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放下也是一种智慧
放下也是一种智慧
——读《学会吃亏》有感
七年级十二班 刘晓宁
指导教师宫国明
昌邑市外国语学校
人世纷扰,形形色色,去留之际,取舍之间,本就是太多抉择。
母亲说:“有时放下,未尝不是一种智慧。”
——题记
已经好久,没有和母亲一起读过书了。小时候,母亲总会陪自己读过一则又一则故事,然后问自己:“这个故事,你懂了吗?”所谓懂,便是指书中的道理,今天,又拿起一本书和母亲一起分享,去体会书中的晶莹明丽,晓韵悠长。
我和母亲共同翻开了一篇故事,故事大概讲的:有一个数钱节目,要求在一定时间内给你一匝钱,这匝钱有1分的、5角的、100元的各种面值都有,如果你数的精确无误,这匝钱就是你的。其中,有四个人参加节目,甲数的最多其次是丙、乙,最少的是丁。
妈妈问我:“你觉得谁会数的精确无误,最后赢走那些钱?”我想了想,开口道:“我觉得是乙,甲数的太多未必就准确,丁数的太慢自然也不会很多。”母亲只是看着我,笑了笑,沉默不语。
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最后成功赢走这些钱的是丁——那个数的最少的人,母亲看着我惊讶的神情,对我说道:“其实,没有什么好怪的。丁虽然输的钱很少,却赢了,是因为他放下了对大财富的执念,只是尽力的去追求,他放下了,所以才赢了,所以有时,放下,只是为了有的得到,吃亏,亦是一种月圆月缺的美。”母亲顿了顿:“孩子懂了吗?”
我思索着,忽然见笑了:“懂了!”
所谓“舍去”,亦是有舍有得,如果一味的紧抓着不放,怕是到头来什么收获也不会有,人活一世,本来有些东西,是应该舍弃的,是可以舍弃的,有些牺牲,是为了有些保全。
我把我的感悟告诉母亲,母亲点了点头:“不错,母亲希望你在以后的人生中也可以放下执念,突破自己,诚如你所说,有些牺牲,是为了有些保全。”
通过这一次亲子共读,我的收获很多,也很大,有时,与父母共读一本书,不仅是一种智慧,亦是一种温情。
缕缕书香,感恩,有你!
第二篇:低头也是一种智慧(范文模版)
低头也是一种智慧
风雨兼程中,莫要只顾昂首前行,适时地低头也是一种智慧,或许在颔首低眉的一瞬,隐匿在路旁的美丽宝藏就会焕发出迷人的光芒。
——题记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在古希腊充满哲思的土地上,一位年轻人向苏格拉底发问:“天与地的距离有多高?”苏格拉底答道:“三尺。”年轻人不解:“可我们许多人身高都在五尺以上啊。”话音刚落,这位西方的孔子就笑笑说:“所以人要学会低头啊。”就这样,伴随着一句看似普通的话语,伟大的先哲便将一种可贵的人生态度注入了人类的血液,数千年来依然散发着智慧之光。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君子自当傲立于天地之间,决不可低下倔强的头颅,殊不知,低头却也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一种大智慧,大境界。
低头不是妥协,不是退缩,也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暂时的退让,是巧妙的迂回,等待的是新的崛起。曾经,越王勾践低下了头,失去了一个领袖的尊严,在受尽屈辱,卧薪尝胆之后,终得天下;曾经,大将韩信低下了头,在市井百姓刺耳的讥讽声中忍受胯下之辱,但终在旌旗飘扬的战场上一洒豪情,奠定了盛极一时的大汉王朝;曾经,少年玄烨低下了头,任凭奸臣呼风唤雨,但在数年的历练与成长后毅然智擒鳌拜,开创了钟鸣鼎食的康乾盛世。他们虽一时忍辱低头,却都在低头的那一刻坚信自己有高昂头颅的一天,最终换来了万古流芳。于是低头便成了一个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的缓冲。而如果不计后果地一味坚持,做无谓的牺牲,结果只会消磨意志,迷失自我,甚至失去再次抬头的机会和勇气。
低头不是自卑,是一种谦逊踏实的风范。正如民间一句脍炙人口的俗语所说:低头的稻穗,昂头的稗子。纵观历史,刘皇叔曾屈尊而三顾茅庐,在孔明的一番高谈阔论中放低了姿态,虚心请教,一时的低头换来了贤人相助,造就了巴蜀之地的繁荣鼎盛;而伟大的革命战士鲁迅先生也发出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誓言,一生勤勤恳恳,以笔为枪,救贫苦的大众于水火之中。他们没有高挺头颅,却依然彪炳史册,传递了一种谦虚谨慎,默默无闻的实干精神。
而面对错误,面对诱惑,我们更须低头。低头就像一剂镇静剂,让我们静心反思,审视自我,不再茫然地横冲直撞,不再焦急地大步前行,从低姿态中求得清晰的头脑,求得平和的心态,一身轻装重新上路。当我们在实现梦想的征程上被现实鞭打地遍体鳞伤之时,我们不妨也低下头,不要担忧前方的漫漫长路,而是稍作休整,感受身旁宜人的美景,收获亲情与友情带来的丝丝暖意,重新抬头赶路时,你会发现,就在低头的一瞬,自己已经收获了一份宝贵的乐观与坚韧。
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把“记得低头”作为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在他看来,做人不可无傲骨,但更不能总仰着高贵的头。如果做人只追求一味的方正,不会变通,不会一时的委曲求全,那么必然会在残酷的现实中陷入被动。只有硬度而没有弹性和韧性的钢材称不上精品,而如果将负重的车轮改作矩形,也会寸步难行,生活中无数的细节都向我们昭示着:能低者,方能高;能屈者,方能申;能柔者,方能刚;能推者,方能进,而这也是人生永恒的真谛,是自然亘古不变的辩证法。
于是,我们看到了:在大雪纷飞的山谷里,唯有那些懂得弯曲枝干的雪松才能抖落掉沉甸甸的积雪,傲立于冰雪之中;在遍布石砾的戈壁滩上,唯有那些学会低头,沿着巨石一侧发芽生长的小草,才能享受到和煦的阳光,呼吸到清新的空气。这一切的一切与智者苏格拉底的那句劝勉遥相呼应,我们便知道了低头的智慧:低头不是妥协,而是战胜困难的一种理智;低头不是怯懦,而是谦虚谨慎的一种表现;低头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强的站立。学会低头,就是拥有了面对厄运的一种灿烂的态度;学会低头,就是懂得了在更高的境界审视人间的沧桑。低头,无疑成为了一门精彩绝伦的艺术。
在充满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当许多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前方的道路时,我们不妨低下头,以一种更加智慧的方式整理心情去面对挑战,或许猛然间你会发现:原来一直苦苦追寻的宝藏就在脚下熠熠闪光!
第三篇: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人性的欲望永远是无穷的,而欲望的存在有时并不是一件好事,属于自己的应该珍惜,而不属于自己的就学会放弃。生命之中,不属于自己的太多太多,而人之只有一双手,握住的总是有限的。一个人一生之中,当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与诱惑,我们应该学会有选择放弃。放弃不是一种无奈,也不是一种无为,其实理智与正确的放弃,是一种成熟,更是一种智慧。放弃不是一种失落,更是一种收获。或许你放弃了一样东西时,也就注定你将得到新的东西。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道理也就如此。得与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与唯一,正如放弃与收获也是相互的,并不是背道而驰,而是互联互牵相伴而行的。
人生历程漫漫,故太多的人喜欢想拥有一切,无论这拥有的是否值得或者属于自己所有,故面对诱惑时,人们总会不曾想过是否应该放弃。梦越多,其实也就更虚幻;追逐的太多,其实也就给人以累赘。有时我们总羡慕别人的洒脱与自由,也妒忌别人那份笑对一切的心境,其实这一切皆因为别人学会了如何选择放弃。放弃给人以淡然,放弃给人以冷静,放弃也给人思考。因为生活之中,太多时候我们必须得学会放弃!身处十字路口,我们必须得放弃一条路,因为一双脚不可能同进踏入两条道。当鱼与熊掌不可兼时,我们必须得学会放弃鱼或者熊掌,放弃不属于自己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会放弃,是让人于思考与正视中分辨真伪;学会放弃是让人处理进掂量轻与重;学会放弃更能让人分清黑与白。
第四篇:糊涂也是一种教育智慧
“糊涂”也是一种教育智慧
“糊涂”也是一种教育智慧学生崔某在开学第一天就迟到了,班主任刘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他。第二天他又迟到了,刘老师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检讨。第三天他再次迟到,他急匆匆地跑到教室前门,不禁在门外犹豫起来。这时,他发现刘老师正向教室后面走。机不可失,他从前门一下窜到了自己的座位。刘老师转身回到讲台接着上课,不仅没有发现教室里的变化,还在下课前“糊涂”地表扬了崔某的进步。当崔某说出了实情后,刘老师马上表扬了他的诚实,检讨了自己的“糊涂”……从那以后,崔某再也没有迟到过。
问题学生需要育人者貌似“糊涂”的教育智慧
刘老师的这种“糊涂”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智慧。在许多时候,教师的“糊涂”不仅是自身气度和修养的显露,也是对学生宽容和尊重的表现。学生是有差异的,这就需要育人者时时储备一些“糊涂偏方”。很多时候,教师的聪明、才干、博古通今等各种“不糊涂”的素质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会让其滋生“心敬仰之”、“心向往之”的情感,另一方面距离感也会不可避免地在一些学生心中悄然而生。要想消除这种距离感,教师必须明白“宽容的糊涂”、“激励的糊涂”、“尊重的糊涂”的魅力所在,发挥“糊涂”的特殊价值,及时创设“糊涂的情境”、“糊涂的环节”;更要巧妙施展自己的“糊涂教法”,让问题学生既觉得周围的人会相信他所炮制的“乌龙事件”,又要让问题学生能够品味出教师“糊涂”背后的意味,唤醒他们自我规范的意识和动力,抓住机会,用好台阶,走向正常轨道。教育实践需要育人者展现“糊涂魅力”
一是教师施展“糊涂魅力”时,要假装不明白学生的小心思。多数学生为展现自己的风采总会找到一些站不住脚的理由,此时,育人者不仅不要说破,还要“糊涂”地鼓励他们,帮助他们,“糊涂”地参与其中,尊重他们的设想,配合他们的行动……让自己尽可能多地看到学生真实的想法。二是教师施展“糊涂魅力”时,不能无视学生的反应。只要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即使他们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教师也要耐心倾听,不随意打断,不轻易评价,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展现出自己本真的一面。三是教师施展“糊涂魅力”时,要真诚包容学生的不足。面对不断犯错的学生,教师不要只有刺耳的批评、严厉的眼神和面孔。即使面对恶劣的事件也应尽量保持心平气和,这样的“糊涂魅力”可以使犯错的学生从不安中归于平静,在平静中反思自己的过错,改正自己的行为。反之,针锋相对的“明白做法”只能让学生的注意力盯着各种批评,身陷错误的泥潭而难以自拔。教育情境决定育人者如何取舍“糊涂模式”
首先,教师对真相的掌握程度是取舍“糊涂育人”的前提。教师在施展“糊涂”前不仅要备足观察的功课,练好调查的功夫,还应充分考虑各种生成因素,策划好具体过程,设计好相关情节……这样才会让自己的“糊涂”尽展魅力,否则一定会弄巧成拙。其次,教师正确判断学生的自律状况是“糊涂育人”的关键。“糊涂的魅力”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不可滥用。只有对育人者的暗示或者提醒具有观察和理解能力、又具有初步自我规范能力的学生,才可以尝试“糊涂方式”,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再其次,教育事件的具体性质应该是教师取舍“糊涂育人”方法的底线,“糊涂的魅力”同样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事情,只有一些无伤大雅、无碍原则的小事情,冷不防装装糊涂,可能让惊喜不断呈现。如果是一些性质严重的事情,就必须及时表明立场,及时给予合理的评判。
“糊涂”也是一种教育智慧,如果教师精心构思,灵活运用,“糊涂”也会成为教育实践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策略,进而成为一种温暖人心的“风景”。
第五篇:宽容也是一种教育智慧
宽容也是一种教育智慧
济南市商河县展家中学伦忠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对于学生的管理,有时候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来的更强烈。但中国的传统教育中过多的强调严,而轻视了宽容的作用。其实,宽容也是一种教育智慧,它不应该被广大的教师所忽视。
06年,刚刚师专毕业的我就当上了初一的班主任,至今已有六个年头。在这六年中,虽然我对班级管理工作丝毫不敢懈怠但成绩却始终平平,有时真感觉山穷水尽、无计可施。对此我感到十分的苦恼和郁闷。就在这时一个学生的转变启发了我。
有一次,学生们都去楼前广场做课间操了,我自己一个人来到教室,找了一个靠窗的位臵坐下来,不一会儿做完操的同学三三两两的回来了,最先进来的几个同学看到了我就安分守己的做到自己的位臵上准备上课,后边进来的同学并没有发现我的存在,肆意的嬉戏打闹。我为了能更多的了解班里的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并没有立即制止他们,还尽力地用身边的窗帘“掩护”自己。当我正在为自己成功的“潜伏”暗暗叫绝时。一只手伸了过来,一边拽窗帘,一边喊:“是哪个‘地瓜’藏在里边”。听声音我就知道是“娜姐”,她可是我们班出了名的“疯丫头”,成绩差、纪律差、爱惹事、调皮的男生都怕她,她也是我平日里最“关心”的同学之一。窗帘掀开,当她发现是
我这个“地瓜”时,他一下子“傻”了,瞪着眼,张着嘴,脸羞得通红,手足无措的站到那里。我也火了,正想同往日一样大发雷霆,教训她一顿,不巧的是上课铃响了,他们的数学老师进来了。我只好压住心头的怒火,强忍着愤怒走出了教室。
本想下课时立即过来找她“算账”,但因为要去听课无奈只能暂时放她一马。当我听完课回到办公室,邻座的同事告诉我:“你们班有个女生来找了你好几次了,是哭着来的,可能有急事,你快去看看吧!”我刚要细问,同事指着门口说:“又来了,就是她”,当我扭头看时,这才发现原来是“娜姐”。她来到我面前,我发现她两眼发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老师,对不起”她颤巍巍的说,然后递给我两张稿纸,上面密密麻麻的全是字,我大体扫了一眼,意思是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难过、后悔,保证以后做个好学生。看到她这个样子,我的气也消了一大半,加之有许多老师在场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我也不便声张,便随意敷衍了几句,就打发她回教室了。
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让我始料未及,也彻底改变了我对“娜姐”的看法,自从那件事之后,她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听课认真了,自习课甚至课间都看不到她嬉戏打闹,再也没有同学去打她的小报告了,期中测验在班里居然上升12个名次。我和全班的同学都对他刮目相看。这时,我一下子想起了半月前的那两张稿纸,我急忙跑到办公室在凌乱的书堆四处翻找,庆幸的是由于我的懒惰它还没有被“清理”到垃圾箱里。我从头至尾认真的看了一遍,这是我从教六年来看
到的感情最真挚的文章,就是“题目”不太合适——检讨书。这时我不知从那里来的酸楚,鼻子一酸,泪水竟湿润了整个眼睛。我本以为而立之年的我泪腺早已萎缩,孰料今日泪水竟如此充盈。我不知道眼泪为谁而流,为学生,为自己,还是兼而有之。想不到自己因忙碌而产生的“宽容”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有时候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来的更强烈,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大。回想自己以前在班级管理中,往往强调“严”的一面,盲目的相信“严师出高徒”。经常摆着班主任的架子,板着面孔,不近人情,甚至为无关紧要的小事大做文章,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其实这种“严”危害相当大,它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助长了叛逆心,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也严重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导致一部分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如果上学成了孩子最讨厌的事;如果学校成了孩子最不愿呆的地方,如果学生把老师当成敌人,那是何等的悲哀啊!在教育中唯有恰如其分的宽容才能唤起孩子上进的心。
只要有阳光,即使是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很多时候,教师一个宽容的表情,一个宽容的手势,一句理解的话语就能换取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宽容是一粒爱的种子,它会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它会传递人性,唤醒良知。让我们解放思想,接纳宽容这种教育智慧吧!
作者简介:伦忠明,男,1983年出生,中学二级教师。2006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滨州学院,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2006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商河县展家中学从事语文教学以及班主任工作,至今已近六个年头,六年的工作经历让我学习了许多新的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同时也初步形成了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