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台州经济与民主调查情况
台州经济与民主调查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市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基层民主政治探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6年6月在温岭市松门镇诞生的民主恳谈会,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制度安排。而这种“民主恳谈”看似起因偶然,其实与台州的经济发展特色、政府执政意识、民众传统心理和当地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一、从“民主恳谈”到“五步法”
1999年,在中央关于“沿海地区要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精神提出以后,台州市就开展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活动。台州市委宣传部和温岭市委宣传部把松门镇定为试点,采用一种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的方式,当时被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论坛”。当年6月15日举行的首期社会治安民主论坛,便引起了群众的极大兴趣,150个村民自发前来参加,针对镇里的投资环境、村镇建设规划、邻里纠纷、液化气价格等问题敞开交流。村民把镇会议室围得水泄不通,当场提出20个问题,当场解决10个问题,其余则承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和时间,这次论坛被群众誉为松门的“焦点访谈”。
一时间,台州各地涌现出“民情夜谈”、“农村民主日”、“农民讲台”、“基层民主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民主政治探索,基层民主改革的试验名扬全国。2001年5月,台州市委把各地的民主试验统称为“民主恳谈”。
浙江大学教授史晋川认为,台州的草根民主是随着草根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是台州人的创新精神向经济以外的其他领域扩展而应运而生的。民主恳谈制度,搭建了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政治平台。“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农民个体及家庭不仅获得了日趋稳定的经济基础,也获得了法律上和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农民对个人和家庭利益及其权利的认同更加强烈,这种利益和权利的认同激发了农民的民主要求,也激励农民采取直接的行动,这是乡村民主的生成和发展的内在原因。”
如今,诞生于温岭的民主恳谈,在台州各地基层村镇的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天台县2005年抓住村级组织换届的契机,全面推进了以“民主提案、民主议案、民主表决、创业承诺、监督实施”为内容的村级民主决策“五步法”。三年的实践证明,“五步法”开启了农民的政治智慧,激发了农民的参政兴趣。五步法从村民自治最关键的民主决策入手,通过环环相扣的五个步骤,将民
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机地贯穿在一起,为全县农村提供了一套规范的、可操作的村务决策运行机制,保证了村级工作有章可循。
随着台州农民在经济领域的成功,其个人意识和参政欲望开始觉醒,经过多年的民主选举实践,村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诉求日益增强。面对来自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大胆创新,各乡镇及时把握、因势利导,不断完善创新做法,各村镇之间相互学习,大胆借鉴,使台州的基层民主试验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市委政研室主任郑楚森告诉记者,萌芽于民间的基层民主得到了政府的充分尊重和强力推动。台州市政府将发展经济、为基层和农民解决一些紧迫的实际问题与推动基层民主结合起来,使农民更积极地把参与村镇建设转换为个人行为,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二、从“参与式预算改革”到“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松门镇诞生的民主恳谈,受到了台州市委的重视,认为是基层民主的一个新载体。不久,台州市委分别在松门镇召开全市现场会加以推广。各地都学习引进民主恳谈会,由于地方政府的诱导式推动,台州村一级的基层民主走在了前面,并开始影响乡镇和城市社区,台州的基层民主呈现出这样一种发展格局:村级民主横向发展到城市社区,纵向发展到乡镇政府。
在温岭新河镇镇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年初人代会批准的财政支出预算表,上面列明了各个项目支出经费和剩余经费,使人看上去一目了然。据介绍,新河镇实施参与式预算制度,在人代会审议财政预算前设计了一个预算初审民主恳谈会,群众自愿参加,给政府预算报告提意见,最终由镇人代会根据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行使预算修正权。“2006年,有110名群众报名参加垦谈会,共提出建议59条,要求镇政府压缩基本建设、干部考察等费用,增加民生支出。当年镇政府根据人代会修正案调整预算支出项目13项,涉及费用828万元。”新河镇党委书记朱宝卿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史晋川认为,新河镇的民主参与乡镇财政预算审议,是一次基层民主政治的有益尝试,不仅有利于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乡镇预算问题,而且扩大了基层民主的范围。
民主恳谈还被引进经济领域:工人和老板协商工资。在新河镇,羊毛衫行业的工人工资已不再由老板单方定价,而是工人和老板面对面谈判决定,工会和行
业协会则在其中起到中介和监督作用。这个新的利益协调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劳资纠纷。新河镇羊毛衫行业工会主席陈福清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2006年至今,新河镇实现劳资纠纷‘零投诉’。”
羊毛衫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做法,真正实现了工人、企业、政府三赢。对工人们来说,每年一次的工资调价使他们的工资越来越高,对企业来说,改善了行业内无序用工状态,对政府来说,劳资纠纷减少,管理越来越顺畅。2007年11月26日,温家宝总理批示:温岭的做法可以总结推广。
经过市委市政府推广,在羊毛衫行业取得成功的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逐步推广到台州市的水泵、轴承、注塑、制鞋、帽业、船舶修造等7个行业中,覆盖企业600多家,职工3万多人。
三、基层民主试验向纵向和横向扩展
民主的产生和发展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有适合其生长的土壤。台州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郑楚森说:“台州是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给所有制结构、经营方式、生活方式、物质利益和价值观念带来了多样化,也给基层带来了全面的冲击。经济的发达从物质方面对地方政府的决策过程带来了新的变量和动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对政治生活、社会管理和村务政务越来越关心,对民主权利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在生产经营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希望基层政府组织多指导少指示,多服务少干涉。经济实力的增强使村民对基层治理是否合理具有比较大的发言权,他们在与乡镇政府进行博弈的过程中也更占优势,于是出现了民主进展较快的情况。”
郑楚森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民营经济作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他们的利益需求和实现途径迫使他们关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所以他们会积极谋求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通道,迫切希望将自己或群体的意志和要求输入政治决策系统,这就有力地促进了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基层民主的实质在于群众对基层事务有平等的决策权,对基层政务有实质性的监督权。台州各地通过民主的渠道集思广益,对集体资产的经营方针进行民主决策,对经营的行为和过程实施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仅增强了村级经济的整体实力,也保障了村民自身的合法权益。农村民主的发展,促进了台州整体
经济实力的提升。台州社会科学院院长金先龙说:“民主恳谈的做法,是开展基层民主的第一步,它提高了村民的知情度和对决策的影响度。台州各地开展的民主恳谈活动,为基层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群众通过参与民主恳谈,获得了参政议政的机会。”
金先龙称,台州特殊的文化背景对民主政治的发展起到催化作用,台州人的硬气、灵气与豪气,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基层群众的主体性、独立性被极大地发挥出来。这种品质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就表现为主人翁的意识比较强,对自身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较为关注。台州人的这种文化背景造就了他们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也领先一步,因为他们凡事都想出名、争第一,不愿作凤尾,当初开展农村现代化建设论坛时,农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新形式,民主恳谈整个发展历程就是台州所特有的文化传统在政治建设领域的展示。
“台州的基层民主试验通过村民自治,导入和培育了制度化和组织化的现代民主因素,而且这种民主因素正在向横向和纵深扩展。也可以说,台州的基层民主具有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扩展的特征,是群众实际参加社会事务管理活动的体现,是向着人民知政、议政、参政迈出的重要步骤。”史晋川认为。台州基层民主建设,虽然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但其意义不容忽视。民主恳谈已经从当初一种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改善干群关系为主旨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过渡到一种从民主治理入手,通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把人民的要求与党和政府的决策有机结合,通过决策创新来推进民主进程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形式。
金先龙认为,目前,民主恳谈为主体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虽然尚不能作为成熟的民主形式发挥示范效应,但却能起到重要的教育和拉动作用。民主恳谈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外围性试验,可在阻力较小的情况下探索民主试验,形成民主文化氛围,在民主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民主,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民主实践的质量,这种双向的互动过程正是民主恳谈的意义所在。
第二篇:论反垄断与经济民主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论反垄断与经济民主
论反垄断与经济民主
作 者
朱春燕
摘 要:
经济民主以经济自由和经济平等为主要内容,要求市场参与者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垄断不可避免地产生,为了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反垄断对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反垄断以经济民主在市场领域的要求和体现作为其主要内容,经济民主需要反垄断的规制,反垄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民主,反垄断与经济民主是对立统一的。关键词: 垄断 反垄断 经济民主 对立统一
一、垄断及反垄断的主要内容
在经济学领域,垄断是指少数大公司、企业或者若干企业的联合独占生产和市场。它们控制一个甚至几个生产部门的生产和流通,在该部门的经济活动中取得统治地位,操纵这些部门产品的销售价格和某些生产资料的购买价格,以保证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在法律领域,垄断是在市场运行过程中,限制和排斥或控制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的,具有违法性和社会危险性特征的一种经济行为。具体而言:
(一)垄断是一种排斥和控制竞争活动的经济力量,这是垄断最基本的性质。
所谓排斥,是指在一定的交易领域内,垄断者使其他企业公司和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难以正常进行,从而把他们从市场上驱逐出去的行为。所谓控制,是指垄断者对其他企业公司和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约束,剥夺他
1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自由竞争的行为。垄断的排斥和控制力量,给竞争者进入市场造成困难,所以垄断必然削弱竞争的火力和效率。从这一角度讲,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是自由竞争和经济民主的否定和破坏力量。
(二)垄断代表的是一种根据某种共同利益而联合起来的社会力量,是一种有组织的联合力量。
垄断者往往采取合谋性协议,形成协议垄断的垄断形式,安排和协同行动,形成联合力量,对局外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动加以限制,以实现其稳定的经济统治。
(三)垄断者谋取经济利益,是依靠对市场的操纵和独占实现的。
垄断者通过滥用市场有利地位和过度集中的经济力量,以独占或操纵市场,形成滥用经济优势地位的垄断形式,获取高额利润。垄断利润的存在加深了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并且妨碍资源的合理配置,严重影响市场经济功能的发挥和健康发展,削弱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垄断以市场的独占地位为标志,它的弊病显而易见,它排除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为了市场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反垄断势在必行。“反垄断是对市场上可能产生的垄断进行控制,以及对市场上现有的垄断进行监督,防止它们滥用市场支配地位。”①(王保树:《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25页)针对垄断以上的三个特征和性质,反垄断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是禁止卡特尔,即禁止企业通过订立协议的方式而排除和限制其他竞争者;第二是控制企业合并,即对企业的合并和联合进行一定的限制,以防止某些企业通过合并来限制排斥其他竞争者;第三是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力量,“企业在竞争中通过合法方式取得了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原则上可以与其他企业相同的方式参与经济交往。即是说,它们有权要求交易自由,特别是合同自由。然而,如果它们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反竞争的行为方式,那就是滥用了这种自由。私法自由的合法基础是竞争,如果竞争被排除了,自由就失去了其合法性。”①(王保树:《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页)因此,禁止企业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当然成为反垄断的主要内容之一,这被称为反垄断法的三大支柱之一。
当然,如果行政主体滥用和超越行政权利,限制、妨碍或排斥市场竞争者,包括不适当地参与市场交易,破坏公平竞争,也包括在行使规制市场职能时不适当地限制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相对上述的经济性垄断,这种限制行为被称为行政性垄断。行政性垄断必然侵害了市场主体的合法经营权,也必然破坏民主统一的市场经济。为
了市场经济的统一和经济民主,反垄断的主要内容也当然应该包括行政性垄断。
二、经济民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市场经济的就是竞争性经济。没有竞争,市场就没有活力。竞争机制崇尚“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即竞争会淘汰失败者,壮大优胜者,从而导致企业经济力趋于集中在某些优胜的大企业手中。但是,“如果少数人手中的经济实力显著集中,它便具有威胁民主社会的危险性。”②([美] 科恩:《论民主》,聂崇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18页)可实行市场经济必然会产生企业经济力的集中,这就需要运用民主的方法、民主的原则来对企业的这种经济力集中加以制约。“如在经济领域内民主受到排斥,在其他领域内民主会更易于受到限制或排斥。”③(应克复:《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93页)于是,市场经济对民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民主由政治领域向非政治领域延伸。换言之,经济的民主化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本质上市场经济就是民主经济。可是,何为经济民主?
“经济民主是民主从政治领域向非政治领域延伸,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④(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579页)在政治领域,“少数服从多数,并保护少数”是民主的基本内涵。其中,“少数服从多数”建立在自由表达意见的基础上,“保护少数”意味着平等对待,可以说,自由和平等是民主的两大支柱。美国李普森教授也认为,民主程度就是尽可能使其人民同时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最多的平等的政治制度。自由是民主的积极方面,体现着民主化的程度。民主化程度越高,自由的享有也就愈充分;平等是民主的消极方面,它说明自由并不是不受限制的,在享受自由的时候不得牺牲他人的平等。同样,经济民主也以经济自由和经济平等为其主要内容,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经济自由是指竞争者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活动不受他人强制,但是在每个市场参与者都只顾及无限的追求自己利益时,优胜劣汰,企业经济力将会过度地集中在某些优胜的大企业手中,完全的自由便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因此经济平等的存在就顺应而出。在尊重自由竞争的同时对其进行一定的限制,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得损害他人的平等利益,以此来限制企业经济力量的过度集中和维持有序的市场秩序。因此,经济民主是发生在经济领域的民主,它既强调市场经济对竞争者自由竞争的保护,又对经济力过度集中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在这一点上,经济民主与反垄断不谋而合。
三、反垄断与经济民主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一)反垄断是对经济民主的有限限制
经济民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经济自由是经济民主的主要内容之一。经济自由是指经济活动,包括投资、就业、消费等不受他人强制。对于参与市场竞争的竞争者而言,就是要求能够最大限度追求利益的自由竞争。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日渐显露,经济力开始向少数大资本企业集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便形成了典型意义上的经济垄断。如此看来,垄断似乎是经济自由发展的必然,是自由竞争的结果。“然而,垄断是竞争天敌。”①(种明钊主编:《竞争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09页)垄断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们无法竞争,市场失灵,而且更深层次而言,它破坏和制约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届时,如果放任垄断,那么何来市场经济的有序竞争和经济的民主?换言之,经济自由并不意味着经济活动不受限制,不受限制的经济自由势必导致经济自由本身的破坏,更不可能实现经济民主。因此,为了保护经济民主,利用反垄断对经济自由进行一定的限制是很有必要的。
(二)经济民主的市场要求与反垄断的主要内容是统一的1.经济民主在市场领域的要求和体现之一是反对来自政府的不适当强制,包括不适当地参与市场交易,破坏公平竞争,也包括在行使规制市场职能时不适当地限制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行政权力是否支配和左右经济生活,它的行使是否受到必要的控制,经济个体是否存在着自由生存空间是衡量经济生活中是否存在经济民主的要素之一。行政权力支配经济生活表现在垄断形式上就是行政性垄断,这是反垄断的重要核心之一。在行政权力支配一切的环境下,无经济民主而言。
2.经济民主在市场领域的要求和体现之二是同一行业或不同行业之间竞争主体的多元性。某一个行业、某一种产品或服务领域是否有相当数量的同业竞争者,即竞争主体是否呈现多元化是衡量经济生活中是否存在经济民主的又一要素。经济民主的这种要求表现在反垄断上就是对于企业联合垄断形式的限制,市场竞争中垄断者往往采取协议的方式排斥、限制和妨碍竞争,形成协议垄断的垄断形式,安排和协同行动,形成联合力量,对其他参与者的经济活动加以限制。禁止限制性协议、决议或者协同行为,即指经营者通过合同、决议或者协调一致的行为,共同实施的划分市场、限制价格或产量等反竞争的行为。保持市场的自由竞争和竞争的多元化,就必须依靠反垄断的力量。“没有这种竞争的多元化,就会形成规模垄断,破坏经济民主。”②(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580页)
3.经济民主在市场领域的要求和体现之三是反对经营者经济力的过度集中和对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尤其反对经营者利用自身的优势对消费者进行各种限制和强制。“如果除了优胜劣汰的自然竞争法则之外,还存在着人为的市场拒斥与排挤,就表明经济生活中缺乏民主。”③(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580页)处于劣势地位的中小企业是否能够与大企业平等竞争,是否存在着市场进退的自由是衡量经济民主的又一表现。“垄断形式是不民主的,因为它们在冲击着较小的竞争者,冲击着它们所服务的人民。”④([美] 罗斯福:《罗斯福选集》,关在汉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1页)反对经营者经济力的过度集中和对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这一要求在反垄断中的表现就是对于某些大企业经济力过度集中的制约,防止大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损害中小企业的利益。
(三)反垄断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民主
运用反垄断法来实现经济民主的设想,源于罗斯福1938年提交议会的反垄断咨文。该咨文是鉴于以30年代危机时期美国产业复兴法的违宪判决为中心的当时的经验而提出的。“意在对经济力过度集中置之不顾,正是对美国传统民主的破坏,而走向了法西斯道路。因而,提出了为确保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民主,必须排除经济力的集中,活跃竞争的主张。”⑤([日] 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满达人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7页)这种经济民主的设想,在二战以后,成了反垄断法以国际规模广泛出现的理论基础,许多国家的反垄断法中的条文清楚地表明以经济民主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之一。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制定的《关于私人垄断和确保公平交易的法律》第1条中即规定:“本法的目的是通过禁止私人垄断、不正当地限制交易和不公平交易方法,防止事业支配力量过分集中„„促进国民经济的民主和健全的发展。”
纵观各国的反垄断立法,立法者的意图都是通过限制生产和资本的过度集中,使市场向多数企业开放,并使企业在竞争中免受各种不正当的限制,实现市场经济的真正民主。
反垄断的宗旨是反对垄断,反对限制竞争,保护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保护参与经济交往的一般企业的经济行为自由,保护一般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保护这两方当事人的自由和权利免遭享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垄断企业和寡占企业的侵害。反垄断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防止经济力量的过度集中,维护自由公正的竞争机制,这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是非常必要,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真正的经济民主,维护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
第三篇:大学生民主与法律意识现状调查 总结
大学生民主与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总结报告
法学院10级高党小组
分析和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一、研究和培养大学生法律与民主意识的意义
1、对大学生法律,民主意识的现状进行客观、准确的研究及分析,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民主意识,培养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的基础。
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横跨青年和成年的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加之历史原因、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民主意识和行为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法律需求,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与民主意识,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方针,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目标,而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公民法律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后备军。这个群体的法律意识强弱,直接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
3、“公民民主意识是民众对民主制度、政治体系的观点、理论、思想和价值评判的总和,是对民主现实的反映和理性的把握。”公民民主意识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能成功实现民主制度的重要标准。也因此,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民主意识必然决定了国家未来的民主建设。
二、当前大学生法律与民主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曾主持过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同社会犯罪比,其涉罪范围、性质及危害没有质的区别。数据显示:“象牙塔”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意识状况令人忧虑。
1、在校大学生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
(1)法律和民主知识的来源及对法律知识作用的认识
40%左右的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育,40%的学生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和报纸,受家庭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占20%左右。约1/3的学生认为法律在现实中基本没用,1/2的学生认为法律作用一般。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法律知识缺乏,学校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不足,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而对于民主意识的认识来源,40%的是来自于电视报纸等媒体上,50%来自于学校教育,10%左右来自于书籍和家庭的影响
(2)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比如当权益受到侵害时,30%的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30%会通过关系解决,还有30%只是认为很委屈,但也没有办法,其余的会用武力解决,或者是根本没有在意过。同时,在调查法律与生活的联系程度时,70%左右的都认为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仅30%左右的认为中国法律不健全,与人民生活联系不大。大学生也由其知识水平决定,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是运用法律知识的状况依旧让人担忧。
(3)对民主的看法和对当前民主的整体现状的满意度
对于自己曾参与的民主选举活动的评价,50%的认为选举公开,能够体现选民的意志,其余的却是对选举过程不清楚,投票有盲目性和认为选举只是形式。而对于民主的看法,70%的认为是国家应有的政治制度,不到30%的认为是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只有极少数的认为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国民信仰。对这一方面说明作为法治前提的民主立法及其程序还很不健全;另一方面存在一定的消极的民主意识也会影响到公民民主信仰确立和民主理想信念的最终建立。表现出大学生民主信仰的一定程度的缺失,也反映了不利于大学生民主意识培养的民主环境和氛围。
(4)对于公民权利的看法和民主与法律的想法
大多数人只是知道一些如何行使公民权利,约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回答很清楚。而对于民主与法律的看法,30%的学生表示能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观点,40%的会有一些想法,但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无所谓,其余的有一部分会谨慎的掩盖自己的想法,也有一部分,确实没什么想法。
2、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要精确全面地概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并非易事,所以本文只能结合调查结果,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所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概括:
(1)大学生缺乏从总体上准确理解和把握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
现代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以保障人权为核心,与传统的法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视法为工具与目的的统一,并更加强调法的目的价值,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法的民主基础尚未有明确的意识,仍然存在着一种传统意义上将法作为统治工具的法律观。譬如,他们也认可“法治”反对“人治”,但受到传统人治观念和现实中一些“权大于法”现象的影响,往往认为法律只具有工具价值而非目的价值;他们也认可民主反对专制,但受到中国现实国情的制约,往往认为法制只存在于民主制度而专制制度下就没有法制,没有认识到法制既可以与专制相结合,也可以与民主相结合,而只有以民主为社会基础的法制模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法治。
(2)学校的民主教育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对大学生民主意识影响最大的是学校教育。加强和改善学校政治教育,对于提高广大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政治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学校民主教育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多数大学生对学校民主教育的现状并不满意。教学方式枯燥,考试需要死记硬背。学校民主教育沿用以往的单向灌输方式而未对客观政治现实发展的实际予以充分考虑,不能适应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和日益彰显的个性。学校民主教育的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事政治的变化。学校民主教育在内容上空话套话太多。当今的大学生的政治理性获得长足发展,他们普遍具有务实精神,同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大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过分诉诸情感渲染,难免会给大学生留下“虚假”、“空泛”的感觉。
(3)有感性法律意识,但缺乏理性法律意识
法律本身是一门学理性极强的学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就难以用理论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大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只处于初级的感性阶段,正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使得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处于对法律本质认知的启蒙状态。比如,多数学生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对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却知之甚少,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都是实行宪政的国家,若不能将宪法提到宪政的高度加以认识,在论及宪法内容时不能立即想到公民的权利以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等诸如此类的关键问题,则是缺乏现代法治意识和宪政意识的表现。
(4)有被动法律意识,欠缺主动法律意识
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以及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多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这种被动的法律意识更多的是一种守法教育下的结果。譬如,现在一些高校内的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都以描述违法犯罪的案例及其所受的惩罚居多,往往使得大学生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法律的铁面无私和无情,甚至有个别大学生得出了只要自己不违法,就无需学法的错误结论。守法教育固然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如果将守法教育代替整个法制教育,以守法为法制教育的初衷和归宿,则不仅不利于培养出具有现代民主意识和现代法律意识的人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悖逆。只有彻底转变法观念,以培养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权利的积极行使为出发点,才能在更深层面上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和建设法治国家做出回应。(5)历史文化根源
我国曾经经历长达2000 多年的封建时期,在历史上缺乏民主的传统。“在中国人的文化中,民主的根基是比较浅弱的,它远没有等级、中庸、忍让、权力等思想来得强烈、深透、深入骨里。”这些观念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思想观念和政治行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缺少民主的传统,而当代中国的民主也处于启蒙阶段,当代大学生民主意识的生成缺少肥沃的文化土壤,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民主意识缺乏的原因之一。
三、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实践要求有现代法治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撑,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过程,不仅仅是依托于学校,更需要深深地扎根于以社会为背景的“土壤”之中。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与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1、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
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深化大学“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目前的“法律基础”课教材,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教材内容未突出重点,只注重编写的系统性,教材内容几乎涵盖了我国现行的法律,书中几乎无任何案例对相应法理进行释疑,而法律条文中大量引进的专业术语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无异于读天书,不适应学生自学和阅读的需求。大学“法律基础”课应改为法理学课,或者至少从内容上突出对法治的基本理论、现代法的基本观念和法律的基本精神的介绍。同时,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及各部门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宏观把握,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3、学校应实行新型民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民主意识 教育内容的理性化。大学生的政治理性发展趋势要求教育内容的理性化。不仅要使大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必须关注现实,扩展视野,将中国的政治现实置于整个人类政治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教育方式多样化。要实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是把政治观念和知识的传授从灌输转变为引导,从单向的知识流动转变为双向的沟通交流。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指导大学生参与具体的民主实践来获得对于民主的亲身体会。
同时,要畅通参与渠道,在参与式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民主能力参与式教育使大学生通过参与民主的过程,习惯民主的政治行为,并得到民主理念的灌输,从而使民主意识不断成熟。使其在具体的政治参与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
4.发挥新闻传媒对民主意识的传播作用
新闻传媒对大学生民主意识培养所起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正确的舆论进行导向,同时通过舆论监督违反民主的事项和言论。新闻传媒的作用就在于使公众充分全面地获取新闻信息并自由畅通地发表意见。如何将这种独特的文化心理引导至正确的方向和路径,新闻媒体责无旁贷。
第四篇:台州银行 小额贷款现场调查重点
小本贷款的调查流程
1、贷款用途,以及造成资金紧张的原意。
2、客户的产值。
3、回收方式(应收账款)和可变成本。
4、库存(了解生产周期和库存偏多或者偏少的原因)。
5、可变成本的付款方式(应付账款)
6、设备(目前如此规模需要投入的固定资产)
以上几项形成一个大的交叉。
7、客户的年收入(即客户的月可支配收入)
8、初始投资多少(期间有没有借款。以及目前的借款情况。了解客户的银行负债和社会负债。到该步骤为止,应该了解客户的基本资产负债情况。)
9、了解客户的经营历史及客户以前的产值和利润(需要找一个近期的点,作为初始权益)
10、期间有无购房、车灯其他期间提款(了解客户的其他费经营性固定资产)此处可进行权益积累交叉检验。
11、固定费用了解、其他个人开支等(交叉客户的月可支配收入)
12、了解客户产品的生产工序,和具有代表性的产品的成本结构。(通过产品利润点结合产值从而交叉客户的月可支配收入)
13、担保人信息
第五篇:关于台州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调查(精选)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台州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调查
作者:孙素淑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8期
[摘要]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素质,并利用更多的政策支持,给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当前探讨的热点。文章从台州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外部环境因素分析了其融资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台州;民营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