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中国抛光液市场应用现状

时间:2019-05-13 02:0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2014年中国抛光液市场应用现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2014年中国抛光液市场应用现状》。

第一篇:2013-2014年中国抛光液市场应用现状

2013-2014年中国抛光液市场应用现状 智研咨询网讯:

内容提示:国产抛光垫和抛光液主要应用在低端市场,高端应用仍被外资所垄断(蓝宝石和芯片用全部依赖进口)。

目前的抛光工艺及抛光液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和蓝宝石加工两大领域。智研咨询研究部统计资料表明,集成电路抛光耗材市场容量约为15亿美元,预计未来行业增速10%以上;蓝宝石抛光耗材市场容量约为30亿元人民币,受益于LED、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对需求的快速增长,我们预计未来蓝宝石行业年需求增速高达30%。

目前全球抛光液市场集中在卡博特、杜邦、Fujimi等厂商中,抛光垫市场被陶氏、卡博特和3M所占据。

第二篇:中国保健品市场现状

中国保健品市场现状

联合国工业规划署指出:“21世纪两大朝阳产业分别是以电子科技发展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和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健康产业。”而保健和医药正是生命科学发展中最具潜力的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家庭收入的提高,对保健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中国保健品市场分析

(一)保健品的定义

目前对保健品的概念没有严格的定义,一般是指具有保健功能的产品,包括:保健食品、具保健功能的药品、保健器械和保健化妆品等。保健食品,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规定,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二)中国保健品行业发展历史

中国现代保健品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保健品行业的缓慢起步和迅速崛起,代表事件是福建杨振华851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第二阶段是90年代,保健品行业开始进入恶性膨胀和无序竞争的阶段,代表事件是三株和太阳神等保健行业领军企业的迅速崛起和消亡;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来保健行业重新洗牌和逐步寻求标准规范的几起几落。保健品市场容量在2000年保健品市场规模达到500亿元,达到辉煌的顶峰。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保健品市场则迅速转入低迷,2001年、2002年销售额分别下降了43%和29.8%,2002年销售额仅为200亿元。直到2003年突然到来的非典,才让人们重新开始重视保健,促使保健品行业开始回暖,整体销售额达到300亿元;2004年保健品市场延续了2003年的上升趋势,增长率达到13%,销售额为340亿元;2005年保健食品市场份额为470亿元。但是在2006年,再次出现了负增长情况,销售额只有450亿。2007年保健食品销售额恢复到500亿元。

(三)行业环境

1、政策环境

(1)“药健字”分流为“药”“食”

2000年,国家正式颁布撤销“药健字”批号的文件,要求所有“药健字”在2002年12月31日停止生产,2004年1月1日起不得在市场流通。“药健字”产品必须在“药”和“食”之间作出选择:经严格验证符合药品审批条件的,改发药“准”字文号,正式纳入药品流通系统;不符合药品条件,但符合目前保健食品审批条件的,改发食“健”字文号;两者都不符的,撤消文号,停止生产和销售。2)“国食”取代“卫食”

2003年4月,国务院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国务院直属单位,负责对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事故的查处。保健食品的审批职能由卫生部移交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相应的保健食品的批号由“卫食健字”将改为“国食健字”。

(3)新法规不断颁布

2005年4月底和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继出台了新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和《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并于7月1日起实施,代替已有《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中的相关内容。

新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提高了审批要求,简化了审批程序,扩大了申报空间(新法规将保健食品功能分为27项,但企业可以申报27项功能以外的产品),明确了法律责任等。而《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规范了保健品广告,加大了审批力度,并规定任何单位不得以新闻报道等形式发布保健品广告。

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共出台部级保健食品相关法规84部,其中卫生部颁布的有31部,药监局20部,商务部18部,国家质检总局14部。2007年5月2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发布《保健食品命名规定(试行)》(下简称《规定》),新规从名称开始对保健食品进行规范。

2、行业进入门槛

保健品行业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过低,审批过程相对简单,导致投资起点非常低,保健品市场准入门槛不高。以前一种保健品从研制、开发、报批到出成品再到商标注册20万元左右,并且产品标准低。但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保健品管理权移交,国家宏观政策的不断完善,保健品行业的门槛将越来越高。以往做几个小白鼠实验就能拿到产品批号,如今规定必须通过严格的实验过程,才有可能发放产品批号。没达到GMP认证的保健品将不允许生产和销售。现在政府对保健品市场审批和监管力度不断增大,特别是07年初开始政府进一步加强了保健食品注册现场核查及试验检验工作,07年下半年开展了保健食品广告集中整治工作等,使得行业更趋于规范。

从中国保健品市场分析中国(保健协会)统计的申报数据看,往年的保健品申报通过率均在80%以上,2006年上半年通过率更是达90.4%。但到07年上半年,获批数量如过山车般明显下滑,通过率为61.9%。保健品审批的门槛不断提高。此外,媒体费用、渠道费用的上升、优势企业的竞争等,都会导致保健品行业门槛进一步提高。

3、行业盈利性分析

保健品行业是高利润、高风险行业。保健品行业发展初期,经营保健品的企业利润高达100%-200%,吸引了众多的厂商进入市场。

中国保健品市场发展空间大。据报道:中国消费者平均用于保健品方面的花费占其总支出的0.07%,而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平均用于保健品方面的花费占其总支出的25%,相差甚远,这充分说明中国保健食品市场的可发展潜力巨大。近几年内地城乡居民保健类消费支出正以15%-30%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发达国家12%的增长速度。据估计,2010年中国保健品人均消费可达到100元,保健品市场的总额将达到1,300个亿的消费量,到2020年市场的总量可以突破4,500亿。

对于全球保健品市场,2006年销售额达到了700亿美元,增长速度约为7%,预计到2010年时,会接近1000亿美元。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对亚健康理论的认知,全球保健品市场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四)行业特点

1、公司结构

中国保健品企业的数量从历史上看,出现过由少到多,再逐渐减少的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的保健品企业不过100家左右,随后迅速增长。上个世纪90年代末,国内保健品企业数量一度达到3000家。2001年以后,由于国家加大了对行业的监管力度,相当一部分经营不规范的中小企业被逐渐淘汰出局,到现在大约有1000家左右。

根据中国保健品市场分析(中国保健协会)工作委员会的调查,2006年国内保健品企业在规模上基本呈现了金字塔的结构,即投资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占总数的1.45%,5000万元到1亿元的占12.5%,100万元到5000万元的占6.66%,10万元到100万元的企业最多,占41.39%,而10万元以下的企业为38%。并且保健品行业的企业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各领风骚三五年,如脑黄金,三株,太阳神,都是在短时间内在全国或区域范围内获得极高的知名度和销售额,但是又很快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如同烟花一般转瞬即逝。而相关调查显示,登记在册的中国保健品企业中,存活15年以上的仅有5家。

2、产品分类

当前中国保健品市场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这三类产品分别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中药为原料的产品;以营养学理论为基础,以各类营养物质为资源的营养补充剂;以生物工程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原料转化生成的产品。

3、市场结构

中国保健品市场已经形成了以几大板块市场为主的市场结构,主要市场有降血脂类市场、补钙类市场、维生素类市场、减肥类市场、美容类市场、补脑类市场、补血类市场、补肾类市场、改善肠胃类市场、提高免疫力类市场等。目前中国保健产品仍然主要集中于免疫调节、调节血脂、抗疲劳和延缓衰老四项功能产品上,这四类产品的品种数占到总数的66.7%,但销售收入仅占总销售额的43.03%;近年营养素的市场购销旺盛,其产品品种仅占总数的3.39%,而其销售收入接近总销售额的20%,居各品种之首。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保健品中,90%是第一代传统滋补保健品及第二代药物提取复配保健品。在国外,发达国家上市的都是第三代保健食品,即把天然物质提纯之后作为产品组成部分。

4、营销模式

如果对中国保健品企业的营销模式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直销、会议营销、传统营销、连锁经营、电子商务营销以及其他营销模式。经过抽样调查,按照以上6种营销模式经营的企业今年销售规模分别为250亿元、100亿元、100亿元、20亿元、10亿元和20亿元。可以看出,现在使用直销和会议营销模式经营的企业销售额最高,总的销售额占整个保健品销售额的70%,远远超过了传统营销模式的20%,非传统营销模式已成为支撑行业的主要支柱。

5、竞争形势

中国已经批注的国产保健食品共有5053个品种,已经批准的进口保健食品有190个品种,保健食品市场竞争激烈。内地主要竞争性国产品牌有:脑白金、太太口服液、排毒养颜胶囊、中脉等;主要竞争性进口品牌有:安利纽崔莱、仙妮蕾德、如新等。

目前中国保健食品市场呈现国产保健品后劲不足,洋品牌保健食品一路升温的迹象。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安利、宝洁、仙妮蕾德等400多家进口保健食品进入了中国市场。据统计,每100个购买保健食品的中国人中,大约有15人购买洋品牌保健品。安利公司2007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已经达138亿人民币,远远超过本土企业。

跨国保健食品企业通常在资金实力,研发能力和营销模式等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也有一些不利的因素影响进口保健食品的发展。比如中国中医药食疗养生文化,其对内地人的影响十分深远,受此熏陶,人们养成了先入为主的购买习惯,因此洋保健品在抢占市场过程中容易受阻,其竞争优势大打折扣.(五)行业发展瓶颈

1、行业标准过低和行业不规范

目前中国保健品产品标准过低,特别是部分以中药为原料的保健品标准过粗、不科学,审批相对宽松,导致行业进入门槛过低。低门槛和高利润导致了大量非专业企业涌入。其次,管理部门对保健品的审查制度并不完善,导致企业没有严谨的生产质量控制体系,不注重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和产品品质保障,只是一味注重广告和营销策略,导致广告与产品品质脱节,市场混乱,消费者对保健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不高。随着政府在简化审批流程的同时审批力度的加大,行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行业正趋于规范。然而产品标准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改善。

2、企业不注重研发和自身建设

保健品行业的低门槛和高利润使得很多投资者在进军保健品行业都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来做广告宣传,不注重产品研发的投入和企业自身建设,导致行业内产品仿制抄袭现象严重,同类产品竞争激烈,不利于企业和行业的长远发展。

3、广告营销效果的瓶颈

中国保健品行业在广告投入上是公认的“大手笔”。但是部分厂家只注重广告宣传,相应的产品质量控制没有跟上,无法保证产品品质,而为了短期效益又不断夸大产品功效,消费者从对某个保健品产生不良评价发展到对整个行业产生怀疑,进而导致整个保健品行业出现停滞不前,市场份额反反复复等现象。随着消费者的理性和广告管理制度的规范,保健品行业的广告营销时代渐成历史。不断增加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让产品宣传推广费用进一步增加,高宣传费用已经不等同于高销售回报。

4、品牌营销的瓶颈

我国中药类保健产品不注重品牌建设。一个保健品企业如果不能尽快从产品经营转向品牌经营,将很快被市场所淘汰。在中国保健食品市场上,国产保健品品牌陷入信誉危机的困境,保健食品广告虚假宣传、超出范围夸大宣传的问题十分严重。根据调查表明,消费者对国产保健食品的口碑普遍较差,80%的消费者认为市场上保健品的价格虚高。

5、顾客忠诚度的瓶颈

据中国保健品市场分析调查报告显示,开发一名新顾客的成本要远高于留住一位老顾客的成本,因此企业要想发展壮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顾客忠诚度。然而国内大多消费者购买保健品时,往往是因为生产方的广告引导和终端强力推荐,而不是真正从自身健康需要,客观的选择保健产品。而保健品广告又是虚假信息泛滥的区域,这就直接导致消费者对购买产品的品质没有达到预期标准,无法产生高的满意度,建设忠诚度也就无从说起。而且由于保健品行业本身不会太注重产品研发,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功效更是与广告宣传相去甚远。

6、终端推广成本增加

以前通过巨额广告费用的投入树立产品知名度,然后利用知名度强势进入终端零售市场,这种模式目前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帮助企业进入市场获得较大市场份额。但是首先要求的是企业有巨额投入作为基础,而且随着随着媒介的发展和消费者的理性,依靠此途径推广产品已经越来越困难。

在另一方面,渠道为王的事实让保健品行业的渠道费用大大增加,渠道进入门槛也相继抬高。终端与厂商之间的权力不对等已经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厂家都离不开销售终端,但是销售终端面对众多的保健品产品却又很大的选择权。这种权力不对等直接导致产品推广困难,而且即使成进入终端,也要面临货款回款困难的问题。生产商的利润空间因此被降低,周转资金被销售终端无偿占压。

(六)行业变化趋势

1、从产品到健康咨询

传统的营销模式,主要通过广告和终端促销来进行售前的销售推动,但这种模式的效果日渐式微。2000年以前,上海市场上依靠广告轰炸年销售额做到上亿、数千万的产品有不少,朵而胶囊、脑白金等都曾创造过辉煌,但近两年来,同样成功的案例已再无发生,显示出传统广告轰炸模式日益衰落。相比之下,2000年以来采用直复营销模式的企业,如安利、天年、中脉、中华灵芝宝等企业都取得了惊人的销售增长。在新的环境下,掌握最终消费者、并向他们提供健康服务的能力,将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2、渠道分化成为必然

由于传统渠道费用日益上升、竞争门槛提高、投入产出比日益下降,今后渠道将进一步分化趋势。专业的保健品连锁店、会议营销渠道、直销等渠道业态将进一步多样化,直销在保健品销售中所占的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

3、产品生命周期增长

由于市场环境趋于规范,实力厂家已经初步形成,保健品已经从“各领风骚三五年”向长生命周期转变。2007年5种保健品畅销品牌脑白金、太太口服液、昂立一号、康复来、朵而等的平均生命周期已达15年。

4、外资进入,竞争激烈

国外健康产品在2007年仅用7%的品种却占有了40%以上的中国市场份额,并且随着国外品牌的不断涌入,该比例还在不断扩大。去年仅安利一家在我国的年销售收入就高达138亿元,利润率达到30%,中国已成为安利在全球的第四大市场。宝洁、强生、美国制药集团等健康强势品牌正快速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保健食品产业集中度仍然较低,前10强销售还不到产业总产值的25%,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第三篇:中国食用油市场现状

中国食用油市场现状

食用油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煮食原料,在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食用油市场的快速发展,目前该市场达3000万吨左右的消费规模,国内上规模的食用油加工企业达数千家。虽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有一批小品牌企业被淘汰,但这却并未影响该行业激烈的竞争状态,粮油巨头的发展依然强劲“食用油行业的洗牌已然开始,一些零利润的小企业将难以为继,行业进入寡头时代”中研普华研究员邱少梅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

我国主要的食用油品种为豆油和菜籽油,两者占国内油脂消费的76%左右。“去年受油粕价格偏低影响,多数压榨企业处于亏损局面。”油脂分析师卢宁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中小企业而言,很难以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操作去降低运营风险。且由于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加大了龙头企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多重压力下,部分中小食用油企业步履维艰。伴随着人们对食用油的消费观念变化、国际食用油价格下降,以及来自于国际资本市场等的压力,迫使国内的中小型油企加快其品牌升级和技术创新。

事实上,去年和前年已经有10家左右的企业退出了食用油行业。且自2014年开始,随着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大豆的价格也随之出现了大幅度波动。许多企业都面临市场价格不振以及贷款困难等问题。这些都是致使油企停产甚至直接退出品牌市场的主要原因。卢宁还告诉记者,今年4月下旬起,随着进口大豆流向监管严格,无进口资质的小油厂无法采购到低价的进口大豆,而采用国产大豆成本较高,目前他们还面临着原料短缺的桎梏。

中小企业应重视品牌建设我国的中小粮油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之所以举步维艰,在邱少梅看来,这一方面是由于国际食用油价格不断下跌,对我国食用油市场造成的压力,盈利空间较小的中小型企业濒临“无利可榨”的困境。另一方面,人们对国际大品牌或者国内大牌的信任度更高。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食用油政策的开放,国际资本进入我国市场,致行业的竞争加剧。”邱少梅补充道。但部分食用油企业对于原料的控制力差也是导致其发展遇困的原因之一。卢宁强调称,龙头企业可以集中采购原料、合理控制成本。但以小型大豆压榨的企业则多数无直接进口大豆的资质,致其面临原料短缺的风险。之所以如此依赖进口,主要还是由于国内的大豆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滑坡。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对大豆的需求也呈快速增长态势,这致使国内的生产不足,多靠进口以弥补国内的需求。有数据表明,1996年我国从大豆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大豆的净进口国。2000年大豆进口量就已达到了1000万吨,2010年达到了5000万吨。而2013年、2014年、2015年这三年则连续突破了6000万吨、7000万吨和8000万吨的水平。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此前曾指出,去年大豆进口达到了8169万吨,这是我国国内生产量的6.8倍,大约是世界大豆贸易量的70%,是国内消费量的87%,这在所有农产品中进口依存度是最高的。当然,流通区域受到局限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卢宁指出,集团企业多数为全国布局根据各区域供需情况,灵活调配货源,而中小粮油企业产品多数在近厂区域消化,流通范围有限,受阶段性、局部性的市场风险营销较大。但这些在她看来却是远远不够的,“由于集团企业的营销方式较为多样化,部分龙头企业采取多品牌战略,扩大市场影响力,而多数中小企业的品牌影响范围较小,在终端市场的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

卢宁对记者说道。面对重重困境,许多中小食用油企业希望可以通过抱团取暖来改变这种境遇。然而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可能性似乎并不大。目前来看,由于行业的集中化是很多产业的发展趋势,抱团群暖在一定程度上类似螳臂挡车,难以阻挡行业发展的步伐。正如卢宁所说,小油厂受区域局限性,抱团的可行性确实是存在一定难度。中小食用油品牌想要真正改变当前的困境,邱少梅提出,相关企业还是应注重品牌的建设,这个问题需要行业共同努力,长期实践。同时,还应学习国际品牌的标准以及技术,进行创新,提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粮油巨头称霸天下在中小食用油企业面临重重困境的同时,粮油巨头却发展强劲。数据显示,2014年金龙鱼的销量再次增长11.6%。2015年,福临门的销量也出现了10%以上的增长。对此,邱少梅分析指出,现今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对健康生活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因此,消费者在选购食用油时更倾向于大品牌,对小品牌的不信任则日益严重,从2014年-2015年的食用油增长情况看,食用油市场有向巨头集中的趋势,未来将出现几个巨头并存,寡头垄断的局面。

另有数据显示,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前十大食用油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粮油巨头们已经占据了食用油行业的大半壁江山。卢宁表示,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预计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仍将呈现小幅增长趋势。业内人士指出,不同的品牌有其不同的优势,企业应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积极改善自身的弱势,努力将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这需要企业更加注重其综合竞争力的建设。

我国目前的食用油市场规模巨大,行业竞争激烈,邱少梅认为,未来我国的食用油行业发展趋势会随着人们对消费需求的提升,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且在该行业竞争加剧的形势之下,以及国外资本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市场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卢宁则认为,行业的集中化、产业链化将更为明显。以中粮为例,目前在积极和国际企业合作、收购重组,预计将利于企业对南美大豆采购成本的降低。上述业内人士还指出,食用油行业还将积极发展小包装。由于小包装的价格相对稳定,且利润尚可,食用油企业也开始积极提升小包装的比例。“企业还将向多品种、高端化方向发展。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变化,橄榄油、葵花籽油等小品种、高端油脂品种,也成为食用油发展的趋势。

第四篇:中国鸡肉市场纠结现状

中国鸡肉市场纠结现状

“委屈的中粮”中国鸡肉市场纠结现状

中粮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农牧产业集团,一直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标杆企业,即使在鸡肉领域,中粮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这么说,中粮就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的集中表现。

中粮担负着民生安全和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双重重任,因此中粮“夕惕若厉”,在小心、稳健中寻求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粮通过整合、经营快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是在面对民生需求、跳跃式变化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国际巨头的竞争压榨中,中粮充满了“委屈和纠结”。

2011年10月份双节过后,中国鸡肉停止了持续上涨态势,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春节,春节过后稳定的价格体系很快被打破,鸡肉价格持续下跌;五月初,鸡肉价格跌破了各个厂家的心理底线,几乎跌到了两年前的价格低谷。与此同时,玉米、豆粨的价格却保持稳中有升,5月24日玉米均价达到了2600元/吨,豆粕3400元/吨;饲料成本基本趋稳。可以预期,未来时间,玉米、豆粨的价格都会随着零散卖粮的减少而上扬;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将进入及其恶劣的状态——初级原料价格上涨,成品价格下跌,巨大剪刀差会把“利润羊毛”剪完。甚至,还会出现,饲料生产环节为了维持生存,要么涨价,要么调整原料成分构成,降低成本,原料调整会间接影响养殖效率;总之,原料价格的上涨会进一步压缩养殖环节效益,直至出现牧业养殖环节亏损,鸡肉加工环节也亏损的危险局面。

由于中间环节利润的持续消减,即使是全链条一条龙的中粮也不能逃脱亏损的境地。

饲料原料和鸡肉成品价格的变动会出现以下几种状况:

1、成品价格上涨比例高于原料价格上涨比例,则全链条各环节都会实现相对利润:

2、原料价格下降比例低于成品价格下降比例,则微利;原料价格下降比例高于成品价格下降比例,则不挣钱。

3、成品价格下跌,原料价格上涨的两难境地,导致整个行业进入了“啤酒游戏”,也就是经济学中的牛鞭效应;这不仅仅是销售难的问题,更是两头利润蚕食的问题。

一、中国鸡肉市场现状:

1、肉鸡行业市场规模庞大:1400万吨左右的市场容量;

2、人均消费:10公斤,接近世界平均消费规模;其中发达城市和西部回教区,人均消费达到20-30公斤;农村地区非工业化生产消费难以统计,基本在5公斤左右。

3、潜在市场容量大:与发达地区相比,理论上还有2倍空间;

4、行业增长率:近10年持续10%的复合增长率;

5、行业集中度:30%

6、市场饱和度:经过了10、11年的短缺后,从11年底逐步进入饱和状态;

7、产品生命周期:经过近10年的快速增长,分割鸡产品在一、二、三线市场开始进入成熟期;县城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期;乡镇农村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

8、行业竞争格局:第一梯队:正大、大成、六和;第二梯队:诸城外贸、凤翔、大用、永达、华都;第三梯队:大象、龙海、中粮、粟海、泰森、双汇等;

9、主流商业模式:农业产业化一条龙;两个客户:政府和消费者

10、成品价格下跌,原料价格上涨,产业链条两头受气,处于“委屈—纠结”的两难境地。

二、是什么导致了中粮鸡肉“委屈—纠结”的现状?

1、中国的主流消费习惯——猪肉

猪肉还是中国消费者的主流消费肉类产品;猪肉市场在经历了半年的升级转型后价格走势基本稳定,并出现了持续下滑,致使鸡肉价格持续低迷。

由于鸡肉和猪肉的相互替代性特征,鸡肉产品的价格会跟随猪肉价格上下变动。

2、近十年来持续的扩大生产:

2009年鸡肉行业进入了大跃进阶段,国内企业纷纷扩张生产规模,永达新建食品工业园和滑县生产基地,大用在周口新建生产基地,山西粟海新上6万只/天的屠宰线,美国泰森09年在国内扩张迅速,通过兼并、改造迅速提升了生产规模,中粮集团也在09年通过新上生产线扩大了生产规模。总之,全国新上鸡肉生产线三十多条,日生产规模扩张了1200万/天;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张,导致毛鸡供应不足,因此,10年下半年出现了毛鸡的供不应求,毛鸡价格一路上涨;在毛鸡价格的推动和猪肉价格上升的拉动下,鸡肉价格也走进了黄金时代。11年猪肉市场渐趋饱和,猪肉价格开始下跌,突如其来的瘦肉精事件,推动了猪肉

价格的止跌和进一步的提升,鸡肉市场也跟随这股东风,黄金周期一直延伸到春节前后。

春节过后,过度的产能高峰和消费的低迷深谷终于交叉在了一起。这也促成了今年肉类领域的利润剪刀差。

3、人均消费规模和消费习惯:

无鸡不成宴,这句话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消费鸡肉的习惯;但同时说明,中国人对鸡肉有其独特的消费特性,例如:普通家庭消费习惯用2斤-2斤半的整鸡;西北区域习惯用中装鸡;中国人一般喜欢食用生长周期较长的小品类鸡,喜欢口感的韧性、嚼劲;坐月子、身体虚弱时习惯吃老母鸡煲汤;家庭聚会、接待客人、宴请时要吃整鸡。

快大肉鸡主要用来分割做家庭常规菜种和快餐用料。消费属于随机性、常规消费,因此,弹性较强,替代性较强,缺乏刚性。而具有特定意义的整鸡的替代性较弱,有一定的刚性。

4、粮食价格的波动:

主要原因是,秋粮家庭收购接近尾声,家庭储粮基本告罄,粮食实现集中化,也就是粮食供应实现规模化,面对需求的分散,供求谈判局势出现了逆转,供应方处于优势地位。所以粮食价格的扭转要等到新粮上市后。

三、“委屈的中粮”背后的深层危机——商业模式的危机

1、传说中的“农业产业化一条龙”的国际化商业模式;

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有西方农牧业巨头精心设计的一条龙模式,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但是,这个商业模式的的核心是:转基因粮食和源头种鸡。这两个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西方公司手中,这些西方公司通过相互控股基本掌握了全球:粮食种子、种鸡和粮食贸易。

具有中国特征的块大黄羽肉鸡就是利用以色列卡比尔育种公司的技术;“817杂交鸡”就是EW集团下属的蛋鸡和肉鸡(或者泰森旗下的罗斯)的杂交品;EW集团和美国泰森集团的肉鸡育种占全球80%以上。

种子巨头:孟山都、杜邦先锋(玉米)等

四大粮商:目前掌握全球粮食运销的是4家跨国公司;四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即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业内称之为四大粮商。人们习惯根据他们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把这四家称作“ABCD”四大粮商。不管人们愿不愿意相信,“ABCD”四大粮商控制着全世界80%的粮食交易量,只有他们可以定价。

西方巨头通过相互参股的方式,粮食种子、种鸡、粮商几乎成为了一体;在这种商业模式下,中国企业纷纷模仿介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用国家的对农支持,套取国家政策支持,以求获得突破性进展。实际上中国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仅仅占据了中间生产、加工环节;并且严重同质化。在这种情况下,中间环节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过度竞争,集体贬值是迟早的事情。

农业产业化商业模式的危机就是关键环节的掌控缺失和非关键环节的过度扩张,这导致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价值环节缺失,这就孕育着很大被整合的危机。

2、行业进入了整合期,两头的亏损挤压,将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急剧贬值。

现实的状况是,中国鸡肉行业的一条龙企业集体出现:原料价格上涨,成品价格下跌的利润剪刀差现象

3、在“农业产业化一条龙”的商业模式下,赢家永远是商业模式设计者。

农业产业化一条龙商业模式是一种零和游戏;任何商业模式在设计的前期以及应用的过程中,都是具有高吸引力和暗排它性的;没有高吸引力,则缺乏游戏参与者,那么这种商业模式就缺乏规模成长性;没有暗中的排它性,那么这个商业模式就失去了设计的意义,也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价值。

在商业模式设计的初期和应用过程中,优势企业掌握难以复制的核心关键要素,形成整个产业链条的制高点和关键点。

在农业产业化一条龙模式中:种子和种鸡是模式制高点;粮食资源的全球整合性贸易是模式关键点。制高点指挥模式节奏,关键点调整模式进度。所以,谁掌握了制高点和关键点,谁就是这个模式的最终赢家和受益者。显然在中国任何一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包括中粮都做不到这一点。

在禽肉领域,正大做不到、大成做不到、六合做不到、圣农做不到、温氏做不到;中粮、大用、永达、诸城外贸、凤翔也做不到。

4、从主流企业的定位相似性来看行业产品的同质化;在鸡肉行业品牌成为了仅仅具备信任支撑的基础要素,缺乏独特的个性化特征。

同质化的商业模式,同质化的鸡肉品种,同质化的饲料;导致了整个行业的同质化;正大和大成、永达、六合、大用、中粮等企业的块大肉鸡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异性。

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没有了差异化的明显内涵,仅仅作为一种品质背书。

大成:强调可追溯;双大强调从农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中粮强调产业链好产

品;永达放心鸡。所有企业都没有明显差异化的产品诉求,只是强调基本层面的安全诉求。

5、价格随行就市的频繁波动,密切关联供求状态。只要进入这个行业,就被这种频繁变动的环境所左右,每天陷入无止境的对变动规律的预测分析和机会把握、风险规避中。

例如:毛鸡市场的供应波动主要是由市场养殖散户决定的,合同鸡和规模养殖鸡养殖比较稳定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毛鸡价格高时,养殖户市场鸡养殖积极性高,鸡出栏时供应量多,价格下滑;毛鸡价格低时,养殖户市场鸡养殖积极性低,鸡出栏时供应量少,价格上涨。因此,专业人士总结出这样的养殖规律,毛鸡价格高时,多养合同鸡,利润可以保证;毛鸡价格低时,多养市场鸡。龙头企业反之。

因此,行业企业包括中粮,难以突破商业模式的限制,每天陷入无序的忙碌中。

第五篇:中国劳保用品市场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劳保用品市场发展趋势及现状调查报告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太阳能光伏行业,电子技术产业,精密电子等产业也如雨后春笋地发展起来.相应地带动了劳保用品市场的飞速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每年的劳保用品市场需求约为300亿元.各种防护鞋需求量为9600万双,防静电鞋135万双,其它防护鞋2000万双,可见市场需求之大.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避免或减轻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所配备的个体防护装备,配备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劳动防护装备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有资料表明,全国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有数千家,数万人从业,为安全生产服务。据全国劳动防护用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办公室不完全统计,全国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800家,已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

1288个,其中安全帽132家;安全带74家;防静电导电鞋112家;防尘口罩42家;保护足趾安全鞋150家;阻燃防护服46家;安全网190家;防静电工作服158家;耐酸碱皮鞋49家;电绝缘鞋147家等。可见,中国劳动国防护用品已形成一个很大的产业。但是,我国劳动防护用品产业仍是弱势产业,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劳动防护产品达标极为落后,产品品种仍有缺口,科技含量不高,质量参差不齐,科研投入不够,更新换代较落后等。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不断增强,对劳动防用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产品的品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将为劳动防护用品产业提供了发展的无限生机,同时也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可以劳动防护用品产业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在21世纪将有更大发展。

目前我国劳动防护用品企业为中小型企业,据有关部门统计,70%的企业停留在分散的,个体的,手工作坊式的陈旧生产方式上,资金薄弱,生产规模小,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低,处于低水平,低质量,低效率,低效益的生产经营状态,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不相适应,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国际上一些大的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已进入或准备进入我国市场,参与我国劳动防护用品市场的竞争。因此,我国劳动防护用品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将分散的财力,物力,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劳动防护产品的标准向先进标准靠拢,与国际标准接轨产品标准是生产劳动防护产品的依据,是度量劳动防护产品质量的尺度,没有先进的更加严密和科学的产品标准,就生产不出高质量的劳动防护用品,就做不到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虽然我们已有标准等效或采用了国际标准,但仍有些产品还

未制定国家标准,有些标准技术指标还比较低,有些产品检验方法还比较落后。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劳动防护用品产业必然要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因此,因此必须使产品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靠拢,与国际接轨,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从而在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

提升劳动防护用品科技含量,向轻便化,舒适化和多功能化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民族安全意识的提高,劳动者对劳动防护用品不仅要求产品质量,安全防护性能,还要求产品要有舒适感,美感和便感

.清便感就是化繁为简,化笨重为轻便;美感就是穿着美观,大方,体现劳动者的风度.舒适感就是简便化和试穿性等.产品多功能性也是今后劳动防护用品质量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生产环境中有着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不可能做到一种职业危害配备一种防护用品,要求集产品多种功能于一体,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劳动者安全与健康,如石油工人所穿的工作服,应具有阻燃,防静电,防水拒油等多功能要求.所以研究开发劳动防护产品的多功能性,也是有待于开发研究的课题

适应劳动防护用品产业现代化,要求高素质人才.劳动防护用品现代化的发展,必然实现机械化,自动化,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客观上要求高素质的生产经营者,才能管理好现代化企业;要求有文化,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管理好现代化企业;要求有文化,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驾驭现代化设备,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目前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家庭式的管理模式,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操作技能的劳动者,缺乏现代经营的管理者是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发展劳动防护用品产业,首先是生产经营者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意识,建立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其次是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提高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劳动防护用品市场更加规范化和法制化.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遵循国际惯例组织劳动防护用品的生产,经营和销售,这是不可改变的运作规则。目前由于劳动防护用品产业的法规建设滞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采取不正当的经营手段生产和销售不符合标准的,粗制滥造的产品,扰乱可正常的市场秩序,严重危害着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因此,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管理职能的加强,劳动防护用品市场更加规范化和法制化.加快劳动防护用品产业法制建设,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劳动防护用品的监督管理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完善法规标准建设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基础工作。几十年来,劳动防护用品产业在法规标准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设了基本适应经济发展的法规标准体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劳动防护产品和新工艺不断出现,加快法规标准建设与完善,尤其是劳动防护用品新产品和新工艺不断出现,加快法规标准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迫切的工作任务。

进一步加快劳动防护用品 是一种特殊产品,是一种保护劳动者生命安全与健康的产品。如果劳动防护用品防护性能不能达到标准要求的指标,它不仅不能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反而成为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的加害物,严重危害职工的安全与健康。因此,强化劳动防护用品市场的监督管理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

(1)加大对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性能的监督和管理力度。目前来看,劳动防护用品市场上的大部分产品的安全性能是符合标准要求的,为保护劳动者的安全是安全与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人有部分产品质量不高,以次充好,粗制滥造等现象存在。要进一步发挥检验机构的作用,对劳动防护产品加大抽检力度,对不符合的标准要求的产品生产企业进行暴光,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坚决关闭,对制造劣质产品的坚决进行打击。

(2)加强对使用单位的监督管理。

为了杜绝劣质产品进入使用环节,今后将加大对使用单位购买劳动防护用品的监督管理,并对购买劣质劳动防护用品单位的企业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查处。

(3)加强对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的监督。

目前有些企业为省事或节约开支,将劳动防护用品折发现金,或根本不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尤其需要 指出的是,建筑业普片存在着不给工人配备劳动防护用品的现象。今后将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对企业发放劣质劳动防护用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4)

强化劳动防护用品报废制度。

每种劳动防护用品都有他的有效期,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要求和产品使用期限,及时更换到期和失败的产品,特别是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实施科技进步战略,强化技术开发,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品种,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我国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由于受物力,财力,人力和技术的限制,一般来说产品质量不高,产品更新换代较慢,制约着劳动防护用品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加大科学研究开发,建立“产学研究”结合机制,发挥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长,优势互补,共同开发新品种,积极参加与国际市场竞争。

加强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的宣传,树立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劳动防护用品产业的振兴与发展,需要国家,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更需要劳动者自身安全意识的提高。目前仍有部分企业对安全生产重要性认识不清,不愿在劳动防护用品上进行投入,甚至有的企业领导,无视国家法律,法规,不按规定给工人符合安全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或配备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仍有部分工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为了有份工作,也不要求企业配备必须的劳动防护用品,甚至配备了劳动防护用品不使用或不能正常使用。因此,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机构,充分宣传安全知识和劳动防护用品知识,按国家要求,对劳动者进行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使我国安全生产在良好环境中发展,使劳动防护用品产业有更大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我国劳动防护用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迎来了新的挑战,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强化国家监督职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创建中国劳动防护用品名牌产品,在满足国内需求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为开创中国劳动防护用品产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一、导入语

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专栏6月中旬以“头顶上的安全”为标题,反映了一起2007年4月6日发生在浙江省一建筑工人因一根钢筋穿过所戴安全帽插进头颅的严重事故。在这起事故调查过程中,安全帽的质量引起了调查组的关注。通过调查证明,这个工人佩戴的安全帽是不合格的产品。中央电视台对劣质安全帽的爆光引起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为此,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于2007年6月28日下发了《关于开展劳动防护用品专项监督检查的紧急通知》。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的重要性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这对我们从今年3月份开始进行调查的当前劳保用品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工作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使我们加深认识到做好劳保用品市场调查不仅能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当前在劳保用品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使我们感到只有使劳保用品质量问题引起社会重视的关注,才能有力地打击假冒伪劣劳保用品,防止假冒伪劣劳保用品流入市场,保障使用者的安全与健康,创造一个良好的劳动防护用品市场环境,从而按照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前进。

二、劳动防护用品概念及发展历史

劳动防护用品是一种特殊商品,是用于保护人在劳动过程中免遭或者减轻事故伤害及职业危害的个人防护装备。从其防护功能来看,可分为特殊劳动防护用品如安全帽、安全带、安全鞋、防毒面罩等和一般防护用品如纱布、手套、职业装、工作服等。由于特种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安全,从1991年起,我国开始对部分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管理。2005年6月29日国务院第9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温家宝总理于2005年7月9日以国务院第440号令予以公布。根据条例规定:“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不得生产特种劳动防护用品,不得销售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目前国家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共有23种。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劳动保护工作,提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劳动保护工作方针,并把“加强劳动保护,改革劳动条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得我国劳动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劳动防护用品作为劳动者必要的劳动防护装备而得到推广使用。

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计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劳动防护用品工作的通知》;1989年商业部等六部局联合颁发了《关于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实行定点经营的通知》,为确保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和生产销售提出了实施意见。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商业厅、局都相继批准设立了特种劳动防护用品许可经营网络,为确保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起到了政策性保护作用;20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实施,各地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定点经营的行政许可相继取消。目前特种劳动防护用品流通领域处于放任自流、无人管理的状态。

三、当前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呈上升趋势

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也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由于体制的变更和管理的落后,工作中群死群伤事故不断发生,职业病也进入高发期。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由于生产安全问题而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受伤超过300万人。我国有相当数量的生产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逾2000万人,居世界首位。从煤炭、化工等传统工业到计算机、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目前都存在职业病危害。我国每年因工伤事故直接损失数十亿元人民币,职业病的损失近百亿。居高不下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病率日趋上升的态势,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和“以人为本,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开展。

四、劳动防护用品市场调查的重点和形式

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安全健康防护用品委员会(原劳保专业委员会)是于1990年经国家民政部批准的全国性社团组织,是劳保用品流通领域的行业协会。作为行业协会,既要加强行业自律,又要向政府主管部门反映行业的呼声。针对目前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低价位无序竞争、政府监管不力等主要问题,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安全健康防护用品委员会从今年3月份起,开始进行劳动防护用品市场专题调查,重点是流通领域。我们的调查采取三种形式:(1)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中先后分三批向会员企业、交易会展商和专业观众发出问卷调查2350份,共收回问卷调查1115份,其中流通企业733家,生产型企业158家,综合型企业80家,直接用户117家,其他类型企业27家;(2)召开各种形式座谈会。我们先后召开安全健康防护用品委员会会议和劳保行业沙龙,以及到山东、山西召开行业座谈会,直接听取企业对劳动防护用品市场的意见;(3)走访相关企业。我们先后走访了上海、江苏、山东、山西的劳动防护用品流通及生产企业,从第一线直接了解市场的有关反映。此次劳动防护用品市场调查范围之大、调查企业之多、调查力度之大,是近几年协会开展行业调查比较全面的一次。

五、市场调查中反映出的基本情况与问题

综合调查问卷和召开各类座谈会的意见,目前在劳保用品行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我国劳保用品市场呈多元化发展,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发展,大批外资、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建立,以及劳动者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对劳保用品的质量、功能、款式及服务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劳保用品市场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顺应市场的变化,一批国际知名劳保用品企业和世界著名品牌如美国3M、梅思安、诺斯、杜邦、金佰利、依格,法国巴固德洛、代尔塔,英国JSP等纷纷进入中国劳保用品市场。目前外资企业的产品已经占领了国内高端用户市场。一批为国外公司加工生产的各类出口劳保用品的企业,随着掌握出口产品的质量技术要求和检验设备的提高,他们相继开发出为国内市场所需的一批劳动防护用品。这类产品无论在款式、质量、技术含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改变了我国劳动防护用品几十年一贯制的老面孔,受到了市场和用户的欢迎。但这类产品品牌知名度低,还需要在市场中进一步拓展。占据中国劳保用品市场最大份额的还是一批款式陈旧、质量不稳、技术落后、价格低廉的劳动防护用品。这类产品充斥着劳保用品的低端市场和外包施工、小作坊、小煤窑等私有企业用户,这类产品的存在也为一些无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制造假冒伪劣劳动防护用品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二)劳保用品行业准入门槛太低,总体水平急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保用品行业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打破了计划经济年代国有劳保用品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经历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绝大部分国有经济的劳保用品企业已改制成为民营和股份制企业,也涌现出一大批新生的劳保用品企业。但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大多数企业仍整体水平较低、经营规模偏小、管理水平不高,资金缺乏,经营粗放,缺少现代营销理念和市场敏感度。同时,企业追求短期经营利润,忽视企业长远经济利益,处于低水平、低质量、低效益的竞争状态,总体水平急待提高。由于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劳动者的特殊商品,国家曾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市场监管,实行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定点销售,这对规范劳保用品市场质量,提高劳保用品企业准入条件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2004年7月1日国家实施《行政许可法》,各地相继取消了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定点经营,目前劳保用品的经营是完全放开的,没有任何门槛。有的企业只凭着几个手套、几条毛巾就开业经营。只要有工商执照,照章纳税,经营商品质量没有任何监管。更有的企业见利忘义,公然将超过保质期的劳保用品回收出售。这些企业占有价格优势,大搞价格战,扰乱市场价格秩序。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各地一些小商品市场里有相当数量的经营户销售低劣品质、假冒名牌的劳保用品,只要交了市场费就无人过问。目前,劳保用品市场上,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不如“三无”产品卖得俏。有人做过粗略的统计,目前国内劳保用品市场上,不合格产品约占六七成。据资料表明,2006年8~10月,有关部门对北京地区七十多个使用单位的劳动保护用品进行的联合检查发现,包括安全帽、鞋、安全带等140组样品的抽查中,总合格率不及50%。贵州省今年对全省建筑行业进行的调查发现,建筑工地的“三宝”——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七成是假冒伪劣产品。

(三)劳防用品使用企业采购招标只讲价格,造成市场低价位无序竞争。

根据《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为从业人员配备劳动防护用品,不得超过使用期限,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国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也明确要求:凡从事危险作业的,企业必须提供合格的安全帽、安全带等必备的安全防护用具。《职业病防治法》明文规定:用人单位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用人单位为劳动者个人提供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必须符合防治职业病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然而,这些规定在一些企业生产工作中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企业只是在接受检查时做一些关于劳保用品的表面文章,过后依然我行我故。劳保用品本可成为生产人员的“保护神”,可面对这些劣质、“带病”的劳保品,一旦发生事故,这些所谓的防护设备不堪一击,其结果可想而知。很多生产企业在招标采购劳保用品时不讲质量,只看价格,谁的报价低就用谁的产品。原因一是采购者缺乏相关知识,二是采购者本身不用,三是在有些使用单位,劳保用品只是应付上级检查,产品质量合格与否无人过问,四是使用者个体防护意识落后,对一些职业危害没有认识。正是使用单位采购人员的重价格轻质量的态度,造成了劳保用品市场假冒伪劣产品长驱直入、价格混乱的局面。

(四)劳保用品行业市场监管弱化,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严重危害使用者安全。

由于政府职能调整,对劳保行业市场管理弱化,造成当前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1)工业生产有人管,流通领域无人问。据了解,根据当前政府部门的分工,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由国家质量技术检验检疫总局负责管理并颁发“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其管理比较系统化、规范化。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要对安全生产实行监管,重点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安全生产,包括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劳保行业中的流通企业目前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国家商务部和各地经(商)委(厅、局)都无人管销售,这也给假冒伪劣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提供了方便之门。(2)有证企业有人管,无证企业无人问。申请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企业,每年有复查抽检,而在河北、山东、河南、浙江等地区的无证劳保用品企业近几年的出现,将大量的假冒伪劣劳防用品流入全国各地冲击市场,危害使用者的安全却无人管理。(3)各地出现的小商品市场是假冒伪劣劳保用品集中地,严重影响劳保用品市场的规范和管理。这些市场的违法行为虽经工商、技监、安监等部门执法管理,却屡禁不止,变换各种手法,继续销售假冒伪劣劳动防护用品,严重冲击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

(五)部分省、市行业协会以行业自律形式做好对特种劳动防护用品流通企业的管理。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部分省、直辖市劳动保护用品行业协会在政府管理缺位的情况下,主动以行业自律形式,做好对经营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流通企业的管理。如上海市劳动保护用品行业协会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2005〕27号“批转市整规办关于2005年本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意见”中规范市场竞争重点工作之一,加强特种劳保用品质量控制的内容,采取备案形式,对会员中经营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流通企业实施质量监控。具体做法是流通企业凡经销由国家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23类特种劳动防护用品,需要向协会进行备案,备案内容包括供货商的工商营业执照、企业代码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产品检测报告。根据备案内容协会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凡符合条件的由协会颁发“上海市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经营企业”证书和印章及产品质量承诺书,并由协会统一在上海市相关报刊上刊登公告,公布获证企业名单。通过一年多的运作,流通经营企业加强了进货管理,杜绝了假冒伪劣商品进入,用户企业在采购招标中首先安排持有“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经营企业证书”的流通企业。目前上海市已有120多家流通企业获得经营证书。通过这样的运作,加强了对流通行业经营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监控,各方反映良好。据了解,江苏省劳保用品专业委员会也已开始此项工作。

六、几点建议和意见

在问卷调查、座谈会以及走访企业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对改善目前劳保行业的现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如对会员的企业问卷调查中,有99家企业希望政府能够监督企业使用合格劳保产品,占被调查会员企业数量的83%。选择“禁止销售和使用„三无‟产品”的企业有99家,占76%。在交易会参展商的问卷调查中,有68家和90家选择了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占参展商问卷的11%和14%。综合调查结果,结合劳保行业特点,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建议一:政府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堵塞监管漏洞。

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有关劳保用品生产、使用、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但是,由于历史的沉淀和人员、财力缺乏,政策执行不到位,监管力度有限。为了贯彻地改变目前劳保用品行业的现状,保护劳动者安全与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建议政府各部门应联合起来,采取更有效措施进行监管。具体措施包括:(1)商务部应加强对流通企业的监管,提高劳保用品流通企业的准入门槛;(2)质监部门应坚决打击无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特种劳保用品的行为;(3)工商部门应采取重罚或吊销执照的措施,取缔各地小商品市场中销售假冒伪劣特种劳保用品的经营户;(4)安监部门应花大力气检查和督促使用企业采购使用正品。

建议二: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管理好劳保用品市场,维护正常的流通秩序。

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多年来也是各项政策的积极推动者,是行业规范的有力执行者。因此,在规范劳保用品市场秩序方面也能够发挥作用。具体方法有:(1)利用协会网站、杂志和举办交易等平台,推荐和宣传行业中的有证企业和名优产品。特别要利用交易会向到会者介绍使用不合格产品的危害和严重后果;(2)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清理流通流域的假冒伪劣劳保用品,开展行业自律抵制假冒伪劣产品;(3)帮助劳保用品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与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形成产品系列;(4)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要求,在行业中开展“反不正当竞标”活动,防止低价竞争现象发生;(5)加强劳动防护用品专业知识培训,组织出国考察等活动。

建议三: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委托或授权行业协会对劳保用品市场秩序加强监管。

目前劳保用品流通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对生产、使用等环节的监管有具体的措施,而对经营环节监管力度相对薄弱,使许多假冒伪劣劳保用品能够进入使用单位,给劳动者带来伤害。鉴于这种情况,在政府监管部门人手少,难以全部监管时,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7〕第36号《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适宜于行业协会行使的职能委托或转移给行业协会”的要求,委托或授权行业协会,加强对劳保用品行业的监管,以维护劳保用品行业正常的市场秩序。在这次调查过程中,许多本行业有识之士对此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主要包括:(1)借鉴药品管理经验,应将劳保用品像药品一样管理,最好由全国清理和整顿经济秩序办公室协调各有关部门,进行统一管理;(2)政府监管部门利用行业协会熟悉企业情况的特点,授权或委托一些有能力的行业协会,对劳保用品的经营单位进行备案管理。这个办法上海从去年已经试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七、结束语

加强安全生产,做好劳动防护用品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是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首要责任,也是劳保用品行业及行业协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通过我们的行业调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心,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维护劳动者安全与健康,创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全国最大安全防护用品b2b采购平台智安网整理报道

下载2013-2014年中国抛光液市场应用现状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2014年中国抛光液市场应用现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玩具市场现状分析

    中国玩具市场现状分析 由于儿童玩具市场潜力巨大以及城乡消费差距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玩具市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个档次、各类品种共存的态势。 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现有......

    中国红酒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红酒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红酒市场发展现状 在中国人越来越崇洋的现在,葡萄酒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自然,进口葡萄酒也越来越多,中国红酒市场的发展状况怎么样呢?葡......

    中国银饰品市场现状报告

    中国银饰 中国银饰品市场现状报告一、市场概况近年银饰品、流;银饰品公认的知名品牌有蒂梵尼、路易; 中国银饰品市场现状报告 一、市场概况近年银饰品、流行饰品异军突起,销售......

    中国户外用品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的户外用品市场发展迅速,目前,户外品牌的总数大约有230个,年度批发、零售总额为37.83543亿元人民币,据有关专家估计,2007年到2012年这五年是中国体育爆发年,我国将有望成为世......

    中国白酒市场现状(精选5篇)

    中国白酒市场现状 白酒历史悠久,为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和水(占总量的98%~99%)。通常情况下,人们按香型将白酒划分为清香型、米香型、浓香型、酱香型和兼......

    中国的书画市场的现状

    书画家成名的背后因素 (备注:本网对原文不持观点,仅供参考) 一、政治因素: 古代书画家扩大自己影响力最多的途径就是靠谋取官位,或者进入画院这样的专业机构,比如宋朝的画院,是皇......

    中国零售业市场的发展现状

    中国零售业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 与国际通行的标准业态差距明显 我国的零售业态参差不齐。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其市场份额达6......

    中国洗发水市场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洗发水市场现状分析报告 一、产品定义及类别 二、产品大类现状 三、市场发展历程及产品生命周期 四、澳加美进入市场机会分析 五、宏观市场分析 六、行业分析 七、行业......