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C语言 各章知识点总结
总体上必须清楚的:
2)读程序都要从main()入口, 然后从最上面顺序往下读(碰到循环做循环,碰到选择做选择)。
4)bit是位 是指为0 或者1。byte 是指字节, 一个字节 = 八个位.5)一定要记住 二进制 如何划成 十进制。概念常考到的:
1、编译预处理不是C语言的一部分,不再运行时间。C语言编译的程序称为源程序,它以ASCII数值存放在文本文件中。2、每个C语言程序中main函数是有且只有一个。3、在函数中不可以再定义函数。
4、算法一定要有输出的,但可以没有输入。5、break可用于循环结构和switch语句。6、逗号运算符的级别最低。第一章
1)合法的用户标识符考查:
合法的要求是由字母,数字,下划线组成。有其它元素就错了。并且第一个必须为字母或则是下划线。第一个为数字就错了。
关键字不可以作为用户标识符号。main define scanf printf 都不是关键字。迷惑你的地方If是可以做为用户标识符。因为If中的第一个字母大写了,所以不是关键字。
关键字有:
auto break case char const continue default do double else enum extern float for goto if int long register return short signed static sizeof struct switch typedef union unsigned void volatile while auto :声明自动变量
double :声明双精度变量或函数
int: 声明整型变量或函数
struct:声明结构体变量或函数 break:跳出当前循环
else :条件语句否定分支(与 if 连用)long :声明长整型变量或函数 switch :用于开关语句 case:开关语句分支 enum :声明枚举类型
register:声明寄存器变量
typedef:用以给数据类型取别名 char :声明字符型变量或函数
extern:声明变量是在其他文件正声明
return :子程序返回语句(可以带参数,也可不带参数)union:声明共用数据类型 const :声明只读变量
float:声明浮点型变量或函数 short :声明短整型变量或函数
unsigned:声明无符号类型变量或函数
continue:结束当前循环,开始下一轮循环 for:一种循环语句
signed:声明有符号类型变量或函数
void :声明函数无返回值或无参数,声明无类型指针 default:开关语句中的“其他”分支 goto:无条件跳转语句
sizeof:计算数据类型长度
volatile:说明变量在程序执行中可被隐含地改变 do :循环语句的循环体
while :循环语句的循环条件
static :声明静态变量
if:条件语句
2)实型数据的合法形式:
2.333e-1 就是合法的,且数据是2.333×10-1。考试口诀:e前e后必有数,e后必为整数。.3)字符数据的合法形式::
'1' 是字符占一个字节,“1”是字符串占两个字节(含有一个结束符号)。'0' 的ASCII数值表示为48,'a' 的ASCII数值是97,'A'的ASCII数值是65。
4)整型一般是两个字节, 字符型是一个字节,双精度一般是4个字节:
考试时候一般会说,在16位编译系统,或者是32位系统。碰到这种情况,不要去管,一样做题。掌握整型一般是两个字节, 字符型是一个字节,双精度一般是4个字节就可以了。5)转义字符的考查:
在程序中 int a = 0x6d,是把一个十六进制的数给变量a 注意这里的0x必须存在。
在程序中 int a = 065, 是一个八进制的形式。
6)算术运算符号的优先级别:
同级别的有的是从左到右,有的是从右到左。7)强制类型转换:
一定是(int)a 不是 int(a),注意类型上一定有括号的。
注意(int)(a+b)和(int)a+b 的区别。前是把a+b转型,后是把a转型再加b。8)表达式的考查:
是表达式就一定有数值。
赋值表达式:表达式数值是最左边的数值,a=b=5;该表达式为5,常量不可以赋值。
自加、自减表达式:假设a=5,++a(是为6),a++(为5);
运行的机理:++a 是先把变量的数值加上1,然后把得到的数值放到变量a中,然后再用这
个++a表达式的数值为6,而a++是先用该表达式的数值为5,然后再把a的数值加上1为6,再放到变量a中。进行了++a和a++后在下面的程序中再用到a的话都是变量a中的6了。考试口诀:++在前先加后用,++在后先用后加。
逗号表达式:优先级别最低 ;表达式的数值逗号最右边的那个表达式的数值。(2,3,4)的表达式的数值就是4。9)位运算的考查:
会有一到二题考试题目。
总的处理方法:几乎所有的位运算的题目都要按这个流程来处理(先把十进制变成二进制再变成十进制)。
一定要记住,在没有舍去数据的时候,<<左移一位表示乘以2;>>右移一位表示除以2。
10)018的数值是非法的,八进制是没有8的,逢8进1。
11)%符号两边要求是整数。不是整数就错了。12)两种取整丢小数的情况:
1、int a =1.6;
2、(int)a;
第二章 1)printf函数的格式考查:
%d对应整型;%c对应字符;%f对应单精度等等。宽度的,左对齐等修饰。-
%ld对应 long int;%lf 对应double。2)scanf函数的格式考察:
注意该函数的第二个部分是&a 这样的地址,不是a;
Scanf(“%d%d%*d%d”,&a,&b,&c);跳过输入的第三个数据。3)putchar ,getchar 函数的考查: char a = getchar()是没有参数的,从键盘得到你输入的一个字符给变量a。
putchar(‘y’)把字符y输出到屏幕中。
5)如何实现保留三位小数,第四位四舍五入的程序,(要求背下来)
这个有推广的意义,注意 x =(int)x 这样是把小数部分 去掉。
第三章
特别要注意:c语言中是用非0表示逻辑真的,用0表示逻辑假的。1)关系表达式:
表达式的数值只能为1(表示为真),或0(表示假)
当关系的表达是为真的时候得到1。如 9>8这个是真的,所以表达式的数值就是1; 2)逻辑表达式:
只能为1(表示为真),或0(表示假)a)共有&& ||!三种逻辑运算符号。b)!>&&>|| 优先的级别。
c)注意短路现象。考试比较喜欢考到。
(表达式1)&&(表达式2)如果表达式1为假,则表达式2不会进行运算,即表达式2“被短路”
(表达式1)||(表达式2)如果表达式1为真,则表达式2不会进行运算,即表达式2“被短路”
3)if 语句
else 是与最接近的if且没有else的相组合的。4)条件表达式: 表达式1 ?表达式2 :表达式3 5)switch语句:
a)一定要注意 有break 和没有break的差别,书上(34页)的两个例子,没有break时候,只要有一个case匹配了,剩下的都要执行,有break则是直接跳出了swiche语句。
b)switch只可以和break一起用,不可以和continue用。
第四章 1)三种循环结构:
a)for(); while();do-while()三种。b)for循环当中必须是两个分号,千万不要忘记。
c)写程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循环一定要有结束的条件,否则成了死循环。-
d)do-while()循环的最后一个while();的分号一定不能够丢。(当心上机改错)
2)break 和 continue的差别
记忆方法:
break:是打破的意思,(破了整个循环)所以看见break就退出真个一层循环。-
continue:是继续的意思,(继续循环运算),但是要结束本次循环,就是循环体内剩下的语句不再执行,跳到循环开始,然后判断循环条件,进行新一轮的循环。3)嵌套循环
就是有循环里面还有循环,这种比较复杂,要一层一层一步一步耐心的计算,一般记住两层是处理二维数组的。
4)while((c=getchar())!=’n’)和 while(c=getchar()!=’n’)的差别
先看a = 3!= 2 和(a=3)!=2 的区别:(!= 号的级别高于 = 号 所以第一个先计算 3!=2)第一个a的数值是得到的1;第二个a的数值是3。考试注意点: 括号在这里的重要性。
第五章
函数:是具有一定功能的一个程序块; 2)一定要注意参数之间的传递
实参和形参之间 传数值,和传地址的差别。(考试的重点)
传数值的话,形参的变化不会改变实参的变化。
传地址的话,形参的变化就会有可能改变实参的变化。3)函数声明的考查:
一定要有:函数名,函数的返回类型,函数的参数类型。不一定要有:形参的名称。
第六章
*p++ 和(*p)++的之间的差别:改错题目中很重要 *p++是 地址会变化。
(*p)++ 是数值会要变化。
三名主义:(考试的重点)
数组名:表示第一个元素的地址。数组名不可以自加,他是地址常量名。了很多次)
函数名:表示该函数的入口地址。
字符串常量名:表示第一个字符的地址。
(考第七章
1一维数组的重要概念: 对a[10]这个数组的讨论。
1、a表示数组名,是第一个元素的地址。
2、a是地址常量,所以只要出现a++,或者是a=a+2赋值的都是错误的。3、a是一维数组名,所以它是列指针,也就是说a+1是跳一列。
对a[3][3]的讨论。
1、a表示数组名,是第一个元素的地址。
2、a是地址常量,所以只要出现a++,或者是a=a+2赋值的都是错误的。3、a是二维数组名,所以它是行指针,也就是说a+1是跳一行。
4、a[0]、a[1]、a[2]也都是地址常量,不可以对它进行赋值操作,同时它们都是列指针,a[0]+1,a[1]+1,a[2]+1都是跳一列。
5、注意a和a[0]、a[1]、a[2]是不同的,它们的基类型是不同的。前者是一行元素,后三者是一列元素。二维数组做题目的技巧:
如果有a[3][3]={1,2,3,4,5,6,7,8,9}这样的题目。
步骤一:把他们写成:
第一列 第二列 第三列
a[0] 1 2 3 ->第一行 a[1] 4 5 6 —>第二行 a[2] 7 8 9 ->第三行 步骤二:这样作题目间很简单:
*(a[0]+1)我们就知道是第一行的第一个元素往后面跳一列,那么这里就是a[0][1]元素,所以是2。
*(a[1]+2)我们就知道是第二行的第一个元素往后面跳二列。那么这里就是a[1][2]元素,所以是6。一定记住:只要是二维数组的题目,一定是写成如上的格式,再去做题目,这样会比较简单。
数组的初始化,一维和二维的,一维可以不写,二维第二个一定要写
int a[]={1,2} 合法。int a[][4]={2,3,4}合法。但int a[4][]={2,3,4}非法。二维数组中的行指针 int a[1][2];
其中a现在就是一个行指针,a+1跳一行数组元素。搭配(*)p[2]指针 a[0],a[1]现在就是一个列指针。a[0]+1 跳一个数组元素。搭配*p[2]指针数组使用 无条件等价:
a[2]等价于*(a+2)a[2][3]等价于*(a+2)[3]等价于*(*(a+2)+3)这个思想很重要!
第二篇: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p29)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意义:(p29)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p32)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意识的本质
(p31)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p4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p32—3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6、为什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p37)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7、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37-39)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践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种不同形态,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而人类社会的存在,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当今社会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8、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p44-45)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p4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 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0、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p48)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二者的相互关系:
(1)区别: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2)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方法论意义: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把斗争性和同一性相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要么只在绝对同一中思维,认为事物只有和自身同一,永久不变;要么只在绝对对立中思维,脱离了同一看对立,认为对立就是势不两立、绝对分明、绝对否定、排斥一切。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p49-5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二者的辩证关系:
(1)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1)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2)有助于我们学会应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如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等。
(3)有助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
1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p5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 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意义:第一,重视量的积累;第二,坚持适度原则;第三,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13、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p51-5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意义:(1)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2)对待事物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第二章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p65-6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本质
(p6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不仅有对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抽象、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p64)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认识互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同时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p69-7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 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5、真理及其客观性
(p73-74)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在认识真理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要认识到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另外,真理的客观性也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6、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p74-76)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二者的辩证关系: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p80)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别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防止和反对否定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8、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p85-86)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任何成功的实践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次,价值的形成 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p96-10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二者的辩证关系: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表现在:(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2)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会相应的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其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实践意义:要正确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要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及意义
(p104-106)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相互关系是: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及意义
(p108-110)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和变革的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在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时,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基础完善、巩固和发展;不适合自己经济基础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第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辩证的统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是“基本适合一不适合一基本适合”的过程,它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意义: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原理来观察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可以看到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我国原有政治体制是适应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发展起来的。在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政企不分,克服官僚主义,消除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病,实现团结安定,政府廉洁高效,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4、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p124-127)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即积极地推动作用和消极地抑制作用。
积极作用: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主要表现在: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1)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2)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第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消极作用:
第一,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 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消极后果。如,在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以及开发利用原子能带来的消极后果。
第二,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因此,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必须受到一定的、合理的制约。
(1)做好科技评估工作;(2)建立道德约束体系;(3)大力发展人文科学。
5、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p131-13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是,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6、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p133)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具体内容包括: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们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第四章
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p145-14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民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对立统一。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得兼。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及其相互关系
(p146)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也叫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耗费。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二者的关系:对立统一。其对立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其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p148-150)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 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内容及其意义
(p159-160)(1)划分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2)内容: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这部分资本叫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包括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叫可变资本。
(3)划分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了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5、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p163)第一,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其价值只能借助工人的具体劳动发生转移,不能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第二,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第三,“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总之,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6、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其实现的前提条件
(p166-167)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一定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即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第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即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和爆发的根本原因(p171-172)(1)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2)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1、垄断形成的原因
(p185)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取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垄断条件下竞争存在的原因及特点
(p185-186)(1)垄断条件下竞争存在的原因。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但垄断形成后并不能消除竞争,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垄断并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即没有消除商品经济;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2)特点:第一,竞争的目的不同;第二,竞争的手段不同;第三,竞争的范围不同;第四,竞争的破坏性不同。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主要形式、作用及其实质
(p189-192)(1)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的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主要形式: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的发展;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4)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各种不同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在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4、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p198-199)(1)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跨国公司的发展;第三,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积极作用:第一,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第二,可以吸引外资,扩大就业;第三,解决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第四,借助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参与全球化进程。
消极作用:第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第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第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经济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第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扩大。
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实质(p200-207)
(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首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其次是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一,职工参与决策;第二,终身雇佣;第三,职工持股;第四,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表现在: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债务 危机频繁发生;危机突发性显著,强度大,传导迅速,波及面广;经济复苏缓慢。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再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第三篇:毛概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一:两大理论成果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进程: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对后来党的理论发展和事业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2.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领导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总结: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四:两大理论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的理论成果,他们之间是一脉相乘又与时俱进。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关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有着共同的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五: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六: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其主要内容包括: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3: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八: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经,原则和方法。一个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2.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在延安整风期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的得到了确立。九:《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十: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2其次,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3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理论原则。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义的革命对象(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其次是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3:新民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4新民主革命的性质和前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既然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革命的任务也是要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民民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总路线的进一步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的奋斗目标。
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义的共和国。
3: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4: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重要法宝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党在在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三: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
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进入高潮。(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四: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2:极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4:是占世界人口的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5: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消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针。
三: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7:关于科学和教育8: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3: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发展力量生产力。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的建设。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一: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二: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三:党的基本核心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障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四: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3: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六:建设美丽中国的措施:1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2: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3:必须统筹规划,搞好国土空间项层建设 4:加强生态法制建设
5: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布局。七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1: 是我党创造性的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2: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
3: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
4:是我们党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的拓展和创新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一: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
老三步是: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第二部,从1991年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到21
世纪中叶,国民经济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新第三步:1.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翻一番。2.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是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3.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三中国梦的思想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四: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2.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必须永远保持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任务,到2020年使各方面制度 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任务。
二: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中国长期停滞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2: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3: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4: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三:怎样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挥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3: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信息化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其次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再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3: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4: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三: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四:1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2我国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3我国 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4: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基本政治制度)5:我国的居民政策: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五:依法治国意义: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七: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八十八大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十八大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九: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一: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1基本内容:A一个中国B两制共存C高度自治D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E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重要意义: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B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C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2013年6月,习近平就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四点意见 第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第二: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第三:坚持增进互信,良心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第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一: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来全球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时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二: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
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2: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3: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
1中国立足于国情探索出来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 2带给世界的是更多的机遇
3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引导国际格局演变和国际体系变革。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四: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国家所接受,这五项原则后来进一步完整地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
基本准则。
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一:为什么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1: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2: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二: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2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三: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四: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1: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五: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华民族政策的基石;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当前如何改善党的领导?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2: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3: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三:必须清醒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四: 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在面临四大考验的同时,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必须保持清醒认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历史进程?
①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②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③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④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⑤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第四篇:毒理学各章知识点
度理学基础学习指导
第一章 绪论
【名词解释】
1.毒理学
2.现代毒理学
3.卫生毒理学
4.管理毒理学
【问答题】
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
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
4.如何理解毒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5.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
【论述题】
1.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名词解释】
1.毒物
2.biomarker
3.medianlethaldose
4.hypersensibility
5.hormesis6.Zch
7.靶器官
8.毒性
9.阈剂量
10.最大无作用剂量
11.剂量-效应关系
12.剂量-反应关系
13.危险度
14.危害性
15.安全性
【问答题】
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
2.一般认为哪些毒性作用有阈值,哪些毒性作用无阈值?
3.为什么把毒效应谱看成连续谱?
4.绘制一条典型的剂量-反应曲线。标出阈值和饱和度。标出二者轴线。
5.一个剂量-反应曲线能告诉毒理学者怎样的信息?
6.NOEL, NOAEL, LOEL和 LOAEL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7.生物学标志有哪几类?
【论述题】
1.试述描述毒物毒性常有指标及意义
2.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及意义如何?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2.代谢活化
3.物质蓄积
4.功能蓄积
5.生物转化
【问答题】
1.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有几种、是什么途径?
2.外源化学物分布的特征和研究分布过程和特征的意义是什么?
3.外源化学物经 肾脏排泄的主要过程。
4.何谓肠肝循环?
5.何谓肝外代谢?何谓生物转化的双重性?
6.简述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反应类型。
7.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什么?
8.简述细胞色素P-450酶系被诱导和抑制特性的毒理学意义。
9.简述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的类型。
10.为什么说呼吸道是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
11.列举出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
12.列举六种 II 相反应。说明哪些是微粒体或细胞质,以及它们的产物通过何种途径排泄。
13.列举影响生物转化率的五种因素。每种因素是怎样影响生物转化的。
14.列举化学物生物活化的三种途径。
15.何谓脂水分配系数?它与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有何关系?
【论述题】
1.试述化学毒物在体内的来踪云路
2.化学毒物生物代谢的双重性对实际工作有何意义?
3.举例说明毒物代谢酶被诱导和抑制的毒理学意义
第四章 毒性机制
【名词解释】
1.毒物的联合作用
2.相加作用
3.协同作用
4.拮抗作用
【问答题】
1.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2.试述联合作用的类型。
3.外源化学物联合作用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4.列出并描述五种类型毒性相互作用。
5.定义并描述四种类型的拮抗作用。
【论述题】
1.试述影响毒作用的机体因素及其意义
2.为什么说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受个体感受性的影响,举例说明?
3.试验环境基因组计划对预防医学发展的影响
4.基因多态性对实际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作用
【名词解释】
2.蓄积系数
3.生物半减期
【问答题】
1.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有哪些。
2.毒理学试验剂量分组的基本要求,为什么要设置对照组。
3.卫生毒理学试验染毒途径有哪些,选择的依据。
4.选择适宜的实验动物的原则是什么?
5.影响外源化学物毒性反应的实验动物个体因素有哪些?
6.简述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7.简述急性毒性试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8.简述几种常用的检测LD50 的方法。
9.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定义和研究目的。
10.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选择实验动物原则与急性毒性试验的异同。
11.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剂量分组的原则。
12.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有哪些观察指标?
13.外源化学物蓄积作用的毒理学意义。
14.用蓄积系数法评价外源化学物蓄积作用的原理,测定蓄积系数有哪些方法。
【论述题】
1.试述毒理学动物实验的基本要求
第七章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名词解释】
1.致突变作用
2.致突变物
3.遗传毒理学
4.遗传负荷
5.Ames test
【问答题】
1.简述遗传学损伤的类型及突变的不良后果
2.简述DNA损伤修复与致突变作用的关系
3.遗传毒理学试验的主要遗传学终点有哪些?分别举例
4.简述 Ames 试验、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微核试验及显性致死试验的基本原理
5.简述Ames试验标准试验菌株鉴定的内容及意义6.简述S9 混合液的概念及其毒理学意义
7.简述遗传毒理学试验成组应用的原则
8.列表总结书中介绍的8个常用遗传毒理学试验的要点(指示生物、体细胞/性细胞、体内/体外、遗传学终点等)
【论述题】
1试述化学毒物引起突变的分子机制。
2.试述生殖细胞突变和体细胞突变的后果
3.机体对致突变作用是如何影响的?
4.试述致突变的类型
第八章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名词解释】
1.化学致癌物
2.化学致癌作用
3.直接致癌物
4.间接致癌物
5.终致癌物
6.引发剂
7.促长剂
8.进展剂
9.助致癌物。
【问答题】
1.化学致癌物可使实验动物产生哪些反应?
2.化学致癌作用机理,目前有哪几种学说?
3.简述啮齿类动物致癌试验在动物选择、剂量选择、动物数量及观察指标选择的特点。
4.目前还发展了哪几种与化学致癌有关的其它试验方法?
5.癌症形成的三个主要步骤是什么?解释,哪些是可逆的,哪些是不可逆的。
6.什么是癌基因,癌基因是怎样诱导或增加癌症发生的可能性的 ?
7.试述化学致癌物分类
【论述题】
1.试述化学毒致癌的分子机制
2.试述化学致癌的三个过程及分别特征
3.评价化学致癌试验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第九章 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名词解释】
1.发育毒性
2.致畸作用
3.致畸物
4.致畸作用敏感期
5.致畸指数。
【问答题】
1.发育毒性有哪些主要表现?
2.生殖与发育毒性的特点?化学物质对生殖与发育过程的损害主要在哪些方面?
3.简述影响化学致畸作用的因素。
4.简述致畸试验的目的,例举致畸试验结果分析指标(至少 4 种),并说明其含意。
5.简述生殖毒性试验的目的,例举二代生殖试验结果分析指标(至少 4 种),并说明其含意。
6.剂量对致畸作用有哪些影响?
7.致畸试验中发现A、B两种化合物均有畸形胎仔出现,两者的最小致畸剂量均为30mg/kg,两母体 LD50A为150mg/kg,B为600mg/kg,试问哪种化合物致畸作用强?为什么?
8.什么是致畸物?举一个例子并说明其作用机制。
【论述题】
1.试述毒物引起生殖与发育毒性的主要机制
2.如果将化学物分别给予妊娠早期动物和妊娠晚期动物,你将会观察到相同的畸形影响吗?为什么?通过讨论作用机制来解释你的回答。
3.试述发育各阶段毒作用特点
4试述发育毒性与致畸试验方法要点
第十章 管理毒理学
【名词解释】
1.管理毒理
2.危险度
3.安全性
4.可接受危险度
5.实际安全剂量
6.危险度评价
7.GLP
【问答题】
1.简述四阶段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2.评析毒理学评定程序分阶段进行的意义
3.简述GLP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4.比较外源化学物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品评价的异同点
5.外源性化学物危险性评价的主要步骤及其意义
【论述题】
1.简述毒理学安全评价四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2.试述危险度评价内容
3.举例说明安全性评价意义
第五篇:期末复习-语言各章总结
汇编语言学习笔记 《汇编语言》--王爽 前言
学习汇编目的:充分获得底层编程体验;深刻理解机器运行程序的机理。原则:没有通过监测点不要向下学习;没有完成当前实验不要向下学习。第一章 基础知识
有三类指令组成汇编语言:汇编指令;伪指令;其他符号。8bit = 1byte = 一个存储单元有n根地址线,则可以寻址2的n次方个内存单元。1.1节--1.10节 小结
(1)汇编指令是机器指令的助记符,同机器指令一一对应。(2)每一种cpu都有自己的汇编指令集。(3)cpu可以直接使用的信息在存储器中存放。
(4)在存储器中指令和数据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二进制信息。(5)存储单元从零开始顺序编号。
(6)一个存储单元可以存储8个bit,即八位二进制数。
(7)每一个cpu芯片都有许多管脚,这些管脚和总线相连。也可以说,这些管脚引出总线。一个cpu可以引出的三种总线的宽度标志了这个cpu不同方面的性能。地址总线的宽度决定了cpu的寻址能力;数据总线的宽度决定了cpu与其他器件进行数据传送时的一次数据传送量;控制总线的宽度决定了cpu对系统中其他器件的控制能力。监测点:1KB的存储器有1024个存储单元?存储单元的编号从0到1023.内存地址空间:
最终运行程序的是cpu,我们用汇编编程时,必须要从cpu的角度思考问题。对cpu来讲,系统中的所有存储器中的存储单元都处于一个统一的逻辑存储器中,它的容量受cpu寻址能力的限制。这个逻辑存储器即是我们所说的内存地址空间。第二章 寄存器(cpu的工作原理)mov ax, 2 add ax, ax add ax, ax add ax, ax(1)cpu中的相关部件提供两个16位的地址,一个称为段地址,另一个称为偏移地址;(2)段地址和偏移地址通过内部总线送人一个称为地址加法器的部件;(3)地址加法器将两个16位地址合成为一个20位的物理地址;(4)地址加法器通过内部总线将20位物理地址送人输入输出控制电路;(5)输入输出控制电路将20位物理地址送上地址总线;(6)20位物理地址被地址总线传送到存储器; 段地址*16+偏移地址 = 物理地址 的本质含义 内存并没有分段,段的划分来自cpu。
以后编程时可以根据需要,将若干地址连续的内存单元看做一个段,用段地址*16定位段的起始地址,用偏移地址定位段的内存单元。
一个段的起始地址一定是16的倍数,一个段的最大长度为64kB。当然也没有办法定义一个起始地址不是16的倍数的段。
cpu可以用不同的段地址和偏移地址形成同一物理地址。
在8086cpu加电启动或复位后cs和ip被设置为cs = f000h,ip = ffffh,即ffff0h单元中的指令是8086pc机开机后执行的第一条指令。(??应该是fffffh吧??)cpu将cs:ip指向的内存单元看做指令。
在cpu中,程序员能够用指令读写的部件只有寄存器,程序员可以通过改变寄存器中的内容实现对cpu的控制。
mov指令称为传送指令,cpu中大部分寄存器的值都可以通过mov指令改变。除了cs:ip 8086没给他这样的功能。cs:ip可以用转移指令来改变。jmp jmp cs:ip 用指令给出的段地址修改cs,偏移地址修改ip jmp 某一寄存器 的功能为:用寄存器中的值修改ip jmp ax 含义类似于mov ip,ax 段地址在8086pc机的段寄存器存放。当8086cpu要访问内存时,由段寄存器提供内存单元的段地址。8086cpu有四个段寄存器,其中cs用来存放指令的段地址。cs存放指令的段地址,ip存放指令的偏移地址。
8086机中,任意时刻,cpu将cs:ip指向的内容当作指令执行。8086cpu的工作过程:
1.从cs:ip指向内存单元读取指令,读取的指令进入指令缓冲器; 2.ip指向下一条指令 3.执行
8086提供转移指令修改cs:ip的内容 debug的使用
查看,修改cpu中寄存器的内容:r命令 查看内存中的命令:d命令
修改内存中的内容:e命令(可以写入数据,指令,在内存中,它们实际上没有区别)将内存中的命令解释为机器指令和相应的汇编指令:u命令 执行cs:ip指向的内存单元处的命令:t命令 以汇编指令的形式向内存中写入指令:a命令 第三章 寄存器(内存访问)3.1内存中字的存储
高八位存放在高字节中,低八位存放在低字节中 3.2DS和【address】 3.3字传送 3.4MOV ADD SUB 3.5数据段 3.6栈
栈是一种具有特殊的访问方式的存储空间。它的特殊性就在于,最后进入这个空间的数据,最先出去。
栈有两个基本的操作:入栈和出栈。
栈的这种操作规则被称为:lifo(last in first out,后进先出)。cpu如何知道10000H--1000fH这段空间被当作栈使用?
push pop指令在执行时必须知道哪个单元是栈顶单元,可是如何知道呢?
栈顶的段地址存放在ss中,偏移地址存放在sp中。任意时刻,ss:sp指向栈顶单元。push和pop指令执行时,cpu从ss和sp中得到栈顶的地址。入栈时,栈顶从高地址向低地址方向增长。如何定义一个栈的大小? mov ax, 1000h mov ss, ax mov sp, 0010h;则栈顶为1000f 栈底为 10000 ****************************************** mov ax, 1000h mov ds, ax mov ax, 2266h mov [0], ax ************************ mov ax,1000h mov ss, ax mov sp, 0002h mov ax, 2266h push ax 栈顶的变化范围最大为:0--ffffh 栈的综述
(1)8086cpu提供了栈操作机制,方案如下: 在ss、sp中存放栈顶的段地址和偏移地址;
提供入栈和出栈指令,他们根据ss、sp指示的地址,按照栈的方式访问内存单元。(2)push指令的执行步骤:1)sp=sp-2;2)向ss:sp指向的字单元送人数据;(3)pop指令的执行步骤:1)从ss:sp指向的字单元中读取数据;2)sp=sp+2(4)任意时刻,ss:sp指向栈顶元素。
(5)8086cpu只记录栈顶,栈空间的大小我们要自己管理。
(6)用栈来暂存以后需要恢复的寄存器的内容时,寄存器出栈的顺序要和入栈的顺序相反。(7)push、pop指令实质上是一种内存传送指令,注意他们的灵活运用。一个栈段最大可以设为64k 段的综述
我们可以将一段内存定义为一个段,用一个段地址指示段,用偏移地址访问段内的单元。这完全是我们的安排。用一个段存放代码,即代码段 用一个段存放数据,即数据段 用一个段当栈,即栈段
对于数据段,把段地址放在ds中,用mov,add,sub等访问内存单元的指令时,cpu就将我们定义的数据段内容当做数据来访问;
对于代码段,把段地址放在cs:ip中,用mov,add,sub等访问内存单元的指令时,cpu就将执行我们定义的代码段的指令;
对于栈段,把段地址放在ss:sp中,用push pop 等访问内存单元的指令时,cpu就将其当作堆栈来访问;
debug的t命令在执行修改器ss的指令时,下一条指令也紧接着被执行了。3.7栈超界问题
8086cpu不保证我们对栈的操作不会超界。也就是说,8086cpu只知道栈顶在何处而不知道我们安排的栈空间有多大,这点就好像,cpu只知道当前要执行的指令在何处,而不知道要执行的指令有多少。从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出cpu的工作机理,它只考虑当前情况:当前的栈在何处,当前要执行的指令是哪一条。对于超界问题我们可以做到就是小心。第五章【bx】和loop指令
我们完整的描述一个内存单元,需要两种信息:(1)内存单元的地址;(2)内存单元存放数据的类型; inc bx的含义是bx中的内容加一
[bx]寄存器bx中所包含的地址中存放的内容 [bx]表示一个内存单元,他的偏移地址在bx中。loop指令执行的时候,要进行两步操作: 1;(cx)=(cx)-1;
2;判断cx中的值,不为零则转至标号处执行。
“通常”我们用loop实现循环功能,cx中存放循环次数。用cx和loop指令相配合实现循环功能的三个要点:(1)再cx中存放循环次数;
(2)loop指令中的标号所标识地址要在前面;
(3)要循环执行的程序段,要写在标号和loop指令的中间。在汇编源程序中,数据不能以字母开头。所以对于大于9fffh的数,均在前面加上0。mov cx,11 s: add ax,ax loop s assume cs:code code segment..mov ax,4c00h int 21h code ends end ffff:6单元是一个字节单元,ax是一个十六位寄存器,数据长度不一样,如何赋值? 注意我们说的是“赋值”,就是说,让ax中的数据的值(数据的大小)和ffff:0006单元中的数据的值(数据的大小)相等。八位数据01h和16位数据0001h的数据长度不一样,但他们的值是相等的。
设ffff:0006单元中的的数据是xxh,若要ax中的值和ffff:0006单元中的值相等,ax中的数据应为00xxh。所以,若实现ffff:0006单元向ax赋值,我们应该令(ah)=0,(al)=(ffff6H).若希望程序能从cs:0012处执行,可以用g命令。“g 0012”。他表示程序执行到0012处。
若希望程序能跳出循环,用p命令
5.4 debug和汇编编译器masm对指令的不同处理。
在汇编源程序中,mov al,[0]会被编译器解释成为:mov al,0 所以要这样表达:mov bx,0 mov al,[bx] 或者 mov al,ds:[0] 第一,我们在汇编源程序中,如果用指令访问一个内存单元,则在指令中必须用[...]来表示内存单元,如果在[]里用一个常量idata直接给出内存单元的偏移地址,就要在[]的前面显示地给出段地址所在的段寄存器。
第二,如果在[]里用寄存器,比如bx,间接给出内存单元的偏移地址,则段寄存器默认在ds中。
第六章 包含多个段的程序 程序取得所需段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在加载程序的时候为程序分配,再就是程序在执行的过程中向系统申请。dw的含义是定义字型数据即define word 字型数据间以逗号隔开。
程序运行的时候cs存放代码段的段地址,所以我们可以从cs中得到它们的段地址。dw定义的数据处于代码段的最开始,所以偏移地址为零。dw 0123h,5604h,1234h start :指令 end start 我们在程序的第一条指令的前面加了一个标号start:并在end的后面再次加入。end除了通知编译器程序结束外,还可以通知编译器程序的入口在什么地方。在单任务系统中,可执行文件中的程序执行如下:
(1)由其他的程序(debug、command或其他程序)将可执行文件中的程序加载入内存;(2)设置cs:ip指向程序的第一条要执行的指令(即程序的入口),从而使程序得以运行;(3)程序运行结束后,返回到加载者; 描述信息
可执行文件由描述信息和程序组成,程序来源于源程序中的汇编指令和定义的数据;描述信息则主要是编译连接程序对原程序中相关伪指令进行处理所得到的信息。6.2 在代码中使用栈
在程序中通过定义数据来取得一段空间,然后将这段空间当作栈空间来使用。
例如将cs:16--cs:31的内存空间当作栈来用,初始状态下栈为空,所以ss:sp要指向栈底,则设置ss:sp指向cs:32.6.3将数据代码栈放入不同的段
用assume将定义的具有一定用途的段跟寄存器联系起来 第七章 更灵活的定位内存地址的方法 7.1 and 和 or 指令(1)and指令:逻辑与指令,按位进行与运算。mov al ,01100011B and al ,00111011B 执行后:al=00100011B 通过该运算可将操作对象的相应位设为0,其他位不变。(2)or指令:逻辑或指令,按位进行或运算。
通过该运算可将操作对象的相应位设为1,其他位不变。7.2 关于ASCII码
所谓编码方案,就是一套规则,它约定了用什么样的信息来表示现实对象。小写字母的ASCII码值,比大写字母的ASCII码值大20H。
就ASCII码的二进制形式来看,除第五位外,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的ASCII码值都一样。大写字母第五位为0,小写字母第五位为1.运用and和or指令的给特定位赋值功能即可实现大小写字母之间的转换。7.5 [bx+idata] 类似于[bx]的一种更灵活的指明内存单元的方式。
[bx+idata]表示一个内存单元,它的偏移地址为(bx)+idata(bx中的数值加上idata。也可以写成 mov ax,[200+bx] mov ax,200[bx] mov ax,[bx].200 7.6 用[bx+idata]的方式进行数组的处理 7.7 SI和DI SI和DI是8086cpu中和bx功能相近的寄存器。区别是SI和DI不能够分成两个八位寄存器来使用。codesg segment start: mov ax,datasg mov ds,ax mov si,0 mov di,16 mov cx,8;di si 为16位寄存器只需循环 s: mov ax,[si] mov [di],ax;八次即可将16个字节传送完毕 add si,2 add di,2 loop s
mov ax,4c00h int 21h codesg ends end start si = dijmp指令后的第一个字节的地址(2)short指明此处的位移为八位位移。(3)八位位移的范围为-128 127,用补码表示;(4)八位位移由编译程序在编译时算出。
还有一种jmp near ptr 标号 实现段内近转移(ip)=(ip)+16位位移(1)16位位移 = “标号”处的地址1(DI)=(DI)-1 MOVSW 可以传送一个字
MOVSB和MOVSW进行的是串传送操作中的一个步骤,一般都要和rep配合使用,格式如下: rep movsb 相当于: s:movsb loop s rep的作用是根据cx的值,重复执行后面的串传送指令。8086cpu提供了下面两条指令对DF位进行设置: CLD:将DF位置0 STD:将DF位置1 1.传送的原始地址 2.传送的目的地址 3.传送的长度 4.传送的方向 11.11 pushf和popf 压入/弹出标志寄存器中的数据 为访问标志寄存器提供了一种方法。11.12 标志寄存器在DEBUG中的表示 第十二章 内中断 12.1 内中断的产生
cpu内部发生下面情况时,将产生相应的中断信息:
(1)除法错误(2)单步执行(3)执行int0命令(4)执行int命令 中断类型码0 1 4 n 为一个字节型数据 12.2 中断处理程序
cpu如何通过八位的中断类型码得到中断处理程序的段地址和偏移地址? 12.3 中断向量表 答:通过中断向量表
中断向量表就是中断处理程序入口地址的列表。保存在内存中。cpu如何找到中断向量表?
对于8086中断向量表指定存在内存地址0处。从0000:0000到0000:03e8单元。共1000个字节。中断向量表中一个表项存放一个中断向量,占两个字。分别存放段地址和偏移地址。12.4 中断过程
(1)从中断信息中取得中断类型码(2)标志寄存器的值入栈
(3)设置标志寄存器的第八位TF和第九位IF的值为0(4)CS的内容入栈(5)IP的值入栈
(6)从内存地址为中断类型码*4和中断类型码*4 + 2 的两个字单元中读取中断处理程序的入口地址设置IP和CS 12.5 中断处理程序(1)保存用到的寄存器(2)处理中断。(3)恢复用到的寄存器(4)用IRET指令返回。12.6 除法错误中断的处理 12.7 编程处理0号中断 12.8 安装 第十三章 int指令 13.1 int指令
int指令的最终功能和call指令相似,都是调用一段程序。13.2 编写供应用程序调用的中断例程
编写、安装中断7ch的中断例程,功能:求一word型数据的平方。(AX)= 要计算的数据。
DX,AX存放结果的高十六位和低十六位。MOV WORD PTR ES:[7CH*4],200H MOV WORD PTR ES:[7CH*4+2],0 MOV CX,OFFSET SQREND-OFFSET SQR CLD REP MOVSB int指令和iret指令配合使用与call指令和ret指令配合使用具有相似的思路。13.3 对int、iret和栈的深入理解 ********************************* 13.4 BIOS和DOS所提供的中断例程 BIOS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硬件系统的检测和初始化程序
2、外部中断和内部中断的中断例程
3、用于对硬件设备进行I/O操作的中断例程
4、其他和硬件系统相关的中断例程 13.5 BIOS和DOS中断例程的安装过程
1.开机后,cpu一加点,初始化(cs)= 0FFFFH,(IP)= 0,自动从FFFF:0单元开始执行程序。FFFF:0处有一条跳转指令,cpu执行该程序后,转去执行BIOS中的硬件检测和初始化程序。
2.初始化程序将建立BIOS所支持的中断向量,即将BIOS提供的中断例程的入口登记在中断向量表中。注意,对于BIOS所提供的中断例程,只需将入口地址登记在中断向量表中即可,因为它们是固化到ROM中的内容,一直在内存中存在。
3.硬件系统检测和初始化完成后,调用int 19h进行操作系统的引导。从此将计算机交给操作系统控制。
4.DOS启动后,除完成其他工作外,还将它提供的中断例程装入内存,并建立相应的中断向量。
13.6 BIOS中断例程应用
int 10h 中断例程是BIOS提供的中断例程,其中包含多个和屏幕输出有关的子程序。一个供程序员调用的中断例程往往包含多个子程序,中断例程内部用传递进来的参数来决定执行那一个子程序。BIOS和DOS提供的中断例程,都用AH来传递内部参数 13.7 DOS中断例程应用
例如 我们一直在使用的4ch号子程序,即程序返回功能。mov ah 4ch mov al 0 int 21h ========================== DOS功能调用 int 21h(1)键盘输入 1)1号调用——从键盘输入单个字符 调用格式: MOV AH,1 INT 21H 功能: 等待从键盘输入一个字符并送入AL。
执行时系统将扫描键盘,等待有健按下,一旦有健按下,就将其字符的ASCII码读
入,先检查是否Ctrl-Break,若是,退出命令执行;否则将ASCII码送AL,同时将
该字符送显示器显示。2)10号调用——从键盘输入字符串
功能: 从键盘接收字符串送入内存的输入缓冲区,同时送显示器显示。调用前要求: 先定义一个输入缓冲区
MAXLEN DB 100 ;第1个字节指出缓冲区能容纳的字符个数,即缓冲区长度,不能为0 ACLEN DB ? ;第2个字节保留,以存放实际输入的字符个数 STRING DB 100 DUP(?);第3个字节开始存放从键盘输入的字符串。
调用格式: LEA DX,MAXLEN(缓冲区首偏移地址)MOV AH,10 INT 21H(2)显示输出
1)2号调用——在显示器上显示输出单个字符 调用格式: MOV DL,待显示字符的ASCII码 MOV AH,2 INT 21H 功能:将DL中的字符送显示器显示。【例】显示输出大写字母A MOV DL,41H ;或写为 MOV DL,'A' MOV AH,2 INT 21H 2)9号调用——在显示器上显示输出字符串 调用格式: LEA DX,字符串首偏移地址 MOV AH,9 INT 21H 功能:将当前数据区中DS:DX所指向的以'$'结尾的字符串送显示器显示。【例】在显示器上显示字符串“YOU ARE SUCESSFUL!” DATA SEGMENT STRING DB ' YOU ARE SUCESSFUL!$ ' DATA ENDS CODE SEGMENT „ „ MOV AX,DATA MOV DS,AX LEA DX,STRING MOV AH,9 INT 21H „ „ CODE ENDS 说明:若希望显示字符串后,光标可自动回车换行,可在定义字符串时作如下更改: STRING DB ' YOU ARE SUCESSFUL!',0AH,0DH,' $ ' ;在字符串结束前加回车换行的ASCII码0AH,0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