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遭遇信用障碍

时间:2019-05-13 19:4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求职遭遇信用障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求职遭遇信用障碍》。

第一篇:大学生求职遭遇信用障碍

大学生求职遭遇信用障碍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近20名应届毕业生的一次求职经历让人笑不得:这些学生一同前往北京一家杂志社应聘,刚一见面接待人员就告诉他,如想解决户口或签订协议书,每人均需缴纳1万元押金,否则没有任何商谈余地。不少学生感到困惑:“我们又没有违约,为何未拿一分钱工资就要先上缴笔巨款?”

对尚无经济收入的毕业生收取上岗抵押金,招聘单位的解释是:实属迫不得。像中关村的一家研究所的有关负责人就认为:“我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财力进行招聘和岗前培训,可当我们要真正使用人才时,他们却这山望着那高,全当我们这儿是实习培训基地了!”中关村另一家小型企业的负责人也介说:“有些员工非正常离职后,不仅带走了企业内部的管理经验,更有甚者,还走商业秘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说走就走,没有一信用观念。我们只不过是提前防范,进行自我保护罢了。”

供需双方的互相猜忌、提防,最终造成了一种“双输”的结局,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们都只好退而求其次。造成这种“双输”格局的真正原因,是招聘、应聘双方信用的缺失。一方面现在确有为数不少的毕业生信誉度极低,他们仅仅为了户口和分房,一旦两者到手,随即离职而去。另一方面有的用人单位也不履行承诺,不退还抵押金。你我都不恪守诺言,于是双方就处在一种“你对付我,我对付你”的敌对状态。有专家指出,现在是一个“信用抵万全”的社会。“爱信用如 爱眼珠”的观念正在逐步形成,没有信用,将一事无成。

[案例3]

荣誉证书竟是“美丽谎言”

毕业生获奖有法

“多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曾获某征文大奖赛二等奖”„„在山西省日前结束的一个高校毕业生人才交流会上,各用人单位收到的毕业生推荐表上大都列满各类奖项,并附有荣誉证书复印件。用人单位面前一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炫目场面,似乎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堪称品学兼优的可用之才。然而记者走访不少毕业生后却发现,这“满园春色”竟不过是“美丽的谎言”。

在某高校一宿舍,一名男生正对照同学的获奖情况,认真地给自己“颁奖”。方法很简单:更换姓名抄录奖项,有的甚至只需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周围同学们纷纷说,为保险起见,最好再“做”张获奖证书复印件。于是,男生借上自己所抄奖项的荣誉证书,来到了学校附近一家拥挤的复印店内。店主熟练地在一小块纸上写下男生的姓名,盖在证书主人的姓名上。几分钟后,男生便拥有了厚厚一沓“荣誉证书”,并将其订在了自己精心装帧的推荐表后。

毕业生们如此“获奖’’法,让高校附近复印店的店主们着实乐开了怀。一位店主告诉记者,近年来每逢此时店里生意就火暴异常,来做证书的学生接踵而至,令他应接不暇。他也因而练就了熟练的“移花接木”本领,无论何种荣誉证书都做得不着痕迹,小店由此备受青睐。店主说,各高校周围乃至校园内的复印店都擅长此术,以解毕业生“燃眉之急”。

一些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之所以在临毕业时用假造奖“贴金”,具因为奖项是找工作时必不可少的“硬件”,自己却一无所获、没“脸”见人。近卑来,许多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都以所获奖项、发表的文章,及外语六级、计算机二级等等级证书为重要参照物。想觅好工作却苦于没证书或缺证书者,便出出“下策”。用人单位怎知个中端倪,只觉“乱花渐欲迷人眼”,难辨伯仲。屡试不爽后,“下策”已成为各太高校毕业生的“妙方”,届届广为流传。

某高校一些教师认为,造假证书“技术”的泛滥,已使惰性在高校学子中迅速滋生,不良学风也呈蔓延态势。不少学生在校期间不思学业,或在课堂上看小说、写书信,或干脆整日泡网吧、录像厅,混沌度日。临毕业时脑中、手中空无一物,急忙‘‘对镜贴花黄”,赶制假证书蒙混过关。但一纸假证书无论如何补补上大学四年的知识,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终将因实践能力差而被淘汰出局。

有关人士指出,高校是培养社会栋梁的主要渠道,倘若供给市场的是“金王其外’’而“败絮其中’’的假人才,则对社会发展毫无裨益。因此,各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对在校生强化日常教育的同时,尽快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假证书的印制和使用;用人单位也须提高警惕,慧眼识真金,为社会把好人才关。至于仍寄希望寸造假证书的学子们,也该迷途知返、专心学习了。

谈谈你对大学生做法的理解。

第二篇:大学生求职遭遇中长期合同

眼下,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发现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提供”的合同一签就是五年、六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与不少毕业求职者工作两三年之后考研、出国或者跳槽的职业规划初衷是相悖的;但迫于种种压力,又非常想将眼前的工作签下来。“签还是不签?”不少毕业生为此非常困惑。

三大原因导致中长期合同出现

专家认为,企业为求职者开出中长期合同的原因主要有三:从前计划体制的惯性影响、单位用人成本的核算和户口指标的盲目追求。

在从前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毕业后的头几年都是要到国有企业去工作的。劳动法专家左祥琦说,现在虽然人才流动已经非常自由,但仍有一些国营单位抱着旧的用人观来招聘大学毕业生,很多时候开出的合同仍是像从前一样的中长期合同。

单位用人成本的核算也是导致企业“开出”中长期合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北京外企太和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侯继连说,很多毕业生在刚刚踏上职场的时候并没有足够的经验,业绩也是空白,人才是否能够胜任新职位对企业来讲也是未知数。对于软件开发等纯技术的职位来说可能毕业生适应的还比较快,而对于财务等管理类的岗位来说就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学习、熟悉和适应,有时这个过程要持续一到两年时间。如果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签订的合同只有三到四年,企业培养人才的机会成本就无法收回,这就迫使企业给人才“开出”5年以上的中长期合同。

毕业生对户籍问题过于看重也是中长期合同的一个成因。左祥琦表示,很多外地生源的学生在毕业后都倾向于进入能够提供“留京指标”的企业工作,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只是想把企业当作一个留京的跳板,如果合同期较短,企业很难在期满后留住人才,只得以中长期合同来约束人才为自己“效力”。

提早进行职业规划避免“中长期尴尬”

中长期合同实际上是一柄“双刃剑”,在约束毕业生的同时也同样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用人风险。试想企业招聘来的人才如只是为留京指标或尽快就业而来,对其工作并无兴趣,即便是企业以中长期合同约束将其留住也无法人尽其材;反过来说,人才在被动签订中长期合同时也会牺牲自己本来的发展计划,在一个自己并无兴趣的岗位上虚度年华,如想单方提前解约还需要承担违约责任。所以,职业顾问认为,避免被动签订中长期合同带来的“中长期尴尬”,根本之计在于提早进行职业规划。智联招聘的职业顾问郝建告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入学时就应开始了。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和去向、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自己是否喜欢未来的职业等等问题都是应该从那时开始考虑,而决不是简单根据教学安排和教材开始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只有确定了阶段性或长期的职业目标才能制定行动计划和内容,四年的大学生活和有关实习计划都要围绕自己的目标计划和实施,有目的地安排假期实习或校外证书学习都可以从大一进校开始就为未来就业做准备。

面临比较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也不应为了尽快找到工作或解决户口问题草率签下合同。侯继连说,毕业生在求职之前应该充分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特点以及求职的优势和劣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和职业,避免盲目求职。

签合同要增强维权意识

业生签订中长期合同并非违法行为。他指出,通常中长期合同最容易在违约责任条款上出现纠纷。有关部门将户口指标等调拨给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时并不收任何费用,所以一些用人单位在合同上规定如毕业生违约单方面解除合同需以现金形式赔偿企业解决其户口问题的费用,这样的条款是不合法的。此外,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单方提前解除合同的违约金每年不得高于其一年工资的总和,用人单位规定的违约金数额超过这个标准的部分是无效的。有些企业只在合同中规定了劳动者单方的违约责任而并未规定用人单位方面违约的责任,相关条款属于“显失公平”的条款,劳动者可以就此向当地劳动仲裁部门申请变更或撤销。

第三篇:大学生求职时遭遇“试用陷阱”尚难维权

在人才市场供需双方失衡的情况下,“试用期”也成为一些用工单位获取廉价劳动力的途径。一些用人单位为降低人力资本,大量招募短期员工,且不签订劳动合同,待三个月试用期满,就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予以解雇。这样一来,求职者总是辛辛苦苦给单位低薪干几个月,然后被扫地出门。

而对求职者来说,求职的道路并不平坦,找工作过程中也是被选择的时候多。如选择的时候少,能被单位“试用”已经可以用“幸运”来形容,因此求职者都非常珍惜得来不易的试用期。

而“试用期”也成为很多求职者在求职路上经常所遭遇的一道陷阱。

他们在“试用”两个月后被迫离开

张玲到杭州某家广告策划公司应聘做行政助理,面试出乎意料地顺利。面试临近结束的时候,经理对她说,由于公司出于扩建中,正缺人手,让她当天再推荐几个同学过来面试。

张玲回到学校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大家都觉得像是中了头彩一般幸运。毕竟试用期是正式就业的一次最佳机会。

张玲带着5个同学来到公司。经理很爽快,随意问了大家一些问题后,接着说第二天就可以上班,先试用三个月,试用期间工资为800元一月,试用期结束后就签协议。经理很诚恳地对她们说:“公司在杭州刚起步,你们是招进的第一批员工,等公司稳定下来后,你们都是公司的元老了。”本来六个人都还有些顾虑,觉得工作来得太容易,听到这句话后,也都放心了。

上班头一天张玲就觉得有些异样,除了他们新来的六个人外,连经理带员工就4个人。经理解释说总公司在宁波,杭州只是子公司,刚起步,所以人不多。公司当时正接手了一个广告生意,张玲被派去负责文案策划,而不是公司一开始给她定位的“行政助理”岗位。在公司里,六个人什么活都干,跑腿,打杂,做策划,甚至去拉广告。大家想,现在公司缺人手,分工也还没那么明确。于是,尽管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可大家都尽心尽力地去干。

经理一点也没有提起工资的事。张玲问起经理工资的事,经理让大家等等,两个月后一起发。大家觉得反正都干了一个月多了,干到两个月再发工资也可以接受。

两个月后,公司差不多稳定下来,经理又去人才市场上招进了一批人。这次经理很主动地把两个月的工资单给打了出来。张玲一看,她们的工资全变成了300元。张玲和她同学一起去问经理这是怎么回事,经理说她们六个人全都是以实习名义来到单位的,也没签协议,实习生本来是没工资的,但公司考虑到他们干得那么辛苦,所以才给每个人发300元的工资。

张玲她们这时才明白过来:公司根本就没有聘用她们的诚意,只是由于公司刚建立,要找几个廉价劳动力罢了。大家协议也没签,多说无用,只好愤愤不平地离开了公司。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记者来到和平会展中心举办的春季人才招聘会上,随机采访了部分学生,出乎记者意料的是,对类似张玲们所遇到的“试用”陷阱,毕业生们已是见怪不怪,甚至认为这已经是求职过程中的必然经历。

僧多粥少的就业局面对于众多的求职者来说,求职过程一帆风顺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求职者都已经在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一轮、两轮、三轮的面试中身心俱惫,不少求职者在未就业前,最希望的是能够得到企业的一个实习或者“试用”机会,就是这样,求职者也总是感到“珍贵”。

浙江工业大学2000级的王超告诉记者:“招聘单位和求职者本应该是平等的双方,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这次招聘会的求职者上万人,而招聘单位也就几百家。一个岗位的竞争少的几十人,多的上百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单位让我去试用,就算是假试用真实习,我也愿意去。”

杭州商学院2000级的周周说:“面试时,我们往往是连薪水问题都不敢贸然提出,总担心会给公司留下不好的印象。从内心来讲,我们也知道这里面很可能就埋藏了陷阱,我们可能会成为一些企业谋取利益的牺牲品,你可以选择拒绝试用,但这就意味着你失去了一次就业的机会。因此即使有1%的希望,我们也必须100%地去争取,毕竟现在找工作的人这么多,你拒绝试用,别人却愿意试用,那最后的可能或许就是别人找到工作了,你没有找到。”

对遭遇类似的“试用陷阱”,多数毕业生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只能吃哑巴亏”。

江西科技大2000级学生赖天明告诉记者,他自己也遭遇过这种情况:“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时会多留意一下。况且刚刚毕业出来找工作,多多少少都会吃些亏的,就当做是一种求职过程的磨练。”

少数企业以“试用”为名招募廉价劳动力

对于企业来说,现在人才市场上无论是本科生、专科生、还是研究生,从数量上来说都已经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空间,而求职者的增多就导致其中不可

避免的有良莠之分,实习和试用正是考察应聘者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杭州某电器公司人事主管许云帆认为:“作为一个正规企业来说,对人才招聘的实习和试用区分得很清楚。一般来讲,试用是企业和人才之间已经有了初步意向,而实习只意味着企业给那些即将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学习的机会,并不存在着应聘和聘用关系。例如现在上海许多企业在招聘会上就直接写着招收实习生,这些实习生既可以是大四找工作的学生,同样也可以是大

一、大二低年级的大学生。”

然而,需求产生市场。每天都有新的公司或者企业在注册成立。人才有良莠之分,企业同样有正规与不正规的区别。市场上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用人制度和整个企业的机制并不规范,而这些企业往往趁毕业生求职心切之机,以“试用”之名来廉价赚取毕业生的劳动力。

初,由于资金少、待遇不好等原因,很难招到一批良才。但又急需人手,为此这些企业便利用人才市场上众多求职者的急切心态,先是以高薪吸引一批求职者,然后再以实习或者试用的名义将他们招进公司。实际来讲,这些实习或试用者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与正常员工相差无几的,甚至有的还高出许多。而这些人的工资与正常员工相比却往往少得可怜。如此廉价的劳动力当然会给企业节省一笔不小的费用,试用期满后,就找借口将他们扫地出门,然后再去招另外一批人。”

“试用”陷阱尚难维权

当毕业生求职遭遇类似的试用陷阱时,他们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

杭州市人事局分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的魏主任告诉记者,毕业生在维权时还有相当的难度。

魏主任认为,从企业方来说,短期的经济利益固然重要,但利用试用圈套节省人力资本并不能使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人员的不稳定、试用者水平的良莠不齐,这些都会影响企业业务的正常进行。因此,这样的情况对于企业自身也会有不利的一面。

而对于毕业生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一问题,魏主任认为毕业生只有与企业已经签定劳动合同,形成实际劳动关系后,才能按照国家《劳动法》有关政策维权。由于目前还没有关于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使用办法之类明确的政策法规,“就业协议书”法律约束力尚无明确范围,而双向选择中,单位也有选择的权利,求职者无法抓住单位的把柄,因此,当求职者掉入某些用人单位的“试用”陷阱时,很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求职者对“试用”应多留心眼

毕业生求职时如何才能尽可能地避免掉入“试用陷阱”,魏主任提醒应届毕业生:要提防掉进个别企业的“试用”陷阱,主要还是要靠他们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多留心眼。

一、要对自己所应聘的企业有所了解,例如了解企业成立的时间,大致规模,以及用人制度上是否规范。

二、对企业所提供的“试用”或者“实习”机会,一定要区分清楚自己获得的究竟是实习机会还是试用机会。

三、对于某些企业的口头“试用”,尤其要当心,尽量把与用人单位的“口头协议”形成文字内容写进就业协议,这样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才有依据。

就算进入企业开始无协议试用,也要多留个心眼,观察一下企业里面的员工是否已经签约,或者打听一下“试用”自己的企业近年来是否有招收过应届毕业生,如果发现周围的工作人员都是临时工或者有其他疑问的时候,最好及早从企业脱身,避免更长时间地陷入陷阱。切忌求职心切,一不小心,掉进“试用”陷阱被廉价利用,还错过了找工作的最佳时机。

第四篇:遭遇沟通“障碍”人大代表如何听取民声.

遭遇沟通“障碍” 人大代表如何听取

民声

作为人民群众选出来的代表,倾听选民的心声,反映选民的意见,是人大代表的天职。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人大代表在与选民的交流沟通上,却存在不少的障碍。

 今年初,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浙江企业家周晓光为解决自身也存在的这一问题,用电视广告的形式向群众征集议案内容,以这种特殊形式取得与基层群众的更多联系。

 有条件的人大代表固然可以通过“广告”来了解民声,而更多没有这种经济条件的人大代表又该如何听取民声?

 江苏省“两会”将在本月下旬召开,近日,快报记者走访了南京的部分人大代表,了解他们在与选民沟通中遇到的困惑与无奈。同时,也试着寻找一座选民与人大代表沟通的桥梁。

我们与选民的沟通太少了

 汪春耘,全国人大代表,南京三乐集团电子研究所设计师

 在一间十几人的大办公室里,仅有汪春耘的桌子上摞了一堆堆的报纸杂志。“这是我获得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大量的信息都必须通过这些报纸和杂志获得。”除了媒体,汪春耘与外界最主要的沟通渠道就是南京市人大、江苏省人大组织的各项调研:“不管是学习宪法也好,视察企业也好,每次遇到这种机会我都不放弃,因为对我来说,这种机会实在是太少了!”汪春耘去年很积极地参加了宁海路4级人大代表联系会,她十分希望能通过这个机会和社区、和群众多接触。然而,“联系会”迟迟没有正式开展工作,这让汪春耘心里多少有些失落。

 汪春耘用“茫然”来形容她现在的状态,她平静地反问记者:“你不觉得在南京的13名全国人大代表中间,我是最基层的么?我既是工作人员,又是技术人员,每天接触自己身边的工人,社交面较窄,这种工作性质已经给我作为人大代表的调研工作带来很多缺陷。”

 今年,汪春耘想在人代会上提出有关“企业改制”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但让她尴尬的是:“要提这方面的建议,需要的是广泛的调研。可是我和本企业的职工可以畅聊,却几乎没有机会去和其他工厂或是公司的职工接触。即使在调研中,其他企业的工人可能会回答他们一天干多少,却不会告诉我他们一天能拿多少钱。这种‘面’上资料的匮乏让我自己心里也很着急。”

 而时间的缺乏,同样也是汪春耘的困惑:7天的春节假期刚刚结束,单位就立刻忙了起来,周末也要加班,实在是抽不出更多的时间去与选民沟通。

 陈鑫,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外科主任

 “一位农民3年前带着孩子来看先天性心脏病,当时的手术费是1万元。没有手术费,这位农民立刻带着孩子回家赚钱。前两天,这名农民非常高兴地领着孩子又来了,他在3年中筹齐了1万元,可是手术费已经涨为2万元了。”提起这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全国人大代表陈鑫有些辛酸,他深感“医疗保险改革”的必要性,准备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将此作为提案提出来。

 陈鑫在工作中发现“医护人员合法权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他专门收集了一个月的报纸;他利用回老家的机会和老乡们攀谈,了解到农村医疗中存在的问题。对于陈鑫来说,这些“灵感”都是来源于他实实在在的工作和生活,但“如果我的老家不在农村,我也不可能专程到农村进行农村医疗方面的调查,因为这个毕竟需要时间的保证和经费的支持。”陈鑫坦言,“关键的是,人大代表和选民的沟通渠道存在问题。”同时,在陈鑫看来,人大代表是part-time(业余),而不是full-time(全职),而他为此所做的工作已经是尽了自己的全力。

 朱善萍,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

 去年,为了给自己在全国人代会上提的建议找素材,朱善萍忙得不亦乐乎:找保送生开会,与高中毕业生座谈,进行相应的数据跟踪调查。朱善萍的努力没有白费,这套工作做下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利”成了朱善萍在去年的人代会上的建议。“重要的还是沟通和调研工作。”朱善萍总结说。

 朱善萍今年准备在人代会上提出的建议就是:“关注民工子女的就读问题”。但是,对于这个平时工作就极为忙碌的特级教师来说,再花精力对“民工学校”展开详细的调查,实在是太难了。

 杨涛,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

 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杨涛平时与选民的联系方式更多的是群众的来信和电话。“他们并不知道我是人大代表,而仅仅是因为我所从事的工作才来信提建议和意见。”虽然杨涛平时出去调研以及和社会各界的接触都十分频繁,却也有苦恼:“我每个礼拜都能收到一大堆文件和报纸期刊,不过工作太忙,真的没时间看。”杨涛说,“其实我们也希望有这么一个渠道,能够及时和更多行业内的人进行沟通,以提高提案的质量。”

代表选民沟通应该多渠道

 徐湘林,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行政学院教授

 我们的人大代表在与选民的沟通中,确实还缺乏一种制度性的安排和相关条件的配备。民营企业家用自己的钱和资源加强与选民的沟通,实际上就反映了这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花钱做广告的范畴,而是应该作为一个制度提出来,让每一个代表都能够有责任,同时也有条件来保持与选民的联系和沟通。这将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建设。

 毛寿龙,中国人大行政管理学系主任,行政管理学研究所所长

 人大代表应该是一种职业。代表的专职化是时间上的保证,但现在很多都是兼职代表,甚至有一些全国人大代表没有去过自己的选区。现在人大代表仅仅凭借生活经历来提出建议和意见显然不够,因为一个人的交往面毕竟有限,以此来反映公共利益明显不足。很多时候必须借助选民的力量,才能更好地代表选民的利益。

 对人大代表来说,关键还是自己与选民要有广泛的联系。这种种联系应该是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相结合,比如人大组织的视察与调研活动,也可以是选民工作站或选民服务站的形式。如果可能,政府可以从街道或是居委会中进行资金以及服务上的保证,让人大代表发挥更大的作用。

代表选民如何沟通快报征集金点子

 人大代表希望能与选民有更多的沟通,而选民们也热切期望能够和人大代表有一个交流的渠道。

 朱善萍告诉记者,去年她当选人大代表之后,有些反映情况的信件都直接寄给了她,还有一些人在电话里对她反映情况,而去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一些群众来信直接递到了他们的宾馆。

 “学术会议、春节联欢都是我与外界沟通的机会,我与全国很多的医疗同行都有接触,我们在平时的工作联系中也会交换一下双方的意见。”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外科主任陈鑫说:“有群众将有关医疗法案方面的信件寄到我这里,希望能通过我将意见带到北京去。”

 “这就说明选民有和代表交流的需求。”代表们说,“我们希望能搭起一座联系与沟通的桥梁。”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代表与选民间开通一个快速便捷的交流渠道,快报今起开通热线025-84783508,向市民征集“人大代表与选民如何沟通”金点子。

第五篇:年初求职,应届生遭遇往届生

年初求职,应届生遭遇往届生

又是一年的招聘求职高峰,对于09年将要毕业的大学应届生来说,现在阶段只是求职路程刚刚拉开帷幕。结合国家人事部的统计资料看,由于高校持续扩招,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接近600万,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往届生,就业大军高达1000万人。当然这个数字肯定是没有百分百精确的,独之秀职业顾问认为,对于要再就业的往届生来说,不仅仅只是登记在册没有就业的,还包括了其他一部分再就业的往届生。这部分遗留下来的往届生往往需要和应届生进行就业竞争,但是有可能优势并不明显。

独之秀案例透视:

小梅是08届本科毕业生,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需求量减少了很多,就业形势严峻,所以在人才市场转了一圈后,回家就和家里人商量后决定先不找工作,一心一意在家复习准备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哪里知道,考了几个地方都是笔试侥幸过了,但是面试成绩不尽如意,综合成绩一比较最后还是一个都没上。现在离自己毕业时间也有大半年,自己不想再把未来压在不确定的考试上了,还是打算出来先工作再打算,但是求职好象比刚毕业时还要艰难。

小李大学专业是应用数学,毕业后身边很多同学都回老家去当老师了,自己因为参加教育局组织的编制考试没有通过,所以只能通过家里的关系,先在老家所在的地区镇中学当代课老师。但是教学工作对于小李来说太枯燥无聊,而且代课老师薪资回报也太低了,就算到时候考进编制了,待遇也不高。思来想去的,小李辞了做一个月的代课老师工作,回到了杭州求职。因为专业的缘故,自己也不清楚到底应该做什么工作,所以短短半年时间,自己做过广告销售,行政助理,会展客服,网络维护等工作。到现在,过完年回来自己又要找新工作了,但是却越来越迷茫了。

独之秀案例分析:

年初求职,应届生遭遇往届生

就业形势严峻,现在不少大学生毕业时忙于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准备出国考试等,一旦失败,就错过了就业的最佳时期;还有部分毕业生由于缺乏对自我职业定位,找不到方向,往往一份工作做不了多久就随意跳槽,等到下一届的应届生毕业求职时,自己就需要顶着“往届生”的头衔找工作了。

应届生求职困难,而对于企业来说,这部分往届生优势并不比应届生明显。首先,对于当初未就业的往届生,职场经历是空白,与应届生并无多大区别。而大半年来未就业,企业一般会认为可能情况是个人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抑或是个人能力有偏差,所以才一直未就业,对其产生不良印象。其次,对于已就业但是频繁跳槽的人来说,企业认为尝辄止式的工作经历太多,工作经验有但是比较表面,工作难以很快上手,而且稳定性差,与其招聘这样的往届生还不如招 “白纸一张”的应届生,可塑性强也容易培养。

对于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身边处于这样情况的“往届生”朋友同学数目不是一两个。对于这部分“往届生”来说,陷入现在的困境一部分可能是客观环境因素造成的,但个人主观原因是主导。而且客观环境单凭个人力量难以改变,只能多从自身的调整上找出路。高校提倡多年的“先就业再择业”原本是希望能遏止毕业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就业观,但是一定意义上是导致了毕业生踏入职场后频繁换工作的导火线。职场竞争激烈,职场行业岗位具体背景内容要求各不一样,所以陷入困境的往届生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随意找一份工作再频繁跳槽,独之秀职业顾问建议,需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结合职场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明确个人准确的职业定位,做好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再调整个人的求职期望值、提升自身的求职技巧谋求自己适合的能力吻合有发展的起点。

文章来源:独之秀职业规划

下载大学生求职遭遇信用障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求职遭遇信用障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求职心切 女大学生遭遇连环骗(优秀范文五篇)

    不断被“公司”催请面试,路上手机遭抢,神秘电话让蒙在鼓里的同学充值了上千元话费……成都某高校的女生李某去广东求职,途中被“公司接待人员”抢走手机,接下来,那些人拿李的手机......

    大学生人际沟通障碍及其原因

    大学生人际沟通障碍及其原因 高职院校学生出现沟通障碍原因分析有:语言系统、心里因素、空间距离、中间环节过多、沟通方式不当都会造成沟通的障碍。人际沟通就是人与人的交......

    大学生信用评价

    1.(1)年龄。年龄这项指标的划分为 18—23 岁、24—26 岁、27 岁及以上三个档次。 个人信用消费贷款的研究表明,被评价的对象,年龄与信用状况有同向增长趋势。通常,年龄越大,性格越......

    大学生求职

    大学生求职:能力经验相同 面试技巧成决定因素1、面试前干什么?研究一下企业的性质和岗位说明书,企业的性质往往成为企业选人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企业青睐不同的人才,比如:日本公司......

    大学生求职

    山东的大学生注意啦!!所有山东的招聘网址!!!含链接!!工作不会找你,是你要去找工作!!!!http://齐鲁人才热线 http://.cn山东人才信息港 http://鲁能人才网 http://job.sying.com山东商赢......

    大学生求职

    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调研报告 输电1111班姓名:张胜通 摘要: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组织后,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 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

    大学生与民工就业遭遇范文

    大学生与民工就业遭遇“冰火两重天” 本报记者 汪瑞林 通讯员 黄伟周娅 CFP供图 引子 义乌人才市场招工场景 CFP供图 别样的“虎头”就业行情 就业乃民生之本, 时刻牵动......

    大学生应聘遭遇“饭局面试”

    大学生应聘遭遇“饭局面试” 近日,小林跟其他四位考生一起参加了永嘉某协会秘书岗位的面试。 令小林兴奋的是,自认为表现不如别人的他,居然被录用了。原因居然和一个饭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