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法制新闻报道的新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整篇
浅论法制新闻报道的新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可以说,传媒普法功不可没。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重庆电视台的《拍案说法》栏目,还有《法制日报》,《南方周末》等传媒都是法制宣传的排头兵。法制报道走到今天,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法制新闻报道新的特点
(一)法制新闻报道对象范围不断拓展、报道比例不断上升
法制新闻就是社会生活各方面新近发生的与法制相关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所谓法制,概括地讲就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现在,法制报道的对象范围早已超出了政法部门,包括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与法制有关的一切内容。因为从我国现实情况看,能与国家法律、制度相联系的事物,其范围决不只限于国家立法、司法、法律监督这些专业部门的活动,而是涉及亿万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大到包括国家宪政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领域,市场经济法制领域,小到家庭婚姻以及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的法制问题。
另一方面,法制新闻报道是我国民主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法制报道比例的不断上升,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和要求。有研究者对我国三家综合性报刊,《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在同一个月中的法制报道的数量及其比例进行了一次量化统计:1995年这三家报纸法制新闻的报道量(比例)分别是105条(2.1%)、95条(1.9%)和110条(2.3%);2000年这三家报纸法制新闻的报道量(比例)分别是232条(8.2%)、202条(7.5%)和248条(8.9%)。[i]由此可见,法制新闻报道以其本身新奇有趣,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成为了人们所喜闻乐见的题材。
(二)法制新闻报道的宣传和教育功能不断强化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必须建立以法律为准绳的市场游戏规则。但我国过去市场经济不发达,要让适应计划经济的人们来适应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必须加强法制宣传,应该让“障碍——符号(法律规范)尽快和更广泛地传播。它们应该被所有的人接受;它们应该形成每个人与其他人之间的话语,让所有的人用这种话语来彼此制止犯罪,让这种真币在民众头脑中取代犯罪的虚假利润。”[ii]所以,作为大众传播的法制新闻在法制宣教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宣传手段无法替代的。一是法制新闻的传播具有广泛性和经常性,它拥有最为广大的受众群体,并且有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经常性的、随时随地的传播报道,它对公众的辐射面和影响频度都是其他宣教手段所无法企及的。二是法制新闻宣教目的的潜在性,它可以有效的消除受传者接受宣传教育的逆反心理。当然,严肃的法制新闻不应当仅仅满足于给人们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且还应当承担向社会传播法
律知识、帮助人们提高素质的使命,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法制报道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在普法宣传教育上,应用最多的就是以案说法或对法制报道提供相关的法律资料,这样做,读者就可以容易的了解案件,理解其中法律专业术语的含义。例如2001年4月18日《羊城晚报》上的一篇报道,标题为:定罪量刑讨价还价(引题)/“辩诉交易”首登我国法庭,25分钟审结一起故意伤害案(主题)。当读者看到该标题时,一般人都会对“辩诉交易”产生疑问,不知其意。于是编者在新闻旁边用一小块空间对“辩诉交易”进行名词解释,当读者理解了它的含义后,自然容易看明白案件事实了。
(三)法制新闻报道形式不拘一格
随着法制报道的日益普及和快速发展,它已经突破过去消息、通讯的那种传统写作模式,而逐渐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报道内容结构设计上追求最佳效果。首先,报纸报道主要表现在标题的制作和篇章结构新颖安排上。如《夜里恶狠狠抢车白天羞答答捂面(引题)/ 掀开“盖头”是歹徒(正题)》。其报道内容通过一系列疑问把读者吸引住,使读者带着疑问去阅读这篇报道。再看下面标题:《一本正经“抓赌” 煞有介事罚款(引题)/假警察成了真囚犯(正题)》,《一女嫁三男法院做“减法”》等,这些标题的显著特点就是给人留下悬念,新奇有趣,引人注意。因此,好的标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读者一看,或能知其要领,或能受到深刻的启发、激励、感染和教育,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报纸还创设读者信箱栏目,让读者谈自己意见看法,或让专家解答读者提出的法律问题。
其次,电视主要是让受众或法律专家共同参与到报道中来。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节目,每一期节目都会请一位法律专家进行现场点评,以案说法。再如重庆电视台的“拍案说法”节目,用案由再现的方式向观众讲述案情的来龙去脉,点点“暴光”悬念,然后由法律专家与现场观众一起讨论,不知不觉中把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灌输给了观众。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报道内容的客观真实性,而且有利于贴近百姓,体现媒体对社会的一种人文关怀,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有的还利用现场直播或实况录像录音进行报道,给受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产生法律效果记忆。
复次,把法制报道渗透到其他类报道当中。有的报道虽不是典型的法制报道,但是事件本身与法律有着密切关系,从而它也能同时发挥出法制报道的功能。例如2002年3月5日北京某报的《房产周刊》专版内,一篇《房产纠纷诉讼大幅增加说明了什么》报道,其中大篇幅的是说房屋质量差,物业管理不善等问题,但最终还是点到了法律问题上,并且最后引用了法院院长的谈话:“说明消费者法制观念增强,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消费者日益成熟的表现”,同时也反映出涉及房地产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配套等法律问题。由此可见,生活中与法律相关的报道现在随处可见,这更说明了我们的生活与法律的紧密相连。
(四)法制新闻报道的服务功能尤其是经济服务功能大大增强
随着近年来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各新闻媒体间竞争所带来的效应,报纸、广播、电视甚至互联网等新闻媒体,都开始对新闻传播的实际效用和为公众服务的水平给予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关注。新闻传播为公众服务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法律服务就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会法制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公众对法制信息的需要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法制新闻在通过提供法制信息为公众服务方面正在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民事婚姻方面的法律服务,通过提供新闻告诉公众怎样买房;怎样索赔;同旅游公司签订合同应注意哪些内容;家庭财产纠纷怎么解决;涉外婚姻有哪些新的规定;乘公共汽车跌伤该向谁索赔;电话被盗打责任谁负;见义勇为伤亡该谁赔偿等。
法制报道充分发挥了新闻的传播引导功能,为我国各级政府、企业、个人,特别是为农业、电信、银行、证券等行业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例如在解决贸易争端的一般原则、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决的执行与监督、补救方法等方面,媒介及时地报道了相关信息,引导企业避免或少走了弯路。另外法制报道还宣传法治环境,宣传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观念改变,为招商引资服务。
二、法制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制报道仍然存在感性因素过多理性不足
最典型的就是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呈现出不同主观导向。如2001年10月11日上午,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第三者”因遗嘱纠纷状告合法妻子的案件。事件的关键人物男主人公黄某某,在去世前几天,立下了将自己的财产遗留给他的朋友张某某的遗嘱并进行了公证,这位朋友也就是人们所称的“第三者”。而黄某某去世后,他的妻子蒋某某拒绝执行这份遗嘱。于是,“第三者”张某某一纸诉状将“原配”蒋某某告到了法院。经过审理,纳溪区人民法院驳回了张某某的诉讼请求。[iii]
案件宣判完20天,2001年11月1日,某报的法治版以《‘社会公德’首成判案依据(引题)/“第三者”为何不能继承遗产(主题)》为题,通过“情变”、“关键的遗嘱”、“遗产争夺战”、“法庭舌战”、“引发争议的判决”和“不同说法”等六个部分对此案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报道。[iv]两周后,即2001年11月15日,某报的法制版又用近三分之二的版面,以通栏大标题《“第三者”继承遗产案一石激浪》报道了此案引起的争议。版面摘录了《别以道德的名义》、《遗赠案三疑》和《不道德者的权利》三篇文章,反映了法律界人士对此案判决结果的质疑。[v]
紧接着,某电视台以《遗嘱算不算数》为题也对此案进行了报道。报道形式主要是案件概述、现场采访、演播室专家说法等。其中,节目多采用设问的方式以线性顺序介绍了案件及其背景,这期节目时长10分钟,但与某报的报道效果相比,它的意味迥然不同。[vi]
纵观两个媒体对这一案件的报道,可以看到它们都存在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报纸与电视台的报道都各自站在了自己倾向的观察点上,都不够客观。因为,横向对比这两个报道时,就会惊讶地发现其中明显的差异:第一,报道都出现基本事实不够准确。第二,报道都只挑选事实进行报道。第三,通过版面语言、电视语言这些媒体的编辑技巧,主观地引导受众。第四,只选用支持己方观点的言论。也许对于侧重教化功能的社会新闻来讲,各媒体可以扬各家之所长,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进行报道与评论。但对于侧重规范功能的法制报道,存在如此巨大差异,不能不让人担心其中存在的问题。两种媒体都采用了支持己方,忽视他方的做法。这种“咄咄逼人”的印象,使受众易产生心理抵抗。法制报道既然是“说法”、“讲法”,那就应围绕一个案件,将相关的法律、法理都传播给受众。只采用支持己方的观点,难免会造成片面。
(二)法制新闻报道还存在炒作现象
所谓新闻炒作,就是新闻报道在新闻价值判断上追逐猎奇、俗艳和反常,即所谓的“看点”和“卖相”,在报道方式上采用高频度“狂轰滥炸”式的曝光。常常在报纸上看到非常醒目而又很骇人听闻的大标题,什么“闻所未闻,死尸犯罪”等。这类“镜花缘”式的报道常成为热点,被众多法制新闻报道者炒的沸沸扬扬,惟恐人所不知。与此同时,随着法制报道的范围不断扩大,数量的不断增多,一些违反法律、违背社会公德的法制报道也随之出现。如有的报道置国家法律关于不准泄漏国家机密于不顾,硬要来个“猎奇”、“揭秘”;有的对于凶杀、色情案件的过程描写极尽详细之能事,唯恐漏过了某个细节,使得新闻报道比暴力、色情小说还要“精彩”;有的报道对于犯罪分子复杂的、高科技的作案手段记录的一清二楚,简直成了一则免费的犯罪技巧教材。
(三)法制新闻报道专业水准仍需提高
有些法制新闻报道事实准确,但不合法,发表后损坏了他人名誉。1997年6月,方女士在本单位值班。突然有歹徒进入,加以猥亵侮辱,并劫去她的戒指。方女士向警方报案,但向亲人仅称被劫,而隐匿了受辱情节。三个月后,警方破案,犯罪者落网,某报立即给予了报道,除赞誉警方成绩外,在新闻后半段详叙了犯罪者作案经过,包括被害人受辱经过,并写明单位名称、被害人身份。新闻见报后,单位、亲人议论纷纷,方某的丈夫及婆婆大为不满,认为方某不忠不贞,要将她逐出家门。方某走投无路,几乎轻生,后起诉至法院,请求法院责令报社赔偿损失。法院审理认为,报社的这条新闻内容真实,用词也很规范,无嘲弄词句,但其公开报道违背了被害人方某的意愿,对方某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以构成对方某名誉权的侵害。因此,法院判决报社赔偿方某因报道而产生的损失。[vii]本案中,报社所报道的新闻真实,还被法院判决赔偿损失,是因为采编人员不了解法律造成的。
还有一些法制报道,文中频频出现一些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报道和提法,最典型的和常见的就是一些有罪推定的惯用语,如“歹徒”、“恶棍”、“凶杀”、“当场擒获抢劫犯两名”、“某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等等。造成这些差错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记者缺乏足够的法律专业知识,虽不可能要求记者都成为法律专家,但是通过学习培训和请教法律专家,上述错误是可以避免的。学者们在谈到新闻工作者在舆论监督中的素质时,提出“记者搞批评报道不仅要有法制观念还要具备相当的法律知识,起码要具备自己想报道领域的法律知识,缺乏法律知识,在批评性报道中违背法律规定,是最危险的。”[viii]
(四)法制新闻报道仍有“媒体审判”现象
法制新闻报道对案件终审前案情的报道和评论与刑事被告获公平审判权利之间的冲突已成为目前传媒与司法关系探讨的重要问题。因为,法制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媒体审判”现象时有发生。如2001年 3月报道的“蒋艳萍涉嫌特大经济犯罪案”就被冠名为“媒体审判”,引起当年媒介与司法关系的大讨论[ix]。其实,早在开庭之前,媒体就对蒋案进行了一番“轰炸”,开庭之后媒体关于蒋案的报道更是达到了顶峰。在人们感受到由此带来的司法“透明”的同时,媒体审判现象引起法律界人士忧虑。如何在审判过程中依据事实和法律定罪量刑,而不受舆论影响已成为当今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媒体不能为了“卖点”而不顾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另一方面,法院审案要坚持独立审判。新闻舆论、领导批示代替不了法律、事实。[x]
以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法制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记者的自身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比“法律扫盲”更为重要,任务更为艰巨。面对此问题,法制新闻工作者应做好以下几点:新闻单位应定期对新闻工作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全体新闻从业人员的法律素质;加强新闻工作者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建立新闻单位工作责任制,奖惩分明,权责明晰;建立新闻单位激励机制,定期考核,促进新闻工作者的学习进步。
作者简介:罗小萍,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i] 范玉金.对我国法制报道的新透视[J/OL].http://.我写新传播资讯网2003-4-23.9:23:17
[ii]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22
[iii] 法制日报.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二奶无权分遗产[N].2001-10-13.[iv] 南方周末[N].2001-11-01.[v] 南方周末[N].2001-11-15.[vi] 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2001-11-27.12:40
[vii] 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4
[viii] 应松年.增进新闻界和法学界的联系,为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宣传工作而努力[J].现代传播,1997(4):22
[ix] 北京青年报.蒋艳萍案媒体审判了法律怎么办?[N].2001-04-17
[x] 崔丽.“法制化”法制报道[J/OL].大众网-青年记
者.http://.15:16:30
第二篇:法制新闻报道
晓南湖之殇
晓南湖生态问题引关注 后勤“中天”难脱干系
吴汉东校长称会尽快解决
广电0901韩光0912040202
2012年6月12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二次校长邀约共进早餐活动在校八食堂举行,晓南湖生态问题被参加活动的同学多次提起,吴汉东校长称会尽快解决。
晓南湖生态恶化还要追溯到去年的晓南湖承包事件,2011年8月1日,有学生在浓情中南上发布了一篇名为《悲痛追悼,美丽的晓南湖已经不再属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帖子,内容如下:
“昨天一大早去东门路过美丽的晓南湖,忽见一艘渔船在湖中摇晃,船上两个人不断地撒网捕鱼。本来很少管杂七杂八的我,见此情景突然感觉很气愤,心想为了学校的利益就做做好事吧,遂拨打88386110准备举报。
电话接通了,我略带愤愤不平的把事情详细地描述了一遍,可没想到,电话那头十分平静且万分淡定的跟我说,学校已经把晓南湖承包给外面的人了,承包人在湖里捕鱼已经不属于校保卫处的职责了。”
此帖发布后,在校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大多数同学表示不能容忍“自己的” 晓南湖被外面的人承包。
这“外面的人”到底是谁呢?
经过记者多方探寻得知:以前晓南湖的环卫归保卫处管,而晓南湖的设施和池塘资源归后勤集团管,后来由于保卫处和后勤集团之间对于权责范围暧昧不明,导致最后无人管的局面时有发生。再后来,校务会决议将晓南湖管理统一规划给后勤集团。但是,根据教育部的安排,各校后勤集团属于企业而非学校职能
部门(所以各校不是后勤部而是集团),所以从文件上说,是将晓南湖的所有管理权“承包”给后勤集团。
原来,保卫处的所说的“外面的人”就是后勤集团。
承包事件总算告一段落,其实不论是由学校保卫处管理还是承包给后勤集团管理,只要晓南湖的生态能够得到保护,受益的是学生自己,毕竟它是广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子的精神寄托。
但是,后勤集团真的能够治理好晓南湖吗?
一系列发布在《浓情中南》关于晓南湖的帖子(附件)用事实表明:NO。“承包”过后晓南湖的生态并未得到改善,且日趋恶化,昔日清澈的晓南湖已不复存在。
12日,参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二次校长邀约共进早餐活动的同学终于迎来了与校长面对面的机会,晓南湖生态问题也就这样被提上了餐桌,吴汉东校长表示,南湖生态恶化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天世纪大酒店私自排污,二是湖内养的鱼太多了。第一点的话,因为学校不能直接领导中天,学校和中天只是协议的甲方乙方,所以,一切事情还是要靠协商解决;至于第二点,校长表示鱼是后勤养的,校方会尽快与后勤集团进行协商争取尽快解决。
希望校方能够履行诺言,尽快与后勤集团和中天世纪大酒店进行协商,确定解决方案,还我们一个清澈干净的晓南湖。
附件
帖子内容如下:
2011年11月10日[原创] 星期二看到一斗车白色物体倒入晓南湖
星期二路过晓南湖,看到2个人从路上推了一斗车白色的物体倒入湖中,看那样子好像是明矾(用于消毒)。
2012年1月8日[公告] 关于晓南湖的管理问题
下午去湖边散步,发现晓南湖的水质越来越差,尤其是北面靠近中天的湖面,好像上面涂了一层锈一样,而且漂有零零散散的垃圾。
2012年3月28日[原创] 晓南湖边现死鱼~~~(数量很少)
今天午饭从滨湖的小路路过,没事就往晓南湖瞅了瞅,也就是在靠近中天的那边,发现有五六条漂浮着翻白肚的鱼(以前从没在晓南湖里见过死鱼)...就是发现中天世纪酒店和滨湖食堂附近有条排污管道直通晓南湖,近中天一侧的小区域湖边水面上都浮了一层油,一个“号称大过未名湖”的地方,竟变成了污水排放池。想想真是可惜...。我只是希望我们的晓南湖越来越清澈。还请校方防微杜渐吧~不知道浓情诸位是否也发现了...2012年5月1日【原创】九孔桥附近也有死鱼了
走在九孔桥上,看晓南湖,竟看到了几条翻白肚的鱼,这晓南湖都要赶上大南湖了。
2012年5月17日[讨论] 晓南湖水面上的是什么?
今天看到晓南湖水面上有几个蓝色的机器,看起来像是鱼塘用的增氧泵,不知道是要干嘛?防止大量死鱼污染环境么?以前好像没见到过。
第三篇:法制宣传教育存在问题
法制宣传教育存在问题及相应措施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少数部门和乡镇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展经济等硬件建设上,认为普法宣传工作是依法治县办公室和司法局的事,忽视了自身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建议:职能部门主动牵头组织,加强上下联动,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形成良好的普法工作运行机制。
二是普法力量薄弱。尤其是在农村,普法的具体工作主要由乡镇综治办和司法所牵头,有关单位配合来开展。由于综治办和司法所承担了普法教育、矛盾纠纷调处、信访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矫正等众多事务,加之人手少,所以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普法工作队伍的力量显得十分薄弱。
建议:合理配足工作人员。
三是职责落实困难。司法局法制宣传科和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其实就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虽然都是从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但在开展层面上下有别,目前“以小管大”的这种格局降低了依法治县办的工作主动权和各单位支持配合的主动性。
建议:科学设置机构、理顺工作关系是全面开展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基础,基于司法局工作职能承担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职责,将全县性的依法治理工作职责剥离出来。
第四篇:练习:法制新闻报道专业知识错误
法制新闻报道专业知识常见错误改正
1、某报发表了一组法制新闻报道,赫然醒目的标题居然是“黄浦交巡警支队实行人性化管理,对违反交通法规的司机不予处罚”。
交警大队是执行机关,不是他说不予处罚就行了的。
2、“近日,×××检察院依法对渎职的公安人员王某定玩忽职守罪”。罪名应由法院来定。检察院应是以玩忽职守罪向法院提起诉讼。
3、“检察院以敲诈勒索罪决定将张某逮捕。”
刑事案件由公安机关向检察院提出申请,由检察院批准逮捕。
4、某媒体报道闵行公安分局破获的一起凶杀大案时,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凶手在杀害一家三口后,极端残忍地“剜掉了三个被害人的眼睛”的细节,还说凶手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让公安人员从死者的瞳孔中找到凶手模样的“录像”。“剜掉眼睛”的描写在报道中前后出现了三次。
刑事案件的细节(犯罪细节,犯罪手段等)应不予暴露。
5、“被拘捕时他才知道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拘捕”一词不可以用,要么拘留,要么逮捕;另外罪行的“不可饶恕”也不是由他个人判定的。
6、“法院为处理一件民事纠纷案,传三个被告到庭。”
民事案件应称“被告人”,刑事案件称“被告”。
7、“公安部队逮捕了3名扰乱金融秩序的罪犯”。
逮捕时还不能称“罪犯”,只能说是“犯罪嫌疑人”
8、“李某因犯盗窃罪被劳动教养两年”。
劳动教养不是刑事处罚。
9、“检察人员以国家公诉人员的身份将该盗窃案件向法院移送起诉”。“移送起诉”是公安机关向检察院提出的,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诉
10、杨玉霞毁容案是多年前上海滩曾经轰动一时的重大新闻,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杨玉霞作出维持死刑的终审判决后,本市某报发了消息,以醒目的标题称:“杨玉霞将于今天被执行枪决”。
死刑最终还要经过最高人民法院核定,不是判后就执行的11、“法院已驳回杨某的诉讼”。
应为“驳回诉讼请求”
12、“张某发现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决定向闵行区法院上诉”。
一审法院不是“上诉”,而应是“起诉”。
第五篇:我国社会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论文摘要 自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实行以来,我国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健全,不断促进我国法制化社会的建设。以公民根本利益为目标,增强我国执法队伍的素质与能力,实践表明,近年来法律法规得到了完善,执法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我国在法制化建设的过程当中,仍然存在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我国社会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社会法制建设的意见和对策。
论文关键词 法制建设 存在的问题 对策研究
一、我国社会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公民法律意识淡薄我国公民当中很多人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这一问题极大的阻碍了我国社会的法制化进程。在人民群众当中,公民的法律意识、权益意识、民主意识、义务意识普遍缺失。在领导干部中,一定程度存在着知法犯法、腐败等问题。更有一些司法干部在执法的过程当中忽视了法律的公正意识和效率要求。这些问题都极大的限制了我国社会法制建设。
1.权利意识的淡薄权利意识作为公民意识的核心意识从古至今都比较单薄,这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封建社会传统及风气所造成的。在我国古代,人们长期受到宗法制、集权制和自然经济这三个方面的影响,自由、平等观念的培养几乎没有。另外,人们主观上普遍对儒家思想中的重义轻利思想比较推崇,长期以来受到了深究长远的影响,很多公民仍然以打官司为羞,即使他们的利益受损,居然误以为打官司就是不光彩的事,就不愿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利益,这就是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
2.公民法律教育的滞后当代社会对公民的法律教育不是十分重视,另一方面,公民对法律的学习也不是很重视。尤其是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没有得到发展,法律教育至今还是沿用较为传统的模式,这也是导致公民法律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运行机制不完备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在制度建设方便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现阶段,社会制度失效或效率不高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受害者得不到应有的补偿,有的罪犯却因法律漏洞逍遥法外。由于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社会公平、国家发展都起到了不良影响。
首先,法律体系不完备。其次,之前所制定的一些有关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新情况新形势的需要了。再次,一些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很差,就使部门的利益化不同程度的倾向。此外,我国当前的许多法律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一个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几个有关的管理部门就可以组成执法队伍,这就造成了行政执法机构粗制滥造。而且执法部门间的职责界限划分模糊,这就分散了执法的力量。现在有很多单位都努力争取成立执法队伍,以便在执法的过程中通过罚款和收费的方式来解决工作人员的奖金、工资、福利等问题,通常执法单位以部门的利益为目的去执法,以罚款的方式处理违法行为。并且,执法的程序规定也不健全,执法的责任制、奖励制度和考核也不完备,执法只是一种形式。这使执法的严肃性、公正性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法律监督不到位我国法律监督不到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监督主体缺位的问题导致的。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在例行公事时监督比较多,但是在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有效的监督。在我国之所以一些腐败现象频繁出现,这与我国法律监督不到位有很大的联系。
1.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这一现象在我国领导干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发生,由于忽视了法律的严肃性,常常出现我国公职人员滥用职权的现象。例如在我国征地用地的问题上,毫不顾忌法律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对土地乱占滥用。
2.执法不严、违法办案我国司法机关当中经常出现违反程序、按人情办案等严重侵害公民权益的问题。甚至出现了案件审判完毕之后无法操作和执行的现象,以至于出现了官了民不了的一系列问题。
3.以罚代法,重罚轻管在我国社会法制建设当中,经常可以看到以罚代法的现象。比如执法部门在处理诸如假冒伪劣产品的时候,仅仅作出较大的经济处罚,但没有进一步的追究销售商和生产商的法律责任。这种处理办法所带来的结果也就直接导致了售假贩假的问题得不到遏制的问题,以至于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还是在在市面上销售流通,给我国消费者带来不利的损害。
4.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由于法制体系的不完善,执法部门执法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了权钱交易的现象。这样不仅仅玷污了我国司法机关的形象,而且对执法机关的声誉构成了直接的损害。在少数领导干部中,对下级执法人员寻思枉法、玩忽职守的问题放任不管,一度竟成为了这些腐败分子的保护伞。
二、推动我国社会法制建设的对策研究
加强我国社会法制化的建设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障人民的权益及维护社会公平。因此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目标发展时必须要推进我国社会法制化的建设。从而真正的实现我国法制的司法公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不可忽视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一些难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解决社会法制化建设当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科学的采取对策,推动我国社会法制建设。
(一)与时俱进,构建全民警法教育的长效机制众所周知,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它是一个不断法制和完善的过程,而且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转移。推动我国社会法制化建设需要及时更新和完善社会真正需要的法律制度。正因如此,通过与时俱进、构件全面警法教育的长效机制就能够很到的达到司法公正及维护公民自身权益的目标。
1.加强公民的普法工作加强公民的普法工作首先应该着重在法律宣传教育这个环节上加以落实。在法律宣传教育这一环节上应该分层次、有计划的进行。第一,制定一个基于现实、面向未来而且有操作性的法律宣传教育规划。第二,在普法教育工作当中突出领导干部学法这一重点,务必保证领导干部在公务处理当中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执行任务,并利用法律手段合理的解决现实问题。因为只有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模范作用,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提高我国公民对法律的认同感。第三,创新法律宣传教育方式。我国不同阶层的公民对法律的了解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只有在普法工作当中结合人民群众各个阶层的特点才能够达到普法的良好效果。比如在学校的普法工作当中可以开展校园普法活动,在农村当中深入开展送法下乡的活动。并通过充分调动媒体的积极性等措施进行法律的宣传教育工作,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2.构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新格局就目前而言,我国所开展的法制宣传工作仍然是作为一种义务式的宣传教育来进行的,因此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免会陷入僵化的格局,难以达到其宣传教育的效果。但是通过构建一种新法制宣传教育格局,比如把法律宣传教育工作方面立法使得其具有强制的法律效力,必然会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的宣传教育机制,进而推动我国社会法制化进程。不仅如此,因为在法律宣传教育工作上所涉及的方面较广,但是可以建立由党委领导、普法系统参与及教育部门协调的一种新格局,这对于推进我国社会法制化建筑的进程有较大的作用。另外对法律宣传教育工作的方式加以创新也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创新法律宣传教育工作就能够为我国社会不同阶层的公民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法律宣传教育服务。
(二)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监督机制在我国社会法制建设当中,一定要转变立法思想,这样不断完善我国法律体系,推动我国社会法制化的建设。首先是要转变以往由多立法来完善法律制度的观念,而向不断提高立法质量来实现。其次,要尽可能的弥补我国法律制度当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力求我国的立法工作达到严密细致。再者在我国的立法工作上,一定要把握好大局,进而有预见性的、有步骤的、有计划的开展立法工作。还需要得到重视的是,在立法工作的进行当中,必须要坚持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与立法相结合的原则。就我国当前局面来看,立法工作加强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而房屋,因此立法工作当中,对于人民群众关心、社会反响强烈及改革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并采用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社会广泛调查的方式来合理的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同时还要不断巩固法律解释工作,不断提升我国立法工作的质量水平。
1.建立健全执法司法制度首先要结合我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及政府机构精简的任务和目标,撤除执法部门中一些不必要的机构,并根据相关的执法结构的具体情况对其职权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争取行政执法和司法活动有效的向制度化、程序化转变。另外还要健全和完善公务员、法官、检察官制度,从而全面的提高司法行政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2.建立健全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增强法制监督的力度从某种程度来讲,增加法制监督的力度能够保障我国社会法制的建设。因此,对我国法制监督机制进行完善健全等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建立健全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无时不刻让公务人员在执法中受到强有力的监督,才能够切实推进我国社会法制化进程。这一点上首先要完善我国法制监督体系,健全法律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可以从我国权利机关监督职能的强化来实现,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其他国家监督机关的制度化,充分发挥我国国家机关内部监督的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强我国外部监督来增强法制监督的力度,比如通过完善社会监督体系、人民政协监督等监督渠道来实现。对法律监督制度加以完善,可以保障人民群众通过信访、投诉、举报等途径实现人民群众监督。
三、促进我国社会法制建设的总结
我国20多年来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在法制上基本已经建立出了比较完善的方法和法律制度。例如在我国的干部提拔选用上已经实行了法律考核制、全面普法知识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措施。这一系列措施整体上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而且促进了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社会风气得到明显改善。20年来我国法制建设的历程表明只有在法制建设得到重视的时候,才能够充分的发话人民群众创造性与积极性、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安定社会秩序、稳定国家政治局面、推动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完善它不仅可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而且能够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当中,能够极大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地说,在经济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能够合理有效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商品经济关系进行调整,严厉的对经济犯罪活动进行打击。在社会方面,社会法制建设的加强和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不仅可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还能够极大的降低犯罪率。事实表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