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基层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第一个全国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在中国大地上展开了史无前例法制宣传教育的活动,从“一五”普法到“五五”普法,全民普法规划紧随着国家法治的进程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已整整实施了25年。25年的普法历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开拓创新普法工作机制、载体和特色,我国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得到明显增强,促进了全社会法治水平的明显提高,为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但是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一些固有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普法工作依然存在着相当的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的尖锐。
一、当前基层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政府认识不高,不够重视。很多兼具普法、法制宣传职能的政府单位、部门一心只放在如何为本单位创收怎样提高政绩上,而并没有把普法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当中。有些单位是临时想起临时办,有些单位是检查来了即时补办,而有些单位干脆不办,到了年终时再凭空捏造材料。
(二)民众政府缺乏信心,影响普法工作的开展和普法成效。地方政府远离中央,甚至远离省政府,上层对其监管力度小,地方主义色彩严重,而政府官员甚至是党员干部法律意识不强,为民服务观念淡薄,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自觉性不高。而且基层关系纵横交错,容易导致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不良现象的产生,将直接损害社会成员的利益,损害政府的形象。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将越来越差,政府的领导力势必削弱,普法工作也就很难开展取得成效。
(三)普法工作“重义务灌输,轻权利宣传”。在普法中过于强调民众的接受义务,轻视民众的接受的选择的权利。在法制宣传教育内容设定上,注重和强调义务性、禁止性、制裁性法律规范的灌输和教育,轻视和忽略权利性、许可性、保护性法律规范的宣传和告知,偏重于法律责任的教育,忽视了法治思想的引导。
(四)普法形式单调,缺乏生动性与活泼性。现实中很多普法活动的举办形式是或把一些法规。法条印制成册发给社会公众,或挂几张宣传海报,或是开个会由个别领导在台上一再强调要求民众一定要遵纪守法,不要违法,大讲特讲空洞的话,而不涉及真正的法律。形式相当的呆板,其结果往往是宣传单丢得满地是,听讲话的要么忙自己的事,要么在打瞌睡,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反增反感情绪。
(五)普法缺乏针对性,只管普,不论吸收,只重普及率而轻视效果。普法活动的开展往往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走过场,往往不分是什么法,针对的是什么对象,对所有的人都普及同样的法律,不论民众主体是否用得着。普法工作缺乏针对性,每年“12.4”法制宣传日虽然开展的轰轰烈烈,但是效果不明显。
二、正确把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特点与规律,确保普法工作取得实效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特点规律,对于我们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十分重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概刮起来主要体现为“四性”: 一是系统性。除普法教育工作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之外,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其系统性日益凸显,一个直观的表现就是法律法规数量的大幅增加;二上差异性。毋庸置疑,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普法受众个体因为受教育程度、职责岗位、对社会事务的任知水平和方法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对普法工作的认识和要求也是千差万别;三是渐进性。普法工作本身是一次改变人的思维及办事方式的系统性的社会工程,目的就是要冲破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人治社会对人的思想禁锢,向崇尚法律、依法治理的轨道上发展,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其本质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一次思想变革,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些都决定了我国所从事的普法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这一点从我国二十多年的普法教育工作实践中的一些提法及要求中可以得到印证:如从“一五”普法提出的基本普及法律常识到后来提出的普及专业法律知识;从普法之初的单一普法到“普治并举”;从提高法律意识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普法重点对象从领导干部、公务员、行政执法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五五”普法扩大到广大农村人员等等,这些都无一不体现了普法教育工作的渐进性特点。四是实效性。普法教育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在全体公民中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使其在思想意识和能力水平上适应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最终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效性十分明显。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所具有的系统性、差异性、渐进性、实效性,尤其是普法受众的差异性,要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牢牢把握针对性和生动性,进而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普法对象追求最大化的普及面。改革开放后,经济大流动带来人口大流动:一方面,城市居民自愿或不自愿地摆脱了对单位的依附,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另一方面,民工潮形成了一个职业和空间流动性很大的庞大群体。人口大流动带来的普法对象的新变化表现在:(1)农村实际人口减少,城镇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是普法的难点和死角。(2)劳动力适龄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巨大,劳动力流动性大,社会的组织化程度降低,有统一、有组织的普法十分困难。因此,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法律进社区”工作,建立大服务机制。而建立“法律进社区”服务机制除了要继续在社区开展“法律进社区”四个一建设,即在每个社区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法制宣传栏,举办一次法制讲座,赠送一批法律书籍,建立一支社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外,还需要实现“五结合”,即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及社区法律服务志愿者的有机结合。仅仅依靠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及社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的有限力量,难以应付在社区内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而充分利用各有关部门的资源,如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开展社区学法用法,就能更好地推进社区法治教育和服务工作,就能使居民得到有效的法律服务,使居民的法律素质有明显提高,使社区各项工作迈上规范、有序的轨道。
(二)选择实效性的普法方式。对于普法方式,可谓是煞费苦心,希望通过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普法。比如发放普法传单(小册子)、出版法律宣传栏、送法进社区(村)、送法进企业、法制文艺演出等等。尽管这些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其实效性却是十分有限的。在普法过程中要强调一是法律知识是通过公众经常关注的载体传递的,是以公众感兴趣的形式出现的,普法活动对普法对象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二是普法活动不会增加公民的额外负担,包括时间上和经济上的。尽管很多公民都会承认,“懂法”对他们十分有好处,但是如果不是陷入某件实在的法律事务之中,很少有公民会付出额外的时间和金钱来学法,即使这些时间和金钱消耗是他们完全能够承受的。因此,普法要适应社会信息化趋势调整方式:一是更多地运用吸引力、穿透力强的电视媒体开展普法宣传。近年来诸如“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焦点访谈”之类的法制类电视节目深受欢迎,起到了普法作用。而且公民通过公共媒体接受法律知识说到底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结果,不需要行政成本。二是运用网络等多种宣传载体,可以扩大覆盖面,提高宣传效果。对经常接触网络的青少年和中年人群体,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三是改被动式灌输为个性化、交互式法律服务,如12348法律咨询电话、网络法律咨询等方式。
(三)追求法治化的社会目标。法律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法律思维。人的认识水平及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无限的表现在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法律理念;有限的则表现在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认识完所有的单个事物即人不可能将所有的法律条文都记住。因此,只有培养社会公众的法律思维,才能是法律真正进入民众的生活中去,而单纯的条文灌输久而久之只能增加民众的负担,为此社会成员对兼具活泼生动性的普法有着极大的期盼。因此,必须加大对民意的调查与吸收,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普法工作,切实改变单纯灌输为法律素质的养成,培养公众对法律的信任感,引导公众形成法律至上的理念。在形式上开展诸如有奖问答,征文比赛之类的活动,把过去的单纯的发条文改为请人现身说法等一些为社会成员乐于接受乐于参与,能形成互动性的形式上来,同时尽可能办一些法制课程,通过课程切实提高人们的法律素养。
(四)探求实用性的社会效果。普法工作要取得实在的社会效果,必须加强普法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针对不同主体的不同需要普及不同的法律,在不同的时候对不同的人进行普法。以前的普法对于一些与公司自身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的普及是相对较多的,但是对于诉讼法及法律具体操作方法的普及还是十分薄弱。因此,“六五”普法内容应重点放在与公民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上,加大对诉讼法的普及,注重法律操作方法的传授。同时要讲究方式方法,比如对农民普法,要结合农民的生产和娱乐需求来宣传法律,在农忙时节普及有关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方面的法律知识,而在农闲时普及有关婚姻,财产等方面的法律。使普法能真正的对受普者得到实惠,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使普法资源真正发挥作用而不被浪费。
第二篇:法制宣传教育存在问题
法制宣传教育存在问题及相应措施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少数部门和乡镇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展经济等硬件建设上,认为普法宣传工作是依法治县办公室和司法局的事,忽视了自身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建议:职能部门主动牵头组织,加强上下联动,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形成良好的普法工作运行机制。
二是普法力量薄弱。尤其是在农村,普法的具体工作主要由乡镇综治办和司法所牵头,有关单位配合来开展。由于综治办和司法所承担了普法教育、矛盾纠纷调处、信访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矫正等众多事务,加之人手少,所以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普法工作队伍的力量显得十分薄弱。
建议:合理配足工作人员。
三是职责落实困难。司法局法制宣传科和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其实就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虽然都是从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但在开展层面上下有别,目前“以小管大”的这种格局降低了依法治县办的工作主动权和各单位支持配合的主动性。
建议:科学设置机构、理顺工作关系是全面开展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基础,基于司法局工作职能承担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职责,将全县性的依法治理工作职责剥离出来。
第三篇: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社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加强学习,提高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文化素质,是每个公民必须认真面对并努力适应的现实。法律素质是现代法制社会对公民文明素质提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在要求,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关键是使受教育者具备正确的法制观念和较强的法律意识。
一、法制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从“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改变了以往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模式,社区内出现了“四化”现象:社区成员复杂化、问题多元化、矛盾焦点化与需求层次化,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社区建设和管理都必须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解决社区的问题及矛盾也都需要以法律为依据,可以说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无不与法律有着密切的联系,社区居民对法律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社区建设呼唤着法制,社区管理需要法治,社区居民更渴求法律。
社区发展遵循的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素质,完善社区管理法律体系,培育和健全法治心理,为构建现代法律文化和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作用是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使政府和居民之间能及时、有效地沟通理解,形成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局面。是通过加强法律和政策引导,使社区公民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增强依法参与的意识,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和民主管理。同时,由于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工作相互渗透、相互作用,通过互动式的法制宣传活动,激发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增加公民法律意识,培养法治心理,使公民清醒地认识自己在社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居民的社区责任感与民主参与意识,使居民自觉自愿地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解决社区生活中的矛盾,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和破坏社区安定的行为作斗争,使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区事务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社区的凝聚功能。
二、开展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中央九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的通知》后,“法律进社区”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得到广泛开展。但对照“四五”普法提出的“两个提高,两个转变”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以思明区为例,社区普法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在思想认识上仍存在不少误区。
不少人认为法制宣传工作是软任务、搞不搞无所谓,表现为“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的在指导思想上简单地认为学法、知法就能依法办事,知识的普及重于观念的树立。在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上对义务的宣传重于对权利自由的传播,向老百姓灌输最多的是: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法律意味着约束,法律意味着义务。这种教育导致很多人认为自己不过是义务主体,而非权利主体,其结果是消极守法,对法制宣传教育自然就带着一种抵触心理,法治教育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有的同志至今还认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是司法行政内部的一项业务工作,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走过场的形式重于实效的追求。
目前一些社区的法制宣传教育仍停留在出出墙报、板报、组织居民老组长读读报纸等,形式与手段都落后于时代、社会对宣传教育工作的要求。还有一些社区强调自己建立了多少宣传栏、发放了多少宣传资料、建立了多少人的法律志愿者队伍,但不具实效,社区志愿者队伍只是居委会干部填在登记册上的名单,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一些社区有“法制宣传就是搞活动”的想法,片面追求表面的热闹,忽视了法制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不了解社区群众对法律的需求。
现今激励干部群众学习掌握法律知识的原动力,主要不在于行政的力量,而在于公民对法律的需求,在于运用法律回答和解决身边的法律问题。而我们的一些普法和宣传教育方式却是就普法而普法、就教育而教育、就宣传而宣传,忽视了多元化主体的要求,因不了解群众关注什么,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所在,群众在法律方面有什么困惑和疑难,在生产生活中需要什么样的法律服务与帮助,在内容上没有针对性,在方式方法上无法满足社区群众的喜好,这势必挫伤社区居民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呈萎缩之势。
近年来,由于旧城改造、道路扩建、城市规范化管理等原因,部分社区的法制宣传栏被拆除,多数社区因受人力财力的限制,法制宣传栏长期没有更新;受资金、场地的困扰,一些市民法制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还是空中楼阁;受硬件设备器材和人员素质条件的限制,无法充分发挥现代化网络媒体在法制传播方面的作用。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对策: 对策一:提高认识,树立普法新理念。
首先要树立社区普法、人人有责的观念。即社区普法的主体是全体社区公民,而不是司法行政机关在唱独角戏。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企事业单位依法办事都是最好的普法。普法的对象不仅仅是某一部分人群,而是全体公众。其次要树立权利和义务并重的理念。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既要让群众了解承担法律义务的必要性,也让群众懂得维护权利的重要性。从过去义务本位的教育更多的转向权利本位的宣传。应将社区普法教育的重点放在公民权利观念的宣传教育,使民众既遵守法律,又珍惜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将法律视为权利的渊源,权利的护身符。再次要树立法律至尊,法律至上的理念。如果法制教育能使社区居民认识法的价值所在,使老百姓切实看到法给自身带来“实惠”,人们就乐意接受,与此同时,还应注重法的信仰的培养和教育。法的信仰是对法价值的认同,是法治教育效果的体现。法律信仰教育主要是对民众进行“法律至上”、“法律至尊”、“法律至圣”的教育,努力培养民众尚法、护法意识,使自觉接受并从内心敬重、信仰法律。对策
二、推陈出新,变更社区普法教育的形式与手段。
法律能否飞入寻常百姓家,能否为社区群众所接受,法制宣传形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区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精神追求、文化品位、欣赏能力、教育需求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适应这一变化,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说教的教育方式,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工作思路,根据不同普法对象人群的特点,作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把普法教育与为民服务融为一体,通过法律服务、法律咨询、交流与座谈等“互动式”学习方式,让社区居民在参与法治实践中学法,推动社区建设。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通过收看涉法影视录像、广播节目,社区文化广场、文艺演出等形式,让群众在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动静结合的立体型、多感官的具体法律情境学法、悟法,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律的熏陶。
对策
三、满足群众所需,确定社区普法教育的内容。
即针对群众关注什么、需要什么来普法,选择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为切入点,为此,必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掌握社区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唯其如此,才能满足社区群众的愿望要求,使社区群众对法律有信赖感、亲近感,法制宣传教育才有实效性。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所言“要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将法律运用到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中去,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过程,使法制宣传教育植根于实践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结果。”
对策
四、加强建设,促进社区宣传阵地网络化。
为拓宽法制宣传教育渠道,扩大宣传覆盖面,必须加大对社区法制宣传教育人、财、物的投入,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使之形成网络。法制宣传橱窗、板报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是向广大群众宣传法律、弘扬法制的传统阵地。应结合我区旧城改造和规划建设,在人流量大的繁华街区、重要路段和居民小区建立一批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法制宣传橱窗,不断补充、扩大法制宣传栏的分布点,同时应注意宣传内容的可读性、针对性和趣味性,常换常新,以吸引更多的人驻足观看。新闻传播工具、网络平台具有传播迅速、信息量大,教育面广、见效快的特点,能起到其它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作用。要结合数字化小区智能型社区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的广播、报纸、电视、互连网的作用,还应加快各类法制宣传教育基地的建设,开展多层次的法制教育和培训。对策
五、加强领导,完善社区普法组织保障体系。
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要从过去单靠司法行政机关的纵向组织转向依靠社区内各单位各部门横向联合协作上,争取驻区单位的重视与支持,善于挖掘和利用驻区单位的组织优势,整合社区普法资源。同时要建立合理化的工作格局,形成街道社区党工委、办事处领导,司法所负责指导、协调,其他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居委会具体落实、细化,其他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当前,我区应加快街道司法所的建设步伐,以发挥街道司法所在组织开展社区普法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同时加速启动律师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开展辖区内律师所与所在地社区法律服务共建活动,为社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
第四篇:当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年是实施六五普法工作的第**年。同年,**月**日,党的十八届**中全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同样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经过二十多年来法制宣传教育,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法治理念和法律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逐步增强,有力推动农村的和谐和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随着形势发展,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确立,特别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下,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新一轮的困难和挑战。如何深入贯彻十八届**中全会精神,加强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应引起法制宣传部门高度重视,积极主动研究对策。
一、当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还留有“死角”。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开始自主创业,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加之很多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数量增加,农村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给集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带来了困难和挑战。目前,有些镇、村对于法制宣传仅限于镇、村普法宣传栏宣传,而村民自觉学习法律知识较少,单一宣传教育形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普法宣传的形式和要求。部分镇、村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抓工作落实力度不够,法制宣传浮于表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农民群众本身受法制教育面窄、效果差,导致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死角”较多。
(二)普法队伍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而农村法制宣传的主力军是广大镇、村干部。目前,部分村干部自身文化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法制素养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法制教育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农村干部在工作中仍存在重产业发展,轻法制教育现象,对组织群众,宣传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国家法律法规,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实际工作中,遇到群众矛盾纠纷绕道走,了解问题表面化,分析问题简单化,解决问题一般化,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纠纷,致使群众遇事常常多头上访、越级上访或集体群访。
(三)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投入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区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镇级财力又不足,每年的普法经费投入为较少,财政无法过多的支撑普法经费。造成了普法资料紧缺,宣传物质基础薄弱的现状,直接反映出我区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投入机制不健全,从而影响了农村法制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二、全面推进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对策思考
针对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着重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一)法制宣传的理念要坚持与时俱进,把握“基本点”,营造农村法制宣传大氛围。一是要树立农村法制 “大宣传”的理念。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社会工程,是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各部门都是普法的主体,都有向社会普及法律知识的义务,特别是行政执法机关负担起执法相对人普及执法法律知识职责,应将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本部门执法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逐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大普法”、“大教育”、“大宣传”的法制宣传教育新理念和新机制。二是要树立全新的法制宣传动静联动理念。现代法律理念要求法律以权利为本位,保障公民民主权利,实现社会法治化。普法不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播,更主要的是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的培养。尤其在新的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法制宣传教育不仅要宣传静态意义上的法制,还要宣传动态意义上的法治,要通过各种法律知识、法制信息与观念的传播,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更要着眼于从人的内在需要出发来规范、调整和引导人的行为,最终实现全社会整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树立法治精神,实现法治社会。三是要树立“围绕农村经济发展抓普法,抓好普法促农村经济发展”的宣传理念。从大的方面讲,农村普法宣传是依法治国的前题和基础,是法律实施的途径和手段。从小的方面讲,是推动农民群众懂法、知法、守法、护法、用法的有效办法。因此,开展农村普法宣传,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有助于农民群众法律素质的提高和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不能仅局限于“守法”、“不犯法”,要从确立法律素质和法制理念出发,从一般的“守法”、“不犯法”向“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与管理、监督和社会事务”高度转变,整体推进,互相促进。
(二)农村法制宣传的内容要坚持实用性,针对“兴奋点”,以增强法制宣传的吸引力。针对农村、农民结构的层次性和法制宣传需求的多样性,在制定法制宣传计划时,既“求同”也“存异”,既安排《宪法》、《民法》、《婚姻法》、《治安处罚法》等共性内容,又要因人、因岗、因需而异,如安排《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劳动合同法》、《企业法》、《土地管理法》、《农业法》等个性内容,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按需施教,学以致用,时刻把脉不同层次农民需求的“兴奋点”,教育引导农民自觉依法守法致富闯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学会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农民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和能力,让农民亲身感受到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懂法的必要性,以此来激发农民的学法热情、用法原动力,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逐步由“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使法制宣传教育真正进村入户,深入人心。
(三)农村法制宣传的方式要坚持实效性,把握“着力点”,以增强法制宣传的渗透力。针对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多、分散性大、流动性强等特点,一些传统的“我讲你听”、“你说我记”的老办法已经难以奏效,需要我们从过去的“一支笔、一本书、一支队”老套路上走出来,在总结借鉴原有成功经验基础上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创新载体,把法律条文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宣传途径,变成通俗易懂、形象幽默、朗朗上口等群众喜闻乐见形式传播到千家万户。首先要将农村原有的法制宣传媒体、法制学校阵地向面上扩展,点上渗透,使其有效地发挥法制宣传教育的应有作用。其次要充分运用广播、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介,发挥其“触角”长,“射程”远,传递快,覆盖面广,形象直观,入耳入脑的优势,使农民走在路上能听到、坐在家中能看到、以耳濡目染的形式,把法律送到农民心坎上。再次开展行之有效的法制宣传主题活动。通过开展“法律咨询”、“以案说法”、“法律知识竞赛”、“现身说法”和小品、相声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农村法制文化活动,发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作用。同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宣传教育对象需求,改变过去枯燥的“灌输式”、“填鸭式”宣传教育的方式,创办农村“普法超市”、法制夜校,由农民根椐自己需求,进行“菜单式”、“订单式”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利用农民群众的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案来“现身说法”、“以案说法”,使农民感到法律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用得上的好东西,真正有效地激发他们学法用法的浓厚兴趣。
(四)农村法制宣传的组织要坚持灵活性,选择“结合点”,以提高法制宣传的实际效果。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特点,根椐农民实际需求,统筹兼顾、见缝插针,因“类”制宜实施教育。对在家务农的农民,可利用下雨天或农闲冬休时间组织机动教育;对就近经商、务工的农民可选用早晚或节假日,避开经营、务工时间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对外出经商、务工的农民可采取邮寄法制宣传资料进行函授式教育;对农民中的党团员可结合党校、团校培训及平时活动开展阵地式教育;对农村年老体弱、没有文化的农民可上门走访开展谈心式教育。春节期间,利用农村走亲访友之机开展庭院法制故事会、法制报告会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还可通过劳动保障部门实行农民工外出务工前法制培训,发给普法合格者证书。对个体工商户和企业职工,特别是私营企业的职工,劳动、工商、普法依法治理等部门结合诚信守法经营教育开展应知应会法律知识教育,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限期补课。
(五)农村法制宣传的模式要突出可行性,挖掘“创新点”,把法制宣传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从农村法制宣传实际出发,创新法制宣传载体,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法制宣有效途径,创建农村“普法示范村、学法中心户、法律明白人”普法新模式,推动“六五”普法健康有序向纵深发展。
一是创建农村普法示范村。区法宣办制定下发创建普法示范村工作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对创建普法示范村的标准、措施和考核办法提出具体要求,纳入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各行政村分别成立由支部书记为组长、主任为副组长的普法示范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区、镇、村三级组织网络,建立健全普法宣传“五有”阵地,即各村有一所法制学校、一个法制宣传栏、配备一套法律图书、建立一支法制宣传队伍和一套完整制度和档案,“研究工作先学法、作出决策遵循法、解决问题依照法、言论行动符合法”逐步成为村干部和普法骨干的自觉行动。
二是培育学法用法中心户。以自然村庄划块为区,毗邻居住的农户为依托,按照群众自愿的原则,培育学法中心户。确定中心户数不受户数和人口多少限制,因地制宜,每区少则3-5户,多则10-20户。中心户要求“五有”:即有较好的家庭活动场所、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有一套法律宣传资料、有一定的社会矛盾调解经验。户主主要由一些农村老党员、离退休回乡老干部、老教师、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法律工作者或爱好者等组成,他们既是懂法守法先行者,也是法律知识的传播者。主要职责是:利用农村空闲、下雨时间组织邻居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二是利用调处民事纠纷等机会就事说法,宣传治安处罚法;三是利用红白喜事聚会等平台,宣传农村易风易俗等政策法规。
三是培养法律明白人。以开展“送法律进农村”活动为契机,依托、区、镇党校和村农民法制学校等阵地,对村支书、村主任和村调解员、村民代表、农村民营企业主等进行轮训。抽调司法系统律师、法律工作者组成普法讲师团,利用农闲、“三下乡”时间进村入户,现场解答农民群众的法律难题,面对面受教育。通过普法宣传教育,实现村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意识明显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对经教育培养,符合“法律明白人”条件的颁发聘书,调整充实到基层法律宣传队、人民调解和法律顾问等工作一线,同时研究制定适合本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法律明白人”工程长效机制。
(六)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评估要突出可操作性,完善“归宿点”,建立农村法制宣传长效机制。农村普法20多年来,年年有检查,有的地方还研究制定本地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考核办法,对推进本地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但对于一个农民是多数、普法是重点的特殊群体,要用制度去规范人们的行为,用长效机制保障普法良性运作,迫切需要政府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宣传教育法》,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起到有章可循,走上法制轨道。在保障机制方面,要增加镇一级的办事力量,改变农村普法有人抓无人管、指导不力的现状。要在村一级健全法制宣传员队伍,聘请一些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担任普法宣传员,使这项工作在基层真正有人抓。要建立法制宣传教育基金,保障活动正常开展。在监督机制方面,区、镇人大要定期组织人民代表视察农村普法工作,通过提议案、质询、评议、视察等形式,加强对农村普法的监督力度。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制定农村普法考核的具体标准,采取科学的考核方法,定期进行定性定量测试,严格奖惩,确保农村普法教育扎实、有效的深入开展,不走过场。)
第五篇: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的几点思考(定稿)
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的几点思考
灵璧五中尤加民
在我国,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自1986年实施法制宣传教育五年规划以来,一直都把未成年人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对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转发的《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三个五年规划》中把未成年人列为普法的重点教育对象之一。
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宣传、教育、司法行政、共青团等部门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在联手开展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犯罪年龄呈现出低龄化趋势。为什么在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未成年人犯罪却呈现出大幅上升趋势,这里边虽然有着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但我们应当思考在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方面是不是存在一定的不足,现有的法制宣传教育模式是否符合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的观念是否需要更新。我在灵璧五中多年以来一直负责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下面我从近年来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总结一点心得,如下:
一、提高对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依法治国,关键在法治,基础是教育。法制教育是未成年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促进未成年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各级党政机关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将法制宣传教育列入教育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整体布局中,加大经费投入,将法制宣传教育的经费列入政府预算之中,专款专用,加强审核,防止被挪、挤、占用,保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司法行政机关,特别是基层司法所要积极行动起来,承担起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责任,统筹协调各个部门,确实把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二、分析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的现状
现状之一:重视不够,法制教育过于形式化。
学校是未成年人最为集中的地方,应该是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课程标准中没有纳入法制教育课程,只是停留于口头上的重视。
现状之二:标准模糊,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
目前学校开展的法制教育,没有统一的法制课时,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配备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是通过聘请法制副校长来开展法制教育工作,而教育形式大多是上法制课,宣讲一些理论性、专业性很强的法律法规。同时,由于受到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能力的制约,教学质量大大折扣,不能满足未成年人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研究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的对策
鉴于以上情形,我认为应从“根源上”和“形式上”两个方面加强、规范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一)要从根源上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1、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严格审查面向未成年人的游戏软件内容,查处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和恐怖、残忍等有害内容的游戏软件产品。制定相关法规,加强对玩具、饰品制作销售的监管,坚决查处宣扬色情和暴力的玩具、饰品。
12、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严格执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要按照取缔非法、控制总量、加强监管、完善自律、创新体制的要求,切实加强对网吧的整治和管理。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
3、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厅、网吧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认真落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开展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治理意见的通知》、《关于开展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整治意见的通知》规定,进一步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中小学校园周边200米内不得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不得在可能干扰学校教学秩序的地方设立经营性娱乐场所。
(二)要从形式上规范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和内容
首先,法制宣传的语言应该深入浅出。未成年人的知识结构还不完善,要让未成年人能够知法、懂法、守法,就要从他们身边开始讲起。例如,对未成年人说“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他们一定会回应你懵懂的眼神;如果说“你们觉得偷东西对不对?法律就是要求我们所有人不准偷东西,如果偷了就会受到惩罚。法律是国家对我们每一个人要求和保护!”这样一说,他们自然会明白,并且在今后的生活里会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
其次,法制宣传的形式应该活泼多样。法律工作者做普法宣传时,有许多自己经手的案例可以拿出来举例。举出一个案例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在用词用句上流露出褒贬的态度,对未成年人造成不同影响。这时,可以通过互动听取未成年人的想法,根据回答来引导。适当的互动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未成年人的想法,也可以提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去了解你所要讲的内容。
再次,对未成年人正面积极的引导。要让未成年人自觉地预防违法犯罪,就存在一个正面的、积极的引导的问题了。结合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同样的内容我们可以换一个表达方式。未成年人有较强好奇心和追求欲,许多未成年罪犯都将这些未成年本身的特征表现为:叛逆、固执、偏见、结党、具有极强的报复心理、缺乏控制力等等。好的未成年人则可以将这个年龄段的局限,发挥到好的方面,例如把强的好胜心用在学习上,把追求的对象定义成为知识技能。当然了,谁都会有情绪,而绝大多数的青少年罪犯就是因为一时之间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后悔终身。
最后,要给予未成年人充分的肯定。不论未成年人的学习成绩好坏,首先应该肯定他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学生,当你给予他“遵纪守法的好学生”这样的定义,并且以一个法律宣传者的身份肯定他、感谢他时,他会从心理接受这个称号并且以后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仅能够达到预防犯罪,他还能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他身边的人,做到带动身边的人也遵纪守法。我们可以对未成年人遵纪守法的言行加以肯定,希望他们可以做得更好,“一直以来,你都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我为你而自豪,我相信你以后还会继续发扬你的好品质,并且为你身边的人做个好榜样”!
纵上所述,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每个人都有义务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