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
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
作者:中投顾问 时间:2014-2-13 关键词:城镇化
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1月8日—14日在京召开。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报告。此间,无论是十八大报告本身,还是十八大代表的发言,都不乏与十八大有关的数字新闻,在此整理以飨网友。十八大代表选举差额比例多于15%
中组部副部长王京清透露,从最近几次代表大会的差额情况来看,十六大党代表的差额比例要求是多于10%,十七大党代表的差额比例要求是不少于15%,这次十八大党代表的差额比例要求是多于15%。
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征求4015人意见
十八大党章修正案,曾在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各地区各部门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及时向中央上报了修改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人数共4015人,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七届七中全会一致同意形成了提交党的十八大审议的党章修正案。十八大首提党代会代表提案制须10人以上联名
十八大报告提出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这是中共首次正式作出该项涉及党内民主机制的重要决定。在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之前,中共已经选择了一些省、市、县试行党代会常任制,并普遍实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
截至目前,全国27个省(区、市)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党代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实施办法;20个省(区、市)、174个市(州)、780个县(市、区)成立了党代会代表联络工作机构。
浙江省在今年的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实行了党代会代表提案制,明确10名以上代表联名或代表团可以向大会提出属于同级党代会权职范围内的提案。在此前的浙江市、县、乡党委换届中,各级党代会也都实行了代表提案制。
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字概括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月11日,参与十八大报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部分起草的、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韩振峰说,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十八大报告“人民”出现145次引热议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十八大报告中“人民”出现了145次,人们从报告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人民的分量。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十八大报告其中真意。厚达64页、近3万字的报告,以人为本的理念,执政为民的情怀,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十八大报告通篇洋溢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
十八大报告56次提及“改革”:汇成全党最强音
据人民网舆情分析,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56次提及“改革”。
新加坡《联合早报》刊载文章认为,十八大后的中国将加快体制改革,完成经济转型;香港《大公报》在评论中说:“十八大会议上,将对未来改革进行整体谋划。”大会新闻发言人蔡名照说:“党的十八大将贯穿改革开放精神。”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说,报告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十八大报告突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地位”。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认为,只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在广东代表团,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表示,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决策,“每个共产党员都是改革者”。
GDP和居民收入:2020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
胡锦涛11月8日作十八大报告强调,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报告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
学者预计:2020年中等收入人口将达6亿城镇化率将超60%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衡量城镇化进程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农转非”,即由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规模。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并在2011年首次超过50%。专家据此速度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测算,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约占23%,在城镇化等因素的带动下,每年将提高2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40%左右,从而形成一个高达6亿人口的中等收入群体。
十八大会务组特批2名女代表携婴儿参会
十八大四川省代表团的两位特殊“家属”,他们是蒋敏代表和罗玮代表的孩子。蒋敏是成都市公安局反恐怖工作支队政治协理员,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失去了11名亲人仍坚守岗位,现在,她的孩子刚4个月。罗玮是广元市千堆雪饮品公司职工、中国器官移植史上非亲活体无偿捐肝第一人,她的孩子刚5个月。由于仍未断奶,大会会务组特别作出人性化安排,允许她们携子参会。
证监会主席:请审批处长吃饭花30万说法系谣传
11月11日上午,十八大代表、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十八大新闻中心接受中外媒体采访时,主动提及网络上关于证监会官员“腐败”问题的反映。他表示,经仔细认真调查,证明这些反映绝大多数是没有根据的,同时,欢迎媒体进行监督,希望媒体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有网帖指“请证监会分管审批的处长吃一顿饭要花30万,请局长吃一顿饭要花50万”,最终,证监会百般周折找到投诉人,对方却称系道听途说。
华西村书记晒工资:基本月工资就2000多元
“老百姓不怕你多拿,就怕不知道你拿多少。”十八大代表、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对于收入分配问题一贯快人快语,并现场晒起工资:基本月工资就2000多元,再加上部分分红。按照合同,华西村每年计提的分红能达到上千万,但他和一些主管大多只拿零头都不到。
梁稳根:生死1000次都希望是在中国
上届党代会,有美国记者说“你总有一天会移民美国”。十八大代表、三一重工[微博](9.98,-0.10,-0.99%)董事长梁稳根表示时则说,“天底下也许什么事情都会发生,但唯独这件事情不会发生。我生1000次,都希望是在中国;死1000次,都会是在中国。”
张宇燕:勿忘3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
“我国有1.8万公里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蕴藏丰富的生物、油气等资源,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十八大代表、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说。
张宇燕说,“世界上10个最发达国家中有8个在沿海,世界五大产业带全都濒海而建。特别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人类越来越认识到海洋拥有无法估量的通道价值和战略价值。”
第二篇:2011河南城镇化率将达40
2011河南城镇化率将达40.6% 带来巨大房地产购买力
未来
新增城里人会拉动消费,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每年新入城的180万人将给城市带来什么改变?
省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国表示,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必将带来很多问题,如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短缺等,但是对河南来说,积极的意义更大,将为河南经济加快发展提供内需支撑,带来新的发展和就业机会。
蓝皮书建议,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做好以下六点: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提升轴带发展实力,加快地区中心城市发展,加快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妥善处理“三化”协调发展关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产业支撑;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
新增城里人将带来房地产购买力
蓝皮书认为:有研究表明,近年来城镇人口每增加一个,至少需要10万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按此推算,2015年河南若要实现48%的城镇化目标,每年需要1800亿元的城市建设投资,包括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房地产开发等,虽然大量城镇人口的增加会给城镇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带来巨大压力,但是无疑也会给房地产市场带来新的、巨大的购买力。
“住房是耐用消费品,拥有者的重复购买率相对不高,这就需要市场不断注入新的购买力,新的消费阶层的加入才能形成市场的良性互动。”王建国表示,河南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大量城镇人口的增加无疑对河南房地产市场发展是一个促进。
他说,现在河南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是受全国市场的影响,导致购买者观望严重,并不是真正的低迷,市场上仍有不少刚需人群,这一人群还会不断增加,所以河南的市场只是一时低迷,还是非常有市场潜力的。
http:///2011-12-28/6720773_2.htm
第三篇:什么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什么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即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是相对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概念。中国51.3%的城镇化率,是按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其中还包括了
1.6亿的农民工群体。如果按户籍来算,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远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
中新财经上海3月30日电(钟欣)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30日表示,2012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2.57%,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29%,中国的城镇化仍处在快速发展的区间。
在上海举行的2013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徐宪平指出,中国的城镇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他认为中国现行的城镇化模式有三个“不可持续”,即:城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主要依靠劳动力廉价供给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已不可持续;随着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日益加剧,主要依靠资源粗放式的消耗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随着新老城镇居民收入发展的差距造成的社会矛盾日益凸现,主要依靠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
他表示,人口多、资源环境恶劣,决定了中国的城镇化必须从国情出发,积极稳妥地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要求,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这位官员说,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有五大主要战略任务。第一是要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逐步解决现有2亿多和每年新增1000多万农民工的半市民化问题;第二要优化城镇化的布局和形态,合理规划未来城镇人口空间布局;第三要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预防城市病;第四要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第五要创新体制机制,厘清政府和市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篇:2011年江西省城镇化率情况
2011年江西省城镇化率情况 据大江网消息 5月8日,记者从江西省住建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到2011年底,江西省城镇总人口首次突破2000万,达到2051.21万人,新增城镇人口87万,城镇化水平达到45.7%。与上年相比,上升了1.64个百分点。22个设市城市当年新增城区面积86平方公里。
2011年江西城镇化率为45.7%,比上年提高1.64%。其中南昌2011年城镇化率为67.24%,比上年提高1.53%,新余城镇化率为63.58%,萍乡60.77%,景德镇57.96%,鹰潭49.44%,九江44.38%,上饶41.74%,吉安39.62%,赣州39.34%,抚州38.82%,宜春38.19%。据介绍,江西省现有设市城市22个,县城70个,其中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1个,50万至100万人的大城市增至5个(赣州市、九江市、景德镇市、吉安市、抚州市),20万至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增至13个(新余市、萍乡市、宜春市、上饶市、南康市、瑞金市、丰城市、高安市、樟树市、鄱阳县、兴国县、于都县、信丰县)。
人居环境方面,江西省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77.96%、55%,设区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7.5%,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列中部地区第一位。全省已有国家园林城市9个,国家园林县城3个,省级生态园林城市4个。
第五篇:中国城镇化研讨会·2013
主持人 涂俊: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大家光临城镇化与投资研讨会及2013年《投资蓝皮书》发布会。今天的研讨会及发布会由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参加活动的有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及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来自建投投资、中投信托、国泰基金、宏远证券、中投租赁、建银控股、中投科技、中国投资咨询公司、建银咨询、建银饭店等中国建投等成员企业的专业人士以及诸位在京的重要媒体。
首先请我介绍一下到会的领导、专家及媒体朋友们。中国建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投资蓝皮书》主编杨庆蔚先生,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袁喜禄先生,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张长春先生,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院、原中心副主任袁崇法先生,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志红先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先生,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投资蓝皮书》副主编张志前先生,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发展改革试点处处长王浚丰博士,社科文献出版社经管中心副主任许秀江先生,建投嘉峪(音)北京总经理董建强先生,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秘书长王俊娜女士,社科文献出版社王婧怡女士。
我们还有幸邀请到了在京的重要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经济观察报、中国证券报、中国经济时报、经济日报、证券时报、新浪网、中国网、搜狐网、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新京报、法制日报、京华时报、南方都市报、新财经、日本经济新闻社等等,欢迎各位专家和媒体朋友的光临,今天的活动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围绕城镇化与投资这个主题进行研讨。第二个环节是新书2013年《投资蓝皮书》的发布。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有请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志红先生致辞。
刘志红: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首先对出席城镇化与投资研讨会2013年《投资蓝皮书》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新闻界的朋友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当前被市场密切关注和热烈讨论,我们认为这不仅是因为城镇化被看作是扩大内需、推动中/ 22
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中国城镇化向来就是一个充满争论、值得探究的话题。中国建投一直高度关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对城镇化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第一,就我们的观察,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已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按照常住人口比例,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2.57%,比2011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这个数据包含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我国已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体的时期,今后将面临新的社会经济问题;二是城镇化增速放缓,过去快速推进状况将有所改变,这一侧面说明,我国的城镇化也在经历重要的转型。当前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改变过去大规模造成粗放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第二,我国的城镇化不仅具有大国经济的一般特点,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总体上符合一般规律,比如出现的郊区化现象、城市群和城市圈的发展以及大国经济带来的区域不协调等等。尽管具有相似的地方,我国的城镇化也不是先行发达国家时空上的重复,而是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最显著的差异是我们在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之初,就面临着与新型发达国家不同的人口条件,这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只有认识到这个差异,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过去30年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城镇化过程中人的问题。
第三,城镇化不仅是经济转型的过程,更是社会转变、制度演进的过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移,最后涉及到深刻的社会结构变迁,需要在社会关系的调整中逐步实现社会融合,更需要在一切制度框架下引导并实现社会平衡。因此,观察城镇化不能只选择经济发展这样一个方面,而是需要拥有更加宏观的、综合的视野,认识到城镇化发展的长期性和渐进性,进而更加科学地把握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和风险。
第四,城镇化将对未来投资体系的改革、投资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城镇化的投资不能仅仅只围绕“城”展开,而是需要围绕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展开。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不仅是人口的聚集,还包括生产方式、精神需求的城镇化。刚才我也讲到了中国以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超过了52%,但是以户籍人口计算,中国的城镇化率才超过35%,这17个百分点的差距,蕴含着巨大的投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消费的升级带来了新的投资机遇,我们高度关注城镇化过程中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所延伸出的消费需求,关注未来文化传媒领域的发展机会。
下面再推介一下中国建投投资评级。我们在对投资市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目前投资市场上有各类评级,但是评级结果都仅仅是针对各个市场的内部,比如基金评级、股票评级等等,各个投资市场之间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比较标准,投资者很难在纷繁众多的投资品中进行恰当的投资决策。为了解决投资/ 22
者在不同的投资市场进行实战配置的需要,我们的研究团队打破了各投资市场的界限,创造性地推出了国内首个覆盖不同投资市场的评级体系,将股票、债券、商品期货、房地产、VC/PE、信托、银行理财、开放式基金纳入到统一的评价方法体系中,通过风险处理等方式,增强了他们的可比性,就收益性与活跃度进行横向对比。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下一年各投资市场的变化做出了预测,为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提供决策与参考。我们希望投资市场评级体系的推出能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更对中国投资市场有一定的价值和帮助。
袁喜禄: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能够参加我们的研讨,也是投资蓝皮书的发布仪式。因为城镇化和投资,这个问题确实非常重要。刚才刘志红也说,这个问题既关系当前,更涉及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各方面也有一些很多不同的观点。大家知道,上个月底在上海市开了一个城镇化的高层研讨会,在这个会上,徐主任对城镇化未来的理念、未来的思路和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都做了一个非常全面、深刻的阐述和介绍。所以,今天参加这样一个研讨,还是从正常的时间工作当中,对城镇化的研究和思考的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理解和看法。
刚才刘总也介绍过,未来的城镇化确实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城镇化也面临着转型的一些发展,这种转型的过程其实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趋势、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其实这种未来的新的变化,既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意味着今后的一些政策的着力点有一些新的变化。同时这是未来新的投资的方向和热点所在,所以按昨天下午简单准备了一下,我感觉最近城镇化有五个方面新趋势和特点:
第一,推进城镇化的宏观经济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家知道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是我国的经济还是世界的经济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增速要放缓,二是大家都要转型。和以往高速增长阶段推进城镇化是完全不同,在这种背景下,在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怎么辩证地认识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一方面认识城镇化确实是拉动未来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强调,我们不能忽视未来的城镇化,同样要受到经济放缓的一些约束。
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国家具有长期向好的前景,一个重要原因是城镇化拥有了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下一步中国经济转型,城镇化承载了一个节奏调整的重任。重大的结构性偏差和结构性矛盾,其实城镇化是一个焦点,在“十五”计划的时候,我们最先提出城镇化战略,当时的汪洋副总理说过一段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城镇化是中国结构调整的牛鼻子,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其实十几年过后,/ 22
这还是一个前瞻性的判断。这种背景之下,当前我们下决心推进城镇化,确实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另一方面,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消费的潜力,在其他的因素约束下,城镇化自身的发展也要有约束,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不是无限的。在总体经济转型、经济放缓、发展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之下,今后的城镇化发展也不可能爆发式发展,而应该是一个积极稳妥、渐进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城镇化历史的进程,所以我感觉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什么强调这一点?最近媒体报道了很多地方都是加快了城镇化的速度,提高了城镇化的指标,希望通过城镇化的加速推进,通过加强土地投资开发力度,带动经济的高增长。这种城镇化的冲动是把一个长远的战略性任务,当成应对当前的短期的应急机制。这种忽视城镇化的基本背景和方向也会脱离城镇化正常的轨道。
第二,未来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机制面临新的转变。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之后,城镇化主要是依靠工业化来拉动的,这种工业化的模式是通过我们对外开放战略,通过招商引资、承接全球的产业转移,我们成为了世界的工厂,这种工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农村人口劳动力的转移,这为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只不过我们过去也有失误的地方,没有顺势而为,其实我们丧失了在高增长的时候推进城镇化的一个最好的时机,所以带来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脱节问题这也是大家公认的。所谓工业化超前,城镇化滞后,特别是人口城镇化滞后,这就形成了半城镇化的矛盾和问题。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所有国家都在转型,全球经济也面临着再平衡,欧美通过再工业化,通过制造业的振兴,来重振美国和欧洲的这种竞争力。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未来的需求或者世界经济的放缓,带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不光是国内的问题,我感觉应该是全球性的问题。在这种需求不足、产能过剩背景之下,以往我们是主要依靠出口、依靠工业、依靠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是不可能再延续,所以在工业化超前、人口城镇化滞后的背景下,我们再依靠工业扩张推动城镇化也不可能持续。我感觉今后的城镇化只能将从以往工业化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城镇化的模式,转向通过城镇化来消化工业过剩产能来支撑未来经济的增长。只有通过城镇化消化我们庞大的过剩产能才能形成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只有通过人口的城镇化让农民进城安居乐业,才能化解工业化超前、城镇化滞后的结构性偏差。我们看各地现在报道的一些问题,感觉大家更热衷于投资、招商引资、搞产业聚集区,虽然名义上强调城镇化的产业支撑,但很多的做法还是以往发展模式的延续。所以今后城镇化的着力点应该要从过去单纯的关注招商引资、大上投资项目,转变到关注人、关注城市经济本身所蕴含的就业潜力,为城市经济、服务经济的繁荣创造条件。通过市场机制培育出的产业支撑和就业机会,这不是几个大的重化工项目所能替代的,所以这是第二个转变。/ 22
第三,城市空间扩展的模式也要面临新调整。过去我们发展模式城市扩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这是城市规模扩张的重要载体、一个重要的体现。开发区的模式有很多的优点,但是这种我们国家的开发区在全球也是最壮观的,大家到各地一看,几十平方公里、上百平方公里的开发区非常奢侈,也非常壮观。但是这一发展模式无限扩张扩展之后也带来了很多的隐患,比如土地的减少过多过快,不是城市化占用了耕地,而是工业化占用了更多的土地;工业对粗放发展占用了更多的耕地,而不是人占用了更多的土地。二是助长了工业的盲目扩张,加剧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各个园区产能过剩的东西,在信息条件之下,东部沿海能看到,在中西部也能看到,因为市场化、信息化能改变过去所谓的信息鸿沟。第三点来讲大量的工业扩张其实是挤压了城市居住商贸的用地,这也是我们说土地用地结构的不合理是推高房价,抑制了城市服务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今后我们城市的发展不能都是为了生产,更多的是为人而服务。大家知道,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很多地方生态环境脆弱,今后我们稀缺的土地资源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空间、创造条件,这才回归到人的城镇化的本质要求。
第四,城市化的空间布局面临着成型的塑造。城市化的空间布局的塑造,这么多年来我们经济发展或国土空间开发的突出问题是,无论是省区、市县或者乡镇,无论是条件好还是条件差的地区,无论是生态环境承载力高还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大家都要工业化、城镇化,大家都要大开发、大发展。这对于中国来讲是灾难性的,工业化、城镇化不可能在全国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平均分布的格局,这种分散式的大开发带来了许多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前面说的重复建设的问题,再比如耕地减少过多过块的问题,也包括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或环境污染扩散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环境污染非常难治理,中西部也要考虑沿海地区、珠三角、长三角、小城镇乡镇企业的模式,如果按照这种模式,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挑战是永远不可能解决的。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在空间开发布局的模式上,第一层含义应该是在我们国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方集中分布,因为是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的一个概念,叫“集中均衡式的布局模式”,所谓集中,就是未来的人口、经济、城镇化的格局。第二层含义是我们要走集约开发、节约空间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所谓以城市群为载体,就是要通过城市群的产业集群、人口的集中、城镇的密集提高我们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第三层,我们的集中也不是无限度的。比如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地区要转型,要优化升级,这是集中的含义。所谓均衡,我们说以城市群为载体,这些城市群在小区域集中布局,在全国来讲,衡的大的空间尺度上是一种均分布,这种均衡分布的意义是在中西部培育带动中西部发展的增长极。这种从全国来讲也是和内需战略相适应,是和内需战略空间布局模式的一种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空间会从改革开放之初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步扩展的过程,这也是释放我们所说的大国内需的潜力;另一方面像其他的地区,比如说像农业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这些区域的城市更多的是区域性的经济中心,或更多的/ 22
是未来实现工业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未来城镇化的空间布局模式要改变以往大开发、分散开发的模式。所有的地方,是个城市就要做大做强,是个城市就要变成国际全球城市,很多城市要变成全球中心、国际化大都市,这是不可能的。其实未来城市的格局有分工、有协作,有一个大中小城市相互支撑的概念。
第五,我们下一步推进城镇化确实制约城镇化的主要障碍变得更加复杂,或城镇化的门槛要更多。过去我们在“十五”提城镇化,更多的侧重于体制上的障碍,比如户籍制度,大家延伸户籍制度隐含的社会保障体系,什么时候我们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均等化的程度,这是户籍制度改革能够达到的程度。另外,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在传统的体制障碍没有完全消除的同时,有一部分小城镇制度开放,体制进步,但是体制的分隔没有完全消除的同时,城镇化的发展都面临新的障碍或新的经济性的门槛。比如高房价,一方面因为高房价不仅是农民进城的高门槛,其实也制约了城镇化内需潜力的发挥。大家知道,现在房价讨论也比较多,现在的房价已经远远脱离了百姓可承受的能力,因为这种高房价不仅是制约农民工进入城镇的门槛,抑制了内需潜力,还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比如说城镇居民的消费。大家投资的空间在哪,今后其实是围绕着人。另一方面这种高房价或房地产变成了暴利的行业,大量的投资远离制造业,因为市场化大家选择的空间是一样的,投资商非常憧憬,这种高额的利润率是吸引大量制造业投资脱离实体经济的重要诱因。中国的高房价之后,中国富豪排行榜大部分是房地产开发商,他们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是我们和发达国家不可比的。但是一个国家不可能是依靠这种来持续增强创新的能力,所以如果我们说走出推进城镇化就是房地产化,或发展房地产就是要高房价的误区,我们应该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正确看待房地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城镇化绝不应该是房地产化,这是共识;另一方面,没有百姓可承受的房价,没有房地产的健康发展也就没有未来的城镇化。如果所有的内需潜力,房地产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为什么这么多年农民工或农民工进了城不是一个真正的消费者,而是一个生产的制造者。
大家看最近四川芦山地震之后,很多打工者花了六年的时间回家建了一栋房,地震之后一无所有。这其实是上一代打工群体,因为咱们没有叫他们真正进入城市,所以这些打工者没有财富的积累,很多人变成了流动的群体。今后只有包括我们,很多年轻人、大学生或者新的社会群体成家立业之后,要有新的居住空间,才能带动很大量的消费。同时人发展之后才带来了城市其他建设投资的需求,这才是弥补投资和消费的链接点的关键环节,也只有通过人的进城,才能解决人口城镇化滞后带来的结构性矛盾,所以这是今后下一步需要解决的很多问题。
简单说了五个方面未来新的变化、新的趋势以及新挑战,新的变化趋势也孕育着新的未来发展方向或新的投资热点。归结到五个方面的核心,其实还是应该回归城市化的本质。我们一说城市化的核心是以/ 22
人为核心的城市化,未来的投资如果脱离人的发展是没有前景的,只有围绕人的消费,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进行投资、进行发展,这种是中国经济未来前景无限、潜力无限的重要基础,谢谢大家。
主持人 涂俊:
谢谢袁喜禄先生,我们有理由相信,城镇化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复杂性在未来国家经济发展和投资政策中的地位将会明显提升,下面有请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原中心副主任袁崇法先生发言。
袁崇法:刚才袁司长讲了,我们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十字路口,我经常讲的是,进入一个转型期。但是这个转型期的说法,好像很多人都认同了,到底转型在哪里,它的特点在哪里,真正需要深入研究,所以我今天想谈谈对这方面的看法。
我们去年公布的城镇化常住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52.57%,这已经是世界平均水平了,但有可能略高于一些,因为在上有所差距。按照国际惯例,进入到一个完全城镇化的人口比例,城镇人口要达到70%以上,我们离70%还有20个点。按照我们现在的发展速度,估计到2030年基本可以实现。20世纪50年代的初期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0%,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是20%,到目前为止是50%。到2030年实现70%的话,中国的城镇化用了20年的时间。这个速度在全世界看来,就算是快的。除了韩国用了30年,日本用了100多年,美国用了将近200年。在整个的世界进程中,后发展国家城镇化的速度比较快,我们是用了80年的时间,不能算慢也不能算快,因为中国有中国的特色。还有人口,原来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的资源禀赋相对薄弱,所以讲这个的话大家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以往所取得的成果不容易,今后还有20个点的城镇化率,可能不像以往那么顺利,所以我完全同意刚才袁司长讲的,今后战略性的东西比较多,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我们也要谈一谈转折期,不光从城镇化的比例上可以看出,我们前半年是比较顺利的,速度比较快,后半年的城镇化难度比较大,进入一个高峰往下走的趋势,这叫转型。同时我们面临全国由温饱转为小康,开始进入中等收入社会了。中等收入社会的消费需求与特点并不是以物质性的消费水平为主,而是更多地提出了一些物质消费以外的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需求。这样的一种收入水平变化带来了消费结构的变化,会对我们后20年的城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现在大家不太注意,但是今后需要越来越关注,中国现在已经由50年代的无产者的社会变成普遍有产的社会。这样一个社会变化,无论是对整个经济发展也好,从城镇化角度也好,它会带来很多很多的/ 22
和以往不同的特点。我们现在普遍感觉到,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每一个人都在维护自己的财产权利,都希望得到一份财产,都希望获得平等的增值机会,至少是平等、保护的权利。这样一个社会基础已经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了。所以说,今后的社会变化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条件的改善、完善问题,必须要深入到人的问题上。现在的人需求是什么?未来的城镇化一定是按照大众需求的趋势在发展。
我们讲到人,有制度层面上的,也有社会行为问题,我们谈的最多的问题,包括今后城市体系规划当中,我们要解决2亿多候鸟的定居问题,解决1亿多农民工进城问题,转移就业人口的市民化的问题,解决农民身份怎么样合法的转变为城市的市民,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典型的城市市民的行为,他是不是已经够市民化了,中国式过马路、交通拥堵,这些说明了什么?我们人已经进城了,但是进城不等于就获得了户口、获得了住房,不等于一个合格的市民。我们现在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很多社会问题固然有制度上的问题,但是我们城市社会的最基本公众行为上也没有构建起来,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市民行为。这么说有点抽象,比较一下,一个农民在农村是相对放任的,想唱、想跳、想哭、想笑,甚至随地撒尿都没有人看见,没人干涉他,很自由,他的房产和别人的房产不挨着,自己愿意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我们城里人一出门就碰到一群人,他的房产和别人的房产紧挨在一起不能动,虽然有自己的一份资产,但是是共享不可分割。城里人,特别是对公共房屋、基础设施需求很强,但是这些东西对于每个人来讲,你有分享的权利,但是不能分割,我们有这样的意识,在城里归根到底所有人都要高度自律,高度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我们把约束看成是一种束缚,没有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造成了很多人为的社会秩序的混乱、矛盾。加上前面讲产权制度、个人财产的保护制度远远没有到位,产生了一系列的纠纷。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边说城市化率要往上走,但是现有城市化率的一堆问题都没有很好地梳理出来,从制度上加以协调。
我非常同意刚才讲的,我们以往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城镇化历史就是一个制造业支撑的城镇化历史。工业园区最典型,工业园区里面主要的产业是制造业,吹破了天是高新技术产业,所有挂着各种各样牌子的产业园区基本上都是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主,这是一个现实,传统制造业凝聚了大量的劳动力,这样的情况下形成了一大片城市。但是目前为止国内也好,国际也好,整个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结构在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制造业的规模、体量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新型的产业,比如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包括一部分创意型的产业,甚至包括传统的农业,最后转为现代化的农业。这些产业对人口、对劳动力集聚的要求高吗?不高。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今后发展的主要业态,包括像养老产业等等。这些业态有的是融入式的,有的是分散式的,有的要求劳动者人口贴近他的场所,比如农业,在未来产/ 22
业这样一个业态化上,支撑不了以往的大规模集中人口城镇化形态。所以今后的城镇化规模、布局空间上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我们从规划中体现出来的,未来的城市一定是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的提升。以往以房地产来说,特别是在大城市,我拿了一小块地盖两三栋楼就可以赚大钱,可以不考虑别的东西,今后这样的机会就很少了,尤其是扩展到三线,甚至到农村腹地,中小城市、小城镇发展的话,盖一两栋楼一定死定了,这是我们考察得出的结论,越是人口集中度小的地方,中小城市不从综合功能上考虑,投一个片面的城市建筑体肯定有很大的风险。所以小城镇的开发,我们历来主张综合考虑,讲综合考虑不完全是现在热得要命的甚至于过渡的城市综合体,因为有的地方连城市综合体都不需要,但是有一条越是需要小规模集聚的地方越需要全面综合的系统考虑城市的综合、城镇的功能来考虑它的投资行为。
我们以往来看,我们投资往往注重在点上,大城市、小城市、小城镇,但是城市化未来的20年中集中体现为社会行为,因为现在的城市化不是城市人的城市化或想进城人的城市化,这是一个全民的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社会进步,不是搞一批城市出来,我们仔细想想,农村的每一个家庭,你到他家里去看,他的消费产品和城里人的产品有什么区别?我认为没有区别,只有收入上的区别,他的生活方式、消费品绝大部分已经商品化了,很多有的家庭从小到大自己做衣服,家里吃的东西很少,全部是由自己加工制作,能源的供给也是统一城乡布局的,所以从生活方式上讲,追求城市化是每一个人合理的需求,不是70、80%人的需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研究城镇化应该考虑让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人员都能够享受到城市般的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上说,城市化不是点,不是面,而是全覆盖。
讲讲特点,中国的城镇化从制度上有一些问题,不突破,问题可能越来越尖锐。中国的城市是权力城市,不是市场化配置资源形成的,中国的城市大小级别完全是和权力的级别一致,权力有多大,能够动员的资源就有多少,就可以形成多大的城市。如果这样一种模式,我们再做城市体系规划,也解决不了问题,如果按资源配置,北京就不可能有这么大,因为能源昂贵,水资源昂贵,但是天踏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没有水调水,没有气调气,没有煤调煤。这就是权力形成中国的城市。怎么样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能够多发挥一些市场的作用形成城镇,至少可以避免人为地造成,这个制度迟早要考虑。我们总说每年新增长多少人,需求多少,需要土地产值多少,GDP多少,真的是按这个账对比,对国土资源部提出土地供给和需求。我们现有的城市里面按照规划,工业用地占了50%,我们规划只占了20%,工业一提升,这些地用来干什么?已经圈在城里了,包括农村的计提建设用地、人均占用数不一样,有时300平米,有时200平米,比城市规划法里面要求要高得多,未来的城市发展用地应该更多的关注城市内部和乡村内部现有建设用地存量规划,不要再去占了,我们已经占到了边界,不是占到耕地的红线/ 22
问题,我们连环境的保护用地还围得不能再围了,湖越围越小,生态脆弱区一直占着,这样占下去,我们也把自己毁掉了,将来怎么样有一个新的制度鼓励大家用现有的存量土地而不是新占地,这样涉及问题就多了,主体给谁来搞?另外财政怎么样去搞?商业机会怎么出现?
最后最核心的问题是人口,我们现在的人口是户籍锁定,而不是自由迁徙,我们现在的制度不光是阻碍了农民进城,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也是阻碍了,我们很多北漂不是来自农村,我们北京的几百万人你说有多少农民工?没有多少。城与城之间的流动实际上是在调配资源。所以今后我一直在呼吁这个事,但是我们接受规划,说别人没有用,每个地方还是想办法圈一块地,搞一两个项目落地,土地本身也带有价格,盖房子营业税等,以后还有各种各样的税。
总之我刚讲了七八条,我认为城镇化都避免不了,我们现在已经感觉到,社会是进步的,收入是提高了,自己拥有财产了,但是矛盾越来越多,意见越来越大,无名火越积越多,我们不能总是在经济一个领域里来考虑城镇化,我特别强调的是,城镇化一定希望我们更多的注意到这是一个社会进步,从社会进步的角度去多加衡量,毕竟我们在座的都是搞研究的,有一些是媒体,也希望我们这些人以后能不能在这方面更多加些注意和调查研究。谢谢各位。
主持人 涂俊:
谢谢袁崇法先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结构性问题,还有许多矛盾需要解决,也需要我们从社会、经济、人文等等方面进行研究,给我们很多鞭策,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化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先生发言。
魏后凯:我谈三个方面的观点。因为最近四五年我们一直在做城镇化的问题,第一个方面,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过去我们说中国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态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现在我们的城镇化,统计下来看还有一点点,基本上我们认为是协调的。现在中国的城镇化不是水平比较低的问题,也不是速度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城镇化质量的问题,城市化它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现在市民化程度比较低。我们也做了一个粗略的估计,2012年城镇化趋势从统计下来看,是52.57%-52.6%。而2011年,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最新数据世界城市化率是52.1%,过去的11年是从2001-2011年,世界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49个百分点。假如去年2012年世界城市发展情况按照过去前11年的平均速度进行推算的话,到去年世界城市化率,我觉得应该是52.6%,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也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所以我们说,当前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这是一个我们初步的估计。/ 22
第二点想法,和刚才袁教授讲的有一点类似,城镇化应该是未来20年中国经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过去有个判断,现在中国的城镇化有50%,仍然处于快速推进的阶段,过去说是由快速转变为减速,但还是一个快速推进的时期,这样一个快速推进的时期,今后还有2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根据三种不同的方法,对中国的城镇化进行了预测,最后采取一种平均的办法,得出了一个结论性的东西是,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20年的时候达到60%左右,这样去年就应该进入中等水平了。2030年,我们估计在68%左右,大约在2033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因为70%是一个重要的拐点,过了70%中国的城市化率就要结束这个时期,进入稳定发展的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这样我们城市化快速推进,我们预计在2033年接近这种快速发展的时期,应该还有20年左右的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间。但是我们想,城镇化这种快速的推进会带来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因为城镇化是工业化一个重要的载体。同时我们觉得城镇化在这种快速推进的情况下,它会产生一系列的综合效益。
现在我们政府比较强调投资,启动内需等等,这也是比较重要的,但这不单纯是投资、是内需的问题,应该是一种综合效益。我们认为,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产生的综合效益体现在很多方面,一个是投资效益,城镇化涉及的面很广,通过集中显示的投资、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产业建设,能够拉动这种投资,我们也做了大量的测算,这就是我们带来的投资效益。还有收入的效益,城镇化会使居民的收入提高。过去我说过,要解决三农问题,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实现城镇化,不但会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也会提高农民的收入,这样会扩大内需。第三是增长的效益,城镇化能够刺激促进我们的经济增长,因为产业的集聚、投入的增加、收入的增加、内需的扩大,这一系列的效应叠加在一起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由于城镇化的推动,加上从空间格局的改变未来形成的沟通新网络开放的一种格局。我们在中西部地区能够形成一批新的国家级的增长极的话,所以我们觉得未来15-20年,中国要保持一个叫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就是我们带来的增长效益。第四是创新的效益,城镇化可以带来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够刺激我们的创新,能够带动一种创新的效益。第五是环境的效益,我们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城镇化会产生两个方面的环境效益,一个是正的,一个是负的,正的是由于城镇化带来的要素、产业、人口的集聚体,这种有利于环境污染的集中治理,有利于居民的观念变化,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二是会产生负面效益,比如说要素人口产业的大量集聚,会带来这种大量集聚,各种污染,我们的生态环境压力会进一步加大,生物的多样性会减少,带来一系列的环境负面效益。所以我们想,推进城镇化是我们未来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会产生五个方面的综合效益,尤其是在环境下,有正的,也有负的,所以中国未来的城镇化要走绿色的城镇化道路。/ 22
第三点想法,当前我们推进城镇化,应该走出五个误区,现在中国推进城镇化的误区很多,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界,我们觉得误区很多,我们要找出五个误区,找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现在我们很多把城镇化当做一种目标,去追求一种没有质量的、没有市民化的城镇化高目标,所以我们觉得,城镇化不是一个模式,而是一个过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我们跑到西部的一个区,发展水平那么低,发展条件那么差,不可能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下追求没有质量的高水平的城镇化。拉美的过度城镇化、蒙古的过度城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五六十年代大跃进的时候也出现了这样一种问题,所以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必须适度,你太高了,不行,太低了也不行,不能追求过高的速度。我觉得我们的城镇化要适度,要保持五个适应。一是我们的城镇化应该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我们的城镇化水平应该和工业化的阶段相适应;三是我们的城镇化应该与我们的城镇集中显示的能量和公共服务的能量相适应;四是我们的城镇化应该与我们人口的吸纳能力相适应;五是我们的城镇化水平应该与我们的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包括北京,我开玩笑说,北京要发展中低端产业,人口吸纳的能力,就业吸纳的能力很大,5000万,但是它的水资源,从很多方面的资源承载能力来看只有2000万左右,北京现在已经超过了规划目标,所以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很重要。我们要走出一个误区,就是城镇化的水平不是越高越好,中国是一个人口比较多、发展差异比较大的发展中大国,不可能像新加坡等一些小国家,城镇化率达到95%以上,我觉得难度很大,城镇化有一个饱和度,有一个分值,我们最近在研究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城镇化的天花板、饱和度就在85%左右。根据我们的预测,205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有可能80%,接近饱和度,接近天花板,到2050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我认为基本上就可以了,如果进入到城镇化稳定的时期,一个城市就要像城市,农村就要像农村,不能混为一体。城乡必须要差异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像”,城乡就应该差异发展,还有一个生态安全。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市民化,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正在提高质量,但是在过去推进城镇化的过程,我们很多地区要能力不要人口,你到这里就业,但是适龄化不可以,要土地不要人口,我觉得这种思路是一种误区,是不对的。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来现在很多地区搞学商造城,搞房地产化,其实现在不是,我们想缺少市民化的城镇化是没有质量、不健康的城镇化。现在过去一些年,一些小速的大城市,高房价,超过了居民收入上涨的速度,这样阻碍了城镇化,提高了农民市民化的门槛。这种小速大城市的高房价、房价的过快上涨是造成我们居民财富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由于房价的过快上涨,房价比较高,所以带来居民收入财富的重新分配,造成差距的扩大。
中国的城镇化是在现有城市的基础上搞的,我们1997年冻结了县改市以后,我们先是耕作,已经冻结了16年,我们现在的城市在96年以后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由于城市的数量不增反减,我们/ 22
城镇化的人口在不断增加,城市化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从1996年以后,中国单个城市建成区的面积,单个人口规模度扩张一倍以上,同时资源分配的结果是大城市在急剧盘价,我们现在的大城市是有吸纳能力,但是缺乏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我们投资中小城市甚至小城市的数量,中小城市人口的比重都在下降,有一些小城市、小城镇在衰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有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但是缺乏产业的支撑,缺乏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带来了一个结果,我们的城镇人口的规模结构,从理论上来讲是一种金字塔型的,但是现在是在向一个倒金字塔型转变,我觉得要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呼吁要尽快恢复,建制市的挟制,重启县改市,探索政改市,优先把10万以上的建制市先造我们1.92个“建制市”,有一大批我们的建区人口规模有的在20万以上,10万以上的也有不少,五万以上更多的。使中小城市,尤其是新增加的中小城市成为我们吸纳农民转移人口,成为市民化的重要载体。
主持人 涂俊:
谢谢魏后凯先生,刚才几位专家的发言也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城镇化投资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城镇化要关注人的城镇化,还有城镇化的结构转型,不管是城镇化还是工业化都要从原来的粗放型转向精细,转型升级带来发展。感谢各位专家,第一环节告一段落,下面进行第二环节,有请《投资蓝皮书》主编杨庆蔚先生发言。
杨庆蔚:
谢谢主持人,大家上午好,刚才发改委和社科院的领导和专家对城镇化和投资作了非常精彩的演讲,至少对我来说很有启发。特别是袁司长的讲话,发改委现在研究的城镇化,研究的重点真正是按科学发展的观点提的,以人为本,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一个创新的思路来研究城镇化,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启发的。我们今年的《投资蓝皮书》,城镇化投资也是提升的一个内容,今天我们把两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去年也是在这里,大家见证了《投资蓝皮书》的发布,今天是今年《投资蓝皮书》的发布,希望能够得到各位的关心和支持。
在过去的一年中,2012年《投资蓝皮书》取得了不错的影响,我们也感到欣慰,坚定了要把蓝皮书做好做精的信心,在这里我谨代表编委会向给我们提供指导意见的领导、专家们,向为本书出版发行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以及支持我们的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投资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我国既有投资能力,又有投资需求,关键在于选准方向,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从投/ 22
资能力看,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117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财政支出125000亿元,增长15%,虽然收入增长有所下降,但是支出还是保持了较高数额的增长。
今年我国预算赤字12000亿。赤字补助和占GDP明显增加。可见政府的投资空间还会扩大,投资能力也会提高,同时,2012年,多个行业的民间资本准入政策相继落地,未来将陆续进入到新的领域,成为增强人的投资能力的重要驱动。从投资需求来看,在三驾马车中投资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拉动力量。投资需求仍会继续扩大,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同时也是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的一年,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对加快推进投资需求进一步增加,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路线的逐步清晰,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的需求,也刺激了投资需求的进一步提高。既有投资能力,又有投资需求,如何实现供需的有效对接,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投资市场的配置功能,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不断壮大,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深化,投资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2012年,我国各类投资产品的主要规模均较上年有所扩大,其中A股市场总市值达到23万亿元,同比增长17.26%;债券余额达到了2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7%;基金管理资产净值28000亿元,同比增长了31%;信托资产总规模74000亿元,同比增长55%;银行理财产品发行35800多支,同比增长31%。投资市场的快速发展,提高了资金配置的效益,一方面使投资能力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不同领域的投资需求,是促进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方式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从经济的不同层面和不同主体出发,对投资市场的要求和关注点也有所不同,对国家而言,它是实现资金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对企业而言,是实现融资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渠道,对居民而言,这是增加财产性收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投资者而言,投资品种的收益水平更值得关心。2012年虽然多数投资市场的规模多较上年有所扩大,但是收益却出现了结构性的分化,股票、债券市场全年指数略有回升,信托平均收益率基本比去年持平,银行理财平均收益率小幅下降,私募股权投资账面回报率大幅度下滑,市场的结构性分化增加了资产配置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对投资机构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3年《投资蓝皮书》对投资市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既向读者展现出了更为宏观的投资市场概况,又逐个分析了各分市场的走势特点。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投资蓝皮书》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在主题和内容上对去年的投资市场热点进行了梳理,新增了信托投资市场、银行理财市场和租赁市场分析,基本实现了对各类投资产品的全面覆盖,并首次推出了投资市场评级体系,通过科学的方式,将不同投资市场用统一的模型进行比较分析预测,对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 22
在研究团队中,我们特邀了政府部门和金融界的专家,比如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国建设银行的专家加入,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对中国投资市场的形式和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判断,同时,中国建投集团成员企业中的宏远证券、国泰基金、中投信托、中投租赁、中国投资咨询以及建投投资也结合各自在业务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相信无论是投资者、企业家还是政府决策者,都能在本书中找到有价值的参考内容。《投资蓝皮书》由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主持编写,是中国建投在投资实践过程中对投资市场发展各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后的结晶,中国建投是成立以来非常重视研究工作,在推进集团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也推出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2013年公司组建投资研究院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由企业创办的非营利性的研究机构之一。投资研究院致力于组织开展投资研究,提供优质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培养专业人才,为社会贡献才智。研究院今后会推出更多的优秀研究出版物,组织专业研究交流活动,盼望能够得到各位专家和媒体朋友的支持和参与。投资研究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相似,需要经历一个不断的积累创新进步的过程,我们在今年的蓝皮书策划、架构、内容方面都做了新的尝试,未来还会结合投资领域的热点问题,不断尝试创新和突破,如有欠缺和不正之处,希望各位专家和媒体朋友给予指正,我们会不断改进,为社会贡献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谢谢大家。
张长春:投资是一个比较敏感、热点的话题,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目前在投资的结构和效益方面还有很多令人不太满意,也是大家看的比较多的领域,也是我们关注的领域,正好《投资蓝皮书》的发布对各个方面的释疑解惑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该说,增加和发展以积累为前提,这是一个逻辑,学过经济学的,大概本科一年级就能学到,各个经济体的发展实践也可以告诉我们,有质量和效益的投资才会越做越好。增长规律还告诉我们,凝结了知识和技术的资本形成是推动一个经济体从产能增长、全民富裕水平持续提高的重要动力。欠发达经济体的发展现实也清晰的告诉我们,世界上最不发达的经济体最缺投资,多年来我们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动力就是基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提高社会资本的效益,带动私人投资,促进发展这一基本的逻辑。发达程度像美欧这样的经济体也缺投资,所以他们要再工业化,再工业化或再实业化,就是经济向比原先更依靠资本形成的方向推进,更重视固定资本的投资,包括研发投资,不仅如此,围绕着能够将投资所形成的产能消化掉,还希望我们能够配合实现全球的再续航。
欧债危机国家多年来少积累,多消费,最终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境地。我们的发展规律和国外的发展经验正好相反,按理我们是不是应该庆幸?也不尽然,与我国投资快速增长伴随的是居民的消费能力不足,粗放投资带来了资源的消耗较多,污染较严重,效率较低,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我们国家的现实与你们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即使在竞争的领域,投资决策也不完全是市场化的。也就是说,部分地区更多/ 22
的是为了增长,为了财政收入而投资,而不是围绕人的发展,为了投资收益而投资。之所以这些行为能够长期存在,根本原因还在于体制机制,所以要解决好导致粗放投资的体制机制问题就需要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是要完善体制机制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发挥好投资对保证的工业的发展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就是要利用好现在的储蓄力比较多的优势,从管理总需求来看,要保持好包括投资在内的总需求、总供需的需求大体平衡,这些要求宏观经济中紧跟可供需量、审慎地操作好财政货币上的措施,从促进长期增长,持续健康发展看,长效措施是要完善包括投资环境体制在内的体制机制环境,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近期措施:一是下大力气解决能源粗资源粗放利用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促进履行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需要将依法治国的理念贯彻到方方面面,切实解决部分基层政府在某些环境中执法不严的问题,而这又绕不开财税体制、干部管理机制等的改革。二是需要给好的发挥公众,特别是媒体的作用,公众追求良好生活环境的目标与基层政府追求经济总量并不完全一致,对一些以损害公众生活质量为代价的项目,由逆行的受损方的公众、媒体进行直接监督,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总之,在体制变革储蓄力、投资力逐步下降的过程当中,要利用好较高经营投资的有利的条件,对推进城镇化、为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创造条件,积累财富。谢谢。
主持人 涂俊:
谢谢张长春先生,投资也是我们《投资蓝皮书》一直研究和关注的各个方面,它是目前比较独特的全面覆盖各个市场投资研究的权威性的蓝皮书报告。近年来皮书系列已经成为社科文献出版社权威的发布平台,接下来有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先生发言。
谢寿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中国建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推出的《投资蓝皮书》,这个蓝皮书今年第二本的,是在整个皮书系列中很有特色的一部蓝皮书。作为这部蓝皮书的出版者,我首先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向研究主编,向这部蓝皮书的研发团队表示祝贺,向关心、支持这部投资蓝皮书原创的中国建设银行集团以及所属的各个成员单位表示崇高的敬意。
今天的主题是城镇化与投资,我作为出版者就这部《投资蓝皮书》谈一点建议和看法。投资本身是作为在整个经济领域一个最基本的,就是经常讲的三驾马车的一驾,甚至在中国经济前30年高度增长期的时候,投资始终占着比较大的比重,这两年消费上来了,出口在整个宏观经济里面的份额在下降。但是/ 22
对投资本身的研究,无论是经济学界还是很多具体的投资部门,应当说是不足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有了这样一部投资蓝皮书,我觉得它的作用无论是对于宏观经济的决策部门、研究部门还是指各个行业的投资部门,它的价值和定义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编蓝皮书有一个规定,你从无到有,第一本的时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可以给你一个借鉴、参考的东西。所以无论你带着多大的不足,那么读者、使用者上是可以理解、容忍,从有到好是一个困难的过程,所以《投资蓝皮书》从第一本到第二本印出来,从出版者的角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已经非常符合皮书整个原创的规范。因为我们现在在颁布的新书规范,我们粗浅地看一眼,基本上是符合研究规范的。这里面希望我们的媒体和行业的人士给这本书更多的关注,让他发挥作用。下一步如果能坚持出三本下去,因为现在的“皮书系列”,最长的一系列是23本,如果第三本《投资蓝皮书》出版了,应当说它要比第二本再上一个台阶。
如何再上一个台阶?第一,要明确定位,你的《投资蓝皮书》到底是给谁看的?要细分你的阅读评级、使用评级,从现在的蓝皮书情况看,至少包含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宏观层面,整个中国经济发展层面中,作为投资最大化,这里面提供了很多的数据,提供了对投资市场、投资环节的分析。经济发展行业、关注行业背景方面感兴趣。比如今天我们讨论城镇化与投资问题,我建议应该有一个专题的报告,专门作为你们的研发团队,作为投资者,投资的研究部门,你对城镇化带来了多大投资效益、多大的经济效益,是不是在未来20年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极和发动机,你要拿出数据来说明。而且这个投资,在城镇化的投资效益里有多大,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它是有很多制约的条件限制,到底是放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到底是大城市中小城市同步推进还是什么,需要研究的东西非常多,要从实际出发,拿出定量的对象出来,研究的价格就非常高了。
我做行业出版,今年有一部这样的报告,很有分量。问题就来了,我自己做皮书会感兴趣,但是在新闻出版行业的人,他们就想要里面的一篇报告。你的蓝皮书,你的整个系列产品,既有宏观的,也就是某一个投资行业出一份,不一定叫蓝皮书了,也可以出报告,或出你的子报告。现在“皮书系列”在进一步细化,我的建议是除了皮书之外,准备出季度或半年的分析报告。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明确定位,无论是投资者,无论是消费者,你到底是去投房地产,无论是投房子还是投基金,给人家一个有价值的,有相当针对性的指导读物。
在这种情况下,现在在国际上,我们把皮书作为一种智库产品来看的,刚刚公布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各个智库的评价,相当一部分是企业制度,你们中间的投资研究院不一定是非盈利的,可以尽更多的社会责任,但是研究院本身可以作为一个智库来打造。/ 22
要继续向国际化的道路走,包括你现在的盈利能力由这本国际化的土地环境变化,以及我们这些国际投资,它在这方面的内容分量应该加重,为什么说要加重。特别是中国的对外投资,国外的宣传机构特别关注这块,如果有这方面的内容,一般情况下,蓝皮书有英文版和中文版同时发布,我希望中国投资的发展报告能从明年开始起有英文版,那就要按照国际的需求来做,这样的话真正能把这本《投资蓝皮书》在“皮书系列”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经过上年的努力,成为一个首要考虑中国投资者,谈中国投资的,或研究中国投资的一本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很愿意和研究院密切合作,共同把本蓝皮书打造成“皮书系列”的重要品牌,我们也愿意和你们最大范围的服务于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谢谢大家。
主持人 涂俊:
非常感谢谢社长,下面有请《投资蓝皮书》副主编,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张志前博士,他将为我们详细地解读2013年中国投资发展报告的一些内容。
张志前: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刚才我们的主编杨庆蔚先生就蓝皮书的研究、编写情况以及一些重大问题和观点作了一个阐述。刚才谢社长也对我们提了很多方法和建议,非常感谢谢社长。下面我代表中国蓝皮书的投资编写组,对今年《投资蓝皮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做一个介绍。今年的《投资蓝皮书》是第二本《投资蓝皮书》,去年我们首部《投资蓝皮书》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尤其是投资界的朋友,对蓝皮书十分关注,一些领导和专家提出了很多的意见,媒体也做出了报道,一年过去了,首部《投资蓝皮书》还是经过了市场和实践的检验,也有一些朋友反映出,你们的《投资蓝皮书》预算还是很精准的,在此我代表研究编写组向关心支持《投资蓝皮书》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3年的《投资蓝皮书》主要由总报告、宏观环境篇、市场提示篇、行业投资篇和投资试验篇组成,和去年的《投资蓝皮书》结构上没有大的区别,整个的文章收的论文是22篇,总报告回顾和总结了2012年的投资发展状况,展望了2013年的投资发展前景。主要探讨了影响我国发展的宏观环境、经济政策和面临了风险和挑战,其中有一篇关于城镇化文章,是由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的同志提供的,市场篇有7篇论文组成,分别回顾和展望了股权投资市场、股票市场、固定收益市场、信托市场、银行理财市场、租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和2013年的前景预测。行业投资篇由7篇论文组成,分别分析了金融及相关服务业、消费产业、商业地产、医疗辅助业、医疗机械、医疗机构、出版传媒、新能源和医疗制造等行业;投资实践篇由3篇论文组成,主要是从投资实践的角度研究了投资市场的法律环境、并购和养/ 22
老金投资管理方面的问题,下面我就把《投资蓝皮书》的总报告和主要的一些观点给大家做一个分享、介绍。
受外需下降,经过我稳政府政策的影响,2012年我国投资市场的规模平稳增长,对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投资的结构进一步分化,投资体制、投资市场还要进一步完善和改善的地方。总体来看,我们认为2012年投资市场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例:
一是投资市场的规模平稳增长,实体经济投资偏重,无论是股权、债券衍生品还是房地产市场均有所增长,但是投资市场的规模平稳增长不能掩盖经济活力的偏弱。尤其是实体经济的投资的不足,增长乏力的情况。全社会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20.6%,比2011年同期增速下降了3.4个百分点。第二个特点是投资收益略有回暖,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大幅度下降,相比较2012,投资市场和投资者基本上都是正能的收益,股票市场、固定收益市场、基金市场基本上实现了正收益,但是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回报率都有大幅度下降,但是也做到了收益。第三股权及房地产市场向导,固定收益类产品比较火爆,2012整个市场扩容非常快,与股票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债券市场中,短期融资券和金融债发行得比较大,占的比重也比较高。第四是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投资产品比较丰富。新三板市场扩容,地方性、强外交易市场均得到发展。中小企业货币发行,投资产品进一步丰富,金融机构总业绩相互渗透的局面开始出现,应该拥有一个新的战略机遇发展期。第五是机构投资者不断壮大,从公墓基金开始,投资市场的公墓投资者不断壮大,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与社保资金、公墓及基金、稽核信托产品,券商和理财产品的合格投资者体制,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市场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力量。第六是从行业分析看,金融行业的需求比较大,从证券市场的融资总量来看,银行资本货物是公用行业是排名前三,从区域的角度来看,东部市场比较发达。中西部地区尚在发展,我们拿股票市场来说,一级市场排名前三的依旧是北京、上海、广东这些东部发达的地区。第七是对外直接投资平稳增长,海外并购发展迅猛,截止2012年,中国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是1722.2亿元,连续十年保持增长。尤其是在2012年,央企的海外并购发展迅猛,我们并购的领域从亚非逐渐转向欧美,从行业过去我们主要是资源、能源,逐步向制造服务业方面扩展。
下面我就把2012年我们各主要投资市场作一个回顾。一是证券市场,我们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还有基金市场。股票市场2012年表现不太好,但是全面来说,股票实现了上涨,股票实现的是正收益,但是成交量、交易额均创2009年的新低,我们对2012年股票市场收益评级是2星,活跃星级是1星。债券市场相对火爆,我们对债券市场的收益评级是2星,活跃度是3星。/ 22
基金市场出现了分化,货币和债券基金扩容比较迅猛,截止2012年,各类货币基金已经达到了1174支,其中股票型的基金比重有所下降,债券型和货币型的固定收益的基金总额有所上升,成为基金的主要阻力。相比较2011年基金的负收益,2012年基金基本上是正收益,无论是股票还是债券、货币。我们对2012年基金市场的评级收益是2星,活跃是4星。
商品市场呈现震荡格局,收益2星,活跃4星。2012年中证商品指数总体呈现一个反弹回落震荡格局,上半年中证商品指数冲高上涨,然后在工业品的弱势带动下大幅下跌,全年中证商品指数收至177.33,收益率为0.91%,从历史长期来走势看,商品分类指数中金属指数表现最好,工业指数表现次之,表现最差的是农产品。信托市场的回顾,2012年保持继续高速的增长,到2012年底,信托资产的总规模已经达到7.5万亿,超过了保险,成为第二个金融大行业,仅次于银行业,在收益方面,全年的收益呈现一个先降后收的态势,平均年收益率9.2%,比2011年略有上升,在2012年,虽然信托市场也出现了一些风险,但是刚性对付的政策依然被各家公司所采纳。
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我们对他的收益是4星,活跃是1星,在经济增长的下行区间以及IPO受阻的双重打压下,2012年风险投资基于VCPE市场遭遇寒冬、募、投、退三方面均大幅度减少,VC/PE市场进入洗牌与调整阶段,募集完成金额同比下降49%。
银行理财市场,2012年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态势,收益评级是3星,活跃是3星。在股票市场都是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银行的理财还是持续受到了尤其是储蓄投资者的青睐,居民的青睐。
阐述一下我们关于2013年经济和投资的观点。展望2013年,全球经济复苏之路仍然不平坦,美国经济房地产托底,财政悬崖施压,经济复苏步履艰难,欧洲经济也不会明显好转,日本经济在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逐步回升,上升的势头难以预测,新兴市场国家好于2012年。就中国经济而言,随着外需的减少、劳动力的减少、投资放缓以及劳动力价格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受其影响,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和经济运行特点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目前我们分析的结果来看,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要下降到7%-8%之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需要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加起来,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013年是中国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十八大明确提出,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李克强总理也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合投资,同时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的生活,创造福祉。我们也对城镇化进行了,城镇化会成为未来/ 22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在2013年在政府主导的投资力度将延续2012下半年的增长态势,同时在城镇化等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消费也将持续平稳地增长,预计2013经济增长的速度在8%左右。
分析一下各个市场,一是证券市场,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势和流动性状况好于2012年,所以证券市场的表现有所好转。股票方面,我们对他的预测评级是,收益4星,活跃3星。
2012年下半年开始,A股的IPO发审速度明显放缓,处在停滞的状态。我们预测全年在10%以上或10%左右,这几年股市的大幅度调整,股市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开始大幅度下降,交易的活跃度不再提高,这也是活跃度3星的原因。债券市场,收益是3星,活跃是4星。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考虑到大规模债券供给可能对债券市场收益造成一定的冲击,2013年企业在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太大,企业会总体出现一种小幅上扬的态势,商品期货方面,2012年与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不正为主线。2013年整个商品市场会呈现一个结构性的投资机会,在商品期货中,由于石油、黄金等商品受海外因素的影响较大,他们的走势主要依靠分析世界经济。我们认为在全球货币流动性宽松的情况下,商品交易依然会很活跃。
第二大方面,房地产市场,我们对2013年房地产市收益3星,活跃3星,主要是看政策调控力度,国五条出台以后,房地产出现上涨行情,主要是为了在国五条细则出台之前的措施,但是不是很明确,一二线城市刚需的空间较大,房价出现显著下跌的概率较小,但也是调控的重点对象。三四线没有太大调控压力,但是刚需到底多大还需要考虑。信托市场我们分析是,收益评级是4星,活跃是2星,信托的优势在于突破了利率的管制和利率市场化之前的信贷政策的管制,所以受到了资金、供收双方的欢迎。我们对2013年的判断是,信托还保持继续的增长,信托受益仍处于较高水平,但在信托市场在刚性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个风险,投资者和监管层有一个认识,但是我觉得认识不足,应该引起重视。
第四,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收益3星,活跃度是1星。VCP洗牌过程中导致了中小企业风险的增加,IPO审批继续保持严格,IPO受阻,PE/VC的退出依然困难,2013年IPO退出占比将继续下降,尤其是海外的并购会加大,但是我们认为,在经历了调整和寒冬之后,PC投资风险的特征开始暴露,全民PE的时期很难再现。
银行理财市场,收益是3星,活跃是3星,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分化,银行的基础压力会增大,银行的理财会保持高度的增长。2012年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和发行量受到影响,预计2013年全年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全年通货膨胀也在3%左右,所以我们预测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会与2012年收益保持太大的变化。/ 22
这是以上我对蓝皮书关于2012年投资市场和2013年投资市场的预算和判断。
介绍一下蓝皮书的特点。为使蓝皮书更加系统全面科学地反映去年我国投资发展的状况,科学准确地分析和预测今年投资及投资市场发展的走势,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2013年的《投资蓝皮书》比2012年早得多,去年10月份我们就在喜对这个工作,今年蓝皮书就和大家见面了,今年和去年相比有了很多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投资市场,基本实现了投资市场的全覆盖,我们增加了信托投资市场、银行理财市场和租赁市场,对包括:股权投资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托市场、银行理财市场、租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投资市场进行的专题的分析,这样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报告在国内是少见的,二,我们打破了投资市场的界限,按照统一的标准,将不同的投资市场用统一的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中国投资市场的投资评级指数和活跃度指数,虽然目前还不是很完善和成熟,但是这个方法还是好于国内的首创,对于广大的投资者有一个直观的思考。
三、报告的深度和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队伍不仅包括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相关的投资 企业,包括基金、信托、证券,同时请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总行的机构进行工作,他们完成了相关的报告,凭借着编写人员在各投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报告的深度加强,给相关人士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
对于经济问题的分析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特别是对于投资市场的预测更加相当困难和负责,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资金不足,时间仓促,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希望各位读者和专家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改进。/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