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各章知识点

时间:2019-05-13 19:1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毒理学各章知识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毒理学各章知识点》。

第一篇:毒理学各章知识点

度理学基础学习指导

第一章 绪论

【名词解释】

1.毒理学

2.现代毒理学

3.卫生毒理学

4.管理毒理学

【问答题】

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

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

4.如何理解毒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5.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

【论述题】

1.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名词解释】

1.毒物

2.biomarker

3.medianlethaldose

4.hypersensibility

5.hormesis6.Zch

7.靶器官

8.毒性

9.阈剂量

10.最大无作用剂量

11.剂量-效应关系

12.剂量-反应关系

13.危险度

14.危害性

15.安全性

【问答题】

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

2.一般认为哪些毒性作用有阈值,哪些毒性作用无阈值?

3.为什么把毒效应谱看成连续谱?

4.绘制一条典型的剂量-反应曲线。标出阈值和饱和度。标出二者轴线。

5.一个剂量-反应曲线能告诉毒理学者怎样的信息?

6.NOEL, NOAEL, LOEL和 LOAEL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7.生物学标志有哪几类?

【论述题】

1.试述描述毒物毒性常有指标及意义

2.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及意义如何?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2.代谢活化

3.物质蓄积

4.功能蓄积

5.生物转化

【问答题】

1.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有几种、是什么途径?

2.外源化学物分布的特征和研究分布过程和特征的意义是什么?

3.外源化学物经 肾脏排泄的主要过程。

4.何谓肠肝循环?

5.何谓肝外代谢?何谓生物转化的双重性?

6.简述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反应类型。

7.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什么?

8.简述细胞色素P-450酶系被诱导和抑制特性的毒理学意义。

9.简述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的类型。

10.为什么说呼吸道是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

11.列举出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

12.列举六种 II 相反应。说明哪些是微粒体或细胞质,以及它们的产物通过何种途径排泄。

13.列举影响生物转化率的五种因素。每种因素是怎样影响生物转化的。

14.列举化学物生物活化的三种途径。

15.何谓脂水分配系数?它与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有何关系?

【论述题】

1.试述化学毒物在体内的来踪云路

2.化学毒物生物代谢的双重性对实际工作有何意义?

3.举例说明毒物代谢酶被诱导和抑制的毒理学意义

第四章 毒性机制

【名词解释】

1.毒物的联合作用

2.相加作用

3.协同作用

4.拮抗作用

【问答题】

1.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2.试述联合作用的类型。

3.外源化学物联合作用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4.列出并描述五种类型毒性相互作用。

5.定义并描述四种类型的拮抗作用。

【论述题】

1.试述影响毒作用的机体因素及其意义

2.为什么说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受个体感受性的影响,举例说明?

3.试验环境基因组计划对预防医学发展的影响

4.基因多态性对实际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作用

【名词解释】

2.蓄积系数

3.生物半减期

【问答题】

1.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有哪些。

2.毒理学试验剂量分组的基本要求,为什么要设置对照组。

3.卫生毒理学试验染毒途径有哪些,选择的依据。

4.选择适宜的实验动物的原则是什么?

5.影响外源化学物毒性反应的实验动物个体因素有哪些?

6.简述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7.简述急性毒性试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8.简述几种常用的检测LD50 的方法。

9.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定义和研究目的。

10.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选择实验动物原则与急性毒性试验的异同。

11.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剂量分组的原则。

12.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有哪些观察指标?

13.外源化学物蓄积作用的毒理学意义。

14.用蓄积系数法评价外源化学物蓄积作用的原理,测定蓄积系数有哪些方法。

【论述题】

1.试述毒理学动物实验的基本要求

第七章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名词解释】

1.致突变作用

2.致突变物

3.遗传毒理学

4.遗传负荷

5.Ames test

【问答题】

1.简述遗传学损伤的类型及突变的不良后果

2.简述DNA损伤修复与致突变作用的关系

3.遗传毒理学试验的主要遗传学终点有哪些?分别举例

4.简述 Ames 试验、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微核试验及显性致死试验的基本原理

5.简述Ames试验标准试验菌株鉴定的内容及意义6.简述S9 混合液的概念及其毒理学意义

7.简述遗传毒理学试验成组应用的原则

8.列表总结书中介绍的8个常用遗传毒理学试验的要点(指示生物、体细胞/性细胞、体内/体外、遗传学终点等)

【论述题】

1试述化学毒物引起突变的分子机制。

2.试述生殖细胞突变和体细胞突变的后果

3.机体对致突变作用是如何影响的?

4.试述致突变的类型

第八章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名词解释】

1.化学致癌物

2.化学致癌作用

3.直接致癌物

4.间接致癌物

5.终致癌物

6.引发剂

7.促长剂

8.进展剂

9.助致癌物。

【问答题】

1.化学致癌物可使实验动物产生哪些反应?

2.化学致癌作用机理,目前有哪几种学说?

3.简述啮齿类动物致癌试验在动物选择、剂量选择、动物数量及观察指标选择的特点。

4.目前还发展了哪几种与化学致癌有关的其它试验方法?

5.癌症形成的三个主要步骤是什么?解释,哪些是可逆的,哪些是不可逆的。

6.什么是癌基因,癌基因是怎样诱导或增加癌症发生的可能性的 ?

7.试述化学致癌物分类

【论述题】

1.试述化学毒致癌的分子机制

2.试述化学致癌的三个过程及分别特征

3.评价化学致癌试验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第九章 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名词解释】

1.发育毒性

2.致畸作用

3.致畸物

4.致畸作用敏感期

5.致畸指数。

【问答题】

1.发育毒性有哪些主要表现?

2.生殖与发育毒性的特点?化学物质对生殖与发育过程的损害主要在哪些方面?

3.简述影响化学致畸作用的因素。

4.简述致畸试验的目的,例举致畸试验结果分析指标(至少 4 种),并说明其含意。

5.简述生殖毒性试验的目的,例举二代生殖试验结果分析指标(至少 4 种),并说明其含意。

6.剂量对致畸作用有哪些影响?

7.致畸试验中发现A、B两种化合物均有畸形胎仔出现,两者的最小致畸剂量均为30mg/kg,两母体 LD50A为150mg/kg,B为600mg/kg,试问哪种化合物致畸作用强?为什么?

8.什么是致畸物?举一个例子并说明其作用机制。

【论述题】

1.试述毒物引起生殖与发育毒性的主要机制

2.如果将化学物分别给予妊娠早期动物和妊娠晚期动物,你将会观察到相同的畸形影响吗?为什么?通过讨论作用机制来解释你的回答。

3.试述发育各阶段毒作用特点

4试述发育毒性与致畸试验方法要点

第十章 管理毒理学

【名词解释】

1.管理毒理

2.危险度

3.安全性

4.可接受危险度

5.实际安全剂量

6.危险度评价

7.GLP

【问答题】

1.简述四阶段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2.评析毒理学评定程序分阶段进行的意义

3.简述GLP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4.比较外源化学物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品评价的异同点

5.外源性化学物危险性评价的主要步骤及其意义

【论述题】

1.简述毒理学安全评价四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2.试述危险度评价内容

3.举例说明安全性评价意义

第二篇: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替代法又称“3R”法: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毒效应谱: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毒作用的类型:①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②局部或全身作用;③可逆或不可逆作用;④超敏反应⑤特异质反应。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选择性毒性:水平: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三个水平。原因:①物种和细胞学差异;②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③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④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毒性和毒效应的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ADME过程:吸收: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分布:是指外源化学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代谢。排泄:外源性化学物及代谢产物由机体向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中物质代谢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①流行病学研究:优:真实的暴露条件;在各化学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缺:耗资、耗时多;无健康保护;难以确定暴露,有混杂暴露问题;可检测的危险性增加必需达到2倍以上;测定指标较粗。②受控的临床研究:优:规定的限定暴露条件;在人群中测定反应;对某组人群(如哮喘)的研究是有力的;能测定效应的强度。缺:耗资多;较低浓度和较短时间的暴露;限于较少量的人群(一般<50);限于暂时、微小、可逆的效应;一般不适于研究最敏感的人群。③体内试验:优:易于控制暴露条件;能测定多种效应;能评价宿主持征的作用;能评价机制。缺:动物暴露与人暴露相关的不确定性;受控的饲养条件与人的实际情况不一致;暴露的浓度和时间的模式显著地不同于人群的暴露。④体外试验:优:影响因素少,易于控制;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人力物力花费较少。缺:不能全面反映毒作用,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最后依据;难以观察慢性毒作用。

药物引起呼吸系统毒性的机制并举例:吗啡:引起呼吸中枢抑制;箭毒生物碱:引起呼吸肌麻痹;呋喃妥因:介导的氧化损伤;多柔比星:细胞毒药物对肺泡的直接损害;胺碘酮:细胞内磷脂的沉积;紫杉醇:介导P物质的释放;环磷酰胺:致癌变作用。

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显性致死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传统致畸试验要点:传统常规致畸试验是评定外源化学物是否具有致畸作用的标准方法,动物首选大鼠(小鼠和家兔),可以作为致畸试验阳性对照物的是维生素A、敌枯双、五氯酚钠。

微核试验MNT:原理: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胞质中,单独形成的次核,因其比主核小,故称微核。检测的终点: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损伤;纺锤丝的损伤。Ames 试验原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动物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

发育毒性:概念: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表现:发育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结构异常,功能缺陷。

致突变试验的遗传学终点:①DNA完整性的改变 ②DNA重排或交换 ③DNA碱基序列改变 ④染色体完整性改变 ⑤染色体分离改变。

急性毒性实验的目的:①通过实验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以LD50为最主要参数;②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所害的危险性;③为后续的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实验提供接触剂量设计依据;④提供毒理学机制研究的初步线索。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的要点:①物质蓄积:试验动物反复多次接触化学物后,用化学分析方法能够测得机体内存在该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②功能蓄积:有的化学物在长期接触后,机体内虽不能测出其原型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性毒性作用。③亚慢性毒性: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接触较长时间,较大剂量的化学毒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

亚慢性毒性试验:⑴实验动物的选择:一种为啮齿类,另一种为非啮齿类,以便全面了解受试物的毒性特征。由于亚慢性毒性试验期较长,所以被选择动物的体重(年龄)应较小。⑵染毒方式、剂量选择、染毒期限:尽量选择和人类接触途径相似的方式,尽量与预期进行的慢性毒性作用研究的接触途径相一致。①经口染毒:灌胃法、喂饲法、胶囊法,大小鼠建议灌胃,犬胶囊法或灌胃法。受试物掺入饲料的最大量有严格的规定,30 天试验不得超过10g/100g 饲料,亚慢性90 天试验不得超过8g/100g 饲料,慢性试验不得超过5g/100g 饲料,否则会影响动物的营养状况,从而影响生长发育。亚慢性毒性试验每日染毒的时间应保持一致,一般在每日上午进行,给药后喂食。②经呼吸道染毒:通常每日2-6h,工业毒物可以缩短至1h,环境污染物可延长至8h。③经皮染毒:每天6h,每周对染毒部位脱毛一次。④经静脉注射染毒:长期操作实施困难,必要时可用腹腔替代。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①一般观察:观察实验动物的进食量、体重、外观体征和行为活动、粪便性状等;②实验室检测项目: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系统尸解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逆性观察、指标观察时间、特异性指标及其他。

静式与动式吸入染毒法的优缺点:⑴静式:实验动物置于一个有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内,加入定量的易挥发的液态化合物或一定体积的气态化合物,在容器内形成所需要的受试化合物浓度的空气环境。染毒柜体积、动物数、时间,依据实验动物最低需气量计算。①优点: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经济、受试物消耗少,适合于小鼠方②缺点:氧气减少,浓度不稳定,经皮吸收,不适合稍大动物。⑵动式:采用机械通风为动力,连续不断地将含有已知浓度受试物的新鲜空气送入染毒柜内,并排出等量的污染气体,使染毒浓度保持相对稳定。动式吸入染毒装置的组成:染毒柜、机械通风系统、配气系统。①优点:受试物浓度和氧分压比较稳定,特别适于低浓度、长时间的慢性吸入染毒及大动物急性吸入染毒。②缺点:设备要求高,消耗受试物量很大,操作比较复杂,费时费工,易于污染操作室环境。

亚慢性毒性实验的目的:①研究受试物亚慢性毒性剂量—反应关系,确定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和其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提出安全限量参考值。②观察受试物亚慢性毒性效应谱,毒作用特点和毒作用靶器官.③观察受试物亚慢性毒性作用的可逆性.④为慢性毒理实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提供依据.⑤为在其他实验中发现的或未发现的毒作用提供新的信息,比较不同动物物种毒效应的差异,为受试物毒性机制研究和将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五种类型毒性相互作用:①相加作用:指每一化学物以相同的方式,相同的机制,作用于相同的靶,仅仅他们的效力不同。它们对机体产生的毒效应等于各个外源化合物单独对机体所产生效应的算术总和.②独立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合物对机体作用,其作用的部位—靶器官不同,而且各自的靶部位或靶器官之间生理关系较为不密切,此时各外源化合物的毒性效应表现为各自的毒性效应.③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合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外源化合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④增强作用:一种化合物对某些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合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使其毒性效应增强,即为加强作用.⑤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合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低于各个外源化合物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终毒物的四种类型:⑴亲电子剂:指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带部分或全部正电荷)的分子。⑵自由基: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⑶亲核物;⑷活性氧化还原反应物:一种特殊的产生氧化还原活性还原剂的机制。

靶分子反应的类型:⑴非共价结合:通过非极性交互作用或氢键与离子键的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是毒物与膜受体、细胞内受体、离子通道以及某些酶等靶分子的交互作用。⑵共价结合:亲电子剂以共价结合方式与靶分子结合。⑶去氢反应:自由基可迅速从内源化合物去除氢原子,将这些化合物转变为自由基。⑷电子转移。⑸酶促反应。

急性毒性试验动物:大鼠为首选的啮齿类动物,动物要求刚成年,健康,未曾交配和受孕的,试验动物的体重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常用的动物体重范围:大鼠180~220g,小鼠18~25g,兔2~2.5kg;动物的性别是雌雄各半。

遗传学损伤(致突变作用)的类型及其后果:⑴基因突变:1.根据基因结构的改变分类:包括碱基置换(转换、颠换)、移码突变(插入或缺失)和大段损伤。2.根据碱基置换后果分为:①错义突变:突变后引起氨基酸序列改变;②无义突变:突变成终止密码子,使肽链合成提前终止;③同义突变:突变后不引起氨基酸序列改变。3.按照突变的方向分类为正向突变和回复突变。⑵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单体型畸变、染色体型畸变。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类型:①缺失(末端缺失、中间缺失);②重复;③倒位(臂内倒位、臂间倒位);④易位。后果:产生稳定的畸变或不稳定的畸变。⑶染色体数目改变(基因组突变)。后果:对于人类,多倍体大多不能存活。

生殖细胞突变和体细胞突变的后果:⑴生殖细胞:①致死性突变(显性致死:杂合子就引起胚胎死

亡;隐性致死:需纯合子或半合子才引起胚胎死亡);②非致死性突变(显性遗传:杂合子就出现疾病;隐性遗传:纯合子或半合子才出现疾病)。⑵体细胞:①癌变(体细胞突变是细胞癌变的重要基础);②致畸胎;③其他不良后果。发育毒性的主要表现:⑴发育生物体死亡:受精卵未发育即死亡或胚泡未着床即死亡,或着床后发育到某一阶段死亡。⑵生长改变:生长迟缓,胎儿生长发育指标低于正常对照均值2 个标准差。⑶结构异常:胎儿形态结构异常,即畸形。⑷功能缺陷:生理、生化、免疫、行为、智力等方面的异常。

化学致突变作用:模式:损伤-修复-突变。DNA 损伤修复机制:⒈直接修复:依赖光聚合酶的光复活以及依赖烷基转移酶的“适应性”反应。⒉核苷酸切除修复:DNA 内切酶、DNA 聚合酶、DNA 连接酶,是所有生物体内最常见的修复机制。3.碱基切除修复:DNA 糖基酶,AP 内切酶、聚合酶、连接酶。4.错配修复:识别并出去错配的碱基对。5.双链断裂修复:包括同源重组修复和非同源性末端连接,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需要模板的帮助;6.交联修复:DNA链内交联会引起双链断裂,机体启动两种修复为无误交联修复和易误交联修复。

遗传毒理学试验成组应用的原则:①一组可靠的试验系统应包括每一类型的遗传学终点。②通常的实验材料有病毒、细菌、真菌、培养的哺乳细胞、植物、昆虫及哺乳动物等。包括进化程度不同的物种,至少应包括真核和原核两个系统。③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配合。

外源化合物的致突变的类型:1.基因突变,指基因中DNA序列的改变,又叫点突变,可分为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两种类型。2.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它是指遗传物质大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异常的主要类型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3.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或称基因组突变,如非整倍体和多倍体,非整倍体指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多倍数体指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增加。

IARC对化学致癌物的分类:①组1:对人类是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者属于本组。②组2A:对人类很可能是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组2B:对人类是可能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③组3:现有的证据不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类。④组4:人类可能非致癌物。

化学致癌的三个过程及主要特征:引发、促长、进展三个阶段。⑴引发阶段:①不可逆性、引发细胞在形态学上无法识别;②对外源性化学物质

和其他化学因素敏感、引发细胞可能自发(内源性)启动;③需经细胞分裂“固定突变”,剂量-反应关系良好,但很难确定阈值。⑵促长阶段:①在基因表达和细胞水平上有可逆性;②持续给以促长剂才可维持促长细胞群;③对衰老、饮食和激素因子敏感;④剂量-反应关系显示有可测阈值和最大作用。⑶进展阶段:①生长速度快;②侵袭性和转移能力强;③生化学和免疫性状改变。化学致癌物的分类:根据化学致癌物引起癌变的机制和模式分类:⑴遗传毒性致癌物,其中又可分为直接致癌物(不需代谢活化而与亲核分子共价结合为加合物)和间接致癌物(需经代谢活化才有致癌作用);⑵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包括致癌剂 激素 免疫抑制剂 固态物质 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 细胞毒物;⑶暂未确定遗传毒性的致癌物。啮齿类动物致癌试验选择的特点:⑴动物选择:①物种和品系:可选用两种啮齿类动物,如大、小鼠。在选择物种和品系时,应考虑自发肿瘤率;②性别:雌雄各半;③年龄:使用刚断乳的动物,以保证有足够长的染毒和发生癌症的时间,而且幼年动物解毒酶及免疫系统尚未完善,对致癌作用比较敏感。⑵动物数量:每组雌雄至少50只,共100 只⑶剂量选择: 一般设3 个染毒剂量组和1 个对照组。①高剂量:发生肿瘤剂量组,最大耐受剂量MTD;②中剂量:阈剂量组,高剂量1/2 或1/3(按等比级数下推);③低剂量:无作用剂量组,中剂量的1/2 或1/3。⑷试验期限与染毒时间:原则上试验期限要求长期或终身。一般情况下小鼠最少1.5 年,大鼠2 年。发育各阶段毒作用特点(主要表现):⑴着床前期:此时很少发生特异的致畸效应,易发生胚泡死亡,称为着床前丢失。⑵器官形成期:着床后孕体即进入器官形成期,直到硬腭闭合。发育毒性的表现以结构畸形最为突出,也可以有胚胎死亡和生长迟缓。该期是发生结构畸形的关键期,也称致畸敏感期。⑶胎儿期:胎儿期外源化学物的不良作用主要表现为生长迟缓、特异的功能障碍、经胎盘致癌和偶见死胎。⑷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发育期围生期是一生中对致癌物最敏感的时期。研究较多的是发育免疫毒性、神经行为发育异常和儿童期肿瘤。

发育毒性作用的特点:致畸作用敏感期是器官发生期、剂量反应关系复杂、典型致畸作用的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比较大、发育毒性尤其是致畸作

用存在明显的物种差异。

常用的发育毒性替代试验:⑴体外初筛试验:①大鼠全胚胎培养;②胚胎细胞微团培养;③小鼠胚胎干细胞试验。⑵体内初筛试验。

四阶段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及目的:⑴第一阶段:急性毒性和局部毒性试验。目的:主要是测定LD50 或LC50,对受试物的急性毒性进行分级,为其他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参数,根据毒作用的性质、特点推测靶器官。与皮肤、眼接触者需做刺激试验。⑵第二阶段:重复剂量毒性、遗传毒性与发育毒性试验。目的:了解受试物多次接触造成的潜在危害(14 和28 天),并研究是否具有遗传毒性与发育毒性(致畸试验)。⑶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和毒动学试验。目的:亚慢性毒性试验是为了确定较长时间内反复接触受试物所引起的毒效应强度、性质和靶器官,初步估计 LOAEL和NOAEL,预测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并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和指标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生殖毒性试验——观察对生殖是否有影响。毒动学试验——了解生物转运和转化过程。⑷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目的:检测受试物与机体长期接触所致的一般毒性和致癌作用,确定靶器官,探讨中毒机制,获得NOAEL 和LOAEL,判断受试物能否使用,为制定拟使用者的卫生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外源性化学物危险度评定的主要步骤:⑴危害识别:识别具有引起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固有能力的因素的有害作用的种类和性质。(定性角度)⑵危害表征(剂量-反应评定):定性或定量地描述具有引起有害作用能力的某因素或某情形固有性质,包括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通过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是危险度评定的核心内容。⑶暴露评定:是指评价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对一种因子(和其衍生物)的评价。(定性或定量)⑷危险度表征: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定性或定量地确定某规定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发生已知的和潜在的有害作用的概率,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内容:①毒理学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毒性鉴定之前,必须尽可能的收集受试样品的相关资料,包括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及生产工艺方面的资料。②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选用原则。③不同阶段的毒理学实验

项目:第一阶段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第二阶段试验:包括重复剂量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与发育毒性试验。第三阶段试验: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和毒动力学试验。第四阶段试验: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④人群暴露资料:将毒理学试验的结果外推到人具有不确定性,而人体暴露试验可直接反映受试物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三篇:党章各章知识点

总 纲

※第1自然段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填空、简答)

第2自然段

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填空、选择)

第3自然段

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填空、选择)

第4自然段

毛泽东思想定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填空、简答)

第5自然段

邓小平理论定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填空、简答)

第6自然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定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的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填空、简答)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填空)第7自然段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填空、选择、判断)

科学发展观定义: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填空、简答)

第8自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填空、选择、判断)

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三大历史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填空、选择)

第9自然段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填空、判断)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填空、简答)

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填空、简答)

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填空、选择、判断)

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最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填空、简答)

第10自然段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填空、简答)

第12自然段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填空、判断)

第13自然段

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填空)第16自然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填空、选择、判断)

第17自然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19自然段

党的民族政策: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积极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简答)

第20自然段

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填空、选择、判断)

第22—26自然段 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要求: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填空、简答)

第24自然段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填空、选择)

第25自然段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填空)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判断)

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填空、选择)

第27自然段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填空、选择)

党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级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填空、选择)

第一章 党员

第5条

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填空)

第6条

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简答)

第7条

预备党员的义务同正式党员一样。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也同正式党员一样。(填空、判断)

预备党员的预备期(入党时间)从支部大会通过他为预备党员之日算起。党员的党龄,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填空、判断、选择)

第9条

党员缺乏革命意志,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党支部应当对他进行教育,要求他限期改正;经教育仍无转变的,应当劝他退党。劝党员退党,应当经支部大会讨论决定,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填空、判断)

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支部大会应当决定把这样的党员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填空、选择、判断)

第三章 党的中央组织

※第18条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会召集。(填空、选择、判断)第21条

党的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五年以上的党龄。(填空、判断、选择)

第四章 党的地方组织

第24条

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大会,设区的市和自治州的代表大会,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填空、选择、判断)

第26条

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和自治州的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这些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五年以上的党龄。(填空、判断)

党的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这些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三年以上的党龄。(填空、判断、选择)

第五章 党的基层组织

第29条

凡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基层单位,都应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填空、选择、判断)

第30条

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选举产生后,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填空、选择、判断)

第31条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填空、判断)

党的基层组织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青年中发展党员。(填空、选择)

第七章 党的纪律

※第39条

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填空、选择)

第四篇:11级学习部整理毒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绪论

名解:毒理学(toxicology)、毒物、毒性、毒效应、LD50、LD100、LOAEL、NOAEL、毒效应普、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剂量-量反应关系、剂量-质反应关系、急性毒作用带(Zac)、慢性毒作用带(Zch)

简答:

1、化学物对机体有选择性毒性的原因;P 152、简述毒理学研究领域;P13、简述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P44、剂量—反应的曲线类型有哪些;P135、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P16

第二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名解:生物转运(biotransportation)、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蓄积(accumulation)、消除半减期、代谢灭活、代谢活化、终毒物、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简答:

1、列举Ⅱ相反应;P352、简述外源化学物吸收入机体的主要途径;P243、简述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反应类型;P324、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什么P

32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毒作用影响因素及机制

名解:血/气分配系数、脂水分配系数、联合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简答:

1、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P422、简述化学毒物产生毒性的可能途径;P533、简述联合作用的类型P50

第四章 毒理学试验基础

名解: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品系(strain)

简答:

1、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P612、人体观察必须遵循的伦理学原则;P603、实验动物物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P624、毒理学试验设计应遵守哪些基本原则;P655、简述试验染毒的途径P67

第五章 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名解: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蓄积作用、慢性毒性、亚慢性毒性 简答:

1、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P742、短期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P833、简述急性毒性试验设计要素;P754、简述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的试验设计:P845、一般毒性作用包括哪几种类型P746、LD50的意义P78

第六章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名解:Ames test、碱基置换、移码突变、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

简答:

1、简述遗传学损伤的类型及突变的不良后果;P90、P952、简述基因突变的类型;P913、简述染色体畸变的类型;P914、遗传毒理学试验的主要遗传学终点有哪些; P1005、简述Ames试验、微核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的基本原理P101

第七章 外源化学物的致癌作用

名解: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癌基因(oncogene)、抑癌基因(anti-oncogene)、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终致癌物

简答:

1、如何评价一种化学物质是否为致癌物;P1172、致癌物的检测方法有哪些;P118大标题

3、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的设计P120

第八章 外源化学物的生殖与发育毒性作用

名解: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toxicity)、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

简答:

1、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包括哪些;P1292、简述母体毒性与发育毒性的关系;P136

第九章 管理毒理学

名解:安全性、危险度

简答:

1、安全性评价程序的四阶段试验;P1482、危险度评定的步骤有哪些;P1583、分别简述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定的意义P148、P158

第十三章卫生毒理学

名解:卫生毒理学(hygienical toxicology)、职业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自净作用(self-purification)、生物活化作用、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环境毒理学

简答:

1、苯对造血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P2342、简述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P237

第十四章神经行为毒理学

名解:神经毒理学、行为毒理学

简答:

1、简述神经毒作用特点;P2552、神经毒作用机制;P257大标题

3、神经毒性的研究方法与评价P259大标题

问答题:

1、生物学标志可分为哪几类?每一类有什么用途;P112、遗传毒理学成套观察项目中试验入选的原则;P1003、致突变与致癌、致畸的联系与区别;P107(思考题,自己归纳)

4、化学致癌物的多阶段过程及其特点;P112

题数统计:名解59题;简答42题;问答4题

第五篇: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p29)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意义:(p29)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p32)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意识的本质

(p31)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p4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p32—3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6、为什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p37)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7、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37-39)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践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种不同形态,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而人类社会的存在,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当今社会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8、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p44-45)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p4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 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0、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p48)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二者的相互关系:

(1)区别: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2)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方法论意义: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把斗争性和同一性相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要么只在绝对同一中思维,认为事物只有和自身同一,永久不变;要么只在绝对对立中思维,脱离了同一看对立,认为对立就是势不两立、绝对分明、绝对否定、排斥一切。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p49-5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二者的辩证关系:

(1)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1)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2)有助于我们学会应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如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等。

(3)有助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

1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p5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 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意义:第一,重视量的积累;第二,坚持适度原则;第三,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13、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p51-5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意义:(1)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2)对待事物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第二章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p65-6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本质

(p6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不仅有对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抽象、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p64)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认识互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同时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p69-7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 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5、真理及其客观性

(p73-74)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在认识真理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要认识到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另外,真理的客观性也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6、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p74-76)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二者的辩证关系: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p80)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别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防止和反对否定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8、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p85-86)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任何成功的实践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次,价值的形成 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p96-10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二者的辩证关系: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表现在:(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2)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会相应的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其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实践意义:要正确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要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及意义

(p104-106)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相互关系是: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及意义

(p108-110)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和变革的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在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时,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基础完善、巩固和发展;不适合自己经济基础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第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辩证的统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是“基本适合一不适合一基本适合”的过程,它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意义: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原理来观察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可以看到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我国原有政治体制是适应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发展起来的。在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政企不分,克服官僚主义,消除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病,实现团结安定,政府廉洁高效,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4、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p124-127)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即积极地推动作用和消极地抑制作用。

积极作用: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主要表现在: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1)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2)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第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消极作用:

第一,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 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消极后果。如,在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以及开发利用原子能带来的消极后果。

第二,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因此,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必须受到一定的、合理的制约。

(1)做好科技评估工作;(2)建立道德约束体系;(3)大力发展人文科学。

5、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p131-13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是,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6、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p133)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具体内容包括: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们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第四章

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p145-14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民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对立统一。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得兼。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及其相互关系

(p146)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也叫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耗费。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二者的关系:对立统一。其对立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其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p148-150)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 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内容及其意义

(p159-160)(1)划分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2)内容: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这部分资本叫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包括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叫可变资本。

(3)划分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了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5、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p163)第一,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其价值只能借助工人的具体劳动发生转移,不能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第二,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第三,“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总之,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6、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其实现的前提条件

(p166-167)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一定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即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第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即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和爆发的根本原因(p171-172)(1)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2)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1、垄断形成的原因

(p185)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取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垄断条件下竞争存在的原因及特点

(p185-186)(1)垄断条件下竞争存在的原因。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但垄断形成后并不能消除竞争,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垄断并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即没有消除商品经济;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2)特点:第一,竞争的目的不同;第二,竞争的手段不同;第三,竞争的范围不同;第四,竞争的破坏性不同。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主要形式、作用及其实质

(p189-192)(1)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的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主要形式: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的发展;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4)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各种不同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在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4、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p198-199)(1)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跨国公司的发展;第三,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积极作用:第一,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第二,可以吸引外资,扩大就业;第三,解决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第四,借助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参与全球化进程。

消极作用:第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第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第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经济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第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扩大。

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实质(p200-207)

(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首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其次是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一,职工参与决策;第二,终身雇佣;第三,职工持股;第四,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表现在: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债务 危机频繁发生;危机突发性显著,强度大,传导迅速,波及面广;经济复苏缓慢。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再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下载毒理学各章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毒理学各章知识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C语言 各章知识点总结

    总体上必须清楚的: 2)读程序都要从main()入口, 然后从最上面顺序往下读(碰到循环做循环,碰到选择做选择)。 4)bit是位 是指为0 或者1。 byte 是指字节, 一个字节 = 八个位.......

    毛概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一:两大理论成果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进程:1.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

    农业生态学各章应把握知识点

    农业生态学各章应把握知识点 第一章 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及其研究对象、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特点、坦斯利、海克尔 第二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限制因子作用(最小因......

    数据库应用(ACCESS)各章知识点小结

    重点、难点、思考题。本题无答案,知识点都在教材及参考书上。 第1章 Access基础 【重点难点】 1.数据库(DB)、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系统(DBS)的基本概念; 2.数据模型;......

    毒理学简答题

    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 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 (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 (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 (3)致突变活性初筛。 第二水平长期毒性试验 (第一阶段......

    毒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

    毒理学练习

    毒 理 学 练习第一章总论 一、论述题 1.试述药物毒性作用的类别并举例说明 2.试述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局限性和新药上市后仍应注意的问题。 3.试述修复不全......

    毒理学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 课程结业论文课程:食品毒理学 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姓名:王法鹏(20106463) 班级:10级质检专一 指导老师:于春娣 完成时间:2011年12月19日对鬼臼毒素及衍生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