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公民法制意识的社会调研
关于公民法制意识的社会调查
写作提纲:
关于公民法制意识的社会调查
概要
一、调查的内容
二、调查分析
三、调查建议
一、第一,要坚决抵制批判腐朽的封建文化思想。
第二,大力发展经济。
第三,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对公民的民主法制教育。这两点自不必多言。
第四,严格公正执法,违法必究,弘扬正气,明镜高悬,使民主法制深入人心。
二、第一,要意识到公民民主法制意识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时期内实现,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二,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能只高喊民主却忘记了集中。民主和集中是不能分离的。
第三,警惕一些人借民主之名破坏社会稳定,破坏团结统一,甚至搞民族分裂。中亚各国就是前车之鉴。
关于公民法制意识的社会调查
概要:如今,神州大地,日渐和谐繁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民族复兴,计以程功。这其中既包含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汗马功劳,更蕴涵着对高度的民主法制文明的迫切需求。
纵观古今,人类社会无不朝着民主法制的方向发展;横看内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发达,较为成熟健全的民主法制建设功不可没。民主和法制,使社会按照合理的秩序在合理的框架规范内发展,因其有序,所以能促进社会发展更快。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民主和法制的促进和保护,无论强者和弱者,因为即使是强者,在没有民主和法制的情况下发展的极端,则是更为可怕的厄运。国家更需要民主法制使人尽其才,社会稳定。这些对目前经济飞速发展处于三岔路口的中国尤为重要。只所以说是三岔路口,是因为民主法制搞好了,商业活动稳定有序,而不是相互欺诈,假冒伪劣,信义全无,经济就继续优质高速发展,中国将日趋发达文明;搞不好,则会走向另一个包括经济秩序,政坛局面和社会环境混乱不安的极端。所以我国也要建设发达的民主法制文明。
提高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是民主法制建设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这里所说的民主法制意识,并不是说公民掌握多少民主法律知识,而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总能首先考虑这个问题符不符合民主法制并通过民主法律的途径去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这种意识,还怕没有人懂得法律?还愁没有法律?还忧民主法制文明的实现吗?都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可以说,公民民主法制意识的提高不仅可以大大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更能促进经济井然有序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前进。
一、调查的内容
下面首先看一些具体的调查情况。对于我们国家常用法律的了解程度,46.7%的被调查者选“了解”,有51.1%的人表示“不太清楚”,这说明还是有超过半数的居民对法律处于模糊印象状态。对于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法制,有77.8%的人选择电视,53.3%的人选择教学,这说明媒体依然是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法律的窗口,媒体所肩负的宣传法律,教育大众的责任是非常艰巨的。另外,教学途径占据了
居民选择的第二位,可见学校法制教育,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都是必须坚持下去的,尤其是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是亟待加强的,这样能切实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对于最喜欢的纠纷解决途径,选择自主解决(自力救济)的占了68.9%,只有11.1%的人选择诉讼途径。对于是否愿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20%的人选择了愿意。对于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效果,“较好”的占了51.2%,“好”只占了24.4%,说明居民对法律解决途径还是作了较为乐观的保留。而且选“一般”的也占到了20%,说明对于法律途径,在可选可不选的时候,居民一般是不会选择的。在调查对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满意程度时,超过半数的人都选择了“一般”,分别是53.3%和57.8%。可见,我国司法机关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想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的居民不在少数。司法体制改革还要不断的深入和强化下去,并最终归结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来。
二、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整体来看,我国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虽然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但整体水准不是太高,分析其原因,应有历史和现实两种因素。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化,也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封建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尤其根深,对民主法制建设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但我们又不能摒弃它们,我们不可能丢掉四大名著,不可能不让人知道什么是三纲五常,更抹灭不了人们对皇权贵族的崇拜,很多很多。如果人不能从那些腐朽的封建思想中自拔出来,对其民主法制意识的影响可想而知。现实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和国家具体民主法制执行情况。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公民民主法制意识也越低,经济越发达,公民民主法制意识越高。教育水平对公民民主法制意识的影响也是如此。当然,经济发展水平又影响着教育水平的高低。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经济和教育水平不高,占人口多数的农民民主法制意识显然也低。而那些负面的民主法制执行情况,如人情势力,权力滥用,甚至贪赃枉法,权钱交易,都极大地动摇着人们对民主法制的信心,使人们不相信民主法制的公正性,公平性,不相信民主法制能为其做主,还其公道。这些不但阻碍公民民主法制意识的提高,甚至影响民主法制意识在其心中的确立。
三、调查建议
一、如何提高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呢?分析了影响公民民主法制意识提高的因素,对于如何提高公民民主法制意识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一,要坚决抵制批判腐朽的封建文化思想。特别是在舆论媒体领域等文化界,在其存在的地方应注明其局限性或错误性。社会上也是如此,对那些带有腐朽封建思想的活动行为,要及时批评教育,或严格查处,教育公众。
第二,大力发展经济。
第三,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对公民的民主法制教育。这两点自不必多言。第四,严格公正执法,违法必究,弘扬正气,明镜高悬,使民主法制深入人心。让人们相信民主法制,对民主法制有信心。这才是根本源泉。
二、在对公民的民主法制教育以及公民在争取民主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应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要意识到公民民主法制意识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时期内实现,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二,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能只高喊民主却忘记了集中。民主和集中是不能分离的。我国人口多,利益出发点多,很多时候不可能同时实现所有利益群体的价值,那就需要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
第三,警惕一些人借民主之名破坏社会稳定,破坏团结统一,甚至搞民族分裂。中亚各国就是前车之鉴。
相信我们的祖国定能乘和谐社会之春风,科学发展之航船,一路顺风,驶向美好的明天!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大地的繁荣昌盛!!
第二篇:关于社会公民的公德意识
在现代社会里,国际间的激烈竞争都是以经济实力作为后盾,所以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地位。随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娱乐生活。与此同时,由于信息量的增大,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愈来愈频繁。这样,不仅公共场所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而且人们在公共场所接触的机会也增多了,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
所谓公德意识,就是要有在公共场所里履行和遵守这些约定俗成的思想、观念和自觉性。公德意识的有无或强弱,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它代表一个人的修养水平和文明程度。对一个民族或国家来说,公民的公德意识如何,直接与该民族或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程度息息相关,因此,公德意识是民族和国家的形象。据日本某公司的董事长说,曾经在日本进行过两次调查,一次是调查没有去过中国的人,问他们想不想到中国去旅游?几乎是100%的人说愿意去中国;一次是调查到过中国的人,问他们还想不想再次到中国去? 80%的人都不愿再到中国去。当问其原因何在时,这些人一致的看法是,公共场所很脏,服务态度不好,饮食不讲卫生,到处是噪音,使人心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脏乱差。有一次,某学校组织到公园去旅游,到湖中去划船,本来水面上是干干净净的,可是有的人把喝过饮料的废瓶就直接往水里丢。有些人的文化程度很高,甚至还曾是领导,年龄也老大不小的了,却做出了这种缺乏公德意识的举动。某大学有位女同学,她可能患有鼻炎,在教室里上自习时,经常可以听到嘶啦一声扯下一张纸,然后哧的一声擤鼻涕,再叭的一声把纸扔在地下。既不卫生,也不讲公德,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公共厕所臭气熏天,原因在于上完厕所不冲水,形成恶性循环。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管理问题,现在咱们的管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公共设施的管理很不完善。就公共厕所来说,不是没有水,就是龙头坏了,要不下水道不通,污水满地流,无处下脚,要不上层楼的臭水往下淋。此外,随地吐痰,到处擤鼻涕,随便扔废弃物等一些很不良的生活习惯,既不文明,又不卫生,更严重的是传播疾病,影响人们的健康,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多年来,尤其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天天搞夺权,搞阶级斗争,一些口头革命派,善于投机钻营的人得势,严重破坏了社会的正常公共道德和正常社会秩序,放弃了最基础和最基本的教育,使几代遭受到很大损失。这些教训是十分沉痛的。所以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是推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中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是可以加以普遍化的,并且是所有公民都能够做到的,它有更明显的公共性,维护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因此,文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识不仅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一种体现,而且对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健康与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的道德修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尊老爱幼、保护环境已蔚然成风,但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背道而驰的丑恶现象也大量存在着,自私自利、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等有损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乱砍滥伐、偷捕偷猎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都对社会公德建设以及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社会整体的公德意识和公德水平十分重要。社会公德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公民的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都有着引领的作用,一个好公民是一个好的职工和好家庭成员的前提,同时社会公德也是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础,因此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把遵守社会公德作为加强个人修养、完善自身人格的基本功来付诸实践,使社会公德意识深入人心,从而为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只要每一个公民都自觉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我们民族的道德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第三篇:公民意识
怎样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即是公民对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应履行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包括国家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与义务统一的责任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命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培养和造就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新型农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有很多。
一、当前我国农民公民意识普遍缺失的原因分析“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与封建社会的“臣民”和“子民”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没有公民而只有统治者和臣民的封建社会,广大农民长期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附属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得到普遍增强,但整体上还是比较淡薄,尤其在广大农村,农民的公民意识普遍缺失,具体表现为:农民的科学文化意识仍需提高,独立主体意识亟待增强,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比较淡薄,民主法治意识相对薄弱,团队协作意识尚需加强。我国农民公民意识普遍缺失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二、农民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困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其标志就是人成为公民并具有公民意识。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更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凶此,加强农民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农民公民意识,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注重培育农民的科学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卡意识、法治意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和健康意识等公民意识,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公民意识的薄弱直接影响政治运行中制衡机制的形成和完善,阻碍政治的民主化进程。目前,在一个日益市场化的社会中,传统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正在降低,利益的分配和调整,更多不再是通过熟人社会的传统习俗来实现,而是通过制度化的法律实现。因此,要积极培养农民的民主意识,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必要的思想文化基础。面对我国农民的法律素质和参政议政意识普遍不高的情况,要通过加强全民普法、送法下乡和对农民的法律援助等普法活动,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保证广大农民群众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不断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
总之,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公民而不是臣民,公民身份的觉醒与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农民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从科教文化、经营管理、卫生健康、思想道德、民主法治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树立农民的崭新形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 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第四篇:公民水环境意识调研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课调研报告
——对生态环境的调研
2012年11月27日重庆市北碚区水环境问题调研报告
本次我们第八组的调研题目是,对于生态环境的调研。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由于生态环境是一个很宏观的问题,经过小组成员一致讨论,我们将对生态环境的调研逐步缩小和具体,转而研究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北碚区水环境的问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首先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北碚区的水环境进行大致分析。通过调查问卷的发放得到实际数据,通过对于实际数据的分析,给出相关的建议和思考。
一、调研的背景及意义
在经济发展和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成为世界范围内高度关注的共同问题。水环境恶化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和制约,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迫切需要相应理论及技术的支持。国际上,水环境研究从微观尺度向宏观尺度逐渐拓展,使研究所包括的层次更多,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发展经济、破坏环境、经济发达、重建生态的曲折发展历程之后,目前已经将水环境保护从基础研究、技术层次提升到国家政策和立法的高度,十分重视环境保护的理论、技术、规划、机制、政策等有关研究。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寻找适合各自国情的水环境保护策略,以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安全。
北碚地处嘉陵江下游,境内地面水源丰富,嘉陵江由北而南纵贯全境,区域内除嘉陵江外,还有黑水滩河、后河、璧北河、梁滩河、马鞍溪、明家溪、车盘溪、底洞沟、马桑溪、山王沟等大小河流20余条.全区水资源总量为42676.55万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总量为41510.86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总量为 2061.25万立方米.蓄水总量为3435万立方米.平均过境水量为657.7亿立方米.嘉陵江沿岸共有排污口16个,设计排污总量2207万立方米,实际排污量1527.86万立方米.作为嘉陵江下游流域,我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受到嘉陵江上游的水质质量,进而区域人民,企业的水质保证和水量供给.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同时大量的各相态废弃物也被制造出来,它们严重破坏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危及我们的生存.如2005年11月2日北碚区就发生一起水污染事件.大量不明白色污染物排进嘉陵江北碚段,而就在其不到200米范围内就是北碚水厂的取水点,北碚区15万人饮用水受到安全威胁.
北碚区35%的河流呈现富营养状态,15%正在转向富营养状态,15%的河流有水葫芦生长,5%的河面覆盖满水葫芦,85%的河边有垃圾堆,15%的河道堵塞不能通行,30%的河流已成死水.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问卷的制定
本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政治面貌;第二部分包括20道选择题,其中单选题15道,多选题5道.分别从被调查者取得水环境信息的途径、对水环境保护的意识、是否身体力行的做到保护水环境、对待水环境污染的态度四部分内容来进行调查.
问卷的调查部分由四大类问题组成.第1、2题调查被调查者取得水环境信息的途径;第3、4、5、6题侧重调查被调查者对水环境保护的意识;第8、9、10、、11、12、13题针对调查被调查者是否身体力行的做到保护环境;第7、14、15、16、17、18、19、20题强调调查被调查者对待水环境污染的态度.
问卷的数据统计
经统计,668份问卷中选择通过电视、广播、网络获取环保信息的有634份,高达总人数的94.9%,说明电视、广播这类大众传媒渠道成为了公民获取环保信息渠道的最主要方式.同时,还有486名受访者选择了报纸杂志,占总人数的72.8%,说明报纸杂志也是公民获取环保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由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众媒体宣传环保信息的作用在公民日常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大众媒体的普及化浪潮的涌进,相信媒体宣传环保、提供生态环境信息等方面定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潜力(如图表五). 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此次问卷调查活动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因此接受调查的对象具有随机性和广泛性.但从性别上看,男性被调查者居多;从年龄上看,26-45岁的青年人居多.
在回收的668份有效问卷中,其中,男性427名,占总人数的63.9%;女性241名,占总人数的36.1%(如图表一).
性别比例39.7%男性女性60.3%从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情况来看,在16岁以下16名,占总人数的2.4%;16-25岁67名, 占总人数的10.3%;而26-35岁224名,占总人数的33.6%;36-45岁192名,占总人数的28.7%;46-55岁96名,占总人数14.4%;55岁以上的73名,占总人数的10.9%(如图表二).在接受采访的人群中,中青年人占的比重最高,而他们又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对社会影响较大,这一调查比例较好的反映了社会人群对社会的影响构成情况.
被调查者年龄分布情况
28.7%3.5%20.3%47.5%17岁以下18—29岁30—49岁50岁以上
从被调查者的教育背景来看,中学以下学历45人,占总人数的6.8%;中学学历123人,占总人数的18.4%;专科学历151人,占总人数的27.1%;大学本科学历264人,占总人数的44.0%;本科以上25人,占总人数的3.7%.(如图表三).可见,在受调查者中,各层次学历分布基本平衡,这也从学历角度反应了调研对象的广泛性.
被调查者学历分布25.4%47.1%28.5%初中及以下高中或者中专大专及以上
从被调查者的职业背景来看,政府机关人员98名,占总人数14.6%;事业人员142名,占总人数21.3%;企业人员139名,占总人数20.8%;退休人员62名,占总人数9.3%;个体121名,占总人数18.1%;教师46名,占总人数6.9%;农民60名,占总人数9.0%(如图表四).可见,被调查者职业范围广泛,涉及到各行各业,没有明显的职业分化特征,具有普遍意义.
被调查者职业背景20.4%4.0%27.7%18.1%9.0%20.8%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企业管理人员或职工农民自由职业者学生其他 公民参与水环境保护调查分析 2.1 公民水环境信息的获取渠道
经统计,668份问卷中选择通过电视、广播、网络获取环保信息的有634份,高达总人数的94.9%,说明电视、广播这类大众传媒渠道成为了公民获取环保信息渠道的最主要方式.同时,还有486名受访者选择了报纸杂志,占总人数的72.8%,说明报纸杂志也是公民获取环保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由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众媒体宣传环保信息的作用在公民日常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大众媒体的普及化浪潮的涌进,相信媒体宣传环保、提供生态环境信息等方面定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潜力(如图表五)
北碚区公民水环境信息来源100.00%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90.80%64.90%72.80%29.30%25.40%9.50%20.60%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学校教育社团活动他人介绍
2.2 公民对水环境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公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心程度调查中,被调查者更关注贴近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在668份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到以下哪类环境问题对公民的生活质量影响最大时,空气质量、噪声成为了居民的主要选择,分别占总人数的94.3%、87.9%,同时,水质、废弃物、食品质量也是居民关心的主要问题,分别占总人数的70.8%、65.8%、77.9%(图表六);在被问到在同等条件下,居民选择居住地时最看重什么的问题时,周围环境的绿化、周边设施的健全程度、周边交通的便利程度成为被调查者的首选;然而在被问及平日在电视、报刊中,最关心哪类内容时,只有26.7%的被采访者选择关注生态环境类的有关信息.
二、问题与对策
由以上的调研可分析得出,北碚区居民对于水环境的保护意识是相对薄弱的。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利用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污水排放量也在同步增加,而污水处理能力与污水排放量不相匹配,再加上管理上的问题,江河湖库的污染十分严重,已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如何提高居民对水环境的重视、相关部门如何加强对于水环境的治理,已经成为限制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然而通过对于部分的资料和整理,我们乐观的看到,我们发现嘉陵江北温泉断面水质和次级河流水质状况还处于重庆各个区县中水质较良好的地区。
2011年,北碚区嘉陵江水质稳定达到二类标准,璧北河、梁滩河水质分别达到四类、五类水域功能要求。
一是次级河流整治工程发挥效益。北碚区次级河流整治完成率排名主城区第一。壁北河北碚段完成了澄江垃圾收运系统建设、河道清淤及沿岸环境整治、5家畜禽养殖场关闭治理以及工业污染治理等50项工作;梁滩河北碚段完成了集中居民点污水治理、歇马污水处理厂建设、梁滩河河道清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及工业污染治理等52项工作。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部完成。金刀峡、静观、歇马污水处理厂建设已全部完工,柳荫、三圣污水处理厂基本完工;关闭了江北机械厂、复兴镇、三圣镇3处小型供水水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012年2月,嘉陵江北碚段(北温泉断面)水质良好,断面水质满足Ⅱ类水域功能;2012年2月对北碚辖区内3条次级河流5个断面进行了监测,磨滩河西西桥断面、龙凤河口断面均为Ⅴ类水质,满足Ⅴ类水域功能;黑水滩河水土断面为Ⅲ类水质,满足Ⅲ类水域功能;璧北河平滩断面和堰塘坎断面均为Ⅳ类水质,满足Ⅳ类水域功能.
2、相应对策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生产的必要物质条件。水环境对经济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的水环境问题相当严重,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全国各大流域的水环境质量普遍呈现持续恶化的态势,而局部水环境的严重污染又与区域经济发展明显相关。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家对水环境的治理、对水环境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尚未得到根本性的加强。水环境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对相关部门的建议
河流水资源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河流水质.
(1)扩大绿化面积,兴修水利.重庆市属于多山地区,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大量泥砂进入河流的同时,也输送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化肥等.应在河流两岸加大绿化工作的力度,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还可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建设水利设施,涵养水源.
(2)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以及处理系统.水质的恶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大量生活垃圾排入河流中所致,完善的垃圾收运及处理系统是保证垃圾不进入河体的前提条件.
(3)减少农业污染.三条河流流经区域以小城镇和农村为主,应特别注重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推广农业节水技术以及高效的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的排放量,推广应用环保型农药,使其对环境的危害减轻到最小.
(4)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居民以及周边企业的环保意识.自觉利用环保设施,不将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流.对于日渐兴旺的畜牧业,有关部门应积极进行配合,寻求科技发展道路,有效控制并治理规模化养殖场牲畜粪便的排放.
(5)建立、恢复和利用缓冲区、水陆交错带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所谓缓冲区是指永久性植被.研究表明缓冲区能有效去除水中的N、P和有机污染物,对于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从身边做起
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一次性筷子又称“卫生筷”、“方便筷”是人类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曾被视为一种文明标志。然而现实表明其所谓“卫生”和“方便”不过是人们一种虚幻的心理期望它的使用与“折枝为筷”本质相同与每餐清洗消毒、不需要众多生产基地和繁琐运送过程的多次性筷子比既不卫生也不方便
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肥皂是由天然原料——脂肪再加上碱制成的。肥皂使用后排放出去时很快就可由微生物分解。所以相对来说肥皂在生产和使用上对环境的影响是轻微的。与肥皂相比洗涤剂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合成洗涤剂的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它的使用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又增添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日前,在全球范围内,—个毋庸臵疑的事实是土壤的质量正在退化。尽管农民施用了很多的氮磷钾化肥,它们迅速而方便地替代了土壤在侵蚀过程中或在种植农作物过程中输出的许多营养成分,但是在发现增加化肥用量可以提高产量的几十年后,在许多国家,可种植的作物品种对化肥的接受效应达到极限,施肥也不再能够掩饰越来越严重的土壤退化。做环保志愿者。也许你认为关心环保、投入环保只是政府或环保团体的事与你无关,那你就错了。洁净的空气、幽雅的环境是我们共享的,每个人都应对环境保护尽—份义务。你也许会说,自己不是环保专业,不懂环保知识,职业也和环保无关。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你愿意,来做环保志愿者吧!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参加环保宣传、义务帮助环保组织工作参加公益活动如筹款、植树等等。我们可以有很多选择。做环保志愿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爱护环境,改善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大家都来做环保志愿者。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每个人都有很多事情可做。作为大学生、研究生,我们更应该肩负起保护环境及创造美好家园的责任。只要我们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适当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
第五篇:公民意识论文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
群力实验小学 张卓玲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是21世纪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小学生公民意识的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研究如何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学校教育是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教育是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课程就是开展教育的主阵地,教学内容必须结合小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学生存在的意识问题中了解他们的思想需求,从而提炼教学内容,构建针对性强的教育内容体系,使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时有具有时代感和认同感,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班级公民”身份。我们利用召开召开主题会的机会,出台了《班级公约》。“公约”让学生让学生明确班级需要的“角色”,通过公开竞聘产生了“班级小能人”,组建了“班级代表大会”,体现了《班级宪公约》中“人人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精神。然后将班级的常规事务分工落实到具体人员上。比如将班级事物分成40份,人人都有担当,都是班级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浇花、黑板等保洁实行轮值制。这样可确保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一定的义务。
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强化学生的“ 班级公民”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强化学生的“班级公民”意识。我们还结合日常的学习生活对孩子们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比如在《班会课》 上,包含公民意识教育的一些基本内容,是品德、纪律、法治教育的好教材。在课堂上总是让他们联系“班级公民”的角色谈谈遇事应该如何想、怎么做才能为班集体增光。当然仅仅依靠这门学科是远 远不够的。我们把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比如在语文学科的习作训练中,要求孩子们讲真话、说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客观公正地反映班级的人与事。在体育竞赛中,学校的秋季运动会以及冬季趣味运动会,都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好的契机,我们号召孩子们齐心协力为班集体的荣誉而战,做一个心系集体的班级公民。利用班会课传播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现代公民意识中华传统美德有很多,主要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仁、义、礼、智、信。现代公民素质教育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
养成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学生在活动中吸取教训,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它是一个人能否成为祖国栋梁之才的关键,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志,是人的首要素质。学生的养成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多数家庭比较富裕,“诋犊之情”造成这些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特别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天,为保证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养成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惯。不少学生还以为享受父母的关心照顾应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只知道受爱,不懂得关心体贴父母,跟长辈说话不讲礼貌,更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面对养成教育的新问题,沿用过去的老思想、老办法已经难以解决传授知识和学生德育养成之间的实际矛盾冲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又是一名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刻不容缓。
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垂范,以行动引领学生践行“班 级公 民”。孩子最可接受的是身边的榜样。因此,所有科任老师均要做到严于律己,以身立教。比如,老师在见到废纸、杂物时总能低头弯腰主动捡拾;为使学生养成有规律进餐的习惯,老师建议孩子们课间吃水果而不是零食 ; 为使学生懂得团结互助、关爱弱小,老师们从 最后一名学困生教起⋯ ⋯ 行动是无声的语言。在老师们的感召下,班级的孩子虽然入学不到两年,但在行为举止方面变得彬彬有礼、关爱集体、乐学向上。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人人都是班级主人,个个都是集体形象”。
家庭是公民意识培养的摇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此,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将好的教育文章推荐给家长,借此传授家庭教育理念与技巧,提出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做好以下工作。
强化孩子的家庭成员意识和家庭责任感。为了使孩子强烈地感知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我们呼吁家长让孩子参与家庭的日常管理,参加家庭会议,共商家庭大计。如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比后者高20%,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2万个小学生家庭进行的调查也表明,孩子做家务的家庭比不做家务的家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了27倍。从小会不会做家务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成年。成年后的家庭是你自己的,要靠自己去创建。
在很多欧美国家,让孩子从小参与家务劳动几乎是共识。在德国,甚至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做家务,并且没有哪个孩子对这条法律持有异议的。因为,从家长方面来讲,大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家长的首要责任就是让自己孩子通过做家务,从小就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从孩子方面来讲,做家务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培养动手能力。一位德国爸爸表示:“我每个月给孩子零花钱,这些零花钱需要他们付出一定劳动,比如为花园里的花草浇水、翻土以及帮助父母洗餐具等等,与其让孩子将来做寄生虫,不如现在就教给他们劳动技能!”
四、学校小社会,社会大课堂。
我们所开展的活动,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因素进行了充分的整合。我们希望同时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孩子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步伐会更加稳健,行事会更加合乎规范。我们还将在这条道路上执著前行.继续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而不懈努力,而帮助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激励性语言最大的功能是建立以尊重和爱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它要求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使他们始终保持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教师要对学生的不足及时给予谅解,这比任何暴风骤雨般的责骂都更有效。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会引发出来。谅解性激励语的优势在于:用满面春风的神态、浓郁亲情的话语和饱含激情的语调鼓舞学生勇往直前。教师采用谅解式激励语言来组织各项工作,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心态。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对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中小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且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针对小学生的公民意识的现状,研究、探索提高学生公民意识的各种有效措施,将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长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