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原因分析
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原因分析
朱存各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民办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江苏省民办高职教育已具有一定规模。但毕业生就业却表现出诸多问题,成为阻碍江苏省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对当前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有效对策,旨在为促进江苏省民办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
民办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从事具体工作所需要技能的理论培训和操作实践,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到2010年,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共有22所。无论从数量上、招生规模还是在校生人数上都占据了江苏省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对本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到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重要依据。因此,解决好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民办高职院校发展重中之重的工作。
1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高就业率的背后掩盖了很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1就业倾向于苏南地区
长期以来江苏省形成了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地区上存在着苏南、苏中和苏北传统的地区差别。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能提供的各类就业岗位多,并且对国内其他省份的高校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种现象造成了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激烈,出现了严重的毕业生“扎堆”现象,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苏北地区或其他省市虽然有需求,但往往毕业生考虑到各方面原因不作为首选地就业对象。
1.2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就业质量是指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表现为毕业生就业的层次高低、专业是否对口,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许多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只是停留在就业率统计数据上,而对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有所忽视,目前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稳定性差。表现在就业岗位的频繁更换,造成毕业生高的流动率,而高流动率导致企业越来越谨慎招聘高职毕业生。另外,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对未来工作的期望比较高。在工作岗位的选择上过于频繁。二是,专业对口率较低。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由于受着社会需求和毕业生自身各方面的的影响,专业对口率相对较低,许多学生为了就业,会根据社会需求情况选择和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岗位作为就业的对象。三是,协议就业率低。协议就业率高说明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毕业生的各种权益也能得到保障,就业质量高。但在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率相对较低,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前用人单位是不给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最多只是提供盖有单位公章的就业证明等。通过对江苏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专业对口率、协议就业率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江苏省高职院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背后,并没有伴随高质量的就业。事实上,民办高职毕业生的真实就业状况远没有那些让人乐观的数字。
2影响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因素分析
民办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要想解决好高职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弄清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2.1 社会原因
2.1.1社会和用人单位认识偏颇,学历贬值
目前,社会上对民办学校还存在认知上的偏差。首先,认为民办教育是低等的教育等舆论,民办高等教育的学历不被认可等。一些用人单位常用有色眼镜去看待民办高校,对民办院校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抱有不信任态度,这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其次,对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最缺乏的是实践经验,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方能施展其才华。但有不少用人单位不招应届毕业生,只招有实践经验的往届毕业生。这也是造成应届毕业生难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2.1.2就业率成为“形象工程”
就业状况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此举受到了各民办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但遗憾的是,个别民办高职院校为了取得招生、办学评估等竞争优势,采取了弄虚作假的手法“提高”就业率,把就业率当成了“形象工程”。结果给学校、社会、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2学校原因
2.2.1高职院校定位不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师资和实践实训条件不足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但是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许多民办高职院校并没有体现这一目标。有些民办高职院校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型”。还有一些民办高职院校过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丧失高职教育应有的特色。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专业设置上没有根据社会及职业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很多民办高职院校没有适应新的要求,在专业设置上没有根据社会及职业岗位需求设置专业。使得民办高职毕业生被迫“背叛”专业,另谋生路,“专业对口”难以实现。由于现有的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经费来源单一有限,许多民办高职院校先天投入不足,在师资和实训基地等资源建设上十分薄弱。
2.2.2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缺少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培养
目前不少学校将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混同在一起,以为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是向学生发布就业信息和组织供需见面会等,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就业指导教师大多是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兼职,他们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门培训,难以保障就业指导的效果。而在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上,有些学校只是停留在学生不出事上,没有把学生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使得三年的大学生涯结束后,许多学生仍然持有和刚入校是一样的观念和行为,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进而在走向工作岗位后用人单位对这些学生也是不欢迎的。
2.3学生就业期望值高,综合素质较低
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时期望值过高,只想走上管理岗位,不愿从基层做起。留恋大城市,最希望的就业地区是“苏锡常等苏南地区和其他沿海开放城市”。他们的就业观念落后、就业期望过高,缺乏对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理性认识。目前民办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较长时间来适应工作岗位。民办高职院校生源情况原本不佳,加之社会对民办高职院校对学生不注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其综合素质及能力低下,进而也影响学生的就业。
3解决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3.1政府部门完善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政策和相关制度
政府部门要发挥宏观调节和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民营企业就业。进一步完善和鼓励高职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加
大优惠力度,使其安心工作,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苏中、苏北地区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应完善对高职院校就业率的监督、问责机制,对各个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上报的真实程度进行调查,促进就业率 “质”的提高,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一年的长期跟踪制度,把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纳入评价体系。
3.2民办高职院校应采取的对策
3.2.1准确定位,依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真正培养“技能”人才
民办高职院校应该按照高职的人才规格和基本特征,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实践能力强,基础理论适度,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围绕市场办学,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才能最终赢得社会。要结合江苏省经济特点、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设置专业,打造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形成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要不断调整专业,建立特色专业,增强办学优势。同时各高职院校要主动与企业、行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取长补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训中掌握实用的技术和技能,很快适应岗位需要。
3.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要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毕业生,必须要有一支稳定的数量充足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双师型”教师之路。让他们分批地安排他们到工厂、企业实习,参与生产管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招聘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与技术人员,担任相应的专业实践指导课程,这样不但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企业与院校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民办高职院校要把学生工作的中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真正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上面来。改变民办高职院校部分学生贪图享乐、集体意识淡薄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让学生在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在社会上立足,不断完善发展自己。
3.2.3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
民办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提供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全程化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始就业指导,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就业指导。着重进行职业生涯与规划,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状况,准确定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着重开展择业方法及技巧的辅导,指导学生顺利就业;同时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3.3毕业生需更新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
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时要考虑自己所学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去确定就业期望值,不要盲目追求高薪职位。通过对个人进行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行动计划的具体措施。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还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等综合素质,要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面对竞争的良好心态。在校期间,学习和掌握一种或多种职业技能,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增加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教育部教高[2004]1 号文件《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3]黄新亮.《民办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分析与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5).[4]张博.《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4(1).
第二篇: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高琰
(北京城市学院中关村学部 北京100081)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现状的形成原因,提出了突破高职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851(2004)-02-0055-0
4近两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专科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去年全国共有 212万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其中专科毕业生为108万,相较于2002年的72.7万,多出了将近35万。今年是我国高等院校扩招后的第二届毕业生毕业的高峰期,全国应届毕业生人数为280万,比去年增加32%。这对今年的就业市场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情况将会持续存在。
一、当前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形成原因
造成目前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责任的主体上来讲,有社会和企业方面的原因,有教育机构方面的原因,有毕业生自身的原因,还有政府方面的原因;从责任的属性上来讲,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总之,造成目前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需要从深层次分析、了解和把握。
(一)政府的政策导向力度不够,体制改革措施不到位
根据今年是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高峰年的实际情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毕业生就业的措施,包括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区,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毕业生可以来去自由,户口保留原籍,为自主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服务等等,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与社会所抱的期望值还有相当的差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存在着重宣传轻措施,重形式轻实质的倾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要以利益导向为主,宣传导向为辅,目前政府给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创业条件仍然十分有限,广大毕业生眼中的到西部就业和创业的希望和前景依然模糊,采取的措施依然无法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另外,政府机构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公务员选拔与任用机制﹑人才流动和利益分配机制,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缓慢,使得大量有能力的毕业生难有用武之地。
(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偏高的情况,在择业时喜欢到大城市,喜欢到一些热门行业就业,喜欢选择到国家机关当公务员,喜欢从事白领职业。而最需要大学毕业生的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农村地区,以及按所有制性质划分的中小型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等急需高级人才的地方和部门,毕业生却不愿意去。从思想和心态上来讲,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急于工作、急于赚钱,追求高回报的急功近利思想,而没有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事业发展做科学、全面、理性的思考,没有磨练意志、提高技能、汲取经验、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这也影响了毕业生建立正确的择业取向。再加上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发展迅速,培养了大批量的专科层次的人才,使得这一档次的人才过剩,特别是某些热门的专业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情况。另外,企业等用人方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高职教育还难于满足这种要求,造成供需两方面在需求结构上的矛盾。
(三)社会认知观念保守,企业价值取向偏狭
中国有着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等级社会观念根深蒂固,官本位、地域观念和终身职业制观念也严重。人的身份和地位观念往往左右着职业选择的去向,忽视一些当代实际需要和客观条件。在这种背景下,生产者、劳动者总是处于从属的、低下的位置。由此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心理和思想意识中长期存在鄙薄技术工人、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这种思想长期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求学取向、就业取向。在一个以学历、文凭决定人的身份,以身份决定人的地位的社会里,多数大学毕业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选择当技术工人的。另一方面,来自企业的影响则是企业在用人价值取向上的偏狭。企业在用人方面存在攀比、虚荣心理,喜欢不计成本地用高学历人才,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鉴别,执迷于“高学历情结”。
(四)高职院校不“职业”,技术人才欠技能
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高职院校在办学及学生培养方面,往往表现的并不“职业”。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及办学风格上不由自主地往传统教育模式方向靠,教学活动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室里通过面授方式实现,教学课程设置大多数仍然是老面孔,缺乏新意,不能反映该学科当前发展的最新内容。担任教学工作的教职人员绝大多数属于“学院派”,重理论轻技能,重讲授轻实战,重传统轻创新,这些都使得高职院校的职业特性无法体现出来。与此同时,以培养技术人才为最高诉求的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各用人单位的要求,到用人单位后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培养。毕业生在学校接受的技能训练要么远远不够,要么就是与社会需求脱节,使得毕业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胜任本职工作,这给供需双方造成了很大的矛盾。
二、突破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分析
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普遍的社会性问题,解决此一问题需要用系统的方法,从多方面寻求对策。
(一)打破就业价值取向方面的认知壁垒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的价值取向上要作出根本性的调整。传统意义上的“蓝领”与“白领”之分已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领域的变化特征。职业领域的划分已从两极化趋向序列化、多元化,“蓝领”与“白领”之间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中间出现了大量诸如“灰领”,“金领”等职业型态。从工作内涵来说,各职业型态之间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一方面,每一个体的职业生涯是呈阶段性分布的。一般初入职场的人,大多数都是从事较低层次、“蓝领”工作性质明显的职业,经过一定阶段的磨练后,才转入较高层次、具“白领”特性的职业行当。不断涌现的新型职业和个人职业生涯的阶段性特征为广大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要在求职时定位合适,心态端正,认识到位,遵循职场生涯的发展规律,就会求有所获,干有所成。
(二)探索建立高职学生培养的新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虽然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掌握实践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现实中的培养模式仍然偏向于学历教育。从课程设置、师资构成、教学特色、管理机制、培养标准、教育资源配置等各个环节来说,都带有浓重的学历教育色彩。由于培养的学生在学历上无法和公办院校的本科、研究生相比;在实践技能上又无法达到教育培养的目标,使得高职教育偏离了主方向,丧失了主战场。高职院校毕业生应突出强调自己的技能性、实操性,彰显自己的卖点:经历过什么样的实践锻炼,具有什么样的技能特长,持有何种专业技能证书,一旦上岗能够马上胜任工作等。有鉴于此,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应该和这种需求特征相适应。首先,要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力度,改变以往以注重传授课本知识为主转为侧重训练技能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课堂内教学为主转为以课堂外训练为主的培训机制;师资结构改变以学院理论派为主体的教授群体为以社会实践派为主体的实战团队;高职院校今后应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用于学生技能训练的机构和设施方面,将课堂变为实战演练场,使学生变为实习者。其次,高职院校应和企业建立起广泛的协作机制。高职院校自身资源有限,无法提供大量用于实战训练的场所和设施,学生苦于缺乏实战锻炼的机会。而另一方面企业则是一个理想的实训舞台,具有得天独厚的应用技术和资源优势。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和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协作关系,联合培养高职学生。在校学生的相当部分教学活动可以安排到工厂车间里去,把问题从课堂带到车间,再从车间带回课堂,实现学习过程的动态循环,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密切连接在一起。同时,企业也解决了用人之需。
(三)寻找走出就业“困境”的突破口——实行毕业生多证制度
广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获取相应的学历证书的同时,如果能够获得一种或多种相应专业或跨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将会使自己在择业时处于一种非常有利的地位。职业资格证书是基于职业准入制度而形成的,在国际上,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德国和日本是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的佼佼者。在德国有279个行业普遍采用行业准入制度,从业人员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在我国,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才战略规划的需要出发,政府开始重视并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去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实施《200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的文件,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当前,高职教育中,学历与职业资格并重这一趋势已然形成。在就业市场中,不管是已经实行准入制度的行业,还是没有实行的行业,用人单位都开始关注学生是否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而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往往都体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及时地在教学安排中引入有关职业资格培训的课程,让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能够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落实双证书制度或多证书制度。
(四)具体对策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定位时,要把着眼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跟着市场走”。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认清最具潜力的就业领域,如服务行业中的中低端,制造业,这些领域涉及范围广,人才需求量大,是就业机会最大的领域,这是市场自身发展规律和供求关系的客观反映。广大高职毕业生应及时分析,把握这种趋势,更好地调整就业取向,实现顺利就业。
2“跟着政策走”。针对高等教育扩招后出现的毕业生就业人数高峰现象,国家出台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就业的优惠政策,为广大高职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新舞台。基层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基层也是人才迈向成功的起点,只有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高职人才才有希望获得成功。广大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创业条件虽然艰苦,但容易出成绩,容易取得成功。广大高职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失为一种富有远见的战略选择。
3“跟着梦想走”。在一个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的社会中,人们追求成功的路径日益多元化;在一个崇尚财富创造的时代,自主创业日益成为人们致富的首选。当代大学生富有激情,充满朝气,追求财富,崇尚成功,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有创造力的群体。高职院校毕业生经过在校期间的技能训练和毕业前的创业特训以后,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为激情人生谱写一曲异样的精彩乐章,不失为一种进步。国家积极提倡并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开办条件,税收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自主创业在大学毕业生中日益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莘莘学子希望在这条道路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4“跟着老师走”。高职毕业生无论从学历层次还是技能熟练程度来讲都需要进一步提高,最可行的途径就是继续深造。但是,为了避免走传统学历教育培养模式的老路,应改变在学校培养为在企业培养,参照在企业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做法,利用高职院校的学位授予资格和企业具备训练培养的技术和条件,联合培养社会企业急需的具有本科学历层次的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当前我国正在致力于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而影响这一战略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缺乏大量熟练的高级技工。高职毕业生的继续教育将是解决这一瓶颈的有效途径。
除了以上各项对策以外,还可以采取诸如通过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引进先进国家成功的办学理念和经验;高职教育实行技能分级制;工作式培养模式等等。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有效对策,我国高职教育必将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
第三篇: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分析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陈岚
摘要:高职院校中大学生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进行了分级,对大学生网络成瘾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字:大学生;网瘾
网络成瘾,也称为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其主要特征是: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必须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不能上网时出现异常情绪体验,学业失败、工作绩效变差或现实人际关系恶化,向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症状反复发作等。2009年11月5日,《北京晨报》登载了卫生部发布《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卫生部表明,目前,“网络成瘾”的定义仍不明确。
福建省林绚浑等人对310名大学生的调查,网络成瘾率为9.6%。民盟北京市委2002年对北京市602名中学生调查,网络成瘾率为14.8%。上海师大心理系顾海根教授,2005年对上海市8所大学39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网络成瘾率为12.9%。学校之间差别很大,成瘾
率从7.6%到20.5%,不同年级之间差别也很大,从11.1%到39.6%,四年级大学生远高于低年级学生。
中国青少年网协2005年10月对全国30个省市的非随机抽样调查,青少年网络成瘾率为13.2%。各地的差别巨大,总的趋势是年龄越低成瘾率越高。
笔者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和使用程度,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种是对像淘宝网这样的购物网站的依赖,这是一种典型的功能性使用。就像有些科学家对数据库的依赖,学生对搜索引擎的依赖,这个说到底是一种路径依赖,其实很正常。
第二种,以前两年非常红火的开心网为例。在开心网上买卖奴隶、争车位,其实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网络迷恋,实际上是一种玩家的成就感。这其实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应用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s),属于真人实名化的网络交际方式。而所谓的买卖奴隶和争车位,不过是这个游戏中的小插件而已。
但是第三种属于比较极端的,就是沉溺症。属于“只及虚拟一点,不及现实其余”,最终完全对现实生活产生了遮蔽,行为和认知心理产生了偏执和强迫性。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种人实际上已经具有了病态人格,不能操控自己,那就很危险了。
对于三种不同程度的现象,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前面两种学生都属于正常情况,只有第三类才能纳入网络成瘾者的范围。因此笔者认为,网络成瘾简单的以上网时间的长短来进行定义是有失偏颇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既需要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同时
也不能过于妖魔化。大部分学生对电脑网络的依赖程度,都在第一种与第二种之中,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属于网络成瘾者。对于这少部分的网瘾学生形成的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原来在初中、高中就已经有网瘾者,进入高职院校后,由于大学里管理相对松散,没有家长的监督,网瘾程度更加加深。这部分学生基本上是属于网瘾的“重症患者”,网瘾形成时间已久,一般都是经历过反复的戒除网瘾、网瘾复发的这样一个过程。这类学生要戒除网瘾很难,而且很容易因为网瘾,造成大量缺课、多门课程不及格、与班级同学相处差这些情况。往往常因为成绩太差,旷课太多,违反学校规定而不得不退学。例如笔者所带班级名学生王某某,初中时网络成瘾,初中、高中都是在网瘾戒除学校度过的。进入大学后,军训期间他就是在网吧度过的。一个学期后,他就因为旷课累计五十余节、全部科目不及格,不得不自动修学。第二,大一新生由于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对家庭、朋友的思念,以及不懂得如何合理使用自己课余时间,常沉迷于网络,产生网瘾倾向。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在刚开始集体生活时,部分学生出现了一定的适应障碍,长时间不能融入宿舍、不能融入班级,交不到新朋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同时,大学课程远远少于高中课程,空余时间很多。学生往往产生迷茫感,不知道该如
何利用这多出来的大量时间。因此,这类学生容易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上寻求理解、寻找友谊、排解孤独寂寞,产生网瘾倾向。
第三,高年级学生由于学习、就业和生活的压力、情感困惑和危机等,部分学生用网络作为排解压力的工具,产生网瘾倾向。学习压力主要来源有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成绩差、考证压力等。生活上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学生容易产生较大压力。情感上大学生的性困惑和情感危机会给学生造成很大压力。就业难更加成为大三学生不可回避的巨大问题。面对这些压力,有些学生能迎难而上、自我调适,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世界,发泄痛苦和压力,最终陷入网瘾中。对于这类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自我调适,建立健全的心理援助制度,能大大减少沉迷网络学生的比例。
总之,造成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大学管理者能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缓解压力、进行正确的自我心理调适,多组织能吸引学生的活动,学生们学会合理利用课余时间,那么大学生网瘾倾向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对于已经网络成瘾的学生,怎样进行网瘾的戒除,将是学生管理工作者今后在工作中需要付出更多心血的难点。
参考文献:
【1】汪广荣.大学生网瘾成因及对策———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分析.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20 卷第3 期
【2】胡西民.于强化理论的大学生网瘾戒除的研究.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第21卷第5期
【3】邓 锐,周兴生,余国清.大学生网瘾调查与分析[J ].教育信化,2005 ,(11):70272.
第四篇:民办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成本控制
民办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研究分析
缪寻程
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
651700
摘要: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国家、社会群众也越来越看重职业教育,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成为了不可缺少的教育力量,但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民办非企业,它的投资主体单一,经费来源单一,办学回报率低、政府支持率低,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阻碍,为此,只有做好人力资源的成本控制,才能保障学校的高质量和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民办院校
人力资源
成本控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和人才工作,多次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都非常重要,而这两大板块的支出已是办学成本的重中之重,占到很大比例,学校教育支出为必要支出,那如何来控制办学成本,就只能从人力资源成本入手。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寻求更加优化的资金使用,成本控制达到最优化,实现学校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
一、民办高校现状
现阶段,民办教育在国家、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得到了质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和阻碍,首先作为民办院校,因性质的特殊,导致自身投资主体单一,教学投入、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经费来源单一,办学的回报率低、政府的支持力度相比较公办院校来说较低。其次从人力资源看,民办高职院校作为自主办学的单位,教师流动性相对较大,教师安全缺乏,导致高校人才一直在引进、流失交替,这样一来办学成本也会增加,且办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形成得不偿失的恶性循环。最后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总是被当作一种公共资源被无偿、无限制的使用,各高职院校在使用人力资源时无须考虑其使用成本,只看到了局部利益最大化,该管理方式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容易导致民办高校人力资源成本浪费.二、民办高校成本控制面临的问题
从目前民办高校现状可以分析出,民办高校成本控制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缺乏成本控制意识
在成本管理中,成本控制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国高校目前缺乏进行成本管理的积极性,缺乏成本控制的意识,缺乏成本核算的动机,更缺乏科学的、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尤其是一些民办高等学校,投资者往往成本控制意识薄弱,只注重利润,而忽视成本。
(二)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理论方法运用不到位
合理利用和制定人力资源制度,讲理论方法运用到实际管理中,是对成本控制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只有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运用适宜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方法和策略。才能降低成本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三)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知识未及时更新
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目标不十分明确,目前还仅限于记帐、算帐和报账的核算过程,缺乏成本管理意识,成本管理知识欠缺且财务管理工作也就是侧重于简单的记录、核算财务收支和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供财务信息和财务报告。并没有针对财务活动而进行及时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追踪评价。
三、民办高校人力资源控制的措施
(一)理论运用
在一般情况下,很多人一想到减少人力成本支出,就首先想到以降低人均工资来降低工资总额,以及降低或干脆不发福利,这些看法其实比较浅见和存在一些误区,我们接下来探讨的主要是在正常情况下,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或管理技术操作来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控制。
1.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的弹性控制
首先建立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弹性分析与控制体系,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提高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水平。理想的人力资源成本分析结果应该是高人均人力资源成本,低人力资源成本含量,低人事费用率或劳动分配率。其次通过精简机构、优化流程、减少冗员等一些措施,严格限制和减少无效人力资源成本支出,最大限度降低人力资源的无效损耗。
2.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的预算控制
提高预算针对性,从按需办学转为在按需办学的基础上最小成本办学,人力资源成本预算是企业预算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企业的人力成本预算,也就是我们的工资总费用;
第二、与工资相关的,按照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所要求的各种基金和保险费用,比如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等;
第三、构成从事专业人力资源工作的职能部门所消耗的费用。
比如招聘费用、员工的培训费用、劳动合同的认证费用等,以及专业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所直接发生的办公费用、通讯费用、差旅费用等。(二)创新用人方式,合作办学,分担成本
高校采取合作办学,首先资源得到共享,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到招生及课程专业的规划上可以保持一致,在利益分配上双方都可以最大化,可以共同开发潜在或者未开发市场,双发达到共赢。
(三)机构设置的合理化,最优化
人力资源效率的提升和人力成本的降低,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做一点事情就能起到很好效果的,但至少我们要树立一个观念:从细节、分析以及数据调查入手,才好去做。人力成本的降低要从系统和架构上去管控和调整,要精减人首先是精减岗位,要精减岗位首先是减去不必要的职能,减掉不必要的流程和部门,而不能把人力成本的降低仅仅看作是某个人的薪酬待遇的下调。
(四)专职+外聘的用人模式
从几年来的办学经验看,采取外聘教师的聘用,既可以得到资源的共享,也能降低办学成本,既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也能够优化我们的成本管控,何乐而不为,特别是对于民办高校,一个学校的外聘教师最少要占总教师队伍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每个月的人力成本就能最低减少百分之二十以上。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的成本控制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性环节,只有抓好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才能推动学院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还应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明显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
参考文献
[1]王好胜.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9(03):86-87.[2]卢文娟.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23):32-33.[3]杨慧.民办高校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研究[J].企业研究,2014(12):131-132.[4]赵映川.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人力资源成本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127-130.基金建设:2018年校级课题(xjkt201821),民办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研究分析。
作者简介:缪寻程(1994-),男,本科,初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会计
第五篇:江苏省高职院校文秘专业设置情况调查分析
江苏省高职院校文秘专业设置情况调查分析
王志蔚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江苏 连云港 222006)
摘要: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规律。调查显示,近年来江苏省文秘专业建设与江苏省区域经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保持着同步增长、基本适应的态势,但存在的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需要,及时调整文秘专业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内涵,活化专业方向,以增强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关键词:江苏省;秘书人才市场;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情况调查
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社会需求与职业教育的结合点,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是一个静态概念,也是一个动态概念,因为专业目标所指向的社会需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经常变化的,因此,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经济发展、体现自身功能和特色、实现培养目标的经常性的基础性工作。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的程度如何,是检验专业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一、江苏省秘书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为了调整文秘专业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内涵,活化专业方向,增强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使江苏省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2010年10月上旬,我们利用国庆节长假,通过 “智联招聘”网络调查、人才市场现场走访、报刊招聘信息查寻等方式,对2010年9月江苏省秘书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收稿日期:2010-11-16
作者简介:王志蔚(1961—),男,安徽淮北人,江苏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调查显示:2010年9月,江苏省秘书人才市场需求秘书、公关、文员、资料员、信息员、客服咨询员、档案管理员、客户管理员、人力资源管理员等2352个,总经理助理、行政助理、人事助理、主任助理、企管助理、商务助理、业务助理等9920个。省会南京和苏南的苏州、无锡需求量较大,从苏南至苏北文秘人才需求呈下降趋势。从招聘单位来看,以镇江和盐城为例,镇江招聘秘书的单位有12个,其中11个为企业(公司),占招聘单位总数的91.67%,1个律师事务所,占招聘单位总数的8.33%;盐城招聘秘书的单位总计13个,企业(公司)12个,占招聘单位总数的92.31%,科技研究所1个,占招聘单位总数的7.69%。从学历要求看,省会南京、苏南各市与苏北各市存在较大差异,以南通和连云港的秘书招聘为例,南通招聘的32人中,要求大专学历20人,占招聘总人数的62.5%,本科学历6人,占招聘总人数的18.8,中专和高中学历6人,占招聘总人数的18.8;连云港招聘的15人中,要求大专学历6人,占招聘总人数的40%,本科1人,占招聘总人数的6.67%,学历不限8人,占招聘总人数的53.33%。江苏各市对经理助理等高管的学历要求相对较高,省会南京和苏南地区多数要求本科学历,苏北地区多数要求大专以上学历,无论苏南、苏北,招聘经理助理、行政助理等高级助手,一般需要1—3的工作经验。从素质与岗位能力要求来看,招聘单位的共性要求是:1.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2.头脑灵活,耐心细致、有较强的的倾听、沟通、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工作有思路,办事有条理、电脑操作娴熟,会使用办公软件;4.具有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如人事管理、合同管理、物流操作、公关策划、会计业务、资料编制、档案管理、会展业务、外语交流等。上述信息表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秘书人员的需求量越大,秘书职业正朝着商务化方向发展,这种情势符合秘书职业化的发展规律。
二、江苏省高职院校文秘专业设置与发展状况
根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江苏招生考试2010招生计划专刊》和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2010高考——我选择我了解》提供的信息,2009-2010年江苏省高职院校文秘专业设置与招生就业情况①如下:
①根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江苏招生考试2010招生计划专刊》(下册),2010年6月20日,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
指导服务中心:《2010高考——我选择我了解》(下册),2010年6月整理而成。
江苏省高职高专文秘专业设置与招生就业情况
从设置文秘专业的院校看,江苏省78所高职院校[1]中,2009年设置文秘专业的学校有32所,占全省高职高专总数的41.03%,2010年设置文秘专业的学校增加至37所,占全省高职高专总数的47.44%,增长了6个百分点;从招生规模上看,文秘专业招生总人数从2009的1326增加到2010年的1932,净增597人,增幅45.02%。从就业情况看,2009年32所高职高专文秘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达95.43%,其中有9所院校达到了100%,占高职高专总数的28.13%,只有三所院校就业率低于90%。从专业设置方向看,2009年至2010年,有13所院校设置了涉外文秘方向,7所院校设置了商务文秘方向,4所院校设置了法律文秘方向,2所院校设置了财经文秘方向。由此可见,无论招生院校还是招生人数,江苏省高职高专文秘专业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保持着同步增长适应的态势,正朝着价值取向多元化、商务化方向发展,文秘专业毕业生具有广阔的就业空间。
调查发现,江苏省文秘专业办得非常出色的高职院校,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准确定位。苏州职业大学文秘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他们能够“追踪市场需求”,针对苏州上万家外资企业需要具备秘书业务能力、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懂得国际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中高级秘书人才的实际,开办秘书+商务英语双专科,“重视英语教学,培养精通秘书业务,会英语、会电脑、懂商务的应用复合型的现代办公室高级秘书人才”。[2]学生毕业能够从事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助理、外经贸业务与商务管理以及新闻、宣传、公关等工作。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设置了文秘(经理助理方向),主要培养具有现代秘书文化素养、职业技能兼具从事对外商务交流、策划商务活动等方面能力的人才,定位于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塑造,服务于
现代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的需要,服务于现代社会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要。[3]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文秘(建筑方向),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秘书专业理论知识,具有工程识图与房屋构造、工程定额与计价、工程法律法规基础知识,注重工程应用文写作能力、中英文口语表达能力、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工程施工组织管理能力、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能力、工程档案管理能力,具有熟练的办公自动化技术、速录速记技术、施工技术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
[4]
学生就业侧重于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工程监理公司、招投标代理机构、工程建设管理,能够从事工程合同管理、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招投标管理、办公室文员工作。上述院校在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通用秘书人才的同时,能够根据自身专业(群)优势,向文秘专业融入了行业因素,体现出专业的特色,实现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有机结合。
但是,调查也发现,一些高职院校文秘专业设置与市场实际需要相脱节,主要表现在:专业定位没有准确对接企业(特别是涉外企业)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的会计、营销、统计、企业管理、商务管理以及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外语,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从事文秘、公关、宣传、咨询、策划、辅助管理及其相关工作的复合型、应用性秘书人才;课程的设置、选用的教材如大学语文、汉语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秘书学与秘书实务、办公室事务与管理、行政管理学,社交礼仪等,与经济社会联系不紧密、与时代发展要求不同步,对需要懂得经济,熟悉商务、能够参与辅助企业管理的需求不敏感;职业能力目标偏重培养从事文件撰拟处理、接待来宾、档案管理,组织会务、信息处理等传统的行政化秘书人才,应用性、实用性、普适性、针对性较弱等等。
三、江苏省文秘专业建设几点建议
首先,必须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秘书职业化趋势,确立秘书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作为职业教育,文秘专业建设要获得科学发展,必须时时瞄准市场、处处跟踪市场和预测市场,详细了解和研究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第三产业比重的增长、服
务业社会化而形成的秘书职业化等发展变化对秘书人才提出怎样的要求,要求具备怎样的素养品质、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在此基础上,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其次,文秘专业定位必须正确处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秘书工作者既要能文,又能武;既会管理,又懂专业;既是信息员,又是公关人;既是谋士,又是参事;既是领导的工作助手,又是领导的生活助理,能扮演智囊和多重角色,全方位为领导服务。因此,文秘专业定位,必须根据未来社会的职业需求实施综合性的职业教育,走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路子,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秘书专业的宽度,将中文秘书、法律秘书、企业秘书、商务秘书、涉外秘书等融为一体,使学生掌握多种能力,具有选择多种职业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与特长,分别在外语交流沟通、计算机信息处理、营销策划、商务谈判、市场开拓等方面培养学生技术专长或专业特长。第三,根据秘书职业能力结构,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文秘专业建设的关键是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而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围绕专业的核心能力来构建。对于文秘专业来说,就是要看文秘专业是不是根据未来秘书职业所必须的秘书专业、业务操作、双语沟通、组织协调、沟通协调能力、拓展创新能力、商务活动等专业核心能力来构建课程体系。第四、文秘专业建设的根本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名副其实的“双师”素质教师。文秘专业建设无论是对人才市场需求的科学评估、专业发展的未来前瞻,还是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无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创新,还是文秘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都需要教师,特别是需要那些具有理论素养、实践经验,富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教师,从这个视角看,专业建设最根本的问题是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参考文献:
[1]苏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江苏省高等学校名单[EB/OL].[2010-10-04]..[2]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工程系.2010年招生专业介绍[EB/OL].[2009-6-11].http://zhaosheng.jssvc.edu.cn.[3]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EB/OL].[2010-10-14].http://zsw.zjc.edu.cn.[4]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介绍[EB/OL].[2010-10-14].http://rwx.xzca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