统,而南华又庐的暗沟清理系统设计使用的却是有别于围龙屋的新奇方案。在暗沟里放置了几十条小龟,任由它们在交错的沟里爬行,同时也疏通了沟里的杂物;而且龟的寿命比较长,需求也简单,它们只要有足够的水分,并以沟里的小生物为食就可以存活很长时间。这给我们“动水不塞”的启示。

3、池塘

南华又庐不像一般的客家建筑,它前面没有一个半圆形的大水塘,但是却有围起过的痕迹,就此我们询问主人,他告诉我们,原来那里是围起来准备建水塘的,后来因为一个叔公出海时翻船,大难回到家后就大病不起,不久也便撒手人寰,为此家人特意把水塘填埋了。但用水和防火问题怎么解决呢?于是屋主就在屋里厨房旁边设了两个蓄水池,以备不时之需。

4、屋中之屋 南华又庐俗称为“屋中屋”,是因为它外表是一座完整的房屋,而其中各堂既可独立又可联体。创建人潘祥初一共有八个儿子,每个儿子各占一个堂屋,两边各有四屋,自左向右名称分别为:“中兴伊始、长发琪祥”。

5、亭台楼阁 下堂有一个类似古时候的戏台的鱼池,听说过去台下的水会转动,称为“风水轮”,以示风水的转动。主人还特意带我们参观了屋后的碉堡,碉堡里有朝向不同方向的五个枪眼,另一边还有一个“葫芦眼”,它的作用一是做为枪眼,二还有观赏装饰的作用。在一面墙边有倒塌的“走马楼”的痕迹,走马楼是天井之上连接两个房间的通道。客家人男女、等级尊卑观念极为强烈,外围的房子都是住佣人或侍婢或放置柴木的杂房,内围才是住主人的。也许从孙百思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和读懂这一座气势非凡的客家民居。南华又庐赞田心出大屋,思考诚深远,是著名建筑,八房各有屋。占地二十亩,十八载建成。结构新奇独,祥初公督促。栋高檐飞舞,大屋有气派。亭台善布局,壮丽夺人目。十厅九井誉,誉满海内外。屋内有园屋,观光知未知。屋后大果园,百年今相聚。屋右栽花木,泪飞不是哭。饮用水长流,子孙要立志。广场真不俗,多为民造福。中西合璧式

一、建筑历史 民国时期的建筑于之前的建筑相比,则各有风貌,更具特色。这大概因为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漂泊海外的客家游子们在国外经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恋民族的传统生活,荣归故里后置田建屋。他们依然采用传统的围龙屋或堂横屋的平面布局,又参照了南洋的建筑风格,局部稍作改动,门窗、厅堂加之西式装修,特别是增设阳台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传统建筑焕发出清新的气息。以下我们就以联芳楼为代表讲讲这种客家民居建筑。

二、建筑简介 联芳楼坐落于梅县白宫镇富良美村。它是清末民初由旅居印尼的侨胞丘麟祥、丘星祥兄弟合资兴建的。这栋楼房从1928年开始规划,1931年开始正式动工,历经3年耗资24万光洋建成。水泥、钢筋、石灰等所有的建筑材料都直接由国外购进。楼名取“五叶联芳华①”而来。从外观上看,我们简直就不相信它是中国的民居建筑,联芳楼就像一座西式别墅,与周围的传统客家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联芳楼右边不远处就是一座典型又保存完整的围龙屋——棣华居,在不和谐中却透着和谐。

联芳楼长近百米,宽四五十米,总占地面积有3600多平方米,共有房间98间。四周以建筑物环成“围屋”大院。屋的正面是三个凸起的钟楼式大门,让我们叹为观止的是其楼面精妙绝伦的雕塑,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户顶端,都装置着匀称的各种动物、花草浮雕,大大小小不下一二百幅,钟楼上端既有雄鹰展翅,天使临门等有浓郁西方建筑风格的塑像,又有狮子滚球,双龙夺宝等典型中式建筑特色的雕像。纵观整座楼面,富丽堂皇。“围屋”内,分建房室一百多间,“十厅九井,三堂四廊”。最后是一间长长的枕头屋。堂、厅、房间、走廊、天井、楼上楼下,设计十分巧妙。屋内的屏风、立柱、房梁都有以牡丹、凤凰等民族传统图案为主题的装饰,镶金配木门,掉漆的屏风更显示出了此楼的悠久历史。就连楼梯转角平台的地板上都有以凤凰、麒麟为主题的雕刻装饰,更显此楼主人当时的富有风光。

整座联芳楼表现出浓郁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传统客家建筑形式与现代西方建筑内容的融合体,印证了梅州市“华侨之乡”的美名。

三、与福建客家民居对比 在闽南侨乡也到处可见“洋楼式”的民居建筑。它们具有和梅州的类似的建筑背景:都是在辛亥革命后不少华侨还乡定居而兴建的,普遍具有骑楼式房屋、花瓶式栏杆、西洋式柱廊、平屋顶兼作活动空间,都颇具开放性,但却保留传统的布局、封火山墙的曲线和对比强烈的色彩。另外,与梅州不同的是,福建具有曲折的海岸线,众多的深水良港和岛屿,为海上交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福建历史上出现东方第一大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上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商贸和文化的交流,使得福建民居明显地刻上海洋文化的痕迹。所以中西合璧成为了福建沿海民居的一大特点。如福建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的“土楼王子”振成楼,就是中西合璧式客家建筑的典型。如果说联芳楼是“外西内中”的话,振成楼就有“外土内洋,中西合壁”之风。外环楼乃架梁式土木结构,内环楼却是砖木结构并仿西洋式装修,为土楼中所罕见。另外由于永定最吸引人的就是圆形土楼,因此它的中西合璧也主要体现在土楼建筑上,梅州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其后多为将弧形的围龙和花头部分变成了长条形、直线形,横置如枕,当地人称“枕头屋”。

二、维修与保护问题 当当地居民被问及自己老屋的保护问题时,都显得无可奈何,眼看自己差不多住了一辈子的老屋因岁月的流逝而一天一天衰落下去却无能为力,不禁感到伤心;即便是有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修缮这些极有历史价值的老屋。我们也深受感染,希望有人能早日发现这些老屋的历史意义和建筑价值,重新修葺,让它门重放光辉,但我们不能不担心的是,修葺后的围龙屋还能保持它那种特有的韵味吗,还能保持它那种独特的性格吗? 下面我们再以泰安楼为例:

1、“西湖公园”——守护天使 为保护这座著名古楼,同时也为游客及民众提供一个充满浓郁客家风情的文化场所,大埔县委县政府多方筹资,于2004年6月3日动工兴建大型保护公园——西湖公园。保护公园建成后,有关部门计划在该楼展出客家人生活生产工具及有关场景,使之成为客家民俗风情博览馆。2005年1月公园开放,我们去的时候已经看到有几间空置的房间挂、摆着不少展品。楼顶屋檐也被修葺一新,围墙和其他旅游设施仍在修建。

2、“保护”背后的隐情 修建的西湖公园似乎成了泰安楼的守护天使,给它一道防护的篱笆。然而,群众的心声是真实的,让我们听听泰安楼居民的看法。住在二楼的一位老伯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访问,他告诉我们,他已经60岁了,没有固定的工作,在西湖公园计划实施之前一直靠种田为生。他的老婆生病卧床,家里还有一个11岁的独女。他给我们一个信息:政府在公园简介里面介绍说“荒地变公园”,其实泰安楼周围原来是一片片的水田,老伯以及泰安楼附近的居民祖祖辈辈耕作在这片水田之上。而当“西湖公园”的计划摆出来以后,政府开始向他们征地,并承诺征地之后会给他们安排,然而按照老伯所说,政府征地后却并没有履行“安排”的承诺,只给了他们一人一万多的补偿金,如今他们家徒四壁,我们也为他们渺茫的未来担忧。(1)安土重迁——无辜与无奈 泰安楼如今只剩下十几户人家,面对着即将来临的泰安楼展厅的对外开放,这些居民都必须面临搬迁的选择。我们问老伯,愿不愿意搬出去,他说,如果政府处理得当的话,他是愿意搬出去的。然而就目前为止,已经搬出去的人家都是比较富裕的,他们已经在外面买了房子,留下的都是一些老弱的、像老伯这样的贫困家庭。他们没有能力、没有资本在外面买房子,只能留下,对他们来说,困难的不是搬出去,而是该搬出去后何去何从。面对这个问题,老伯一脸无奈。(2)宽容与理解 自己的祖屋被开发作旅游景点,要接纳四方的游客,曾经平静的生活就这样被打破,泰安楼的居民们没有怨言吗?对此老伯表示了极高的宽容和理解,他说其实在这里开展室,好处还是蛮多的: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客家文化,以实现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公园和楼正式开放后,他们也不是一点好处都得不到的,政府的门票收入将会有一部分分成给他们„„所以,不管是无奈也好,乐意也罢,住在屋里的人们普遍都是接受并欢迎游客们的参观的。

3、保护?破坏? 谈到在楼内开设展览间,泰安楼的居民无不心怀担忧。政府想要保护文物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往往忽略了许多后续的问题。老伯说道:泰安楼作为大埔文化的展廊对外开放以后,他们最担忧的就是由于游览者的不注意而破坏了这座建筑。比如小孩子会蹦蹦跳跳,这对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木楼板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打击;有些游客还有可能随地吐痰或者扔垃圾等不道德行为。旅游区的开发,给当地带来经济的腾飞同时,如果缺乏科学的指导和有力的管理措施,也会带来严重的景点破坏,素有“华北天然植物园”和“植物基层库”美称的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山西五老峰国家森林公园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三、传承与发展 客家民居建筑作为汉族五大传统住宅形式之一,是迫切需要后代的保护和传承的。可是如今不少的梅州人都搬离了这些传统民居,被搬离的祖屋又缺乏照顾,破损严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对传统民居的破坏可以说是最严重的。现在的客家人,对自己祖屋建筑的功能、艺术和技术等的知识已经知之颇少,不少人把围龙屋与客家民居建筑等同在一起,更不用说建造出如此考虑周到、做工考究的建筑来了。这多少给人“前人种谷后人摘”的意味。由宝丽华集团公司投资2.5亿元在梅县新县城修建的大新城围龙居,按照我们前面对客家民居建筑的分类严格来讲,其实是仿造客家民居中的圆土楼而建的多层商品房,内部形制与围龙屋完全不同。可是市民们都被误导了,他们都把这个“围龙居”称为“新式围龙屋”。

下图是在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的围龙大酒店,和大新城围龙居一样,建造的时候都已经放弃了客家民居建筑本身的功能性、技术性和艺术性。因此,如何把客家民居建筑这种特殊的客家文化传承下去,并继续发展发扬,成了专业人士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初围龙屋的建筑资金主要有两点来源:一为同姓集资;一为族中海外经商有成者出资。从距今400年的清初到距今100年的民国,客家人不断从福建往广东梅州地区迁徙,大大小小的围龙屋不断兴建。此间随着家族的兴衰,社会的动荡变迁,屋子也由崭新到败落,整修,再败落,再整修。到了改革开放,社会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今天,围龙屋又在如何叙述他往日的荣耀。

四、小结 目前梅州的民居建筑以极具传统特色的围龙屋居多,但是由于数量不少,加之农民居住的需要,我们所参访的围龙屋中几乎没有一座是仅供参观考察的,我们的参访不免打扰了当地居民的宁静生活,但他们仍然友善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在梅县南口镇、白宫镇参访民居时,居民们更是非常热情地协助我们,在他们的帮助之下我们才得以深入了解围龙屋的建筑精髓和所蕴含的浓郁的客家文化。从功能性上来说,它体现了客家先民强烈的排他性。从技术性上来说,如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建筑技巧和风水,可以看出客家先民建造他们的房子时所用到的全面的建筑思维。当时的生产力并不高,然而从建筑用地和建筑材料的选择,瓦的烧制,到水渠的设计挖掘,楼房的搭建,都是客家先辈们经过精心的思考和勤劳的双手做出来的。从艺术性上来说,无论是木雕还是石雕,都那么精美绝伦,而雕刻的精美度也极大地反映了建造者的家庭富裕状况。参考资料:1 李柏林编著 《梅州史迹纵览》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2 黄汉民 《客家土楼民居》 福建教育出版社3 谢重光 《闽西客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注释:① 晚宋的石溪心月《墨梅一题序》:“„„顷在四明同清凉范长老游大梅,或索和花光师墨梅十题,题曰悬崖放下,曰绝后再苏,曰平地春回,曰淡中有味,曰一枝横出,曰五叶联芳,曰高下随宜,曰正偏自在,曰幻花灭尽,曰实相常圆。” [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共2篇)]篇一:关于梅州客家民居建筑保护规划

关于梅州客家民居建筑保护规划

作者:陈玉宁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

万秋楼位于梅县新城,建于1930年,为两层高建筑。占地总面积约4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从上世纪90年代末万秋楼因经年久月空置缺乏管理破败,直至2003年11月,客籍台商购得万秋楼,斥资修缮万秋楼作为餐厅、茶馆使用,逐步发展成为客家文化休闲中心。现正重点作为接待台胞的联络点,以增进梅台两地文化沟通。建筑首层的上、中、下三堂作为主要的内部公共空间,为休息、展示之用。最外侧的左右各一条杠屋则作为洗手间和辅助用房使用,两侧的堂屋间以及横屋作为餐厅包间。为保护原有格局,酒楼在原有建筑的后侧独立设置厨房,围龙的首层则作为主要的服务用房,龙厅处设置总服务台。建筑的二层则主要是作为餐厅、茶座使用。在整个修整工程中,有 100多根腐朽的栋梁被抽换,使建筑整体结构得到了改善[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共2篇)]和加固。装修设计保持原万秋楼风格,房间内装修也一律采用仿古设计。

从建筑本体的规划保护利用方面来看,建筑整体格局保存完整;建筑外立面基本按照历史原貌进行修复和保护;建筑内部在保持基本格局和尺度的基础上,根据功能需求及相关规范要求进行了适当的改造,新增的结构构件、装饰、家具等在尺度、色彩、风格上与原建筑风格协调统一,既可以达到装饰效果又满足实际使用需求。从实用功能来看,充分利用了建筑的区位优势、历史背景和自身条件,将其作为文化、餐饮、茶艺等交流的场所,提升了该建筑物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价值。

2.2 实例2:“承德楼”

“承德楼”位于梅江区三角镇,始自885年奠基至1896年完工,是梅州市内最典型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围龙屋之一。该建筑为三堂两横一围龙的形制,占地面积3780平方米。目前主要作为一家以制作正宗传统客家美食为主,集文化、娱乐、休闲、美食为一体的旅游饭店,经营已经近30年。

建筑首层以居住、展示、服务功能为主;两侧的堂屋间和横屋则作为屋主一家以及酒楼工作人员居住、休憩的场所;围龙部分则是作为家庭的厨房、卫生间以及酒楼辅助用房使用,龙厅间空置;酒楼的厨房则设置在紧邻围龙外侧的新建建筑中;禾坪两侧的“左右伸手”则作为客家农家用具展示厅以及卫生间使用;二楼除厅堂作为休息和展示之用外,其他房间均作为餐厅包间使用。

从客家民居建筑保护规划方面来看,客家民居建筑的空间格局和立面风貌基本维持原有状态;在局部有加建改建,使用部分现代材料,对整体风貌有一定影响;局部结构、材料、色彩、装饰上稍与传统风貌不相协调;建筑作为餐饮建筑也存在一定的消防隐患。从规划利用模式来看,这种家庭经营性的模式在梅州地区较为值得推广,对保存民居中的传统生活方式,发挥其历史、文化、经济价值有着积极意义。

梅州客家民居建筑保护规划的建议

建议:(1)转变保护利用观念。1)从“拆旧建新”到“保护利用”。各级政府、民众都应树立起保护意识,认识到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意义和普遍价值,形成广泛的保护共识。2)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保护”。民居建筑因生活而存在,它们是活态的、变化的物质载体,在保护建筑本体的同时,应注重保护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3)从“单体保护”到“整体保护”。村落中的民居建筑与山水环境共同构成有机的整体。因此,除了文保单位和重要建筑外,对它所依存环境进行整体的保护规划也不容忽视。

(2)加大政策法规建设。法规建设是传统村落及民居建筑保护规划的前提,各地必须加大地方性法律法规建设,并对民居建筑的认定设定标准和程序、保护原则和措施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将民居建筑保护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也要重视民风民俗,这对于保护传统村落和建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扬。

(3)完善保护技术体系。梅州地区的客家民居建筑目前并没有形成适宜的保护规划技术体系,导致了大量民居在使用、保护过程中造成了各种形式的破坏。因此,梅州市应学习北京、上海、天津、丽江等城市的经验,为规范和指导相关行为,可在保护法令之外尽快制定客家民居建筑的保护规划标准、技术条例或规程。

结语

传统民居建筑保护规划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效益及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平衡,也涉及到管理部门、开发商、居民和相关研究者的价值观调和利益分配,多种因素相互制约最终成为一个综合性难题。研究客家民居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使其在合理利用中长盛不衰,为客家文化和历史传统传承发扬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婷婷.梅州传统民居现状与保护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2] 唐琳.梅州客家民居历史建筑的再利用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 [3] 黄璐.社区营造视角下的梅州客家古村落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 [4]林智敏.对梅州传统客家民居保护与利用的思考;《山西建筑》,2006

篇二:梅州客家农村民居建筑风格

梅州市客家农村民居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其建筑特色主要表现在它的传统风格、实用价值和建筑艺术上的融合,能反映出梅州客家的生活历史和所处的环境。最早的代表是高层围楼,它是客家人来到南方初期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其建筑形式是呈圆柱状、碉堡式、全封闭型的高大建筑。最高的围楼有四、五层,高达十到二十米,里面有许多房间组成,多达三、五百间,可供数十户至上百户的大家族聚居。这种围楼多见于闽粤赣边境山区,如大埔的和村、埔北英歌山、茶阳太宁等地仍可见这些民居。围龙屋是稍后期的典型客家农村民居建筑。它跟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汉族民居的五大特色。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所采用的建筑工艺是中原汉族建筑艺术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讲究座北向南,结构形式一般按堂、横单元组合成大小不同的住宅,如二堂二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两围龙。在平面布局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左右对称,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堂和正堂后的围龙屋组成一个太极形整体,屋后种风围树。比较好地解决了通风、采光、排水和环境生态平衡问题。其它各式民居建筑形式,如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飞、殿堂式等,则是根据不同时期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相应有所变化。近代受海外华侨的影响,吸收了一些西洋建筑艺术风格,同时又保留了客家民居的传统结构,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如梅县白宫的联芳楼、洋坑的六杠楼和南口的南华又庐等,形成了梅州侨乡风情的一大特点。梅州农村民居绝大部分选在山间平地、沿河两岸、或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的地方。房间布局紧凑,力争良好的通风和向阳条件,前景力求开阔。因地制宜,利用有利的自然环境,与自然林木、山水紧密结合,把生活和生态、人工和自然融为一体。因而也有它的科学哲理。民居中绝大部分是平房,平面方整,外墙少开窗,开小窗,窗台高出人头,这样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在房间的尺度上反映出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功能需要;大面积厅堂是户内活动中心,也是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地方;把活动频繁的厨房、工具杂物间、家禽舍放在前院。而把睡房、仓库放在较清洁的后院。大小厅堂、房间功能划分明确,尺度比例适合,符合实际需求。这样既适应了山区潮湿、多雨的特点,又[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共2篇)]卫生、通风。

在旧民居中,天井占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户内的室外活动空间场所,又是厅堂的采光、通风来源,也是打井吸水、地面排水、晒衣服、院内绿化和家禽饲养的地方。同时,利用栏杆、屏风、漏窗、门洞等,合理地安排好天井与厅堂、天井与房间之间的空间组织,加快空气流通,调节室内外的温差,起到了一股微小气候的调节作用,使室内产生一种凉快的感觉。鉴于梅州市雨水多,地下水位高,空气湿度大,因此,在民居建筑中必须考虑到防潮湿的问题。采用了大屋顶、高台基,加大地面排水坡度等办法。

旧民居建筑的材料,外墙一般用泥坯,红泥石灰沙浆砌杉木桁,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用石灰及灰色砖墙,天面挂灰瓦;以块石铺砌台阶,砌石墙脚、石门夹;天井、晒台选用石条、石头或混凝土材料。梅州民居建筑选用地方材料,低材高用,不求奢华,线条简洁,色彩淡雅,经济实用。

从梅州客家民房建筑中可以看到客家民居建筑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

一是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客家民居建筑,从开敞的圆形建筑,逐渐按堂和横为单元组成的四合院。今天所见的围龙屋就是以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建筑的。二是因地取舍、利用自然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客家先民多聚居山区,利用丘陵山坡等自然环境建造住宅。如围龙屋就是利用山坡环境建造的。它前低后高,便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前有池塘,可积水防火,后有风围树,可护坡防险。

三是大屋顶、高台基和玲巧的屋身。客家人有聚居好客的特点,其建筑都是大屋顶。为排水和防御风雨对屋身的破坏,屋顶采用悬山顶式,有深远的屋檐,两屋斜坡汇合处用龟形建造。高台基是防潮之需要。

四是以木材为主的结构。客家民居建筑材料主要有木材、石泥等。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框架和成组斗拱的出现,木材需要量不断增加。客家人多住山区,取材便利是其优越条件。

五是绘画复杂,色彩浓重。客家民居建筑以木材为主,在绘画、雕刻部分加上油漆装饰,目的是保护建筑木材。绘画复杂,喜欢山水花鸟交错,大红大绿,色彩浓重,反映了客家人文化水平,意识形态的习俗和嗜好。

过去农村住宅相互邻贴,建筑密度高,过道狭窄,阴暗面大,但是居民中大部分是平房,人口居住密度并不太大。自然村以出勤半径3至5公里内选址。三五百户为一村,或以姓氏同聚成村,人口不致过分集中。保持了氏族大家庭和睦共处的谧静和谐气氛。

从现代的角度看,旧农村民居住宅有些不尽合理:二三米宽的狭窄路道;小面积的窗户;户与户之间高墙分割、相互对立;互不牵连的独立环境,形成了封闭的自我生活空间;向北山墙不开窗,甚至是临街主面也不例外。究其原因:是这堵墙为厅堂的正面主墙,放神龛、祀祖祭台,被视为神圣不容破坏的地方,也有些人认为开了北窗,吃西北风不好兆头。这种习俗,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合理解决。

近年来,梅州农村人口结构从单纯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多种经营,从事副业、文化、商业、服务业等多种活动,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追求趋向多样化;梅州广大华侨、港澳同胞纷纷回乡建房,对旧的居住环境要求改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城镇城市化建筑推动了农村民居建筑的现代化。这样使梅州民居建筑形式和风格发生了变化。

第五篇: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副连、kelefe、我和楚山的大鸟四人一行,于2005年1月14日至1月17日在梅州市部分地区参访了一些著名的客家民居建筑,撰写调查报告如下:

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前言:

2005年1月14日至1月17日,我们前往广东省梅州市实地考察了棣华居、锦华庐、联芳楼、南华又庐、花萼楼、泰安楼、承德楼、万秋楼等客家民居建筑。梅州的客家民居现今的保存状况参差不齐,我们大致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梅州客家民居建筑的代表——围龙屋,以梅县的南口镇最为集中。这些旧屋因长年失修已破败不堪,其中居住着因无财力而无法搬出围屋的老人与小孩,他们以耕田为生活依据,生活贫苦;此类举例:品一公祠

2、家中生活比较富裕,集资大面积整修老屋,更有甚者全面粉刷油漆,改围龙屋为酒店茶馆以此揽客。我们从建筑学角度认为此举不但破坏了建筑原来的风格样式,亦糟践了客家的民族文化。这种问题在全国旧建筑保护中普遍存在,如江南园林的原有意境保修问题;举例:泰安楼、万秋楼、承德楼

3、因建筑结构典型且完整而被多方学者考察测绘,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无论对建筑界、考古界还是对普通老百姓都是一笔珍贵的宝藏。只是可惜老屋的主人亦认识到房屋的价值,自行加收了2元到5元不等的门票;举例:棣华居、联芳楼、南华又庐

4、政府收购老屋周围的农田,兴建以此屋为主题的“保护公园”。原建筑依原样修复并仍有原居民居住。我们认为这种办法既能保护旧建筑的又能传扬客家文化,但其中因生活贫困而无法搬出的居民只得到少量的补偿,且因此失去了农田也就是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来源,着实令人担忧;举例:泰安楼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血缘的亲情也在不断被冲淡。新一代的客家年轻人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大城市,向往一切新生事物,族群聚居的古老围屋渐渐空旷荒芜。社会的繁荣安定,也决定了以防守为目的的客家围屋必须退出历史舞台。但前人留下的宝藏不能在我们手中被摧毁埋葬,不管是为了保存悠久的客家文化,还是为了保持城市的延续性,抑或是……我们都得保证这份宝藏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供子子孙孙瞻仰,回忆。

关键词:梅州 客家 民居 建筑 围龙屋 土楼 围屋

基本路线与行程

2005年1月14日

下午三点到达梅州火车站,休顿片刻之后,首先参观了位于梅县新县城的一座围龙屋——济济楼,以及济济楼对面正在修建的集客家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现代化围屋——大新城围龙居。紧接着来到了梅县程江镇夏万秋村的万秋楼——已被台湾一老板购买并改建成为酒楼。

2005年1月15日

中国围龙屋最为集中的地方就是广东省梅县,而南口镇侨乡村是最典型的一个村落,这里的客家围龙屋保存得最多、最完整,我们在车上一路过来就能看到散布在山脚那一座接着一座的围龙屋和杠式围楼,而且南口的民居大都以“庐”命名。在当地人的指示下,我们找到了侨乡村远近驰名的“屋中屋”——南华又庐,还参访了南口其它比较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如锦华庐、塘肚村最古老的品一公祠(具有300多年历史)等。随后经过艰难的问索参访了梅县白宫镇新联村中西合璧的联芳楼和典型的围龙屋建筑——棣华居。

2005年1月16日

梅州市大埔县位于韩江中上游,东连福建平和、北接福建永定,因此这里的客家民居比起梅县的来要更有特色。事实上,大埔的客家民居已经综合了福建客家和梅州客家的建筑特色,这里民居建筑形式多样、种类齐全,被誉为“客家建筑大观园”。

很遗憾,由于时间(一天)和路程(从梅县到大埔的大东镇有一百多公里)的限制,我们翻山越岭急匆匆地参访了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的花萼楼和湖寮镇县城龙岗村的泰安楼,其中还在回途一栋颇具特色的“上下门楼”——景足东南民居前停留了片刻。

2005年1月17日

这天主要行程是观光。下午到达梅州城区东山小溪唇的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在人境庐旁边发现了一座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恩元第”。它的特点首先在于,它的正门并不是开在建筑物中轴线上,二是在其左边,从下天井右边深入还别有洞天,竟然还存在另外一个上下堂,建于“人境庐”之后,由于空间上要配合人境庐,或者是家族扩大的需要,只能在人境庐之后建房,这样无规则形状的建筑在梅州并不常见,傍晚我们到已经改装为围龙屋(星园)酒店的承德楼考察。与此同时我们的梅州之行也就此告一段落。

 

梅州地理概述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北邻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四县,西北接江西省寻邬县,西面连广东省河源市的龙川、紫金县,西南、南面与汕尾市的陆河县、揭阳市的榕城区、揭西县相接,东南面和潮州市潮安县、饶平县相连。全境“七山二水一分田”,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美称,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作为广东中山大学城市规划二年级的学生,我们此次梅州之行就以客家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者——客家民居建筑作为考察对象。

考察具体情况报告

一、梅州客家民居分类及其代表建筑介绍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加上来自国内外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不但造就了客家人独特的风俗人情,更影响了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形式。因此梅州市的客家民居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其中包括了:围楼式、围龙式、殿堂式、中西混合式、五凤楼式、走马楼式、纵列式、四点金式、穿堂式、锁头式、下山虎式等等。而这其中更是以“围龙式”享誉中外,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有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下面我们根据实地考察情况和所见所得,就其中的五种进行详细的建筑分析和介绍

围楼式

围楼式的民居建筑有方形围楼和圆柱形围楼两种风格。它是客家人来到梅州初期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多见于闽、粤、赣边沿山区,流传时间较长,其特点:宏伟壮观,聚式群居,便于防守自卫,是目前粤东北客家地区土围楼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与长方形围楼相比,圆柱形围楼除了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之外,其结构大致相同,但是这种建筑早已被前人所淘汰,现在丰顺和大埔两县毗邻的福

建山区和大埔的英雅山还留存有部分这样的建筑物。该建筑亦被认为“世界四大民居建筑”之一。

一、圆楼——花萼楼

花萼楼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距县城有45公里,也即是靠近广东和福建的边界处,我们足足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经过了崎岖曲折的山路才来到这座建于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的圆形土楼。它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广东土楼之最的称号。

1、周围环境与概况

花萼楼四周都是葱绿的高山,一条小河从旁蜿蜒而过。我们沿着刚修不久的为参观此楼的游客专门修建的盘山公路百步九折了十几分钟才豁然开朗地看到了这座宏伟的建筑,而在这之前,这里是极为封闭的盆地,与外界联系极少,这也

是花萼楼经历了如此长的时光冲刷仍能保持原样和那么晚才被发现的原因。这座圆楼的周围还分布着一些后来加建的楼房,形成了一个依山傍水的聚落。

花萼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共有三环,三环连成一体,内环为一层30个房间,二环为二层60间,外环为三层120间,共有210个房间。楼高11.9米,楼的墙体用生土筑而成,底层宽2米,顶层宽1.3米。

2、花萼楼的建筑词汇

(1)土墙和卵石墙脚

远望花萼楼,其造型之优美让人赞叹不已,难怪日本学者茂木靖一郎教授称此类土楼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土筑的墙体不仅取材方便、适应环境,更能使居民居住舒适,冬暖夏凉。花萼楼的墙脚是利用河边的大鹅卵石拼砌而成的,在当地居民们的热心指导和帮助之下我们了解到其非凡的作 用:首先,它是建在洪水线以上,有利于围楼的排水;其次,紧密排放的鹅卵石相互卡住,不容易被敌人从外

撬开,起到防御的功能;还有,这种结构能防止毛细现象,使地下水不至于沿墙脚向上渗,起到保护墙身的作用。

和福建的许多圆楼一样,花萼楼的墙也是通过板筑的方法将土一层一层垒起来的。所谓的板筑,就是先用木板平衡架起,再将土倒进板间,然后人工用重物将土舂紧。据当地人介绍,夯墙的用料是粘土、细石、竹筋或稻草等混合而成的,虽然材料是如此的简陋,但土墙却十分坚固,400年的历史也没有使它衰老。墙上只开小窗,达到防卫的要求。

土墙对外封闭,对内开放,解决了采光通风需要的通透与防御需要的封闭的矛盾,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

(2)大门和门厅

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大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钉上坚厚的铁皮,这些设施是为抵御外人侵扰而特意设计的。然而,现在的铁皮因锈蚀得厉害而已经给拆下来了。大门内部一侧的土墙内藏有一条15×15cm,长约3米的木条,将其拉出插入另一侧的墙洞就成了坚实的门栓,真难以想象当时是如何将这么粗长的木条放置在墙里!福建的围楼在大门上甚至装有水幕机关,以防火攻;花萼楼却没有这样的结构,这是由于大门在重建时被拆掉了。

我们穿过大门进到门厅时,看到一个正方形的下凹地方。这样不是很不方便进出吗?我们感到很奇怪,后来询问屋里的人才知道,这个地方叫天井,其上是通透的,其下置有暗沟,有利于下雨时排水。

(3)内部结构与祖堂

福建一般的围楼屋是一环的,少数有二环,甚至三环,但环与环之间不相连,以同心圆的形式组合而成。花萼楼就特别在它是三环 连在一起的,紧紧相套。它共有200多个房间,每一间房是并列的关系,在当时封建严酷的等级制度之下,它能做到这样,是难能可贵的。

最内环主要是住人,还有一部分养牲口,里面两环则主要做仓库使用。这与传统的福建围楼有较大的差别,如福建永定的承启楼,底层为厨房,二层为谷仓,三四层为卧室。花萼楼内还有面积为283.4平方米的圆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寓意着人们祈求丰衣足食的心愿。

祖堂位于内环正对大门位置,里面也有一个天井,上面开通,便于采光。据当地人说,祖堂和围拢屋的龙厅,是重要的风水位置,是龙脉所在,因而用于供奉祖先,同时也有较多的装饰。

3、与福建围楼屋的关系

由于花萼楼靠近边界,它深深受到了福建永定围楼屋的圆形结构的影响,而与梅州其他地方的围龙屋显得格格不入。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如上面所述的三环合一体等。

二、方楼——泰安楼

泰安楼位于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我们乘坐汽车经过大埔县城时就已经远远地看到一座乌黑的石头建筑的雏形,那就是泰安楼。根据其简介,泰安楼大约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0年的历史,是国内极为罕见的石方围楼。该楼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6684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两侧书斋占地2764平方米,门坪及花台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个房间。

泰安楼属砖石木结构建筑,长49米,宽52.6米,高11米,呈四方形。墙身分三层,一、二层外墙为石墙,三层外墙及内墙为砖墙,这与花萼楼有所不同,它的墙身大部分是由大鹅卵石和粘土混合砌成的,鹅卵石没有经过人工的打磨,却可堆成方方正正的形状,我们不能不感叹客家人的智慧与技术。因楼外墙为石墙,故该楼俗称方石楼。楼正面有一座被装饰成牌坊式的大门,窗眼密布。

从泰安楼的内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木架构,这种木架构属于中国古建筑中的穿斗式架构。

穿斗结构的柱子是直接升上去的,中间用穿枋联系,使其稳定,然后柱子端头是檩条来支撑瓦屋面。这种构架用料较少,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这就使泰安楼内外的砖木融合在一起,经济稳当。

值得一提的是,泰安楼的第三层的走廊是设置在外部的,通过小窗与外部相连,这个走廊仿如一条地下通道,如果没有小窗的采光,就会伸手不见五指了。这样的设置,同样出于一个目的——防御,便于楼内的人把守,看哨。

泰安楼里面是左右对称的,中间有祖堂,两边住人,然而现在两边都改成厨房了,我们来到这里已经是傍晚,可以见到从烟囱飘出来的缕缕炊烟。中间的祖堂又采用了另一种木架构形式——抬梁式,抬梁式有以下特点:1.在柱顶或柱网上,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

层缩短,层间叠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2.相邻层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屋顶的骨架。

楼正面有一座被装饰成牌坊式的大门。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中堂书“祖宗功德”,陈列先祖神主牌,并作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侧设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三层方形楼房将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楼两侧各有一座书斋,是供族人读书求学的场所。楼内右侧天井有口水井,井水清澈可口,现仍可饮用。

泰安楼历史悠久,外观雄伟粗犷,布局科学合理,文化内涵丰富,是梅州市大埔县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也是中国与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

2002年7月17日,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埔县已将该楼和大东镇花萼楼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围龙式

一、围龙屋建筑历史与风格

自唐末五代之后,因为发生第二次中原汉族的大批南迁,乃至北宋后期,南来的客户已经超过当地的土著人户,而此时的文化、物质条件又有了较大的进步,客家民居的建筑也有所变革——由全封闭形式转向半封闭形式的“围龙屋”建筑,这种形式既保留了中原的宗族祠堂性质,同时又结合地方的地理环境,创造出美观实用的新形式的建筑物。

围龙屋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山坡或山丘下,之间相距数百或数十米,有的则坐落于山丘与耕地交接的坡地上,背山面田,前低后高,有利于排水和通风透光。它有着奇特结构和合理布局,既有古代宫廷的神韵,又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其主要

结构类型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两堂四横一围龙、三堂两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一围龙及二围龙、三围龙甚至六围龙等。一般以中间的正堂正屋形式的方形屋或二字屋为基础,周围的围屋层层扩建自由组合。从一个屋的规模也可看出某姓家族的人丁兴衰。尽管规模大小不同,但围龙屋的基本设施却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主要包括:风水塘、禾坪、大门、斗门、伸手、正堂、花胎、龙厅、排水沟、游廊、天井、巷道、正屋、花厅、花阶、围屋、杂屋、厕所、畜棚等。关闭了通向外界的大门,这里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最多时100多户人家同住在一个大围龙屋内。

二、围龙屋建筑词汇

由于历史的长期积累,围龙屋在梅州早已是司空见惯的民居建筑了,我们走访了大大小小的围龙屋不下十座,在考察和访问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分析,从中归纳了围龙屋的一些基本特点。围龙屋的构造具有独特的防御和实用功能,同时还被赋予一定的迷信色彩。下面按围龙屋的廊、堂、厅等名称和位置(从下到上、由外及内),择重说明如下:

池塘:屋前的池塘多为半月形,可用来蓄水防旱、养鱼灌溉、调节气温等,同时又是一道天然防线。池塘随围屋的扩建而扩大,宽度须得超过两个侧门边上的狗洞,才能保证风水不外流。

斗门(外大门):通向里屋的两扇大门,分别叫左斗门和右斗门,也是客家文化最集中体现的一个部位。

客家人源于河南正宗的中原汉族文化,在几次大迁徙的过程中一直都保留了尊礼重长,崇尚文化的优良传统和风俗习惯,在这两扇斗门中更能体现出来。平时家中的左斗门是紧闭不能开启的,家人都是从右边的斗门进出,只有当家中来了身份显赫的高官贵族或者家中操办大喜事,如迎亲或族中长辈来临方可敞开大门迎接贵客,它象征客家人传统礼节,左右斗门的根本区别在于:左边的大门比右边的大门更高、更宽敞。

左右伸手:客家人在建造房子时,首先是要考虑到风水格局,最为常用的一种叫太师椅形,根据椅形来划分屋子各部分:前有垫,后有靠,一边扶手,这样住在屋里的人就像坐在太师椅上,四平八稳,高高在上。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围龙屋正面大都不是平面的,左右两边总有往前凸出而建的房子。

水井:客家民居有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功能,因此客家人在建房子的时候就要将日常所需考虑进去:建房子时不但把水井、菜地和养牲口的房子,而且把果树、鱼塘也一同圈入围屋里去,从而做到足不出户却可自给自足。

确实,我们所参访的客家民居都无一例外地有一口水井。只是水井的位置会随着建筑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从考察的结果来看,大部分水井被安排在右伸手附近。

禾坪:禾坪是全屋人公用的活动场所,平时晾晒稻谷,节日则用来舞龙、舞狮等。禾坪的宽度十分讲究,一般与正屋的高度相等,尺寸由特有的一种“鲁班尺”测量吉凶后来定。

花阶:处于上堂和围屋之间的一块半圆形龟背状空地,这种造型有利于排水和灌溉。其坡面的斜度、形状和朝向也要由风水师依据建屋者的生辰八字合过来决定。较为讲究的花阶把两角做成三级台阶,据当地的管理员介绍,花阶的尺寸即使是少了或者多了一公分(一厘米)也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运气和屋主的财运等问题。

过道廊(走廊):正屋与横屋、围龙与正屋的相连处。上面架着横栋盖瓦的游路,以避风雨,方便往来,故称“廊”。而且具有一定的高度,不同位置的过道廊其高度也不相同,这也是由风水和下雨时雨水滴溅的高度所决定的。滴水的距离和角度设计经过精心设计,当雨水沿着屋檐滴到地上时,既不会溅着人,也有利于雨水的排放。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房门前都会有高出收水地面的平台。

上、中、下3堂:整队中轴线大门。上堂设祖宗牌位、祭祀香案。凡临终者,在此按男左女右规俗正寝归宗。中堂是意识、宴会的主要场地。下堂是婚丧大事时,锣鼓八音的乐坛和乔夫的席位。

五方龙神:客家人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所以每座围龙屋在花胎与正屋交界的中心地方都会安放五个神位按五行八卦中的:金、木、水、火、土来排列,曰:“五方龙神”,其象征着整个屋的风水和寓意着其后代人丁兴旺而且在各行各业人才辈出。

花胎(也叫花头):在正堂后面与围屋中间的半月形(如龟背)空地,其上铺有鹅卵石,是生活服务空间,用于晒衣、洗菜、搁置杂物。

龙厅:即是围龙屋的中轴线房间。它正对上堂祖神位,较两边的房子大些,平时是堆放公物如天井板、桌凳、锣鼓等的保管厅。

风水树:每个围龙屋后都种植一圈树木,将围屋整个包住,俗称屋衣树,也就是风水树。

围龙屋的基本风格特点离不开以上几点,另外,它不但建筑奇特,宏伟庞大,而且设计得极其精巧和科学,一些微小的细节都能说明客家人聪明与才智。

排水沟:在正屋的正堂连接二个天井之间的排水沟设计如图:

客家人为什么把水渠设计成这样呢?客家人在建屋之时都已考虑到排水方面的问题,如果设计得不好容易造成积污、堵塞,所以客家人利用了水漩涡的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每一个折角下面都放置一个水缸,在水缸里面再放置一个浮球,当水柱注入水缸时球就会旋转,从而产生涡流现象将流入水缸里的泥沙卷走,使水渠里常年保持畅通无

沉积。这种结构不但有实用意义,而且还是风水术数中的一个部位,按顺序分别在每个水缸里放置了:笔墨、算盘、如意,喻意为他的后代首先要出读书人、文人,其次是生意人和当官的。

防盗门与暗锁:客家有条谜语:“巴掌安宽,手臂安长,日里用不着,夜里一暗铺用到天光。”打一日常用品,这就是客家人的门锁。

围龙屋不但居住条件好而且防御系数也非常的高,每个大门都有两道防线,一是木栓门,二是木板门。因为白天的时候家里的男丁大多数都出去干活了,家里只有老人小孩,而家里的大门白天必须是敞开的,所以客家人就设计了一道防盗木栓门如图所示:

每个大门用五根木拴放进预留的孔里。通过拉动机关便可锁住,每扇木板门其内部都设有暗锁,当木栓穿过锁眼时,暗锁起作用,从外表是一点看不出来而且也摸不到的,只有非常熟悉他的人才能打开,从而起到防盗作用。

三、历史与现状:

围龙屋的建筑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点:一为同姓集资;一为族中海外经商成功者出资。从距今400年的清初到距今100年的民国,客家人不断从福建往广东梅州地区迁徙,大大小小的围龙屋不断兴建。此间随着家族的兴衰,社会的动荡变迁,屋子也由崭新到败落,整修,再败落,再整修。到了改革开放,社会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今天,围龙屋又该如何叙述往日的荣耀?

殿堂式

一、南华又庐建筑历史简介

在清末以前,嘉应州(梅州)民居多为低屋、次殿堂式平建筑。殿堂式建筑一般都表现为中原汉族府第门庭的风格。它采用的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为先进的抬梁式和斗拱式混合结构,布局严谨,讲究座向,左右对称,堂皇美观,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南口镇的南华又庐和松口镇的源远楼等。

“南华又庐”的创建人潘祥初系有名的侨商。南口潘家原来在侨乡村有一座祖屋“南华庐”,是一座围龙屋,潘祥初发迹之后,在村里另觅土地,建造属于他这一支系的堂皇大屋,为不忘根本,就把新建的房子命名为“南华又庐”。

二、建筑词汇

1、屋名“南华又庐”

前面我们已经向读者介绍了“又”字的来源。而在我们考察的客家民居之中,称之为“堂”、“楼”的不计其数,当我们看到这一座建筑被命名为“庐”的时候,我们不禁请教屋内的管理者——屋主的孙子潘老先生。潘先生说,要有一定规模的才能叫“庐”,最起码要有二十个房间。

2、排水系统

客家建筑的排水系统一般都是明沟与暗沟互相结合的:在天井四周设有明沟,另有下水道通往暗沟,前面已经讲过了围龙屋的排水系统,而南华又庐的暗沟清理系统设计使用的却是有别于围龙屋的新奇方案。在暗沟里放置了几十条小龟,任由它们在交错的沟里爬行,同时也疏通了沟里的杂物;而且龟的寿命比较长,需求也简单,它们只要有足够的水分,并以沟里的小生物为食就可以存活很长时间。这给我们“动水不塞”的启示。

3、池塘

南华又庐不像一般的客家建筑,它前面没有一个半圆形的大水塘,但是却有围起过的痕迹,就此我们询问主人,他告诉我们,原来那里是围起来准备建水塘的,后来因为一个叔公出海时翻船,大难回到家后就大病不起,不久也便撒手人寰,为此家人特意把水塘填埋了。但用水和防火问题怎么解决呢?于是屋主就在屋里厨房旁边设了两个蓄水池,以备不时之需。

4、屋中之屋

南华又庐俗称为“屋中屋”,是因为它外表是一座完整的房屋,而其中各堂既可独立又可联体。创建人潘祥初一共有八个儿子,每个儿子各占一个堂屋,两边各有四屋,自左向右名称分别为:“中兴伊始、长发琪祥”。

5、亭台楼阁

下堂有一个类似古时候的戏台的鱼池,听说过去台下的水会转动,称为“风水轮”,以示风水的转动。

主人还特意带我们参观了屋后的碉堡,碉堡里有朝向不同方向的五个枪眼,另一边还有一个“葫芦眼”,它的作用一是做为枪眼,二还有观赏装饰的作用。

在一面墙边有倒塌的“走马楼”的痕迹,走马楼是天井之上连接两个房间的通道。

客家人男女、等级尊卑观念极为强烈,外围的房子都是住佣人或侍婢或放置柴木的杂房,内围才是住主人的。

也许从孙百思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和读懂这一座气势非凡的客家民居。

南华又庐赞

田心出大屋,思考诚深远,是著名建筑,八房各有屋。

占地二十亩,十八载建成。

结构新奇独,祥初公督促。

栋高檐飞舞,大屋有气派。

亭台善布局,壮丽夺人目。

十厅九井誉,誉满海内外。

屋内有园屋,观光知未知。

屋后大果园,百年今相聚。

屋右栽花木,泪飞不是哭。

饮用水长流,子孙要立志。

广场真不俗,多为民造福。

中西合璧式

一、建筑历史

民国时期的建筑于之前的建筑相比,则各有风貌,更具特色。这大概因为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漂泊海外的客家游子们在国外经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恋民族的传统生活,荣归故里后置田建屋。他们依然采用传统的围龙屋或堂横屋的平面布局,又参照了南洋的建筑风格,局部稍作改动,门窗、厅堂加之西式装修,特别是增设阳台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传统建筑焕发出清新的气息。以下我们就以联芳楼为代表讲讲这种客家民居建筑。

二、建筑简介

联芳楼坐落于梅县白宫镇富良美村。它是清末民初由旅居印尼的侨胞丘麟祥、丘星祥兄弟合资兴建的。这栋楼房从1928年开始规划,1931年开始正式动工,历经3年耗资24万光洋建成。水泥、钢筋、石灰等所有的建筑材料都直接由国外购进。楼名取“五叶联芳华①”而来。

从外观上看,我们简直就不相信它是中国的民居建筑,联芳楼就像一座西式别墅,与周围的传统客家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联芳楼右边不远处就是一座典型又保存完整的围龙屋——棣华居,在不和谐中却透着和谐。

联芳楼长近百米,宽四五十米,总占地面积有3600多平方米,共有房间98间。四周以建筑物环成“围屋”大院。屋的正面是三个凸起的钟楼式大门,让我们叹为观止的是其楼面精妙绝伦的雕塑,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户顶端,都装置着匀称的各种动物、花草浮雕,大大小小不下一二百幅,钟楼上端既有雄鹰展翅,天使临门等有浓郁西方建筑风格的塑像,又有狮子滚球,双龙夺宝等典型中式建筑特色的雕像。纵观整

座楼面,富丽堂皇。“围屋”内,分建房室一百多间,“十厅九井,三堂四廊”。最后是一间长长的枕头屋。堂、厅、房间、走廊、天井、楼上楼下,设计十分巧妙。屋内的屏风、立柱、房梁都有以牡丹、凤凰等民族传统图案为主题的装饰,镶金配木门,掉漆的屏风更显示出了此楼的悠久历史。就连楼梯转角平台的地板上都有以凤凰、麒麟为主题的雕刻装饰,更显此楼主人当时的富有风光。

整座联芳楼表现出浓郁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传统客家建筑形式与现代西方建筑内容的融合体,印证了梅州市“华侨之乡”的美名。

三、与福建客家民居对比

在闽南侨乡也到处可见“洋楼式”的民居建筑。它们具有和梅州的类似的建筑背景:都是在辛亥革命后不少华侨还乡定居而兴建的,普遍具有骑楼式房屋、花瓶式栏杆、西洋式柱廊、平屋顶兼作活动空间,都颇具开放性,但却保留传统的布局、封火山墙的曲线和对比强烈的色彩。

另外,与梅州不同的是,福建具有曲折的海岸线,众多的深水良港和岛屿,为海上交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福建历史上出现东方第一大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上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商贸和文化的交流,使得福建民居明显地刻上海洋文化的痕迹。所以中西合璧成为了福建沿海民居的一大特点。

如福建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的“土楼王子”振成楼,就是中西合璧式客家建筑的典型。如果说联芳楼是“外西内中”的话,振成楼就有“外土内洋,中西合壁”之风。外环楼乃架梁式土木结构,内环楼却是砖木结构并仿西洋式装修,为土楼中所罕见。另外由于永定最吸引人的就是圆形土楼,因此它的中西合璧也主要体现在土楼建筑上,梅州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其后多为将弧形的围龙和花头部分变成了长条形、直线形,横置如枕,当地人称“枕头屋”。

二、维修与保护问题

当当地居民被问及自己老屋的保护问题时,都显得无可奈何,眼看自己差不多住了一辈子的老屋因岁月的流逝而一天一天衰落下去却无能为力,不禁感到伤心;即便是有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修缮这些极有历史价值的老屋。我们也深受感染,希望有人能早日发现这些老屋的历史意义和建筑价值,重新修葺,让它门重放光辉,但我们不能不担心的是,修葺后的围龙屋还能保持它那种特有的韵味吗,还能保持它那种独特的性格吗?

下面我们再以泰安楼为例:

1、“西湖公园”——守护天使

为保护这座著名古楼,同时也为游客及民众提供一个充满浓郁客家风情的文化场所,大埔县委县政府多方筹资,于2004年6月3日动工兴建大型保护公园——西湖公园。保护公园建成后,有关部门计划在该楼展出客家人生活生产工具及有关场景,使之成为客家民俗风情博览馆。2005年1月公园开放,我们去的时候已经看到有几间空置的房间挂、摆着不少展品。楼顶屋檐也被修葺一新,围墙和其他旅游设施仍在修建。

2、“保护”背后的隐情

修建的西湖公园似乎成了泰安楼的守护天使,给它一道防护的篱笆。然而,群众的心声是真实的,让我们听听泰安楼居民的看法。

住在二楼的一位老伯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访问,他告诉我们,他已经60岁了,没有固定的工作,在西湖公园计划实施之前一直靠种田为生。他的老婆生病卧床,家里还有一个11岁的独女。他给我们一个信息:政府在公园简介里面介绍说“荒地变公园”,其实泰安楼周围原来是一片片的水田,老伯以及泰安楼附近的居民祖祖辈辈耕作在这片水田之上。而当“西湖公园”的计划摆出来以后,政府开始向他们征地,并承诺征地之后会给他们安排,然而按照老伯所说,政府征地后却并没有履行“安排”的承诺,只给了他们一人一万多的补偿金,如今他们家徒四壁,我们也为他们渺茫的未来担忧。

(1)安土重迁——无辜与无奈

泰安楼如今只剩下十几户人家,面对着即将来临的泰安楼展厅的对外开放,这些居民都必须面临搬迁的选择。我们问老伯,愿不愿意搬出去,他说,如果政府处理得当的话,他是愿意搬出去的。然而就目前为止,已经搬出去的人家都是比较富裕的,他们已经在外面买了房子,留下的都是一些老弱的、像老伯这样的贫困家庭。他们没有能力、没有资本在外面买房子,只能留下,对他们来说,困难的不是搬出去,而是该搬出去后何去何从。面对这个问题,老伯一脸无奈。

(2)宽容与理解

自己的祖屋被开发作旅游景点,要接纳四方的游客,曾经平静的生活就这样被打破,泰安楼的居民们没有怨言吗?对此老伯表示了极高的宽容和理解,他说其实在这里开展室,好处还是蛮多的: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客家文化,以实现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公园和楼正式开放后,他们也不是一点好处都得不到的,政府的门票收入将会有一部分分成给他们……所以,不管是无奈也好,乐意也罢,住在屋里的人们普遍都是接受并欢迎游客们的参观的。

3、保护?破坏?

谈到在楼内开设展览间,泰安楼的居民无不心怀担忧。政府想要保护文物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往往忽略了许多后续的问题。老伯说道:泰安楼作为大埔文化的展廊对外开放以后,他们最担忧的就是由于游览者的不注意而破坏了这座建筑。比如小孩子会蹦蹦跳跳,这对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木楼板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打击;有些游客还有可能随地吐痰或者扔垃圾等不道德行为。旅游区的开发,给当地带来经济的腾飞同时,如果缺乏科学的指导和有力的管理措施,也会带来严重的景点破坏,素有“华北天然植物园”和“植物基层库”美称的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山西五老峰国家森林公园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三、传承与发展

客家民居建筑作为汉族五大传统住宅形式之一,是迫切需要后代的保护和传承的。可是如今不少的梅州人都搬离了这些传统民居,被搬离的祖屋又缺乏照顾,破损严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对传统民居的破坏可以说是最严重的。现在的客家人,对自己祖屋建筑的功能、艺术和技术等的知识已经知之颇少,不少人把围龙屋与客家民居建筑等同在一起,更不用说建造出如此考虑周到、做工考究的建筑来了。这多少给人“前人种谷后人摘”的意味。

由宝丽华集团公司投资2.5亿元在梅县新县城修建的大新城围龙居,按照我们前面对客家民居建筑的分类严格来讲,其实是仿造客家民居中的圆土楼而建的多层商品房,内部形制与围龙屋完全不同。可是市民们都被误导了,他们都把这个“围龙居”称为“新式围龙屋”。

下图是在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的围龙大酒店,和大新城围龙居一样,建造的时候都已经放弃了客家民居建筑本身的功能性、技术性和艺术性。

因此,如何把客家民居建筑这种特殊的客家文化传承下去,并继续发展发扬,成了专业人士的重要课题之一。

当初围龙屋的建筑资金主要有两点来源:一为同姓集资;一为族中海外经商有成者出资。从距今400年的清初到距今100年的民国,客家人不断从福建往广东梅州地区迁徙,大大小小的围龙屋不断兴建。此间随着家族的兴衰,社会的动荡变迁,屋子也由崭新到败落,整修,再败落,再整修。到了改革开放,社会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今天,围龙屋又在如何叙述他往日的荣耀。

四、小结

目前梅州的民居建筑以极具传统特色的围龙屋居多,但是由于数量不少,加之农民居住的需要,我们所参访的围龙屋中几乎没有一座是仅供参观考察的,我们的参访不免打扰了当地居民的宁静生活,但他们仍然友善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在梅县南口镇、白宫镇参访民居时,居民们更是非常热情地协助我们,在他们的帮助之下我们才得以深入了解围龙屋的建筑精髓和所蕴含的浓郁的客家文化。

从功能性上来说,它体现了客家先民强烈的排他性。

从技术性上来说,如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建筑技巧和风水,可以看出客家先民建造他们的房子时所用到的全面的建筑思维。当时的生产力并不高,然而从建筑用地和建筑材料的选择,瓦的烧制,到水渠的设计挖掘,楼房的搭建,都是客家先辈们经过精心的思考和勤劳的双手做出来的。

从艺术性上来说,无论是木雕还是石雕,都那么精美绝伦,而雕刻的精美度也极大地反映了建造者的家庭富裕状况。

参考资料:李柏林编著 《梅州史迹纵览》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黄汉民 《客家土楼民居》 福建教育出版社谢重光 《闽西客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注释:

① 晚宋的石溪心月《墨梅一题序》:“……顷在四明同清凉范长老游大梅,或索和花光师墨梅十题,题曰悬崖放下,曰绝后再苏,曰平地春回,曰淡中有味,曰一枝横出,曰五叶联芳,曰高下随宜,曰正偏自在,曰幻花灭尽,曰实相常圆。”

下载古建民居考察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建民居考察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徽派民居考察报告5篇范文

    室工专业考察报告江西婺源徽派民居实地考察 婺源县徽派建筑考察 学院、系 环境艺术设计系 专业名称 室内设计与工程管理 年 级 2010 级 学生姓名 谢 德 指导教师 刘延国 年......

    云南民居建筑考察报告范文x(含五篇)

    云南民居建筑考察报告模板 篇一:考察报告格式考察报告写作文本格式要求没有参加该线路的考察的同学,需要在学校就近城市进行考察,并将考察报告与之前的申请书复印件一并装订。......

    古建术语英文翻译

    宫palace,temple 殿hall 厅hall 又称“堂” 室room 房house 亭pavilion 台platform 坛altar 楼storied building 阁pavilion 廊colonnade 榭 pavilion on terrace 水榭 wa......

    古建测绘总结

    灵山测绘总结今年暑假我们来到在徽州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灵山,进行暑期古建筑测绘实习,在老师的讲解与帮助下,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懂得很多书本上没有介绍的,从而对古代......

    古建测绘任务书

    古建测绘任务书 一、测绘时间 2011.6.19~2011.7.4二、地点与内容 岳阳文庙 (岳阳市二中内,游2桥西站下)三、测绘目的 通过对测绘对象的实测和调查分析,从实物角度了解我国一批......

    西安古建报告

    西安古建筑的文化塑造 ——西安古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摘要: 建筑与文化是一个宽广的领域,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建筑与文化是大众的,它们 为大众所创造,也为大众所......

    古建测绘报告

    建筑与艺术学院2009届2012年夏实习报告古建测绘认知实习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井陉天长镇某三进院民居 姓名:朱骏班级:建0901-1学号:20091891指导教师:刘丽、宋学雅、杨......

    古建保护说明文

    中国古建筑保护问题的思考摘要:中国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妥善的保护意义深远并已刻不容缓。文章主要论证了保护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