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心得体会: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时间:2019-05-13 19:1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课心得体会: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课心得体会: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第一篇:党课心得体会: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增强党的意识,要求每一个党员切实负起执政的责任

增强党的意识,要求我们每一个党员在思想与行动上与党休戚与共、风雨同舟。自从举手宣誓入党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祸福荣辱就和党的命运紧紧相联。人们公认,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历史上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国际影响显著扩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海内外中华儿女扬眉吐气的时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远远不能和今天相提并论。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每一个执政党成员的骄傲。但是越是形势好,越要看到挑战。历史给中国这条大船疾驶前行的战略机遇稍纵即逝,前方急流、险滩、暗礁数不胜数。

我们没有理由不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

增强党的意识,要求每一个党员切实负起执政的责任。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不仅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责任,而且是全体党员的共同使命。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党全部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并形象地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警示全党要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每一位党员都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因此无论是身处重要岗位,还是从事平凡职业,每一位党员都肩负一份沉甸甸的执政使命。负起执政的责任,关键在于牢记党的宗旨,立足岗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想问题、办事情,始终不忘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关切。负起执政的责任,人人都要努力增强执政本领。

成就大业要摆正“我”与“党”的位置

增强党的意识,要求我们每一个党员处理好自我与党的事业的关系。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只为家庭活着,这是禽兽的私心;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董必武老人指出:一个自觉的革命家和一个普通人不同之处虽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区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我”的态度不同。心胸是事业的容器,公心是境界的标志。只有那些舍弃“小我”而成就“大我”的人,才能最终成就自我,造福他人与社会,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人生。

增强党的意识,要求我们每一个党员处理好自我与党的事业的关系。共产党人从事的是人类最壮丽的事业,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名利得失,与党的事业格格不入;心胸是事业的容器,公心是境界的标志。一个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注定不可能有大作为的。摆正“我”与党的位置,就要处理好自我形象与党的形象的关系,就要处理好个人意志与党的纪律的关系。有位领导同志说得好,人生有三难,实事求是难,有自知之明难,淡泊名利难,克服了小“我”就都不难。这是我们应当谨记的金玉良言。

第二篇:党课心得体会:构建和谐社会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渗入其间,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向往,代表了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从表现形式上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从制度规范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制度和机制。和谐文化是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和谐文化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于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的发展本身要求有和谐文化的建设的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实际上就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构建和谐社会,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同我们的远大理想、同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作为过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建设和谐文化,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更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和发展条件有很大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要包容多样,把握好建设的层次性,区分不同对象和层次,鼓励先进,团结多数,从而引导好不同阶层、不同思想觉悟的人。这应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基本思路。建设和谐文化,既要有先进性要求,又要有广泛性要求,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在一起。没有先进性,就没有感召力、引导力,就不可能带动整个社会和谐思想观念的不断提升;没有广泛性,就难以贴近生活、切合实际,就没有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可能。先进性要在广泛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来,广泛性要以先进性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和谐文化建设符合时代和现实的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实践,着眼于应用,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实现和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加快和谐文化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的进程,加快和谐文化的积累过程。建设和谐文化,本身也是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也是广大社会成员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

第三篇:建设和谐社会心得体会

文明和谐进步在身边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高建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对国家各项重大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比如祖国的航天事业(嫦娥探月,神七飞天),比如祖国的农业科技进步(粮食高产稳产,自给自足,而且出口),比如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全面取消义务教育收费),比如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新型合作医疗普遍覆盖)。还有体育事业(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并且中国队名列金牌榜首位)。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为祖国的文明和谐进步而自豪,都深深感到这是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带来的巨大成就。

我们身边的一系列发展变化,也昭示了改革开放基本国策所催生的文明和谐进步。细心回味一下,就会有深深的感受。

以前农村割麦子,总是用镰刀,我小学时候一篇课文《送水》,就是描写麦收的,农民们在麦田里一字排开,挥舞镰刀,挥汗如雨地割麦子,接下来还要脱粒。不仅费力而且费时。南征北战的“麦客”一度很吃香。改革开放以来,割晒机、联合收割机日益普及,而且跨区作业,南征北战,一大片麦田,几个小时就收获完毕,净粒入库,麦秸也处理完毕,把农民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三夏也不再算是大忙季节。

以前农村盖房子用自己烧的青砖、红砖,很多都是表砖结构,比较低矮,现在绝大多数农户盖房子都是用机制砖,全部是卧砖结构,有的盖起小楼,同样用钢筋水泥,浇筑圈梁,结实多了,也美观多了。

以前乡村的公路狭窄,坑洼不平,现在笔直、开阔、平坦;以前我从石家庄到邢台出差坐长途公共汽车,需要4个小时,现在高速公路通车了,从邯郸到石家庄,用时已不到两个小时。

以前物资短缺,流行布票、粮票、肉票、糖票,改革开放进程中,随着物质产品日益丰富,这些票证都进入了博物馆或个人收藏夹。人们可以方便地买到各种日用品,品种、档次更齐全。

以前黑白电视机都很少,现在黑白电视机基本上没有多大市场了彩电流行,超薄的液晶电视也在陆续进入千家万户,有线数字电视使得人们收看到的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彩、细分化、专业化;以前电报业务很吃香,现在已经基本上取消了;以前主要依靠被亲切地称为“绿衣使者”的邮递员把亲人之间的温情传递给千家万户,现在信函的书写和邮寄,已经变成表达怀旧或浪漫的方式了,更迅捷的网络联系、手机、电话、传真联系日益普及。

在石家庄,原来街头的公共厕所是要收费的,现在都不收了;原来到公园游玩也是要买门票的,现在绝大多数公园不用买了;公园街角的盆花最初摆放时,曾出现市民搬到自家家里的情况,现在,人们的文明素养提高了,再也没有发生过这种现象。以前空气质量很差,东明渠臭气熏天,裸露的废弃铁轨旁杂草丛生,如今,环市区的民心河已经完全取代了这些旧貌,沿河成为美丽的宜人的景观带。

我刚参加工作时,用286微机打字、操作统计信息处理程序,就感觉到便利,现在手提电脑都用上好几年了,汉字输入系统更新换代也非常快,更加便捷,互联网简直成了“万事通”,查询资料异常便利,通过互联网与广大范围的人们沟通“无障碍”、“无极限”。

以上我所感知的发展变化,主要是以我的经历来写的。您有什么感知,都来说说吧。

说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才是强国之路。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改革开放,我们还会感受到、享受到更多的日新月异的文明和谐进步

第四篇:党课资料:增强党的意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增强党的意识是执政党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是新时期执政党有效施政、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不辱施政使命的需要。

党的意识,是共产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使命,以及党的纲领和任务的自觉性认识,是党员政治觉悟和党性的集中体现。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增强党的意识,提高党性修养,不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自觉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增强党的意识,要求每一个党员切实负起执政的责任

增强党的意识,要求我们每一个党员在思想与行动上与党休戚与共、风雨同舟。自从举手宣誓入党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祸福荣辱就和党的命运紧紧相联。人们公认,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历史上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国际影响显著扩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海内外中华儿女扬眉吐气的时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远远不能和今天相提并论。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每一个执政党成员的骄傲。但是越是形势好,越要看到挑战。历史给中国这条大船疾驶前行的战略机遇稍纵即逝,前方急流、险滩、暗礁数不胜数。

我们没有理由不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

增强党的意识,要求每一个党员切实负起执政的责任。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不仅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责任,而且是全体党员的共同使命。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党全部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并形象地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警示全党要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每一位党员都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因此无论是身处重要岗位,还是从事平凡职业,每一位党员都肩负一份沉甸甸的执政使命。负起执政的责任,关键在于牢记党的宗旨,立足岗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想问题、办事情,始终不忘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关切。负起执政的责任,人人都要努力增强执政本领。

成就大业要摆正“我”与“党”的位置

增强党的意识,要求我们每一个党员处理好自我与党的事业的关系。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只为家庭活着,这是禽兽的私心;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董必武老人指出:一个自觉的革命家和一个普通人不同之处虽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区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我”的态度不同。心胸是事业的容器,公心是境界的标志。只有那些舍弃“小我”而成就“大我”的人,才能最终成就自我,造福他人与社会,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人生。

增强党的意识,要求我们每一个党员处理好自我与党的事业的关系。共产党人从事的是人类最壮丽的事业,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名利得失,与党的事业格格不入;心胸是事业的容器,公心是境界的标志。一个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注定不可能有大作为的。摆正“我”与党的位置,就要处理好自我形象与党的形象的关系,就要处理好个人意志与党的纪律的关系。有位领导同志说得好,人生有三难,实事求是难,有自知之明难,淡泊名利难,克服了小“我”就都不难。这是我们应当谨记的金玉良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愿我们每一位党员同志都自觉增强党的意识,并转化做好本职工作的热情和干劲,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十一五”开好头、起好步作出贡献。

第五篇: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思考的几个理论问题

文章标题: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思考的几个理论问题

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入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做出了明确部署。这标志着我们

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基本形成。其中包含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这里谈一点学习体会,就教于大家。

一是关于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历史必然性问题。国内外都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因社会不和谐问题太多,不得不解决。这有一定道理,但只是一种消极的理解,不免有些片面。我认为,应当从积极的方面全面理解之。事物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是由其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共同决定的。六中全会告诉我们,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人民的呼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而成为可能,还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制度安排等条件而可以将人民群众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变为现实。

二是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含义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提出后,人们对它的内涵、外延以及与其他理论的关系不太清楚,六中全会文件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我理解,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态、新境界,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理论。狭义的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主要是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理论而言的社会建设理论,重点是要发展社会事业,从根本上改善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福利事业,如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家庭收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大众文化、公民道德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六中全会所确定的今后15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来看,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应当作广义的理解,但对其中所蕴涵的目前重点要落实的发展社会事业的思想,可作狭义的理解。

三是关于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问题。在和谐社会研究中,国内外都有一种观点,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事业很好,社会发展很和谐,甚至比社会主义还好。我认为,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社会福利事业搞得比较好,社会比较和谐,甚至可以说这些国家有不少社会主义因素,但这些都是自发发展起来的,是一百多年来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斗争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迫使资本家不断让步而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不能归功于资本主义制度。直到今天,西方的工人罢工或新社会运动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还应看到,西方许多国家的社会福利事业是在长期的经济积累包括对外殖民掠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党和政府能够自觉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断推进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我们的人民能够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以及对外和平交往来积累财富并逐步建立自己的社会福利体系。尽管这个过程还很长,但我们相信这个理想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在这里我们同样应当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四是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六中全会文件讲清楚了,即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发展的哲学理念,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强调的是发展的目标和状态。它们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又是科学发展观的展开形式,有着更加丰富的内容。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五是和谐社会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关系问题。和谐社会建设与小康社会建设也是辨证的关系。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即小康社会建设主要是想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问题,使人民群众逐步摆脱贫穷,尽快富裕起来,强调的是社会发展的经济指标;和谐社会建设主要是逐步化解社会矛盾,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保证社会的健康稳定有序发展,强调的是社会发展的人文指标。二者之间又密不可分,小康社会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谐社会建设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全面展开。和谐社会建设并不是要替代小康社会建设,更非另起炉灶,而是要使小康社会建设更上一层楼,使之更加全面,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六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处

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近年来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六中全会对此说清楚了,强调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就是说,我们长期坚持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没有变,但因目前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平问题比较突出,所以要

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这是十分正确的。在社会系统中,效率与公平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社会要正常运行,就要经常调整二者的关系,使之处于基本的平衡状态。改革开放之初,平均主义严重,效率问题突出,所以我们集中力量解决效率问题,主要办法是拉开收入差距,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今天的情况有了很大不同,利益差距较大,公平问题凸现,所以要集中力量解决公平问题,主要办法是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建立适当的财政税收制度等逐步缩小利益差距,使利益差距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也应当注意,效率与公平毕竟有主从关系。效率反映生产力的状况,公平反映社会关系的状况。效率是主动轮,公平是从动轮。所以必须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调节公平问题,也就是要在保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发展解决社会关系的不和谐问题。还应当明白,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统一于适当的社会利益差距。差距太小,效率低下,动力不足,社会不能正常发展;而差距太大,有失公平,矛盾突出,社会同样难以正常发展。差距太小,会出现平均主义,对有能力者也不公平;而差距太大,影响多数人的积极性,同样会降低效率。在这里,效率与公平又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所以,过分强调拉开差距或缩小差距都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深入研究社会利益差距的阈值,以此制定科学的政策,保证社会系统健康稳定地发展。

完全可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蕴涵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话语,也提出了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新问题。对此,我们应当深入学习研究,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思考的几个理论问题》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思考的几个理论问题。

下载党课心得体会: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课心得体会: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正确的荣辱观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正确的荣辱观主讲人:陆玉林主讲人简介陆玉林,男,1966年生,安徽人,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研究、当代社会文化......

    建设持久和谐社会需要司法公平正义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肖扬近日在河北进行调研之后,就“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和司法体制改革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肖扬精辟阐述了司法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

    建设持久和谐社会需要司法公平正义

    文章标题:建设持久和谐社会需要司法公平正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肖扬近日在河北进行调研之后,就“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和司法体制改革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

    加强作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党课讲稿

    今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

    作风建设与和谐社会党课讲稿

    文章标题:作风建设与和谐社会党课讲稿加强作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今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

    党课学习心得(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构建和谐,人人有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在于不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相逢共处是一种缘分,如果大家都能珍惜这种缘分,相互关心,相互......

    党课需要

    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为什麼说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生存和发展的依据? 掌握要点:科学发展观内含着群众观,体现着群众观。树立新时期的群众观,就要深刻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

    建设和谐社会更需要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

    建设和谐社会,更需要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现在活跃在各行业排头的人,大概都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这支歌儿成长起来的。全国人民的好榜样雷锋,作为新中国建设时期美名远扬的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