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的《游园惊梦》

时间:2019-05-13 19:1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白先勇的《游园惊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白先勇的《游园惊梦》》。

第一篇:白先勇的《游园惊梦》

白先勇的《游园惊梦》读后感

[ 标签: ]

帮我写一篇题目的读后感,不需要太长,300字左右就可以了,不许抄袭的问题补充2008-08-05 15:47

不许抄袭啊,抄袭的垃圾我不要

匿名回答:5人气:45解决时间:2008-08-11 10:00

满意答案

好评率:0%

白先勇的《游园惊梦》是一篇让人读出来有种悲凉在里面的小说。像《孤恋花》一样,白先勇在描写女人时,依然让你看不出这是出自一个男人的手笔。他是那些的谙熟女人,就像他本身就是一个女人一样。《孤恋恋》里的“女司令”,那样的深知世间的一切,活的是那样的清醒且理智。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总是像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总是会一下子涌来好多人,他们往往不需要刻意地表白自己,也不需要更多的笔墨交待。只是在一投手一投足之间,就已经将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一切都交待清楚了。这或许要归于白先勇的意识流写法。也只有这样的写法,才能在让所有的故事讲述的有条有理,看似凌乱的人物,却有不凌乱的故事情节。

其实惊醒的何止是梦,其实还有别的部分,苏醒的也许不仅仅是生命,其实还有现实。这一次她又来游园了,当她穿着在旧时的旗袍,原以为自己还是那时的钱夫人,还以为自己还是那时候的风光。可是她的梦还是惊醒了。

这便是人生吧!当从梦中惊醒时,这才发现自己其实是一无所有的。原来所有的,无非是梦一样。其实当窦夫人问她对台北有什么印象时,她只能喃喃地道,这里变的我都快不认识了--起了那么多的高楼大厦。

小说总是在写之前要找到切割点的,就是像洋葱那样,能够一刀下去,看到每一个层面的纹理。那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可以练成的。也不是一刀下去就能够找准地方的。其实写小说真的不容易,其实写什么东西都不容易。文字有时候就像一座华丽的宫殿,而每一个写字的人,都需要将自己脑海里最美丽的东西用文字将其搭建起来,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能够为其美而吸引,那时候才处划功得圆满。

可是这又谈何容易?毕竟这是脑海里最美好的东西,是抽象的东西,像借用文字建造,那还是需要学习与磨练的

第二篇:《游园惊梦》

《游园惊梦》读后感

看过了,白先勇先生的《游园惊梦》,自是想起了很多年前拍的一部电影《游园惊梦》来,只可惜一直惦着,却也未曾看来,于是小说看完后,找了来。才知道,这是唯美导演杨凡所拍的,却并不是对小说的改编,而是另样一种的“游园惊梦”的故事。

不过两个“游园惊梦”故事的切入点都是昆曲中的那一出“游园惊梦”来,还是以“皂罗袍”这样一节小曲作为灵魂与核心。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看来,一位名作家,一位名导演,都是衷情于昆曲,也衷情于这一折戏的。同时衷情于这一种莫莫须有的人生伤感。伤感自是浪漫的美,轻易的就把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一处温柔地触动了,血泪下落,却是都看不见,它流在心里最深的角落里,落下来,就再也抽不去了。

这部电影延袭了杨凡一贯的风格,拍的很唯美,同时又一次让我远远地在影像中再次看见了苏州的美。苏州美,苏州怎能不美,小桥流水人家,园林香径幽深。是一个荠子中纳了须弥的世界。水映透了所有的美。想起来了,就映了满眶的情思与想念。

电影拍的很漂亮,先后取景于苏州的环秀山庄、藕园、留园、水乡同里、孤山等地。

一开始,便是主人公略显苍老与低沉的嗓音独白,伴随着园林云墙一角斜映在水面上的倒影,故事便伴随着水面的轻微荡漾,摇曳开来。

镜头逐渐拉近高深的宅院内,像极了苏童《妻妾成群》里所运用的阴郁气氛,门牌坊立在那,一种候门深似海的感觉油然而生。大红灯笼一个个亮的通红,荣老爷正在过着大寿,院子里热闹非凡,一大堆子子孙孙聚在一起,磕着头,向镜头里被虚化了的形容猥琐抽着大烟的荣老爷说着祝寿词。而另一边则是昆曲上演,五姨太翠花与荣老爷的表妹荣兰共唱着那出“游园惊梦”来,情意款款,两相契合。

一直有影评说这部片子是女同的片子,看了以后,倒并不以为然。两个女人在末世里,一点点相互取暖,虽然夹杂了暧昧的成分,但是更多的倒觉的两人间是一种惺惺相契,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两相契合。末世里,乱世里,谁能给她们以更多的安全感。她们未必相信男人是可以真给他们的,一是不能去求,二是不一定相信这是能够长久的。所以多了一份这样的暧昧和依赖。

与白先勇的《游园惊梦》里的蓝田玉一样,古翠花也只是一个南京得月楼里唱昆曲尤其《牡丹亭》“游园惊梦”唱得出彩的伶人戏子。并因为色艺俱佳,嫁入了荣府中,做了荣老爷的第五房姨太,在候门深似海的荣府里,过着在外人看来风光的日子,内心却压抑着自己的情欲与渴望。

影片一开始,便展现了几个搬运工裸露的上身,看得见,身处深闺的翠花对他们的渴望,那眼神中欲遮还露地情欲,在羞涩与禁规面前,交相地挣扎与突显;还有影片中部,翠花从姨太太们的牌局退下,一个人略带醉熏之意地来到二管家的账房,那些欲言又止的对话;以及她和荣兰与一个小生玩的牌戏,小生输的脱掉了上衣……

这样看来,翠花未必是同性爱的倾向。不过,在这样的候门中,庭院深深琐住了她所有的渴望,那绵延的云墙和高角楼台,是不可跨越的禁忌。她只能在对青春与情欲的压抑中度日如年,每天过着看似平静的刺绣生活,只是终不可忍的时候,用刀划破了绣了一半的绢帕。想爱却不能爱,那些压抑去向谁诉说,只有荣兰知道。只有荣兰,这个女人,关心她,惦着她,记得她的生日,对她嘘寒问暖。

荣兰在影片的旁白中,说道:“我问翠花这辈子有什么心愿没有,她说,她想有人关心她,惦着她”,“我又问她,那得月楼里的那些狂蜂浪蝶呢?她说,他们只是欣赏我,想占有我。”只这样一个愿望,就显现了翠花境遇的难堪,是否被人关心、惦着却仿佛登天的难事,在爱情不可有的时候,这样的简单愿望也不一定是可实现的。同时只这样一个愿望,就足够要了一个女人的命,断了她的一生,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命运嫁接在别人的身上呢,依着别人的关爱而生存呢。可对于那样的时代的女子而言,又如何呢?

第三篇:游园惊梦唱词

游园惊梦唱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以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琴曲

烟淡兮轻云

香霭霭兮桂荫

叹长宵兮孤冷

抱玉兔兮自温

月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愁听四壁蛩。伤秋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闲步芳尘数落红。

梦回莺啭 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 抛残绣线

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云髻罢梳还对镜 罗衣欲换更添香。

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好景艳阳天

万紫千红尽开遍。

满雕栏宝砌,云簇霞鲜。督春工珍护芳菲 免被那晓风吹颤,使佳人才子少系念 梦儿中也十分欢忭

【滴溜子】

湖山畔,湖山畔,云蒸霞焕。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骈。

惹下蜂愁蝶恋,三生锦绣般非因梦幻。一阵香风,送到林园。

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

生生死死随人愿

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牡丹亭》

桃花扇

秦淮无语送斜阳,家家临水映红妆。春风不知人事改,依旧欢歌绕画舫。谁来叹兴亡?

青楼名花恨偏长,感时忧国欲断肠。点点碧血洒白扇,芳心一片徒悲壮。空留桃花香。

拯救昆曲

昆曲形成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故而得名。其剧目丰富、文词典雅;表演细腻传神;唱腔音乐清丽婉转、淡雅飘逸。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昆曲曾在华夏大地纵横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社会性痴迷,创造了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它对许多后起戏曲剧种的生成和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

《怜香伴》之所以选择在已经演了300多场厅堂版《牡丹亭》的皇家粮仓举办发布会初露真容,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如今,很多人都知道有着“百戏之祖”之称的昆曲是中国现存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世界古老的三大戏剧源头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此外,人们也从各种报道中了解到,昆曲艺术是融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集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之大成,是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但是,究竟有多少现代人曾亲临现场体会过这样一种绝美雅致的艺术形式?其答案恐怕并不会让人感到乐观。

在文化学者赵珩的著作《旧时风物》中,人们还可以寻见昆曲最为风光时的景象。在赵珩看来,昆曲是文人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的自我表达,细腻的打磨,精心的建构,使一部戏曲创作成为深邃典雅的艺术精品,再加上昆腔韵律和节奏,则使其成为更加文人化的作品。在名为《北京剧场的历史记忆》一文中,赵珩写到:昆曲进入北京后,非常受人们欢迎,原因一方面是词句非常典雅,一方面也是剧情起伏跌宕。当时,一出昆曲演出要两三天才能演完,后来逐渐只演一些精彩的折子,比如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或是《西厢记》中的若干片段,词句典雅而脍炙人口,很多唱词甚至家喻户晓。戏曲史上有这样一句话,叫“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用来形容昆曲的普及。但如今,如此景象已经一去不返,除了昆曲的三大传奇——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依旧是久演不衰的剧目,其他剧目大多少有人问津。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近些年,很多人都为昆曲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例如著名作家白先勇。由其担任制作人的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4月底在中国台北举行首

演以来,几乎每场演出都会爆满。剧中那一对21世纪的柳梦梅与杜丽娘,不仅优雅地诠释了《牡丹亭》这400年的爱情神话与青春的活力,也早已俨然成为了华人世界中兼具古典与现代美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此次召开《怜香伴》发布会的皇家粮仓也在为拯救昆曲做着自己的努力。每个周末,由苏州昆剧院演员演出的厅堂版《牡丹亭》都会在没有声光电的古老皇家粮仓上演,在只有60个座位的剧场里,演员的婀娜身姿、一颦一笑都有了不寻常的感染力,而不用扩音设备的原声演出,也让昆曲美妙的唱段和配乐更加打动人心。如今,这里不仅已经成为了京城昆曲爱好者的聚集地,来这里听昆曲也已经成为京城引人注目的文化事件和高档时尚的文化消费之一。

苏州大学的校园粉墙黛瓦,每年春天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在风景如画的教室里选修昆曲艺术课程,老师们多数是在自己求学的年代迷恋上水磨昆腔的,如今他们希望昆曲仍然能唤起一部分青年学子的热

情。

苏州,六百年前正是这片温婉的水土孕育了昆曲,随后通过遍布全国的江南文人和商人,昆曲也随着大运河漂入了中国的各个角落。根据清代康熙年间的记载,山西贵州银川等交通闭塞的地区都出现了昆班艺人的踪迹。曾经,昆曲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戏剧。确实只有昆曲,在中国历史上掀动了民族集体审美的一个波澜,掀动得比什么艺术形式都

大。

从明代万历到清代乾隆的两百多年是昆曲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传奇的创作高潮催生了汤显祖和沈憬两位比肩的戏剧大师,二人一个重视文辞一个严守曲律,因而有了中国戏剧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同时期的许多曲家和作者都参与到这场争论

中,昆曲也随之翻开了新的一页。

当我们回首昆曲的这段往事,注意到那时的文人墨客曾经传颂过这样一场婚礼。公元1620年,女诗人商锦兰嫁给了晚明三大才子之一,也是昆曲史上一位重要的戏曲理论家齐标嘉,这对才子佳人都是昆曲的忠实爱好者。我们从齐标嘉生前的日记看到,他们在七年的时间里观赏品评过的昆曲作品多达八十六种。齐标嘉和商锦兰琴瑟和谐的感情生活为无数文人羡慕不已。那时的昆曲舞台搬演最多的也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人生如戏,戏如人生。1645年,清军攻进杭州城,此时齐标嘉正在杭州做官,闰六月初四,他收到了满清政府的聘书,两天后,齐标嘉为了保有自己对大明王朝的忠贞选择了投湖自尽。这对才子佳人二十五年的美满姻缘遭遇了家国之乱,转眼已是人鬼殊途。

在朝代更替的动荡中,很多人遭遇了和齐标嘉相似的命运,今天我们在明史的烈传中可以看到长长的殉国官员名录,记录在册的数以百千记,他们有的是战死,有的是不屈被杀,有的则和齐标嘉一样自杀殉国,每个人的命运都因为这场历史变故发生了改变。齐标嘉殉国后不久,一位逃难的孕妇在兵荒马乱中生下了一个男婴,他就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戏剧大师洪升。

洪升与稍晚诞生在山东曲阜的孔尚任被世人并称为南洪北孔,这两位作家一南一北相隔十年,创作了两部震动剧坛的作品:《长生殿》与《桃花扇》。这两部作品,既是昆曲舞台上的岜竹,也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明珠。

洪升的家族在钱塘属于望族,他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十五岁就创作了很多诗词歌曲,在当时小有名气,然而,洪升在仕途上一直不顺利,四十三岁完成《长生殿》时,他已经在国子监做了二十年的太学生,始终没有得到一官半职。历时十年的《长生殿》终于完稿,对于洪升来说多少是个安慰,他迫不及待地呼朋唤友,在寓所内召集伶人演出。当时佟皇后刚刚病逝,正处于禁止一切娱乐活动的国丧期间,洪升遭到了举报,被捉进了刑部大牢,一起观剧的五十多人全部受到株连。当时有人作诗感叹:可怜一出《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洪升的不幸没有使他的作品泯灭,五十出的《长生殿》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融入到安史之乱的历史环境中,将爱情与政治紧密地纠结在一起,又暗含着痛失江山的民族情绪,这与清朝初年人们追忆故国的心情十分契合,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共鸣,传奇也随着《长生殿》登上了书写时代兴亡的高度。

与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时不同,洪升生活的时代涌现了大量的曲谱,职业昆班也兴盛起来。唱词、曲律和舞台表演的相互融合使传奇的创作更加

成熟。

洪升生于南曲繁盛的杭州,又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年,他对中原的雅音和南国方言都很熟悉。有史料记载,洪升曾经与人讨论填词之法,他的追求是填词时要使用本色的语言。尽管后来传奇的创作整体走向了华丽辞藻和堆积典故的道路,但是包括洪升在内的一批传奇作家很早就明确地指出,大雅的意

境是可以用通俗的词汇表达出来的。

“淅淅零零 一片悲凄心暗惊 遥听隔山隔树 战合风雨 高响低鸣 一点一滴又一声 和愁人血泪交相迸 对这伤情处 转自忆荒茔 白杨萧瑟雨纵横 此际孤魂凄冷 鬼火光寒 草间湿乱萤 只悔仓惶负了卿 我便独在人间 委实的不愿生 寄语娉婷 相将早晚伴幽冥 一恸空山寂静 铃声相应......" 《长生殿》曲词的典雅清丽是后来的一般剧目远远无法比较的。今天,即使不了解昆曲的人,翻看《长生殿》的剧本也会被其中的绮丽和哀婉所倾倒。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没,如此雅致的唱词竟然在那个时代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

位于南京的云锦制造厂是江南制造厂的原址。康熙四十三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这里搬演了全本的《长生殿》。当时洪升已经获得康熙皇帝的赦免,返回家乡。曹寅邀请他独居上座观看《长生殿》。这出戏连演了三天三夜,盛况空前。演出结束后,洪升陶醉在自己的大作中,由于醉酒,不幸落水身

亡。

《长生殿》问世的年代距离齐标嘉殉国已经过去了将近五十年。齐标嘉在世时总结过这样的戏剧理

论:传奇,取人笑易,取人哭难。

2006年在北京的保利剧院,一部名为《一六九九桃花扇》的昆曲作品正式公演,登台的演员平均年龄只有十八岁,他们是江苏省昆剧院二十年来招收的唯一一批演员。舞台上年轻的面孔也吸引了一

些年轻的观众。

让我们记住传奇创作历史上最后的一页辉煌。一六九九,这是《桃花扇》问世的年代。《桃花扇》讲述了一个复社文人和一个秦淮歌妓的爱情故事,在这份爱情之后的却是一个王朝三百年的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止于何地。

1699年的一天,康熙皇帝命人将一本刚刚问世的传奇稿本索要进宫,第二年,这部传奇的作者就因为疑案被革去了官职,他就是孔尚任,那位与《长生殿》的作者洪升一起被世人并称为南洪被孔的剧作家。

孔尚任并没有像洪升一样在仕途上不得志,他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后人。康熙二十四年,皇帝南巡路过山东时,他曾经奉命在御前讲读论语,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国子监博士,开始了仕宦生活。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孔尚任就在疏浚黄河海口时接触到了一批拒绝与清朝合作的明代旧臣,他与这些人广泛结交,掌握了大量南明王朝的史实。扬州城中、秦淮河畔、金陵故都,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而这里,正是《桃花扇》中主人公生活过的地方。

回到京城后,孔尚任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桃花扇》的创作,将自己在秦淮河畔了解到的史实整理加工,以严谨的态度为后人描绘出一幅南明王朝的众生相。

《桃花扇》是明清传奇中一部非常独特的作品,它的结构复杂,人物众多,情节设计环环相扣,与之前的传奇截然不同。通过侯方域与李香君一对青年男女的悲欢离合,串演出整个南明王朝从建立到衰亡的全过程,很难想象这样一部作品问世时竟然不是以文章发表,而是在昆曲的舞台上表演出来的。由于历史和政治的诸多原因,《桃花扇》并没有完整的演出记录,曲谱也只留下了“访翠”“寄扇”和“题画”三折。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江苏省昆剧院的女小生石晓梅和他的先生一起整理过《桃花扇》的曲谱,才使侯方域和李香君登上了现代的昆曲舞台,也才会有今天的这部《一六九九桃花扇》。

“诌一套哀江南 放悲声唱到老”

孔尚任的后半生清苦散淡,他为后人留下的是南明的一段历史和反思。《桃花扇》中有很多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这些人在世时左右着国家的命运,离世后又被载入史册,而孔尚任用尽全力讴歌的是一位在秦淮河畔吟唱昆曲的歌妓,在国家危难时刻她所表现出来的坚定和忠贞,令很多大人物黯

然失色。李香君,已经成为我国各种文艺作品里最

值得钦佩的女性形象之一。

事实上明代末年苏州就已经出现了一群关注现实题材的剧作家,后人将他们称为苏州派。他们创作出了《一捧雪》、《占花魁》、《十五贯》等一批现实题材的佳作。当代戏曲学者普遍认为,正是苏州派的积极创作促成了昆曲在清代初期的又一次崛起,也直接启发了孔尚任对《桃花扇》的创作。

明清传奇秉承了唐诗宋词的语言,创造性地吸收了元杂剧的人物和情节特点,又溶入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它们为昆曲的舞台演出奠定了坚实的剧本基

础。

余秋雨:“《桃花扇》里的这种沧桑感和生命的灭寂感,这都不是一般老百姓有的,这是最高层的精神团队进入了昆曲。昆曲再加当时的《红楼梦》

组合在一起,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思维。”

乾隆时期朝廷出面组织传奇作者集体创作,作品大部分是为了歌功颂德,很少被搬上舞台。传奇不断涌现的年代过去了,昆曲失去了剧本的支撑会如

何迎接下一个三百年呢?

第四篇:寻找与怀念——浅析白先勇《游园惊梦》中的身份确认

寻找与怀念

——浅析白先勇《游园惊梦》中的身份确认

文学08级9班张明超20081110394

摘要:本文试图透过作品本身,从身份确认和国家话语的范畴,运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对《游园惊梦》进行全新的分析。从个人身份的映射与确认,延伸到对国家身份的探讨,从而分析退守台湾的中国人的心态变化。

关键词:《游园惊梦》身份国家

《游园惊梦》被视为白先勇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借了昆曲名段“游园惊梦”为题。故事非常简单,昆曲艺人蓝田玉——钱夫人在一个宴会中,重逢故旧,宴会上昆曲《游园惊梦》的演唱,引发了她众多的回忆与体悟。

众多关于白先勇这篇小说的研究,多是从小说本体角度,或分析意识流的叙述方法,或深入到人性的探讨,或分析作品反映出的人生哲理。而本文试图从身份确认和国家话语的范畴对《游园惊梦》进行全新的分析。

一、个人身份的映射

身份,就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是谁的问题。在文化研究中,身份用来描述存在于现代个体中的自我意识。而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多都是作者自我意识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可以将作品或作品中的角色看作作者对于自我身份的一种确认。

钱夫人无疑是小说《游园惊梦》的中心人物,她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抛开钱夫人的性别特征,我们可以把她看作白先勇自身的映射。正如我们可以把《聊斋志异》中的狐仙看作是蒲松龄个人意志的化身。当然这些作品中的人物与作者必然要有许多相同之处,那么,首先让我们看一下白先勇与钱夫人的共通之处。

白先勇出身于大家庭,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母亲出身官宦之家,家运随着国民党党运的起伏,十一二岁从大陆到香港再到台湾。他的人生经历了家势的盛衰变化,父母相继去世导致的家庭变故。白先勇个人的境遇变化在钱夫人身上完全映射出来了。钱夫人在大陆作为将军夫人的生活和感情的经历,不正是白先勇家庭变故前的反映么。因此我们可以突破钱夫人在小说作品中的角色,将她跟白先勇自身联系起来,接下来的分析也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既然钱夫人映射了白先勇的个人经历,那么,通过小说白先勇首先是一种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二、自我身份的确认

白先勇从年少时代开始就经历了漂泊的生活,辗转各地。所以在自我身份和自我归属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造成这种模糊性的原因之一正是白先勇在各国各地生活的迅速辗转,而所有这些都在《游园惊梦》中体现了出来。

“她那是才冒二十岁,一个清唱的姑娘,一夜间便成了将军夫人了。”钱夫人从“蓝田玉”到将军夫人角色的快速转变,正像是白先勇在各地的辗转。“她明白她的身份,她也珍惜她的身份。”在这里她的身份是“正正经经的填房夫人”,这是钱夫人对自己的认识,看上去她对自己的身份是明确的,但是实际上她依然

纠缠于“将军夫人”与“蓝田玉”之间。“谁又敢议论她是秦淮河得月台的蓝田玉了?”戏子的出身一直是钱夫人心里永远抹不去的痛楚,因此她急于靠“正正经经填房夫人”身份的确认来掩盖她卑微的出身,这更像是钱夫人的一种自我安慰。

再回到白先勇身上,《游园惊梦》是白先勇小说集《台北人》中的一篇作品,“台北人”正是一个明确的身份名称。国民党战败之后退到台湾,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重新确立身份,“台北人”在这里其实与泛中国意义中的“中国人”是相对的。在离开大陆之前作为“中国人”正如“蓝田玉”的身份,随着生活地域的变化,重新确立的“台北人”身份恰似“正正经经的填房夫人”。

表面上来看,虽然身份发生了变化,但都是明确的。而实际上却是一种身份的缺失和不确定,体现出强烈的无归属感。国民党撤离到台湾岛之后,遗失了原有的“中国人”身份,“台北人”是他们对自己一种新的身份认证,但是台湾原住民并不承认他们的这种身份,因此使得这些“偏安”台湾的大陆人缺乏归属感。“台北人”之于他们,正像“正正经经填房夫人”之于钱夫人,都是在心理上的自我安慰。

三、国家身份的怀念

我们可以从个人身份进一步扩展到国家身份,这里所说的国家正是广泛意义上的“中国”,“中国人”对于“中国”的理解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大中原心态”。所谓的“大中原心态”,即一种根植与20世纪中过现代文化的中心化、反殖民化过程中的话语,这种话语从根本上说代表了近代史上民族国家建立框架下的以中国内地为中心的民族主义。1(99-100)更具体地说这种心态将中国北方平原地带看作中国性的起源地,根据地域的不同界定文化的等级差别,轻视处于偏远地带的民

2(120)族文化,将之视为异类。

国家身份的焦虑感在国家动荡的状况下会更加强烈,当对国家身份产生疑问的时候,长期以来形成的“大中原心态”便会产生作用。《游园惊梦》里这种心态表现的非常明显,小说中多处提到南京和大陆如何如何,从“杭绸”到“旗袍”再到“花雕”,还包括宴会上吃到的“鱼翅”,就连小说中不断提到和穿插的昆曲也可视为“中原文化”的一种代表,在这些表述中台湾完全被边缘化,视为一个“异类”。所有对南京和大陆回忆,以及与台湾的比较,都表现了对“中原主流文化”的深深怀念。

因战争失败而被迫逃亡台湾的这些“中国人”,特别是原来处于统治地位的国民党人,不仅仅失去了对国家的统治,也失去了“中国人”的身份,“沦为”了“台北人”,更进一步说,他们失去了国家身份。这也可以用来解释台湾的国民党人急于要从中国独立出去,并一直以“中华民国”自居。首先,从地理结构来说,台湾处于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地理位置,这为独立成国提供了地域条件;其次,从文化上来说,缺失了中原主流文化之后,这些“中国人”急于确立属于自己的主流文化,而国家是确立主流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台湾确立自己的主流文化,并非重建一个全新的文化体系,它依然是建立在原有的“中原主流文化”的基础之上。这个确立过程,也体现出对于“中原主流文化”的怀念。

注释:

1.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同上。

第五篇:从永远的尹雪艳和游园惊梦解读白先勇的

从永远的尹雪艳和游园惊梦解读白先勇的《台北人》

11文学1班许奕

摘要: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塑造了很多的悲剧人物形象,他们由于背井离乡、远离故土,无法适应巨大的时代转换,导致人物悲剧的产生。女性作为白先勇主要的创作对象,女性主义在其文中得到了很大的体现。白先勇其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与西方现代技巧的结合这种另类的写作艺术特色也为其文章增添了许多独特之处。我们可以从《永远的尹雪艳》和《游园惊梦》着手,解读白先勇《台北人》中的悲剧意识、女性主义与艺术特色,以此来更深刻的理解其中的意蕴。

关键词:悲剧形象;艺术特色;女性主义;台北人

白先勇小说集《台北人》包含十四个短篇,并无一篇小说名叫《台北人》。作者之所以为小说集取这个名称,是因为全部作品写了这样一群独特的“台北人”:他们不是土生土长的台北人,而是在大陆出生,成长,由于国共内战不得已随着撤退的国民党军队迁移到台湾。因此他们在背井离乡之后,那份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尤其浓厚。

白先勇以现代寓传统的方式,在《台北人》中表达了今昔对比、今不胜昔的主题。[1]在小说集的扉页上,白先勇引用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歌《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已昭然揭示出作者那今不胜昔的无限沧桑的感慨。《台北人》中的人物往往纠缠在今与昔的痛苦挣扎里无法自拔,但每一个人都不甘于对过往的简单回忆和对现实的麻木满足,而是不断进行着记忆的重构与现实的再造。白先勇试图通过笔下众多人物对待记忆与现实的不同态度及处理方式,向我们昭示人类心灵痛楚、生存困境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艰难。

《永远的尹雪艳》和《游园惊梦》作为白先勇《台北人》中最为典型的两篇作品,其中的内蕴、主题相比于其它都更为丰富和深远。因此,从这两篇作品入手能够对白先勇的《台北人》解读的更加深刻。

一、《台北人》悲剧意识的解读

《永远的尹雪艳》是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的开篇之作,对于这部作品,欧阳子女士将其评论为是《台北人》全集中最“冷”,“嘲讽意味最浓”[2] 的一篇。

小说的第一句话“尹雪艳总也不老”与小说名一样,让我们对主人公充 满了疑问:她怎么会永远不老呢?小说看完以后,我们才知道尹雪艳永远不老的秘密。十几年的时间过去,尹雪艳依然是社交界鼎鼎有名的人物,光艳照人。岁月的风霜和战争的硝烟在她身上没有留下任何印记。小说中的吴经理与尹雪艳恰形成鲜明的对比。吴经理在上海是一家银行的总经理,来到台北后却只能在一家铁工厂挂个顾问的名义。小说这样写他历经沧桑后的外貌:“吴经理的头发确实全全白了,而且患着严重的风湿,走起路来十分蹒跚,眼睛又害沙眼,眼毛倒插,常年淌着眼泪,眼圈已经开始溃烂,露出粉红的肉来。”①吴经理的落拓凄惨更加衬托出尹雪艳的不老神话。小说中有一段对尹雪艳在台北经营尹公馆情形的叙述:

尹雪艳确实不必发愁。尹公馆门前的车马从来也未曾断过。

老朋友自然把尹公馆当作世外桃园,一般新知也在尹公馆找到别

处稀有的吸引力。尹雪艳公馆一向维持它的气派。尹雪艳从来不

曾把它降低于上海霞飞路的排场。②

尹雪艳如一位参透了红尘变换的出家人一般,“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自然人世间的辛酸悲苦都与与她如浮云了。而吴经理和徐壮图们则依然徘徊于世事轮回之中,如同佛家所说的“妄执”,无法超脱,这便是痛苦和灾难之源。[3]

时间带走了一切:青春、荣耀、金钱、地位。时间又在把一切拉回到眼前:斯人斯景,此生此世,谁能逃脱时间的铁律?又有谁,勘破时间的“诡诈”,从中换回历尽万劫的“金身”?《游园惊梦》就是这样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游园”之“园”恒在,“惊梦”之“梦”,却已成为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4]对于《游园惊梦》,评论者们从不吝惜给予它的溢美之词。著名评论家欧阳子甚至宣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就中短篇小说类型来论,白先勇的《游园惊梦》是最精彩最杰出的一个创作品。”③

整个《游园惊梦》这部小说透露着一种曲终人散的苍凉,这种苍凉不仅限于主人公的个人命运这么狭窄,作者有着宏观的史的意识和切入角度,当然这与他的身世背景、人生经历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他在本篇小说中,将个人命运的悲寓含在历史变迁之中,不光蓝田玉,所有人的命运都是随着历史的沉浮而沉浮,所以桂枝香今日的繁华是蓝田玉昨日的的记忆,而谁又能断定蓝田玉的今天不是桂枝香明天的预示呢?他将人物与时代之间真实联系,帮助读者走进并了解一段历史对一些人的深刻影响。写尽了时过境迁的痛苦和对人世沧桑的悲悼,大有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历史的苍凉。

二、《台北人》女性主义的解读

白先勇塑造的人物形象系列中,以女性形象最为突出,旅美作家於梨华曾赞赏道:“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没有任何一位作家,刻画女人能胜过他的。”④白先勇自己也说:“妇女是我挖不尽的宝藏。”⑤

白先勇先生《永远的尹雪艳》中的尹雪艳,内蕴丰富,包孕无穷,因而,不同时期不同性别的读者对这一女性形象拥有迥异的解读方式。从最初的女人是红颜祸水到死亡无处可逃的生命观,从预示着整个腐朽上层的没落到一切皆是虚无的生存哲学。[5] 在尹雪艳生命中占有一点点席位的三个男性,上海棉纱财阀少老板王贵生,金融界炙手可热的洪处长,台北新兴工业巨子徐壮图,他们富可敌国,为美人欢心几于“烽火戏诸侯”了。尹雪艳爱他们吗?王贵生死了,她在百乐门停了一宵,算是致哀;洪处长破产、丢官了,她只带走属于自己的;徐壮图被刺,她凝着神、敛着容朝亡者鞠了三躬,晚上牌局照旧,微笑照旧。花无百日红,尹雪艳也不可能是真正的常青树,她早就开始为自己筹划着、准备着,进行着资本的积累。身为舞女交际花,她可能出身低微,早期在舞场的生活,使她接触了各种各样的男人,也看惯了世事的浮夸虚华,这历练了她圆滑的处世方式,似乎是世事洞明,但她内心深处未必不曾有过痛苦。也许她也曾经轰轰烈烈地爱过、哭过、笑过,回首过去,往事如云烟,唯独不变的、值得信赖与依靠还是自己。

尹雪艳总是清醒地穿梭于滚滚红尘的男男女女之间,在一次次厄运到来之间,却如此波澜不惊,看似薄情寡义,却是对事实难料有深切的了悟,一个自我为中心的女性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统女性,靠男性生活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依赖,男人是她们的天,天塌了,她们必然走向灭亡。尹雪艳,利用男性的物质权利活着,精神上保持绝对的独立性,一旦物质场所倒塌,便另觅它地。[6]处于弱势,她通过对生存环境的选择和改造,凸显出自己作为女性个体生命的意义,即女性的自我救赎。

三、《台北人》艺术特色的解读

白先勇运用我国传统小说“以形写神”的手法,通过对尹雪艳的穿着打扮、神情动作的细致入微的描绘,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白先勇不厌其烦地写尹雪艳在交际场合中的服饰,借此表现出她独特的个性。小说在一开头就写道:“尹雪艳着实迷人,但谁也没能道出她真正迷人的地方,尹雪艳从来不爱擦胭抹粉„„也不爱穿红戴绿,天时炎热,一个夏天,她都浑身银白,净扮的了不得。”⑥这是作者初次写尹雪艳的穿着打扮,但在她浑身上下银白的装饰中,我们已能微微感觉到她艳丽其外冰雪其内的性格特征。以后,作者还多次写到她的衣着打扮。总之,一个字“冷”。这种衣着上的冷与她容貌的艳丽形成鲜明对比,艳的被衬得更艳,冷的却显得更冷。更主要的是,这种衣着上的冷暗示了她内心的冷酷。随着情节的展开,人物性格的逐步显现她的外表冷与内心冷完全融合在了一

起。

白先勇语言表面上的客观冷静与其中蕴含的炽烈情感内涵形成对比,使他的情感体现得更沉郁、凝重,艺术表达上更具力度。如:“一进到尹公馆,坐在客厅中那些铺满黑丝面椅垫的沙发上,大家都有一种宾至如归、乐不思蜀的亲切之感„„客人们掷下的桌面十分慷慨,每次总上两三千。赢了钱的客人固然值得兴奋,既是输了钱的客人也是心甘情愿„„”⑦这里,白先勇像一个局外人客观地描述着尹公馆的一切。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在不动声色的语言下隐藏着的他的感情,他对这群客人是谴责的,然而仍带着一点同情。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可他们仍改不了剥削阶级的本质,依旧醉生梦死,自甘堕落,甘愿受尹雪艳的剥削,甘愿在尹雪艳亲切的称呼和妥帖的安排下做着“富贵温柔乡”的旧梦并以此 来欺骗自己,他们可憎可怜又可悲。[7]

由于白先勇出身于官宦家庭,具备接受良好传统教育的条件,所以他一方面接触了西方文学,另一方面却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他曾经自己论述道:“我受中国诗的传统的影响很大。我从小爱好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不但给我感性的影响,具体的意象表达手法也启发我。我写小说,也比较不擅长抽象的描写,较擅长象征、对白。„„因为中国传统文学的感性,就象作基础的磐石,上面的方向无论怎么转,都离不开这个基础。”[8]因此他的小说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传统的叙述方式和现代技巧的结合,古典和现代在他的小说里几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游园惊梦》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特色。

首先,白先勇小说中充满着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这显然与《红楼梦》的存在悲剧主题有关。关于这一点,白先勇说得很清楚:“事实上《游园惊梦》的主题跟《红楼梦》也相似,就是表现中国传统中世事无常、浮生若梦的佛道哲理。也就是太虚幻境中,对联上的那两句话:‘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9]

然后,小说的题目就出自根据传统剧目《牡丹亭》改编的昆曲《游园惊梦》,这本身就带有传统文化的色彩。白先勇在童年时代就受过戏曲的熏陶,他着迷于昆曲,认为它是“一种最精致完美的艺术形式”。[10]传统戏曲对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让“《牡丹亭》这出戏在《游园惊梦》这篇小说中也占有决定性的重要位置。无论小说主题、情节、人物、气氛都与《牡丹亭》相辅相成。甚至小说的节奏,作者也试图比照《游园惊梦》昆曲的旋律”[11]白先勇广收博采、融会中西,在现代派技巧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这正是他短篇小说独特的魅力之所在。[12]

四、结语

那些并不处于人类生存主流的人常常被世人所遗忘,白先勇力图通过《台北人》为这群流落到历史边缘的老灵魂塑像,并对他们无可奈何的人生寄予无限同情。[13]尤为重要的是,白先勇并未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观看他们在困境中挣扎,而是对他们的人生选择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与认同。无论是尹雪艳还是钱夫人,《台北人》里这一群游离于故乡母体之外的老灵魂都寻觅到了自身认同的处理方

式,达到了一种圆满的完成。这种完成并不意味着结束,因为过去的事实可以引以为鉴,已经作古的人也同样具有激励警示世人的作用。

引文注释:

① 白先勇:《台北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② 白先勇:《台北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③ 欧阳子:《王谢堂前的燕子》,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④ 於梨华:《现代文学》《白先勇笔下的女人》,第四卷,第3期。

⑤ 白先勇:《游园惊梦》,台湾远景公司出版社,1982年版,第242页。

⑥ 白先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永远的尹雪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72页。

⑦ 白先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永远的尹雪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75页。

参考文献:

[1] 刘美、张娟:《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11月,第22卷11期。

[2] 白先勇:《白先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

[3] 张传福:《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台北人>人物悲剧与基督信仰》,2009年12月。

[4] 钱雯:《名作欣赏》《<游园惊梦>: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2008年4月。

[5] 彭飞:《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永远的尹雪艳>中尹雪艳形象》,2011年7月。

[6] 彭飞:《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永远的尹雪艳>中尹雪艳形象》,2011年7月。

[7] 王欣:《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精雕细琢 独具匠心--浅析<永远的尹雪艳>一文的艺术特色》,第2卷,第1期,2001年3月。

[8] 明星咖啡馆•白先勇与《游园惊梦》,台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6月。

[9] 白先勇,蓦然回首:《白先勇散文集(上)》,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0年,第213页。

[10]白先勇,蓦然回首:《白先勇散文集(上)》,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0年,第214页。

[11]白先勇,蓦然回首:《白先勇散文集(上)》,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0年,第212页。

[12]洪山:《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从<游园惊梦>看白先勇短片小说的艺术特色》,2006年2月,第23卷,第1期。

[13]颜呐:《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记忆的重构与现实的再造<台北人>主题透视》,2007年2月,第25卷,第1期。

下载白先勇的《游园惊梦》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白先勇的《游园惊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游园惊梦小论文,

    2013-2014年第一学期《台港文学》科目考查卷 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中文(师)11-1 任课教师:李一媛 姓名: 段倩学号:11064130108成绩: 历史沧桑与世事变迁的慨叹 ——《游园惊梦》赏析......

    观《游园惊梦》有感

    观《游园惊梦》有感 杜丽娘和丫鬟春香到后花园中游园赏春,吟咏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样耐人寻味的语句。起先,杜丽娘初学《诗经》,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游园惊梦的杂文随笔

    决心下了三天,今天终于从被窝里一骨碌钻出来,下去跑圈。说是跑圈,却全然没有朝气蓬勃的样子,唤作磨磨蹭蹭地原地蹦跳也不为过。两千米的路蹦了十来分钟,竟然就已经腰酸腿疼无力支......

    【戏曲欣赏】京剧经典:385《牡丹亭-游园惊梦》

    【戏曲欣赏】京剧经典:385《牡丹亭-游园惊梦》 雨中笠翁欢迎您!更多精彩请您欣赏:收藏分类100大项800余子项,主要有:影音曲舞、宗教神学、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植物动物、美女靓......

    《游园惊梦》之人物鉴赏钱夫人、窦夫人

    《游园惊梦》之人物赏析钱夫人、窦夫人 (班级:物流管理学号:12236042 姓名:施德波) 在今日窦府的华丽盛宴中,钱夫人落魄、寒伧,窦夫人尊贵显赫;而在昔日钱公馆的时间和空间,两场......

    惊梦教案

    一.作者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是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他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死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在世六十七年。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比他晚生十四年,与他......

    牡丹亭惊梦范文大全

    牡丹亭·惊梦 【教学目的】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理解杜丽娘形象的特质,认识《惊梦》一出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全剧中的地位,体现本单元所涉及的人类共同的永恒情感内容,......

    惊梦读后感[5篇范文]

    惊梦读后感(一)《游园惊梦》描写了动荡过后一群由南京迁往台北的军官和官太太们的一次上层宴会,以钱夫人和其他人作比较,讲出世事变迁,人事难料。全文详细描写了钱夫人来到窦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