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与民工就业遭遇范文
大学生与民工就业遭遇“冰火两重天”
本报记者 汪瑞林 通讯员 黄伟周娅
CFP供图
引子 义乌人才市场招工场景 CFP供图
别样的“虎头”就业行情
就业乃民生之本,时刻牵动人心,就算过大年也不例外。
虎年伊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统计数据: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30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预计今年城镇就业供求缺口在1200万左右。人保部门特别提醒高校毕业生,虽然去年第三季度以来,我国出现订单增加带动就业需求增加的情况,但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结构性特点,新增就业还未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国企关闭破产、淘汰落后产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职工再就业问题仍十分突出,由此分流出来的人员对毕业生就业有较大冲击。这则消息让很多毕业生倒吸一口凉气。春节没过完,他们就开始往来奔波,参加各地的新春招聘会。
风云突变。从大年初
四、初五开始,“珠三角缺工200万”、“深圳春节后缺工80万”、“广州春节后缺工20万”,诸如此类的消息开始充斥网络和报端,有关“民工荒” 的话题急速升温。在广州火车站,大量招工企业打着横幅等在火车站外,其中不乏格兰仕这样的知名企业; 在义乌人才市场,一眼望去,招工的比求职的还多; 一些企业老板向工人承诺: 最低薪酬1800元,提供四人一间的住房和夫妻房,房间配备电视、洗衣机…… 一边是大学毕业生求职困难,一边是民工成了“香饽饽”;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在现实压力和舆论引导下一再降低期望值,一边是企业老板为民工加薪、提高福利待遇,部分企业民工的待遇超过了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起薪。面对这种现象,许多人不解:大学生与民工同为求职者,用人单位缘何厚此薄彼?大学生真的竞争不过民工吗?大学毕业生与民工待遇差别到底有多大?如何走出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 并存的尴尬局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和通讯员历时近一月进行了采访调查。
民工“俏” 过大学生:
现时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角逐
●民企用人崇尚“拿来就用”,这对实践经验不足的毕业生很不利。●民工和大学生对工作期望值差异较大,聘用民工成本相对低廉。●新《劳动合同法》使部分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更为谨慎。
2月27日,南京虎年首场综合性人才招聘会在南京国际会展中心、江苏省人才市场和南京人才大厦同时举行,100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2万多个岗位,尽管这比去年新春首场综合招聘会多了近七成,还是难以满足4万进场求职者的需求。记者注意到,入场求职者不少,但用人单位仍抱怨“招人难”。从事中央空调安装维护的南京朗通科技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介绍,节后订单快速增长,今年员工数量计划翻一番。“家居顾问、营销、会计等岗位都缺人,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这位负责人介绍,这个看似不高的门槛,一上午下来,只收到十来份简历,“看的多,真正坐下来谈的少,符合我们要求的就更少了。” 对此,南京市人才市场副主任张军分析,节后用人单位已不再将储备人才作为招聘重点,而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招到能立刻上岗的人。与以前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导不同,民营企业成为用人大户,以南京人才市场虎年首场招聘会为例,民企占到79%。同时,过去国有企事业单位“传帮带” 的老传统在多数民企行不通,“拿来就用” 成为主流,这对无经验或经验较少的高校毕业生很不利。宁波市云蛟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服装外贸的企业,公司总经理陈益军介绍,公司现有员工150人,民工超过60%,尽管用工数量不算多,但今年也缺工近40%。记者了解到,大学毕业生到该公司,主要从事外贸销售工作。尽管随着经济好转、订单增加,人手变紧了,但陈益军并不敢轻易招聘大学毕业生,“上手较慢,动手能力弱,两到三年才能成熟,最主要是心很难安定下来”。记者了解到,现在公司的这批大学生还是2006年招聘的。苏州市人才市场负责人介绍,民工和大学生对工作期望值差异较大,这是目前民工“香”过大学生的重要原因。相对来说,民工对福利、发展空间等要求较低,在城市打工挣钱后回到农村,但大学毕业生不仅考虑挣钱,更希望扎根城市,如此一来,大学生挑选工作时会更加在意福利待遇。采访中,有广东企业主表示,宁愿花两三千元月薪招熟手民工,也不愿花高价培养没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当前,民工就业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加工制造型企业,以中小型民营、私营企业为主。这些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并未执行新《劳动合同法》。“招聘民工,哪有什么„五险一金‟,招聘解聘都很方便,但大学生维权意识强,要求多着呢。”江苏扬州市一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的老总说,“在两者都能胜任工作的情况下,相比较还是招民工成本更低,更方便。哪怕是大型企业,也因《劳动合同法》的约束,招聘毕业生时变得更为谨慎。”
全面比较细算账:
毕业生与民工待遇差别几何
●部分大学毕业生到企业从事生产、销售等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与民工差别不大。但研发等技术性比较强的岗位,大学毕业生薪酬明显高于民工。● 从长远看,大学毕业生待遇要高于民工。
最近,记者在南京人才市场碰到江苏经贸职业学院应届毕业生吴倩,她应聘的是南京豹王越泰汽配有限公司的出纳岗位,起薪不到1500元。这一待遇低于春节后很多用人单位对民工承诺的薪资。苏州人才市场负责人表示,目前部分大学毕业生到企业从事生产、销售等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确实与民工差别不大。
社会上一些人称“大学生待遇还不如民工”,事实果真如此吗?记者深入采访了三家公司,在此给大家算一笔明细账。江苏喜马拉雅户外用品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帐篷、睡袋和休闲椅等户外休闲用品的企业,去年由出口转内销,生产效益企稳回升,用人需求大增。公司董事长张琪介绍,常州和连云港两个生产厂区的工人主要来源于民工,民工主要从事一线生产工作,要求比较简单:技术熟练,18周岁以上。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民工的各种福利待遇包括:年底奖金、旺季奖金、来回车票报销和有关社会保险等,工作3至5年的员工每月可拿到4000元。随着民工走俏,公司增加了福利项目,设了全勤奖等,希望用待遇留住工人。公司普通员工的月薪在2300至2400元,加上福利,一年工资在3 万元以上。
以前多次遇到应届毕业生跳槽的张琪,这两年不太愿意招应届生了。不过今年因为业务需要,最近他们还是在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网上发布了招聘毕业生的信息,计划招聘30人,主要从事技术研发、销售、生产管理等工作。该公司给大学毕业生的待遇是:提供免费住宿;第一年有基本工资、学历工资、绩效工资、年终奖、工龄工资等,以技术部员工为例,试用期2个月,每月基本工资1200元,试用期结束后定岗为二级技术助理,每月1500 元;工作第二年定岗为一级技术助理,每月2500元;如果在企业干到第三年,晋升为独立技术员,月薪3000元左右,还能拿到业务提成。从长远看,大学毕业生待遇要高于民工。
江苏远东纸业公司董事长冯元松认为,大企业喜欢通过校园招聘选用应届毕业生,中小企业则更乐意招聘有2至3年工作经验的毕业生。随着一线工人用工成本加大,冯远松正准备加大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用工数量。尽管今年不招毕业生,冯元松还是向记者介绍了公司员工的待遇:大学毕业生从事外贸销售工作,本科生基本月薪为1500元,专科生1200元左右,普通工人1000元左右,另有绩效考核奖惩和福利项目。
云蛟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益军认为,员工的薪酬应依据其对企业的贡献而定,公司不会因为你的学历高而多付给你报酬。他介绍,该公司民工实行计件工资,熟练工可以拿到3000元,厂里安排住宿,每人每月只需交30元水电费。大学生从事外贸跟单工作,薪酬待遇与业绩挂钩,做得好高于民工,做得不好也可能比民工拿得少。
记者在南京人才市场了解到,大学毕业生与民工起薪的差别因岗位而异,一般来说,销售、生产等专业性要求不强的岗位,平均起薪在1500元,这与农民工起薪确实差不多,但研发等技术性比较强的岗位,起薪多在3000 元上下,明显高出民工许多。
客观分析“趋同现象”: 就业大众化不等同于低收入
●“趋同” 描述的是一种发展动向,不代表现在水平相当,目前高校毕业生薪酬待遇总体水平肯定高于民工。
●不能拿大学毕业生起薪和个别民工的工资直接比较,因为大学毕业生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今后。
采访中,多位用人单位负责人及高校就业部门负责人表示,说大学生待遇不如民工,是以偏概全、片面偏激的说法,多少带有情绪化宣泄的成分,不过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和民工薪资待遇确实出现“趋同”的现象,在一个阶段内这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是短期现象还是将成为常态?
苏州某电脑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吴先生认为,首先,“趋同”表示的是一种发展动向,不代表现在水平相当,目前高校毕业生薪酬待遇总体水平肯定高于民工。人保部最新调查显示,截至3月中旬,部分地区和行业的“民工荒”已有所缓解,工资水平达到1800元以上、福利水平较好的企业基本不缺工。由此可见,月薪1800元左右是民工就业供需达到均衡的水平。而北京大学一项大型问卷调查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平均起薪为2331元,明显高于民工薪资平均值。
其次,两者收入本身也不具备可比性。民工就业以中小私企为主,尽管国家多次要求企业给员工购买医疗和养老保险,但实际上许多企业并未提供。而大学毕业生则享有较为优越的福利和各种保障。以同样月薪1500 元为例,拥有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的大学生税前实际收入为3000元左右。这样虽然看起来月薪相差不大,但实际待遇却有较大差距。
张琪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经验和技能近乎空白,而与之同龄的民工则至少有四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验和技能积累,有的甚至已成为某一领域的实用技术专家。“零经验”的学徒和某一领域的老技工,薪酬自然不同。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表明,21岁和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与同龄的青年民工的工资均处于千元档,青年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还略高于毕业生,但大学毕业生薪酬待遇提升的空间和速度远高于民工。
日前,南京市人才市场举办大型综合性招聘会,近千家用人单位提供约15000个需求岗位,众多求职者冒着雨雪免费入场应聘,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CFP供图
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孙晓军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二者待遇“趋同”的原因。他认为,传统的就业观念、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东西部差距、社会保障的差异,使得很多大学生不愿到中西部地区、基层等人才匮乏地区和行业就业,造成许多热门岗位求职者供过于求,招聘方给出的工资自然不会太高。而另一方面,去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制造业低迷,出口下滑,部分民工回乡,而近期企业订单增加,用工量大增,民工工资相应地有了一定幅度的上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居于教育水平中间层次的技术工人由于数量较少而成为稀缺资源,也造成技术性民工工资水涨船高。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导致二者薪资待遇向中间靠拢。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带来就业的大众化。“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进程,原先那种供不应求、让人羡慕的精英式就业已经一去不复返,必然会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社会需要的蓝领工作。”周洪宇说。
“就业大众化并不意味着低收入。”周洪宇认为,从长远看,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这符合统计学规律,国内外皆如此。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凭借其知识全面、可塑性强等特点,必将成为未来中高收入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社会和企业应立足长远发展,积极吸纳人才,最能推动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还是高知识人才。
大学生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小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能拿大学生起薪和个别民工的工资直接比较,因为大学毕业生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今后,入职后经过培训才能渐渐体现出来,相信大学生的价值会渐渐显露。
“民工荒” 倒逼待遇提升: 大学毕业生求职不宜“慢慢挑”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民工的市场需求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高校毕业生较长一个时期内都将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二者求职策略不可简单仿效。
●毕业生应抓紧时间敲定工作,过了招聘旺季,就不会有这么多机会。
民工荒”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必然结果,是对过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的修正。民工通过放弃低收入工作或消极应聘等方式,倒逼用工单位提高薪资福利待遇,从目前状况看,确实达到了这样的效果。某媒体与中山大学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工厂的薪资待遇普遍提高了10%—20%。
得益于经济企稳回升,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得益于“民工荒”,今年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有所增长,薪资待遇也有所提高。东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王强介绍,与去年相比,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数增加了30%-40%。
薪水看涨,也成为节后毕业生招聘市场最大的亮色。但记者也发现,看涨的薪水让不少求职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急于找工作,而是放慢了脚步,准备“慢慢挑”。一些毕业生甚至认为,当前许多毕业生起薪很低,民工可以用暂时放弃工作或消极应聘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益,我们是否也可以仿效?
对于这种想法,记者采访过的几位专家均表示不赞同。他们都认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民工的市场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厂订单的多少,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高校毕业生的供需状况相对确定,较长一个时期内都将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毕业生荒” 的情况基本不会出现,消极应聘只会丧失机会。另外,高校毕业生对应的就业单位类型比民工要宽泛得多,二者的就业在诸多方面有较大差异,求职策略亦不可简单仿效。
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孙晓军说,有些企业年前一部分人跳槽走了,年后新订单来了,要马上开工,用人单位这时候招人的心情很急迫。他提醒毕业生对这种迫切需求要区分对待,企业缺的是紧缺专业、优秀人才或者技术熟手,对于没有工作经验、专业供应过剩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最好还是抓紧时间敲定工作,切莫错过时机,过了这个招聘旺季,就不会有这么多机会了。两难尴尬破解之道:
产业转型错位就业强化技能
●“民工荒” 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实质是人才结构、产业结构上的问题。●生应该做好生涯规划,重视错位竞争,走出文凭崇拜的误区。●“民工荒” 再次昭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
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民工荒”,二者并存的尴尬局面,带给我们更多深层次思考。
“2020年高校毛入学率达40%。”这是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在大众化阶段,一般又将毛入学率达到15%—35%时称为“前大众化”阶段,达到36%—50%时称“后大众化”阶段。在部分省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40%,正在步入“后大众化”阶段。
迈入新阶段,面对新问题,需要新思路。
全国人大代表周宏宇认为,“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说明就业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不单纯是教育部门一己之力所能解决。“表面上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是悖论,实质上是人才结构、产业结构上的问题。传统的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拼资源、拼消耗、拼人力的增长方式急需改变,结构性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倒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警示我们要合理均衡地分布地区产业要素,引导企业建立自己的全国乃至全球价值链体系。”周洪宇说。
美国芝加哥大学工业经济学博士贡毅认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上,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相伴而生,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需要。民工集中于生产制造环节;大学生分布于相对中高端的设计、销售、服务环节等,相当于“制造业白领”。如果企业只是盯着“制造”,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就会聚焦在“一线工人”上。目前中国加工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出口依存度较高、靠订单存活,还处于靠赚资源和劳动力差价生存的阶段,对于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吸纳能力不足。中国人民大学郑风田教授则在博客上撰文指出,中国应借鉴制造业大国日本的经验,大力发展“制造业白领”,一箭双雕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结构性缺工的问题。据他估算,“制造业白领” 潜藏着300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
学生应该做好生涯规划,重视错位竞争。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提示,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中不溜”的初中、高中学生来说,及早选择中职或高职的就学方向,练就一技之长,才能在就业竞争中显示出很强的专项竞争力。目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学生及家长应走出文凭崇拜的误区,根据个体情况因人就学。
随着高教大众化走向深入,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应特别注重以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高能人才”。“民工荒”再次昭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令人欣喜的是,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在刚闭幕的全国“两会” 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成为共识,物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一批产业振兴规划已经或即将出台。教育部已在第一时间发文,鼓励高校积极申报开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开辟一片新天地。
第二篇:大学生遭遇就业挫折后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大学生遭遇就业挫折后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一)心理表现
1、焦虑不安
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合适的工作时,特别是多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时,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担心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担心自己的特长无从发挥,担心找不到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担心多年来的寒窗苦读付诸东流,无颜面对家人和朋友等。这样那样的焦虑,使毕业生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心理负担非常重,往往会表现为情绪上的紧张烦躁、心神不宁、闷闷不乐;学习上缺乏精神和动力,甚至产生学习无用的念头;生活中意志消沉、茶饭不思、坐卧不安等,甚至会逃避或消极对待就业。特别是家庭贫困和性格内向的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也更加严重。心理上过度焦虑,如果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及时化解,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
2、自卑怯懦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自卑怯懦,这主要是因为对自身的能力或素质评价过低,缺乏自我认识,轻视或看不起自己,缺乏成功的信心和勇气。自身长相一般或生理有缺陷,学习成绩一般,能力又不突出,没有较硬的社会关系,所学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等等这些消极因素都会造成毕业生自卑怯懦的心理,使他们在求职面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面红耳赤、语无伦次,事先精心准备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等,有的则因为怯懦,生怕说错话,以至于说话声音小、放不开,无法展示自己的优点,造成求职失败。
还有一种现象是:毕业生在求职准备阶段踌躇满志,信心十足,对自己期望很高,很想大展身手一番。但当自己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多次遭受到挫折后,由于心理落差太大,自尊心受挫,就失去了自信,产生自卑心理,容易对自己全盘否定,从而从高期望转为过低估计自己,产生愧疚心理,感到自惭形秽,在面对新的用人单位时,由于丧失了信心和勇气,严重影响自己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就业。
这种心理一般出现于一些平时缺乏人际交往训练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是心理素质不高的表现。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还会起到极大的负面作用,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甚至会影响到将来的工作和生活。
3、愤世嫉俗
由于当前就业市场刚刚建议,运行还不够规范,存在着许多制度等方面的漏洞。就业过程中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少数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讲人情、讲关系,甚至存在着一些腐败现象。这些现象使有的毕业生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是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容易以偏概全,认为自己求职的失败是因为无权无势,没有去拉关系、走后门,认为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从而产生一种愤世嫉俗的心理,认为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是不公平的,自己是直接受害者,从而造成情绪上的波动,甚至容易引发一些危险的情绪。
(二)行为表现
1、消极依赖
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就业政策让许多毕业生形成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陈旧观念,形成了把就业当成社会、学校和家长的责任,形成消极等待的依赖行为。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挫折后,这种行为表现得就更加严重,其实本质上这是一种缺乏信心的表现。这些毕业生往往会逐渐放弃主动就业的机会,放弃或逃避竞争,或者在就业过程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就业能力和技巧、积极争取就业机会上,而极端地认为就业的竞争需要过硬的关系,把希望寄托在走后门、跑关系上,寄托在父母或亲友身上,而自己放弃参与就业市场竞争,放弃了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依靠自身的能力去赢得就业岗位的机会,从而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被动的局面。
2、攻击行为
一些毕业生本来希望就业能一帆风顺,或对自我评价过高,没有做好就业受挫的思想准备,遭受挫折后心理上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加上平时缺乏应有的品德和个性修养,容易情绪激愤,怨天尤人,埋怨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不公正、父母亲朋关系不够、办事不利,一旦情绪上控制不利,则会引发一些攻击性的行为。如
对使自己就业受挫的人采取打击报复行为、动辄与别人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把无名之火发泄在学校的公共财物上等。
3、自甘堕落
一些就业受挫的毕业生,除了部分出现攻击行为外,还有些走向另一端,出现自甘堕落的行为。他们在受到挫折后往往过度自责、懊恼不已,认为自己实在是太没用,进而封闭自己,拒绝对外交往,或者选择酗酒、抽烟、逃课等行为来麻痹自己,逃避现实。有的甚至会对未来产生恐惧和绝望的情绪,走向自杀。
4、造假行为
有些毕业生在就业屡次受到挫折后,特别是当发现有少数人利用假学历、假文凭、假荣誉证书骗得用人单位信任从而求职成功后,就错误地认为造假是顺利实现就业的捷径,进而采取各种造假行为。但假的终究是假的,难以长久,最终只是误人误己,既坏了自己的名声,又毁了自己的前途。
第三篇:大学生创业与就业
大学生创业离现实有多远
如今,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工作也越来越不好找,就业不容易,自主创业更难。年轻、文化程度高、对新生事物敏感,这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但其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缺乏市场经验等致命的弱点也制约着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大学生要自主创业,一定要明白:创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脚踏实地才能成功。
短暂创业路
“我希望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在即将飞翔的青春岁月里,不要像我一样留下永远的伤痛。”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受创的张耀天,讲述自己的创业遭遇时,显得有些沉重。去年,大学毕业的张耀天和几个同学决定自主创业。经过市场分析,他们认为郑州的家政服务行业利润空间大,就开公司代理上海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的“木质油精”,用于家具、石材、皮革和汽车的保养,他们接受了上海方面的建议,做起了上海公司的“二级代理”。
但是,上海公司并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广告、人力支持、员工培训等都不到位。张耀天还发现,他们用现金进的10万元的产品,足够整个郑州市地板保养使用两年。随后,张还发现自己拥有的“授权期限”仅有5个月。他和伙伴们想尽办法却收效甚微。合作伙伴看不到光明,先后离去。内忧外患中,张耀天的创业梦破灭了。创业为何这样难
记者从郑州市工商局了解到,1999年郑州市应届大学毕业生是5万余人,注册的公司只有2家。如今六年了,大学生注册的公司只有50家,与30万人的毕业生大军相比简直是凤毛麟角。
“大学生创业难在资金少,对市场把握不准。”郑州大学的应届大学生林军这样说。的确,应试教育下,中国大学生出了高中进大学,学校只是在大学毕业前突击就业培训,不过是临“急”抱佛脚,指导一些应聘技巧等,大学生缺少自主创业的基础,很少会想到自主创业。
国内第一本大学生创业专著《大学生创业》主编汪歙萍认为,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不够,即使开设创业教育,也不全面、不系统。
相对于欧美比较成熟的市场环境,中国的创业者肩上的负荷更重。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还不完善,律师事务所在转型改造,会计事务所在进行制度性的建设,融资和金融环境处在调整阶段,让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面对这么复杂的社会问题,很不现实。
创业要有充分准备
“眼高手低,纸上谈兵,是一些大学生创业者的典型特点,由于经验、管理能力不足,缺乏从职业角度整合资源,大学生在创业中屡屡碰壁。”郑州轻工业学院学生处处长胡恩立认为,好高骛远、资金渠道不畅通、缺乏财务税法和市场经济等相关知识及经验是学生创业的“软肋”。
郑州某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韩老师认为,要想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学校应该在大学课堂上开设创业课,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加强创业训练。例如,要对个人的创业条件进行分析,准确定位,是“给别人打工”,还是定位在“给自己打工”。同时看自己是否具备未来的老板气质和心理素质,比如承担风险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决策的能力和领导能力。还要做好市场调查和分析,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做好市场预测,建立经营思路,设计市场进入策略,对经营项目的投资、筹资、成本、收益等作出可信的测算,学会常用的财务管理知识。
“一般来说,大学一年级时,年轻人就应接受职业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开始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专业背景,为今后选择创业、确定职业目标奠定基础。”韩老师介绍,大
二、大三的学生应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深入了解,根据实践中自我适应程度的反馈信息,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职业取向,初步确定与自己能力相吻合的职业选择。如果选择的职业需要更高一级的学位,那么就应当确定读研;大四的时候就要确定自己的就业或创业目标,作出职业生涯规划,并开始付诸实施。
大学生创业渴望社会关注
从就业政策上来讲,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还是很支持的,目前主要以减免一些行政费用为主,比如,国家工商总局规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1年内免交5种行政费用。其实,学生刚进入一个行业,更需要有关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专家给予指导,比如行业协会可以指导学生需要办哪些手续;进入了这个行业后,还需要业务上的指导,但是,现在几乎没有这样的指导专家。
“大学生创业最好能够将自己所学专业与创业项目相结合。”韩老师提醒大学生,优惠政策有了,还要选对行业。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的行业在市场上已经饱和了,其实随着社会需求的细分,同样的专业也许能发掘出不同的创业内容。大学生要善于观察,或者还可以在正式创业前先小数额进行一些投资,甚至进入别人的企业“卧底打工”,取得直接经验,少走弯路。
韩老师认为,大学生在创业初期一定要了解市场,踏踏实实做好市场调研,不能进行理想化推理。“服务领域最具创业潜力,投资额又不大。”韩老师建议创业的大学生可参考以下四类行业。
一、创意服务类:以创意想象、执行为主要内容的职业,在工作时间等具体问题上弹性较大,比较适合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包括自由撰稿、翻译、电脑制作、服装造型设计等。
二、专业咨询类:以提供专业意见,并以口才、沟通能力取胜的行业,在各家企业兼职或成立工作室的可行性也极高,包括旅游资讯服务、心理咨询、专业讲师、美体美容咨询顾问等。
三、幼教看护类:包括儿童教养与老人看护,不过通常需要相关证照。
四、生活服务类:主要以店面经营方式为主,又可分为独立开店与加盟两种。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是国家的一类独特而宝贵的资源,在目前“科教兴国”的政策下,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的历史重任,而在担当重任之前,又必须在社会上有所经历。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情况是反映大学生在社会上的表现中比较重要的一项。而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观念尤为重要,现在以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为例,希望能对全国情况的了解有帮助,进而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创业与就业问题,让大学生更好地带动国家发展。
鉴于大一新生对自己的专业还不是太了解,其他年级学生忙于社团或课业的现状,现场问卷调查因为种种原因不容易更好地反映同学们的真实想法,以及小范围内调查的相对不准确性与缺乏更广的代表性,本次主要是在图书馆搜集资料与在网上大范围搜集相关相近专业大学生的相关情况,仔细对比,再找院里的相关领导调查核实,让他们凭借对不同年份的同学形形色色情况的掌握提供针对的、实际的参考,进而得出一些结论。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有针对性,更好地在学校学院内开展学生工作。当然,这份报告仅供参考,一些数据也许不能很好的反映时时变化的情况。还需不间断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
一、调查结果分析(最严重的问题是观念还不够与时俱进)
1、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目前所应该进行的所思所想还相当迷茫。这主要表现在很多(接近46﹪)大一的新生所选的专业是由父
母或其他一些人参考报的,对最后的决策不起决定作用或者根本就不过问。又有一部分学生(大约71﹪)所学专业不是自己的意愿,因为分数低或者其他情况被迫转到现在专业、或者干脆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到目前为止,将近一半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还不是很了解,至于将来毕业后去到哪里工作,干哪一行,就更不言而喻了。所有年级的同学,一部分(接近30﹪)未对专业以外的专业或领域进行系统的学习或只是稍加了解即可并不做深究,眼界很窄。殊不知毕业后就业的方向可能与自己的专业可能根本就毫不相干,就业的成功率反而与综合素质有关,在知识水平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就要看一看谁多一块敲门砖。
2、还没有清楚地了解到将来就业的沉重压力。
这主要体现在低年级的同学上,尤其是刚刚经历过紧张的高中生活的大一新生,初到大学,对相对宽松的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几乎100﹪的学生把高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拿到大学来实现,比如玩游戏、看电影、看动漫„„一些小孩的情怀在大学生身上不断表现出来。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想一想四年之后我在干什么,十年之后我在干什么,二十年,三十年。又何谈现在考虑将来就业过程中社会需求高标准的压力、供求不平衡带来的就业压力、人为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压力等等压力呢?所以在学生工作和学习中,往往不能凭借压力焕发出十足的动力。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甘平庸但又不想付出辛勤劳动的大有人在。这与新一代的四有新人格格不入。
3、还不是很清楚自己的性格。
当问起你是什么性格的人时,基本上(超过80﹪﹞的同学仅仅是了解我是内向或者外向,而没有更加细致的分析自己到底属于那种性格以及每种性格的人又对应什么类型的工作,而只是我想今后怎么怎么样。超过六成的同学没有很好地自我探索,存在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角色错位等等误区。对性格的详细区分与辨别缺乏较专业的认识,对学校提供的《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没有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对MBTI性格测试、卡特尔的十六种性格特质、九型人格等没有很清楚的认识。对性格的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缺乏系统的理解。未了解性格与职业生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不了解性格决定职业生涯的选择与发展、职业对性格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成功的职业生涯取决于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度、可以依据生涯发展目标培养健全性格。对一些相应的模范人物不是很积极地去学习,反而觉得他们其实也没什么。种种以上现象都不利于以后的择业与创业。
4、对将来的就业具体事项还没有清晰地思路。
比如有没有把握将来能够找到和自己的专业对口的职业,找不到的话又有什么具体的措施,打算找和自己专业相关度为多少的职业、就业地区、就业性质、就业类型、薪水问题、就业考虑的因素的重要性的排序与先后问题、将来的养老问题„„
选择好就业地区后就业地区的经济状况没有详实的了解,而只是泛泛而谈。将来的居住问题、婚姻问题以及之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根本就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大学生的幼稚化、思考为题时欠深入思考现象严重。
5、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心理素质亟待提高。
处于新世纪的中国大学生,比他们的前辈有更多的机遇与经济上的优势,当然也将会面临更多来自各方面不确定因素的挑战与考验。今天,中国的经济改革已进入高潮,大学生们身处改革大潮之中,他们不再而且不可能再像其先辈那样只要埋头于书斋,工作和前程就由他人或国家安排妥帖,而是将要与那些几乎没有受到教育或只受到过初等教育的劳动者一样去四处进行自我“推销”与“商品展示”,谋求栖身之地及发展机会。当然,我们也不再为了非要去干那些不愿干的工作而苦恼,我们有更多的自由与“恣意”的空间,自己的命运自己安排,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将来自己规划蓝图。然而,总会有重重阻碍,这样的事情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毕竟还很少见,相应的措施也很不及时,相应的法律也有待完善,国家、政府和整个社会对此也还缺乏足够的干预和丰富的经验。大学生们就更难免感到有些难以适应,他们毕竟涉世不深,缺少社会经验。许多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这一大事面前,缺乏积极的心理准备。现在还没有完全踏上社会的同学,做事情时容易急躁、失望、惶恐,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因有“关系”而自感有把握者则自傲自满、得意忘形、不可一世。凡此种种,不仅证明其心理素质低,而且对他们在实际的择业、就业、创业中会产生诸多的不利影响。
6、大学生创业意愿不强、对大学生创业的培训指导需要加强、大学生创业的相关宣传与支持需要进一步加强。
只有不到10﹪的人毕业后会首先选择“自主创业”,五成多一
些的人选择“先找个单位”,大多数的人选择“继续深造”。其中,男生准备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0﹪稍多,而女生只有不到5﹪甚至更少。经验、资金和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让绝大部分人望而却步,没有经验、缺乏资金、风险太大等原因不愿创业的大学生比例都接近30﹪。还有十成多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好的创业项目”。说明大学生还缺少慧眼去发现市场商机。因此,至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个人现有的创业知识和技能还“不能满足”创业要求。
二、相关意见与建议
1、设定适合自身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并根据自身的切实情况不断进行调整。
告别迷茫、徘徊、彷徨,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明确各个走向需要准备些什么。考研的话要实时的打好基础,在合适的时间做好充足而及时的准备,不要临时抱佛脚。直接就业的话要注意留心市场动态,及时考好相关证书,学好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职业品质。综合发展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①利用大学教育方式,培养自身的基本素质、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②利用雄厚的软硬件资源以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努力扩展和深化自身的知识结构。③利用与同学交流的机会,锻炼交往能力。④利用社团活动,学习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⑤利用社会实践机会,发展自身的适应能力。⑥利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资源,完善自身的生涯发展。
2、明确将来就业与创业所带来的压力,在还是相对人性化的学校
中逐步化解它。化将来的压力为当今奋斗的动力。积极做好准备,不要让机会擦肩而过。做到知己知彼,争取屡试不爽。适当深度的了解自己的性格﹕对MBTI十六种性格的类型的职业倾向搞清楚,同时应明白性格类型只是一种参考,人的性格远比它复杂,不要让你的性格类型左右你考虑选择任何职业、活动或人际关系。
3、对于将来的就业事项,可以询问自己的先辈们,看看他们是怎样处理工作中的挫折的。也可以咨询一下自己的老师,看看他们的人生轨迹对你有什么帮助。如果有可能的话,实地调查走访一些地区,看看那里的风土人情。虽然讲究在恰当的时间考虑恰当的事情,但最好超前一些。
4、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心理素质、思维习惯,但不要养成思维定势。做到不急不躁,不自暴自弃„„有时间的话可以去人才市场走走看看,领略一下求职者的风采,看看职场百态。思考怎样才能当自己处于他们的位置时,能够吸引更多的商家来“采购”你。
5、自身要加强创业指导中对实际能力的锻炼,注重实践操作。对于学校,应进一步增强创业培训教育的针对性,进一步加大扶持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总之,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协调。希望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将呈现出一个更好的局面。
1228402025陆小辉电子信息学院微电子学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就业还是创业?相信很多大学生都为此苦恼,这也是个很引人争议的话题。有的人应该创业,就像开网店之类,不需要太大投资,也没有多大风险;有的人认为应该先就业,原因是就业可以增长经验,而且工作比较稳定,收入也没有很大浮动。不过在我看来,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再创业,在就业时积累经验,加强人际关系网络,为以后创业选择项目。关于就业的问题,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特点是:压力与机遇共存。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和重要标志之
一。与此相应,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式和就业格局上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即作为一个普通社会成员去求职和就业。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消除自己的主观理想预期与社会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首先,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与择业困难之间的关系并理性地作出择业意向。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就业适龄人口的数量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这种情况对于该社会而言便构成了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处在现实社会背景下的人,择业时对自身就业意向的恰当定位和及时调整,将会有助于促进其就业难度的减小。具体而言,在择业的同一个时间段上,如果人们在择业标准中对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的选择都过于集中化,那么,势必导致在这些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上的集中竞争,形成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并加大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相反,如果面对这种情势而及时进行调整,选择目前被暂时忽视或“冷落”的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实际上等于主动选择了一种就业相对困难、甚至减小了就业相对困难系数,换言之,这种调整便可能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形成。
其次,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以自主创业,可以成为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一种主动性的现实选择方案。在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方法大致有两类:一是被动选择,如对自己原先的就业意愿进行调整。具体而言,降低择业标准,就可能意味着获得就业机会。二是主动选择,如自主创业。很多人把大学生的学业与创业看成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矛盾,而现实中一些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事实,却佐证了大学生创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休利特当年在斯坦福大学与帕卡德合作成立了硅谷第一家高科技公司——惠普公司,康盛创想CEO戴志康上大学时挣到了自己第一个50万„„他们都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范,他们成功创业的感人事迹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虽然他们创业成功了,但相信他们也是在经历了无数挫折后才成功的,自主创业还是需要足够的社会经验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还有营销手段、企业管理,所以先就业再创业就相对保险, 还是实际一些,在就业单位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有针对性的就业,积攒相关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鼓励先择业,然后就业,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以及资金的累积后根据合适的机会创业。
预则立,不预则废。我认为相当部分就业成功者都具有一定的职业规划,而且规划得较早、较细、较远。即使在同一专业中,每个学生也拥有不尽相同的特质,因此规划职业必须认清自我,做到个性化。不论是就业还是创业,相信做到了这些,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将自己的社会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